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1-21 16:58:01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1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工学结合 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Working Integrated Learning Training Mode

——Tak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summarizes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problem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problems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education technology;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1 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工学结合形式的局限性

工学结合的形式有很多,如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顶岗实习式、工学交替式等等,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是师范教育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主要目标。故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非常灵活的形式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专业性质的制约,导致该专业的工学结合形式大多数仅采用了顶岗实习式,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实习。

1.2 高校见习实习实训的局限性

对于师范类专业的工学结合问题的探索中,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安排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高职高专的校内实训课是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有所设置。

校内实训中虽然安排有教学技能培训(试讲或说课)、微机维护、摄影摄像等课程,但是学生没有去真正的课堂中体验,没有和中小学那些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对于有些实训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而还有些纯属纸上谈兵。校外见习虽在实习这个环节确实可以做到顶岗实习,使学生真真正正做到在真实的环境中担任一个中小学教师的角色,现实扮演计算机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但是这个环节通常被设置在高职高专教育临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一方面是面临找工作,或者是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很多学生要么顾此失彼,要么重视不够、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即便实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如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欠缺,维护技能的缺乏,教学能力的不足等问题,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充电。

并且一所中小学需要的计算机教师数量远没语数外等科目的教师多,往往一所学校仅需要2~5位计算机教师即可承担全校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科目的教学工作或由其他科任教老师兼任。故往往一个班级的教学是有多名学生共同分担完成,这有可能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无法真正全方位真实感受教师这一职业。

1.3 校企合作的局限性

工学结合还很强调的一项是校企合作,但对于师范类专业而言,选择企业的空间就不是很大。高职高专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所对口除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就是与教育产业有关的企业作为教育产品研发人员,从事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然而目前我国与教育产业有关的企业并不多,分布不均,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以及一些教育大省,大多数都属于发展阶段,发展较好的有正保远程教育、弘成教育、新东方等。故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能够合作企业选择空间极少。

2 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2.1 延展学生教育实习见习岗位类别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代教学媒体应用与管理工作的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以及能够在其他行业从事信息技术处理和应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担任教务人员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教育理论、办公自动化等方面有很大优势。我校可以考虑将学生教育见习实习从单一的信息技术教师延展到教学辅助人员,比如各中小学的教务人员、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等,这样每个学校所能接收学生教育见习实习岗位的数量会增多,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的技能学习更加明确。

2.2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安排改革

目前高职高专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虽然没有明确划分方向,但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师范教育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方向的课程。建议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按培养方向、教学内容等标准划分方向课程和衔接课程,分类为长时课程和短时课程。方向课程指的是将同一方向的专业课程集中安排于一个时间段内学习。衔接课程是指按知识广度、技能提升将方向课程分前后、主次课程。长时课程是指在一个学期内每周固定学时的课程。短时课程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小于一学期)将一学期的学时集中学习的课程。

目前高职高专现代教育专业的实习仅设置教育实习,本科现代教育专业则设置为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但由于三学年制的限制,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目前还没找到较好的方法能够在不缩减教学课程的情况下安排一段较长的学时进行专业实习。建议学生在一个学年将某方向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毕,就可以利用寒暑假增加专业选修课,让学生进行自主专业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跟班上课提前完成部分必修课的学分获得,使其见习实习时间能够延长。

2.3 实训实习可尝试“导师”制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大专院校也可尝试实行实训实习“导师”制,每位学生从大一第二学期就安排好该学生的实训实习导师,由该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阶段、渐进式拟定学生的实训实习计划,并在大学学习期间一直跟踪学生的实训实习情况,填写学生实训实习跟踪手册,并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变更、深化实训实习计划、内容。导师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实训实习等情况,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发生问题的概率。

3 结语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它为死板的一体式教学注入一股清泉,实际化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然而当各类学科各种专业争先努力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获得可喜的成果时,高职高专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出现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本文试图寻找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李东成. 导师制: 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1.8.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模式 师资建设 职前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快速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角色、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以及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如何使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不再走"未上岗,先培训"的老路,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方面进行了 "2+1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

1农村师资培养的特点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因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地域差异,农村师资职前培养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

1.1对职业精神的渴求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师的待遇比较低,从而导致小学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城镇小学相比较,在农村的师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精神问题便凸显出来。

1.2对全科型教师的诉求

鉴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数量比较少这一现实,许多教师都身兼数科、身兼数职,个别地区依旧存在"包班"现象和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承担本班级所有的教学科目,甚至担任全校某一学科的全部教学任务。这就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教育管理常识。

1.3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要求

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缺少教具、缺乏必备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师面临的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困境。然而,农村小学与众不同的地方却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具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这也使得在当前农村小学师资培养中,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程整合的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亮点。

2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初等教育专业(专科)实行的"2+1教学模式",简单说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前2年重点进行理论学习,后1年重点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前2年的理论学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等。2+1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师资培养的思路,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

2.1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综合化是21世纪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进一步优化了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配比,精心挑选课程内容,符合当前国际师范教育的整体趋势,即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增加(占总学时的25%左右),教育实践起步提前(大多在第1学期开始),职业技能与方法课程门类多、分类细、比例大,教育见习、实习分散进行,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只开设专业基础课,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精深,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了中外教育史、班主任管理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增设了汉语基础、手风琴,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学法课时增加了2倍,教育实践课程比重明显上升。课程设置的调整,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具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艺体素质、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和初步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所有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既考虑到基本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建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2教学模式

根据初等教育专业"全科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侧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利用当前小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简明扼要讲述理论核心,通过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等多种方式实现教育理论的应用;课后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拓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敏感度;每门课程设计若干研究性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锻炼理性思考、教育研究的能力,并将课题研究的成绩计入学科总成绩中。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结成合作伙伴,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范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教育理论"的意识。

因此,2+1教学模式强调高师院校与小学之间的合作,与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安排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讲座,同时分派高校各专业教师深入小学了解当前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专业课的讲授积累素材,提高了理论应用的可操作性,既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小学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又促进了大学教师从灌输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2.3教育实践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见习、实习,加强学生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洞察、应对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意识,实现教师教育对实践的回归。

为了保证见习、实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1教学模式采用分段交叉培养方式,延长实习时间,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将学科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交叉进行,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解渗透到6个学期当中,在明确每个阶段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3.1见习、实习阶段的安排

关于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安排及主要任务,可以按下表进行: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第一次见习 第2学期(1周) 以观察了解小学教育现状为主,形成感官上的整体认知,了解小学实际教学活动,同时反思大学中的学习,形成职业概念,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第二次见习 第3学期(1周) 教学观摩,观察小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管理班级,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思考对策,见习期间尽可能参与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和教学研讨。

第三次见习 第4学期(1周) 见习期间,除了听课、见习班主任以外,要与小学教师共同备课并参加小学的教研活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数量的授课。

第一次实习 第5学期(1学期) 第一次实习的方式是集中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度,即除了实习学校配备指导教师以外,实习生所在的系也要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巡回听课、指导。

第二次实习 第6学期(1学期) 顶岗实习。实习生以一名真正的教师身份,从事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3.2见习、实习指导

建立由教育专家、任课教师、小学校长、小学优秀教师等人员组成的见习实习指导小组,在见习实习的各个阶段对实习生进行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的全面指导。

2.3.2.1见习、实习前的指导。具体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观看实习录像、进行微型教学和问题模拟教学、教师形象塑造、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和细节指导等内容。

2.3.2.2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见习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策略。每个实习阶段都会有指导教师到小学进行巡回指导,随时记录实习生的表现,解答实习过程中的困惑,为实习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3.2.3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指导。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共同总结见习、实习中的得与失,正视见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提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每个实习阶段结束后,总结实习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2.4评价体系

在建立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坚持评价标准的发展性和实践性,从毕业生就业、入职适应速度、在职表现及职后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技术的多样化,形成由教育专家、教师、学生、小学指导教师等多个主体组成的评价小组,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途径,收集评价主体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实现教学相长;注重评价方法的综合化,即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补充。

32+1教学模式与农村小学师资培养需求的契合

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充实以及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满足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

3.1"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

2+1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界限,实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知识的融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划分专业方向,教法课程逐渐涵盖小学各个学科,并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小学综合实践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与城镇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在于,前者由于硬件设施的缺乏,所以更加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要求便更为迫切。在2+1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与玩教具制作相融合,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增加"利用乡间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玩教具制作、班级环境创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这些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广的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3.3实践基地的建设

2+1教学模式中的教育实践体现在分散实(见)习与集中实(见)习的融合,在每学期一次的教育见习中,学生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小学跟班一周,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逐渐丰富对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及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并在见习结束后,完成不同形式的见结,在理性反思中深化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3

关键词: 美、英、法教育实习模式 共同特点 比较与借鉴 教育实习改革

一、三国教育实习模式概述

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均已建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实习制度。

1.美国模式――交互与自省型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与附近地区的公立中小学联合创办了一种教师入职培训的临床教学基地,弥补了以往过分注重学术性带来的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1]。各层次学校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大学能及时获得基础教育实践中发展和需要的反馈,给大学教学注入新活力;而大学也给中小学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促进他们加快专业发展。例如,1987年德州的三一大学与附近的四所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具体操作是:由大学教师和专家型中学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培养实习生;实习生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作为教学助手辅助、观察、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参与教研活动;每周有一天独立承担所在班级的管理和学科教学工作;每周返校一次进行实习讨论和小结。这一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全面具体地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内涵,并且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反思自己的教与学,通过实践验证、再现和改进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模式。

2.英国模式――重负荷教学训练模式

英国是3+1教育实习模式的起源地,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要经过一年的教师就职训练,方能进入教师行业。在这一年中,除了要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和所任教学科的教学法课程外,学生必须参加为期24周的教育调查和教学实习。[1]除教育实习外,各年级的教育见习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长达20周以上。低年级学生每周半天到中小学见习,了解中小学实际,熟悉和积累教师职业技能,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则强化“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需要承担指导教师工作量的1/3,以获得足够的教学实践经验。该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对于把学生培养成胜任的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它体现了对教学实践经验的高度重视,缩短了师范生的职业适应期。

3.法国模式――职业与自主化训练模式

法国现行的教师职前培养主要采用3+2模式。“3”指前三年学生主要接受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的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训练,在取得普通学校文凭后才有资格参加师范学院的遴选;“2”指学制为两年的教育实习,学生入学就要到中小学参观,进行两周的职业感受活动,一学年分两次到中小学进行各6周的入门教育实习,两学年则有12周分别在中小学各年级进行教育实习,当中1周体会小学与中学的衔接,之后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安排与之相应的模拟实习、应用实习等。3+2教师培养模式体现了法国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其突出的优点是重视专业定向,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教育;而长达两年的教育实践训练,提供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更好的平台。

二、国外教育实习模式的共同特点

比较上述三种教育实习模式,发现它们虽各具特色,但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具有以下共性:

1.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国教育实践的共同主旨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为从本质意义上讲,教育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国外教育实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为“工匠型”培养模式。师范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来学习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显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二阶段为“应用科学”培养模式,关注的是理论学习和具体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培训,其过程为:理论学习+理论应用=教师发展。这种模式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也为时代所摒弃。第三阶段为“反思式”培养模式,全过程是:理论―实践―反思―理论升华―再实践。其优势在于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特点,可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师就职能力。“反思式”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国外教育实习理论的主导。

2.内容丰富与层级分化

美、英、法的教育实习内容发展呈现综合化趋势,其内容往往根据不同的学习时段,制定不同的实习目标、实习要求、实习手段,形成层次分明的渐进式教育实习内容,指导实习生逐步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实习不限于纯粹的教学实习,而包括全面担当一名教师的实际工作,如负责所在班级全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估,参加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教师家长协会活动,在职训练活动,等等。三国均制定了教育实习指导手册,对各方面的任务作了周全翔实的规定,使实习完全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

3.时间充裕和方式多变

不同国家在教育实习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各不相同、形式多样,可归结为:“走出去请进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及个人反思相结合等。教育实都由模拟实习、见习、实习三大部分组成,尤其强调见习效果,通常要求学生在见习时能发现问题,并从理论上找到解决的办法。教育实习发展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时间在总量上不断增加,表现为阶段性和延续性的结合。例如法国,学生一年级实习时间6周,二年级实习时间延长为12周,教育实习共计不低于400学时。

4.细化管理和客观评价

三国的教育实习均采取学校与相关部门无缝对接、基地合作化、指导与考评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大学广泛与当地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基地,教育实习前形成大中小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合作指导小组,对教育实习进行多位一体的联合指导,开展教育实习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性指导和规范科学的评价。其中,中小学的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实习生对学科教学和课程组织等方面的指导,大学的督导教师则负责联络、协调与评价。另外,教育实习学分化,将教育实习各阶段制定成不同学分,有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针对不同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学分要求和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三、美、英、法教育实习模式对我国教育实习改革的启迪

相较美、英、法等国家成熟系统的教育实习模式,中国因为时间短、教育体制转型等原因,教育实习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借鉴国外教育实习经验,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现行的教育实习制度,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实习改革。

1.教育实习目标须要具体明确

各国教育实习模式明确规定了教育实习的任务和目标,并加以分类向学生公布具体的要求和安排。我国固有的教育实习目标为加强学生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及教学技能的训练。与上述模式相比,该目标过于笼统空泛,缺少具体要求和安排,学生在实习中不能自觉地、有计划地按照预定的任务和要求来做,也不能参照目标,把握和评价自己的表现。所以,在实习目标的定位上,可借鉴国外经验,制订详细的、可行的具体要求,以切实保障和促进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化能力发展。

2.教育实习时间须要延长,内容须要充实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甚轻。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昭示,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加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比照上述国外模式,我们可延长教育实习的整体时间,形成阶段性和延续性的教育实习时间模式。延长的时间必须以形式多样的实习手段、丰富多彩的实习内容加以充实。例如,我们可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见习讲习、微格教学、学生自主分散训练与教师组织指导训练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环节、基本技能和教育技术的训练与考核,培养他们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在实习评估体系方面,我们可利用学分制、教育实习见习评价体系、微格训练考评法、教育实习个案研究论文等使之立体化。比如,将教育实习过程与个案的研究论文结合既能深化实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又能提供一种考评依据。

3.教育实习方式须要多元化、模块化

教育实习方式的多样化,既能调动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我们可采用经济高效的电子模拟教育实习为真正的实习做前期准备。以微格训练为例,这是一种在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主要利用声像手段对学生应掌握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性模拟,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讲授进行录像、录音后,再播放给同学观看,并根据事先制订的定性与定量性结合的评价指标,由指导教师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3]其优点是直观生动、目标明确集中,信息反馈及时,评议客观规范,特别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将会形成一个教育实习资料库,为教育实习不断注入新资源。此外,我们可按照学生在校时段将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并进行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的分解,组成自成一体有相互关联的教育实习模块,使学生的教育实习可逐层展开。这样做不但加长了教育实习的实际时间,也降低了教育实习成本,加强了教育实习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4.教育实习管理须要综合化、常规化

为了便于教育实习管理,组建教育实习常设管理机构取代传统的临时性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势在必行。我们可建立“高校、中小学、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结合的伙伴型教育实习常设管理机构――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中心”[4]。此举可整合资源,发挥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的机构职能,有利于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形成互惠互助的合作关系,节约实习成本。同时,教育实习的指导与评价也可依托综合管理机构进行。例如管理指导难度较大的分散实习就可委托行政区内协作单位协助指导和考评。具体可由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中心组织、协调和督察,统一开展指导和考评业务,聘用基地相关教师担任指导和考评教师,代行职能,实行三位一体的委托式管理和考评。

四、结语

在不同国家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教育实习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目前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尚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但只要立足本国国情,通过借鉴各国教育实习的先进经验,不断加以吸纳并锐意革新,我们一定能建构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教师教育实习模式,以有助于未来教师的整体成长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代礼胜.国外教育实习模式对我国地方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2]王蔷,马欣,陈则航.创建具有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的MATEFL课程模式个案研究报告[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08,3.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4

一、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就是习惯的教育,加强和完善养成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将来的发展,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养成教育是有关祖国、民族前途的大事,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内容之一。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没有良好的养成教育,就不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不会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追求;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众多的具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追求的人,它将失去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将会被他族异化、融化,甚至淘汰的危险。可见,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是关系祖国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其次、养成教育有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培养能在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的人。因此,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着眼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成“人”教育,就是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一个真正的人、有良好道德的人、能承担责任的人,这样,不管将来他的情况怎样,都能度过很有意义的一生;反之,其生命也将毫无意义,甚至会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和社会。

再次、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年龄原因,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对道德认识较为肤浅,只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所以我们在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践和养成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在我国古代就有“蒙以养正”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德育教育思想,是指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对儿童实施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学生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学生日常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定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关于小学阶段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目前国内教育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我主要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相关规定和平时养成教育实践的经验初步总结出适合儿童需要的十种道德行为习惯:爱国爱民、遵纪守法、礼貌待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七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为人正直、宽容律己、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等。针对这些良好的道德行为要求,小学生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我根据前辈同行的经验和自己实践中的观察、分析、总结,将每一做和自动去做。我根据这三个标准要求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

其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使家校合作。在养成教育实施中,学校和家庭发挥不同的作用。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规范日常行为,实施评价;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着重强调氛围熏陶,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潜移默化之效。所以教师在进行养成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使家校结合,互相补充,发挥合力。学校一家庭相结合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再次,强化常规管理,规范日常训练。开学第一周进行常规养成教育宣传,把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风校纪,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检查评价制度,通过不断的检查,督促学习自觉规范日常行为,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第四,加强实践锻炼,提升自我体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实践的反复练习、锻炼,使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稳定的、自觉地习惯,再加上小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地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喜欢的英雄、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能为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创造了熏陶的氛围。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5

摘 要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发展与深化,合作学习已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它作为体育课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级授课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问题,因此,对于合作式学习更应该加强研究,使用与总结,以便于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教学专题研究,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体育合作学习实施步骤,分组,方法等方面做介绍,以理清有关体育合作学习的认识,从而尽量避免实践中出现误区。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策略

一、研究目的

体育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体育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研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体育合作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小学体育教学。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浏览互联网,主要查阅了《体育时空》、《当代体育》、《体育学刊》和高校教材的有关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三、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合作意识。

(一)相互团结与互动。相互团结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要素,通过对这一要素的安排,让学生有机会互相讨论、互相鼓励完成任务。

(二)同学关系和小组技能。同学关系和小组技能是小组学习能否顺利进展的关键因素。为使学生能有效沟通,在合作学习情境中,教师需教导学生社会技巧,使学生能成功地与他人互动,并提高学习效果。

(三)个体责任。所谓个体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小组学习效能的呈现,有赖于每个小组能够反思其运作状况和功能发挥程度。

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要灵活、策略地加以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解决体育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适用于所有的内容,教师和学生。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策略的实施合作学习的教育。

(二)体育教师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思考、尝试、感悟、总结、归纳、分析和整理。

五、合作式学习在学生中的运用

(一)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关键。例如:在我市每年举行的篮球项目的比赛中,除场上队员的个人技术、技能的充分发挥外,主要是同伴间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少数技术好的学生,教育他们与同伴要相互配合,切忌单打独斗。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处得更融洽、亲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二)加强对小组的管理,必须切实把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仅要求小组成员要相对固定,还要确定好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才能。

六、体育合作学习方法策略

(一)结对―检查―练习法。实施方法:学生先结成两人一组,一起共同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动作,检查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再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组内结对;在每对学生中一人练习动作,另一人提供激励和反馈;当其中一个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完成动作后,转化成激励者或帮助者,另一学生变成练习者;两人都能完成动作后,他们就加入到小组另一对中,每个学生继续练习。适用于学习走、跑和跳等基本动作、竞技项目、体操或者水上技能项目。

(二)协同合作游戏法。实施方法:教师讲解和示范动作,并检查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或者通过问题解决式提问教授动作,然后阐明和示范必需的社会技能,并强调这些技能是小组取得成功的关键,进一步明确仅仅只有所有小组成员发挥了作用,个人才能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它适用于学习修正或创编的游戏、舞蹈和障碍教材。

(三)学习团队法。实施方法:教师先讲解和示范选择的技能或者战术,然后将学生分成3-6 人的一个小组;教师给每组成员安排不同的角色,如安排为记录者、激励者、教练和裁判员等.练习时学生履行各自角色的职责。

七、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动作的掌握和学习必须要通过自身练习来实现,在练习的过程中就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就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练习小组,这就为合作学习在方法上创造了条件。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恰当安排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自学的时间比例,科学地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组织教学,并把合作学习策略和其他教学策略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政,吴斌.探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9).

[2] 周雪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使用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育学士版).2010(09).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6

[关键词]农村小班化

一、在当前新课改环境下小班化教学的重要性

1、小班化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改革,是我们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实施小班化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家长的需求。我认为:推行“小班化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农村学校,关键在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要通过“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和逐步推广,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2、小班化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它有四个任务: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维品质,促进体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师生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效应,真正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发挥学校的服务功能,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实施小班化教学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3、小班化教学是扬弃现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仍存在着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在新一轮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扬弃,既继承又创新。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及教育教学环境,从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地成长。

二、实施小班化教学条件分析

我校地处于北京市的深山区,人口相对较少,近些年随着山区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使我校的生源也在相对锐减。因此全面结合我校的外在环境与理解,我认为: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是班额的减少,还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进行的一场新的变革。在现代学习化社会,善于优化学生学习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素养,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小班化教育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外在条件,培养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夯实自主创新的内在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感,掌握灵活、高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能,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1、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既包括教室、活动室等设施及布置所构成的硬件教学环境,也包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学生之间交往所形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等软件教学环境。教室的布设要讲究整体效益,体现教室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教室的布置应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体现班级特点,形成独特风格,布置方式经常更换用。教室内四周可根据需要布置活动场所,要据需要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教学空间形态,根据教学需要将课桌随意改变学生的的座位形式,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信息的传递。应注重运用体态语向学生传递关爱的情谊,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营造生动快乐的学习气氛。

2、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备教室环境的创设。上课要注意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发展个性,做到每个学生"阳光普照"。教师要善于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教学活动,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助学者。要充分利用差异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的内驱力。布置作业应体现分层特点,批改作业多采用面批为主方式,注意随时批改,个别指导修正,及时答疑,使每一个学生都取得不同进步。实行分层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尤其要加强对超常学生的个别指导和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

3、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应适应小班化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分层教学、兴趣教学、活动教学等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要注重分层实施,使优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困难学生达到基本要求。要设计丰富多彩课内外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

教师要潜心研究教学,要认真落实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摸索分组教学、个别指导、发现学习、实践体验等适合小班化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把"微笑、活动、游戏、讨论"带入课堂,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带动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形成浓厚的教学改革的氛围,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积极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是小班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分为同质组和异质组。同质组有利于教师分层辅导、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异质组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各实验学校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合作和共享,逐步建立起师生良性互动、教学手段先进,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5、改革教学评价

充分利用小班额的优势,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作用。实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发展性评价手段和方法。如鼓励评价法、小组评价法、激励评价法、形象评价法、无级评价法等。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知识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从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探索全面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和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鼓励和导向作用。

三、当前课改环境下小班化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为小班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要注重教师的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等培训工作,不断吸收新的教改经验和教改前沿信息,进一步明确“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更要让每个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创新,教师首先要会创新”、“教师的真正魅力在于热爱、吸引学生”、“终身学习是新世纪教师的通行证”等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以促使实验教师“境界与教学改革接轨”、“能力与教学实验接轨”。二是要定期举行实验班教师的课堂观摩、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活动,推出实验班的“课堂开放日”和“课堂开放周”制度,允许让教师、家长随时进入课堂听课,以强化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要定期举行教学实验交流会,骨干教师经验报告会,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以达到相互促进和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

2、创新课堂教学,构建“小班化多维互动”教学新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构建“小班化多维互动”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组组间、主客体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科学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尽情地得到张扬,内在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我们还要注重小班化课堂教学“四化”的建设与探讨,即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贴近与衔接)、课堂教学民主化、教学环境自然化(课内环境的布设适宜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学 手段多样化(传统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

3、加强个性化教室建设,营造教育大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小班化教育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培养的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品格和个性化的素质。因此,我们要注重加强个性化教室的建设,首先,严格控制实验班学生的班额在30人以内,添置的桌凳适宜学生随意组合“环形”、“蹄形”、“弧形”等各种形式,以利于师生间、组组间、生生间的互动交往。其次,设置“四角”,即电化教学角、学生图书角、学具器材角、作品展示角。同时,在教室周围增设多个学习成果展示板或训练演示板,将教室的四周变成展示学生自己才华的物化世界,变成充满自信和欢快情趣的“学习乐园”。让每个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人文文化大环境中,陶冶情操,茁壮成长。

四、通过小班化教学成果分析

1、理论目标

首先是探索适应本校特点、符合新世纪中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及与之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其次是研究探讨小班化教学的操作原理与一般策略,特别是探讨小班化外部环境的优化对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理论体系。再次,通过实践研究,完善和发展以自主活动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开放课堂教学理论,以及小班化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和与高中教学相衔接的理论体系。

2、教学实践目标

(1)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破除教师中心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营造平等和谐的、互相尊重的、互相负责的师生关系。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2)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变革,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品格的培养,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多维互动教学氛围的建立,通过听课、评课和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检测。

(3)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优化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大自然环境,给学生开辟锻造自我、展示自我的学习新天地,让学生在实践参与和成功体验中健康成长。

(5)实践探索小班化教室“四角”(电化教学角、学生图书角、学具器材角、作品展示角)随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变化而变化规律,以及小班化课堂教学“四化”(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教学环境自然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操作策略与原理,使课堂变成充满欢快色彩和情趣的“学习乐园”。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7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对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8

一、研究目的

2015年3月27日,广东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坚持能力为重,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体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起着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素质的重要作用,体育学习评价则是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2011年,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其中要求“每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目标要有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已近五年,虽然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得到了更新,但是目前在大部分小学体育课堂上仍然存在体育学习评价内容单一、方法不具体、标准统一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深度改进。所以说,进行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小学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即是迫切的,亦是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学习评价的期刊、博硕士毕业论文。

2. 专家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针对当前我国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以及形式,通过实地走访、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广州体育学院、中山大学体育教育系与五邑大学体育部的近15名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

3.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以及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问卷,对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室主任、体育小组组长以及校方主管领导主管进行了发放,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7%。

4. 数理统计法。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 全纳教育与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全纳教育理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立足于人权观,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有质量教育的权利”,强调“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来讲,就是坚持教育公平,反对歧视;尊重差异,反对排斥;鼓励参与,反对孤立。全纳教育理念下的体育学习评价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主张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学习特点、需求特点,注重观察他们在不同阶段与不同时期自身身心发展的前后变化。

2. 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现状调查分析

(1)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调查分析。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体育学习评价的相关规定与建议,对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调查主要涉及体质、运动知识与技能、卫生健康知识、学习态度与运动参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

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者当中,选择“体质”与“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分别达到了85%和100%,这说明当前江门市城区大部分小学体育工作者在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提高、运动理论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为主的;选择“学习态度与运动参与”的为59.6%,这说明已经有一部分小学体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态度与参与状况;选择“卫生健康知识”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仅为4.3%和16%。结合笔者的实地走访,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在于很多被调查者认为卫生健康知识不应是体育老师的教学范围,二是在于对学生在课堂参与和考核过程中,其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难以去准确的把握与具体的考量。由此可见,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并不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评价,无法体现“以人为本”、“差别对待”的思想。

(2)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调查分析。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以体育考试为主要形式,突出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具有单一性、终结性特点,致使一些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方法下无法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和把握未来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如表2所示,选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达到了83%,选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与“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仅为7.4%与23.4%,这表明目前江门市城区小学范围内仍广泛存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难以实现具体操作、缺乏相应执行标准的过程性评价仍未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拥有“一席之地”。

(3)体育学习评价主体的调查分析。在体育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应是人,即教师与学生,那么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以谁作为教学主体或是谁来担当教学主导角色的问题。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谁作为评价主体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主导思想、标准、方法、内容以及结果。

从表3可知,目前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仍是体育教师,占到了被调查者的85%,而没有一所小学是以学生或第三方为评价主体,在笔者实地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如果以学生或第三方为评价主体,会产生诸如学生个人主观意向严重、学生之间相互包庇、教师权威受到威胁、第三方因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随意评价等问题。选择“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评价主体的为15%,虽然比例较小,但这表明已经有一部分体育教师认识到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性,并将学生纳入了评价主体范围,评价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4)体育学习评价标准的调查分析。体育学习评价标准虽然并不是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直接拿为所用的,但是它起到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使得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有法可依”。

如表4所示,有78.7%的被调查者是以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为体育学习评价标准,这表明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存在统一化现象,新课程标准仅仅是起到引领性、参考性的价值与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一成不变的僵硬的条条框框。此外,有19.1%的被调查者采用的是学校自己制定的标准来进行学习评价,另有2.2%的被调查者采用的是自定标准。体育学习评价标准的统一化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便于实施与评估,但也易致使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缺乏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5)体育学习评价结果的调查分析。无论是结论性评价或是过程性评价,最终都需要一个评价结果来进行呈现,从而来实现评价目标。目前,在我国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结果呈现上,主要有分数、等级以及评语这三种形式。分数是直接的量化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学生在体育知识的获得、运动技术的习得、身体素质的提升这三个层面上的程度,有着一定的科学性。等级是以分数为基础的,仍属于量化评价的范畴。评语是属于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做出的定性描述。

从表5的调查结果上看,有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分数”,有84%的选择“等级”,另有1%和12.8%的选择了“评语”和“分数、等级、评语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定量评价仍然是目前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结果主要的呈现形式,这十分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体育学习过程。此外,以“分数、等级、评语相结合”为代表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受到了一部分教师的应用,这说明江门市城区小学对于体育学习评价的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存在问题。通过对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体育学习评价方法认识不够全面。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强调终结性评价,突出甄别功能,重视定量评价,对定性评价重视不够,不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激励,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其次,对体育学习评价主体认识错位。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通常都是由体育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评价的过程,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这种评价主体的“错位”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作用,使体育学习评价活动成为一种被动消极的过程,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改善,也不利于体育课堂质量的提高。再次,对体育学习评价标准认识过于单一。调查发现,江门市城区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大多数都是采用统一的新课程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易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渐渐失去参与体育的兴趣,并远离体育课堂。

四、结论与建议

教育实习个人小结范文9

一、认真总结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进一步增强搞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自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市教育局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密切联系实际,创新学习方法,坚持边学习、边思考、边改进,绝大多数单位按时完成了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各项工作,教育活动初见成效。

回顾前一阶段学习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把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村学以上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指导督查组、宣传组两个专项工作组,明确了人员和职责任务,建立了教育系统各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并形成文件下发。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村学以上的各级各类学校都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措施,特别是会宁县教育局活动方案中提出了解决机关作风问题,创建人民满意机关的要求,同时指出了学校管理方面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各自存在的10个问题。靖远县教育局对机关干部提出要做到三个带头(领导带头、党员带头、中高级职称的干部带头),围绕四个方面(八荣八耻、公民道德;群众关心问题;学生养成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做到五个征求(单位向群众征求意见,领导向一般干部征求意见,同志之间互相征求意见,向教管中心、中学征求意见)的要求。白银区教育局提出了强化教育形象工程,解决教育行风方面的问题,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十做到十禁止”的基本要求,等等这些要求都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全面动员,确保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积极参与

针对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时间紧、要求严、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全市教育系统把思想发动作为教育的首要工作和关键环节来抓,从一开始就做到教育每推进一步,思想发动就跟进一步,确保思想发动不间断。10月12日市教育局召开了动员大会,10月15日上午市教育局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督查组、宣传信息组工作职责,并进行了培训。10月15日下午市教育局机关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下发文件安排市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开展活动。10月16日前市教育局所属各学校、各县区教育局分别召开了校务会、局务会对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专门进行研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活动的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所属各学校、各县区教育局(除会宁县)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措施,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安排落实,分别召开了不同层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动员大会。仅10月15日和16日两天,市、县区两级共召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动员会议22场次,参加人数达2700多人次,市指导督查组参加动员会议8场次。同时,市教育局在白银教育网开设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专栏、编印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情况简报,并编印《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习资料汇编》3000册,下发各县区及学校。保证了本次活动的参与面。

3、严格要求,确保教育活动扎实开展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一是明确了学习要求。把理论学习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强化教育科研相结合,与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和教育收费工作相结合,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相结合。要求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二是规定了学习时间。各级各类学校除集中学习外,还利用教研组(年级组)组织教师积极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观看师德教育录像、举办师德论坛、举办各种学习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习和交流,保证了学习时间,基本达到了规定学时。三是明确学习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以市教育局印发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资料汇编》为基本教材,结合十七大报告,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认真研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市委书记张景辉在教师节上的讲话,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内容。四是认真检查指导。各级师德师风指导督查组认真负责地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基层单位、学校搞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确保教育活动顺利推进。

4、形式丰富,确保教育活动效果。

一是学习方式多样。做到了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典型引路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效果明显。如平川区宝积乡周家地小学在完成规定学习内容的同时,把师德师风考评手段不断细化,制定了的学校师德师风考评细则二十条,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与教师签订了规范教师师德师风的承诺书,对教师的日常行为提出了十条具体要求,从而达到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的。二是坚持典型引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各级各类学校能够注重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弘扬典型,积极开展学先进有目标,赶先进找差距活动。如:会宁县将全国劳动模范冉树苍、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作为全县师德教育资源,树立了学习的典型。白银公司一中组织全校教职工收看奠基未来全国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录像等等,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下阶段我们还要继续挖掘身边事迹可信、思想可学、品质可敬的先进典型,进一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

5、广泛宣传,营造教育活动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的前提。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创新宣传方式,建立健全宣传机构。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了宣传信息组,负责全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市教育局所属各个学校、各县区教育局也确定了信息员,负责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及信息工作。搭建宣传平台,通过建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网页专栏、编印简报,认真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市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至今已编发简报4期,编发各类活动信息10多篇,大力宣传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及时报道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各单位、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通过第一阶段的工作,我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都能够坚持参加所在单位的活动。尤其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督查组成员,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都能够认真履行“双重职责”,既抓好活动的组织和领导、抓好责任单位、学校的指导监督,又坚持参加所在单位组织的学习和活动,为广大教师做出了表率。通过学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接受一次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事业心有所增强,职业道德水平有所提升。

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一少部分单位、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学习文件不力,在学习深度上有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同志满足于通读而没有深钻,学习心得比较平淡;二是个别学校学习与工作矛盾解决得不够好,学习不扎实,讨论不深入;三是开展活动前紧后松,学习抓的不够及时;四是督导组工作缺少力度,对工作抓的不紧、不深、不细,没有深入下去做工作;五是个别单位、学校没有按照排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还有的单位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学习计划,至今未完成学习阶段任务。对这些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学习动员阶段结束后,各单位要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要检查每个环节的工作是否扎实,措施是否到位。更要围绕这一阶段工作,着重看一看广大教职工参学率高不高,学习培训实不实,是否真正取得了实效。对第一阶段未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单位、学校和教职工个人要落实“补课”措施,为扎实开展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扎实抓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的各项工作

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认真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既是对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工作成效的检验,又是搞好整改建制阶段工作的基础。对照检查的深度,反映学习教育的深度,决定整改建制的程度。各县区教育局及所属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把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作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实施,为整改建制阶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各县区教育局及所属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开展相应的活动。

(一)深入学习,深化认识。

目前,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即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已暂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教育的结束,而是学习教育深入深化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对照检查和整改建制两个阶段,必须把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贯穿始终,把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的成果落实到找准、抓住、解决突出问题上,以查找问题、整改建制的效果来检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的实际效果,不断在认识和实践上取得新的进步。因此,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要坚决克服厌烦心理,做到“学习思想不松、学习热情不减、学习状态不变”。既要通过学习来查找问题,也要通过学习来整改问题,更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促进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

在这一阶段,我们还要重点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党的十七次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搞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工作的自觉性,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教育以民为本、惠民先行,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构建和谐机关、和谐校园、和谐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二是重点学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书记张景辉同志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有新的深化。三是重点学习《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资料汇编》中《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必读篇目。学习好必读篇目,是促进认识深化的重要保证。要在第一阶段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学习好必读篇目,进一步打牢思想基础。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1.明确主要任务。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紧密联系全市教育系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特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实际,按照“七查七看”的要求,深入查找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把本单位、本岗位在“爱岗敬业、奠基未来”,办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抓住,为搞好整改建制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

2.掌握基本步骤。查找问题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八个步骤:一是重温师德规范。在引导教职工熟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查找存在问题。组织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三是征求多方意见。各单位、各学校都要设立意见箱,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如实向教职工反馈。教职工个人也要主动征求多方意见,学校领导更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带头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四是开展谈心活动。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诚恳听取意见。学校领导要带头与教职工谈心,特别要主动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教师交谈、交心、交朋友。五是撰写自评材料。在查找存在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每位教职工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撰写自评材料,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整改问题的措施。六是组织民主评议。召开民主评议会,组织教职工交流自评材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民主评议。教职工根据民主评议情况修改自评材料。七是提出评议意见。召开学校行政会议,根据民主评议情况、征求到的意见和教职工的一贯表现,以书面形式对每一位教职工提出评议意见。八是反馈评议意见。学校要将评议意见反馈给教职工本人,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职工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1.认真对照检查。在一定意义上讲,学习教育阶段就是战前动员和扫清,对照检查就是“攻坚”,整改建制就是巩固扩大战果。思想问题都躲在暗处、藏在深处。通常情况看,找别人的问题易,找自己的问题难;找一般化的问题易,找深层次的问题难;找下级的问题易,找上级的问题难。因此,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按照市教育局提出的“七查七看”的要求,打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这场“攻坚战”。一是“自己找”。查找问题首先从自我对照检查做起,要正视思想上、工作上的突出问题,大胆进行自我“曝光”和自我剖析。特别要抓住社会和群众意见最多、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真正做到触及思想、触及观念。要坚持“三个深入”搞好自我检查:从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向本单位、本岗位具体问题深入;从问题的表现,向其危害分析深入;从工作作风,向挖掘思想根源深入。二是“同事帮”。同事之间能否正确有效地开展帮助,是一个单位、学校风气是否正、氛围是否好的重要表现。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从对事业对同志负责的角度出发,敞开心扉,不搞“好人主义”、“一团和气”;要针对工作和思想实际,触及实质,不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要从大处着眼,不纠缠细枝末节、搞无原则纠纷。三是“领导点”。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要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对单位、学校和个人存在的问题,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点拨和启发,帮助其更好地查找和解决问题。既要点工作上的问题,又要点思想上的问题;既要点单位、学校的问题,又要点个人的问题;既要点一般化的问题,又要点深层次的问题。四是“群众提”。要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做到“三要”。一是渠道要多。通过开通网络信箱、公布公开电话、设置意见箱、发放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征求意见。二是范围要广。征求意见对象要覆盖我们所服务的各类单位和人群代表,包括下级教育部门、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学生和家长代表等。三是态度要真。一定要态度诚恳、洗耳恭听,以真心换真言,决不搞哗众取宠、形式主义。

2.狠抓督促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接受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导督查组的指导和督查。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掌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各级指导督查组要督促各单位、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教师认真查找突出问题,对问题找得不准或不切合实际的要帮助查找;要坚持群众路线,开门搞教育,接受群众监督;要督促各单位、学校认真开展分析评议,提高查找问题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市、县区教育局要加强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每个教育机关干部查找问题的情况,切实搞好帮助指导。

(四)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1.加大领导力度。全市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单位、本学校查找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不折不扣地完成好每一个“规定动作”,确保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到带头进行学习,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深刻剖析,带头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为本单位、学校干部和教职工做出表率。

2.加强分类指导。要针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各教研组(年级组)、各岗位的不同特点,针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不同要求,突出对查找问题的分类指导。既要抓重点问题的查找,又要抓面上问题的查找;既要抓班子问题的查找,又要教研组(年级组)问题的查找,还要抓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问题的查找。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要坚持深入责任部门和学校,加强督促指导,帮助责任部门和学校把突出问题找准抓住,把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透彻。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查找问题阶段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的重要问题。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