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1-06 11:14:27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厦门银行 发展战略

一、引言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城市信用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金融服务机构,其资产规模与服务效能尚不能与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以及全国性、地区性商业银行竞争。其股权结构大多有地方政府色彩,且业务依托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商行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截至2012年末,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近140家,其中完成股改上市的仅为3家,虽然未上市银行中也已出现跻身全球银行500强的机构,但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遭遇发展瓶颈。本文将以厦门银行为例探讨地方性商业银行建设扩张中面临的问题,探寻适应地方性商业银行特性的发展战略。

二、厦门银行发展分析

厦门银行原名厦门城市商业银行,是由15家信用合作社结成城市信用合作银行后改革而成。主要股东为厦门市财政局,台湾富邦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附属子公司富邦银行(香港)以及实力强劲的国有企业佛山照明。截至2012年底,其总资产规模达911.21亿元。这一数字与已上市总资产排名位居城商行之首的北京银行的8625.21亿差距显著;与未上市但总资产规模庞大的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也相差甚远。与这些银行相比,厦门银行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跨区经营受限,业务定位不明

厦门银行属于综合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在除厦门地区以外的福州,泉州,重庆三市设立分行,在漳州市设立分行营业部,分支机构较少。从营业利润上来看,厦门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为厦门本土的同业业务,跨地区经营分支机构业绩水平较低。城商行的前期发展大多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相关支付结算业务的委托,区域经济建设,公共事业项目的信贷支持等,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地缘优势明显。但跨地区的经营不能连带地缘优势一起走出去,失去了政府的庇护,又缺乏树立品牌形象的特色业务,在全国性,区域性大、中小型银行的挤压之下,其发展前景困难重重。

(二)资产负债结构单一,有待改善

作为一家未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厦门银行的资本补充途径单一,主要依靠对已有股东的定向增发筹集资本,营业收入的增长尚不足以支持自身经营与扩张的需求。随着国家对城商行上市融资监管力度的加强,多数城商行资本补充压力处于高位。从负债结构上来看,厦门银行的个人存款来源不足,公司及同业存款比重较高,负债成本较大。信贷方向集中,准备金计提要求高,信贷供应能力有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利差的收窄,以传统信贷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城商行在盈利性方面容易受到影响。虽然近几年来,厦门银行开始大力推动非信贷资产的经营管理,但该类资产净利润水平较低,累计风险过高,长久来看可能影响银行稳健运营。

(三)创新能力有限,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各类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商业银行极少设立专门的产品创新机构,金融创新能力有限。厦门银行虽然近几年来定位较为明确,立足海西,服务对台贸易,服务中小企业。但比起产品研发,银行更加注重产品的营销效益,远期不利于银行竞争能力的提升。在人才招聘方面,以本科生招聘为主,部分岗位要求3年工作经验,但是同行业薪酬竞争力较弱,职业规划水平一般,不利于专业研发、营销人才的吸纳和保留。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特色,推进联动式业务

跨区经营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单纯依靠政府和股东的支持发展业务,对于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在综合竞争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寻找适应自身发展的正确定位,有针对性地推进战略布局。一般的城商行在定位上都以服务本土,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显然口径还是过大。以厦门银行为例,该行凭借与富邦银行的合作,开拓各类台商服务特色业务。其重庆两江支行的成立就是依托该市场定位,集中攻坚重庆两江新区台商集聚区的中小企业,在保证支付结算功能的同时注重关联营销,比如融资,理财,保理类产品的搭配推广,帮助银行拓宽了盈利通道。城市商业银行在资金规模和业务推广能力上都不及全国性商业银行,因此,在业务布局上一定要杜绝盲目扩张的现象。建议围绕特色业务选定跨区经营范围,稳扎稳打,逐步扩张。

(二)加强管理,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2012年,厦门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维持在12%左右,不良贷款率及拨备覆盖率数据都较为健康。但随着2013商业银行资本新规的执行,城商行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本考验。城市商业银行的地缘优势来自于政府的支持,但储蓄等基础存款在在本地的市场占有方面仍显不足。厦门银行管理层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加强了对于可以为银行带来低息可用资金的业务的营销力度。降低同业资产及投资类资产占比,发挥银行金融服务功能,着力发展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通过稳健盈利确保内源发展资金的充足性。除此之外,厦门银行深化金融市场参与度,增加主动负债渠道,在充分考虑银行的安全性要求,积极通过资本市场业务调节资产负债结构。

(三)着力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代商业银行的竞争不只是产品的竞争,也是服务的竞争。要求城商行在利润有限的情况下投入产品创新显然压力巨大。因此,在产品差异不明显的情况下,城商行应该着眼于细节,以服务带动业务,以业务提升服务。近几年来,厦门银行开始设定员工培养计划,完善薪酬激励制度。注重公共关系营销,在培养员工时加入了社会责任服务的理念,既有利于银行提升员工素质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树立银行品牌形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总结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推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还存在着依赖地缘优势,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薄弱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共性问题,通过分析厦门银行近几年来的发展战略,提出明确定位,发展特色服务,加强管理,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与着力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方面的建议。城商行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势必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有从业务,资本,服务等各方面提升其内源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并加以扩张。

参考文献

[1]林志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策略选择与风险防范[J].金融发展研究.2010(05).

[2]卢独景.跨区域发展对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2(06).

[3]梁文宾,卢丽.城商行市场定位与客户细分问题——基于CAP定位模型的视角[J].银行家.2012(12).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金融市场 发展路径 战略投资

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起步较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相关研究在我国的开展也较迟,目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的研究是我国学者较为感兴趣的方面。城市商业银行这个名称产生于中国,国外也有类似性质的银行,但不叫做城市商业银行,其主要是一些储蓄机构与合作机构。在国内城商行的发展路径选择上,其他国家相关机构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研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路径,不断发现和改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这能够使我国城商行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效益。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目前,我国城商行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竞争优势弱

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或者个人客户,特别是对一些与城商行通过其特有地理与经营优势建立密切联系的中小企业与个人方面有较大的自由。相比较之下,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于客户资源则没有太大的地域局限性,其经营对象地域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具有多元化的盈利渠道,这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足日益凸显,其发展前景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到现在为止,国内的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都还处于中小商业银行的范畴。

(二)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寻求将自身的资产总量和业务范围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近年的发展速度较快,其潜力也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7852亿元,而到2015年5月底起总资产达到226800 亿元,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三)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创新性需求增多

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发展需要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匹配,这就让城商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任务变得刻不容缓。这些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也将自身和科技的发展相结合,大力拓展网上银行业务,使得工作效率和业务范围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业务种类方面,城商行将自身业务种类进行多元化经营,扩大了银行盈利渠道,提高了银行的利润收入。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大范围、深层次的调整,加之政府对金融市场逐年放宽的政策的促进作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下的经济环境。但在把握机会的同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区域单一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影响着甚至阻碍着城商行的发展,其经营范围缩减到单一城区里,严重制约其发展以及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将城商行的优势集中到单一区域或者机构中,不能保证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发展,其次若城商行将资金聚集在小部分企业中,城商行将会承担很大的发展风险,这更加有损于城商行的发展空间。

(二)金融市场占有率偏低

当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仅从规模上不断扩大,而且发展速度也在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并不壮大,并且发展时间也较晚,根基并不牢固,与中小型银行比较,其规模与之差不多,在金融市场上也没有占据较大规模,与国有股份制银行相对比,还需要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其影响力。

(三)市场定位偏低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较低层次的竞争领域中,其中有很多商业银行不重视成本以及发展规划,不积极培养客户,忽视客户的需求,发展业务没有目标,甚至利用违法违规手段吸引客户,这种发展之道的做法将要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内控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聘用的风险经理没有达到要求,并且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更加没有对部门设置进行现代化管理。因此,城商行无法应对风险更无法防范风险,同时授信部门和运营部门不能达到风险权威的管理工作。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选择

各种矛盾随着国际国内的金融市场不断改革不断涌现,城商行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只有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适应市场变化,才可以在市场中立足,才可以巩固自身提高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变适应时代进步。

(一)在设立异地分支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沟通

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可以达到扩散风险,提高能力的作用。扩展分枝异地银行,也使得银行有了异地的客户群,加强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互通情报,从而也减少了额外费用的开支。城商行的业务种类受当地环境所影响,一般在外地分支机构员工待遇比本地区好,激励完善,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效率及稳定性。同时,在业务方面,主动性高、比较灵活,使分支机构能够更好地立足。

(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对当地客户资源信息状况不熟悉,容易使地理优势变为地理劣势,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定位不准,就会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客户在异地办理业务花费时间多,因为异地网点设立少,并且不易完成。

(三)城商行在异地设立的机构应该与当地银行联合,有利于资源分享,更加有利于资源的配置

使得本地城商行实现跨地域经营,扩大经营范围,减少信息成本,减少信息交流,促进合作,同时提高城商行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四)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跨区域经营

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使银行自身获得先进管理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及现代化公司管理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是银行获得资金融入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一来,银行可以使自身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形象。除此之外,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也能通过外来战略投资者的先进经验来得到大幅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农.发展我国跨国银行的充要条件分析[J].计划与市场,2011年02期.

[2]尚教蔚.中国跨国银行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桑艳玲.我国发展跨国银行的前景浅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4]王向荣.试析我国跨国银行的发展[J].甘肃金融,2012年07期.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因子分析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去年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的状态,我国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可以预想“十三五”期间,全国的经济形势会更加复杂。对于银行业来讲,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和冲击,利率市场化改革新阶段,金融脱媒现象严重,这都会使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尚且可以凭借自身规模、资源、实力优势突围出来,但是对于诸如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决胜这场战役,笔者认为应该着重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指标,并与其它类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克服其痛点,利用其优势,以期更好的发展。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义和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市金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加,至2014年城商行总数为146家。总资产为18.28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0.61%;总负债为17.11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0.59%。

二、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设定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方法集中在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上,通过对于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和潜在竞争力指标的设定,建立模型,收集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等数理分析的方法,最后整合得出竞争力的排名。这种方法既克服了单纯指标数字对比分析的片面性,也摒弃了类似“员工素质”、“企业家才能”等不易于测量指标的主观性。

据此,笔者参考了曹永栋、陆跃祥的《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对策设计》一文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选取的样本中包含“建行、中行和交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五个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盛京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十个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构建了表现样本银行“资产流动性,资本盈利性和资产本身的安全性能”的现实竞争力和表述“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潜在竞争力指标,合计两大类八个一级指标和十八个二级指标,指标中多为定量的指标也存在诸如“品牌影响力”等定型指标。(具体指标见表一和表二)。

三、分析方法和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比分析各类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子分析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从有关变量交互的数据中,找出其中深藏着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若干基本因子,从而能够得到对于各类事物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这一问题的分析,刚开始对该问题的内在体系还不了解时,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比如流动性比率,存贷比,资本回报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度,品牌形象力,创新能力,独立董事比例等。此时就可利用因子分析把这些观测变量归并为少数几个公因子,并且可以使得各个因子之间不相关。从而从众多的不具概括性的观察指标中归纳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客观反映其状况的综合性因子,这就极大的简化了我们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大小的分析。此外,在因子分析过程中,不需要自己计算各因子所代表的维度,也不需要纸笔通过正交或者斜交选择,仅仅依靠计算机软件即可方便快捷的运用因子分析法的完成整个的评价过程。故本文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包,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上述各商业银行18个指标出发,分别概括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各公共因子,最后计算出了18家商业银行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由此得出这18家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排名。

就实证分析的结构来看,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方面,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的权重可以得出其竞争力为F=0.28865F1+0.24976F2+0.17515F3+0.11548F4。流动性方面可以通过流动性因子F1反映出来,就排名来看,各个银行得分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不存在明显和落后。资产充足度因子F2和资产质量因子F4共同反映了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在此城市商业银行表现的更好一些,大多数大型商行和股份制商行处于中游地位,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更是处于排名的末尾。就资本充足率而言各银行均达到了所规定的8%的目标。但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中由所有者投入的更多,这使得城商行拥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这与地方政府的扶持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城商行拥有更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许多地方政府帮助城市行处理其不良资产,化解风险并且进行了资产的置换。还有些城商行诸如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依靠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资产质量,并且择机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重组,最终实现了上市的目标。盈利性因子F3是现实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因子。从输出结果中可以看到:宁波银行处于排名第一的位置,除了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表现差一些以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都有很好的表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原则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就整个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比较来看,除个别大型商业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了个更强的现实竞争力,这说明城商行在其现实竞争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方面,根据3个综合因子方差的贡献率,得出F=0.45829F1+0.19721F2+0.16791F3。反映商业银行竞争力创新和品牌影响力的F1因子中,除了华夏银行外,其他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次处于F1排名的一至七位。城市商业银行位于最后。城市商业银行无论从产品,服务、技术、流程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创新不足。反映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F2因子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深发展和华夏银行分别处于第二到五位,虽然处于第一位的是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安银行,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仍排名靠后。在分析F2时,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股权集中度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表现的非常不合理。具体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地方政府持股过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地方政府过度的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作,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有被架空和淡化的危险。另一方面,对于独立董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手段,这造成了那些积极履行职责的独立董事与不尽职的独立董事在薪资报酬上差距不大,从而打击了独立董事的积极性,使其沦为“花瓶董事”。反映业务状况的F3因子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江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略差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过分的依赖于通过存贷差创造的利润,从各个银行的贷款占资产总比可知,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使得其他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能够使城市行的资产获得更大的利润,更具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就整个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的比较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综合排名的前六位,处于排名最后六位的均为城市商业银行。这说明城商行在其潜在竞争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四、提升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比较以及优劣势存在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得知城市商业银行若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必须在保持现实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其潜在竞争力。通过市场定位,公司治理,资本补充与上市,内部控制,不良资产处置,跨区域发展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面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首先要明确特色化战略定位,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较,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小型地方性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使得它服务于中小企业时具有反应速度快的优势。基于这些特点,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定位于“市民的银行,地方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通过自身的特色以“小精专”来赢得客户,开拓稳定的市场。其次城商行需走创新化发展道路,这一创新性一方面表现在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学习型银行。创新还表现在加强金融创新服务。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只能通过服务竞争力来体现。城商行可以通过无形的服务来打造其竞争力。这种服务应具有“多元化、创新性、全方位、快捷性、人性化”等特征。多元化的服务既体现在服务产品的多元化上,也体现在服务方式和服务角度的多元化上。创新性即银行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银行服务创新的高低取决于该行对国际金融业走势的把握,对客户需求的分析研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即银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其高低体现着在该行分支机构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该行与其他行的业务合作情况以及该行新兴电子银行如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发展情况。快捷性即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速度包括银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和银行的业务处理速度。人性化,即银行向客户提供服务时更多体现出的人性和亲情。现在的客户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那种纯粹的业务关系,他们更需要银行能提供亲情式服务,更多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上均为城市商业银行突破的关键。最后针对其潜在竞争力不足的劣势,城市商业银行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可以通过适时的引进诸如民营资本、外国资本等具有私有资本形式的战略投资者,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形成股东结构合理,制衡有效的格局。另外由于城商行的内部控制起步晚、基础弱、人才缺乏这也造成了比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为薄弱。针对城商行内部控制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推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工作,首先需要强化内控意识和合规文化,制定合规手册,开展合规培训,树立起“合规为本、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定期举行有关内部控制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对各类大案、要案的传达和分析,警醒各员工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出现有意和无意识失职行为,从而导致银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曹永栋,陆跃祥,《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对策设计》,《改革》,2012(1)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4

课题组成员:黄国标,吴伟,万金

摘要:在推进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中国农业银行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在客户需求日新月异、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形势下,加快推进业务经营转型,全面提升农行在城市中的竞争力;如何在强化为“三农”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快城市业务战略转型,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已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农业银行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10-03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金融业务仍是商业银行最具商业价值和增长潜力的地方,为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城市金融业务,提升在城市金融市场的服务水平。

一、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1.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是实现综合化经营的重要前提。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同时,作为商业银行业绩主要来源的大客户、大企业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是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他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传统的信贷、结算服务已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现金管理、贸易融资、银团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等高端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普遍,很多集团性大客户还衍生出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上市承销、代客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甚至还有诸如保险、融资租赁、信托发行、企业年金等非银行金融业务。这些需求层次的提升,迫切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农行如果不转型城市业务,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那综合化经营将只能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2.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是为了向“三农”提供有力保障。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具有明显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发展城市业务,可以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切实为“三农”服务。目前,许多县域高端客户,包括产业化龙头企业、系统性客户等,其市场多是横跨城乡两个市场,甚至国内外两个市场,其总部渐渐向城市转移,要对这些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需要有城市业务的支撑。同时,由于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存在,城市行和农村行的盈利能力差距较大,加快农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步伐,可以充分发挥农行全局调配资金的优势,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障对“三农”的资源投入。

3.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是为“择机上市”奠定坚实基础。在支持“三农”的同时,加快城市业务战略转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促使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主要指标进入当地银行前列,不良资产比率和利润水平达到同业先进水平。同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手段,可以提升农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农行的市场影响力,并吸引战略投资者的“眼球”。农行计划于2009年下半年完成IPO的准备工作,所以,加快城市业务战略转型已刻不容缓。

4.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是实现“3510”战略目标的强劲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一体化程度加深的新形势下,农行总行审时度势,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农行新的发展战略,即“3510”战略。城市业务率先战略转型,可以为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治理结构积累经验,从而清理经营中陈旧的机制体制,塑造新型企业文化,促进零售业务经营规模扩大,公司业务市场主流地位稳定,最终把农行打造成立足本土、覆盖城乡、全球运作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

二、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的难点

1.经营理念滞后,管理方式仍需转变。一是传统式的经营理念。目前,农行城市行所有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着上级行经营考核这个指挥棒而走的。比如现行普遍采用的“行长经营目标考核责任制”,上级行对各级分支机构的考核指标绝大多数仍以规模指标和速度指标为主,未能强化价值导向,实现业务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与风险的和谐统一。二是局部性的经营眼光。从农行每年业务经营的计划安排看,年初“开门红”、年中专项竞赛、年底业务冲刺,都是在做“业务”,未能立足于以客户为中心、制定长远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保守型的经营思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均通过改制上市的方式,轻装上阵,发展势头强劲,其业务效益与农行比有进一步扩大差距的趋势。反观农行,创新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等现象比较突出。四是被动型的经营作风。等客上门,消极围绕任务转,“走出去”营销、主动营销还是写在纸上而未能落实到行动上。五是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不去,人均、点均水平较低,精细化管理亟需加强[1]。

2.员工结构失衡,配套机制亟需完善。除员工年龄、学历结构失衡外,员工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员工岗位结构上。以江苏省盐城市某县级支行为例,该行共有员工203人,其中柜面一线人员119人,占比59%;支行本部从事管理岗位的员工50人,占比25%;而业务发展急需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等营销人员仅有21人,占比不到11%;高素质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理财经理、会计主管等人才严重缺乏。同时,配套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是培训机制的不健全,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农行却显得有些呆滞、迟缓,没有改进对员工的持续培训工作,仍然采用以前呆板、单一的培训模式,即有一项新产品进入市场,或新的营销策略出台才将员工集中到一处进行学习,这种“应付式”、“被动式”的培训已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也无法满足员工自我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激励机制的不完善,“责、权、利”存在不对等情况,承担的责任多、享受的权力小、获得的回报少,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农行的长远发展。

3.网点转型缓慢,遭遇“流程”瓶颈。近年来,农行着力打造精品网点建设,大部分营业厅都具备客户等候区、理财区,自助设备区、现金区和开放式低柜区,且有大堂经理引导业务分流。然而排长队现象未得到根本好转,只是由以前的“站着等”变成“坐着等”。理财区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存取款等业务,或是推荐一些银行产品,未能真正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具有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理财服务。网点转型只是进行简单的门面设计,而疏忽对银行内部文化的改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如何由交易型网点转化为销售型网点、如何提升前后台服务流程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网点转型的关键所在。

4.产品被动跟进,创新缺乏活力。重产品个体创新、轻创新管理,重产品模仿跟进、轻产品原始创新,重产品推广营销、轻产品售后评价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是产品研发缺乏总体规划,部门联动不和谐。目前,产品研发较多采用以“部门为中心”的操作模式,使得产品开发和改进往往从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由于对客户信息缺乏必要的整合和细分,导致产品设计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金融新产品,产品缺乏较高的增值性和附加性,有的产品设计出来就存在“先天性缺陷”。二是产品创新意识淡薄,沟通机制不通畅。金融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产品差异不大。正是基于此,农行创新意识不强,总是等到新颖的创意、优质的产品出现后,再进行简单的克隆。殊不知,一项产品一旦占领市场,即使及时跟进,所得的市场份额依然很少,从而遭遇“人有我无”、“人先有我后有”的尴尬境地。三是产品研发流程复杂,技术支撑不够强大。新产品研发一般经过以下流程:产品创意及可行性研究,产品立项,产品需求书编制,需求评审,技术开发,测试验收,试点推广,最后评价。然而,在实际产品研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走路”、“走弯路”的现象。如产品立项时没有技术人员参加,而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发现系统不支持,技术无法实现产品需求书所要达到的效果,迫使产品需求书重新编写,再进行评审。

三、着力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的途径

1.着力打造“流程银行”。流程银行就是在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按照扁平化和业务线的方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打造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一是构造扁平化机构。目前,农行营销重心低,主要在二级支行及分理处,总分行前台部门没有承担起对大客户进行营销的功能,难以对等营销,无法介入高级别客户。为此,农行要进一步提升经营层次,强化总分行面向市场、直接经营的职能,缩短经营链条、精简管理层次、压缩中间环节,提高决策信息流转速度。二是业务管理垂直化。通过实施业务管理垂直化,以“流程”为中心纵向开展银行业务,切实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避免业务在部门之间交叉重复进行。三是采用必备的高新技术。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确保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处理。四是重构农行特色的文化理念,具体包括效率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合规文化、专业文化[2]。

2.着力推进网点转型。农行不但要关注网点“硬件”转型问题,更要解决好银行员工队伍素质与服务水平、服务流程的问题,这不仅与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直接相关,还将最终影响和制约网点的营销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推进网点转型,要重点引入礼仪标准、规范服务标准、现场管理标准等三段式配套课程,展开全行范围的分层培训。对一线服务人员,重点就营业厅服务礼仪、规范服务标准展开培训;对后台服务人员,重点就服务、协作一线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展开培训;对网点经营管理层,则重点就网点功能、环境设置、员工激励方式、后台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培训,并通过培养内训师队伍持续进行内训,确保规范服务行为和流程,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3.着力加快产品创新和数据库建设。城市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层出不穷,农行要紧跟市场步伐,进一步理顺产品创新机制,增强产品创新合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实行“原始创新为主,引进策略为辅”的原则,建立产品研发机制;二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健全产品评价机制;三是实现“策划、跟踪和分析”相结合,完善产品营销机制。同时,要建立好金融产品与客户的数据库。首先,构建产品信息系统。产品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产品使用情况、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价值回报。其次,确立银行产品定价体系。以前台系统、财务管理台账系统和信贷台账系统为基础数据源,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分产品、分客户、分机构、分渠道等各个层次的业绩价值评价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管理决策依据。第三,健全客户资源管理体系。运用数据库技术,构建银行客户管理信息系统,拓展和集成每位客户信息及相关市场资料,实现对客户的单体关系管理。通过客户需求调研和科学的量、本、利分析,依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划分客户质量等级[3]。

4.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农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培养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员工队伍已迫在眉睫。一是要优化队伍结构,既要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也要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结构;二是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在城市行配备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理财经理、会计主管等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各种方法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三是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除持证上岗、按绩取薪外,对考核指标的设立不能层层加码,以确保经营行的工作激情。■

参考文献:

[1]刘桂平.关于农业银行加速经营战略转型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08,(8).

[2]许涛.经营转型: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蜕变的必经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2008,(1).

[3]工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混业经营制度下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战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10).

The Ponder for Acceleratio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Services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Rural Finance Socirty Research Group form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ence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5

一、中原城市群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突出。该区域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具有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实现中部崛起的最佳地理位置。在已有陇海、京广、焦枝等铁路构成的铁路交通区位优势基础上,随着国家大通道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的贯通,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正在建设中的西气东输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2)城镇化进程较快,资源条件良好。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2006年,城镇化水平为4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同时,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超过全省的3/5;粮食、油料、生猪、肉牛、林果、花木、烟叶、中药材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3)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基础。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郑州的汽车、卷烟、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商贸流通等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洛阳的装备制造、铝电、石化、建材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平顶山、焦作是大型能源基地;开封是具有悠久文化底蕴和古都韵味的特色城市;新乡等城市轻纺、电器工业基础较好;漯河的食品工业、许昌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等全国闻名。各具特色的产业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劣势分析

(1)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中原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各城市之间在经济上分工合作程度较低,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还不很顺畅,产业协作度低,在大规模吸引跨国公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营造金融贸易中心等方面力不从心。城乡差别一直在扩大,都市区与郊县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增大,郊县的发展跟不上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

(2)总体发展水平不高。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GDP总额达到7116.77亿元,占河南省GDP总额的56.95%,工业增加值达到3701.68亿元,占河南省工业增加值的61.38%;第三产业达到2271.96亿元,占河南省的6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6.51亿元,占河南省的56.35%;年末居民储蓄余额达7366.74亿元,占河南省的64.10%。金融、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而且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内经济发展的突出程度也不够。此外,由于中原城市群的范围是按照行政区划来确定的,西部的一些山区县和东部的一些农业县也被划进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内,这也是中原城市群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政府组织作用明显。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区内各城市的发展并不具备相似的区位优势和特殊的历史渊源,区内各城市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联系也不够紧密,只是由于空间上的相邻和行政区划的原因才得以划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因而政府组织的作用较为明显,也特别重要。

3.机会分析

(1)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构想的推动。2008年两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部分,这标志着“中部崛起”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配合“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就“中原城市群”未来15年的发展从2004年8月开始展开专项研究,历时一年多,完成了《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并于2006年2月通过专家评审,报告认为,中原城市群应成为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和重要支柱,应成为部级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同时,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河南省提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并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2)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而这些的实现需要中原城市群拥有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仅仅依靠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远远不够,必须有强大的金融支持。基于目前中原城市群的金融现状,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正是解决之道。

4.威胁分析

(1)竞争对手的挑战。河南城市首位度不够,无法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缺乏一个辐射力强的中心城市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郑州是虽有良好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条件,从理论上有可能成长为新型的超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独树一帜。但国内外经济竞争的态势严峻,争夺“第四经济圈”的战役已悄然打响,仅靠郑州自身发展,难以与中部“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相抗衡。另外,西部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也都虎视眈眈,无不做着占领“第四经济圈”的美梦。因此,只有在合理发展郑州的同时,加强以郑州为中心的周围城市间的横向联系,形成一坚强的大中城市核心区,以“群”的力量开展对外交流,以“群”的力量带动全省发展。

(2)金融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承诺的兑现,我国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样也加剧了中原城市群内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中原城市群内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金额相差很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金额自2003年至2006年一直都处于领先地位。城市商业银行原是作为一股打破国有银行垄断的新兴力量出现在市场上,但是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自身特点,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扩大了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在其面前已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入驻郑州,对这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是很大的威胁。随着外资银行涉足更多的国内银行业务,不仅会出现更多的客户分流,还会导致更多的中高级金融人才的流失。

通过上面分析得出,中原城市群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同时还有机不可失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威胁。但总体而言,中原城市群面临的优势和机遇多于劣势和威胁,这就为其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构建模式

1.组建模式

(1)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组建方案。基于中原城市群目前的金融现状,可以组建一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该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模式,采取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模式,即在郑州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联合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地的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开封、洛阳、新乡、焦作及许昌的城市信用社将郑州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原银行作为存续公司,采取总分行制,总行设立在郑州市,而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成为分行,各分行下自设支行。合并各方股东持有的股份,根据各自清产核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以及最终确认的折股比例,置换成中原银行的股份。同时,被合并方注销法人资格,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理念、管理体制、公司治理机制、内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等等。

(2)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充实核心资本实力。严格按照新《公司法》的要求,科学合理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责关系。要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合理划分董事会和管理层经营职责。

(3)积极稳妥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竞争能力。对于一家银行而言,要保持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除不断提高经营效益,降低不良资产外,增资扩股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快速弥补资本充足率不足更为有效的方法。

(4)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完善管理体系。实现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由目标管理转向过程管理,完善管理体系。在集中统一管理上,就是在理顺组织管理体制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一级法人体制要求确定清晰的授权体系,加强对资金调度、财务政策、人力资源和高风险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形成有效的业务操作规范、行员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体系,全面提高业务发展的效率性和合规性。在过程管理上,就是要加强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的贯彻落实和执行监督,注重对每一笔业务、每一个操作环节进行分析和监督,建立健全风险保障和检测反馈机制,对银行经营工作实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有利的内部控制机制。

2.运营模式

(1)整合银行间的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一体化的服务链条。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区域性商业银行可以在本区域内先行开发侧重于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将已有的业务操作系统整合到大框架下,同时要求未来的业务操作系统开发也必须与之相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将以成本管理为主的信息系统提升到包含更多信息内容的管理信息系统,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实时反应。因此,对现有的业务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化的技术改造,建立健全一套现代化的银行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具体包括柜台业务处理系统、自动服务系统清算转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2)坚持业务创新,提升经营层次。银行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市场,不断否定自己,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才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首先,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业务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借鉴国内外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经验和做法,创新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制度创新催发经营动力,坚持创新与规范并重,抓好自身建设。同时,还应发挥充分依托各级地方政府的天然优势,积极寻求允许范围内的政策扶持。其次是产品创新,要将创新产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广泛开展票据贴现与承兑业务等,并不断完善出口退税、保兑仓贷款、国内保理等业务,在人无我有中取得竞争优势。第三,进行市场创新。以分析客户需求的具体与细节特征为出发点,为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和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从长远角度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与控制,不断开发新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形成市场优势和良好的服务形象。

(3)建立完善的内部考核激励约束体系。首先,建立完善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一支勇于创新,勤勉敬业,作风过硬,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人才队伍,在选用干部上可实行竞聘制、推选制、自荐制,让一批年轻有业绩的能人上来;同时,让工作能力较低,业绩不突出,综合考评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下去,从而彻底改变干部“上”、“下”用人渠道不畅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要进一步深化薪酬机制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在薪酬方面,将全行人员的绩效工资与工作实绩挂钩,从而拉开系统员工的工资档次。在对经营机构的考核方面,以利润为中心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兼顾在存款、贷款、不良贷款清收等硬指标,同时附之安全保卫、优质服务及有无被诉案件发生等软指标进行考核。

(4)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该部门集中全行各类相关授信管理和项目贷款审批,但不与客户接触,通过业务部门调查了解客户信息,按照内部贷款评审原则进行审批,业务部门负责贷款的发放和收回等工作,从组织机构上形成业务开拓和风险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还应建立全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全行风险情况报告,同时向专管风险控制的行领导负责,这样可以保持该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保证其监管的公正合理性。此外,要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银行业务部门的经理和重要岗位的员工,都必须实行强制休假制度。

(5)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提高银行的透明度。健全信息披露机制的实质就是提高银行的透明度建设,规范信息披露的原则、标准、方式、内容和可比性,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接受相关利益者和社会的监督,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完全负责,从而保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县域经济;金融产品创新;零售银行

总理指出:“要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银行以县域为基础,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实行城乡联动,综合经营,积极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赋予了更重要的职责和寄予了更大的期望。资料显示:1980年至2006年的27年间,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投放贷款11.16万亿元,年均投放4133亿元,200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951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0.5%,目前农行54%的经营网点和51%的在岗员工分布在县域,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是唯一拥有农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和在县域乡镇设有网点的商业银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为县域农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最近我们就县域农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南昌县的县域经济与金融业发展状况、县域农行业务拓展的有效途径与模式,对如何把县级农行打造成县域经济的主流零售银行作一初浅探讨。

一、县域经济概况及发展态势

南昌县地处赣抚平原下游,南昌市城郊,东接进贤县,南邻丰城市,西北与新建县隔赣江相望,东北濒临鄱阳湖,中部三面环抱南昌市,国土面积168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小兰经济开发区),255个村委会,人口90万。“十五”期间,南昌县策应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做好“两篇文章”、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可喜成绩。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南昌县地区GDP153.1亿元,比上年(按可比价)增长15.9%;财政总收入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地方财政收入6.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全县人均GDP1.6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5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排名中,成为全省唯一入围综合竞争力A类县(市),在中国社科院评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县市”排名中名列第7位。

2.工业园区快速崛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南昌县以小兰经济开发区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显现了资金、技术、市场的聚集效应,目前已实现投资规模10亿元,18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实现了“六通一平”,落户企业415家,解决劳动就业3万人。已经形成以汇仁集团、江西制药为主的医药医械业;以江铃铸造、洪城汽配为主的汽车汽配业;以清华泰豪、新飞空调为主的电机电器业;以江西涤纶、洪城服装为主的轻纺服装业;以煌上煌集团、今麦郎饮品为主的食品饮料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并有世界500强的美国福特集团、中国200强人民电器集团及意大利VM发动机等一批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园区。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销售收入101亿元,税金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园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县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全县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33.7∶30.6∶35.7调整为17.1∶59.2∶23.7,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经济强县的崛起。

3.城镇建设商贸繁荣,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南昌县按照实施“大南昌”城市建设组团推进的要求,在县城莲塘拉开城市框架,打造莲塘核心区、象湖新城区和工业发展区三位一体的市政工程,县城莲塘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9万增加至15万人,先后引进了以新洪客隆、南昌百货为代表的城市大商场,培育了以乡味乡情、桂花村为代表的美食娱乐业,推进了南昌国际商贸城、南昌小商品城建设,启动了迎宾大道、澄湖北路商务大街建设,构建了大湖之都、绿地山庄、梦里水乡等一批精品楼盘,致力打造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态人居的昌南绿城。县域按照“富民强镇、和谐乡村”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农业依托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南昌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12家);依托东郊地区“金十字”养殖产业带和南部乡镇“银三角”种植产业带,培育水禽、水产、蔬菜、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发展“一村一品”种养专业村77个,有50多个产品获中国食品认证。二是农村结合产业布局,突出“五路两圈”,从规范整治入手,打造了12个示范村、50个重点村、220个试点村等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三是农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农民创业基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力向工业企业、流通领域、城镇三产转移,近五年全县新增有组织输出劳力5万人,个体工商户发展至6946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153家。

二、县域金融业发展状况及县域经济对金融的需求

1.南昌县金融发展状况。南昌县目前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农信社、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等8家商业金融机构,截止2006年底,各项存款总额为82.7亿元,其中农行19.4亿元,占23.5%,居第一位;各项贷款余额为39.2亿元,其中农行7.2亿元,占18.4%,居第三位(详见表)。

2.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南昌县《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外向化和市场化,努力打造实力昌南、魅力昌南、生态昌南、和谐昌南,加快实现全国“百强县、文明城”的战略目标。具体是到2010年,全县DGP年均增长15%,突破200亿元,人均DGP超3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为12:55:3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突破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突破6000元,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全国“百强县、文明城”。

新农村建设和县域资源开发、市场拓展、产业升级等为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创新信贷模式,进一步优化信贷投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其次,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推出适合于农村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期限的贷款新品种,扩大对农村动产和不动产物权抵押担保、仓单质押、农工商联户担保的贷款范围,创新适应县域经济实体的融资产品;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结算、、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以及银行卡等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合理调整和优化ATM机、POS等现代支付机具设置的布局,发展网上银行、银行卡特约商户,推行银行业务“套餐一卡通”。第三,努力改进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银行发放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实现网络汇兑和支付结算业务信息化,多方位地开展金融服务和金融知识宣传,增进与农民工的沟通与协调。

三、县域农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农业银行客户和市场的优势主要在县域经济,但由于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管理层次多、链条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行的经营自,特别是近些年县级支行担负的责任较多,而业务开展的基础费用等相对较少,制约了业务发展。以南昌县支行为例,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有:

1.产品单一,资产结构不尽合理。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特别是能够满足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信贷及居民消费信贷产品比较单一。在公司法人业务方面,南昌县农行在当地拥有汇仁集团、煌上煌集团、国鸿公司、三鑫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客户,但资产业务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传统信贷模式难以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个人资产业务方面,在同业中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农行的传统优势发挥不够。

2.资产业务偏小,信贷市场业务较为乏力。2006年末,全行各项存款19.41亿元,各项贷款7.19亿元,存贷比仅为37%,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由于法人客户信贷业务转授权上收,贷款必须逐笔上报,使操作流程加长,对存量客户维护和企业客户正常资金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专业人才短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县域金融机构人员基本只出不进,新生力量很少。近年来,在银行新的业务产品不断推出,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的状况日显突出,特别是懂得证券、保险、房地产、国际业务和有较强营销能力、能与高端客户沟通的高级客户经理人才尤其匮乏。

4.基础硬件设施和科技设备相对滞后。基层网点大多办公设备陈旧,设施不配套、不齐全,多数基层营业网点硬件改造滞后,不能有效实施功能分区、客户分层和业务分流,与县域业务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

四、对县级农行打造县域经济中主流零售银行的几点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县域经济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而农行又具有一级法人体制上资金力量集中、城乡网点网络一体化和历史上有专业支农经验等优势,建议在县域农行进行试点,创新一套有别于城市行的业务运行流程体系,探索县域农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发展路径和模式。

1.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细化市场定位。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市场定位已经明确,稳步有序地推进股份制改革,贯彻落实好市场定位战略目标,必须根据县域农行自身经营管理条件、当地资源条件、宏观调控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县域农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市场开发上广泛寻找“三农”产业链和县域产业链上的优质项目和优质客户。要建立健全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授权、管理链条、组织机构等,对县域农行在信贷政策和财务资源配置上相应倾斜,对原有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修订,引导县域农行巩固和发挥自身网络、产品、服务等优势,积极支持县域发展中小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办成联通城乡资金结算、商品流通的县域主流零售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

2.适应县域经济特点,完善信贷授权授信管理。应结合县域支行实际,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担风险,增强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确保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适当加大县域信贷授权授信权限,对经济强县支行优先考虑,如扩大个人信贷业务范围和业务品种,将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作为门市柜面业务,把资产业务做大做强,抢占市场份额。对县域农行授权授信,要从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和支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调整的大前提出发,制订指导性政策,做到一行一策,分类管理,对经济强县地区农行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适度松绑,加大县域信贷投入力度。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县域的存差行增加信贷投入,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三是对有效资产抵押贷款适度放宽限额和审批权限;四是适当下放办理差额银行承兑业务的权限。

3.充分发挥城乡网络优势,实行规模化经营。面向“三农”,依托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延伸县域信贷服务内涵,发挥网络和在信息智能方面的优势,实行资金、信息、技术、产品多元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产业客户和龙头企业的产、供、销一条龙,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联合,实现联动辐射的经济效应。县域农行在服务对象上,注重二、三产业,优先定位于园区工业、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以及城乡个人高、中端客户,应顺势而为,集中资金和规模,侧重支持经济效益佳、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向规模经营的企业和项目转移,向高科技和新兴产业转移,分散信贷风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

4.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县域主流零售银行。业务产品是发挥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职能的载体,必须体现服务功能有效发挥、风险有效防范和创造最佳效益的理念。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外向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要善于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努力开发对县域自主建设和引进的优质项目进行扶持的产品,开发对成长型企业和有一定积累私营业主扩大再生产的贷款产品;针对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设计诸如“城市化建设贷款”项目,支持县域和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抵押难的问题,推出个体商户联保、中小企业联保、担保公司担保、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农业订单质押等形式的担保贷款;在农村综合理财上,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存款、保险、基金、国债一揽子业务产品,试办外出民工“打工创业贷款”和“民工工资”等业务。总之,要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在县域熟悉市场和客户、品牌认知度高、亲和力强等优势,坚持整合传统业务产品与开发新产品并重,不断加大信贷投入,拓展城乡居民个人理财、金穗通宝卡、网上银行等服务领域,以崭新的姿态和形象,把农村行网点办成多业务品种、多经营功能的“连锁超市”,把县级支行打造成县域经济中的主流银行。

参考文献: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内部控制;跨区域在金融体制改革大趋势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出现和发展给金融业带来发展与挑战。正确认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状况有助于提出存在的相关问题的措施,促使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更稳健的发展。

一、赣州银行竞争力发展现状据《银行家》在《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可以得出,赣州银行在中部六省以至于全国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竞争力都名列前茅,经过长期“构架再造、人才磁场、品牌提升”思想的沉淀,赣州银行已经进入一个更高的提升期,并且在经营方向、目标等方面准确定位,提升了企业形象,成功闯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结合自身市场定位不断创新,增强银行服务功能,全面打造银行整体形象。

二、赣州银行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赣州银行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有所欠缺,职工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不高,以及内部监督有待完善。

(2)赣州银行成立时,地方政府占有主要部分,所以银行股权比较集中,对董事、监事、经营管理层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不足。

(3)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漏洞较多,事前调查分析时,企业财务及信用情况信息不充分,授信评级时,不能全面对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在贷后管理方面,贷后管理不足,贷后报告缺乏准确性,风险较高。在最后贷后监督方面也较松散。

(4)职工薪酬方面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致使人才流动频繁,人才欠缺,大量人才流动无形中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5)由于跨区域发展,带来异地分支行的有效管控问题,不同地点具有不同文化,银行也需要结合当地情况推出不同产品以及理念,所以如何整合异地文化以及做出相应的创新也成为赣州银行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

(6)网点较单一,辐射功能不强

三、赣州银行提升竞争力对策

1.结合地方特色,走差异化道路

赣州银行在跨区域经营过程中,应秉承“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宗旨,瞄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客户,结合当地特色开发特色银行产品与服务,满足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充分发挥法人机构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的优势,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发展壮大。

2.加强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严抓业务、人员、监管、信息等内部控制各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及时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措施,根据银行业务和系统的发展,规章制度的修正与补充也要同步进行,对不适应业务开展的旧制度、旧规定要及时废止,并不断总结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以免错误再次发生。

3.强化贷款业务的过程管理,降低信用风险

首先,积极开展综合营销,实现个人金融、公司金融、机构金融同步发展。在营销体制上,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营销人员队伍。其次,经营结构方面,在稳固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同时注重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完善授信业务监督机制,确保资产的安全经营。

4.注重人才资源,改革人力资源

尽管赣州银行董事长肖明华非常重视人才的重要性,行长1刘相发亦表明需建立起“以岗定薪、以能定资、以绩定奖、岗变薪变“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引人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赣州银行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某些方面仍需改进和完善。因此应该更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的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职工薪酬上要紧紧围绕市场劳动力价格,人员培训要定期举行,并且建立相关绩效考核制度,大力建设具有专业技能,对经济走势有一定判断能力的高技能团队。

5.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

2向上在其文中明确指出“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体系,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问题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科学创新体系。”足以可见创新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在激烈的金融行业中,金融创新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时刻创新,银行才能获取不断的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在金融市场中生存下去。首先,应该从内部培育创新思想做起,积极鼓励银行人才发挥创新能力,配置创新所需资源;其次,重点建设产品与业务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是银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要不断与客户的需求融合,推出符合客户的个性化产品;最后,加强银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创建属于银行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应用系统。

6.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打造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是银行发展的灵魂,它能从本质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它是银行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更应该大力建设银行文化。3侯冬梅亦在其文中表明“企业文化建设是城商行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对内可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外可塑造完美的银行形象,从而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赣州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知名度低,定位较低端等劣势对赣州银行CI形象建设、综合品牌建设、银行知名度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让赣州银行文化受到异地的认可并且实现业务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赣州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认为其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力度,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强化贷款业务过程管理,注重人才资源,走差异化道路,同时进行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 西北;资源型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37-04

1.引言

中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富饶,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就有相当的勘测与开采[1]。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方针的实施,该地区矿产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若干新兴资源型工矿城市,如铜城白银、煤城石嘴山、钢城嘉峪关、有色金属城金昌等。这些工矿城市的发展轨迹与一般城市不同,其形成并未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往往也不是政治机制起主导作用,而是以资源开发为重要推动力,普遍都经历了矿产资源勘探――资源开发并形成重型工业企业――以重型企业为中心形成城镇――城镇发展到一定水平转化为城市的发展历程[2]。此类资源型工矿城市在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繁荣地方经济上都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3]。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工矿城市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从内外环境来看,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导向的影响,西北工矿城市可能失掉东中部的部分市场;同时,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源替代与材料替代,也大大加剧了此类资源城市的困境。其次,从资源型工矿城市本身来看,由于职能单一,主导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缺乏密切联系以及与城市政府可能的目标背离,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最后,从资源本身的属性来看,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开采总有一定的期限,资源型城市如何避免出现“资源工业兴则城市兴,资源工业衰则城市衰”的困境,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西北地区资源型工矿城市面临的困境

2.1城市地区产业结构畸形,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

西北工矿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这可以从工矿城市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构成和三大产业的产值构成上反映出来。

从城市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来看,工矿城市白银、石嘴山等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都低于全国45.6%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除石嘴山仅为36.7%外,其余三城市都高于全国41.9%的平均水平;从GDP的构成上看,所有城市第二产业产值构成均高于全国46.6%的平均值,而第三产业却都低于全国37.8%的平均值,这些充分说明了产业的畸形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滞后。同时,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单一化比较严重。以石嘴山为例,2001年第二产业产值29.5亿元,约占GDP的59%,其中煤炭约占第二产业产值的46.4%;职工人数为40 825人,占全市在岗职工的30%,远远高于国际上15%的城市职能划分标准。具有过度单一产业结构的城市,一旦资源耗尽,结果可想而知:经济下滑、工人失业、城市衰微。

2.2 城市经济实力弱,经济效益低

城市经济实力的强弱,可以从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来考察;城市经济效益的高低则可从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工业增加值等方面来分析。从总体上看,工矿城市在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发展潜能以及经济发展效益方面不仅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同等规模的综合性城市的发展水平。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实力上,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白银、石嘴山两工矿城市都远远低于同期城市人口规模相近的非资源工矿城市台州和湖州。另外,从城市经济效益来看,在百元资金实现利税方面,白银和石嘴山等工矿城市都远远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铜城”白银最低,仅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1/5左右,石嘴山也仅及全国一半。在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上,白银、石嘴山等城市依然低于全国城市8.6元的平均水平;最低的白银仅为1.2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在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工业增加值上,所列白银和石嘴山等工矿城市都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城市经济实力弱小、经济效益低,这种滞后的经济状况对于白银、石嘴山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一种束缚,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2.3工矿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生产与居民生活的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实施“先生产、后生活”,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策略,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软件”设施,诸如文教、卫生等显得十分不足,这严重削弱了城市的影响力和吸纳力。如1999年白银与石嘴山的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为65元和67元,仅仅居于全国城市的208位和204位;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还不到1人,排在全国城市的233位、234位[5]。另外,在每百万人拥有影剧院数、每十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等方面,资源型城市都普遍低于综合性城市,在城市排名中较为靠后。在当前人们日益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情形下,这种滞后局面极大地损害了城市的吸引力与聚集力。

2.4工矿城市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资源往往与环境相联系,其开采常常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型工矿城市的工业通常为超重型、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污的重工业,其百元产值的耗水量、耗能量、排污量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工业,因而工矿城市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声成为城市环境的最大公敌,致使工矿城市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指标全国城市白银石嘴山金昌嘉峪关每平方公里氧化硫排放量(吨)18.611.1138.336.04.5工业废水达标率%75.834.724.858.185.5环境噪声达标面积:平方公里12.710114214资源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相关数据统计汇制。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氧化硫排放量上,石嘴山、金昌要远远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在工业废水达标率方面,白银、石嘴山、金昌都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环境噪声达标面积上,白银、石嘴山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的来看,石嘴山、白银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2002年,石嘴山还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6],在城市绿化方面,1999年白银市、石嘴山建成区覆盖率仅为8.2%和25.8%,都大大低于全国城市29.2%的平均水平[7]。没有一个舒适幽雅的环境,没有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矿城市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方面缺乏“磁力”,这更加剧了工矿城市持续发展的困难。

3.西北地区资源型工矿城市的发展对策与思路

西北地区资源型工矿城市面对上述困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优化结构入手,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要配套建设好相关的资源开采、人才引进、城市发展等宏观政策,并进行体制创新。只有由内及外实现内部主导产业的优化和城市外部环境的改善,资源型工矿城市才能逐步走出困境,获得可持续发展。

3.1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建立新的资源――技术型城市经济体系

3.1.1 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宏观上保证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要调整优化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使城市三个产业部门按市场的需求形成恰当、协调的比例关系。在加强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的收入。特别是要结合白银、石嘴山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走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路子,提高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水平,为发展城市产业提供更多可资利用的资源。同时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搞好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要彻底打破工矿企业封闭式自我服务体系,要把附属产业和事业完全剥离出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业实体,从而更好地为城市服务。

3.1.2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

尽管资源城市面临困境,但我们不能因此怀疑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那种认为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自然资源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力,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基础[8]。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仍然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不能再重复过去卖初级产品的老路子,而必须实现战略的转变。如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开发,将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相结合等等,从而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增加矿产资源的附加值[9]。如“铜城”白银新产品的比重仅占全部产品的10%左右,而初级产品高达63%[10]。因此必须加大研发力度,进行铜资源的深度加工,以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煤炭城市石嘴山长期以来就是采煤、运煤,产品结构单一,加工转换率低,今后可进一步发展煤炭深度加工,如煤电转化,生产煤气、液态烃、焦炭、炼焦油以及发展煤化工,从而实现资源的价值增值。

3.1.3 积极培育新兴替代产业,走多元化产业之路

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资源型城市避免因资源短缺而导致城市衰落的可行之道。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与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等战略决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形势所然。石嘴山市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且经济总量不大,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9.4亿元,居于全国地级城市的212位。因此,在搞好传统煤炭资源深度开发外,要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畜牧清真食品、芦苇与麦秸秆造纸、天然水体养殖、旅游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等。如石嘴山市政府利用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集结一批高素质的稀有金属冶炼、研究、开发的科技队伍,培育出全球钽铌行业的四大企业之一――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在世界钽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11]。从而形成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12]。白银发展以铜著称,每年产有色金属30多万吨,但大多为初级产品,“产量很大,产值很低”,而且其开采已经过了丰产期。因此,在利用高科技改造铜产业的同时,必须培育新兴替代产业。2002年7月,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区正式奠基,月底开工项目即达48个。占地仅有14亩的希科公司,产值却达到6 000万元,税收也达600万元;纳米空气消毒器项目占地仅95亩,产出达1亿多,效益都远远好于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等老企业[13]。由此可见,在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城市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已成为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推动工矿城市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3.2科学的人才观是工矿城市转型的成功保障

要实现产业的优化,人才与技术是关键,而西北地区资源型工矿城市人才资源严重缺乏。一方面是人才极度缺乏,另一方面现有的人才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相当部分的科技人员专业与实际工作不对口,工资待遇偏低,因而对工作缺乏积极性。

解决人才问题的思路是,首先要建立科技人才交流市场,加快科技人才的流动,把科技人才的配置与市场体系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加强与周边及东部发达城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其次要提高科技人才的报酬待遇,用待遇留人。要打破传统的平均思想,适当拉开工资差距,真正体现科技的价值,甚至可以人才资源入股,实现由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要创建良好的城市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人们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必须在城市的软硬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创建一个宜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3.3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绿色矿城战略”

资源型工矿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矿一点、一点一镇较为分散的空间布局模式,如石嘴山城市就是由石嘴山、石炭井、大武口三个组团构成,三者间距达30~60公里,市政府设在大武口区,这种孤立和分散不仅削弱了城市自身聚集资源的能力与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功能,而且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极为不利。

3.3.1 要制定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通过规划解决全局协调的问题

针对已经形成空间布局分散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首先要因地制宜,对资源型矿区城镇采取组团式、星状形等形式的布局。各个组团或小区内部要合理规划、布局有序、用地紧凑。同时必须着力培育某些区位优越与实力雄厚的矿区,使其发展成为整个地区强有力的“增长极”。对于石嘴山市来说,大武口区作为市政府的所在地,可以凭借其政治优势得到优先发展,因此可以有目的、有意识的加以培育。

3.3.2 要加强资源型工矿城市资源监管与环境保护的力度

对资源开发要实行统一部署,长远规划;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禁止乱采滥伐破坏资源的行为。同时要制定并监督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要做好防治工矿城市地质灾害的工作,及时治理“三废”,科学地合理地保护土地、大气和水体;要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加强清洁卫生等市政管理。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其居住价值和投资吸引力,从而根本改变工矿城市的面貌,提升其城市竞争力。

3.4加强城市与区域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互动共生的发展模式

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作为城市体系的因子而存在,并与区域发生广泛的联系。西北工矿城市要成功实现自身的转型,就必须加强与区域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方面获得突破,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白银作为兰州的卫星城市,必须加强与兰州的密切联系,接受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辐射与带动。石嘴山也要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以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为副中心的经济区当中去,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甚至,这些资源型工矿城市要加强与东部地区及邻近省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互动共生中谋求发展。如随着宁夏煤炭生产逐步向灵武的转移,石嘴山要利用它已经形成的技术优势,争取形成灵武煤矿和内蒙古乌海煤矿的深加工中心。而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建立并初见成效,则是加强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同时,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城市,其发展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此类工矿城市的转型、新兴产业的培植,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与区域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实现城乡的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城市发展才能摆脱“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并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3.5 体制创新与政策扶持是工矿城市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资源型工矿城市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至深,其长期形成的思维与体制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因而必然出现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现象:政企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等。要扫除工矿城市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就必须在制度层面实现创新。

3.5.1要改变长期存在的“强企业,弱政府”局面,解决城市政府财权弱小的问题。

由于工矿城市支柱产业大多为中央或省属国有,收入通常上缴,如白银市白银公司的税收上缴中央75%,省上25%,市上不留[14]。结果导致市政工程、文教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由于资金缺乏而无甚建树,而由此造成的系列社会问题却是地方必须面临与解决的,这是有悖常理的现象。因此要强化资源有偿使用的观念,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资金和统筹规划发展的能力。

3.5.2在转换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依法治城权限的同时,要加大企业改制的力度。

必须根除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把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白银公司是白银市的第一大公司,它拥有16所学校,10家医院,一年开支达2亿多[15],如此沉重的包袱让企业如何发展?占地面积达13平方公里、人口占城市人口近一半的白银公司不能发展,又怎能谈得上白银市的发展呢?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将企业的活力激发出来,从而保证各项宏观改革措施的实施,工矿城市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5.3 要根据工矿企业及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按国际惯例出台矿山补偿基金的政策,或资源型城市发展基金的政策等,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减轻城市政府应对矿山停产带来的诸如下岗、失业等社会问题的压力。

白银辖区有大中型资源企业20多家,职工16万多人,下岗职工8 933人,企业富余人2.3万人,登记失业9 712人,未就业大中专生5 000多人,每年有3 200毕业生要安置[16],这些对城市政府来说都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但政府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对于煤炭城市应减免老基地建设投资或将其转化为国家资本金,进行财政补贴,实行低税制,贴息贷款,鼓励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衰老报废矿的转产基金等[17]。总之,封闭导致落后,互动才能共生。只有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切实实现工矿城市产业的优化与转型,同时制定好工矿城市配套的发展政策与措施,西北资源型工矿城市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也才能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 具体可参见W•Karamisheff著,王正旺译. 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M]. 商务印书馆, 1933;朱允明. 甘肃省乡土志稿[Z].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3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历史纪要[M].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吴忠礼. 宁夏近代历史纪年[M].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7.

[2] 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 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15.

[3] 齐建珍等. 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45.

[4] 李含琳 . “金昌”模式与西部城市发展战略[J]. 兰州学刊,1995,(4):16-19.

[5]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541、553.

[6] 朱志玲. 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研究[J]. 宁夏工程技术, 2004, (3):264-266.

[7]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109、116.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M]. 728.

[9] 周起业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526.

[10] 刘江. 中国区域发展回顾与展望(宁夏卷)[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9: 257.

[11] 张敦富. 西部开发论[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2.

[12] 刘江. 中国区域发展回顾与展望(宁夏卷)[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9: 250.

[13] 李志俭.“铜城”没了铜以后――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周多明同志访谈[J].发展,2003,(7):20-23.

[14] 李志俭.“铜城”没了铜以后――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周多明同志访谈[J].发展,2003,(7):20-23.

[15] 李志俭.“铜城”没了铜以后――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周多明同志访谈[J].发展,2003,(7):20-23.

[16] 周多明. 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J]. 中国经贸导刊, 2003, (12):36-37.

银行创城工作总结范文9

1.1建设周期与金融政策周期间的悖论按照规划,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时期是从2004年至2020年,需历时16年。其中,2010年世博会前及2020年前几年为投资建设高峰期,期间年度投资近300亿元。如2008年的投资就高达358亿元,相当于1天投资1亿元。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投资之巨、集中度之高实属罕见,需要金融行业全程支持。但是,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在我国,经济周期往往是宏观调控的周期,货币信贷政策又是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工具之一。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周期内,货币信贷政策出现多次变化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只要货币信贷政策适度从紧,银行信贷规模就会收缩,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因其融资额巨大,受影响的程度也就更深,相应地享受下浮优惠利率会变得更加困难。2005年,国家正式批准上海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但因缺乏网络融资机制,期望银行对轨道交通网络建设项目贷款作出一揽子承诺十分困难。这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已开始启动,但许多项目贷款合同却迟迟难以落实的原因之一。

1.2规划审批与项目审贷间的悖论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编报,有一套严格、完整、规范的体系。编报内容由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城市综合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项目线路总体规划方案、车辆及设备选择、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资源共享、项目实施规划、建设资金筹措及平衡等构成。对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审批,国家重点关注的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整体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建设资金筹措及平衡部分的评审,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整体的投资估算及资金安排、资金筹措渠道和方式、投入产出、资金平衡分析等来衡量。这样的评审具有科学合理性。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设计,只有服务和服从整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布局,才能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如一味追求每条线路的当期效益,必然牺牲未来的整体效益。对接国家审批要求,如依然采用项目融资模式,就会在项目贷款审批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有机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割裂成一个个项目。有的项目因经济性相对强而广受银行青睐,有的项目因经济性相对弱而少有银行问津。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还会出现国家审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时认为可行、但审批项目贷款时却认为部分可行的悖论。

1.3市区线路与郊区线路间的悖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功能定位大体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线随人走”,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心城区集中布局,线路依人流走向规划设计;一类是“人随线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向郊区延伸,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和新增人口向郊区疏解,配合城市规划布局的整体调整。两种类型线路的客流增长特点有显著区别。中心城区线路除客流本来就集中外,还会吸纳郊区线路的换乘客流,经济效益十分突出。上海有的中心城区线路开通之日客流就井喷式爆满。而郊区线路客流则随着站点周边城市开发进程逐步增长,需要一定时间的客流培育期,初期经济效益不甚理想。两种线路不同的经济效益增长方式,让银行深感困惑:如以中心城区线路效益水平来评审郊区线路,郊区线路项目贷款审批将十分困难;而以郊区线路初期效益水平来统一把握审批条件,又不尽合理;若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效益作为项目贷款的审批条件虽最为科学合理,但又缺乏依据。

1.4先建项目与后建项目间的悖论按照国际经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便捷的换乘将满足更多人的出行需要,城市整体交通运行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如伦敦、纽约、巴黎、莫斯科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均在60%以上。上海轨道交通20多年的运营业绩也印证了这一规律。2004年,上海1、2、3、5号线的日均客流量为130万人次,占上海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为11%;2014年,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日均客流量为774万人次,最高日客流量超过1028万人次,占上海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为43%,已超过道路公交。照此发展,上海轨道交通占上海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超过60%也为期不远。按一般理解,后期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能力会更强。但实际状况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一方面是投资控制日趋成熟,项目工程建设费用、车辆机电设备采购费用等可控制在概算范围内,甚至更低;但另一方面,项目前期动拆迁、市政管线搬迁费用,以及防治噪声、沉降、振动等施工措施费用却与日俱增,难以控制。项目越晚建、建设成本越高,几乎是一条铁律。而投资的增加势必消减客流增长带来的效益,使后期项目的投入产出可能反不如前期项目。这种情况下,如继续采用项目融资模式,只会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经济效益越来越好,而项目贷款审批却越来越难的悖论和尴尬。

2全面创新的网络融资模式

2.1开创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融资特别授权模式通过对项目融资模式诸多悖论的深入分析,已经得出结论:众多项目融资相加并不等于网络融资,因此需要重新定义网络融资的内涵。网络融资应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所有项目,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投入产出及财务可行性作为各个项目贷款的统一审批条件,并对项目贷款总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作出一揽子安排和承诺,以有效规避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和项目融资的不合理性。网络融资是对项目融资的根本性颠覆,大大突破了各银行分行的审批权限。网络融资要取得突破,势必先要惊动各银行的总行。所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银行都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网络融资构想进行了全方位审视;一致认为这是用全新思维构建的融资模式,符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实际,也是一次深刻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并对将所有项目“装进一个篮子”的大胆设想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和胆略,表示高度赞赏。各银行总行随后正式决定,将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融资统筹,申通集团分别作为特定业务、特定客户,给予地方分行特别授权,一期项目完成后续延二期项目。由此,网络融资的政策和体制取得重大突破,朝着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银团(以下简称“网络银团”)方向迈出最为重要的一步。

2.2创建“网络总银团加项目子银团”全新模式用一个网络银团来取代所有项目银团,是重塑银团架构最为简洁的做法,也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细细分析,这种方法也有不小难度:①网络银团组建时,许多项目尚处在投资估算阶段,项目工程实施方案和概预算尚未最终完善确定,许多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引起网络银团整体的不稳定性;②网络银团涉及众多项目和银行,如仅以一个网络银团来运作,事无巨细,一项正常业务可能需经全体银行的协调审批流程,运转效率将大大降低;③以网络银团取代项目银团,还将打破申通集团为项目银团提供担保的既有格局,需改由政府为网络银团提供担保,这按照规定也是不可行的。只有一个网络银团显然不是可行的方法,而以网络银团覆盖项目银团则可兼顾融资统筹、具体运作等多重职能。由此,创建“网络总银团加项目子银团”的具体方案呼之而出,并很快取得各银行的共识。网络总银团全面负责确定项目贷款总额度,确保项目子银团贷款落实到位,并对项目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作出统一规定和安排。其具体运作机制是:项目子银团负责项目融资各项业务;项目子银团如发生贷款困难,网络总银团负有落实责任;参与银行如发生贷款困难,牵头行负有落实责任;项目投资如有调整,贷款总额度相应调整;一期项目完成后续延二期项目。这样,网络银团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银团,而是一项开放式的机制安排。

2.3实现网络融资贷款的三个统一网络融资不但统筹特别授权和网络银团的组建,使项目融资贷款不再受一年一度基本授权的限制,而且可以放眼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全周期,制订中长期融资贷款计划,并对有关重大政策作出统一调整:(1)统一贷款审批条件。银行方面聘请第三方及申通集团参照国际经验分别对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长期客流和财务状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不仅完全可行,而且第三方的预测数据还好于申通集团的预测数据。由此决定,统一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投入产出、财务可行性作为各个项目贷款的审批条件。(2)统一贷款期限。城市轨道交通一条线路的建设期一般在5年左右,因此,以往项目贷款宽限期设定为5年,贷款期限为15年左右。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入产出期要更长,尤其是进入网络建设阶段后,项目投入产出周期还要相互交叉叠加,因此原有贷款期限不利于错开用款高峰与还款高峰。经调整,最后统一为:贷款宽限期为10年,贷款期限为25年。(3)统一贷款利率。利率是银团贷款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巨额的网络银团贷款,让利率问题变得更为敏感。“长期贷款业务取得长期可预期收益”的理性认知成为取得共识的基础,从而决定各项目贷款统一享受同期同档次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10%的优惠。融资贷款政策的重大调整,为彻底消除项目融资诸多悖论铺平了道路。

3网络融资的成效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