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1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规律及理性启示

作者:赵永春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思政部; 哈尔滨150025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来,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的演进,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再从党的指导思想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过程。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性的内在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袖人物,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本质与时代特征。回溯这一历史,可发现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基本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现象,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发展。

7-10

红星初照下的经典——试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文学活动与创作

作者:常勤毅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浙江宁波315175

摘要:将、陈独秀、瞿秋白、陈潭秋、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放在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双重视角下考察,我们会发现他们作品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地位:他们有的在中国新文学源头上烙下了一道深深的“红色烙印”,有的将自己的作品和译作溶化成“血液”,流淌在几代共产党人的血管里……而所有这些带有抽样分析色彩的研究,将拓宽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双重视野,提高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认识,从而加强在中共党史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11-16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多学科研究综述

作者:贺苗; 杨静; 管小其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150081;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哈尔滨150040;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150086

摘要: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植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有相对独特性的文化哲学理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并辐射到文学、史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和城市规划等不同领域,显露出自身潜在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17-19

从语言分析到意识分析

作者:王昊宁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真理只是相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在语句之中。而在胡塞尔看来,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并不在语句之中,而是在“前语言”活动里。因此,要想找到真理之源泉,就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语言”活动上,而是要突破语言活动这一层面,进入到“前语言”活动层面。对“前语言”活动无法进行语言分析,但“前语言”活动毕竟还是意识活动,所以可以对之进行意识分析。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就要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通过这种意识分析,胡塞尔说明了绝对确定性是如何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真理是绝对确定的。

20-22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野中的知识观

作者:王世红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怀特海过程思想的核心要素在于强调:过程、关联性、创造性、自然价值、和谐、互补、尊重。过程思想对教育的关照,教育即为人延续终生的过程,走进学校的知识绝非文本,而是经验、情境的承载;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给予”不是“施舍”,不是“分发”,不是“强送”而是“共享”;学校教育应该保护好学生“挑战”,“冒险”、“探究”、“创新”、“求知和希望”的机体本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发展的冲动而获取知识。

23-25

实践视阈的文化释义

作者:李建萍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150027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主题和原则的根本转换,也实现了文化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实践视域的文化突破了对文化的实体性认识,凸显了文化所表征的人的意义、价值.凸显了人的主体性、自由和超越本性。文化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实践的创生性决定了文化的超越现实性.实践决定了文化的属人特性。实践视域的文化观从深层次揭示出了实践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26-29

冯道现象与五代之乱的道德伤痛

作者:关健英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哈尔滨150080

摘要:历事数君的冯道是五代道德场景中标志性的人物之一,成为后人解读五代时期的道德符号。人们赋予冯道现象以种种道德象征意义,对其“无廉耻”、“奸臣之尤”的负面道德评价是历史上的主流声音。五代之乱造就了历史上的冯道现象,演绎出了中国历史上最赤裸的一幕纲常倾覆、道德沦丧、风俗隳坏、士人无行的乱世道德场景,折射出了五代时期的道德伤痛:人伦关系全面倾覆,道德调控几近崩溃,社会成员道德底线失守,社会道德评价几近失语。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冯道现象以及对史家对冯道现象的评价进行“再评价”的时候,仍然会产生道德评价中的纠结和困惑,仍然会引发一些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思考。

30-32

主体意识、价值观念与公民素质

作者:张丽清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102249

摘要:提升公民素质,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民素质重在行为表现,其养成和提高的内在动因是价值观念,而主体意识又是价值观念的核心与灵魂。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体意识、价值观念与公民素质三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揭示主体意识的培育与提升公民素质之间的关系,力图为提升公民素质提供内在理论基础。

33-35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比较

作者:郭艳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两者之间既有着不可切断的继承关系和内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两者在理论基础与本源、立场与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理论体系的基本政策上有着一致性;区别主要体现在理论形成的国际环境从相对封闭到全球化、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哲学思维从斗争到和谐发展的转变,国家形态从过渡性到长期性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为主向人民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转变,社会性质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总体布局从探索到不断丰富的转变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36-39

论决策民主化的实现途径——以的群众观为例

作者:张爱民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程序和方法。这个方法涵盖了决策的所有阶段:即决策前的收集信息、调查研究;提出决策方案后进行对比和遴选;决策的实施;决策的检验。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原理。指出这个方法应该是一个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从方法论上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决策方法的科学内涵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我们当前的决策活动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40-4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民族主义分析

作者:宋春华; 栾雪飞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长春130012

摘要: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仍然是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辩证分析,为我们今日全面理解民族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宝贵启示。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不同的民族主义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并深刻把握其双刃剑的特质。当今中国,民族主义的客观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有效地调适民族主义的时代内蕴,构建健康、理性的民族主义,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是一个关系重大的时代课题。

44-46

论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职能之优化

作者:徐建中; 赵毓婷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150001

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主导要素,具有统驭、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职能。鉴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的对创新环境职能意识的迟滞、职能作用利益取向的变异、信用缺失等问题,要从考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运用金融手段、重建诚信环境、调整现代创新产权法规、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政策、发展并促进区域创新联盟等方面对地方政府职能进行优化。只有正确发挥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职能,才能确保区域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7-50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税权规控职能之强化

作者:吕艳辉 单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当代中国不仅在践行宪政和法治,也是一个“税收国家”,日益膨胀的国家税权必须受到有效规控。规控税权是我国的民意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固有职能,在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今天,这一职能还需进一步强化,以充分保障纳税人的自由权、受益权和参政权等宪法权利,使得国家的征税行为和用税行为都以人民同意为前提。人民的同意首先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不应作为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纳税的主要依据;同样道理,没有人民代表的同意,国家也不能随意使用税款。我国各级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审批、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

51-54

论我国土地征收和征购法律制度的构建

作者:赵红卫 单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部; 郑州450053

摘要:保护耕地不减少以确保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是我国立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当前不少地方仍存在着非法批地和违法占地问题,而一些经营性用地“搭公共利益便车”也在加速造成耕地的不当减少。理论论证与立法实践都清楚地证明:把对非法征收土地的控制只寄希望于对“公共利益”的明确界定上,这一良好愿望短期很难实现。因此,在完善我国现有征地法律制度的同时,应建立非公利益用地征购制度,这样既能解决商业用地的现实需要,又可以尽可能地控制耕地的不当减少。

55-58

论渔业配额制度的起源及其内在法律特征

作者:白洋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渔业配额制度是在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所导致的渔业危机和传统的投入控制管理模式失效的历史背景下,基于渔业资源生态特性而构建的一种产出式的渔业管理模式。它是在总可捕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雏形始见于美加间的渔业管理实践。冰岛、新西兰等主要渔业国家结合本国国情实施了不同外在形式的配额模式。该制度具有专属性、持续性、可转让性、激励性等外在法律特征。资源的特性决定了配额制度的实质内涵是一种不得超越总可捕量的共同义务。义务本位下的配额制度,其意蕴是一个管理问题,而非产权问题。产权的手段并不能根本解决渔业危机,私权的行使必须处于公权力的监管之下,配额制度才能发挥应有实效,这是配额实质给予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