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19 14:03:26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范文1

艺术学术论文内容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 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教学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 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 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 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 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 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 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对教育理念不断的进行更新,树立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树立设计意识,才能使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是服务于美术设计专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设计意识的训练,体现出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为了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要从基础美术训练抓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美术设计意识的理念,使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 目标落到实处。

如何写好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课题的选题依据

1、课题的来源:来源于各类科研项目、特定的工作任务

2、选题的依据:理论依据:课题所处的学术体系以及在该体系内的位置 现实依据:作者所处的学术环境、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取向

(二)选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1、本课题在理论方面的价值

2、本课题在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3、本课题可能达到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高度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具体内容见文献综述的相关部分,在此不必过多列举具体成果名称,只做宏观概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具体内容见文献综述的相关部分,在此不必过多列举具体成果名称,只做宏观概述)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拟采取的方法:

(一)研究内容:大体与论文的章节保持一致,所以此处实际上就是将带有二级目录的论文提纲列出了。

1、**,其中包括**、**、……等方面。

2、**,其中包括**、**、……等方面。

3、**,其中包括**、……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科学理性、全面系统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

2、基础性的研究方法:文献学(包括辑佚、辨伪等)、比较学等研究方法,以及调查、采访、观摩、搜集等实践方法。

3、课题所属学科的宏观性的研究方法:美术学、艺术学、人类学、考古学、形态学、图像学、文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4、课题所属学科的具体性的研究方法:美术考古学、美术人类学、美术形态学、美术文化学、美术史学、美术批评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难点:即论文的重点章节,重点章节一般就是课题的难点和学术核心,是最能够出彩的地方。

1、难点一,包括**、**等方面,其中**的研究难度最大。

2、难点二,包括**、**等方面,其中**的研究难度最大。

(二)难点的解决方法:

1、理论分析: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阅读、选择、提炼、总结。

2、实践考察:有针对性的进行考察和走访调研,针对实物文本实地观摩、测量、比对等研究。

3、系统推演:纵向掌握本课题发展的历史,以及横向掌握本课题的不同研究角度,对此进行系统化。

4、归纳总结:通过系列的个案分析,形成正确认识并将认识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大体分为三阶段,每个阶段也可再具体划分多个时间节点):

1、**年*月-*年*月:前期工作阶段,完成课题调研,具体要完成调研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三项工作。

2、**年*月-*年*月:中期工作阶段,完成论文撰写,具体要完成论文提纲、论文一稿、二稿、三稿等四项工作。

3、**年*月-*年*月:后期工作阶段,完成课题总结,具体完成网络查重、结题答辩、公开发表等三项工作。

六、参考文献:

内容和要求与文献综述一致,可以把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复制粘贴过来,进而再做进一步的优化。注:

学术论文范文2

(一)学习需要的概念与内涵

这种缺乏或不平衡可以以考试成绩、个人的实际收益状况、是否被认可等第三方的结果性评估作为具体的判断依据。

(二)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影响

在了解了学习需要的内涵后,我们不妨从源头(即学习需要是如何形成的)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学习需要的形成通常受以下主要因素影响。

1、个人价值观的潜在引导

在前面的关于人性的分析中,我们提到的进化过程的人是一个很抽象的说法,针对每个个体的具体描述才是更有现实意义。在进化进程中,作为同一时空和社会环境的个体,他们当然会有一些共同性,但由于个人成长的环境影响的不同,作为同一时空和社会环境的个体,他们确实存在着个体差异,从人的社会属性上看,这种个体差异在价值观上有明显的表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之间在学习需要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有更为强烈和广泛的学习需要,而有些学生甚至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学习需要都表现不足,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得出有些学生爱好学习,而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这类很表面性的评估或判断。这类判断用在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身上,似乎还有一定的道理。但若将这类描述用在已经开始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或价值观的大学生身上,就显得有些肤浅或表面了。有更为强烈和广泛学习需要的大学生,他们往往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往往有一个比较明确而坚定的信念,无论这个信念是受先进人物的影响形成的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信念,还是基于现实社会而提出的更为务实和平庸的“让自己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的信念,还是那些看来有些自私或狭隘的“要出人头地”的信念。一旦这些信念成为大学生价值观中稳定部分后,这些信念就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引导当事人去学习和获得知识或技能,不断去追求更多的知识或技能。针对那些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学习需要都表现不足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要么是他们树立了我们认为不太合适或正确的理念,比如“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在世,得过且过”。这些理念消磨了他们去努力学习的动力。要么是他们根本有没有恒定的理念,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和成长,没有进行深刻和系统的思考,说得夸张一点就是,他们出于价值感的缺乏状态。上述的两种主要类别的学生,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可以进行上述的分析或评估,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似乎并没有如此理性地对自己进行上述专业的分析和评估,不论他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上述情形,他们的学习都会受自己的价值观的引导,故此,我们将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称之为潜在引导。

2、个人学习习惯性养成

在心理学上我们对有些行为我们习惯于称之为习得,在学习研究上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在对艺术类学生开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之前由中说法:上公共课,特别是一些不需要应用练习的公共课,他们习惯于不带书、不带笔。当有些同学这样跟我提醒的时候,当时我觉得非常匪夷所思,作为学生上课不带书,不带笔,怎么上课呢?后来在教学中发现,情况果然如此。后来我们提醒刚到艺术类学院来教学的年轻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应对准备。不然我们简单地认为学生对我们不够尊重,确实很为难他们,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改变他们的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养成上课带书、带笔的好习惯。在学习需要方面,这种状况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迫于专业教师的压力或引导,他们能比较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于那些非专业课程,他们似乎养成了不需要认真学习的习惯,自然从意识层面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他们习惯于投入80%甚至以上的精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不愿意在课外投入10%的精力来提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3、外部现实社会的影响

艺术类的大学生相对而言,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外部的现实社会,在他们缺乏对社会系统认识的前提下,他们很容易受社会上某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社会主流文化提倡和宣导的。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那些受更为传统影响的学生在学校里有意或无意地来传达主流学习意识和习惯的时候,哪些接受外部现实影响的学生往往对他们的这种勤奋、刻苦、认真不屑一顾,甚至夸张地称之为迂腐。他们这样表态的时候,若以自己对社会比较了解自居就更加增强了自己的权威性和现实性,让那些价值观还在摇摆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他们的影响。我们现在面临的巨大困难就在于,要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系统了解现实社会(诚然现实社会中有些价值观或意识,可能不是我们认可或宣扬的),让他们在比较全面了解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选择或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自己的与之对应的学习需求。要么就是让那些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现实的同学接触那些主流的意识或价值观,实现这些主流意识或价值观在学校的推广和宣导。

4、学校氛围与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影响

作为大学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仍然在从事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尽管我们认为艺术类大学生受到的非学校影响要比非艺术类大学生多的多,但不能否认的状况就是,学校仍然在通过教学活动、学校开展的社会活动在对学生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在学习需要方面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在艺术类院校我们可以看到的一幕场景就是,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胜似闲庭信步地以优雅的姿态行走在去教室的途中,让人很容易产生还没有上课的错觉。看到这些学生很难让人产生他们很渴望学习的评价和印象。我们做过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刻意安排几个学生,让他们作出匆匆行走,甚至奔跑的姿态,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很可喜的现象就是,只要有3个以上的学生步伐加快,甚至奔跑的话,其他学生也会明显作出匆匆的姿态,随之有更多的学生会受影响,结果是大部分学生的步伐明显加快,有近1/2的学生甚至做出奔跑的姿态。这个时候,若不是知情人的话,我们很容易产生这些学生很怕迟到或很想学习的印象。从上述一个实例中,我们机会可以得出结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受周围的同学影响,在上课的时候这种情形也是常见:当有些同学积极发言的时候会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发言,若没有人带头发言的话,更多的学生更加愿意选择沉默,让整个教室显得更为沉寂和缺乏学习激情。因此,从表现上来看,学生的学习需要似乎更容易受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有影响力的学生的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外现行为的更为突出,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从外在行为上似乎更能从量变到质变地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深刻变化。

5、家庭成员或关键人员的潜在影响

我们知道,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成长和一般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或多或少地有些不同,由于艺术的特殊性,注定了他们可能会从更小的时候接受专业训练或影响,这种专业训练或影响往往会花费他们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相对于同龄人而言,这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他们和其他人进行交往的时间,这些减少的时间大部分用于和专业教师或家庭成员的交往上,但让当然这种交往主要以教学的方式呈现。这就势必在无形中让他们在学习需要更容易接收转业教师或家庭成员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时候是积极的,不论是家庭成员对他们的专业有所成就的热切期待还是专业教师的专注的学习习惯都自然而然地让他们至少在专业领域接受更为努力勤奋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让人欣慰后振奋的说法,实施上是,有些学生对这种影响产生了反弹,长期的这种专业的要求和训练,在他们并没有收获与之相应的成就和荣誉后,或者让他们看不见未来可能的专业荣誉或成就,他们表现及其灰心和绝望,并将这种情绪扩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很不幸地看见后者的数量似乎更为庞大。为此我们很容易产生艺术类学习不爱学习的印象或成见。

(三)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调查

为了更为准确地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状况,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对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调查。我们调查的对象为艺术院校的在校大一-大三的学生。我们随机选择了8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5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调查结果如下:

1、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相关调查进行了统计,如下图(图一: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所示:图一: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有鲜明的学习个性,他们到教室上课,更多的原因是从自己性情角度进行判断。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对课任教室的认可,成为了他们上课的主要动因。这种理性的角度验证了我们在教学中的感受,曾经有一个同学很感慨地告诉我,他很惊讶班上那个上其他大可通常缺勤的同学为什么每次都按时来上我的课,我也带着这个疑问找这名学生验证,他的回答非常直接:因为他很喜欢我上课的风格。在其他类型的大学中常见的迫于教学压力来教室上课的情形在艺术类大学似乎并不是如此的明显(教学管理的压力导致学生到教室来的比例只有60%,远远低于他们自己的主观评估)。

2、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该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如下图(图二: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所示:图二: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若说是否来上课学生还获多或少地会迫于来自学校管理的压力的话,而从形式上遵守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上课,艺术类大学生就更加明显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认真上课或不认真上课了。在教室这个学习的场所,是选择认真听课还是形式上的学习,他们表现得更为感性和自我,有高达80%的选择是他们会受教师的影响而感性地选择认真学习。对教师的欣赏和崇拜也非常明显地发生了爱屋及乌的效应让他们认真学习。相对而言,这项学习是否对自己今后工作的价值,这类理性的思考在学生看来几乎可以不用考虑。

二、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激发与转化

(一)学习需要的有效激发

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艺术类大学生对学习需要的缺乏非常明显。具体来说,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对于学习成绩好获得教师的认可,对于自己掌握了更为专业和熟练的技能,对于自己拥有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对于自己具备了完备的知识系统等学习需求,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这种状况和他们有一些相关的需求没有被强化和激发有必然的关系。为此,我们建议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以他们现有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在尽可能满足他们现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创造出他们更多的学习需要,也就是以他们现有学习需要的满足来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缺乏。由此可见,艺术类大学生现有学习需要的满足成为了我们激发他们学习需要的重中之重。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并帮助实现更为合理的阶段性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不能更有效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他们制定的目标基本不符合我们在管理上经常强调的SMART[S(Specific)是指“具体的”;M(Measurable)是指“可度量的”;A(Attainable)是指“可实现的”;R(Realistic)是指“现实的”;T(Time-bound)是指“有时限的”原则],这跟他们今后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达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SMART原则确定的自己的目标。首先要训练他们制定更为清晰和具体的目标(即S(Specific)是指“具体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将他们提出的让自己成绩有明显的提升,优化为从专业考核的名次变化来体现,可以具体为从专业考试第8名提升到专业考核第5名;刚才这个举例也很好诠释了M(Measurable)是指“可度量的”的原则;同时,有些学生对客观条件和形势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往往会缺乏有效的理性控制,很容易受他人或自己激情的影响提出一些说起来很激奋人心,实现起来很让人灰心的目标,为此我们要严格按照A(Attainable)是指“可实现的”的原则,帮助他们讲一个很伟大或响亮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更能实现的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向一个目标奋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帮助或训练他们去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实际的作用或价值,即R(Realistic)是指“现实的”的原则;为了进行该目标的验证或评估,给出具体的目标实现时间节点,即T(Time-bound)是指“有时限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2、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各类知识技能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无知而无畏的人,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能发现一些无知而有知的学生。由于学生还处于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很多专业或社会上的状况的不了解,导致他们会出现一种无知而带来的盲目自信,觉得自己似乎无所不能,或者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很专业或有水平。为此,我们认为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不断拓展他们的接触面,成为了有效地让他们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艺术类的学生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力所能及让他们观摩更多,更专业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各个层面的缺乏,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方面,来有效刺激他们产生更多的学习需求。当然,这种刺激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专业水平来实施,若把握不好的话,甚至为出现打击他们自己和在专业上有所造诣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提醒我们在采用这个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做难易适当,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能力。

3、有效运用更有刺激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更容易受授课教师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基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还是基于教师的教学管理与调控能力。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通过分成小组,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实现学生在小团队中的相互监督和激励;通过回答问题的及时认可,满足学生自我认可和肯定的心愿;通过给与荣誉来激发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激励的手段可以使正向的,也可以是负相的,适当地进行一些对学生身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惩罚”也是可以综合考虑的。在相当多的教学管理案例中,我们更加提倡汉堡式的奖惩运用,即在开始的时候进行表扬和认可,在中间进行一定的惩罚或批评,在最后在进行一定的奖励或表扬。这种说法是有深刻的心理学依据的,从情绪管理角度来看,这个程序完成后,当事人是处于良性的情绪状态,这让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以为是的状态调整,让他们更能树立信心和进行自我肯定。

(二)学习需要的有效转化

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并不能制定更为远大的专业目标,他们的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可能是对艺术的传播和推广。针对这些学生来讲,进行专业目标的有效转化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1、转化为更有实际意义的非专业目标

将他们的专业目标转化为更为综合的发展目标,比如成为一名有些得艺术类教师,掌握丰富的教学技巧,提升自己的控场能力,提升自己的舞台表演水平。这些非专业目标的提出,更能让他们感受生活,学习的丰富性,而不是单纯地从专业给他们压力或憧憬。这种做法往往因为缺乏更能激励艺术类学生激情而被人们淡忘或忽视。事实上是,这种做法有更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和功效,毕竟,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对艺术的贡献认知也从贵族享乐向大众共享的方向演变。

2、建立合理的平衡标准和体系

在对学习需要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缺乏只是需要的一种表现状态,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状态就是不平衡感,正如我们前面在阐述学习需要的概念是所提到的,这种不平衡感,完全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后的感受,是一个更为自我和感性的要件。这一点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竞赛,进行厚此薄彼的激励让他们产生这种不平衡来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学习行为。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在应用这种手段或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评估上述措施或手段是否会对学生带来伤害或负面影响,为此构建他们的合理的平衡标准和体系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需要进行更为专业和深入的研究好探索。

三、结论

学术论文范文3

工程活动不同于人类一般生活所需求的社会活动,工程活动的定义是人类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旦具有科学内容,同时还具备科学内涵。是为了创造更能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存在物。工程技术的定义指的是运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研发成为有效的生产力做为原则和方法,它是更好的服务于工程活动,把工程和技术的统合为一体。工程与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这一点看。二者都是都是属于同一实践范畴之内,二者除了相互联系,但也是有所区分的。工程实施过程之中是以改造自然为主要目的,尤其是主要是针对实施一些规模较大、并且非常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然而,技术也同属实践活动,但一般对于技术活动的规模和形式是没有要求的,而更为看重的是在技术活动中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讨论到这里,就形成一条知识链,即“:哲学—科学—技术—工程—生产力”。哲学指导及影响科学,科学推动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实践转化为工程,最终工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几点之中“,科学、技术、工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过程,充分体现了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从科学理论到工程技术实践的飞跃,体现了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2.树立正确的工程观

工程活动的辩证内容与自然界的辩证法是不同的,工程活动相比之下更丰富一些,它是以人造物为目地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把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的活动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社会辩证法组织一起。理论的角度来说,许多科技工作者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对于工程活动和概念的整体理解与本质区别还是掌握欠缺,他们需要对工程哲学深入研究,真正理解工程活动在人、自然与社会这三大体系之中的作者、地位与价值。如今,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盲目性或盲从性,主要分析原因就是对工程的理解还停留在经验认识的层面之上,并没有升华到理论认识层面。所以,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在工程哲学和工程实践过程之中,认真正确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还应该重视工程和审美的研究,工程伦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当然,还应该讲的一点,工程哲学研究现在已经在独立推进,但是同时也应该关注和工程科学哲学的关系,技术哲学的关系和社会哲学之间的关系要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工程是现实生产力、直接生产力,是社会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工程能力是一种软实力,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甚至是兴起或衰落。由此可见,工程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工程哲学是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工程实践占据着科学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地位,工程也被看成是由各种社会要素共同塑造的。整个工程系统都要运用哲学思维来分析、统筹综合,亦达到尽可能接近事物的客观规律,努力与周边环境的生态、与社会和谐相处。

3.结束语

学术论文范文4

美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很多老师都说美术课轻松,要学生照着书上的示范作品画就行了,如果这样上或者这样认为的老师,他对美术课以及对学生还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美术学科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它也是为其他教育学科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作用。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我们不能忽视美术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能让他们一味的临摹美术书上的示范作品,更不能让美术课成为自习课的代言词。什么样的美术课才称得上好?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美术课?我在得出一些启示。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一)师生一起来制定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具体从课堂教学中入手,和学生一起制定了教学弹性目标,具体分为三层:

普通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

普通性目标:增加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认识;在纸、卡纸上,用几种方法,如铅笔、水彩笔、粉笔进行绘画练习;利用绘画、拼贴、组合进行艺术实践。

提高性目标:欣赏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

发展性目标: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能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这三个目标适合全体学生,哪一个目标则由学生自主选择,但基础目标必须全体完成。

(二)确定了个性化教学的内容

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我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概括出了个性化教学的思路:营造一种积极的,崇尚不同的心理态势(作业赏析,优秀或失败作品评价)——激发学生对学生内容的审美关注,并展开和挖掘自己的个人感受(各种感受想法的交流、启发、强化)——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加以表现(有个人意味和痕迹形式的表现)——个性倾向明显的课堂作业。

(三)运用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互相结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了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运用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适合自我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如蜡笔画和手工制作的学习方法就不同,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指导,而学生也有自我的选择,可以自我探索学习、同学相互讨论学习、请教老师讲解后学习和请教同学示范后学习等等方式。

(四)开展了对美术作业的个性化评价

个性化教学的评价,从本质上说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着力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评价标准的制定。

以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个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同的学生作品有不同的标准,不强求统一。但考虑到国家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平等性,我在广泛征求专家、教师、家长、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分三个维度(国家规定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方法与策略、个体获得的情感与价值观),两个层面(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制定了基础性标准与发展性标准,强调以学生自我为评价主体,同伴、家长、教师的评价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服务。

(2)评价方式的展开。

1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差异评价”。我从学生作品(常规与创新)方面对学生作品过程性自我差异评价,让学生能善于发现自己进步。

2采用“他人参照”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我还十分注重他人评价的运用,以便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探索后取得的课堂教学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在有关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美术课堂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为了了解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个性化教学的发展状况,从学习需求、自主设计、自主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在学习需求、自主设计、自主评价三个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对学生健康个性养成具有良性的影响。我深刻感受到:课堂的美术个性化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个有益的切入口。它帮助了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认识自己的美术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3、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课堂中把“主人”的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自主,也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4、创设了个性化的学习场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场所,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学术论文范文5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对大自然的茫然无知,到渐渐有所了解,艺术家的视野开始回归了人本身,此时的艺术在弗洛伊德及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影响下,看到了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位一体,让艺术家更注重发现人、理解人、诠释人。而此时的文学,“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封为鉴定文化的准绳”。西方早期的绘画可以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美术开始,古希腊与古罗马出现了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古希腊的古风瓶画是实用工艺的杰出创造,而古罗马绘画的色彩更加艳丽,其壁画、肖像画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中国绘画同样经历了一个“写实性”的发展过程。《人物御龙帛画》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缰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了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叙事状物,寄托情感”是早期美术作品的主要功能。

二、中世纪宗教语境中的绘画

中世纪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中世纪艺术属于基督教艺术,这时的艺术,开始了从“哲学情怀”到“宗教情思”的过渡的大语境。此时艺术变得崇高、神圣,它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往往以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精神世界。中世纪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艺术品不再模仿现实社会,而是注重表现基督教的威严和神秘。在人物塑造上,人体一般直立,张开双手,但是还是有罗马艺术的影子。新兴资产阶级力图复兴古典文化,在造型艺术方面,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等。汉魏对图宣讲的传统在佛教传播中,将佛教主题与中土的手卷画形式有机结合;正如先秦许多绘画是为讲述而存在的,这些画卷也是为演讲者而创作。佛教艺术家的任务是在纸、绢上描绘佛教人物的神变,变文的讲解者在讲唱时即以此作为一种图解(在这些画卷上一般还有简要的文字提纲),按图讲说。图绘再次成为口头叙事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三、现代绘画中与文学语境的同步发展

纵观世界艺术史,文学语境与绘画语境始终在同步发展。高明的画家往往能够在意境中把握事物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自己深刻而独到的人生感悟。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修为的体现,受画家的文学艺术修养的制约。文学艺术修养是难以琢磨的,它来源于艺术家心灵对世界和人生的独到感受。绘画中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大多把文学作品的内容当作题材;

学术论文范文6

一,论文的定义

论文是学术论文的简称.学术论文是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作的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二,论文的功用

1,可以记录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

2,促进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和科技发展.

3,促进科研的深化.

4,是考核作者知识,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之一.

国外高校对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相当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等,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关于学术论文写作要讲授二,三十课时.

日本长冈技术科技大学校长川上正光在《科学与创造》一书中说:"大学的最大使命是创造出学问,技术,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

因此可以说,论文写作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见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论文的分类

按功能分:研究论文 考核论文

考核论文:课程论文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考核论文:

⑴ 学年论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从大三开始(有专业选修课程之后)

⑵ 毕业论文: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

⑶ 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提交的学术论文,一般分三级,一般同毕业论文合二为一.

学位论文

(1)学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一定心得. (12000字左右)

(2)硕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新见解,反映出作者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4-5万字)

(3)博士学位论文 :要求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相当熟练的科研能力. (10万字 )

四,论文的特点

⑴ 独创性:学术论文不同于教科书,甚至不同于某些学术专著(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常规性的知识讲解).

⑵ 科学性: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事物,事件真实客观,不带个人偏见,不主观臆断,以最充分,确实有力的加论据作为立论依据,论证严谨而充分,富有逻辑效果,深层的专业理论知识.

⑶ 创新性:

① 对研究对象经过周密观察,调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别人过去没发现过或没分析过的问题

② 在综合别人认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包括: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

学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学术论文撰写方法 写作步骤

一、引言

学术论文是指在科学领域里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中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进行科学探求的书面成果,它有可读性、独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学术性等特性。在当今学术氛围不断活跃的知识经济时代,学术论文的撰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努力钻研,广泛阅读,勤于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观,用辩证的观点来探讨学术问题,从而写出理想的学术论文。

二、学术论文的整体构思

(一)选题

写学术论文,选题很关键。题为文眼,定好题目方可下笔,选题、立题是写作中的重头戏。

1.以“新颖”立题

创新是论文的生命线,选题要注意选时效性强、有创新的题材,言他人所未言,示读者所未知,即使是研究内容相近的文章,也需从新角度、新学科去探讨,写出自己的新经验、新观点,给人以新的启示,使读者一看就能从选题上去区别。

2.以“窄小”立题

在面对写作立题这一难题时,我们应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的条件,选择难易适中、大小适度的题目,因为太大的题目不容易把握,容易泛泛而论,缺乏针对性,而小题目就比较容易驾驭,可以具体地分析和有针对地解决问题,即选题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作为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撰写研究论文。

学术论文要求对题目精心考虑,力求做到准确、新颖、简洁,通过题目即能了解论文的大体内容、研究的程度。题目的数字最好控制在12至20个字左右,如字数多可加副标题。

(二)编写论文提纲和搜集相应资料

选题确定后,要在题目的方向和范围内,全面深入地开展论文整体构思,作为论文撰写的基础环节,撰写论文提纲是论文孕育成功的重要阶段,把搜集到的资料用简练的文字勾画全文的论点,根据读者的心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拟出小标题起草成文,

撰写论文没有充足的材料,科学研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基本提纲的范围内搜索材料,除了课本上已有的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在图书馆通过书目和索引去查找,善于查阅学术期刊和报纸专栏,多搜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进行必要的调查和个案研究。对于搜集的信息,要作深入的研究,结合所学内容多搜集的资料进行突破性的思考,分析别人已经作过的研究、提出的见解,做到边搜集、边研究。

(三)学术论文的写作步骤

在写作中要注意学术论文的特点、写作顺序及文字的要求。

1.初步形稿

根据论文提纲,用连贯成片的书面语言写出初稿,是论文撰写的重要环节。经过搜集、整理出来的资料融会贯通之后,根据大纲的顺序,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体会和感受写出来,最好做到一气写成,段落层次要完整,凸显主题,在撰写初稿时要尽量详细,必要时可用量化表格和图表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初稿亦要有“文体感”,明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从大局着眼,小处落笔,把中心论点贯穿全文,由点到面地组织好论文。

2.修定二稿

初稿形成后,要反复思考,仔细阅读,在观点论据、层次结构和文字等各个方面都要认真推敲,逐字逐段修改,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和请同事、导师或专家帮忙釜正,做到言之有物,充分考虑文字的准确性和美观度,将初稿遗漏的信息加入到文章里,对参考文献的引用要严格审核。

3.多次修改

二稿之后,要求对文章语言的准确进行检查,检查细节安排的是否合理,举例是否恰当。经过反复的实验,检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或可行性,可以根据工作中新的体验、新的发现进行不断的修改,一定要注意文字使用,以及数字、量词、时、日、月等内容的规范化、标准化用法。

4.最后定稿

为了确保文章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应用性,应努力确保文章的内容充实、有见解,努力做到用语贴切、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和结构完整。可以请行家审阅,对文章进行润色直至完善。

三、学术论文各部分撰写的具体要求

(一)摘要

摘要是从整个文章中摘录出来的要点,是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的全面概括,是全文总内容的大浓缩,能起到不阅读论文就获得必要的信息的作用。我们在写摘要的时候应包括研究对象的目的、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及意义等内容。因此,摘要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对语言要求尽可能地简练、准确和自然。

论文定稿后,将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要点找出来,写出综合、简明摘要,但是不能重复论文的原有句子,摘要的结构要严谨,语义确切,切忌言语空洞、模棱两可,摘要的篇幅要视需要而定,一般为150到250个单词,要充分体现研究的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三项即可。

在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1)要素不完整。在摘要的写作过程中,完整地体现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要素,许多学术论文摘要的结构要素无故残缺,大大减少了摘要的信息量,无法满足读者获得必要信息的要求;2)用词不当。摘要不是对该论文的介绍或评价,因此摘要中一定不能出现“本文介绍”或者“该文对某问题作了介绍”“找到了可靠的依据”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等语句;3)照搬照抄。许多论文的摘要就是复制正文中的小标题或者是目录,摘要的逻辑性比较差;4)摘要长篇大论。摘要的内容不浓缩,信息简单重复,篇幅过长,在文章中显得有点头重脚轻。

(二)作者姓名、单位和联系地址

由于论文的署名可以记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的检索,根据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个作者论文的分法,对于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为第二作者,其余类推,清楚地注明作者的姓名、族别、出生日期、学历状况、职称职务、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内容,通信地址、邮政编码、通讯联系方式、邮箱地址必须详细准确,以便编辑、读者与作者沟通。

(三)关键词

通过给文章取名字,写摘要,凝练出关键词。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的检索有重要作用,一般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条款的单词或术语,用以突出重点。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3到8个词语,每个词语的字数一般不超过5个。

关键词主要是根据论文的主旨,是在摘要的基础上凝练而出的使读者能根据它大致判断论文研究内容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关键词一般应从论文标题和论文内容中选出,其排列顺序不是按照其在摘要中出现的顺序排列,而是要按其重要性,不可重复排列。

(四)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写在正文之前,其功能是向读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文章的主题和研究的目的、涉及的范围、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还可以包括理论依据、试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和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及意义。前言力求反映作者的创意,言简意赅,不能和摘要雷同,内容也不能过于空泛、分散和琐碎。前言的篇幅大小,没有硬性规定,短的可不到100个单词,长的可达1000单词左右。

(五)正文

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占篇幅的绝大部分。学术论文的创造性主要通过该部分表达出来,它直接反映出论文的水平,写正文要有充分的素材、内容,也要有概念、判断、推理及最终形成的观点,应该按照其逻辑思维规律来安排学术论文的组织结构,以达到顺理成章的目的。总之,正文必须实事求是,合乎逻辑,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见解,最好能解决实际问题。正文部分最后可提出下一步研究设想或者工作方向,供读者参考等。

(六)结论

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总结全文,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读者往往是先看摘要和前言,接着就看论文的结论部分,以了解研究的主要结果,再决定是否有必要仔细阅读文章的全文,因此,结论的写作显得尤其重要,在撰写结论时,不仅要对研究的全过程进一步认真地加以概述,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且要陈述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研究的重要内涵。所以结论要与摘要和引言相照应,肯定我们所提出的论点,回答提出的问题。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指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作者写作过程中参阅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方便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资料。作者在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的报告、论文等文献中的观点、数据、材料和成果等,都应按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文中标明参考文献的顺序号或引文作者姓名。每篇参考文献按作者、篇名、文献出处和出版年份罗列。这样,不仅便于读者查阅原始材料,而且便于自己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四、结语

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撰写,要求我们定期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及时了解研究的最新动态,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实践来寻找课题,发现不同点、共同点和相似点继续探索,经常与我们的同行、学生接触,注意发现研究课题或收集相关素材。如果发现别人的研究优于自己的,或者别人已经证实了的东西,就尽快放弃,多思考、勤动笔。此外,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英语水平的培养,而且要在汉语表达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学术论文写作五大要点[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

[2]陈琳.漫谈学术论文写作[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学术论文范文8

语文学科有两个典型特点,就是语言的形象化和内容的丰富性。试想,如果在导课、百思不得其解、无法经历的生活、无法理解的语言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穿越时空,将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将语言所描写的生活,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是让学生多么“激动万分”的事情,他们所有的探知器官都会被激活、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走进文本,去对话、去感悟。比如教学《邓稼先》一课,如果光凭文本的学习,就算学生们被“两弹元勋”称呼吸引,也不会感受到杨振宁写这篇文章时所饱含的情绪,也不会感受到文字传达出的邓稼先同志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入课时,运用课件对邓稼先与杨振宁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进行简介,图文并茂,让学生们在了解两位著名人物的同时,产生渴望走进他们的想法;解读课文过程中,伴随语言文字的描述,播放当年第一课原子弹发射成功的场景——浑黄的沙漠,孤烟骤起,人们扔帽奔跑狂欢一样,太有感染力了。这时课件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邓稼先”已不再是书中文字下的人物,而是以鲜活的形象悄然走进学生的心中;再比如用图片还原文章中所描述的“古战场”——邓稼先当年工作环境,与书中文字描述相得益彰,更加让人感觉到邓稼先的伟大——“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以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大大激发学生渴望走进邓稼先先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走进邓稼先,由衷地被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所吸引,而不是被老师、被文字生硬地拉近。

二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优化小组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以往完全靠老师提供教学资源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孩子们甚至只凭手中一机,就可以获取所学内容的主要信息,尤其是课外预习环节。生活中,我们常用“吃水果”现象来形容“资教育现代化•2016教育现代化•2017年84月第2115期133课程与教学源共享”的好处。如果班内45名同学,每人带一种水果,分享时,每个人就可以吃到45种水果。有些语文内容的学习,就可用“资源共享”方式,来优化学习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资源共享的学习中,提高个人、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比如在学习名著单元时,课文只是个学习的例子,只是借此让学生们走进名著。为了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去阅读名著,也充分发挥那些“书虫”的领先作用,那就以课本为例,让学生课下至少再读一则名著故事,课上先组内分享,推选代表班内分享。分享方式不限。于是就有了一节活动课“我知道的名著故事”或“我了解的名著人物”汇报会,图片、文字、影像,多种方式的汇报,多项内容的共享,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走进名著的兴趣,也提高了个人、小组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启迪思维,激发自主学习

传统语言教学,课堂多是老师一言堂。难怪,因为很多学习内容学生无法习得,自然由老师“包办代替”。即使当下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又有多少课堂是老师放手的课堂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转变这一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信息技术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帮助、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好奇心、探知心,让他们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甚至可以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思维真正动起来。比如教学《军需处长》一课,三大块学懂课文。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方法——人物+事件;第二步,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感情发生哪些变化?因为什么?课件出示相应的语段,如其中之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出示解读方法:抓描法或关键词。学生太愿意走进那个情境了,他们纷纷抓住一些关键词,走进将军看到自己战士冻死后发疯一般的情境里,去体会当时将军内心的所思所感。因为直观,因为有图片背景相补充,哪用老师发言,他们已“感同身受”一样透过文字,走进将军感情深处,说他所说、想他所想。第三步,出示图片——军需处长被冻死的画面,同时出现问题: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学生们朗读文中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语段,用上述方法,品词析句,感受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精神。试想,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不如融入信息技术之后的教学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充实内容、拓宽拓展,结果必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难点。但是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科学整合,就会突破这个难点。像《薛谭学讴》这篇课文的学习,入课时,播放范读录音,让学生有了朗读节奏的引领;学习时,借助工具书与课件,可以独自尝试对其内容的译读;同时,将课文内容还原成相应画面,启迪学生想象“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响遏行云”之情景;最后利用课件引领背诵,感悟主旨。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还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习下篇《纪昌学射》时,还可以将两篇内容作对比。想想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深刻的感悟过程,必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也并非多多益善,更不能停留在形式上,或只有讲公开课时才如此设计一番。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只能让语文课锦上添花,让语文课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孩子们学习的世界,信息技术也只能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主角。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每节课下来也要有个小结与反思,以求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用。

学术论文范文9

1被引率分析

被引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引用与被引率的高低,以及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有着不同的联系。

1.1影响被引率的主要因素被引率的高低取决于学者在学术写作中对原文的引用,以及参考文献的多寡。被引率的高低主要受五大因素影响。(1)学术评价中被引率的地位与作用。被引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在学术成果的评价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并非评价的唯一标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引用需作具体分析。抬高被引率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夸大其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不利于被引率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刊物的级别及出版周期。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有权威性、一二三级之分,有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别。由于在职称评审、科研计量、成果评奖中“以刊评文”几乎成了定例,因此级别高的刊物被引的频次相对较高。刊物的出版周期及发文总量也与被引率密切相关,出版周期短、发文总量大的刊物被引的频次相对较高。(3)刊物对引文质与量的要求。少数刊物对引文有数量要求,大多数刊物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样前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就会相对多一些,后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就会相对少一些。有的刊物要求引文与参考文献对应,更多的刊物未作这样的要求,这样前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会相对少一些,而后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会相对多一些。(4)编辑对引文的重视程度与编辑出版质量要求。重视程度高、编辑出版质量要求高,被引质量能得到保证,据此统计的被引率精确度较高;重视程度不够、编辑出版质量要求不高,如校对中存在疏误、因篇幅关系任意删去参考文献、规定不罗列参考文献,引文量会较少,被引质量得不到保证,据此统计的被引率精确度也不高。(5)作者的品位与习惯。品位高的作者尊重事实,能客观反映引用相关文献的情况,并因此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品位不高、未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的作者在罗列参考文献时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彰显式、掉书袋式的引用均属此列。这类引用无法反映原文被引用的实际,其反映的被引频次虚而不实。

1.2不同性质、方式的引用与被引文献学术质量的关系不同性质的引用所体现的被引率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有着质的不同。不同的引用方式所体现的被引率与被引文献的关系也有着质与量的差别。(1)肯定性引用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肯定性引文建立在认同、赞赏的基础之上,是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所作的肯定性判断。肯定性引用越多,被引率越高,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也就越高。肯定性引用是计量被引率的可靠依据。(2)否定性引用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大致呈负相关关系。否定性引用建立在不认同、不赞成乃至反对的基础之上,是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所作的否定性判断。原文观点正确,引用时却予以否定的不属于此列。此类情况足以说明被引率、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否定性引用越多,被引率越高,大致说明所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未得到认可。以否定性引用产生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来衡量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正确的。比如,李健生的《“引文分析法”质疑》对王崇德等以一次文献为基础的一次引文分析评价法与以二次文献为来源的二次引文评价法持否定态度,认为原文献中“选择一定的期刊为来源期刊,以其上所刊载的论文———著文为基础,逐一统计被著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自然,参考文献的被引频次,也就是参考文献所在期刊的被引频次”,“根据二次文献中期刊(以所载文章为媒介)被引用的频次,将期刊排列成序。序位的前后反映着期刊的重要性,从而为评价选择期刊提供了依据”,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8]。随后李玉梅对李文进行反批评,声称读李文令人“莫名惊诧”[9]。(3)随机性引用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易获得性引用、类聚式引用等在获取、引用时是随意的。作者对被引文献观点的赞同,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的肯定是真实的,不受其他因素制约。随机性引用能客观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是计量被引率的客观依据。比如,王引斌在论述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定核心期刊时所引用的10篇文献,既未局限于发表被引文章的刊物的级别,也未局限于被引文献作者的知名度;既未受被引文献的文种、载体的影响,也未受被引文献时效的影响,此例是比较典型的随机性引用[10]。(4)习惯性引用原则上反映原文的学术质量。习惯性引用是社会风气与个人习性的结合体,是目的、动机明确的引用行为,友情式、掉书袋式、彰显式、效应式等引用均属此列。此类引用受主观感情支配,情况复杂,需作具体分析。习惯性引用往往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引用,其产生的被引率虽然原则上也能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但需作进一步分析。这类引用的被引率、影响因子与被引用文献的学术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只有或然联系。(5)规定性引用与原文的学术质量没有内在联系。约定性、范式性等引用属于规定性引用。某些不合理的规定、要求导致了这类引用。对作者而言,是无奈之举。(6)误嫁式引用是对原文学术质量的埋没。某一观点、材料原本出自某文献,引用者受时效性、新颖度吸引,未加考证,不经意间引用了另一出版、发表时间较近的文献,也即源文献的后出文献,源流未分,引用流而未溯源,这便是误嫁式引用。这类引用产生的被引率未能正视源文献的学术价值,对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的肯定也是不正确的。误嫁式引用在引用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对正确统计被引率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这类引用的出现主要受学术风气及引用者的学识与治学态度的影响。(7)回避性引用是对原文的学术价值的全面肯定。在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当今,学术失范的实例不胜枚举。明明是论文写作中参考价值最大、引用也最多的文献,却故意在参考文献中不予以标注。此类引用无益于原文被引率、影响因子的提高,不过却是对原文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2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