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术交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0-8284

  • CN:23-1048/C

学术交流杂志

学术交流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5-24

一种后现代的乌托邦?——赫勒与费赫尔对弥赛亚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作者:关斯玥; 迈克尔·加德纳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 英国华威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乌托邦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仍然包含重要的乌托邦因素。20世纪初的非正统思想家假借该乌托邦因素建构了“弥赛亚的马克思主义”。然而,赫勒和费赫尔深刻揭示了弥赛亚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救赎的乌托邦”的弊端,同时又继续捍卫乌托邦传统的思想遗产,提出了一种具体形式的乌托邦,并在社会被强加了一种特殊价值立场的条件下探求多种乌托邦愿望共存和发展的条件。本文第一部分考察了弥赛亚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探讨赫勒和费赫尔批判救赎的乌托邦的具体情况;最后用理性乌托邦的概念讨论赫勒和费赫尔对可行的乌托邦主义的建议。

25-34

神话、哲学与正义之蚀(上)——论塔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当代效应

作者:周凡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100875

摘要:罗伯特·查尔斯·塔克在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明确宣称“分配正义的观念完全外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随后在60年代他又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并不取决于对非正义的抗议”这一著名命题,正是塔克的这些耸人听闻的论断,开启了英美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与正义”漫长而激烈的争论。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把塔克的“正义之思”与他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察,而缺乏这样的总体考察,就不可能洞悉塔克赖以引出这些论断的政治背景和理论语境,也无法真切把握塔克正义观的实质蕴涵以及它的当代效应。着眼于此,对塔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进行一个全景式的透析,在详细分析他对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富有特色的研究之后,再深入探讨他对马克思哲学和正义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这种视角对于当代马克思正义观研究带来的理论影响。

35-43

马克思、正义与辩证法(上)

作者:李晶; 王琦琪(译); 周凡(校); 詹姆斯·戴利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1;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北京100875;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政治、国际研究与哲学学院

摘要:就道德或正义的本质而言,需要区分的是两种不同的传统,分别为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的和中世纪的辩证法与智者学派的非辩证法观点。本文试图证明,马克思对人类关系与人类之最终实现的辩证法思想在本源上是如何接近前者的柏拉图式传统的,它实际上更像是柏拉图的构想在无产阶级之上的实现。而现代主义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则通常是从古典和中世纪的柏拉图传统向智者学派立场的回退,尤其在他们对于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立场的接受。因而作者希望论证的是,马克思并非是一个启蒙思想家,而是一个后启蒙的思想家和启蒙运动的批判者。同柏拉图一样,马克思的立场,是没有阶级压迫与冲突的团结统一是人类之善的决定性部分,而前者也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任务。

44-54

马克思对正义与法权的批判中尚未解决的张力

作者:罗伯特·科西斯; 齐闯(译) 单位:斯克兰顿大学; 匹兹堡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遵从康德式的有关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后果论的伦理学理论,其在推进历史进程的意义上规定了我们的道德义务;但这两方面内容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张力。既然康德的那一部分内容涉及法权理论,而另一部分内容却要极力否定前者的各类可能,所以从马克思对法权的批判中便可察觉出其不足之处。在对法权与正义间的非对应性标准进行的驳斥中,马克思反对将他自己独特洞见的相关重要结论归结到人的道德动机上,他还误将法权机制批判为导致共同体瓦解的原因。不论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权利还是“普遍的”权利,它们都不仅契合于共同体,而且是集体感得以生发的必然根基。与此相对,恰恰是不公正的行径而非对权利的合理诉求,才造成了共同体的覆灭。

55-60

马克思“正义观”的“再评价”逻辑及当代意义

作者:郑伟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马克思“正义观”的建构应遵循“关于价值评价的再评价”逻辑,其“再评价”的对象是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剥削社会的正义观。依照这种“再评价”逻辑,马克思“正义观”的内容发掘主要涉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观内容、价值观逻辑、价值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理想等四个“再评价”层面。马克思“正义观”再评价逻辑的实践基础使得“劳动解放”有可能成为其逻辑起点,并补齐整个资本主义正义观批判的逻辑链条。马克思正义观的“再评价”特性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形象维护功能,并能够有效应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61-66

经验辩证法与范畴辩证法的区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分野和衔接

作者:史婉婷 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871

摘要:“辩证法”是黑格尔广为熟知的概念,但事实上,“辩证法”可区分为“经验辩证法”和“范畴辩证法”,二者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在方法上存在根本差异。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经验辩证法”和逻辑学“范畴辩证法”的区分,晚近德语学界对精神现象学的逻辑学解读视角进行了反驳。精神现象学意识诸形态的辩证运动无法与逻辑学建立严格的对应关系,意识的形态无法类似于逻辑学的范畴而作为一种体系哲学呈现出来;因而,精神现象学意识诸形态的运动无法纳入到逻辑学的范畴视域中加以研究和解读。但也应当看到,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间具有连续性,精神现象学的终点“绝对知识”正是逻辑学的起点。

67-74

传统认识论的困境与出路——从皮尔士探究理论的观点看

作者:潘磊 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武汉430072

摘要:传统认识论的研究以信念为基础,对信念的评价占据基础地位。其核心议题之一是要解决信念的合理性问题。根据经典的回答,只有当某一信念得到辩护时,它才是合理的。由于认知辩护是一个规范概念,由其主导的传统认识论研究也就构成了一个公认的规范领域。但什么样的信念才能算作得到辩护的信念呢?在回答此问题时,我们似乎不得不求助于其他的规范性的概念。这样一来,传统认识论的研究显得概念贫瘠、基础薄弱。自然化的认识论指出了传统认识论在这方面的困难,并对其作了根本改造,但它无法从根本上回答认知规范性的来源和知识的价值问题。用皮尔士的探究理论来探索传统认识论的可能发展方向,可以发现,认识论是更为广泛的探究理论的一部分,认知规范是更为广泛的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75-82

西方哲学真理观的范式变革:过程及其实质

作者:许春艳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430072

摘要:虽说真理是哲学不变的主题,但哲学在变,真理也在变,随着哲学的变革,其真理观念也在发生着范式变革。在传统本体论哲学看来,真理就是对事物背后那个最高存在的追问和把握,也即去把握世界的本体,它可以是自然、存在者、理念等,世界由其而来,并因其而得到解释和理解,它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最终根据、终极原因。把握到了这个最高存在,才算真正认识了这个世界,才形成了真理。而认识论哲学则认为本体论哲学的真理是人所无法企及的,我们只能认识进入意识之中的对象,真理就是意识自身的功能,也即对自身的反思。它不再要求我们的认识符合外在的客观存在,而是要求外在的客观存在必须符合我们的理性规定和意识逻辑,否则就无法进入我们的意识,其存在就是不合法的,就是假的。在语言哲学看来,世界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我们只能把握进入语言之中的世界。语言才是真理的真正所在,真理就是语言的意义和使用规则,离开语言本身,真理是不存在的,由此,真理成为语言内部的问题,要么是语言内容的融贯问题,只要语言系统本身是不矛盾的,它就是真理;要么认为真假是语言的使用问题,脱离了具体的使用环境,语句便无所谓真假。

83-89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应急管理创新

作者:盘世贵 单位: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应急管理培训部; 南宁530021

摘要:2014年4月15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共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报告,其是指导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纲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传统应急管理无论是理念还是体制、机制等都存在与新时代国家安全要求不相适应的弊端。必须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创新,包括应急理念、体制、机制、科技、培训等的创新,才能在统筹各安全要素特别是统筹内部安全上实现改革目标。贯彻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保驾护航。

97-103

近代“启蒙—救亡”视域下的无政府主义思潮透视

作者:王清玲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1; 北京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3

摘要:基于“启蒙—救亡”的双重视域透视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单一的考察维度,使我们分别在文化思想和政治运动方面对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作出全面的评判。思想文化层面,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反专制诉求、对自由主义的绝对追求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等,曾与启蒙运动形成合流之势,对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意义。但是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呈现出的毁坏一切、只破不立的极端主义、荒诞主义却又对理性的启蒙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消极腐蚀作用。政治运动层面,无政府主义思潮始被引入中国回应了近代民族救亡运动的诉求,然而随着救亡行动的具体展开,无政府主义出于目标的空幻性和手段的非现实性,逐渐退出时代的中心舞台。时至今日,作为政治运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已销声匿迹,但它带来的思想文化层面的消极意义却不能不警惕,要防止一种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思潮在现代化的中国蔓延。

104-111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困境、出路与重塑

作者:董新辉 单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要: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方向。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我们需要回答是否应该解除流转限制、如何选择流转实现路径、怎样构建流转制度三个问题。当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存在着法律供给不足和滞后的问题,应该朝着解除流转限制的方向进行改革和制度重塑。既有的解决路径局限于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与“否”的非此即彼、“二选一”式的回答,要么强调宅基地财产属性,主张放开流转,要么强调宅基地保障属性,主张限制流转。“三权分置”路径通过对原宅基地使用权的权利解构,将其分解成新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宅基地资格权两个权利,使得新的宅基地使用权实现了自由流转,而宅基地资格权实现了对保障属性的兼顾,这是一种解决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全新尝试。具体的制度重塑应以《民法典物权编》起草为契机,使“三权分置”与现有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相衔接,并明确宅基地“三权分置”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差异。宅基地资格权是成员权;新的宅基地使用权是完整的用益物权,可单独流转,并应为其设定使用期限。在此基础上,农房买卖合同应认定有效。

112-119

论劳动权的权利性质

作者:刘强 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 南京210093; 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 沈阳110013

摘要:劳动权并非一种工具性法律权利,而是一种目的性权利。这是由我国的宪法结构、权利客体的目标价值以及权利主体与客体的内在关系所共同决定的。在目的性的劳动权利中,劳动权具有独特的权利内容,包括抵抗不自由劳动的权利、自由选择劳动角色的权利、自由转换劳动方式的权利。对劳动权权利性质、权利内容的明晰,能够凸显劳动权的宪法含义,明晰劳动权的法律属性,为劳动权的宪法适用奠定基础;同时,还能进一步明晰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的关系,即二者之间并非一种同一层面上的统一关系,而是一种螺旋上升中的前后关系、上下关系;最终,可以将异化的劳动能指复归为劳动的所指,彰显劳动者主体性,抵制劳动被符号化的倾向。

120-12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

作者:孙悦; 石浩廷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辽宁大连116025;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经济新常态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经济增长动力衰退,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促进新旧动力转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推进体制改革、结构调整、要素升级,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人才、产品与服务,增创有效供给新动能,从根本上培育经济长期发展的新动力,是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旧动力转换问题的良方。应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特征和基础条件,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基本要求,解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机理,认清东北老工业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旧动力转换的路径选择,有助于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全面实现经济振兴。

126-132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对黑龙江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作者:谢伟 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思政部; 沈阳110854

摘要:新中国建立初期,大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促进了黑龙江工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使黑龙江形成了以苏联工业生产、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工业生产和管理上的消极因素开始显现,出现了技术创新乏力,无法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等问题,形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导致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的转型和振兴面临诸多的阻力和制约。苏联工业生产和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上的教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东北工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在加大对科研投入形成完整的产学研体系的同时,要与市场接轨,形成人才的引进与退出机制,尤其要建立激励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33-140

论“生态旅游+中医养生+中药种植”三产融合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

作者:郭娜; 崔家善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 河南开封47500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哈尔滨150001

摘要:在倡导的“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指引下,生态旅游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占位于大众旅游的最前沿,得到了旅游学界特别的关注。因为,专家学者都在深入研究“生态旅游+”这一问题,而作为“生态旅游”产业链最接近的是“中医养生”与“中药种植”两大产业,将这三产进行深度融合自然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课题。第一,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状况来分析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二,从黑龙江省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医疗健康产业的优势、医养融合的优势以及中药种植的优势;第三,阐述“生态旅游+中医养生+中药种植”三产融合发展的机理。包括模式设计、三产融合的方式、三产融合的方法和融合原则;第四,对策建议。包括:组织领导、先行试点、全面铺开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