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闻知识杂志

新闻知识杂志   省级期刊

主管单位:陕西日报社

主办单位: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影响因子:0.38

ISSN:1003-3629CN:61-1022/G2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个月内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陕西
  • 创刊:1984
  • 类别:新闻类
  • 出版社:新闻知识
  • 语言:中文
  • 价格:¥300.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710127
  • 库存:18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知识 2009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知识杂志本刊特稿
3-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

作者:陈怀平 朱田凤 单位: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其中包含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既包含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要求,也涵盖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方面的内容。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它不仅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7

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垄断倾向

作者:马龙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

摘要:新闻评论是什么?新闻评论是及时或适时针对变动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发表的宣传性、意见性等主体化信息,它承担着社会公众意见表达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媒介间竞争的加剧,新闻评论越来越成为各类媒体表达自身观点和吸引受众注意的重要平台。新闻评论的特点使其具有区别于一般新闻写作体裁的特殊功能:之于媒介,采用新闻评论可以减少采访成本,提高竞争力;之于公众,新闻评论则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平衡话语权分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但是,这两个功能的内在矛盾致使新闻评论的第二个功能越来越偏离了本来的方向,由“平衡”走向“垄断”。

8-9

汶川地震周年纪念电视直播报道策略分析——以四川电视台《坚强奋进走向未来》为例

作者:周军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距汶川地震发生刚刚一年,各电视台纷纷围绕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策划节目,最值得期待的当属一周年直播特别节目,这不仅是直播常态化的进一步表现,也是国人关注汶川地震一周年后灾区人民重振信心恢复重建的必然。作为灾区重要的省级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卫视频道、新闻资讯频道也在5.12当天从7:00到19:00并机直播《坚强奋进走向未来》大型新闻节目,整档直播节目展现了汶川地震一周年来灾区的坚强奋进、自强不息,援建者与志愿者的友爱互助、大爱无疆等感人故事,以及灾后重建所呈现出的新家园、新面貌、新生活、新气象,

10-12

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作者:陈志荣 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深圳电视台

摘要:电视受众的大量分化,收视取向的明显差异,为当前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电视业的发展和受众市场的变化使得电视频道专业化成为必然,从90年代开始,电视专业化频道的步伐在我国不断加快,众多的专业频道层出不穷。2001年全国各地电视台对频道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调整,并进入专业化运作阶段。但是事实上,全国各地所谓的专业化频道几乎没有盈利的,我们看到,专业频道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诸多问题:频道定位不准,千台一面,节目资源匮乏等,频道专业化的改革陷入了僵局。

新闻知识杂志改革开放30年与新闻事业发展征文
13-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新闻法学研究

作者:孙晓红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法制新闻系

摘要:按照新闻法学专家魏永征教授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新闻法学研究以上世纪80年代关于新闻法的制定与讨论为起点,距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三十年来,关于新闻法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如何?特点怎样?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笔者试图对近30年的新闻法学研究做一宏观勾勒,以就教大家。

新闻知识杂志报道策划
16-16

谈疫情报道中的几个特色

作者:杨艳珊 单位: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

摘要:2003年的那一场世界性“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曾成为了新闻报道改革的拐点。当下,随着“甲型H1N1流感”新型病毒的突至,深圳商报几乎每天推出1~2个版的“新闻聚焦”,全面报道此次疫情的传染、防控情况,分析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准确及时、客观公正,突出新闻性和知识性。

新闻知识杂志专稿
17-18

“影视陕军”的新突破——电视剧《保卫延安》的创作启示

作者:任贤良 单位: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广电局

摘要:近年来,我们发挥陕西文学创作优势,整合影视生产资源,共制作了180部近4000集电视剧,其中包括象《激情燃烧的岁月》、《西安事变》、《大秦帝国》等鸿篇巨制,还有不少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公认的“影视陕军”品牌形象。最近,28集电视剧《保卫延安》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这是“影视陕军”为全国观众倾心奉献的又一部精品力作,该剧播出期间,恰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纪念日,也是纪念建国60周年“献礼剧”的隆重开篇,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加重大。

18-19

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导演阐述

作者:万盛华 单位:电视剧《保卫延安》导演

摘要:陕北高原,古朴、浑厚、博大、凝重。在这无际的黄土地上,那一座座山,一道道沟,一架架梁,一条条河,一孔孔窑,一把把土,都留下了一首首无尽的歌。

20-21

在榆林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李金柱 单位:中共榆林市委书记

摘要:今天,榆林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代表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向榆林日报创刊6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榆林日报社新老报人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前来参加社庆活动的省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榆林日报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1-22

榆林日报创刊六十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

作者:张剑英 张琛

摘要:60六十载风雨点亮塞上明灯,六十60年创业铸就今日辉煌。6月5日上午,榆林市委在机关会议中心召开大会,隆重纪念榆林日报创刊60周年。新老报人欢聚一堂,深情忆旧,热情寄语,共忆发展历程,共贺辉煌业绩,共话美好未来。榆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金柱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志强主持大会。省、市有关单位领导、媒体负责同志杜耀峰、杜峻晓、边江、李东升、李统计、井剑萍、周树红、杨树业、刘汉利、谢胜喜、尉俊东、白桂兰等出会。

新闻知识杂志探索与争鸣
22-23

浅析媒体“两会”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作者:茹希佳 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摘要:今年的中国“两会”闭幕后,一个有关媒体“两会”报道娱乐化的话题便浮出水面。“两会”报道中女记者拦腰抱住张艺谋央求给点儿“下锅菜”的出格举动,“中国人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的“雷人”说法,都成为媒体的两会“大餐”,这些无不显示出媒体在对待严肃的“两会”报道上的娱乐化做法和浅薄的舆论引导能力。

24-26

民主政治进程中报刊角色的演变

作者:夏雨禾 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15世纪中叶,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并逐步推向商业领域,人类社会迎来了大众传播时代的黎明。成倍增长的报刊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交往和互动的方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于报刊的力量不断推进现代民主理念的传播与实践,拉开了民主化浪潮的序幕。然而,自19世纪以来,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报刊与民主政治之间的“蜜月期”开始成为历史。此外,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27-28

浅析报业组织内部冲突现状及对策

作者:张绍水 单位:深圳报业集团人力资源中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伴随着广电、网络及其他介质媒体迅猛发展,报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多变和动荡的竞争环境,使报业组织内部冲突问题成为影响本行业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报业组织能否在复杂和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相对优势,往往取决于报业组织能否完善内部冲突管理机制,化解这些内部冲突,从而实现报业的可持续发展。

29-31

电视新闻人际传播的表现特色——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为例

作者:林秀梅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

摘要:电视是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它以多元素的图像和有声语言,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和直观感,正是这个特性使其具有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独特的传播魅力。近年来电视节目中大量出现形象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面对面交流的人际传播活动,这样的亲切感深受观众喜爱,因而容易调动起观众的热情并积极参与形成互动关系,于是人际传播成为电视节目生产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年内“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这一理论己不再是躺在传播学家施拉姆的论著中仅供人们查阅的资料了,

32-33

图书传播与中国人的阅读记忆

作者:陈茹 单位:陕西省图书馆

摘要:图书是一种古老的传播渠道,阅读更是一件古老的事情。人类进化到创立文字,这项伟大的发明在于克服了传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真正创造了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阅读。拥有四千年的阅读经验的我们幸运地知道,通过文字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此时此地之外的生活,积累知识,凝聚社会,传承文化,提供娱乐;通过阅读我们拥有了历史,发现自己简直是在和先辈们的精神遗迹一同生活,而我们也将会变的不朽。本文试图通过图书传播形成的中国人的阅读背景、阅读特点和阅读内容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阅读生活,这或许能更好地诠释30年来中国人走过的心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