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数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06 10:55:20

摘要:不论是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是从初中升入高中,从高中升入大学,都有一个过渡、适应、衔接的问题。尤其是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极为重要。这不仅因为中小学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因为初中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并且是从可塑造向定型逐渐转化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思维能力是所有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中学数学教育论文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点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

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 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算术数与有理数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

(二)数与式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不过,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便更有居高临下之感。

(三)由算术数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此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此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去更进一步地去探讨和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复习资料

(考试时间:20__年10月*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

1、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数学事实性知识,如定义、定理、公式,特定的证明,历史性的资料等。

2、“行为跟进式”评课法:是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与授课者共同讨论教学中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授课者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再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

3、作业评价: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操作型考试评价: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为使学生能直观地去认识那些简单的数学形体,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真实关系。

5、反思日记:是对教学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的一种非常随意的书写形式,通常表现出为教学随笔。

6、课堂即兴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给予及时、合理的、激励的评价。

7、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内容及进程进行的价值判断。课程可以在三种意义上加以理解:(1)学校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和;(2)指某一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或英语,对某一具体学科课程的评价是我国中小学最常使用的;(3)对课程教育活动的评价。

8、网络评课法:所谓网络评课法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用文字、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由其他教师或相关人员在网上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

9、分项作业评价:是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作业,从双基、书写、创新意识等方面采取分项评价的一种批改策略。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10、口头型考试评价:是一种以口头形式进行评价的考试方法,一般用于小学一、二年级,受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用口头回答的形式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11、教学诊断: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从教学问题入手,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深入剖析,找出“病因”,分析“病理”,进而“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12、教学后记: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针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结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即为教学后记。

二、简答题:

1、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哪些具体的要求?P62

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为: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

2、在新课程下,要营造出大气的课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不要”,三个“不要”指的是什么?P74

答:三个“不要”指的是情节不要太多,环节不要太细,问题不要太碎。

3、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哪些?P105

答: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1)课后备课;(2)教学后记;(3)教学诊断;(4)反思日记;(5)教学案例;(6)观摩分析。

4、你认为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P80

答: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立足激励原则;关注人性原则;提升思维原则;适度适量原则。

5、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小学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P65

答:以教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小学数学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以学评价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等三个阶段。

6、简述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策略?P89

答:实施多项作业评价策略:分项评价、激励评价、跟踪评价、延迟评价、协商评价。

7、新时期下教师应如何进行自我反思?(P102教师自我反思的途径)

答:应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反思、在他人评价中反思、在学生评价中反思。

三、辨别题:

1.有教师说:“让学生写日记是语文课的专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有失数学学科的特性。”你认为对吗?为什么?(P83引用数学日记评价)

答:不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日记已经成为广大老师和家长认可的一种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文秘站网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的今天,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引用撰写“数学日记”这种评价载体,以此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数学的反省能力、思维的创造性、解题策略多样化和灵活机动的能力、体验学习的情感等。

2、有人说:“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重心上看,由关注老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你认为对吗?为什么?(P66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答:对的,因为:(1)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2)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3、有人认为:作业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不是评判,而是对话,你认为对吗?为什么?(P88革新作业评价)

答:对的。作业评价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批改时,可采用“等级+评语”的作业批改评价模式。“等级 评语”的作业评价模式,不仅起到了点评学生作业的作用,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等。

实践证明,数学作业批改中的评语在数学活动中具有很好的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我们应用好这个窗口,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在课堂上应创造机会,通过交流、介绍、传阅、发言等形式,展示孩子的作业

,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愉悦。

4、有人说:“教材是专家编的,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只能老老实实地去执行教材,而绝对不能擅自作主去改编甚至创编教材。”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P69(教材处理上的转变)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1)教师也应该由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自觉地升格成教材的实践者,改进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义务不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应该自觉地根据学生、教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枷锁”和“桎梏者”,而应成为“跳板”和“促进者”。

四、观点论述:

1、小学考试就应这样,重点不在于“考”而在于“试”,不应成为甄别与选拔的“考具”,而应成为激励与进步的“试纸”。“考”,有上对下的压力,学生无选择,更多地是被动与紧张;“试”,有下对上的努力,学生有选择,更多是主动和快乐。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想法。(P96考试评价方式的变革)

答:认同。关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两段很重要的论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此可见,考试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此,小学数学发展性考试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数学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潜能,建立自信培养情感,推动师生共同发展。

2、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P87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

答: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优点:评价对象的主体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形式的生动性;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缺点:如果各科都建立成长记录袋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我反思对自身的促进作用?P102

答:在教师成长理论中,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1989)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结合具体事例适当展开。

4、根据所学的数学学习评价方法,谈谈自己如何更好地做好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工作?(P60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

答:从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遵循的三个基本理念展开: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五、案例分析

1、阅读下面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小结及教师的评语,从期末质性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P93改革期末质性评价的自我评价,元认知)

我的数学学习

我的数学学习就像小船从港湾驶出,经过大海的波涛,时起彼伏。

从考试来说,像股票一样时涨时跌,期中考试以前到期中考试时是涨的,期中考试以后是跌的。不过现已好转,从跌到涨了,就看期末是跌是涨。

比起考试来说,发言就像船在河里行驶,稳中有健,比较平静,无风无浪。每次上课,我都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

再说说做作业,正确率还算高,和A是常有的事。但美中不足的是字写得不太好,需要改正。

我的数学成绩还不差,还因为我有一个比较聪明的脑袋。

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希望以优异的成绩走完这一学期。

四(1)班舒阳圣

师评:写得真幽默!的确,你是一个有趣的男孩,老师很喜欢和你交朋友,老师也欣赏你的智慧和才华,你那独到的见解也常让同学们折服,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你肯定会成为这个季节中最灿烂的男孩。

答:要点一:期末质性评价要体现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样,即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我评价,例如让学生回顾总结自己一学期来的学习,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学习问题等方面进行回顾,记录学习感受,感悟学习心得,学生通过期末学习的自我评价,明确优点和不足,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

要点二:自我评价是原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对学习的评价,会更好地体现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观察行为表现;二是自我反省,确定自我评价的标准;三是进行自我评价;四是自我强化。

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方面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下面陈述的是一个学生在数学考试讲评后所撰写的日记,你认为教师的评价有不当之处吗?请你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处理考试评价的结果?(P100科学地处理考试评价的结果)

失败,唉!

我最难忘的是四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考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不过一想到考试完就可以玩电脑游戏,心里便好受多了。我认真地做卷子,不一会儿就写完了。过了几天,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分析试卷,一看自己是83分,比以前进步了,心里很高兴,还不错。可老师分析试卷的时候,我和同桌说了几句话,老师走过来叫我不要太兴奋,说别看83分,是48名,全班倒数第四。我的头立刻就低下去了。我考得再好总也考不过大家。我总是失败,唉!

答:回答要点: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是评价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评价起着导向作用。评价结果的呈现有定理和定性两种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第一学段应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在第二学段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以定性描述为主。考试结果的评价应汲取定量、定性描述各自的优势,恰当地给出一个等级,同时给出客观的评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3、阅读下面这份课堂观察表,你能发现教师在设计课堂观察表时考虑到了哪些方面吗?对数学课堂观察表的实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P79(课堂观察表设计原则)

王成柱《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作者: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新华中心学校 王成柱

不论是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是从初中升入高中,从高中升入大学,都有一个过渡、适应、衔接的问题。尤其是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极为重要。这不仅因为中小学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因为初中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并且是从可塑造向定型逐渐转化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思维能力是所有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初中数学已经明显涉及到,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结构和方法。初中是数学思维水平从一个等级向高一等级发展的开始,是思维水平发展上的一个质的飞跃。而且这个飞跃,具有从常识性思维向科学性思维发展的意义。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促使学生完成这个飞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如何使小学升入初中就能较快的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1)熟悉小学的数学教材和教学大纲,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2)向小学数学教师了解教与学的情况;(3)注意收集整理小学升初中时数学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4)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掌握初中数学教材,特别要认真钻研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弄清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在联系;(5)新生入校就要根据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常用到的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摸底考试;(6)经常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弥补解决。

总之,通过一些活动,对小学的教学管理,数学教学法,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特征等有所了解和认识,以便有的放矢的更有成效的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度衔接。

二、搞好四个方面的衔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涉及到好多方面,但是,以下四点是很重要的。

(一)教材方面的衔接。

初中一年级数学共有十四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代数;二是几何;三是概率。

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

1、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有理数是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入负数后形成的。有理数是整个代数的基础,学好有理数,对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有理数一章的重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难点是建立负数的概念和理解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负数是由于实际需要而引入,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但是,算术数只能表示量的大小,不能表示量的方向,因此,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算术数的基础上进入了新数。从算术数扩展到有理数,性质符号进入数字这是一次飞跃。有理数的运算除确定符号外,实质都是在进行算术数的运算。所以,学好有理数的关键在于学好算术数的基础上抓好符号,过好符号关。

2、数与式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具体的数,到初中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数的概念的发展。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在将具体的数量抽象为表示数量的数字之后,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的抽象,所以代数式更能反映一般规律。从数到式这是又一次飞跃。因此,注意发掘中小学数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无理数与无理式进行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搞好数到式的过渡、衔接是有意义的。

3、应用题的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衔接。小学数学中对应用题有两种解法:一是算术解法;二是列方程解,而以算术解法为主。在中学数学中解应用题将以列方程为主。列方程解应用题,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两种解法的思路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基本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各种类型的应用题的的基本关系式不变。因此,为了使学生较快的适应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方面要注意对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复习;另一方面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上。还要有意识的对两种解法进行对比,使学生感觉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比算术解法更优越,这样有利于把学生从算术解法中较早的解放出来。

为了帮助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度和适应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小学升入初中,开始拿出两周左右的时间,对小学数学中的基本知识集中进行一次复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复习一定要做到:(1)目的明确;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是为了从学习小学数学到学习初中数学更好的过渡、衔接,打下良好基础;(2)重点突出:复习不是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的重复,应该掌握的原则是:源自小学,略有提高,面向初中,突出衔接。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一般具有讲的较细,练得较多,直观性强,注意联系实际,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学生听惯了这种讲课方法。所以进入初中教师讲课一定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听课特点,既要照应小学讲法,又要考虑小学讲法的局限性。开始不宜讲的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应尽量多的利用实物、实例、教具、图形等进行教学,该交代清楚、明确。如负数的引进,通过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指出只用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把零上和两下区分清楚。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就自然地引进了负数。正、负数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符号与数的统一。如果学生理解成带有正负号的数叫做正负数那就不正确了,因为带有什么符号只是正负数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不是全部,否则会使学生以后误认为+a就是正数,-a就是负数。

要注意以旧引新,新旧联系。如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跟小学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就在于决定积的符号,所以讲解的重点在符号法则上。如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入、讲解,就容易的多,方便的多,只有数与式的一字之差。

讲课要有新鲜感、趣味性,要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对较难理解、易错易混的概念,要善于对比,要采用逐步渗透的教学方法。

上好第一堂课,特别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节课除了给学生介绍学习常规之外,还应讲中小学数学的联系与区别,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性,中小学数学教法和学法上的异同,本学期数学教学的任务与要求,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等。

组织教学要贯彻始终。教学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只有“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注意”是学习好或不好的关键。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易于分散,因此,对他们来说,组织教学贯彻始终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数学教学应该做到:根据大纲,紧扣教材,放慢速度,减缓坡度,慢中求快,慢中求好,加强直观,新旧联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组织教学,贯彻始终。

(三)学法上的衔接。

学习方法直接关系着学习效率。小学习惯的学习方法难于适应学习初中数学的新的要求。因此,从头一天起,从第一节课起,就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做课堂笔记,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复习,怎样做作业,怎样做学习小结。怎样总结学习规律,怎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必要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做到“四先四后”: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思考后请教。“四到五多”: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多看、多想、多问、多写、多练。抓就要抓紧、抓严、抓死、抓具体,抓而不死等于不抓,使学生逐步养成与学习初中数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

(四)教学管理方面的衔接。

从小学深入初中,这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是独立性与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小学生是因为“老师教我学”、“家长要我学”、“为了考上学”而学。进入初中要设法使他们学习的推动力量由外在的逐渐变为内在的,学习由被动式逐渐变为主动式,切实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学风教育,使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环境的过渡、学习方法的过渡、学习动机的过渡、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过渡,切切实实地让初中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课堂反馈、教学调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谈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艺术

一、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缺失

近期笔者有幸随区考核组,对全区近24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业务考核,分批听取了部分教师的汇报课,感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提问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缺乏互动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问的欲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然而在课堂提问中“以师为中心”的现象继续存在,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提问、分析、讲解,大量地占去了学生思考、表达、作业、互动的时间。也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跳出教案的束缚,当学生答题遇阻或非自己期望的答案时,硬把学生拉到自己备好的教案里。为了急于获得结论,往往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或假装没听到,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与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相吻合的答案,在转问无果时,干脆师代生答。这样势必造成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别人如何回答教师提出,一味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回答问题。课堂上若缺少的互动,我们的教学也势必会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精彩、难得的教学契机。

2.提问缺乏科学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多囿于教材,没有通盘考虑教学内容有资料显示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能同时考虑学情与教材的问题并不多,这说明在目前状态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处于“教教材”的水平而难以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教师设计问题时较注重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动机、需要、体验和获得。问题设计时计划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考虑不够;在操作时往往只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学生学情的分析。

例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大气”,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的生成空间,但是由于问题没有明显的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尤其在低年级小朋友想象丰富,童言无忌,把数学课弄得像看图说话课,小朋友兴高采烈,回答的问题却离题万里,这时老师却不能掌控课堂发展趋势,只有草草收场,课堂陷入尴尬境地。

3.提问缺乏启发性。

个别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而对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的过程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放弃对过程的探究,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结论设计问题,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提问与反馈,使所提问题失去思考价值。

例如,证明定理:“在等圆(或同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心距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其余三组量也相等。”按下列步骤提问:你能说出它的逆命题是否正确?你能证明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暗示了结论,证明纯属机械操作。

如果换种方式,在提问时注重启发,而不是暗示,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你能否在等圆(或同圆)中截取两条相等的弧?”再提示“你共学了哪些与圆有关的线段或角?能否由它们画出?”事实证明,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①用圆规直接截取相等弦的方法;②用画相等圆心角的方法;③用画相等弦心距的方法。再问:“你怎么知道你画的方法是正确的呢?”由于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践了结论,因而有明确的目的性,想急于探求原因。这样的提问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知识的由来,因而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

4.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的教师课前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课堂提问随意性强,问题深浅变化不明显,缺乏层次性。所提问题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可以随口回答,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常见的语句有“是谁”、“是什么”、“哪里”、“对不对”、“是不是”等等。

二、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几点思考

1.改变课堂提问的方式。

(1)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好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理解概念、获取新知、或是巩固旧知识等等,为此,每个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所提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定向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能一问中的,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能有效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程。

(2)增强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疑点及主要内容等设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使课堂提问由浅入深,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如在复习归类复习直线、线段、射线时,抓注学生易混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①直线比射线长吗?由于直线是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射线是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所以有的同学就错误地认为直线比射线长。实际上,由于它们是无限延长的,无法度量,所以就无法比较长短了。

②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度数越大吗?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叉开的程度越大,角的度数越大,叉开的程度越小,角的度数越小,与角的两边画的长短无关。

③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是垂线吗?“垂线”是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数学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不能孤立他说哪条直线是垂线。

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看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不是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两条直线不相交,也不是平行线,正确的说法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⑤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就是两之间的距离吗?线段属于“形”距离属于“量”,这种说法错在把形和量等同起来了。正确的概念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⑥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吗?根据角的定义,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只不过是平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不能说“平角是一条直线”;“而周角是两条边重合成一条射线,不能说周角是一条射线”。

(3)增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强度是不同的,教师应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应多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思维处在高度活跃时,应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提问内容学习前的提问与学习后的提问,学生思维与记忆的范围也会有大小之别。为此,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灵活多样,要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要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要多设预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该例中教师巧妙地将问题“推让”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辩的形式进行“自解”, 最终完成了知识的重组与共享。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适时地“难得糊涂”一回,让教学陡增几份精彩。

2.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想”的时间。

据专家研究,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学生可以回答较多内容;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够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可以列举更多的论据;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影响。

课堂提问学生有了“想”的时间,就会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连珠炮式的提问,以及所提的那些学生不动脑筋就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不可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简单的提问、学生肤浅的答问,你来我往充斥课堂,“想”就被挤掉了。老师的提问必须以学生的思为出发点和归宿,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应设计在让学生“要摸到,跳一跳”的水平线上。既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又要顾及经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就把“想”这一因素作为提问的设计的核心问题来看待了。只有在课堂上再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想”就可望落实到位。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算理,可提出下列问题:①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②小数加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样的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采用小组交流,较好地给予了学生“想”的时间和“说”的机会。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想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尤其要变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提问后很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想”。

3.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问在恰当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1)抓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抓疑难点提问。问在学生研究目标不明确、思维受阻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抓发散点提问。“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保罗•哈尔莫斯语)。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4)抓住空白点提问。所谓“空白”点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的探索,把“空白”补充出来,加深理解。抓住“空白”点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平行四边形,当然很难量,教师问: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变得好量呢?这段时间,学生带着问题,各自在操作,教室里很安静。几分钟后,同学们才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可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拼到另一边去变成长方形就好量了;有的同学干脆提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不必再用面积单位去量,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改为底,宽改为高),就能求出它的面积。学生在操作这一段“空白”里,既巩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能动地调节与新知不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最终获得新知。在这段“空白”里,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原有知识得到巩固,新学知识得到理解,探索能力又得到培养。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科学、合理,有艺术性。我们只有认真分析自己问题设计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设计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孔企平编著《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刘显国《中小学教学艺术实用全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摘要:要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提高七年级的教学质量是关键。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论述了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方法

七年级的数学教学是由小学算术到初中代数的一个转折点。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由于知识内容的加深,加之原来学习的基础不同,智力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方法的不适应,诸多因素促成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状态与小学产生明显的不同,不少学生的成绩呈下降趋势。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的衔接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及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是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较教材衔接显得更加重要。要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提高七年级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也有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教学也应该遵循这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优势,使之产生正迁移,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小学算术教材之中,已渗透了许多七年级代数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要抓好衔接点。如在学习负数这一内容时,学生遇到的就是引进负数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回顾小学中整数和分数的产生过程,然后通过实例,说明客观世界中有种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由直观认为负数的引进是必然的,负数是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中数量关系的反映。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进而引导学生按“整”“分”和按“正、负、零”进行分类,使学生对有理数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接着,在算术数的大小比较基础上,借助数轴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中,始终让学生与小学算术的四则运算相比较,弄清其联系与区别,掌握新的运算法则,明确具体计算时分两步走;第一是确定符号,第二是进行绝对值运算。第二步实质上是小学算术运算,使学生在运算时感到不陌生。小学算术里的简易方程和初一的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也有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衔接点,注意由旧知引入新课,又在新课的教学中处处揭示其与旧知的联系。

七年级代数与小学算术的一个重要转折,是用字母表示数,引进代数式是一个飞跃。让学生记忆小学里的加法运算律,再用有理数范围内举例试验,然后着重讨论,为了表达一般情况,可用字母a,b,c表示任意有理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a+b=b+a,加法结合律可表示为(a+b)+c=a+(b+c),这样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然后,再举出学生所熟悉的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行程问题等实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二、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要想找到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几乎是办不到的,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使用力争全优的结果。”教师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

七年级教师要注意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对于一些概念、定义、法则往往是习惯于多读硬背。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是在看到、听到的同时进行思维。所以,小学教师一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讲课比较详细,对于一个概念、一种运算反复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进到中学,在记忆和思维方式上当然不能再停留在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上,它既不适应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需要,也不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就要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又要逐步引导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每讲一个概念,也注意到如何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

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包办代替,结果只能堵塞和限制学生的智能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堂上采取用自学、议论、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挖掘数学的思想内涵,注意思想方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不强,对公式和法则理解不深,用得不适,有些练习是机械模仿套用。在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推理能力,逐步渗透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讲“有理数的运算律”时,先由学生回忆小学里学过的各种运算律,然后让学生在有理数的范围内举出各种存在的情况,如正数和正数、正数和负数、正数和零、负数和零、负数和负数等一一进行试验,使学生明确小学数学中的加法、乘法的各种运算律,在有理数的范围内仍适用。这是学生进行知识同化的过程,初步接触了分类思想,同时也说明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在扩充以后的新数集里,研究问题所得到的结论应与原数集中相应的结论不矛盾。

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小学教学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

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的天平;讲“浓度配比”时可用颜色不同的水稀释来帮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等等,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参与衔接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多方位的系统工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对数学由爱好和追求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优化结合,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非智力因素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一些中差生,中差生的智力未必差,而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比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害怕困难,导致在学习上慢慢掉了队。为扭转这种情况,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思想教育,以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确立刻苦学习的意志,使学生将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社会贡献、个人前途和理想联系起来,认识到现在的学习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基础。教师要让班集体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并指导中差学生补习小学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习题,稍有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有些中差生能逐步跟上学习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意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互相平等、合作教学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和谐,使学生在融洽、信赖的环境中进行智力活动,并享受取得智力劳动成果而得到的欢快。课堂上,师生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共同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静茹.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甘肃教育,2006(1).

[2]吴勇平.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j].数学通报,2006(3).

多媒体技术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重要性分析

在教学现场中,新科技的出现常使教师们陷入为使用而使用的窠臼中,除了使用电子白板的技术问题以外,教师的态度、想法、意愿、准备度及教学方法,才是应用新科技进入教学现场的主要关键,因此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教室应从课程与教学的改变开始。另外使用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活动需针对学生学习内容及活动来进行,并配合学习目标设计,若未能符合,电子白板将沦落为“大型电动玩具”,变成趣味度有余但深度不足之学习活动,而未能真正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运用到教学方面,教学就是利用适当的增强作用的安排,包含正增强、负增强及处罚等,促进学生适切行为出现的机率。编序教学及电脑辅助教学软体应用了Skinner的增强原则,协助学生学习并熟练课程内容。行为学派对于较低层次的认知与技能目标是很实用的。因此应用在电子白板上,学生可透过相关应答软硬体,如即时反馈系统,进行测验,可即时知道答案,并可纪录之前做答或教学内容,教师可立刻就学生学习困难之处做澄清与回馈,且再次重复强调学习重点。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的现状

由于人类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如何增加吸引学生注意力来增加短期记忆的信息进入量与停留时间,也应避免一次提供太多信息,例如以条列呈现重要概念或以图表显示会比未整理的通篇文章来的容易记忆。也可加上音效与动画,更有利于学生处理信息。信息处理理论提供许多教学上的观点,例如: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常用多媒体资源,如影音、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导入课程的其他内容,使所要教学的概念进入学生的短期记忆,也利用一些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串联起新经验和旧经验,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的互动与练习,将课程内容重新连结与组织转为长期记忆。多媒体技术在应用上,虽然有部分限制,但由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使所要教学的概念进入学生的短期记忆。在本研究中,进行研究之教室配备红外线感应式电子白板,在操作上可直接以手写笔或手指直接触控操作与书写,感应操作流畅,具良好的互动效果,并以双码理论及双重处理理论为基础,配合数学教学中包含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教学素材,运用电子白板提供学生更多信息编码的途径,协助学生将课程内容重新连结与组织转为长期记忆,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营造网络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

多媒体学习理论主张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发展与学习进程来建构不同的学习支撑支架。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多媒体学习理论则特别重视学习者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因为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将可由讨论中呈现出来,然后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来适时提供支撑学习的支架,而提供学习支架的方式包括直接呈现相同的学习个案以供观摩及提供相关信息以供分析归纳。因此线上课程的设计,必须以学习活动为导向,决不可仅是将平面的类比信息转成数位资料而已。小学数学给人的印象是费时的、记忆过程的科目。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很难迁移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加强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编辑。

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媒体素材主要包括文字、图形、图像(画)、音频、视频等。这些素材的应用与编辑涉及文件格式、应用软件、制作技巧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制作者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等领域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要获得良好的课件素材,制作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掌握文件格式、软件应用、制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数学规律是建立在大量数学事实和数学实验基础上的,研究事实和开展数学实验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这是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重复这个过程简直是天方夜谭,单靠老师的讲解又有悖自主精神,若用多媒体课件作为实验与探索的桥梁则是最好的选择。

(三)注重情感因素,处理好课件、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上课时,人坐在电脑后面,忙于操作,手持鼠标不停地点击屏幕,切换内容,嘴里同时进行简单的复述,而学生则坐在昏暗的多媒体教室里,从没有情感交流的画面上浏览不停变换的内容。总之,整个课堂以计算机为中心,师生都围着计算机转,这是多媒体教学中的普遍现象。由于教师过分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其结果,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所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呼吁,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走动,不应人坐在电脑前埋头翻powerpoint。同时经由媒体录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演示,分送各校教学观摩,可以制定教学水准。

四、结论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多样化内容及连结键的关联架构,将欲学习的知识内容加上多媒体设计的技术,整体性、系统化的建构与整合。小学生不需完成整个体系的所有学习内容,只根据个人需求在呈现的多媒体中建构知识概念。尤其是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多媒体教学中,轻易地将学习触角广泛延伸。

作者:廖影斌 单位:长春市朝阳区永春镇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数感,形成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视角,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空间想象性,传统板书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先天性缺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数学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为真实了解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本校班级学生及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从学生层面来看,超过79%的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约7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这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可程度较高。此外,几乎所有受访学生均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其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帮助巨大,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多媒体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示几何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从教师层面来看,越是年轻的教师,其运用信息技术的意愿、水平、频率越高,而且他们普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但总体来看,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的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较为单一,多数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很少在计算机教室上课,这使得资源利用率较低;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形式较为单一,而且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过于重视课件的形式,忽视了中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只在形式上创新而未在教学内容上创新;三是中小学数学教师普遍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时不够顺畅,手段不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松散,影响了课程进程;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当,比如课件内容过多、播放速度过快等,导致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容易打断学生的学习进程,导致教学成为学生被动式学习;五是多数课件简单,缺乏组织性,大多是素材的积累,而且内容复杂,影响了师生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交流,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二)原因分析首先,从学校制度层面来看,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投入不大,对信息技术运用的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评价机制,也没有给数学教师提供足够的教学素材,使学校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交流的氛围;其次,从教学资源层面来看,学校在软件资源方面的投入与其在硬件资源方面的投入资金比例失调,虽然学校已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而且也投入了较多的资金配置多媒体硬件,但在软件的配置上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教育领域认可的1:1指标相差甚远。适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不足,质量不高,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从教师层面来看,中小学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不够,应用能力欠缺,对多媒体资源整合的理解不透彻,没有体现最优原则,而且多数教师整合的实施能力欠佳,没有体现“优化教学过程”。

三、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

(一)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结合中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要重视逼真的情境创设,要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入手,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情境中来,要将中小学数学与生活背景相统一,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获得数学知识。数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要重视促进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要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要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特点,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思考的机会。在数学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指导思想的内涵,要体现“数学学科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指导思想,要突出数学学科教学过程的特征。(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教学设计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初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但其思维的特点仍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量选取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展现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逻辑推理的能力。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状态常常具有情绪色彩,兴趣越高其投入度也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尽可能设计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参与教学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喜悦,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教学参与性具有积极的帮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三)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巧妙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可采用矛盾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恰当地激发“教与学的矛盾”,诱发学生独立、深入、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多媒体提供使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演示过程,展示知识的直观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杨洪臣.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20):243.

[2]郑爽.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探究[J].求知导刊,2014(9):20.

[3]陈岩,张朝燕,周巧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17-119.

作者:杜三喜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一、要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不管是否考这些内容)。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要在此基础上谈算法。例如,不能说“一块厚纸板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这块厚纸板的正面是一个长方形。学到长方体之后还应该说这块厚纸板是一个长方体,它的正面,反面都是长方形,还有4个长方形的面仔细看才看得到。教学“3.5米等于多少厘米”要使学生知道:1米是100厘米,3.5米是3.5个100厘米,即100×3.5厘米。按乘法的意义,列式时进率100要写在乘号的前面。教应用题就要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制定解答方案,然后计算结果。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教学要紧紧依据教材,注意不要增加名词述语及提出不科学的提法如说“最小的数是0”、“被减数一定大于减数”等。要依据运算意义确定算法,不要提死办法,如“飞走是减”、“一共是加”、“照这样计算就是要求单一量”……。

二、要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应当肯定,形象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可以终生受用。但是,仅有具体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以提高思维能力。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抽象逻辑思维的因素。

如教一位数加法,就不必每题都摆弄教具,可指导学生进行算理的推敲(其实很多教师都做了)。例如教8+7,可以指导学生这样算,8只需补上2就得10,从7里面拿出2与8相加之后余下5,所以8+7(附图{图})

象地演示教具:①摆8和7;②将8放入铁筒;③问还要放几个就够10个;④把7分成2和5,把2放入铁筒;⑤问筒里有几个,筒外有几;⑥确定8+7=15。

又如解答两次归一问题“4匹马5天吃精饲料100千克。照这样计算,6匹马7天吃精饲料多少千克?”如果画图表示题意寻求解题方法就很难,而且画出的图太繁反而失直观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冷静而深入地思考:要求“6匹马7天吃多少千克”需要知道“1匹马1天吃多少千克”。从“4匹马5天吃100千克”可以求出“1匹马1天吃多少千克”。题目说明“照这样计算”表明这个标准不改变,可以用来求“6匹马7天吃多少千克”。思考到这里可以肯定分两大步解答:①求4匹马1天吃多少,再求1匹马1天吃多少;②求1匹马7天吃多少,再求6匹马7天吃多少。本题的解法是:100÷5÷4×7×6=210(千克)或者100÷4÷5×6×7=210……

再如解盈亏问题(作为提高题来研究)“一组小朋友分一篮李果。每人3个余下4个,每人5个不足8个。这组小朋友有多少人?这篮李果有多少个?”可以这样想:从每人多分一些李果造成总需求量增加,由此可以算出人数,进而求出李果数。具体来说,由于每人多分5-3=2(个),结果由余4个变成不足8个,需要李果的总数就多了4+8=12(个),这12个是每人多分2个造成的,可知人数是12÷2=6(人);李果数是3×6+4=22(个),验算:5×6-8=22(个)。

三、适当作一些论证

小学数学教学只要求教师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就可以作出结论,至于结论成立与否并不作论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实验就是证明,这种观念对学习数学非常不利。教师可以在适宜的问题抓住时机作一些论证,使学生确信所得结论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数学的严密性。例如,教学时可以使用不完全归纳法。如15×20=300,20×15=300,所以15×20=20×15;18×125=2250,125×18=2250,所以18×125=125×18,……经过多次实验都得到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的结果,从而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切忌一例立论。

有些地方可以作相当正式的证明。如找图中相(附图{图})

∠2=∠4,还可以测量证实。但是,只经过实验就作结论不够严谨,可以作如下证明:∠1+∠2=180°,∠3+∠2=180°,∠1=180°-∠2,∠3=180°-∠2,所以∠1=∠3。简单的证明可使学生领略数学的严密性。

四、适时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有明确的认识,对学过的形体以及接触过的物体、场地、河山等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思考,并以此为起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如解答篮球场铺混凝土多少立方米的应用问题,应引导学生想象出这些混凝土铺在球场上将形成一个长方体,混凝土的厚度就是这个长方体的高。又如解答长方体形状的粪池四壁和池底涂抹水泥问题,应引导学生想象出这个池无盖,涂抹面只有5个。

解答复合应用题也应帮助学生想象出应用题的情境以至数量关系。如解答相遇问题应帮助学生想象出:一条路的两头各有一辆车,它们同时相向行驶,越来越靠近,单位时间靠近一段路程,全路程包括多少个这段路程就在多少个单位时间后相遇。

五、教好简易方程和几何初步知识

教好小学教材中的简易方程,不要人为拔高,不要引进中学的定理、方法。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不急于计算结果,首先把各数的位置摆好,然后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用等式表达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关系,然后解方程求答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解答复杂疑难的问题,是中学的主要解题方法,小学应该认真做好孕伏。

小学要教好几何初步知识,为中学作准备。教学中应认真进行操作性练习。如①过直线外的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斜线,量该点到直线之间的各条线段,找出其中最短的。②过角内的一点作两边的垂线和平行线,看哪种画法得到平行四边形。③过线段两端各作一条垂线;过线段的一端作一个直角,另一端同侧作一个45°的角;过线段的一端作30°的角,另一端同侧作60°的角;过线段两端同侧各作一个75°的角;过线段两端同侧分别作30°和45°的角,看哪种作法得到三角形,得到怎样的三角形。

六、认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教材里隐含有函数、对应、集合等内容,教学时应挖掘出来进行渗透,但不给概念,不出名词。

函数的例子随处可见。如“桃树棵数比李树的2倍多5棵”,用关系式表示是:

桃树棵数=李树棵数×2+5其中“李树棵数”是自变量,“桃树棵数”是自变量的函数。“李树棵数”变化,“桃树棵数”也随之变化。

对应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里随处可见,把求相差转化为求剩余就是其中一例。如:有红花6朵,黄花(附图{图})通过一一对应发现红花里有4朵和黄花一样多,另外还剩下2朵,即红花比黄花多2朵。

集合在数的整除里有过广泛的运用,有些思考题也应用集合来解答。

现代数学思想融汇在教材之中,要注意挖掘,进行渗透,使学生及早接触并初步领略它。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要有方向,有根据,不能胡思乱想。如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案,是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推理,形成解题思路,方向很明确。研究其他问题也可以这样进行。思维应有灵活性。要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同一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不应强求统一,但要注意鼓励学生采用最佳的方法。

有思维的灵活性才会有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灵活的学生能找出老师未讲过的、一般人想不到、有时似乎异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表达“盐的重量占海水的3%”,可能想出多种方法:

①盐的重量=海水重量×3%

②盐的重量=海水重量÷100×3盐的重量

③────=3%海水重量(附图{图})

思维的创造性还有赖于思维的深刻性。能运用所学知识深入钻研才能解决较难的问题。如要发现图中阴影的两个部分面积相等,就要深入钻研。通过钻研就能发现图中有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各自减去同一个三角形,得出的两个差相等。

思维的敏捷性反映思维的效率,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需要讲究思维方法,还要加强训练。总之,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给予,但可以培养,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并坚持不懈。

八、加强学习品质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有几点认识:

1.仅靠兴趣支持学习还不行。要教育学生产生理想和期望,让他们用理想来支持学习,这样,责任心和钻研精神才能保持长久。

2.只知等待老师授予还不行,要学会自学,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3.只知等待老师布置学习任务还不行。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教师应适当放宽控制,给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如找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等。

多元化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体现方式

摘要: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帮助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用等多方面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多元化教学进行充分的体现,能够更好的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度优化,是义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式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化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打破了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还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较为简单,大多为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多是被动式的学习,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1.2较少课堂互动环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单方面讲解教材的内容,缺少课堂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盲点,缺乏学习的着手点,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1.3缺少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公式以及例题进行讲解后,只是给予学生几道习题进行练习,却并没有针对课堂讲授内容留下相应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巩固,随着课程越来越多,学生容易将所学内容全部忘记,最终无法达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利于掌握学生心理特征: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前要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案以及拥有充足的知识量,通过将不同的教学方案应用在课堂中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尽快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2.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课堂氛围呆板,对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并不大。通过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例如在进行图形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加入相应的动画和文字,能够让学生拥有直观感受的同时,更好的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良好的作用。2.3有利于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技术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由于教育本身就具有多样性,通过将科技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可以找到不同的教学资源,再结合全新的教学设备,能够将教学的多样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不断的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并加以有效的利用,提升了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的发展。

3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3.1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情景教学法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情景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过在情景教学法运用前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他们能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展示,再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述,来达到情境教学目的,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一定的互动性,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事件相结合,即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情景展现,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实现教学目的。3.2合作学习法的应用:合作学习法就是学生之间通过相互配合、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很快让学生融入到相互合作的氛围中,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只要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即可,帮助学生解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即可,剩下的内容全部由学生们进行完成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例如:在求圆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分组,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并且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也就是分别对圆形的直径、周长等进行计算,求出各自的对应值后,再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合作学习法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3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学案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即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学案的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教学学案来进行自我学习、相互讨论以及知识巩固等方式,进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学案导学法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学生则为主体,通过适当难易程度的教学学案,可以促进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展现,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地讨论与研究,确定最终知识内容。教师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即可。在教师指导完毕后,再配以课堂教学的练习,能够对学生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巩固,从而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重点。结束语: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拥有新的认知,所以在运用多元化教学时,一定要将“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潜质,提升小学数学方面的学习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N].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78-80.

[2]石芳.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4,13:61.

[3]陈保平.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200.

作者:孙丽霞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安口镇学校

生活情境中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重要学科,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内容之一。如何贴合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发挥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切实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打基础的重要作用,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结合实践教学,生活情境的运用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1生活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中的各门学科都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以改变传统教学法陈旧落后的弊端。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生活情境的运用的确能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运用生活情境的情境教学法将一些真实的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生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枯燥抽象的数学理论,这就降低了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数学理论、运算法则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上的板块进行纯理论的教学,那么小学生可能会觉得数学课堂非常困难而且无聊。而如果能够将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那些学生就能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知识,不仅难度下降,而且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在运用生活情境的过程中,也能着力培养起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果只是一味以考试成绩为核心,而不关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则会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结合生活实践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和分析其他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利用率和实用性[1]。

2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

2.1合理导入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情况下导入生活情境,才能发挥出生活情境的积极作用。因此,运用生活情境必须遵循合理化原则。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以及真实的学习水平。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如果数学知识难度太大,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小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不能在合适的时间点导入生活情境,可能会导致数学课堂纪律混乱,分散学生的学习集中力。总的来说,数学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适当导入生活情境,在课堂进行到一定时候才引入生活情境,避免过多或者过少应用生活情境,对数学教学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导入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重点,在讲解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时多多引入生活情境。结合数学教材和实物教学,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细化为可以理解的生活问题[2]。

2.2重视联系生活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情境的导入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能力,以及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生活情境必须落实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比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法则的时候,数学教师就可以以苹果、小红花等实物来引导学生进行运算。学生看着手中的物体进行运算,能够更加牢固地记住运算法则,也能够将加减法顺利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会购物找零等其他的生活能力。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形状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自己家中所有的三角形物体,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不同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类似的生活情境还有很多,数学知识本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是无处不在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挖掘生活情境素材,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

2.3加强数学实践教学

仅仅有课堂上的应用和重视还不够,也要在课堂之外鼓励学生加强数学实践教学,切实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实践学习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可以让小学生测量房间地板的面积、家里衣柜的容积等等。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小学生迅速掌握数学操作能力,在自己亲自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并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起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渐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式的提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思维。比如,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提问,班费共有100元,给每个学生购买一条红领巾,班上一共36人,每条红领巾2元,那么班费还剩下多少?这种生活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而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数学教师的安排,为学生的数学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夏令营活动来提高实践学习能力[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并且在课堂上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课堂下注意锻炼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69-170.

[2]袁海翎.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交际,2016,11:177-178.

[3]潘洪荣.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101.

作者:马伟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亿利东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