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制作论文

时间:2022-04-12 09:08:39

摘要:在小学的科技课上开展科技制作的小活动,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决定了知识最后产生的效用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在开展科技制作的活动时,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的目标和过程,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技课上开展有效的科技制作小活动,来进行具体的措施探讨。

关键词: 科技制作 科技制作论文

科技制作论文

科技制作论文:让课外科技小制作在“变”中闪光

当前我国中学基础教育战线上正在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这种课改在很多方面就犹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意味着处于新课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和调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要做到这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于课改一线的教师们应该有一种捕捉灵感的思考习惯,哪怕是平时的一个现象、一个物体或书本中的一段话都可能是触发思维灵感的火花。例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外国的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看完后,我被这个看上去似乎是为了引人发笑而开设的娱乐节目深深地触动了。联想到我校课题组在中期评估中出现的一些困惑,猛然有一种豁然开朗、思维突变的感觉。

一、思想上的“变”

分析国外《超级变!变!变》节目中凸显的先进理念――做一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学习者。

1.这种节目的出发点就渗透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参赛节目不一定要有多少深厚的科技知识,只要能够选用自己身边的材料以最少的成本完成一个任务的演变过程,它可以是一个物体的演变或一个现象的展示,也可以是一个有创新的科技小制作,不管科学成分的多少或档次的高低,只要能让评委和观众在“变”中觉得眼前一亮,就都能顺利过关,甚至可以得到高分。

2.节目的评价目标上也体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在整个节目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只有表演者的激情参与,没有失败的沮丧,没有扫兴的冷场,更没有不文明的举动。在表演台上是表演者努力、尽心、放开的展示,而且时不时地在主持人富有幽默感的激励和赞扬语句中掀起一浪浪高潮;在台下,我们看到的是穿着平易近人甚至令人发笑的,但绝对没有板着脸令人胆战心惊的评委。他们同样不时用一些鼓励性举动和肯定评价伴随着身后观众阵阵的笑语和如雷的掌声中送给台上努力的表演者,让他们自然而真实地了解自己设计的节目有多大价值。

3.该节目真正做到了面对全体公民:其广泛程度令人吃惊,在参与的表演者中,既有富有创造精神的主流年轻人,又有很多热情且极为投入的儿童,甚至有老态龙钟但热情不减的老人,这不仅体现了这种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且展示了老一代与新一代在创新理念上的传承和发展。

4.参与者的团体协作精神让人敬佩:在参赛的节目中,既有一个人的创新火花,又有两、三个人的小配合,甚至有七八个人的共同表演。表演分工和难度存在很大差异,但在表演过程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参与者们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性与团体合作性让人吃惊。在表演中不管你处于哪个环节,有可能是观众关注的,也有可能是观察始终都不能看清脸的配角,但他们从不在乎角色的重要程度,也不在乎观众是否关注自己,他们只在乎团体的参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这种团体合作精神正是新课改中的一种努力目标。

二、行动上的“变”

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调整研究理念和方式――做一名思考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者。

反思这些《超级变!变!变》中的先进理念,我想到了我校研究课题《课外科技小制作与创新教学》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困惑,终于得到了解决:

1.在活动目的上要“变”: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以培养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为主,活动中的科技小制作作品档次和科学知识成分如何是次要的,我们要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自主活动得到主动发展。在活动中要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乃至终身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准备器材、应用相关知识真正自主设计蓝图、动手创造,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学知识走向用知识,从全盘接受老师、书本的理论到用实践验证这些理论并这些理论为基础走向创新的殿堂。

2.在培养目标上要“变”:对于将在中国土地上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建设者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在活动中必须集中力量认真地加以培养,否则活动的实施就与新课改总的三维目标相悖。

3.在活动方式上要“变”:课外物理科技小制作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践结合,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但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听科普讲座、看科普电影、写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的形式辅助小科技小制作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还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减负”后不至于无所事事,从而真正达到了“减负”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评价内容上要“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程度,如用小科技小制作展、小科技小制作论文评选、创新奖、学习奖、科技奖、合作奖、进步奖等评价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方方面面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物理课外小科技小制作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乐意参加的第二课堂。

正如时下在知识分子中流行的一句较为有名的话:“学习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上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

【摘 要】 在小学生的所有学习课程中,科学课是一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课程。科学课的学习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求知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他们未来的方向和兴趣选择。在小学的科技课上开展科技制作的小活动,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决定了知识最后产生的效用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在开展科技制作的活动时,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的目标和过程,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技课上开展有效的科技制作小活动,来进行具体的措施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科技小制作;活动开展;策略方法

小学的科技小制作指的是,教师结合课程的一些科学知识与内容,来对里面的某一个科学制作进行模仿式的学习和实践;或者,教师给定一个课外的主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来进行自主的科技学习和探索。在传统的小学科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往往很少让小学生来进行单独的动手操作,而是自顾自的将一个实验的过程或者制作的方法和学生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和演示,这种单一的方式很难真正让学生提起对科技制作的兴趣,更加不易从小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和生活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许多的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把握整个活动的全局动态,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整个课堂的大部分的主权需要教师来交还给学生。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自己课堂上实施的科学教学的经验,谈谈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技类小活动时的方法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和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实践类的小活动得到顺利、有效的开展。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一定要放在所有教学策略的第一位。兴趣是帮助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一个坚实基础,人们可通过培养自己对一门学科的兴趣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天性喜欢丰富多彩的东西,对于抽象的科学知识理论的兴趣相对较低。不仅如此,他们处于低年龄段,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难集中,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展小活动以前,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活动,巧妙地设计游戏的流程,就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活跃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科学制作的兴趣。例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习雨衣裙子的制作时,在正式开展科技制作的环节时,我会先将自己提前制作的科技作品给学生进行展示和使用。雨衣裙子是一种简便式的雨衣制作,针对在日常的雨衣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雨衣的裙边被雨水黏住裤边从而打湿裤脚和鞋子的现象,我们会在雨衣的裙边加一圈泡沫的裙边,从而撑起整个裙摆,防止出现这个情况。我在课堂上演示了这个具体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后来的制作过程都能处在一种十分积极、主动的状态下。

二、创建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针对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出现的课堂单一性的问题,我们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出发,创建一种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两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结合。即将在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的同时,还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关于这个课堂模式的创建,教师主要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以及与教学科目相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情境导入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明确告诉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重点是什么。然而具体的情境导入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内容去进行设计安排,在小学的科学小制作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情景的导入使得课堂的教学环节得以轻松、自然地进行下去,易于促进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三、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法

分组学习合作法是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合适的分配,也是在开展科技小活动时的一个不错的课堂组织方式。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群体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小组内由组长和组员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的制作,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要承担的任务。例如,我教一些简易的科学模型制作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分组学习合作法。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法,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平衡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水平,而且让整个教学的气氛达到一个不错的顶点,学生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把控好整个课堂的场面,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意见。

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充满着活力和乐趣。而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教师要注意灵活地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利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能在合作性的探究学习中共同、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兴趣变得持久而稳定。也就是说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设立目标,并且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科技制作论文: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陈鹤琴老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提出了方法论。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科技活动中,小制作活动成为一项幼儿喜欢的动手活动,小朋友平时在游戏活动中就喜欢把各种盒子做成一辆汽车、一次性纸杯做成一朵菊花、卫生纸卷筒做成一个小丑娃娃……而这些活动也能使幼儿手指的小肌肉很快发展起来,动作变得协调而灵活,从而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通过提供多种材料、多种形式的小制作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有效地“导入”,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

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动手活动中去,感受科技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主动参与科技小制作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导入环节中,教师显得非常的平淡,幼儿就会觉得整节课活动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从而失去了兴趣,导致幼儿不愿主动去学习去动手。

如我们可以设置情境导入科技小制作活动。在开展大班科技活动《魔盒》时,我以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思考:为什么老师的魔盒能成功放在桌边?让幼儿也产生制作这样一个魔盒的好奇心,有了进一步动手的欲望。将枯燥、单调的科技知识蕴含在情境中,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技知识的熏陶,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再如《升降小桶》活动中,鸟宝宝掉到陷阱里了,鸟妈妈该怎样救她的宝宝呢?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让幼儿想各种可行的办法,从而引出幼儿对升降小桶的兴趣,尝试去动手制作它。

除了以上这种方式之外,还可以有提供合理的材料导入活动、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导入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和创设适当的环境导入活动等。只有导入环节设计得生动、巧妙,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动手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合理的材料,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的材料。幼儿年龄小,他们喜欢摆弄任何东西,而小制作活动正好能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科技区中投放不同层次水平的材料。促进了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自选材料来进行科技小制作活动。

例如:在科技小制作活动“瓶盖溜溜球”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制作完成,自己拧螺丝,自己打结等,那么在科技角内,他就可根据溜溜球的特点选择其他制作“溜溜球”的材料,进一步巩固制作技能。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可以选择半成品进行制作,如为他们打好结的绳子等,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满足,技能也慢慢有所提高。当幼儿拿着自己做成功的溜溜球互相欣赏、玩耍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制作活动,树立幼儿自己动手的观念

科技小制作活动主要树立一下自己动手制作的观念。激发幼儿自己制作的欲望。在活动中。如果教师看到了幼儿有了一点点的进步的时候,就需要及时表扬。让幼儿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幼儿就会非常有信心。推动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欲望。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小制作活动中,幼儿也需要老师的热情鼓励与积极参与。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讲到孩子心理特点时也指出“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可见鼓励的作用对幼儿有多么重要。当幼儿在制作完一个作品后,内心一定是非常开心的,他希望与老师、同伴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称赞。此时,如果教师用否定、嘲笑的语言评价幼儿的作品的时候,幼儿一定会失去信心,会非常伤心,而反之,如果教师用鼓励的语气和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的话,那幼儿一定会在这样的言语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渐渐地从不想做到想做,从不敢做到敢做。

四、一日活动,强化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科技活动中,幼儿时常需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技能。如:我们时常会让幼儿进行撕纸、剪纸的活动,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由于刚接触剪刀,他们都非常想剪好,可是越是心急,孩子们就越是剪得不好,一条直直的线被他们剪得歪七扭八的,但是,我并没有怪任何一个孩子,而是提醒他们:“小心一点,当心别剪到手哦。”甚至我会手把手教他们。这样慢慢练习了之后,幼儿的剪纸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一条直直的线也基本都能剪出来了。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还会使用到糨糊、双面胶等常用的工具,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让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制作技能,强化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科技角中,我们也提供了各种工具,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去尝试、去发现,在不自觉中就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的动手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我相信,只有在平时生活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幼儿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并不断丰富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作者单位: 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江苏】

科技制作论文:电教手段在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教手段也逐渐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所谓的电教手段,意即电化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利用电化媒体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其主要方式包括:电子计算机、投影、电影、幻灯、录音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提高幼儿在科技制作小活动中的创新探究能力,是值得提倡并加以推广的。

一、电教手段在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教学案例一:自制传声筒

1.创设情境,成功导入

导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成功的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幼儿教学亦不例外。幼儿园科技制作小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来为幼儿创设情境,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导入。就“自制传声筒”的科技制作教学活动而言,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传声筒,然后问学生:“这些图片好看吗,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幼儿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做出回答。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两个人利用传声筒传声的动态画面,并配备相应的声音信息,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传声筒呢?”这时,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会给教师一个肯定的回答,教师的导入目的也达到了。

2.分组合作,情境化教学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两个人一组来完成这次的小科技制作。首先,材料展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投影为学生展示制作材料:线、两个纸杯、一个起子,并把材料发到每一组学生的手中。其次,播放录音。先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展示制作方法的文字信息:①用起子在杯底钻一个小孔;②拿出线,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打上死结。为了加深幼儿对制作方法的记忆,教师要利用声、文结合的方式,把制作方法用录音的形式让幼儿再听一遍。接着,合作实践。传声筒制作成功后,教师把传声筒的玩法用影视动画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并适当进行解说:两人分别拿着一个纸杯,一人把耳朵对着传声筒,一人对着传声筒说话。然后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科技小制作实践活动,教师并作一定程度的总结。

教学案例二:会变色的花

1.视频导入

“会变色的花”是一项科学小实验活动,它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科学小知识。在此之前,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方式把幼儿的思维引入到这个科学小实验活动中,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就“会变色的花”这个科学小实验活动而言,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动态视频的方式来实现知识导入。视频中要呈现以下画面:两朵浅颜色的花,向其中一个花瓶中注入一定的液体,接着,注入液体的那瓶花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播放视频的时候,教师要在旁边对视频内容进行解说。视频播完后,教师要问学生:“两朵一样的花,为什么其中一朵花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幼儿会根据自己所见,回答:“因为其中一个花瓶中注入了水?”教师接着问:“什么水这么神奇呢,能使花的颜色发生改变?”这个时候幼儿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教师也成功实现了知识内容的导入。

2.实践教学

“会变色的花”是一项科学实验活动,幼儿自然是实践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这项实验教学活动中,首先,材料展示。教师利用计算机把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幼儿:两朵浅颜色带茎的花,两个同样的透明瓶,蓝墨水。幼儿在对材料进行识别后,教师把相应的材料发到幼儿手中。其次,展示操作方式。对实验操作方式的展示可以先通过文字信息的展示:①注水。在两个瓶中注入相同量的水,但是其中一个瓶中要滴入几滴蓝墨水;②观察。把两朵花分别放进瓶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观察花的颜色变化;③记录。指导幼儿对花的茎以及花朵颜色变化作好相应的记录。但是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需要把其中的文字信息利用录音的方式传达给幼儿,并且教师要对此作一定程度的解说。

3.实验总结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让幼儿对花朵的茎以及花朵的颜色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接下来教师就要收集幼儿的观察记录,并作一定的汇总,把汇总的结果用视频展示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并利用图文声像结合的方式把科学小知识传授给幼儿:播放花朵颜色变化的实验操作画面,配有相应操作方式的录音。然后用声音传达的方式为幼儿展示这次的科学实验知识:茎对植物来说,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命的作用,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的茎可以由下而上把根中的水分输送给植物的各部分。实验中花朵颜色的变化就是因为花的茎把蓝墨水输送到了植物的各个部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其他植物进行验证,比如说用香菜、芹菜等植物代替花朵来做实验。

二、总结

总的来说,就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而言,科技小制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园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思维,同时,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电教手段的利用在吸引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幼儿带来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江苏 】

科技制作论文:流程图在科技小制作运用中的思考与探索

科学教育从儿童抓起,是“科教兴国”国策在学前教育落实的体现。近年来,我园以“科技”为特色,围绕着“两小科技活动”制订了一系列具有我园特色的课程,以大班年龄段幼儿为主体,以科技小制作为载体,开展了幼儿看流程图、设计流程图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在使用各种流程图中,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参与,老师也不断地尝试,探索出多种适合幼儿年龄的可观察、利操作的流程图,有效地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科技,从科技走向社会”的宗旨。

一、流程图在科技小制作中运用的意义

1.丰富学习内容

在科技活动中加入流程图,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又能培养幼儿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科技小制作不一定强制是课程中知识的活动,只要幼儿的知识层次与能力层次允许,都可让幼儿更多地利用流程图有效地开展活动,增强幼儿的综合素质。

2.增强学习能力

依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园外,使幼儿离开幼儿园后还能继续学习和探究,这样一堂活动完成并不代表就结束了,也应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采用看流程图、设计流程图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探索,记录下来与同伴一同分享。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是主体,老师是一位旁观者,在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促使幼儿来涉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知识。

二、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重要作用

科技小制作的魅力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让幼儿自己提出目标,拟订行动计划,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完成既定任务,解决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形式多样的流程图在科技活动的开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多样化流程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幼儿科技活动中,由于每个活动内容科学原理不同,就需选择合适的流程图来开展有效地活动。比如:大班科技活动“空中缆车”,制作步骤比较简单,这时就可运用照片流程图,形象地展示,依次串联排序,让幼儿观察,他们就能看着照片来制作缆车了。但大班科技活动“会自动行驶的小船”,如果单用照片流程图来展示,最后一环节,教幼儿旋转螺栓不清楚,这时拍个螺栓旋转的视频加入流程图中,这样更有利幼儿自主地进行活动了。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科技活动。

2.巧妙运用流程图,激发幼儿自主探索

在开设活动前,老师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身处地为幼儿设想,使流程图的环节明了化,这样的流程图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快乐地进行轻松操作活动。另外,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老师增加一些自编的操作儿歌,比如:大班科技活动“拉拉乐”中,“小小线儿洞里钻,钻过一个又一个,两个头儿打个结”――老师自编的形象儿歌让幼儿轻松学会制作拉拉乐的基本技能,通过形象语言来完成钻洞、打结环节,让幼儿在轻松自主中习得科技操作技能,获得了小制作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制作教学方式,也更受到幼儿的欢迎,激发幼儿去探索。

三、多样化流程图种类的好处

在科技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流程图的种类上,分为照片、视频、实物的科技小制作流程图。这些不同形式种类的流程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好奇好动的特点。幼儿在小制作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通过看流程图或是设计流程图来开展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到流程图给科技活动带来的方便,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多样化流程图使探究活动富有多样性、智慧性和创造性,幼儿探究的自主性、创造性也随之提高。幼儿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老师要让幼儿去选择探索的材料,将探究、思考与表达的过程给予幼儿,让他们自主地亲身经历、深刻感受。这样,幼儿才能设计出自己眼中的科技小制作的流程图,表达出当时年龄独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才能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表达探究活动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小制作活动中。

四、完善流程图,避免小问题

在科技活动中,流程图的设计与制作中拉近了幼儿与创造设计的距离,使他们的思维分散和扩展,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艺术和科学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那么在完善流程图中,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小问题的存在,才能使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得以有效使用。

1.在流程图的设计上,老师应考虑流程图上图片是否利于幼儿观察操作、各个图片之间比例与实际事物的比例相匹配等。让幼儿在观看实物来设计流程图,平时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一些身边常见物品,才能设计出所用材料的样子和制作相关的步骤。

2.家庭是科学教育中一片重要的天地,老师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关注幼儿的科学行动,和幼儿一起参加科技小制作,记录流程等,有效引导他们到园内外去学科学、用科学。鼓励家长,让幼儿带着自己的成果到课堂中来,对于每一个幼儿的制作流程图,老师让幼儿讲自己最困惑的,认为最难解决的,如果有幼儿不会,就请会的幼儿来帮助,鼓励幼儿合作、互相帮助,一起来解决流程图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一次又一次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的使用,在我们不断地完善中,这样的科技制作活动,幼儿能自己看流程图、自己为小制作来设计流程图,幼儿的主动学习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做做玩玩中,幼儿已不知不觉地开启了探索科学原理和想象的兴趣之门,更全身心投入到这样的科技教学活动中!

【作者单位: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江苏】

科技制作论文:培养创新精神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是由劳动、科技、环境等综合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学科。它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意志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学时,我们应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劳动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求异创新的能力,挖掘其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为主,实践又以动手操作为主,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创造精神,在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注重方法,明确目的

实践制作活动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制定活动计划,使每次活动都能够目的明确,富有实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对疑难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难题,并注意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使学生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这对于提高其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例如: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都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并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扩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创造出新颖别致的作品,以达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

二、课内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不但能传授科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能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制作方法和步骤,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以及相关的操作原理;其次是依据儿童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研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然后放手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如在教学《吹塑纸贴画》一课时,我先出示学生过去制作的贴画作品,有叶贴画、布贴画、蛋壳贴画给学生看,引起他们对贴画的回忆,然后再把一幅美丽的吹塑纸贴画展示出来,引导他们对各种贴画的特点加以对比,从中发现吹塑纸贴画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画面色彩鲜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学生求知欲很快被激发起来了。这时我便抓住机会,让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对照参考教材上的说明分组讨论,分析制作方法,交流意见。然后再让他们观看录像演示、讲解方法和步骤,从而证明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掌握了方法和技能后,就可让他们大胆动手实践,操作前提出以下要求:

1、用材料袋里提供的材料独立完成一幅吹塑纸贴画。要求在原图案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添加或修改)目的是比原画更美。

2、用教师发给大家的底版纸和吹塑纸,各组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画面的设计富有想象、颜色的搭配要合理。

两节课下来,黑板上贴满了学生们一幅幅新颖别致、形象逼真的作品,每幅作品都表达出孩子们的心声和愿望,他们的作品中有静态的、动态的;有贴宇宙飞船、汽车、飞机的;有外星世界、火箭卫星等科学幻想作品;有小朋友庆祝“六一”、五彩缤纷的气球和鲜花;有非常有趣的卡通作品;还有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和游戏,作品中有蓝天、白云、绿草、野花和飞鸟等,多美啊!真是引人入胜、生动极了。孩子们是那样天真无邪,想象是多么丰富,愿望是多么美好。看着他们一个个津津乐道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我与他们一样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堂课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我常常注意引导他们在“新”、“奇”、“趣”上下功夫,逐步培养其浓厚的科学兴趣。

三、课外促创新

就地取材,注意利用身边的“废料”,进行科技手工制作,也是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每一册的劳动教材书最后一题是“看看、想想、做做”,我就抓住这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图上的各种动物、植物和用具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当他们知道这些精美的作品都是用一些平常不起眼的废料(如瓶盖、枯松球、乒乓球、夹子等)制作的,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开始收集一些自己喜爱的“废料”。每学期期末,我总是安排一节课展示他们的课外制作的作品和科学实验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班级科技作品大赛,在展示中同学们大显身手,利用平时收集的材料,制做出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精美作品。如用易拉罐、废塑料瓶子制作的小花篮;用硬纸板或泡沫块制作航模以及轮船、汽车、机器人等各种小玩具;用旧电动机制作小风扇。有的女同学还用各种花色的碎布缝制了一个个别致的小布袋和一些非常可爱的小动物等等。

由此可见,这些创造性的科学活动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丰富了课余生活,使他们在具有浓厚的科学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更加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科技制作论文:循环经济下的科技动力机制作用研究

摘 要:为了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探析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中动力机制作用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近十年我国在能源利用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气和工业废水的宏观统计数据出发,详细分析了循环科学技术在我国资源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循环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掌握循环科学技术固有的发展规律,最后为构建循环科技支撑体系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技;动力机制;工业固废

1.引言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新形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循环利用最早在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得到重视,典型的有1996年德国新编制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和2000年日本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1]。美国作为循环经济理念的先行者,尽管目前还没有制定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其循环经济的理念主要通过《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国家能源政策法》、《国家环境政策法》、《污染防治法》和《清洁空气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现[2]。我国在2008年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齐建国[3]指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技术范式的革命,其技术主体主要是在传统工业经济的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严炜等人[4]认为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手段,它不仅优化循环经济的资源配置,而且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杜世勋等人[5]指出企业必须在新的技术范式下围绕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来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郑季良等人[6]进一步指出,创新能力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小微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绿色技术创新理念,培育绿色创新文化,开展协同创新。

综上分析可知,科学技术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目标,必须大力发展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及再利用技术、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预防污染技术等 [7]。探求这些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发现不同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对于了解循环经济中科技的动力机制作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将结合近十年来我国在能源利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从中探求科技在其中的动力作用,最终构建出科技对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作用。

2.我国资源的循环利用

2.1能源利用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2004年的159,878.34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568,845.21亿元,增加了3.56倍。在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伴随着各种能源的消费量也逐年增加,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总体能源利用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8]。根据我国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9]:2004-2013年度,我国能源消费量总量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由2004年的213,455.99万吨标准煤增加至2013年的375,000.00 万吨标准煤,增加了1.76倍。从我国GDP的增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量速度相比可以看出,我国单位GDP的能源利用率在不断提高。尽管如此,我国能源利用仍面临着以下挑战:首先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必须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其次,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石油的不可替代性;最后,化石能源供应短缺和原油劣质化趋势日趋严重[8]。基于此,可以从两条途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的问题,首先减少能源的开采和运输方面的能源浪费、改进现有能源利用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其次开发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和海洋能等的利用技术。

2.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

根据我国2010至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10-1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到近十多年来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的情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大,大宗固体废弃物所占比例大。2001年度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88746万吨,2012年度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329044万吨,工业固废的产生量十年间增长了3.7倍。在每年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各类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所占比例大,以2012年为例,根据2012年的环境统计年报[12]可知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9亿吨,其中尾矿产生量为11.0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3.4%;粉煤灰4.6亿吨,占14.0%;煤矸石3.7亿吨,占11.2%;冶炼废渣3.5亿吨,占10.7%。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排放量逐年减小。依托循环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发了一批低成本、规模化、经济效益好的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如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技术、磷石膏生产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尾矿生产加气混凝土技术等1,000 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随着循环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从环境统计年报可以看出,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逐年增大,2001年度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为47290万吨、排放量为2894万吨,2012年度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为202462万吨、排放量为144万吨,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十年间增长了4.28倍,而工业固废的排放量减小为原来的5%,解决该现象就必须着眼于提高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开发先进的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

2.3 我国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我国环境统计年报[10-1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到近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我国工业废气中烟(粉)尘量2001年至2005年这段期间内排放量变化不大,维持在1745-1870万吨范围内;在2005年至2012年时间段内,烟(粉)尘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排放量逐渐减小,其中2012年度的烟(粉)尘量降低至1029万吨。我国从2006年开始计量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从表1可以看出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在2006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为1136万吨,而在2012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增大至1658.1万吨,增加了1.46倍。另外,结合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近些年来加大了脱硫项目的开发和投入,大量的脱硫设备在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有效地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2.4 我国工业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我国2010至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的结果可以得到近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在2001年至2005年度,我国废水排放量由202.7亿吨逐渐增加243.1亿吨,增加了20%,2005年至2012年度,我国废水排放量由243.1亿吨逐渐减小至221.6亿吨,减少了9%。氨氮的排放量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其2012年的排放量仅为2001年排放量的6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其2012年的排放量仅为2001年排放量的56%。治理废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对废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根治,还需要加快先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从近十年来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来看,要从根本上遏制我国污染情况,变废为宝,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发展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资源回收及再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预防污染等技术入手,通过探求循环经济内在的科技动力机制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3.科技动力机制作用

循环经济的目标是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能源的损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并最终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本文根据近十多年来的我国在能源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治理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探讨循环经济中科学技术动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3.1 循环科技发展的内在机制

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和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利用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是目前循环科学技术提出的背景。传统科学技术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主要追求单个过程的最优化以及更快更好地取得经济效益,在生产工艺的运行模式以“原料-产品-废料”为主,这种生产方式最终带来的是以一种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13]。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典型的有杜邦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德国DSD模式等,其运行模式主要特点是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就要求循环经济科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发展方向,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14]。因此,通过了解循环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对进一步提高循环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图1为循环科技发展的内在机制流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对现有的或者是新建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循环经济模式改造时,首先需要在传统的科技基础上进行循环科学技术攻关,主要包含了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研究的方向主要包含了提高原料资源的利用率、废物的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处理技术等。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则作为整个科技攻关提供人员和经费保证。通过对循环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循环科学技术中固有的发展规律,获得科学新发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当然有时候新的技术发明也可以直接从实践研究中直接获得。总的来说,技术发明和创新是发展循环科学技术的关键,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为技术的发明和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伴随着技术发明的不断完善,更有效率的新技术得到了开发,新技术可以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或者资源化技术中任意一种或是几种技术的综合。新技术在企业主体内部经过小试实验、中试实验和规模化应用,得到充分实践证明,制定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产业化标准,从而在全行业中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用。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具体的推广条件发生变化,开发的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时整个循环科技重启反馈机制,在新形势下重新进行循环科学技术的攻关。

3.2 循环科技支撑体系

循环科技支撑体系主要包括软件支撑和硬件支撑两方面。通过构建循环科技的软、硬件支撑体系,全面促进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资源化技术的发展。

软件支撑方面主要包含了政策导向和研发机构支持两个部分。政策导向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实行国家政策支持和奖励等措施来实现;研发机构支持主要通过整合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资源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硬件支撑方面主要是根据行业特点,构建各行业循环体系。在能源利用方面,提高现有工艺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技术以及开发新能源技术等。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开发固体废弃物利用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提高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扩大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规模。工业废气排放控制技术方面,进一步开展脱硫技术、脱硝技术、除尘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等,研发新装置和新装备,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废水治理技术方面,重点突破工业废水、制浆造纸废水、化工废水和重金属废水等处理及再生利用技术的研发,开展低成本、高效的废水循环利用技术。

4.结语

首先,根据近十多年来我国在能源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产生和治理上等的相关统计数据来分析循环科学技术在我国资源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其次,指出了循环科学技术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通过探讨循环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索了循环科学技术固有的发展规律。

最后,通过构建循环科技支撑体系,其包含软件支撑和硬件支撑两方面,促进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资源化技术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科技制作论文:浅析科技制作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科技制作是一种将科学知识与动手制作相结合的科学活动,通过让学生按照相关专业理论、原理完成科技制作,使学生手脑并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且大大促进专业理论课教学,真正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生活相联系,达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机械;制作;教学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中考成绩较差,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低,加之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不懂、学不深、学不透。针对目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不足,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且促进专业理论课教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本文对科技制作在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机械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针对这门课程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于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设计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到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不受大纲的限制,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在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机械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时,如果学校没有相关模型,而该机构又比较简单,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四根锯条制作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边制作边讲解。随着机构的演示,学生的积极也被调动起来,也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

二、充分发动,适时组织

首先是合理选择制作的制作时机,做好学生的发动组织工作是完成小制作的前提,专业理论是制作的技术基础,制作应在专业课程结课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开展,如机械制作至少要安排在机械基础第五章凸轮以后来做,这样做起来素材就很丰富,各种机构、传动装置基本学完,学生能够言之有物,做之有律。但说者容易做者难,如果教师不充分发动、启发学生,就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一定会摸不着头脑。所以在做制作之前,教师必须充分发动学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学完《机械基础》之后,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学完《机械基础》了,在书中有好多机构,如铰链四杆、凸轮机构、棘轮机构等等,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机构的原理做一些小制作呢?”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方面应用了这些机构,如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应用了曲柄摇杆机构,汽车翻斗装置应用了双摇杆,修鞋的缝纫机应用了凸轮机构,也可以用麻花钢做出钢钎子,既要用到钳工知识,又要进行热处理的操作。其实专业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和生产。指导教师可以把原来自己做好的制作向学生演示,说明所用材料、制作方法、制作过程、表达的原理等等。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使学生觉得做制作并不是特别难, 自己便有了试一试的欲望。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组(每组三、四个人),并制订出制作的评分方法,让全班同学比一比,看哪组做得更好,并把学生的评分结果作为专业成绩考核的一个主要依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三、开拓思路,正确引导

正确引导学生去创作是学生完成制作并做出精品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制作的指导不同于上专业课的教条,也不同于实习的严格,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创作,去发挥。例如:《机械基础》上有许多机构和零件,如四杆机构、槽轮机构、传动机构等,如果照教具搬下来也很容易,结构尺寸都不变。但创意不应照搬,而应把专业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不同机构联系起来,相关专业联系起来,专业知识同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只有沿这个思路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出有水平的作品。如把液压和制动机构结合起来,便组成了液动刹车装置,再安装一个尾灯,便可形成刹车灯, 由简单的原理组合便成了一个实际中应用的装置。学生的制作过程往往要经过一个由模仿到创新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专业理论从了解到掌握再到升华,直至运用的过程。在整个刨意过程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四、认真准备,精心指导

要把自己的创意变成实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一个很简单的机构也要花费很多时间。

材料的准备。学生的制作多是演示原理,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易找到的废料来作为制作的材料,如可以用输液管充当液压管道,用注射器充当液压缸,用三合板做吊车,用易拉罐做弹簧片等,既经济又实用。

制作过程。先把机构所用到的零件准备或制作完成,然后进行组装,这是完成制作的难点。因为在组装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这时一定耐心指导,适时指出错误和不足,鼓励学生积极改进,不能遇到挫折就半途而废,要对自己的作品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完成。无论学生的作品好坏,做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进步过程。教师除了做好技术指导外,还需要更好的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给学生以心理支持。

五、及时总结,改进不足

作品完成后,及时总结是指导学生制作的最后一步,也是很必要的一步。总结包括作品从设计到制作的优劣,制作的精密程度,说明的原理等。最后按照评分标准评出较好的作品进行展览、评奖,激发学生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不断改进,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制作。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液压千斤顶原理演示板”、“汽车液压翻斗车”、“自动按摩椅”、“起针钳”等,不仅创意新,而且做工细致。

制作本身就是利用实物演示形象地说明专业理论,如果发动得当,学生会有许多创新产品出现。因此,指导学生制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新课标教育改革下,教师应当要善于避开思维定势的方向,善于从侧向和逆向设奇想、出奇问,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教学环节进行不断的创新。而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来说,要从改善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机械教学进行创新。

科技制作论文:“筋斗猴”的制作及其丰富的科技内涵

摘要:技术思想制作的“筋斗猴”,蕴含着科学概念,渗透着技术思想:1.作为玩具,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可收到“寓教于乐”效果。2.作为教具,能形象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和讲解杠杆、惯性、多种力和能量相互转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常识。3.该玩具自身具有丰富的技术思想内涵,其制法和玩法又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技巧,可以说它是一个“技术集成体”。制作和趣玩“筋斗猴”会激发学生的技术意识,从而引发创新意识,终会提高他们的科学与技术素养。

关键词:筋斗猴 制作 科技内涵 科学概念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蔚然成风,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高效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寓教于乐”之法若能运用于实验教学,无疑是一种有趣的高效教学法,也是一种实验创新。为了帮助学生在玩耍的同时,能轻松愉快地理解记忆杠杆、惯性、多种力和能量相互转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常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在今年暑假接受“自制教具设计制作技能培训”期间,将儿时玩过的“筋斗猴”玩具制作复原,想提供给学生玩耍,或将其作为教具拿到课堂使用。这一探索教学方法举动,已得到专家肯定和鼓励,也必将深受学生欢迎。现介绍如下,望同行教师斧正。

一、玩(教)具装置图

见下图。

二、特点及用途

1.特点:(1)作为玩具,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可收到“寓教于乐”效果。(2)作为教具,能形象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和讲解杠杆、惯性、多种力和能量相互转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常识,使他们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3)该玩具自身具有丰富的技术思想内涵,其制法和玩法又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技巧,可以说它是一个“技术集成体”。因此,动手制作和趣玩“筋斗猴”会激发学生的技术意识,从而引发创新意识,终会以“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提高他们的科学与技术素养。

2.用途:(1)用于小学科学课程中简单介绍杠杆原理,重力、惯性概念的教学演示实验;(2)亦可用于初、高中物理教学中杠杆、重力、惯性、运动、静止、动能、势能等内容的实验教学。

三、材料及用途

20mm×1cm×0.5cm装潢木条2根(制支架

腿),7.5cm×1cm×0.5cm装潢木条1根(做横杆);6cm×1cm×0.8cm小木条(制猴子躯干)1根,5cm×0.8cm×0.4cm小木条(做猴子前臂后腿)4根, 直径为1mm细绳约50cm,直径1.5mm×1.0cm铁钉(销钉)2个。

四、制作与装配方法

1.先用6cm×1cm×0.8cm的小木条做一个头和躯干相连接成一体的小木猴躯干,猴子头长1cm,躯干4.8cm;距头顶2cm和下端1cm处用自制小手钻各钻一个直径1.5mm的小孔;在做成的躯干上画出猴子的脸、毛发, 并对躯干用水彩笔染色。将5cm×0.8cm×0.4cm的小木条4根端头用砂纸打磨成半圆弧形,使其长度约为4.7cm,用其中2根做猴子的前臂,另外2根做猴子的后腿;每根木条一端的0.5cm处钻直径1.5mm的小孔。做前臂的木条距另一端头0.5cm和1.8cm处钻两个直径1.5mm的小孔。剪取2段约5cm细绳穿过躯干上的小孔将前臂和后腿固定在躯干上。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木猴。

2.在2根20mm×1cm×0.5cm的装潢木条(支架腿)的上端距端头0.8cm和2.0cm中心位置处各钻一直径2mm的小孔,在下端距端头7.25cm、7.5cm、7.75cm中心位置处各钻直径2mm的小孔;再在7.5cm×1cm×0.5cm的装潢木条(横杆)两端头距端头0.5 cm处各钻直径2mm的小孔,在两端头侧面中心位置也各钻一深度为0.4cm,直径2mm的小孔。

3.如图所示,用两根销钉通过距两根支架腿下端7.5cm处的两小孔,将横杆销接在两根支架腿中间;再剪取两段长约5cm细绳,分别穿过两根支架腿距下端7.25cm、7.75cm处小孔和横杆端头0.5 cm处的小孔将销接处紧紧系绑,做成一个“H形悬猴支架”。

4.最后,如图示将长约30cm细绳穿过小木猴两前臂的小孔,再穿过两根支架腿上端的0.8cm和2.0cm处4个小孔,将小木猴悬挂于两根支架腿上端中间;调整绳子的松紧程度,并将绳两端头绑成死结,即制成“筋斗猴”玩具。

五、使用方法和实验结果

将“H形悬猴支架”竖直,用手在两支架腿下端拿起,使小木猴悬吊在上方。用手一松一紧地捏动两根支架腿下端,支架上端的小木猴在绳子张力、自身重力和惯性的相互作用下开始不停地翻筋斗。

六、玩(教)具的丰富科技内涵

(一)蕴含的科学(物理学科)概念

该玩(教)具蕴含的物理学概念有:杠杆(支点、重物、动力臂、阻力臂),惯性(运动、静止),重力、剪力、张力、扭力,动能、势能、机械能。

以上所涉及的物理学概念,先后在小学科学教材和初、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其中在各学段的具体分布为:小学阶段只简单地向小学生介绍杠杆、惯性,让其进一步简单了解支点、重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初中阶段向学生讲解杠杆、惯性,使其理解支点、动力臂、阻力臂、运动、静止等概念,并简单介绍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高中阶段向学生讲解重力、惯性,理解运动、静止等概念,准确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渗透的技术(通用技术)思想

具体技术涵盖设计、画图、选料、制作、试验、改进、优化、定型和编写说明书。[1]

一般技术涵盖结构(整体)、工艺和流程(制作)、系统(构造)和控制(使用)。[2]

科技制作论文:幼儿园科技小制作类课型的浅尝试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处理,从而形成特定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活动、媒介、时间、空间和环境、教学方法等,按一定的方式进行编制和处理。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根据其操作性和具体化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具体教育活动层次的设计,是根据已经拟定的计划或目标,对某一具体科学教育活动进行的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包括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本学期,在区学科组的带领下,我着力研究“科技小制作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科技小制作类活动从属于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晰科技小制作类活动的定位

什么是科技小制作类课型、科技小制作类和手工制作类有什么区别、如何平衡科技和制作……这些问题让我十分困惑。

1.共同点

(1)两种活动的最后都会呈现某一件作品

(2)在开展的过程中都需要辅助步骤图

(3)需要提供相适宜的操作材料

2.何为“科技小制作”?

(1)如何才算“科技”小制作?

用手挖块泥巴,捏成泥人,这个不算。因为没利用任何工具,所以你捏得好只能算艺术品,跟科技不搭边。只要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比螺丝刀更复杂的工具,都应该算在科技制作里面。科技分成“高”科技和“低”科技,我们只关注于低科技。

另外科技小制作虽称之为“小”,其实是小中见大。所谓“大”,就是指科学原理。只要幼儿的知识层次与能力层次允许,可让幼儿更多地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中,浅显易懂与幼儿日常生活联系机密的科学原理、常识性知识等都可选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内容。作品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不是教会的,而是幼儿在玩中感悟到的。

(2)科技小制作的特点在于结构简单、材料好找、加工容易、花钱少、能够独立完成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幼儿,能够培养幼儿们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摸索科技制作类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原则

1.要体现一个“小”字

小幼儿的创造思维的发展,除年龄特征、个性特征有差异外,还有知识、技能积累、逻辑思维基础的不同,所以科技小制作类活动主题的选择,要从小处入手,贴近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另外制作的作品要材料易取,制作的过程要简便,所需的工具少,难度要适当,既要让幼儿跳一跳能达到,又尽可能在一课时内完成。让幼儿在日常观察中积极思维,在微小方面去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幼儿着眼于身边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的细节,不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开阔幼儿的视野。

2.要突出一个“趣” 字

科技小制作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或活动形式要力求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例如制作各种好玩的电磁玩具、模型,开展小制作作品竞赛,主题活动既要有游戏性又有要竞争性,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要突出“玩”的特点,才会深受幼儿喜爱,而且竞赛规模可大可小,可以在班内进行,也可以在整个年级间进行。因此科技小制作主题活动要力求游戏化,突出一个“玩”字。这样主题活动才会充满欢乐、充满情趣。

3.要提倡一个“动” 字

活动主题的选择要让幼儿能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小制作活动,通过认真观察,动脑设计、动手操作修改、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的“动”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

1.导入环节――呈现原型、介绍玩法

【观看视频或者幼儿亲身体验】

如:大班科学“吹泡泡的瓶子”

导语:孩子们,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吗?平时都是怎么玩的呀。平时我们的泡泡都是通过用嘴巴或电等方式吹、打出来的。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玩具,见过这样的吹泡泡工具吗?这个玩具怎么吹泡泡呢?看看我们那边的小朋友是怎么玩的。

提问:这个玩具怎么玩的?为什么挤了瓶子就会有泡泡出来了?简单交流

小结:原来是通过挤压瓶子能吹出气,这些气能用来吹泡泡。

如:中班科学“会跳舞的小人”

幼儿玩弹簧玩具,体验弹簧的特性。

1.导入:今天,老师带了很多玩具,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在玩的时候,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提问:这些玩具能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摇摆,因为这些玩具上都有什么?

3.追问:原来是弹簧让这些玩具动了起来,这些弹簧在什么地方?

如:大班科学“吸管离心机”

播放视频一,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导语:孩子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玩具(出示玩具),认识吗?知道怎么玩吗?下面的视频里可以告诉我们玩的方法,仔细看。

提问:这个玩具怎么玩的?简单交流

小结:原来这是一个能让水飞转起来的玩具,它叫吸管离心机。

2.基本环节――要点分析、讨论图示、动手制作、评价展示

如:大班科学“吸管离心机”

活动一:

出示玩具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过渡语:跟你们说哦,这可是小朋友自己做出来的吸管离心机,可好玩了。你们想要这个玩具吗?那就自己来做一个吧。

提问:我们先来看看做这个玩具需要哪些材料?出示材料,幼儿说出名称。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设计制作过程:用这些材料怎样做出吸管离心机呢?

活动二:

幼儿第一次制作,教师指导并集体交流

过渡语:吸管离心机的制作材料都准备在桌上了,一会儿去试试,怎样能做出吸管离心机。不搬椅子,4位小朋友一组,请走礼貌通道。如果做好了,放在水里试一试、玩一玩。

提问:孩子们,我说了好长一段话,你听到了什么?(很好,听得很仔细。孩子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1.幼儿操作

2.交流:你是怎样制作吸管离心机的?

成功的:帮助幼儿整理信息(贴步骤图或用关键词提升)

还有谁也做成功了,但是跟他的做法不同的?

失败的:帮助其找原因(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3.结束部分――拓展应用、链接生活、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如:大班科学活动“吹泡泡的瓶子”中的结束部分是观看PPT联系生活:生活中打气球的气筒、脚踩气筒、除尘器等。

【作者单位:常州市三井中心幼儿园 江苏】

科技制作论文:幼儿小科技制作 教师大智慧启蒙

摘 要:幼儿课堂教学有明显的特殊性,虽然相对来说幼儿心智发展还不完善,但是其创造性思维活跃。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科技活动课堂中幼儿小科技制作的开展策略,希望教师利用自己的大智慧,启蒙学生制作与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幼儿;小科技制作;教学

一、幼儿小科技制作概述

幼儿小科技制作强调的是小,因为幼儿心智不完善,且动手能力有限,设置过于复杂的科技制作会带给他们过于困难的挑战,导致他们自信心遭到破坏。幼儿一般都有爱玩的天性,且创造性思维并不低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就会让他们在感受到制作快乐的同时学习一些技能。

小科技制作强调的是“小”,首先,结构要简单,最好只有几个简单的拼装动作,且零件少;其二,材料简单,需要运用一些在生活中极易找到的材料,类似于矿泉水瓶子、塑料泡沫等;其三,工艺简单,需要选择工艺要求低的制作,从而保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并在教师引导下能完成制作。

二、科技活动课堂中开展小科技制作的启蒙方法

在科技活动课堂中开展小科技制作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思考、创造能力等。那么,如何在科技活动课堂中开展小科技制作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特总结以下几点:

1.以适宜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制作的积极性

幼儿不同于高龄学生,他们一般对事物的理解力有限,同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幼儿科技制作不能选择太复杂的内容,而应当以引导性制作为主;另外,还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特别是探索性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小制作的延伸性,这也正是幼儿教学独特之处。

当然,幼儿园大、中、小班学生年龄不同,理解力不同,因此小制作的设定层次也会有所不同。以“声音”为例,我们知道,不同材质的罐子敲击声音不同,即使相同的罐子内装物不同,声音也不同。在小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敲击不同的罐子采集不同声音;中班的教学,可以让他们通过罐子中装入不同的东西去采集不同声音;而大班的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他们在不同材质的罐子中装入不同的东西,从而采集更多不同的声音。可见小班制作以基础为主,中班制作以拓展为辅,大班制作以拓展为主。

2.以合适的教学材料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制作的习惯性

幼儿的专注力有限,因此材料的选择要力求准确,不可多、更不可杂,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有用则入,无用不入。另外,教学材料还应当简单实用,不可选择过于花哨和过于单调的材料,在我们需要的材料的基础上力图给幼儿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制作能力,给他们自行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源。最后,材料的选取要注重学生制作习惯的培养,尽量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样即使在课堂结束后,幼儿在家里也可以根据课堂的记忆进行适当的再创造。

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重大、中、小班的区别。我们以“鼓”课堂制作为例,小班的同学主要是理解声音的发出,因此选择一些能够发声的“鼓”的造型成品为主,比如家中的拨浪鼓等;中班的教学要注重鼓的构造研究,因此材料的选择要注重拆装性;大班的教学要注重鼓的制作,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做鼓的材料。在此基础注重增加一些生活中的材料,比如废弃的喜糖盒子、玩具包装盒子等。

3.以准确的教学方法为发展点,塑造学生制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科技小制作课程来说,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会让教学活动更加水到渠成。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适当的教学方法:

(1)直接示范法。这是最为常见、最为直接,也最能给幼儿最清楚指导的教学方法,教师优秀的示范可以令幼儿快速、有效地掌握制作方法。

(2)流程图法。此种方法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观察力与模仿力,因为教师给幼儿展示的是拍摄的实物步骤图,也可能是教师绘制的制作示意图,幼儿需要根据流程图自主完成操作步骤,这对于开发幼儿主动学习与思考能力非常有利。

(3)探索尝试法。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其颠覆传统的“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教学观念,将幼儿放在主动地位,先进行尝试再指导,先进行预练再教授,让幼儿成为科技制作活动的先行者,成为创造性的学习主体,让教学变得“灵动”起来。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尝试,激发好奇心,在探索尝试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奥妙之处与可能存在的各种联系,解决未知的、充满神秘的问题。这种方法让幼儿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讨论与沟通。如当组装汽车时,幼儿就会想轮子和轴子该怎么连接,橡皮筋怎么能绕好在轴子上等问题,思维会变得活跃,当终于完成制作时,兴奋与愉快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教师要运用自己的大智慧,以好的内容、对的材料、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基点启蒙幼儿小科技制作,这可以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在科技制作的海洋中翱翔,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快乐、成就,从而最终爱上科学、爱上制作、爱上生活,形成具有良好探索精神的时代品质。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小制作活动贵在幼儿自主探索

新《纲要》突出强调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主要目标,陈鹤琴老先生也早就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幼儿的生活中,科学探索的活动无处不在,其中科技小制作活动以它的可动手操作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的目光。因此,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成为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一、营造氛围,让幼儿乐于探索

1.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的自主探索也是创造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但有时这种探索行为会带有一定的破坏性,如把玩具汽车拆散;把幼儿带来的机器人拆了装,装了拆;在玩镜子游戏时,把玻璃打碎。作为教师,我认为应该看到幼儿乐于探索的良好动机和探索带来的经验,应该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去思考,而不是看到破坏的结果就“大发雷霆”地训斥。这样,幼儿会因我们的宽容而受到鼓励,始终陶醉于探索之中。而当幼儿在小制作活动中遇到困难、失败时,他们会放弃或退却,这时教师要积极地回应,给予适时地帮助、点拨,培养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索品质。总之,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幼儿出错,只要不是脱离实际的想入非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表现,我们都应给予赏识和鼓励,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而乐于探索,从而激发幼儿内在探索动机和锲而不舍的创新钻研精神。

2.营造动手探索的物质环境氛围

首先,我们运用整体规划原则将活动室的一角布置为“小问号”区域,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如简单的螺母、锁、钥匙进行配对游戏;半成品的材料,饮料瓶上挖有大小不同的洞,幼儿则通过装水或沙子,开展自制水流星、沙漏等小制作活动;废旧材料,提供盒子、瓶盖、铅丝、蛋壳等,与同伴合作完成手拉车、不倒翁等简单作品。保证材料的可选性,可以点燃幼儿在小制作活动中的探索欲望。

其次,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不断充实新设备、开发新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如: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机,幼儿对于“风筝”有许多的为什么,并急于想寻求答案,于是我们就将幼儿平时难以观察、接触到的事物,引入我们的区域中。“风筝”的制作,让幼儿掌握了制作风筝的简单原理,并通过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风筝。从而引发幼儿对风车、水车的探究,较好地激发了幼儿求知、探索的欲望。

二、科学引领,让幼儿敢于探索

幼儿认知特点具有活动性。他们在进行小制作过程中,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外界事物的活动实践中去获取经验,培养探索的能力。因此,我们努力在一日生活中以多形式开展各种自主探索活动,来培养幼儿参与科学小制作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从中发现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知,锻炼各种探索的实践能力。

1.正规性科学小制作活动

正规性科学小制作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内容,提供材料,进行的制作活动。小制作内容虽是教师预先设计的,但在活动中幼儿仍是活动的主体。因为,整个制作过程我都给予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尝试的机会,教师的作用在于支持和适宜的帮助。如制作“陀螺”的活动,我预先告诉幼儿将制作陀螺,请幼儿各自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这时有的幼儿找来了纸板、剪刀、圆形积木和牙签;有的幼儿找来了拼图中的智能模块;有的则是找来了各种积木。选择了自己所需的材料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着制作起陀螺来,有的用圆形积木在纸板上印下圆后,剪下圆并在圆的中心处插上牙签,陀螺就能转动起来了;有的用纸板剪成烽火轮状,在中间插上吸管也能旋转起来了;而有的能制作出长方形的、三角形的陀螺;还有的用智能模块拼装成了陀螺,而且旋转得还较稳当的呢!更有幼儿用平时一般的积木组合成了陀螺,也能旋转。

由此可见,在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才能使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更正确有效,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形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偶发性科学小制作活动

偶发性科学小制作活动是有外界情景所致的偶然发生的小制作活动。作为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处理好偶发性科学小制作活动。使之成为正规性科学小制作活动的延伸或补充。

例如:有的幼儿在活动区玩“天平秤”游戏时,由于玩的人多,材料不够了,这时就有幼儿把活动区内的木块、塑片,分别组装,进行自制天平秤的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尝试,发现每次称出来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开始争论不休。我借机启发他们仔细观察天平秤的特点,终于,田田发现称的两边是一样长的,我告诉他们,要想使天平秤两边一样长,一定要找出称的中心点。幼儿在获得新经验后,再次探索,进行制作活动。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分析,自主建构了有关知识经验。

三、激发自信,让幼儿勇于探索

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是幼儿认知过程的重要年龄特征。幼儿的科技小制作活动,虽然在成人眼里是粗浅的、简单的,但对于幼儿来说,并不亚于科学家的发明活动,它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幼儿有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比如,在制作“旋转的小水车”活动中,有的幼儿在插叶片时,有几次将萝卜切碎,导致叶片不能插住,想甩手不做了。我先是赞赏“真不错,已经插好三个叶片了”,继而用信任的语言鼓励说:“再试一次,你一定能将最后一片叶片插上的。”幼儿在鼓励声中,扬起了自信的风帆,重新投入了活动。

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片面追求幼儿操作结果,而是正确认识到在探索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我们总是在评价时让一些幼儿展示他们已完成的小制作,向同伴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分享快乐的同时,激发出再次探索的欲望;对于一些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幼儿,我们也鼓励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并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样幼儿进行科技小制作的信心就会更强,积极性就会更高。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科技小制作活动贵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作为教师只有将“活教育”的理论融入科技小制作的活动中去,才能真正促使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模型制作中提升探究能力为成才打基础

一、科技模型制作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实补充

(1)科技模型制作蕴涵了丰富的探究因素。科技模型制作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也有利于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技模型制作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大家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科技模型制作需要学生合作交流,进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交流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讨论与思考,学会准确与他人交流。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思考与理解科学的本质。

(2)科技模型制作顺应了儿童探究能力发展的需要。科技模型制作顺应儿童“贪玩”“好奇”“爱动”的天性,让孩子们从自己的兴趣、需要出发,自由选择参与活动,在宽松的活动气氛中进行制作,共同分享探究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学习经验,促进儿童自主探究的发展。科技模型制作的内容既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学生建造人生的知识大厦。

(3)科技模型制作试图突破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小学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正在进行,小学生非常喜爱模型活动,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自由活动空间较少,据统计现在能参加科技活动的小学生不足7%。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几乎全是“小皇帝”“小公主”,不管什么事,都有长辈们去帮他们操心,很少要他们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适当参加一些模型制作活动能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这让我们感到加强科技模型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探索提升儿童探究能力的活动模式

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活动模式,运用于科技模型制作,皆在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基本程序:酝酿制作改进展示。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引导点拨个别辅导评价延伸。学生活动:尝试发现自主探究做中求异体验成功。

三、寻找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改造、小发明等模型制作活动,都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简单的选择材料的能力和运用简单的科学原理的能力。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策略一:在科技模型制作中拓展学生探究的长度

①以作品演示引导学生“惯性”探究。以滑翔机制作为例,记得模型制作中老师一演示作品,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为什么滑翔机会飞得又远又平稳?这引起学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惯性”探究。当学生尝试制作后,得到了一些方法,也碰到很多问题,有很多话要说。这时,组织学生交流,学生说的方法、提的问题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作品中进行点拨,解决学生在制作中碰到的问题,总结设计制作的方法,为探究指明方向。让学生观察成功作品和失败作品,对比演示为什么一个能平稳降落,而另外一个旋转着降落?学生再一次“惯性”式滑入连续探究的氛围。

②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长远探究。科技模型制作仅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延展探究的长度。以“杭州号”制作为例,制作时间近两个小时,没有课外时间的支撑无法完成。平时我们都是利用每周五放学后的时间,组织部分对科技制作感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活动。要求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能经常查阅资料,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比如周末,活动组的同学制作了火箭、风车、宝塔、多拱桥等多种模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策略二:在科技模型制作中拓展学生探究的深度

①合理选择材料,挖掘知识层面的探究深度。我们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切入,合理选择学习材料:①正确把握模型制作的合理定位,合理选择学习材料;②充分挖掘模型的本质内涵,合理选择学习材料;③密切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以《房屋模型制作》为例,我们将它与城乡房屋调查相结合。小组调查发现,平顶的房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流行,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家这样造呢?山墙尖的高度与哪些方面有关系?门窗设计在什么位置才合理?在作品展示时,学生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在雨水多的南方,屋顶的坡度应该陡一些吗?在雨水少的北方呢?这样的模型制作蕴涵着浓浓的科学味,成功地拓展了学生探究的深度。

②结合实践操作,挖掘思维层面的探究深度。科技模型制作本身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和操作性,技术探究始终是科技模型制作的重中之重,没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以“自由号”遥控快艇竞赛为例,我们根据预设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任务1,寻找最合适的工具与方法。如快艇的“封闭”防水操作,我们出示了技术探究的温馨提示。例如任务1,用胶带、普通胶水、502胶水试一试,比较一下用哪种材料黏合能够使快艇发动机不进水,想一想还有其他办法和其他材料来封闭外壳吗?然后进行“技术交流会”,同学们发表探究制作后的经验体会。如:在黏合的缝隙里滴入两滴胶水,压一压,一分钟后就粘合成功了。任务2,如何协调左右手的配合,使得“自由号”遥控快艇匀速与加速达成最佳组合;任务3,寻找“自由号”遥控快艇的速度与转弯、绕标的最佳搭配。当然,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比如不同班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技术薄弱点和技术创新点,要随机应变,扬长避短,力求共同提升。

③改编和改进,拓展学生技术层面的探究深度。学生可以对制作材料、使用工具、制作步骤、方法、装饰等方面进行改编和改进,这也是一个提高、创新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尝试体验,相互提醒、启发。在教师的点拨下,可以对尝试的作品进行重新制作,改正尝试作品中的错误。比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如:加高、加长滑翔直杆,滑翔机效果会如何?还可以把这件作品与其他作品组合在一起,结果又怎样?再如加上一些装饰,贴上图片等进行美化;把几个人做的作品组合在一起,等等。减一减:把作品剪掉一点、缩小一点,变得简单一点,会有什么结果?设计创造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想一想”“反一反”“定一定”等。在教学中,我不停地渗透各种方法,使学生渐渐熟记于心,转化为自身的技能,为设计创造指明了方向。

策略三:科技模型制作拓展学生探究的广度

①开拓渠道引导学生多向探究。要引导学生从“做”中学技术,更要从“做”中学习科学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和参与者。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为探究的多向性提供可能。2)建立科普长廊。在实验室走廊布置科普作品,在学校设置固定的科技模型活动室。3)组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也可以利用黑板报介绍科普知识。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作为知识的延伸。如学习“太阳能”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电动机的使用、能量开发等,从而寻找获得科技模型制作的兴趣与灵感。

②学科融合,引导学生综合探究。科技模型制作以全新的姿态,扑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怀抱,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细化提供手段和方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学生在直观易行生动有趣的小制作、小改造、小发明活动中,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们有效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中劳技教育、信技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四大学习领域的课时资源和教学资源,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整体效益明显大于“各管一段”的局部效益。例如,我们将科技模型制作与社区服务相融合,引导同学们思考“送给敬老院什么科技模型最合适”“带领幼儿园小朋友玩什么科技模型”等等,效果良好。“综合探究”要求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与方法去探讨和研究。

③交流互助,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一般的科技模型制作常以学生个体操作为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同学的探究能力较强,但更多的同学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有了问题却没能力探究下去。对整个班来说,参与探究的面不够广。因此,我们适时引入合作学习形式。本学期实践中,我们主要设置了两个组合――扑翼机组装和火箭发射,每组三队,每队四人,要求学生对内分工、合作,队间竞赛,赛后交流改进。让同学们取长补短、互相启发,通过团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个体对技术的理解。本来觉得没啥问题可研究的,在同伴的启发下却有了思考的方向。本来独自探究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在同伴的帮助下“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总之,科技模型制作以简单的制作为出发点,辐射出很多科学知识及技术原理,如简易连杆装置、简单航模装置。通过做做玩玩,让学生对科技模型制作充满好奇心,鼓励并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层面的探索。科技模型制作中的深度、广度、长度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需要我们策略性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度的挖掘需要有广度和长度的配合,广度的拓展也应有面的延展与点的深入,有了足够的长度而没有深度与广度也没有价值。开展科技模型制作一定要在拓展学生探究的长度、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提高劳动素养、技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为未来成才打好基础。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小制作让幼儿超越自我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能力强的聪明的孩子面对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却轻易地放弃了获取成功的机会;平时自信好强的幼儿在尝试失败后失声痛哭,甚至迁怒于一起活动的同伴,或是活动的材料等等,从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是成功者,而活泼开朗性格的普通人却能够成为成功者。科技小制作活动正是培养幼儿具有稳定、持久的情绪情感,在活动中,教师注意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允许幼儿决定操作的步骤方法,允许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鼓励幼儿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支持他们的创造,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让幼儿形成超越意识。

一、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

科技小制作引领幼儿走入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殿堂,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创设了更多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每个幼儿都当作发展的主体,让孩子在活动中能独立思考,能想出新的点子、新的办法、能变花样的解决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的给予其答案,使他们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我们为孩子们制定出各种有趣、好玩的科技小制作内容,如:跳跳娃、魔术大公鸡、纸偶不倒娃、自制桥、果奶帆船、美丽的风筝、好玩的拨浪鼓等。老师指导幼儿设计图纸,绘制流程图,鼓励他们做一做,玩一玩,学会自己看成品和流程图进行探索、制作,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参与。这样,孩子通过看看、想想、做做、玩玩中体验其中的科学小秘密。

二、让幼儿懂得坚持不懈

现在幼儿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一遇到困难和失败便中途而废。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幼儿会碰到一系列的障碍,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增强其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其坚持性。例如:在制作玩具“各种各样的车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方形的轮子,使他们制作的车子走不了;在制作房屋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过期的电池,使他们的房子通不了电等,然后在他们要放弃实验的时候教育他们是要多动脑筋想办法才会把事情做好,如果半途而废,则使他玩不成作品,老师则鼓励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想办法坚持把作品做完,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当孩子完成了一个作品或者有了新的发现,老师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对他们说:“祝贺你,你成功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会对他们说:“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一定会成功。”在不断的鼓励、赞许声中,孩子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体验到了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寻找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使制作活动成为赏心乐事。

三、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合作是幼儿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科技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相互配合共同操作、共同探索来完成,这就需要在活动中学习交流的方式,合作的方法。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需要合作的机会。例:在制作风筝骨架时,老师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自发两个两个合作系绑绳子,又方便又牢固,从而体验到合作的成功。例:颖颖已经固定好了帆船的桅杆,旁边的小朋友不行,她说:“我来帮助你。”她叫小朋友按住船身,用力把筷子戳进了预先钻好的洞里,一下就成功了,旁边碰到困难的小朋友也纷纷请她帮忙,她帮助了别人感到十分的了不起。又如:霖霖制作好了拨浪鼓的鼓锤,拿起透明胶准备把穿好珠子的棉线粘贴到盒子上。他找到牛奶盒侧面的中心点,把线头按上去,用透明胶去粘住,感觉位置不对,又撕下来,粘了几次,没有成功。他机灵一动,马上向旁边的妮妮求救,很快他们就把两个鼓锤牢固的固定在盒子侧面中心点上,他高兴极了,忍不住摇动了一下盒子,“咚咚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脸上露出胜利的表情。幼儿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逐步摆脱了自我中心,学会与人合作,与优秀的人合作。

四、让幼儿知道求助亲人

科技小制作需要大量的材料、工具,制作中常碰到幼儿不会的各种技能,怎么办呢?孩子们想到了求助自己的父母亲,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爸爸妈妈帮帮我”的求助信飞到了各位爸爸妈妈的手中。

家长根据每次的制作内容,为孩子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帮助孩子习得必要的技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好玩的波浪鼓”为例:在和孩子们进行设计活动时,我充分考虑到幼儿一些制作方面的技能问题。在牛奶盒底部需要钻个孔,孔的大小形状幼儿很难把握好,而且有一定的危险系数,难以独立完成,我决定让孩子们回去求助家长,一起探索用那种工具合适钻孔,并固定好鼓柄。从幼儿活动效果看,家长非常重视,帮助孩子完成还不能掌握的技能,让孩子们独立完成拨浪鼓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家长在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教师无法代替的,相信对他们今后的小制作将会有所启迪。

随着科技小制作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的家长通过家校路路通给我们发来信息说:感谢老师,你们组织的科技小制作活动,让我的孩子变得爱动手动脑了。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很爱做科技小制作,家中的许多瓶瓶罐罐都成了他的宝贝,做出的作品还很漂亮呢!于是,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了我们的科技小制作活动,并详细讲解了在小制作中科学和艺术整合的一般途径,请家长支持孩子做科技小制作,当好孩子的指导老师,制作时既要重视科学性,还要注意艺术性。

此后,每周一次的科技小制作集体活动,家长都能积极和孩子一起准备制作的材料。有的家长还为我们的活动出谋划策,主动带来了一些有关科技小制作的书籍。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家长这个宝贵的资源,我们的科技小制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们制作的作品也既合理又美观。

五、让幼儿形成超越意识

科学小制作活动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自己的目的。 “要学会游泳就得下水”,因此组织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时,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正确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既科学性又美观牢固的作品。

在自制“桥”活动中,幼儿都喜欢制作跨越能力大、造型美观挺拔的斜拉桥。他们在制作由主塔放射出的斜拉索时,通过实践得到很多的方法:用胶布粘贴固定斜拉索;在桥面上打洞固定斜拉索;将斜拉索绑在每个桥墩上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还提出每根斜拉索要均匀固定,这已远远超越了最初制作的目标。所以在科技制作活动中,鼓励幼儿各种方法去尝试,支持他们的创造,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形成超越意识。

科技小制作活动,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大门。因此我们要继续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有趣的制作内容,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科技小制作的学习动机,支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探索制作方法,使幼儿在制作中不但了解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制作的作品,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在制作活动中不断超越自我,感受成功。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任何产业都有可能通过增加知识投入来提升其附加值”.因此,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生产知识的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象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2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制作或小发明活动,一般先进行宣传,或以黑板报形式通知或以文件形式通知.组织形式上常以教研组或任课教师为组织者,成立兴趣小组,再布置任务.在宣传和组织的过程中,多渗透活动的意义.最好是通过培训讲座,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讲解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科技制作论文:快乐DIY,模型制作在科技活动中的新模式

摘 要:模型课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制作活动类课程,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这些活动能让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带来体验动手的乐趣,同时也成为现代人一种更加休闲、健康的娱乐方式,有着极为广泛的拥戴者。

关键词:科技制作活动; 模型课

模型活动的本身,也有难度与形式上的区别,比如飞机模型,从构造上来看,有用一张纸、几分钟就能制作好的最简单的纸模型飞机;也有要用上千个零件、花几千个工时才能制作好的无线电遥控像真模型飞机。从性能上看,有只能飞几米远、在空中停留几秒钟的模型;也有能飞几百千米、在空中停留几十小时的模型,所以各个学校开设情况不尽相同。模型制作活动的方式也应当做出适时的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环境。

一、实现自主设计,海陆空模型制作活动要有明确的动机

每个同学在选择模型课前,应当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制作海陆空模型,你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其次,最好不要每人都去购买成品器材。Do it yourself !对,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模型制作的比赛中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加模型活动的竞争性。第三,要实现学生的自主设计,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不要像文化课那样,把不同的学生教成一个模样。当然,模型课不能上成发明创新课,因为从指定的制作对象来说并不要求我们去创新,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锻炼自己的制作技能,而不要期望自己在课程中会新发明一个作品。

最后,要采用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方法:保持简单、目标明确,这可能没有创造性,但我们的目的也正在于学会设计,提升动手制作技能,它能使我们同学自然而然地产生不断革新技术的创造欲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化繁为简,善于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制作障碍

模型活动要用到材料学、结构学、工艺学、空气动力学、电子学、无线电学和电动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此一般中学的科技活动课在其他老师与家长眼里只是“剪刀加浆糊”、“锤头加榔头”、“锯子加斧头”,他们根本不会相信在中学里学生会有什么高深的技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分步实施。首先可以按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教授不同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习时间。当老师的课堂教学完成以后,再重新分组,即把不同知识点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小组,那么这个小组通过合理的分工,分别从原理、设计、材料、绘图及动手制着等方面入手,就可以实现针对多知识点的复杂设计与制作,因为这是建立在前面知识基础上的再学习与深化,学生往往能创造出更有技术含量的作品。

在我校,学生们通过自身努力,利用常见的材料,已经制作出了几十件“飞机能上天、潜艇能入水”的作品,这都要归功于学生团队合作的教学尝试。

三、富有个性的设计,是模型课程的灵魂所在,是模型制作中的重头戏

初学者可能会在设计上遇到困难,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可以工作什么不能,但是我仍然建议先设计。设计的好坏是制作成功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作品一定不能进入制作阶段。

模型制作中的设计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的选择设计

需汇总制作中所需要的各种附件名称、材质、数量、国标号以及用途等,形成附件材料单。材料可以多方获取。其实作品中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木头、金属、塑料、绳子、电线等)。

2.一定要有尺寸的设计

加工图需明确表明各种加工方式及各部位的加工尺寸,并在需要表达装配关系的地方配组装图,表达要求有三维特点,所有这些应该符合其实际的尺寸和比例。

3.要采用KISS方法,保持简单、目标明确,寻求功能成本的最优化

设计的同学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模型的性价比,力求使整个制作活动的造价与其性能、功能相匹配。

4.一定要是全面的设计

比如设计视觉效果要求,人员分工等。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专门人员从事设计工作,一份好的设计方案,不亚于一份好的制作样品的作用。

5.一定要是可行性的设计

应尽量保证原主题设计风格不变,即车就是车,船就是船,让别人能直接体会到。

6.应该考虑加工的难易程度及装配的可靠方便性,考虑好结构配套是否可以实现该功能,从而制定出更优的配套方案及合理的加工方案;要注重配套五金件、粘胶剂的选择,满足强度的要求

四、选择合适自已的设计工具软件

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的非课本知识量很大,他们总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见解,有很强的设计欲望,但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针对这种情况,如能在课堂上使用“CAXA”或者“SKETCHUP”等一些设计软件,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学年我校的学生在上设计课时就是使用该软件来进行,同学们在前几次的熟悉过程中很容易的学会了大部分基本操作,基本可以很好的把自己的设计意图画出设计图纸来。对于同学们完成的设计图纸,不管是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前用徒手草图的形式要好得太多。下面是一些学生的设计作业:

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效率

利用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经验,我们改进了模型课的教学方式,并进行了近两年的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设方案。

科技制作论文:浅谈电子科技制作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电子科技制作是直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实践性为主的实验教学环节。以足球音箱的制作为例,探讨如何将电子科技制作引入课堂,通过电子科技制作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以及坚定的意志,使得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都可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电子科技制作;足球音箱

作者简介:张永芳(1985-),女,安徽来安人,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实验师;刘晓洁(1984-),女,浙江杭州人,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实验师。(上海 20162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中单一的理论课程教育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表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独立应用能力、学以致用能力和触类旁通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构建新型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已成为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而这些对实验室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偏重于所学知识的验证,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完成规定实验内容或者结论的验证。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2]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电子科技制作在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电子科技制作以其广泛的制作内容和灵活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能经历失败与探索,从而可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巩固。因此电子科技制作在实验课程中的引入与实验课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利于教学相长。[3]

一、电子科技制作在实验课堂中的地位

电子科技制作是以实践性为主的实验教学环节,具有内容广泛、上课方式灵活、不受专业限制和上课时间空间的开放性等特点。它是直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力措施,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工程训练的基本环节之一。[3]电类专业学生经过电子科技制作为将来的数模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奠定实践基础。非电类工科学生通过亲自制作电子产品既开拓了思路、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又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二、以足球音箱为例将电子科技制作引入实验课堂

这里讨论的电子科技制作是在理论课讲到功率放大电路,实验课相应地穿插一个功放电子产品(足球音箱)的制作,使学生们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科学的奥妙。

1.做电子科技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手工焊接技术贯穿了电子科技制作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从事电子科技制作的基本功。对将要从事电子科技制作的学生来说,手工焊接技术是整个实践学习的基石,手工焊接所用到的工具和材料比较简单,主要有电烙铁、斜口钳、吸锡器、万用表、焊锡丝、印制电路板、元器件、导线等。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手工焊接技术是一门实用的技术,而且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以及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型号、规格参数、测量方法和主要性能等,同时要求学生熟悉常见电子产品安装工艺的基本知识,掌握手工焊接电子产品的安装及调试技术等一般流程。[4]

2.理论分析

足球音箱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通过音频线将MP3、MP4等设备的左、右两路音频信号输入到立体声盘式电位器VOL的输入端,2路音频信号再分别经过R1、C1、R2、C2耦合到功率放大集成电路TDA2822的输入端6、7脚,经过IC1(TDA2822)内部功率放大后由其1、3脚输出经过放大后的音频信号以推动左、右两路扬声器工作。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LED起电源通电指示作用,拨动开关SW可以控制电源的开或关,直流电源插座DC起电路可以外接电源的作用,电位器VOL是用来控制音量的大小(注:图中VOL1与VOL2是一个电位器VOL)。

图1 足球音箱的原理图

3.元器件检测

在足球音箱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数字万用表对每个元器件(包括导线在内)进行检测,主要是排除一些已经损坏或有可能影响电路正常工作的元器件。这些元器件主要是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开关、喇叭、排线与导线等,主要是测量这些元器件能否正常工作以及它的实际参数等。

4.组装元器件

在印制电路板的焊接过程中,需要掌握手工焊接的最基本要领,即先焊接低矮的元器件,然后再焊接比较高的元器件。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确定焊接这些元器件的先后顺序,即学生在焊接之前,根据丝印层的标示先将所有元器件插入对应的焊盘里,然后自己稍加比较便大致能够确定元器件焊接的高低程度了。确定好元器件焊接的先后顺序便可以着手进行焊接了。在此次焊接过程中,是按照跳线—电阻—发光二极管—瓷片电容—电位器—芯片—电解电容—拨动开关—DC插座—导线连接(主要是导线连接喇叭、印制电路板和电池底座等)这一顺序进行焊接的。图2所示为已经焊接好的印制电路板。

5.调试

将配套的USB电源线一端接足球音箱,另一端接电脑USB接口,音频线接入电脑或者MP3、MP4的喇叭插孔,播放电脑或者MP3、MP4里的音乐,则足球音箱里会有音乐声,声音的大小可以通过电位器VOL调节。如果学生做到这一步,则一个完整的足球音箱诞生了(如图3所示)。但是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够成功,有时他们会遇到一个喇叭响、另一个喇叭不响的问题,这时最先检查喇叭有没有问题,或者喇叭有没有焊接好。如果喇叭这部分没有问题,再检查音频线,看音频线的三根线是否跟三个头相对应连通,而三根线彼此是不连通的。如果音频线也没有问题,则要检查电路了,看芯片有没有烫坏,是不是哪里虚焊了等等,采取一系列排除故障的措施。如出现其他问题,则检查方法大致相同,即先小范围查找,再在大范围查找。如此便可以将故障一一排除。

6.评分

在评分方面,电子科技制作类的评分比理论课要复杂得多,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产品。目前采用的是四步法:第一步,先看这个音箱能否正常工作,这是打分以及得高分的前提。只有学生的音箱能正常工作了才考虑打分。如果有的学生实在做不出来也检查不出问题,则得分比较低。第二步,看工艺。所有元器件都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工艺成型,焊好后的元器件在印制电路板上要横平竖直,不要有歪斜等不规则的形状。第三步,看焊点。要求所有的焊点都尽可能地合格,即焊锡成裙形散开,焊锡量要适中,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第四步,看成品。有的同学做好的音箱不是这里烫了一块就是那里烫了一块,而且组装之后很多地方都不合要求,而有的同学做好之后的产品就像从商店里买回来的一样,丝毫看不出一点破绽。通过这些步骤将做得好的同学和做的不好得同学区分开来。

三、结束语

在实验课程中引入电子科技制作之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一些平时理论课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在电子科技制作课程中可以突显他们的特长,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这也突显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实实在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们愉悦地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刻苦钻研的毅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科技体育模型的制作兴趣

〔关键词〕 体育教学;科技体育模型;制作兴趣;指导

思想;实践能力;教师素养;评价体系

科技体育运动是指不需要直接的身体对抗,而是运用特定的知识、技能与科技含量较高的器材展现运动成果和技术水平的体育运动。其主要包括模型制作、定向运动和无线电运动三类项目。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合理地运用教育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对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呢?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之前,辅导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使学生明确科技体育模型自身的特点,让他们知道其与玩具的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参与这一活动应以学生自愿,不影响他们文化课学习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目的。要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身心得到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分析与实践能力

当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因受家长的溺爱,部分学生在家中缺乏动手的机会,其分析问题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差,做起事来杂乱无章,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制作科技体育模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必须先认真阅读操作说明,然后进行观察、比较,最后再进行设计、组装。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可逐步养成科技体育运动的习惯,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活动设计方面下工夫。如,开展手掷飞机制作比赛、美化家园的小能手比赛,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之中。其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建立健全活动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按照活动方案进行活动。从细节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导致他们宁愿站在旁边观看其他同学制作模型,也不愿动手动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立科技体育模型陈列室,以供学生存放、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并购置一些科技体育模型、模具、科普读物等,从而为这一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身作则,提高辅导教师自身素养

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中,辅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其一,加强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这一活动之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二,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科技体育知识及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技能,具备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和科技体育运动能力。其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高科学素养,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四、多元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班级是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校如果能将这一活动纳入到对班级工作的综合考评中,则会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模型制作兴趣。评价方式要由教师单一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转变。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严格遵循新课程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考核,评价要点在于学生的活动表现、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及科学素养的提高等。

五、定期比赛,给予学生适当奖励

要培养学生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教师还应组织他们定期进行比赛。如,手掷模型飞机、橡筋动力扑翼模型飞机、橡筋动力固定翼模型飞机、电动自由飞模型飞机比赛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可以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其间,教师要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对比赛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模型制作优良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从而促进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深入开展。

科技制作论文:从课外科技作品《梦系青花》的制作谈水墨在青花中的运用

摘 要: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而青花瓷釉质晶莹清亮,白中泛青,给人以清洁雅致之感,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色彩,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由于古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青花瓷在各种风格的设计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探究以青花瓷为素材制作的动画设计作品,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视角绽放青花的艺术魅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梦系青花》 水墨 青花

引言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而青花瓷釉质晶莹清亮,白中泛青,给人以清洁雅致之感,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色彩。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瓷面洁白晶莹,青花纹饰优美,色泽清新,幽雅苍翠。尽管只有“青”、“白”两种颜色,但能将写意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古人曾用“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作为青花瓷的真实写照。

被誉为“国之瑰宝,瓷质荣光”的青花瓷最能体现文人的诗意、画意和情境。“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未太极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青花明净素雅,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水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追求浓淡、枯涩、空灵、清远的意境。青花瓷的制作起源和中国的水墨艺术密不可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用单色进行描绘和表现。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中灵活地运用中国水墨典型的黑白体系表现手法,看似简单,却十分富有表现力。

一、动画作品《梦系青花》的创建思路

任何一个动画作品都要有鲜明突出的主题,这样才能吸引人,所以制作之前的构思就显得很重要。作者的制作水平和技巧都会在动画作品中表现出来,所以认真分析制作思路、制作方向等非常重要。动画作品在制作前要充分设计好动画脚本,即动画剧本,需要制定好所表现的主体,设计好分镜头及每个镜头的表现手法,制定好特效的制作方案,这样有利于后期制作,也有利于团队的分工合作。在《梦系青花》动画作品的制作中,至少有两种思路:一是充分考虑到青花瓷传承了水墨画的精髓,同样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特点,意境十分优美。而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不仅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还涵盖了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制作的作品从整体上要充分体现青花中水墨意境的美。二是强调细部特征的表现特征,在设定好一个动画漫游线路之后,按照该线路所要表现的青花纹饰单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科学的纹饰单体的建模工作。在构思表现手法时,还要突出动画技术优异于实景拍摄的特点,可以利用在实物拍摄中无法完成的以虚拟表现的画面实现方法。

二、青花瓷中的水墨意境

要想在作品中充分体现青花中水墨意境的美,就必须了解中国水墨画与青花瓷的内在关系。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中灵活地运用中国水墨典型的黑白体系表现手法,看似简单,表现力却十分丰富。黑白体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水墨画艺术中的黑白体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一样把黑白体系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形成魅力无穷的黑白世界。青花瓷正是将这种独特的中华魅力巧妙地进行运用延伸,成就了又一个民族经典。青花瓷传承了水墨画的精髓,同样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特点,意境十分优美。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不仅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还包括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

水墨韵味悠远,变化精彩纷呈,整个创作过程充满无数的可能与悬念。它看似温润、淡泊、平和的外表下实则隐藏了一股不可撼动的稳固的力量。青花瓷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与律动;它的白,并不是单纯的白,而是白里泛青,犹如玉脂,看似简练却有不动声色的低调奢华;用色单一却不单调,疏疏密密、浓浓淡淡、浓浅相映、粗细相交,于一蓝一白间,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绪,幻化出无穷的神奇。

三、青花纹饰中的水墨画

在《梦系青花》作品中青花瓷器纹饰是主要的展现部分。如何在作品中更好地表现青花瓷器中的纹饰就显得非常重要。青花瓷器的纹饰与绘画风格,是一部浓缩的绘画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元青花的纹饰。元青花的纹饰构图丰满,层次有序,笔法干练流畅有力,勾勒渲染粗壮沉着。元青花瓷器绘画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与人物故事等,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元青花装饰内容有作为边饰的图案,如回纹、锦纹、龟背纹、变形莲瓣、莲花瓣里加折枝番莲、团菊、牡丹、流云,其他还有缠枝花卉、海涛纹、如意纹、如意纹内加海马、卷枝蔓草等。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得完全,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作品的延伸。

四、在作品创作中巧妙运用水墨的技巧

“墨分五色”主要是指作画时用水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不同物象的明暗、肌理等,所谓“五色”即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这在水墨画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陶瓷艺术中与之相通的是青花分水,即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所显示浓淡变化与中国画的五色一样,在坯上分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层次,使单一的色料富有奇妙的变化,达到浓淡分明的艺术效果。因此,无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彼此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就像是音乐,不论使用什么音符,一样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来。这就是艺术的相通性。

我们说,现代青花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又结合了一些现代审美理念,所以我们可以在古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把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和现代青花瓷的工艺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

科技制作论文:初中物理科技小制作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物理活动课,不是随意的课外活动,而是课堂内外各种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师的角色被摆到组织者和总结者的位置,应该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参与探究的开放性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等这样一个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使学生通过书本获得的间接经验和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老师和学生在交互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建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学生可以自我选择内容、自由组合、采用尽可能的方式,例如亲身实践、查阅书籍、浏览网页、观看科技节目、求助于家长、社区中心等获得的各方面的知识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处理,最后课堂组织形式则以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加工处理,完成一个小实验、一个科学探索过程或制成一件小制作。例如,在一次学习家庭电路的过程中,林嘉俊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对家庭电路的知识只建立在理论上,感觉很空洞,我想做一个家庭电路的模型。”当天的下午我和他们几个同学把模型做出来后,我问他们:“现在还模糊吗?”每一个同学都会心的笑了,那是一种满足的笑。当我们学习到某方面的知识时,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有关方面的实践活动、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或请有关方面的人物向学生们进行讲座形式的教育。例如:当我们学习到电子器件的知识时组织学生参观电子器件的制造工厂,让学生亲眼感受生产线上的实践;又比如学到有关电灯等器件的知识时,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Edison等发明家发明创造的一些片段,组织学生上网查阅中山古镇灯饰发展的情况,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艰辛,体验家乡建设、发展的成果,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的热情。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将最大限度地运用实验教学,为此我们建立了专门的活动教室,打破传统的教室格局,采用面对面的小组组合形式。

二、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现成的实验套餐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制作。在桌面上和抽屉里摆放着小实验工具“套餐盒”,盒内是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如:铅笔、导线、铁钳、铁锤、铁钉、水杯、胶水、木版、玻璃板、橡皮筋、蜡烛、纸张等等日常的简易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充工具盒,自由选择、结合实验材料,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些物品演示多个课本上的实验和小实验。在此过程中,往往有的学生会制作出很多与课本的实验相关的有创新的制作的。例如:在去年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有部分同学找来了一些大可乐瓶子、打气筒、一些密封的胶水等,加上老师提供的细小玻璃管、橡皮塞等工具,决定做一个“水顶球”(一个利用大气压把瓶内的水压出顶起乒乓球的实验)。他们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多次试验才做成功),然后自己想办法密封、固定,当时发现水柱很难竖直,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最后采用了某个同学提出的在可乐瓶子的底中央涂上一点红色,调节玻璃管使管的底部对正红点的方法才把玻璃管竖直了。还有卢淑贤同学在课堂上观看滑动变阻器的演示实验后,向我提出“老师我觉得学校的滑动变阻器操作不够方便,老师演示时,由于导体细小,可见度小,我想到一种比它还好的。而且如果成功的话,全班的同学都可以自己进行堂上实验了”于是她找到了一些电阻率适合的吉他弦,一些小钉子、几根导线、一个电池盒和电池,我们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她想到的便携式滑动变阻器做出来了。而且在学校举办的小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经过这样的一个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个来自同一原理但不一样的制作。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些实验的器材最好是一些利用废品和日常工具可完成的,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动手也可以培养他们节俭和环保的习惯。

三、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制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制作的能力和创新的思想。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初步定出一个方案,然后辅导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思想的前提下加以修整。定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这是一个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践中的创新过程,必须对学生给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帮助。例如:去年的活动中初二(10)班的陈金龙同学,他从课外书上看到一段关于“失真房”的文章时,他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马上想把它缩小做成一个小制作。他把设想告诉了我,看完那篇文章后我发现把它缩小不会影响到它的失真效果,于是大力的支持他去做,我们一起研究它的构造,查阅一些相关的文章和刊物,其间我向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一些必要的帮助。最后他成功地把失真房做出来,而且在这次学校的小制作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后来,他和同班的杨志斌同学两人在一次下雨天回家的路上,观察到雨点垂直落到雨伞中央部位的声音特别大,而落到倾斜的雨伞边缘则小得多,于是产生了创作灵感。能否减小雨点打到屋顶时发出的声音呢?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几经挫折,不断完善,终于完成了“消音雨蓬”的制作。“消音雨蓬”在学校小发明、小制作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林嘉俊、杨志斌、卢淑贤等同学所获得的成绩正好体现了科技小制作的成功,他们经常这样对我说:“老师没有你的教育,我们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上,小制作活动让我们懂得了研究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公开的评价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中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尽可能挖掘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平时参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等进行形成性的评价。通过本校每年一度的科技节的小制作评比对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等的综合性评价,作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去年我们分别奖励了一批小制作:一等奖“失真房”、“消音雨蓬”等五个项目;二等奖“便携式滑动变阻器”、“水汽火箭”、“一纸顶千斤”、“多功能大气压演示瓶”、“双向楼梯灯”等十个项目;三等奖“投石车”等十五个项目。通过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成功并非高不可攀,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发挥特长。

五、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以物理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能力、科学探索能力、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提高,下面使实验结果小结:

1、通过调查统计:98%的同学喜欢活动课,其中90%的同学认为趣味性强,可以动手实验;82%的同学认为思维的灵活性有所提高;76%的同学经常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50%的同学在课外喜欢动手制作或做实验。全部参加小制作活动的同学都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2、小制作活动的学习和制作,同学们的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使同学们养成了实地调查、实验、查阅书籍、浏览互联网、求助于家长等习惯。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问题讨论

我校的小制作活动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完善本课题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许多问题还有待指导和不断改正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