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创新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5-18 17:02:14

科技创新知识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1

知识配置力,是指一个系统向创新者及时提供知识流动的渠道,并使其获得相关知识储备的能力。它是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知识配置包括知识在市场内部以及在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配置、知识的再利用和组合、知识在分散的研究开发项目之间的配置与开发。从供方看,是指知识生产机构把成果扩散给潜在用户的能力,即转移能力;从接收方看,是指新知识或创新的潜在用户学着接近、获得和利用知识或技术的能力,即吸收能力。

2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配置力的关系

推导目前我国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转型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绩效体现在高技术的含量,通过转向信息、知识、智力等知识性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本的增值性。组织通过构建各种网络设施或信息平台,通过知识信息的传播,引导员工充分利用企业知识及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的培育与发酵,员工在生产过程、技术改造及在组织管理中新知识的应用,内隐的知识价值及技术特性就会凸显出来。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紧密的,知识资源的储存与增长,企业的价值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创新的理论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由科学推动的线性过程,它受颇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家的创新意识、组织的管理能力、与创新匹配的制度体系及其实施的环境等,通过促进知识流动、转移、应用以导向引发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过程的实质是组织知识配置力的创造性过程。从资源视角和能力视角对知识配置力与新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横向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家通过学习领导、组织、计划、沟通等知识将管理能力向战略、组织整合与创新、统筹与授权的能力转化;技术管理及研发人员是通过学习信息监测、学习生产知识、新产品设计等知识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营销管理及销售人员通过学习市场预测、营销策略、产品售后信息反馈等知识将市场运作的技能向营销科学策划及执行、优化销售渠道和驾驭的能力转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知识向人力资本优质配置能力转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财务预算能力、资产管理与资本运作能力等知识向优化管理财务资源能力转化[3]。

3模型与假设

3.1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两者的转化过程得出知识配置路径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图1概括了本文的理论模型。

3.2研究假设

3.2.1组织学习意识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知识的本质是无形的,其规则体系由关于组织管理、组合、运营、优化规则等形成,企业领导者以确保组织各项职能的正常运作,一方面协调、管理、分配组织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匹配组织内部的数据信息及相关情境,保证组织各部门及其各成员的协调工作。因此,企业家及其领导者是创新的主体。变革推动者如价值观水平、创新意识、促进组织系统思考、激励员工创造性思维、自我超越等方面的特性,是影响创新的重要个体变量。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就是能否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搞经营或者搞管理。组织的创新成功与否,领导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家的学习创新意识越强,越有利于提升其创新绩效。组织学习意识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2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是指组织成员从企业内外部获取组织知识和应用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企业增加社会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的学习过程,如顾客调查、研发活动、绩效评价和竞争对手分析等活动。组织内部除了“干中学”、经验学习、研发沟通等活动充分吸收组织成员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从互访学习、创建联盟企业、战略联合、搭建合作网络平台等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加强组织学习能力必然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的效用,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H2:组织学习能力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3支持学习和创新的设施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知识以数据、文字等形式记载的工作制度、操作说明书、档案、会议纪要、公告等载体进行传播,信息若能在更广的空间和深度被组织成员所捉获,使用该信息或由此信息提出质疑、思考和扩展思维甚至提出新的问题和对策,信息的传播价值大大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支持学习的措施与设施的建设可以使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的流动和渗透,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在环境的动态变化中迅速抓住环境赋予的创新机会及提升创新的空间提供支撑力量[4]。H3:支持学习和创新的措施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4组织学习气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从知识进化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中的内隐与外显知识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就是创新。如何有效地将员工的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元素与知识整合在一起,促进员工创意思维的碰触和迸发创新思维与行为的产生,构建有效创造、转换和使用知识的催生容器变得尤其重要。因此组织学习气氛的营造是信息、知识的沟通系统、支持和激励员工创新的催化剂,更是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3]。H4:组织学习气氛越浓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4研究数据方法

4.1问卷设计与说明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知识配置效果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调查分析,问题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共发出问卷共约75份,共收回54份问卷,剔出不合格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2份,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4.2数据分析

4.2.1效度与信度分析首先对各个变量测度量表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测试,以判定是否适合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从检验结果来看,KMO值有的在0.8以上,有点介于0.7~0.8之间,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差别不大,Sig.<0.05表示变量之间独立检验是显著的,也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此外,还运用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α)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或量表测量的一致性。本文中的知识配置力和企业科技创新两组变量样本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1)知识配置力变量组测度0.788、0.775、0.731、0.750和0.764,均在0.700以上,属于高信度;(2)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测度0.822、0.769、0.703、0.787、0.792,均在0.700以上,也属于高信度。

4.2.2结果根据需要分别采用方差最大化和平均正交旋转法考察所用量表是否真正地测量出各变量结构。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主成分结果显示学习的过程、学习激励措施等主要指标的累计方差解释率达78%以上,企业家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主要指标累计方差解释率均在82%以上。结果与原构思吻合。

4.2.3相关分析为探讨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对这两者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出,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种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有正向联系。除组织学习环境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知识配置力与企业其他科技创新能力都显著正相关。总体分析说明了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具有正向相关性。

4.2.4回归分析在分析了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之后,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各要素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各要素对各种能力成长的贡献度,本文采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1)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项能力贡献度模型总体效果从回归效果看,六个模型均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证明回归效果良好。从总体参数效果来看,DW统计值分别为1.982、1.371、1.818、1.951、1.932、1.897,说明各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其他各项指标也符合要求。(2)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项能力的回归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知识配置力相关要素的回归系数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说明知识配置力相关要素都会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成长。表2知识配置力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059,略大于0.05,说明知识配置力对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要求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专门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可能对组织创新能力影响不大。

5结语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2

人们一开始研究的管理莫过于人本的管理。而知识的管理就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之后又结合了新型的经济形式最后加以创新。目前对于知识管理体系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方向:行为研究、技术研究及综合研究。支持行为研究的专家认为对于知识的管理就是对人们的管理。同意这个观念的专家大多数具备心理学、哲学以及工商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往往对于一些偏文学方面的理论有所研究。同时他们也比较注重个体的行为与发展。因此,这些专家的观点则是认为知识管理的改变对于人类的行为与技能改变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这也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而支持技术研究的专家则与行为研究的专家的观念是不同的,这些专家有着工科类,诸如信息类、计算机类的教育背景。他们认为对于知识的管理就是对于整体信息的管理。他们通常研究并开发计算机网络、软件或者硬件等相关的产品。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公司的管理模式、经营结构等方面的数字化与自动化。对于知识管理体系的第三大研究方向则是综合研究。支持综合研究的专家认为知识管理不仅是对人类的管理和信息的管理,还需要将人与信息统一起来进行管理。综合研究需要将人类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的处理能力相结合,同时增加其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意该观念的专家不仅对管理学与文学有造诣,同时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不仅增强了行为研究与技术研究的联系与交流,还推动了知识管理的进步,从而使知识管理更加完整。知识管理与综合研究的理论相吻合,其目的在于在对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最合适的人,使得他们可以作出最好的选择。

二、高等学校科技管理的创新

对于知识的管理需要人员与人员之间合作,并且通过文化的创新与知识的共享来达到最合理的管理。因此,高等学校为了增加各自的实力,必须要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科技创新的管理。而对于科技创新的管理尤为重要的则是观念的改变,其次是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改革。

(一)观念的改变。所有管理的创新与变革的前提是观念的改变。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其实质是以人类为中心,同时以信息为管理手段,通过对知识的交流与分享来实现管理知识,从而提升了组织结构的创新能力与反应能力。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任务,不仅仅是令知识达到信息的共享,还需要通过刺激的机制使得各高校的教授与老师进行不断的学术交流,从而达到知识管理的不断创新。因此这就需要各高校的领导者具备一定的素质。一是要建立新型的管理观念,通过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对管理过程与管理对象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从而达到技术管理的组织。二是高校的领导者需要重视人性化的管理。目前,高校的教授与老师已经成为了当今高校实力的主要参考指标,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的观念上进行不断的改变,应当充分提高高等学校普通员工的创造性。三是各个高校还应该进行不断的合作,以达到知识的融合。当今社会,竞争者之间的合作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对于知识的管理更加需要竞争对手相互合作,因为知识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知识的共享基础上的方法,需要团队与人员之间的不断合作,以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

(二)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大都是指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其应用和推广等活动。技术创新和基础的科学研究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其可以以基础科学作为依据,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与创新。技术的创新主要包含产品的创新,过程的创新以及技术的传播。产品的创新,顾名思义是指产品的技术发生了变化,它可以是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改进,也可以是对新产品的技术改变。而过程的创新又被称为工艺的创新,它是指商品在技术上发生了变化。技术的传播是指技术通过市场的渠道进行扩散。高等学校作为集科研、教育于一体的集体,拥有着占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技术人员,因此在国家的科技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制度的改革。对于改革制度首当其冲的应当是优化经营者、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个方面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是不断调整与完善规章制度,使得其各项要素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高等学校制度的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要对当前科技型的企业进行产权的分理,通过一些资本主义手段来使得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分离;第二,高等学校需要成立技术的转让机构,通过多种方法来宣传学校科技的成果,使得企业对现有的科技进行购买或者入股,从而实现技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第三,构建合理的激励模式,鼓励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激励的手段有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应当是股权的激励。我们可以允许高等学校制定与其相关的政策,来激励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校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高等学校是知识较集中的一种集体,其教授、专家及知识分子的比重很高,所以高等学校对于科技的创新应当建立在他们的隐性知识基础上,同时需要加以信息化的手段。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应该建立一些供职工进行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不断达到学校内部的知识管理的信息化。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数据的收集与反馈。比如,一些共同文件的保管与下载,科技工程的实施与验收等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统一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得知识进行相互交换,从而达到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知识管理的效率,减少了职工学习知识的成本。

(二)建立共同学习的组织结构。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因此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高等学校应该尽快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共同的学术交流。通过团队的学习活动与不断的培训来增加高校的科技创新素质。在这样的交流与学习带动下,教师职工将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不会像从前那样进行被动学习。因此高校建立学习小组是十分有用且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在小组学习的模式下,知识也会被不断地传播与扩散。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3

摘要 我国已经确立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个目标不但需要开启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建设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有效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又离不开清晰地辨识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科技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以及中国国内两个层面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认为科技创新活动有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又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文化等因素。

关键词 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2-02

0引言

现代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财产的范畴已经由传统的有形物发展到有形物与无形财产并存,甚至无形财产逐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有形财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所有权制度。现在,无形的财产的保护主要依赖于知识产权。对于我国而言,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已经大幅度修改了法律,当然包括知识产权法。那么,在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以促进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个体性。它的复杂性就体现在个体性上,这往往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文化、民族精神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我国,有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才能保护权利人利益进而刺激人们的创造激情,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有人主张,我国应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因为我国现在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为了更好学习与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而不被认为违法,所以,极力呼吁降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难看出,如何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适当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的探讨,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话题。

1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综述

关于二者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分歧。但是,不可否认,在科技领域同经济领域一样,发达国家往往在科学技术方面也表现非常优秀,可以称之为科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以称之为科技追赶型国家;落后国家往往可以称之为科技落后国家。

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发生在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发展型国家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在于科技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还在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所持理念的差异。一般来说,科技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科技发展,人们普遍形成了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予以尊重和保护的观念。但是,在科技发展型国家,人们对于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看法的折中方案就是建设一个与本国发展国情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于是,一个普遍的较高保护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一个折中的模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这如同一个成年人与一个未成年人之间的较量,未成年人在不占优势情况下采取了一些非常规做法,成年人认为这样的竞争不符合游戏规则。国家之间彼此观念的分歧会渗透到一个国家内部人们持有的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理念中,例如,我国对于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所持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度就会影响对国内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这和有些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国内与国外有别的看法相矛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案例可以说明对于国外与给予国内科研成果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个相互影响愈加强烈。

基于此,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讨论在两个层面展开:1)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问题;2)中国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2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纠纷问题。美国属于科技发达国家,它经常指责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没有尽心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反过来说中国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并继续采取更多措施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且还讲到有些美国的指责没有根据。特别是美国有些政客夸大其词攻击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当然,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指责除了具有渲染色彩外,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建设性帮助。对于二者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认识还须回到问题本身。

首先,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不过,有些学者反对说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他们认为任何权利都有地域性。当人类社会没有进入大同世界之前,主权国家的存在就使得法律具有属地属性,在这个层面上讲,上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来说,知识产权是与传统物权相比较而言具有地域性。例如,美国一项专利的权利人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那么,这个专利权人在中国很难获得中国专利法的保护,即在美国获得专利法保护的专利并不一定会在中国获得保护。

其次,科技发展呈现阶梯型。科技创新活动是人类的智力活动,它往往必须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是破浪式向前发展,即后浪推前浪阶梯式循序前进。当然,也有偶发因素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大体上讲,没有好的教育体系,优秀人才培养,大量的科研投入以及前人的开拓性工作,很难产生整体性科技不断发展状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有着大量的受教育人才,每年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而且在政策上也强调科技创新立国,加之,积极吸取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不过,积极吸取他国科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购买专利或者版权等,也可以通过逆向工程了解技术特征,然后再自己另行研发,还有就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技术资料或者产品等,当然,对于处于公共知识范围的科技成果则人人皆可以利用。所以,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不外乎靠自己努力与国外合作。

最后,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科技活动艰难性以及科技成果保护的地域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纠纷不断上升也就不难理解。WTO下的TRIPS协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所有成员国家之间达成的对于知识产权最低保护条款。但是,该协议仅仅是在立法层面要求成员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协议要求最低保护标准,并没有过多触及各个国家的司法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各个国家自己解决。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必须依靠司法人员来执行法律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念、文化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司法活动产生影响。在科技追赶型国家中,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模仿阶段转向自主创新阶段,人们的思想也就在这个转型阶段表现出想保护又难以保护的状态。知识产权违法产业链很长,涉及大量的从业人员问题,另外,思想上还多少保留着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要建设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想法,加之,国内智力创新活动处于萌芽时期。上述观念的产生看似非理性,但是却有着阶段性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现实支撑。不过,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科技发展到了因为这样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而受制约时,那么,依然坚持现有的做法就值得深思。

3中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现阶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它不但面临国际间的科技竞争压力,而且,国内的科研活动也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如何鼓励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的科研竞争环境以保证科研活动持久进行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例如,近些年,音乐制作人持续表现出创作的低迷、原创性作品的日益萎缩、还有汽车工业的创造力缺乏等与音乐市场和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市场有需求但是我们没法满足,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健全的保障创新主体权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有我们缺乏一个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科技创新活动是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来完成,虽然有些科研活动是由组织体来实现,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一个个自然人参与完成,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激情是现有制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得不到维护,他本人不但失去创造动力,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给了那些想投入创新活动的人员一个警示:你的智力创造、时间投入以及物质投资可能打水漂。那么,谁还愿意投身于创新活动?这也就解释了当下我国诸多产业面临的摆脱低级的复制加工模式进入依靠品牌、创意与技术创新的高附加值模式的困难。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对于国家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观念的转变应该先行一步。如果没有制度设计者以及社会大众的观念的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也是举步维艰。目前,尽管社会中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人利益的行为难以在司法层面得到立即的解决,但是,社会大众至少要有个是非观念“认为这些行为是非法的,是不道德的。可是,现实的状况令人担忧,到处可见的盗版制品、任意的下载、肆意使用别人的专利技术,假冒他人的商标的情况愈演愈烈。尤为痛心的是消费者以及销售者已经习以为常。社会中弥漫着不尊重他人创新成果的气氛。所以,在根源上解决保护创新主体合法利益的举措势在必行。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人类为了激励创新活动而设计新的产权保护模式,它已经经历时间与现实的考验,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我们应该坚决地学会运用此制度为我们创新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2]李明德.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

[3]冯晓青.当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形势与特点.政法论丛,2007(4).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4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清华附中高一二班的杨光等7名中小学生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刘东威手中接受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专利受理通知书。这是日前发生在24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上的一幕。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大型传统科技活动,此届创新大赛首次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除免费帮助部分参赛选手申请专利外,还组织多项宣传活动,有意识树立青少年的知识产权观念。

    据悉,作为本届大赛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此前已委托北新智诚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帮助部分参赛选手申请专利。在评选出大赛决赛作品后,该公司在160个项目中筛选出“超级节水型气动冲水马桶”、“吸水银滴管”等7项符合专利申请标准的成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这些发明成果免费撰写了专利申请文件,并递交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使其在公开展示之前就完成专利申请。此外,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主办单位还为北新智诚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在比赛现场设置了知识产权咨询台,让参赛小选手了解专利保护、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每名参赛选手人手一册的“活动指南”中首次增加了知识产权知识,整整一页生动活泼的文字和图画以“知识产权与你们息息相关”为主题,介绍了知识产权的基础知识。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选手的创新能力与国外选手有不小差距,在此背景下,重视青少年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刘东威表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将与北京市教委、市科协等部门一道,将采取为中小学生开设创新思维与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课程、给予中小学生专利申请费资助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

    据介绍,35.5万青少年参加了本届大赛初赛,比上届增加11万人,有近千项优秀作品参加初评,其中160余项入选参加终评答辩。大赛期间共按13个学科进行展示和公开答辩,由45名各学科专家组成顾问团和评审委员会,现场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和若干单项奖。北京市景山中学的杨歌等5名同学捧走了第二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本届大赛还首次邀请新西兰国家科学技术展览会裁判团成员加盟评委会,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20名外国青少年参加了大赛,7个国家的使馆科技官员参加了开幕式和观摩交流活动。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知识产权;科技奖励;自主创新

中图文献号: F062.3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1.002

0 引言

科技奖励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制度对推动区域自主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李晓峰,2014;徐顽强等,2011;何科方等,2008)。2001年8月,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结合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实际,湖南省颁布了《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该办法设立了科技进步奖、杰出贡献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9年湖南省对科技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奖励体系。新修订的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体系中包括5类奖项: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湖南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科学技术奖励经费由省财政单独列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出席科技奖励大会,为获奖代表颁奖,并作重要讲话。十五年来,湖南省共颁发科技奖励2922项,其中科技进步奖2594项、技术发明奖93项、自然科学奖217项、杰出贡献奖1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项。这些奖项的颁发为大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引导了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造就和培养了一批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在推动本省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保护创新成果、激励发明创造目的的知识产权制度同样对我国自主创新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刘雪凤等,2015;顾晓燕,2014;庄子银等,2013)。科技奖励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协同激励和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唐恒等,2014;冯楚建等,2013;杨兰蓉等,2006;邓莉,2006)。现有研究表明,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更加细化和量化;在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以及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方面均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但从促进自主创新的角度出发,现有研究主要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奖励后的自主创新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不多,特别是缺少相关实证研究;二是,研究中普遍忽视知识产权因素的导向性,评价体系中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本文选取湖南省科技奖励体系中,受众最广、与知识产权相关度较高的科学技术进步奖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知识产权视角下湖南省科技奖励对自主创新的推动效果,探讨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协同推进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从创新规模、创新质量、成果市场化情况三个维度评价知识产权视角下科技奖励促进自主创新的效果,并以知识产权相关指标来衡量各个维度。本文构建的知识产视角下科技奖励推动自主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共有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部分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

(1)创新数量。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论文和专利。因此,创新数量可以从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两个方面来评价。其中,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申请人的科研水平。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能够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其中的专利授权数量的说服力度更强。

(2)创新质量。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创新质量同样可以依据论文质量和专利质量来评价。其中,论文质量可从论文被引数、CSSCI、SCI/SSCI、CSCD收录情况两个方面来评价。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情况是评价研究成果在科学界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其论文的CSSCI、SCI/SSCI、CSCD收录情况的统计更好得显现了论文质量水平。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发明专利的科技含量较高,所以发明专利的数量更能体现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因此,本文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作为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之一。专利授权在总申请量的占比、专利有效率和专利被引数也能说明专利质量。其中,专利有效率本文采用的数据是2009-2011年间统计的专利在这三年中的未失效所占的比例,同理类推到2013-2015年的专利。

(3)成果市龌情况。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多以专利转移转化的形式表现。其中,专利的转化、许可能够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专利的质押次数则表现了该专利成果的获利能力强,成果成熟度高,所以该指标也能表现出专利成果市场化的情况。

1.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

由于单纯的主观赋权法或客观赋权法并不能准确的确定合理的指标权重,且知识产权视角下影响科技奖励评价的因素较多,关系复杂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因此本文综合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本文邀请了5位知识产权和科技奖励领域的学者专家对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得到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认识,一般采用数字1-9及其倒数的标度法来表示)并赋值,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5位专家的两两判断,得到如下判断矩阵:

所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W值可作为权重。创新规模的权重为0.1429,创新质量的权重为0.2857,成果市场化情况的权重为0.5714。

同理,对各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设计。根据五名专家的判断矩阵,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的专门软件yaahp的群组决策功能计算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一级指标而言,综合五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后,创新规模的权重系数为0.1429,创新质量的权重系数为0.2857,成果市场化情况的权重系数为0.5714,说明相比创新规模和创新质量这两个指标,成果市场化情况更能反映创新效果。对于二级指标,创新规模中的专利授权数量权重系数最大,为0.7089,其次为专利申请数量,论文数量,说明相比其他几个指标专利授权数量更能反应创新规模;创新质量中专利被引数的权重系数最大,为0.3706,其次为专利有效率和专利授权/申请比例,论文被引数最小,说明在创新质量中专利被引数对其有较大影响;成果市场化情况中,专利质押数的系数最大,为0.2819,其次为专利转让数,说明相比其他两个指标专利质押数最能反映成果市场化的情况。从层次总排序来看,权重系数较大的为专利质押数,其次为专利转让数,第三位为专利许可数,接下来是专利被引数和专利授权数量,这五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明显大于其他指标,在对科技奖励促进自主创新效果的评价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2 实证研究

作为研究人员集中地的高校在科技奖励获奖者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所以选取高校或者高校参与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取项目组作为实证对象,对于研究知识产权视角下科技奖励对自主创新的推动效果检验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本文从2012年湖南省8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中选取74项,在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奖励促进自主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组在2009-2011年(以下简称该时间段为“前三年”)以及2013-2015年(以下简称该时间段为“后三年”)两个时间段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搜集处理。在本文选取的动态追踪阶段(2009-201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在奖励设置、评审和授予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并没有发生改变,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样本数据处理结果(参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仅有43%的项目组在获奖后三年间的创新效果指数高于获奖前三年的创新效果指数。这说明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对于获奖者自主创新的后续推动力并不理想,科技奖励制度对自主创新效果的推动作用有待提升。结合调查中的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可发现,项目组获奖后创新效果指数偏低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获奖组数量在获奖前普遍高于获奖后后,占比达66.2%,且论文被引数前三年的统计数据也高于后三年;二是,获奖组专利申请数量在获奖前也多高于获奖后,占比达60%;三是,在专利授权数、专利被引数方面前三年高于后三年的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比例也都大于50%。

结合湖南省科技奖励评审办法及科技进步奖评价指标,本文将以上现象的出现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相较于论文及专利数量等因素,奖项评价指硕月畚暮妥利的引用率等反映创新质量的因素强调不足。这直接影响了科技奖励对创新质量提升的推动作用,进而影响整体的创新效果指数。人们对利益的不正当追逐以及制度自身的不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可能会发生异化,并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学术浮躁等行为的产生[19]。这是样本项目组获奖后在数量、论文被引数量、专利申请、授权以及被引数量等方面相较于获奖前没有增长反而减少的原因之一。

(2)现有奖项评价指标对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成果转化情况相关指标突出不足。尽管当前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的评价指标中强调了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但缺少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科技成果经济社会效益的衡量。而基于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情况是创新效果指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导致了基于知识产权视角对科技奖励推动自主创新效果的评价结果并不理想。

(3)现有科技奖励制度只能根据已有成果进行奖项评选,缺少对获奖组后续发展的跟踪激励。调查数据显示,获奖后项目组在专利许可、转让以及质押等成果转化方面表现并不理想。这说明,一些获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对项目的错误评估会造成:一方面科技成果本身的转化率降低;另一方面,真正从事成果开发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大削弱[20]。

(4)科技奖励评选中项目组成员相关规定存在缺失。调查中发现,获评科技进步奖的一些项目组成员在以上可量化指标中的贡献很小,有的几乎没有。这些人员在获奖后的创新成果也十分稀少。这导致了获奖项目组获奖后创新效果的整体下滑。这种将没有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列入成果获奖组人员名单中的行为,无疑会造成奖励不公,特别是对获奖项目组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而言。现有科技奖励制度缺少对项目组成员填报的相关要求,很容易导致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导致创新效果不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已有17年。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荣誉性激励措施,为提升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知识产权制度则从保障科技人员创新成果的相关权益出发,以为促进创新提供一种经济性激励路径。现有研究中将科技奖励与知识产权相结合来探讨对创新的推动的成果并不多。因此,本文尝试性地基于知识产权视角,构建了一套科技奖励推动自主创新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2012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比这些项目组在获奖前后一段时间内的自主创新效果指数,本文分析得出:仅有43%的项目的创新效果指数在获奖后高于获奖前,且在数量、论文被引数、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以及专利被引数等反映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上,相关数据在获奖后高于获奖前的项目组也都不足50%。由此可知,从知识产权的视角出发来看,湖南省的科技进步奖在项目评审中对知识产权因素重视不足,奖励制度对获奖者后续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还有待提升。

3.2 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及原因分析,为充分发挥科技奖励与知识产权协同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效果,本文重点针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完善项目评审标准,强调知识产权相关指标

加大科技奖励评审中知识产权因素的权重,兼顾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进一步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市场化的重要性。从而,力求实现科技奖励对自主创新规模、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多维度推动作用。

3.2.2改革奖项申报方式,实行单位推荐制为主

单位推荐制即由项目主要承担单位组建专家组在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后推荐给政府,政府审核通过后授予奖励。通过单位推荐制可将项目成果登记、应用等管理工作交由推荐单位直接负责。同时,推荐单位还应负责对获奖项目后续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进行跟进,并将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政府。政府可组织专家团队综合意见决定是否对相关成果后续发展进行支持,以增强科技奖励对自主创新的持续性激励。

3.2.3完善科技奖项设置,鼓励企业联合设置奖项

除了现有的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及湖南光召科技奖等政府奖项外,应当鼓励企业联合设置科技相关的民间奖励,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重点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3.2.4完善奖项申报要求,合理规范项目组成员填报

在项目申报要求中明确指出项目组各成员对完成项目的具体贡献,以及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并需给出论文、专利等证明性材料,以保证奖励授予的公平性,从而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避免由于奖励不公带来消极作用,影响科技奖励对自主创新的推动。

参考文献:

[1] 李晓峰. 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及政策启示――基于2013国家科技奖励数据的分析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57-60.

[2] 徐顽强,何菲.科技奖励制度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研究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56-60.

[3] 何科方,钟书华.自主创新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变迁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8(5):3-5.

[4] 刘雪凤, 高兴.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绩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7):75-81.

[5] 顾晓燕. 自主创新模式对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1):11-14.

[6] 庄子银,丁文君.知识产权保护、模仿与南方自主创新 [J].经济评论,2013(3):5-18.

[7] 唐恒,冯楚建.知识产权视角下科技奖励推动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J].中国科技论坛,2014(5):10-15.

[8] 冯楚建,李娜,唐恒.科技奖励与知识产权协同促进自主创新作用机制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1-5.

[9] 杨兰蓉,陈强,郭潇.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的综合激励政策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17-19.

[10] 邓莉.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9):219-221.

[11]周松兰.中日韩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J].中国科技论坛,2008(3):140-144.

[12]王杏芬.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J].科研管理,2010(S1):58-67.

[13]安蓉,马亮.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科研管理,2015(S1):15-21.

[14]徐迎,薇.专利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9):75-80+68.

[15]仵凤清,李建侠.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33-39.

[16]THOMASJR. Responsibility of the rulemarker: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patent administration reform [J].Berkeley Tech.LJ,2002,17:727.

[17]Van P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B. The quality factor in patent Systems [R].Bruegel Working Paper,2010.

[18]宁连举,张沙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移动通信产品创新评价模型[J].科研管理,2010(3):176-182.

[19]袁建湘.科技奖励中的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08(7):1-3+6.

[20]张淑云,郑洁,李博文.基于科技人员视角的农业科技奖励激励作用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3(2):80-84.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6

传统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技术大多使用落后的知识采集、传输和检索的理论和方法,一般通过主题词、关键字、作者等对所需知识进行检索,而对如何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识别和标引却非常困难,无法处理高校科技档案所包含的有用知识,使其免于被束之高阁的结局。面临创新创业信息的多样化多源化海量化状况,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检索大量的文献,必须有效地对高校科技档案实施知识管理,才能得到较高质量的知识,实现知识学习与共享,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高校科技档案,目的是使高校科技档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贯彻知识是一种资产的思想,是创业的源泉,有利于挖掘高校科技档案的内部知识、实现知识的流程化、整合知识、实现记忆等,提高创新创业的绩效。高校科技档案的重要性和其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密切相关,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理解高校科技档案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是获取资本、资源的手段和工具,不仅是提高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的途径,更是提供创新创业者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1]。

基于知识视角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是把科技档案所蕴含的创新创业知识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将科技档案所蕴含的知识与信息管理、技术管理相结合以指导创新创业和技术战略。由此,不仅可以增加高校的知识储备,增加高校的战略资源,改善知识在高校内的分布,而且可以将创造、发展、交流和应用新的想法转化为创新创业活动。这依赖于软环境而非硬件设施,软环境的建设受到人员素质的约束,硬件设施的建设则具有较大的确定性,所以首先完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如数据库工具、搜索引擎、知识地图、虚拟社区等。利用现代大型数据库建模工具建立高校科技档案的数据仓库并提供搜索和分析的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和智能搜索技术建立高校科技档案的知识地图,提供知识导航的有效工具以及获取相关知识的便利搜索工具,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高校科技档案的交流工具,将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建成一个目标、行为和手段组成的统一体,为创新创业行为提供便利条件[2]。

基于知识视角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推动创新创业评价,可以从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知识的特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科技档案的知识广度是高校科技档案过程中的创新创业知识构成和配置关系,是档案所包含的创业政策、市场营销、融资财务、科技原理、生产工艺、外观设计、质量管理等知识的范围;高校科技档案的知识深度是指创新创业主体对科技档案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知识深度越深,创新创业含金量越高。知识特质指的是科技档案所包含的特殊知识,所具有的千差万别的创新创业知识,其所获得的经验不同于其他档案材料。

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知识广度不是越宽越好,随着知识广度的增加,寻找新知识的成本随之增加,推动创新创业的效用增量反而减少。

假设 分别表示高校科技档案不同类型的知识,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广度的效用可用下式来表示:

推动创新创业知识广度的成本可用下式来表示:

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广度的价值则可用下式来表示:

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广度的价值最大时的条件为:

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广度的指标体系分为7类,其赋值主要是利用专家的经验数据,得到知识广度的指标值矩阵。①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准备知识P1(创新创业可行性理论知识);②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技术知识P2(有关行业的知识、技术成果知识);③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管理知识P3(通常性的企业管理技能知识);④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智力知识P4(善于把握时机去做出明确决定的知识);⑤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物力知识P5(实现创新创业的条件和要求);⑥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社会网络P6(获知帮助和支持自己创新创业的人);⑦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战略目标P7(实现创新创业的最终指向)。

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知识深度可以用知识的先进程度来表征。因此,其评价指标是动态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深度而不是绝对深度,不同的创新创业类型和方向对知识深度的需求是不同的。知识深度也不是越深越好,知识深度的效用增量在短期内逐渐降低。从长期的角度看,知识深化所带来的潜效用是无法估量的。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深度可以用以下5个指标来反映:①项目内容具有系统性R1;②项目分析具有独到见解R2;③项目内容具有技术前瞻性R3;④项目技术数据具有科学性R4;⑤项目研究内容具有拓展性R5。

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特质是特定科技档案的知识优势或劣势,这种优势或劣势随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竞争消失,不易模仿和学习,必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迎接机遇和挑战。其指标体系分为①行业特殊知识Q1、②行业生产管理知识Q2、③行业产品市场知识Q3等3类,其赋值主要是利用专家的经验数据,得到知识广度的指标值矩阵。

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知识指标体系可以图1表示。

2 基于知识视角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推动创新创业的评价方法

高校科技档案是把相似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基于知识视角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推动创新创业的效果不是完全确知,也不是完全不确知。主要表现为部分确知,部分不确知,或者说信息不完全,或者说部分已知另一部分未知,因此我们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研究。根据具体灰色系统的行为特征数据,充分利用数量不多的数据和各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法主要利用灰色关联度寻求各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主要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进行判断,适合动态(Dynamic)的历程分析。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则认为两者关联较大;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不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较小;据此衡量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

我们首先建立包含7个知识广度指标、5个知识深度指标以及3个知识特质指标的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效果评价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显然,这15个影响因子利用绝对化处理方式符合数量可比性、因子非负性、数值可接近性的特征,因此高校科技档案与创新创业的灰色关联因子序列集X可用下式表示:

令参考序列为 ,比较序列为 , 与 在 点上的对应数据分别是 与 。 与 的比较测度为 ,其中

, 与 的 距离用 来表示, 是灰色关联度的分辨系数,主要用来调整比较环境的大小,我们用下式表示 与

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其中, 。

高校科技档案与创新创业的灰色关联评价主要依据R=Y×W这个模型,R是被评价的高校创新创业效果综合评价结果向量;W为7个知识广度指标、5个知识深度指标以及3个知识特质指标的权重向量;E为各指标评判矩阵。依次得出7个知识广度指标、5个知识深度指标以及3个知识特质指标中的第i个指标与创新创业效果的关联系数 ,进行排序。据此,获取高校科技档案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知识特质、创新创业效果的指标数量,主要委托n个专家打分的形式参与赋值。 为第i个高校科技档案的第k个指标的原始评价数值,构造矩阵[3]。

由于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知识特质、创新创业效果等指标间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为了保证结果可靠性和比较直接性,对原始指标进行均值化处理,即用均值去除对应指标的每个数据,得到新数据。

, 。

设第k个指标的变化区间为 , 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对象中的最小值, 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对象中的最大值,则可以用下式无量纲化。

, , ,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参考数列是 ,

作为被比较数列,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求得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k个指标与创新创业效果的关联系数,即:

式中 ,取 。

综合评价结果为:

若关联度 最大,说明第i个被评价对象优于其他被评价对象,据此可以排出各被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

3 基于知识视角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证分析

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广度的指标体系有7类: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准备知识P1、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技术知识P2、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管理知识P3、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智力知识P4、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物力知识P5、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社会网络P6、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战略目标P7,通过10名专家对某高校科技档案材料的审阅,根据经验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获得的原始数据。据此,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深度的指标体系有5类:项目内容具有系统性R1、项目分析具有独到见解R2、项目内容具有技术前瞻性R3、项目技术数据具有科学性R4、项目研究内容具有拓展性R5,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知识特质的指标体有3类:行业特殊知识Q1、行业生产管理知识Q2、行业产品市场知识Q3类,也是通过10名专家根据经验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获得原始数据,得到X1、X2、X3三个指标赋值矩阵。

分别计算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知识特质与创新创业效果的平均得分,然后计算灰色关联度和权重。通过灰色关联模型,这所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效果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32、0.28、0.49。由此可以看出该高校科技档案推动创新创业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除了知识特质表现稍微好一些之外,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都表现一般[4]。随后,选择了河南省农业类、工程类、师范类5所高校档案馆提供材料进行评价,发现高校之间有差异,但整体水平差距不大,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与创新创业效果的关联性都不大。

针对这些高校的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表现不佳,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宏观上的高校办学质量低和微观层面上的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低。截止到2015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2542所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比上一年增加48所,增长率为2.18%。江苏有134所排在第一,河南省高校超过100所,位居全国第七名,但是112所“211”学校中,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1所。河南没有1所“985”高校;从人口比例来看,北京23.3万人就能“拥有”1所高校,河南省平均77.7万人“拥有”1所高校。河南省现有的129所高校中,无名校、少名师、知识“龙头”不明、办学水平低、质量不高;高校年轻副教授、教授拿不到科学基金项目就没有地位,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主要是为晋升技术职务服务,造成难有前沿的科技成果产生,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档案含金量不足。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7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什么是知识经济?1996年世界经全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报告中给知识经济下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为什么会出现知识经济?出现知识经济是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的生产要素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现在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

(二)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生产工具是手工工具和动力工具,现在是智力工具和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件,特别是因特网。

(三)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主导产业发生的质的变化。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已起主导作用。

(四)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的资源要素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资源是自然资源,现在各种高级复合型人才将是首要资源的第一要素。把人才作为知识资源的第一要素是抓住了知识经济的核心。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是掌握现代知识的人使用智力工具进行高效率、无污染的生产,从而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方式。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科技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机遇面前,具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一是科教兴国的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行动纲领,并正在逐步得到贯彻实施,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们找到了国家强盛的持久动力。二是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三是几十年形成的不同层次的研究体系,基本能够满足科技发展本身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者之间的衔接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已经初步形成。四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迈向知识经济的轨道。五是科技产业不断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为知识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竞争对手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它们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知识经济时面临的挑战。我们除了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的国情极为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按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低,效益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不快,贫困地区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2.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的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生产技术上,多档次技术水平并存,既有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又有中级技术和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低级技术。

3.人力资源数量有余,但质量较差。我国虽然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其质量较低,且结构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共同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是困难的,也是做不到的。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应该忽视自己知识经济的萌芽,或放弃发展局部的知识经济,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和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契机。

三、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对策

(一)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

1.合理构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应该是以提高创新能力,建立有效创新机制和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导向,由多元化的创新主体、网络化的创新过程和集约化的创新目标所共同组织的高度开放的组织和制度系统。从体系和结构上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包括:创新资源、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

2.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应把握的关键问题

(1)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创新的实质就是发展经济。因此,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其核心和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是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一目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重点来抓,要围绕技术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作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为经济服务这篇大文章。

(2)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包括从新的创意产生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新产业的崛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就是要从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实现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的统一,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3)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创新的成败与优劣,取决于创新人才。创新自身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和选拔科技产业化人才、创业人才和企业家人才。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吸引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激励人才成长、实现人才共享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要重视对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创立新理论、探索新方法、开发新产品等创新活动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来自青年人才。

(二)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冷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提出来的。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国际竞争中,我们既面临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当代国际的竞争,虽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目前,许多国家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都在调整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战略。我们也应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配合与协作。

1.发挥政府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加快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应从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部门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要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知识创新活动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知识经济的传播活动应注意规范,加强管理,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

2.大力发展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快改变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第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机制,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3.构建符合技术创新要求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的多少,对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年来,在科技投入上,我国始终由政府单一投入。这种投入方式使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同时,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每年的投入根本满足不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需要。所以,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通过改革,改变科研经费由政府计划下达的单一模式。一是加大科技的投入;二是构建新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优惠政策和信贷政策,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帮助和鼓励科技人员兴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我国知识和技术市场体制,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和假冒、仿造行为,使投资者真正从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中获得收益。

4.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低,是困扰我国科技界的一大难题,很多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以后,就锁在保险柜里,长期无人问津,不解决这一问题,科教兴国很难落到实处。科学技术必须与生产力要素有效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实现这转化,必须重点解决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科技突破与现有技术的验证、放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示范等等,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并强化企业科技开发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是法人实体,而且是市场竞争主体。技术进步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包括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和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在我国由于多年来企业处于政府附属物的地位,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政策等因素束缚了企业的手脚,致使企业丧失了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的动力、压力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主体。

6.为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8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期刊;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68(2016)02-0072-02

1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创新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处于什么样的世界地位,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在国际竞争中展现良好的竞争态势,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科学研究院提出了重大的建议,那就是建立健全我国的创新体系,并且将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层面上来,这样为我国知识的创新、传播及应用能力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因此,我国以知识经济发展为背景的社会发展,其根本就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必然成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知识创新的建设才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2策划创新更能体现科技期刊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知识经济时代里,策划才能激发科技期刊人员的创意,有效地、高超地运用所掌握的资源、设计规划科技期刊的选稿、审稿和编辑、发表等环节,率先把握市场,充分利用信息的时效性、传播性和可增值性,将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现代高科技为核心的。而科技期刊是信息产业传播的主渠道之一,也是现代高科技的推广方式或途径之一。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具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加快科技期刊对创新的传播速度,及时更新知识,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但是说到底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开展了人才战略这一重大决策,国与国的竞争最后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创新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应用文化专业知识的能力。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其中,文化专业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应用文化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的,人才素质的第一位是创新素质。因此,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条件是人才的策划创新能力,更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3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编辑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更新与提高

科技知识与科技期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知识经济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科技期刊工作的应是高素质的人才,应是真正的学者、专家。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期刊质量是指期刊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质量。现在所强调的期刊内在质量,是需要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将编辑人员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环节的工作协调起来,用系统的观念来完成科技期刊编辑。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专业基础扎实、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广博。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组织报道本学科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编辑人员要能果断地选择有效信息,与他们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只有自身具备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知识,掌握了新信息,才能传播给读者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21世纪,要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精深的编辑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更要具备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科技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而创新首先是技术的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对稿件处理、编排过程中也体现了编辑的专业技能。编辑应不断具有创新性,以适应知识经济对科技期刊的编排要求;应缩短编排周期,提高期刊对创新信息的快速传播能力;编辑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掌握操作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技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计算机编排技术掌握了人类交流的语言。以《贵金属》期刊电子排版为例,现已实现计算机排版和作图,绘图采用Photoshop为主进行图像处理,采用Word编辑、排版:且图形易与文字混排,输出效果精致完美,在图像制作过程中,对图像模式的选择,图像文件的存储格式选择、外设备分辨率的合理使用,都需要贵金属期刊插图制作者首先应熟练掌握的业务技能,对图中的每一点、每一条弯曲的线条都要反复通过多次摸索的过程才能完成,制作出高质量的图像,从而达到版面图文并茂,确保了书版排版格式和图像处理准确无误,实现了排版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期刊质量和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很好满足现有期刊编排需求。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编辑工作的整体排列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编辑工作的网络服务,诸如在线投稿、在线审稿、投稿模板,等工作的阶段性开展加快了编辑的信息化进程,编辑工作不再是单一的编排稿件的工作,现已逐渐形成一条信息化产业链,知识经济的创新能力为加快编辑内容的传播起到了带动作用,《贵金属》的所有期刊能够通过网络及时的传播给各位读者,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行业新信息,也就获得了信息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读者接收到期刊之后,能够通过网络快速、直接地及时反馈给编辑和作者,使双方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行业知识体系建设,为知识经济的创新能力提供科学的促进支撑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型的知识经济模式,信息化提升为新型信息化,促使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相互配合达到良性循环态势;通过双方共同作用实现编辑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不断开拓进取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丰富知识是培养提高创新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具有宽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疑问,去粗取精,求新求异。只有这样,科技编辑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做好编辑工作所需的各项业务能力,为了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科技编辑应站在知识经济的前沿,积极拓展思路,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促使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勇于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实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编辑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做好其本职工作,为办好《贵金属》期刊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丽娜,曾永珠.论知识经济及其对社会和信息服务业的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1993,(3):

[2]邱均平.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情报学报,2000:19(1).

[3]王启林,郝晋萍.知识经济发展与科技期刊编辑[J].云南科技管理,1999,12(增刊).

科技创新知识范文9

[关键词]中共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兴国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什么是知识经济?1996年世界经全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报告中给知识经济下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为什么会出现知识经济?出现知识经济是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的生产要素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现在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

(二)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生产工具是手工工具和动力工具,现在是智力工具和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件,特别是因特网。

(三)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主导产业发生的质的变化。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已起主导作用。

(四)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的资源要素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资源是自然资源,现在各种高级复合型人才将是首要资源的第一要素。把人才作为知识资源的第一要素是抓住了知识经济的核心。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是掌握现代知识的人使用智力工具进行高效率、无污染的生产,从而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方式。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科技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机遇面前,具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一是科教兴国的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行动纲领,并正在逐步得到贯彻实施,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们找到了国家强盛的持久动力。二是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三是几十年形成的不同层次的研究体系,基本能够满足科技发展本身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者之间的衔接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已经初步形成。四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迈向知识经济的轨道。五是科技产业不断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为知识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竞争对手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它们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知识经济时面临的挑战。我们除了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的国情极为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按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低,效益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不快,贫困地区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2.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的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生产技术上,多档次技术水平并存,既有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又有中级技术和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低级技术。

3.人力资源数量有余,但质量较差。我国虽然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其质量较低,且结构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共同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是困难的,也是做不到的。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应该忽视自己知识经济的萌芽,或放弃发展局部的知识经济,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和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契机。

三、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对策

(一)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

1.合理构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应该是以提高创新能力,建立有效创新机制和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导向,由多元化的创新主体、网络化的创新过程和集约化的创新目标所共同组织的高度开放的组织和制度系统。从体系和结构上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包括:创新资源、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

2.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应把握的关键问题

(1)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创新的实质就是发展经济。因此,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其核心和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是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一目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重点来抓,要围绕技术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作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为经济服务这篇大文章。

(2)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包括从新的创意产生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新产业的崛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就是要从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实现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的统一,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3)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创新的成败与优劣,取决于创新人才。创新自身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和选拔科技产业化人才、创业人才和企业家人才。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吸引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激励人才成长、实现人才共享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要重视对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创立新理论、探索新方法、开发新产品等创新活动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来自青年人才。

(二)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冷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提出来的。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国际竞争中,我们既面临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当代国际的竞争,虽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目前,许多国家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都在调整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战略。我们也应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配合与协作。

1.发挥政府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加快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应从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部门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要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知识创新活动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知识经济的传播活动应注意规范,加强管理,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

2.大力发展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快改变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第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机制,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3.构建符合技术创新要求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的多少,对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年来,在科技投入上,我国始终由政府单一投入。这种投入方式使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同时,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每年的投入根本满足不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需要。所以,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通过改革,改变科研经费由政府计划下达的单一模式。一是加大科技的投入;二是构建新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优惠政策和信贷政策,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帮助和鼓励科技人员兴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我国知识和技术市场体制,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和假冒、仿造行为,使投资者真正从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中获得收益。

4.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低,是困扰我国科技界的一大难题,很多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以后,就锁在保险柜里,长期无人问津,不解决这一问题,科教兴国很难落到实处。科学技术必须与生产力要素有效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实现这转化,必须重点解决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科技突破与现有技术的验证、放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示范等等,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并强化企业科技开发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是法人实体,而且是市场竞争主体。技术进步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包括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和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在我国由于多年来企业处于政府附属物的地位,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政策等因素束缚了企业的手脚,致使企业丧失了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的动力、压力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主体。

6.为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