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校教师论文

时间:2022-04-16 03:36:01

摘要:进修学校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场所,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师资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作为进修学校的培训人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培训目标的制定以及培训内容、方法的不断调整,来实现受训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各方面素质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关键词: 学校 教师

学校教师论文

学校教师论文: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论文

一、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特征

总体说来,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特征:思维发展快,思想敏锐,不保守,精力旺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尊心、事业心、责任感、社会归宿感等也都得到了发展和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基本定型,但仍然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年轻,具有活力,知识新颖,所以容易与学生交流思想,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易于取得成果。从社会背景来看,青年教师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社会大背景分析,他们在个人经历上不曾遇到过大风大浪,面临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内商品经济大潮不断高涨,物资丰富的社会环境,导致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交织的现象。比如,他们办事效率高,专业技能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青年教师自信心强,集体荣誉感强,但缺乏服从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而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发展靠的就是苦干与协作);有个别教师甚至形成“金钱万能”的错误认识。一次,在心理学沙龙中,笔者认识了一位外语教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在介绍自己的履历时,她说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外企做翻译,因为和同事处不好关系,一气之下辞职;第二份工作在一所培训机构任教,因为和学生家长吵架,被辞退;目前在合肥一所有名的民办院校任职,8月中旬才进的学校,很多人羡慕她这份工作,她说正在考虑辞职,为何?“新生开学报到那天,老师们忙到晚上7点才下班,却没有加班费,太抠!”从她的谈吐看出她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教师,但是思想激进,缺乏服务意识,担心吃亏。这种现象在很多青年教师身上都有所体现,对此,学校应加以重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完成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类型及其表现

在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成分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因各自的教育背景、择业观念、就业期望等不同,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也各不相同。

1.观望型。此类青年教师既有个人追求,又能做好本职工作。例如,有些教师在执教的同时刻苦攻读,考研、考博、考编,他们好学上进又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工作,尽职尽责,但一旦能继续深造或考编成功,他们就会离开民办学校,这部分员工占10%左右。在民办学校任职,是他们磨练自己,提升业务能力的良好机会,但是他们的付出与钻研成果积累了民办学校的校园文化。

2.敬业型。此类青年教师能把本职工作放在首位,他们对学生有耐心,也有爱心,对学校的政策大力支持,同时又积极进取,不断给自身“充电”,以新的知识为工作补充能量,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来要求自己,尊重自己。随着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市场经济政策的合理化,全国多所民办学校的发展态势良好,加上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部分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通过对合肥5所不同层次民办学校的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70%以上的年轻教师愿意坚守民办学校的执教岗位。他们是民办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言行理念以及教学成果将会形成一个学校良好的隐形课堂,是一个学校人文环境的坚实基础,对学生和学校发展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动摇型。此类青年教师受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普高热和高职大幅扩招影响,有的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或民办教育能否持续发展失去了信心。他们基本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教书是暂时的职业,为了“混口饭吃”,对学生的热情不够,对工作持敷衍态度,这类教师占10%左右。4.跳板型。此类青年教师思想活跃,但纪律松弛,没有把民办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而是把民办学校当作进入社会的一块跳板,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不服从管理,稍有不如意,便立即辞职,这部分教师占10%的比例。由于第一种和第四种青年教师的存在,导致民办学校教职工流动性较大,也给学生心理留下不少阴影,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失去信任。马斯洛把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次需要。根据对青年教师心理特征以及现实表现的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民办学校的人力资源部不能仅仅盯着年轻人的业绩,还应把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管理当作民办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来对待,以便更好地发挥当代青年教师在民办教育事业中的“领头羊”作用。

三、加强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心理疏导的着力点

1.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正当、有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青年人的广泛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活力,丰富和活跃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可以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得以释放,满足他们的交际需要。校团委、工会不仅仅应组织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同时也要组织教师开展各类球赛、棋赛等文体活动,在节假日或周末组织青年教师就近郊游,组织室外拓展活动,让年轻人在活动中醒悟道理,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依赖感和安全感。

2.对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加以积极引导。民办教育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发展学校,教职工的任务和责任相对较重,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容易让教师产生疲惫、消极情绪,所以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要鼓励青年教师加强自我意识,正确理解和评价自身能力。在《教育法》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对学生的教育及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不盲目顺从老教师的经验说教,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尊重青年教师独立性的发展,鼓励他们形成别具一格的工作方法与风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维护青年教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推动青年教师积极向上的动力,青年人自尊心都很强,民办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注重培养、激发和保护青年教师的自尊心,这也是培养青年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容。青年人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对人毫无防备之心,说话真诚直率,神采飞扬,这样往往遭到中老员工微妙地反感。于是“高调”一词如同一道紧箍咒扣在年轻人的头顶,慢慢消耗了年轻人的激情,扼杀了年轻人的创造性。在工作中,如果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工作失误,不要一味地加以责罚、处分,否则必然会制造对立情绪,使工作难以开展。对于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且情绪沮丧的青年教师,要从其它工作或角度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开导他们,协助他们走出消极状态。事实上,青年教师大都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不久,便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他们自身也需要教导和关心,他们的积极情绪不仅在学校对学生是一个榜样,也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4.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对于提高年轻人的精神文明与心理健康有指导意义,学校领导理应对青年教师的爱美之心进行具体的外表审美教育,如女教师的外在形体应该整洁、大方;也可以用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电影、绘画等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审美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学生、学校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并且将优良的文化传承给学生,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5.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恋爱、婚姻心理。恋爱是青年人生活中不容忽视的大事,是青年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如今物质膨胀的社会环境下,民办学校的教师收入相对微薄,这增加了不少年轻男教师的恋爱压力。青年人具备良好的恋爱婚姻心理,对自身工作、学习、家庭生活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民办学校在加强学习《教师法》中严禁师生恋的同时,还要引导和教育他们正确把握恋爱时机,纯正恋爱动机,正确处理好双方的情感关系,注意心理相容程度,以促进他们的事业、爱情、家庭得到和谐、协调发展。有极少民办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要求新员工在2年之内不能结婚,要求年青女教师3年之内不能生育小孩,这都是极其荒谬的规定,这严重违背了我国的《婚姻法》,从学校单方利益来约束员工是不道德的做法,将会失去学校的良好发展环境。民办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宽敞渠道,民办学校在积极寻求发展的同时,应对青年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心理管理,这是民办学校稳定师资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一种科学合理、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体系也必然会促进民办学校的持续发展。

作者:陶荣华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学校教师论文: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论文

一、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和必要性

有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当助教的锻炼,直接走上大学讲台,结果由于讲课经验不足,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有可能使教学双方互不满意。此外,有些青年教师,由于职称评定、评价指标等原因,把重心放在了科研和课题等方面,而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足,使得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得到加强,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不能提高教学能力,也将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高校青年教师素质的也要求越来越高,青年教师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的教育背景对其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有着较深远的影响。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多数为非师范类毕业生,他们没有参与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职业训练,只是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直接担任一线教师。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没有建立良好的教学基础,又没有较好的渠道来培训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使得教学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们只有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而这种方式的代价就是不高的教学能力所产生的不良的教学效果,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将导致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较低。

2.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轻教学、重科研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社会氛围和竞争压力,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的分量远超过教学的观念深植于广大青年教师心中。导致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较少,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流高校必须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自然也要求教师重视科学研究。但重视科研不等于忽视教学,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的科研应与人才培养有效地结合,培养人才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3.教师自身发展的欲求影响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力度。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对自己的事业都有一定的规划和期望,认为自身发展同样重要。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有些教师会选择出国进修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压力所在,使得他们投入教学的精力很有限,这些都将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4.学校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青年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除了要求教师的基本学历外,缺少对进入大学教师行列的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专业培训,使得他们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领导能力与管理方式等方面不能够全方位地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教育知识,距离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还有很大差距。此外,有些学校在老教师“传、帮、带”方面做得不够到位,不能有效地利用原有的优秀教学资源,将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代传承下去。

三、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

为系统地反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水平,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其评价指标有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的认知能力、理念更新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的监控能力、敏锐思维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并增加了“综合测评”这一关键指标。评价内容主要侧重于青年教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与受教者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组织和协调教学过程的能力,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学习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手段的能力,进行教学研究和总结分析的能力,自我提高和自我充实的能力等要素。影响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态度、职业志向等。教学效果的优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最有发言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将学生评教纳入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最关键的一项措施。为保证教学质量,一般高校都有听课、评课和学生评教制度。对评分结果进行评奖或与职称评定挂钩,对改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很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如哈尔滨工程大学采取了课堂授课评价的方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测评。包括学校和学院两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青年教师进行课堂听课测评,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每一位老师进行打分评教,最后将两项结果结合得出综合测评分,以确定奖励等级。该评价工作共设置了本科教学优秀主讲教师、研究生优秀授课教师、示范主讲教师、终身示范主讲教师、优秀青年主讲教师、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项。而且对研究生课任课教师和本科生课任课教师进行分别评价。截至目前,该校已连续三年对教师进行了教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举措对优秀青年教师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鼓励青年教师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四、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对策

1.完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在上岗前进行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训,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在正式上岗前,需要给教学评价较好的教师当助教至少半年时间,以此来学习其优良的教学方法,吸取其优秀的教学经验。且青年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之前,必须通过课程竞聘,以对所教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研习,并通过专家的点评和指导,通过考核后,才能进入授课阶段。授课过程中,也要有相应的督导对其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价,以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实行导师制。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为使青年教师顺利地通过教学关,学校要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的帮扶计划。对即将任教的青年教师,要根据其所学专业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安排相应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积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3.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方面,只有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高校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科的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优秀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在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其教学研究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阶段总结,促使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对于具有较强推广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使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思想贯彻到青年教师队伍中。

4.加大青年教师授课评比力度。教师课堂授课评比是培养和发展教学名师的重要渠道,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以赛促教强化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练,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创新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5.建立青年教师的测评激励制度。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对崭新的事业都有一定的抱负和期待,学校应在政策和人文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让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更加有信心,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更加积极地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教书育人上,以期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能力,最终培养出更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肖模昕田凯于立君池海红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校教师论文:学校工会教师权益简析

本文作者:李定双工作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工会的领导基本上都不是法律专家或者律师,而且教师的权益涉及面很广,门类繁多,很难较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所以应当建立健全法律体制,把维权工作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去,设立法律咨询小组,以教师为本,强化维权机制建设,以主动维权为政治态度,依法维权为根本手段,科学维权为工作目标,三者有效结合,做到多方配合,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二)规范组织机构和制度加强工会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的群众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会领导、负责人的民主选举。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最好载体是职工代表大会,所以要完善职代会制度,不断提高职代会的质量,定期召开职代会,把普遍关心的问题纳入会议日程,这是对教师政治权益的最大维护,也是为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创造条件。在制度建设方面,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职代会制度,充实和完善职代会职权,对那些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投票表决后才能实施,切实保障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各项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及时解决涉及教师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使职代会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成立教师维权委员会目前教师更多的是以个体的力量来进行维权行为,明显处于弱势群体,维权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很多教育系统的工会组织已建立了教师维权委员会,但是发挥的作用还不够理想。所以工会组织不仅要成立教师维权委员会,还要借助其自身的影响力,由具有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的教师职工组成维权委员会,或者聘请律师事务所的职业律师作为工会组织的法律顾问,将维护教师权益作为基本职责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四)强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目前,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师与学校已经形成了实质上的劳动关系,仍然适用劳动法律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可以发挥组织优势,强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关注和积极参与学校劳动关系的调整工作,缓和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建立起劳动关系仲裁和协调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收入分配、职工住房、劳动安全卫生等合法权益。同时这也可以促进学校各项改革和谐、持续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共同谋划学校事业的发展。(五)拓宽理论学习培训形式集中组织基层干部进行内部培训,让广大工会干部及时接受工会新的业务知识,认真学习、领会上级部门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把握新时期工会工作的特点及规律,学习国外工会维权的经验和方法,深入理解工会维权的本质,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研究,增强工会维权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指导和推动维权实践。(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维权知识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宣传气氛,使维权知识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板报、专栏开展维权知识宣传、维权知识竞赛、维权状况调查等活动。组织人员进行维权知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出解决方法,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高职院校工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只有做到坚持依法治会,建立健全工会工作的各种机制,以法律为武器,切实维护好教师合法权益,才能把广大教师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学校教师论文:浅析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和场所,对我国师资力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修学校要加强基础建设和培训者队伍的建设,对培训模式与内容进行创新,为教师提供最充实的在职进修机会。通过对教师培训关键环节的把握,使培训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以此来实现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加快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本文笔者结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对如何提高进修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进修学校;教师;培训

目前,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其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质量是我国教育水平提高和师资力量增强的重要保证。要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的纲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近年来,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各个学校积极开展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通过进修学校对教师进行的培训之后,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修学校作为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进修学校的基础建设,创新教师培训的方法与内容,提高培训者的培训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培训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进修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我国教育现状中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进修学校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此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实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切实提高。

在进修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着培训初衷与培训效果脱节的情况。例如,在对教师教学思想理念进行培训时,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很难完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这就降低了培训效率。同时,进修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导向与教师的意愿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另一方面,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需要脱节,培训者的水平、培训的内容以及形式与受训教师的认知接受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些脱节状况和矛盾是当前培训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进修学校培训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的存在不仅是培训体制行政导向性因素的原因,还受到受训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教学经验的差别性,使得教师的培训效果也存在着区别1。

二、提高进修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的具体措施

根据对进修学校培训教师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际培训工作经验,对提高进修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强进修学校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者培训水平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场所,要想保证培训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学校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者的培训水平。加强进修学校的基础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加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媒体,拓宽教师培训渠道,丰富教师培训内容,以此来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另外还要加强培训者的队伍建设,把握好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强化进修学校培训人员的专业精神,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有培训者的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

2.了解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目标

了解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目标,是防止培训内容与教师需要等方面脱节,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实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进行培训的目的首先是开拓眼界,实现教学专业知识的拓展,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进修学校要根据这种需求进行培训目标的制定,尽可能地满足教师的培训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使培训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另外,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前要领会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了解受训教师的岗位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从而突出培训目标的针对性。

3.建设培训质量评估体系

建设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是提高进修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通过对各个培训环节的不断完善,逐步进行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以此来实现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教师选择等方面的监控。另外,还可以通过考试、专家评估以及教师自评等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进行培训质量的评估,从而真正保证培训的效果,以此来实现教师培训的目的2。

4.培训者要深入课堂,做好全程服务与培训

要想实现进修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训者还必须深入课堂,做好全程的服务与培训。通过深入课堂,使培训者找到培训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点,防止培训内容与教师需要脱节。另外,进修学校要与受训教师及其所在学校进行通力合作,及时提供国内外教改的动态以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成果,做好全程的服务与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提高3。

总之,进修学校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场所,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师资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作为进修学校的培训人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培训目标的制定以及培训内容、方法的不断调整,来实现受训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各方面素质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评价功能、原则和意义展开探讨与研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提出构建有关方法与途径,希望对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构建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做出的科学公正评价和客观判断,开展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 不仅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也是教育质量得以提高的坚实保障。

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展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以来,特别是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推动下,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随着现代教育理念深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多元化智能理论等学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深入探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的多样化

对于教育评价目的研究,主要有泰勒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斯里克芬的目标游离式评价理论。泰勒目标导向评价主要是评价教育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斯里克芬的目标游离式评价认为实际进行的教育活动,除了收到预期效应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结果,促使评价者更外注重广泛的可能结果。受这些教育评价理论的影响,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大致分为三类:为实现教育管理而进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诊断、改进教与学为目的,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本文所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基于实现分层次的教学目的,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样化

1.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教、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是一种多元化、立体型的评价体系。

2. 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客体是以教师为单一视点,以课内为单一视面,以能讲为单一的目标,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评价客体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总的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意义

(一)诊断

通过科学、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来检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教学调整和教学管理机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反馈

由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客体的多样性,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是多个层面的,更有利于教师综合各种信息,统计分析,使教学活动的改进与调整更具及时性和科学性。

(三)定向

科学、完善、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师通过仔细对照,分析成因,能够使教学调整更具方向性。

(四)提高

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除通过自身提高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一个外部监控平台,通过教学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极大的督促作用。

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对教学工作究竟用什么方法评价,是由具体的评价项目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通过督导听课、评教的形式进行,同时结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组织问卷调查,运用加权平均等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综合评价。

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依据和标准,在教学评价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导向性原则

所谓导向性是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教师会用此标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评价自己的教学模式,因此评价指标的制定要注重引导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全面性原则

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应找出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加以评价,通过多年教育实践工作,我们形成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为主要因子的指标体系,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上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评价有利于数据统计处理,提高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但是教学活动非常复杂,很多内容无法量化,因此单独的定量评价不能够全面反映教师教学活动情况,通过定性的描述性分析和评价,更能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五)简便具体及可操作性原则

我们结合具体实践,将四个因素细化成具体的二级指标,对于教师的评价分为A(优)、B(优-)、C(良)、D(合格)、E(不合格)等5个不同等级。层次清晰简单,评价者能够快速完成填写。

五、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明确评价的客体和目标要求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所依据的目标是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要求,评价的客体总体来说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拟定评价指标

1. 初拟评价指标。一般通过因素分解法初拟评价指标。因素分解法是更具评价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逐级分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解出来的因素,由高到低逐层列出,越往下,层次的指标越明确、越具体、范围越小、越可以观测。上一层次的指标应当包含下一层次的指标,而下一层次的指标,决不可包括上一层次的指标。据此,我们根据其评价对象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四大关键因子,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2. 筛选评价指标。我们采用调查统计法筛选评价指标,将初拟指标做成调查问卷,请有关专家依据重要性对其做出评判。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可要可不要、不要等5个级别。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到想要的因子。

3. 评价权重。对于评价权重的确立,我们采用专家评判平均法。即对筛选出来的评价指标,分别请专家评判其权重,然后以专家评判结果的平均数作为各指标权重。我们以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4个指标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请5位专家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评判,最后得出各指标的权重。

在这里 表示第i位专家赋予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k 表示专家人数。依照此类计算方法,依次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

4. 评价标准。(1)分解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经分解,认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可作为衡量教师上课“教学组织”的尺度,这些内容就是这一评价指标的一项评价标准。(2)确定标度。表示标度的方式有二:一是语言描述。A(优)、B(优-)、C(良)、D(合格)、E(不合格)区分教育活动到达的等级程度。二是用量化形式表示,经常用分数阈来划分程度。100~90分为优秀程度;89~75分为良好程度;74~60分为合格程度;59~0分为不合格程度。(3)确定等级数量。一般确定3~5个等级为宜。为了便于使用,需要将上述内容编制成表格形式,其中还要专设一栏“评价结果”,供评价者填写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或等级见表。最后,在评价表拟定后,还必须通过论证、征询意见和试评,对评价表进一步修改、充实和完善,这才能制定出比较科学而又可行的教育评价表。为此,可举行论证会进行论证;也可召开座谈会,征询意见;还可进行访问调查或问卷调查法;最后可通过试评来验证、修改与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组成

形成以校级评价为主导,二级学院(部)为实施主体,教研室为基础,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院领导评价、专家教学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时,可以根据专家评判法平均法来确定各类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最终评价结果。

七、评价结果的利用

(1)教师本人根据教学评价结果,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改进教学,明确努力方向。(2)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及时了解教学工作状态,发现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方法,以教学管理服务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3)把评价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管理单位的重要依据,通过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奋发向上,人人争当优秀的教学氛围。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邵珠建(1982- ),男,山东人,遵义医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才是学校真正的品牌

每一所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都想拥有一个好的教育品牌,以此博得社会的好评,更好地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学校教育品牌是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学校传统以及学校品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淀。学校品牌首先是一种识别符号,并且得到公众认可、理解和支持,成为一种文化载体,进而形成一种无形资产,有利于学校形成竞争优势,树立学校形象,吸引优秀人才,也能给学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并形成品牌效应。优秀的学校倾力塑造自己的品牌,他们以创造自己的品牌而获得极大的办学效益。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品牌的力量,品牌的魅力。

谈到品牌,学校的管理者们,喜欢用“打造”一词。因为要打造,便把专家、学者当我学校品牌创立的“救星”,而忽略了校内本土专家的内在动力;因为是打造,对品牌前期知名度的推广便不遗余力,而后期却疏于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间就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直至退出竞争的舞台。随着校长的更替,对品牌的延伸与维护更是无从谈起。这既与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品牌塑造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相关,也与对品牌的打造忽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在学校品牌中,人是品牌的中心。既包括学校中的人,也包括外部公众。前者包括教师、学生及其他所有学校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学校品牌的积极建构者,学校的形象大使,同时又是权威的评判者,因为他们对学校品牌的理解与接触更为直接,更为全面。因此,人的品牌是学校品牌中最有说服力的要素,人的素质是铸造学校品牌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对当下国内品牌学校做进一步的探究,便不难发现,每一个品牌学校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学校;每一个成功学校的背后,都有一位出色的教育专家或者有一个优秀的教育团队。如人大附中原校长刘彭芝、“学生第二”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精细化管理的代表者——江苏后六中学校长胡建军、“洋思奇迹”的缔造者——蔡林森校长、“成功教育”的成功者——上海闸北八中的刘金海校长、人文教育探路者——上海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他们都是个性鲜明、能力超凡的当代教育领军人物,既代表着各自学校的形象,也传递着学校的品牌和价值。同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因有了“童心母爱教育”的教育家斯霞而在中国的名校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也因有“情境教育”的名家李吉林而蜚声海内外。一些品牌学校的初创阶段,也因为有了这样那样摘金拿银的名学生的涌现而被当地的老百姓予以认可,并逐渐形成了学校的品牌。

然而有的学校在优化资源整合上存在着误区。优化资源常以“物”为中心,注重校园的硬件建设与外部形象的公关,并期望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声望。但事实证明,缺乏“人”的支撑,缺少有声望的教师,往往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人才任用的成功。所以,学校品牌塑造能否取得成功,与其推行的人才管理机制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采用良好的用人机制,可以使学校秩序良好,各项工作都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若采用以“强制性惩罚”作为管理的重点,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会使教职员工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的状态,极大地限制着教师潜能的发挥,从而使真正的人才留不住,而留下的只是那些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人。当我们站在学校“人”的高度,在满足人、理解人、尊重人、使用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会达到学校和教职员工效益的“双赢”的局面。近年来各地对“特色教师”的培养、名师教育教学主张的提炼,不仅成就了教师,幸福了学生,还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铸造品牌对一所学校而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校对教育品牌要有一个更深刻、更理性的关注。学校要想长久地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忠诚,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市场环境的完善、家长的逐渐觉醒,将作为一种外在压力,促使教育品牌的创建者进一步规范和理性地运作。提高品牌建立的理性认识,自觉遵循品牌建立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会管理自己的品牌,也是中国校长迈入市场经济必须要补修的一门功课。■

(作者单位:南京市双闸小学)

学校教师论文:关于地域性中等职业学校“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研究

摘 要:双师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质量,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针对石家庄市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对策。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立体化”

一、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然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这需要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这就使中等职业学校迫切要求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础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必须要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形成促进职教教师资源有效开发的合理机制。石家庄市的实际情况为地域性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了比较典型的个案材料。

二、石家庄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设置专业180余个,每年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5万余名,打造出装备制造、电子电工、信息技术、医药化工、纺织技术、餐饮旅游等为品牌的一大批骨干专业。石家庄市中职学校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社会经济及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一部分初、高中逐步完成转型开办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2002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后,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随后几年中职学校连续扩招,招生数量年年创下新高。据调查统计:石家庄市中职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多在48岁以上和38岁以下,其中48岁以上教师绝大部分来自转型学校,38岁以下教师大多来自于高职院所和师范院校。石家庄市部分中职学校调查结果显示38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从总体上看,中职学校教师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其中专业课教师多来自于文化课教师转型,这样的教师多有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教师不能定期到企业单位去实践,因此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观念作祟使之认为技术、技能是雕虫小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性体现不明显。

(二)教师的双师素质亟待提高、结构亟需调整

石家庄市部分部级重点中职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教师获得中级技能证书平均为60%,获得高级技能证书仅为21%。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陕西省西安市在2010年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已达到80%。位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嘉兴市2010年中职学校教师取得中级技能证书达85%以上,取得高级技能证书达50%以上。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石家庄市中职学校教师双证书合格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距东部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能力结构也不太合理,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能力较弱。从师资结构上来看,存在着紧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队伍年轻、高学历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高等情况。

(三)部分学校及一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但在实际操作中,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小、兼职教师比例偏小。

三、“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的主要对策

截至2011年,石家庄市共建立了10个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培训骨干教师和转型教师700多人,经过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8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接近50%。同时,石家庄市每年选派大批教师参加部级和省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近三年接受国家、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300人次,选派教师出国培训20人次。石家庄市在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建设方面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行业)参与、个人积极响应”的培训体系。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中职学校“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对策。

(一)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

1.政策上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十一五”期间,在办学格局上,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在管理体制上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因此,鉴于企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扩大职教投入方面中的重要地位,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偏弱的现状,应建立政府统筹,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主管部门牵头,共同创设促进企业有效参与中职学校双师培训的政策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建立健全由上述部门牵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

2.资金上的保障。国家建立师资培训专项基金。一方面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同时号召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单位赞助,建立部级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金,用于重点支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依据能力和需要,建立相应的师资培训基金,专门用于本区域职教师资培训。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双师型教师培训必须立足实际,坚持政府、社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校企共同培养培训为主要路径,加大校际间、学校和行业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1. 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明确规定双师型的标准,严格把好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质量关,只有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有科学的指导和规范。尤其要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充分把好资格审核关。

2.建立“立体化”培训网络,开展系统化培训。在培训层次上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远程培训、暑期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常态培训(业余)等方式;在培训的专业选择上可按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与薄弱专业等分类组织;在参训教师的选择上坚持选拔、推荐、轮训有机结合;在培训类别上把岗前培训、在职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等有机结合。

3.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培训。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行业企业中不乏双师型人才,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企业等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是中职学校的必然选择。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比例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自企业行业等一线的兼职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兼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加强其聘用管理与培训,也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

4.构建完善的激励、保障与考核机制。完善责任、荣誉和物质等激励机制,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继续健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尤其是把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并为教师培训提供时间保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切实落实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强化督导、检查与考核,把提升双师素质变成中职教师的自觉行动。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难点,又是着力点,是中职学校永恒的重要任务。

学校教师论文:浅析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优势

摘 要: 在多数人眼中,班主任就是语数外老师,体育老师似乎和班主任根本联系不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主任工作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新时期的中职学校,怎样应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如何解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困难,这些问题都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新的挑战。本文试从体育教师担任中职学校班主任的优势谈起,目的是让全社会尊重体育教师的工作,使学校班主任工作沿着与时俱进的态势向前发展,为构建和谐教育做出体育教师的贡献。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体育教师 班主任优势

一、中职学校学生与班级管理现状

1.学生起点低,学习认知差。现在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大部分学生一般学习起点不高,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欠缺。“三差”现象大量存在,即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独立能力差。

2.家长溺爱,心理素质差。现在社会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出现了一种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一些父母把独生子女视为心肝宝贝,袒护、宠爱,对其所有要求都尽量满足,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不顾他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和性格缺点,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

3.班级管理难度大,学风差。学生从初中升入中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具有自我意识深度不够、自控能力差的特点。特别是初中时期学业上的挫折带来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对生活、学习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

1.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新时期对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思想基础。大多数体育教师关爱学生,对工作有着极高的热情,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证。

2.形象鲜明,对学生的成长起榜样作用。体育教师具有健康的体魄、优雅的姿态、开朗的个性、幽默洒脱的风度及“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其良好的个人形象会成为学生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能以标准的运动技能为学生示范,而且学生愿意与教师一起参与体育活动,零距离地接触,使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谈、神态举止留下深刻印象。

3.中职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形成班级凝聚力。中职学校在教学上改变了过去以课本教学、基础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专业课和各种实践与活动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体育课堂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及运动竞赛的精彩魅力,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很多班主任都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这一阵地,结合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有利于进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利用规则,模拟社会道德法度,约束引导学生行为,培养遵纪守法习惯和适应社会能力。

4.利用课堂宽松环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个性能在体育锻炼、游戏和竞赛中得以充分展现,无论是勇敢、胆怯,还是争强好胜、软弱怕事等特点,都会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显露出来。体育教师很容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的思想动向,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寓教于行。这样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密切联系思想教育与教学实践,对于良好班风、良好学风、良好校风的形成都有着好的影响。

5.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全面均衡发展是体育教师对国家素质教育的理解,实践证明,由于班主任带的学科不同,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劲头和时间分配是不一样的,学生会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班主任所教的学科,其结果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影响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可以科学地要求学生各科均衡发展,不致产生偏科现象。

三、体育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克服急躁心理,做学生工作要耐心细致。体育教师性格外向,处理事情容易急躁,对于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待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兴趣不够稳定,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地去说服帮教。

2.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体育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本专业以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以适应班主任工作的需要。

总之,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教师当班主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大胆创新举措。学校在聘任班主任时,制度要更科学,让更多有敬业精神的各学科教师参与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每一位追求进步的教师来说,也应主动积极地担当起班主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学校教师论文: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摘要]

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几所中职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教师队伍建设;双师素质;激励机制

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构建出合理的建设方案,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是中职学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本文通过走访省内外的中职学校,深入了解各个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在教师结构优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结合我校建设发展相关要求进而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师队伍建设中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各个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优化教师结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培养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中职学校的教师是部分来自于高中的转型教师,也有部分是来自企业,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欠缺,就更需要老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事业心和责任心,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涵,各个学校也在师风师德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内涵讲座,建立师风师德宣传栏,实施“师德师风公开承诺”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主题演讲等培养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在调研中发现中职学校教师以本科以下学历教师居多,而且以年轻教师居多,因此学校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读本科、研究生和博士;学校充分利用省培和国培的机会送教师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以及实操技能;大多数学校都采用让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或者是专业带头人进行传、帮、带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更快进入角色。

3、深入校企合作,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出人才建设计划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团队里的中流砥柱,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骨干教师进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进行实际技能锻炼,或者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有的学校选拔部分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企业最新科技技术,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学校,带入课堂。通过深入校企合作,学校培养了大批具有“双师素质”教师。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各个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结构改善、队伍优化

各学校通过引进高学历毕业生和企业高层次拔尖人才,在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等措施,使得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竞争激励、骨干稳定

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实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学校实施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岗位津贴等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看齐。高要求与高待遇统一,稳定骨干。

二、结合本校特点,促进教师结构优化的建议和对策

1、努力提高认识,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是准确理解中职教育的内涵,学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学校制定规划必须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特色和规模,明确所需教师队伍的数量、层次、结构以及职业技能,设计切实可行的计划,促进自身发展。

其次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做好教师培养及引进工作。学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自身发展规划做好教师培养和引进计划,力保教师结构合理性和适应性。

2、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

(1)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顶岗锻炼

学校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顶岗锻炼,制定教师下企业制度。教师下企业期间,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学校支付教师工资。对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补助。已经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每年度至少一个月下企业调研和技术实践。

(2)联合企业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

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以及企业聘请的楚天技能名师及兼职教师等带头作用,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参与,充分考虑本校传统以及相关行业的特色,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对传统教材进行改编、整合、补充等“量身定做”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个性化校本教材。

(3)促进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校企合作中,教师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一个大事。实习基地对教师的技能提高能带来便利,企业是教师最好的学习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技术攻关、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1]。

3、科学管理、逐步建立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学习型的师资队伍

要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乐于协助的精神的学习型的师资队伍,学校以及各教研室要进行科学的管理,逐步建立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

中职“双师素质”教师建设的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在专业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而教育、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方面比较薄弱,需要通过专业带头人、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传、帮、带,实现“青蓝结对”,帮助新教师迅速适应角色。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多与相关企业打交道,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

(2)创新激励机制,健全保障制度,引导教师提高职业教育能力

要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向“双师素质”靠拢,需要一套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吸引和稳定骨干教师队伍,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制度,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建立教师培养制度,开展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实施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改革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教师评优、进修、出国深造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论文:职业学校教师“两课”评比中的说课解析

摘要:说课是一种有益的教研活动。教师通过目标确定、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板块解说呈现的是其教学的思路轨迹、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内化为教学行为,最终体现的是教学智慧。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说课

一、说课有益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以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蓬勃开展。教师通过目标确定、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教学反思等六大板块的演讲与阐述,诠释了教学思想、展示了教学风格、升华了教学境界,说出了能力、说出了水平、说出了风采。

二、说课有“魂”

教师为之奋斗的是上课,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课。那么,为何要说课?说课与上课有何区别与联系?这种区别与联系是否可以凝练为说课的“魂”?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说课活动以来,应该认真审视和梳理的问题。

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编制的教案,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形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如果说上课是解决教什么与学什么、怎样教与怎样学、教到什么程度与学到什么程度问题的话,那么“为什么这样教”则是说课必须展示的内容。如果我们将上课看成是施工工程本身,说课就好比是工程的可行性报告。也就是说,说课者面对同行和专家解说基于教学实施所以然之所以然。即说课展现的始终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是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是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内化为教学行为所体现的教学智慧。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的根本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说过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知识视野中起码的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当前,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在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工作情况下,少有多余的时间关注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多的是凭借各自的教学经验向受教育者传授本体性知识,认为传授本体性知识是最重要的。当然,一名教师具备本体性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学习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一名教师,若对教材以外的教育观念体系知之甚少,或者不能够自觉地逐步积累内化教育理论,并以此成为指导教学行动的力量,他的教学就不可能有深度。有人说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是“软”的,但是,在将思想付诸行动时,他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正是当前说课活动中需要确立和突破的。

三、说课有道

说课诠释的是教学思想,突出的是教学理论,在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们沿着目标确定、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教学反思等六大板块说“其所以然”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一些教师在六大板块的阐述中出现的偏误也是需要注意的。

(一)目标确定

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促成学生身心变化应达到的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就职业教育某门课程某一教学单元来说,怎样的目标确定才是准确的呢?概要地说,一是源于教师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对教学内容在专业与课业中的要点与关键点的把握与提炼。二是源于教师对如何将职业、企业元素更好地与学业融合的琢磨。三是源于对教学目标的正确简明的表述。具体地说,教学单元目标忌大而空、多而杂,要可操作、可检测。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采用结果性目标的表达方式,明确告知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情感目标是难以结果化的,可采用体验性和过程性的表达方式。

(二)教材处理

教材分析作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充分备课、成功上课的前提。教师要在对教材的仔细琢磨中梳理教什么、怎样教,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等,以达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材分析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时下,一部分教师在说课时主要表述了教材的编著与发行、教材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性质与地位、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承启作用等,这需要但同时又不够。应该说,说课的教材处理区别于教案中的教材分析,教师需要依据教学思想、教学目标解说教学内容的增减、加工、重组以及对教材中难点的调整、课堂呈现顺序的变动等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需要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对岗位职业素养的分析、对学情分析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对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职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与成长时期,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均不稳定,学情分析部分不仅仅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状态、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需求、生活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最终着眼于学生在教学单元中存在的学习优势与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以此确定教学难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低对教材中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较为困难后,采用直观演示法,运用挂图、模型、标本、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非常合适和真实;课堂教学中有时遇到的难题是因学生没有生活体验而难以理解,这与其抽象思维能力低没有关联,此时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加深理解会更妥当;有些知识的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反,学生容易按照自己的主观想象与思维定势去理解并产生差错时,教师采用反复对比法组织学生多次练习以强化巩固则比较恰当。因此,教材处理的着眼点是教学内容处理,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以及重点、难点的确定预设教学方法,而这一切均基于学情分析,这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真实诠释。

(三)教学设计

说课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有理念才会逐步有信念。信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力量,可使教师的教学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自觉性,少一些厌倦心、多一些责任心。为此,教学设计需要说出单元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实施的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在说课中,这部分内容需要与教学实施有效融合。

(四)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说课的重头戏。它不同于教案中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需要写清楚教学步骤、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形式、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教学实施则需要解说教学流程、典型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并呈现其中的特色与亮点。有的教师在这个板块特别是教学方法的陈述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认为方法越新越好,至于如何运用以上方法,或有失规范、或太过笼统、或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如运用小组讨论法,说出讨论中教师的引导认知、引导交流、引导探索作用以及教师对时间调节、效果反馈处理的不多,这样的小组讨论就有了放任自流的嫌疑。为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然应该是我们遵循的原则。教学一定要借助教学方法,但不论是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内化成教师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施教的具体目标,才能彰显教学的创新与特色。在这个板块需要强调的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因为这既是教学智慧的闪光点,也是教学研究的关键点。

(五)资源整合

在说课活动中,教师向同行与专家们呈现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实物标本、仪器设备、图画图表等。图、文、音、视、画可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肯定的,但是,作为教研活动的说课,教师对于教学资源不仅在于应用,也不是罗列,而在于整合。能够说明白整合的唯有“资源促成了教学环节的哪些优化”内容。因此,说课中资源整合的表述重在应用得合适、有效。

(六)教学反思

如果教师仅按照大学所学的本体性知识去传道、授业、解惑,没有自己的教学反思以及形成的教学思想,严格地说,他只是专业课程操作型、技术型、按规定要求认真实施的“教书匠”而已。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的那样,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反思后形成的教学主张是对教育教学深刻思考后形成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他不仅表达了教师对事业、对学生热爱的情感上的自觉,也表达了教学理智上的自觉。

一般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旨在发掘亮点、反省和纠正教学中的缺点与错误。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发掘的亮点还是反省的缺点,都不能没有针对性地“放之四海而皆准”地泛泛而谈。亮点和缺点应该是在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后,对单元教学设计的反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课有技

(一)说课有序,即逻辑性

成功的说课,不是对六大板块的机械表述,而是依其逻辑顺序运用简短的话语实现各大板块的巧妙过渡与有效融合。如说课的题目—题目出自什么教材—题目在教材中的定位和作用—题目在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职业素养出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的确立—通过学情分析后对教学难点的确立—为达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步骤—依据学生单元的学习优势和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采取的教学方法—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典型环节的教学设计—为了优化目标达成所进行的资源整合—针对单元教学发掘亮点以及需要纠正的缺点与错误。

(二)说课有底,即基本功

教师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语言行为、仪态仪表、兴趣激情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说课的成败。教师以课说话,教师以课立身,教育话语不一定要求高深、系统,但一定要有亲和力、感染力,触及心灵的话语才会感动心灵。说得有理、有序是教师基本功的必然要求。

有人称教师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教师人格的沦丧。说课是教师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出来的教研活动,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一个具有教育智慧、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教师是在不间断的学习探索中成长起来的。

关注学生、关注效果、在教学中感受快乐;努力实践、认真钻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唯有行动的改进才是说课真正的价值所在。

学校教师论文:齐齐哈尔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女教师婚姻质量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段女教师婚姻质量状况。方法:分层抽取3所大学、6所高中、5所初中、7所小学已婚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709份,收回有效问卷612份。采用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共10个维度,每个维度含9个条目,共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所得标准分数越高,满意水平越高)评估女教师的婚姻质量。结果:①不同类型女教师的婚姻质量:小学、初中、高中女教师婚姻质量总分高于大学女教师。高中女教师的婚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大学女教师,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不同类型学校; 女教师; 婚姻质量; 问卷调查

作为影响人类心身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婚姻质量已日益受到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视。婚姻家庭问题专家、全国妇联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新欣认为,未来中国婚姻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婚姻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个人的权利受到尊重,生活将趋于个性化。关于婚姻质量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中包含了婚姻幸福感及满意度的内容,涵盖了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1\]。对于婚姻质量国内外学者曾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2-5\],但对教师的婚姻质量的研究\[6,7\]并不多见;有学者关注女性的婚姻质量\[3,8\],但专门针对女教师婚姻质量的研究\[9\]确是少见,而且已有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国外的婚姻质量问卷,如OLSON婚姻质量问卷等。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以不同类型学校的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内学者程灶火编制的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10\]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女教师的婚姻质量状况,从而为提高女教师的婚姻质量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齐齐哈尔地区分层抽取3所大学、6所高中、5所初中、7所小学的已婚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709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其中大学女教师123人,高中女教师157人,初中女教师178人,小学女教师154人。

1.2研究方法

1.2.1采用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问卷共10个维度,每个维度含9个条目,共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所得标准分数越高,满意水平越高。

1.2.2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结果

2.1不同类型学校女教师婚姻质量各维度比较

小学、初中、高中女教师婚姻质量总分高于大学女教师;高中女教师的婚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大学女教师,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

2.2不同年龄段女教师婚姻质量各维度比较

50~59岁年龄段婚姻质量总分高于其它年龄段,明显高于40~49岁年龄段,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不同类型学校女教师婚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女教师婚姻质量总分高于大学女教师。高中女教师的婚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大学女教师,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

不同年龄段女教师婚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50~59岁年龄段婚姻质量总分高于其它年龄段,明显高于40~49岁年龄段,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本研究只是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女教师的婚姻质量进行调查,进一步的研究将探讨女教师婚姻质量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而已有研究可做参考,如Davila和Dobson\[11,12\]提出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尤其在女性身上表现明显。我国学者的研究中也表明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之一\。另外有学者研究了冲突解决方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13\],夫妻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等\[14\]。

总之,婚姻质量的好坏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婚姻质量的高低既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本次研究中,女教师总体婚姻质量低于程灶火等人的对于女性总体的调查结果\[15\]。所以,对于女教师这一重要社会角色,其婚姻质量问题应得到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只有提高女教师的婚姻质量,才能使其感觉到幸福与快乐,也才能更具热情地投身于教育教学中来。

学校教师论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研究

摘 要 提高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将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实现自我完善和其专业技能发展。职业教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采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教师队伍。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师 信息化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简单的定义是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在1989年提出的,它主要包括:能够判断需要的时间,并且了解怎么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在《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作了全面的描述。其中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学评价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核心技能。

教育部门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对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在全国职业学校实施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并且要求对上到校长,下到老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意见》要求,制订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依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关培训机构以及实践企事业,建成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并且建立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其中要重点加强职业院校信息主管的培养。每一所院校都要一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管行政领导、一名校园网络主管和一名高级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节。要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各地区院校要对在职人员组织学习、应用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为了积极响应与落实上级的精神,职业学校都对学校的网络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硬件和软件都紧跟时代步伐,但真正能让这些资源合理利用于教育教学的较少,造成不少的资源浪费。多数学校只注重平台搭建,对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重视不够。我校是部级重点中专校,学校很重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原有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策略存在着不少弊端。

(1)培训讲座过于单一,而讲座的内容无法与老师的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无法激发教师们对“信息探求”的兴趣。(2)后续培训不到位,在培训时,教师热情度本来就不是很高。培训结束后又没有进行强化训练,久而久之,教师对此又索然无味。(3)培训的教学方法不好,没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教师参与进来,没有让教师把 “学”、“做”、“用”结合起来。应该让教师在“做”中“学”,“学”中“用”,才能真正激发教师对信息技能的“渴望”。

因此,为了确实解决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我校提出对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通过前期对我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校作为信息化应用较早的学校,基本的信息素养已经不再是主要的技术应用障碍,所以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培训内容,对我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已经起不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影响,对于像我校现阶段的情况,已经基本解决了信息化专业知识能力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完成了技术扫盲的部分。所以现阶段需要及时更新对于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内容及方式方法。而怎样将教师已有的信息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就涉及到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实施,这些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的薄弱环节。这也是在教师信息化发展道路上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

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主要以如何培养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培养教师信息化主要立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服务教师教学的目的需求,(下转第85页)(上接第83页)立足于教师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注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并且通过信息素养的提高来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模式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最佳途径。 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我们通常的培训模式,另外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模式。我们认为,应用模式是最适合当前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最佳模式,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那么我们所说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种应用模式的支撑性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这种模式作了很好的诠释。

教师的专业成长成果最显著的途径,就是着眼于教育问题的探索性的实践。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素养作为教学专业成长的一部分。它也是立足于教师着眼于解决自己实际问题而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研究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应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岗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素质结构及管理。(2)研究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意识及运用能力。(3)研究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师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求有创新之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的方案体系入手,同时研究出与我校护理、检验等专业相结合具有我校特色的一些信息化教学方法。

通过该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研究,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同时,通过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将提高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进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我们也深信通过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建设能够在我校营造一个信息文化的氛围。在这种信息文化的背景下,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学校教师论文:依托学校文化 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每个学校不同的学校文化,优秀的学校文化会不断地吸引着教师,影响和促动着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为此提出了“依托学校文化,以‘香、浓、厚、重’四方面,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作法”。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师;队伍

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只有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将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出来,把学校战略创新的精神释放出来。依托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走上内涵发展的健康道路。

一、学校文化的形成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成人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则与成人文化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些内容: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看法等。

二、学校文化特点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既具有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而发展、变迁的共性,同时,又会因其构成或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学校中这种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文化特质我们称之为学校文化,它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三、学校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相融的几点建议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推动教师实现自我完善、自觉提升的内驱动,本人认为一个学校要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应渗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主要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1、香——学校文化飘香,熏陶教师

校园的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的外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学校每一样东西“说话”,利用学校所有外部因素去陶冶感染教师和学生,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达到熏陶教师的目的,并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几代教育人办学理念相结合,是对快乐育人、快乐教学的追求,是对愉悦和谐育人精神与灵魂的孜孜探求。

2、浓——学校文化浓郁,感染教师

学校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建设高雅别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师生生活在如诗如画的书香校园中,着力于校园“教师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为广大教师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激发教师积极向上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激起教师的的历史命感。然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质的巨大的推动力量。努力将学校营造成为每一个教职员工、每一个孩子向往的精神乐园,激发起大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激情;使他们每个人每天都能得到发展、每天都有所进步。

3、厚——学校文化厚实,团结教师

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如同一种“磁场”,吸引和同化学校所有人的思想与行为。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引发学习的地方,学校文化的建构过程是师生精神共同成长伴随知识共享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精神成长与知识共享是同步进行的。学校文化通过共同的学校愿望凝聚大家的个人愿望,使全体教师人人充满教育激情,事事均有教育意义,时时反省和重组教育教学经验,以实现推动学校整体改进与发展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学校文化的学校是一所洋溢着浓浓爱意的心灵家园,在这所心灵家园之中,所有人皆视校园为家园,皆视同事为学友,皆视工作为合作。进而使学校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

4、重——学校文化活跃,促进教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学校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师生的自主意识。从教师的发展来看,它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的的过程。在学校发展中,只有充分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只有充分调动起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整合,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逐步形式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这和人格是否得到尊重,生活是否得到关怀,环境是否有善关系极大。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团结互助、充满友善的集体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有效地发挥。

综上所述,良好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行为具有导向、引领、激励、向心作用,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能使广大教师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教育事业,将教师的潜力凝聚成为一股巨大的动力,推动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学校教师论文:搭乘北京数字学校快车 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2012年,对于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中心校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首先,学校的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精美的校园文化墙、崭新的办公桌椅、平坦的塑胶操场等,为师生的学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作为本次北京市十所数字学校试点之一,学校开通了北京数字学校(BDS)课程平台。这项技术平台的开通,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教师“求学无门”的难题,真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学校地处北京西南,虽为首都学校,其实离市区还有好几百里的路程,加之地处山区,所以各方面的信息都很闭塞。单是参加一次区里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路上坐车就要三四个小时,还需提前一天把课调好,既不能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也不能影响外出学习效果。不过这些都将成为历史,因为BDS课程平台的搭建,将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困难。观摩名师课堂,再也不是我们这些山区教师的“奢望”。虽然我们离城区有几百里的路程,虽然我们连那些知名的学校在哪里都找不到,可是我们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沮丧,因为我们现在是数字学校课程平台试点校,可以先于其他兄弟单位率先领略名师的风采。21个学科、9500节课,如同一顿饕餮大餐,可让大家尽情享用,让我们细细品味。

经过一段时间的安装、调试,这个系统很快就投入了使用。还记得9月19日那天,学校全体教师正式开始了第一次BDS课程观摩活动。下午3:30,大家齐聚中心小学,按照年段、学科分成了若干组。每组由牵头干部和学科召集人负责,将活动计划发到大家手中,经过大家的一致推选,每组各自选定了本学期要观摩的20节优秀课程和教师自己要观摩的27节课程。这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每每想到9500节课,大家都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因为这是一项工程,一项教师成长的工程,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工程。

作为小组的学科召集人,我深感责任重大,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带领组员认真选课,选课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即对自己当前的教学困惑有帮助,能够为我们指明工作上的方向;第二,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为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搭建更大发展空间的平台,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三,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如何将所学知识与自身17年的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推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首次课程观摩活动选取了北京小学王薏老师的一节《小数混合运算简算》。通过观摩和课后的研讨,大家结合自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效果显著。尤其是我们组的于老师,他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深感收获巨大。他也刚刚教授了本课内容,可是学生们的掌握效果却不够理想。深挖原因,问题的根本出在了理、法不通上,由于课上只关注了算法的教学,虽然也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王薏老师这节课,每一步算式的讲解之后都会回到问题情境之中,去寻找一个情境支撑,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机械的,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问题。通过情境的支撑,再还原到算式之中,寻找其算法的依据,有效地将整数简算与小数简算勾连,为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次观课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大家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精彩。

我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之中,广大教师必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平台,为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辉煌。

作者单位 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中心校

学校教师论文:寄宿制学校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科任教师一定是班级管理中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科任教师是班级管理的协作者,而不是主导者;科任教师是班级管理的完善者。

【关键词】角色定位; 参与管理; 协作; 助手; 完善

寄宿制学校是民族地方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把学生集中起来,有更多的教学时间,全面培养寄宿制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有利于巩固"两基"成果。然而,由于学生全天都在学校生活学习,必然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不少的管理难题。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住校生管理人员都存在很大的空缺,尤其是生活老师的配备上多数学校几乎为零。为此,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从生活到学习上的管理就完全落在了教师身上。

多年来,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制度以及人为因素,绝大多数学校更强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从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作用并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特别是实行绩效工资班主任津贴有所增加以后,在许多人眼里的班级管理,特别是课后管理就成了班主任的事。我认为,一个良好班集体的管理,必须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共同管理,必须是全员参与的管理。不然的话,一个班集体在管理中是一定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断点"。即便是班主任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和学生在一起。只有科任教师都参与进来了,才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才能让一个班级在健康向上中不断进步。那么,作为科任教师怎样才能很好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呢?

1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定位很重要

1.1科任教师一定是班级管理中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常说,教师的工作是"一岗多责"。所谓"多责"其中就包括教师的管理职责。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授过程,更是一个引导学生成长的平台。古人云:"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其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育人过程,对学生的管理过程就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的。科任教师如果能够对加强学生的课后引导,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延续。因此,科任教师加强学生的课后管理,必然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保障。

1.2科任教师是班级管理的协作者,而不是主导者。一个班集体的管理,班主任应该起主导作用。班主任在充分征求学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应对一个班的发展目标、班级规章以及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一个全盘思考,并随时和各科教师进行协调。科任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都应该尽量和班主任保持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步调一致",才能使学生在执行同样的"命令",完成同样的"动作"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千万不能各唱各的调。如果学生在不一样的要求下去完成同样的任务时,在心里一定是很困惑的,其执行的效果一定是很差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已经在执行前形成了"内耗",自然也就谈不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了。

1.3科任教师是班级管理的完善者。任何一个班主任无论对班级管理考虑得再周密,精力再旺盛,时间再充沛,都不可能不留下管理"空白"。当科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当班主任不在学校只有科任教师面对学生时,那就应该是"你的地盘你作主"。科任教师一定要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延续班主任的管理,去督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去实现班级管理的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一个班集体良好班风的形成。

2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合理选择方法,做到有效管理

2.1共建班级教育"团队",形成班级教育统一战线。科任教师从进入一个班集体开始,就应该和班主任一起共同为班级目标的确立,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相应的工作,并把它作为今后学生管理的"大纲"。科任教师还要和班主任一起制定出详细的学生行为规则,包括学生的作息要求、作业要求、书写要求、请假要求……。只有科任教师教师和班主任在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上达成了共识,才能在实施过程中,不致于出现原则上的分歧,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也才能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执行力。

2.2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作为一个科任教师,一定要和班主任一样熟悉和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详细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情况往往又非常复杂,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其良好性格特点的形成,让他们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寄宿制班级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有些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父母离开人世的"特殊困难儿童"。这些孩子在进入寄宿制班级以前就已经缺少了亲人的关爱。来到学校学习和生活,如果老师再不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不少孩子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将不仅仅是不利于整个班级管理的问题,更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各方面情况,找到亲进每一个孩子的切入点,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让孩子们都接纳了你,喜欢上了你,在教育教学中,你所教的学科,包括你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学生才乐于接受。

2.3言传身教,树立威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努力做到身正言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必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一位合格的教师,在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的同时,自己也会给学生做出相应的示范。试想,如果老师总是批评迟到的学生,而自己却总是在上课铃响了半天才进教室,你对学生的要求还会有用吗?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要求学生外,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当你成为了学生心中的道德楷模,成为了学生的成长偶像时,你的一系列教育教学行为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寓了。

2.4尊重每一位学生。行为习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必然是老师的最爱,对待这类学生必要的鼓励和严格的要求是必须的,但千万不能过分地偏爱。相反,我认为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者是行为习惯不好的后进生,教师更应多关注他们。往往这部分学生在班集体中大多有较强的感召力,教师多给他们一点"温暖"的话,不仅班上的其他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在班级管理中能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很好的作用,老师还会在全体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得到学生的加分。

2.5甘当班主任的教育助手,完善班级的教育过程。在大多数学生的心中,班主任都是很严格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科任教师,在学生面前不防和蔼可亲一点。如果能和班主任老师形成很好的互补,做到在学生面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当出现有学生不敢给班主任讲的事都能全盘倒给你的并让你为其保密的时候,你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真是不可小视了。如果科任教师再多注意和班主任的配合技巧的话,班级管理工作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2.6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教师一定要在学生中多为对方喝彩。让学生一致认同教他们的老师都是最优秀的。同时,老师也一定要告诉每一位学生,他们在老师心中都是最棒的,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在一个班集体中,只有从老师到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共同生活学习,自己是这个团队不可缺少的助手,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主人的时候,才能激励全班师生对班集体倾注自己的爱,每一个集体成员都会因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健康成长起来了。

每一位科任教师就是一个班级的副班主任,副班主任也是主任。只要科任教师积极参与到了班级的管理中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深深的体会到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参与管理更不是科任教师的一种负担,而是一件双赢的事。

学校教师论文:职业学校教师要“文武双全”

【摘要】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培训后能够快速融入现场并独立操作的技术工人;职业学校的老师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老师,工作特点要求他们不仅是讲台前的教学好手,更是技能场上的行家里手,做到“文武双全”。笔者从事技工教育多年,深感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技能 要求 教学质量 设施

一、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

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其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又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例: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有严格的要求,职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熟识本专业的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任教者起码要大学以上学历,以保证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任教者要通过实习或是工作获得实践动手能力,即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三是要通过师范专业培训,以把握教育教学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师资应同时具备教育家、工程师和高级熟练工人三种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正是对职业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培训,德国的职业培训中心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具有现代专业技能水准的技术工人,“德国制造“也成为优良品质的代名词。

二、是职校教师的职业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以行业、企业办学为主,多沿用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操的情况普遍存在,近年来,虽有明显改善,但办学机制、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广大用人单位的需求,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尚有待于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的本科或专科毕业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往往是说得多,干得少,甚至干不了。由于与生产实际脱节,闭门造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也明显滞后于现场。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推行毕业证和技术等级证的“双证书”制度,对于正确引导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培养合格的“双证书”的学生,必须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保证。

三、是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生源质量的要求

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指单纯做学问,做工的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而专门以培养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少人重学术轻应用、重学历轻能力、重高教轻职教,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学生不愿上,家长不支持。所有这些使得近几年来职校尤其是技校的生源质量每况愈下,一个班级里真正高中毕业的没有几个,优秀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学生和学习基础,继续沿用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思路显然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理论课时昏昏欲睡,但实验课或实习课时却兴趣盎然,他们喜欢动手,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去书本中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做成一件产品时,兴奋、激动的情绪溢于言表。所以,在实习教学中去寻求突破,改变被动教学的局面,加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教学目的,融“教、学、做”为一体,尽量让学生“用身体”去掌握技术和技能,所有这些,没有扎实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显然是难以胜任的。

四、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针对学生文化课基础差的现实,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的技术工人呢?笔者认为可以扬长避短,做到理论够用,突出实操,加强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课时分配中的比例,有些专业理论课的讲授完全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说,更要去做,要先设定一个目标,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将教学重心由“教”转移到“学”。实习课题要努力营造实际的工作场景,将干巴巴的授课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尝试与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许多知名的职业学院的教学工作几乎完全是在现场情景中进行的,他们培养了大量受到社会欢迎的实用性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而做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教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院硬件设施建设的有力支持

要上好试验、实习等专业课程,所需的设备与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经过近几年的强势发展,我院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各专业都拥有独立的试验与实习场地,但能够代表本专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实验室很少,能够模拟生产实际的实习场地也屈指可数。这些实际情况使得教学科目的设置,尤其是实习教学的安排显得捉襟见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我院新校区建设的全力推进,省市各级部门在硬件设施上的大力支持,我们期待,这种状况能够得到扭转。

学校教师论文:基于教师基本功建设的学校文化发展

摘要:十八大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教师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领导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基本功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师善的职业品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适时的信息素养能力和美好的教师形象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也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

关键字:学校文化;教师基本功;学校文化发展

中共十八大在改善民生和创建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首先就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可见新时期教育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是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需要学校有个优质的文化氛围,也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

一、教师基本功发展及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名师和领军人才。”造就一批中小学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做好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这也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外,还要达到一种先进的教育艺术水平。教育是一种由经验向科学转变,有科学向艺术转变的过程,教师要达到这种水平,应该要具有以下基本素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娴熟的知识管理能力、善的教师职业品质、高效的教育教学能力、合理的班级组织和课堂控制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效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适切的教学科学研究能力、适时信息素养能力和美好的教师形象。

(二)学校文化发展的内涵。所谓学校文化发展,就是指学校办学主体充分发挥其文化认同、选择和创造作用,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积淀和创造出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使学校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学校的“文化个性”一旦形成传统,就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情趣和行为作风。师生会自动地,不用思索地按照学校的思维去思考,去行动。学校文化像一块学校的吸铁石,把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学校文化又如一个大熔炉,学校里如果来了一位新成员,立即会熔化在这个文化传统之中。学校文化发展相对于社会文化发展而言,它具有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和差异性。

二、教师基本功在学校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是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同时学校文化也体现了广大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设都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创新,良好的教师基本功是学校文化健康发展的奠基石。

(一)良好的教师基本功对学校文化发展的建设作用

学校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主要围绕教学活动和学校生活而创设。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属于学校文化的表象层,它主要包括校园建设、学校的设施设备建设、环境建设、校容校貌建设等。物质文化建设需要他们的共同参与,共同配合,并要求教师以主人翁的身份要求和监督学生爱护环境,爱护公物。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和支柱,属于学校文化的过渡层,它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教师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制度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建设者。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灵魂,属于学校文化的观念层,它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观、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态度作风等。教师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只有广大教师的一致努力,才能将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建设的更加丰富和更具有时代和本土气息。

(二)优秀的教师基本功对学校文化发展的领导作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也是学校文化的领导者。在学校进行物质文化建设的时候,集思广益,是教师将学生的需要传达给了学校,学校增添新的设备、建设校园环境等。也有许多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教师领导学生为学校添砖加瓦。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时候,学生需要在教师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如,学校的元旦晚会,需要教师的主题指导,需要教师的计划指导、需要教师的步骤指导、甚至需要教师指导实施以及现场管理。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时候,教师更是核心的领导者,他们不仅要对学校的制度文化进行不断的改进同时还要领导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

(三)卓越的教师基本功对学校文化发展的传播作用

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学校文化的传播者。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书本知识需要教师的传播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但是教师传播的职责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隐性的文化需要教师去传播。学校的物质文化从建设到发展到运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的许多信息都需要教师的传播。学校的制度文化是隐藏在学校的条条目目的框架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习,然后将这些存在的制度文化传递给学生。学校的精神文化更是如此,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吸收新的文化和时代的主题,将其融入到学校的精神文化之中,将他们传递给自己的同事、领导以及学生。

三、加强教师基本功建设,提升学校文化。教师基本功发展状况将决定教师能否从事学校文化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在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建设,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具有善的职业品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适时的信息素养能力和美好的教师形象。

(一)发扬教师善的职业品质。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国家主席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学调研,看望全校师生的座谈会上提出,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他希望广大教师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

简单的教师二字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却代表着深刻的内涵,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职业来看,它是社会的一名工作者,因此我们需要有忠诚、敬业和奉献的品质等;作为职业教师工作者,我们需要有慎独、至善和坚忍不拔的品质等;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需要有宽容、正直和感恩的品质等;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广大学生,需要有爱、公正和具有相关礼仪的品质等。当然,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仅仅只需要这些职业品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他们更应该具备其他许多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品质。同时,这些品质的具备要体现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培养教师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英国文豪萧伯纳也曾说过:“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处不在。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沟通是关键的一环,他们要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沟通,与教师之间的同事沟通,与家长的沟通,与领导的上下级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沟通。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外,课外的沟通也是必要的。通过课外的沟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了解生活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和困难,对学生进行鼓励。并且更容易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间要团结无间,互相配合”。学校是一个集体,教师在学校里是作为一个教育集体共同担负育人任务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可能只靠一两个教师来完成,而必须依靠整个教师集体的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教师之间的沟通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关于对学生教育的业务上的沟通。二是同事之间作为个体存在的人际沟通。教师在人际沟通中要遵循平等尊重、真诚相容、倾听共鸣和互惠的原则等。

(三)提高教师适时的信息素养能力。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三个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信息阶段。根据这个学说,我们目前正处在信息社会阶段,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而在学校这个育人的摇篮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指的是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信息意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灵魂,是指人面对不懂的东西,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信息技术产生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它既是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首先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其信息素养的核心,也是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不仅要求教师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信息道德是教师信息素养的保证。海量的信息资源通常会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知道一些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的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注意到使用的信息资源是否存在版权问题。

(四)建设美好的教师形象。学校的风貌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教师的形象,也可以说教师的形象就是学校文化的一扇窗。所谓“教师形象”,是指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征属性,以及社会外界对其职业的期望和评价,是其内在形象认知和外在形象确认的统一。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内外兼修、心灵美与外在美统一的师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建设,教师的成长应当与自身形象建设同步。“教师形象”所代表的内涵丰富,笔者尝试用九个字来简洁概括:“端、净、言、表、行、气、趣、度、稳”。这个九个字中,前五者喻之为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其美好形象的“外在”,后四者则对应为“内在”。 教师的外在形象主要是指教师的外貌、服饰、礼仪以及言谈举止:“端”——端庄得体的服饰;“净”——干净整洁的外貌;“言”——得当温暖的言语;“表”——淡定不夸张的表情;“行”——礼貌大方的行为举止。内在形象是教师良好素质的集中体现:“气”——教师职业气质、精神状态;“趣”——教师对世间万物的审美情趣;“度”——合适的尺度;“稳”——优雅的风度,良好的教养。

结语:学校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的加强教师善的职业品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适时的信息素养能力和美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者、领导者和传播者。在十八大召开的新时期,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