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

时间:2022-05-29 08:46:36

摘要: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尚未得到广泛普及。介绍了增强现实的概念,分析了增强现实技术被融合到教育中的优势,对增强现实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融合进行展望,指出研究增强现实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提升教育的发展,更能够提高增强现实应用的广泛性,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迫切可行的。

关键词: 教育教学 教学经验 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的教育教学经验

些处于僻远的农村的学校,平时组织的活动几乎为零。学校里逐渐形成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风气。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如何做好领头羊呢?要从心灵深处感化学生;有方法地强化训练学生的能力;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发展。

农村小学 班主任 心灵深处 感化

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成单位。班级的领头羊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将影响到班级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将对学生的能力、性格等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如何做好这只领头羊呢?

一、从心灵深处感化学生

班主任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一群孩子,由于习惯、家庭等各种原因,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够认真,一切感到无所谓……凡此种种,在不少同学的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决不能忽视。我会尽可能地改变这种困境。在班级里,班主任可让学生充当小助手参与班级的管理,让其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内心深处迸出进步的火花。

曾经有一位小女孩,表达能力极好,也挺惹人喜爱。可就是不爱学习,不愿写作业。我接手此班后,发现她缺乏激情。为了帮她树立信心,我请她担任小组长,协助我检查其他同学作业。大概是她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她的学习更加努力,最后,还被同学一致推荐为“三好学生”。正是这种所谓的“信任”从心灵深处刺激学生的心灵深处,鞭策着他们的行动。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因为老师对我很好。”“老师对我真关心!比我的父母还理解我……”教师教育学生时,要从内心深处爱学生,这份爱不仅要真诚,还要充满智慧。我们班的学生上课总是窃窃私语,习惯不好,我千叮咛万嘱咐甚至课下盯梢仍无甚成效,让我十分头疼。于是,我就对孩子们讲:“人脸上之所以长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大家多看多听少说,该说的时候说,如果谁在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我就送他一张嘴,用胭脂画在脑门上,说完了看看孩子们的表情,我觉得这个办法能有效”,果然接下来的一星期班里格外得安静。就是这样,不用费口舌,学生养成了好习惯。

教学有法,本无定法,贵在得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师的说教在有些学生的眼里都快成出土文物了,如果我们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你还能指望他能听你的吗?比如说上网的问题,农村的家长对网络没有准确的认识,有些家庭条件好些的,为孩子准备了电脑,并且不加约束地让其使用。这样的家长片面地认为这就是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结果有的孩子网络痴迷、游戏上瘾。我教的六年级班里每年都会出现几例,怎么办?只能加强自身修养,熟悉孩子的世界,慢慢引导:“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爱吗?真正的爱是从了解开始的,你现在了解你所谓的“心上人吗?”你只是在浪费时间,为一时的情绪缴纳高昂的学费,等你真正成年后会明白,你的得到和付出远远不成正比。“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与家长及时沟通,提高他们的认识。

二、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在某些方面,必须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人接受锻炼,才能促其发展。农村的孩子普遍存在胆怯懦弱的现象。而这些孩子又缺乏基本的锻炼,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在全体同学面前,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应积极创造情境,逐步培养其自信心,促其性格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曾悄悄地对一位性格内向,很文静的男孩子说:“老师这几天较忙,对班级管理可能力不从心,你愿意帮我代管几天吗?”看着我诚恳的目光,他不太乐意地接受了。之后,我宣布让他代管几天班级,几天中,我观察到他慢慢地变得性格开朗活泼了,似乎变了一个人。我总是寻找各种机会,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孩子们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三、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发展

班主任要像家长一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农村的孩子,多数属于“散放型”,家长没有辅导孩子的习惯,而是听之任之,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班主任的角色就是一个平衡杠,调节学生的心理,对差生给予一定的关怀,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而对易骄傲的学生,则适当的来一个当头一棒。学期结束时,“优秀学生”等称号优先考虑进步较快的同学。

班上有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农村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他特爱生气,一点小事就会惹得他很不高兴甚至大骂脏话,故大伙儿都不乐意跟他玩甚至故意气他,他便经常逃学。当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我便主动跟这个孩子沟通,帮助他尽快地融入班级这个圈子,解开心中的郁结……他的性格渐渐开朗了,也不再往家跑了。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让我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常在想为什么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叶圣陶等中外教育家能留名青史,那是因为对学生来说,真正能走进他们心灵的教师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知识的容器,也不能是硬邦邦地像砖头一样的经典,或是板起脸、皱着眉、一脑门子官司的心理不平衡者,而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温暖的、充满善意和智慧的存在,这样的教师一言一行可以跨越时空激励学生不断前行。也许他话不多,但是声声入耳,也许他对学生并不十分严厉,却深得学生的尊重。或许我们一个冰冷的眼神,的确能够让学生战战兢兢地背会一首古诗,也许我们的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能让学生小心翼翼的听讲,不敢错过一个字。但是,朋友,这一切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将来他也会这样去对待他身边的人,而我们,也会因此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育孩子,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的确,现在班里的孩子不缺爱,起码不缺那种生活上的,保姆式的爱。他们缺乏的是理智的爱,尊重的爱,带着生活智慧的爱。让我们尊重学生,用激情和善意去过每一天,那时你会发现,我们在工作中完善着自我,获得快乐,我们和学生活得很幸福,成为这个温馨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就做到了“在奉献中成就自我,在燃烧中升华人生”。

身处僻远的农村的学校,平时组织的活动几乎为零。学校里逐渐形成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风气。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如何做好领头羊呢?要从心灵深处感化学生;有方法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能力;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发展。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教育教学增强现实技术实践

摘要: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尚未得到广泛普及。介绍了增强现实的概念,分析了增强现实技术被融合到教育中的优势,对增强现实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融合进行展望,指出研究增强现实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提升教育的发展,更能够提高增强现实应用的广泛性,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迫切可行的。

关键词:增强现实;教育教学

在信息化科技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年轻的学习者可以学习更多更复杂抽象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早期教育中一些浅易的基础性知识,因此传统教育已经跟不上学习者认知理解的步伐。幸运的是,一些新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学习者对复杂思维概念的理解,同时为学习者进行一些通常环境下难以实现的实验提供了机会。笔者以探析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宗旨,介绍了增强现实的相关概念,以让读者对增强现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描述了增强现实技术被融合到教育中将会为教师和学习者带来的优势。从理论支持方面呈现了增强现实技术如何能够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预测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将会面临的挑战。并对全文做了总结,并对增强现实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融合进行了展望。目的在于希望增强现实技术能够改善提高传统教学,同时希望能为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些许意见。增强现实涉及到多种计算机运作技术,一般是通过移动技术,以增强物理位置和多个带有数字信息的对象。数字信息可以具有各种形式,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网页内容和3D建模。增强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增强现实不同于虚拟现实,因为它不是用合成环境代替真实的世界。虚拟现实的连续性描述了不同类型的现实如何相互关联。在这个连续性上,增强现实是位于居间的现实区域,即在物理环境和一个完全的虚拟环境之间。居间的现实包括位置更靠近物理现实的增强现实和更靠近虚拟环境的增强虚拟性[1]。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影像,引导给用户新的使用标志信息或是通过桌面摄像头和实时处理来看见几何形状,而更贴近生活的是地理定位、地理标签入口和用交互式打印的产品。增强现实技术提供模拟托管场地和数字信息。正如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报告中指出,虽然到目前为止增强现实最普遍的用途是消费领域,如市场营销、社会参与、娱乐或基于位置的信息,但是新用途似乎每天都在出现,而且创建这些新应用的工具甚至都变得更容易使用[2]。

1增强现实技术融合在教育中的优势

增强现实技术已经在诸如医学、军事训练、工程设计、机器人及远程机器人学、制造维护和修理、消费设计及,娱乐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发展。综合增强现实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分析概括出增强现实所特有的优势,并将这些有利优势融合到教育中,对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的展开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1.1增强现实加强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感知

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将合成的感觉信息融合进用户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中,当把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就可将原本教育课程中无法呈现不可抵达的真实世界,或者是仅仅存在于教师和学习者想象中的微观世界用三维动画模拟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使教师和学生方便地对其中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增强现实加强了教师和学习者对真实环境的交互体验和对知识本体的感知,并从多方位,多角度刺激了学习者的学习。图1中,为增强现实技术在历史课程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中利用多重接触增强现实系统设备来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在历史课堂中学生们会有很多问题,如找到地图或是图像类的视觉数据和他们的空间或是时间上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读入文本等问题,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图之间被联系在一起的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第一个多重接触增强现实系统展示设备给学生呈现了实际的历史地图,第二个设备运用3D模型呈现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仿真内容,最终形象化的图像内容如图1所示。图2、图3为增强现实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图中给出了托波尔恰尼城堡废墟形象化的可视图片,其中包含了该城堡的基本有价值的东西。

1.2对于特殊专业具有高的应用价值

增强现实对于在实践中学习或者操作具有危险性的专业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如高等教育中的核工程专业中有一些课程,存在教师难以教授、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教师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只能用语言为学生讲解,学生在单调乏味的环境难以吸收同化枯燥的理论,加之核工程辐射力非常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学生无法到真实场景中去实践感知,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弥补这样的不足,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师生提供逼真形象的学习情境,即使不去到真正的核工程现场,也能够让学生在几近真实的情境中有效学习。

1.3增加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增强现实加强了真实世界,让学习者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环境中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进行了互动和有意义学习。如在天文学方面,增强现实的优势也非常显著。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教师可以方便地表达几何形体的变化以及在空间中的关系,而学生在这种虚实融合的立体环境中更容易地掌握复杂的空间概念。

2增强现实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支持

2.1认知主义理论对增强现实的支持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过程,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取得与环境的平衡。同时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对自身进行认知加工的特定情境和特殊过程,从而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否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点之一,而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因此,将增强现实应用到教育中须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注重学生的具体经验和对情景的理解,使得学习者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顺利完成,建构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认知发展。

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增强现实的支持

建构主义是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最有力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增强现实为教育课程所创设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与建构主义的四大属性进行了完美的对接,在应用增强现实的教育课堂中,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真实情景的有效工具,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后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将会成为增强现实学习的一种模式。增强现实的意义建构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去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得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更加有理可依。

3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3.1教师习惯用熟练的教学方法而不愿尝试新方法

知识的传递,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帮助者和传授者。但有一些知识是需要传递的,需要教师的讲述,而教师在知识讲述的过程中,习惯用自己熟知的手段和方法。有位学者说: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不会一帆风顺的,由此,如果必须让教师们融合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可能会出现不会上课的现象,因为多少年来他们已经有了一套独特的直观经验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快速改变方式,就需要重构教学体系,而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们多数都对技术的使用不够熟练,重构教学体系过程花费很长时间和较大精力。这也是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中,教师会遇到的一个极大挑战。

3.2增强现实作为新型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其转变过程会遇到困难

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其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除了在考古损毁遗迹的复原展示和文物保护上有所使用,在其他领域使用得非常少,在教育中的应用更是罕见。加之人们在运用新技术学习时,会产生很多来自环境和人为的障碍、易受外在增强现实技术形式的干扰,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学习等问题都说明,增强现实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的初期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预先设计出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应对方案和策略,以确保增强现实技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可预想到的问题得到最大化地解决。

4结语

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增强现实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综合增强现实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站在教育的视角下冷静思考增强现实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不难发现,今后要解决的是把增强现实技术转化为可以真正上手的教育教学工具,才能将理想的状态变为教育现实。变革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如PPT其实在20年前office软件刚出来的时候就有了,但几十年后才成为现在课堂中讲课工具,所以一项新技术起初出现时,用的人很少,甚至会受到质疑,增强现实也是一样。未来,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自身的特点,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将较多地体现在教育游戏和e-Learning的学习中,增强现实将能够为教育游戏提供3D虚拟世界和3D虚拟环境,对于e-Learning而言,增强现实技术将可以让学习者在增强现实的学习空间中进行更高效的学习。

作者:于丹1 齐明艳2 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文章摘要】

计算机技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在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国民教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立国之本,对于信息化的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领域,对于我国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管理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使用和发展趋势,在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这种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利用,不仅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的多媒体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益,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出色的全能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1对课程考核方面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和加强

在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各个课程考核的质量问题始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过去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对于阅卷和试卷的研究分析都给教学工作者造成量非常大的一个困扰,同时具有普遍效率较低的状况,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为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困难,与此同时,也为学校在人力和财力上承受了巨大的负担。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建立起数据库,并通过计算机来对试卷进行批阅,并通过计算机对试卷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提高了阅卷的效率,也同时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同时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所建立的试题库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个学科命题的质量,更加将试题的相关问题客观化,适应了教学考核的要求和标准。

1.2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针对中小学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的最终学习教育质量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最关键核心部分。如今,各大高校为了更好更快的对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测和考核,通过建立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测系统,能够全方位的让全校的各个部门和教学工作者都能够参加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同时还能对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更好的提高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水平。这种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测系统,能够很好的对过去因为手工测评所带来的失误得以弥补,能够更加公平、真实而有效的对教学管理者进行评估,并提供管理平台和及时大量的反馈信息,更好的对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也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为牢固稳定的教学环境。

2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关于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技术扩大了书本资源,让管理更加条理、体系化

对于过去传统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对相关资料性的书进行便捷性的查阅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图书馆的书籍资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阅读所需要的标准和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的图书馆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让图书的种类更为繁多,图书资源更加多元化,最关键的是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为人性化、便捷化的图书查阅服务,更好的满足师生对阅读的要求和标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对各种图书进行资源共享功能,这种变化为学校减少了图书引进的开销,图书的资源共享最关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丰富的图书资源。通过这种运用,更好的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2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计算机图书资料库,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更好的通过图书馆丰富多种的图书资源来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来填补自己在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进行空缺填补;而作为教学工作者,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下的图书馆资源,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知识储备进行更新和改变,跟随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时代趋势,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个,来提高整个学生的学习水平。

3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局限性

3.1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相对不够广泛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深入的应用,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对于整个教学工作者的师资水平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对于这种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知识非常浅显而基础的应用,对于教学内容的转变并没有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效变化,只是在教学中改变了课堂中授课的一些模式。因此对于不断深入通过计算机的使用来整合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充分结合运用,来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需要积极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真正切实的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成为教育教学的必要工具,并根据这个方向和目标来制定出适合各个教育阶段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方法,从而更好的建立好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计算机管理技术。

3.2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运用环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计算机技术整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应用,但这个践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学运用环境,建设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的条件,并以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来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来实现学校的校园网络运用平台的建立,为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提供一个能够方位学校服务器的安全、稳定又便捷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学工作者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方式来办公,同时还能充分拓宽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的知识面和先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情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运用,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优化和加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安聃 单位:锦州市实验学校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

古筝作为使用者较为广泛的一种演奏乐器,古今中外都倍受欢迎,成为了全国艺术院校中的热门专业。本文以古筝演奏技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变,辨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别流派中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点,阐述其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传统乐器;古筝演奏;演奏技法;音乐教学

古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备受人民喜爱。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古筝的弹奏技法为了适应音乐审美的变化,也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流派发展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古筝曲《庆丰年》开创了双手演奏的古筝演奏技法之后,我国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开始不断创新发展,进行不断的尝试。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许多新的元素和现代元素,使得古筝演奏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要求。

(一)古代古筝演奏技法。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古筝的表演形式,是战国时期的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所写的:“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说到的“筝”就是古筝,意思是边弹着古筝,边拍着大腿、唱着歌,让人耳目愉快,说这才是真正秦国的音乐。这句话虽然没有确切地说古筝的演奏技法,但是也能从中得知,在那个时候,古筝并非是纯演奏的乐器,主要是用作唱歌时候的伴奏乐。在汉魏时期,古筝已经成为了表演活动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了。古筝最早的演奏技法是建立在伴奏基础上,和歌曲演唱有密切相关。

(二)近代古筝流派机器演奏技法。

到了近代社会,古筝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的说唱音乐形式和戏曲的音乐伴奏,其表现形式有许多呈现,如杭州的滩簧、山东的琴书、广东汉乐等。古筝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曲谱加上个人的改编,再加上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法,就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鲜明的演奏风格,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如浙江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等。从不同的古筝流派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看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及发展和其发展地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息息相关,而这些,在古筝演奏技法的运用中也得以反映。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我国音乐艺术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传统的音乐元素之上也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和国际化的新特点。古筝演奏技法在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发展,又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演奏乐器的优势加以发展,最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演奏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一方面,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其演奏技法依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在古筝的演奏中,最主要的是点、揉、吟、颤等传统技法。这些传统的演奏技法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凝聚了古筝演奏技法的精髓部分,在古筝演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古筝演奏技法又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之上,还加以革新。传统古筝的演奏方法往往带有很浓重的地域色彩,虽然各具特色风情,但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了。因此,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对现代演奏技法进行发展创新,使得古筝的演奏技法灵活多变。

(二)对其他乐器的吸收和借鉴。

古筝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演奏乐器,其产生和发展都遵循着其本身的特点和音乐总的发展规律。并在此过程中,为了完善和丰富自身使古筝演奏更富传承性和包容性,古筝演奏技法也吸收了许多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并加以融合。比如对于琵琶,古筝吸收了其演奏中的扫弦法,此外,还吸收了西洋乐器的不少演奏技法。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古筝的演奏技法中,在对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和传承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因此往往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最基础的传统指法以外,还发展形成了如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艺术特色,兼容了传统和现代化,使得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显现了更丰富的形式。

三、古筝演奏技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古筝教育作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是古筝艺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古筝教育一方面为古筝演奏事业提供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在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然会在音乐教学运用中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古筝学习的入门基础,教师在一开始就会向学生介绍关于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其发展概况。这是古筝学习中所必须了解的,其余还有关于弹奏手势、掌握定弦、音位和一些最基本的手法等等基础的理论和技巧技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事先为学生讲解最基础的概念知识和弹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在一开始的时候,需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势和指法。其次,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事先制定好相应的训练计划。在教授新曲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旧曲目的复习和巩固。在进行新曲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授,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曲目,更要分层练习,以便更好掌握,在熟悉每个章节和阶段之后再进行总体的练习。而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曲目,教师也要安排好学生进行复习。由于古筝演奏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法的讲述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除了日常的练习以外,还要定期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并通过练习和表演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在古筝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演奏技法的培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和内涵的培养和重视。现代社会,学习古筝的学生从小是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盛行的社会背景中,流行化是学生对于现代音乐的认识基础,而这样的音乐文化氛围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古筝演奏的魅力没有足够的体会。目前,许多学习古筝的学生都更重视对古筝技法的训练,掌握更好的演奏方法,从技术层面达到演奏的正确性,然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演奏的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了解过少。针对古筝专项练习的训练,专注于曲目的经典片段和节选的技术练习也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古筝这种乐器和音乐本身的独特风格和韵味。游离于单纯的技术练习,为了提高技法水平而进行的练习往往导致所练习的技法风格也是单一的,本身虽然无害,但同时也导致了古筝演奏失去了它独特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将演奏技法和古筝的艺术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古筝演奏在新时期能够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特色,思考如何将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更好地了解古筝并能真正热爱古筝,热爱民族音乐,并通过身体力行为,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要思考如何让古筝能够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作者:冯婷婷 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运用

摘要:

面向信息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传统教学的优点与不足,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要求,满足新时代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主动学习、探究创新、开发潜能。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以实现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发展契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教学质量

1传统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非信息课堂造就了主从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主动的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的服从者。教学体系的潜意识:学生服从教师,教师管理学生。师生之间非对称,交流意见的环境不平等,探讨问题不平等。非信息课堂教师知识体系的表达为主体,而学生的全盘记忆与接受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管理与组织课堂与学生服从与遵守形成观点的非对称,由此影响,对于知识的思考与探讨完全屈从于老师的观点与视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的教学观点非常主观与集中,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学生的知识体系成为老师知识体系的一个子集,学生的专业观点屈从于所跟随的老师,学生的思考无法得到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思想、观点与看法不能被认可与重视,失却的共同思考,教学相长的初衷与目的。传统教学忽视了人与人的交流与感情因素,忽略学生情绪因素,影响了教学受众的主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德智体综合发展的,主要工作于一线技术岗位的实用型人才。能够提供生产制造、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基本理论知识和领域专业知识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理论框架,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严格要求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特征,就必须努力建设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合格、理论功底扎实、实用技术过硬、教学水平较高的“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因此,我们更要努力把它做细、做深、做精,使之成为我院乃至全省各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师资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的研究是以教学过程为主体。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表达专业知识、演示专业实验、模拟专业实践,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实现领域知识的优化与整理。

3.1通过信息技术表达专业知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文字表达、声音与图像集成应用,更加真实的表达专业知识。避免了专业教师枯燥的理论讲授,减少了演示实验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避免了实践课程的管理成本与人员安全问题。网络资源的引入实现了知识的同步更新与检索优化,对于知识的老化帮助很大;对于技术的应用与案例更是与时俱进。网络资源的岗位、技能以及商业价值更是意义深远。

3.2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理论体系的非信息化大大阻碍了专业的进步与发展。原始材料的人为检索与查询既无法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也不能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同时,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也不能很好的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结合统一、相互融合。信息技术通过文件管理与数据库技术轻松接管了系统知识体系建设的工作,实现了知识体系完整性,保证领域知识的先进性,以及查询与检索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电子资料的产生不但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大大减少了知识传播的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完成了领域知识体系的建设。

3.3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灵活性。

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节奏的工作,灵活的教学时间与空间成为必然。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学生的学习地点可以无处不在;电子资料的构建,让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灵活。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校企合作,因此,灵活的教学时间是学生企业实习的有力保证。专业书籍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工作当中理论的完善与知识的查询;电子资料的产生让知识的查询更便捷,同时对于知识的更新与优化也意义重大。网络资源的应用对于企业工作的同学帮助很大,而企业工作的专家与学生对于应用技术的反馈同步更新了教学的内容。

4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运用的反思

高校硬件实验条件与现有教师素质不变的条件下,只有提高软件的技术水平与硬件的利用率,优化现有教师技术水平与引进企业多远化教师资源,多种方式、多渠道、多维度的应用领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为导向,强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思考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紧密结合的前提下,合理调配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践空间,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及企业案例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而系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学生可以多层次的选择教学资源,能够反复使用与思考教学问题;从而实现多层次学生的同步教育,共同思考、共同实践共同收获;提高了知识交互的速度与广度,提高了能力扩展的精度与深度。通过多媒体教学无形中,培养的学生的项目化教学的创新精神;锻炼了信息整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探究能力;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多媒体的建设与精品课的建设,总结分析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也做到了教师教学资源的提炼与整理,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传统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为起点,提出了就有教学的不足与缺点以及一些思考;分析了当今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与要点,总结了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与专业发展的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优势阐述与总结,明确信息化教学对于当今高职高专培养方向的帮助;最终,提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运用的思考,希望业界专家与领域同仁共同完善高职高专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孙浩 单位: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当前初中英语优质教育教学

【摘要】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已经成为人们进步的代名词。对于初中阶段英语学科教育教学来讲,构建英语高效课堂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周围缺少英语环境,英语学习主要是依赖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所以,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是学好英语的必然要求。为此,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育教学 优质课堂 原因 关系 方法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英语学科教育教学来讲,优质课堂构建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实现课堂的高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学、学会、会学和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创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真正的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英语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确认识高效课堂构建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不容否认,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对于英语学习我们还是比较困难的。从教学实践来看,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很少,大多学校每天只有一节英语课,课后操练英语的机会少。很多学习基础差、缺乏自觉性、家长在辅导学生学习英语时投入的经历也很有限,种种原因都在制约着我们的英语教学。但是,英语教学整体目标基本没有变化,可见这一节仅有45分钟的英语课需要承载多少的内容。所以,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是学会、学好英语的客观必然要求。同时,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除此之外,有的学生每节课几乎都可以用英语交流对话,有的学生除跟读外.就不再会用英语交流。为了使本来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更好,使一般的同学迎头赶上。就必须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以便尽快缩小同学之间的差距。当然,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是课改精神的真正体现。语言知识是构成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英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母语中的一些语言知识可以直接从生活中习得,而英语学习则更多的依赖教师的传授和书本。在初中阶段,英语的起始阶段尤其如此。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握住课改的实质,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和教师的教授合理结合。为此,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促进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乐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处于叛逆期,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这种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各种潜力才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现,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双方感受到教学过程中的愉悦并产生成就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其实,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课常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老师在主观上做出积极地努力。为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从多方面热爱、尊重学生,不能以权威者或长者身份自居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同时,在师生交往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主动理解和接纳对方,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学生就会感觉课堂有家的温暖。这会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优质教学课堂开展的具体措施

新时期,构建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已经困扰我们很多年。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地创新,寻求优质教学方法。课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研读教材,认真查阅各种资料,根据教材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适当调整,让它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教师也有了更多创造与发挥的空间。同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作为课堂的另一大主体,在课前最充分的准备就是自主预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每次预习作业教师都要给予检查、督促。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英语学科优质课堂教学的合理开展,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认识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合理的开展教学课堂,从而真正的促进初中阶段英语优质课堂的合理开展。

作者:董剑 单位:江苏省泗洪育才实验学校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民办本科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公办本科院校,因此,其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公办本科院校的模式。笔者在深入挖掘创业教育和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对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展开具体分析,结合国务院办公厅深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探究民办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对其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国务院于2015年6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该意见一时激发了大众的创业激情。智联招聘网最新公布的数据也进一步表明:在参与调查的2015届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由去年的3.2%上升至6.3%,创业意愿高涨[1]。此前,不少民办本科院校虽已尝试将创业教育的内容纳入课程之中,但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其创业教育效果仍不理想。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则对高校全面推进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将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对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这也将有助于此类院校创业教育效果的提升。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早在1989年就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该组织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由此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2]。在此之后,创业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中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用的启发。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后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促使政府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并在2007年10月明确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学者目前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针对如何创办企业、如何经营企业的狭义的创业教育;另一种则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创新岗位或创造性就业需求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目的高层次教育。笔者在此讨论的是广义上的创业教育。

二教学模式的内涵

美国学者BruceJoyce,MarshaWell和EmilyCalhoun认为,教学模式是基于某一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教学活动框架。教学模式能将教学理念或思想具体化、概括化,能将教学活动系统化、合理化、稳定化。教学模式一般由理念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五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首先,教学模式是在某一理念或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该理念或思想的具体反映。其次,不论哪种教学模式都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构成中占据核心地位,对教学程序、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其他因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三,不论哪种教学模式都需要规范的操作步骤。教学程序规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先开展什么、后进行什么。第四,教学条件涉及能使教学模式发挥作用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队伍、学校支持政策等。第五,教学评价指对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实现情况、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等采用有效的评价体系进行客观评价。

三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现行教学模式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尚处在自主摸索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基于课程的教学模式

民办本科院校大多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由多类课程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课程,形成基于课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例如,开设创业学概论之类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尝试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实践课程,推行科技活动等课内外相互结合的活动课程。有的院校仅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实训,通过创业计划、创业准备、创业管理三个教学阶段完成创业教育。此类院校基于课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个别院校在将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三者相结合的同时,还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带动创业教育的科研,以创业教育的科研推动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该模式属于较高级的基于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民办本科院校在学生专业知识得到良好构建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校内设立专门机构并开辟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场地及技术指导,使学生提出的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得以商业化运作。目前,全国仅有个别民办本科院校推行了此种教学模式,其学生创业成功的情况尚不多见。大多数院校则是鼓励学生组队参与申报各级创业训练项目。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等任务。

四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民办本科院校积极推行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程序缺少系统性规划;师资队伍不够优良,教学条件较为有限,支持力度不够;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等[3]。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虽然接受了各种类型创业教育课程,但在真正创业时却往往手足无措,这是因为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发挥的效力还不够。这些问题反映出,民办本科院校有必要对其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步骤、有层次的改革,使之既科学,又可操作,充分发挥效力。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树立正确的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理念

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理念是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的自我认识。在构建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时应树立以下理念:一是民办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不是对其现有的就业观、择业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这些观念的革新;二是民办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更是为了培养创业人才,使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也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三是在构建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使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既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能彰显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二)制定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

民办本科院校应依据院校所在地区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总体部署、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其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下文以江苏某民办本科院校为例,具体阐述民办本科院校应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该校坐落在省内某经济重镇。笔者从该市人社局了解到,为了鼓励和扶持高校学生创业,该市已出台多项高校学生创业新政策,显示出市政府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到地方创业的决心。而该校结合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着力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亚文化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人才;同时又从该校办学实际出发,与公办本科院校立足培养研究型人才相区别,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这类民办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应以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为出发点,突出民办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重点培养学生过硬组织协调、分析判断和开拓创新能力及合理知识结构、健康心理素质为主的教学目标。

(三)采取以体验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教学程序

笔者根据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提出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程序。该程序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是基础层,即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模拟和再现企业活动,将一个创业成功的过程及所需的如核心能力、知识结构、个性特质等各项因素设计进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置身于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动态情景中,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引导—研讨”的方式,如开展管理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逐步使创业体验的过程变为创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其次是提高层,即课外活动。教师采用“情境—熏陶”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仿真创业活动,如江苏某市举办的“东方硅谷”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引导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以获得“虚拟投资者的投资”为目的,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思考可能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借此不断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投入创业实践奠定基础。最后是升华层,即社会实践。教师帮助学生试办以学生为主体的真实小型公司,并开始正常的经营活动。这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虽有创业热情,但往往因畏惧创业风险而止步。因此,笔者建议民办本科院校教师不妨先从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开始。学生先将自己的创新成果申报专利,再把获取专利的成果有价转让给实际企业。这样,学生也能从成果转让的过程中初尝到创业的滋味。

(四)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大支持力度

在面对创业的各种困难时,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应对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坚定的信心。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更需要校方提供优质、完善的教学条件。民办本科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业培训,组织教师定期与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允许有条件者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他们的创业经验和实践技能。民办本科院校还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聘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及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申报创业大赛或创业项目,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答疑解惑。民办本科院校可借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制度方面制定相对宽松的条例,解决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如让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休学、推迟毕业或修满学分提前毕业等,以此鼓励学生适时进行创业。在财政支持方面,民办本科院校可尝试向社会各界筹措经费,设立创业专项基金,供学生创业专用。此外,民办本科院校应积极与各类创业园洽谈合作,使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尽快商业化。

(五)构建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4]。民办本科院校可从以下两个核心环节来构建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第一个是对教学环节的评价,其评价要素主要包括:民办本科院校是否采取了符合创业型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创业教育教学程序;是否不断优化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是否已具备良好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大力支持创业教育的各项工作。第二个是对学生培养环节的评价,其评价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是否具备了强烈的创业意识,是否掌握了相关的创业知识,是否提高了创业素质与能力,具体可参考学生在课程考核中的等级、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的参与度、相关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等指标[5]。此外,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创业活动的比例以及毕业校友创业率均能反映出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最终成效[5]。

五总结

基于对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现行教学模式的分析,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在对其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自身办学特点等具体情况,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设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完善教学条件,对教学进行科学评价,才能使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得以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显著提升、投身创业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

作者:张波 浦佳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

摘要:

高校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能够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通过音乐的培训和欣赏,增强身心的愉悦感,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入手,简要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教育现状;音乐教学;创新

高校音乐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它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为全世界所共知,因此被称为为世界共同的语言。音乐的种类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的音乐都是人类情感的具体表达,都能从节奏和旋律中找到和创作者的那种共鸣。高校音乐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欣赏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我国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教育等艺术类的教育教学作用被大家共知,尤其是近年来文艺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科划分使得音乐教育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建设,建设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标志着音乐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向教育教学、音乐研究、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转变,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因此,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的安排规划和管理缺乏合理性。

高校领导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作用十分明显,因此,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音乐教育教学等艺术类课程的走向。通过目前音乐教学教学在大学教育课程的比重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教学的比重还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工科类的院校,有些专业虽然也有音乐等艺术类的选修课,但由于课程安排较少,部分学生甚至连乐谱都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其次,部分高校的领导认为音乐的实用性不强,逐渐将音乐等艺术类课程边缘化,而将过多精力和精力投入到热门专业课上。由于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投入,音乐课程的体系和管理制度混乱,课程安排和管理也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此外,对课程的反馈和评价也缺乏必要的监督,这样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音乐素养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和硬件资源匮乏,师资力量需要提高

音乐教育教学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专门的乐器和多媒体等视听设备等,此外,音乐教育教学发展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撑。就目前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来说,音乐教育教学的资源分配还不均衡,各院校的音乐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艺术类院校的音乐资源比较完善,软件和硬件设施也比较齐备,而工科类院校或科系,音乐教育教学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则相对匮乏,甚至部分和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教育教学资源,没有设定相应的音乐软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音乐教育教学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师资力量,而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成败。艺术类院校的音乐师资相对于其他院校和科系的师资力量来说比较雄厚。而有些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师则相对薄弱,甚至部分院校或科系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教师,这就使得部分院校或科系无法开展正规的音乐教育教学。部分院校的老师是通过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或转业过来,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也使得音乐教育教学很难取得成效。

(三)现代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必要的创新。目前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又以教师为中心,高校的音乐教学以理论为主,理论实践课程较少。另一方面,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而使得教育教学的效率比较低。

三、针对音乐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有足够的思想认识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学生紧张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教育课程之一。此外,音乐对于学生心理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课程安排和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也要科学进行规划和科学安排。

(二)提高软件和硬件配置,加大对师资的投入。

提高软件和硬件配置,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软硬件的配置和师资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教学视听设备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及利用。此外,还需要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引进。对音乐教师的评价和监督也需要学校制定科学有效地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上岗制度,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必要的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三)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入手,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的影像音乐和传统的舞蹈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对潜力的挖掘,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创新目的。总之,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音乐教学的重视,音乐教学等艺术类教育教学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尽管现在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这些问题也会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

作者:周莹莹 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的创新管理

摘要:

中职教育教学面临时代挑战,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需要获得回报,强化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我们需要厘清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创设改进策略,形成改革合力,为全面提升中职教育教学品质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管理 改革创新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崭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强化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普遍诉求。中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管理意识束缚影响较重,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短板和缺陷,针对性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改革传统学籍管理制度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让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助力。由于很多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直被沿用,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出现滞后和偏差。学籍管理就是典型代表,一般中职学校规定,学生需要在校学习三年才能进入社会实践,开始就业。这样的规定过于呆板,很可能会造成教育时间的浪费,如果因此耽误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从学籍管理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职教育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就业方向有差异,学习内容和技能培训都不一样,灵活地调整学习、实践、就业时间段,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效度,还能促进学生学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如果废除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在学习阶段就业,在就业之后还能够重新进入课堂学习,这样便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提升学生就业率有帮助,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如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调整为不超过两年,也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实践机会,减轻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

二、协调文化课技能课关系

中职文化课为学生学习知识打造基础创造条件,而技能课则是历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二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课和技能课并不是隶属统一操作主体,关于文化课技能课孰轻孰重的讨论在所难免。从就业角度而言,技能似乎成为重要支撑点,但文化课不能删除。为协调好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学校方面应该做出积极调整。首先,要确定技能课的重要地位,围绕技能培养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习内容穿插文化课内容。在课时安排、资源配置上,学校要向技能课倾斜,对文化课要进行整合优化,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增加技能课的课时数,或者是开设其他专业延伸课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次,要注重文化课与技能课的配套,文化课为技能课服务宗旨不能变,在文化课内容选择时,需要全面考量技能课的实际需要,如果要培养导游技能,在文化课方面就需要多设计普通话、礼仪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能够有效协调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造条件。再就是要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个性服务,学生学习专业、学习悟性,学习基础都不尽相同,对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要求也呈现个性化,学校要根据现实条件,为学生创设文化广场、读书角,提供图书、视频,利用早晚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自由实践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三、强化职业素质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侧重技能教育为主,这是职教工作者的共性认知。但中职教育不能等同于职业专项培训机构,中职教育教学还面临更多教育任务和使命,职业教育不仅能给社会提供大批专业性人才,还要确保这些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品质,要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和谐的建设者、促进者。因此,对学生展开职业教育时,不能只看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塑造,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中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操作技能培训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这也是中职教育特点决定的。一般技术技能操作培训,在工厂企业只需要几个月便可以达成,但在职业学校则需要几年的时间。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要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做基础,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操守、道德修养、思想意志。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学校要对教学硬件、软件进行更新升级,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优化,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改造。为提升实践操作品质,学校不仅要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还要与工厂企业单位协调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多实战机会,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技能有重要帮助。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改变传统学籍管理制度、协调好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旧有体制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崭新管理体系。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教学意识,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陈丽 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

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作为指导,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同时,能够消除学生负面及消极的学习心理,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在课堂上产生较好的师生互动,营造一个愉快且融洽的人际氛围以及课堂教育环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应用

一、前言

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可以说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者。但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不能够充分重视这一点,其中也包含一些教学教育水平比较高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深入分析,也就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目前,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本课程的专业领域,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也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教师才能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运用鼓励的语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无意间的言语和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可能从此会以消极态度对待教师,甚至讨厌这门课程,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班级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课堂上不敢发言,经过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诱导,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渐渐敢于发言,并逐渐和同学讨论问题,学生成绩不断提高,后来还担任了班干部。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鼓励的言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理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主要指的是暗示从本质上而言,会使人的观念和情感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自己信任、喜欢、崇拜的人的暗示与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期望是一种潜力十足的力量,如果学生从教师的表情或行为中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往往也会以消极的情绪对待教师,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的一次不良态度,有可能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最后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品行也随之变坏,可见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十分重要。例如,班级上的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担任班干部,理由是和其他学生相比,教师比较偏爱班干部、关心班干部,这就是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但有一次班主任没有经过全体学生投票选举,便直接指定一个学生担任班干部,这使班级上有些同学很不服气,认为教师偏心,就这件事而言教师没有树立好公正公平的形象,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合理把握“期望效应”,积极鼓励和关心学生,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期望,使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合理运用关爱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主要两种:社会交往动机和荣誉动机。前者表现在:学生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教师的信任与关怀;后者表现在:希望自己在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肯定等。这两个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注意多花时间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切实帮助学生处理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并适时给予学生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获得老师的信任与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当前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普遍较重,其中有很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其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在学习里如果不能获得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落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班主任更要以人为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主动帮助、爱护学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后,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校中去。

四、结束语

总之,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科学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作者:阿拉坦呼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初中教育教学改进与实践措施

【摘要】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初中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初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已成为初中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全国上下掀起了素质教育改革的热潮,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动力,但深化教育改革中初中教育教学仍存在重多不足因素。

一、反思初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教育教学中,初中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课程中,各任课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在各地的广大农村中学中,由于师资匮乏,一名初中老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的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致使任课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对很多课程本身而言,应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学生解读出教授学科所具备的艺术、逻辑、思想等多元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达到授业目标。

2.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将教学反思内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

3.教师队伍的素质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样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当前教师队伍学科比例失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滞后,教师的基本功不硬,农村经济类型的专业教师少,能歌善舞的,会写能画的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健全,需要的教师进不来,骨干教师又无法留得住;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初中教师教学的改进举措

初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作,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学科性质决定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一学期中的教学目标。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学期的工作与学习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教师要制定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如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德育内容,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外读物为辅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4)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教师的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对于这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将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既定数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为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制定提供依据。

(5)加强初中考试制度改革。目前,一些地方的党政、社会各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仍把升学率看得过重,这些压力,导致领导和教师成天围着考试的指挥捧转,压得教师透不过气来,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要回家参加农村经济建设,片面的教育,使学生无论是思想准备上,还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准备上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考试制度有待于研究和改革。如果把农村升学考试制度放宽一些,考试权利下放一些,给学校一点升学自主权,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学校就会有精力对多数学生从音、体、美、劳等方面发展个性,重点是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相关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要立足于整体及个体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入管理学中的工具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为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教学与改革的践行者。

作者:王书鹏 单位:吉林省抚松县新屯子镇中学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摘要]

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方式,指的是红色资源的教育者与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状态,包括“教”与“学”两个主体和两种行为。然而,许多人在研究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方式时仅仅涉及“教”的方式,“学”以及作为整体的“教学”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本文严格从两个不同主体和两种不同行为的关系格局研究红色资源的教学方式,探析了红色资源的教与学,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教学方式;红色资源教育教学

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方式,指的是教育者与学习者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状态包括两个不同主体和两种不同行为的互动,并受多重变量的影响而特别具有复杂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教育教学方式又往往简称为教学方式。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在研究教学方式时仅仅论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整体的“教学”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本文严格从两个不同主体和两种不同行为的关系格局研究和探讨教育教学方式,力图揭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方式的特殊性极其内涵的规律性。

一、红色资源的教与学

教与学通常简称为教学。在我国教育学界,人们在概念上对教学的理解和阐述大同小异。一般都认为教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是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在对现实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时,差异就非常鲜明的凸显出来。在这些场合,许多人所谓的教学,就仅仅是“教”,而没有“学”。例如,许多教育类书籍介绍的教学方法,其实只是教的方法,而不是学的方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重教轻学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又有教师满堂灌的现实应试教育的困扰,还有语言词义上的使用习惯,等等。众所周知,汉语中有一类双音词为偏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构成偏义词的两个字只有一个字有意义,另一个字只是陪衬而没有意义。如不见动静语句中,偏义在“动”,“静”是衬字;青年是国家的希望语句中,偏义在“国”,“家”是衬字;昼夜作息语句中,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等等。正是因为教学一词既有复合词的词性,同时又有偏义词的词性,因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教学一词有时指的是教与学,有时则是指单一的教。这就给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清晰严谨的表达带来困难,同时也给文献的阅读和使用者造成理解上的麻烦。顺便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深蒂固的重教轻学传统,很难说与这种语言思维没有什么关系。据学者考证,在英语中就没有汉语中那种既包含老师的教,同时又包含学生的学的“教学”词汇。在英语中是用不同的词汇分别指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概念的。科学研究的逻辑是要排除一词多义现象的。况且,教与学确实是两个不同主体的两种不同行为,若是能分别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概念)表达这两种不同行为,显然大有裨益。为此,我们选择“教导”这个概念指称教师“教”的行为,与之相对应选择“学习”指称学生“学”的行为,“教学”则表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复合行为。同以书本知识为对象或内容的课堂教学相比,用教导描述红色资源教与学过程中的“教”更为贴切和准确。在课堂的知识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学生只能安静的聆听,偶尔才会有人提问打断一下。提问具有很强的个别性,在班级集体教学中不可能因个别人占用过多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提问了。由于教师的讲授在课堂中一直不停顿,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也只能跟着教师讲课的语速节奏走,不可能深入展开。在红色资源的教学中,情况则大不相同。红色资源的教学是现场教学,教师不可能采取一讲到底的方法教。实际上,教师在现场的集中讲解时间是不多的。现场有许多教师不可控的干扰因素且一般没有座椅,学生站着听讲的最佳时间长度大致为12-15分钟。现场教学一般以半天时间为一个教学单元,半天时间大致安排1-2个教学点,一个教学点就相当于一堂课。教师在课前的讲解和课后的点评都是引导性和启发性的。教师在现场教学中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深入参与其中,以帮助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由此可见,在红色资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更多地体现为“导”,即教导。红色资源的教学涉及两个不同主体的两种不同行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状况,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把握。

(一)教育者(教师)与学习者(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关系。

毫无疑问,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导和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没有教师同样也无所谓学生。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地位却有不同的认识。若以数轴排列这些观点,两端分别是教师唯一主体论和学生唯一主体论,中间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其余的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关系地位的不同程度的权重描述。教师唯一主体论将学生视为受教的客体,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在我国以应试为取向的课堂教学中似乎得到了佐证。但这种观点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若是不愿意学,教师再怎样努力教都不会有效果。教师的教导只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因或条件。学生唯一主体论就是因为过分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而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本文认为双主体论是阐述教学中师生关系状况更为恰当的叙述框架。在实际教学中,师生间的主体关系复杂多样。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教导的主体,学生是被教导的对象或客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条件,或者说是学习的外因、对象和客体。这一特征在红色资源的教学中展现得非常清晰。红色资源的教学是以现场活动为主的教学。教师的教导是创设活动情境并努力激发和促进学生卓有成效地学习。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并经历和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也不可能出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身体虽然端坐在教室中,思想却开了小差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在这里体现的很充分。在这个总的基本状态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系格局,又可以随着具体的教学进程或者不同的课程而有所侧重。有时以教师为主导,如在开始的讲解和结束前的点评中;有时则以学生为主导,如在以参与式、体验式和交流讨论式为主的学习活动中。

(二)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作为统一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师的教导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相互依存的行为。教师的教导行为旨在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则是在教师的教导下能动地开展或进行。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作为统一教学行为的两个侧面,其关系格局大致有三种状态。一是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就是指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构建。二是相互冲突的磨合状态。这是一种存在问题的状态。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或者在教师的教导行为、或者在学生的学习行为、或者在两者之间的互动等等。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教学诊断,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三是介于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多种可能性。在现实教学中大量存在的就是这种状态:既不是特别理想,也不是难以接受。这种情况说明理想的教学状态是一个无止境的追求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说明的是,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实现的。这种交往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与对话,而且是情感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师采取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很少与学生交往互动,甚至课后见不到人,其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红色资源的现场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实现的,因而它比一般以知识传授为取向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三)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在教学中的相对独立关系。

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既然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行为,就必然存在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教与学的行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分别进行,又表现为教与学的行为虽然在同一时空中进行但却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例如,在红色资源的教学中,教师的备课、现场教学点的实地考察、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具的准备等,就是教师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以及与同学之间的交流研讨等,也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开展的。再如我们经常在满堂灌的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教师旁若无人地照本宣科,另一方面学生我行我素地自干自活。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本身是包含多种活动形态的复杂行为,其相对独立性是我们探寻其规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范畴下研究教导规律和学习规律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其分立开来作为独立行为研究。本文不是说不需要这样的研究,事实上这种研究非常有价值。但这仅仅是分别研究了“教”与“学”,而没有研究“教学”。二是虽然在名义上研究的是“教学”,但实际上是以“教”代替“教学”。这两种倾向都有以偏概全之嫌,没有揭示教学规律。

二、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过程

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过程,简而言之指的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以红色资源作为教与学的对象或内容而开展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十分复杂,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从广义上说,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过程指的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育教学目标的激励下,围绕既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分别采取适宜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借助教育教学媒介(环境),而实现预期变化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媒介(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红色资源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在广义视域中是个集合概念。如依据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育教学的设计者或管理者;二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三是教育教学的服务者或保障者。学习者也可以依据类型区分为高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等等。而在狭义上,红色资源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和学生。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媒介、方法等在广义视域中都有丰富的内涵,需要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才能揭示其内在联系。本文要强调的是,这些基本要素的教育特质和联结方式不同,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过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从狭义上说,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空连续开展的教与学的行为流程结构。这个行为流程结构包括两个不同主体的两种不同行为。这两种不同行为既表现为相对独立的教导行为(过程)和学习行为(过程),同时又交会融合并相互渗透为统一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我们以典型的红色资源现场教学来描述这个过程。教师从接受教学任务开始到完成教学任务为止可以视为一个教导过程。这个教导过程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课中教导,课后辅导。划分的依据或标准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联系状态。教师在这三个阶段要开展一系列不同形态和性质的教导活动,以及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例如,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反复熟悉红色资源的现场教学环境,提炼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线路,做好应对预案等等。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与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准备阶段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是围绕现场进行的。现场作为教学对象显然没有书本知识体系那样的完备性,因而教师围绕现场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学情境设计。在课中教导阶段,教师要确定教导方式,运用教导技巧,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秩序等等。红色资源的课中教导与书本知识的课堂教学的最大差异,就是在红色资源的现场教学中,教师集中讲授的时间主要在开始的解说和结束前的点评,其他时间更多地是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观察思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设计好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在课后辅导阶段,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反思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得失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教导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流程的视角看便是教导过程。如果选择一些体现红色资源教导行为本质特征的关键概念,依照教导行为的时间顺序排列,我们便得到了红色资源的教导行为结构流程,这个教导行为结构流程就是本文理解的运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教导过程:创设情境讲解引导启发组织活动点评激励同红色资源的教导过程相对应,学生的红色资源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要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和参考书籍,了解现场教学点的基本情况以及发生在现场教学点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等等。对学生来说,红色资源的课前预习与书本知识学习的课前预习相比,前者既包括认知方面的准备,又包括情感态度意志行动等非认知因素的准备,后者则更多的只是认知方面的准备。如不少学生或学员得知明天的课程是“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时,准备过程中的跃跃欲试心情,常常是溢于言表的。在课中学习阶段,学生要始终情绪饱满,态度积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思考,主动参加各项教学活动,身体力行,陶冶性情,以体验和感悟红色资源内涵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和道德情操,并据此丰富和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红色资源的学习过程与书本教学的课堂学习过程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身体和思维都在积极运动的学习,而后者基本上是身体端坐不动的静思学习。在课后复习阶段,学生要及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积极与同学深入交流,主动将现场的所得所悟充实自己的身心结构,促使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我们将体现红色资源学习过程本质特征的概念按时序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红色资源学习行为的结构流程,表现为红色资源的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聆听观察思考参与体验感悟建构红色资源的教学过程作为教导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相互渗透和交会融合,是包含了教导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复合过程。我们将红色资源的教师教导行为结构流程与学生学习行为结构流程并列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行为结构流程,这个流程就是红色资源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讲解引导启发组织活动点评激励课前预习聆听观察思考参与体验感悟建构显而易见,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过程,与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有着重大的区别。鉴于大家都非常熟悉一般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直接将其教导行为结构流程和学习行为结构流程并列,便得到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备课讲授释疑传递预习聆听提问接受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释疑—提问”环节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会按程序出现的教学现象,学生主动提问和教师释疑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其时间也往往只占课堂教学的很小比例。在许多学校更常见的情景是下课后学生围着教师提问或在专门设置的自习课中教师为学生答疑。有鉴于此,本文还是将“释疑—提问”视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比红色资源的教学过程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发现这两者的教导行为和学习行为是如此的不同。在红色资源的教学过程中,教导行为最终表现为激励,学习行为则表现为建构;而在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导行为最终表现为传授,学习行为则表现为接受。这种不同意味着蕴含深刻的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揭示这些具体行为的细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才能给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笼而统之的教学研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意义不大的。我们还发现,构成红色资源教学过程和一般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导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包含多样化具体教学活动形态的复杂行为。它们各自的具体教导行为都对应于具体的学习行为,这些行为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组合成教学过程中体现自身特质的重要环节。顺便指出,教与学的内容不同,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交汇融合的教学过程也不相同。例如,动作技能(包括体育艺术和机械操作等)的教导与学习就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其教学过程也明显区别于书本知识的教学过程。示范讲解辅导教授观察模仿练习掌握显然,如果用教学书本知识的方式方法教学动作技能,其效果肯定不会好。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眼高手低的学生,恐怕与教学不得法脱不了干系。由此可见,将教与学作为相辅相成的行为结构流程分析,可以给我们新的研究视角,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和更深层次的细节。

三、基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总是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和归纳。这种努力在教育学文献中的反映,就是关于教学方式的解释和定义多种多样。我们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相辅相成的方法和形式,既表现为教学活动中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倾向,又表现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教学办法、手段、步骤、程序等等。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是很难区分究竟有多大差别的概念。有些学者认为教学方式更抽象,教学方法更具体;也有些学者认为教学方法更宏大,教学方式更细节。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在教育学文献中经常可以替换着使用,有时还将两者合并在一起统称为“教学方式方法”。例如,我们既可以说“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说“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方法”,还可以说“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方式方法”。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是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因此同一教学方式可以包含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同一教学方法也可以包含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前者如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方式,就包含对话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等等;后者如实际训练教学方法,也包含实验教学方式、练习教学方式等等。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密不可分。没有教学行为,就不会有教学方式。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既然是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统一,教学方式自然也是教导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统一。教学行为作为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空连续开展的教与学的流程,表现为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特定教导行为,总是对应于学生的特定学习行为;学生的特定的学习行为,同样对应于教师的特定教导行为。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相互对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格局或形态样式,就是我们理解的教学方式。本文第二部分揭示了红色资源的教导行为结构流程与学习行为结构流程,并将其合并为红色资源的教学过程。为叙述和阐释的便利,我们摘引如下:创设情境讲解引导启发组织活动点评激励课前预习聆听观察思考参与体验感悟建构由此立即可知,基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讲解—聆听”、“引导启发—观察思考”、“组织活动—参与体验”、“点评—感悟”以及“激励—建构”等。创设情境和课前预习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时空各自进行的教与学的行为,按照本文的理解,它们分别类属教导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构成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对比红色资源的教学方式和以书本知识为主的一般课堂教学方式,其差异非常明显。从整体上看,红色资源的教学方式是“激励—建构”式的,而一般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传递—接受”式的。这两种教学方式的重大差异标示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的重大差异。“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往往是以结论或者定论的形式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教师按教材或教案设定的程序尽可能清晰明了地讲解,学生努力记忆,并以能否准确复述教师所讲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准则。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探索和智慧都尽可能地简化。教学关系格局必然简化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传递,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必然在教师和学生中产生重理论、轻应用,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的培养下,虽然可以精准复述书本上的知识,但却往往不会运用这些知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呢?关键在于知识的真实内容与表征知识的语言文字符号不是一回事。理解或掌握了表征知识的语言文字符号,并不意味着理解或掌握了真实的知识。“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之所以遭受诟病,恐怕与其在如何够透过表征知识的语言文字符号,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方面存在重大不足有关。当然,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适用所有的教学内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尽管有许多不足,在很多场合由于不恰当的使用还放大并扭曲了这种不足,但对于知识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红色资源的“激励—建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不是以语言文字符号表征的现成结论或定论,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内含的教育教学内容既有可以编码化或符号化的知识,又有不能编码化或符号化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等等。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重点,恰恰是这些不能编码化或符号化的内容。这种教育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反思领悟才能被理解和掌握,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在“激励—建构”教学方式中,被一般课堂教学所轻视或忽略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以及探究过程就得到高度重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或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教师采取情境设计、实物教具、组织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和途径,在现场通过有关案例和线索进行讲解或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和联想。学生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觉主动的探索者。在教师的启发和激励下,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在自身原有的情感、经验以及认知基础之上体验感知和反思领悟,从而实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意义建构。红色资源的“激励—建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素质能力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要求非常高,否则很容易混同于甚至蜕变成一般的参观学习或观光游览。红色资源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聆听”和“点评—感悟”教学方式,是“讲授—聆听”教学方式的亚形态。“讲授—聆听”教学方式是最悠久、最普遍、最备受争议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长处,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大量信息,并具有简便易行和经济灵活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最受争议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交流方法而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运用,就能较好地做到扬长抑短。“讲解—聆听”教学方式一般用于红色资源现场教学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现场情境,以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等,通过案例、故事、疑问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和好奇心,预留线索或悬念激励学生去发现体验和探索思考。“点评—感悟”教学方式一般用于课程的结束阶段。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将学生体验到或感领悟到的一些认识和体会都表达出来,哪怕是一些朦胧的感觉和体会,从而促使学生在红色资源现场教学中所受到的情感冲击、心灵震撼建构为思想的升华。“引导启发—观察思考”的教学方式,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的统称。教师在红色资源的教学现场有意识地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烘托环境氛围,强化学生的身临其境的历史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探源式和发散式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细致入微地进行观察,丰富感性认知,增强直观效果。这种清晰的表象和生动的感知是建构判断和推理的坚实基础。在“引导启发—观察思考”教学方式的大框架之中,教师和学生还会综合运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等。“组织活动—参与体验”的教学方式,也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的统称。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辅之以各种教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全身心投入这些活动,在知、情、意、信、行各方面全方位体验,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归宿。同样,在“组织活动—参与体验”教学方式的大框架中,教师和学生常用的教学方式还有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作者:张泰城 单位:井冈山大学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摘要: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越来越平民化,在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被大家所关注。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因此笔者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不足

时代在进步,对人才的需要在加大,新课程改革在新时代中产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但在众多的小学院校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仍旧不高,原因大多是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成绩专注于文化课的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创新,教学效果也就大大落后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找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当前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的情况。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设备没有及时更新

理论教学在没有实践的印证下都将成为空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具有极强的操作实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设备以供学生进行操作。据本人所知,现如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是一季度一换,虽然在内部硬件系统上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的改变,但更新换代的速度对电脑需求量极大的学校来说负担过重,由于人数较多,计算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损坏率也随之增加。在大多数的中学中因为对信息技术课程投入的资金有限,所以很多的计算机存在破损无法使用或依然在使用老式的计算机的情况,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设施没有普及

信息技术课程有两方面的教学:一是操作教学,二是理论教学。所以除了上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外就是对信息技术进行理论教学,但因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性很强,有许多专业名词无法在口头表达上让学生理解,由此学生失去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兴趣。多媒体设施就是为方便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备。但在很多小学院校内对多媒体设施的普及率并不高,限制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提高

教学活动能否达到目标效果主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教师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由于中国采取应试教育筛选人才的方式,高考便成了学生和教师心中最重要的目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抱以轻视的态度。在教师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专业课程的轻视,导致对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没有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接轨,脱离了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理论探索,使教学效果大幅度降低。

4.学生的态度需要端正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计算机走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没有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前就可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的操作。然而对大众软件的使用不代表自己就是“网络高手”,很多学生因为在家中就接触过计算机而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抱有轻视的态度,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在此时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同学进行严厉的批评,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端正学生的态度。

二、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不足的对策

1.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在小学课程分配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虽少,但仍旧需要学习,由于其成绩不需要计入高考成绩中,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信息技术课程进度慢,由其他科目教师占课上的情况。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对现代学生的重要性,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教学方式是多变的,在现代教学中,硬式教学方式只会令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无趣和枯燥,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应用可利用的教学设备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找出学生的兴趣点。

3.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现在很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全程操作,详细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记住,课堂时间大多数都被教师所占用,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应把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用以实践,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

4.合理转变教学的模式

信息技术的操作长久以来都是以个人计算机操作为主,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操作课上也将着重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字处理时,在教授一定的基础操作后,进行小组组合练习操作,每个小组的操作内容大致相同,但结构需要自己展开想象力进行合理构想,最后进行小组评比。在这样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并解决,信息技术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也有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共同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作者:朱智勃 单位:公主岭市大岭镇中心小学校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小学教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

摘要:

赏识教育作为积极、激励性的教育方式,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吻合,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表层上看,可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上发挥良好的作用。从深层上看,可以挖掘各层面的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激起的兴奋状态,使得教育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学生

一、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尝试

笔者工作的单位是农村小学,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学生普遍基础差,在学习习惯和品性方面都有较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通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者往往在学生犯错误或学习成绩显著下降时,不分场合、不计方式地找缺点、挑毛病,甚至疾言厉色地进行批评,这种毫无创意地采用责备、训斥、命令、强迫方式,简单粗放,令学生反感,收效甚微。只能造成学生丧失自信,心态进一步变得更自卑、更胆怯,从情感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摸索和改进,尝试将赏识教育法运用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寓教于乐。一是把笑容带给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孩子的童趣渐渐淡去。反思之后,努力在工作中把微笑带到孩子面前。有了笑容就有了亲切感,无论学习优劣、活泼还是文静,学生们逐渐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讲给笔者听,笔者对学生加深了了解,沟通更有成效。二是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做游戏,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每天带领全班同学晨跑,课余之时跳绳、踢毽子,仿佛自己就是一名孩子,童心和快乐成为师生共同的瑰宝。三是自己更注重读孩子喜欢的书,注重教者组织主题班会及各项活动时使用语言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被教育过程。第二,欲擒故纵。一是让好动不爱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上也动起来。有一部分学生爱劳动、爱运动,就是不爱学习,不喜欢动脑子。笔者觉得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不能把循规蹈矩、不想歪点子、不贪玩等等命题为好孩子。童心未泯、好奇、好动,才像一个真正的孩子。爱玩是人的天性,笔者在课下和他们一起玩,又在课上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鼓励,让他们在班级乃至学校的相关活动中当主力,同时,对他们学习中的缺点,提出阶段性目标,就像小马戴上了缰绳,沿着指出的方向奔跑。二是对于一些只注重成绩却看不起后进生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让他们感同身受,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同学仍然有很多闪光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第三,以褒代贬。以褒代贬就是用表扬的方式指出孩子们的缺点。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关键是怎样的批评更让人心悦诚服。以褒代贬与其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智慧。怎样强化学生的优点弱化学生的缺点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比如,常迟到的孩子,迟到次数减少了,表扬他迟到次数少了;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了点滴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习成绩好而阶段性退步的学生,要给予正面鼓励,这种对于错误的表扬性的批评,达到了激励和鞭策的双重效果,远远好过正面的批评说教。

二、赏识教育贯穿教学过程

从欣赏的角度全面了解尊重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用热情点燃孩子的激情,在十分融洽的氛围中完成课堂互动,游戏一般快乐的教与学,道理很简单:同一事情,放在一个你非常欣赏的人身上和你非常讨厌的人身上,会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爱,所以尊重。欣赏教育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肯定来激活学生沉睡的天份,进而增强其自信心。第一,诗化的语言。这里说的诗化的语言,不是让教师在教学当中用诗句来跟孩子们交流,而是希望教师使用像吟诵诗歌一样的动听语气来赞美孩子或者是表明正确的方向,而不是以往在教学当中泛泛出现的“你们别以为我低头批作业就不知道你们在说话,某某同学,你站起来说说我刚才问了什么”“你的书写怎么还是这样呢”……不管你是出于关心还是想更好地教育孩子们,说出了这些比较刚性的语言。或许正是因为你的这些语言,恰恰伤害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自尊心,进而抹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灰暗了孩子们来不及光明的未来,都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果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表达,会出现怎样的一种现象呢“?某某同学,你今天的书写进步了,比之前干净、工整了许多。”“你是不是以前就学过书法啊,太棒了,你现在的楷书跟柳公权的如出一辙啊。你在哪里学的啊?”采用这样的赞美,再提出书写要求,相信孩子的书写一定会更有进步。将赏识教育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在孩子们身上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乐趣。

作者:丛丽华 单位: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中心校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新闻评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摘要: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语文教育教学是“语文”和“教育教学”的综合。

关键词:新闻评论 教育教学 拓展 思维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教育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把新闻评论与语文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很好方式。现试就新闻评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浅论如下。

一、拓展锤炼学生的思维

当前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教师方面:课堂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创新,把学生当成记忆的“容器”,使教师不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来满足学生独立思考的需要,学生是被动的教育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脑中不再有“为什么”出现。学生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沉浸在题海里,背公式、背定律、定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弱化了,日久天长就养成了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而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提高的。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新闻评论既有具体的事实,又有对事实的概括、判断、分析,这种文体把具体和抽象结合了起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很好选择。如新闻评论《遣返中国游客是对不文明零容忍》《为儿盗窃的父亲该不该被放过?》《这一场对跪,可笑更可悲》《敢情破吉尼斯纪录的扬州炒饭就是用来喂猪的》等,这些新闻评论涉及法律、经济、道德、公德、人情、人性、制度以及政府行为等各方面,看问题多角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并且观点新颖,思维深刻,对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和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系统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能力的提高具有强大的锤炼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变学生作文选材上一成不变的老典型

高考优秀作文往往是能在选材上“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选取典型、新颖、精要材料的作文。可事实上,每年高考作文中有70%左右的文章依然是选材陈旧、缺乏新意的平庸之作。对象类似,千人一面,选外国的事例无非爱迪生、贝多芬、霍金;选中国的事例无非屈原、司马迁、苏轼。或转贴抄袭、改头换面;或情趣低俗、格调降低;或苍白乏力、缺乏厚重;或将例文稍作调整,略做改动。而选材新颖与否是衡量高考佳作的重要标准。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种弊端,使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如源头活水滚滚不绝?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写作中补充新闻评论不失为一种便捷而又有效的做法。比如新闻评论《靠两弹一星维权,是所有人的悲哀》《“最大份炒饭”是一场失败的作秀》《切勿乱贴“垃圾文化”的标签》《遣返中国游客是对不文明零容忍》《硕士卖凉皮,有何不可》《为儿盗窃的父亲该不该被放过?》。这些新闻评论,都是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内容新颖典型,观点独到深刻,论述精当,文采斐然,而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生活真实,是学生作文难得的好材料。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责任意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关于“助人为乐”“礼貌谦让”“见利思义”“尊老爱幼”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在家长“传统”和变形的教育思想中,都成为傻孩子做的事,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唯我独尊、人人为我的习惯。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而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进行的分析。语文教育教学中引进新闻评论,可以把思想教育同社会现实事件结合起来,以具体鲜活的社会事实补充思想认识,引导思想方向,让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并辨明善恶是非、先进落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新闻评论:《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背后折射什么?》《毕福剑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湖南邵东留守少年杀师案:凶手或受网游影响》《女童被碾十多路人见死不救何以社会冷血至此?》等。教师可以下载制作课件,利用课堂让学生阅读,让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代替干巴巴的说教,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做才是承担了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教师如果能够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就可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四、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正能量

现代学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或是言语不和、攀比嫉妒,或是不辨是非、无知狂妄,或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方向和动力。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没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上,媒体对新近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报道满天飞,成人尚且会受到蒙蔽,况且是一些在校的学生呢。新闻评论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这一功能似乎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正能量,也有莫大的意义。如《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之怪现状》《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的思索》《警惕“泛爱国论”蔓延》《本科生当“遛狗员”不是屈才》《骗捐撕裂社会诚信》等新闻评论,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事实真相,明辨是非,指导学生的生活,还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的价值观,倡导社会正能量。并对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确定职业方向起到指导作用。当然以上只不过是新闻评论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部分作用,或许会对学生的人生将起到深远的影响。不管怎样,教师只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坚持补充新闻评论这种做法,其意义一定不可估量。

作者:汪军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应用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应用分析也越来越重要。其能够有效地将体育文化与教育文化结合为一体。体育教学能够使得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将体育电影应用到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也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致,让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其作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体育电影;应用分析

体育电影在体育课堂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其可以不受天气的制约进行教学。而且还能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体育电影在教育中,已经初步得到应用。其不仅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改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体育电影的应用至关重要。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应用概况

(一)体育电影发展的趋势。

在目前,很多人已经有了体育锻炼意识,而体育运动也成为了一种健康的运动模式。基于这种背景,体育电影也应运而生。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是体育与电影的有机结合,其可以利用体育素材为基础,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深刻的描述,而且还能以精神为主旨,让人们养成一种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孙瑜拍出的《体育皇后》开创了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先河,这部20世纪30年代出品的无声电影直接奠定了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基础。体育电影在取材方面通常为一些真实的故事,甚至一些片段为真实的片段,这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十分迅速,在20世纪50~60年代。以《两个小足球队》和《球场风波》等为代表的一类体育电影无不散发着新中国特有的气息。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作为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题材电影,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电影极大推动了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体育电影文化逐渐加深,从而使得体育电影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二)体育电影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

由于体育电影具有较强的体育文化理念,其影响力也在进一步增强。近几年以来,很多大学已经开始尝试以体育电影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开拓,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而且体育电影使得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逐渐的学习以及反思中,学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体育观念,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但是,在目前很多高校还未树立体育电影教学的教学体系。部分院校甚至还没有体育电影教学的意识,这就使得体育电影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体育电影却能够给学生带来很深的印象。例如以周杰伦主演的体育电影《大灌篮》就十分有教育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白一种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还让学生懂得了体育精神的弥足珍贵。虽然体育电影的发展速度还不是很快,但是其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作用不可忽略。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作用

(一)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

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较为单一。除了基础的列队以及体育活动,基本没有其他的体育教学模式。很多体育教师都喜欢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这样学生玩得开心,老师也教得省心。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在体育课中不仅一无所获,而且单调的自由活动也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所以为了在体育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体育电影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十分关键。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激发。而且体育电影能够用声音和图文将体育形式以最为直观的现象体现出来,让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有了更多的认知。体育电影的教学能够较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体育知识能够有更好的认知。使用体育电影能够较好结合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体育电影的回忆和反思中对自己的体育课程进行思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体育教学效果。

(二)能够让学生积极进取,培养体育精神。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电影通常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将传统的说教方式,转化为视频动作,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更好去把握学习的细节。而且体育电影一般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学生在观看之后基本都会有观后感,在这种感悟中,学生会逐渐养成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意识。大学生在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很多大学生都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该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必然能够鼓舞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积极向上,奋力拼搏。而且学生的体育精神必然能够得到极好的培养。因为在体育电影中,他们更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人生哲理。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的应用分析

(一)应用体育电影,力争教学创新。

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体育电影作为媒介,逐渐引导学生在电影中去反思、去学习。从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要加强教育上的创新,在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上要有所突破以及创新。例如:在应用体育电影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用心筛选电影内容,将一些积极向上,引人深思的体育电影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同时教师还应当让体育电影与自己所授理论知识相互吻合,要杜绝出现电影与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发生。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电影的应用也要适当而且合理,如果能够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与体育电影教学相互融合,那么必然能够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

(二)要加强体育电影与体育学科间的融合。

在应用体育电影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清楚认知体育电影的运用只是为了辅助体育教学,但是其并非是体育教学的全部。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还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规律,对教学知识进行整合。在选取体育电影的过程中,要从其本质意义上出发,如果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那么只会浪费教学的时间。另外,要注意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电影太过于深奥或者其没有什么亮点,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应用体育电影时,一定要加强其与体育学科之间的融合。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电影的引导下,更加热爱体育,热爱运动。

四、结语

体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对于体育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深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所以体育教学与体育电影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认真筛选适合体育教学的电影,加强其与体育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体育电影的辅助下,体育成绩更上一层楼。

作者:妥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