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声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09 09:24:01

摘要:原生态音乐的引入和发展,对于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原生态音乐的内涵和文化气息,将为整个声乐教育提供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声乐教育增添新鲜的活力,使学生不断地开阔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各方面的音乐文化素养,促进高校声乐与原生态音乐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声乐 教育

声乐教育论文

声乐教育论文:美育声乐艺术教育论文

一、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融通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是融通的,也是互动的。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一致性上。互动点之一: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声乐艺术教育是通过声乐艺术的专业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技巧之中,融入美的教育,灌输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美育则是通过艺术美、形式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活生生的形象体系的具体展现,供人观照、感受,从中得以实现美的陶冶、培育。互动点之二: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声乐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一种艺术,声乐教育就是实打实的艺术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艺术技能,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提高艺术修养进行的。而美育是把艺术教育作为核心,把艺术美作为主要载体,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就要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得到美的愉悦。互动点之三: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就是要展开人们想像的翅膀,感知世界的奥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声乐美学讲“三情”,即:诗情、曲情、声情。每一首好歌,都是一首好诗,都有一个优美的旋律,都需要用真心真情去演唱;动人的歌词、动人的曲调、动人的歌声,需要人用心去感知、体味、想像。这就是声乐艺术的独特韵味,美育的独到之处。互动点之四: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属于一种情感教育,声乐艺术讲求声音技巧,讲究专业技能,但是更注重情感,不仅要求“字正腔圆”,更注意“声情并茂”。美育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激发学生情感的活动、心灵的感应,促使思想的升华。通过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这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而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进而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构建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歌声,美好的歌声能充实美好的人生,这就是凝结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无穷魅力所在。

二、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径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然是相互包浅谈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张晨晨摘 要: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分支,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分支,而艺术教育在美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美育在艺术教育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思想认识,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工作态度,必须要有一个严谨的治学理念。这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和推进美育建设与素质教育,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技巧

训练之中。从声乐艺术技能技巧训练的表面看,是纯技术、纯专业的,例如发声的训练,讲人体器官,讲共鸣体,讲正确的发声方法,教育学生声音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原理是什么,声音怎样才能好听、动听,原始的声音与艺术的声音、科学的发声有什么不同,怎样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等。如果不融入美感,没有审美意识,那么,发声训练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就不会产生美妙的歌声,声乐就不能称其为艺术。

(二)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作品处理上

声乐艺术把作品处理称之为“二度创作”,声乐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处理就是演唱,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纸上的符号;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没有任何社会功能;没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创作就会被扭曲了形象,没有赏心悦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创作不但能够“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走进观众、听众,还会带着它特有的智慧、灵感赢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声乐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声乐艺术训练,使学生学会“二度创作”,不仅把谱子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唱对,还要通过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显示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达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娱乐作用,在大众心理引起共鸣,得到美的启迪。“

(三)美育在声乐艺术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的无处不在

声乐艺术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最讲求的就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声音是歌唱的基础,不论声音是否美妙,声音总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情感依附于歌唱的声音基础,通过优美的声音表现丰富的情感。有声无情只能感受人声的艺术美,有情无声、有情少声,情感何以表达?二是,把“情”理解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当我们在演唱某个声乐作品时,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深度需要用相符合的声音来体现,这种声音的要求必须符合声乐艺术审美标准。为此,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多观察、多研究,增加阅历,拓展知识,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感受和品味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绪和情感。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说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不能唱好歌的。

作者:张晨晨 单位:连云港艺术学校

声乐教育论文:德育教育中渗透声乐教育论文

一、德育教育在声乐中的渗透意义

声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指在声乐教育中教育者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借助声乐作品为外在表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导。声乐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声乐技巧的传授及演唱技巧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声乐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个人人格,在声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各类学校必须纳入教学环节中的课题,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现美好并且热爱生活,令学生可以以积极地与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德育教育与声乐的融合不可死板呆滞,要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从声乐的形式上提升到思想的高度上,严格杜绝不良思潮和不健康思想侵入学校入侵学生思想和灵魂。德育教育的开展结果尤为重要,教育机构切不可只注重形式,挂着素质教育的名头以交任务的心态来做这件事。中国的很多二线城市或农村学校,完全没有素质教育可言,以素质教育和学校建设为名来申请政府补助资金的亦不在少数。所以关于德育教育与声乐的结合这样一个新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更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确保实施。另一方面涉外企业等管理模式下的西方管理制度渗入中国企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崇洋心理,收入待遇等物质化的观念逐渐侵蚀学生思想,传统理想和信心发展方向过早的被社会物质化的思想取代,外国品牌也受到学生青睐,祖国意识在学生心中也逐渐淡化,这是外向型经济给学生思想带来的不良影响。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确立,由于学生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不能全面市场运作模式,认识上存在误区。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已经不再是他们心中的价值范畴,造成学生理想的空虚。

二、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是当前学生接触较多的平台,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存储信息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的便利性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最大媒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黑色、自杀、同性恋等文化都不是被社会认同的主流文化,不利于学生思想的额健康发展,因此在网络不良信息的不良诱导面前,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经让我想起另一句话“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绝大多数的邪念源自一念之间,对于在校的学生,自制力与认知都相对薄弱,一时兴起的好奇心与虚荣心理可能会将一个孩子推上歧途。所以中国的教育需要改善,中国式的教育以为学业为重,不重视甚至直接忽略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某些东西应该被隐瞒,殊不知这对于好奇的孩子来说是无形的推手。所以教育部引进外国的教育方式,以轻松的氛围和趣味的漫画来解释一些令老是难以启齿的问题。声乐与德育的结合也是一样,以声乐的穿透力去传播德育思想。当学生对一些敏感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概念,在选择上有了自制力,能明辨是非,至少能有悬崖勒马的意识,这就是声乐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有利影响。

三、德育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当前青少年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这一代的成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时展的必然性,这一代的孩子有着70、80年代少有的“偏执”,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的孩子有着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独立、坚强、孤僻、执着、勇敢、甚至是令人无法理解的堕落,其实每个年代有着每个年代的特点,而现在的青少年并不是盲目无知,他们也许懂但是他们坚定的是行比想更重要。德育教育早已经不是“口传身教”那么简单了,这一代孩子并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因此学校便成为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但在学校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又面临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较为传统,不能满足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方式较为古板、呆滞,学生早已经不是一批批乖宝宝了,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个性让学校教育举步维艰。此时很多人无奈的发问“这一代孩子究竟怎么了?”也有人说“这样的下一代怎么来发展这个社会,未来怎么能交到他们手上?”其实不是学校的错也不是青少年的错,只是学校与社会都忽略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就是“冲突”,传统的教育下小白鼠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与青少年身上了,所谓的不良的少年就是传统教育与现在思潮的冲突产物。学校该思考的是如何应对这样一批孩子,因材施教永远是教育的主旨。另一方面来看,现在的孩子自我,不愿敞开心门与人交谈。换言之,他们缺乏安全感而激发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欲。学校的心理老师与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青少年不愿谈及自己的秘密,并且对大人的关心极为反感,认为是一种无礼的窥探。如果学校和家长才去的态度强硬那么孩子的反映会更加强烈和反感,此时他们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感受到尊重与重视,这对于目前的德育教育是个巨大的难题,德育教育的改革充满了挑战,需要一次次不懈努力的尝试才能取得好的结果,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不少学校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也意识到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极大挑战,也正努力寻找解决的策略,但不可避免的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以下弊端:

1、德育教育课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学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上,如何提高学校升学率、就业率以及在学校竞争中脱颖而出上。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企业或者个人投入学校建设,为了尽早回收成本,学校领导层或者学校管理者的重心都在资金上,忽略了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再加上学生以及教师普遍只重视学术和学习,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无论是从学校管理者还是师生来讲,都明显弱化。

2、学校德育教育缺乏执行力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重经济、学术次之、思想政治教育再次之”的现象,德育教育工作虽然一直被提出,但真正到了实施阶段却缺乏了强有力的执行力,往往加强德育教育只是喊喊口号,并未真正付诸行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体的思想德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待遇和工作福利也较其他学术教师低。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提高自身能力,或者进行学术研究上,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心不够。许多时候学校或者国家硬性规定的德育教育任务往往只是走过场、搞形式,并且这样的形式和过场也不多,在“官本位,形而上”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额不重视自然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执行力。

3、教育方法传统守旧,缺乏新意长时间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扼杀,虽然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提倡,不少学校已经引进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但这些都仅仅局限于学术性课堂上,德育教育课堂仍旧被大家忽视。德育教育的开展采用老方法、老教材、老方式。当前的德育教育沿用了几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可否认这些思想具有广泛性和延续性并且是思想文化精髓的结晶,这些思想我们不能抛弃,但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我们不能仅仅用传统的思想眼光来看世界,要从当前新的时代内含出发,从国际形式及我国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需要在德育教育中得到贯彻,为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另外德育教育模式和方式也不能应循守旧,要敢于突破创新,才能适应80后、90后乃至00后的价值观和思想需求。

四、声乐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改变单向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双向互动。

1、德育教育模式的变革任何的改变都源于沟通,传统教育的单向模式即老师与家长的口传与要求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青少年了,德育教育的变革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双向互动教育。这不是一段时期的坚持,而是从孩童时期家长与老师就要有的概念。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尊重与交流,只有当家长与老师的尊重与爱心令孩子敞开心扉,及时的告知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才能消除他们的排斥感和孤独感。这对于给孩子一个健康完善的心理是极为重要的。双向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倾听”,从孩子的言语中去感受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对症下药方能见效,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灵活的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声乐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为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就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将德育教育纳入声乐教育的教学日程上去。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作为学校的辅助,老师普遍不会重视,这也引起学生对德育形成随意态度,这样德育工作便无法开始。所以必须要从教师的思想工作做起,带头重视起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2、优化网络环境网络已经走进了每个人生活中,为大家带来了便利。对于学校的网络环境的清洁一定要重视起来,确保学生不会受到垃圾网页与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系统的监管与控制一定要设立专门的人员和专业的设备来先行过滤,给孩子一个温馨健康的网络环境。3、声乐教育内容与德育结合当代声乐教育中的德育内涵丰富多样,包括了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劳动、社会公德、爱国主义等精神内涵。比如《黄河颂》这样一首抒发爱国壮烈情感的歌曲,在气势磅礴中将滚滚黄河的豪壮之势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音乐赏析的同时陶冶了心境,借用声乐教育的媒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再比如《松花江上》,在进行这首歌曲的演唱训练时,教师一定要把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讲述给学生,展现当时东北军官兵的艰难环境,流亡关内的场景,体现了他们渴望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和爱国主义情怀。声音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培养少数声乐上的天才,而是要在声乐教育中培养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品质。面对社会转型,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和社会波动影响较大,因此加强当前学生德育建设尤为重要,声乐教育的德育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优越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声乐教育中贯彻德育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声乐专业学生成才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校发展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点工作。虽然当前声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相信未来的德育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和长远的收益。

作者:马春晓单位: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声乐教育论文:民间传统艺术声乐教育论文

1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的体现

1.1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延续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近年来有了较为鲜明的延续,特别是众多将民族与“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和教学中的各种声乐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民间声音、民间伴奏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间传统声乐和艺术资源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其传承过程由于缺少书面记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民间传统的声乐艺术资源通过细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传承与控制是现代声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因而在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力度。

1.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融合在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多元并存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加强声乐教育系统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结合时必须要重视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民间声乐系统不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于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积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民间声乐系统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以此实现演唱方法、历史、文化、内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扬民族的民间的声乐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时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保存与发展能够为高校声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1.3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还体现在民间艺术师资力量的引入与结合上。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声乐综合素质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民间传统艺术素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自我突破意识,在加强对现代声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担负起传承中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文化的历史性重担。通过扩大对民间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传统声乐知识的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和谐发展。通过将民间声乐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体会生活音乐的真实状态,感悟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2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对声乐教育系统作用的途径

2.1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民间声乐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当代的民间艺术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推动多种民间声乐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以承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声乐教育等多种角色,因此必须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学好本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声乐教育观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保存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2.2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加强声乐系统中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必须要具备充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一方面,挖掘尚存的民间声乐资源,亦即通过民间艺人和地方戏曲工作者等来实现传统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建国以来音乐工作者整理收集的文本资料、音像资料与影像资料等,以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的意识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

作者:鲍春有单位:长春市群众艺术馆

声乐教育论文:德语艺术歌曲声乐教育论文

一、德语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

在1618-1648年的整整30年里面,德国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人民常年受到战争的困扰,政治、经济都十分落后,偶尔有一些工匠们在工作之余会唱歌和创作,我们也称这些歌曲为工匠歌,虽然工匠歌曲并没有普及大众,但是这也是德奥艺术歌曲很重要的一个前身。在这个时期,教堂音乐还是在德国古典音中抢占着最主要的地位,人民的思想依然受到宗教因素的控制。德语艺术歌曲的雏形产生于17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的音乐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但是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思想也得到了进步,人们的创作热情也得到了启发。在这个时期,艺术歌曲呈现的是单声部的旋律。到了古典时代,以维也纳三杰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的一系列德文歌曲深入人心,这些歌曲当时都被人们当做咏叹调来演唱,但是这些歌曲的艺术水准已经和艺术歌曲很接近了。到19世纪初期,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艺术歌曲开始作为一种声乐形式正是确立。随着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一系列作曲家的发展,德国艺术歌曲进入了繁盛时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德语艺术歌曲的歌词并不是作曲家随手写来的,他都是出自浪漫主义诗人之手,这些优美精致的诗歌也成为了后世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进入20世纪以后,德语艺术歌曲也开启了新音乐时代,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德语艺术歌曲作品诞生。

二、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德语艺术歌曲虽然不及咏叹调那些歌曲,篇幅庞大,情感对比强烈,但是德语艺术歌曲有着对歌唱者艺术修养更高的要求,歌唱者不仅仅是要理解作曲家的作品,更需要透彻地理解诗人创作的这首诗词的情感,只有首先在这两点上对作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开启这个艺术歌曲准确的演绎。在技术层面,首先需要关注到的是气息,呼吸需要做到流畅、平稳,一句句的连贯性循环呼吸。其次,声音的通道要求统一,这样声音才会和谐、通畅。再次,德国艺术歌曲具有很强的名族音乐的风格特征,所以在音色的运用上面,不要需要过分夸张浑厚的音色,而是需要明亮、清晰的音色,音量上需要准确的把握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出德语一首歌曲的意境。在情感处理上,首先,演唱者需要把握好整首歌曲的基调,对于曲谱的各种表情符号需要一一详读,从而表现出每一首歌曲的特点。不论是演唱抒情的还是伤感的歌曲,都应当恰如其分地做到感情的抒发,符合作品的风格,切勿使用过分的夸张、或平淡冷漠的表达。

三、德国艺术歌曲的语言发音特点

完整的演绎一首艺术歌曲,还需要把握住一个灵魂———语言。相对于法语、意大利语等其它语言,德语在发音吐字上面则难度稍大一些,主要表现在元音的组合、辅音的清晰上面,以下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德语的语言特点。首先,元音。德语的元音一共有16个单元音和7种复合元音,除了传统的元音字母外,还有3个特殊的变元音字母:a、o、ü,这三个变元音也是德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发好这几个关键的变元音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a,a是在a这个字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发音的时候,舌尖要抵下牙齿,舌尖微微向上抬起,双唇向两边自然张开。根据不同的单词的组合,字母a的发音也分为短元音[ε]和长元音[ε:],除了发音长短时值不同以外,长元音[ε:]在发音时的开口度要比短元音[ε]稍微大一点,有点靠近发音素[a]的感觉。其次是o这个变元音,它是在o的基础上形成,也有长短音之分,音标分别为[Φ:]和[oe]。发长元音[Φ:]时,舌头的位置同长音[e:],口型类似长音[o:],双唇稍圆,发音效果介于长音[y:]和长音[o:]之间。发短元音[oe]时舌位同短音[ε],双唇拢住成圆形,做发短音[]的口型,[oe]也叫做[ε]的唇化音,在听觉效果上介于短音[y:]和[]之间。最后就是ü,这个变元音是在字母u的基础上演变形成的,发音类似汉语“煜”字,发音中的元音(ü),这个变元音的发音也分为长元音[y:]和短元音[y],长元音[y:]是[i:]的唇化音,发音时舌位与发音素[i:]相同,舌尖要抵下牙齿,舌头微微向上抬起;短元音[y]的发音与长元音大体相似,只是有音值的长短不同而已。最后,元音的发音还应该注意保持元音的纯正饱满,清晰区分长短元音的区别,切记拖长,导致长短元音区分不清楚。德语歌曲中,辅音的发音也是一个重中之重,单辅音的发音需要做到清晰,而复合辅音则要求第一个发得稍轻,突出第二个音,辅音的发音需要做到快速、清晰,声断气不断。德语的节奏感比较强,它的重音一般都在第一个音节上,只有把握好了重音才能把握好德语的语气,这样听上去才地道、纯正。

四、德语艺术歌曲在高校的现状

在我国早些年的高等音乐教育中,德语艺术歌曲的学习处于比较空缺的状态,大多数高校都把注意力放在意大利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学习上,即使少数人涉及到德语艺术歌曲的学习,但由于学习资源的缺乏,导致在歌词发音和演唱风格的把握等方面都存在偏差,成为高等音乐教育忽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国内的音乐高校对德语艺术歌曲的关注有了大大的提高,来国内进行交流德语艺术歌曲的外国专家也越来越多,使我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利德”,这大大方便了我们对于德语歌曲的学习。不断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和大师班也使得国内的学术氛围变得浓厚,很多高校也在不断举办艺术歌曲的比赛和交流,这些都对“利德”在国内声乐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不断普及和研究,我们一定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德语艺术歌曲的魅力,这个在西方流传了200多年的艺术瑰宝也会在中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作者:倪郡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声乐教育论文:民族高校声乐教育论文

声乐教育,一般的理解易将其简单化为以声乐为主要或单单以声乐为其内容的教育,如若这样,必将是为了声乐而声乐的教育,声乐将是其内容、手段与终极目的,无论是声乐的施教者还是受教者必将在声乐编制的一个周而复始的不见其起点与终点的“怪圈”中打转转。这种声乐教育中无论对声乐施教者还是声乐受教者而言都是将自己所谓的艺术生命机械的对等化为声乐教育的长河中,毫无质的提升与飞跃,只有量的延展,更无创造性而言,可以毫不困难地发现这种声乐教育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声乐比赛的最终结果。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种声乐教育就是以声乐为路径的一种艺术教育。声乐固然是施教者与受教者达到艺术教育这一阶段性目标的手段与重要内容,但声乐本身与艺术教育本身绝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任何教育的内容与可预期的产生“实用性的目标”是其目标,必将会偏离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本真与终极目标在于以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要义。《礼记•大学》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在亲民”,朱熹将“亲”解释为“新”,即“新民”,而“新民”必然具备“明明德”、“至善”之要义。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教育仅仅是“人”的存在于发展的一种手段,“人”的逐步完善与意义的体现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声乐教育是声乐比赛的先导,正是正确的声乐教育指引着我们走出某些非良性的声乐比赛的怪圈,实现我们对“人”的意义上教育的追求与完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表现发生在灵魂隐秘深处的行为和经历的手段。”

声乐教育正在以单向度的“老师学生”的传播路径走向互动的“老师学生”的双向路径,从对音乐的理解转向师生共同理解与探讨对某一音乐作品或知识不断趋向一致的行进模式,老师由一个“主导的”、“垄断的”地位转向一个音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先行者”及向“后来者”传递“先行者”对音乐的心得,即先行一步而学习、理解的心得体会。音乐的语言与语言的音乐是声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与重要的特征,两者的和谐交融方可将声乐教育推向一个更高质量的层次,教师应更多地用音乐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而学生则应更多地是用语言的音乐去感悟音乐的本真及在此基础上收获快乐与幸福。师生由此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合流”,这种“合流”为以后将课堂延展至比赛的舞台设置了极好的路径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对于作为走向舞台的比赛者而言,切磋、交流与探讨而得到的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毕竟比单纯地接受式的学习而显得深刻得多,所以在舞台上更多体现的是自己与作品的交融及在交融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的发挥与升华,唯有如此,作为一个音乐比赛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与其说是一个音乐的表演者,不如说是一个音乐的创造者,因为其较好地完成了作为一个在此刻所承担的对音乐的“历史担当”。

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都是展露心迹与个人情感驱动的不可或缺的双轮。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的成功取决于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的主体施动者对其所处语境下音乐元素与音乐本真的深刻洞彻与现实体验。思绪终止的卡点,便是音乐飞扬的起点,同时也是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发挥作用的地方。声乐教育对声乐比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在声乐比赛中诠释的艺术真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教育者本身条件的局限,对声乐的教育往往囿于对声乐技能的传授、对声乐流行性因素与风格和内容的追逐,往往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严重缺乏对声乐受教者学生自身条件与兴趣的认知,严重缺乏对声乐作品本身所处语境的关注,严重缺乏对音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文化的感知与洞彻,严重缺乏对声乐本身所承载的“以人为本”的声乐的历史担当,往往出现为了音乐而音乐,即为了功利的音乐而进行功利的音乐教学。由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确的声乐教育是正确的“载满”声乐比赛内容的这艘艺术帆船驶向正确彼岸的“压舱石”与“指南针”!

音乐比赛中的舞台效果绝不仅仅是局限于音乐性,而是融合了音乐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等多种因素于一体对音乐受众者甚至对音乐表演者而言同样造成的视觉、听觉、思想、观念上的冲击与震撼。表演者的舞台应是融合了音乐的文学与音乐的要素于一体的舞台,舞台不是目的,而是通向本真音乐的方式与途径,舞台是有期限且会随着音乐比赛的完结而告一段落,而舞台上折射与反应的音乐文化与艺术影响却是永无谢幕和终结之时,且对音乐教育的反思也将是长期的。声乐教育并非单纯地以语言为主的艺术教育,而是将语言、音乐、表演三者有机融合的艺术教育,这就意味着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育语境,即教授内容的艺术元素、受教者、教授的方法而因地制宜采取不尽一致的教育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有的语言教育的比重较大,有的则侧重于音乐教育或表演内容,不一而足。但是在声乐比赛中,其情形却与声乐比赛有不同之处,更侧重于以歌唱语言和以节奏、旋律、器乐音响等来传递音乐创造者对音乐的诠释、理解给受众者,而表演(此处仅指单纯的表情与形体上的表演)则往往退居次要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重要或被加以忽视。不难看出,语言、音乐、表演等要素都对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的成功实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可忽视。但由于声乐比赛与声乐教育二者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语言、音乐、表演等这些因素的运用的技巧及程度上不尽相同,需要声乐的施教者、受教者及声乐比赛的表演者针对其作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当然,这必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艰辛历程。

总之,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二者的关系,必将会在声乐教育者、声乐受教育者即声乐比赛参与者、广大的观众数者之间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也是教师、学生、观众共同努力与探讨与共进的地方!

作者:王菊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声乐教育论文:原生态声乐教育论文

一、原生态音乐的文化价值

原生态音乐在民间发芽生长,以其原始的言传身教和自娱自乐的方式不断发展,结合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节奏、曲调和语言形式传递着生活、劳动情感,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部分。原生态音乐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使其具有了经典性和文化性,例如,古老且经典的孤独调、欢喜调、下坡调、砍柴调、哭嫁歌、敬酒歌、哭丧调、哄娃娃调等,在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漫长的时间累积中,锻造出渗透心底的情感思想和意识表达,激荡着无数人的心扉。例如河套地区的慢翰调、陕西的信天游、华北的剪窗花等,总是依循着原始的唱法,向人们阐述独特的地区和民族文化,不添加任何粉饰的原生态唱法,浓郁炽烈的表达着独特的风俗气息和民间文化内涵,总是能达到沁人心扉的效果。原生态音乐在文化历史的传承上,人生态度的养成上、人际关系的融合沟通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饰演者重要角色,其中所体现的生活价值、文化韵味、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即使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意义,闪烁着独特的光彩。民族文化、环境、习惯、风俗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原生态音乐包含着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演唱类型。例如,地狱色彩显著的山歌,婉转动听、悠扬绵长;旋律悠长舒展的藏族酒歌、蒙古长短调;还有城乡生活小调,锯大缸、卖货郎;更有庞大繁杂的叙事曲或乐曲,如傣族阿诗玛、侗族大歌等,这些音乐形式都是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智慧结晶,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厚的历史内涵,并且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的创作环境是实际的生态环境之中,演唱者对这类歌曲的神韵、演唱方法和风格总是有着原生的感觉和精准的把握。对于原生态音乐的继承者与传承人来说,要结合现代的声乐艺术,不断地发展完善,才能更好地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近些年,原生态音乐逐步走进了央视舞台,尤其是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融入,使人们感受到了原生态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使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音乐类型,更让人们逐渐领悟到了音乐的质朴与纯真,领略到了原生态音乐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在音乐界引起了一致好评与强烈的反响。因此,原生态音乐的引入将为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内涵和发展前景。

二、引入原生态音乐对高校声乐教育的意义

高校声乐教育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保护而言,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原生态音乐的起源地多在偏远的民族聚居地,很多地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却没有文字,因而,生长在民间的原生态音乐凭借口口相传的形式广为流传。现今的原生态音乐正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社会中愈加被重视,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继承传扬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所在。高校声乐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的音乐人才,对于原生态音乐的积极融入,可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背景和科研优势,依靠专业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是培养多元型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声乐教育将原生态音乐引入其中,用原生态的方法和视角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和分析,用声乐的艺术视野对原生态文化进行体证,可以使高校声乐与原生态音乐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沟通,二者相互推进,相得益彰。再者原生态音乐历史文化丰厚,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历史、民族、社会、宗教等相关学科的文化内容。因此,原生态文化的引入对于现代的高校声乐教育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声乐教育的学科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音乐素养,为高校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增添了新的元素,使高等声乐教育更加丰富和多元,培养的人才相对素质较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原生态音乐的引入和发展,对于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原生态音乐的内涵和文化气息,将为整个声乐教育提供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声乐教育增添新鲜的活力,使学生不断地开阔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各方面的音乐文化素养,促进高校声乐与原生态音乐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作者:余蕾单位:湖北省医药学院学务部

声乐教育论文:我国高职声乐教育论文

一、目前我国高职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想要做好高职声乐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做好职业化教育,就要准确找到声乐教学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单一。据调查研究表明,现如今的高职声乐教学内容只是在单一的沿袭本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枯燥,教学内容传统。此外,教学情况无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缺乏创新性。第二,教学设置不科学。教学设置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目前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在课程和科目设置上都不够完善,忽视了学科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紧密性,教学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社会用人标准,缺乏职业化眼光。第三,教学设备过于落后。与普通教学科学相比,声乐教学对教学设备具有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场所,还要配备与声乐有关的教学乐器、可以进行对照的大镜子等等。只有最先进的音乐设备,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

二、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高职声乐的职业化教学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高职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化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制定与职业化教学相关的声乐教育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教学策略。高职声乐教学一定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在具体教学方案制定之前必须要充分调研市场,明确各单位对声乐毕业生专业能力的需求,结合教学时间、学习能力等编制科学的教学手段,并在计划制定中融入职业化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实现职业化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职业化要求相契合“职业化教育”是市场经济运行下势必要推行的教学形式,它符合社会的用人新标准。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率,各学校一定要完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模式,并将它们与职业化要求相契合。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在传统学习形式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增加不同声乐的唱法。在教学模式上也要积极创新,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将现代化设施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职业化教学。

(三)教与学都要跟随职业化教学趋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职业化教学的实现势必要以这两方面主体为核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对此,高职声乐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调研市场现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制定职业规划,在教学中融入职业取向。学生也要明确职业化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实际提升学习效率,找到高效学习的新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与学都更具针对性。

(四)强化实践教学声乐教学职业化教育的实现不仅要以职业化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为基础,还要坚持完善实践教育,建立实训基地,重视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声乐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学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调整学习心态,与用人单位多加联系,关注社会需求,并进行自我完善,找到最有效的对策提升自我,提高职业素养。

总而言之,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毕业生的主要困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较高。在文娱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声乐教学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坚持职业化的教学倾向。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职业化要求相契合,加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的主客体,并找到以往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实际改进教学,有效做到职业化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作者:高利萍单位: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

声乐教育论文:情感教学下的声乐教育论文

一、注意声乐演唱中情感的表达

声乐演唱是人们情感的具体表现,积极情感表达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要求,同时也是解决语言、发声以及呼吸等技术问题的重要辅助条件。在声乐演唱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是在外在与内在的共同刺激下所产生的结果,是情感变化过程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歌曲构成分析发展轨迹。一方面通过歌词、歌曲同旋律之间共同形成特定的情感与情景;另一方面,歌曲中音乐属性主要是利用伴奏与声的配置、节奏变化、旋律起伏来塑造形象和营造气氛。演唱者要想将歌曲特定情景充分表现出来,就需要进行情景设想,以带有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听众,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在声与气的统一中,以技巧丰富音乐情感

在声乐演唱技巧的众多关系中,声与气的关系属于核心关系。只有处理好声与气的关系,才能表现声乐作品思想内容、构建声乐作品艺术风格。在发声的时候,气带动声带而产生振动。在声乐演唱中,如果没有气,也就没有声,无声带合理振动,气就无的放矢。高水平声乐演唱,需要统一声与气之间的关系,如果演唱技巧运用不当、声音观念错误,声与气的关系会出现不合理、不均衡等情况,破坏声气之间的依存关系。从本质上来讲,声门是声气关系中的核心,也就是声带两游离缘间长短、松紧与远近等状态,判定声气关系重要依据为声门状态。声门状态主要是根据声气的比例进行调整、取舍与横梁。气多声少或者是气大于声,就会显得浅、粗;声多气少或者是声大于气,就会显得紧、憋。声与气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这一关系同耳朵判别感受、演唱者声音观念、体态姿势、共鸣腔体利用以及喉头位置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不管演唱的技巧与技术多么复杂,首先要认识到,声乐演唱中的第一原则或者是基本原则就是建立正确声气关系。要想建立良好声气关系,需要处理好下列几个技巧技术:(1)神似与形似,如果没有形似,也就不会出现神似;(2)弱音与强音,如果没有强音,也就无法体现出弱音,无弱音也就没有所谓的强音;(3)口腔的纵向打开与横向打开,如果无纵向打开也就没有横向打开,无咽喉扩开,口唇将无法发挥与舒展;(4)声音方向靠后或靠前,没有靠前演唱也就没有所谓的靠后演唱。

三、在音乐与歌词统一中,以技巧丰富表情与表意

同其他音乐表演形式对比,声乐演唱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学与音乐之间的结合。在声乐作品中,曲谱与歌词是两个重要的因素。曲与词不仅存在一致性,也存在矛盾。比如,歌声的表达,需要将文字的语气、四声等完美表达出来,就如同朗诵一般。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尽量将音乐抛开,摆脱音乐对于歌词所产生的文学束缚,也就是需要抛弃音乐本身。同样的,要想不受束缚地将音乐的情感内容与旋律自由地表现出来,就需要摆脱歌词的羁绊,在音乐构建过程中,实现二度创造。同时演唱如果没有歌词,从其他角度上看,属于对音乐的摒弃,所以,在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音乐与歌词是主要矛盾。但也正因为存在这一矛盾,赋予声乐演唱更大的魅力,不仅超出了音乐语言方面的情感意义,也超出了文学语言方面的内容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讲,音乐的多义性与抽象性获得了语言文字的具象性指导,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进而形成特有的美感与优势。

要想将这种优势与美感充分地展现出来,就需要有高超演唱技巧作为依托。通常情况下,声乐演唱技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风格性技巧技术。不同侧面所表达出的不同情感都会有不同的标准与审美观,不同的时间段、民族、地域、人会有表达情景、内容的不同需要,进而衍生出多种的标准与审美观,利用这一技术方法,将不同的标准表现出不同音乐风格。(2)肢体动作协调配合技术、呼吸控制运用技术、器官支配驾驭技术,但是核心的技巧技术是与歌曲要求相结合,对音质、音量、音色以及音高的运用和掌握。只有充分掌握相关音色技术,才能够在不同的地域风格与时代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塑造出与实际需要相符合的音乐形象。(3)演唱技巧还包含词义与语音的准确表达。

四、结论

总而言之,声乐演唱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演唱相关技巧,还要在歌曲演唱中融入丰富情感,在对歌曲作品要求进行深入理解以后,塑造声音,这样才能将歌曲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以动人的歌声感染听众。本文通过分析声乐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提出在声与气的统一中,以技巧丰富音乐情感;在音乐与歌词统一中,以技巧丰富表情与表意。

作者:陆伟单位: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