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汉语言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08 15:46:48

摘要:汉语言课程作为汉语言师范专业的老牌基础课,“美育”的引入给课程注入了新血液,使课程更富有中国特色,更能吸引学生主动探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增强。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审美鉴赏,更有文化自信。

关键词: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汉语言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现有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汉语言课程教育的不足

1.1课程教学理念不适应

当前地方高校师范专业的汉语言师范汉语言课程教育重视学科知识点教育,对美育教育在整体课程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将学科知识教育与美育教育紧密耦合的理念。地方高校原来在设定汉语言课程时更多是从学生整体汉语言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出发,对课程知识体系之外的其他因素考虑不多。但对标新美育[2],这一教育理念就不再符合实际需要,旧的教学理念需革新。

1.2课程目标设定亟待丰富

原来地方高校汉语言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多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为目标,看重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取得哪些进步,对素质培养的目标没有专门设定。教师在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多采用讲述语言理论、设定语言习题等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对语言现象背后涉及的素质培养重视度不够。而新美育则要求还要注重素质目标的设定,这就使汉语言课程要在目标设定中对学生认知汉语美、体验汉语美、感受汉语美、欣赏汉语美和创造汉语美的能力培养提出具体要求。

1.3课程培养路径单一化

地方高校汉语言师范专业的汉语言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都强调专业知识教学,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输出,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对美育的重视不够。教师按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安排教学活动,对线上资源运用不足,多以讲授型为主[3],对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课堂参与度不够,美育渗透教育不足。

1.4教学内容缺乏特色

以往的汉语言课程的教材基本都是围绕普通话和文言两部分的文字、词汇等内容展开的,缺乏多学科的融合[5],缺乏美育的要求,地方院校的汉语言课程没有突出自身的区域文化特色。

2“美育”视域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的新汉语言课程

现行的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汉语言课程教学较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对标新美育的要求,还可以进行如下的改革和实践。

2.1美育教育与学科知识融合教育新理念

教育者应当继续秉承原汉语言课程教育对学科知识系统培训的要求,并将其与美育相结合。新理念重视美育教育,并不是摒弃对原有学科知识,恰恰相反,是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美的素养,两者相互促进。传统观念认为美育教育只限于艺术教育,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新的师范专业汉语言课程的教学应该是美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6],引导学生感知汉语“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汉语审美素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汉语语言观,促进学生主动追求汉语“美”。例如:学习理论知识“文字”部分,教师不仅系统讲述汉字的来源、演变和运用,还注重引导学生注意汉字来源本身是古人对具体或事物重新再创造和创作“美”的过程;汉字演变不是简单的笔画增加或减少而是人们对汉字整体协调“美”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汉字运用的过程则是人们感受“美”和创作“美”的过程;文选部分的学习,不仅是简单地学习如何用语言的正确表达体现汉语语言表述的“精准美”,还是我们去感受汉语思想表达的“简约美”和“繁复美”,分析语言现象,进而用汉语去创作更多更美的作品的过程。结合美育学习汉字,学生从内心认同汉字,感受汉字“美”,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

2.2课程目标多样化

新的课程目标不再只有单纯的知识目标,还有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的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中美育要求,对照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设定语文课程目标时都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都对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课程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教育要求。在素质目标中应该设定美育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师范专业学生培养的全面性,才能更好适应新时代社会的需求。例如:设定《古代汉语》的课程目标时,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音韵、格律等基本知识,能较为准确地理解古代汉语的概念,对相关的语言学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结合理论和文选欣赏汉语的“美”,培养学生对汉语“美”的认知,训练他们体会利用汉语创作“美”。这样培养的汉语师范生自身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才能胜任当前美育要求的中学语文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美育要求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2.3课程培养路径立体化

传统的汉语言课程教育多强调教师课堂中单一知识的输出,忽视了其他手段、其他环节的综合运用[7]。按新的“美育”要求,要将培养的路径立体化,分“课前—课中—课后”这3个环节进行,这3个环节各司其职又密不可分。课前可以充分利用当下“智慧树”“超星”“中国大学MOOC”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布置学生提前自学相关内容,对将学习内容有个初步的认识,并结合预习提出自己疑惑问题。这个过程学生既有对知识的学习感知汉语“美”,对将要学习知识有一个“朦胧美”的认知,保有一定的求知欲为后面两个环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准备。课堂教学可先对前期的学习进行简单的评价,再加深难度围绕问题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3个模式:学生主讲教师答疑、教师学生分别讲述答疑和教师主讲学生参与。不同模式课堂依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变化,这一过程学生和教师思想与知识的碰撞就是运用汉语创造“美”的过程,学生能体会汉语表述严谨性,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他们自觉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主动地学习和吸收汉语言知识,进而感知和欣赏汉语“美”,为课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培养的结束,教师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实践实训,主要内容围绕汉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和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语言知识进行,让学生分组实施。这样既可以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效,也能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便于及时修订教学内容。课外实践实训给学生的自主性更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自己设定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手段等内容,提前体会将自身所学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如何有效输出,使学生更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中的学习,更好地认识到美育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主动地接受汉语言课程教学的美育内容。多方位、全过程有效衔接美育实施过程[8],提升了汉语言课程的学习效果,提升了汉语言课程的吸引力。美育引入课程,结合立体化培养路径,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表1是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和2019级学生《古代汉语》(大二才开始学习)的课程考试成绩表。从表1能够看出,相比2018级学生,2019级学生的成绩都超过了70分,90分以上学生数量明显增加,80分以上占总学生数量的比高了29.2%。教学过程中教师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美育教育引入汉语言课程教学初见成效。

2.4汉语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要体现中国特色,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汉语言课程相较于文学类课程更为枯燥,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下功夫。

2.4.1汉语言课程教育内容要突出中国特色文化

这里的中国特色文化不仅包括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还包括区域的特色文化。汉语言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要突出文化的特色,这在地方高校新师范教师汉语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等刻上深刻的烙印。它使得地方高校新师范汉语言课程教育与其他的高校语言类课程教育相比,除了都有的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还有对地方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感受汉语多样的“美”,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中国文化情节。

2.4.2汉语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时代特性

以往的汉语言课程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新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论是教学目标、教育模式、教学资源、实践课程设置和评价系统等都要求与时俱进。这样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时期汉语的面貌,感受其共性“美”和各个时期的独特“美”。尤其是对时下流行语言现象的理性解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9],增加学习动力。在吸取原有课程优点的上,引入新的适宜机制,为更好地培养优质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服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4.3汉语言课程改革要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所在区域资源(人力、物理、财力等)的支持,这些支持保证了地方高校正常运行,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要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服务于所在区域。地方戏曲等特色语言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独特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内容,增加亲切感,学生的归属情怀得到了培养。而区域归属情怀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地方教育工作持续发展。汉语言教育课程设置的区域性特色,为地方中学更好地进行“美育”教育打基础,能更好地精准支持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学习“古无轻唇音”这一音韵概念,教师可以结合方言材料来讲述。“费县”作为地名“费”不读“fèi”而读“bì”。还可结合部分南方方言,如句子“木头浮在水面上”中,“浮”不读“fú”而读“páo”。首先从语音上给学生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分析方言和普通话发音不同的原因。从身边的语言材料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语言现象理解语言理论,同时欣赏汉语的别样“美”。

3结语

汉语言课程作为汉语言师范专业的老牌基础课,“美育”的引入给课程注入了新血液,使课程更富有中国特色,更能吸引学生主动探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增强。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审美鉴赏,更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4).

[2]汤杰英.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70-76.

[3]黄德宽.谈谈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15(12):75-78.

[4]范迪安.建设中国美育学的学理思考[J].美术研究,2020(5):7.[5]张迪.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研究[J].江苏高教,2021(11):86-89.

[6]范国睿.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70-75.

[7]滕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63-69,128.

[8]黄春芸.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实施路径研究:评《审美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1(10):2.

[9]王力椮,韩东晨.艺术教育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2):136-143.

作者:邓慧爱 邓朝骏 单位: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