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3-01-16 10:42:59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积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选择和讲述相适应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升华学生的历史情感。

关键词: 高中 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3篇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篇1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不仅仅指古代或儒家文化。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以便有效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完整的文化内容。

2.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任务的理解不够。年轻人正处于文化接受的敏感时期,如果教师在教育方面仅仅是传授知识,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特点,则很容易变成片面教育,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己任,考虑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

3.教师对历史教材的认识有些片面。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考点”的讲解,从而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忽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索动力、意识的培养。这导致教历史变成了教教材,限制了历史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二、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德育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德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德”、“德”是如何产生的、“德”的价值有哪些、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德”,以及如何用“德”对历史进行评判、建立怎样的历史审美和历史价值观等。

1.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为学生观察世界提供丰富的文化视角。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课程组织的重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和扩展传统文化的内容,淡化政治集团利益争夺、成败得失和功利色彩的解说,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人民劳动成果和民族文明中去,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

2.结合教学内容,实现对道德产生、发展的了解。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些文化传承涉及一些历史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传授传统文化。例如,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兴起,教师就可以渗透对孔孟思想发展历程的展示与评价,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历史脉络,带领学生探讨当权者倡导儒家文化的目的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探讨儒家文化流传千年的原因和影响。

3.强化传统文化中道德因素的呈现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探讨道德价值,感受道德对历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教化与社会风气的知识与现代道德体系做对比,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还能让学生对相关道德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4.为学生开辟历史审美的途径,进而对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历史中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由于学生本身对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使得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知识传递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运动。例如,对岳飞、曾国藩、陈独秀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中实现学生对传统道德、现代道德的运用。教师还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探索历史遗迹,探求民俗文化,感受民间文化中道德的内容、评价方式和社会影响。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树立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通过解析、阐释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当中去,把历史知识的运用、文化情怀的建立充分结合到一起,使传统文化发挥出道德教育、智力开发、文化熏陶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道德精髓有利于课程改革,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作者:李艳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篇2

当我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分析为什么考试不理想,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我初中历史成绩就不好。”“我历史一直不好的。”以前我只是觉得这样说比较消极,当我了解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笔者试图从学生的学习心态入手,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两种思维模式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独辟蹊径,认为这是由两种思维模式决定的。在其著作《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她提出了影响个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人的思维模式:一种叫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有一种叫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持这种思维的人往往认为成功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失败就意味着你并不聪明。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成功是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训练和学习的结果。”[1]“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2]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

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意义

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学生拥有努力的动力。如果说一个人能学会什么东西,那么世界上其他人也都可以学会,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人们能做的事比自以为的要多得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能发展人的大脑,使大脑持续成长。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让人们爱上自己做的事,即使面对困难也会继续热爱。从这个层面来说,成长型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还能使学生调整思考的出发点,建立新的思维习惯,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而且,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的。

三、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思维是一套观念,观念促成行动。作为老师,如果能搞清楚如何去影响学生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成就自己,改变开篇提到的对自己一成不变的认知,这对教学工作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经过多方研读和尝试,笔者找到了以下方法来构建科学系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第一,正确利用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在课堂上培养成长型思维时,语言是起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和使用的成长型思维词汇,用故事来传达成长型思维,促使成长型思维语言的运用模型化,并使用心理对比等技巧。语言能反映和塑造我们的思想。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很可能为语言所困,我们所说的话可能与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或与事物的本质背道而驰。关注语言意味着不仅需要批判性地看待它,也要把它当做一种工具,作为一种弥合思想之间鸿沟的手段。培养成长型思维,我们必须从语言着手。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词汇需要符合我们正在努力培养的特征。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不应该害怕犯错误,这是没有用的,就像批评学生犯错一样。成长型思维如何与语言相结合呢?以下是一些与成长型思维相关的词汇:努力、挑战、锲而不舍、思考、学习、反馈、决定、克服挑战、有益的错误、有用的失败、试错、尝试与改进、对思维的思考、元认知、反思、坚持、过程、勇气、决心、成长、弹性、学习目标、改变等。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些词汇,可以从选择其中几个开始,例如:有益的错误和尝试与改进。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介绍所选择的词语,比如创建一个词语展示墙;让学生根据短语设计海报等作品;以这些词汇为主题进行教学;在对话中师生或生生一起使用等。合理选取与成长型思维有关的故事。对于高中生来说,非虚构类的故事更具可信度,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更能打动他们。比如,讲解名人的案例。我们可以使用托马斯·爱迪生的例子:重视尝试与改进、J.K罗琳:坚持,把失败放在一边、迈克尔·乔丹:关注过程,错误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等。也可以使用以前学生的例子,比如说2012届的钱同学,当时历史还是等级考试的时候,一开始成绩几乎一直是D,但最终得了B的故事。如果能邀请到以前的学生回到课堂上来演讲,那么讲述效果会更强大。重塑教师自身和学生的语言方式。怎样算是重塑语言呢?首先要听学生说了什么,然后思考如何重新组织这些词,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意思,接下来把这些词说给学生听,最后如果可以的话,让学生注意区别他们最初的用语和老师重新修改的版本,比如说“我历史根本不可能考到80分,那为什么还要那么费劲学呢?”可以重塑为“我们刚开始不容易得到高分,但如果我们一起努力,你就会开始掌握方法和诀窍。”在重塑语言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不要否定学生的声音。最著名的重塑技巧是使用“还”这个字来改变学生陈述的含义。“我做不到”变成“你还不能做到”。“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变成“你还没能解决它”。通过心理对比训练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教给学生一个思考未来的结构——“如果……那么……”。如果我想学好历史,那么我必须认真听课和做题,这就是心理对比。在期望的事和使之成为现实而需要做的事之间形成对比。这个技巧能帮助学生在想要什么和需要做什么之间建立联系。它帮助学生勾画出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指引目标之间的路径,而往往这条路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看到的。用隐喻与明喻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形成。比如“你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你使用它越多,它就越强壮。”“反馈是你的朋友,它可以帮助你。”“努力是一种载体,它需要方向和大小。”“挑战是大脑的食物。”“错误是理解的基石。”[3]第二,改变学生对错误的认知,促进成长型思维教学。错误和失败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犯了错,教师要给出的是建设性的建议。建设性的意思是帮助孩子弥补某些事情,创建一种更好的情形,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老师可以通过错误日志帮助学生追踪和反思错误。错误日志的创建方法:建立一个表格文档:可以包含以下4列:日期、错误内容、错误原因、错误的启示。通过这样的工具,学生可以追踪、反思和分析自己犯的最重要的错误。当然,日志不是用于记录每一个错误,要集中在有益的错误上。教师可以先创建一份示例错误日志,为学生提供参考,模仿,再内化。更进一步,可以建立一个名为“我们最好的错误”的展示墙,来记录全班的有益错误。错误日志如下:第三,改变学生对努力的认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针对性的努力。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把努力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对他们来说,努力和成长是有联系的。这赋予了努力意义,意义往往支撑着动机,反过来又推动行为。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努力是一种矢量,它有大小和方向。“区分有用和无用的努力的一种方法是,比较一个在原地跑步的人和一个跑向终点线的人。他们可能消耗相同的能量,但是其相对效用却差别很大。在原地跑的人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却发现自己还停留在原地。跑向终点线的人付出了同样的努力,最终达到了目标。”[4]利用成功的标准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成功标准是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获得成功,从而帮助学生确定努力的目标。”[5]比如,碰到小论文题该怎么答,教师需在一开始就给出解题的步骤:论题方向先看设问,再看材料,最后看引言或材料出处;论点表述规范:一般来说是一个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论证过程要结合材料,分层论述,论从史出,逻辑清晰;总结要首尾呼应,升华要基于变式陈述,可以是历史结论或唯物史观。有了抓手,学生才知道该怎么来做。教师可以使用关键词指令,提示学生从哪些角度展开阐述,来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在后续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来复述成功的标准。使用评估分类,帮助学生做出有效评估,并向学生展示一篇范例论文;训练学生运用成功标准,在特定时间点自我评估;用战略共享与战略思考,让学生达成有针对性的努力:展示学生的答题论文,让学生按照给出的成功标准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互相分享策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其努力的方向。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是平等的,有针对性的努力才是正确的方法。第四,给予学生良好的反馈,并鼓励学生正视反馈。反馈使学生获得他们可以用来学习、成长和发展的信息。“表扬孩子时,不应该表扬他们的个性特质,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6]当学生刻苦学习但没有获得好成绩时,教师可以这样反馈:“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曲线,可能你需要更多时间来掌握和自如运用这个学习材料,但是如果你继续坚持,最后肯定能掌握它的。”[7]构建以反馈为导向的表扬。另外,反馈需要落实。给学生提出的建议需在下一次课堂中强化,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第五,关注并让学生反思其学习过程。过程是我们用来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事物的,不是独立于知识和理解而存在的。帮助学生去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特质。“一个成功学生的主要目标是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方法。他们不会将分数当作自己的最终结果,而是将它看作帮助自己继续成长的一个途径。”[8]帮助学生思考和改进过程的方法:建模、建议、提示等。建模即用不同的方式模拟过程。比如:如何来做历史选择题:一看时空,二看主旨,三看设问。建议学生如何调整或改变他们正在努力实现的过程,甚至是建议学生尝试其他方法。例如:对于某一事件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的层面来思考,也可以从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的角度考虑,还可以从对国内和世界两个方面出发等,方法并非一定。提示比建议稍微温和一些,提示也能让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你的答案写到了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否有什么遗漏的呢?有没有更多的角度呢?以上是笔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的一些浅显思考。这几句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话非常有力量:明天的你会比今天更优秀。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成功往往是一时的,而成长才是一辈子的。希望学生能带着成长型思维来学习,增强学习自信心,爆发学习创造力,进而做更好的自己!

作者:褚晓丽 单位: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篇3

一、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教师首先就要看到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然后积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并升华学生的历史情感。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历史故事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生活在当代的学生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的距离感。这样的时间差距和距离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有较大的难度。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而这些知识点通常情况下是比较烦琐的,所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就可以积极地给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相对于抽象的历史知识点,故事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历史故事可以有一个完整的情节,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历史的面貌。学生就可以根据相应的故事内容,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更加顺利地去认识、理解进而感悟历史。同时,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可以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具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才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时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二)突出教学主旨,增强学生理解“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了自然界中万物的发展;“历史”的内容是无穷的、丰富的。历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包含了自然界万物的变更,因此,历史知识是一种具体的事物。我们在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时候,需要关注到许多的历史要素,比如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地点、过程、结局以及相关的人物等。并且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学生要理清各种关系才能牢记相关的历史知识。面对历史知识的这些要素,学生就难免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或改善传统的按照教材内容一段段讲解的旧方法。历史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要有重点和核心。那么,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就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理清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归纳出重难点。在讲解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围绕教材的主旨,选择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然后讲给学生听。历史故事的语言比较生动,情节比较有趣,很多的细节中都蕴含着历史知识点;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通过故事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更加有血有肉。在讲解历史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强调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把课本中的一些事件名词或者重要的历史人物转化成生动的历史事件,如此历史知识就不再那么抽象,就会变得通俗易懂,进而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

(三)发散学习思维,锻炼学生能力新课标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散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法复原更不能再现。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必须要借助相关的历史材料。但历史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可能只是一段文字或者一张图片,最大限度也只能是一段视频。那么我们就需要利用自己的思维去构建和还原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形象。这时学生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历史故事就能将抽象且复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且具体。学生在听历史故事的时候,就可以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发散自己的历史思维,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历史形象,进而探寻和感知到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以故事导入一个良好的开端会给整个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导入环节作为课堂导入的开端,是十分重要的。故事导入法作为新课导入的方法之一,是十分有效的。在开始一堂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段具有趣味性或者有内涵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也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故事的时候,不仅要生动有趣,更要讲究精湛,避免占用太长的时间而耽误课堂教学的进度。例如,教师在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利用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反映了国王权力的变化过程。其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个事件就是“处死查理一世”,它是在对抗国王的权力。所以在导入环节讲述这个历史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去探讨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背后的原因,从而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教师就可以先联系学生的生活,询问学生:“大家经常会在网络上或者杂志里看到英国国王,他们都是富贵、高大、不可接近的形象,那历史上所有的国王都是这样的吗?”接着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英国历史上的查理一世国王。然后给学生讲述:“在英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国王被处死了,那就是查理一世。故事源于1640年,在那一年英国爆发了革命。不久之后,查理一世就被虏获了。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背叛人民和国家。30日,伦敦白厅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下午一点,查理一世被押解到了断头台上,法官宣布了查理一世的罪名,并下令立刻执行死刑。法官的话音刚落,查理一世的头颅就滚落了下来,尽管这颗头颅佩戴了多年的皇冠,但是依旧保不住查理一世的性命。这一事件也标志着英国封建制度走向了终结,同时推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通过故事的讲述,就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此教学的整个过程就已经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就会拥有一个更加愉悦且积极的心态进行后续的学习。

(二)以故事证人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有许多,阅读历史人物传记就是其中的途经。通过历史人物的生平事,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性格特征和主要成就。根据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我们还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同时,重要的历史人物不仅影响了后代人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从历史故事中可以探寻出历史人物的生活轨迹,进而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例如,在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嬴政始称“皇帝”的故事。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必须要讲到的就是秦始皇。他创立了皇帝制度,最先使用“皇帝”这一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通过讲述“皇帝”这一称号的来历,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性格特点,进而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在讲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讲述它的创始人,也就是秦始皇。为了让学生理解秦始皇为什么会建立这样的制度,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嬴政称始皇帝”的故事。首先教师讲解:“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就的呢?”接着再讲:“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超越了三皇,也盖过了五帝,‘王’这个称号不能显示出他‘前无古人’的功绩,于是让宰相李斯等人议改称号,综合思考过后自称‘始皇帝’,并且后世依次为‘二世、三世至万世,传至无穷’。”在这个故事中,就体现出了秦始皇性格中的自大与虚荣,他认为皇帝的一切都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专断又独裁。比起直接给学生讲述秦始皇的性格,通过这样的历史故事去表达,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也只有了解秦始皇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容易理解他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三)以故事说事历史中的每个朝代都会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了解每个朝代的制度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和透彻地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制度,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朱元璋的强化专制”的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故事讲述,讲述宋濂的悲剧人生。教师首先需要讲明宋濂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朱元璋在开始打江山的时候就请宋濂出仕任官。后来明朝建立了,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朱元璋的顾问,负责起草文件;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太子交给宋濂传教。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中,朱元璋肯定格外且真挚地信任宋濂。接着教师给学生讲述:“宋濂在官期间就一直受朱元璋的监视,到了1377年宋濂辞官回家闲居,但也始终都保持谨慎。后来宋濂的孙子宋慎卷入了胡惟庸案中,宋濂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朱元璋下令逮捕他们,等候处斩。虽然宋濂在太子和皇后的庇护下保住了性命,但还是在流放的途中含冤病死在了他乡。”面对宋濂这样的被朱元璋称为“君子”“圣贤”之人,朱元璋依旧过度防备,甚至滥杀,可想而知,他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接着,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时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做。

(四)以故事强化高中历史的教学难度比较高,课本中有许多理论性强且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所以学生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学习难度。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一些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与“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相关的教学内容,就有较大的教学难度。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不仅要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更要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特点。针对这个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周公东征》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当时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周武王灭了商以后,纣王之子武庚被周武王封于殷。而周武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利用武庚统治商朝遗民。接着又把商的王畿地区划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交给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以监督武庚以及商朝遗民。两年之后,周武王就因病逝世了,其子成王继位,周公旦辅政。但这引起了蔡、管二人的不满,于是就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公元前1045年,周公为了平定叛乱,亲自统领大军,挥师东征。历时三年,彻底征服商朝势力,也扩大了西周疆域。接着就开始加大规模推行分封制。”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分封制的时代背景、相关人物以及结果等,分封的对象有商朝的后代,也有武王的同姓亲族,原本是想要安抚他们,但事与愿违。后又平定这些人的叛乱,征服了商朝的势力,稳定了政权。接着大规模地推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又多了一些建国功臣,当然依旧是以同姓亲族为主,以此来维系封国与周王的关系,巩固周王的统治。如此便可以深化学生对分封制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比如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和内容等。并且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加愉悦。

三、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积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选择和讲述相适应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升华学生的历史情感。

作者:马枝华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