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地理教学思考3篇

时间:2023-01-29 16:02:24

摘要: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促进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思考3篇

高中地理教学思考篇1

近几年,传统教育更新换代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以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高中生的求知需求。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互联网+微课”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开拓视野,还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实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微课”教学方式,降低了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学生可从多个途径获取知识,对于地理重难点的理解更透彻,为深入学习地理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具有个性化和实用性的地理课堂,给高中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锻炼机会,构建起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网,真正让高中生喜欢上地理,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互联网+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丰富“教”与“学”的素材互联网中拥有丰富的地理学习资源,对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模式,既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又可发挥微课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传统的地理教学所用到的资料大多以地理教材和地理图册为主,而教材与图册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中有些内容已更新不及时,但是网络资源是与时俱进的,每天都在更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用微课为学生呈现最新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学到最新的地理知识。微课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使学生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课后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地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高中地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多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这些知识往往又是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是无法规避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靠反复讲解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教学效果不理想。“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用一个微课程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只分析一个具体问题,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实现了对教学重难点的精讲,并且学生还可在课后对这些微课内容进行反复观看,直到学会为止,有效地突破了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有利于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在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中,地理一直都是部分学生的短板,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地理基础不扎实,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掌握不牢,缺少地理空间概念,在头脑中对地理知识缺少感性认知。再加上有些地理规律很难在课堂进行演示,只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本质,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而利用“互联网+微课”,教师可用视频、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演示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模拟地理实验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互联网+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巧用“互联网+微课”,激发学习兴趣“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学习兴趣就是点燃这个火炬的燃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富有创意的情境中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互联网中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利用到位,将会为地理教学增添很多亮点。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微课”的形式,从网络中搜寻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体会影像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从网络中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利用网络技术制作成电子相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播放出来,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蕴含在其中的地理知识,积累感性认识。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微课制作中可加入音乐元素,进一步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增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技术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画形式,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其中地理知识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设计一些闯关小游戏,用一个微课件呈现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喜欢新鲜的事物,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从网络中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新闻、地理前沿资讯,并将其整理到微课中,为学生带来最新、最全的地理新闻资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领略地理学科的魅力,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价值,认识到学习地理是终身受用的。

(二)巧用“互联网+微课”,突破教学难点高中地理知识多而繁杂,知识难度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花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为此,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微课”将重难点知识用单独的微课进行详细讲解,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上,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可抓住重点与关键,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还未成熟,在地理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些出错之处通常就是地理学习的重难点。在遇到这些学习重难点时,总有部分学生找不到解题的关键,甚至还会手足无措,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问题的本质认识不到位。为此,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微课”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视频或三维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地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或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可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地理问题的内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相近的地理概念,教师可利用微课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这些知识点间的区别与联系,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物理知识学完后还需要学生进行及时消化和吸收,所以,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可引入思维导图,利用电教设备中的绘图工具,一边带领学生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对以前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将学过的知识分层次地展示出来,明确知识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重难点的突破。

(三)巧用“互联网+微课”,实施翻转教学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教师的口头讲述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学过程呆板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翻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前预习是地理学习的开始,有效的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将课前预习的导学案与“互联网+微课”相结合,制作电子导学案,明确预习目标、预习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对于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事先录制好微课视频,并将其以超链接的形式插入到导学案中。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教师将导学案用微课的形式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中,让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课前复习,完成导学案中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当在预习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可点击超链接观看微课视频,听取教师针对性的讲解,消除学习中的困惑。对于学生凭借自己思考和努力不能突破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记录下来,利用网络向教师进行求教,教师利用线上平台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的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借助微课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安排教学,学生通过自学可弄懂的知识教师就可强调一下重点,把教学时间留给其他环节。对于学生不理解、存有困惑的知识,教师就需要进行精讲,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将课堂教学中的微课资源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也可将自己的教学实录制作成微课进行上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性地观看和反复学习。教师还可利用微课为学生设计分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地理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四)巧用“互联网+微课”,开发实践活动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受到了很大的约束,阻碍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互联网+微课”以其自身优势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开展示范性教学,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地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将抽象的结论直观化,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模仿微课视频中的操作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知识会更加牢固。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利用微课为学生呈现课外探究任务、探究目的,并为学生展示课外探究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范例的启发下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探究过程,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探究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也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真正拉近地理与学生的距离。所以,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实地勘测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有的学生负责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走访、调查,有的学生负责资料整理等,通过科学的分工促成课外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鼓励各小组将自己的实践成果用微课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并向教师和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践过程,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点评,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五)巧用“互联网+微课”,创新课堂讲评地理学习离不开做题,通过做题可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使教师收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促使学生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课向学生呈现地理习题或地理测验的完成情况,让学生对号入座,了解自己在班级内的地理学习水平。教师可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理成绩优秀或地理练习完成优秀学生的书面、卷面,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通过先进带后进的方式,达到全面进步的目的。教师还要利用网络技术计算出各个题目的正确率和难度系数,从中筛选学生出错较多、典型性的题目,并将它们汇总到微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集体分析,查找出错原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针对学生的错题,教师可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通过改变原题的考察角度、叙述方法、题目背景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打破他们脑海中的思维定式,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教师还可建立微课错题资源库,将学生在日常做题中出现的典型错题收录其中,既有学生的错误做法,也有教师的详细点评,搭建地理知识网络,凸显出地理教学的特色。在课后复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打开这些资源,重新反思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教师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调,深化学生的正确认知,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总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思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化,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实现课堂拓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还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活动,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实现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雄剑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阳川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思考篇2

一、增强地理学科趣味性,打牢地理基础知识

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比教师讲授的方式,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欲。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收集和教师的辅助讲解,学生能够在任务当中、在问题当中发现学科的魅力。初中地理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对世界地理概况的了解,让学生知道关于经度、纬度以及陆地海洋等基础知识;理解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为何不同;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方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天气差别;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与人种以及世界上的语言和宗教。从地理层面来看,我国幅员辽阔、跨度较大,因此气温、降水、地势等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各地区人们的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对学生了解我国的整体情况以及南北方差异和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等都提供了借鉴。在进行地理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地理知识,因为地理知识所包含的社会的、人文的以及民俗的文化都很深厚。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具有吸引力的方面加以讲解和介绍,通过多模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比如,在讲解《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搜索网络视频,将一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的景象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理解为什么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同时,教师可借助一些好的纪录片,如类似“中国地理”“中国24小时系列”“航拍中国”等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素材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的基础上去学习地理,体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创造问题式教学情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引导式教学属于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是关注到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和教学情境中积极创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讨论和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将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有意识引导的,也可以是教师给出一定范围、一定方向的,还可以是学生自主发掘、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看书和讨论等环节主动提出的,是完全基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自身知识积累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对有关我国各地差异的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学习,为什么南北方会有饮食文化差异,请学生先讲一下自己对南北方习俗差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你能从哪几个方面对这种差异进行解释?通过对比和观察的方式,学生能明白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民俗文化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的差异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在差异中找寻问题、在问题中发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如何有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储备,要有非常深厚的了解,才能避免因为学生资料收集范围广泛,而导致教师无法帮助学生在课堂环节解决问题的情况发生。

三、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加深地理知识理解

地理学科的魅力在于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将人的感性与地理知识的理性相融合,无疑能够增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且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加入贴近生活的问题元素,更易让学生透过感性看待理性问题。另外,教师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地理学习情境,旨在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认知,加深学生的地理技能。此外,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增加班集体和小组荣誉感,发挥团队协作、交流的作用,使团队效应最大化,将学生的个人行为提升至团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地理知识,利用纪录片及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加深对地理的记忆及知识的理解。而生活式的问题情境,则更注重“生活”,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第一体验与感受,让学生直接体验地理知识,面对情境中的问题能够增加学生的第一经验,有助于知识的转化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激发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利于体验生活中的地理,感受地理的价值。因此,在问题情境的构建中,教师要深入思考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可以联系相关时事热点,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历史典故、生活中较为常见且有一定趣味的地理现象以及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现象,等等,以此烘托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研究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素养。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与向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我们发现江南地区的民族服饰大多以轻、薄、柔、短、艳著称,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结合地理知识,小组讨论并分享你的理解。”江南地区的服饰文化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让江南地区的民族服饰更加贴近自然。反观云贵高原地区的服饰则是以能够提升劳动效率的轻巧、利落的风格居多,并绣以不同的山水花鸟图案,充分展现民族特色。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丰富地理课优质资源,培养良好价值观念

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地理课的优质资源,为地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问题式教学法的提出符合学科素养的要求。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图素养”:从地图当中去收集、整理、分析,对能够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要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地质事物和地理事物自身规律以及内在的联系的了解,对事物进行认识和把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对比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此类能力,锻炼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通过联想、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等方式,形成辩证思维。不仅如此,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以任务为主题,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最后,要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这种观点要让学生在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中深入思考,真正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随着教育现状变革及教学中的要求变化,采取问题式的教学方式是地理课堂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问题式教学的开展能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培养团队意识、共享意识、合作意识,也能有效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责任与友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蔡娟平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第五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思考篇3

地理课程涉及很多传统文化知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对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大自然的神奇风采等都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对人文素养进行了系统的诠释。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如果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及时、不科学、不全面,会导致高中生不理解传统文化,认为与地理学习毫无关系,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地理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构建学习共同体,发挥地理教学的应有作用,使高中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主动传承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与魂,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需要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坚定文化自信。但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教师和学生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只注重考试成绩,把学科知识的讲授和应试技能的培训作为教学的重点,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显得格外重要,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地理教材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理学史、乡土地理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学生对祖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识,培养其良好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把一些经典古诗词和民间谚语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既验证地理原理,也作为课堂质疑、延伸的素材,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融合时,需要找准切入点,适当运用多媒体工具,创造深刻性和客观性强的地理学习氛围,为立德树人做好铺垫。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养,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用自己的教学行为感染学生,给学生做好榜样,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地理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倾听学生对地理的想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通过阅读传统文化书籍、观看传统文化节目、在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的作用,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沟通,组建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教学启发,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和方向,影响着地理教学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地理规律和地理思想渗透传统文化,建立起系统化的教学方案,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打破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造开放性的地理课堂,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地理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特色,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感悟历史文化,陶冶情操。只有教师博闻强识,才能对学生施以优质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步,促进师生关系的优化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导入,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地理既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但是有些教师以讲述教材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单纯地靠知识灌输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优化课程导入,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把单调、抽象的地理知识与传统优秀文化相融合,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传统文化,激发地理学习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展示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把静态的书本文字变得立体、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体会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视觉、听觉、知觉等方面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教师的单纯讲授相比,故事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地理学家、地理名人的事迹,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用典型人物的事迹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民族精神,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更好地融入新知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欣赏教学法,为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陶冶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深厚的人文底蕴,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古代典籍和诗词歌赋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包含着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是在日常实践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古代典籍中的篇章段落和古诗句进行课堂导入,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借助古文分析、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知识,丰富学习体验,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三)运用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动动手指,屏幕一刷就会看到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传统文化渗透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更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让网络成为延续中华文脉的绝佳平台。教师在教学时要树立起互联网思维,以网为媒,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延伸到网络平台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去领略地理教材以外更广泛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和启发,规范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方式,使网络既能为学生学习地理带来好处,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建地理学习的专题网站,并在其中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为学生推荐与地理教学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采用模块化管理,在其中开设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模块,把日常教学中用到的和在平常生活中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理、归纳到各个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储备。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钉钉等创建地理学习的网络交流平台,在平台内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识,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以一些蕴含地理知识、地理现象的传统文化内容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讨论,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讨论传统文化,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激励高中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分享自己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用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上传到学习网站和网络交流平台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和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技艺等,用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发送到学习平台中,与其他学生共享,从传统生活中发现地理元素,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思考和解释具体问题和现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四)挖掘乡土地理,弘扬家乡传统文化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概念,树立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文化资源的结合,利用乡土地理文化资源把地理课堂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家乡的地理、身边的地理,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弘扬家乡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乡土地理文化资源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教师具备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多读书看报,从书籍、报刊、地方志中获取关于乡土地理文化的文本资源,也可以从互联网中搜集最新的乡土文化资源,拓宽地理教学渠道。地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联系,根据教学需要走出校门,到社会生活中开展实践调查,获取第一手乡土地理文化资源,言传身教,启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教师可以把收集到的乡土地理文化资源作为课堂导入,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小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一般思想与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教学,运用图表、数据、图片等形式,把家乡的过去与现在加以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乡土地理文化资源作为背景,设计地理练习题,既能改善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又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组织实践活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只依靠地理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多创造条件与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跳出教材的束缚,在自主探究和社会实践中近距离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可以利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我国传统节日,开展体验传统节日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了解与之相关的民风、民俗,向学生渗透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学生对节日的简单认识上升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中去,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增加学生对当地地理人文环境的了解。教师把地理教学与乡土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家乡调查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了解家乡的人口分布、城市布局、地形地貌等,通过对当地乡土地理调查和民俗风情的调查,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展现当代高中生的风采。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开展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身边所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自主、合作、探究是当前学生学习地理的三大主要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从中筛选具有地理探究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查阅资料等活动,开展地理主题探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国情,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讨论会、辩论赛、知识大赛等活动,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争论之中,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态度与情感。综上所述,“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共同营造了传统文化氛围。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促进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吴海梅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