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物学教学论文3篇

时间:2023-01-28 11:45:01

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除了要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更重要是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点的节点和时机,探索有效融入方式和渠道,润物细无声,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为目标,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生物学 教学

生物学教学论文3篇

生物学教学论文篇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学科教育改革的作用,增进学生对生物学的理性、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阐述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需要逐步转化为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各种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且要解决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从而引领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改革。简单来讲,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学习什么、掌握什么、实现什么的重要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已掌握的知识能力进行运用的一种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过程要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根据我国立德树人理念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做到以人为本,要重视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利用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严谨规范的深入研究。并且结合教学经验,结合理论体系支撑,以事实为根据开展教学工作。为了在教育工作中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优化学生生活质量,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有前瞻性,避免出现教育滞后等问题。同时,核心素养教育要注重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坚持四个自信理念,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有认同感、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二)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要义“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为中心任务。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思维结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特征。首先,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根和魂,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底蕴以及科学精神才能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各种科学知识以及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情感价值和思维方式。对认识生命世界有着指导作用,是科学自然观和生命观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学生培养期间,核心素养教学也可以看作学生生命观念的提升,在对其进行落实的同时,学生可以逐渐了解生命运动的过程和规律,为其成长指明方向。其次,科学思维是有别于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一种学生核心思维模式,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形成主观的人文情怀以及审美标准,并且在生活中勇于批判,勇于质疑,勇于研究和探索。形成有条理的逻辑思维,并且学会提出创造性见解。再次,探究实践精神的形成,需要学生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能够充分认知和发现自我在不同环境、不同团队中的价值,并且认可自身的潜力,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自主发展、主动探究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各类信息的接收处理能力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其受到各种不良思想以及不良文化的影响,开阔视野,增强本领。最后,社会责任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点内容。在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有机连接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具备担当能力,养成对自身情感价值、态度行为方式的管理和确立。并且具备实践创新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利用创新、创造意识,对掌握的各种基础文化知识和技术进行应用,强调学以致用,并塑造解决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核心素养教学方针的指导下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双减”政策实施后,初中各学科的教学重点、时间规划、作业规划、教学方向都发生了改变,初中生物学实验这一教学环节在该学科中的比重也有所增加。结合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运用实验流程,将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融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的求知欲。并在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到最后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课题解决方案中,让学生学会按照相应的逻辑思维和流程来开展工作。同时,核心素养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让学生以一个主题或目标为方向,在实验过程中充分拓展,既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在面对不同事物和不同突发状况时可以形成下意识的反应,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二)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的实验呈现很多学生在刚接触生物学学科时会觉得生物学知识体系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很多基础知识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例如,动物、植物、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但是很多生物学理论知识却又相对抽象,即便教师在理论教学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阐述,仍然会有部分学生无法清晰地掌握其脉络和精髓。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学科又爱又恨,涉及各种可爱的动物、植物等内容时学习兴趣激增,涉及生物学里层层逻辑和概念性理论时又兴趣全无。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进行生物学实验,通过有趣的、生动的实验内容,将原本难以理解的概念从抽象转变为直观生动,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生物学内容。

(三)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探究问题的精神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维度诠释生物学学科知识,包括各种生命现象以及生命规律。结合相应生物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思教材内容,同时也在反复练习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是一两次实验就能达到的,需要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和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融合渗透,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在面对不同问题时不会退缩,而是选择运用自身已掌握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实验思维,探究思维来解决问题。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首先,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生物学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应通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在实验环节进行大胆尝试,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核心素养下的生物学实验教学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展开,不仅知道为什么,同时还要明白如何操作。在已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实验环节以及课本内容进行拓展研究,以此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初中生物学实验环节对各类器材的使用是基础,比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抽取显微镜不同结构的卡片并通过拟人化的展示形式加深知识点的记忆。比如,“我是目镜,我的作用是放大物象。在实验环节,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我来进行观察”。或者“我是显微镜的镜座,我的作用是稳定显微镜本身,我厚重敦实,是显微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再比如,“我是镜筒,我连接着目镜和物镜”。并在自我介绍时和目镜以及物镜扮演的学生进行小互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记住显微镜的结构和每一个部分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思路的应用不仅限于对生物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和生物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研究,从而开阔自身学科知识视野。

(二)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具备探究精神的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学科知识内容的信息,并思考不同知识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种探究精神对于学生深化理解各学科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欧美国家学生我国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在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我国教育体系被诟病经常会培养出各种高分低能学生的原因,而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环节,核心素养的应用更加强调要深入实地,对学科进行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被动地对课本进行阅读,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尴尬情况。例如,传统生物学实验中观察种子的结构,往往是选择使用已经备置好的种子在生物学实验室内进行简单的观察。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和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适合的时间,通过外出游学的方式对种子进行采集,在春季播种时到农村去实地观察。不仅要了解生物学各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需要了解节气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的影响。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各种条件,去感受温度和湿度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是灵活生动、不片面的,让学生带着感受进行实验。这种知识的收获才是多元且立体的,而不仅是纸面上的答案和分数。最后,生物学实验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获得的。目前,受客观条件所限,我国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内容缺失或观察的次数、时间严重不足,这也是接下来我国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亟待修正的问题之一。

(三)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借助核心素养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流程,通常是由生物学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对于实验步骤进行实操,再由学生对教师的操作进行复制和拷贝,最终得到实验结论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这种复制化的教学不仅限制了学生的生物学思维能力,同时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甚至很多学生在复制教师操作时由于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从而前功尽弃。学生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再次进行试验,最终这种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表面形式。而在核心素养教学的影响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和目标都发生了改变,为了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实验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总结自身觉得适合的实验方案。教师的工作从传授和演示实验转变为对学生实验方案的纠正和改善,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探究,并对每一个实验步骤的作用和意义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收获一次完整的实验感受,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融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播放,动画演示为学生铺垫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场景和条件。结合分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把握不准的实验步骤进行讨论和调整。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目的仍然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教师只需要把控学习方向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进行梳理和纠正即可。这样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实验尝试,才能观察实验课程中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的掌握还不深入,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从原本的体验式教学转变成了探究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学生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主人翁意识,养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教师则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实验项目为学生的思维方式把关,对实验方案中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纠正。另外,实验教学还需要教师充分融合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分组合作学习、情境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引导学生对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点进行重组,学会灵活运用基础文化知识构建完整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引导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对生物学学科,对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进行探究,为后续的生物学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王佳爽

生物学教学论文篇2

一、高中生物学课堂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契合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需求,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晰、全面地了解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知识点。微视频教学资源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高中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清晰的了解,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通过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能够帮助高中生深入了解所学生物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继而提升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引入,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上关注对微视频的科学利用,并借助微视频进行复杂生物学知识点的具体化、形象化,这对于优化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保障课堂教学效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对高中生物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能够契合高中生物学教学精细化的需求,对推动高中生物学教学综合效益改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虽然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依然有较多的不足。而且在当前技术不断优化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有日益丰富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相关单位也开始积极举办微视频活动大赛。可以说,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引入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很多高中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课堂教学方面,对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引入虽然意识到其重要性,但是自身对相应的软件操作技术不娴熟,这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获取微视频教学资源方面,一般是直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应资源,导致最终获取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不具备较高的品质。而且,目前教师单纯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获取,依然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综合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使用的微视频资源一般不具备较好的资源品质,不仅难以充分发挥微视频教学资源的优势,甚至会对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综合品质以及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学习效率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另外,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开展中,虽然很多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微视频教学资源对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价值和意义,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方式进行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工作,但是最终依然难以获取出色的效果。这是因为很多生物学教师对通过微视频资源来进行实验教学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是在教学手段的具体应用上不具备较为出色的视频制作能力,导致在利用微视频资源进行实验操作时,难以全面呈现实验难点,在对相应知识点的解读上也比较模糊,这也就导致在当前的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微视频资源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凸显。另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也实现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发挥,对推动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热情,越来越多的高中也纷纷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促使教师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能够实现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但是若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相应设备出现故障,学校对此没有做出及时的更新,这不利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三、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为了更好地有序推进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能够充分契合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需求,发挥微视频教学资源的优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应用,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借助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实验原理的讲解在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为了全面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提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规划,尤其是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将相应的原理、规律以及观点通过微视频资源呈现出来。若是涉及实验课程教学,那么在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准备上,教师还可以将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要求、操作要点通过微视频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掌握实验的核心操作要求,并可以深化对实验操作流程以及要点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高中生物学教师能够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品质。比如,在进行“细胞”相关知识的讲解上,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细胞结构以及细胞的主要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细胞的结构及特点,基于此,学生能够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深入理解细胞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点。所以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能够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上能够有更高的效率。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相关教学知识讲解,也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呈现。比如,在进行“叶绿体以及线粒体”相关实验教学上,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视频方式呈现具体的实验流程,将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械、操作步骤、结果等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短视频,扎实掌握实验的相关知识。随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微视频内容来尝试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方式对提升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优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能够真正满足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促使学生通过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观看,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

(二)借助微视频教学资源巧妙进行生物学教学课件的设计过去,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进行生物学教学课件的规划和设计,一般是采取传统书面备课方式实现。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满足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若是依然采取传统的方式设计生物学课件则会显得较为滞后,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所以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资源来进行生物学教学课件的设计。在具体规划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来进行针对性教学课件的规划,并通过微视频方式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同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对于一些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上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沉浸在微视频观看体验中。通过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引入,教师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借助微视频全面了解生物学知识,提升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专注度。比如,在进行“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相关知识的教学上,为充分帮助高中生了解什么是酶,以及帮助高中生进行酶特性的解读,在进行课件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就专门引入了微视频教学资源,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酶特性相关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来呈现酶的结构以及特性,高中生可以在观看微视频资源的同时对酶有更清晰的理解。而且在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呈现上,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教师采取了动画呈现的方式。这样,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能够被课件内容所吸引,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实验中细小误差可能会对实验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也针对一些关键知识点与易错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同样以微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现出来。通过该方式,学生可以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并借助微视频教学资源的优势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三)借助微视频教学资源呈现复杂的生物学教学实验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受课堂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规划的影响,很多复杂的生物学教学实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或是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有较高的复杂性,耗费的周期较长。对于这部分复杂的生物学教学实验,在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上,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运用,有针对性地呈现这部分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上,高中生物学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计划进行相应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规划,并通过微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呈现这些教学内容,充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借助微视频观看了解复杂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流程与操作要求,并对实验结果有清晰的认知。而且,借助微视频方式进行复杂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生物学观察和探究能力。所以,立足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现状,教师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对推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工作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将微视频教学资源融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上,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都必须强化对高中生物学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关注,针对视频的制作和课堂教学引入必须有清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高中生物学教师要踊跃提高自身的多媒体设备应用水平,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微视频制作技能,利用视频讲解生物学实验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从而有效提高高中生物学实验微视频的资源质量,提升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结论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的合理应用,不但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有效提高生物学综合水平,推动生物学高效课堂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体现微视频的价值,高中生物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研发新的微视频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改善应用过程中的缺陷,从而有效提高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最终提升高中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作者:漆永利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第二中学

生物学教学论文篇3

1植物病原物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植物病原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各类病原物,包括菌物、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等,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基础。通常情况下,在本科教学阶段,各大高校会开设专业基础课———普通植物病理学,其中第二至第六章介绍各类病原物的基本特征及常见的种类。植物病原物生物学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在本科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病原学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知识的提升。该课程重点讲授各类病原物生命现象的内在机制,尤其是病原物的形态发育、侵染特点、致病机制、群体变异与适应性等机体调控机制。与植物病理学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植物病原物生物学并不强调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而是单纯地研究各类病原物的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这样的课程基础性较强,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和内容,还需要培养学生在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基本素养,学会从组织、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分析病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认识病原物各种生命现象的内在本质,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研究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意义

刚开始接触课程思政,很多教师并不理解,感觉无从下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感觉到课程思政并不是思政课程的专有属性,而是所有课程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也可以从多种途径开展思政教育。但课程思政既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组合与叠加,也不是把思政课搬到专业课来上,而关键在于将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品德修为、专业素养等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提升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2-3]。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为祖国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力保障。

3植物病原物生物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和大多数的自然科学专业课程一样,植物病原物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来源可以是学科发展史和学科的最新进展、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社会热点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听收看新闻广播等途径,笔者挖掘了许多与植物病原学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3.1学科历史和最新进展中的思政学科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它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点缀在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将植物病原学发展史中的重要进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可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科学热情,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青霉菌(Penicillium)是一类真菌,其中有些种是引起常见病害如柑橘青霉病的病原菌,从这类微生物中,人类发现了第一个微生物抗生素———青霉素。在讲到真菌的次生代谢的时候,教师讲解了“抗生素之父”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发现能溶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青霉菌,并由此从青霉菌中发现了抗菌物质青霉素的故事。这个发现其实很偶然,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突然看到1个绿色霉菌菌落,在这个霉菌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被抑制,因而形成了一个透明圈。这样的现象可能并不会被很多人重视,但弗莱明认为这种霉菌中可能含有某种代谢产物,该物质具有溶菌作用,因此才会出现溶菌的现象。后来,他们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终于发现了这种抗菌物质,并把它命名为青霉素(penicillin)[4]。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科学的发现最开始可能来自于一个灵感或一个偶然的发现,但最终的成果一定是经历了艰苦的研究才最终获得,做研究要注意观察,更要坚持。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故事里的人物和事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结合植物病原物生物学发展中的其他重要成果,也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病原物生物学的进展对植物病理学科和植物保护事业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在党和国家支持下在植物病理学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农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介绍这些进展和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也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迅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和影响,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防控十分困难,在我国各个麦区都有发生,防控不及时往往造成减产,在病害的流行年份有些地区甚至会造成绝产。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教授,围绕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防控,几十年如一日,不是奔波于田间地头,就是忙碌于实验室、办公室,解答了小麦锈病菌的生活史、致病机理、传播流行方式等重大科学问题,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他的研究成果为避免和降低我国小麦生产的产量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5]。教师让学生在吃面包、包子和馒头的时候,想一想像康振生院士这样的科学家在植物病害防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的贡献,由此来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3.2科学家事迹中的思政每个领域都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其科研生涯中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都是后辈学习的榜样,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也是后辈继续前行的动力。2021年2月新闻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菌物学家李玉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借着这个报道,在讲菌物的时候,结合介绍了李玉院士的一些事迹。李玉院士是我国著名黏菌研究专家,40多年前,李玉从恩师周宗璜手中接过了黏菌研究的接力棒,几十年来,李玉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上万的标本与菌株,成为中国黏菌命名第一人。除了科学研究,李玉院士还心系百姓,大力推进食用菌工程技术与产业化,带领学生筛选、驯化、选育各类蘑菇品种,在他和各界专家与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食用菌不仅成为了老百姓菜篮子的常客,丰富了蔬菜的种类,食用菌的种植更成为了很多地方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6]。从李玉院士的故事中,教师告诉学生,做研究不仅是要发现一些科学道理,更要从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让科学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生产力,由此来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情怀。植物病毒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植物病毒病因为危害大、防治困难,常被称为植物“癌症”。双生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类植物DNA病毒,主要由烟粉虱等昆虫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起,该病毒不断在世界各地扩散并急剧蔓延,造成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成为世界上多种作物生产的严重威胁。由于其包含2段DNA分子,因此分子间的重组导致了双生病毒极高的变异率,致病机理更是错综复杂,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周雪平教授团队却盯上了这块“硬骨头”,他带领团队揭示了我国双生病毒变异的进化规律和病毒致病的机理,成为了世界上双生病毒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还应邀为植物病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撰写双生病毒方面的综述文章[7]。在讲述课程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和事迹介绍给学生。这些专家有些是老师的老师,有些是老师的校友,有些在电视报道中曾经见过,因为这些关系,学生觉得这些专家其实就在身边,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偶像,而是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拉近了与著名专家的距离,他们的精神也能够更好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贡献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严谨科学态度和为科学奉献毕生精力的精神。课堂上讲述科学家的事迹,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钻研精神[8]。

3.3社会新闻与热点中的思政社会新闻和热点因为其时效性和舆论热度,往往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当有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关的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时,教师也经常以此作为案例与学生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很自然地就掌握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新冠肺炎疫情是这两年全球最重要的热点之一,病毒的溯源与命名也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严肃的科学问题。但是在疫情之初,由于其首先在中国发生,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个人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中国对此提出了强烈反对,中国的群众也普遍对此强烈不满,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勇敢发声,倡议病毒命名的科学性。植物病毒的命名同样是植物病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讲解这一章时,教师引入新冠病毒命名的这个热点事件,与学生一起讨论病毒的命名规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中必须要有尊重科学的精神,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在讲解植物病原细菌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介绍了欧文氏菌属的梨火疫欧文氏杆菌,该病菌主要引起梨火疫病,很多国家将其列为检疫对象,检疫是控制该病害传播和蔓延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该病菌被列入了《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也是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从疫区进口相关产品的时候要特别加强对梨火疫病菌的检疫,也会禁止旅客从国外携带相关水果入境。但是在新闻中,经常有海关查获旅客携带违禁水果的报道,因为很多人出境旅游都喜欢从国外带特产,却不知道携带新鲜水果入境存在传播有害生物的危险,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风险,这是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明令禁止的。通过这个检疫性病害及有害生物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加强植物检疫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所学专业在保卫国门生物安全,乃至对国家农业安全以及生物安全的意义,提高专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4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自豪感、使命感和科学精神的最重要的平台。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从中学走来,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引导其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其次,课程思政要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紧密结合,根据课程特点明确每门课的课程思政目标,并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将课程思政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章节和教学环节,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思政教育体系[9]。最后,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除了要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更重要是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点的节点和时机,探索有效融入方式和渠道,润物细无声[10],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为目标,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作者:赵晓燕 任争光 李永强 高坦坦 单位: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