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留学生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02 01:17:52

留学生教育论文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1

从留学结构来看,留学生生源国开始由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韩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主,这些留学生主要学习语言、中医等专业,非洲及东南亚国家留学生人数居次,主要学习临床医学等专业,国际化教育的专业分布越来越广。来华留学生自费生人数所占比例已达91.24%,完全摆脱了过去我国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全靠增加政府奖学金名额的尴尬局面。学历生人数比以往有所增加,已经从过去留学生来中国仅仅学习中文、中医这类传统学科,转变到学习西医、农业、工业、管理、艺术等多层次新兴学科。毋庸置疑,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短期生及语言生仍然占大多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外交实力的日益递增,国际教育交流的水平将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模也将与日俱增。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管理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空间也无形中拓宽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直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初步成效之时,为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国同国外教育、文化的交流,增进中外友谊和相互了解,1985年中央了《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为全国各类学校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指导性方向。一个月后,全国人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严格规定了外国人在华须遵守的法律条文,禁止外国人利用学习理由在华长期非法居留。第二年,国家教委了《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有关规定》详细规定了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从申请到毕业的流程,甚至还规定了各层次、各类专业的学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坚定决心。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自费生成为来华留学的主流,来华留学总体人数快速上升,教育层次急需提高。1992年国家教委了《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试行办法》,规范了外国人来华学习研究生专业的程序。

1995年,国家教委了《关于外国留学生凭(汉语水平证书)注册入学的规定》,这一举措不但扩大了接受来华留学人员的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国际社会推广了汉语学习。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通过一系列举措给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平台,使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办学层次和影响范围不断加强,高校开始从以前被动地配合政府政策办教育转而走向了前台,成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主体。新世纪以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连续第三个十年获得五倍增长的突破,政府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及高校也愈加重视留学生教育及管理等方面的开拓。2000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从招生及录取、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校内外管理和出入境手续几个方面详细地对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细化规范,对高校办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随后,教育部又了《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管理规定》,提高了来华留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扩大了我国国际教育的影响力,同时依照《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办法》,规范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作用。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改革外国留学生学历证书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来华留学生学历生证书的规范模式,具有突破性质的是,高校可以按照规定自行印制证书,上报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200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明确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参照此规定实施,对各高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参照。2010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部了《留学中国计划》,详细制定了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至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造就出一大批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将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根据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逐步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来华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更加均衡合理[5]。这一阶段我国政府结合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各项具体环节,并进一步赋予了高校在留学生招生录取、教育管理和毕业工作上的自,更加灵活地开展留学生教育,从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多年来,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教育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行政事务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工作处负责,下属的国家留学基金委来华事务部负责来华留学生的组织、资助等管理工作;地方各省教育厅作为二级管理层,协助教育部相关部门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传达各种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对地方所属高校进行管理;地方各高校作为基层机构,既要遵从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宏观管理,又要接受省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根据教育部、省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政策及制定的法律法规、发展方向来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这样一个体系结构。另外,除了以上提及的教育行政管理组织,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全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和地方各省的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虽然不是政府教育行政机构,但每年、每季度也召开年会、例会,各会员高校在一起对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规划、招生、教育管理等等进行探讨,为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相关教育行政机构出谋划策,是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重要的补充环节,为各高校与政府之间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一个非正式平台。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2

1.书院制模式的价值

书院制、班级制和学分制是三种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大学里成立“书院”。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一般认为,这种书院制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也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学生通过书院的教育,培养共同的社会理想、公共责任、民主意识、奉献精神和未来社会领袖之间的凝聚力。学生的心灵、智慧、品格得到全面拓展,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具有良好品性的精英。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认为,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2.近现代书院制的特点

(1)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建立于13世纪,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培育出无数的顶尖杰出人士。该校包含36个学院,除了各自有不同的建筑特色之外,每个学院为独立自主的教学机构,提供学生课业及生活上的指导。每个学院坚决地捍卫自己的自治权,校方也尊重他们的这种权力。这种相互关系有些像一个家庭,由“家长”代表全体成员作出决定,但个体成员行动的独立性所产生的生命力和多样性是一元结构所无法比拟的。

(2)剑桥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有35个学院,有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实行独特的学院制,风格各异的35所学院经济上自负盈亏。剑桥大学负责生源规划和教学工作,各学院内部录取步骤各异,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

(3)复旦大学:2005年,复旦大学决定正式成立复旦学院。每年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按专业录取后将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复旦大学借鉴国外大学住宿学院做法,承续中国书院文化传统,构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学生管理体制。复旦学院以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字命名,建设四个书院: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书院作为住宿楼,既是学员生活的空间,更是学员交流学业思想、切磋人生体悟、培养集体意识、提升精神境界的空间。

(4)西安交大:西安交大设立的书院制主要是一种校园里的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是借用了古代书院制的名称,主要是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承担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等方面的任务。建立全面的学业辅导体系;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明晰社会责任;大力开展明礼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接触学术大师,走近文化经典,贴近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知心工程”,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坚持集体出早操制度,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为特色。

二、来华留学生特点及书院制可行性分析

1.学院管学习,“留办”管生活

攻读学位的来华留学生学习业务上属于专业学院,但具体生活以及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管理都是直接由留管干部统一负责。他们日常学习一般与本学院、本专业的中国学生在一起,不管是单独编班还是混合编班,专业学院对他们学习之外的课外文化生活介入和参与都不多。而留管干部,对于这些留学生,更多的只能是一对一、被动式的组织管理,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很难形成规模、实现全覆盖、进行集中管理。因此,来华留学生本身对专业学院的归属感不强,实行书院制更为便利。

2.住宿相对集中,学生类型多样

目前,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校内都集中住宿在留学生公寓,由于来华留学生类型众多、国籍来源丰富,所以目前基本上处于散发状态,即住在同一幢公寓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专业、学院、国籍、类型,甚至很多是男女混住同一公寓,留学生一般可以自由选择楼栋、室友等,具备书院制的基本要素。

3.留学生公寓软硬件基础好

目前来华留学生尚未实施趋同化管理,留学生公寓的软硬件条件均大大优于本校中国学生公寓,阅览室、洗衣房、会客室、休闲区、健身区是很多留学生公寓的基本配置,几乎所有房间都配有电话、电视、网络、热水器、洗手间、冰箱等,留学生生活相对便利和舒适。同时,为给留学生提供更优质服务,公寓物业管理也优于中国学生宿舍。因此,以留学生公寓为基础实施书院制具备较好基础。

4.留学生思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的模式来华留学生具有更强的个性,他们思维活跃、强调个体、重视自我感受和主张、不喜欢规范的约束和管理、不注重组织纪律,加之很多留学生自己国家的高校本身就是书院制,因此,相对中国学生,他们从思想、习惯上更容易接受书院制,也更容易适应。

三、来华留学生“书院制”建立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源投入

学校选拔德高望重、具有相当学术地位的名师专家担任院长,负责书院的文化、理念、对外等工作,为书院建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典范。同时,学校选拔责任心强、具有丰富留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的留管干部担任执行院长,负责书院的日常行政事务。此外,书院还要配备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留学生辅导员担任助理院长,并以“住楼辅导员”的形式开展工作,具体负责本书院日常工作的策划和组织。书院可以根据自身规模情况,设置相应的办公室,如导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学生事务办公室等,协助院长做好各项工作。最后,学校以书院为单位划拨经费,用以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鼓励书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配齐住校导师,提供全方位指导

住校导师是书院制的精华所在,主要来源于退休教授和学者以及担任基础课教学的住校青年教师。他们与学生同学习、同食宿,能够在办公室里或者家里接待学生的访问,并参与到书院里的各种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住校导师定期在书院举办一些学术研究活动,如讲会、学术沙龙、课题小组等,激发学生对书院自发的、全身心的热爱,在爱校的前提下感受到书院无微不至的温暖,自细致处逐渐建立书院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

3.加强软硬件建设,优化服务质量

学校要在留学生公寓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硬件改造建设,营造舒适的环境,真正实现学生足不出“院”,就能满足运动、休闲、娱乐、交友、学习、上课的需要,比如阅览室、会客室、娱乐室、健身房等,为实施书院制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学校以留学生书院为单位,引入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兼职实习等服务,并建设书院网站,包含各种生活、学习和娱乐休闲信息,做好书院的软件建设。

4.加强凝聚力建设,培养归属感

书院要长久地存在下去,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传承。优越的物质资源只是基础,厚重的历史传承才是书院发展的最终依靠。来华留学生书院也要注重文化建设、凝聚力建设,如为书院命名、凝练书院的口号和理念、并依此进行个性化布置、加强历史资料收集和留存等,培养本书院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5.发挥学生智慧,丰富书院生活

书院要引导和鼓励留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服务,从资金、活动场地、社会资源、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积极支持成立留学生会、社团、兴趣小组等,对学生领袖的培育、学生社团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制定、社团发展、奖惩等进行规划和指导,并制定社联logo、文化衫等,建设社联文化标示,开展日常活动,丰富书院生活,增强书院的凝聚力。

6.完善评价体系,引导全面发展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3

摘要:留学生教育近年来成为我国高校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我国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学校国际化教育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本校自2011年开始招收通信工程、机电工程专业各国留学生。控制基础课程是电类本科生要掌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属于数学、控制与信息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和探讨全英文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留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18-02

留学生教育近年来成为我国高校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我国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学校国际化教育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校承担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工作,这在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任课教师外语水平的要求。国内各高校对于单独成班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尤其专业课方面,仍处于探索、积累和实践的过程,需要制定一套适合留学生教学的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纯外文课件等。

一、控制基础课程在留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基础课程是电类本科生要掌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授课基本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信息量大,进度较快,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其次,课堂教学枯燥,没有生机,语言沟通欠缺,学生听起来乏味,不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留学生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英语基础好,教育背景和教育水平差异大,基本的数理知识掌握得没有中国学生扎实,不愿意买教材,喜欢记笔记,注重得分,部分学生纪律性差,爱迟到、旷课,上课比较随意、散漫。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和特点,研究和探讨全英文控制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十分必要。这对激发留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牢固掌握理工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控制基础课程在留学生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我校在发展国际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用全英文给留学生进行授课规模不断增加,其中,全英文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优化课程内容,转换教学模式。控制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而大部分留学生的数学功底较差,往往教师在上面费力地讲,学生在下面却听得一塌糊涂。所以要精选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弱化理论知识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强调工程应用;注重前后串联,建立系统概念;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创新思维,同时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1)重点突出。关于系统的各种性质,基本概念重点讲授,以期打好坚实的基础。注意启发式教学,对于频繁用到基本知识的后续章节,鼓励学生自学。教师提出重点,略作陈述,必要时,再整理出一些问题,供学生们讨论以加深印象。(2)注重概念,弱化推导。针对留学生数理功底和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弱化理论知识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强调工程应用。对必要的基础数学知识,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复习并重点讲授。(3)注重前后串联,建立系统概念。控制基础课程的讲授内容多,且各章独立。学生们常常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章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让留学生清楚各个知识板块间的关系,再从微观上具体地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消化,努力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4)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培养留学生的创新思维。控制基础这门课程对理论性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在原理讲授中要着重培养留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创新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例题的讲述中,要尽量选用贴近实际生活的控制系统的案例,这样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理解系统的控制规律,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在引用工程实例的同时还应注意结合专业学科方向,并注意引导。

2.丰富教学手段,改进实验教学。与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喜欢随时提问并和教师探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利用他们的这一优点,我们将MATLAB融入课堂教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搭建系统模型,通过仿真实分析,研究系统特性,这样不仅验证了教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而且拉近了学生和繁杂公式推导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开通网络教学,全方维各角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合理考核制度,融合课堂文化。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纪律性和自律性较差。加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非常必要的。首先加强过程管理,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表现记录在平时成绩评定中。其次严格期末考试纪律。杜绝在考试中作弊现象,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再次教师需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转变师生间思维方式,加强双方信任度,使课堂文化变得融合。

4.研究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和技巧。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学生构成一教学组织单位,课堂文化随时经历着相互的冲突和融合,思维方式的互相抵触与转变,以及行为模式的保留与改变,让留学生课堂显得异彩纷呈。语言方面,许多国家的学生口音很重,类似我国不同省份的人讲的普通话带口音,这造成了教学中的交流不畅。这需要教师寻找一切网上网下资源,了解彼此的语言习惯,不断提高自身英语听说能力。与语言上的差异相比,不同文化的差异是需要教师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借助QQ和微信平台积极与学生交流,寻共同,找差异,加强双方信任度。同时,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建立跨文化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和技巧。

三、结论

通过对控制基础课程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留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更加牢固,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多学一些文化知识,更希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稳固的有关控制的理念,让他们自发地找出本课程与本专业其他知识的实践结合点。培养留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亚君,王景利,关维国,等.留学生电子技术基础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

[2]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3).

[3]王南平,刘先哲.留学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4]陈兴荣,苗秀花,刘鲁文.关于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5]彭建新,刘小燕,张建仁.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留学生教育近年来成为我国高校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我国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学校国际化教育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校承担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工作,这在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任课教师外语水平的要求。国内各高校对于单独成班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尤其专业课方面,仍处于探索、积累和实践的过程,需要制定一套适合留学生教学的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纯外文课件等。

一、控制基础课程在留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基础课程是电类本科生要掌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授课基本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信息量大,进度较快,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其次,课堂教学枯燥,没有生机,语言沟通欠缺,学生听起来乏味,不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留学生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英语基础好,教育背景和教育水平差异大,基本的数理知识掌握得没有中国学生扎实,不愿意买教材,喜欢记笔记,注重得分,部分学生纪律性差,爱迟到、旷课,上课比较随意、散漫。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和特点,研究和探讨全英文控制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十分必要。这对激发留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牢固掌握理工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控制基础课程在留学生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我校在发展国际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用全英文给留学生进行授课规模不断增加,其中,全英文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优化课程内容,转换教学模式。控制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而大部分留学生的数学功底较差,往往教师在上面费力地讲,学生在下面却听得一塌糊涂。所以要精选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弱化理论知识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强调工程应用;注重前后串联,建立系统概念;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创新思维,同时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1)重点突出。关于系统的各种性质,基本概念重点讲授,以期打好坚实的基础。注意启发式教学,对于频繁用到基本知识的后续章节,鼓励学生自学。教师提出重点,略作陈述,必要时,再整理出一些问题,供学生们讨论以加深印象。(2)注重概念,弱化推导。针对留学生数理功底和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弱化理论知识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强调工程应用。对必要的基础数学知识,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复习并重点讲授。(3)注重前后串联,建立系统概念。控制基础课程的讲授内容多,且各章独立。学生们常常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章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让留学生清楚各个知识板块间的关系,再从微观上具体地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消化,努力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4)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培养留学生的创新思维。控制基础这门课程对理论性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在原理讲授中要着重培养留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创新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例题的讲述中,要尽量选用贴近实际生活的控制系统的案例,这样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理解系统的控制规律,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在引用工程实例的同时还应注意结合专业学科方向,并注意引导。

2.丰富教学手段,改进实验教学。与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喜欢随时提问并和教师探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利用他们的这一优点,我们将MATLAB融入课堂教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搭建系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分析,研究系统特性,这样不仅验证了教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而且拉近了学生和繁杂公式推导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开通网络教学,全方维各角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合理考核制度,融合课堂文化。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纪律性和自律性较差。加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非常必要的。首先加强过程管理,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表现记录在平时成绩评定中。其次严格期末考试纪律。杜绝在考试中作弊现象,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再次教师需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转变师生间思维方式,加强双方信任度,使课堂文化变得融合。

4.研究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和技巧。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学生构成一教学组织单位,课堂文化随时经历着相互的冲突和融合,思维方式的互相抵触与转变,以及行为模式的保留c改变,让留学生课堂显得异彩纷呈。语言方面,许多国家的学生口音很重,类似我国不同省份的人讲的普通话带口音,这造成了教学中的交流不畅。这需要教师寻找一切网上网下资源,了解彼此的语言习惯,不断提高自身英语听说能力。与语言上的差异相比,不同文化的差异是需要教师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借助QQ和微信平台积极与学生交流,寻共同,找差异,加强双方信任度。同时,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建立跨文化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和技巧。

三、结论

通过对控制基础课程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留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更加牢固,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多学一些文化知识,更希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稳固的有关控制的理念,让他们自发地找出本课程与本专业其他知识的实践结合点。培养留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亚君,王景利,关维国,等.留学生电子技术基础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

[2]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3).

[3]王南平,刘先哲.留学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4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摘要】新媒体在海外留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文章就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留学期间就潜移默化增强海外留学生与祖国凝聚力的问题和内容设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海外留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海外留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新媒体战略研究”成果之一,编号:L13DKS019。】

一、引言

主席提出“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中国梦”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研究①,在知网数据库中,以“中国梦”为主题,仅2013年发表的文章就多达4159篇,但是,对海外留学生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学术文章却不多。由此可见,海外留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国内缺乏系统研究,新媒体在海外留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被忽略,这非常令人遗憾,因为“中国梦”应该是全世界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梦,不能忽视漂泊海外的学子们。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就是人才争夺。为成功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效力,海外引智工作应从源头抓起,通过“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留学期间就潜移默化增强海外留学生与祖国的凝聚力。但是,笔者系统全面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对这一日益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象,目前国内关注的太少,造成海外留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学理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结合新媒体使用,探讨如何复兴海外留学生的“中国梦”具有拓宽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夯实研究基础、回旋研究空间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

(1)构架中国与世界政治对话的桥梁:中国要建成真正的政治强国,培养自信宽容的国民成为当务之急。活跃在他国的中国留学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政治大国的国民风采。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扩大影响、塑造良好形象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海外留学生作为民间代表和驻外使节作为官方代表一样,都是位于前台的重要表演人员,他们是否能够搭好中国与世界政治对话的桥梁,将决定最终的成败。

(2)夯实中国与世界经济对话的基础:中国要与世界接轨,保持深度经济对话,人才是竞争的基础,谁赢得熟悉国际生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谁就将赢得对话中的优势地位。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世界先进知识、前沿技术和国际管理经验,成为东道主和母国都竭力抢夺的人才。留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将形成强大吸力,召唤留学生荣归故里。

(3)打开中国与世界文化对话的通道:易中天认为选好“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环节③。海外留学生通过全方位接触西方文化,成为西方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直接得益者;作为中国人,“内心深处又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心结与寻根的文化心理需求”④。选择中西合璧、富有思想的海外留学生作为文化载体,做好海外留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是开凿了一条中国与世界文化对话的通衢。

三、突出问题

出国后,所在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与母国千差万别,沉浸在留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中,留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临着巨大变化。

微信、移动网络、SNS社区等新媒体打破了地域局限和空间阻隔,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唯有通过新媒体的使用,留学生才能填满整块与母国文化生活交融的空间。新媒体不仅以娱乐的形式渗入留学生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层次的作用,有助于海外留学生直接与祖国的政治环境进行扣连。

因此,本研究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打造系统、科学和有效的海外留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新媒体战略。

四、主要内容

1.加强多渠道“中国梦”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网络“舆论领袖”

依靠单一官方渠道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固然有利于政府的稳定,但自上而下的灌输,不利于启迪个体的思想。网络世界“第一次实现了‘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的人类理想”。基于新媒体的“中国梦”宣传教育,为加强多渠道、平民化的队伍建设,提供了自我成长的空间。

对于喜欢跟踪各种时事评论的海外留学生,一个国家的官媒如何宣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普通民众都怎么看。新媒体社区中的评论和其他地位相同人的评价常是他们行动的指南。我们正在离开信息时代,迈入推荐时代,作为舆论领袖的推介入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所以培养新媒体世界“舆论领袖”的“中国梦”是关键的第一步。

在信息极其丰饶的时代,留学生面临选择信息的压力,如何有的放矢引导他们选择信息是重点。巧妙地开展对舆论领袖的“中国梦”宣传教育,从可操纵的小范围样本扩大到无限大的众多群体,事半功倍。

2.巧设热门话题,凝聚网络正能量,增强海外留学生对国家强盛的关注度

生活在海外的留学生会本能地思念祖国和亲人,深切感受国家一员的利益与国家命运是如此一致。国家应设置相关部门出面与国内各大网站合作,巧设热门话题(腾讯的“今日话题”就是很好的例子),满足海外留学生获知有关祖国最新信息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引导其对国家强盛的关注并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对祖国的依恋。

3.设计国内外环形对接“中国梦”宣传内容,启动“双管齐下”的运行模式

海外留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是国内爱国教育的理论延伸和实践延续,要做好国内外的对接工作。出国前,要为留学生设置特色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如中国历史、社会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等,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同时,这些课程最好提供英文授课、采用英文版教材。既可以提高留学生英语水平,又为他们出国后与东道主国民进行专业之外生活化交流奠定基础。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5

摘 要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直接关乎到未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这些儿童的今天关乎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城市人口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何使这些在缺失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亟需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政策 建议 成效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贸易逆差;高等教育

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表现

(一)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与派出留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对境外消费未作任何限制,对过境交付未作承诺,允许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教育服务提供者来华工作。由于以上承诺,加入WTO后,我国赴外留学人数增长迅速,吸收国外来华留学人数有所增长,但远赶不上前者的增长势头,因而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年份出国留学的人数要大于来华留学的人数,呈现“逆差”状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达2000万,居世界第一。以OECD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外国留学生占本国在校大学生人数3%标准计算,我国每年招收的留学生可以达到60万人之多。即便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2006年,也仅仅达到了此标准的27.12%,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外汇流入与外汇流出也存在巨额逆差

除了人员“流出”与“流入”的“逆差”外,从资金的流向上来看,我国赴外留学的费用要高于来华留学的费用。虽然近几年来华留学人数,特别是自费来华留学人数的增加给我国教育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与我国留学生付给其他国家的费用相比,差距很大。我国1997年修订的《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为:以人民币计算,文科类专业:(1)本科大学生:14000—26000元/学年;(2)硕士研究生:18000—30000元/学年;(3)博士研究生:22000—34000元/学年;(4)短期生,学习时间约为一个月的,3000—4800元;学习时间约为三个月的,8000—10000元。(5)理科和工科类专业比照文科相应类别学费标准上浮10%—30%;(6)医学、艺术、体育类专业比照文科相应类别学费标准上浮50%—100%。专科生和普通进修生比照本科生标准收费;高级进修生比照硕士研究生标准收费;研究学者比照博士研究生标准收费。加上生活费、旅游费和其他费用,每个留学生每年大约花费5—6万元人民币,以年均10万在华自费留学生的高限计算,由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带来的外汇收入也仅为每年50—60亿人民币。

而在欧美,留学生的学费是本国学生的2—4倍,普遍在15000-25000美元/学年之间,哈佛大学更是高达30000美元/学年。从我国各类留学咨询机构了解的情况来看,以人民币计算,自费留学去英国需要8—18万/年,去加拿大需要12—15万元/年,去澳大利亚、新西兰需要8—10万元/年,去日本需要14—17万元/年,去美国每年需要20万元以上。而且近年来各国学费标准还有上涨的趋势,按照每人每年12—18万人民币的低限来计算,我国平均每年有近10亿人民币的教育资金流向国外。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性原因

1.我国现有的留学生激励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现有的留学生奖学金种类及金额较少。纵观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做法,奖学金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种重要杠杆。发达国家为了扩大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纷纷设立各种奖学金来吸引留学生。美国的奖学金有联邦奖学金、私人基金奖学金、学院内奖学金、系科奖学金、假期奖学金等种类,而且金额和享受奖学金的人数比例也较高。目前,我国的留学生奖学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主要有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长城奖学金、HSK奖学金、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外国汉语教师短期研修奖学金等几种。金额低,种类少,覆盖范围小。只有少量公费留学生可以获得政府奖学金,对高达90%的自费留学生则很少有相应的激励手段。而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及民间团体、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知识,很少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二是相关规定缺乏弹性。通常来说,能享受到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留学生需要边打工边筹措学习费用。但我国相关法律却对外国留学生打工进行了严格限制。200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六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外国留学生在校学间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费留学生的进入。而教育服务发学生合法打工。如法国为了解决留学生打工难的问题,内政部和就业部于2002年1月两条政令,允许外国留学生在学业中进行半日打工,学业结束后,只要提供雇用证明,就可变学习居留为工作居留。德国政府修改后的《外国人法管理条例》也允许外国留学生勤工俭学,给每年在本州毕业的约11000名外国留学生中的前1000名以无限制的工作和居留许可。

2.招收外国留学生主体资格的缺失。目前,我国只有500多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民办教育机构均被拒之门外。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留学教育服务出口规模的扩大。以汉语教学为例,目前全球共有2500万外国人学习汉语,而我国却仅有400多家从事留学生短期汉语教学的教育机构。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由于政策的限制,无法开展对外汉语培训,从而影响了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教育机构性质过于单一,数量过少,制约了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张。

3.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对于没有收入或收入微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教育服务出口国能否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是决定其选择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系统己比较成熟,如在英国,只要留学超过六个月,就可以享受国家健康体系的免费服务,无需购买医疗保险。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设立了“外国留学生医疗补助制度”,留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可持医疗费收据与国民健康保险证到留学生科申请补助,将会获得个人支付医疗费80%的补助。而我国教育部从2000年起才开始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对自费留学生只是规定其可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这种做法显然对大多数自费留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微观原因

1.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规模较小,导致教育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一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越大,所能吸收的外国留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就越多。我国虽然在2003年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美国的5—6倍,因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接受高等教育对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这种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服务出口比较优势的形成,形成了进口大于出口的贸易态势。我国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但高等教育仍处于卖方市场。同时,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高等层次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情况下,很多人宁愿花费较大的代价到国外去接受优质的高层次的教育,这就引发了出国留学的人数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的社会地位和国际知名度己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不具各大规模招收留学生所需的资源,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接受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也是我国在教育服务中处于逆差地位的重要原因。

2.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不高,国际化程度低。一国的总体教育质量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一流高校还未能挤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这自然制约了来华留学的高质生源的数量。从我国科学论文在国际三大权威索引(SCI)、工程文献索5l(El)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lSTP)所占总数的世界排名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排名在稳步上升。2005年科学引文索引(SCl)、工程文献索引(El)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ISTP)分别排世界第五位、第五位和第二位(见表2)。尽管中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加很快,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很小。从占世界SCl论文的比例来看,美国基本上稳定在30%左右,英国在8%左右,日本、德国也在7%左右,而中国仅占5%左右(见表3)。从在国际上的引用率来看,我国与美、英、德、日等国的差距较大,只与中国台湾和韩国接近。

据相关资料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已占到学校总人数的15%以上,如斯坦福大学为21.8%,哈佛大学为20%,麻省理工大学为21.7%,牛津大学为22.5%,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部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更是高达60%之多。而我国留学生人数只占高等学校在籍人数的0.5%左右。即便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北京大学也仅为10%,清华大学为5%。

3.专业学科要素票赋和优势分布不均衡。我国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较少,且主要局限于汉语言、中医、戏曲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专业,理、工、艺术、体育等专业相对还较少,商业和新兴技术学科还很薄弱。而美国各大学针对留学生设置的专业高达5000多种,日本也有3000多种,英国更是高达8000多种。

三、改善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方面的对策

1.进行制度创新,有效解决留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我们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扩大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额度,提高资助额度,在现有的以国家拨款为主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各省级财政也可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基地”奖学金,同时鼓励民间团体、企业设立面向外国留学生专项奖学金。

即便是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后,能获得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也只是少数。大多数留学生仍需要通过课外打工来筹措学习费用。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在读外国留学生己经超过10万人,面对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议对有关法律做一些适应性的修正。可以考虑允许在我国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兼任一定的劳务,允许外国留学生经过合法的申请程序在我国的产业、经济、文教等部门做一些兼职。这样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在华留学生的学习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具有一定的语言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外国人的临时需要,节约了成本。

2.放宽对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优秀民办高校参与招收留学生。根据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本地竞争会迫使厂商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并创造新的产品和工艺。为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一些实力强、质量好、口碑好的民办高校招收留学生,扩大高校之间约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如果允许民办高校每年招收1—2万留学生,将会拉动近百亿的教育消费。

3.完善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的合作协议》,规定教育部将在未来5年每年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投保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团体险)”,最高赔付金额高达51万元人民币。该协议在完善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万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其对象只是针对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如前所述,来华留学生中90%以上是自费留学生。目前我们应完善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可在适当的时机把参加医疗保险作为外国留学生入学的一项必备条件,为更多的自费留学生提供这万面的服务和保障。

(二)微观主体对策

1.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发挥联合办学的放大和汇聚作用。要素票赋理论,国家所拥有的要素票赋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一国如果能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使用其充裕的便宜的生产要素,就会在该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适用于教育服务贸易领域,一国能否提高其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份额并从中获益,不仅取决于该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而且取决于其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要素组合是否具有竞争力。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国共有500所左右高校可以自主招收留学生,但目前存在着留学生云集少数名校,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为了避免名校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考虑区域内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把各大高校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按学科和专业来联合培养留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创造“1+1>2”的效果。各高校可以从联合办学中获取比其单独活动大得多的利益,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性合作模式,有效扩大我国留学生的整体招生规模。

2.加快教育品牌建设,走教育服务品牌特色化道路。品牌是市场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甚至多过对产品或服务本身的认识,这就使得品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有效工具。对教育服务贸易而言,由于教育产品的无形性特征,使得消费者对教育服务的质量很难进行衡量,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就显示出了教育品牌的重要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教育服务竞争力较弱,但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资源禀赋方面也有一走的优势。目前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项目一是汉语言文化教育,汉语言文化教育在我国有着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需求日益高涨,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办给我们提供了汉语言文化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绝佳时机。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的优势,创设名牌课程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二是中医药学教育。据统计,多年来,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一直居自然科学中留学人数的首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在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研万面有许多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学习其精华,为我所用,提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与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打响中医药教育品牌,从而扩大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王亚飞,《论“后过渡期”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1):10-14。

[2]茹宗志、朱苏飞,《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5(5):49-53。

[3]陈文芳,《发展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8-31。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留学生 见习教学 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3-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 国际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只是大批国人走出国门求学,海外留学生和学者也逐渐来到中国求学。自1995年我国实行各高校自主招收留学生政策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来华留学医学生数目增长最迅猛,规模现已居来华留学生各专业第二位,学历留学生各专业首位[1]。留学生数量的增长, 必然要求学校有相应的施教内容和方式, 以适应目前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我校也于2011年开展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留学生招生工作,由于留学生本身的特点难以适应中国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尝试以案例教学法(CBL)进行内科学见习带教,总结经验如下:

1.留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困难

内科学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是整个临床医学的基础,为培养未来的“准医生”的“临床思维”打下基础的重要课程,因而内科学见习带教通常需要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让学生掌握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我校招收的来华留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基本无中文基础,在和病患交流过程中存在语言交流障碍,临床见习时又看不懂辅助检查资料,学生很难得到完整的第一首病史资料;另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使留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与国内学生有所差异,留学生课堂提问多,思维活跃,但记忆力和应试能力较差。综上,留学生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使的临床教学过程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如果按照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提高留学生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我们尝试以案例教学法进行留学生内科学见习教学。

2.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采取来自于真实情境或事件形成的案例,借助案例分析和解决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互动讨论等综合能力。1870 年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首先提出案例教学法,此后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推广,之后案例教学法以其自身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风靡全球,百余年来,该种教学方法几经完善,现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校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才被我国教育界认可和重视,并于上世纪末率先在国内法律及商业教学中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 优势在于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4],而临床医学教育的高实践性、高思辨性的特征,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3.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留学生临床教学体会

3.1案例教学法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由于教师与留学生文化背景及语言的不同,对留学生教学单纯用文字描述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色彩、声音、动画、图形等形式,以直观、新颖、活动的图像和画面展示教学内容,这种信息的表达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让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获取知识[2]。另外,众所周知医学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留学生通常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原因较难获得满意的第一手临床资料,通过案例培训, 能增强师生交流机会, 了解我国医疗运行体制, 体会我国社会文化背景, 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使学生较全面掌握病史资料。

3.2案例教学法促进留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张, 符合医学的和实践性特点,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性教学,教师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单向的讲解,而是和学生共同进行问题的探讨和辩论,使得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充分扩展和展示。而留学生本身在留学前的本土教育多为“交互式”教学模式,所以留学生更能接受和喜欢案例教学法。通过思考题、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会了如何对病情剖析、归纳、总结等重要环节和程序,训练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并对所学的疾病,经过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每讨论到一份临床病例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做出正确诊断。这就促使他们去认真分析,查阅资料,甚至相互讨论。这样使学生由机械的学习变为灵活的学习;由接受式学习变为发现式学习;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克服了学生读死书、背死书的不良现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临床、处理大量的现实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案例教学法促进留学生的学习效率

留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病案资料和拟出的思考题,去查阅资料及参考书,并在病案讨论中反复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增加了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通过讨论不但学习了临床知识,而且使知识融汇贯通。通过病案讨论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4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在病案讨论课前,应有周密的教学设计,包括病例的选择、认真备课、计划及安排。由于留学生在主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会查阅许多的参考书籍,所以他们就会提出很多教材中没有的问题,这就促使教师要做更多的准备,而且是以全英文授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患者的情况,还要精通与病例相关的解剖、病理和生理等基础知识,这就使得授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能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查阅资料,对学科进展等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学习。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并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与规则相关的内容,它注重的不是结果, 而是过程。在当今社会, 与医学相关的信息与研究进展每天都在以成倍的速度增加。留学生将来毕业后要走向的是国际化的医疗市场环境,我们选择在临床见习阶段采用案例教学法,既希望能为留学生带来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更希望能强化培养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医疗事业打下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富增.改革开放30 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6.

[2]Ogur B, Hirsh D, Krupat E, et al.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Cambridge integrated clerkship: an innovative model of clinical education[J]. Acad Med, 2007, 82(4): 397-404.

[3]Ciraj AM, Vinod P, Ramnarayan K. Enhancing active learning in microbiology through case based learning: experiences from an Indian medical school[J].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2010, 53(4): 729-733.

[4]Stjernquist M. The case method: a new student-activating method in medical education[J]. Lakartidningen, 2001, 98(3): 174-176.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8

 

一、论坛概况

 

为探讨教育国际化进程以及国际学生流动中出现的新热点、新问题,为国际教育工作者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07年开始在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期间举办“国际学生流动论坛”。

 

“国际化与学生流动论坛”议题覆盖来华留学、质量保障、网络招生、中美学生流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人员就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国际化进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国际学生招生规模与质量问题,以及高校内涵建设与国际化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从论坛形式、设计和内容来看,本次“国际化与学生流动论坛”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首次聚焦“国际化与学生流动”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各地区的学生流动逐渐彰显新趋势。北美吸引留学生增势放缓,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成为新兴留学目的地,学生流动趋势呈现多极化发展,而这些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教育战略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本届论坛从国际社会、政府、学校、教学、科研等层面解析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流动,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学生流动中的新进展、新影响、新办法等热点问题,从不同视角为广大国际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二)中西教育理念的碰撞与交融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和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深入落实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进行主旨发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方军,欧盟驻华代表团教育参赞马尔钦·格雷贝克(Marcin Grabiec)、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首席执行官玛琳·约翰逊(Marlene Johnson),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校长,就大学国际化建设、国际学生流动趋势、来华留学质量保障、来华留学招生与管理等议题,同与会者进行交流和分享。演讲嘉宾融合中西方最新教育理念,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分享了具有国际视野、高品质的国际教育管理与实践案例。

 

(三)权威的教育趋势解读

 

为响应中国政府“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论坛邀请专家和学者解读“一带一路”对来华留学事业的影响,探究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与服务质量、管理理念与服务水平等。同时,论坛邀请了各国使领馆代表就“国外政府资助来华学习政策及项目剖析”等议题分享本国政府在推动国际学生流动方面的做法。此外,论坛分设了“商学院的国际化之路”“如何管理并用好中介”“绿色渠道——网络招生与市场”“工作坊:打造你的校友关系项目”等议题,从微观和实践层面为国际教育工作者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

 

(四)《2015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首次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体发展势头强劲。一些高校纷纷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过4年的前期研究与试点,2014年12月,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对国内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在“国际化与学生流动论坛”上正式对外。报告从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科研、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9个方面,共分57项指标对所调查高校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为政府和高校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受到政府、学校、国外使领馆及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

 

(五)来华留学质量保障备受关注

 

随着国际学生流动总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在总结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所取得成就时,针对缺乏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生源质量有待提高、课程和师资缺乏竞争力、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视程度不一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下一步的应对措施。国内外院校代表也分别从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师资、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保障和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二、主题:国际化与学生流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化战略对国际学生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世界知名高校正在构建全球教育体系,通过合作办学、建立分校等多种形式将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模式输出到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学生流动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学生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和区域的资源分配与社会发展。

 

(一)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加速国际化发展进程

 

“教育国际化”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总体来说,教育国际化是主动面向多元世界、积极寻求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和相互理解的动态进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生建学指出,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国际教育形势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接连出台了新的国家战略。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大卫·萨德勒认为,英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如资金、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学生对于英国大学的期待的变化等,使英国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化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教育经验与体验,实现国际教育与科研合作。

 

大学国际化若要取得成功,需要平衡学校的特点和大学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副校长罗伯托·拉贝认为,大学制定国际化战略要有清晰的愿景,并能满足不同的需求,既能反映学校的特点,又能积极应对全球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

 

(二)提升国际化培养力度,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指出,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留学国别不断增多。国际学生流动的发展带来新变化,体现在人才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双向流动格局有待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被提上日程。另外,随着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安全等问题成为新的议题。

 

欧盟驻华代表团教育参赞马尔钦·格雷贝克认为,在高等教育现代化战略中,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海外学习获得技能。“伊拉斯谟+”计划希望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非正规的教育活动。欧盟公布的“伊拉斯谟+”计划2015年的目标是为60万年轻人提供海外学习、培训、志愿者交流等机会。2016年,“伊拉斯谟+” 计划的拨款总额为22亿欧元。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大卫·萨德勒介绍了该校在吸引国际学生、跨国教育、研发、学习等方面的策略。他指出,学校在组织架构、教育治理等方面面临挑战。例如,如何以更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学生流动,提升学校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海外学习。

 

江苏大学副校长许化溪指出,近年来,江苏大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 并重,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提高办学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为关键,统筹规划,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学院和学科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格局。

 

(三)打造国际化合作平台,深化国际化发展内涵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大卫·萨德勒指出,该校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了积极合作,其中国的长期合作伙伴是北京邮电大学、南昌大学等,同时与国家汉办、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他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进行跨国合作,尤其是和中国院校合作。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副校长罗伯托·拉贝介绍了学校开展国际合作的经验。目前,该校正在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如开展共同研究、国际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多文化、多种族的校园等,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在发言中提到,目前该校与威尔逊中心合作成立了冷战研究中心,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最大规模的本科生项目,与纽约大学合作成立了上海纽约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联合成立了亚欧商学院等,并通过举办世界磁共振年会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系列成果。

 

(四)坚持国际化发展思路,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发展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副校长罗伯托·拉贝认为,国际化必须要有战略引导,该校已经将国际化纳入到战略规划中,致力于提供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他指出,要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给予高校自我发展的空间,既要有战略规划,也要有独立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也要遵循教育规律,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介绍说,华东师范大学是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学校之一,还承担着发展中国家教育硕士的培训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的责任,并参与共建9所孔子学院,积极举办留学生文化节等。

 

江苏大学副校长许化溪介绍,江苏大学在机制建设、师资培养、政策导向、氛围营造等方面的经验丰富。江苏大学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主要措施包括充分认识国际化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大力推进国际化的思路(突出学术导向、队伍支撑、学生主体、环境营造)等。

 

(五)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学生流动呈现新常态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就国际学生流动的新进展作了主旨演讲。他谈到,面对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带来的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期我国留学工作的重点是实施《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解决尖端人才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来华留学青年领袖培养等难题,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不断完善留学工作服务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人文交流推进计划。

 

欧盟驻华代表团教育参赞马尔钦·格雷贝克指出,国际学生流动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流动性,增进学生对其他国家的了解,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首席执行官玛琳·约翰逊女士介绍了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年会的有关情况。她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流动最新的趋势表现在种族多元化,家庭收入背景多元化,高等教育成本增长明显,以及学生要为全球化做好准备等。

 

三、来华留学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来华留学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是提升来华留学管理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规范来华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本次论坛围绕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规模与效益兼顾、通过提升质量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一)来华留学规模稳步扩大,国际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介绍了来华留学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他指出,近10年来,尤其是《留学中国计划》实施以来,来华留学取得了明显成就,生源结构逐步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日常管理日益规范。与此同时,来华留学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留学生结构与生源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我国的世界影响力、经济地位还不相称;学历教育的结构和水平有待提高;依靠地缘、文化、性价比等优势吸引国际学生的局面有待改善;课程和师资竞争力有待加强等。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生建学指出,中国政府对来华留学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为实现教育部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50万的目标,各界都在努力,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特别是人文交流以及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来华留学事业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加强来华留学管理服务,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工作处毛冬敏副处长指出,《留学中国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要实现来华留学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要提高来华留学竞争力。

 

随着来华留学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教育、教学、生活还是在更深层次的跨文化方面,如何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是重大课题。复旦大学留学生处处长杨增国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准之一。留学生管理服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便捷服务,如复旦大学建立了以留学生生活园区为核心的留学生事务中心,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体化的便捷服务。

 

清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强认为,课程是国际化办学的重要载体,中国大学为留学生提供的课程标准要达到国际水平,特殊性体现在因材施教,要考虑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过程,成立专门服务留学生的机构是有必要的。

 

(三)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来华留学品牌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认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摸索和尝试,不断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

 

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王耀刚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展望,即建设新校区,提升学校软硬件水平,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留学生教育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进留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结构,拓展办学层次,建立多元化校园文化氛围,提升留学生管理水平,完善全英文数字化网络平台。

 

清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强指出,质量框架是一个多维度的基于过程的动态体系。质量保障实施方案、标准框架要充分保护留学生的利益、为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辅导、促进校内相关教学和管理机制建设。

 

(四)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

 

欧盟驻华代表团教育参赞马尔钦·格雷贝克认为,国际学生希望有在海外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并希望获得相关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参与“伊拉斯谟+”计划的学生希望提高自身能力,包括好奇心、宽容度、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更宽广的视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指出,在招生录取阶段要确保生源质量稳中有升,严格遴选合作院校,吸引海外高端人员,高效利用奖学金资源。入校阶段依托“优秀师资、精品课程、实践考察”三位一体培养平台和国际跨文化交流平台培养人才。

 

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处长杨增国认为,应该建立多元化留学生培养体系,完善招生选拔机制,设立多元化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培养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留学生培养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积极走出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栾风池表示,留学生教育要有先进的理念,要努力达成四个“度”,即教师教学资源条件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度。

 

(五)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指出,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能力建设,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建立来华留学质量标准;逐步建立海外学历生的入学标准;搭建中外学分互认平台;积极鼓励大学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加强英语授课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学逐步开展趋同化管理和教育;加强中国留学品牌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介绍了该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包括在毕业实习阶段依托“实习+就业+创业”平台,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自学自测系统;注重文化交流和体验,开展第三国拓展式培养等。

 

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王耀刚指出,该校在来华留学临床教学工作全英文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阶段创立了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质量督导保障、品牌课程保障、政策资金保障。学校积极深化留学生教育改革,创新临床实践特色,建立模拟医院,注重吸收国际先进医学教育理念,积极出版全套英文教材。

 

(六)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天津医科大学提出要培养高水平全英文授课教师队伍,注重留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全英文信息化网络平台。目前天津医科大学成立的教育部来华留学医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和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培养高水平师资、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处长张明认为,师资队伍质量高低至关重要,该校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包括创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贯彻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师语言能力,以提高医学留学生教育水平与质量。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留守儿童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43-02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含义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陶行知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他将先前的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创性的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

(一)生活即教育

教育无法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学生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促进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二)社会即学校

提倡要建立学校与社会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其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向社会借鉴。陶行知于曾生动的将该原理解释为“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三)教学做合一

此为当年晓庄师范的校训,实际上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行知合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习,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和“教”的中心。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可以指引我们发现当前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生活境遇、社会接触以及教人做事方面探究一下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生活上物质和精神关爱缺失

“生活决定教育”,由于父母在外,留守儿童多是与祖父母为伴或独自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很难得到充分满足,很多年龄尚小的儿童面对生活的窘境和重压学会的不是“坚强和奋斗”,而是出现心理偏差,变得“孤独和自卑”。

(二)普遍与社会接触面较为狭窄

“社会即学校”,由于物质条件和地域限制的原因,留守儿童对于社会的认识多限于老师的课堂教授、长辈和同龄人口口相传,甚至是未加干预的网络信息影响。普遍缺少正面引导的和较为深入的与社会接触、向社会学习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不仅难以社会为师,连正确认识社会都存在一定障碍。

(三)教人做事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教人做事更重要”,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是学生的本分,但由于学习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差别,留守儿童需要独自承受生活重压,依靠“成绩改变命运”比城里孩子更难。学校教育对他们来说更不只是学习、考高分,作为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教会孩子如何做事做人、如何掌握生活技能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三、生活教育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结合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发掘生活教育理论中对留守儿童培养有益的因素,得出如下启示:

(一)为师者应转变观念让孩子认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师既是课堂学习的老师,还是引领他们认识生活、克服困难的“生活老师”。教育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引导,善于用积极向上的活动引导孩子如何面对生活挫折、如何从中学习知识、受到启发,如可以开展情景模拟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趣味足球、拔河、书画等比赛活动等。

(二)为师者应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社会

陶行知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留守儿童走进社会课堂的机会不多,学校和老师引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生活”的责任显得尤为突出。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校和老师应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去校外进行调查、参观、劳动等活动,如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便利条件,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接触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成为“社会人”。

(三)为师者应创新方式让孩子学会学习

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对于缺少家庭辅导和家教条件的留守儿童来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学校和老师应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为师者应转换角色让孩子愿意沟通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留守儿童的教师应成为生活中孩子们愿意沟通和交流的对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应采用多种方式温暖、健康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点滴之间感受到远方父母的爱,身边老师的爱。例如可以开通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同父母写信、设立亲情聊天室,开展咨询辅导、每个月过一次集体生日、建立心理情感健康档案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倾吐心声途径和老师答疑解惑的渠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