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2-12-22 01:14:07

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范文1

一、以知识为载体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课堂中度过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省编科学教材中,课文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人体科学、环境保护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知识性、时代感,思想性。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例如:第十一册“宇宙”这个单元,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我利用课件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如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还有2007年10月24,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特别是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7日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再如,在讲“能量和能源”单元时,通过学习能量之间的转化,使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他们从内心去体会生命的宝贵,愿意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真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还有“植物和动物”单元渗透热爱大自然、关爱小生命教育;“水和空气”单元渗透环保教育; “我们的身体”单元渗透爱护自己身体、珍惜生命的教育等等。可见要加强科学课的德育,只要找到教学与教育的结合点,就能做到知识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以活动为手段

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协调的方式结合成小组。学生都分配到一个个的小组中进行探究活动,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集中集体智慧完成任务,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的素养。

其次,在专题活动中可以适时适地的渗透德育教育。如在讲《节约能源》时,学生在调查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时,我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去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浪费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结合前面讲的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使学生真正在科学课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情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方法,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同时通过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培养了孩子们互帮互助,协同完成任务的优良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以评价为方法

科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物理教育;科学方法;意义准备

科学方法教育在物理教育研究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从当前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还是从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的角度来看,做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工作,都具有鲜明而深远的时代意义。然而,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令人满意的状况:教学过程中没有令人产生震撼感觉的突发奇想;没有对知识的演进进行提示性的剖析;对某些前人曾有的谬误也只字不提;在学校实验课堂中,所做的实验就是去证实那些业已摆到面前的、且早知如此的实验;我们对兴趣和方法所进行的探讨也难以得到应有的鼓励。实际上,多年以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着某种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而造成以上弊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科学方法缺乏较深入的教育实践研究。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Psychology:acognitiveview)(1978年)中,认为教学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基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也形成了一个共识: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要考虑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教学,使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吻合。因此,鉴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不同、心理素质的成熟状况不一的实际,应该分阶段、各有侧重地对他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提出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拟对科学方法进行探讨性的教育分类,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可遵循、便于探讨的科学方法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构想。

一、中学生科学方法发展状况分析

仅以归纳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和逻辑法则的学生认知状况为例,对以下几个年级(年龄段)的调查取样比较,我们便能发现在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差异,[1]见下页表。

这里的得分率的高低说明一个问题,即如果训练得法的话,那么在某阶段得分率较高的项目可能就意味着训练时间已经迟于该类别方法的开发最佳期;如果得分率较低,就有可能是该项目的训练符合或者尚早于该开发期。同时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呈现递进性和可塑性的,而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特定的科目(如物理、几何)针对某种科学方法的掌握具有显著作用。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渐进性,从教育角度有必要对科学方法进行客观的科学的教育分类,以此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操作性和研究性。

二、科学方法的教育分类定位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和教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着眼于这两个维度──学生学习内容维度和教师品质维度,把科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具体的科学方法,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还是普遍意义上的诸如哲学的科学方法,都会因为教学时机的不同,被定位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决定科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简单图解如下。

(一)维度说明

学生学习内容维度,包括学生在观察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识、认识科学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表现在学生已有的科学方法的基础,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心理素质的成熟状况,等等。

教师品质维度,包括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知识的准确性、掌握教学时机的及时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教学设计时,能够审时度势,统观整个教学时机,针对本单元(节)提出具体的科学方法目标,并能够抓住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最佳时机。

对于学习环境因素(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它们相对而言是静态和稳定的。上述两个维度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充,其结合程度代表着科学方法教育实施效率的高低,从而也决定着对于一种科学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分类。

(二)由这两个维度的结合点和结合度所产生的教学时机

1.泛基学习类。这是指每个正常儿童能够很容易接受的、广泛存在于头脑中的科学方法。它的教学实现无需特定的知识储备以及固定的教学场景的制约,而是常常能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科学方法。例如,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唯物法、运动法等基本的科学方法。

2.渐进加强类。这里的“渐”并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渐”,乃是依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发展、心理成熟状况的演进的“渐”。

以观察法为例,物理教师很关心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法是物理教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的观察法至少有两个要件:

(1)要与“思”结合,只观察不思考只能叫做“看”;

(2)要以“量”定论,反复观察才能防止以点盖面。此时的观察有“观测”的要义。[2]

鉴于这两个条件,致使我们对各种观察法(长期观察法、精细观察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分类定位。在低年级(例如初中阶段),物理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含量较低及心理状态不成熟的实际情况,要把教学重点落在“仪器和简单现象的观察”的层次;而在高中阶段及日后继续学习和深造中,应该把“随时间和空间而展开的观察和在观察中进行的正确质疑”的层次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加以训练。

又如,常见的概括方法鉴于学生的维度,在不同时期(时机)可分为:

(1)低水平的概括,即没有经过思维的积极加工,仅凭直观的观察进行的。如钟摆的摆动、水上浮标的浮动、蒸汽机活塞的往复运动等概括为振动现象。

(2)理性概括则是一种高级水平的概括,它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对有关内容的深刻了解,方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使研究对象更加纯化和简约。如圆锥摆、飞车走壁、火车转弯、飞机水平盘旋等,虽然这几种情景大不相同,但是较高层次的归纳整理可以概括为:上述物体的运动均受到相同情况的力的作用,合力(向心力)均指向圆心。

三、科学方法教育策略分析

(一)学生维度的意义准备

从学生的维度来看,科学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对科学方法进行卓有成效的意义准备。所谓意义准备,就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科学方法学习的时候,原有的物理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科学方法的适应性。在一个人的头脑中,科学方法的认知结构是由或多或少有组织的、稳定的概念、观念和方法组成的,这一组织的性质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按包容性逐渐下降的方式进行的,从而促使科学方法的意义学习具有使未分化的领域逐渐分化并获得增长的机制。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初步的摸底、调查之后,就可以避免把本来富有潜在意义的科学方法的材料当做机械的东西来教,最终使意义学习产生功效。以即时速度为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从平均速度过渡到即时速度的,即把一段的平均速度无限地缩小,直至这一小截线段与一点几乎无异时,平均速度就变成即时速度了。教学中,鉴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成熟状况有限,我们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微元法,在此可不必明确提出,但应当通过“s-t”图线或者“实验研究”给学生创造进行微元法学习的条件,为日后的教和学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当我们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就可以利用微元法对向心加速度的具体公式进行准确推导和计算了,这时的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教学。

(二)教师维度的两个确保

科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领域的知识,有其教学的特殊性,为有效地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教师在提高自身品质的同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科学方法是通过人类前赴后继、日积月累的努力所获取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凡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所取得的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都应该得到鼓励,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因此,为使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顺利发展,教师要确保两个条件──两种自由。

其一是内心的自由。

表现为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能够自由思考。这种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去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中积极发现并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凭着自己的潜能跳跃起来能够得着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经历知识和方法的重构过程,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活动,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其二是交换的自由。

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会有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解题方法,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我们都应该准许发表、交流,并且能保证他们不用顾忌发表的后果,诸如遇到讥讽、嘲笑等。我们的学校、教师和社会不但要减少负面作用,还要通过“权威”来减少学生在这方面的精神负担,支持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广纳博采的气度,能够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能发展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独立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科学教育范文3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往往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在科学课上,由教师指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进行学习以后,联系一些例子,做一些练习题,应用已学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地去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向学生展示要介绍的科学概念,然后再联系实际的应用例子,进行练习。我们通常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它是从一般的概念到特殊事例的过程。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用这样的讲授方式。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点。学生学习的过程遵循着教师设定的路线,学会的是教师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思维路线。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曾有一位教学的名师,他有一句名言:你们学我这门课,把我这本备课笔记都记住了,以后你们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在前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时,所在的电子和电气工程系有一位教授,出名的骄傲。他说天下只有两个人真正理解麦克斯韦方程,一位是麦克斯韦本人,另一位就是他自己,所以学生怎么学都超不过他。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应对知识发展如此迅速的2l世纪。学生都不能超越老师,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上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是自下而上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实,然后设法获得实证的数据,从数据出发,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类比、归纳、推理,抽象出与描述客观世界规律有关的科学概念。这个过程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种自下而上的建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10年来“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践已经显示了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成效。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仅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知识社会中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是因为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增长和流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论是信息的增长,还是知识的更新,速度都十分惊人。例如说,《纽约时报》1周的信息量比18世纪1个人一生中所遇到的还要多。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提供和接受信息的人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过去的世纪里不能相比的。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也是过去世纪里不能相比的。在这样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里,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必然需要随之而变化。我们的学生未来将要融入充满竞争与合作的、复杂的国际大舞台,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来自不同方面的研究表明,与工业化社会相比,在知识社会里,人具有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是最重要的。探究式学习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探究又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发现科学知识的途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比一下,看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曾到一个学校去参观,校长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学校的科学教育早就“做中学”了。她带我参观了他们新的实验室。在实验室的黑板上写着四年级学生学习温度的学习内容,包括温度的定义:什么是温度?物体有冷有热,物体冷热程度称为温度。也写明了温度计的构造: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三部分组成。教师把黑板上的知识点讲完以后,将温度计发给学生,让学生开始做实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是什么呢?学生也许记住了温度的定义,了解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使用温度计。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幼儿园的一堂探究课。教师向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展示了盛在杯子里的热果汁,然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方法能使这些果汁冷得快一点?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出了20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建议用电风扇吹,有的建议搅拌,还有的从自己生病发烧时妈妈用冷毛巾盖在额头上的经验,提议用冷毛巾降温……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了不正确的方法,例如要把盛有果汁的杯子放进微波炉或是放进电饭煲里降温。教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提议做出判断和下结论,而是让大家充分地讨论,还让学生各自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由于是幼儿园的学生,他们采用画图的方法来进行记录。然后,教师给每个学生1根温度计、1杯果汁,让他们去做实验,并记录下结果,看谁的果汁先冷却下来。学生都很有兴趣,十分认真在动手做。期间,还发生了许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助的场面。1位用电风扇给果汁冷却的孩子,先完成了实验,主动去帮助其他同学。

同样是让学生了解温度和温度计的科学课,在后一种学习方法中,学生结合了已有的经验,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包括提出实验设想,进行实验和比较实验结果,得出怎样能让果汁冷得快一点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如何解决问题,也体验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实验的结果、相互讨论和帮助等。对比这两个教学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不相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探究式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探究式学习虽然有许多优点,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但是要实施探究式科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合格的教师,所有的教学目标不仅不可能实现,还可能造成教学质量在原有水平上的后退。克服这个困难的关键,就是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需要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专家和教师,还包括科学家和家长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科学教育范文4

一、创设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如今的学习从属于认知、理解的智力范畴,已渗透、扩展到情意、价值观等非智力领域。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意发展、人格健全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联系科学与人文的纽带,可以深化教育,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又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完善学生个性成长[1]。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尤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正确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探讨STSE的关系中的真善美。

当今,人们在充分享用着科技所赐予的丰硕成果时,也体验着种种科技异化带来的恶果。各种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通过STSE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客观、更全面的地认识科学,启发学生思考技术、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双重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正面效能和负面影响。在科学课学习中,教师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造成全球性危机的问题,选取适当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原因分析、策略研究、方案设计等系列过程,学生逐渐从思想上正视科学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才不会将崇尚科学变异成对科学的宗教崇拜。在学生自主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总结中,不断让学生意识到这一切问题的出现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科学技术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其发展方向的迷失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可以达到毁灭性的程度[2]。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重视确立正确的科学价值取向。教师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尝试做出价值判断和道德分析。从牛肉生产到人类的繁殖,从自然保护区到‘克隆羊’,从水中充满雌激素的河流到布满核放射尘埃的谷地,这些人类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其中涉及的问题客观的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及其他社会观念。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问题,分析科学技术的使用是否尊重生命?是否尊重人性,克服了人性危机,确立了人的尊严?是否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不断深入追问和反复的价值判断、道德分析中,引导学生趋向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二)持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学习。

学生结合科学史哲的学习,逐渐转变以往对科学学习不正确和简单化的观点。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知识的成长不是一个常态的、线性累积过程,也不是一种新的事实、理论不断加成的过程。科学在不断发展中,不仅体现为“累积式”的量变,还是“革命式”的质变过程。由此,科学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是新旧范式的转变过程。学生要促成这一转变:首先,树立问题意识,即学生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3]。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不断积极思维,对问题作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直至问题解决。其次,养成证据意识,尊重事实,重视客观求证,以严谨的态度寻找证据,学生所展示的证据越多,就越能引发对原先想法的反思,从而促成假设、预测、推理、解释、交流、质疑等思维活动的积极展开,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最后,加强学生细心、耐心、恒心、包容心等心理品质。

二、构建纵横联通的智慧课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即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认识事物的一些普遍方法。

(一)梳理学生心中的科学。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由多学科知识高度聚合而成。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组成的系统,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加深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学会如何使用“概念图”、“V形图”等科学思维工具之后,借助少数大概念为核心建构科学概念体系,帮助探讨事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事物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认识和体会知识的形成和重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教材中重复性与割裂性的内容编排,打破原有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层层深入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过程中,自主把握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科学思维工具给自己栽种一棵棵知识树。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抓对立、清异同、悟联系,梳理自己心中的科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清晰明了的掌握科学概念,还能更乐于参与科学实践,对重要原理的深入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推演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整合理解能力。

(二)激发学生成长的科学。

科学知识,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要建构一个个知识网络图,又要于行动体验中不断进行动态修正和知识创新。随着吸纳、类化、整合知识的增多,它不断膨胀并向外辐射,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层次愈高,知识覆盖面愈广,知识的迁移性和普涉性愈强[4]。学生在建构知识网络的同时,也在科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经由思考、探索、研究等活动,以求真、求善、求美的有机统一作为吸纳知识、类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价值标准,剔除迷信和教条的内容,删改愚昧和偏见的理解,不盲目崇尚非理性权威的共识,通过质疑、追问、辩护、反驳、反思等行动对自身的想法负责,对科学知识进行类化、整合、凝练、提升,赋予它新的发展因子。学生在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科学现象、某一科学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三、铺设思维碰撞的实践课堂

皮亚杰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脑力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各种科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想、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才能让猜想与假设转化为真理。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一)摆脱形式主义的探究,重视科学观察活动。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探究”将课堂科学探究等同于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方法”,科学探究被程式化地分解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搜集证据、作出解释、讨论交流等步骤反复运行,步骤化的探究活动没有引发学生更多的科学思维,学生仅是“依样画葫芦”的进行探究活动。科学实践通过扭转课堂探究活动模式化倾向,转变固定的、按部就班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不在于追求普适的、固定的“科学方法”,摆脱探究的形式化,注重探索科学家的真实探究活动,开放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活动的源泉在于观察活动,科学课上学生的大多数科学学习活动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观察活动。分类是有比较的观察,测量是精确的观察,实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观察,分析是对观察结果关系的认识,解释是对观察现象的阐释并产生理论。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不同,决定了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的数据、所作出的解释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对观察重点的把握,对观察现象真假的辨别以及产生原因的预测,对观察现象和数据的记录,与其他同学针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及对观察结果的验证,等等,通过这些科学观察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发展科学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科学教育范文5

1.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科学方式,收集整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1.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象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客观实际的结论。

1.3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的方法。

1.4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对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情况和现象归纳和总结为理论,最后生成经验的一种方法。教育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人们在研究它的过程中,总结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研究过程中也会归纳总结一些经验,供以后的研究者使用。

2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当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从有计划地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开始起步。从1953年开始,我国教育界,全面而系统地搬用苏联教育的理论和经验。特别是50年代中期由苏联教育界引入而展开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教育大讨论,以及当时发表的许多教育研讨文章,都促进了我国教育科学的进步和发展。1957年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中央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两个必须”的方针,正是建国以来教育科学发展的最好总结。

2.2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以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教育科学一直处于被批判、被取消的地位。苏式教育被当成“异端”排斥。此时,一些师范院校原本的的教育理论课程被固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替换和取代,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时,经典作家的言论和长官意识替代了基本的理论。这一阶段,我国优秀的教育科学不但没有很好地得到传承,外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没有被我们借鉴和吸收,我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处在曲折发展的阶段。

2.3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影响下,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快速而稳步发展,逐步步入科学发展的行列。教育科学事业被全社会人民所关注,很多研究者投身到这一领域进行伟大的研究工作。

3我国教育科学取得的成就、现状

3.1我国教育科学取得的成就

3.1.1国家把教育科学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2012年的《教育规划纲要》《教育法》《教师法》等,都把教育科学提高了很高的位置。

3.1.2教育科学研究的项目和经费越来越多拿国家教育科学发展规划来说“,十一五”设了2841个项目,经费达到7540万。此外,教育行业系统和教育社团系统也有很多投入。

3.1.3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越来越多现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有2700多家,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政策研究部门、行业研究机构、学术社团等。

3.2我国教育科学的现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和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学术进展相比较,尚有很大的落差。其主要原因是:

3.2.1我国的教育科学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完善的科学体系,缺乏中国特色。我国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相当薄弱,忽视了教育科学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忽视了社会主义德育问题,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也脱离了实际,比较混乱,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2.2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者的人数少、队伍小目前,我国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者的人数较发达国家还是处于相对少的状态,我国教学研究者大多数都在高等院校承担教学工作,他们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尽管为了壮大教育科研者的队伍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教育科研者,但是这些仍旧不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和发展的需要。

3.2.3我国教育科学普及率低,教育科研手段较落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较低,比如,从事初级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这类中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还处于知识比较陈旧、内容比较单一的状态,所以导致初级教师的教育科学水平达不到很高的层次。从我国的教育科研的手段来说,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对教育科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而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因而没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致使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相脱离,造成了理论归理论,经验是经验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4改进和完善我国教育科学的措施

虽然我国的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仍旧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

4.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科学研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面临挑战时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也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教育科研工作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前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科研必须全面的关注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师、学生和学校努力做好各种相关层面的研究;第二,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提供有效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教育模式;第三,做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研工作。

4.2加大对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科学工作,由于不断的加大了教育科研的投入,大大的改善了科研的条件。虽然教育科研的投入出现了多元化和不断增长的现象,但是与实际研究中所需要的经费相比仍然相差很远,此外,教育科研的经费与其他科研领域经费相比还是少很多。所以,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学院要充分认识教育科学研究对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把教育科学研究提升到较高的地位,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监管和评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项目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进创新;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突出重点,以基础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

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有效地服务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我国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和高科技化,在构建和完善的教育体系的实践中,在知识性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教育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有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育科学来解决。我们应当将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题的同时,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

科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初中体育 高效 科学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05

实现高效教学无疑是每一名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愿望。但是,高效仅仅是判定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吗?除了高效,教师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标准呢,比如:科学。高效教学强调的是效率,科学教学强调的则是体育教师教学的可持续性和人性化,如果教师能够在保持教学高效率的同时,又坚持科学教学的原则。那么,教师的体育课堂不仅有助于初中生当前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增强,更是有助于所有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建立。因此,高效与科学相结合才是最佳的体育教学之道。与此同时,兼顾高效与科学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可速成之事,本篇文章即针对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兼顾高效与科学,试谈我的有关想法和见解。

一、高效教学与科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

1.高效教学重点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体育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多的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这段时间,教师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肺活量。那么,到了课程告一段落的时候,检验教学的主要标准就是学生的肺活量大小。再比如:这个学期,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太极拳。那么,将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准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生能不能打出一套完整的、漂亮的太极拳。

2.科学教师讲究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舒适、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程上受益等等。因此,高效教学看重的是最终的结果,而科学教学讲求的是一个合理的、人性化的过程,这是二者本质上的不同。

(二)二者的联系

两个本质上存在差别的内容是不是一点联系都没有呢?不是的。高效教学和科学教师看似毫不相干,其实它们都是组成教师教学完整过程的有机部分。而且,如果教师理解和驾驭得当的话,高效教学和科学教学是可以相互推进、相得益彰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效率越高,他们思考科学教学的时间就越充足、尝试科学教学之道的空间就越大。另一方面,科学教学的推进从短期看来比较耗费学时,但是从长远的发展层面来思考,却是十分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效率的。

比如:教师刚开始时,为了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选择分组教学的模式,看上去似乎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实这才是真正有益于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取得长远发展和跨越的。再比如:体育教师传授一些锻炼的方法和技巧给学生,看上去与当堂课的教学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在以后的教学中,不需要教师过多指导,学生就可以圆满完成一个个锻炼的任务。总之,高效教学与科学教学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体育教师只有理解其中的联系,才能筹谋更好的教学计划、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高效科学教体育的可行之道

(一)教师自身需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讲到:“生活不仅仅在于活着,而在于追求,追求的过程必须有目的性,有了科学的目标,人们才会充满斗志和生活的勇气。”作为一名教师,树立一定的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才知道想着哪个方向进行努力;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期待着收获的乐趣和喜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树立的教学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科学与否不是随着教师的心意而随意判定的,而是要经过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检验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呢?才是体育教师应该追求和向往的呢?我在总结了初中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之后,得出初步的结论,那即是:教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的目标期待值应该是不同的。体育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两个学生,而是一个班级、甚至更多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体质都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更加强壮健康一些,有的学生则相对羸弱一些。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完全统一、没有差别的话,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教师在刚开始接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时候,就应该把学生按照体质的差别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为每一个小组制定最佳的锻炼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不学生生的锻炼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取得高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师是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分组,但是在为不同小组的学生制定锻炼目标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可能实现的最高水平,有的目标甚至可能是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的,这样子,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才有干劲、才有激情、才有增强身体素质的不竭动力。

教师的教学目标既要与学生本身的身体条件相符合,也应该考虑学生身体可能发展的程度。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而科学的教学目标无疑是教师明确教学思路、找对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前提。

(二)科学把握和分配课堂时间

科学把握课堂时间、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对体育教师而言至关重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初中时期,学生其他学科的课业压力还是很大。因此,体育课其实非常有限,学生真正到户外锻炼身体的机会也不多。因此,每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机会、每一次课上的每一分钟,教师都是应该倍加珍惜的。科学把握课堂时间无疑是教师探索科学教学之道的一部分,而对于时间的合理把握,与教师本身的高效教学目标也是息息相关的。课堂时间使用得越是节省、合理和得当,教师的教学效率自然就相对应地提升了。

那么,体育教师究竟应该怎样科学把握课堂时间呢。我在总结了有关的教学心得之后,认为以下两点是比较关键的。

1.制定详实的教学宏观计划和微观计划。宏观教学计划指的是教师一个学年的教学计划,针对每一次课的主要内容,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次的体育课上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一次课都不至于被浪费。

2.每一次上课时,都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一般情况下,初中时期的体育课程,教师比较习惯于控制整个课堂的节奏,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其实,这并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建立。因此,预留出更加充足的时间,反而有助于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活动。因此,科学的时间分配是需要教师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的。

科学教育范文7

我心美丽

解读课堂中的教育承认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负责人工作会议在杭召开

初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重点高中学生考试行为困扰的特点分析及干预的调查

“放权不给力”的深层逻辑

浅议班主任教育三力量:规训、激情、人格

浅谈绩效工资背景下的教师评价问题

具有农村特色的小学社团活动

常山县2010年度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侧记

关系:开启课堂之美的心理需要

衔接教育:大学生领袖潜质释放的有效路径

2011年浙江省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基层学校课题论证中操作性问题的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

省教科院赴台州市开展“送科研进校园”活动

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匠心独运——透过市语文优质课评比看文本细读

中学历史新课改实验的一种成功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自我学习

当前初中科学分组实验低效问题的对策研究

让数学实验教学走进课堂

我把偶发事件变成了作文素材

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皆会说

关于中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实践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规划为例

浙江省学生作业负担调查与作业改革新探索

王斌:一个“教育行者”的行与思

王小平:集体引领我成长

精彩动漫 舞动校园

了解·尊重·激励——从一次成功的案例看家校沟通的有效策略

学困生,我们是这样关注的

语文教学:分期分项达标法

数学教学:三类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个案研究

思想政治教学:认知策略训练

课堂教学:分层教学与评价

育人有方,教学有法

教育中怎能没有“我认为”淳安县: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

民办教育呼唤政策扶持——基于浙江省民办中小学办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省创新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召开

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

省教科院“党员活动日”送科研进校园

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现状和培训需求调查

学校文化资本评价:基本内涵、内在逻辑与评价机制

“十重十轻”拷问大学何以“育人为本”

常山县区域联动,开展主题教科研活动

台州市举行国学启蒙教育研讨活动暨成果推广会

金华磐安组建“1211”紧密型共同体

台州市举行教育科研服务农村学校活动

教科书:社会控制的中介——以小学《语文》为例

仙居一小举行《胜在起跑线上》校本课程研讨活动

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

探析“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教育价值

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

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经济较发达地区逐步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战略思考——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感悟教学模式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的实施探索

小学生语文积淀六法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指导语的优化策略

一条横线的智慧——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词语教学片断赏析

小学数学课堂素材选择的误区及对策

补充性学习辅导需要关注的几个点

延时评价,催生精彩

教书难,育人更难

早恋不是虎,我们的思想才是虎

老师,我会找你复仇的

见“方”识“圆”

浙江省教科院与新疆自治区教科所进行友好交流

科学教育范文8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5843

国内刊号:22-1339/G4

邮发代号:12-3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科学教育范文9

教育的起点与终点——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之关系周序

苏联合作教育学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郭晶,郝德永

普希金"《红领巾》教学意见"的历史本相及现实价值教育科学论坛 李华平

四川教师应如何应对高中新课改石峰

对公开课的批判性认识金钧

高效热的冷思考罗刚淮

文理分科问题的再思考肖凯,黄秀群

教育智慧:适当"示弱"赵华

少年矿矿之烦恼——兼谈儿童创造力的保护和发展王鸿江,黄光静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审视和学新,乌焕焕

如何让农村学校校本教研返璞归真梁国新,何冬梅

给常规教研加点味廖纪元

尹劲老师《窦娥冤》教学荐评顾之川

《窦娥冤》课堂实录尹劲

做一个"手低眼高"的语文教师尹劲

行走在阅读的世界王秉蓉

新课改最前卫的课堂:释放学习者的表达欲——杜郎口课堂教学改革印象潘涌,朱嬉

否定性评价:拨开迷雾见青天黄元虎

在平行教学中学会反思,体验成长李宏亮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教学内容的整合教育科学论坛 常莉,吴

"以生为本"的文言文体悟式教学探索——以《孙权劝学》教学片段为例付胜芳

教育漫画

教学审美与教师专业发展吴亮奎

教师权利实现的困境与出路——以教师"批评权"为例范敏

修养·修为:优秀教师的品质潘俊臣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三重境界宋燕

盘点新课堂——成都市郫县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一)陈兴中,付强,蔡小蓉

论教育的多重内涵张正江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基础教育创新杨文圣

教学情境的功能及其应用侯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生命课程刍议高洁

如何对高中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有效指导赵广宇,程嘉

对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的思考樊万奎,王永奎

构建信、望、爱、异四位一体的生本评价观严申虎

教师,你要什么样的结局?魏峰

期待龙爪槐发芽林春曹

校本教研:偏位与匡正周如俊

校本教研真"研"才能增效张晓林,郭勇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题式"校本研修新模式李成健,陈玉泉

干脆利落处余音绕梁时——特级教师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赏析单广红

在猜想与验证中体验数学思维活动的妙趣——《鸡兔同笼》教学引导与点拔杨金春,廖旭

从利用时间差打磨教学目标说起——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负数》磨课札记宋煜阳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符号感培养王宽明,何郁群

对科学课"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的再思考教育科学论坛 丁雪姣

中学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价值与实践策略——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丁永霞

让生物教学不是"灌输养料"而是"点燃火焰"王茜HtTp://

初中数学试卷,我这样评讲吴荣霄

教育漫画

家校合作——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陈明龙,傅敏

校长——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李志欣

四川地震灾区中小学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以安县为例蒋志刚

教师要厚重自己王爱生

愿"天梯之光"照进我们的心间四川教育出版社

撬动公平杠杆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吴伟,阳红

遂宁市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陈彪

对城乡义务教育投入非公平性的思考张俊生

教育过程公平的重新审视田果萍,张玉生,康淑瑰

探究型课程理解:教师的视角张光陆

创生取向课程实施阻抗机制中主体的认同障碍剖析韦冬余

剖析中国文化价值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缺失现状——以人教版第一册英语教科书为例任平

关于安徽、浙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考察报告董洪丹,李宏

别人的田和自己的地——与程少堂老师商榷唐子江

良好的教育需要"三国统一"模式朱国忠

教育切忌过度任定保

理念决定行为形式影响效果——一次家长会带来的反思教育科学论坛 周惠,丁新松

构建生态校本研训新模式的实践策略杨友红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九心"赵印奖

校本教研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功能冲突及管理变革贾贵洲,陆枋,李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潘丹蓉

精致,我们的追求徐杰

实施小组合作,构建生本课堂——成都石室联中课堂教学改革初探张伟,高仁辉

巧用数学方法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黄发明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易见的三大硬伤及对策刘建春

珍视儿童言语的生命于强

引领语文教学驶入信息高速公路张雷

义务教育绩效工资与考核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何嘉

教师专业判断: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程龙衣

美乐教育:促进教师发展的新理念——基于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实践李睿

中小学生心理隔离现象探析侯守斌

她的理想怎么会是"盗墓"——"心灵档案"运用例谈教育科学论坛 梁岗

智慧点化,在两极之间寻求和谐谭海明

"劲"与"味"的辩证曹忠华

论语文教育中的精神气象之涵养蔡宏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探索刘莉

中学生英语学习中文化缺失现象的研究武艳萍

孩子,你们要这样去作文潘文彬

历史活动课有效性思考陈静亦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