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循环小数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11-13 03:24:22

循环小数教案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1

【关键词】中职C语言教学;案例教学法;程序设计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文以多年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教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首先,从教学特点来分析,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它包括汇编语言的特点,又包括高级语言的特点。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来说基础差、接受能力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带来的一定的难度。其次,从教学目的来分析,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基本语句、基本控制结构以及自顶向下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些内容比较枯燥,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则有助于帮助教师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顺利的达成。

1.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表达、讨论等活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借此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同于其它教学方法,不仅包括于教,而且也涵盖于学。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案例教学法的特征主要有:(1)高度的真实模拟性。中职C语言程序教学中的案例是教师依据实践材料和教学经验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样编写案例取自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使得案例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真实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环境。(2)发散思维的拓展性。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不但要针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还要与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体现发散思维的思想。(3)教学效果的导向性。在实施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不要过分的关注案例教学的形式,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案例教学法只是促使教学效果实现的一种方式,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干预,以保证整体教学效果的实现。

2.中职C语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

中职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刚刚接触学习计算机语言,往往对于计算机语言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语言学习,理论性较强,很难对枯燥的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中职学生中进行C语言案例教学时,要精心选择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关系密切而又易于被中职学生理解的案例,将案例程序合理地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主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带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C语言,提高学习C语言的学习效率。比如我们可以将排序中职生语文期末成绩作为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循环嵌套的相关知识以及冒泡法排序算法使用;可以将九九乘法表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循环语句的嵌套的格式以及使用方法。这样选择案例由于来源于生活,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学习的兴趣,使枯燥而复杂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C语言教学整个中职生中的教学效果。

2.1 案例导入

本文以排序中职生语文期末成绩作为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冒泡法排序算法使用;首先教师让学生讲述成绩排序方式,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或者是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排序的过程是,现将学生的语文期末成绩用一个数组A(30)来存放,A(0)存放的是第1个人的成绩,A(29)存放的是第30个人的语文成绩。排序的过程是A(0)和A(1)到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0)里,然后是A(1)和A(2)到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1)中,以此类推,A(28)和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28)中,经过每次比较后,最小的数仿佛是一个个小水泡一样冒出,所以称冒泡法排序。那么如何将排序过程转换成算法,进行程序设计呢?

2.2 对于程序的算法分析

(1)首先定义A(30)一个数组,用来存放中职学生生的期末语文考试成绩;(2)输入每个学生的期末语文成绩; (3)用外循环控制比较数;(4)用内循环控制被比较数;(5)循环体是:如果比较数>被比较数,进行位置交换,否则不交换;(6)用一个单循环控制输出排序后的成绩。

对于上述过程中的循环体中比较数和被比较数的问题,中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必先提出。而让学生在进行编程的过程中独自设计循环体,然后经过程序测试发现循环体的设置是否正确,从而去改变循环体的设计,这样引导教育,使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实际应用中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把以前授课过程中循环语句的格式,以及循环体如何设置等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了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C语言学习体系的框架结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起到很大的效果。

2.3 案例教学中的重点

本次案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循环嵌套语句的格式”、“内、外循环设置语句”、“内、外循环体的设置”的格式及执行过程上,同时对将要涉及到的前期相关知识点单循环以及循环体的三种语句while、do-while、for循环等问题进行回顾。

3.中职C语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选择适当的案例

C语言案例是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起点,合适案例选择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进行的重要条件。C语言事实上是一种通用的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中职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可以有许多可供选择、参考和使用的相关案例。但选择最恰当的案例是一件比较不容易的事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想到所教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差、知识水平比较低,所以在选取的案例的时候,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这样才有益于于中职学生理解和学习。同时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的选取也不必要局限于课本的例子,因为课本中的例子不完全是为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所编写的。这样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既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编写相关案例,也可以从课外专业读物中选取典型案例。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的取材可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但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教师要注意把握的。那就是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要可以整个覆盖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3.2 有针对性的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对于案例教学法本身来讲,它不可能适合与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所有教学,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应用与选择。计算机教学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因此根据这样的教学特点,可以使用很多种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方法的教学进行选择与应用。

3.3 做好案例教学的结果评价

(1)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中学校的学生在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师授课的内容可能会得出多结论,这时教师如果只根据备课的内容讲解而不去理会学生的其他结论,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中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2)做好过程评价。在中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得到结论的过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凌水明,程慧智.“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结合运用[J].新余高专学报,2005,12(30).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63-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115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学习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经历寻找、分析、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的过程,知道生活中事物的排列存在循环排列的规律。

3通过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感知规律

师:今天聪聪和明明要带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个令小朋友记忆深刻的日子。(课件播放“六一”儿童节的情境:有绘画区、游园区、手工制作区等,最后镜头定格在P116手绢图。)

提问1:明明和聪聪带领我们来到了作品展览区。我们被这幅画吸引住了:小精灵为什么对这幅画那么感兴趣呢?(如果学生只发现上下两行图形的规律,可以在学完新知识后回过头来再观察;如果学生在这个环节就发现中间的图案呈循环排列,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接着往下怎么摆。)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提问1”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问题中复习了旧知识,激活了学生先前经验,对可能衍生出的“新规律”还将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为新课教学搭桥铺路。】

二、问题引导,掌握规律

(一)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师:原来这幅美丽的图案中还隐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这个秘密被小精灵发现了也被我们同学发现了,你们真能干!

提问2:明明受到了启发,也设计了一幅图案。你能找出图中隐藏的秘密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让2-3名学生汇报

④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学生发现的规律

⑤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问2”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与电脑声效,让教学难点“循环排列规律”得到很好的突破,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方阵图形,逐步深化寻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2找生活中的规律。

提问3: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有循环排列规律?

3完成课本第115页。

例1:■ ■ ■ ……

做一做 ……

师:聪聪和明明把我们带到了接力赛的场地。看到那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参加比赛,他们也按耐不住了。

(师先出示第一组图形,课件演示聪聪拖出第二组图形,明明拖出第三组图形。)

提问4: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第4组画出来吗?

(二)深入了解,掌握规律

改编第二幅主题图,师在黑板上贴第一行,以小组接力的游戏接着往下摆一摆。

(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把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一种是把右边第一个移到左边。当摆成一个方阵后,让各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是根据什么摆的。)

提问5:接着往下摆第5行,你发现了什么?第6、第7行呢?

提问6:如果把这个图案印到一块很大的布料上,怎样印才比较快?(电脑演示单元块黏贴过程)

【设计意图: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解决,应用规律

1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课件展示)。

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这是老师找的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问题7: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2提问8: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即将建成,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装饰我们的新教室吗?

(同桌合作,可以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设计。)

提问9: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3互相欣赏(用今天所发现的规律验证一下同学排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玩中学”,激发和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技能技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问题总结,拓展思维

提问10:聪聪和明明带着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今天,旅程结束了。你们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提问11:这节课我们用4种图形设计出了美丽的图案。你能运用今天所发现的规律,用更多的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循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总结,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并且把这个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继续探究与应用,设计出新的图案,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3

关键词:VFP 兴趣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知识基础比较差,而教程编排以及例题都和数学知识很密切,编程的命令又都是英文,有的学生对英文单词根本不认识。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学习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程序语言相对较难。然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他们智力素质并不差,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实际案例为样板,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上不能因循守旧,对于不同部分、不同内容的课程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等特点多进行鼓励教育。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VFP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正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首要环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喜欢,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之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对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很可能因此而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爱上你的课。这就需要我们工作细致入微,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实用的VFP小软件,如身份证号编码验证器、计算器、通讯录等,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渴望一试身手。

3.体验成功,培养兴趣

当学生在计算机上通过命令完成简单的数字或字符运算时,当学生通过努力编写、调试,成功地用小程序完成预定任务时(如完成1到100正整数相加或相乘等),当学生自己建立的表单可以查询、修改数据库数据时,他们就会很兴奋,很有成就感。这时,我会及时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充分鼓励。这样,学生成就感加强了,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了。

二、精心准备,上好每一堂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掌握以教材知识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学校活动总量统计上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我们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要想讲好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师就必须对这门课程充分摸透,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教师除了要依据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还要善于精选习题和案例,总结学生上机操作时容易出错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VFP程序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从了解表单、控件、事件、数据库到认识变量、运算符、表达式、语句、程序结构再到建立数据表、数据库以及熟练完成对数据的查询、追加、删除等操作,每一部分都有重点、难点。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难易结合,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讲解和指导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能够独立操作。

2.注重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

VFP程序设计课程注重“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有目标、有实效,加强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在VFP程序设计课上,笔者所在学校加大了上机操作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以便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通过上机练习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相应的上机操作能力。

三、锐意改革,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VFP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据相关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一特点,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实践。授课过程中,教师在精讲理论知识之后,就会布置一些实践性强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程序知识和用户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用户需求分析;之后,让学生讨论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并给出指导性意见;最后,让学生分组分模块来完成程序,教师针对每一组学生的任务进行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都要将本组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由教师和全班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

例如在讲到循环语句这一部分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要做1到100正整数相加。首先是让学生们讨论使用那种循环语句,是用Do While 循环, for 循环,还是用Scan循环?学生自然会分形成三种不同的意见。此时,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将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用Do While 循环、for 循环和Scan循环进行编程。在编程过程中,同学们就可以亲身体会到使用这种循环语言的优缺点。再比如我们作计算器这个案例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我们都要有哪些键和设计多少种运算,要分析每个键后会有什么结果,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结果。讨论结束后,依据讨论内容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来完成不同类别键的后台程序。

在VFP课程教学中,我们融“教、学、做”为一体,力求做到“教、学、做”有机统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自主探究精神,锻炼了学生坚毅的良好品格,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之后的成功喜悦,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到底应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呢?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在讲授VFP课程中,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案例教学法

程序语言的学习和普通语言学习有相通之处。学习普通语言是让我们能够与别人进行交流,而学习程序语言是让我们可以和计算机交流,通过程序语言编写程序使计算机“听懂”我们的要求,按我们的要求完成任务。在语言的学习中,案例教学法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样,学习程序语言时,我们也经常采用这一方法。

前文提到,教师利用一些简单实用的VFP的小软件来提高学生对学习VFP知识的兴趣,就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简单应用。随着我们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程序语言,从学习、模仿既有案例到自己独立分析、独立编程,独立完成新案例,成功地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想使案例教学法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组织各个教学环节,将既有案例与给学生的目标任务有机结合,自然过渡。最后,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

2.讨论法

在我们VFP课堂上,讨论法的使用率也非常广泛,形式也很灵活,既可以就某一个程序进行全班大讨论,也可以在分组编程时进行小组讨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一轮轮的讨论,同学们集思广益,思路越来越开阔,编写出的程序也越来越严密巧妙。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时要掌握一定技巧,如把几个尖子生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小组里,并任命他们为组长,明确组长的任务不在于彰显他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在于组织他的组员,通过集体讨论,最终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一次小组讨论完成后,组员都要给本组组长打分,评选出最佳组长给予小小奖励,而得分太少不合格的组长则不能继续担任组长,要让给其他同学。通过这样的分组讨论形式,同学们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开拓思路,又可以加强团结、增强团队意识,对培养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笔者还经常用到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等等。所谓“法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内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想要上好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师就必须下苦功,内外兼修。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教学技能的钻研,还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需要,更好地传授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昌鑫.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求是科技.Visual FoxPro6.0数据库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4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实践;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课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作为学生系统地学习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一门新课程,本身就比较难;再加上其内容复杂、语言描述灵活,更让学生感觉难上加难。从教学中不难发现,在课程的后阶段,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较好地形成了编程的思维,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大部分学生的语法细节掌握得相当好,但是涉及较大的实际编程问题时,还是显得相当吃力;也有个别学生始终无法掌握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程序语言。我在实际教学中将六步教学法引进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六步教学法介绍

“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1.定向

就是确定这一课的知识点。例如:讲授“函数”这一内容时,它的知识点为:函数的分类、定义、说明和引用四个部分,重点及难点为函数的定义与引用两部分内容。

2.自学

学生通过书本学习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自学;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3.讨论

前后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疑时解决。

4.答疑

针对分组讨论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最好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解答。

5.自测

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结合案例教学法,完成C语言案例的程序编写和上机调试。通过自测,让学生有攻克难题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6.总结

总结的内容包括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环节、知识点的掌握等方面。

二、六步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中的具体实践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编程思维与学习情况,将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为了方便讨论选定一名为组长。参考教材,把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罗列出来,概括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即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第二步,学生进入“自学”阶段,具体做法是将知识点融合到实例中,教师将实例要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完成这个实例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学生带着疑点,阅读教材开始自学,经过自学,解决疑点,完成实例的程序编写。经过“自学”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疑点,不能解决的自己先记录下来。第三步是“讨论”,对于前面不能解决的疑点,每个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对于“讨论”过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进入第四步“答疑”。先由学生来解答,如果学生不能完成就由教师解答。然后进入第五步“自测”,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学和讨论最终完成案例的程序编写并进行上机调试,调试成功则完成。最后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下面以“For循环语句”这一节内容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步:引出实例。如打印出所有的“水仙花数”。所谓“水仙花数”是指一个三位数,其各位数字的立方和等于该数本身。例如:153是一个“水仙花数”,因为153=1的三次方+5的三次方+3的三次方。

第二步:根据教材,学生自学以下内容:

1.For语句的一般格式

For([变量赋初值];[循环继续条件];[循环变量增值])

{循环体语句}

2.For语句的执行过程

①求解“变量赋初值”表达式。

②求解“循环继续条件”表达式。如果其值非0,执行③;否则转至④。

③执行循环体语句组,并求解“循环变量增值”表达式,然后转向②。

④执行For语句的下一条语句。

3.说明

①“变量赋初值”“循环继续条件”和“循环变量增值”部分均可缺省,甚至全部缺省,但其间的分号不能省略。

②当循环体语句组仅由一条语句构成时,可以不使用复合语句形式。

③“循环变量赋初值”表达式,既可以是给循环变量赋初值的赋值表达式,也可以是与此无关的其他表达式(如逗号表达式)。

④“循环继续条件”部分是一个逻辑量,除一般的关系(或逻辑)表达式外,也允许是数值(或字符)表达式。

自学完成后,学生根据自学到的知识完成案例的程序编写。在这一步中,学生容易出现的疑问是:对于这个三位数,如何将它的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单独提出来。

第三步:分组讨论如何将这个三位数的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单独提出来。这部分内容可以给出一些提示,利用数学知识及C语言中的运算符和百位、十位与个位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提取。

i=n/100;/*分解出百位上的数字i */

j=n/100%10;/*分解出十位上的数字j */

k=n%10; /*分解出个位上的数字k */

第四步:有疑问的小组提出问题交给其他小组帮助解决。例如,三位数的范围是100到999之间的数,用循环进行判断,所以用For语句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确定好循环变量初值、循环条件和循环变量增量。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由教师回答。此时学生能够积极完成这项难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增长了极大的兴趣。

第五步:根据前面完成的程序代码上机调试程序,自测程序是否正确。这一环节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学生把自己编写的代码输入到计算机中检查能否成功。如果运行正确,会增强学生解决其他问题的兴趣;如果存在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语句的语法是否正确、语句与语句之间是否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展示一个新的实例,如古典问题:有一对兔子,从出生后第3个月起每个月都生一对兔子,小兔子长到第三个月后每个月又生一对兔子,假如兔子都不死,问每个月的兔子总数为多少?兔子的规律为数列1,1,2,3,5,8,13,

21……(此题也称为“费波那西”数列)

第六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一般学生能够回答出:For语句的一般格式、执行过程和基本特征等,这样可以巩固学生对For语句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另外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使用For语句时,还要注意循环变量初值、循环条件和循环变量增量的设置;循环条件是循环中的一个必要部分,是控制循环正常进行的重要内容;循环中的循环语句可以使用以前学习的If语句、运算符等知识。

三、六步教学法实践的效果

1.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六步教学法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兴趣地学习。因为程序教学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思维状态。学生每完成一步作业,就感到高兴,激起了做下一步作业的兴趣;发现错误,就迫切要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步教学法中后期应用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步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将枯燥和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重点突出、简单明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复杂的程序,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在这两种教学法的结合过程中,一开始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自学讨论和后期共同探讨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参与到小组协作中来。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学生更会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明确责任分工和团结合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5

为发展循环经济立法

提案代表:民建河北省委 武四海

背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的要求,是应对当前资源与生态危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十一五”期间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一是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浪费严重;二是中小企业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体系;三是政府缺乏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尚未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调控机制;四是立法滞后,没有很好地发挥地方性法规、规章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规范和指引功能。

关键词:依法 体系 引导

提案人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依法行事,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杜绝资源浪费。例如依法保证集约与节约使用土地,严格土地执法,并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以促进集约用地和杜绝土地浪费、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应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化体系和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体系是以资源的减量化使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构建节约型社会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中,要明确鼓励节能降耗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开发与传播。

要重视政策、制度和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尚不明显,而总的社会、环境效益比较明显的技术与产品,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比如全面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测量管理;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环保绩效标识制度,将环境友好型产品、再生物品及节能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等等。构建节约型社会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责,从规划、协调、组织等方面落实地方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地位。

治疗社会的“心病”

提案人:李建强

背景:面对日益复杂的多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环境,青少年在思想上的困惑、观念上的冲突和心理上的失衡使得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加剧。“坏孩子”和“问题少年”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家长、学校、社会的一块“心病”。而有着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矫治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工读学校却面临着困境,基本上是学生不愿上,家长不愿送,教师不愿教的状态。2004年11月29日,由、教育部等20多个部委实施的“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开始启动,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力争在S至5年的时间里在所有大中城市至少建一所工读学校。这就急需我们探索新的工读学校模式,即以科研先行,体验教学为手段的产学研体系。

关键词:建立 灵活 创新

提案人说:目前河北省没有一家工读学校,应首先在省会建立一所新式的工读学校,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做好全省乃至全国的榜样。

学制要灵活多样。招收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学生,学生以目标实现为最终毕业。还可以在寒暑假对普通学生举办公益性的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训练和学习策略指导使其全面提升。

学校体制上要创新。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科研先行以保证个体教育的效果。研发出适合中国当今社会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矫正课程体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成为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有偏差和问题行为青少年及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教育;同时对优秀学生进行全面提高训练。

摧毁利用公车搞腐败的温床

提案代表:民建河北省委封宇星

背景:长期以来公务用车在购买、使用、养护等环节造成的公共财政高额支出和巨大浪费已成为各级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和人民群众的议论焦点。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共有公车3万辆左右,仅车辆购置费就达60亿多,每年年折旧费、年养费和司机工资费用就达10亿多。公车的使用和管理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不仅在经济上增大了城市的运营成本和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和浪费了紧缺的公共资源,而且助长了领导干部的作风,影响了执政党的威信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阻力 标准 方法

提案人说:公车改革阻力重重,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的障碍和现有公车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以及我国财政法制化程度低使得公车消费成为无人问津的空白等等问题都是公车改革的阻力来源。

公车改革的基本标准应定为:是否节约了公共财政?是否提高了办事效率?是否调动了绝大多数公务员的积极性?是否被社会大众认可?如果公车改革满足了以上四个条件,那么这种改革就是成功的。

公车改革的方法:一、切实加强车改工作的领导。二、成立机关公车管理服务中心,实行公车服务社会化。三、推行公务车由实物化转向货币化,取消公务用车,对各级公务员按不同标准发放交通补贴,节约归己,超支自付。四、公车改革,既要保证正常的公务用车,又要彻底挤掉其原有的水分。五、对个人发放公务岗位交通补贴,用于补助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交通费用。六、做好公车处置工作。对拟拍卖的公务用车要做好全面清查和登记,统一向社会公开拍卖,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七、建立配套的纪律监督制约机制。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提案代表:郑一民

背景:河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2005年12月3日,文化邯公告,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在10大类501个项目中,我省藁城市耿村民间故事、河间市歌诗等引个项目入围。近年来,我省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全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一样,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堪忧。因此,调动经济和法律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资源是传承历史,福及当代的使命。

关键词:广府古城 李氏文化 小吃

提案人说:广府古城距今约有2000多年历史,城内外名胜古迹达30多处,整个古城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和研究价值。城中还有罕为人知的隋唐地道构造,规模宏大繁复,尚待发掘。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发掘工作大力宣传,吸引知名媒体介入,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建立更多的开发项目,带动整个古城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李唐先世本为汉族,发源于今河北隆尧西南的尧山镇。国内“李”姓的居民很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也有不少李氏后代,所以李氏宗亲文化可以为隆尧的发展搭建起一方 文化平台。我们要利用好这个资源,对文化发掘设立整体的规划和思路,协助当地政府唱好文化大戏,将文化变成财富。

河北省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了丰富的特色民俗,其中“小吃”就是民俗流传的证明。但是以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省会石家庄就没有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小吃。所以我们要打造燕赵风味的名牌小吃,集中全省各县的小吃,通过建设街市和生产方便食品等手段,向外推出河北小吃,带来经济收益。

让农民工工资的追讨有个说法

提案人:朱立新

背景:农民工工资问题是2006年的热点问题,对热点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冷思考,即冷静地考虑问题的症结并得出解决的方法。农民工工资追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讨薪没有较为有利的依据。劳动没有合同,工资支付暗箱操作等现象是农民工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强制用人单位向农民提供工资清早,以减少劳动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支付表 强制 直接

提案人说: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工资支付表制度。按照工资支付周期,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编制工资支付表,并让农民工按照工资表上的项目领取工资。工资支付表应当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农民工姓名、支付时间以及项目和金额、应发金额、扣除项目和金额(包括实发金额等内容),除此之外,加班工资金额也要在工资表中明确体现。

要强制用人单位建立农民工上岗考勤制度、用工工资档案制度和月工资制度。实行双向考勤记录,即用人单位与农民工本人各记一份,互为签字。如没有考勤表而引起劳动争议纠纷,应视用人单位存在违规用工或劳务欺诈行为,须承担《劳动法》规定的相应责任。工资档案则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月工:资制度要求用人单位至少每月向农民工支付一次工资,而且工资标准不低于地方最低工资标准。对完成一次性临时劳动或某项具体工作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应按书面协议或合同规定,在其完成劳动任务后应立即支付工资。

实行用工单位直接支付工资的制度。农民工工资应由用人单位直接发放给农民工本人,而不得将工资发放给“包工头”和其他承包人等。

一定要保证职工的最低工资收入

提案人:赵明晨

背景:2005年,我省各级工会组织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省三市七县的1021个各类企业执行《最低工资规定》、574670名职工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达标率低,被调查的企业和职工其工资收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8%、59%。一部分企业对最低工资标准曲解,把加班加点的工资、特殊条件下的津贴等项目包括在最低工资以内,掩盖了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的事实。

关键词:监督监察 调整 制度

提案人说:应建立企业职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强化对企业工资的监督监察。在银行设立职工工资保障金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一旦发现职工工资水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就应立即通知银行按规定从专用账户提取给职工应得的工资和其他收入。同时应加强劳动监察队伍建设,加大对违反最低工资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

应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低收入职工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省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应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并及时公布于众,以保证他们工资增长冰,平随着全省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而得到相应增长。

应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大力推进工资的集体协商。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工会法》和《劳动合同法》,大力推进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管理,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加班加点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定额等涉及职工基本经济权益的问题,尽量写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同时还应将其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内容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从制度上保证职工依法获得应有的权益。

职业技术教育应实行“订单办学”

提案人:许建国

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适应企业需求的劳动者队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为特别紧迫的任务。但我省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普高热、职高冷、职校办学艰难;职业学校投入严重不足,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留不住学生;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结合不紧密,校企脱节,教育资源浪费;职业教育资源分散,教育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等。

关键词;人才市场就业

提案人说:要想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首先要改革职业学校的培训模式,摸准市场的脉搏,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实行以市场为纽带,职业学校与当地经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订单办学”和职业学校之间优势互补的“联合办学”,建立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次建议改革大学的学科设置,把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市场要求连接起来,增加实用性课程,把学习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希望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引起高度重视,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强化宏观指导,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机制,打造特色职业学校,在全社会形成优良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循环农业经济建设是一个刚刚开始的过程

提案代表:九三学社 许

背景: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循环经济应运而生。目前循环经济在我省农业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尝到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在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为了少走弯路,有必要借鉴循环经济在工业产业体系运行中产生的一系列循环理念、发展经验和模式来发展农业。

关键词:基础 认识 技术

提案人说:在生产过程中农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相应的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也是其他行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基础。农村是所有物质的最终集中地,解决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至关重要。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案;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4-0024-03

任务驱动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建构起“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自主学习体系。

一、高职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案设计

(一)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又称为教学计划,是教师在制定全面的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样式。教学方案可以把一些教学问题系统化、条理化,为教师制定教学进程表和填写教案提供依据。实践证明,制定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要做好教学方案设计,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业务,包括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时间安排等。同时,还要掌握教学方案的结构。教学方案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课时安排、教学器具、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小结(或布置作业)等。

(二)驱动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再进行具体操作。“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首先,任务的提出要具有综合性。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复习旧知识,同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其次,任务要具有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再次,任务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也是失败的。最后,要有创新性。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任务驱动式课程教学方案的PDCA优化

(一)PDCA的原理与特点

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其是一个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ion)”四环节构成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型。

PDCA循环可以使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其二,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其三,PDCA循环是综合性循环,四个阶段是相对的,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其四,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是处理阶段。在处理阶段,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并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上升。

(二)课程教学方案的PDCA优化

以《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案为例,简述在教学循环过程中如何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

PDCA优化过程可分8个步骤:

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强调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发掘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以《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方案的前期实施效果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学团队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总体方案由课程教学团队拟定,其他部门协调配合。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调查、自由式调查方法。

步骤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教师方面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现有教师队伍人员素质不高,选拔不出更优秀的教师;没有教师选拔任用的合理通道;学校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没有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对教师授课中发现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反馈与修正等。从学生方面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从教学条件方面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设施不完备等。

步骤三,要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调研分析,《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生基础较差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步骤四,拟定措施、制定计划(5W1H)。包括: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要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一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在《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时,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调研的深入,结合调研结果,更新教学内容。三是改善教学条件,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一改过去在普通教室上课的做法,改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是优化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这就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五是改革教学方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步骤五,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

步骤六,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经过新一轮的循环,根据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中的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结果,《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效果较以前都有了明显提高。

步骤七,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组织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组织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

步骤八,处理遗留问题。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问题会自动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总之,高职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案的PDCA优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提升,从而使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郭鹤兰.PDCA循环法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06(3):78-79,96.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7

【关键词】程序设计 穷举算法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27-02

穷举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常用的一种问题求解策略。其基本思想是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状态一一测试,直到找到解或将全部可能状态都测试过为止。求解此类问题往往要排除明显不符合条件的情况,使问题得以简化。虽然计算机运算速度很快,用穷举算法求解,一般问题可很快得出结果,但从程序可读性、正确性和算法效率等角度考虑,借助数学分析方法,实现此类问题的过程优化,对于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以古代的“百钱买百鸡”问题为例,通过对该例VB程序设计教学的实例分析,探讨程序设计优化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1.问题的引入

穷举问题是一种重复性算法,一般以计数方法设定循环次数,然后逐步测试,完成测试次数后结束循环,得到全部符合条件的结果。

如百钱买百鸡问题:已知公鸡三元一只,母鸡二元一只,小鸡一元钱三只,现要求用一百元买一百只鸡,给出买鸡方案。

设定可买公鸡X只,母鸡Y只,小鸡Z只,则可建立数字模型

X+Y+Z=100 (1)

5×X+3×Y+Z/3=100 (2)

从题意出发,可容易地建立三重循环实现如下基本程序:

程序一: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x as integer, y as integer, z as integer

Dim count As Long

Cls

For x = 0 To 100

For y = 0 To 100

For z = 0 To 100

If x + y + z = 100 And 5 * x + 3 * y + z / 3 = 100 Then

Print x, y, z

End If

count = count + 1

Next z

Next y

Next x

Print “循环次数”; count

End Sub

程序运行后,结果如图1:其中内层循环体执行次数为103万次,运行效率低下。

2.算法的初步优化

在穷举算法程序设计中,有许多种情况是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可在程序优化中先消除掉[1]。

上例中,公鸡X,母鸡Y的循环次数,因售价所限,取值分别为 0

程序二: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x%, y%, z%

Dim count As Long

Cls

For x = 0 To 20

For y = 0 To 33

For z = 0 To 100 Step 3

If x + y + z = 100 And 5 * x + 3 * y + z / 3 = 100 Then

Print x, y, z

End If

count = count + 1

Next z

Next y

Next x

Print “循环次数”; count

End Sub

初步改进后,内层循环体执行次数降低为24276次,运行效率提高50倍。

3.算法中循环层数的简化

穷举算法程序一般根据相关因素的个数建立多层循环嵌套构成,而各层循环之间与问题所要求的条件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有关条件,可将有的循环层进行简化或去掉。对学生的素质训练是一个重要的提高。

上例中,由于X+Y+Z=100,故可去掉Z层循环,Z值由Z=100-X-Y确定。

程序三: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Dim x%, y%, z%

Dim count As Long

Cls

For x = 0 To 20

For y = 0 To 33

z = 100 - x - y

If 5 * x + 3 * y + z / 3 = 100 Then

Print x, y, z

End If

count = count + 1

Next y

Next x

Print “循环次数”; count

End Sub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8

一、设置VB程序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该案例是《算法初步》第一节中为引入算法概念而设计的第一个例题,无论教师按照课本以“加减消元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还是激发学生使用“代入消元法”求解方程,这都是一个枯燥乏味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热情。但是如果把该问题转化为程序,以情景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产生解决该问题的需要,从而消除课堂的枯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搭建探索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案例二:编写程序,使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

在算法初步的教学中,一般都要从具体问题出发,去分析算法中的算理、步骤,然后抽象出一般意义上的算法。对于这个实例,主要有两个难点:一个是两个数据的交换;另一个是数据条件的判断。在这里要用到条件结构,对于条件结构总体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设计出算法,然而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分析,无论学生用自然语言、程序框图或是伪代码描述算法,都很难发现算法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上机验证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检验自己算法设计的正确与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深化教材,延伸知识

案例三:某工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5%。设计一个程序框图,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教材15页)

分析――设2005年以后第N年生产总值Y,则Y=200(1+5%)n,n∈N

数学课的算法教学更应该注重算法对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着重理解算法的“算理”,同时体会算法的特点。

循环结构的学习是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本章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循环语句里面的循环变量和循环控制条件。在循环结构中一个关键的地方是设计累加器,在表示时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替换方式,n=n+1;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在VB程序中加入若干语句,就可以清楚地显示整个程序的循环过程,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循环结构如何预算累加问题。这个实例中只是在循环体内加入了一个输出语句“PRINT 2005 + n, y”,就可让计算机输出每次循环后数据的变化,即n和y的值变化,使学生理解循环结构如何利用判断条件结束循环的。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明白,从而使学生理解循环结构是如何利用判断条件结束循环的。

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执行程序设计的引导下,写出算法,画出程序框图,这样环环相扣地反复练习,学生不但得到了更好的锻炼,而且学习效果更佳。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写出的算法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可以更快捷、准确地解决繁杂的问题。

算法初步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侧重算法思想的培养和算法模型的树立,即重“算理”,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由数学算法到计算机使用算法的过渡过程,从而说明算法的必要性,理解算法各个基本内容(结构、框图、语言等)的作用。重点是算法思想的渗透,算法思维模式的建构,经历运用自然语言、算法框图和基本算法语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注重算法和其他知识的联系与整合,而不能简单地处理成算法语言课或程序设计课。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9

[关键词]“PDCA”循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的制药工程、药学、药物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目前,传统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一般将理论和实验分开进行,理论课时偏多,实验操作偏少,理论和实践衔接不上,造成理论和实验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上课效率低、动手能力差,不符合时代的要求[1]。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根据制药、食品等专业无机化学课程的大纲要求以及现实问题的存在,摒弃传统的“理实分离”的教学模式,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明显界限[2-3],整合无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非常重要,理论与实验教学穿行,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随意性。尝试在无机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4],使每个教学步骤都能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中有效完成,并通过不断循环,改进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案。希望通过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教学相长。

1基于“PDCA”循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PDCA”循环法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简称戴明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5]。“PDCA”循环是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组织管理的科学程序,包括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PDCA”循环法提出后,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国内外教育研究工作者将“PDCA”循环法引入高等教育中,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6]。“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理”指理论教学,“实”指实验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为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可以在实验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后指导实验训练,既可以降低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比较适合实验型学科的教学模式。无机化学课程涉及知识体系跨度大、原理复杂、概念抽象,让很多学生对无机化学心生畏惧。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验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减少了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知识的重复。进行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教与学的自由度变大,教学过程难以有序顺利地进行,甚至可能会失去控制。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法全面管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在“PDCA”循环法四个阶段的监控下完成,其目的是在以教师为主体控制下,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的实验操作训练,也可以有效防止教学内容随着外界的影响因素而出现偏差,在最大限度上因材施教,保证教学顺利完成。

2新型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课程中的构建

2.1教学计划阶段———课前准备

“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和实验合二为一,会加大课堂授课容量和教学难度,所以备课阶段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成功的关键条件,也是“PDCA”质量控制循环法的计划阶段。“理实一体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水平。教师在计划阶段所要做的工作是充分剖析无机化学课程特点,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和背景,整合无机化学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准确掌握现实所有条件,参考教学大纲,阅读书籍资料,精选课堂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案,制作电子课件,参与实验准备。计划阶段在“PDCA”循环法中处于基础地位,理想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1.1整合理论和实验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所使用教材既可以用于理论教学又可以用于实验教学。根据制药、食品等专业对无机化学课程制定的教学大纲,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进行分析和整合。设计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方案,将有关理论知识融入实验,实验中探究涉及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验交替进行,注重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的时间比例,统筹考虑和组织师生教学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会因实验需要而产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使课堂教学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摒弃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设计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型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原理(简要概括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实验过程(绘制简单流程图进行表示)、实验数据处理(真实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思考题(包含理论和实验知识点)、实验收获和感想(实验成败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的自我评价,实验改进建议等)、创新实验设计(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部分。“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操作、相互合作、自由讨论,课堂的自由度变大。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满足无机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的传承所需。2.1.2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资源“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将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合二为一,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同时进行,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验具体化,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课件,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仿真模拟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信息和资料,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实验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模拟、模型展示等形式介绍实验仪器的用途、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的演示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重难点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要领的掌握。2.1.3参与实验准备,进行实验预试“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实验项目,是应用具体实验解决理论问题的实践训练,特点是内容繁多、任务较重。授课教师想要应用自如地掌控实验操作和理论讲授的节奏,需要协同实验室老师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试剂,预防一些常规差错,保证学生实验能顺利进行。实验准备到位后,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试,完成所有实验操作,以便了解所需实验时间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实验预案。

2.2教学实施阶段———课堂教学

实施阶段指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是管理把控“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把握课堂的节奏,“讲授”主要集中在知识点的引入与小结上,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如讲授启发、设疑解答、互相讨论、多媒体辅助、实验演示、学生实验、师生交流等,进行理论和实验穿插的实时教学,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原始数据。(1)实验: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表1),介绍吸量管、移液管、pH试纸的使用方法。(2)理论:根据实验结果,探究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缓冲溶液的概念,缓冲溶液的组成等理论知识。(3)实验:再次验证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抗稀释作用(表2、表3、表4)。(4)理论:介绍计算缓冲溶液pH值计算公式-缓冲公式、校正公式。(5)实验:介绍缓冲容量的概念,进行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实验(表5、表6)。(6)理论:根据实验结果探究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公式推导,介绍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对缓冲容量的影响、缓冲范围。(7)实验:缓冲溶液的配制,介绍pH计的使用。(8)课内小结,交流讨论。

2.3教学检查阶段———评价测试

教学检查阶段指评估实施预定教学计划的效果,检查实施方案是否可以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纸笔测试、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报告等,综合地评定学生成绩(表7)。通过评价测试的结果,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总结并评估教学计划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是不是合适有效的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边授课边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重复讲授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一般情况下,教学计划实施的效果会跟预设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需要找出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改进方案,以便在下一个“PDCA”循环的计划阶段修订和完善教学方案。

2.4教学处理阶段———总结反思

教学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教师根据授课任务和内容,及时审核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对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轮“PDCA”循环的借鉴之用;另一方面要找出该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建立改进方案,转移到下一轮循环中解决和完善。循环中的每个环节可以请同行教师进行监督,使教学质量随着“PDCA”循环逐级上升。教学工作完成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在新的一轮循环中制定新的授课方案并付诸实施。每一次授课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小的循环,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完成一次大的循环。大环套小环,每次大的教学改进都是由许多小型的“PDCA”循环组成,使教学活动不断循环进行,教学质量不断逐级提高。

3讨论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用实验带动理论教学,用理论指导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景下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机化学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授课容量增多,教学难度增加,课堂自由度增大。运用“PDCA”循环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不断循环,每次“PDCA”循环都是在上一个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更高一级的平台上开始新的“PDCA”循环(图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去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4结语

通过“PDCA”循环全面监督管理整个无机化学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可以实现教师对教学节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预防教学内容及重难点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偏离的情况发生。在“PDCA”循环管理体系的监控和管理下,构建师生双方“理实一体化”教与学的模式,不但促使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在循环中创新,在创新中循环,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逐级循环上升。将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PDCA”循环管理促使理论和教学各个环节共同作用,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现代实验型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林燕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着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江西化工,2010(2):114-116.

[2]张荣.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1-62.

[3]孙莹,张凌赢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药学教育,2010(1):40-42.

[4]江家发,马旭明.化学教学运用PDCA工作法的尝试[J].教学实践与探索,2007(1):1-4.

[5]李波.PDCA循环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