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集锦9篇

时间:2024-01-10 10:30:40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1

1.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之一,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可再生(renewable),可替代(replace),恢复和重建(recovery)(称为“6R”原则)为宗旨,每一原则对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可少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模式,而区别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模式。循环经济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1]。我们要选择以无形的、边际效益递增的知识资源为主的、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走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改变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以资源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

1.2循环经济的意义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虽然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那么,在增加人造财富的同时,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并且逐渐恢复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并相应地进行新的产业布局、构建产业链、进行产品设计、寻求无废生产。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多,人类可持续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模式是循环经济模式。只有当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模式时,人类社会才可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我国应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并以达到物质无限循环利用,废弃物零排放为最高境界和目标[2]。循环经济在给全球带来全新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双赢”经济,是21世纪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3]。

2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2.1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应用。“纳米生物制药”是一门结合“纳米科学”与“生物制药”的重大高新技术领域。纳米制造技术是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近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中国已经在这个领域已取得众多科技成果。多数科技强国都将纳米科技领域作为战略制高点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国家科委的“攀登计划”和科技部的“973”计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都给予纳米科技以人力、资金支持。“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新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纲(2006~2020)专门针对的关键领域。中国已经成功吸引了很多国外的制药公司建立先进的药物研发业务,并且这些企业在从事“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纳米生物制药药物与传统分子药物相比的最大优点在于,纳米生物制药药物的链接或载带的功能基团活性中心多,可以实现治疗与疗效跟踪同步化;材料具有的多孔、中空、多层等性能优越的结构特性,利用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容易进入细胞,易于药物缓释控制,便于生物降解或吸收而实现高疗效。因此,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由于药物用量减少,比较容易实现低毒性,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理想的纳米生物制药药物载体具有合适的粒径与形状和适宜的制备及提纯方法,可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具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毒性较低或没有毒性[4]。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一门跨学科的新型技术,被认为是本世纪国家之间竞相技术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2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要依靠科技。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构成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表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资源型、污染型和粗放型的特点仍然存在;具有高附加值和环保优势的制剂产品在出口上还有较大差距;具有优秀基础的生物制药产品仍未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多国贸易保护措施升级的势头之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依旧缓慢,这些都是医药工业“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前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今后要充分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等科技力量,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约资源的纳米生物制药产品。充分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替代有毒有害原材料或产品。充分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减少环境污染,逐步实现“三废”零排放,有效回收利用材料和逐步完善回收处理技术,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走循环经济之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利用我国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而产生大量的创新性知识,并促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改变过去那种高耗低效的工业经济模式,谋求新的循环经济之路。这样,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走循环经济之路将在全社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纳米生物制药产业作为新经济的一部分,特别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是区别于先前那种高耗低效的工业经济,面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而谋求新的发展生机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都会因为纳米生物制药产业的兴起而改变。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讲,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的出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挑战,同时也是发展和机遇。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一个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完全有可能乘势而上,赶超发达国家。为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相关部门都异常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将其作为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力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国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全都“另起炉灶”,实质上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极深的内在联系。据悉,近日国务院正式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已经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中。新材料、智能装备受政策照顾。因此,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个能产生大量的自主创新知识,并能带动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重大高新技术,必将成为从而推动循环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目前美国、日本等国都明确将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作为其纳米科学技术重点发展的战略方向,其他国家必然在这一领域也会展开激烈的科技竞争。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新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专门针对的关键领域。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纳米生物制药相关技术发展状况,分析各国在纳米生物制药研究上的实力,明确我国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并对发展趋势作预测,从宏观层面可以对纳米生物制药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生物制药科研项目规划、纳米生物制药的产业化策略研究提供依据,从微观层面可以为其科学研究项目的具体实施路线及企业发展策略提供指导下面研究各国在纳米生物制药研究上的实力分布情况并对发展趋势作预测。

3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1收集数据的方法专利是反映技术创新最为标准详实的载体,能催生和保护技术。因此从专利的角度出发了解和把握全球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战略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虽然存在一些缺陷,我们利用专利作为知识产权情况的代表对创新绩效进行调查、对比、分析、预测。我们用勒努瓦和赫伦(Lenoir&Herron)[5]的搜索策略勒努瓦检查了各种各样的搜寻策略,提供一种搜索办法这种方法使用了32个与生物和制药相关的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的关键词PLUS?的检索词去鉴定中国纳米技术方面的文献,来找到一个高精度的纳米生物制药文献的查询办法。专利数据来源于“DerwentInnovationsIndex”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2年2月6日。时间为1992~2011年2年时间段。

3.2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趋势美国、日本、中国在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授权总数目前最多,我们选择这三个国家进行分析、预测。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授权的数量,是专利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科学技术知识积累的反映,它的多寡反映了发明创造活动的活跃程度,所以其数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该国科学技术以及相关事物的现状与前景,说明了该技术受到重视的程度,该国对世界市场吸引力程度。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索和预测三个纳米生物制药论文生产巨头的纳米生物制药论文生产的发展趋势,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以下处理。我们用Loglet(theonlineLogletlacurvefittingsystem)①曲线拟合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罗吉斯蒂曲线(Logisticcurve)[6]拟合,俗称“S曲线”。输入的数据是这个国家的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专利每年相应的专利数。Loglet实验系统随后将进行曲线拟合和自动产生一个S曲线。然而,在分析之前,我们将先介绍在本研究中使用的S曲线模型。本研究利用的S曲线模型是根据Loglet实验室模型。Loglet实验模型的S曲线方程如下:(1)其中,Yt和t分别代表S曲线的因变量和时间变量,α和β是模型的参数。S曲线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函数随着时间t的增加直至无穷大而趋于常数,常数是函数的饱和值;二是增长曲线具有一个拐点,Loglet实验曲线模型的拐点可以对方程(1)应用公式求得。我们可以证明,方程(1)的拐点是:其中,Yinf和Tinf分别是在拐点时的专利数量和时间。在拐点之前,函数值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拐点之后,函数值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逐渐趋于零。罗吉斯蒂曲线如图1~图3所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刚开始是发展较慢的初级阶段,接着是急剧增长的中期阶段,最后是增长速度变慢直至饱和的平稳的后期阶段。本研究想要探索纳米生物制药论文发展趋势,并预测这一发展趋势。我们把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专利数量从10%开始达到极限值的90%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该国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成长所需要的中期阶段。根据图1,美国的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授权数在2002年达到拐点后继续增长7.9年,并会达到饱和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后,美国将每年授权大约1506个专利。比较图1~图3不同的极限值,可以显示日本将在该领域达到饱和状态后专利授权数比美国和中国少得多。中国在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授权数上虽然起步比美国和日本慢得多,但发展很快。这主要是中国中长期战略计划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等大量的相应政策的支持。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2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进行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先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达到一个定点后,收入差距又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缩小。在以经济增长为横轴,收入差距为纵轴的平面坐标系中绘出平面图,图形呈现出倒“U”形状。因此,我们也通常把库兹涅茨曲线称为倒“U”曲线。在粗略观察中可以发现,环境的状况也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恶化后改善的。受库兹涅茨的启发,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在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空气污染物:1979~1990;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加,后下降。污染程度的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据此,他们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说。

我们可以根据图形呈倒“U”的特点,以转折点为界,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这一阶段处于工业化早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资源的需求量不大,环境受破坏的程度也较小。第二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陡峭上升趋势。这一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废弃物的排放也逐渐增多,环境恶化速度加快。第三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缓慢上升到转折点再缓慢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地越过转折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第四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陡峭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走上了集约型的道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的速度也加快。第五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趋于平缓下降。这一阶段人类社会基本完成工业化,有能力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对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剖析

在对曲线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一方面,环境的状况既可能促进又可能阻碍经济的增长。在工业化初期,环境能够给社会提供足够的自然资源,并且能够消解社会生产所排放的少量废弃物。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表现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工业化进程加快阶段,如果人们不注意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和环境就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阻碍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虽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突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而顺利度过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但是,这种可能性在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还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既可以恶化环境又可以改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定点的左边描述的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前到工业化时期的状况,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的状况从缓慢恶化发展到急剧恶化。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工业化时期走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通过掠夺式的使用环境和生态资源而实现经济增长。工业化完成以后,社会的经济状况大大改善,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和资源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一些具备经济实力的发达国家开始通过末端治理的方法改善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末端治理这种事后的补救并不能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的压力。因此,在社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环境和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要素,发达国家走上了探索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道路,生态环境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改善。

二、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修正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着一个转折点,在转折点的左边伴随着经济增长环境呈不断恶化的趋势,而在点的右边环境呈不断改善的趋势。其实这里潜含了一个前提条件,也就是这个转折点所在的环境状况是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的。因为如果转折点的位置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整个生态环境就会崩溃,而人类以后的任何补救都将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适宜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受自然规律所支配,人类的活动只能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从发达国家的状况来看,他们越过最高点的时候生态环境的状况都还在自身的承载能力之内,所以他们顺利过渡到了环境改善期。而且,从发达国家顺利过渡为环境改善阶段时的经济状况来看,德国是在人均GDP8000美元过渡的,美国是11000美元,日本则是10000美元时过渡的。我国现在的人均经济水平与德国、日本尚有40年左右的差距。如果模仿德国和日本的这种状况,我国可能要到21世纪中叶前才能达到德国和日本现在的经济水平,也就是我国要到那个时候才能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然而,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很差,而且这段时期还正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这段时期还要使用大量的资源,对环境可能还会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因此,如果再加上40年时间无休止的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我们将面临生态环境的崩溃,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使社会、经济再也无力向前发展。这时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会表现为:

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生态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找到一条主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使库兹涅茨曲线的最高点向下移,向左移,也就是使发展中国家的过渡期在时间上能够提前,同时强调过渡时的人均GDP尽量小于发达国家过渡时的值。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表现为:

其实要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下移、左移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一定需要达到发达国家转折点时的经济水平,才具备转折的物质条件。从我国环保方面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从1973年国家环保会议出台三废排放标准后就开始逐渐启动环保政策了。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这方面我们只比二战后真正开始环保的德国、日本晚了20多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因此,这说明在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努力发挥后发优势,是可以在较低的人均经济水平提前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被中国的高层领导所重视,并逐渐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实践开来。

循环经济是发达国家主动从源头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探索的成果。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他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式流动的线形经济模式,而形成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模式,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由此看来,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从而提高社会的综合效益。因此,循环经济正是满足了我国目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和谐发展思路的要求。同时,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说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向左移,向下移。

三、循环经济修正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途径

要转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共同努力。因此,我认为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通过转变思想、实施政策、改进技术、建立循环网络等措施来实现循环经济的全面铺开。

(一)国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是必要前提。国家应制定或完善关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废弃物排放等全面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机制。当然,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还不够,环保部门还应该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标准。比如怎样的生产才能算循环经济的生产,企业废弃物的循环或者排放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实现了循环经济。否则,没有标准的衡量尺度,即使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循环经济也会陷入一片混乱。

国家除了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制度和标准外,还应该倡导建立工业园区。作为单个的企业生产者,如果要发展循环经济,一般只会在工厂内部构建循环系统,将生产剩余资源化。但是这种内部循环总是具有局限性的,因为它可能会形成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于是需要从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循环经济。当国家具备一定的调控能力,循环经济的技术更加成熟,政府还可以倡导在整个区域内部甚至各区域间实施循环经济法则。

除此之外,要提升一个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能力,政府还应该致力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就是说要不断在教育中灌输循环经济理念,培养能够从事循环生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能力。同时,政府还应该在社会范围内加大公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和如何使家庭生活参与到循环经济中的教育。

(二)三大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

首先是工业。要在工业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减量化生产和剩余物的再循环,技术的革新是关键。企业应该引进集约型生产技术和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环境无害化技术,尽量在企业内部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当然无论有多么先进的生产技术,只要有生产就肯定能够有资源的消耗,要在根本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就要尽量减少生产。这就要求企业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也就是要求企业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企业任务的重心就从生产新产品转移到生产产品的部分替换零件和对产品的售后维护上来。

其次是农业,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用现代农业技术设计生态农业。农业与资源的循环有天然的联系,如传统的“桑基渔塘”这一生物链,就体现出循环经济的原则。但是农户单一的小循环跟工业一样有局限性。要实现农业中的大循环,还要形成富含现代科技的生态农业。主要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业发展与林、牧、副、渔业发展相结合、大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这三个结合扩大农业的循环面,以达到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目的。

最后是服务业。服务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起桥梁的作用。服务业可以承担还可以资源化的废弃物的回收任务,德国的DSD就是一个专项从事销售包装废弃物回收的公司。因为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它只能将生产剩余再循环,而包装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就无法回收。服务业承担这一中介就能全面回收可以再循环的废弃物。同时,服务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中介。要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网络,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和交换。

(三)家庭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循环服务业;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和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相类似的一个名词。在当前,人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概念,对于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主要是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所创新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一、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因而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协调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统筹兼顾,在特殊情况下则促使当前与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和整体利益。

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现代服务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健康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服务业生产与循环发展相结合的持续性现代服务业。

它是服务业自身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经济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综合指导下的服务业实践,是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服务业生产模式。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使环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劳力流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进行最优组合,得到最佳运用,实现服务业产值最高、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动态平衡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美和社会效益最好。

(一)现代循环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业

现代循环服务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而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革命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由于生产根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因而这种服务业的增长必然意味着生产领域内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现代循环服务业的关键所在是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

现代循环服务业的发展是由经济网络型服务带动,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的。因此,现代循环服务业的服务部门资本密集度高、技术优势更强;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场的垄断局面,构成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优势。

(三)现代循环服务业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

当代经济中许多生产部门已经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目标将围绕“服务”这一核心展开。

比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这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

二、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从长计议、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因而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协调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统筹兼顾,在特殊情况下则促使当前与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现代服务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健康发展。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服务业生产与循环发展相结合的持续性现代服务业。它是服务业自身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经济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综合指导下的服务业实践,是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服务业生产模式。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使循环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劳力流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进行最优组合,得到最佳运用,实现服务业产值最高、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动态平衡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美和社会效益最好。

把握好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一)将传统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调整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建设生态化的、资源节约型、循环型服务业的思想,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环境影响;

(二)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以追求生态经济效益为产业激励机制和企业竞争的条件;

(三)正确确定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态位,建立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循环服务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的发展,对提高国家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循环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的最优活力的经济体,也主要得力于区域信息服务业、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循环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循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随着循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品结构也呈现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产业组织在经历了工业时代跨国化后,在服务业经济时代正在出现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协作化的新趋势。

(四)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国际大都市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个或多个重要有功能,其影响力和辐射功能超越地区、国界,波及全球。就产业发展而言,国际大都市在各个国家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世界不少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在20世纪70年代或以前就完成了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

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区域制造业衰败过程中的快速发展,使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并且,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区域的辐射半径,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五)新技术与行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不断提速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得以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服务业渗透,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如商务服务、健康、咨询、教育、法律、创意等新兴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发展迅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与新技术不断结合,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出更广阔的市场,如与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结合,实现了时空的拓展。

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基础计算环境、智能终端等方面,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技术的拓展方向和支撑平台。

(六)服务贸易、外包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热点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4

何谓循环经济,财务管理在这一新形势下应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它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是:

“再循环、减量化、再利用”;其发展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其基本特征是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它所追求的是以最低的环境代价与最少的资源来谋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具体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反馈式的流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整个流程是低排放、低开采、高利用的。财经学家认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便是大力的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不但影响着经济生产模式及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同时也影响着财务管理及理财观念的转变。

1财务管理目标选择思考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被视为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中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也是当前的一种最优选择。这里所讲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在劳动耗费最低的条件下制造出尽可能多的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对社会贡献力的强调是经济效益这一财务管理目标与其他目标的最大区别,这不单单是强调企业的纳税能力,还强调企业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优化以及解决环境污染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的能力。

所以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为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一种既理智又科学的选择,它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规律相符合,也有效的推进了社会与企业之间实现共同发展。

2财务预测体系思考

财务预测有狭义及广义两种界定,对企业未来的融资计划的预估是财务预测体系的狭义概念;而财务预测从广义上指的则是在作出经营决策之前企业所做的有关项目的发展及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它起着指导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作用,它从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出发,对项目的现金流量、结余、支出、收入和融资、资产等诸多因素进行评估与预测。

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时期,企业家需要用建设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武装自己,在发展企业文化时重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内容,在进行企业的经济评价考察与财务预测时重视企业在环境保护与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最终达到使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与经济数据的目标。

3增收节支财务管理思考

3.1开源与增加收入来源

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层次与环节都比较多。无疑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不仅需要完成社会成本向企业成本的转化,以谋求企业效益;同时,企业还担负着开发、研制、推广及应用循环经济技术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所做的风险投资与资金投入向利润的转化时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的因素,这点对企业的创造性及积极性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尽可能的满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要求,并对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的使用,除了要强调专款专用之外,还应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需要充分使用资金的周转原理对现有资金做一个合理、科学的整合。同时,政府还可以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信贷政策的支持,比如税前还贷、政策性银行优先贷款、无息贷款、低息、延长信用周期等等。

3.2节流与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

这里所说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源头与过程防控,它是以预防的方式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遏止。财务控制中所强调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与此不谋而合。循环经济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整个环节:在设计产品的环节强调的是原材料的节约与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制作产品的环节强调的是能源、水、电的节约及产品废品率的降低;在使用产品的环节强调的是扩展产品的应用范围及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在废弃产品的环节强调的是回收再利用,也就是将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将资源的利用率提至最高。回顾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降低成本与高效利用能源方面日本的成绩比较显著。其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的90年代所开展的“新成本革命”。“新成本革命”的内容大致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在采购汽车的零部件环节,采购一切可以降低成本并满足产品设计需要的东西;

第二方面是针对汽车的底盘的,削减、合并汽车底盘的种类,逐步实现共享的目标;

第三个方面是进行技术研发,将新技术转化为可以实际运用的标准技术。丰田公司的“新成本革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其成本降低了三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处于低利用率、低产出率及高投入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阶段,因此我国应对财税优惠政策进行制定与完善,比如对国内不能生产的环境监、治污仪器与相关技术等进口产品,对选择经营环境公用设施、绿色外贸导向型、投资环保产业的企业以及列入国家《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节能产品目录》的产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将企业的税收开支及成本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4财务分析方法思考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成本-效益分析”、实行全成本核算,作为企业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渠道。“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分析的根本方法,它主要指“3E”分析,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ss)分析。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程度,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资产安全和增值。“成本-效益”分析的理念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和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成本-效益”分析将成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经济分析方法。

5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考

财务监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它强调对影响生态环境的诸多指标进行监督。例如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分析企业的效益指标及判断企业是否通过破坏环境来牟利的基础上,引导企业逐渐形成经济和环境、资源相和谐的理念,推进资源的监督节约管理机制的建设。财务监督的“事前监督”的本质在循环经济的“变末端治理为源头与过程防控”方面也有所体现。

6财务人员观念转变与知识更新思考

当前世界各国都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了诸如资源消耗会计及环境会计等新名词,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逐项政策也陆续出台,由此给财务管理注入了不少新的元素,所以财务人员就必须更新理念,提升自身理解政策及掌握知识的能力。要想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财务人员就必须具备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它强调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的历史阶段,必然有其发展的社会必然性。本文从自然资源的稀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四个方面谈一下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自然资源,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的状况与发展趋势是制约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欧洲经济共同体在一份预测报告中,曾向人们发出这样的警告:现在如果用简单方法计算,即把资源的埋藏量用每年的消耗量去除的话,估计还可用500年,如果按复利法计算,假定每年消耗量以平均2.5%的速度递增,那就只能维持90多年了。最近,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报告对我国国情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是: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森林资源已经处在其顶点的状态;淡水资源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矿物燃料和矿石的储量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等)已经几近耗尽,或者说由于发展速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分布的越来越不均衡。土地和矿产资源的质量正在逐渐恶化,我们需要钻更深的井才能获得石油,需要使用更多可用可不用的土地,需要采用低品质的矿石,等等。自然资源的稀缺,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与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层次,从深层次来开发新资源,从而以小的代价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价值转化。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为目标的。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吁求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大规模地呈现出来,而且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经由区域性发展到全球性。土地酸化和有害化学物质的聚集;同温层臭氧层正受到破坏;大气中温室气体使气候变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海平面在升高;部分南极冰层在断裂;热带森林的退化在加速,沙漠化在蔓延。自然资源被大量利用,不仅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而且产生了大量污染,已经超出了环境的吸纳能力。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是必须的,但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是生态系统难以承受的。面对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些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工业生态系统模式,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命题。通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和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不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唤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也是不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认识和深化过程。“可持续发展”是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理论范畴,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削弱无限期地提供不下降的人均效用的能力的发展。经济产出的本质不是生产出的产品数量,而是向消费者提供的最终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增长只是一种物理数量性的扩张(量变),发展则是质量性变革(质变),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超越增长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而是把人从残酷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时间、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和从事探究活动,从而打开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源泉。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想让子子孙孙享有和前人相同的机会,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出永续使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思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可以真正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全球化使跨国公司成为最为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以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虽然全球化加快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和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效率。但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已经被作为有限资源严格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十分严格,这使得开采自然资源和发展污染密集型的产业成本很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在环保和开放的双重压力下,一些生态资源不足的国家开始从那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输入自然资本。发达国家一方面采取向发展中国家采购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战略,另一方面通过在贸易领域为进出口商品制定特定的环保标准,限制以至禁止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国的产业。更有甚者,有些发达国家不择手段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要求各国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而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和一些国家的环境政策都不同程度地采取限制贸易的手段来实施环保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择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保证环境质量的经济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对全球的共同繁荣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理论范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污染,而且能够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从地球索取的,大大超过了它能再生的限度,而且这种索取却还在与日俱增。传统的经济模式必然会被全新的、适应整个生态圈共同利益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所代替。循环经济是适应地球生态系统,节约的,清洁的,可持续的,有利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旭.对建立现代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3(10).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统计学;倒挂;季节调整;BK滤波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and the 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price indices in China. Generally speaking, CPI and PPI should be synchronized. However, since 2000, there have been many “upside down” phenomenon about CPI and PPI, which undoubtedly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judg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inflation. The seasonal trend of China's CPI and PPI index was adjusted by using the latest X13ARIMASEATS method. Based on the spectral analysis, the trendcycle factors were decomposed by BK filtering method to obtain the trend factor and cycle factor.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cycle led to the “upside down” phenomenon.

Keywordsstatistical;upside down;seasonal adjustment;BK filtering

1引言

物价稳定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让CPI与PPI的波动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范围之内,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主要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物价水平的变动,而CPI和PPI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类价格指数.CPI与PPI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甚至已经对其产生了“依赖性”.最近几年,CPI与PPI多次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情形就是CPI在上升而PPI却在下降.从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PPI就一直小于100%,而CPI却一直大于100%,也就是说PPI在持续下降同时PPI稳步上升,反应在走势图中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口”.这种矛盾的现象无疑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理论上来看,CPI反映的是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二者即交叉又有所不同.目前对CPI与PP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的传导机制、通货膨胀的治理等方面.

首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了CPI与PPI二者之间的传导关系.陈钰(2011)选取了PPI、M2、CPI和CGPI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CGPI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这也证明了PPI是CPI的先行指标[1].Wilmer(2014)以哥伦比亚的CPI与PPI为例,实证了PPI先行于CPI,其时滞可能是一个月或者更长[2].贺力平等(2008)利用我国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的CPI与PPI月度同比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CPI是PPI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从滞后1~4期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来看,在所考察期内,CPI变动领先于PPI变动,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预测力.近年来,CPI与PPI的倒挂现象也引起了相关学者极大的兴趣[3].吕捷(2015)通过构建三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二者背离的原因.发现了央行采用的宽松货币政策是CPI与PPI出现阶段性“背离”的原因[4].

以上研究仍有相对不足之处:

①以上研究大多是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得出的结果只能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②价格指数通常是以同比指数或者定基指数为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价格指数属于月度数据,会受到多种季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消费旺季,其中春节等传统节假日对人民生活的物价水平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③对CPI与PPI的研究从总量水平考察的很多,很少见从结构视角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CPI与PPI多次出现“倒挂”现象,说明了总量上存在着矛盾的现象,故而很有可能是结构上的影响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因此,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基于CPI与PPI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倒挂”现象.首先,运用X13ARIMASEATS季节调整模型对定基指数的CPI与PPI进行季节调整,得到趋势-循环因素、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在剔除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之后,对趋势-循环因素进行谱分析,以分析其不同频率成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BK滤波器对其进行分解得到趋势成分与循环成分.最后根据分解后的成分从结构的视角来对“倒挂”现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X13ARIMASEATS季节调整模型

一个季度或月度的时间序列往往会受到年内季节变动的影响,这种季节变动是由气候条件、生产周期、假期和销售等季节因素造成的.将这种季节性的因素从原序列中剔除即季节调整.目前季节调整领域的最新方法之一是X13ARIMASEATS(简称X13AS),该方法结合了X12ARIMA方法和SEATS程序的优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X-11或SEATS两种方法来进行调整,并且可以通过诊断量来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X13AS季节调整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过regARIMA模型对原始序列进行预调整,以消除交易日效应、移动假日效应、离群值效应等,再对经过预调整后的序列进行向前预测和向后扩展,使得序列数据不因移动平均而减少;第二步,使用不同长度的滤子SI分别对序列进行移动平均操作,得到趋势循环成分、季节性成分、不规则成分;第三步, 根据调整的结果,使用统计检验方法进行诊断.

3实证分析

3.1数据说明

国家统计局的CPI与PPI数据包括环比和同比月度数据,为了对CPI 与PPI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选取了中国1996年10月~2015年12月的CPI与PPI同比月度数据.价格指数的环比数据不太稳定,很容易受到一些大型节日的影响,因为大型节日往往是消费购物的旺季,会对消费品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月度同比数据是基于不同年份相同月份的数据比较得到,所以同比数据已经剔除了一部分相同的季节因素,但是又同时受到基期的特定季节因素影响.再者,无论是价格指数的环比数据还是同比数据,都无法直观的反应价格的走势.因此,对价格指数进行研究使用定基指数为宜.据此,本文将1996年10月~1997年9月定为基期,利用价格指数的同比指数来计算出定基指数.例如,计算2012年10月的CPI定基指数,将1996年~2012年所有10月份的CPI同比月度指数进行连乘即可得到.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3.2CPI与PPI的季节调整

首先分别选择X-11方法和SEATS方法进行调整,根据调整后的结果选取效果较好的方法;春节是我国最为重大的节日,对物价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考虑进行春节效应调整,并参考相关文献[6],将其效应调整为节前14天,节后21天;是否进行对数变换、离群值的探测、ARIMA模型的选择、交易日效应均设置为自动调整或者默认选择.

经过比较,SEATS方法的调整效果要优于X-11方法,所以以SEATS调整得到的数据为准.CPI与PPI均适合乘法模型,且需要进行对数变换.CPI序列中有一个异常值,PPI序列中有5个异常值,且PPI异常值种类较多.CPI与PPI序列最终确定的季节ARIMA模型阶数分别为(0,1,1)(0,1,1)、(1,1,0)(0,1,0).

3.3趋势-循环因素的分解

谱分析的原理是,任何一个总量序列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分量序列之和.根据这个原理,对CPI与PPI的趋势-循环因素进行谱分析,其谱密度如图2所示.在谱密度中,出现峰值的点就是对方差有重大影响的点,也就是对频率的敏感地带.可以发现,二者的走势大致上是一致的,都是频率密度一直走低,前后差别较大.这表明,CPI与PPI的趋势-循环因素存在对其进行分解的必要.

图3的趋势成分走势图中,CPI与PPI的走势基本一致,不再出现奇怪的“倒挂”现象,且其间距也相对稳定,CPI一直都在PPI之上.经过计算得到二者趋势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7,相关性显著.据此,对二者的趋势成分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CPI与PPI趋势成分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这说明CPI与PPI的趋势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相互关系相对稳定.这说明在趋势成分中,CPI与PPI都没有明显的主导作用,而是二者互相影响;并且二者包含的成分也不相同,所以相互之间会有一定的间距.

在循环成分的走势图中,可以发现在前半部分CPI与PPI走势基本一致,其波峰和波谷的出现比较接近,且水平变化不大,关系也比较稳定.在后半段中,二者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水平变动更大,振幅增加,二者之间变动的一致性下降,其中PPI的变动要大于CPI的变动 .综合计算二者循环成分的相关系数为0.80,其相关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循环因素是剔除了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趋势因素之后得到的.在趋势-循环因素中,依然存在“倒挂”现象,而在趋势成分中,“倒挂”现象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是循环因素导致“倒挂”现象的出现.

1999~2008年间,经济运行相对平稳,并没有出现“倒挂”现象,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倒挂”现象,循环因素的走势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动更加剧烈, 周期性更加明显且周期在变短,表现出了经济周期变动的幅度越来愈大、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的特点.2008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席卷我国,由于美国等国的经济下滑,导致我国大量的出口企业倒闭,很多人因此失业.反应在循环因素的趋势图上,就是2008年末的PPI出现断崖式下降.由于我国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我国的通货膨胀全面爆发,所以PPI又迅速的转变为快速上升.但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将导致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导致PPI于2012年之后开始持续下降.

4结论

本文的结论如下:

①CPI与PPI之间是双向的、复杂的关系.从定义上,CPI与PPI的概念并不相同,CPI衡量的是普通居民消费商品与劳务的价格负担,而PPI衡量的是生产者购入原材料等的价格负担.并且二者的统计口径也不是严格的对应.但是二者却又相互联系,因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质量并不是完全的区分开来.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了PPI带动CPI的情况,也有CPI带动PPI的情况,甚至存在CPI与PPI协同变动的情况.这充分说明CPI与PPI的相互关系是既区别又联系,既有独立变动又有协同变动,而不是简单的单一带动关系.

②经济周期导致了“倒挂”现象.对CPI与PPI趋势-循环因素进行分解,趋势成分不存在“倒挂”现象,说明了是循环因素导致了“倒挂”现象.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都对我国的经济周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这种经济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为干预破坏了市场的内在机制,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变大,产生了“倒挂”现象.

当前,我国CPI与PPI的“剪刀口”仍在继续扩大,这反应在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之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基于此,应该深化供给侧改革,减少盲目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税负改革,提高国内的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钰.PPI、企业商品价格指数、M2 与CPI 之间关系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3):97-103.

[2]WILMER O,Martinez R.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PI and the PPI:the colombian c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3,67(17):58-70.

[3]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 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43(11):16-26.

[4]吕捷、王高望.CPI与PPI“背离”的结构性解释[J].经济研究,2015,50(4):136-149.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7

关键词:循环经济;价格机制;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1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2701

1经济危机对中国煤炭行业的影响分析

1.1市场需求减少,价格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大幅放缓,一方面使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大幅走低,而煤炭、石油互为替代的特性,使煤价面临大的调整压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走弱,使中国外部需求大幅度削弱,中国经济多年来赖以增长的投资和出口部门遭受严峻挑战。煤炭下游钢铁等行业产能弱势供需平衡的格局短时间内被打破,而继续向更趋严重的过剩态势发展,从普遍来看,第二产业即重化工绝大多数产业将无法逃避过剩和不断紧缩的态势,建立于外部需求之上而不是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结构将不可持续。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煤炭行业多种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

1.2煤炭库存增加,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

随着煤炭市场需求的大幅减少,我国煤炭供给能力却不断增加(见图1),港口煤炭库存急剧增加。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26.22亿吨,同比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在煤炭需求不断减少的状况下,增加的煤炭供应能力已经超过了煤炭需求,从而导致我国煤炭库存量持续攀升,港口库存快速增加,部分地区煤炭中转及库存出现“三高”现象,即部分北方中转港口、南方接卸港口、电厂库存煤炭量均居高不下。作为我国北方沿海煤炭下水的主要港口,截至2008年年底,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创历史新高达940万吨,已经超过该港煤炭储存能力(900万吨)。

2.3煤炭进出口市场格局变化

国际石油、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而国内煤炭价格虽然有所下滑,但由于价格仍高于国际煤炭市场,这就造成我国煤炭市场供求格局将会进一步发生变化(见图2)。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偏低,会刺激我国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放弃采购国内煤炭,转向采购国际市场煤炭,减少对国内煤炭的需求。其次,由于国际煤炭市场下滑的幅度较大,速度较快,势必倒逼挤压国内煤炭市场,加大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再次,由于国内外煤炭市场价格的反差,再加上煤炭出口加税的影响,势必使我国的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图12002-2008年中国原煤产量趋势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图22002-2009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我国煤炭行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思路

2.1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致力于通过兼并重组培养特大型煤炭集团,加快实施战略性重组整合,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做准备。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大型

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逐步形成若干个由国有资本控股、担负跨省区市煤炭供应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和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力,保障煤炭供应安全,提升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2.2完善能源价格的改革机制

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国家要适机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政策,推动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的市场信号作用;煤炭企业要及时更新观念,努力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市场决定煤炭价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稳步有序的提高煤炭产品价格;另外,真正实现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将煤炭外部成本外部化,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和能源税等措施是煤炭价格准确的体现其真实成本,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符合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2.3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一,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完善煤层气开发宏观调控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和经济扶持政策,协调煤炭开采与煤层气抽采的关系,改进煤层气矿业权管理,加强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的攻关,制定“先采气、后采煤”的具体实施办法,统筹规划建设长输管网。第二,鼓励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加强技术攻关,解决煤炭气化液化的技术障碍,制定生产和使用煤制油、醇、醚等替代燃料的财税优惠政策,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完善煤炭产品质量标准,促进煤炭洗选加工的发展,限制未经洗选加工煤炭的长距离运输和使用。第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新建和扩建煤矿项目,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严禁设立永久性煤矸石堆场。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为重点,建立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证和督察制度。对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等资源,实行更加合理的财税扶持政策。最后,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煤炭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明确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符合当前形势下我国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实现资源良性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

2.4不失时机的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尽管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神华、中煤、大同等大型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但是,产业集中度低下、煤炭行业利润水平不均衡、全行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落后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煤炭行业必须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把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入循环经济理念。充分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拓展“煤矸石-煤泥-热电”煤电化产业链,“焦炭-甲醇-建材产品”煤焦化产业链和“煤矸石-矿井水-合成油”煤油化产业链等,建设具有煤炭企业发展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式集群,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做到资源、能源、排放物、废弃物的合理、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永峰.从国家竞争优势浅谈我国煤炭业的发展[J].市场论坛,2008,(3).

[2]肖莉.金融危机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思考[J].经济问题,2009,(6).

[3]黄佐研.煤炭价格机制沿革与发展趋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8).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8

摘要:以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主线,概述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的接续产业发展规划;探索性地提出制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集聚区建设规划的工作思路;强调发挥政府规划和投融资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及建立产业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规划;建议。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国内外不乏成功转型的案例,但总体而言,产业转型并没有一个统一、现成的模式。如何在区域经济布局中选择正确的替代产业,并在产业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继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各级政府寻求破解转型城市难题的关键,同时也成为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战略新型产业规划,比如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静脉产业园区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

1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趋势。

1.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末期与“十五”相比,5年累计,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2.45%和14.29%,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将会受到更为严峻的资源能源约束。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强化政策技术支撑等4个方面指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纲要》在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4个突出的特点,其中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进,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等。《纲要》

提出,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实施循环经济10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 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的规模。

1.2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约有50座出现了资源枯竭,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分两批将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列为试点,通过多种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盘锦是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所在地。2007年,盘锦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为此,盘锦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盘锦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将“发展接续产业”确定为“十一五”时期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塑料建材、绿色有机食品、现代服务业等5大接续产业。2010年的非采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基本形成了多元产业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突显了其在辽宁沿海开放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即将成为国内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配套最齐全的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与服务基地之一;成为国内外知名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

实践证明,盘锦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一条先接续后替代的产业发展道路,即从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转向石油技术开发与服务,逐步向新产业过渡,最终形成真正的替代产业。从另一视角看,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量的2/3仍然是煤炭,即“高碳”能源,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廉价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

2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目标任务。

2.1探索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逐步实现,再生资源蓄积量将不断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誉为朝阳静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有助于带动技术装备制造、物流等相关领域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的具体措施,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建设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静脉产业园区)是国家倡导建立的一种新型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外的废旧物资的相互交换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可再生物资的循环利用(包括中间产品再制造)。通过能量、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园区工业生态链,以此形成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处置的特殊产业集群,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并得到有效利用。是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1]。

再制造将成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再制造是废旧机电产品循环利用最重要的措施,是再生资源利用的高级形式。再制造是通过运用先进的清洗技术、修复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使废旧机电产品达到与新产品相同性能的过程,不仅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还充分利用了废旧产品中蕴含的二次资源,节约制造新产品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

为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我国政府力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2010年4月和5月,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产业等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力度空前,令人瞩目。从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出,报废汽车“五大总成”等零部件将不再被销毁或私卖,政府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引导报废汽车再制造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

2.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资源型城市选择了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研究提出以提升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导向,以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切入点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发展的重点应该有所侧重,具体措施应该切实可行,不能照抄照搬。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制定了循环经济法的国家。

第一个是德国,第二个是日本。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从生产环节开始,从节能减排开始,完整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我国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几条基本措施是:加强宏观指导,包括一系列的文件规划;制定法律法规,通过政策的引导,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国内企业培训和国际合作。今后国家的政策将会更多地围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制定,包括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建设,都将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重点[3]。

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集聚区建设,对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是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聚,形成结构完整、联系互动、交互创新的有机体。依托地缘与产业关系,在区域内共生互动,实现包括知识外溢、信息共享、规模经济、成本降低、树立品牌等多方面的优势。

3统筹规划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3.1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指导的总体规划。

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根据行政层次和功能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三级三类”,即部级、省(区、市)级、市县级规划;总体、专项、区域规划。各级规划的编制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于各类规划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这就严重地削弱了规划体系的整体功能。我国现有合法规划名称不下数百种,相互交叉、重叠现象严重,且不同层次或类型的规划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最终导致规划体系内部相互矛盾、难以协调[4]。

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举全国之力,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当前,应当梳理并完善政策,重点应放在政策和法规的协调上,清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坏”政策,如排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歧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变相激励过度开采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低价中标政策等,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

资源型城市的相关部门探索开展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按《纲要》提出的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的具体要求进行全方位科学论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支撑。资源支撑也包括关键和实用技术以及信息服务等。同时,还应当重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评价指标体系还是空缺,废弃物数据库等基础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2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制定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在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建设。

例如,抓紧设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研究制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等。另外,要对在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6]。

参与制定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部门工作人员至少应该认真思考几点:一是通过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执法检查,对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以及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降低废物排放量等四大类循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二是建议有关部门着手进行法律实施的后评估工作,研究分析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城市层面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成功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三是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包括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激励措施等。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还需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建议资源型城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采用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制订并细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润本。再制造产业化发展趋势[J].资源再生与循环经济,2010,3(3):30-34.

[2]王岩,杨洪芳。报废汽车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浅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9):32-35.

[3]扬春平。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3(9):4-7.

[4]尤琦,张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2):51-54.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9

【关键词】钢铁产业 现状 趋势

当前我国处于“十二五”时期,钢铁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也给钢铁产业带来极大打击,甚至钢铁生产一度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后期,我国经济逐渐恢复,钢铁产业也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此时需要考虑以往发展过程中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从各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因此,加快钢铁产业的生产方式、消费结构等转变,任重道远。

一、钢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

过去,我国钢铁产业以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能源、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生态环境日趋恶劣;若想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改变错误的管理模式,遵循“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树立节能减排理念,充分挖掘能源、水资源等应用潜力,以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利润,实现资源合理化分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料、废物的排放,杜绝由钢铁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良性发展。

(二)逐步实现集中化生产作业

由于钢铁行业生产的特殊性,采取规模经济发展模式;那么这一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就会走向高速化、持续化发展阶段。但是纵观我国钢铁产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集中程度不尽如人意,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小型企业必须加快速度整合,通过兼并、取消等方式,以大型钢铁企业的形象重新进入市场,培育国际竞争力。应该注意的是,在小型企业并购时,需要做好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论证,择优入选并购对象,保证并购后的运行效果。

(三)推动技术改进与技术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滞后,包括技术品种单一、技术管理不到位、设备研发力度不足等,无法实现技术产业化发展;针对我国钢铁产业这一实际情况,今后的发展中要做好钢铁生产技术的研发工作,争取从本土解决钢铁工业装备问题,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生产具有本土优势的产品。另外,钢铁产业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放长眼光、掌握国际化的先进技术,如在国内设置钢铁生产技术研究基地,培养专门的技术研究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流通模式的改革与优化

一方面,实现现代化物流运转模式。钢铁产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应该意识到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在物流运输环节,也要注意流通费用的控制、保障物流的流通能力。通过构建完善的物流加工配送体系,实现加工、运输、仓储、质量检控、配送等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优化物流配送网络,为更多终端企业提供低廉、高质、快捷的配送服务;另一方面,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在钢铁流通业,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可更好地促进行业集中化,优化钢铁产业的流通,同时也可以增加钢铁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形成规模效益。

(五)加速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

我国钢铁产业实现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重组,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竞争,采取“走出去”战略。但这一过程中也要意识到,如果我国钢铁企业想在发展中国家大面积开矿或者本地建厂,必然面对激烈的国际资本竞争格局,仅依靠个别较大的钢铁企业,很难改变我国铁矿石的市场格局;那么针对这一情况,必须加快产业链的建设,制定科学、完整的对外经济发展策略,实现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钢铁企业应注重协调并研究国际战略,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情况、行业生产特征等,制定发展战略;例如,通过组建具备技术优势、团队优势的企业集团,实现模式创新,确保我国在国际化经营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六)实现国际间联盟与合作

钢铁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重原则,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为实现循环经济奠定基础,减少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消耗。从国外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首先应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工艺,其次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工,强化技术研发的培训和学习。我国钢铁产业借鉴这一模式,也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积极引进更多新项目、新产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意义重大。

二、钢铁产业未来机遇和挑战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钢铁生产成功经验来看,钢铁产品需求量与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相匹配,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钢铁企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在此过程中汽车产业、房地产产业等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而这些产业都离不开钢铁产品支持,钢铁产业的供需两旺格局将得以延续,面临强大的发展空间。那么钢铁产业如何抓住机遇、改变不足,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钢铁产业应迅速实现战略调整,一方面为战略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缩短生产周期,也更利于资金的流通;另一方面为战略升级,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实现产品结构转变、产品工艺创新等,提升生产技术含量,才能更好地体现产品价值和产业价值。

总之,钢铁产业应该加速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能源,形成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资源、技术、环境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的升级、挖掘产品附加价值,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提升钢铁产业的盈利空间,实现钢铁工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凯旋.新形势下中国钢铁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