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微商年终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5-15 20:03:32

微商年终总结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1

微博和智能手机:谁是谁的谁2011年9月,Twitter工程副总裁迈克尔・雅培(MichaelAbbott)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些天来,Twitter每天发送的2.3亿条消息(tweet)中,45%来自移动设备。而在几个月前,这个数字还只是40%左右。Twitter原来的平台SMS(短信)继续作出贡献,每天Twitter用户发送和接受40亿条短信。事实上,和IM、聊天软件一样,微博的进入和使用门槛相当低,而且覆盖的人群也非常广泛,这使得微博用户增长的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在国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增长迅猛,已经从6311万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从13.8%提升到40.2%。而根据新浪的最新财报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2.27亿,并于近期突破2.5亿,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的微博数,已从7500万条增加到8600万条,上升了15%,其中有一半左右的信息来自于移动设备。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对此表示,微博是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手机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佳承载终端,二者的结合将全面推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飞速发展。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移动设备和微博的结合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向大众普及的先头部队。从2011年初开始,不少厂商瞄准了这个市场,纷纷推出微博专用手机。中国台湾厂商HTC就在国内推出了两款专门为新浪微博定制的Android智能手机,而不少Android手机和平板产品也已经把微博客户端作为手机出厂预装的必备软件之一。所以,与其说智能手机让微博更加随时随地,不如说微博让智能手机多了一个被人拥有的理由。跨平台短信,未来的未来,跨平台短信被人关注始于Kik Messenaer,但在国内,则是因为米聊、有信、微信、Kiki等一系列模仿Kik的软件的出现

再加上苹果刚刚推出的iMessenaer,相对高端的智能手机用户手机里原本的短信功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落了伍。这类软件虽然不及手机IM等软件的功能强大,但是其占用的内存更小,界面更简单,操作也更便捷,因此还是在根端时间之内聚集起大量的用户,受到大量互联网创业者的关注。另外,这类软件一般都采用通讯方式匹配的技术,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邮箱联系人、IM好友列表等自动检索查找用户现有的好友中使用了同样应用的人,并自动提醒用户是否加其为好友。由于通过数据通道发送信息,这类软件除了包月的数据服务费之外无需再缴纳其他费用,使用费比运营商提供的短信服务低得多。在国内,腾讯推出的微信无疑是这个领域的后来居上者。单纯从功能上来看,微信比起其他竞争对手来说并无过多优势,但是腾讯原本庞大的业务体系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匹敌的。之前曾有传言称腾讯微信的用户到10月已经接近2亿,不过随后腾讯高级副总裁刘成敏对此数据表示不予回应。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竞争者就是雷军领衔的小米科技,之前曾经推出了跨平台短信软件“米聊”,因为雷军在IT圈中的地位,很是火了一阵,随后就完全被微信抢掉了风头。不过小米科技已经将米聊作为其推出的小米手机的重要服务功能,希望通过小米手机来推动米聊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类新兴应用的兴起,“他们(运营商和硬件厂商)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新时代。”已经故去的乔布斯说。FaceTime、Kik这类的应用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之间普及的同时,运营商和手机厂商们肯定感到了一些压力。但是客观来说,这样的服务目前还威胁不到运营商的根本,而对于硬件厂商来说,是否可以利用这样的服务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第一印象分呢?

移动互联网在2011年的热度已经点燃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IT和互联网行业圈的熊熊烈火,它所带来的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进入新的产业周期。”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规划所副主任许志远表示,它催生出了新的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在这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接入终端的变化。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超过个人电脑,互联网业务及信息也正逐步从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向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中心转变。从国内来看,微博的普及和跨平台聊天软件的兴趣也推动了移动终端的一些策略调整。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2

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增多、网速的提升和更多软件应用的诞生,电视、手机、电脑或者是其他未来类型的移动终端设备之间会有无缝的连接。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通信及媒体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温涛说:“互联网的力量和软件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会在各种终端设备之间创造一个无缝连接体验,这也是微软对未来的设想。我们将与运营商、服务商等国内合作伙伴紧密合作,让云计算在中国尽快落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IT成本,提升效率。”

温涛说:“微软通信及网络事业部希望云服务可以帮助运营商和服务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使他们的业务不断地扩展、升级,为企业客户提供云服务,这其中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2009年11月,微软曾经非常高调地与“中华电信”结成云计算策略联盟,“中华电信”将运用微软的创新平台与技术,提供企业客户与消费者最便利的移动增值和云端服务,让企业客户提升工作效率,并带给消费者便利与智能的数字生活体验。

温涛透露说,微软将通过合作伙伴把云计算落地,把微软的软件和运营商的服务捆绑起来为最终用户提供更多服务。“这种合作是多方面的,是微软跟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一起通过探讨来实施的。有可能是完全通过运营商或者服务提供商的品牌提供服务,微软在后台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支持,也有可能是微软和运营商、服务商一起合作推出。”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3

对于用户来说,相对于购买盒装软件,简便灵活的在线服务的方式似乎更具魅力。此外,使用云服务商提供的在线服务,安全问题将由他们全权负责,用户省去了自己进行安全防护的麻烦,减少了人力和财力成本。这给予了用户充分的理由选择公有云服务。

软件厂商也越来越被公有云服务模式的规模经济效益所吸引。综合上述因素,传统软件厂商开始积极寻求向公有云模式转型,逐渐由出售软件许可证向出售服务迁移,服务必将成为软件市场的“明日之星”。

打造“云生态系统”

公有云的出现使“转型”成为软件行业的关键词之一。在企业级市场,虽然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重点不尽相同,转型的起点也存在差异,但终点只有一个——“云”。企业结合自身在软件领域的优势,搭建公有云平台,实现软件应用和服务的在线交付。

2008年10月,微软在其开发者大会上推出Windows Azure平台,当时微软首席设计师Ray Ozzie表示,Windows Azure旨在为软件开发商建立跨平台应用的“云计算服务操作系统”,这是微软向云计算转型策略中举足轻重的一环。2010年3月,微软CEO鲍尔默发表了《We are all in》的演讲,正式拉开微软产品线全面向“云”转型的序幕。此后,微软陆续Windows 8、Surface、 Windows Phone 8和Office 365等终端产品和应用。同时,以这些终端和应用为载体,服务也势必会成为微软主打的商品之一,这与以前的“软件许可证”有天壤之别。秉持云+端的战略,以云操作系统为核心,微软从软件供应商向设备+服务商转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1月,通过与世纪互联合作,微软成为首家在中国推出公有云落地项目的国际厂商。

在微软公有云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微软与硬件设备商、系统集成商、ISV(独立软件开放商)、开发者、政府、高校等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分工,最终建立开放共赢的“云生态系统”。不只是像微软这样的国际软件公司在转型,国内的软件厂商也在不断摸索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也在积极推出云服务平台。

作为用友成员企业,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畅捷通)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公有云服务,在产品和销售模式上做出转变。“以CSP(Chanjet Service Platform)公有云平台为基础,在产品方面,畅捷通对传统软件包进行云化;在销售方面,变‘软件包+售后服务’为‘长期在线经营和服务’。”畅捷通副总裁夏冰表示,“畅捷通T+是对畅捷通T系列传统软件包进行云化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软件固化结构开始向碎片化发展,服务方式由之前的‘人为系统服务’转变成‘系统为人服务’,系统需要按照操作者的需求为其获取信息和资源。以T+为核心,我们推出了畅捷通T+云时代企业运营平台。”据了解,通过与包括中国电信、微软、戴尔等在内的厂商积极合作,畅捷通打造了完整共赢的生态链

在软件厂商的转型过程中,不管是微软的“设备+服务”愿景,还是畅捷通的“S+S”战略,最终都可以将其归结为云与端的结合,虽然各有所指,但是都需要企业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在原有技术、产品、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把盘子做大,打造开放的“云生态系统”。

得用户者得天下

企业之所以转型,其原因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的趋势,终极目标就是在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谋求深远发展。目前,中国公有云格局尚未形成。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开拓并占领新兴市场是永恒的话题。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4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微店”计划的企业,国美有效地将前端的微店与后端的以大数据工厂为核心的供应链价值平台进行了融合升级,打造出了一个社群经济时代――“8个小时之外的零售网络”。

国美高级副总裁何阳青告诉《商学院》记者,“国美微店可以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选购心仪的商品,并享受一对一专业导购等人性化服务。”2015年国美电器将线上线下“全渠道体验”战略升级为互融互通的“全零售体验”战略,这也将“微店+大数据工厂”的模式变为更具前瞻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何阳青称之为全零售的核心点。

截止目前,国美已设立超过26000个移动微店,粉丝数量增至200多万,成为目前设立微店最多的企业。在微店模式的推动之下,国美线上、线下的销售额都将出现增幅。

10万微店路线图

对国美来说,微店是更好地经营用户的方式。

按照国美的计划,“2017年要再造一个国美”,而国美全零售战略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在用户界面平台增加了“微店”。国美总裁王俊洲表示:“国美拥有近30万名员工,微店能够让国美线上、线下的销售量快速增长。”目前国美已在西安、厦门试点微店模式,员工可在国美微店APP或者微信商城开设微店,微店内60%~70%的商品是公司规定的必选热门商品,员工将产品推荐给亲朋好友实现销售后,可获得与线下门店基本一致的佣金。

据王俊洲透露,国美集团目前专门成立微店事业部,负责整体微店计划的推动。对于当前2万多家微店发展到10万家微店甚至更多的微店,国美打造了自己详细的路线图。“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全零售供应链的持续升级,以大数据工厂为核心扎实做好每一家微店,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将成功模式在全国进行复制。”国美微店相关负责人表示。

他同时告诉记者,“我们要求员工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精准把握其朋友圈客户群的需求,并将调研信息通过集团的IT平台传导到大数据工厂,并经过分析后共享到供应链价值平台上,为‘人人会开店,会选商品,选好商品’目标的实现。”

“我们的每一名店主,都要具备根据顾客需求,推荐合适商品的能力、解决客户售后服务问题和提供帮助的能力,微店不但要把货卖出去,还要对亲朋好友购物负责,将每一单销售立足信任与需求,而不是朋友圈铺天盖地广告的概念。”

不仅如此,对于微店所经营的商品结构,国美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则。“微店经营商品结构为70%的家电类商品和30%的百货类商品。所有家电类商品的上架,微店店主通过调研对大数据工厂的数据充实,都是基于充实微店店主第一手调研数据后的国美大数据工厂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分析。”

除了数据的支撑之外,国美还要求所有在微店上经营的商品需要具备如下的特点:“我们强调甄选消费者口碑好、认可度高的品牌,再加上首销新品、特价爆款、国美专属定制商品。微店的商品始终是最迎合当下的、顾客最认可的、同时也是最具性价比的。”

“作为微店店主,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获得二次创业的机会,我们鼓励员工通过微店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微店主要对朋友购物负责,要根据朋友的需求偏好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推介顾客需要的商品,并解决售后疑难问题。”

对于为什么会在初期选择西安和厦门作为试点,国美方面表示,“国美在西安和厦门有扎实的供应链资源、稳固的市场占有率,这为我们员工开微店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有助于微店更快得到消费者认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员工对微店销售模式有着强烈渴望和意愿。”

“目前我国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实质上是创业成功率的问题,所以我们创造一切条件确保员工微店的成功率,这不仅会为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总结宝贵的经验,更能保护并点燃更多员工创业的激情。事实证明,我们选对了地方,试点过程中,从分部总经理、管理层、到门店店长、员工,都亲自开微店,为亲友推荐微店。为微店向全国推广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运营经验。”

大数据工厂做支撑

尽管路线清晰,但对于微店模式来说,核心的问题仍然在于用户个性化数据的经营,那么,支撑国美微店的大数据平台如何推进?如何在更多的个性化数据中找到大规模定制的平衡点,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找到微店推广的更好的产品组合。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微店销售的商品品类超出家电,在其它的生活品类上,国美是否还会有优势?

“在国美全零售战略下,我们在前端推进微店的同时,在后端也不断对国美以大数据工厂为核心的供应链价值平台进行升级,这两者未来一定是互融互通,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何阳青说。

一方面,从未来越来越普遍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来看,微店需要为大数据工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数据。“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在开微店之前我们会要求店主进行基于朋友圈的一对一调研,调研的数据会即时纳入到国美的大数据工厂中,大数据工厂对新进入需求信息以及此前积淀的超过1亿消费者的行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结果同步到国美的云共享平台上,我们的供应商会根据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制定研发、生产计划。”何阳青表示。

另一方面,大数据工厂的数据也需要为微店店主的运营提供更好的指导。何阳青表示,“国美微店的云商品库涵盖了全国各分公司销售的商品,以及国美在线几百万商品的组合体,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选货平台。大数据工厂分析后的数据也将同步给微店店主,告诉他们其朋友圈的消费者更喜欢什么样的商品,店主将在此基础上搭建相应的精选页面,然后再由店主根据组成这个朋友圈的消费者对某一类商品特殊偏好精选商品上架。”

“同时店主还可根据社群中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发送定制化的页面,最终呈现出10万家微店10万个完全不同的展示界面。”

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工厂的数据运维支持是一个方面,以大数据工厂为核心的供应链价值平台的支持则是一个更具系统性的工程,这背后包括了物流、信息、金融等多个价值端的支持。

“国美线下1600多家门店,以及完美的供应链体系对微店发展将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其它电商所难以比拟的。”何阳青说,“国美依托后台供应链,在前端以‘微店’为轴心全面发力,在后台以大数据工厂为核心继续提升价值,打造出了店铺端、互联网端、数据运营端三端合一的超级体验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等移动方式,促进信息传播及互动分享,开启国美粉丝经济时代。”

国美总裁王俊洲也表示,“以微店为突破口,国美将建立‘互联网+’下的‘全零售生态圈’,依托1.3亿会员、1.2万家供应商、1万家商户、10万员工及其粉丝,以对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精准洞察为驱动,继续优化供应链平台,发力界面平台和价值平台,为用户创造更高价值。”

“社群经济”时代的领导力变革

对于社群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国美在组织变革上一直有一个代号为“蜂巢式变革”的行动。

在其2015年的战略描述中,国美提出了“人人都是CEO,快速行动,协作创新”的三环模式,这恰恰是商业4.0时代组织变革的核心要义。国美方面表示,“要推动新业务组织建设和人才引进,推行小团队孵化项目,实现组织蜂巢效应。”

对于蜂巢效应的解释,国美方面认为,“这种蜂巢效应是指特定产业中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组织,基于战略目标一致性和利益趋同性而构成的联盟。它具有突出的稳定性和抗弯曲能力。它的特点是:跨组织,它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为了特定目标或项目形成的联盟;相对统一,蜂巢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市场需求或组织目标发生变化时立即变化;分享性,它改变了传统的等级分明的金字塔结构,允许信息横向传递与交流,使信息利用更为充分及时。”

显然,微店正是“蜂巢式变革”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工蜂,而开设10万家微店也就意味着10万“工蜂”的出动。由此,国美也将最终演化成一个资源平台,工蜂整合企业平台上的资源以及自己所能接触到的外部资源,做最大限度地创新。

对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国美方面表示,集团成立微店事业部,负责整体微店计划的推动。在整体推进过程中以客户、微店主“双重”身份评测,结合买家、卖家及对标体验评测结果,通过微店店主调研数据充实大数据工厂,大数据工厂调动供应链尤其是采购平台,以用户需求、体验为核心,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商品采购、物流、售后系统全面配合,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导购、查询、支付、安装、售后和晒单的服务,打造智能化的移动终端卖场。

而对于自身平台上微店的差异化优势,国美在线董事长牟贵先表示,“国美几十万员工跟普通的用户不一样,因为他们天天卖东西,对商品的专业把握很强,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何阳青也表示,“我们的微店平台,是一个销售和服务功能都具备的平台。我们会营造“国美自己人”的社群基础,即每一名微店店主,都是客户在国美的自己人。平时我们去店里看见的销售人员,如今就在朋友圈里,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他们,得到专业的商品讲解和服务支持。每一位微店主都是国美‘家电专家’的最好代表。”

何阳青同时告诉记者,“在当前信息获取、购物消费愈发碎片化的趋势下,国美将依靠微店打造一个全新的我们称之为‘8个小时之外的零售网络’,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通过国美微店选购心仪的商品,并社群内享受到一对一专业导购等人性化服务,从而打造影响整个社群的商业模式。”

网状组织结构与传统组织结构的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是,微店是自下而上的创新,是分布式的互联网结构性的设计,国美作为转型而来的传统企业架构,如何改变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来与微店的组织架构进行对接呢?或者简单说,微店会在哪些方面改变国美的组织管理和领导方式?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5

“与其被别人革命,不如自我革命。消灭信用卡成为了招行信用卡的共识。”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刘鹏如是表示。

在刘鹏看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迫使招行信用卡不得不重新审视新技术对于信用卡业务甚至银行业务带来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银行业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创新空间,手机银行、手机钱包等应用逐渐普及开来,这无疑对信用卡业务造成了影响。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2季度,中国手机银行总客户注册数达到3.8888亿户,同比增长87.3%;手机银行累计交易额达到22155.6亿元,同比增长80.6%。

“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将信用卡功能所附着的载体,从传统的实体卡片转移到手机等移动终端。所以信用卡的功能在加强,但是信用卡的实体作用却在减弱。我们要消灭的恰恰是实体信用卡。”刘鹏表示,“招行不能再走传统的扩大发卡量的路子,而要审时度势的去卡化,拥抱互联网成为最好的选择。招行信用卡要进行的是自我革命,最终将手机变成‘指尖上的银行’。” 互联网的基因

将银行业务与新技术快速融合创新,一直是招行的基因。新技术不断变化,招行总能抢先一步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招行一直不断探索新的产品和服务,依托“水泥+鼠标+拇指”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发展模式,招行在中国第一次推出了移动金融生活门户概念,提出 “移动金融生活一站式开放平台”,并推出了全终端模式和SIM 卡模式的手机钱包。2012年,招行零售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90.66%,网上企业银行交易结算替代率达88.47%。

“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影响和改变招行信用卡发展,这也是招行信用卡保持领先的重要原因。”刘鹏解释说,“尤其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招行信用卡面临的变革更加剧烈。”

招行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主动。2010年,招行信用卡联合中国联通招行iPhone版手机银行服务以及“掌上生活”移动终端应用;2012年,招商银行推出中国首张微博信用卡,并与HTC合作,推出搭载内置招商银行“手机钱包”应用的3款智能手机;2013年1月,招行信用卡和腾讯QQ合作,推出智能客户服务。

招行的这一系列动作,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让招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以继续占据主动。仅2013年上半年,招行信用卡移动客户端“掌上生活”就获得了近280万次的下载量,绑定用户近133万。其PV(用户点击)量在300万次/天,每天活跃用户超过13万人次。而智能客服平台“微信客服”的表现则更加惊人,截至8月底,其绑定用户已突破200万,其中70%的用户选择了信用卡绑定,成为微信客服的实际使用者。仅在6月初,“微信客服”的日交互量就超过20万次。

在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招行信用卡对微信平台尤为看重。之所以如此看重微信,一方面微信的使用群体大部分是年轻人,这与招行的目标群体非常类似,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同时也拓展了招行的新渠道;另一方面则更为重要,利用招行信用卡的微信平台,这有助于招行以服务升级为核心的二次转型。

事实上,银行赖以发展的资源渐次为关系、风险、产品与服务。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简单比拼规模、获取上市红利、扩展表外业务等历史阶段后,已经开始并将加速步入以服务为主要资源的新阶段。“以服务为主线深入推进招行的二次转型,这是招行转型的必由之路。”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曾表示。

“招行信用卡一直将微信平台定义为服务平台,而非营销平台。”刘鹏表示,“利用微信来改善招行的服务,增加个性化的服务才是招行信用卡微信平台的核心。”

围绕服务,招行信用卡在不断地进行升级。由最初的只涉及业务宣传咨询及账户余额查询等功能,逐步增加了LBS、语音等功能,并升级到微信银行,其功能不仅可实现借记卡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等卡类业务,还可实现招行网点查询、贷款申请、办卡申请等多种便捷服务。未来还将引入资金融通等方面的业务。

这并不像看起来这么简单,要知道,每个客户服务的个性化和后台服务的标准化之间总是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而跨越这个鸿沟,招行信用卡则是仰仗其多年在IT技术和互联网方面的积累不断地优化后台的服务。今年4月,招行微信银行的服务项目为79项,而5月服务项目已经拓展为94项,占总服务项目的85%。“服务就是最好的营销,互联网基因是招行信用卡做好服务的基石。”刘鹏表示。 自我革命

今年以来,招行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动作不断,先是与中移动等合作涉足移动支付,4月推出小企业专属网银平台U-BANK8,7月将推行数月的微信客服升级为中国首家“微信银行”等。

这固然有着成本的考虑,比如招行每年需要发送上亿条短信,每条按照几分钱来算,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如最简单的纸质账单,招行曾有1000多万的纸质账单,一封账单的成本是1.6元,每个月仅是寄送账单的成本就要1600万元。

“信用卡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行业,降低成本就是增加盈利。”刘鹏表示,“更重要的是招行信用卡要找到适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模式。”

对招行信用卡来说,移动互联网金融大概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情况,目前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包括:一是银行、通信运营商、央行和银联主推的NFC模式;一是互联网公司主推的二维码识别远程支付;还有一种是通过短信号进行输入的模式。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6

社交关系模式

微信诞生以来,依托腾讯独有的用户资源进行推广,这种经济实惠的通讯工具成为很多手机用户的首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即时通讯网民规模达到5.32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6440万,即时通讯的使用率为86.2%。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微信,其直接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是增值服务的开发。微信在社交关系模式中开发的主要产品见表。

微信从1.0到4.5,在其业务极受关注的时期,它适时推出相关附属业务,提高了用户黏性,尤其是产品功能上的快速创新使得微信不断提供差异化应用,成为其社交关系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微信不仅是即时通讯工具,还是移动社交平台与信息资讯流通平台。

从这些创新应用的推广看出,微信是“点对点”,而微信营销是“点对面”。在社交工具推广的初期,在用户还没有建立起对微信的信任和忠诚度之前,如果过早地进入商业化可能会有损用户体验,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这既不利于其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可能在竞争蓝海中夭折。所以微信在“社交关系模式”这个层次考虑最多的是其产品推广及用户黏性的培养问题,目的是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为以后在商业化竞争中建立信用体系夯实用户基础。

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不同的盈利模式,在社交关系模式建立时期,微信作为沟通工具,它的价值是为用户减少了短信和通话的费用,因此在这一阶段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沟通和合作。比如,微信与香港电信运营商电讯盈科合作,推出香港地区用户8港币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套餐中包括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的文字、语言、视频等服务。这些尝试给运营商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业务,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电信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总之,从社交关系模式来说,第一重要的是先发优势,使后来的易信、来往难以望其项背;第二个是用户体验,互动性始终是最核心的一个因素,既维持着使用热度,也吸引着后来者的参与,而且拉高了竞争的门槛;第三个是与管理者的博弈,比如最近微信在封一些账号和微信群,这是市场无法抗拒的因素。

表 微信前期主要产品一览表

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微信的确需要时间与用户建立“刚需”关系,但也需要有效盈利来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在《论社会化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一文中曾预言:“电子商务模式将成为社会化媒体盈利模式创新的突破口。要实现从社交关系模式到电子商务模式的递进转变,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工具需要革新,那就是移动支付工具。”为了推进移动支付的商业化,微信首先从移动手机游戏入手,以趣味性来吸引用户,其次则是推出支持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

投资嘀嘀打车。2013年1月6日,腾讯投资3000万美元给滴滴打车,将其业务植入微信。这款改变出租司机等客方式的应用程序,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据腾讯公关部数据显示,2014年1月10日-2月8日,微信支付的订单总量已突破500万单。截至2014年1月26日,使用嘀嘀打车的全国司机总数超过了40万,乘客达3000万以上,全国共有33个城市支持微信支付打车费。其中,北京地区用户数为630万,日均订单12万份。微信支付订单总量已突破500万单,根据微信支付的奖励规则,若以奖励金额最大值计算,滴滴打车的奖励总额目前已超过1亿元。

发起“微信红包”活动。把微信手机支付推到高峰的是2014年1月26日推出的“抢红包”活动,这个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拜年”服务在新年伊始引发了一场发红包、抢红包、讨要红包的狂欢盛宴。据统计,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16点,参与微信抢红包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了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与耗资巨大的滴滴打车相比,微信红包建立了在社交中交易、在交易中社交的移动支付平台,其中的最大赢家是腾讯公司。

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虽然微信在移动支付工具推广上“烧了不少钱”,但这为以后微信进入金融行业及发展电子商务模式打下了基础。2013年6月17日,微信低调地针对一部分公众账号开通了在线支付购物功能,腾讯同时也将旗下支付平台财付通引入微信公众账户,首批接入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四家一线品牌基金公司,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获取产品信息,直接进行交易。这种“互联网+金融”的厉害之处就是通过渠道优势,降低了普通民众理财的门槛,取消了理财经理的中间环节,让理财变得更加简单透明。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用更低的成本将小额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带动了金融企业的变革。

中国互联网金融,是个很特殊的存在,本质上是银行支付系统和信用卡系统的落后与现实中不断增加的快捷支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银行系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将会采取措施。比如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鼓励并支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但部门之间的协调监管需加强。随后,央行条法司在京召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商讨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同时,也会进一步改进银行支付系统,但是这个问题并非短期可以解决的,不能通过既有的途径解决,就一定会有另一种形式出现。因此,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未来的日子还长,博弈才刚刚开始。

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推动下,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实质上已经开始进入到移动电子商务这一层面,首先它要突破移动支付与用户对接的技术门槛问题,其次要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最后将用户流量合理导入到移动电商平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微信应从社交媒体本身出发,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微信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分享用户资源,并且用户也可以通过O2O切入电子商务企业,从而完成对接的信息流。显然,腾讯已经开始行动,2014年3月10日,腾讯宣布入股京东上市前15%股份,把旗下B2C平台QQ网购和C2C平台拍拍网并入京东,并且微信支付也将为京东开放专属入口。这体现了腾讯明显的战略意图――依靠京东彻底打通微信生态圈,即利用京东拥有的1400个配送站以及1300个区县物流,构建本地服务与“最后一公里”的立体生态圈。此外,微信需要不断更新创意类产品来培养用户的电子商务习惯,然后建立自身数据库实现针对用户购买产品的精准营销,实现从商流到资金流的转换。同时,微信会进一步实现物流、互联网、日常生活各方面需求之间的切入和衔接,并把用户的购物体验嵌入到社交网络中,通过“关系链”等形式进行口碑营销,完成级联式扩散传播或者实现商品的“病毒式营销”。

移动电子商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领域,它不仅需要数据库、支付平台信用体系等技术构建,还需要开发杀手级数据产品,以形成移动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形成这种生态系统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也依赖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对于腾讯而言,从将搜搜注入搜狗,到入股大众点评,再到与京东的交易,都是其做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战略布局。其中最核心的是人与人的连接(微信)、人与信息(搜狗)的连接、人与物(电商)的连接,这些关键节点的实现将极大丰富微信支付、金融服务等核心产品的应用场景。如果微信的支付功能与移动电子商务对接能完全普及,那么微信的盈利模式也找到了突破口,微信的长足发展也就有了经济基础。

物联网信息模式

微信在商业化进程中,其野心不在广告,也不在游戏,更不在增值服务。微信真正的目标除了国际化,还有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它将用户拓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互通。2013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上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表示,2012年国内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到2015年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市场的变化,也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从智能汽车到智能家居,从谷歌眼镜到三星近期推出的Activity Tracker智能腕带,从3D打印技术到苹果即将推出的全息投影,每一处微小的应用都像是给人们穿上了感知信息的“新皮肤”,它不仅预示着物联网正进入到人们的生活,还显示出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未来,物联网相关软件应用首先会步入一个抢滩市场的“格斗期”,然后会细分市场进入维系发展的稳定期,最后为了实现物联网应用的集约化发展,可能会实现应用平台的规模化整合。物联网应用的创新及多元应用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将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当然,物联网的基础互联网也会发生一场以应用创新为机遇的升级,这种升级表现在互联网Web3.0的发展上。

1998年,万维网联盟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提出语义网概念,简单来说,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够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像人工智能一样使交流变得更有效率和有价值。未来的Web3.0正是以语义网为基础,基于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链接,物与物之间相关联的数据网络。如同《大数据》的作者涂子沛所说:“就像浏览网页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数据在网上的自动整合和跳转也将成为我们新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新的方式,互联网将向我们推送信息而不是我们在网上搜索信息。”这种以数据驱动生产力变革的形式就是未来物联网信息模式,它需要物联网生态圈与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对接。目前社会化媒体信息关联不仅是互联网Web3.0的发展方向,更是实现物联网物物相连的趋势。对社会化媒体来说,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思想意识的巨大变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上的O2O模式似乎成为一个商机无限的蓝海。它将促使传统电商和传统零售趋向线上线下价格一致;到移动电子商务时代,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开始实现功能上的整合发展,并改变盈利模式。最终,谁能率先打造出O2O闭环,形成环形运营机制,谁就能抓住新的行业增长点,进入物联网的竞争蓝海。

二维码功能显然在物联网领域不容忽视,微信也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比如它已经可以绑定财付通,再通过二维码识别并与移动支付结合,使用户实现“即拍即买”。 2013年8月份,微信5.0版本推出后,在北京国贸的银泰中心就有自动售货机上标明,使用微信二维码扫描支付就可购买饮料、小食品。虽然,当前二维码的安全遭到诟病,甚至2014年3月13日,央行要求暂停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业务,但这正凸显了二维码功能的重要性。相信完善了产品安全性的二维码功能将在物联网竞争蓝海中起到关键作用。

未来,微信商业化发展的主体将从内容转移到人。它的盈利模式不仅能拓展到“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上,而且还能拓展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与人生体验中。在物联网信息阶段,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一个像二维码一样的通用ID,当人们需要技术设备来感知个人喜好时,就不得不自愿显示ID,以便技术设备搜集个人数据,从而向个人推送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实现信息的对等传播,在商业发展上实现供求的精准营销。

在物联网信息模式背景下,微信作为一种应用介质应该和时下热门的可穿戴设备结合,使人与物可以对话,人可以直接向物发出指令,从而上升到一种人工智能的存在,变成人、物之间互动的遥控器,而遥控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数据库建设,从而诞生系列的微信营销的管理工具,比如有偿的个人信息屏蔽工具、精准的市场调查工具等。未来电子商务发展到物联网阶段,将把仓储管理、物流运送、货物查询、柜台收银与智能手机全都连在一起,买家能够轻松找到所需,快速完成购买;卖家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实现个性营销。

当前微信盈利的两个困境。网络具有自我增强机制,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能是商业盈利新的增长点,微信的商业化路径也不例外。根据美国商人圈对8500多家美国企业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70%的美国中小企业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都开展了社会化营销活动。但在中国,这些才刚刚开始。当下微信的盈利模式正处于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初期,还存在内外两个困境。

一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微信属于网络经济的“新产品”,它的运行受网络经济规则的制约,同时由于具有优先情结特性,致使网络链接产生马太效应,出现网络的非均衡性,比如微信在运行初期与移动运营商展开的是否收费之争,这都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利益矛盾。

二是从内部环境来看,自从微信公众平台开放后,大堆营销账号进入这片蓝海,衍生出了微信“加粉”、微信恶意代码、微信解封等灰色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以至于微信水军和微信培训在其中搅乱市场,形成微信乱象。另外,微信自身仍需要技术提升,譬如网络隐私及安全隐患都是亟需突破的难题。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7

红海中的舵手不是拼命划船而是寻找蓝海领域

三年,也就是短短三年,微信从一个交流工具变成了最活跃的商铺平台之一,这也许是连马化腾都没想到的事情现在却愈演愈烈!即使马先生有万般能耐,也没能将微信上的卖包的、卖表的、卖鞋的、卖佛牌的等微商赶尽杀绝。虽然也推出了微商城,誓要解决散乱杂假的现象,但这些微商们却不买单。记住,这毕竟不是曾经的淘宝了,B2B不是新型营销方式了,O2O也已经家喻户晓,谁还愿意走淘宝之路。另外,终端客户也不需要那个流程,直接看好就买,这也已经成为习惯了!

现在看微商,的确像是一片红海,无数船只在努力突破,这个时候创业工场的出现更像是一个超级航母。创业工场的目的不在于自我盈利,而是影响行业革新,开辟新的疆域。我们叫创业工场为“蓝海”,我们不跟同行比较,我们目前看不见对手,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思绪不一样!

微商寿命长短不取决于腾讯,而是微商自己

很多人强调过,微商寿命将近,更有甚至已经倒计时了,而我想说,微商不会消失,消失的可能是形式而已,就如淘宝,即使收费统一,还要受平台管理,但依然有大把的商家愿意付出高额租金,所以微商消失与否不是腾讯说的,而是看我们微商还愿不愿意做长线,用心经营!如果追求短期利益,那就胡乱欺诈销售;但如果想长期经营,就必须保证品质,捍卫品牌,从“爱买不买”转移到“用心服务”。每个微商都应该问问自己“ 售后你做了吗?”如果真的自己强大,售后到位,即使微商模式有再多改变,你依然是腾讯的大客户,沧海桑田,都有你的生存发展空间!

解决微商持续的产业链条前,必须先增加微商渠道间的黏度

别再把商当成临时工,更不要单一的认为你只是产品供应商,这样的思想早晚被消灭,现在的微商正逐渐被红海覆盖,谁家的产品都不是个性特色和唯一的,既然这样,就不能自以为是,而是从买家心里出发,看看我们的遇见的问题,她们的需求,她们的问题,解决渠道才是疏通终端的唯一途经,经营我们品牌的更是面对选择问题,还像以前那样带着卖、顺便卖、兼职卖,这个时代必将终结,这是微商革命的必经之路,淘汰的都将是这些短期利益追求者!

创业工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在乎渠道方反馈,更像是合伙人关系,力求培养和孵化出更多专业人士,来搭建健康的渠道链条!长年的定期线下培训,规定的年终颁奖盛典,奖励的境外旅游,接下来还有实体店跟着……

如果微商现在还在卖产品那你就输了!

创业工场不是产品供应商,而是BOSS制造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事求是。如何解决渠道商定位是微商赢的关键,我们不是找兼职、找,而是一群想创业想奋斗想自己做企业的老板,即使你现在一无所有,毫无经验,甚至没有本金,只要你愿意,在创业工场你依然可以找到方向和位置。“制造老板”这句话牛,牛在定位,牛在我们有这个诉求,我们要培养一批想做老板的人会做老板,不想做老板的人有创业之心,这是我们给到这个社会的贡献。培养更多老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产生更多纳税人,服务更多客户,创造更大利益!这就是创业工场!

产品同质化的微商,运营模式是制胜的关键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8

企业级公有云作为云计算产业的主要形态,在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模式。为抢占公有云平台市场,各类平台服务商,包括运营商、行业机构、IT基础服务商及互联网企业等,都在想方设法地使出独门绝招,依托原有业务优势,通过整合、细化、落地,打造差异化的生态系统,试图通过跑马圈地,朝向产业“生态圈”方向发展,引领企业级公有云未来市场。

对于企业级公有云“生态圈”建设,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建构模式,包括运营商主导的垂直整合模式、政策导向的产业园区模式、市场导向的行业合作模式及互联网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下面进行一一介绍和分析。

运营商主导的垂直整合模式

国内三大运营商作为公有云战略的积极推动者,正如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杨杰所说,“电信运营商是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合作倡导者、资源提供者和能力整合者。”

当下,运营商主导下的公有云战略,主要是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各自公有云生态系统建设。第一步,从提供IaaS起步,利用在传统IDC服务方面的优势,垂直整合技术、资源及用户,以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起点,聚集企业级开发者。第二步,接入PaaS业务,吸引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运营平台服务。第三步,开拓SaaS领域,提供云端“应用商店”,吸引移动互联网开发者,借助开发者进一步黏住原有用户,实现基于传统通讯、网络业务的公有云产业闭环。

政策导向的产业园区模式

在中国,政策及行业机构是云计算最重要的推手。政策主导型的公有云模式,通过顶层制定的战略性扶持政策,整合机构、企业与用户参与其中,推动构建整个产业层面的完整生态链。

中国现在已经有一批公有云“样板工程”,这些公有云工程的重点,主要以IaaS、PaaS为方向。这些工程普遍以“智慧政府”为契机,利用区位、政策、资源三方面优势,一般选择在西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云产业园区,通过资源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方式,与东部技术优势进行云端业务对接,吸引云服务商入驻。同时,针对公共领域的云服务市场,辅助云服务商打造低成本的云产品,最终由机构单位购买相关服务,实现产业价值循环。对此,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设立奖励基金鼓励服务商进行业务和模式创新。

互联网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

在公有云产业,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不甘示弱,除先期进入的阿里云、新浪SAE等,百度、京东、腾讯、金山、美团等企业也陆续推出了公有云服务。

以BAT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公有云发展策略,一种是从各自的“专有云”起步,逐步向整个行业输出云能力,通过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入驻,提供资源分类、有效存储、流程融合等服务,与传统业务结合,接通终端用户。另一种是以原有业务平台为基础,通过“云”服务联动线上线下资源,形成后台、终端、云端一盘棋,鼓励第三方应用开发,提供针对性的大数据服务,将大数据流通的管道遍布云端产业,满足刚性需求。

在互联网为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中,以腾讯的公有云服务比较彻底,它的范围覆盖计算云、数据云以及个人云三个层面,能够在多个层面上将开发者、企业客户的利益与终端用户需求捆绑在一起,相比其它形式的互联网公有云服务,在业务、流程和资源整合方面,做得更为完善、更加到位。

在市场指向方面,腾讯云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互联网应用开发者的公有云平台,相关产品包括云服务器、云数据库、高速存储、罗盘、CDN、云监控和云安全等公有云服务,一站式系统地解决了开发、测试、、运营中的各种难题。同时,腾讯云还通过接入腾讯的社交关系链,贯通公有云业务与其它传统业务之间的资源链条,进一步向下深入,推出微信云、游戏云和移动云等行业级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体系化、立体式、多层面的云生态运作系统。

腾讯云打造的全链条公有云服务体系,也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反响。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腾讯云上的应用总数已超过40万款,涵盖了娱乐、生活、教育、电商等方面,托管在腾讯云的应用日活跃用户数量总和超过1亿。

市场导向的行业合作模式

全球公有云业务,以亚马逊、IBM、微软为主,主要面向大企业、机构及跨国用户市场,搭建数据中心,通过整合互联网内的数据拥有者,如社交网站、金融机构、公共部门(政府、国际组织等),实现用“服务换资源”,提供公有云系统解决方案,进一步通过官方管理软件及配套系统服务,接触到终端用户,实现利益共享。

——微软:让云像水电一样“为人服务”

卖许可赚钱,是典型的微软模式。在云时代,微软的目光并不限于此,它认为未来所有业务都将转移到云模式。未来,微软的商业模式将由“软件包+售后服务”的模式转型为“像用水电一样”提供计算服务的“长期在线经营和服务”模式。

面对传统的软件固化结构开始向碎片化发展的趋势,微软的服务理念由之前的‘人为系统服务’转变成‘系统为人服务’,即系统需要按照操作者的需求为其获取信息和资源。为此,微软采取“云+端”的战略,以云操作系统为核心,采用集装箱式部署,面向那些需要自己控制数据的客户,底层基础设施由微软维护,将Azure集成到它的操作系统产品之中,为付费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另外,微软从云开发者生态环境上进行考量,开展孵化器计划,针对行业应用开发者群体,投入巨大资源培育和扶持公有云系统建设。

在公有云战略实施过程中,微软还积极与硬件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开发商、开发者、政府、高校等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分工,力图建立开放共赢的微软“云生态系统”。

——IBM:整合架构,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云计算正在重新塑造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的格局。对此,IBM深有体会,为了弥补自身在公有云方面的不足,在战略上打出组合拳。通过打造基于 OpenStack的开放平台,凭借自身独特的云计算能力为客户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包含关键云计算技术、全流程支持、完整解决方案及覆盖全球的实施网络,通过“模板化”服务帮助各行各业的平台用户,轻松搭配不同提供商的云服务,建构各自的公有云平台。

IBM的云服务及软件将基于开放的云架构,实现从硬件、软件到服务、咨询整合的云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涵盖BAO(业务分析优化)、社交商务、智慧商务及智慧城市四大方面的应用解决方案。另外,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云计算服务。

——亚马逊:建构“前店后厂”的区域云生态

作为公有云产品的最早开创者,亚马逊的公有云客户,已经遍布全球,包括Adobe、道琼斯、Expedia、LinkedIn、新闻集团和联合利华等。亚马逊在公有云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超过微软、IBM、谷歌、Salesforce等所有对手的总和。由此可见,亚马逊已经成为公有云市场绝对的领导者。

与微软、IBM不同的是,亚马逊公有云的落地,更多采用的是资源绑定策略。这一特点在AWS进入中国市场时得到了深刻体现。入华之初,亚马逊便通过各种合作,获得更多的政府、产业资源,力图通过整合更多资源,使得AWS生态系统更加完整。

值得称道的是,亚马逊的“前店后厂”模式,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宁夏自治区政府、宽带中国四方进行合作,将有成熟的公有云市场和产业链的北京业务“前店”,与有丰富电力资源、地广人稀的宁夏数据“后厂”进行资源整合,试图借助宁夏数据中心的逐步扩容,对公有云业务的区域生态进行拓展、细分和优化。

微信云:腾讯云“生态圈”的关键一环

微信云是腾讯云“生态圈”上的关键一环,作为基于腾讯云服务底层的公有云运营服务系统,发挥着对接业务实体的接口作用。通过微信云提供的跨越PC、移动端的平台服务,能够深入挖掘腾讯公有云服务的终端潜力。

微信云方面的负责人陈磊表示,之所以推出微信云产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微信公众账号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通用问题。现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开发商数以千计,服务质量、安全能力都参差不齐。腾讯云期望通过打造微信云,为开发商提供支持规范服务标准,使终端企业能够自主、个性、可靠地开发行业应用,让他们在微信业务拓展方面更加自如。

据腾讯官方介绍,微信云的发展路线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腾讯将重点安排在微信云安全建设方面,通过全面的服务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让有需求的企业免除后顾之忧。

第二步,微信云将在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方面着力,包括自由选择的功能、模板及套餐服务、操作提示、效果预览等。与以往预付费的云服务不同,微信云“先使用,后付费,七天免费试用服务”的规定,让相关服务更有保障。负责人陈磊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开发商们能够有足够资金和精力用于创新,共同打造微信云平台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

第三步,微信云还将为品牌企业提供专属的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获得从安全建站、服务整合、产品运维、用户把握、资源变现等在内的完整业务链优势。

至于“微信云平台逐渐成熟之后,如何分成以及分成比例怎样”这一问题,陈磊回应,“大可放心”。他透露,腾讯云目前并没有参与分成的计划,而且“不仅至少能够保证2014年不分成,也没有考虑2014年之后分成的计划。”

另外,微信云借助独有的企业大数据服务,一改传统的云服务模式,通过多角度介入终端行业领域,满足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营销、定制服务、数据分析、社交支付等需求,让企业可以借助微信云这个抓手,使其移动云端上业务开展能够更加接地气。

未来,微信云将为服务商、企业用户、开发者及终端用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一站式”公有云服务,并提供亿元扶持资金,打通各项内部资源,催熟与游戏、移动、O2O、穿戴设备、智能硬件、在线教育等相关的各种云服务创新。

总结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9

7月10日,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在接受采访时霸气地说:“我要说清楚的是,我们将在苹果所涉足的所有领域与其展开竞争。”他还声称:“微软不会让任何一部分业务被苹果独享,如消费者云服务,硬件和软件创新等。”

在云服务和软件创新领域,微软和苹果各有千秋,但让软件巨人气短的是,该硬的却始终没有硬起来。鲍尔默此番话语一出,众人心领神会。

其实,还有一起微软即将展开的小收购案更该引起业界注意。这则消息是由鲍尔默在此前一天公开宣布的。他表示,微软将收购大型触摸屏显示器开发商Perceptive Pixel。

收购一家大型触摸屏显示器开发商,微软当然不只是用它服务于Surface。要高产出低成本地消化这笔收购,微软需要有更多的嵌入触摸屏的移动终端面向市场。于是,微软可能生产智能手机的猜测又在坊间出现。对此,鲍尔默没有否认,微软创始人、前董事长比尔·盖茨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则避而不答。

众所周知,关于微软有意进军智能手机市场早已猜测声四起。从去年业界传出微软会亲推自有品牌的Windows Phone手机,到前段时间构想微软并购诺基亚,这些并非凭空猜想,说明大家对微软进军硬件市场并不感到奇怪。既然谷歌可以推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微软有何不可?

有人担心微软介入硬件市场后会对OEM厂商构成威胁,盖茨也认为Surface平板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传统PC制造商的同类产品,“甚至有可能会要对方的命”。但苹果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经验告诉微软,要成功,非如此不可。更何况,微软现有的移动终端产业链远不及PC产业链完善。

在PC领域,除了苹果,几乎所有的PC制造商都是微软的OEM伙伴;在移动终端市场上,微软目前在智能手机领域只有诺基亚、三星、HTC和中兴等几家合作厂商;在平板电脑方面,似乎还只有微软Surface的孤独身影,所以,在市场份额比利润更重要的当下,微软应该用自己去填其他PC和手机厂商尚未填上的空缺。而盖茨的言辞也让人看到,微软的确是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跟苹果模式相似的企业。

在普遍印象中,比尔·盖茨来自地球,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来自火星,两人撞在一起,必然口水战不断,但在私下里,两人却惺惺相惜。2007年,在《华尔街日报》举办的一次公开谈话中,乔布斯毫不掩饰地向盖茨表达敬意:除了微软,我看不到任何公司能够把软件和硬件结合得这么好。今年6月11日,盖茨也承认“苹果证明了软硬件结合一体化模式的成功”。

1977年3月1日,盖茨做的“为软件行业正名”的演讲,把由硬件主导的IT市场转向由软件主导。此后数十年,“要赚钱,做软件”的观念在IT界深入人心,做硬件成了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为此,IBM剥离了不赚钱的PC业务向软件和服务转型,惠普和戴尔也在尝试同样的转型。然而, 随着乔布斯推出的iPhone手机成为时代的风向标,IT界又掀起了回归硬件的风潮。今天,苹果成为最赚钱的科技巨头,超过IBM、微软、谷歌、三星和惠普,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IT企业,硅谷也不得不再度审视硬件业务的权重。

是盖茨把世界引领进入软件时代,但天才就是天才,他对硬件的作用和价值从来不可低估。从他和乔布斯的相互恭维中可看出,微软创始人一直对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模式关注有加。而在对待硬件的态度上,两人有一个共同点——打造最完美的产品。所以,微软鼠标是市场上最具未来理念的概念性产品,微软的Xbox游戏机也是唯一可与日本两大巨头(索尼和任天堂)一决高低的高端产品。

另外,在盖茨离开微软转向公益慈善事业之前,他和乔布斯在互相学习:盖茨强调设计、强调个人消费电子,乔布斯则在强调软件。

只不过,在这场恶补竞赛中,微软陶醉于OEM模式,将PC制造任务全部抛给了惠普、戴尔、宏碁和联想及其他OEM厂商。苹果则在乔布斯营造的封闭王国里(全面控制硬件设备、软件应用和在线服务)取得完胜。美国市场分析师霍雷斯·德迪乌估计,市场每卖出1台PC,微软可获78美元利润。市场每卖出1台iPad,苹果则赚取195美元。2011年,苹果的净利润(260亿美元)自1990年以来首次超过微软(23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