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业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19 15:33:32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1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业界一致认为口译能力/技能不能等同于双语能力/双语转换能力,学者们已经认识到职业素养是口译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但从职业教育角度,应该如何审视职业岗位能力呢?职业能力的内涵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CBE职教课程论的核心思想是把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表作为课程的首要资源,强调学生“会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来陈述课程目标,并应用“标准参照测验”测量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教育课程观是按照围绕工作过程组织知识的过程观来构建课程,而不是按照为实践先储备知识的准备观来构建课程。职业教育的新课程模式也被冠以项目课程或者任务引领型课程。这种课程要求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口译工作流程(以交传为例)来分析口译岗位(以国家二级交传口译员为例),其职业/岗位能力或者更确切说是“岗位胜任力”如表1所示。值得一提的是,文军的研究认为翻译能力中包含理论研究能力,实际上理论研究能力并非翻译岗位所必须的能力,但在口笔译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理论对翻译确实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因而笔者认为口译岗位需要口译员具备“在相关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听译或视译”的能力。而在为期一年的澳大利亚高级口笔译文凭课程(以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为例)中,翻译理论课仅为一门80学时的《翻译理论基础》,而它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相关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而无需学生进行翻译理论研究。

二、CBE职教课程论指导下的口译实践教学

职业能力准确地说应是“任务胜任力”,因而职业教育课程论认为,既然这里包含了“任务”和“胜任力”两层意思,那么脱离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学者也认为课程应让学生能在与各种相当复杂的职业情境交往中,特别是从自己的行为在各种复杂关系中产生的影响中取得经验。职业能力的本质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能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由此可见,进行情景式的口译教学设计对口译教学有多重要。如刘育红认为,情景建构可以帮助课堂教学与口译活动形成一定的镜像关系,在译员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化发展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师只有在具体的高度仿真甚而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任务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完全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因而本文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环节中模拟仿真的口译工作情景。CBE职教课程论对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力求高仿真度

例如:教师提前两天告知学生他们即将为CNN某记者就西非人口贩卖问题访谈节目进行现场口译。表2是基于能力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践,师生均感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授课效果良好。一些同学在日志中写到“观看口译录像后,发现许多方面需改进,如缺乏同听众的眼神交流等”;“经历此次口译任务,学会了如何进行译前准备”。事实的确如此,在第一堂课时,学生普遍口译准备耗时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搜集资料数量有限、形式单一,杂乱无章。学生普遍认为此次英汉口译任务无需查阅中文资料,绝大多数同学对该话题的热点词汇如“蛇头”和“人贩子”等概念模糊,对于非洲的“娃娃兵”“隶”等社会问题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知之甚少。对于主题知识和背景情况的缺乏了解给学生口译任务的完成造成了障碍。通过首次体验式“口译准备”,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口译准备过程中的问题。到第二堂课时,同学们口译准备的时间普遍达到3小时左右,找到的主题知识材料包括音频、视频、中文材料和英文材料,话题相关知识范围也扩大不少。事实证明,如上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口译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学材料选择需紧紧围绕口译工作实际

前面探讨了口译课堂听译部分的教学,这里笔者想以视译为例。我国口译界更多地把视译当作同传的分支———带稿同传。实际上,视译对于联络陪同、商务洽谈、旅游走访等场合的交传译员来说是经常碰到的,比如旅游景点文字介绍的口译、法庭上出示的文字证物的口译等。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考试认证局(NAATI)翻译资格考试3级口译将视译列为其三大题型之一。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论的观点,只要是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就必须纳入教学范畴。由于视译的特殊性,输入语是书面语,而输出语则是口头语。教师对于视译材料的选择需慎重。视译的材料应该是口译职场可能碰到的书面材料,如书信、报告、公司简介等,而遇到演讲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同样,口译员在工作中,需要视译长篇文学作品的情况更为少见。这样的材料是不适合用来做视译教学的。对视译训练材料的有效选择直接反映了教学模式是否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能力鉴定需体现职业教育要求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2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熟悉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征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摘要:“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探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探究迎来了生气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摘要:“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探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新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有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新问题和重大实际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办法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探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探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探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有关重建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探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室及成人教育探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探究机构,至1986年,中心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探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探究所”,1993年,原中心教科所职教探究室并入职教中心探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探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探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探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探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探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探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探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探究,有探究组织和专兼职探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和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探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心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探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探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心级和省市级职教探究机构(所、室)81个,中心级和省级专职探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探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探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探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和练习制度的探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探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摘要:

(1)介绍外国职教,探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新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探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目前状况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探究》、《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碰到许多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探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探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探究以应用为主,它和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探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探究使职教探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探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探究成果为探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心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探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探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布置看,理论探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探究25项,占19.4%,应用探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探究9项,占7%。职教探究立项11项,理论探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探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职业指导探究和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探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探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探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摘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探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探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索和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重大新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征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和,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探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探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新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探究人员关心的新问题,教育结构新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新问题.该新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新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新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探究报告中对师资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建议。和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新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探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有关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有关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办法,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新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和探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熟悉到滑坡新问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向,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把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和农业部联合发文《有关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办法。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探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新问题需要探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和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新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探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和职业教育教学的探究,他们和专职探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探究队伍.使职教探究和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探究。这是职教探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探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探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探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摘要: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探究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探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探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和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探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探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探究。其成果探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和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和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探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和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和、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和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探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探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探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探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探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需要探究解决,大量的新问题是实际新问题,职教探究更多的是应用探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探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和,许多重大现实新问题得到了及时的探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新问题摘要:

(1)职教立法的探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新问题探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探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探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论》、《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新问题的探索》、《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探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和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探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探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有关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探究》,探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探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探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即和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探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熟悉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探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新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熟悉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新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探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探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探究》,高等职业教育探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探究,探究成果有探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3、探究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和网络是职教探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探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和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探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摘要: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探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和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和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摘要:《职教探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摘要:《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探究》。由职教中心所和地方的一些探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探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探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探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摘要: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向,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新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探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探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探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探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和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和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和国际众多职教专家和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和国际职教界的交流和合作,“职教中心探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和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探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和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和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和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足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探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探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探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探究的探究,为此,由职教司和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探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探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探究(学科建设)和应用探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探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智力开发探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探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和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探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探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和专业设置;职业资格和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和劳动力市场;职教和普教的衔接和沟通;等等。探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探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探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探究工作和探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探究的经费投入,扩大探究队伍,提高探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探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摘要: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和管理的探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探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3

文/王 书

摘 要: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而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素质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是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做一名出色的职业人。

一、社会需要人才

当今的教育界中有两种培育人才方案呼声颇高。其中一种就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术上的精英,也就是所谓的学者。学者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渊博,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学者的学历当然越高越好,高的学历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时间、阅历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应试教育层层选拔后的学子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某些企业招聘的起点。这些人服务于各个领域和岗位,体现出高的文化素质和卓越才能。自古以来中国讲究学术上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文学、数学、艺术还是天文、地理,正因为有了学者的研究、总结、传承和发扬,才有了千年文化知识的积淀,各种文化百花争艳。这些人也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和信息,才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青睐。

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发现在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很多技术性工作也找不到人来做了,就算勉强找到人来做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往往付出高薪的代价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渠道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技术的老师傅带出徒弟,由徒弟传承师傅的技术继续为社会服务,然而这些师傅的精力毕竟有限,培养出的徒弟数量少,技艺也参差不齐。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理念的融入,许多技术得不到改革创新,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之下,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这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因为具备了专业技术,能帮助人们满足某方面的需求而被社会接受和肯定。

社会需要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多元性越来越强,对教育也提出了多元性人才的要求。有着不同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人才能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部门,社会才得以发展和

进步。社会的包容程度随之提高,各种人才不拘一格,只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就被社会肯定和接受。

二、时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种力量也纷纷投入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之中。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教育实用性不强,是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精英教育。换一个角度想想,毕竟就是这样的教育使我国全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各种科技文化欣欣向荣地发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强国。职业教育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和选择,补充完善了教育系统。传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中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时

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三、职业教育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优点

区别于师傅带徒弟的老的职业传承模式,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传承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之上。培养出的人才,既有了专业的技术,也有了现在人们普遍看重的学历,受到广泛好评。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农业、工业、建筑业、各种服务行业等。“人才”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年,各类院校为社会提供的职业人才数量达百万之多。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职业教育人才优势显现出来。

(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专业技能,专业设置多种多样,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突破了传统教育以知识文化课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优劣的模式,职业教育更突出因材施教,把工作技能学习带到了课堂之上。教育的过程不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成绩来考查和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目的和有重点地进行技能学习。让学生学习一项本领,用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种类多种多样,符合社会各行各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其专业的设计和打造,都是千万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荣,并热爱自己的行业,准备奉献和服务于自己的岗位。

(2)学生的起点较高,上手快。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中专或者专科的学生,学生的起点相对初中或者更低文化程度的学徒来说,知识结构较完整,学习能力增强。()许多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学历,造成了这些学生择业起点低的现象。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学生从事的都是基层的工作,似乎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只有当官当领导才是有出息的看法。但是换一种思路,在如今就业竞争和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却很好就业。这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但对于每年千千万万的毕业生来说孰轻孰重应该很好判别。这些工作将会给职业学生带来工作和生活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然万事开头难,每个行业甚至于每个岗位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进人员必定需要适应的时间。很快用人单位就会发现: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上手快,接受能力强。同时,由于这些学生有较好的知识作为基础,他们能更快地接受新的内容,及时地对技术或理论进行更新、革新,这些都为继续教育和再教育打下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

发展。

(3)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最新信息的交汇地,为职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和技术平台。学校的学术环境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摇篮,这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师资、实验平台、信息和技术。各种思想在这里融汇并碰撞出火花,让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瓶颈得到突破,技术不再停滞不前。民间的技艺、书本的知识,甚至是高级领先的技术都能在这里得到发展、传承和发扬。这有助于职业技能的产生、发展、进化、记录,形成各种文献资料。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信息批量传递的同时产生了新的信息,形成新的文化。职业教育秉承这些优点得到了大力提倡。

2.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体制建设还不健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1)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时间,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的。教育本身处在被动提供人才接受社会考验的位置,同时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也需要时间。面对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人才提供滞后性的问题显现出来。职业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发展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化被动为主动,持续、平衡地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

(2)职业教育机构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具有职业特征,所具备的技能有专一性。转型困难,学生一旦进入某个专业学习,其学习都会是专业的、系统的,需要投入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还有投入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旦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相关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加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完善,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学习,下一个阶段想要更深入的学习,往往需要参加成人高考,这就把文化课成绩差和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职业教育应该往高学历和高技术方面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机构机制作支持。事物都在社会的选择和淘汰中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机构机制必将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

(3)社会对职业教育不了解,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遭遇尴尬。在人们普遍接受素质教育的体制下,许多企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处于一种观望和试试看的态度。传统的理念之下许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选择传统教育下的优秀学生,因为那些好的大学都是择优录取。这些大学有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这些学生成绩必然更优秀。是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样样都好呢?他们忽略了完成工作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够了,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处于一种中考或者高考失败的压力之下,是不是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证明?甚至有的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消极、蒙混过关的态度。这需要社会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找到准确的定位,走出心理阴影,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人生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还是那句话:“人才是检验教育的真正标准。”只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地在其岗位上发挥作用,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用事实告诉社会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取舍程度难以把握。且不说新的专业相关技术课程设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说说传统的素质教育一直在上的这些理论课。这些理论课直接用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合适吗?如果说不合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虽然有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作为借鉴,但是只有中国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是课程该如何设置呢?各个大学纷纷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建设自己的教材。其效果又如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学生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都有所区别,接受能力更是存在个体的差异。职业教育课应该如何选择,应该包含些什么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如何安排,这些课程又应该设定到什么样的难度。这些都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难题。不是说没有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方案,而是这些是不是适合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其实不用说也知道,许多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或许是他自己学习不努力,抑或者由于传统的学习不适合他。不管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我们就要为这些职业学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让他们在职业教育的摇篮里茁壮成长。有的课程设计难了,学生反映太难学不会;太简单了,根本没有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夜以继日地思索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是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题依然需要不断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各自发挥职能服务于

社会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4

【正文】

在我国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扩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时候,如何有效发展教育,尽快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平衡,引发人们对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索,“教育产业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作为有别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化的属性?笔者认为:

一、产业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何谓“产业”?《辞海》中解释说: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财产;二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生产经营事业既包括生产性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活动;非生产性活动既包括直接参与生产的服务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服务活动。产业化运作主要是市场化运行模式,不管是生产性活动,还是非生产性活动的产业化运行,都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即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

教育作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部门,具有产业属性。教育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提高新生或再生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并在今后从事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促进其劳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二是,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生活中,或教育部门直接开办或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活动,如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就餐、接送、娱乐休闲等后勤活动。第二类、第三类活动的产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类活动却具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以产业化运行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产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产品——一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备潜在性、迟发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点。即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其劳动力的增值只能在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且能不能充分的、完全的体现,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二是,教育本身具备公益性。特别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其功能、文化功能的价值取向尤为明显。教育非产业论者,据此认为教育不是一种产业,更不能产业化。但是,与社会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产业化,而且必须产业化运作,这是因为:

1.职业教育有突出的生产性。

《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职业教育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劳动者,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行业培养新生员工,对员工提高及转岗、跨岗进行培训服务,使受教育者通过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经济回报,社会及企事业单位获得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计会效益。职业教育的教育产品直接进入社会生产或服务领域,使得职业教育产品——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迟发性、潜在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性大大弱化,职业教育的生产性尤其突出,教育投资者很快就能获取回报。

职业教育必须满足三种需求:一是,社会对知识、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受教育者对知识、技术及创业、就业的需求;三是,人才市场的需求。可以说职业教育自产生那一天起就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教法的选择,无不突出实用,无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瞄准社会需求、受教育者需求两个需求,人才市场、教育市场两个市场,力争使两个需求、两个市场互动、协调发展,否则,只能把职业教育引进死胡同。

2.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其一,投入有限。职教与普教的重要区别在于职教更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和做作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实验实训的比重较大,教育教学设施更新频率较快,由此所需投入较多,职教教育成本远大于同级普教。我国教育投入总量有限,职教投入与其需求相去甚远,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二,办学机制不活,不能适应企业、行业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桥梁,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的开发、教学体系的革新、德育工作的开展等必须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办学体制不活,严重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三,职业教育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职业教育在低水平上运行。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必须从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上入手,进行彻底的改革,推行产业化办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产业化,一是有利于吸引教育投资。把职业教育当作一项产业来办,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与投资寻利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的进一步结合。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不但能吸引大量的、个人投资,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的格局,而且企业、行业的加入,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快、更多地吸收经济信息,寻找到教育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三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克服内部无序竞争,逐步走上规模效益发展的道路。产业化发展,就是要使职业教育在遵循教育的同时,也要遵循经济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办学质量差、效益低、规模小、供过于求的职教单位将逐步被兼并或淘汰,实现职教资源优化组合,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四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有助于克服人才高消费现象,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在职业教育完全作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包办的情形之下,用人单位作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却没有直接进行教育投资,用人也较少进行成本核算,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水平,盲目攀高,导致我国人才浪费现象大量存在。人力资本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企业、行业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者之一,使其在预算产品成本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其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即“人力资源”的成本,促进其用人向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靠近,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实践证明,在产业化办学思想指导下出现的英豪学校的“教育储备金”模式,浙江台州探索的股份制办学模式,南洋发展集团的“集团投资,连锁办学,滚动发展,适度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葛州坝建立的教育集团等成功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产业化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二、职业教育产业化应注意的。

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产业,既不能完全市场化,又不能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办学,职业教育产业化运作,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场,进行投入与产出,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核算;彻底改变传统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的机制。在这样的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摆正政府位置。

职业教育以强劲的功能、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具有浓烈的公益色彩,全社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仍然应当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投资者。当前,有些人主张教育产业化就要减少政府投资,实现“以教养教”,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政府投资不但不能减少,而且只能逐渐增多。政府作为职教投资者,对职教发展负有宏观调控、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的、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作为独立的法人,依法享有经费筹措、使用权以及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在招生、就业、人事任用、财物使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决策权、执行权,学校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办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2.完善职教法规。

依法办校、依法执教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对我国职教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职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应根据变化、社会经济及职教自身发展的要求,对职业教育投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招生、就业、收费标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评估、办学利益分配以及职校的宣传、竟争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确保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其公益性的充分体现,确保投资者的适当利益,确保职业教育依法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最佳结合。

3.规范职教市场。

职教市场的建立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职教市场主要包括:职教投资市场、职教师资市场、职教生源市场、人才市场和职教服务市场。各职教单位吸引投资、聘用师资、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活动必须在相应的市场上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加以监督和管理,既有利于促进职教产业化发展进程,只有效防止职教办学功利化、人事关系化、竞争无序化。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5

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一个集团内部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这种组合能够使该集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乃至整体上达到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水平和特有的优势,它体现于集团的各个方面和运行的每个阶段,并且最终在通过竞争而显现出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里得到证实。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如果用“与国际接轨”的新视角来观察,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时时刻刻处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要想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独树一帜的核心竞争力做支撑。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运行能力和制度能力两个方面”。运行能力通常指的是过硬的技术能力。如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把他们推销出去的能力以及教育市场界面的开拓、稳固和发展的能力等。制度能力则主要是确定学校从事核心活动的范围。它通常涉及单位工作的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制度能力的关键所在。由于竞争最终体现在学校有没有生源、毕业生在社会上合不合用,教师的教学水平怎样,是否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诸如此类,都是竞争的具体内容。因此,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其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包括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塑造与教师知识传授和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互动等。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并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一系列相关能力的支撑。就核心技术能力而言,与其相关的能力主要有:一是战略管理能力,它是核心资源的定位与配置能力,其作用是在动态的相对稳定期保持核心竞争力积累和发展的均衡性,在动态的变动期预测变动的方向,适时完成核心竞争力的跃迁。二是快速反应能力,它是对转瞬即逝的发展机会的捕捉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广泛了解和深刻把握基础上的,为了做到对社区职教工作有的放矢,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学校下一步开办专业的方向、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等均有了具体的了解。三是培养和塑造能力,它是核心技术能力通过利用专业知识和手段得以实现的能力,它决定了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毕业生的素质状况,这是职业学校满足社区需求的基本工作能力。四是社会界面能力,它一方面对社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报考的学生以及毕业生的联系、指导、相互沟通等良性循环的状况;同时,让全社会都懂得职业教育对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好处并使之尝到职业教育的甜头。五是组织协调能力,它是通过组织过程促进组织内部效率提高的能力,其重要作用是通过管理过程的程度化、程式化而将知识与技能融入核心竞争力中。

综上所述,当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社区模式的发展壮大并逐步取代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互动互进的过程中,传统教育特别是传统的职业教育应该迅速进行自我调整,以新的定位,新的面貌、新的方式涉入社区教育即终身教育体系这个新的发展空间。确定了自身的现实定位,了解了职教在社区教育中的竞争优势等理论问题之后,职业学校在实践上也应该及时地实现跨越。尽管终身职业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国家也在下大力气致力于终身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构建,但在现实中人们在希望接受职业教育的时候还会遇到许多的不便,职业学校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往往也显得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如何保证社区的每一个人随时可以参与职业培训,职业学校如何才能适时地推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唯一的出路。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向全社会开放,要向社区居民开放,提供多种形式和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把教育的内容限制在学科教育和正规教育上。如学校为此设立对外培训部,进行多时段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学校也应挖掘、开拓新的教育资源,在校学生也可走出去广泛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公共设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社会、社区工作相互融会,相互促进。同时,职业学校还理应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社区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单位等,推动并引导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区建设工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逻辑的推演和思想认识的提高,只不过是搞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关键还要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没有干出来之前再好的理论也只能算是一种不错的预设。社区的职业教育带有极大的探索性,没有理论指导仅靠莽撞是不可能搞好的。职业教育与社区建设工作是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必须注重的一个工作,理论的探索是实践的前导,实践的行动是理论的落实,两者须互为前提才能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作者:李冰洁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县域职业教育是地方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却遇到发展上的新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认真对待,促使其健康发展。

县域职业教育承载着多项职能,不仅要对学生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养,还要对企业工人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对满足地方的人力需求和提高的员工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使得职业教育有了一定保证,但是我们在对连云港市四县职业学校调研中却发现,县域职业学校却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可持续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困境

t.t政策落实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既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也给予了资金上的扶持,不仅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也加大了职教师资培养,为各地职教事业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在一些县却没有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重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靠、要现象严重,没有像对待普通中学一样对待职业学校,致使学校发展得不到保障,不得下艰难度日。仅举两例,一个是教师编制问}!,这在普通中学基本不是问题,而在职业笋校却是一个大的问.题,教师严重缺编,普遍缺编在30%左右,有的甚至达50%以上,另一个是办学经费问题,学校事业的发展并没带来办学经费的同步增长,却因国家和省里的资助而导致地方投人的下降,一些积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很本得不到政府财政支持,只能靠欠账或借贷维持。我们调研发现,这虽然与县财政拮据有关,但是更与县主要领导的观念有关,因此对待职业教育常常以文件落实文件,实质性的支持并不大。

t.2专业师资问题

除了因缺编造成师资短缺外,各县域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师资年轻化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问题,成为困扰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大难题。近年来,由于中央和省对职教资助的加大,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使得县域职业学校生源趋旺,导致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加重了专业师资短缺困境,不得不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解燃眉之急。由于这些新教师没有专业社会经验,实践课教学只能凑合,照葫芦画瓢,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双师型”教师短缺更是县域职业学校短时间难以解决的困难,因为这些学校真正具有“双师型”资格(讲师十技师或工程师)的教师少之又少,普遍不到5%,即使把具有“高级工”资格的教师算作“双师”,多数学校也只达到10%左右,难以承担起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难培养,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时间较长,一般本科毕业生边教学边实践,从教学成熟到技术成熟至少需要5一10年时间,才能成为具有“双师”资格的合格教师,因此很难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二是难稳定,因为“双师”人才无论对职业院校还是对相关企业来说,都是宝贵人才,县里的生活环境.工资待遇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和子女教育问题等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如某县职教中心近年来培养的十几名“双师型”教师仅留下两人就是鲜明的例证;三是技师难为“师”,虽然一些学校为弥补学校实践教学上的不足,聘用了一些技师或高级工来校任教,由于他们的学历不符合相关规定而无法取得教师资格,只能按技术工人对待,从事着教学,却无教师名分,难以为“师”,身份非常尴尬。

1.3专业设置问题

专业设置是关系职业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这对于县域职业学校来讲更为重要。县域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存在着重复雷同、与县域产业不符的问题,不仅与市内职业学校,与相邻县区职业学校,而且也与本县内的职业学校雷同现象,造成了专业建设没特色,学校发展无后劲。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很好的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没有与县域产业布局相协调,一味模仿其他学校专业建设,迎合学生及家长意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满足地方人力资源需求是县域职业学校职责所在,也是存在的基础,如果学杖的专业设置不与县域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就难以赢得地方政府的重视表支持的,从而难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禾办学优势。尽管有的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但是毕竟都有自己的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职业学校理应积极适应并有所作为。适应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是生源市场上的一种期望,有其合理成分,但是以乡镇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县域职业学校,由于一些家长信、息闭塞、目光短浅,不能真实反映出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学校加以引导,不要因生源需要而盲目设置专业或放任某个专业过度招生,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无业可就,从而影响学校声誉。一些县域职业学校开设的诸如计算机、电子、数控、商务、会计、导游等热门专业,自有学校的苦衷,但是没有开设出一个与当地支柱性产业或经济特色相适应的专业,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如某种农业大县的职业学校没开设出一个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关的专业,某渔业大县的职教中心不设航运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就说明了这一点。

1.4学校设置问题

职业学校的设置不同于普通中小学,不仅需要发挥好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优势,实现学校间资源共享以取得最大的效益,更要利用好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实现最好的培养效果,从而达到符合职业标准需要的最佳程度,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职业学校的设置与布局不同于普通中学那样,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多处设置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即可,而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和可供利用的资源问题,进而来规划和布设学校位置和专业教学地点。一些县域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已经显露出学校的区位和设置上的不合理现象,如学校无论大小,300人的或3000人的都独立建制,五脏俱全,自成管理,相互竞争,难以协作;有的地处偏僻,难以为继,毫无出路;有的区位尚佳,却寻合作伙伴,资源难以共享。一个县之内的几所职业学校,却存在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师资共享,这既不利于学校的特色营建,也不利于县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更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发展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促进县域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儿方面措施。

2.,以专项评估为手段推动发展

各地教育督导和督学机构是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负有对本地区政府办学和各类学校办学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和教育部、各省市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依据,对县域职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督导,对办学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和省级政府资助使用情况、相关资金配套情况等进行督查,以促进地方政府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教学质量评估等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检查,对师资结构与素质、办学条件与实训设备、专业设置与调整、办学经费投人与保障等进行评估检查,以促进县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建设情况达标。

2.2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夯实发展

专业是职业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柱。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积极与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本地社会需求相适应,调整专业结构,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为人们提供出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县域职业学校以乡镇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县域的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和县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与规划为依托,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这也是设置和营建特色专业的重要依据,如江苏某县的水晶业与水产养殖业、山东县级市的葡萄水果与中药种植业等,都应该成为当地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2.3以资源配置为入手协调发展

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另一个是社会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协调配置与使用。传统的县域职业教育设置了多所职业学校,并以学校为单位配置职教资源,现在看来很不可取,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专业教育,因此应以专业需要来配置教育资源,并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以发挥出资源应有的最大效应。笔者认为,鉴于县域的生源与资源的有限性,以设置办学点为依托,形成“一校多点”的县域职教格局是可取的。“一校”就是在县域内只设一个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以此作为教学中心和校本部开展主要教学活动;“多点”就是以专业教学需要为依据,以就近和方便利用社会资源为原则,设置教学与实训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县城为本部设校,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力量的利用,以可用的环境条件来设点,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校多点”也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和办学条件共享,收放自如,集中力量、办出特色,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7

摘要: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内涵分析

作者简介摘要:李继坤(1963-),男,广东潮洲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从事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普通教育而言的。传统普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本位、学科导向,按照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来系统设计各个层次的教育内容,而忽视行业、职业等社会需求,忽视各类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①而职业教育则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蓬勃成长起来的新的教育类型,它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职业教育领域中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

首先什么是“职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的总和。

再说“教育”的含义。由顾名远主编的《教育大辞曲》中对教育的解释,是目前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他首先明确了教育属于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次,规范了这种社会活动是通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来完成的;然后,他把教育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摘要: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意识、内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等级教育。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和人类社会共始终。

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连名称都有多种不同的叫法。

在我国各种叫法中,影响最大、正规化程度最高的有两种,一是“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职业教育”。前者是1985年《中共中心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后者是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定的,而后者最终成为我国有关这种教育类型的法定名称。但是前者仍然在许多领域继续发生重大影响,如摘要:我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现在均称为“职业技术学院”;我国有两家级别很高、影响很大的职教杂志,一家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一家叫“职业技术教育”。

其实,我国最后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职业教育”的名称是一个历史悠久、包容性很强、非常严谨准确的名称。它发端于“五四”运动前夕我国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黄炎培、蔡元培、陶行知等人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历经近80年的发展历程,到1996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它包括了“技术教育”的全部内涵摘要:在传统的职业体系中,有些职业(如技术员、技术工人等)本来就有明显的技术性,其职业教育相应地也具有明显的技术内涵。不过,这些职业岗位多属于第一、第二产业领域,属于“大理科”范畴。而随着教育的普及,社会职业的发展、进化和职业技术的扩展、延伸,传统的无技术或非技术职业正日益减少,具有技术性的社会职业日益增多,而其领域又大大超出了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范围,许多是属于第三产业领域的(如管理性职业、服务性职业),属于“大文科”范畴。②相应地,其职业教育自然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只是已经不局限在传统的狭义的“技术”概念之中而已。可以预言,随着职业和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将普遍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而简单的生产劳动教育将不再能代表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这种教育的名称应当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确定为“职业教育”,以维护法律的严厉性,不应该再有什么非议。“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

那么,职业教育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越来越普遍采用这个广义的词语,共意义在于摘要: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另一方面强调了从抽象理论到实践过程的“教育和练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替代”。

目前,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基本已经达成共识摘要: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一是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降低青年就业的门槛,解决社会就业新问题,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二是即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三是职教法中规定的“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练习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基本的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技能练习是特色。

职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③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向。创业教育专家张竹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创业所要做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而创业教育必然离不开创新,必然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特性。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及印度尼西亚,近年来非凡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以开办小企业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建立“小企业创业机构”,开发符合职教特征的创业课程。以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为例,采用模块化课程,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分析探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一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就业。

职业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向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已经并正在从“终结性”转向“阶段性”和“终生性”,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创业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或“人生预备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据探究表明,就教育所传授知识的适用期来看,基础教育的知识可用15年,高等教育可用10年,而职业教育则只能用5年。所以,加强职业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基础之上构建一个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全面的终身化职教体系的重要性。形成职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体系。以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劳动者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创新、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曾经召开的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座谈会上也曾提到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工作,并提出了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四项保障办法,为人才的终身制培养提供了保障。

职业教育它具有双重属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它既相同又相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对它们的比较中,我们可以从职业教育的内涵得到更明确的熟悉。前者是一种“依靠性强”和“变化周期短”、和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密切的教育,而后者则是—种具有相对独立性、较为稳定的教育。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市场“睛雨表”的影响和科学技术的“助推器功能”,在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④

参考文献摘要:

①张震中、职业教育体系探究导论[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和教育.

②辜胜阻.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1-7.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8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力争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时期末,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地方有关法规为配套的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律体系。我们知道我国教育是由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部分组成,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城市行业或企业职工,还面向着几亿农村劳动者,无疑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天,我们分析其中含义,倍感邓小平的高瞻远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技术教育是跨入新世纪之后的主流,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本身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流,教育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现代化教育模式转变,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教育,使职工技术教育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需要,从而造就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开放的体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尽快形成《职业教育法》为核心的职成教法律体系。

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承担终身教育的历史责任。过去希望在青春期积累一生享用的知识或技能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了,据统计,知识的半衰期现在仅为5年,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际贸易关系密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知识的剧增,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一个人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成人职业教育是传统学校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弥补人们接受教育不足的缺憾,在个人需要的任何时代都能接受再教育,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可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以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到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大体相当。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初、中、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体制,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力争到2005年,使15一20%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的倾向,过多地重视学历教育,这是正规化。集中化的封闭型模式。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改组和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与函授教育,还要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使职业技术教育主阵地逐步转向社会、家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居住分散,当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从过去的封闭型教育模式为主体,逐步转向以开放教育为主体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取向,在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术资格并重的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培训,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提供接受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机会。与此同时改革文凭结构,职业技术资格已由过去的教育与职业的直接对应狭窄的定义,变为培养能力和行为的广泛概念,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文化的平衡,改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过渡环节,保证技术高中会考文凭的后读学习,在大学教育允许就业后重新学习。

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改革不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要改革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确定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如职工行业培训不仅是应知和应会培训,以适应岗位的要求。现代行业和企业制度要求培训知识型劳动者和智能型人才高技能操作人员,提高行业全员素质,懂外语,还要掌握网上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教学方法上,要用讨论武教学、启发式教学,激发职工的创造力。也可以加强交替式教学,鼓励接收青年完善行业或企业培训制度,促进青年在行业或企业中融合,保证学校教育与行业或企业培训和交替培训教学的研究,引导职工在本岗位上发挥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推进学校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等教学手段,让职工根据需要在国内外互联网上自立地学习,同时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加强新颖课程和现代化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变迁;现代化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当时中国的精英们为了摆脱民族危难,求强求富,从西方引进机器工业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职业教育(当时称实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目标的侧重点不断改变,走过了一个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循环往复的变迁过程。这个过程既反映了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

对教育目标的考察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教育章程和法令中的正式表述;二是教育思潮中教育专家和权威人士的主流思想;三是办学实践。教育章程和法规中关于教育目标的正式表述最具权威性,特别是当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愈强其表现愈明显,它代表了政府的办学主张,往往是对教育目标的思考和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教育章程中教育目标的表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往往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宗旨和目标已发生转移,而正式表述中却反映不出来。教育思潮是一种流行性的教育思想,个别人的教育思想能发展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思潮,必是倡导者深孚众望,追随者众多,才能形成一时之潮流。教育思潮中关于教育目标的理念必然会反映在办学实践中。从办学实践中窥察教育目标应该说是可信程度最高的,也符合实践检验原则。但从纷繁的办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一定时期的教育宗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免会以偏概全。因此只有把三个角度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目标。

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在力图抗拒外来因素以维持其封闭世界的努力一次次遭受重创后,不得不学着与西方打交道,先后创办了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培养翻译人才的西文学校,以适应外交及引进西艺的需要,其中设于1862年的北京同文馆可谓中国文科职业教育之始。同西方列强军事冲突中的一次次惨败使统治阶层中的部分先进人物认识到中国“器物”上不如入,西方的“奇技淫巧”确有可取之处,开始了对西方工业的引进。先后创办安庆军械所、江南船政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同时为适应军事工业的需求,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学习西方科技的学校,如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工艺技术职业教育的首创。其他著名的学校还有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等等。这一时期所开办的新式学堂多与外交、军事相关,反映出这一阶段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为“求强”而培养西学人才,无论是西文学校,还是军事技术学堂,均是为培养军事上能与列强抗衡,外交上能争取国权的专业人才。

随着殖民统治者对中国的侵略日甚一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当时的一些先进人物认识到,要反抗侵略不仅要“练兵将、制船炮”,增强军事实力,还必须大力发展国内农工商业以增强经济实力,“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商战之本在学战”成为当时包括洋务派和维新派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共识。洋务派代表张之洞提出“窃维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之事”,而“国事之强由于人”(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会折》)的主张。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他的《物质救国论》一书中指出:中国的问题在于“病弱”,“而就急的方药非有他也,在不讲物质之学也”。明确提出广设实业学堂以兴农工商各业,富国裕民实现实业救国、实业教育救国的愿望。在对实业教育的这种认识下,借鉴国外的教育制度,一批农工商实业学校纷纷建立起来,如杭州蚕学馆、端平化学学堂、广东商务学堂等。从这一时期实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可以看出,人们对实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已从单纯地为抗拒外来因素而“求强”发展为更具根本性的为“求富”培养实学人才。

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行是实业教育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前一阶段西学东渐思潮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它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已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演进。《学务纲要》在其全国学堂总要中阐明“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这是中国新教育史第一次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则指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事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这是对这一段时间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办实业教育以培养实业人才,为富国裕民之本计的教育目标通过学则的形式明确下来。当然实业教育中提出“富国裕民”的口号,其“裕民”并非指希望老百姓都富裕起来,这里“民”实际上指相对于官的士绅,是新兴的民族实业。实业教育是振兴民族实业的工具,是“裕”士绅的工具,而并非为接受实业教育的人谋前途。这一点与后来职业教育思潮中为“个人谋生计”以及“平民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富国裕民”的办学宗旨一直延续到1916年左右,职业教育思潮兴起。这期间中国的政治进程虽然发生了重大改变,建立了中华民国,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教育制度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颁定了新政权的癸丑学制,剔除了原学制中的忠君尊孔等与民主共和政体不相适应的封建思想,但办实业教育以图富强的理念并没有改变。1912年9月2日,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这里“实利教育”实际就是指实业教育。蔡元培把“实利主义”称为“富国之主义”,这反映了他对洋务派、改良派“求富”“求强”思想的继承。这种思想的继承反映了实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并没有因为政权的更替而发生重大调整,其办学宗旨的侧重点与清王朝期间的实业教育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自清末中国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后,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产生了许多流弊,实业学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书生气,工学生不学习,农学生不务农。1914年,黄炎培在调查全国教育情况时发现:实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出路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学生毕业后即失业,实业教育被称为“失业教育”。这实际上反映了实业学校的生计问题,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实业教育解决不了人的生计问题,何谈富国裕民?职业教育此时成为人们的选择。俞子夷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能营完全生活之人,间以处理实际之社会问题”(俞子夷《现今学校教育上急应研究之根本问题》)。这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富国裕民之手段,对个人而言也有重要意义。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开篇即言:“今之策国是者,莫不重教育;策教者,莫不谋普及”,提出普及职业教育的理念。又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曰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及也。一曰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把个人生计提到教育目标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新学制壬戌学制于1922年颁行,把中华职教社的主张通过学制的形式确定下来。新学制关于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七条,全面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第一条称“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是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涉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层次;第四条、第五条“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指出了社会经济与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和第三条“谋个性之发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教育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普及化、教育是普遍权利的理念,这是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重要进步。

职业教育运动并没有真正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脱离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实际的问题。1926年,以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意见同志书》为标志,职业教育运动进入低谷。但在1928年以后,伴随生产教育思潮的兴起,职业教育又陡然升温。这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相结合,以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危机,其中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起了关键性作用。国民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颁发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法规,最重要的是1932年的《职业教育法》,其第一条规定职业学校“应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技能”。从文字表述上看,其教育目标与壬戌学制的表述无显著区别,但仔细考察其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已向国家本位和社会本位有所转移,这从当时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可窥知一二。姜琦在《职业教育的本质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或职业教育就是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当时的国民政府对职业教育不遗余力大力推进目的也在于此,希望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生产力进而维护其统治。1947年的《修正职业教育规程》中也不见了“谋个性发展”的目标。虽然仍旧注重增进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养成职业之能力,但主要是由于个人生计问题不解决政权统治难以巩固,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目标的走向逐渐向社会本位转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接管了旧学校,并对其加以改造,职业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1952年,《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指示》提出“我们的国家正在积极准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和培养中级与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积极整顿与发展中等技术教育以解决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的中级和初级技术干部问题”,这表明新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技术干部。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目标,1954年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作了阐述:“在于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普通教育的文化水平……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等专业干部。”关于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劳动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提出“为了有计划地培养技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结构上的分化只是人才培养定位有了分化,而直接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没有分化。

1966年开始的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职业教育也难逃厄运,这期间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扰尤为严重。前期,大量的职业学校被撤销,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更无从谈起。后期为整顿教育,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科教组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办学中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必须以批林整风为纲,……努力为社会主义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人才”,仍然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1976年以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职业教育也进入恢复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个教育目标实际与前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宗旨无明显区别,强调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本位。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改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领域的变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就业上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渐解体,毕业生需要自谋出路,这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课题,因此为学生谋生计的内容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更激发了这种势头。另一方面,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相对变得较为宽松,社会在重视普遍发展权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个人需要和个性发展的内容。

考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走过了一条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往复调适的变迁之路。之所以走过这样一个历程,原因在于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变迁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现代化进程的后生外发型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从西方的引入必然是先器物(科学技术等教学内容)、后制度、然后观念的过程。教育目标作为观念层面的东西,其引入在教学内容之后,引入之后又要不断与环境进行调适整合。实业教育引入中国之初,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而观念文化还是原有的,实业教育成为功利主义的工具。结合中国当时境况,其教育目标必然是为“求强”“求富”而培养实学人才。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兴盛时期,外国的教育理念已经浸润到中国先进分子的意识之中,职业教育的引入已发展到观念层面,教育目标便增添了“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内容,之后这种新的观念不断与中国国情协调适应,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教育目标。中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之路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变迁的特点

(一)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会或多或少增添个人需要的内容,但社会本位一直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国家、社会,忽视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造成职业教育目标的社会取向,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使教育目标不时向个人需要、个性发展偏移。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家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一直比较强烈,但其中也有若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国家主动放松或被动削弱了对教育的控制,使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呈现出一种总的是社会价值取向,但有时也赋予个人需要的内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比较重视个性与生计,这不能不说是与当时政权更迭、政治集权较弱有关。

(二)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超越了发展阶段的教育目标只能成为一种教育理想

职业教育在中国一出现就被赋予了“求强”“求富”的历史使命,实际上它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一开始本没有谋个性发展、个人谋生之手段的内容,完全出自社会本位,这也是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越是处于危机时,社会目标越能成为整合人们行为的共同目标。随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发轫,职业教育的目标增添了“为个人生计服务”“谋个性发展”的内容,并贯穿了平民主义的理念,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职业教育毕竟不能成为普及化的平民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为自己上过学,认为与普通民众不同了,不能去务工、务农、务商,使个人谋生之手段也告落空。这个时期的教育理论虽然包含了许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真知灼见,但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也只能是一种教育理想。这以后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取向逐渐向社会本位靠拢,因为社会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使教育目标发生转变的程度。虽然在1960年以后,曾有过大办农业中学、普及职业教育的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的法令规程对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多大调整,但其办学实践以明显让人感受到对人本身的重视,对学生需要的重视,一切都是社会发展水平使然。

(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精英对教育本质的认知程度紧密相关

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社会精英们所发挥的影响功不可没,精英们对职业教育的思考和理念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许多职业教育的倡导者、思考者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倡导和阐述上,更是亲身实践,创立了不少职业学校,去实践教育目标。清朝后期,李鸿章、张之洞等权柄在握的洋务派重臣,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呼吁求物质之学以解中国之病弱,那个时期的教育目标也基本上在这些精英的主张范围之内。20世纪20年代末,黄炎培等不遗余力地倡导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增添了新内容。以后精英们发起的平民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等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教育目标取向走过了一个在社会与个人间选择的过程,其内容也多次发生变化。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定位在哪里,历史会引起人们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87.

[2]李东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