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森林工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2 18:32:23

森林工程论文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1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森林经营;森林定位;理论支撑;森林质量;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750文献标识码:A

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转变林业过去“重采轻育,重造轻管”的发展方式,要把林业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森林质量上来、转移到森林经营上来。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产品结构,推进森林经营工程,提高林地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实现林业转型升级,提升森林的综合效益。然而森林经营是林业工作的短板,主要原因是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必然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

1关于森林经营定位问题

过去一个时期,森林经营未得到足够重视,重视两头忽视中间经营环节现象非常普通,这与森林经营没有准确定位有直接关系。过去我们搞的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以生态建设为中心,这个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没把森林经营准确定位是导致重视两头忽视中间经营环节的主要因素之一。试想如果不进行科学经营,生态建设成果如何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应把森林经营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生态建设是中心,森林经营是基础,产业发展是保障(目标)。

2关于森林经营理论支撑问题

森林经营指导理论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法正林理论指导阶段、永续利用理论指导阶段和目前的探索实践阶段。由于人类对森林认识不断深入,对森林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森林经营指导理论已不适应新时期现代林业发展需要,亟待确立新的森林经营指导理论。从国际国内森林经营理论研究成果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近自然林经营理论已经比较成熟,比较适合指导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工作,国家和省级层面应及时确立指导理论,科学指导当前森林经营工作。以现代林业经营理念为指导,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完善本地森林经营技术模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关于正确处理几个关系问题

做好今后的森林经营工作,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3.1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培育森林是国家和社会赋予林业人的重要使命,林业人担负着林业自身发展和为社会提供林产品、生态效益等重要职责,做好森林经营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当前许多森工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获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种错误的利益观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做法,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要及时予以纠正。

3.2要处理好提高森林质量与促进就业增收的关系

提高森林质量和促进职工就业增收是森林经营工作的两条主线,也是两大目标。加大森林经营力度,提高森林质量,为职工和林农就业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职工和林农富裕了,就会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促进森林质量的提高。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牢牢把握住这两条主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3要正确处理经营与保护的关系

经营和保护是培育森林的两大主要手段,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森林,发展林业。当前很多地方过分重视森林保护,忽视森林经营,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经营导向。现阶段社会对树木、林产品及生态需求日益增加。但受国力影响,森林的多种生态效益还未得到合理补偿,林业面临自身发展、企业生存、职工就业、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林地收益。片面强调保护,忽视林业经营只会使问题和矛盾加剧,延缓森林培育的进程。因此要牢固树立“科学经营是最好的保护”理念,突破政策和体制障碍,加快公益林经营步伐。

3.4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投入-产出法,经济效益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如图 1所示,根据吉林森工集团规划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时,以单位公顷新植工业原料林第一次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第一个轮伐期为例,其期间每年发生所有经营活动可表示如下,表中0-1之间时间段表示第一年,以此类推。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8]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J/OL].科学网,[2008-03-25].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植被恢复;策略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108—02

森林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森林植被是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要素[1]。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森林生态系统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演变发展。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毁林建设的活动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功能退化。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

1 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

1.1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基本理论

对于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00年前的森林、草原和生物物种等自然资源的管理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得到迅猛发展[3]。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最基本的理论是—恢复生态学,它是森林生态恢复和建设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资源生态退化的因素,如人类的过度开发、稀有林木的不可再生;2)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如生态系统退化的进程和发展趋势;3)森林植被生态系的可恢复性和重建作用评价,如对生态系统恢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估;4)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如生态恢复所需土壤、水分和氧气技术;5)生态恢复系统的生态学过程研究,如生态恢复过程中物质循环与能量变化过程;6)森林资源退化的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理论等,如对植被恢复的生态系统重建进行研究。

大量的自然生态恢复实践证明,森林植被的生态环境随时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受区域环境以及研究目标的影响,恢复生态学理论仅仅适宜于建立一个与原有生态系统基本相似的自然生态系统。

1.2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具体理论

森林植被恢复所构建的是具有多样性物种的自然生态系统,目的在于追求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恢复区的生态状况。而恢复生态学这门学科并不成熟,未具备一套关于生态恢复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当前阶段森林植被恢复研究的具体理论大多来自普通生态学的恢复重建原理。

森林植被的存在与气候、以及气候的不断迁移耦合理论是构成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最基本理论[4]。植被的出现、成长以及演变均是在较大的空间内形成的,它受到环境背景的影响同时又改变着环境。植被的生长和繁衍是外部多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一些生态因子是植被生长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植被对外界环境依赖程度决定了植被的生态范围。因此,森林植被资源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应建立在它们历史上所生长的空间上。

2 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和方法

森林植被退化现象目前在全球蔓延,既有人为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也有天气干旱等方面的因素。森林植被恢复最根本的途径是运用现代技术、科学合理地对森林植被进行恢复和重建。通过大量的生态恢复实践经验,从推动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以及恢复生态学学科发展两方面来看,在森林资源的恢复重建进程中,应当注意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2.1 森林植被退化的历史演变因素探讨

植被的生长离不开历史事件的演化,生态学这门学科受历史时间事件影响较深。植被的出现和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植被过去的选择空间已形成了当前的生长结构,影响着现代生态学学科的进程和生态景观。我们必须对植被生长的过程,历史演变的进程以及植被退化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及探究人为因素、外界环境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重建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对外界干扰类型的响应规律。

2.2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学研究

植被的恢复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性因素,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最终目的就是随着植被的恢复,系统内的动植物和生物物种也随之增多,最终形成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持续状态。以此为基础,我们对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生态系统的变化。

2.3 森林生态恢复的植被安全问题

实践证明,在生态系统恢复进程中生物病毒的入侵、动植物适宜环境的缩减通常会造成生态被恢复区域的巨大损失。因此,在森林生态恢复与重建区域应当建立生态安全风险评级机制,预留森林生态恢复的可替代植被。同时加强现有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对森林生态恢复的植被实施不间断监测和定期评价[5]。

2.4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植被选择空间的操作问题

我国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还停留在小范围的、局部区域,缺乏从大空间上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宏观研究。只有进行大范围的研究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作用才有意义,研究价值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为更好的保护和提高森林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社会各界都应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从自我做起,关爱每一株植物的生存。

3 结论

实行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是实现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我国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现状,运用森林植被恢复理论,分别从森林植被退化的历史演变因素、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恢复的植被安全问题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植被选择空间的操作问题等方面着手,探讨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厚华,傅德志,孙谷畴.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1).

[2]何绍顺.浅析云南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02(1).

[3]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林学理论;木材检验;提高水平

1 与木材检验工作相关的林学理论

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等。通过运用这几大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进而通过对林学基础理论的运用,使得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不断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直至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一项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运用林学理论和木材检验的有机结合,使木材检验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有理论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木材检验工作的质量。

2 如何通过掌握林学理论,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2.1 运用测树学造材理论,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讲授如何合理的设计造材计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测树学造材理论的基础来支撑,就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业务水平,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才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根木材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造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造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上和产值上的降低。具体表现是坏材带走好材,长材造成短材,优材造成劣材,致使木材本身的质量人为的下降,不仅浪费森林资源也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用林学理论中的测树学造材理论,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木材检验人员就可以充分运用林学理论合理设计造材计划,合理造材,做到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2.2 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本来是林学科研的内容,而对于本材检验人员来说,掌握了这一林学理论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就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对伐倒后的原条进行具体的树干解析,再根据林分材种的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可以优先设计,选造价值较高的珍贵材种。再以此类推,设计的顺序是: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

2.3 运用森林计测学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的误差

长期以来,我国的木材的计测方式,都是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在具体的检尺工作中,往往并不太注意计测方法和计测误差。有了森林计测学理论的指导,不但可以提高木材检验的水平,还可以运用森林计测学的理论,让造成设计中的误差降到最低,检尺的误差也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要做好木材检验工作,就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当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木材检验人员的自身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木材检验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依据进行完整的检验体系,增加木材的利用效率,提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平稳持续发展。同时也给森工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我们应尽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建伟,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2002,8.

[2]赵宗辉,齐忠民.对如何强化木材检验管理的几点建议[J].林区教学,2006,5.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林业碳汇;项目;评价;黑龙江省 学术

2001年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再造林等森林碳汇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一项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经济上得到全社会承认,并进入一个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回报的时代[1]。

林业碳汇的概念就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范畴。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至此,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正式启动,并进入实质性的项目操作阶段。

1在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必要性

1.1引进林业建设的额外资金

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较为单一的政府财政拨付。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面对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建设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强省。目前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有5项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在现有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参与黑龙江省林业建设,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拓宽了林业建设资金的供给渠道,促进黑龙江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引进新进的造林技术

黑龙江省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除速生丰产林工程,有5项属于生态建设工程,植被恢复和森林保护是这几大工程的主要内容,都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活动后,目前可供造林的土地多为困难地段,特别是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和石质山区,造林难度很大,要求技术含量很高,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我国人工林平均蓄积量为 34.67m3/hm2,年生长量仅3.36 m3/hm2 [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不合理的营林、造林、采伐和更新作业措施,我国人工林存在严重的地力退化现象。因此,需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营造林理论与管理技术,提高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与固碳能力。 学术

2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可行性

从树木生长规律以及地域特点看,北方的森林尤其是黑龙江省的森林更适合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开展的国际碳汇项目时间在50年左右,要求在项目期内不能采伐。黑龙江省大部分树种虽然生长缓慢,待其生长成熟期与碳汇项目时间要求基本吻合。在碳汇项目期内,只要经营得当,森林就会一直处于较好的生长状态,起到长期吸碳和固碳作用。项目期结束,森林也达到自然成熟,成为可以利用的木材,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协调和结合[3]。从这一点上讲,黑龙江省森林树种具有更大的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优势。

3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经营总面积3 145万hm2,其中森林总面积1 919万hm2,活立木蓄积达15.7亿m3,占全国总量的13.85%,森林覆盖率43.6%[4]。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黑龙江省乃至国家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黑龙江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是个巨大的碳库。

3.1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评价

(1)森林碳汇量只计算林木生物量固碳量。

林木生物碳储量(Q)=森林蓄积量×蓄积扩大系数×容积系数×含碳率

=V×1.9×0.5×0.5

=7.46亿t

式中,Q:林木生物碳储量;V:森林活立木蓄积量(V=15.7);1.9为蓄积扩大系数;0.5为容积系数;0.5为树木含碳率。

(2)森林碳汇量包括林木生物碳储量、林下植物碳储量和林地碳储量。

森林全部碳储量=树木生物量固碳量+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

=Q+0.195Q+1.244Q

=18.19亿t

式中,0.195为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1.244为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

3.2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目前森林生物碳储量为7.46亿t碳,按当前国(下转第246页)

(上接第243页)

际上碳汇价格11美元/t计算,目前黑龙江省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82.06亿美元,合人民币560亿元。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7.35亿t,释放氧气 19.89亿t,释放氧价值达11 934亿元(表2)。说明目前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可以有560亿元进入森林碳贸易市场。如果考虑林下植物固碳和林地固碳,则目前森林全部碳汇量为18.19亿t碳(表1),碳汇价值为1 366亿元,但森林全部固碳量不应进入森林碳贸易之中。

4参考文献 学术

[1] 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

[2] 陈根长.也谈林业的历史性转变[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Z1):64-66.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林学理论;提高水平;木材检验工作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逐步的减少,造成生态的破坏。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各种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形之下,实现木材检验工作是提高当前森林使用效率和木材资源使用过程的前提基础。是在当前森林资源匮乏的前提下提出的检查标准。目前有部分木材检验人员仍沿袭着过去的观念,以为当前的木材检验员还是过去那种只是用来查数和在记账的人员,这使得当前的检验人员在木材的利用过程中没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检验过程中是一个综合林学基础为前提的信心理念和技术过程。是以当前先进的技术为指导,林学为基础的主要检验手段和方法。

1、木材检验原理

传统的木材检验随着当前各种环境因素和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以林业为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指导的新型木材检验手段逐步的应用在当前的木材检验过程中。这种方法是通过对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基础理论为主要的检验方式和标准进行对数学造林和树干的解析和分析过程,其在长期的检查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等多个系统的林学概念和理论知识。通过提高当前林业管理过程中各种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知识来增加其检验过程中的方法,改变其传统观念,进而通过林学基础理论在木材检验中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木材检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贯穿于当前木材生产经营的整个完整过程。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几乎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由此可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是相当重要的。

2、充分掌握测树学造材理论基础,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授如何合理造材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只有足够的测树学造材理论支撑,才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例如:原条量材设计是木材生产过程中,继打枝后的第一道工序,把每根原条设计成若于段原木产品,而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段原木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量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如果量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和产值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坏材带好材,长材短造,优材劣造,致使原木质量下降,浪费森林资源。又例如合理造材中的“三先三后”即优先设计先造特级原木,后造加工用原木;先造长材,后造短材;先造优质材,后造劣质材。“三要三杜绝”,即要量材造材,杜绝粗制滥造;要量尺标准准确,杜绝超长短尺;要材尽其用,杜绝浪费木材。还要摸索和总结本地区原条病腐规律。

3、充分掌握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基础,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是整个林学科研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本材检验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林学理论之一。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是摆在我们榆验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如何提高原条出材率上做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对各林场所的木材按林层、树种和胸径进行抽样调查,对伐倒后原条的具体情况进行树干解析,根据具体的林分材种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材种,即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树种,即水曲柳、红松、榆木;优先选造优质材种,即胶合板材、加工用材的原则。实施对原条优良部分优材优用,对梢头木、枝丫和劈裂部分,凡有价值、符合木材标准要求的都要造材利用。在保证提高造材出材率的前提下,考虑市场畅销且售价高的树材种,使两者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有限的森林资源充分利用,做到材尽其用。

4、充分掌握森林计测学、测树学中树木计测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误差

在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工作中,我们往往并不注重计测方法、计测误差等理论。但如果想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就必须充分学习森林计测学和测树学中的树木计测理论,把住伐区木材检验关。在伐区木材检验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木材标准,要特别注意原木不规则断面的径级以及弯曲、内腐、外腐等常见问题的判断与检查,做好归楞描号工作,达不到标准的木材一律不准下山。对归楞装车木材检尺要严格控制,装车时检验员要装一根检一根。要充分借鉴伐倒木测定中的各种误差处理方式,对误差的处理要科学合理。如果没有森林计测学作为基础的话,就无从谈起误差的处理了,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木材检验人员,学握足够的森林计测学理论是基本的要求。

5、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6、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深入了解节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其中,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也是一名合格木材检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林学基础理论。节子是最重要的木材缺陷之一,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节子破坏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不仅影响木材表面的美观和加工性质,更重要的是降低木材的某些强度,不利于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承重结构所用木材的分等,与节子尺寸的大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节子影响利用的程度,主要是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尺寸大小、密集程度和术材的用途等而定。传统意义上的木材检验技术,一般是被动地去检验节子,很少研究节子的生长规律。现代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森林昆虫学 实践教学体系 森林保护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Forest Entomology

NAN Xiaoning, HE Hong, GUO Xinrong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nxi 712100)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entomology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Forest Protec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building completed a "four-level integration of open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o that students able to apply knowledge,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forestry entomolog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est protection professional

1 森林昆虫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

森林昆虫学是森林保护专业森林昆虫系列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的统称。而森林保护专业森林昆虫系列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都是将实验、实习放在理论课程之后,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相对独立、容易出现内容重复、购置重复、低利用率等现象,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而在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与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改进的地方,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开放性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运作规章制度尚待完善。森保专业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必须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研究,构建起以应用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森保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各项措施。

2 四层次一体化开放式森林昆虫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森林昆虫学 “四层次一体化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以实践学研究型为主题”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实验技能全面、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森林保护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建设目标。

层次一: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块。森林昆虫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普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为主的专业基础实验课、以森林昆虫学、森林动植物检疫、资源昆虫学内容为主的专业实验课等实验教学。通过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课的统筹安排,进行实验内容的分层设计,随现代技术的改进不断加强实验内容更新,在保证各项功能实验开出的基础上,将实验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层次分别设计实验内容。通过验证性实验的减少、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逐年增加,通过实验的分层设计带动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具有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同时整合实验内容和实验资源,创造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时间和条件,制定相应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增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的经费投入,设置开放式实验教学基金,从而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层次二:教学实习模块。传统的森林昆虫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缺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们针对该课程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在实习地点、内容、方式以及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集“认知—调查—分析—研究”为一体的专业教学实习模式,即把原来的普通昆虫学实习与森林昆虫学教学实习合并,然后按照基础实习、专题实习、创新性项目实习三大部分组织实习。选择森林有害生物发生历史悠久和多样性丰富、尤其是地处我国南北地域分水岭的秦岭火地塘作为实习基地,开展森林昆虫学专业综合教学实习。秦岭独特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全满足了森林保护专业的实习要求,不仅使实习内容实现了南北兼顾,克服了以往实习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缺陷,而且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森保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实习内容。独特的实习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相关专业和同行带领学生实习,从而提供了极佳的同行交流和切磋机会,促进了全国各院校森保专业在野外实习基地的交流内容。

层次三:大学生创新项目模块。近两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创项目的运作和一些科创项目具有影响力科研成果的产生,带动了学生投入到创新性科研项目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将科研创新训练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真正作为实践教学的功能,看作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来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科研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导师,从本科阶段就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随着学校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该模式势必在全校范围各个专业推广而实行。

层次四: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大学本科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然而毕业阶段本科毕业生必然存在本科毕业后的选择和完成毕业论文的矛盾。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时间、精力以及热情投入方面都会大打折扣,毕业论文的验收和考核模式的单一,限制了部分学生选题的范围和学生投入时间,从而使毕业论文的过程流于形式。根据近年来就业形势和全国范围对森保专业的要求,采取灵活的毕业论文的考核模式,将毕业班学生根据考研阶段毕业生、找工作阶段毕业生、考公务员阶段毕业生分为不同类型,依据毕业班学生类型确定毕业论文的考核模式和考核办法以及毕业论文内容,从本科阶段随着本科导师的确定,毕业论文的内容也渐渐形成,从而避免了毕业论文与工作或前途之间安排的冲突,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3 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与实施

(1)健全规章制度。改革和完善了关于实习、实验、毕业设计(论文)一系列规章制度。尤其是开放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势在必行,以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实验进程、实习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实验和实习指导书等重新编写,保障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加大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力度。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和共享,对有效利用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科实验室的开放等相应制度和运行机制尚未健全。尤其是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经费来源以及开放实验室管理形式和开放共享形式,通过设立开放性实验室基金配备专门人员来制定合适的运行机制是一种可行经验。

(3)培训青年教师促质量。制定相应的《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奖励办法(试行)》,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等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锻炼。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还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森林保护系举行了中、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训练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