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政治心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28 23:31:44

政治心理论文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1

考察我国近十年对公务员的政治心理研究的期刊论文,从研究对象划分上来看,可以分为对某级别、某地区、某性别的公务员政治心理的专项性研究;从研究的具体问题领域来看,可以分为侧重于公务员对政治生活某一方面的认知、态度和信念的研究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务员心理特征和状况研究。当然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其中也有不少文章既属于某级别、某地区公务员政治心理研究范畴,也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来展开研究。

一、对某级别公务员政治心理专项研究

从公务员的级别来看,分为基层和中层公务员政治心理研究,而对于省部级副职以上公务员则没有专门的研究,一方面可能是研究样本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政治敏感性等因素,研究可行性不大。本文所指的基层公务员是县(市)、乡(镇)两级政府的公务员队伍,他们是保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核心力量,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先行者,担负着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中层公务员则主要指科级、县处级和司局级公务员队伍,他们是公务员干部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也是提高整个公务员队伍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关键。

1.基层公务员

对基层公务员的政治心理研究分为对人格特点、心态变化的研究、对公共服务精神的调查和分析。《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类型》一文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对1237名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和419名对照组被试的人格特点所作比较,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及其与行为风格的关系。《由“催粮纳税”到“服务群众”——关于基层公务员心态的调查》一文是在我国基层公务员经历着由“催粮纳税”到“服务群众”的角色转变的背景下,试图全面了解和把握基层公务员的心态变化而调查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先后深入张家口市具有代表性的4个县的14个乡镇,分别以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等形式展开调研,分析基层公务员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理想信念淡化,公仆意识不强;思想落后保守,支农能力较差;经济待遇低、政治进步慢;且受到乡镇机构改革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公务员心态良性调整的对策,包括:树立乡镇人民公仆高大形象,开展真正适合基层公务员的思想教育;建立“留得住心”的用人机制,强化基层公务员“执政”能力;体现优先原则,提高基层公务员经济收入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公务员公共精神现状分析与对策》一文认为提升乡镇政府公务员公共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务员公共精神缺失现状进行的分析,指出应加强基层政府的制度构建来塑造公务员精神。总的来说,基层公务员的政治心理研究比较丰富,能够紧抓基层公共事务和政策变化的新特点,调查在基层政府任职的公务员的心理的变化,从政治心理学角度分析其中原因,并探讨提高基层公务员执政能力的方法。

2.中层公务员

中层公务员政治心理研究集中于对政治成熟度、权力心理、决策心理和改革创新意识的考察。《我国司局级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分析》对司局级公务员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考察,表明司局级公务员心理的特征是权力动机较强,对失败有较强的承受力,但成功进取心不够,风险决策意识较弱,亲和动机中等;政治上比较成熟,情绪稳定,现实感较强,但不够活泼,过于冷静,缺少热情。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司局级公务员政治心理的成熟度和趋于保守的政治心态。《对县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的思考》一文,作者通过对曲靖市33个市直机关、9个县(市)区县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状况的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治意识有所淡化;理论功底比较薄弱;受不良思想侵蚀。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内因上看,没有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从客观上看,既有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也有体制因素。《贵州省厅局级公务员心理素质调研》通过设计问卷对省直机关厅局级255名公务员进行创造能力、自信心、预见能力和意志力的考察,发现在被调查的公务员中创造力非常强的人为零,较强的占9%,超过50%的人创造力非常低,说明贵州省厅局级公务员比较缺乏勇于开拓,锐意改革的创造型人才,自信心和预见能力的考查情况也不乐观。综上研究表明:中层公务员的政治成熟度相对较高,权力动机比较强,但是在预见能力和决策判断力上有所欠缺,而改革创新意识则明显缺乏,不能适应对领导干部的要求。

比较基层公务员和中层公务员的政治心理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都有较大差别,而关于两者的共性和差异的对比研究则少有人涉足。

二、对某地区公务员政治心理的研究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公务员的政治心理不尽相同,因此关注某一地区公务员政治心理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东省领导干部人格特征状况研究》通过采用16PF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588名领导干部进行测试,以探求广东省在岗领导干部的人格特征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领导干部总体的人格特征显著,在乐群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忧虑性、实验性、聪慧性、恃强性、敏感性、世故性这些人格因素与全国常模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心理健康者占67.10%,创造力强者仅占19.17%,有成功的希望者仅占7.15%,生活适应满意者仅占22.13%。”《杭州市中青年领导干部人格特征研究》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对杭州市213名中青年领导干部作了测量,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中青年领导干部人格特征表现为情绪稳定成熟、开朗热情、自信沉着、理智现实、自律严谨、敢做敢为、适应良好等特点,但果断性、刚毅性、创造性并不突出。男性更内向独立、自信现实、情绪稳定,女性更外向、乐群、敏感。《成都市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调查研究》则侧重于探讨如何提高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水平,以使成都市适应加入WTO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查结果认为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总体是好的,搞好制度与法规建设,建立合理的高薪养廉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环境,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是成都市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

上述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广东省和杭州市与西部城市成都市的公务员政治心理有着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公务员在创造力和满意度上并不比西部地区公务员更高,在行政伦理道德方面,西部地区公务员总体较好。但由于地区公务员政治心理研究相对较少,难以进一步得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公务员之间的区别。

三、以性别为区分的公务员政治心理研究

由于两性的差异,使得女性公务员的政治心理成为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其中的研究包括女性公务员的人格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对待政府机构改革的态度等。《浅析当今女性领导干部的人格特征状况》一文采用16PF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女性领导干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女性领导干部的人格特征显著,大部分表现为外倾、开朗乐观、心理基本健康,但为数不少的女性领导干部的创造能力不强,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困扰。还有针对某一地区的女性公务员政治心理状况的研究,如《上海市级女公务员发展状况调查》是上海市市级机关妇女委员会于2004年8月至10月对市级机关女公务员进行的专题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级女公务员政治素质过硬、信仰坚定、对社会发展、工作现状和生活态度都充满着信心,追求卓越,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女公务员认同度比较高,因此建立“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女公务员的作用,提升女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精兵简政应体现男女平等原则——辽宁省直机关部分女干部心态调查与建议》一文通过对辽宁省直机关20个涉及撤并及女干部较为集中的委办局女性的心态进行了调查,发现90%以上的女干部对机构改革持赞成、支持态度,认为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存在焦虑的心态占45%;表示无所谓的约占25%;思想压力大、意见大、心理不平衡的占60%。作者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对机构改革的反映尤为强烈,因此应当将性别意识纳入机构改革的决策之中。

综上研究表明,大部分女性公务员政治素质较高,信仰坚定,心理健康;但与男性公务员一样,女性公务员的创造能力也不强,对机构改革女性公务员的心态更加复杂,明确支持但又深感焦虑。但关于女性公务员的政治心理研究范畴和深度都有所欠缺,比如女性公务员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认知问题,权力心理、决策心理和腐败心理有无特殊性的问题都缺乏深入研究。

四、对公务员政治心理某一方面的研究

针对公务员政治心理某一方面研究主要包括公务员的认知结构、人格特点、政治心态和鉴别能力等。总结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公务员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特点客观要求很高,而实际上当前公务员还存在着腐败、守旧等与客观要求不符合的地方,因此探讨如何塑造公务员的认知结构和人格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政治心理的其他方面探讨相对较少,政治鉴别能力和政党认同是比较有创新性的研究。《试论公务员的认知结构》一文将公务员的认知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政治认知要求公务员从治理和政治责任的角度维护政治社会的正常运转,职业认知强调公务员对公众负责和其本身所具有的临界状态以及社会要求转化为公务员的职业伦理,社会文化认知在于公务员以平等的精神体现于社会公众之中,以公正处理社会中的人和事物以及公务员的自身和社会的双重身份如何对待文化的传承。《国家公务员的人格特征》总结道:良好的政治素质,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准则和现代心理素质与知识架构是构成国家公务员的人格特征的四大基本要素。

《论新时期我国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塑造》指出当前我国公务员存在着腐败人格、中庸人格、守旧人格及其官僚人格等不良现象,并探索我国公务员行政人格塑造的新途径。《论新时期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一文阐述了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内容及要求,以及从加强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当代中国群体政党认同的实证分析——以公务员群体为对象》探讨公务员群体作为执政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党、党的政策、党政关系、党群关系的认知情况。研究表明:公务员对执政党态度总体呈理性信任,大部分公务员认为执政党总体和谐,但是在提高和谐度方面还有一定的空间。

五、问题导向的公务员政治心理研究

问题导向的公务员政治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腐败问题,政府机构改革问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问题上。

1.腐败问题

关于公务员腐败的心理原因探讨相对较多。有学者认为公务员腐败是由于存在侥幸心理、失衡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等;也有学者认为腐败形态分为不自觉腐败和自觉腐败两种,不自觉腐败是由于公务员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而偶然产生的,自觉腐败是公务员不自觉地对于腐败由“模糊”转向肯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腐败政治心理,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从事腐败活动,但由于私欲的不断膨胀已无法控制自己。对于反腐败问题,《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一文强调要高度重视廉政心理建设,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切实有效地防治腐败心理演变,从源头上建设廉政文化体系和反腐败体系。也有学者认为应当用改革的精神反腐败,通过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和体制环境。

2.政府机构改革问题

关于公务员对政府机构改革心态的研究、关注公务员对改革的态度及各种表现,并探讨对其不良心态进行矫正的措施。《机构改革中公务员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针对吉林省长春市的公务员对机构改革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公务员希望改革的心理非常强烈,大部分人认为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不少公务员在看待人员分流时担心受“关系”和“人情”因素的影响,接受“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观念仍较为困难。这一调查反映出公务员期望改革、提高效率、公平竞争的积极政治心态,也能反映公务员群体中的人情和关系等政治亚文化根深蒂固。《政府机构改革前公务员的心态及调适》认为改革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关注改革前公务员心态的各种表现,并在此基础上、从自我的调适、行政组织调适和社会调适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政府机构改革前公务员中存有不良心态矫治的对策和措施。

3.建立服务型政府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青年学生政治心理特征

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心理不仅是社会稳定、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而且对青年学生的自身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青年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它还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能够从容应付各种社会变化的心理应变能力。

一、政治心理功能分析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政治心理处于政治文化的最深层次,这正是改变某一社会政治制度容易而改变人的政治心理相对难的原因。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可能会在一时举动中改变,但要从心理上改变社会,塑造一批新型的政治成员,则要有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青年是历史的主角,青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长,青年决定着社会的未来,青年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在社会转型期间能够把握青年学生政治心理特征,对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政治心理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就其主体而言,政治心理的主体是“政治人”而不是“生物人”。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就其实质而言,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过程,是对政治观的反映。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政治体系等政治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是客观的社会政治环境与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功能上来看,一方面,政治心理通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塑造出政治活动主体不同的个体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中介影响和作用于政治活动。健康的政治心理一经形成就会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发生作用,或者促使其自觉进行主流政治文化的认知实践,将自己的政治认知实践融人到主流政治文化当中去,实现政治心理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转化,自觉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政治活动只有及时地捕捉、正确地概括出一定时代和社会群众的政治心理,才能深刻地把握政治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真实了解群众的情绪与愿望,获得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赖于民众政治心理的稳定,即社会中公民形成一致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感和支持感。

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问题,实际上是政治学研究中对政治心理过程的微观透析,是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根据心理学原理,一般可以把人们的政治心理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四种要素。其构成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政治心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组成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二、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心理分析

青年学生从本质上讲也属于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其政治心理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发展阶段的制约,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政治观等逐步形成定型期。准确分析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特征,科学地采取政治教育手段,并进而形成全防卫、多角度的教育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克服现代化进程中因社会转型而引发的认同危机、形成良性的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从而有效地激发起他们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政治认知。“人们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政治现象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和场景,做出某种推测或判断的心理过程,即政治认知”。[2]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在政治认知过程中,人们不仅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政治知识,而且也会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

近几年来,青年学生的参政热情更多地表现出与党和政府利益及需要的一致性。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青年拥护党的领导,关注党制订的一系列政策,同时对党的评价也较为客观。在对政府工作的评价上,青年普遍认为政府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尤其是对于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际外交、抑制通货膨胀、确保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社会运行状况的满意度有很大提高。

总体上看,青年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首先,较重要的是部分青年对社会发展前景和社会稳定状况没形成确定的认知,显得缺乏信心。表现在:大部分青年认为中国近些年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但对这种势头能否持续却持观望态度;同时,他们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也有所认识。然而,现实社会中许多影响稳定的因素,如腐败、通货膨胀等使青年对稳定的预期较为含糊。所以,强化青年的信心,加强党和政府与青年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其次,青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而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和平等或多或少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产生了影响。由此,我们应认识到,青年学生需要深刻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内涵、实质与区别,在具备推动民主进程的愿望同时,也要注重民主进程的实际效果。

2.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自发的过程,政治主体在完成政治认知过程中,会对认知对象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心理体验和感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矛盾往往在青年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反应敏锐,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富有理想。他们期望通过亲身参与政治活动,来实现自己改变世界的愿望,并力求取得更多的社会权利,实现自身特殊的利益要求,因而在现实政治领域里,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政治积极性。纵观当今青年,他们对改革和各项政策的关注热情不减。甚至比以往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政策。由于改革和市场经济把这一特殊群体与社会结成利益共同体,因此,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政策实质上就是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预见,青年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会随着时间增长而愈益强烈,因为任何政策都会多少牵动着人们的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加强了青年对社会和政策的情感,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多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政策。

对民主政治的高度热情,是当代青年学生心态的又一重要特征,大到对国际政治、国内政治态势的关切,小到班级、寝室民主意识的渗透,表明时展的大趋势。有的观点认为,经历了的反思之后,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普遍淡漠。大多数青年感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远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办到的,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参与,因而对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决策工作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切。

然而,青年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使之情感多于理智,其高昂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以及所产生的行为,如果发挥得当,则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会受人利用,破坏和阻碍社会进程。

3.政治动机。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最求的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心理因素。”[3]激发政治行为是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标两方面有机构成。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政治需求则是社会需求的内容之一。政治动机是构成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政治主体在自身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在的现实政治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刺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自身的某种缺乏状态,产生某种心理需求;当某种政治角色或政治方式成为满足这种需求的条件时,政治主体就会把争取扮演某种政治角色或实现某种政治方式当作自己的政治目标,从而实现由政治需求向政治目标的转化,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实施的各种行为就是政治行为。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意向呈现自主的、多元化趋势。通过不同渠道来增强自身满足需要的能力。同时,以对社会的贡献为衡量标准,把社会需要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要求,这样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满足自身需要,激发强烈的政治动机。在对政策问题的判断上,大多数青年学生主张听取自己的意见,希望表达个人的政治愿望。大学生追求何种政治理想,确立何种政治信念,做出何种政治判断,实施何种政治行为,归根到底都源于他们自身的切身政治经济利益,受到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的支配、调节和控制。因此,政治价值利益实际上起着支配大学生政治立场、态度、行为的准绳作用。

4.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不同政治价值倾向。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纷繁变动时期,商品经济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标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首先,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日趋世俗化、功利化,庸俗的实用主义思潮在大学校园一度盛行。伏首沉思,当代青年学子惊愕地发现他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尴尬境地,于是别无选择的开启了通向世俗化的大门。以现实享乐原则为目标,包括金钱崇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一整套价值观在心中悄然建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中的精神因素开始减少,物质的分量上升,世俗、功利色彩明显增强。从六七十年代的“只贡献,不索取”到八九十年代的“按劳取酬”、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以追求实惠为终极目标,这标志着青年学生对传统义利观的排斥,也表明实用主义的流行趋势。青年学生观念和行为的超前性、理想化特点以及焦躁、惶惑、变幻莫测的世纪之初心态,使之不能充分认识到民主与现代化过程之艰难,产生了精神的迷茫、失落感。为能调适新旧体制转换时的心态,解脱自身精神困惑,大学生必然会对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产生兴趣。同时,价值观的倾斜和改革的诸种失误,导致社会科学再次贫困,加之国门洞开,西方实用主义思潮堂而皇之进入精神领域。

另一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从理想本位向权力本位倾斜,对实惠的价值认同导致“经商热”“从政热”兴起。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使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中务实的色彩增强。他们对实惠的价值认同,导致80年代末“经商热”的出现。90年代,随着竞争机制的不断深化,国家实行了公务员制,公务员的薪金和待遇有所提高。在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会从“理想本位”向“权力本位”倾斜。更多地倾向于以权力为本位的社会职业,“从政热”再度兴起。

三、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心理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观念,伴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政治心理也进行着深刻的变化。从以上分析来看,现阶段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现实性。青年学生对政治的关心更多地表现为对关系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的政治关注,如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前途抉择的国家大政方针,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党的战略决策,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国际大事等关注程度很高。他们已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不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环境,主张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下主动适应社会,寻求个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当代青年学生有强烈的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望,希望在政治价值中体现自我价值,他们的价值取向带着明显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2.理性化。青年学生政治心理中的理性色彩增强,这是政治成熟的一种标志。现代教育体系在向青年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理性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青年从非理性的政治狂热逐渐转变为理性的独立思考,开始对社会和自身进行再认识。不盲从而力求有主见成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特征,有人称这一时期的青年为“思考的一代”。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学生在观察改革和发展中的现象及问题时,已经逐步避开狭隘的个人私利的角度,感情冲动色彩单薄,开始客观地站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对诸多社会问题采取了理智分析的态度,冲动和过激行为逐步减少,体现了较强的政治成熟性。

3.参与性。近年来,由于青年的参政意识增强,各部门制定重大决策前进行论证准备的研讨会的参与者中,青年的比例愈来愈大。参与是渴求政治民主的行为表现,当代青年学生对民主的渴求,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进一步加深,这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根据调查,在中国当代青年学生绝大多数都积极参加所在学校和院系的学生会、团总支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的竞选,他们在组织内部发表对国家和社会政治事务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团体组织活动影响社会政治生活过程;另外,绝大部分同学都迫切希望真正实现对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政治事务的知情权与批评权,特别是对我国处于社会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及台海关系问题,更是倾注了十分强烈的关注,即使号称远离政治的部分同学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学生也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这份选票,大部分抓住机会参与了所在地区或单位人大代表或其他方面的选举活动,通过投票选举自己的代表等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权。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3

思想政治课具有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至理名言、名言警句可以供学生借鉴和思考。也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有很多出身贫寒却能刻苦学习,最终学业有成,实现理想和抱负。在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时时自勉。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心理体验,发现问题及的给予心理干预和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敢闯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

1.磨砺意志,战胜挫折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暴风雨的坚强意志,教会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挫折是磨砺意志的秘密武器,使他们明白“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做好迎接挫折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抗击打、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利用诸多名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伟业的典型故事。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材。那些聋哑人克服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堪称千古绝唱的舞蹈场面,震撼过后就是深思。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树立榜样,使学生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生活。

2.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是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命就要怒放,就要精彩。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在于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珍惜世间一切生命,因为每个生命背后都有靓丽的生命轨迹。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需要一种积极心态,乐观面对一切如意的,不如意的,快乐的,不快乐的,因为这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利用小论文写作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有独到的见解,有心理承受力,利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查找学生身上的不足,查找心理健康隐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着积极、客观的态度评价自我。例如面对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表达“我对早恋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判断和平时表现,及早洞察学生的早恋倾向,将学生的这种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明晰学生们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话题,例如你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观点的理解。通过小论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等大爱情怀。

四、主题探究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契机

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方便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教学中可以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小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也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

五、结语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内在关系

党的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新的提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新发展。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的关系,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价值统一性

1、理论基础相同

首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关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人始终是主体”原则,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塑造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培养人的一切社会属性,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终极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一切素质与能力都能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紧密结合现实中的人,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与发展理念,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提升人的道德情感、使人的个性不断提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提倡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强调要为广大人民在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还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主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重视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还将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实行疏导的方针,强调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对待学生要鼓励其自己发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解决一切可能解决的困难。科学发展观保障和促进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彰显人文关怀意蕴。科学发展观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供了理论支撑,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2、实践准则一致

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着重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能力。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激发人富有创造性地从事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有许多需要,将需要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地依次递进。随着人的生产活动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扩大,人的层次性与多样性的需要决定了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依据受教育者的需求不同,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当需要,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会出现不同的主体性,是具体的。[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主体与客体,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启发和激发受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影响。

3、价值追求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自我实现的受教育者。借助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消除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激发大学生寻求精神寄托,引领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唤醒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此外,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个性本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塑造人的独立人格、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引导人的终极关怀。[2] 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统摄心理疏导

1、人文关怀树立心理疏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人文关怀,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心理疏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发展的视角关注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疏导服务,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独特发展,凸显心理疏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2、人文关怀确定心理疏导“助人自助”的目标诉求

心理疏导是要以教育者为主导,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发展要求出发,引导大学生寻找深层次原因,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要培养受教育者自主的思考能力,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减少对教育者的心理依赖性。心理疏导致力于培养有积极心态、人格健全的“心理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规定了心理疏导“助人自助”的发展方向。[3]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受教育者成为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在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受教育者,反思自我、发展自我,使自身不断趋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彰显人文关怀

1、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心理疏导要以个体为着眼点,遵循个体的规律,影响个体的行为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疏导侧重于心理健康层面。人的思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关注的问题,人的心理惠及人的整个精神面貌。[4]人的心理既为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人的需要引发内在动机,推动着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积极而健康的个性心理才能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必须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需要。

2、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有效手段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谐。市场经济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使人们心理负荷过重,极度沉迷虚拟世界,进而诱发过激行为,极大威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疏导是自我革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转移到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层面上,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及时疏通和化解误会、隔阂和矛盾,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促进受教育者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协调个体全面发展,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人性的提升,为受教育者提供价值引导与心灵关怀,更加彰显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 耿俊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1).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力图从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入手,寻求缓解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建设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认真研究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寻求缓解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对事物所做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活跃的时期,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接受快,而学校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对单纯性、严肃性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反差较大,使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感。大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对外界刺激体验敏感、细微,因此,他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和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即使他们错了,别人言之有理,他们也拒绝接受。对领导、教师、学生干部分配的任务,往往拒不服从,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样子。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怀疑。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讲大话,讲空话,约束了个性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许多大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大学生对校内各种时事讨论、讲座态度冷淡,但是甘愿冒严寒酷暑到辅导班去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复习,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高度热情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度冷漠。

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否定与歪曲。这一现象不是那种嫉贤妒能、有意抹煞和歪曲他人成就的行为,而是指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并无恶意地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及评价产生否定情绪,甚至排斥身边的榜样人物,对倡导的事情持怀疑态度。

对许多事物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态度。有的大学生片面地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处相比较,甚至以现实社会中的消极事例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造成逻辑思维的混乱,影响了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遵纪守法的要求消极抵抗。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要求不响应、不配合、不以为然,不参加政治学习,不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等。对不良行为有认同感,一些学生把打架看作是英雄主义、有哥们义气。有的学生认为反传统是有个性,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把自己摆在与之对立的位置上,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从年龄上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迅速的青春期,社会接触面不断扩大,自我意识发展到高潮。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并倾向于自己欲望的满足。一且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便会产生逆反心理,用各种办法与阻碍其确立“自我”的外部环境相对抗。

从情绪发展上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情绪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反应强烈。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希望和绝望不断变动,积极与消极相伴而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利或不被理解的情况,时常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从思维方法上看,大学生由于受知识等的局限,看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加之自尊心又强,容易固执己见,带着这种思维倾向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就会以情感代替理智,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客观因素

一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庸俗的社会心理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变革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西方鼓吹的文明、自由、个性化思潮的剧烈冲突对青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如、营私舞弊、下岗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也往往令他们产生极大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是大学生群体因素的相互影响。由于部分学生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是非明辨力不强,思维方法较为简单,一旦遇到与思想意识倾向相矛盾的事情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很盲目的逆反心理。又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经历相似,心理相近。心理相通性较强,一旦某个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逆反,就会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理互换,并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继而使个体心理逆反扩大成为群体心理逆反。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改革进展缓慢,教育内容空洞、陈旧,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工作形式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与人格教育培养紧密结合,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因素。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修养不高,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老化,满足不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常感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教育者的形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产生不信任情绪,并最终发展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信任,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

三、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一旦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就有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严防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首先,建立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感情是疏导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论理,而且更要融入感情,这样才能逐渐缩小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竞争意识比较强,敢于直抒己见,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研究学生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增强对学生的信任感,尊重、关心、体贴学生,在心理上与学生和谐一致,感情上相互融洽,从而使他们乐于接受所讲的道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与自我教育能力。学生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是逆反心理消长、存亡的关键所在。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要适时加强形势教育,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心理承受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中国国情,认识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

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的抵触情绪。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坚持传统的说理、灌输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影响和熏陶大学生,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启发、疏导,避免其产生抵触情绪。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建筑安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company work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change, and pay attention to humane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maintaining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enterprise stability,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ole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 to colleagues.

Keywords: building installation enterpr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umanistic concer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 言

随着社会全面进步和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生活和工作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职工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高度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根据职工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当前建筑安装企业职工思想变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元化、现实化、动态化、复杂化特点明显。

(1)职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开放性。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断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影响着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职工思想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职工思想能够接受的范围不断拓宽,职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程度不断加快,职工思维活跃,这在激发职工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使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必须与职工思想变化速度相适应的客观现实。

(2)职工思想观念的现实化,呈现出现实选择取舍上的向利性。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职工面临着一些影响自身和他人利益的现实问题,职工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关注自身利益使他们感到尤为迫切,趋利避害的人生态度表现明显。对自己有好处的、有利的,自然就心甘情愿地接受,对己不利或者关系不大的,就持抵制、排斥或者敬而远之的态度。职工思想的现实化,影响在工作中,就是苦活、脏活、累活和险活不愿干,出现了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的现象,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不从心。

(3)职工思想观念的动态化,呈现出思维意识的不确定性。社会发展和企业变革的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职工只有勇于面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职工的流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其流动的范围、方式不断扩大和变化,新的社会成员及其思想、思维方式相互影响,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发生了变化,其思想观念中认同的成分在不断减少,思想不确定的因素不断增加,职工思想让人猜不透、跟不上。

三、现代建筑安装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实意义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建筑安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转换新视角。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元素,必将引发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提高建筑安装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在正确引导职工的价值取向,才能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全面成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仅是政治思想工作者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位员工的必修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完善企业价值理念,培育企业精神,激发职工的上进心、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概念在企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对企业职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职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职工共享成果”的理想境界。在此意义上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心理和谐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坚实的后盾。在企业里,只有职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不断增强职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也才能够保障和谐企业的和谐建立及和谐发展。

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维护建筑安装企业的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职工生活和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塑造高素质的企业职工,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组织学习座谈职工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在企业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处理问题,要着力丰富企业文化生活,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职工的情感和心理,让职工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二是为职工展现聪明才智搭建平台。为职工发挥才干创造条件,是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使用、锻炼提高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把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演讲、考核、群众评议、支部研究等方法给职工获得充分展示的机会,把优秀人才放到重要岗位,给其施展才华的舞台。针对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职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地降低职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职工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让职工能在为企业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加其成功感,满足感。三是人文关怀要渗透在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搭建企业文化平台来实现,一方面弘扬企业文化,一方面使企业文化的操作方法生动、灵活,职工乐意参加,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又培养了职工的团队精神,把职工逐步引导到企业的文化中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把危险和不良的想法抑制在萌芽状态;出现矛盾必须谈话,用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调解方法,送上一份合理公正的解决;评上先进或获得奖励必须谈话,送上一份一份鼓励、一份祝贺;生病住院必须探望,送上一份关怀和慰问;家中有困难必须访问,送上一份关爱和帮助。我们认为只有职工思想理顺了、压力舒缓了释放了、困难解决了、心情舒畅了,干劲就足了,工作的凝聚力也就体现出来了。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经济工作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弊端,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实处。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之魂,把思想政治工作所注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具体化、企业化。

四、结 语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7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供了帮助,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顾,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等等。

(三)爱情问题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经验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心理困境的学生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职生掌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势互补,长足发展。

(三)改善学校校园环境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8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统计结果的各因子分值均未≥2.5分,表示三本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总体水平偏好。某高校3级学生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3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而全国常模均高于其余7个因子分。见表1。

2不同性别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比较(x±s)

近三年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统计结果不同性别的3186名学生10因子分值,2012级女生10因子分均高于2013级和2014级女生,2014级女生除恐怖和精神病性分值最低,2013级男生除人际关系9个因子分均高于2012级和2013级,2014级10个因子均最低。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某高校近三年2012-2014级3186名学生,2012级正常健康学生人数862人,心理素质发生率92.3%,心理异常问题学生人数72人,心理异常问题发生率仅为7.7%;2013级正常健康学生人数952人,心理素质发生率89.5%,心理异常问题学生人数112人,心理异常问题发生率是10.5%;2014级正常健康学生人数1071人,心理素质发生率90.2%,心理异常问题学生人数117人,心理异常问题发生率是9.8%。和全国常模相互比较,略低于全国常模,表明高校学生的三本新生较少发生心理异常问题,其心理素质状况相对全国常模良好。这和国内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陈顺森、陈春玉对近20年采用SCL-90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变迁,10个因子中6个因子分逐年降低,说明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上升;[2]胡青坡调查研究2001年至2005年大学生心理Meta分析SCL-90因子分值有年度效应,得分逐年递减,表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水平逐年趋向好转。

3建议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学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有学者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从人的工作生活实际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需要出发,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文化发展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1]也有学者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以人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形象化。以人为本原则和“三贴近”原则充实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体系。[2]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学者提出,“要在工作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切实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这两类主体,积极促进师生思想情感的有效沟通;要着眼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三个维度,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要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善于利用网络载体、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作用四种途径,组织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活动。”[3]也有学者论述了“学校要建立制度,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教师要定位角色,畅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渠道;学生要有健康心理,树立坚定意志和宏伟理想信念。”[4]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学者提出,坚持和贯彻可接受性的原则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5]有学者指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要“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体作用,准确把握接受者的接受心理,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正确对待接受者的层次差异。”[6]也有学者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施教主体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理论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要重视受教主体的主体意识、接受能力以及利益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突出理论性、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体现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7]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

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表述。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意识形态功能和人文认知功能,而新时期应该“确立意识形态与人文认知并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观,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的倾向,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认知功能”。[8]也有学者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树立科学‘三观’,塑造政治人格,增强人文底蕴,提升精神状态,培育健康心理”。[9]还有学者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情感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创造功能、生态价值功能”。此外,还有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来论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体现着对个体的突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有学者指出,“个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目的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包括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

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几个方面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加强理论研究,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传礼.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体现.党史博采:理论,2012(11).

[2]王树荫,连欢.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新视野,2012.

[3]寇红江,段海超,王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4]黄红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社科纵横,2011(03).

[5]冯达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5).

[6]刘紫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浅析.学理论,2010(04).

[7]张中奎,张博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2).

[8]刘鑫淼,林春逸.重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理论探讨,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