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1-05 04:54:59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1

林业生态建设专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一)生态扶贫资金总体安排情况。20**年,我局围绕县委“1237”发展战略,牵头完成**县生态建设扶贫专项20**年实施方案,主要涉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资源利用、流域防治、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计划安排资金4XX.X万元,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安排中央资金1XX.X万元,县级资金XX.X万元;退耕还林工程,安排中央资金XX.X万元,省级资金XX.X万元,县级资金XX.X万元;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安排中央资金XX.X万元,省级资金XX.X万元;水污染治理项目,安排中央资金XX.X万元。

(二)生态建设扶贫目标:管护国有林XX.X万亩,管护集体和个人所有部级公益林XX.X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XX.X万亩;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XX.X万亩;完成岩溶区综合治理XX.X万亩(其中:封山育林XX.X万亩,人工造林XX.X万亩);开展生态护林员试点工作;实现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XX.X亿元。

加强河段水环境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结合生态堤防建设,到20**年底,新增水系绿化80公里,面积达XX.X万亩;加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内,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

(三)生态建设扶贫目标落实情况

1.生态保护建设上:20**年,我局积极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向贫困村倾斜。积极开展生态护林员试点,使更多贫困人口通过管护森林资源脱贫。

全县集体公益林面积XX.X万亩,涉及XXX个乡镇XX.X万户林权权利人,按照每亩14.XX元补助标准,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XX.X万元。其中XXX个贫困村XXX户贫困户有公益林面积323137.5亩,发放补助资金XX.X万余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XX.X万亩,发放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1XX.X万元,其中贫困村XXX户贫困户发放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XX.X万元;完成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植被恢复314余亩,投入资金

200余万元;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4380亩,封山育林12000亩,投入资金250余万元;开展生态护林员试点工作,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投入资金XX.X万元。

2.促进生态资源利用上:积极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加快建设“134”生态特色产业经济走廊的实施意见》,积极配合做好王岗坪森林旅游景区开发,抓好大熊猫放归保护,为贫困村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鼓励贫困户积极培育林下种养,发展食用菌种植,投入资金1万元。

3.人居环境治理上: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启动四川**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涉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项目,目前已投入资金XX.X万余元。全部项目预计于2018年9月完成。

4.推进防灾减灾避灾上:加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推进新棉镇岩子社区后山崩塌、城北沟泥石流治理等5处地质灾害防患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XX%以上;积极落实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实现连续2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县目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四率”达标。

5.支持已退出的贫困村开展生态建设上:一是抓好产业扶贫。加强全县XXX万亩核桃产业基地管理。20**年,我局整合项目资金XX.X万元,采购核桃接穗XX.X万芽,嫁接改良核桃XX.X万亩,涉及XXX个贫困村。整合项目资金XX.X万元,采购药剂900升,帮助贫困村组开展核桃举肢蛾防治工作;整合项目资金XX.X万元,购买肥料、工器具,免费发放给贫困村组和农户。投入资金XX.X万元,协助核桃产业发展企业、专业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县委政府奖扶政策要求,抓好核桃基地建设,落实规模化、集约化、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贫困村产业脱贫。20**年,新发展花椒1万亩,已通过检查验收达XX.X万亩,投入扶持资金XX.X万元。二是抓好贫困村生态建设,结合“绿美**”行动的开展,支持贫困村开展新村绿化、旅游景区绿化、水系绿化、公路绿化等,建绿化新村XXX个、绿化景区2万余平方米、绿化水系80公里,绿化公路69公里,投资680余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县林业局争取到位的林业项目资金,特别是林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较少,在全县林业产业扶持方面力度不够,助推中高山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现代林业产业项目选择比较单一,还不能满足广大贫困户脱贫对产业的发展需求,技术指导和管护培训也较少。林地、林木、森林资源利用,生态旅游发展比较之后,没有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还远远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在脱贫攻坚中,进一步加大对上林业项目资金争取,通过林业产业项目资金投入,促进贫困村实现产业脱贫。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加大林业产业基地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促进现有林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助推贫困村脱贫摘帽。深入调研,合理规划特色林业产业,充分挖掘林地资源,开展林下种养殖业,生态旅游等新兴林业产业。

二、林业专项扶贫项目方面

(一)专项资金情况:20**年,我县申报到位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XXX万元。专项用于**县王岗坪森林经营所黄草山森林管护站建设。

(二)专项扶贫目标:征用土地820平方米,新建黄草山森林管护站站房200平方米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供排水、供电、场地硬化及绿化等工程)。工期为6个月。

(三)专项扶贫资金目标完成情况:20**年8月,我局编制完成项目方案,并报经县委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同意。11月我局完成选址、立项及勘察、设计、财评及招标比选工作。20**年3月,县规建局、县发展局同意该项目实施方案。6月项目开始施工,由于受环境保护督查工作的影响,目前已完成管护站站房主体工程、三面护坡工程并通过地勘、设计、监理、质检站验收,形象进度达到项目总量的XX%以上,该工程预计于20**年12月底竣工。

(四)专项资金拨付及管理使用情况:截止目前,共到位资金XXX万元,支出41.9XXX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局先后接受了雅安市审计局、**县财政局对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工程资料、工程支付情况的审计和询查以及扶贫专项资金执法检查,未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涉嫌贪污等情况。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和专人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作业设计进行,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生态建设水平和保护能力,促进林业事业发展。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云南省;生态护林员;森林管护;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09103

1引言

自1986年启动实施扶贫攻坚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之前的“漫灌”式扶贫在解决了面上问题的同时,也日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精准”一词直击要害,是谋划和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精准扶贫作为2014年提出的中国扶贫系统的新工作机制和工作目标,定位为“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1]。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的战略重点。

林业与山区、林区、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计休戚相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独特的优势。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前制s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贫困问题仍是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瓶颈,扶贫开发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笔者通过对云南省贫困人口特点的分析,提出了生态护林员在精准扶贫中的突出优势以及挑战和对策,即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在森林管护中的作用,提升森林资源管护的效果,又实现林业精准扶贫的新思路,对推动云南省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真正达到精准扶贫有重要意义。

2云南省贫困人口的特点

云南省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2%,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长期以来,农村扶贫都是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及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瓶颈[2]。云南省贫困人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贫困人口量多面广、贫困问题突出、连片特困形势严峻。集中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多种特殊区域,贫困成因复杂多样,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等地,山地多平地少,农户收入结构单一。②致贫原因多样化。一是因病致贫;二是因灾致贫;三是由于自身条件如文化水平、劳动能力低等致贫;四是没有合适的项目支撑致贫;五是少数民族众多,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直过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众存在“语言难、住房难、行路难、增收难、保障难”等五难问题。

3生态护林员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

森林管护是开发和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一项保障性工作,在天然森林资源中做好管护工作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作用[3]。护林员是林业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森林资源管护的主要力量,其作用在于宣传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制止和报告偷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乱挖、非法毁林开垦和侵占林地的行为,同时,在森林防火巡查、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以及及时发现并报告森林病虫害情况,防止人畜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中发挥作用[4,5]。生态资源是山区百姓的主要生产资料,生态护林员在扶贫开发中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精准发力上,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中央财政按照1万元M(人・年)标准测算,相较一般护林员补助标准高。

(2)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必须做到扶持对象精准、资金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3)通过做实工作、强化监督,严格履行生态护林员选聘程序,明确选聘对象、选聘条件、选聘流程、选聘结果、补助标准等内容,确保选聘过程公开透明,选聘结果公平公正。

(4)将生态护林员纳入现有森林管护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维护森林管护体系相对稳定,明晰生态护林员的管护范围、岗位、责任、报酬以及监督考核,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充实森林管护力量的作用,提升森林资源的管护效果。

4生态护林员政策依据

4.1国家政策依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指示精神,国家林业局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向财政部进行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决定2016年从财政专项中拿出20亿元,在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选择20万人的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争取带动80万人脱贫。在2015年召开的全国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开发脱贫现场会上张建龙局长进行了动员部署,在2016年3月召开的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会上向副总理汇报了林业护林员脱贫方案,得到了副总理的充分肯定,财政部胡静林副部长表示如果20亿元不够需求,2017年将加大力度。为此,国家林业局在全国有关的22个省进行了统计,按照扶贫办提供的到2014年底数据,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5600万人,统计显示,年龄在18~60岁之间,身体健康,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责任心强的116.5万人,需要管护的范围包括公益林、未列入公益林的退耕还林、基层林业工作站可以组织管护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近7300万hm2。新增林业生态护林员,人均管护任务390多hm2,任务繁重。鉴于护林员是最直接脱贫措施,既解决了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又对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建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扩大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的数量。

4.2地方政府扶持

围绕中央关于“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要求以及云南省构建 “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的生态战略安全格局,按照“精准落地、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项目区森林资源分布、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与云南“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布局,充分考虑片区贫困人口与民族分布特点, 科学确定四个片区及片区外国定贫困县建档立卡选聘生态护林员布局。国家2016年安排云南省生态护林员25000人,补助资金2.5亿元,涉及4个片区及片区外国定贫困县,计88个重点县,现有护林员47338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67人),其中,专职43806人、兼职3532人,管护总面积约988.48万hm2;建档立卡选聘生态护林员计26431人,新增管护面积约133.63万hm2。

5生态护林员精准扶贫的主要挑战

(1)有效管护责任范围各类森林资源,建立稳定而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之良好发挥各类效益;有效管护新造林地,提高新造林地的成活率、保存率及成林率,增加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使林业生态建设与国家精准扶贫协同发展。

(2)云南省原有护林员工资大多500元M月左右,工资低、管护任务重,因此大多聘请村组干部兼任护林员。而生态护林员明确要求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取。尊重贫困人员意愿,提高生态保护岗位中贫困人口的比例,提高管护费用于工资性支出的比例,兼顾现有管护人员利益,不能因退岗造成返贫,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3)生态护林员明确选聘对象、选聘条件、选聘流程、选聘结果、补助标准等内容,需要对村组干传好政策宣传,确保选聘过程公开透明,选聘结果公平公正。

(4)生态护林员生活所在地属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则上一个贫困户至多安排一人参与护林,由县林业局或乡镇统一管理。对人口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聘一名生态护林员还解决不了贫困问题。

6管理对策

以发展健康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前提,协同扶贫攻坚工作,促进林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保护的生态优势、技术优势、队伍优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助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加快解决贫困村生态环境恶化、贫困人口增收少的瓶颈制约,通过整合工程项目、集中任务资金、增加管护岗位、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提出了以下建议与对策。

(1)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精准提高生态护林员实施质量,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持续受益的能力。鼓励机制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实现林业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应积极鼓励生态护林员在实施管护工作的同时,考虑长远脱贫致富路,发展适宜的林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多方谋划。

(2)国家2016年安排云南省生态护林员25000人,补助资金2.5亿元,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中央财政按照1万元M(人・年)标准测算,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给相对宽松,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或者减少人均补助标准,云南省也根据实际,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26431人。

(3)要按年度与生态护林员签订规范的管护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及待遇,同时建立和完善生态护林员管理制度,按季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劳务费。对考核不达标或的生态护林员要立即解聘,对不能胜任者要及时更换,对造成森林资源重大损失的生态护林员还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云南省仍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至2015年末, 88个贫困县共有建档人口123.59万户,共计430.04万人。抓好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施计划,争取增加生态护林员名额,确保2016年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与扶贫攻坚目标任务逐年落实到位。

(5)聘请生态护林员管护范围,可以是一般护林员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之外的,与生态相关的包括沙漠公园、湿地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

参考文献:

[1]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308(8):156~162.

[2]宋媛.未来十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1(5):86~90.

[3]吴晋辉.基于发挥森林管护作用的护林员管理对策[J].绿色科技,2015(11):119~120.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3

2018年4月下旬,县扶贫办重新调整结对帮扶对象,我局帮扶对象由XX镇坎头村转到XX镇五丰村。在镇委镇政府领导下,我所在的五丰村扶贫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在驻点的五丰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个人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和业务。为熟悉、理解、掌握扶贫工作政策和业务,我认真学习了上级一系列扶贫工作政策和重要文件,学习省、县精准扶贫工作系列文件,参加全县、所在乡镇的扶贫会议,了解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政策和业务,明确任务和职责,为做好扶贫工作打好基础。

二、依靠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工作。我同本单位其他4名帮扶责任人经常沟通交流,在一起学习、讨论,互相请教,虚心向其他同事学习扶贫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五丰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入户座谈等形式宣讲扶贫工作、惠农政策。利用入户访谈、调研的机会,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工作部署、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政策,让群众了解情况,明白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督促群众按时参加脱贫攻坚电视夜校的学习,抓好思想帮扶工作。下访中,注重与群众交流沟通,了解群众的诉求、愿望、想法,收集有价值的建议,向组织反映情况,做好沟通、服务、协调,尽量发挥好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作用,争取群众支持、赞同精准扶贫工作,进而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三、深入开展调研,收集扶贫对象信息。调查研究,收集扶贫对象第一手资料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在入户座谈、访谈中,注重沟通,深入了解贫困户的所有情况和信息,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存在困难和需求,做好记录,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为因户施策,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四、制订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精准施策。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分析,结合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制订了各户的帮扶计划。我结对帮扶已脱贫不脱政策的2户,根据各户情况,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扶计划。XXX一家5人,3个子女外出打工,因残(患精神病)、缺技术致贫,制定帮扶计划6条,动员、督促参加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学习,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产业上扶持种植圣女果4亩,帮扶贴息贷款1万元用以支持发展种植;落实医疗帮扶,给予购买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家庭人身保险和残疾补贴等,全年落实帮扶措施29条,已取得效益有27条。王XX一家7人,5个劳动力,2个婴幼儿,因缺技术、缺资金、自身发展不足致贫。制定帮扶计划5条,督促积极参加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学习,扶持种植圣女果11亩,金融帮扶方面落实贴息贷款3万元;给予全家购买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家庭人身保险等,安排儿媳当村计生专干。全年落实帮扶措施23条,已取得效益有21条。

五、完善扶贫台帐,规范管理扶贫档案。经常上门走访,了解贫困户生活生产状况,记录好各种惠农补贴、扶贫措施落实、核对贫困户的动态管理信息、家庭收入等方面情况,该上报的上报,该记录、录入、修改的按要求办理。规范填写好2户扶贫手册,按要求重新抄写2户扶贫手册。收集、整理和完善一户一档台帐资料。按要求上报有关表格资料。登录XX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录入、修改、核对有关动态信息、数据,做到扶贫手册、管理平台和XX扶贫手机APP准确无误,信息同步。

六、带着感情扶贫,送温暖感化群众。我保持每周入户走访一次,就像走亲戚一样,用感情与结对帮扶对象交流。有时应上级要求,频繁进村、入户,每次走访就像回家,用温暖去感化帮扶对象。利用元旦、中秋节等,与同事一起慰问结对帮扶对象,给予米、油、糖果、饼干等慰问品。在消费扶贫中,我们集体购买贫困户的生猪,给予每户猪肉五六斤,送到群众家里,他们十分感动,把我这个帮扶责任人当亲人。务工补贴政策出台后,我积极与贫困户子女联系,建立微信交流群,把文件和务工奖励申请表发给他们,详细讲解,要求填写后发送给我,我出面办理他们的务工补贴事宜。同时把他们当成小弟弟小妹妹,给他们介绍对象,劝导早日成家,以抚慰父母之心。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4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入基层考察29次,17次涉及到扶贫,其中有7次把扶贫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并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今年元旦,总书记发表了新年贺词,在讲完2016年部署后,专门用一整段来讲扶贫工作,他指出: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哿ν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今年春节前夕,亲临我省考察指导,充分肯定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要求我们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为重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书记特别以吉安市“四个一”的产业扶贫模式为例,肯定我省通过帮扶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走出了一条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等要向革命老区倾斜,推进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是做好“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学习领会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重点把握五个方面:一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阐述,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书记说,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从政党性质、执政责任、巩固制度的高度深刻理解,深化我们的扶贫工作。二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重大判断,切实做到“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总书记指出,推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对未来脱贫攻坚的难度要有清醒充分的认识,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三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精准扶贫、注重实效的重要理念,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总书记强调,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在工作实践中,把精准扶贫理念落细、落小、落实,做到精准、精准、再精准,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四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的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总书记多次讲,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在不断加大扶贫力度的同时,坚持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贫困群众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动力。五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强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组织领导。总书记强调: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把脱贫职责牢牢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紧紧抓在手上。

二、以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目标,全力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全省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减少54%,贫困发生率下降了6.9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34.6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和农村重点污染区,园了安居梦;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分别达到240元和165元,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总结全省“十二五”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省广大扶贫开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2016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扶贫开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考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确保到2018年提前两年实现2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和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中央《决定》提出的脱贫攻坚总目标,就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既考虑了基本的需要,也兼顾了长远的需求,既考虑了收入的因素,也考虑了基本的支出。如果仅仅是收入脱贫,但因病或因灾,支出不断增加,也不能算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度量,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要搞精准扶贫,就是要拿“两不愁、三保障”这把尺子来对比,哪方面愁、哪方面没有保障,就要着力解决哪方面问题。

第一,要健全三大机制。一是脱贫攻坚考核机制。本月上旬,省里已经派出4个组正式开始实施对25个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这个月底前将会出考核结果,省委省政府将于5月底前召开表彰会。还要研究出台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以及对定点扶贫单位和省级23个出台了行业扶贫实施意见的部门考核。二是精准脱贫退出机制。已经出台了《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退出的工作原则、退出标准、退出程序、退出后的扶持政策、退出规划的年度计划。要加强对当年退出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的抽查和评估工作。过去贫困县是难摘帽,谁都不愿意脱帽,现在是脱帽难,要规定比较高的标准、比较严格的程序以及还要实施第三方评估,确保退出更加精准,保证科学退出、合理退出。三是投入分配整合管理机制。省财政将筹集专项扶贫资金200亿元。今年省级可统筹财力的30%将用于扶贫攻坚,市县财政也要相应加大投入。要增加金融投入,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及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撬动更多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省级每年安排的扶贫资金,原则上按因素法分配,由当地政府包干使用,统筹用于扶贫工作,自主确定扶贫项目。近期,国家将出台支持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省里也正在研究,准备出台意见。总的思路,就是优化涉农资金的供给机制,以减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目标相近的、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核心就是要将资金的配置权下放到贫困县。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副总理曾说过,希望大家大胆整合涉农资金。这次在国家行政学院打赢脱贫攻坚研讨班上,副总理也讲到,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表态将积极支持整合,谁不整合重点审计谁,谁违规插手干预资金整合就处理谁,解决“整不动”等问题。可以说中央力度非常大,最近国家要下发的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意见,明确资金整合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设施和水土保持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和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土地政策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公益支持资金、产粮大县奖补资金、生猪、牛羊养殖大县奖补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补助保护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现代物流流通补助专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收入支付、用于农村公路养护部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资金、以及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会后要和省财政厅同志研究我省的方案,除了中央方案规定的整合资金项目,省里面下步也要拿出资金来整合,相信各相关县(市、区)一定能把资金整合好、一定能把钱用好。

第二,要完善四大体系。一是政策支撑体系。要在已构建“1+5+2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我省要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国家部委的部署以及脱贫攻坚规划,近期要制定好一个实施意见和相关工作方案。一个实施意见就是贯彻落实战略思想,打赢“十三五”脱贫脱贫战的实施意见,相关方案就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出台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以及涉农资金整合等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撑脱贫攻坚的实施。二是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重点加强乡镇扶贫工作站建设,进一步选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三是信息网络体系。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的部门对接和共享机制。四是社会帮扶体系。要对接好国家部委在贫困县定点扶贫和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对口支援,完善省级领导带省直部门和国有企业定点联系县扶贫制度,扎实开展各级部门定点扶持贫困村工作,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鼓励政策。

第三,要实施十大工程。围绕我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保障脱贫攻坚战、安居脱贫攻坚战,省扶贫和移民办提出要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搬迁移民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生态补偿扶贫工程、社会保障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等十大工程,这既符合中央和省里的决策部署,也切合我省实际情况。产业扶贫是重要的基础,异地搬迁扶贫是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关键举措,社会保障是兜底举措,生态扶贫是新途径。教育扶贫,目标就是要讲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要保障每个孩子能上学;高中、大学阶段要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接受。要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不能因学致贫、返贫,要采取措施阻断代际传递。转移就业扶贫,要提高转移就业服务精准度,要提高转移劳动力质量,同时要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沟通衔接,保障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医疗扶贫,要统筹考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大病救治、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卫生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要在完善合作医疗、重特大疾病救助的基础上,把重特大疾病中的慢性病纳入合作医疗保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才能实现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要通过实行签约服务,来解决对患有长期慢性疾病和残疾人的“看的好病”问题;要通过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等措施来解决“看得上病”的问题;“少生病”就是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等。

三、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要求,扎实做好搬迁移民扶贫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省还有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搬迁,按照1:1.5的要求,我省还有10万人要搬迁,易地搬迁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是脱贫攻坚的形象工程。但搬迁移民扶贫是人员分布结构、生产生活习俗和社会组织形态的调整和重组,不是简单的人口位移,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必须精确瞄准、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逐一销号。

第一,要坚持与精准脱贫相结合。搬迁移民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要坚持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充分考虑促进农民增收,绝不能通过搬迁增加农民经济负担,更不能因为搬迁形成新的贫困户,确保搬迁后农民收入超过搬迁前水平,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要始终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核心任务,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总结推广近年来我省在搬迁移民工作中探索形成的产业推动、市场带动、园区拉动、循环发展等产业发展模式,立足安置区资源和产业优势,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格局、经济收入来源、创收技能等特点,制定精准的增收计划,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致富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第二,要坚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移民搬迁安置决不能低水平复制农村,一定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要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使用的工作导向,灵活采取进城上楼安置、镇区安置等方式,促进搬迁户创业就业,全力推动易地搬迁与城镇建设互促互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政策实施,对部分长期在外打工或从事商贸活动且自愿在城镇永久居住的农户,通过落实易地搬迁中长期低息贷款和全额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引导搬迁群众采取购买城区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房等方式,在市区、县城、小城镇安置,并配套落实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政策。城镇环卫、绿化、安保等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向搬迁群众倾斜。要根据搬迁规划,统筹编制县城、乡镇、中心村安置点建设融资方案。按年度计划项目将县城、乡镇、中心村安置点建设项目统一打包融资,并明确操作程序与管理办法,确保县城、乡镇、中心村安置点的建设资金投入有保障。本次会议后,新的《易地搬迁移民扶贫实施方案》很快要下发,政策比以往好很多,最重要的是在2018年前,确保将20万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搬出大山。通过整体移民搬迁可以解决大部分贫困群众的搬迁需求,但是插花的贫困户如何解决,这需要认真考虑。在新一轮的搬迁扶贫中,不仅要继续做好整体移民搬迁,还要探索完善插花式的搬迁,甚至不排除采取拔萝卜式的搬迁模式。

第三,要坚持与美丽江西建设相结合。打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是总书记赋予江西的光荣政治责任和发展使命。移民搬迁工作只有紧密结合美丽江西建设,才能显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考虑现代文明生活、传统特色、生产生活需要等因素,统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同步配套道路、水电、通信、养殖小区、农用沼气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医疗卫生、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努力实现新房、新村、新景和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特别是在插花型搬迁和集中安置区搬迁中,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这里要强调的是,易地移民搬迁是脱贫搬迁,不是一步就达到小康的搬迁,搬迁的目标是要解决好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问题,它本身不能解决脱贫,各地务必不能形成因搬迁致贫的新贫困问题,不然就严重违背了搬迁的目的和要求。

四、以做好各项统筹协调工作为基础,确保脱贫攻坚顺利进行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靠常规措施难以奏效,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各项手段,整合各种资源,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的关系。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必须将保障扶贫作为兜底措施。要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近期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的实施方案》,重点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在区域分布、对象识别方面实现基本一致。坚持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加强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统筹协调,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4.4%,确保到2018年我省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同期全国扶贫标准20%,2020年高于40%。这是省委、省政府共同研究的决定。如果说到2018年脱贫摘帽讲求的是速度,那么低保标准的40%和20%是一个水平,这就充分体现出我省脱贫的水平在全国的排名。操作中,要加强标准衔接(以县为标准,所有的县低保标准都要高于贫困标准)、对象衔接(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且符合当地低保家庭财产状况的家庭,都要纳入低保范围;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贫困标准的,都要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要重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前期全省共剔除27万贫困人口,新增了19万贫困人口,这些大数据十分重要,关乎能否如期实现小康)、管理衔接(动态管理,民政部门负责低保对象,扶贫部门负责贫困对象,相互之间要支持、沟通,实现无缝对接)、政策衔接(建档立卡有很多扶持政策,下一步要通过两项制度的衔接尽量让这两个群体享受政策)、信息衔接(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考核衔接(民政和扶贫部门要将相互工作作为考核内容,通过两项制度的衔接,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为2018年脱贫圆满完成做好基础工作)。

第二,要正确处理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的关系。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战略重点在片,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必须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中推动协同发展,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在集中连片开发中强化集约效应。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分类指导、重心下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把片区攻坚与扶贫到村到户有效衔接,把贫困村脱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步推进,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做到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对头,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

第三,要正确处理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脱贫攻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第一民生工程”,既要坚持政府主导、行政力量有效推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也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同时探索建立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和社会扶贫对接平台,并健全扶贫项目和资金竞争立项机制,做到择优立项、先建后补、奖优罚劣,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省贫困片区县虽然开发不足,但丰富的矿产、中药材、旅游等资源又是后发优势,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注重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注重宣传推介资源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扶贫开发,力争把贫困地区打造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土。

最后,要强调的是扶贫宣传工作。总理强调,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打好舆论战、宣传战。扶贫工作需要造声势、造氛围,需要鼓干劲、推典型,需要做工作、传递正能量,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最近,国务院扶贫办领导介绍,中央电视台几乎每天都有一条扶贫方面的新闻,江西卫视能不能做到每周3条以上,回去后要和有关部门好好商量,一定要把扶贫宣传工作做好,省、市、县各级都务必要高度重视。另一方要面,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一些负面的新闻也会逐渐暴露出来。在建档立卡方面尤其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让一些人故意找岔子,标准不能降、程序不能少。要提高思想认识,将此类社会事件作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征求社会意见,加以改进,获得支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黎明说晚安”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扶贫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工作总结:王店孜乡11个村总人口约5.5万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03户4178人,贫困发生率约为7.6%。经过多次动态调整之后,王店孜乡目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48户4486人,现已脱贫1573户4296人(包括2018年返贫3户14人),2020年脱贫77户201人。全乡有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五岳村,以于2016年出列。全乡共计录入边缘户87户321人,脱贫监测户18户72人,占全乡目前建档立卡户人数的1.6%;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因病致贫有771户2071人,占全乡总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6.2%,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因残549户1620人,占全乡总建档立卡贫困户36.1%。

我乡按照《关于完善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南扶组〔2019〕14号)文件要求,坚持是把是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最重要的识别依据,重点关注仍住危房、享受低保政策、非贫困村内符合条件的人群,凡符合扶贫标准的,要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我乡坚持不搞规模控制,对经过乡村调查核实后,符合现行国家扶贫标准的农户和返贫人口,经农户申请、调查核实,“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等识别程序后,及时纳入建档立卡管理,今年以来贫困户家庭通过人口自然变更减少78人,增加20人,边缘户自然增加19人,减少6人。2020年年初,我乡上报77户201人为拟脱贫户,按照动态管理要求,对77户的一达线、两不愁、三保障进行核实,取得贫困户认可,通过“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后,给予标注脱贫。

2020年主要围绕“十大工程”实施扶贫政策和项目,一是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全乡共摸排具备产业扶贫条件贫困户1093户,截止到目前共分6个批次上报产业1044户涉及奖补资金481.219万元,边缘户3户涉及资金0.6万元。二是实施光伏扶贫政策,我乡共建设光伏电站4.96兆瓦,建设光伏电站16个,其中村集体电站1个、户用电站15个。光伏收益户为1132户,聘用贫困户为光伏管理员20人,除人社局补贴外另从光伏收益中每人每月发放工资400元。2020年光伏收益发放226.4万元。三是实施健康脱贫政策全覆盖,2020年元月以来,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8239人次,报销医疗费用736.61979万元。四是实施教育扶贫政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共计275户378人。中高职专科雨露计划申报共计104人,预计申报教育资助31.2万元。五是落实住房安全保障政策2020年实施危房改造8户,其中新建5户、修缮1户获得补助资金 10.6万元,截止到目前已完工。六是落实就业脱贫政策,全乡开发公益性岗位127个,光伏管理员28人、保洁员90人、生态护林员9人。七是落实金融扶贫政策,2020年贫困户“两免”小额贷款落实24户94.3万元。八是社保兜底。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使我乡困难户、扶贫户生活得到保障。目前全乡农村低保在册人员1090户1700人,城镇低保2户2人;五保户分散人员271人,集中供养人员18人,其中贫困户享受低保549户1729人,五保户221户298人;享受孤儿补贴6人,高龄津贴916人,残疾人护理补贴415人、生活补贴820人,在乡老复员军人2人,定补在册享受人员115人。各类资金补贴按照规定全部打卡发放。

2021年工作规划:

1、持续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对扶贫对象做到“应退尽退、应纳尽纳”,对监测对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突出边缘易致贫户,特别是因灾因病支出骤增户和收入骤减户,做到第一时间排查发现、第一时间跟踪帮扶, 有效防范因灾因病致贫。对照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要求,再排查、逐户再核验、逐人再审示、逐项再提升,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2、持续巩固提升数据质量。按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原则,紧盯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实地核查中发现问题,结合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及时在系统中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6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认真总结我乡2018年脱贫经验成效,努力实现到2020年我乡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一、脱贫攻坚现状

我乡深入实施脱贫攻坚行动,持续开展精准扶贫,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五个方面的突破,持续走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生态扶贫的路子,脱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不断提高,全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乡两个贫困村(**村为2019年重新启动目标任务、**村2017年已退出贫困序列),建档立卡贫困户493户1170人,实现全乡整体脱贫(其中全国开发系统中有17户29人贫困户已脱贫未标注成功,返贫23户56人)。

二、脱贫攻坚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责任担当,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凝神聚力、提神鼓劲、落地落实。

2.坚持用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指导实践。认真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与思、学与用、知与行相结合。保持脱贫攻坚正确方向,坚持目标标准,坚持精神方略,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强攻坚作风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抓好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特别要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七次全会等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积极将会议精神贯彻到脱贫攻坚全过程。坚决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要把握扶贫格局变化,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人口获得感,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安居、乐业、有保障为重点,突出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保障好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加快改善生存条件。

2.创新思路,精准扶贫。将识别确定的贫困村、贫困户作为主要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脱贫规划,落实帮扶责任,构建全乡精准扶贫管理体系。

3.落实责任,强化保障。落实村“两委”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以新的机制保障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和资金投入。

4.注重实效,遏制返贫。坚定不移推广主体生产模式,扶持发展特色富民增收产业。改善贫困村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防止出现“脱贫快、返贫也快”的现象。

三、目标任务

2014-2018年453户1085人已脱贫,确保453户贫困户巩固提升“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要求,同时巩固提升已退出**村各项指标,坚决防止“返贫”现象发生;2019年全面完成40户85人的脱贫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一超六有”,**村的贫困村顺利退出。

(一)分阶段强力推进。按季度打响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四大战役,各地各部门要打好“提前量”,及时筹措资金,及早启动项目,按工作进度分月分季度落实。坚持定期研究、半年总结、年底考核验收制度,确保工作持续稳定推进。

(二)分层级推动落实。按照“县(区)主体、乡(乡)主责、村组主抓、部门帮扶”的要求,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传导工作压力,压实工作责任,实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大力实施四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行动,察民情、看实情、转作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清单制+责任制”工作法,分月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做到年度目标分解到县到乡到村到户,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人头。

(三)分战线协同推进。按照“四个一批”工作计划,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市级各部门各尽所能、各负其责。紧盯脱贫目标,扎实推进产业就业、基础设施、政策保障等专项扶贫,将项目资金全面梳理、打捆整合,精准投入到村到户。

(四)多举措防止返贫。坚持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并重,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健全脱贫长效机制,在攻坚期内,确保脱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对已脱贫对象坚持做到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项目。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及时补差补短。加强返贫监测,做好脱贫返贫的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完善贫困动态监测机制。

四、脱贫攻坚重点工作

(一)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解决因电力需求增长出现供电能力不足的电网设施升级改造,重点解决村级低电压、超负荷、容量不足等“卡脖子”供电问题,深入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工程、村级阵地建设、村集体基金发展、社道路建设,实现贫困村的“一低五有”。

(二)加强“精神脱贫”工作力度。为推动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同步推进、同步完成的目标,我乡将结合“四好村”创建活动,在实施文明乡风宣教行动、实施志愿服务帮扶行动、实施文化服务惠民行动、实施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实施先进典型选树行动、实施教育、技能培训提升行动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并成立“精神脱贫”志愿服务队,对贫困户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并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认真开展早间十分钟清扫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整村推进”;滚动式扶贫

由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中国仍然有很多贫困村、贫困镇没有实现基本的脱贫致富,截至2010年中国申报的贫困村共有14.8万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我们永远围绕的主题之一,只有很好地处理三农问题,中国才能实现更强更远的宏伟目标。近些年,中国提出了三农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更多的贫困村走出贫困,“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就是这几年国家实施的重要扶贫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也真正为农民创造了很多增收机会,帮助了一部分贫困村实现了脱贫。

一、阿拉善左旗的滚动式扶贫概况

(一)阿拉善左旗概况

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13个苏木(镇)(8个镇5个苏木),总面积8.0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等23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边境旗。巴彦浩特镇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相对富集、开发前景广阔,被誉为中国秘境——阿拉善。全旗拥有草原6900万亩,林地120万亩,耕地24万亩,特别是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次生林36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全盟先后开发建设了腰坝滩、查哈尔滩、格灵布隆滩、西滩四个井灌区和巴音毛道、老崖滩、孪井滩、漫水滩四个黄灌区,农产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优质粮料、牧草、豆类油料、瓜果蔬菜等为主。

放牧养殖保留了双峰驼和阿拉善型白绒山羊两大优良畜种。“王府驼绒”荣获国际“阿米卡驼毛奖”,被誉为“纤维宝石”的阿拉善型白绒山羊绒荣获意大利第三届国际“柴格那羊绒奖”。阿拉善盟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肉苁蓉、甘草、麻黄、黄芪、锁阳等中药村,有雪豹、盘羊、野驴、鹿、兰马鸡、獐、猞狸等野生动物资源,这些都是开发的有利资源。

自2002开始,为有效遏制生态持续恶化趋势,阿拉善左旗相继启动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还草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国家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项目、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开展了规模、有序的生态移民搬迁转移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发展的聚集效益凸显;三是促进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生产稳步发展;四是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五是有力促进了农牧民传统观念的转变。

(二)阿拉善左旗滚动式扶贫模式发展现状

近年来,阿拉善左旗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总结推广了以“民存、民管、民用,滚动扶贫”的村级扶贫互助发展基金试点,和“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有偿滚动使用”,以及用贴息扩大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的三种扶贫模式,不仅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动群众对扶贫项目的广泛参与和关注监督,改变了扶贫资金分配使用要“平均、花光、无偿”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在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将部分项目资金逐步转化为扶贫基金,由嘎查两委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即第一批受益贫困户按照合同约定参与项目建设后,原项目扶持资金由嘎查逐步收回或以种畜置换,继续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利用,滚动扶贫。使扶持户既有压力又有责任,形成项目资金可持续运作的联动机制,推动项目区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滚动扶贫模式已在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赛汉塔拉、德力乌兰、温格其太、塔本呼都格、吉兰泰镇瑙干勃日格、巴润别立镇铁木日乌德和巴彦浩特镇苏木图共七个嘎查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扶持效果,受到当地农牧民群众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在实施整村推进之前,7个重点嘎查农牧民总人口1046户3408人,2008年末,7个嘎查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和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盟同期人均收入,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落后,农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水平较差,缺乏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针对以上阻碍脱贫致富的问题,阿拉善盟相关部门主要在通水通电、村路维修、饲草料基地建设、舍饲养殖、畜种改良、棚圈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其中不乏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典范。在减贫方面:7个项目嘎查共扶持农牧民650户2078人,分别占全嘎查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2.14%和60.97%,其中扶持贫困人口524户1676人,扶持计划生育户196户665人。项目实施后,贫困人口比重降低,贫困发生率控制在7.1%以内;被扶持的农牧民人年均纯收入普遍提高了1125元,其中计划生育户人均增收1250元,并全部实现脱贫,被扶持嘎查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088元。同时在滚动式扶贫实施过程中了扶贫资金管理项目措施,严肃了扶贫资金的使用。现在以瑙干勃日格嘎查为例,对滚动扶贫的模式做具体说明。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前的2004年,该嘎查人均纯收入1317元;2005年项目实施当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2356元;项目实施第二年,该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9元;项目实施第四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4179元;2008年,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2009年末,这个嘎查农牧民收入已突破7500元,在为农牧民创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瑙干勃日格嘎查位于锡林高勒灌区南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只有58公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共有耕地2282亩,林地278.9亩,农牧民144户,585人,其中特困户9户32人,低收入贫困户66户290人。2004年粮食总产量280吨,牲畜总头数1855头(只),人均纯收入1317元。人均耕地少、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技术应用不够,是嘎查整体贫困的主要原因。 转贴于

2005年,经盟扶贫部门调研论证申报,确定利用该嘎查丰富的秸秆资源,育肥羊来源广阔、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改善舍饲基础条件和发展舍饲养殖业作为扶持重点,启动实施自治区整村推进直接扶贫到户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由嘎查委员会主任负责项目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嘎查社员大会充分征求意见,确定对该嘎查贫困农牧户采取滚动扶贫发展模式进行项目扶持。要求贫困户按标准进行棚圈改建、扩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与扶持户签订了肉羊养殖合同,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农区养殖业,实现扶持一户见效一户。在项目实施中,先期由全体社员推选出该嘎查有致富愿望的60户贫困农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优先扶持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五有”户,即有劳动力、有基础设施、有信誉、有资金、有文化。对列入此项目的贫困户名单、扶持资金数量、扶持项目内容,在嘎查村务公示栏内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当项目完成后又对落实情况进行事后公示,增强该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该项目总投资70.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3万元,嘎查群众自筹37.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滚动扶贫、联户担保(最少三户)、分步实施、巩固提高”的原则进行运作。即在巩固首轮整村推进项目工程成效的基础上,分期收回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滚动使用,实现整村推进工程整体建设标准和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受益户的财政扶贫资金分两年收回,第一年收回40%,第二年收回60%,用于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往复、滚动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整体发展。项目第一批扶持户共改建扩建棚圈60座,购入土寒杂交绵羊1500多只,优质种羊3只;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同当地的养殖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降低饲养成本。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几年实践,第一批项目扶持户取得了生产发展、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扶持效果。而且,项目资金回收达到90%,第二批项目扶持户也开始受益,群众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日益饱满。

由图2可知:2005年扶持30户121人;2006年从尚未扶持的户中选出10户39人进行重点扶;2007年新扶持20户78人;2008年新扶持30户123人;2009年从未进行扶持的54户中选出51户进行了扶持。户均扶持资金强度均为3000元。

二、阿拉善盟滚动式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全盟区域性贫困和能力性贫困相互交织,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深。因农牧区地处偏远、人居分散、生活费用支出高,导致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差,避灾能力弱,因灾、因病、因学和因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大面积致贫返贫的压力仍然没有减轻,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业互补的产业体系,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农畜产品形不成规模,加工业和流通业不发达,带动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

第三,农牧民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很弱。从长远来看,相关技术支撑和服务是农牧民迫切需要的,今后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

第四,资金投入产业单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整村推进实施方案的要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要用于养羊业,但从阿拉善盟的实际情况看,近些年加大了“转移发展战略”步伐, 在“十一五”期间,全盟将2万余牧民从生态保护区或恶化区域转移搬迁出来,这些转移人口的安置主要在农区、开发区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全盟农牧业投资方向重点向 “迁入区”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倾斜。另外,全盟各嘎查村由于产业结构不同,有较为独特的产业支撑(如养猪村、养牛村、沙产业、绿色蔬菜种植),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以养羊业为重点,效益不会很明显,因此,建议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项目的实施应考虑该盟的现实情况,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结合地区发展大局和嘎查自身情况可以调整安排。

三、对阿拉善盟扶贫工作的建议

第一,扶贫要紧密与当地实际现状相结合,紧紧围绕阿拉善盟的转移发展战略,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大力实施扶贫项目,没有发展条件的则进行搬迁转移。

第二,不具长远发展的地区,要加大转移培训扶持力度。

第三,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捆绑力度,通过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建设、城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要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杜书云,张廷银.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新华社出版社,2005.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8

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印发《汉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汉发[2016]1号)文件精神,切实打赢我镇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8年全镇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户脱贫越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咬定青山不放松,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市、区对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凝心聚力,面对我镇9个贫困村、1809户5836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越线的艰巨任务,坚持抓脱贫就是抓全局、抓脱贫就是抓发展、抓脱贫就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抓脱贫就是抓第一民生、抓脱贫就是头等大事的五抓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镇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要求,深化抓扶贫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精准脱贫与防治返贫相结合、到村与到户到人相结合、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创新工作机制,立即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创新工作方式,由各自突击转为合力攻坚;创新工作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管创新工作模式,由输血造血并重转为更加注重造血功能培育;创新工作考核,由常规考评转为一票否决。立下愚公志,绘制作战图,设定时间表,采取超常规措施,形成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打赢攻坚战,实现同步够格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目标任务

到2018年,如期实现583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确保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根据省市区下达计划指标,结合我镇实际,全镇各年度脱贫任务:2016年脱贫越线2731 人,脱贫销号竹园村、田坝社区;2017年脱贫越线2241人,脱贫销号金龙村、晏坝中心社区、胡家沟村;2018年脱贫越线864人,脱贫销号泰山庙村、黄坪村、雷公坡村、联坪村,全镇全面脱贫摘帽。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充分发挥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强化政府责任,实施政府、市场、社会三轮驱动,发挥新型城镇、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带动作用,构建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六位一体、协同推进。切实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包村领导、包帮部门、驻村工作组、镇村干部、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六位一体工作机制,坚持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体,协同推进脱贫攻坚。

坚持保护生态、循环发展。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打攻坚战,亮生态牌,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

坚持工作下沉、夯实基础。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贫困村、贫困户。坚持工作下沉,落实对象、项目、资金、措施、派人、成效六精准,解决好扶谁、扶啥、谁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让贫困人口获得更多实惠。

坚持扶志立业、激发动力。坚持扶志为先,扶智为核,扶业为本,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宁自立、不苦等,宁苦干、不苦熬脱贫观念,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推进开发式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对象精准、底数精细、对策精确是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精准识别、摸清底子是精准脱贫的首要工程和全程工作。持续深入做好建档立卡完善、核查和衔接工作,摸清底子,动态管理。要以户为单位,落实干部上门照相、社会公开公示、群众投诉举报三项制度,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数据层层审核,由书记、镇长签字确认上报。识别的贫困户信息通过逐级公告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细分致贫原因,明确具体帮扶措施,完善信息系统,搭建精准扶贫、避灾扶贫搬迁、社会保障和伤残优抚四类信息共享平台,无缝对接,跟踪监测,动态管理。汇集贫困户具体情况,以户为基础,以村为单元,逐级编制脱贫规划,形成一村一网页、一户一方案的户、村、镇、脱贫规划体系,制定脱贫攻坚作战地图,挂图作业,逐一销号。要围绕脱贫作战地图、时间表和总体脱贫规划,编制脱贫方案,重点解决好扶谁、扶啥、谁扶的问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稳定脱贫。

(一)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坚持把易地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紧扣三精主题,落实提速度、上水平的要求,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新型社区管理、产业配套、资金监管等机制,探索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与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政策的有效对接,加快搬迁进度,提升工作质量。坚定集中安置和进城入镇、进社区安置基本思路,进一步优化小集中安置,从安置对象、方式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坚持三优先搬迁原则,确保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地灾户、洪灾户、危居户、特困户搬迁任务,需要搬迁的贫困户必须在脱贫前搬迁到位,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贫困户搬迁安置任务。坚持强化社区管理工作,结合镇村综合改革,依据社区建设规模和实际状况,按照新设、融合、挂靠三种类型,将搬迁社区管理纳入城乡行政管理体系,明确社区组织架构,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确保搬迁社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加强社区公共设施配套,进一步抓好安置社区垃圾污水治理,努力创建山水园林、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避灾扶贫搬迁新型社区。坚持把增收致富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企业带动、产业支撑、技能提升、资金互助等有效模式,深入抓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推广,确保增收致富。推进土地腾退复垦、两证办理工作,坚持两灾户、危居户即搬即拆除,根除危险源,同时配套土地复耕,进一步缩短贫困户搬迁土地腾退时间;要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传统村落,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围绕全镇确定的茶叶、核桃、生猪等主导产业,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合作社、能人大户、帮扶干部)+模式,采取合作组织互动、能人大户联动、综合帮扶驱动的三动精准扶贫办法,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进行动,在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传统手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促进扶贫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按照权益到户、集中使用、农户参与、滚动发展原则,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扶持发展对贫困户带动能力强的法人实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将财政专项投入设施农业、养殖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益。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三)引导劳务创业脱贫一批。坚持有组织劳务输出与群众自发劳务输出、外出务工与就地务工相结合,做强劳务经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能,实现就业技能脱贫。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帮助更多贫困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增收。通过技能学校组织师资力量就地就近开展技能培训,对未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一个不少的进行培训。

(四)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支持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充分利用林地、坡地、水域等资源,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市场销售型转变。增加贫困户政策性收入。加大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争取将有条件的贫困村25以上坡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积极申报调整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

(五)开展医疗救助脱贫一批。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实施医疗救助+精准脱贫行动,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因病返贫或返贫的群众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门诊统筹率全覆盖所有贫困户。加大救助范围,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医治。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实施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公共卫生项目。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六)强化教育扶贫脱贫一批。把教育扶贫作为断穷根的重要支撑,全程施策,帮助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全面落实好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资助政策,实现教育助学全覆盖。对免费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前一年在园幼儿每年免除保教费每生每年70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对贫困家庭的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发放2000元补助;对贫困家庭的中高职在校生,除享受国家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外,每人一次性再给予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对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实行助学贷款、助学金全覆盖,每生每年30008000元。改善辖内学校教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

(七)落实政策兜底保障脱贫一批。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核准需要兜底贫困人口,对无劳动能力、符合五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五保供养,符合低保对象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同时加大农村低保标准与贫困线标准并轨工作力度,确保低保对象实现精准兜底脱贫。加快区域性敬老院等养老设施建设,实现对孤、残、智障等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家庭、学校、村级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三、创造脱贫攻坚良好环境

(一)增强牵引能力。坚持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脱贫攻坚相结合,紧扣脱贫攻坚工作,围绕到村到户做好项目规划,增强脱贫攻坚牵引力和带动力。

(二)强化基础设施。紧抓脱贫攻坚机遇,做好相关行业对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比较集中的自然村组道路建设,加强村组公路安全防护、危桥改造等完善工程建设。实施水利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工程、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18年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供水保证率超过9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加大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加快贫困村整体推进力度,全面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提供科技支撑。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鼓励各类人才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加大对村组干部、党员、高级职业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等致富带头人培训。

四、完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

(一)实行脱贫攻坚领导体制。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队,由区委党校校长何华担任队长,区财政局长熊建华、镇党委书记、田坝工作站长、镇长担任副组长,工作队成员由市区驻镇帮扶工作组组长、各党委委员及驻镇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抽调优秀干部,整合扶贫部门力量,集中办公。

各贫困村成立脱贫攻坚工作组,由联村领导担任组长,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及市区驻镇帮扶工作组组长担任责任组长,第一书记、镇驻村工作组和村三委为成员。

(二)落实驻村帮扶脱贫攻坚责任制。按照领导包联、干部驻村要求,夯实工作责任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组到户到人。并把包联包抓工作考评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三)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积极开展社会扶贫活动,动员协调企业、商会以及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建立镇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做好相关事宜的衔接协调,通过引导、帮扶结对等形式,让企业、商会以及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对贫困群体帮扶捐赠、医疗救助、就业培训、技术指导、资助困难学生、创造劳动就业机会。

(四)建立目标考评机制。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大幅度提高脱贫攻坚专项考核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实行脱贫攻坚专项考核对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制。对村(社区)三委会班子、镇全体干部职工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覆盖考核。

(五)强化督查问责机制。落实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脱贫攻坚督查问责职责,加大日常和专项督查,对脱贫攻坚中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抽调专人,专项负责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工作进度、脱贫质量、资金运转、作风纪律等方面督查,对脱贫攻坚不为、慢为、乱为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五、强化脱贫攻坚保障措施

(一)强化各级责任。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局的首要任务,层层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认真履行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镇党委每月专题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抓紧施工、强力推进。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脱贫攻坚实战紧密结合,用严和实的标准衡量干部作风和脱贫成效。实行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脱贫攻坚年度述职报告制度,每年12月25日之前,村支书、村主任向镇党委、镇政府报告年度脱贫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实效。

(二)强化基层基础。抓好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高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驻村;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组,实现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贫困村全覆盖。以村支部为核心,整合到村扶贫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攻坚合力。全面落实村干部补贴待遇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政策,将村组干部待遇与扶贫绩效相挂钩。建立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识人用人的导向,落实干部奖惩和经济激励,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可以优先推荐选拔任用。

(三)强化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设立脱贫攻坚专门机构,一名副科级领导具体负责,将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干部充实到队伍,配备不少于6人的脱贫攻坚专职人员。

(四)强化氛围营造。强化舆情引导和监测,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脱贫攻坚的大环境。准确解读上级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深入宣传我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关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生动报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齐打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声势。开展扶贫扶志工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志向,培养自尊自爱、积极向上心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辅之以各方帮扶,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开展广泛社会动员,营造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有为社会扶贫氛围,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推进社会扶贫进机关、进单位、进家庭。完善社会扶贫项目库,搭建供需平台,全面及时公开社会扶贫捐赠信息,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发挥村规民约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引导贫困群众革陋习、树新风,脱贫困、奔小康。完善培训体系,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培训,将脱贫攻坚政策、目标、任务、要求等内容直达每一个组织者、实施者、受益者。把中省市区脱贫攻坚战略思想、政策措施和镇党委、政府重大部署及相关政策业务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各级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自觉性、主动性,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献力的良好氛围,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焉耆县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焉党办发〔2016〕4号)精神,全面推进县交通运输局2016年扶贫攻坚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结合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扶贫开发战略为引领,紧紧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部署,以加快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内容,全面加快交通运输扶贫攻坚步伐,为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把扶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问题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为主要对象,以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加大扶贫攻坚交通运输支持力度和精准度,集中人力物力,扎实推进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影响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支撑,确保焉耆县2016年贫困村北大渠乡北渠村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圆满实现。

三、工作重点

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村相结合,按照县委、政府扶贫工作总体安排部署,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特点,2016年县交通运输局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扶贫攻坚支持力度。

发挥交通行业优势,密切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提升全县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县1个贫困村、937户236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奠定交通基础。全力以赴推进2016年重点项目建设。加快314国道乌什塔拉-紫泥泉道路建设,力争明年顺利通车;加快314国道老油库-27团5.3公里、沙河工业园-交警大队1.2公里道路加宽建设,形成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使我县成为连接南北疆的重要交通节点;积极争取实施G218线-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道路等一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初步形成全县农村公路相互贯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格局;继续推进访惠聚交通惠民项目建设,造福沿线群众。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水平,实施安保工程的实施,保障农村道路安全畅通。

(二)优先改善北大渠乡北渠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

北大渠乡北渠村为焉耆县目前仅有的自治区级贫困县,全村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23户,总人口1250人,居住维、汉两个民族,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0%,贫困户167户605人,其中:低保户41户53人。按照2016年北渠村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全力改善北渠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修好致富路,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北渠村整村脱贫创造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2016年全力争取北大渠乡北渠村通村油路建设项目,项目预计总里程13.5公里,估算总投资742.5万元。

(三)巩固四十里城子镇麻扎村脱贫成果。

四十里城子镇麻扎村为自治区级贫困村,2015年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全村共有278户928人,劳动力536人。贫困户117户,366人,其中,回族3户11人、汉族19户71人、蒙古族21户63人、维吾尔族74户219人。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全力巩固麻扎村脱贫成果,进一步改善麻扎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2016年,实施麻扎村2公里通村油路项目,总投资60万元。

(四)完成七个星镇乃木墩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任务。

加大对定点帮扶村乃木墩村贫困户的帮扶济困力度,争取实现贫困户早日脱贫。乃木墩村辖有四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3户804人。贫困户8户21人,其中汉族6户12人,维吾尔族1户7人、蒙古族1户2人。继续加大乃木墩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2公里通村油路项目,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捷交通环境。依托访惠聚住村工作组,针对该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情况,配合村两委,因户施策,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加强与财政、建设、民政、水利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协助贫困户争取免息贷款、富民安居房、低保等惠民政策,联动扶贫。根据贫困户现状,着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致富信心。配合村两委,积极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积极争取资金扶持、技能扶持、就业扶持等多种帮助,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长期帮助与临时救济相结合、物质帮助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帮助其提高生产技能、提供致富信息和生产资料,解决种植养殖技术和资金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脱贫致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交通运输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深入贫困村、住村点开展调查研究,部署和协调扶贫攻坚任务落实,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人负责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加大项目投入。根据县域交通现状和贫困村交通建设实际,精准践行交通项目建设投入政策。主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对接,主动汇报,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倒排工作日程,落实工作责任,做好项目建设规划,切实加快项目建设力度。

生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9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扶贫开发暨生态家园建设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和州生态家园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县“十五”以来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安排部署*年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我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上,县委书记刘志兵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好。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成绩,再接再厉,坚定做好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年)》的第一个五年。五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以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年,全县GDP实现18.53亿元,比*年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6元,比*年增长11.6%;到*年底,全县赤贫人口由*年底的6.72万人下降到6.04万人,减少了0.68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由11.9万人下降到11.3万人,减少了0.6万人,两类贫困人口共减少1.28万人,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圆满完成了“十五”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既定的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村推进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自*年以来,我县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实施、集中帮扶、整体脱贫”的要求,先后启动了5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截止目前,已有40个村完全达到了验收标准,还有18个村即将验收。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础环境明显改善。58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或四级沙石路,村组公路总里程达到1024公里;新建水池水窖3983口,村村用上了安全卫生水,解决了3.4万人的饮水困难,50%的农户还用上了自来水;58个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电视入户率达到91%。二是主导产业基本形成。58个村都有1—2个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经济特色专业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和农产品商品密集村。三是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年,58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5.5元,*年达到了1367.1元,三年时间增长了571.6元。有村级集体经济的村由6个增加到19个,纯收入总额由5.8万元增加到59.74万元,增长10.3倍。四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涌现了刘银昌等一批先进典型,创造了“艰苦创业、勤政为民、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刘银昌精神和新时期艰苦奋斗的“鸡公岭精神”,成为了激励全县人民决战贫困、奔向小康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同时,我们坚持把以沼气池建设为主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一建六改三配套”,积极探索“三沼”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广“猪—沼—X”等生态农业模式,全县共发展沼气池3.04万口,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30个,完成“一建六改”生态家园示范户1万户,其中*年建设沼气池8000口,不少农户实现了生活能源清洁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家居环境优美化。*年9月,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委托省农业厅对我县*年度3000户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的结论是“优秀工程”;三里乡石牌村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生态家园建设先进村”,全省仅3个;我县生态家园建设模式被农业部列为世界再生能源研讨的范例。

(二)产业化扶贫效益初显。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信贷扶贫资金7580万元,培植形成了畜牧、林果、魔芋、药材、蔬菜等特色支柱产业,建设基地37.7万亩,年经济收入3亿元,带动近8万农户。同时,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入户”活动,在全县选择10个村开展生猪品种改良,共投入小额信贷264.46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村畜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的花果山工贸有限公司、金璐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为龙头企业扶持资金1799.25万元,*年,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自营出口创汇162万美元,带动农户7.2万户。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进展。*年,全县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1家,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405人中,结业405人,实现转移就业405人。由于近几年包括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内的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形成了气候,有力促进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数稳定在8.6万人左右,*年实现劳务收入近4亿元。

(四)搬迁扶贫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户申请、村申报、乡镇审核、县审批”的程序,稳步推进搬迁扶贫,严把对象审核关、资金兑付关和安置落实关。全县共完成搬迁投资1904万元,其中,农户自筹资金1374万元,部门帮扶资金47.8万元,税费减免34.2万元,中央补助资金448万元。共搬迁农户1016户,其中,梯次搬迁330户,特困搬迁358户,地质灾害搬迁144户,房屋改造184户。积极探索就近分散搬迁、梯次搬迁、就近相对集中安置、地灾避让集中安置等多种搬迁扶贫模式,达到了扶穷人、搬穷人、搬得出、能致富的目的。

(五)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较大改善。一是围绕教育办实事,解决农村上学难。五年来,积极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28万元用于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并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捆绑40万元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的如厕难、饮水难问题。去年还积极从省扶贫办争取指标,按照“家庭贫困、成绩优秀、本人自愿、学校推荐”的原则,在全县农村中学择优录取了6名优秀贫困学生到武汉睿升学校免费读高中,解决了农村少数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二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解决农民就医难。在县直部门的帮扶下,58个重点贫困村中有51个村建起了卫生室,并添置了设施,农村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三是改善通讯设施,解决农村通讯难。从财政扶贫资金中为干溪坪、火龙等村安排资金4.5万元,安装了“村村通”无线电话,解决了通讯难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六)社会帮扶机制不断创新。一是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投入机制,一方面加大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要求,把发改委、扶贫开发、水利、农业、交通等各方面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截止*年底,全县累计为58个重点贫困村捆绑投入资金4427.14万元,村平76.33万元。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使贫困农民从中受益,实现增收。二是实行部门帮扶,创新参建机制。扎实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参与整村推进工作,从资金投入、物资扶持、科技指导等方面加大对重点村的支持力度,不脱贫,不脱钩。五年来,各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到重点村的帮扶资金达677.38万元。县老促会积极发挥作用,募集基金220.8万元,引进省州支持项目资金51.6万元,基金增值53.3万元,解决人畜饮水17处,维修乡村小路13处,扶贫济困25户,捐资助学32人,参与消茅5户,校舍维修3处,建林果基地8个150亩。民营企业、广大干部职工也纷纷捐资捐物,帮扶机制不断创新。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保障机制。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推进扶贫开发的硬措施来抓,加大了重点贫困村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力度,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几年来,58个重点村中有26个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州、县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不但解决了大多数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为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有的经验还在全省产生了积极影响。去年11月,省政府在我县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现场会,整村推进“四基兴村”的经验在全省得到广泛推广,并在全国扶贫开发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引起与会者的广泛赞扬,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分三次对我县官店镇和业州镇鸡公岭村整村推进的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刘银昌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工作者”,鸡公岭村被表彰为“全国整村推进先进村”。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扶贫开发、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斗志和决心,已成为扶贫开发的精神财富和精神象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仍然较多,进一步消除贫困的难度还在加大,扶贫开发任务相当艰巨。一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到*年底,我县尚未解决温饱的赤贫人口,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人口还有6.04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83—944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11.3万人,这两部分人口加起来共有17.34万人。二是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弱,一遇灾病和市场波动,不少人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三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大多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客观上具有开发难的特点,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才缺乏,医疗、卫生、教育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既难脱贫,又易返贫。四是有的部门、有些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战情绪,抓扶贫的力度弱化、措施软化、部门帮扶意识淡化,制约了我县扶贫事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充分反映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充分说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更加艰巨,工作要求更高,责任更大。各级各部门务必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肩负使命,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年的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县“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关键性五年,也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五年。未来五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明确要求“贫困人口继续减少”,提出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和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政策措施保障,省级扶贫投入逐年递增,*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达到1.8亿元。面对发展机遇,立足县情实际,着眼未来发展,我县“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年)》和《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坚持依靠科技推动扶贫,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着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农民基本素质,狠抓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搬迁、老区建设五大工作,增加投入,加大力度,创新机制,为建设小康建始,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年,做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年全县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解决2067人赤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和7348人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扶贫搬迁448户1792人;在继续实施好*年启动的18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同时,新启动20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400人;扶持龙头企业5家,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元以上;完成1300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围绕这一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紧瞄准农村贫困群体,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工作。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方法,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把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坚持走“四基兴村”的整村推进之路,以解决贫困户温饱为中心,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发展社会职业为基础,以建立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动力,把最贫困的村纳入整村推进规划,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衔接。一是要继续抓好*年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对照省确定的10项验收标准,按“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继续抓好*年启动的18个重点贫困村建设,确保在明年2月以前通过验收,特别是对那些工作进度慢的村,要加强督办,查漏补缺,强化措施,确保完成整村推进任务。二是要迅速启动今年20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今年的20个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已经确定,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等不靠,按照《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迅速启动20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并抓紧组织实施。在“整村推进”工作中,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围绕“四基”,着重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信村村通“三个村村通”和卫生示范村、文化示范村、科技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四个示范村”都要与整村推进配套,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通讯、听广播、看电视难等问题;要以促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为目标,加快贫困村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要把产业培植作为增加贫困村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选准发展项目,宜烟则烟,宜畜则畜,宜药则药,重点在壮大产业、拓宽市场、增加效益上做文章,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注重提高村民素质,在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的同时,实施农民文明建设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等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二)以脱贫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各级各相关部门务必要把产业化扶贫作为带动贫困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件大事抓好抓落实。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壮大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发展壮大烟叶、畜牧、林果、魔芋、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继续加强对景阳薄壳核桃、景阳鸡、关口葡萄等特色产业的支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支柱产业梯级结构,构筑特色产业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以建始红小豆、三里香米为主导品种的杂粮和优质粮,加大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形成杂粮、优质粮产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二是要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大力实施“银企合作扶贫”工程,加大对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支持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周转。同时要全面推行小额贷款工作,安排一定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小额贷款贴息和建立担保资金,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要拓宽产业化扶贫的领域和范围,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推动产业化扶贫。三是要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建立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类流通营销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指导贫困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着眼贫困劳动力素质提高,抓好转移培训和素质建设工程。坚持人力资源开发和自然资源开发并重,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扶贫的治本之策。经验证明,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能使一个家庭脱贫。我们要围绕“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省、州实施“雨露计划”的要求,加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步伐,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扶贫办、财政、劳动、教育、商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劳动力转移培训合力,要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转移,借鉴宜昌青华职校贷款培训、就业还贷的培训经验和“三个一”(一表人才、一口流利的语言、一技之长)培训模式,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办好转移培训基地,确保完成4000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目的。实施素质建设工程,切实做好“科技扶贫”工作,是扶贫开发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式。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种养水平;要围绕产业发展,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要继续开展到贫困村支教活动,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抓好“普九”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

(四)立足改善贫困村民生存环境,稳妥实施搬迁扶贫工程。搬迁扶贫是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温饱问题、缓解生态压力的根本途径。我县尚有1600余户、6400余人生存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让这部分贫困户搬离环境恶劣地区,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州下达到我县的搬迁扶贫任务为448户、1792人,县已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在此,我强调几点:一是要严把搬迁对象关。要严格按“户申请、村申报、乡镇审核、县审批”程序,真正把需要搬迁扶贫的贫困户纳入规划,并在3月底以前完成搬迁户的申请和申报工作,县扶贫办要加强对搬迁扶贫对象的核查,严禁把不符合搬迁扶贫政策的农户确定为搬迁对象。对已审批的搬迁扶贫户,要加强管理,尽快组织实施,并完备各种手续,健全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乡一册,一年一卷,由乡镇收集整理,交县扶贫办统一保存。二是要按政策落实扶贫搬迁资金。今年省按户平6000元下达扶贫搬迁资金,各乡镇要根据搬迁户的贫困程度确定补助标准,严禁搞平均分配,真正将扶贫搬迁资金更好地用到搬迁困难户手中。三是要搞好“三个公示”,即各乡镇要对确定的搬迁扶贫对象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中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各乡镇要对搬迁户的资金补助情况进行公示,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贫困户手中;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要及时将搬迁扶贫对象和补助标准在“建始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进行公示,方便群众查询,确保搬迁扶贫政策公正。四是各级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公安、民政、国土、交通、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要为扶贫搬迁工作创造条件,严格兑现各种优惠政策,真正把老百姓的事办好、办实。五是坚持“四个结合”,促进后续发展。要将扶贫搬迁与整村推进、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搬迁户的耕地和近期口粮补助问题、贫困人口的增收和后续发展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家园建设步伐。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把生态家园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狠抓落实,通过建设生态家园,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今年我县生态家园建设的任务是建设13000口沼气池、12个生态家园示范村和1000户“一建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户,同时还要完成*年1980户的沼气池国债项目扫尾工作和*年1200户沼气池国债项目。面对这些硬任务,我们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配套建设。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按照“一建六改三配套”模式,立足村组实际,科学做好规划,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搞好配套建设。二是要坚持规范建设,保证质量。要继续坚持“十制管理”,即在资金运行上实行资金管理三专制、技术员工资统管制、资金补助公示制、年度审计结算制;在物资运行过程中,实行政府采购招标制、配件生产公司制、后续服务网络制;在技术管理上,实行技术施工准入制、工程质量监理制、责任事故追究制。通过“十制管理”达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物资采购、统一物资发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验收标准、统一工资标准、统一后续服务,确保沼气池建设质量。三是要坚持建管并重,优质服务。要根据州政府关于农村能源建设“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采取“公司+合同+农户”、“订单合同服务”或者村民“一事一议”等多种办法,搞好后续服务,达到“五个一”,即沼气池建设户一户一本技术应用手册,一户一张沼气安全使用知识挂图,一户培训一个沼气技术明白人,建池100户以上的村有一套技术讲座光盘,一个建池户一年最少接受一次培训。同时,建池100户以上的村服务网点要达到“四有”,即有门店,有专业维修人员,有服务热线,有统一的收费标准。要通过后续管理,确保沼气池的使用效益和使用安全。四是要坚持试点示范,树立样板。要按照农业部《*年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野韭池村、石牌村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村建设,4月10日前要完成总体规划,6月底前要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同时要积极开展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十乡百村万户”创建活动,切实抓好业州镇松树坪村、高坪镇八角村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示范村建设,为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生态家园建设样板。五是要坚持综合利用,提高效益。把“三沼”综合利用贯穿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全过程,配套实施“三大工程”(清洁能源利用工程、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农业污染防治工程),继续大力推广“猪+沼+X”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今年要在全县推广沼液浸种2万亩,魔芋防病施肥1万亩,综合利用“三沼”的绿色食品基地要达到20万亩。通过加大“三沼”利用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害化种养,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业效益。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新局面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生态家园建设同样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长期作战、扎实作战的思想,在强化责任上下功夫,在完善机制上求突破,始终不渝地把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做好、做实,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强化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责任制。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家园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人,限期完成任务。各乡镇要根据*年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强化责任,落实措施,确保责任上肩,任务到人,工作到户;各部门要把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结合各自工作职能,落实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完成帮扶任务。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对驻村工作队员提几点要求:一是要完全与单位脱钩。工作队员要长期驻在村里,与乡镇、村一道制定好年度规划,分解好目标任务,抓好项目实施。单位不得再给驻村工作队员安排相关业务工作,驻村工作队员的年度考核由单位与县扶贫办、乡镇联合进行考核。二是要搞好汇报和信息反馈。工作队员每两个月要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工作,半年和年终要做好总结。三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工作队员要切实做到“五不准”、“六注意”,即不准作风飘浮,不准各自为政,不准吃拿索要,不准违法乱纪,不准擅离职守;注意加强学习,注意工作方法,注意艰苦朴素,注意深入农户,注意言行举止,注意忠于职守,自觉维护驻村工作队员的良好形象。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检查督办力度,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确保我县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动态监测机制。扶贫开发只有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去年,我们已经开展了贫困人口普查,当前正在进行数据录入。县扶贫办要加快录入进度,并对相关资料加以规范,切实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自上而下形成扶贫统计数据库。从今年起,我们要对贫困人口实行台账制、销号式的动态管理,做到脱贫一户、销号一户,致贫一户、建档案立卡一户,形成科学的监管机制,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

(三)完善项目资金投入机制和监管机制。一是要整合资金,继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各类扶持资金集并用于扶贫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二是要公告公示。扶贫资金和生态家园建设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要张榜公布,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要严肃纪律。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范围和使用效益,对截留、挪用、挤占、贪污各类扶贫资金的,依法依纪从严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