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民币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3 11:09:54

人民币论文

人民币论文范文1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标志是从单一汇率制度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一、汇率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即在两国货币之间,用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作为开放经济中影响广泛的宏观经济信号汇率,其变动将对国家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而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金融市场共同关注的焦点。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今,我国的汇率制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49年-1952年建国初期的汇率制度。其特点是实行外汇集中管理制度,通过扶植出口、沟通侨汇、以收定支等方式积聚外汇,支持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

2.1953-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外汇管理体制。其特点是对外贸易由国营对外贸易公司专管,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

3.1979年-1993年经济转型时期外汇管理体制。其主要特点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中国人民银行适度进行市场干预。

4.1994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外汇管理体制。其特点是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名义上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其实质上却近似固定汇率制度。由于汇率形成机制、金融体制改革与市场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目前的汇率水映的是一种扭曲的外汇供求关系,外汇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无法形成均衡、合理的汇率水平。

从一般经济理论来理解,衡量货币汇率是否合理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国内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二是外汇储备。我国当前没有发生通胀,货币政策上不存在汇率升值的条件;但另一方面,在近几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至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创记录的7l1O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011亿美元,且仍有增长的可能,预测到200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将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国,这势必将被推到国际经济金融错综复杂矛盾的第一线,各种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持续增高的外汇储备,给当前金融调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外汇巨额占款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客观事实。不得不慎重思考与研究。货币理论认为,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这是因为:(1)外汇储备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给量。如果外汇储备量过大,则会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2)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相应资金存在国外,并未投入国内生产使用。外汇储备过大,等于相应的资金“溢出”,对于资金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不利的。(3)外汇储备还可能由于外币汇率贬低而在一夜之间蒙受巨大损失。

正是鉴于上述内在因素,中国提出了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这对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与人民币升值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体现为人民币汇率被主动重估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体现为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在总体上,确保了人民币汇率不会因改革而出现大幅波动,否则,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会造成较大的冲击,不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今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将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变化,取决于国内外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不是理论模型的高估或低估。这也预示着今后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能会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动,并非人民币仅是升值。

目前阶段,新的汇率机制必然导致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贸易顺差以及外资对国内投资的增加带来的大量资金涌入。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挂钩,使得人民币相对于世界主要货币实际上也间接地贬值,虽然这样增强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但也加剧了与主要贸易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引发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但是,目前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宜过大,其主要原因在于:(1)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尚未全部完成。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境外上市工作正在进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如果这时允许人民币升值过大,将对银行境外上市产生不利影响,且上述银行均持有较大规模美元资产净头寸,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使银行现较大的汇兑亏损,影响银行的利润和所有者权益。(2)引发“热钱”大规模进出会影响我国金融的稳定。2002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投机活动一直非常活跃。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境外投机性资金大规模注入和集中流出一国,会对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大冲击。(3)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加大国内就业压力。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对即将前来我同投资的外商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他们投资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和境外投资的影响降低了经济增长率,最终体现在同内就业问题上,加大国内就业的压力。(4)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威胁。目前我同外汇储备已高达7000多亿美元,且60%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我国外汇储备会大幅度缩水,这也要求有一定时间采用一篮子货币储备形式。

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本次人民币小幅升值,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1、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

(1)人民币小幅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平衡国内物价,方便百姓生活,购买进口商品可能也会便宜。尤其是对出国旅游人员,购买起物品来可能显得更为低廉,更加方便,显现出其国际购买力,也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2)人民币小幅升值,可以减少外汇占款,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有利于偿还外债。同时,随着我国GDP国际地位提高,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资产出卖更合算,人民币可以直接交易面扩大,包括用人民币购买境外股票,变相的举债功能等,这相当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上不付利息的债券,增强了本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3)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利于进口贸易,尤其对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对工业化所需的石油、矿石、钢材等关键性原材料进口起到平衡作用.减轻价格压力。这也是应对资源涨价的重要手段。

(4)人民币小幅升值,能有效解决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压力。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处于顺差状态。长期的贸易顺差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改变中国对外经济、对外均衡的问题。所以,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仅可以改变对外均衡的问题,而且还能降低贸易纠纷、高额成本、征税等方面的成本,更加注重国外对我国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改变以低廉价格水平参与竞争的局面,不独立地脱离世界,而是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

2.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

(1)人民币小幅升值,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因为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从而降低国内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这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将造成伤害。由于人民币的升值直接抑制或打击出口.则会导致不可贸易品(诸如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减弱国内需求,进而对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也会导致进口增加.从而可能出现贸易逆差,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

(2)人民币小幅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加速资本外流。

(3)人民币小幅升值,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每一个国家的外汇汇率在通常情况下是基本稳定的,但一旦遇到升值压力,就迫使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另外,人民币的升值,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对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人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会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对于依赖外国资本而繁荣的中国来说,其可能造成的打击不该忽视。

(4)人民币小幅升值,对股市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外汇汇率的变动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国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方针.股价便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汇率的变动会给股市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几年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民币继续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此次2%的升值幅度更多的是一个信号和姿态,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开始。中国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调节人民币的供求,释放升值压力,同时要加快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罗永昌.浅论人民币升值问题.资料通讯,2005,(10):25

2.陈钥,任超.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影响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1(5):77-79

3.陈宁,李旭辉,孙兴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特色、利弊、前景.财政监督,2005,9:39-41

人民币论文范文2

引言: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人民币的发展态势,通过分析对内的CPI数据和对外的国际汇率关系来比较分析人民币的币值情况来达到充分认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实际情况。

一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07年更是如此。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投资的热潮,并且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房地产和股市这两大行业。随着经济长期过热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经济“泡沫”,自从股市进入牛市以来,经济中的“泡沫”不断膨胀,趋势增强。07年底,随着股市由牛市逐渐过渡为熊市,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给已经大量减少,虚假繁荣实质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加之08年年初的罕见雪灾对全国南方地区造成大面积的重创,国内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速度加快,国内通货膨胀率同时也持续走高。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进入疲软发展阶段,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美元,这一国际强势货币不断走软,相对中国07年以来的发展速度来说更是如此。基于经济上的重大压力,美国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就更大了。而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因中国长期以来出口的廉价商品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竞争力不断减弱和失去市场份额而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以美国,日本带头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人民币施加压力,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中国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的顺差,借此方法来减缓国内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压力之下,人民币在对美元的汇率上出现了大幅度的攀升,并且速度不断加快。

二环境现状分析

1人民币对外升值。

汇率即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至06年以来就一直走低,从07年1月份的7.8到现在跌破7为止,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这在人民币升值的历史上属于比较快的速度。一方面,中国在出口贸易上一直处于顺差,国际上给人民币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美元的走软是造成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相对原因。中国至05年以来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在这之中储备的大部分货币是美元。所以美元的任何情况的变化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对人民币造成影响。但仅仅从美元的走软这一固定标准来说明人民币币值的绝对上涨是不够的,毕竟一国货币在现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之任何因素对人民币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对于人民币而言,导致其升值的主导因素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之所以说只从对美元的汇率来说明人民币升值是不客观的,是因为从其他国际货币来说也存在着其他货币对美元汇率下降的情形,比如欧元。欧元对美元来说是在不断在升值。而人民币对欧元来说却是在贬值。在从汇率看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任何一国汇率对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的说明只有参考的价值。尽管人民币在直观的汇率表中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很多。实际上,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升值只有5%—10%①。

2国内通货现况。

CPI,居民消费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指数,包括:居民消费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②。而在这三个因素之中,居民消费指数又是最重要和具有说服力的因素,因此本文重在分析第一个因素。从07年以来的CPI分析可知,07年全年CPI平均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08年一月CPI上涨7.1%,2月上涨8.7%,3月份也高达8.3%。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年存款利率经过数次加息,截至08年4月18日,年存款利息为4.14%③。通过08年第一季度的平均CPI和年存款利率的直接抵消可知目前中国国内货币的实际币值在以将近3.9%的速度对内贬值。而实际上,银行上调的存款利率是以上一季度或几个季度总结出来的数据为依据的。这说明中央银行上调利率的措施并不是随时随地地按照国内CPI的变化一而变化,并且所有的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已经发生的数据为基础,同时,这些政策无论是在制定还是在影响方面都具有滞后性。所以人民币实际对内贬值的比率还会多出一部分。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就具体的经济情况而言,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基本上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生产资料的稀缺。08年初全国大范围的雪灾是造成资源严重稀缺的一个直接原因。一方面这次雪灾造成雪灾地区农产品大幅度减产,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直接推动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南方大范围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用于修复这些工程所需要的钢材、木材等生产原料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也拉动了第二产业生产成原料的紧张,由供求理论可知,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会随着资源的紧张而上涨。再加上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大面积瘫痪,在国内就出现了最需要物资的地方迟迟得不到供给的情况,在当地市场供给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就出现了暴涨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同时也就直接大幅度上拉了全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国际方面,世界出口大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农作物方面的出口都大幅度的减少。这就造成了国际上基础农产品的供给不足,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市场对进口作物的需求,造成国内农产品稀缺,价格上涨。

2)国内货币流通量过剩。中国长期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引进外资无疑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大量资金的注入。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整个市场上流动的货币量也大大增加。这的确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但同时,社会生产力总的生产速度并没有比货币增加的速度快。这就使得人民币的总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总需求,于是也造成了人民币在有效市场上的流通量过大,直接导致对内贬值,通货膨胀速度加快。

三结论

比较分析人民币币值的实际情况。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因此不足以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衡量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状况。在国际上,6%以上的年通货膨胀率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范围。中国07年最后一季的CPI为6.63%,08年第一季的CPI为8.03%。这虽然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难以忍受的界限,但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并未恶化得那么快。理论上而言,本国货币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的现象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上升的这一部分币值足以抵消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通货膨胀不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据统计资料表明,人民币的升值对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实际贡献,在半年内只有0.2—0.4个百分点(1)。如果说升值对抑制通货的作用是滞后的,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并未看到经济过热能被市场的自动调节所压制住的重大成果。如果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政府管制过多,那么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打压经济过热的措施都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并未对经济的过热起促进作用。根据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可知,国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实际比调查的结果更高。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率的抵消效果也不大,实际上人民币实在贬值的。

四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时期,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同时,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的确应该在政策方面适当的参与经济的管理,以继续压制现阶段的经济出现过度的“泡沫”。

第一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和国债这两大主要工具回收再市场上过度流通的货币。通过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国际上公认了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前者目的在于提高融资者的融资成本,进而从投资的源头对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后者则作用于货币的乘数效应上,通过减少货币扩张的乘数来平衡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的关系。通过发行国债,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效果最快的措施。

第二合理地运用税收和价格控制手段。税收的目的就是为了财富的再分配和引导社会向公平化发展。对金融行业的从紧税收政策则有收缩和稳定投资过热的作用。价格是直接反映出来的对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示,合理的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对社会的稳定必然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价格的变化也应该尊循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只有找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发展的过程之中的这个平衡点,经济才能够又好又稳定的发展。

第三对资本市场实行大力监督。尤其是外资大量进入和退出这一投机行为。引进外资无疑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资本对本国的经济贡献率不容忽视,无论在就业率方面或是在资金筹备方面的促进作用都是相当大的。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外资的需求量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不能过度依靠外来资本。尤其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投机的外来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某些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但在这么多压制经济过热政策的背后,政府部门也应该看到这所有的经济政策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滞后作用,并且一种措施的出台会引起市场经济关系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同时也要预见到通货膨胀之后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情况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①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4月第二期

人民币论文范文3

中国经济近几年高速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相对萎靡形成鲜明对比,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廉价的加工制造产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制造”的低价格才造成了这些国家的持续贸易顺差,因此他们提出人民币应该升值。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继续扩大,这种来自于国际方面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持续的双顺差条件下,不得不买入外汇,投放人民币。这不仅对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产生了扭曲。同时受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大量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对我国的金融稳定造成了威胁。所以,人民币汇率改革势在必行。

二、人民币汇改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为中国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人民币适当的升值有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稳定我国的金融环境。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汇率改革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少外汇占款对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央行可以更多的使用货币政策调节我国的宏观经济,是国民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运行。

三、人民币汇改的影响分析

1.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首先,从进口方面来看,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使得人民的定价趋向合理化,汇改后人民币一直处在升值的状态。因此,对于进口来说,成本相对下降,扩大了进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进口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内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也应注意到,进口过多则意味着国内存在着大量的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缺乏效率。

其次,从出口方面来看,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使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从目前我国主要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现状来看,成本的提高会使我国的出口企业丧失一部分市场,缩小利润空间。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民币升值会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会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得央行可以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而不是被动的买卖外汇。对于我国货币的币值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较高,也正是由于被动的外汇占款过多,货币供给量与我国实际的经济运行状况不符。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央行干预人民币汇率的操作货币依然是美元。尽管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要求和市场预期还相差甚远。这就造成了我国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过于求与人民币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在具体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稳定的汇率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汇率改革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论是在进出口企业的成本管理方面,还是引进外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稳定的汇率制度,成本的核算才能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汇率风险的管理。而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对于我国的汇率稳定是必要的前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一个固定汇率水平,而是根据市场环境可以随时调整的相对稳定。

四、汇改的再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越来越夺的融入了到世界经济之中。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我国长期持续的双顺差,外汇储备迅速的增加,巨额的外汇储备说明我国已经处在严重的外部不均衡状态。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涉及到多国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大小,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人们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因此我们要加强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降低由于汇改造成的短期汇率水平的较大变动所引起的风险,同时也要相应的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维持金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元杰.中美贸易不平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中国金融,2008,(4).

[2]相勇,章晶.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思考—“两极制度”还是“中间制度”.世界经济研究,2003,(8).

[3]胡祖六.资本流动、经济过热和中国名义汇率制度.国际金融研究,2004,(7).

[4]刘文翠,汪爱琴.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思考.新疆财经,2008,(1).

人民币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困境升值压力

一、研究背景

2008新年伊始,严格管制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高,创下中国自2005年7月放弃盯住美元以来幅度最大的3日涨幅,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于7.2934元人民币,较2007年初上升6.73%。随着美国总统大选日益临近及美国经济呈现出放缓的迹象,中国将面临华盛顿方面更大压力,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本文认为人民币无论升值与否都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如升值将影响国际收支和就业等方面。毕竟中国经济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出口对中国经济贡献很大,2007年上半年,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保持高水平,据估算,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四分之一,仍然保持着2006年下半年的高水平;另一方面,若保持稳定,中国又面临西方国家外交上的政治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估计2008年中美的经济战略对话中,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美还将继续交锋。

二、人民币升值的困境

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利益集团开始参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根据陈钊等人(2008)的研究,目前企业家(特别是非公有企业的企业家)参政议政出现了积极的趋势,使得政府政策的制定更多地受来自于新生力量的影响,并且企业家参政议政更多地吸纳了来自与大企业的经济精英,这种企业家参政议政的模式可能使获得了政治权力的企业家更多的代表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权势的阶层的利益。

从国内层面上讲,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灵活性选择的多元产权利益集团有三方:出口商或外汇供给者,进口商或外汇需求者及政府。在人民币制度公共选择当中,前两者会竭力通过其在政府决策层中的代言人(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学术权威、专家协会等)列出诸多堂而皇之的理由向政策决策者施加压力,来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汇率制度安排。而政府当局作为具有相对独立之目标函数的第三方,一方面要平衡前两方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力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函数(例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所以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内部困境就是政府需平衡各自利益,选择最有利的制度使得三方利益最大化。

从国外层面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国内部经济问题无法回避国外政治与经济压力,必须要考虑国际关系协调问题,对国外政治经济压力进行回应。为了攫取美元霸权利益,达到削减逆差,增加竞争力和改善经常账户的目的,同时缓和国内政治压力,美国自2002年一直推行美元贬值的政策,并且一直向人民币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实行灵活汇率制度。

对人民币应该升值的问题,美国采取的是咄咄逼人的态度。美国政府早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开始敦促中国允许市场来决定人民币的价值。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放弃了这种努力,因为人们担心中国让人民币贬值,进而导致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的货币进一步贬值。因此,当时美国还曾高度赞扬中国保持货币稳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与此相反,美国政府现在则是一再逼迫中国将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认为人民币汇率固定导致了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倾销,阻碍了美国商品的对华出口,尤其是伤害了其纺织服装、家具、塑料制品、机械设备等几大制造业部门的利益,迫使他们面临来自中国低成本进口品的竞争,增大了美国的对华贸易赤字。于是,从2003年9月开始,美国财政部长几次对华进行“汇率之旅”。2005年4月,美国财长斯诺在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公开呼吁“中国应当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在财政部半年一期的对国会报告中也多次提到人民币汇率问题,认为“中国盯住美元汇率是对世界市场的扭曲。”在2005年中国取消将人民币汇率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和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汇率机制以后,美国仍不顾人民币已较大幅升值的事实,要求人民币按照美国的愿望进一步大幅升值。对于美方的不合理要求,中国政府明确声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不能被动地迫于其他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压力来进行”。此后,中国领导人又多次重申,人民币汇率政策并不追求出口顺差,而是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为了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美双方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数次接触与谈判,甚至成为中美双方首脑会谈的主要内容,中美经贸关系也因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而波澜不断。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遭受外国政府制裁付出的代价以及中国政府抵制美国政府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大,中国政府抵制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这也就是目前人民币面临的外部困境,虽然人民币已经改革,形成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其波动的区间非常小,央行干预仍然是比较强烈,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定汇率制度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今后中国将面临西方特别是来自美国更大的压力,人民币的外部困境——升值压力将越来越大。

三、缓解人民币升值困境的措施

1.缓解外部困境的措施:

(1)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已推出两年,从汇改的实际绩效来看,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使中国贸易收支的失衡得到有效改善,相反失衡却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人民币的汇改也没有使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国际游资得到有效抑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国际清算银行(BIS)关于汇率制度以及外汇交易的概念的论述,一个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是上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有机结合。宏观方面包括汇率决定理论以及汇率制度、汇率政策的选择;微观方面则包括具体汇率水平及其交易规则的确定,或者说就是指外汇交易体制。关于宏观机制上的汇率制度的选择,本文认为中国应该根据内外因素逐渐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外部和内部的对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减小到最低程度,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环境。中国汇率制度应该遵循从短期到长期的这样一种路径安排。

①短期,应该改钉住美元为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在迈向开放经济的背景下,汇率制度的趋向应该是逐步走向独立浮动的,因此钉住的汇率制度,牺牲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所以浮动汇率制将是必然之选,但是跳跃式地选择浮动汇率制是危险的。独立浮动汇率制必须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政府高超的调控手段,而这些在中国还不完全具备。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参考一揽子货币汇率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安排。2005年7月进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中国开始实行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②中期,改参考一篮子货币为汇率目标区制度。

从中期看,如果人民币进行目标区管理比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将使我国央行更为主动,则应尽快建立起汇率目标区管理式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是中心汇率的确定和汇率波动幅度的设计。

第一,中心汇率的确定。结合我国实际,对于中心汇率的确定,国内学者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心汇率。本文认为由于购买力平价是以“一价定律”为先决条件的,而“一价定律”与现实吻合度不高。所以应该代之以能够使国际贸易品市场出清的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作为中心汇率第二,汇率波动幅度的设计。我国2005年7月进行的汇率改革规定:“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人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理论上说规定每日的汇率波动幅度不符合汇率目标区的基本思想。在此,本文就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内的汇率波动幅度设计,提出三种选择:其一是小幅的汇率波动限制,如中心汇率的上下1%~2.25%。这是参照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1971年史密森协议规定,较小的波动浮动可以在近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宏观经济的增长。其二是中幅的汇率波动限制,如中心汇率的上下5%~6%。其依据是参照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意大利里拉的波动幅度。在我国国际顺差持续加大时,这种中幅的汇率波动限制可以缓解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其三是大幅的汇率波动限制,如中心汇率的上下10%~15%,为了短期内抑制大规模的投机性冲击,在不采用大规模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汇率较大幅的浮动来阻止投机。这与完全放任的自由浮动不同,在冲击过后可以恢复对汇率的调控。

③长期,退出中间制度,跃向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从长期看,我国开放资本账户后,目标区制度就不适宜。但是开放资本账户需要很多条件,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化、高效稳健的金融监管、合适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等等。然后这些条件也是选择浮动汇率制的前提,因而浮动汇率制和资本账户的开放其实是互动的。

以上分析可见,我国汇率制度选择独立浮动将是长期安排,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一种中间汇率制度安排。

微观方面应该从两个方面调整:

第一个方面:结售汇制度的调整。2007年8月13日,国家外管局境内机构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通知,标志着中国境内机构、特别是企业拥有了外汇持有的自利;表明在中国实行了13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从结汇开始发生了局部的调整。由于更深层的售汇制度还改变不大,显然中国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的政策也没有根本改变。目前强制结售汇制度运转的直接后果就是:伴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也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的不断增加。这种基于中国进出口总额高速成长的外汇占款制度,已经导致了外汇占款越大,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也就越大,货币的乘数效应也就越高,这种倒逼机制催生的货币流动性,正对中国经济增长发生着重大影响。

本文认为,改造目前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可以采取分期推进的方式进行,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全面整合强制性结售汇的有效资源,先改变强制性结汇制度,后改变强制性售汇制度;第二,可在有条件的城市直接推进自主结售汇制度试点;第三,实行全面的企业和个人自主结售汇制度,并营建完善的人民币与外汇市场的交易体系。

第二个方面:交易产品的创新。2006年3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达成协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可为我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交易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不涉及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产品提供技术平台和清算服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合作项目是促进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意味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外汇交易产品。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逐步取消一些非市场化的远期结售汇准入原则,本着审慎的监管原则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允许有条件的资本项下的业务通过远期结售汇进行保值,进一步放宽外汇管理限制,结合远期结售汇、掉期、期权等衍生产品的特点,研究制定统一的人民币与外币衍生产品管理交易制度。尽快完善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条件建立人民币衍生外汇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汇率套期保值的工具应是近期我国外汇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加强国际对话,增进了解与互相信任

中国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在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进口也快速上升。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将促进亚洲与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所以在处理贸易摩擦的问题上,中国应该加强对外宣传。

①建立多边对话协商机制。当前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很大程度上起因于我国较大的贸易顺差。因此,有必要积极建立畅通的双边对话协商机制,通过协商缩小中美、中欧及中日在双边贸易差额统计上存在的巨大分歧,同时适当调整、调控外汇需求和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目前中美进行的战略经济对话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沟通平台。

②及早制定应对报复性措施的议案。2007年美国国会提出几十个大部分针对中国不公平竞争方式的贸易制裁议案,有些议案提出对所有中国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进口关税。在人民币处于升值压力下,此类对华贸易制裁预计将会大量增加。我们应有足够思想准备,针对西方国家可能采取的种种贸易制裁措施及早准备预案。

2.解决内部困境的措施:

(1)加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人民币完全浮动之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以及人民币浮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在进入WTO后过渡期和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形势下,我国应该保持对外贸易的高速而健康的的发展,努力实现从“贸易大国、品牌小国”到“贸易强国、品牌大国”的转变,加工制造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企业应该在世界产业链中向高附加值的金字塔上端跃迁。

①培养自主研发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定价话语权。

②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鼓励到那些拥有中国紧缺战略物资如石油、铁矿砂、铜等的国家投资开发资源。鼓励企业搞产品转移,将在国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品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继续生产。鼓励企业对产品进行垂直整合,到国外建立产品生产基地。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战略向依靠内需转变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增长应建立在依靠内需上。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要抓好再就业工程,使下岗职工再就业。一方面要尽早启动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缩小两极分化。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教育体制、住房制度改革,改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同时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通过各种长短期措施,确保内需稳定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推动人力成本升级,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这样在相当程度上可避免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的下降。

(3)货币政策手段的创新

人民币论文范文5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美国汇率政策

1944年诞生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作为美元霸权的起点,开启了以可调整固定汇率制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尽管该协定早在1945年就已经生效,但由该协定确立的货币规则真正被主要西方国家所贯彻,则是在1958年底[3]。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中心国家”,出于对全球范围内综合战略的考量,承担了确保自由的国际货币秩序稳定运行的义务,其汇率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美元汇率水平的平稳[4]。虽然美国从该体系中获得了利益,但却由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承诺而比其他国家更加脆弱[5]。这是因为,当西欧国家完成了经济复兴以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成为这些盈余国家获得政治权力的一种重要来源[5]。由于当时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规模的急剧扩大,流动性比以往更加重要,同时也使得国际收支失衡进一步加剧。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是固定汇率制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为此,各国货币当局需要更多的储备资产以维护其汇率的稳定。在1956年之前,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主要通过流动的美元进行融资(而通过出售黄金进行融资的比重还不到逆差总额的25%);而在1958~1960年这一时期的逆差则以出售黄金为主(这种融资约占逆差总额的50%),从而导致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此后(直至1971年),美国一直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为此,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找到一种途径去控制其国际收支逆差,并遏制其国库的黄金流失[5]。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面临“特里芬两难”和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的困境下,仍然忠实地履行维持美元固定平价的义务[6]。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固定平价得到美国国会的立法保障。事实上,在1968年以前,美国的货币政策是以本国目标服从于国际目标为原则的。为此,在该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下,基于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下行的压力,美国政府一直在人为地维持“强势美元”政策。其中美元在1945~1958年这一期间的强势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赢得了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劳工组织这两个利益集团的拥护。即使美国的产品在1958年以后面临主要西欧国家的激烈竞争,美国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也没有积极地游说国会或政府调整汇率政策,而由于种种原因保持“集体沉默”和“失声”[4]。自1968年起,随着约翰逊政府对《对外直接投资计划》(FDIP)强化了管制措施[4],那些受冲击的利益集团开始发起有组织的抗议活动,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通过所属的行业协会积极游说国会。此后,尼克松政府运用“善意忽视”(benignneglect)这一战略,先后通过美元的两次大幅贬值,自动终结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完成了其汇率政策从美元固定平价和维系固定汇率制向美元贬值和浮动汇率制的重大转变[5]。而美元的两次大幅贬值则满足了那些在国会中最有代表性的利益集团、特别是可贸易部门的生产者,所以国会几乎没有在汇率问题上采取行动的必要。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国汇率政治的发展

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国在处理国际之间的经济关系时,只需考虑如何调整美元的汇率水平以实现其利益诉求,而无须承担捍卫美元平价的国际义务;美元作为唯一的霸权货币,享有自主贬值的自由(而其他国家由于对美国的单边依赖,则不得不接受美元间歇性贬值的“隐秘法则”)[1]。美国的汇率政策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第一,美元汇率水平的高低成为美国货币当局关注的重点,由此决定了推行强势美元或弱势美元政策是美国货币当局考虑的重点。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资本账户区国家和贸易账户区国家)进入由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是当其中的资本账户区国家(如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美国经济及其国际地位构成某种冲击的时候,汇率保护主义便成为美国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导向。尽管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国会失去了对美元汇率的决定权,同时也失去了对汇率政策的直接掌控(即国会将该权力让渡给财政部和美联储),但是国会依然拥有对汇率政策的监督权。作为行政机构的财政部和作为独立部门的美联储之间的非对称合作,成为美国汇率政策决策过程中最主要的组织动力[4];而国内外相关利益集团的活动也成为影响美国汇率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包括对作为汇率政策制定者的财政部和美联储的直接游说,也包括通过对国会议员的游说而对汇率政策制定者施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中国内的利益集团主要包括受汇率政策影响的实体经济部门中的工商企业、劳工组织、农业以及金融NORTHEASTASIAFORUM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2期机构;而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相关的国外利益集团(主要是以“资本账户区”国家和“贸易账户区”国家政府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也积极寻求参与到美国汇率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的博弈过程之中。汇率政治由此成为影响美国汇率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基于当时国内高通胀、高利率以及高失业的经济形势,里根入主白宫后推出了美国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势美元政策[7]。这一持续了四年之久(1981~1984)的强势美元政策对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导致进口迅速增加;而受进口产品迅速增加冲击最大的则是美国的制造业。制造业由此成为美国国内最为积极反对强势美元政策、要求美元汇率走弱的利益集团。然而,该集团在游说政府改变强势美元政策时存在着“集体行动”的困境。为此,该集团在遭到财政部的断然拒绝以后便转向游说国会参众两院的部分议员。而国会一方面试图通过立法手段压迫政府干预美元汇率的走势;另一方面则运用其对贸易政策的控制权,逼迫政府在汇率政策上做出让步。面对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来自国会的保护主义压力,贝克在1985年初出任财政部长后做出了对美国汇率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即实施弱势美元政策的决定[8](此轮弱势美元政策实施至1992年)。基于日本对美贸易存在巨额顺差,美国于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与日、德、英、法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达成“广场饭店协议”,实现了美元对这四国货币的有秩序的贬值。但是,该协议也引发了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长达一年多的经济冲突。1987年2月21~22日,贝克在“卢浮宫会议”上提议停止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尽管此后美国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要求美元进一步贬值的呼声开始消退,但是财政部在国会的压力之下,开始对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以后还包括马来西亚)等以制造业为主且对美贸易均处于顺差的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汇率政策中是否存在“汇率操纵”行为进行“识别”。基于当时美国创纪录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以及由1990~1991年经济衰退所造成的经济疲弱,克林顿入主白宫后试图通过美元贬值增强出口竞争力和解决外部失衡。其首任财政部长本特森认为,弱势美元政策对解决贸易赤字问题有潜在的帮助;美国贸易代表坎特也认为,弱势美元政策可以让他在谈判中占有优势[9]。在克林顿执政的前两年,作为美元汇率走向的风向标,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从1∶125下降到1∶80左右。由于和共和党在参议院势均力敌,克林顿面对疲弱的经济难以在刺激需求上有所作为。为此,克林顿背弃了其在竞选时许下的承诺,实施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从而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留下了空间;与此同时,推行强势美元政策[10]。克林顿政府最终转向强势美元政策的重要原因是:第一,担心“J-曲线效应”对贸易逆差的负面影响;[11]第二,担心助长通货膨胀(而对通胀的担忧则引发了人们对利率上升的恐惧);第三,美元汇率的下跌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政策转变使极力倡导强势美元政策的财政部的地位大大提高[10]。具有华尔街背景的鲁宾在1995年初接替本特森出任财政部长后,始终不遗余力地支持和维持强势美元政策[9]。在同年4月25日举行的七国集团(G7)财政部长会议上,鲁宾打破常规,声称扭转美元对日元的颓势更为可取。此后,美国和日本在德国以及其他七国集团(G7)成员国的合作下,联手干预外汇市场即拉升美元,这标志着强势美元政策的地位最终得以确定。到1996年11月,美元对日元的汇率达到1∶120左右,为42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1999年7月,萨默斯出任财政部长后也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当然,克林顿推行的强势美元政策,作为整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国的一些劳工组织和制造业利益集团的利益构成了冲击。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克林顿在其第一任期的前两年里实施了“自杜鲁门总统以来最为雄心勃勃的贸易自由化政策”[9],但在其连任之后也并不能完全实施其理想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即他也需要兼顾和调和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小布什入主白宫以后,美国正处于由互联网泡沫破灭所导致的经济衰退。为此,美联储将短期利率从2001年1月的6.5%下调至2003年7月的1.0%。美联储的这一低利率政策刺激了国内需求,而中国和日本等国对本币升值的抵制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小布什的首任财政部长奥尼尔由于继续推行强势美元政策于2002年12月被迫辞职,而具有制造业背景的斯诺在2003年初出任财政部长,则意味着延续十年之久的强势美元政策的终结和美国汇率政策的重大转变①。财政部基于由美国贸易逆差激增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从过度关注金融业利益转向制造业和劳工组织的利益。弱势美元政策的回潮,使美元的名义汇率在2002~2007年这一期间对主要国家货币全面下跌。从理论上说,这种弱势美元政策应该有助于美国缩减其贸易逆差,即对美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有利,但事实上美元在这一时期的贬值并没有改变美国贸易逆差逐年攀升的趋势,特别是缓解美中双边贸易的失衡。如图1所示,在2003~2013年这一期间,美元指数除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所反弹外,一直呈下降之势;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则急剧增长。在弱势美元政策的背景下,相对于针对性更强、但也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其他贸易报复手段而言,指责其他国家、特别是指责自2000年起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的中国进行“汇率操纵”,所针对的范围广且不易被指责为贸易保护。美国的汇率政治由此成为影响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认识人民币汇率之争背后的美国汇率政治?

(一)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缘起

中国的汇率政策开始受到美国政府的关注,始于1990年12月财政部依据《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向国会提交的《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该报告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以获得不公平的贸易优势,并在1992年5月、1992年12月、1993年5月、1993年11月以及1994年7月的连续5次报告中,都将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12]。然而,该法并没有明确定义“汇率操纵”的条款。美国财政部的所谓“依据”主要是当时中国实行的是双重汇率制度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开始增长①。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中国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的政策避免了本地区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危机,美国政府不再指责中国。此后直至2002年,人民币汇率不是美国政府对华经济政策中的核心问题[13]。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态度发生根本的转变始于其财政部长斯诺在2003年6月16日发表的讲话。而在此前,日本已开始在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上向中国发难②。同年9月初,斯诺为此专程访华。2005年11月,斯诺又派特使来华与中方就人民币汇率和金融市场改革问题直接接触,要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15个百分点。2006年12月15日,具有华尔街背景的新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第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要求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已经升值5%的基础上继续升值3~5个百分点,并声称人民币汇率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核心问题。2009年1月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访华时要求中国政府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中国自2008年9月起成为美国国债的海外第一大持有者);而同年4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也要求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中国在此后至同年7月(除4月外)也一直增持美国国债。为此,小布什政府和以后的奥巴马政府明显减弱了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的施压。随着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危机的阴影,奥巴马政府继续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国施压。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背后的美国汇率政治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美国国内,汇率政策是国会即汇率政策的监督者、相关利益集团即汇率政策的影响者以及拥有特定政治经济政策目标的政府即汇率政策的制定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汇率政策制定的整个政治过程中,其监督者、影响者以及制定者在既定的法律架构和政治制度的约束下,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并由此决定了彼此之间存在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美国的民主政治中,利益集团通过国会议员对政府的汇率政策的制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但利益集团不是、而且也不可能从整个国家的利益来考虑问题,而是首先考虑其自身利益即局部利益;而美国的政治体制则保障并鼓励利益集团在汇率政策的决策过程中的诉求权利。如美国部分制造业企业早在90年代初就利用国会反对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MFN)的大环境,游说美国政府向中国施压,以减缓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全国制造商协会”(NAM)在2001年领导组建了代表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和农业贸易团体利益的“健全美元联盟”(CoalitionforaSoundDollar),要求中国停止使用通过“货币操纵”扩大出口的做法[14]。“劳联—产联”(AFL-CIO)这一老牌利益集团的代表也分别在同年9月25日和10月21日在国会“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和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作证,指责中国低估人民币的做法违反了WTO的规则,要求中国停止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敦促美国政府采取包括诉讼在内的一切手段,向中国政府发出明确的信号,不再忍受其在人民币汇率方面的行为[15]。2004年1月29日,由美国制造业、农业以及劳工团体等约40个团体组成的“公平货币联盟”(TheFairCurrencyAlliance)宣布,已聘请一家律师事务所对中国的“货币操纵”政策提起“301条款”,并将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提出诉状。由“劳联—产联”发起、并由50多家美国企业、劳工和农业团体组成的“中国货币联盟”(ChinaCurrencyCoalition,CCC)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后,仍然认为中国的汇率调整幅度过小,远不能对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起到任何作用[16]。这三个“货币联盟”实质上都是代表美国传统制造业、贸易和劳工团体的利益集团,而国会中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活跃的议员也大多来自这些行业比较集中的州。尽管这些“货币联盟”推动了国会议员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立法,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在施压美国政府将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上并未如愿。在美国国会,保护主义和强硬的立场最容易得到选民的支持。国会议员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要对选民负责,即争取选民的支持不仅是其目标,而且也是其“生存”的基础。为此,部分国会议员早在1993年就对人民币汇率提出异议。如有议员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表示,如果中国不停止对人民币汇率的“操纵”,国会就应当阻止政府继续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但由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争论焦点是人权问题而不是汇率问题,因此当时这种声音并不成为主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部分国会议员开始成为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如2003年7月31日,以纽约州参议员舒默和众议院小企业委员会主席、伊利诺伊州共和党议员曼佐罗为首的16名两党议员致信布什总统采取行动,迫使人民币自由浮动,并要求财政部、国务院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采取更多强有力的步骤纠正人民币汇率[17]。同年9月5日,舒默基于此前斯诺访华未能迫使中国在汇率问题上让步,向国会提交了第一个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S.1586号提案;而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格雷厄姆与其他7名两党议员提出的要求中国政府“纠正”人民币被低估的提案也于当月26日在参议院一致通过[18]。同年10月30日,资深议员、众议院筹款委员会成员瑞吉尔和莱文再次致信美国政府,要求政府采取进一步的行动。2005年4月6日,参议院以67票∶33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舒默和格雷厄姆的联合提案,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在6个月内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27.5%,否则将对中国输美的商品加征27.5%的进口关税[19]。2009年6月11日,舒默和格雷厄姆又联合向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提交了《2009年汇率监管改革法案》S.1254(该法案曾于2007年由格拉斯利、鲍卡斯、舒默和格雷厄姆共同提交,并在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以20票∶1票的表决结果通过;而时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的奥巴马和特拉华州参议员的拜登也都是该法案的提案人)。2010年3月15日,130名国会议员联合上书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指责中国的汇率操纵行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要求财政部在上半年的《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根据其反补贴法采取应对措施。2011年10月11日,在议员的主导下,参议院又以63票∶35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主要针对中国即旨在迫使人民币升值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再次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推上中美经济关系的风口浪尖[20]。与此同时,共和党中的极端保守派议员也强烈支持该议案。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自2003年9月5日国会议员提交第一个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议案以来,相关议案的数量已经超过60个,但迄今还没有一个议案在参众两院都获得通过。对此,连美国经济学家戈德斯坦(MorrisGoldstein)和拉迪(NicholasR.lardy)也认为:在汇率问题上,“国会既不客观也不专业,他们也不想做出公正的判断,他们所做的这一切的真正目的在于所有关于汇率的立法议案都成为其推行保护主义的有力工具”[21]。而这种保护主义和强硬的立场最容易得到选民的支持。国会议员的这些行为,给美国政府制造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施压。美国政府在制定汇率政策时,既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也要考虑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并尽可能获得选民的支持。在许多情况下,政府作为各方冲突的平衡者,必须在“得罪中国或得罪国会中做出选择”[22]。如布什总统受“健全美元联盟”的压力,在2003年9月4日发表声明称:“我希望我们的贸易伙伴公平地对待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工人、农民以及制造商。在政府操纵货币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受到公平对待”[23]。同样,在2004年总统大选的前夕,布什最终同意纺织品制造商和纺织工人联盟有关限制部分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要求。从总体上看,在2003~2008年这一期间,斯诺和保尔森这两任财长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较为温和。如保尔森在2006年7月出任财长后,面对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保护主义压力,试图将国会及公众的注意力从狭义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向中美双边更长远、更广阔的战略经济对话;而这一对话也推动了全球金融危机后中美两国在金融领域里的合作①。在保尔森的影响下,七国集团(G7)在2006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没有把矛头指向中国,而是呼吁亚洲国家的货币更有灵活性[8]。而候任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在2009年1月参议院批准其任命的听证会上,则明确指控中国在“操纵其货币”[24]。但此后白宫发言人立即对此言加以澄清,声称美国政府尚未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做出最后的裁决。当月30日,奥巴马亲自打电话给中国国家主席,希望平息由盖特纳的言论所引起的风波。从总体上看,财政部作为政府机构,既要对国内利益集团提出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回应,同时也要避免将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以防激怒中国[25]。这就是为什么财政部自2003年以来面对国会的巨大压力,没有在向国会提交的半年度报告中将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①甚至在2010年4月还推迟了向国会提交关于中国汇率政策的报告[26]。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更是在2004年9月9日“中国货币联盟”向美国政府提出对中国操纵货币的申述的4个小时之后,就断然驳回了这一申述[27]。同样,当舒默和格雷厄姆在2005年4月初再次就《2005年对外事务授权法案》提出修正案后,也立即遭到布什政府的强烈反对。2010年3月15日,130名国会议员联合向财政部和商务部上书,要求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而财政部却不仅推迟了本应在4月15日向国会提交的上半年《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而且也没有在此后提交的报告中将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此外,美国利益集团中的“院外援华集团”的联合抵制行动,使财政部和总统在评价中国是否操纵货币和汇率时极为谨慎(除了在极个别场合如在国会做任职听证和奥巴马在大选期间外),很少将中国界定为“汇率操纵国”,而代之以“人民币被低估或严重低估”这一表述[13]。其主要原因在于日趋紧密的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中国持有近1.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使美国财政部在这一问题上投鼠忌器[13]。当然,美国政府也利用国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注和压力这一砝码,达到促使中国对美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目的。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看,汇率问题可能是一个货币金融问题,但也可能是一个贸易问题。但是最近十多年来的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不是一个货币金融问题,而是一个汇率政治问题;这一问题也不应该是一个贸易问题,但是被美国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认为是一个贸易问题。这一观点由于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并通过美国的政党政治,由政府落实成为具体的汇率政策,最终造成了“屁股指挥脑袋”和全局利益服从局部利益这一结果。这种局部的利益诉求,在美中两国的多维政策交锋中最终演变为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问题[28],中国因此成为最近十多年来最受美国汇率政治关注的国家。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中国政府都无法依靠人民币低估以扩大净出口,即不可能“操纵人民币汇率。[29]由于中美经济失衡、特别是双边贸易失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在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一汇率之争将继续存在,由此决定了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在短期内将难以摆脱美国汇率政治的“阴影”。

三、对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反思

人民币论文范文6

(转贴)

现在很多国人都很关心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但又不了解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真正意图何在,现在鄙人就此浅薄的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相信大家对80年代的“日本经济衰退”和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及“香港的香港金融保卫战”吧!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国际投机集团“美国索罗斯财团”搞的,但是,你就没有想过它背后难道就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了吗?下面,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你就会明白了。

从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和1995年,第一名的美国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间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欢呼:只要超过美国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复“正常国家”了!美国人没有吭声。

按理说,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战时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眼看着美国是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国都在兴奋的期待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那个“历史性时刻”!

日本企业更加疯狂,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美国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国人民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发生了,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

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势的太监。美国驻军、政治渗透、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

日本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

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美国人满足了吗?没有。接着看下去,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

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美国人民胜利了!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

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

可能有些网友还是没有明白,日元升值怎么啦?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去了。

下面我给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设我是美国财团,我当然知道1985会发生什么,假设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进入日本市场,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日本经济的蓬勃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开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产假设我已经赚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设了),那就是48000亿日元。

这时,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400亿美元!在5年时间中,我净赚300亿美元!(还是最低假设)。

那么日本呢?突然离开的巨额外资就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

而我连本带利的400亿美元回到美国,你想一想,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日本“失去的十年”,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看看我的上表就知道了。

我只是美国财团中的一个,其它财团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设还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象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中,到底从日本刮走了多少财富?

美国赚够了,日元现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坚挺依然和30年前一样!美元暂时性的贬值,并没有损害到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场美日的经济战争,以美国完胜而告终!!

美国人玩上瘾了。1998年,同样的手法在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身上又来了一次,这就是亚洲金融风暴!

唯一不同的,这次不需要广场协议了。因为亚洲这些小虎小龙的外汇储备们直接阻击就可以大获全胜!

但是,还是没有战胜财大气粗、军事强盛、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结局大家也看到了,东南亚货币在先升后跌中,经济发展的成果被美国抢掠一空!!

唯一市场硬挺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

当时索罗斯发动世界舆论(包括香港舆论),大肆攻击香港政府(中国政府)“行政干预市场”,违反市场经济规则、没有民主自由,要是当时中国屈服于世界的舆论压力而不运用“宏观调控”进行入市干预。

那将酿成大祸,又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向当年的日本那样因破产而跳楼自杀了!

当时的曾荫权后来说过:“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坐在床头哭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害了香港,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交代。”

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美国一再要求他国“新闻自由”、“市场经济”、“民主人权”是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了吧,知道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性和优势所在了吧。

美国停手了吗?没有,因为我过综合势力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威胁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权威,近来“中国公开支持因儿子丑闻陷入困境的安南,指责美国故意借题发挥进行人生攻击。”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美国心里就不痛快了,就要整人了,现在强迫人民币升值就是消弱中国的第一步,各位明白了吗?知道为什么中央政府突然狂力打压上海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知道为什么中国股市那么惨了吗?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还是4月曾说了一件事情:“有一个40亿美元的外资在上海炒房地产,已经退出中国了这样的外资,不要也罢!”明白了吗?中国股市是一个弱势股市,很容易被美国财团利用。

中央不可能放松对股市的控制,否则中国经济将会在外资的冲击中崩溃!前段时间,也就是今年的12月初又有一个240亿美元的外资财团撤离中国上海。

现在,大家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优势有所理解了吧,知道了国家出台那么多针对房地产的政策是多么的明智和及时了吧现在各位知道为什么中国要实行国家外汇管制、汇率控制、打压房地产、控制股市、知道为什么中国要保持巨额外汇储备,为什么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贷款规定,为什么中国政府一直要求进出口贸易平衡,为什么要扩展东南亚贸易市场和欧盟市场,为什么要加WTO了。

其实中美之间的经济战争,早就已经开场了,而且来来回回过了几百招了。

我们大多数网友还懵懵懂懂的只盯着台海,盯着中亚美军又多了一个军事基地。要知道经济崩溃的灾难远比一场军事战争的后果更严重。

军事战争不外乎两种:即“侵略战争”和“卫国战争”。而军事上的“侵略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打垮对方的一切(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达到占领对方领土,进行资源掠夺和控制奴役和剥削对方的国民。

这样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没有少发生,这里我就不例举事例了。

而如今的美国就是以军事上的侵略战争为手段,达到奴役和剥削对方为目的的真实意图(对实力弱小的国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就明白了。

美国实际上是侵略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来满足美国国内巨大的需求量;而对实力强的原苏联(原苏联拥有制对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国就只有发动经济进攻来拖垮他们,苏联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许有的人要说,那是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和当时苏联国内政策导致了原苏联因经济崩溃而解体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进行军备竞赛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当时的美国经济实力比苏联强,所以,美国胜利了而苏联解体了。

现在轮到我们了,我国现在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没有冷战时期的苏联强大,相同点是我国同样也拥有毁灭美国的核武器,只是数量少了一点而已。

那在这一轮中,就要看我国领导人的智慧了,建立合理的政策来规避风险,保护自己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现在我国已经在这样做了)。

可是,美国也没有闲着,而且,作为经济进攻的第一步他们已经早早的迈出了,向美国“凯雷财团”这样的世界性投机财团收购中国的“徐州重工”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了,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控制中国的核心技术,进行世界性的技术垄断,迫使??量。

同时乘汇率没有变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币,迫使中国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以应付大量的货币兑换需求,为拖垮中国经济打下伏笔。这还是明的进入,暗地里的就更无法统计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兑换人民币的行为与拖垮中国经济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在没有大量美国财团恶意涌入中国用大量美元换取人民币之前,我国的经济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实际上,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数量远没有我国人民积累的财富数量那么多,??活动就行了,??为印刷货币的成本是很高的。

举个例子:中国有13亿人口,平均每人的财富拥有量为1万元每人,中国总共有13万亿元财富,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财富都带在身上。

这里就平均一下,平均每个人身上携带1000元现金(携带量为10%,其实这个量已经是很大了),其余的存在银行,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的流动现金量(术语为:现金流量)为1千亿元,乘以一定的突变系数,(这里为了便于计算,就理想的取值100%),也就是说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下,中国只要发行2千亿人民币就可以满足本国的经济活动了。

而大量的恶意的国外财团的资金涌入中国,表面上是拉动了我国的经济,是国内的消费量变大,也就是使国内的现金流量的需求变大,这样,我国为了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就会大量印刷和发行人民币来满足这种需求(当年的日本就是这样)。据统计,目前在国际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有136万亿美元。

其中只要有1%涌入中国进行投机经营,按现在的汇率,我国就要发行10.895584万亿元人民币(1.36*7.8644=10.695584+0.2=10.895584万亿元),货币的发行总量已经超过了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量(1万亿美元)的10倍,算把中国的全部外汇储备都拿来也难对付对手。

此时,我国的国有经济就是负9.895584万亿元,不能算上全中国人民的全部财富,因为,国家经济崩溃了,我们手中的财富也就一文不值了。

如果人民币升值以后,他们再用手头的人民币套取美元,中国国内将会余留大量人民币。

那样,国人乃至世界将会对中国失去信心,不再储备和使用甚至抛售手中储备的人民币,使中国的外贸活动受挫,最终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对外导致信誉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

就向40年代的通货膨胀那样一盒火柴要卖几百块。如果我国政府在这次的人民币汇率这件事上决策错误,那么到时中国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就可能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国内的经济形式来看,客观的将,形式是不容乐观的。按理说,人民币升值了,也就是说钱值钱了,应该是以前1块钱的东西现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买到了;可是现在的国内形式,除了工资没有涨外其余的都涨了。

新华网报道说:自8月份开始,北京市场食用油价格震荡上扬。进入11月份,米价、面价、菜价及副食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报道认为,是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导致食用油价格上升。

但是,米面跟风而涨,25公斤装的富强粉涨幅达12%以上,500克大米上涨了6分钱。

据了解,在上海、广州、深圳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涨升一遍,并持续一个多月,其中面粉、食用油的最高涨幅分别已达一成和二成。

农副产品涨价说明了我国经济在发展和提高。同时,以农副产品的涨价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给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农民的数量毕竟占了总人口比例的70%以上嘛。

但是,中国的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决外偶然。持续7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早有经济学家警告说,地产泡沫将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引发经济危机。

然而,这种声音太微弱,现如今的种种迹象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步步逼近我们。

对比1996年的东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房价居高不下的城市,地产泡沫破灭前的迹象已经显现。试图为了一已私利而继续哄抬房价的地方政府,将迎来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

因为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出的,可能还不被官方承认,但它实实在在已经来临了。

这种处在萌芽状态的通货膨胀选择了一个导致经济危机的最好时机——2007年的元旦和春节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如果有一天方便面也开始涨价时,这场经济危机已无法遏制了。

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全面涨价,对中国的富豪阶层的正常生活不构成任何影响,但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将要付出更多的财富以维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水准。

也就是说,中国的高房价,间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来买单,日本的国民是花了15年的时间,香港的市民就是花了14年。那么,中国的城市居民要花多少年呢?

应对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国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一年之内升值达5%,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

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最后,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币的发行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此爆发。这种危机也可能近在眼前。

人民币目前在国际货币市场的遭遇是中国汇制改革以来没有过的事,我们目前已经知道美元要干什么?

但是,还由不得我们把国际市场的问题解决好,人民币在国内又是这样的尴尬。在不动产涨价的带动下,生活必需品全面涨价,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种迥然不同的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市场将走向资本的过度投机。说白了,对内将加剧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对外给资本大鳄可乘之机。

如果更深层次的分析,人民币似乎是遭遇来自不同方面的围攻,试图将中国30来年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步蚕食。接下来,生活必需品的涨幅将进一步加剧,市民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中国的产能将进一步过剩,最后,必然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经济危机说来就来。

真正要化解这场危机,对目前的经济局势来说,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理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体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把房价降下来,让城市居民在房价下降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经济的力量,从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也许,这是目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尽管已经做了一些表面工作。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高房价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中国社会的破坏更是史无前例。也许现在还不必过于悲观,一切都应该有转机。

谁都知道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问题,就象一辆出现明显故障的高速列车,轰轰隆隆往前飞奔,不知何时将会出轨或者颠覆。

有经济学家预言,2008年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届时,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那么,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呢?

发改委专家马晓河指出:我国正在由某一方面的过剩向全面过剩演变。由于产能过剩,内需不旺,中国产品被迫出口,又导致了大量的贸易摩擦,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

马晓河举例说:中国人向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双鞋子,可见鞋的产能过剩多少。

11月23日,央行副行长苏宁也表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而在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比较起来差别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上面两位,一位是宏观经济的专家,一位是金融权威,但指出的是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因为内需不旺而导致产能过剩,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风险,中国将有成千上万工业企业面临生存的危险。

让我们再来看看近几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如果总揽中国经济全局就可以发现,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可以说这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但是,在我国的实践中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这是问题的表象。为什么中国人会“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呢?明知消费是生产力,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力,这是一个浅显的经济学常识,但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布局上,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都不顾及了?

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一是地方政府重投资,前几年表现的是“开发区”热,后来是“基本建设”热,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房地产”热;二是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产品出口,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形成了生产规模,眼光都瞄准了国际市场,大到汽车,家电,小到鞋子,袜子,打火机,一古脑出口。

就“投资”热而言,高房价圈走了老百姓甚至两代人的财富,还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就“出口”热而言,贸易顺差继续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有经济学家分析,人民币自汇率改革以来升值了5%,现在的状况是有可能2007年一年就要升值5%,相当于前10多年的升值总幅度。

那么这个后果是什么呢?许多经济学家讳莫如深,我可以大胆的告诉大家,后果就是人民币大量从不同渠道流出境,国际洗黑钱的势力乘机介入,甚至可以把中国贪官的钱都洗白了。

可以说,在2007年之前,只听说外国人到中国来洗钱,这个局面也将因此而改变,中国人终于到外国去洗钱了。再说得深入一点,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被别人悄悄地“盗走”了,而“盗匪?发改委专家马晓河先生的话头上,看看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其实,很简单,产能过剩的解决之道是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房价。房价不降,中国人对未来的预期必将产生较大的压力而不敢消费,还有一部分成了房奴无钱消费。马晓河先生说,中国工业品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所以,为了减少风险,必须扩大内需。而内需如何才能扩大呢?

中国居民的消费率是38.2%,世界平均消费率是78%—79%

中国居民平均房价收入比是一比十,世界平均房价收入比是一比

两相对照,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就暴露出来,是高得离谱的房价将中国居民的财富搜刮一空,还拿什么去消费呢?所以中国人的消费率创下了历史新低。

有专家预测,中国房价每下降一个点,将为市场一年增加100亿以上的消费,而中国房价从2006年前三季度的综合平均价位上,至少有30%以上的下降空间,也就是说,只要中国房价下降30%,中国市场一年将增加3000亿的消费总额,中国经济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中国民众也从此能过上好日子。

相反,我国要是领导人的决策事物就控制不好这个局面,我国的经济将会崩溃?事打击。我们都清楚我们现在身处的国际环境有多恶劣。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定要具备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一是军事战争,二是经济战争。

用战争手段夺取别国别人的财富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常见的。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还能看到。为了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以及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中国一定要建设强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天军(太空部队)。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谁占领了太空这个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主动权。任何太空非军事化的想法,只能是白日做梦!

圣人说得好:落后是要挨打的!中国只有具备了彻底摧毁对手的实力,别人才不敢欺负中国。

同时,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国际交流和贸易的全球化,一场新的战争----经济战争,已经取代军事战争,成为当今世界一部分人夺取另一部分人财产的主要手段。

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是经济战争的一个例子。落后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了重大打击。国际金融炒家以经济手段达到了以往要用战争手段才能达到的目标。

在少迟一点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中,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和财政司司长任志刚,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用大量外汇储备干预了香港的股票市场。

中国中央政府派出了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扶盘行动。经过几个月的较量,香港政府成功击退了国际金融炒家把香港当作提款机的企图。

那次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香港恒指变动1点,期货的买卖就会相差2.3亿港币。

香港金融保卫战虽然过去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强大中国做后盾,会不会发生“八国联军”攻打香港的可能呢?毕竟香港政府干预香港股票市场违反了当今国际主流社会的“规矩”。

中国航油(新加坡)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损失5亿美元和一位中国国资委职员在伦敦同期投资再次被吃表明中国在金融市场方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就石油这一项,中国现在每年就要多花几百亿美元。现在是中国需要啥,国际商品市场就涨啥。可以说是“抢你没商量”。

然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并不是最严重的。真正可能对中国经济的造成严重危害是人民币汇率体系和不断高涨的房地产市场。

我总觉得有人要以人民币汇率为突破口,搞垮中国的经济,夺取中国人民的经济成果。从要人民币升值和自由浮动的叫喊声中,我好像闻到了军事战争的火药味。

现在有一个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得说法,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由市场来决定。

难道市场是有鬼决定的吗?由市场来决定,听起来挺公平的,大家都有权。但仔细分析一下,世界上有哪个市场不是由少数人操中的呢?让人民币汇率由市场来决定,说穿了就是由他们来决定。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不要忘记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现在外资的相当一部分是埋下的伏兵。它们就等美国把中国的门撞开(人民币汇价自由浮动),把人民币捧上天,牟取暴利。

总之,中国一定要建设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强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天军(太空部队)以应对可能军事战争。

同时中国一定要建设热爱国家,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竟争规则的金融“铁军”以应对经济战争。只有这样,中国的安全,人民的财富才会得到保护!

人民币论文范文7

1.处在有利的时间窗口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缺陷。周小川行长关于“储备货币过度依赖美元加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超货币对国际金融稳定性十分重要”的观点,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赞同。G20会议强烈呼吁IMF治理结构改革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包括在SDR货币篮子中增加发展中国家货币,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合理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最大贸易国。当前推动人民币成为SDR组成货币,符合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也有助于实现全球经济金融的再平衡。2.实体经济准备比较充分中国经过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以12%的份额成为全球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并以更高的开放标准启动了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进一步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有利于增强非居民官方和私人部门对人民币的信心。3.中国开始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近几年来,中国不仅利用外汇储备优势支持IMF和欧盟对债务危机国家进行救助,也积极推动G20落实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其退出预期一再冲击新兴市场国家之际,又参与组建了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为国际金融稳定增添了砝码。中国还有意与周边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种和平共处、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搭快车的大国风范,也为人民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4.人民币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事实上充当了国际货币人民币可以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澳元等多种外币直接交易,外汇交易产品不断丰富。除香港、新加坡、首尔等亚洲市场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已经向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等欧洲国际金融中心扩展,非洲和美洲的部分国家也积极争抢离岸人民币业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贸易结算、资产管理中使用人民币。目前,人民币是全球外汇交易第七大货币,已超越欧元成为贸易融资第二大结算货币。综合考虑了国际货币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官方储备功能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从2009年底的0.02%上升至2014年6月底的1.96%,年均增幅超过60%。只要没有重大不利事件发生,3—5年内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就将赶上英镑和日元。

二、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主要障碍

1.美国依靠美元霸权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在政治上对人民币国际化存有戒备心理美国主导了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依托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唯一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在IMF重大决策中拥有一票否决权。美元的垄断性国际储备地位,在过去70年里给美国带来了铸币税收入、转嫁国内金融市场危机、影响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等特殊利益。目前,美元地位与其背后的美国经济地位相差悬殊——美元的官方储备份额接近2/3,但美国的实体经济份额仅占全球的1/5左右。于是美国政府将巩固、维护美元超级霸主地位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战略。美国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其超级大国地位,人民币国际化又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标志,美国自然要全力加以遏制。美国国会至今没有批准2010年IMF提出的增加发展中国家份额的方案,就是美国维护其在IMF治理中一票否决权的表现。同样的道理,对于加入SDR货币篮子这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美国会理解为动摇美元霸权地位之举,必然会寻找种种借口,利用现行规则或程序,想方设法加以阻挠。2.IMF现行规则的执行偏差造成了人民币加入SDR的技术障碍名义上,IMF筛选SDR组成货币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要求贸易大国货币,二是要求“可自由使用货币”。《IMF协定》第30条第f款将“可自由使用”界定为“事实上在国际交易支付中被广泛使用”以及“在主要外汇市场被广泛交易”。但由于评价依据主观性较强,各成员国甚至IMF内部对该标准的理解也不统一,所以SDR定值检查的讨论结果更多依赖于执行董事们的个人判断。在金融全球化、流动性泛滥、过度杠杆化和过度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出现了“脱实就虚”、自我循环的趋势。例如2013年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高达5.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全年贸易额的15%。这使得“资本账户开放”受到更多重视,以至于现行筛选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偏差:一些执董干脆将“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作为压倒性标准,实际上废弃了“贸易大国”的标准;一些执董把强调实际结果的货币“可自由使用”错误地等同于“资本账户开放”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的政策前提,事实上同样偏离了现行规则的设计初衷。如果不能有效纠正上述执行偏差,人民币必然重蹈2010年SDR定值检查之覆辙,难以突破加入SDR的关键性技术障碍。3.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夯实跨境人民币清算支付系统的缺位,造成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便捷性不足。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批量外汇交易或国际投融资时,使用人民币就要面临时差等因素造成的困难,租用美元、欧元的全球支付系统则会被迫提高交易费用。另外,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不大,布局不尽合理,人民币金融产品链以及金融机构服务能力还不理想;非居民获得人民币流动性以及进行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需要,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则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使用、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官方储备中人民币份额的增长。

三、对策建议

人民币论文范文8

Summary:ThisarticlebeginswiththebackgroundoftheappreciationofRMB,andcomprehensiveexpositionoftheRMBexchangeratemechanism,focusesontheimpactonchineseeconomyofrevaluationofRMB,includingpositiveandnegativeeffects,usingbasiceconomicmodelsanddataanalysis,detailedproofofthestrongappreciationoftheRMB''''spossibleeffectsontheChineseeconomy,andsummarizedthestrategyofChinesegovernmentshouldto.Attheendofthearticle,theauthorhasmadeherownviewsonthisissue,analyzedthepresentsituationofRMBrevaluation,cametoatimelyappreciationoftheRMBwillhaveaninestimablepositivesignificancefor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intheconclusion,andputforwardreasonableproposals.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升值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Keywords:RMBexchangerateappreciationpositiveeffectnegativeeffect

一、引言

在我国金融史上,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官方决定汇率到名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我国现在采用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外汇被当作特殊的商品来买卖交易,既然是商品就有它的价格(汇价).汇价,又称汇率,指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两国货币间的比价。本文所论的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为代表的,通俗地讲即人民币购买美元的能力更强了。可以说人民币的升值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

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进出口、对外引资、外债偿还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民币的未来升值趋势更是影响甚远,学习研究这一点非常重要,既能为相关方面提出实际可行的意见,对将来人民币升值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使人们对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准备,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或消除损失。同时,也可以丰富后来的学者进行这方面研究学习的参考资料。

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问题早有研究,从Trifin(1960)到Page(1981),他们主要立足于普遍现象,对国际货币的起源和影响货币国际地位的因素进行解释和分析。国内学术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姜波克、郑木清和姜凌等先后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各界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讨论逐渐升温且逐步深入。这些研究大多从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规律出发,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但出于对不同背景的关注,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在本文中,笔者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均衡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货币汇率理论对人民币是否被低估或高估作出论证,引用“马歇尔——勒纳条件”对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还借鉴了范金教授的分析结论,论证了人民币升值能够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同时,使用大量数据和例证等对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详细的论述。

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运用简单经济学理论得出人民币升值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

第二部分通过对货币市场人民币升值以来汇率的变化,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部分研究中国政府就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研究分析。

第四部分引用经济模型、数据举例等详细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第五部分通过对以上资料分析研究,总结出我国政府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六点启示。

文章最后部分笔者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总结出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从长期来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加快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步伐。

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与原因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不贬值,被世界各国称赞。2003年,中国面临着同样巨大甚至更难抵御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海外刮起了一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大风,这次不同的是,鲜花和掌声不见了,先是日本财务相在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那样的文件,要求人民币升值。随后美国财政部长斯诺也表示人民币应该升值。而由于美元走低,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国际上遂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压人民币升值的势力。中国经济冷热话题的空前讨论热度被“人民币升值”话题迅速替代。这件问题也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球,对我国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中新网3月22日电,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7年3月2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7310元,人民币汇率再次创下新高。央行3月17日加息后,就有分析指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名誉所长赵海宽日前表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条件已基本成熟,中国政府应适时加快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以及外来的压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从1994年至今,中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2002年达到2864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5.55倍。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PPP)看,中国的物价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世界银行,2002)。从通货膨胀率差异看,美国自1998年以来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3%,中国同期的平均通货膨胀率(CPI)为-0.3%,比美国低2.53%。197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3%。这2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异看,中国同业银行拆借利率2002年底为2.7%,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1.25%。中国的短期利率比美国利率高1.5个百分点。在国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比美元存款利率高1.4个百分点。此外,2002年上半年开始,美元由强走弱,人民币跟着美元一起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趋势相背离。在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情况下(1993—1999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至少比同期美国制造业高1.5个百分点),人民币反而随着美元贬值,使得贸易逆差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这些都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而日前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带队的美国高级经济代表团到北京参加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则是人民币加速升值的一个背景。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和理论分析

近年来,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汇率政策被国际舆论高度观注,各方观点的争论此起彼伏,从未停息。尤其是在近阶段,中国CDP,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都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IMF的估算显示,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有效汇率下降了6%,此种背景下,各国专家、学者和政要对当前的人民币政策众说纷纭,中国的货币当局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国内国际政策环境。

(一)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从绝对由官方决定汇率过渡到名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其间经历了以下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当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约为19%,然而外汇短缺,外汇收入主要靠私营企业和海外汇进的侨汇,其中侨汇约占外汇收人的一半左右。由于当时物价变化,为了使创汇企业和依靠侨汇收入的人民不至于亏损和生活困难,政府以内外物价主要是国内物价为依据,不断调整人民币汇率。

从1953年至1972年:中国的经济状况波动很大,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比较简单。当时因为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政府实行了人民币盯住英镑的汇率制度。由于当时中国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较重要,人民币还实行了盯住卢布的汇率政策。这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的主要特点是盯住英镑和卢布的双重汇率制度。

从1973年至1980年:中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币汇率却保持坚挺。当时国际上,一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一个是尼克松访华,前者结束了国际上主要货币固定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后者部分打开了中国的封闭的国际环境。相应地,人民币汇率也作了改变,改成了盯住一揽子货币。

从1981年至1984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阶段,在汇率制度安排上,人民币实行了复汇率制度,在官方公布的汇率之外,还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格。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为1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

从1985年至1993年:外汇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政府允许企业创汇按比例留成,多余外汇可以到官方的外汇调剂市场交易,因而在官方公布的汇率抄I、,又产生了人民币调剂汇率。人民币公布汇率和调剂汇率在这期间都不断地下调。这期间主要也是复汇率制度。

从1994年至今,中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确立了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最终目标。首先在继续对外汇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实行经常项目有条件的可兑换。1996年,中国接受国际货币组织第八条款,实现经常项目的安全可兑换。这期间,人民币汇率实行了名义上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没有什么波动,特别是自1997年后,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保持在8.27-8.28的位置。

(二)人民币汇率经济学家更多地采用商品和服务贸易收支及中长期的资本流量两个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如果这两个指标长期显示盈余,货币就面临升值的压力,反之,则面临贬值的压力。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六年保持着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顺差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净流人,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也显示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100多亿美元增长到了3800多亿美元,尤其是在最近两、三个季度,官方储备在以每月平均增加90亿美元左右创纪录的速度增长,预示着人民币正经受着升值压力的考验。

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有利方面:

1.本币升值将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

(1)减轻我国偿还外债的压力

汇率的变动受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影响,但反过来,汇率变动又会影响经济运行。首先,汇率变动影响一国的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支,从而影响国际收支状况。但汇率变动是一柄“双刃剑”。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出口商所换回的外汇可以在国内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进口商则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兑换进口所需的外汇,因此,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反之,若一国货币对外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但升幅太大则会导致该国贸易收支的恶化。在旅游、劳务等非贸易收支方面,本币贬值会使外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从而增加对外国旅游者的吸引力,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反之,本币升值则会使非贸易外汇收入降低。在外资、外债方面,本币贬值会因为国内资产对外贬值,增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但会使现有外商投资存量资产遭受汇兑损失,增加国内企业外债偿付负担;反之,本币升值则会使现有外商投资存量资产增值[1]的现象。1993~2000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13%。这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出口产品价格在理论上随汇率升值成比例提高这是贸易条件改善的首要表现,比如两年之内人民币升值30%,出口价格即提高30%,说不会打击出口无人相信,可问题在于:其一,由于“J曲线效应”,出口的下降存在“时滞”;其二,加工贸易部分基本不受影响,而一般贸易出口产品成本中,进口部分也在60%以上,这样,进口价格下降会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外国原材料和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企业能消化大部分升值因素,工资不会随汇率升值有很大提高,出口价格并不会随名义汇率的上升而成比例提高,比如人民币升值30%,一般贸易品的出口价格可能只提高15%其次,对于人们最担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其实是有好处的。一件衬衣在美国卖$30,提高到$50,没有理由认为美国消费者就不买衬衣,或转向墨西哥购买。即使如此,我国减少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数量而提高售价,也不会降低出口金额,同时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范金教授曾采用社会核算矩阵技术[2],从一般均衡分析角度,以2005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为冲击对象,就人民币分别升值3%,5%,10%,20%和30%对我国的进出口所受影响进行情景分析,得出两点结论:①人民币升值3%促进出口增加0.43个百分点,随升值幅度增加,出口增加幅度也扩大。人民币升值30%后,出口增加4.26个百分点。表明人民币不论温和升值还是大幅度升值,都不损害中国出口。②人民币升值3%促进进口增加0.32个百分点,随升值幅度的增加,进口增加幅度也扩大,人民币升值30%,进口增加2.32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是有利的,不仅不会“打击出口”,而且还可以改善贸易条件。

(二)虽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诸多的好处,但是,有利就有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

人们原来在中国1亿英镑能作的事,人民币升值后,可能需要增加上百万英镑的投资才能办成了。这等于外商进来前什么也没买,就要凭空多支付上百万英镑,投资者肯定要划算一番得失了。

2.可能加剧我国的资本外流

人民币升值,会使原来需10亿美元在境外所能完成的投资,升值后会少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就能完成了,因此必然会加速资本外流。我们必须意识到,目前资本外流对我国是不利的。

3.人民币升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假如,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一方面,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会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本国货币汇率变动会通过资本转移和对外贸易影响本国的外汇储备。此外,储备货币汇率不稳会影响和削弱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国际金融学原理告诉我们,汇率对外汇储备起决定性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减是汇率变动的结果,币值的低估或高估则通过引起贸易收支的变化最终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减,我国外汇储备之所以不断增长,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汇率低估带来了贸易上的相对优势。但需要说明的是,长期顺差、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第一,促使人民币发行量增加,从而加重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第二,长期贸易顺差加重本已过多的外汇储备,不利于资金充分运用;第三,当储备货币(如美元)发生贬值时,也会使我国蒙受巨大的损失。此外,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紧张也不可忽视。

4.人民币升值会减低中国企业的利润,增大就业压力

人民币升值会给我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国内物价、国民收入与就业、产业结构受汇率变动影响较大。本文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内物价变动的影响。升值后,导致进口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往往使我国居民对国产同类产品的需求下降,进而导致国内消费品价格下降。但是,目前我国的进口接近半数属于来料加工和来料装配贸易。这些进口品价格下降不会带动国内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且近年来大部分初级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美元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993~2000年,中国进口价格总指数上升了19%,其中制成品上升20%,初级产品上升16%。尽管如此,人民币升值,对国产同类型产品产生的影响也会使国内企业的风险加大。因为汇率的变动引起进口材料、外销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必然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此外,长期看,在消除短期通货膨胀后,可能会引起通货紧缩,不利我国经济发展。

五、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得出我国政府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几点启示:

1、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的本币升值问题

以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实现起飞的国家,在经济增长一定阶段上,都会遇到本币升值问题。这不仅源于外部压力,也反映着国内产业转型、贸易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本币升值既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也有利于更合理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如果汇率不能相应调整,就可能影响到内外均衡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2、汇率调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循序渐进的原则

经济基本面的调整往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汇率的调整也应当采取缓慢渐进的形式。渐进式调整风险小,也最有效率。日本两次在美国压力下匆忙大幅调整日元汇率,国内投资一下子找不到出路,结果大量涌向资本市场,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应该引以为戒。

3、在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时,应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给扩张、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既控制货币供给,抑制通胀,又保持对内需和外需的适当刺激,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在遇到来自国外巨大的升值压力和国内房市、股市偏热时,更需要向外界传递坚决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明确信号,绝不能使货币政策附属于汇率政策。

4、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防止泡沫经济

在调整汇率同时放松外汇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外,必须有效扩大内需,正确引导投资流向,防止本币升值后的盲目投资和产业空洞化现象,尤其要防止泡沫资产和泡沫经济。汇率政策只有与其他扩张需求的政策合理搭配,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5、逐步放宽外汇管制,在外贸企业中适时推行意愿结汇制

推行意愿结汇制,既可以解决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长过快问题,也有利于满足企业外汇用款需要,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能力。

6、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化解汇率升值压力

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强国减少投机资本冲击,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本币在区域内的升值,保持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稳定增长。

六、结论

以上,我们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原因,研究了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总结出我国政府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但是笔者没有对我国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作出分析和研究。

人民币论文范文9

关键词: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根据贸易条件的定义,其与对进出口价格有直接影响的汇率关系密切。2005年7月,我国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原来8.276:1调整为8.11:1,人民币升值2%。此后,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稳定上升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而到了2007年7月,更是达到7.57:1。人民币汇率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人民币的升值会不会打击我国的对外贸易?这样的汇率政策是否合理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将带着这些问题,探讨一下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的贸易条件效应,以期能够通过对贸易条件变动结果的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合理变动的一些结论。

贸易条件的种类及其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贸易条件可分为三类:纯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简称NBTT)、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简称ITT)、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FTT)。这三类贸易条件中纯贸易条件最为常用,而收入贸易条件普遍被认为最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本文也主要讨论这两类贸易条件。

纯贸易条件(NBTT)又称价格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公式表示为:NBTT=Px/Pm。式中Px、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

收入贸易条件(ITT)是联系出口数量,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的指标。公式表示为:ITT=Px/Pm·Qx。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由于ITT是由NBTT和Qx两个因素决定,所以ITT与NBTT的变动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恶化时,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以及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该指数无法说明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无法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要素贸易条件(FTT)又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SFTT)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DFTT)。其中SFTT=Px/Pm·Zx,DFTT=(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指数。要素贸易条件表明,NBTT恶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出口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出口价格下降,而国外进口品生产率的下降会使进口价格上升,但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条件即Px/Pm,现以Px和Pm分别代表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价格,X和M分别为本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R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R·Px和R·Pm分别表示用本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和进口价格。Exs为本国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d为本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ms为本国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d为本国进口商品需求弹性。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解(1)和(2)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解(3)和(4)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贸易条件为,根据(5)和(6),可以得到:

本币贬值表现为dR/Rφ0,本币升值表现为dR/Rπ0;贸易条件改善表现为│dPx/Px│π│dPm/Pm│,贸易条件恶化则表现为│dPx/Px│φ│dPm/Pm│。从(7)式可见,弹性不同,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从弹性角度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出现: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Exs和Ems为无穷大。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无穷大,但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小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无穷大,但是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小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等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不会影响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小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见,从理论来讲,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人民币升值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的总体变动

为了考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条件效应,本文选取了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的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每月平均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参看指标。在贸易条件上,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总署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缩写HS)公布的各类指数的原始数据,计算了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期间每月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参见表1)。

从表1及图1可见,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一直呈稳定升值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突破8.0,目前仍呈升值走势。同期贸易条件的变化由表1及图2看到,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收入贸易条件基本在1.2左右变动,波动幅度较价格贸易条件大,在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这说明收入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来自人民币升值以来出口数量指数的波动,尽管如此,仍能看到,收入贸易条件的总体走势也比较平稳,没有大幅度波动。

(二)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效应分析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当时的人民币是一次性贬值50%,此后人民币实行的是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8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8.27(RMB¥/US$)的水平。同期我国贸易条件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呈恶化趋势,收入贸易条件一直呈改善趋势(参见表2)。

对比人民币升值前后我国的价格/收入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等指标可以发现:

人民币升值后,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每月都有波动,但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与过去价格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相比,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改善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升值后,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相比明显降低,但在出口价格指数提高的条件下,收入贸易条件虽在个别月份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表现也比较平稳,与过去收入贸易条件逐年改善的趋势相比,人民币升值后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这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影响不大。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数量与过去相比减少,出口贸易受到抑制,但对比人民币升值以来的各月数据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带来的被动影响并不明显,稳定升值可以被市场接受。从表1可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国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年份相比在整体降低的趋势下,各月份间的波动幅度并不过大,虽然升值后我国的出口数量指数降低,但很快又都恢复。如在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以后的初期,我国出口数量减少,当期收入贸易条件恶化,但很快出口数量又恢复了,且收入贸易条件也恢复了以往的趋势。

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理论来讲,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但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升值一定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贸易条件将如何改变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从人民币稳定升值后的现实结果看,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基本没有变化,贸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稳定升值带动我国出口减少,但在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大的变化,说明人民币稳定升值带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由过去量的增加带动对外贸易发展向质的提高带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向,而这恰好与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转变”的目标吻合,人民币稳定升值的汇率政策与当前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贸易政策是统一的。因此,如果坚持目前的外贸政策,那么人民币的稳定升值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其未来一定幅度的继续升值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崔津渡,李城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

2.罗忠洲.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5

3.何璋.国际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