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民币结算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5:07

人民币结算论文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1

关键词: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和现状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指有跨境贸易及零售结算需求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的货币,为客户提供办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跨境付款和收款服务。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五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等五部委联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管理办法》并公布了实施细则。到今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就满5年了,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每年每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模在不断扩大,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109亿;2012年,上述两项数据分别为2.94万亿元和2802亿元;到了2013年,更是快速上升到4.63万亿元和5337亿元。

2014年4月25日,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宣讲会在广州召开。从会上获悉: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量10871亿,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比重为18.4%;而同期广东全省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同期国际收支总额的26.9%,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的2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未与之相符。我国学者曾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以人民币进行金融交易计价、以人民币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主要是逐步推进人民币跨境服务。

尽管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模在扩大,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民币的结算风险较大,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倾向于选择币值稳定的,而近些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小幅波动状态,二是人民币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来自境外的人民币不足,三是进出口双方的需求不能同时得到满足,很多情况下境内企业无法说服境外企业用人民币结算,四是我过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不高,金融机构对外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我国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

二、影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Mckinnon发现在选择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时,出口商比进口商更愿意以出口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出口商品的差异性、市场地位决定结算货币。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出口产品的价格支配能力等因素影响影响出口商的谈判交涉能力,出口商相对于进口商处于更有利地位,以本币计价可以防止汇率风险。麦金农的理论也是后来很多贸易结算货币理论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Krugaman认为在具有很强替代性的行业,出口商为避免汇率引起价格波动,在确定国际结算货币时,倾向于与竞争者采用同种货币。国际贸易结算中,某种货币一旦确定了在货币结算中的主导地位,就具有惯性作用。

根据“货币的网络外部性”理论,货币的交易成本决定结算货币,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低。货币交易也存在规模效应,这使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趋向一致,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元在国际结算中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在资本项目下兑换受到管制,一般很难在国际结算中作为结算货币。

国外有学者研究认为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经济实力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出口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大,出口国经济实力越强时,其货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越大,可接受程度也就越高,采用出口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于惯性因素和趋同性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较难改变。

汇率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有研究表明,当前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源于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很多国家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另外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有利于该国家的货币成为结算货币,有完善的远期市场为进出口商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有健全的银行票据市场和国债市场便于货币的运用与筹措。

综上,一国货币想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出口商品的差异化程度,货币交易成本的大小,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汇率制度、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都有重要的影响性。

(二)影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现实因素分析

基于前述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影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结算发展的几个因素: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国经济发展形势既是对过去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意味着稳定的需求和供给,并且有更好的信誉保障,增加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可能。第二,贸易发展水平。这包括对外贸易的规模和产业结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时间不长,主要运用于商品贸易。贸易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贸易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第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如果人民币能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就能在境外市场上更合理地流通,当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目前国内的金融管制无法建立符合要求的人民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使得更多贸易商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第四,人民币的稳定性。之前的理论中已经说明一国货币的稳定程度对其成为结算货币有很重要的影响性,货币的波动率越高,稳定性越差。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货币。第五,政策因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运行以来,国家的很多相关条文通知对试点范围和结算额的规模扩大都具有促进作用。2009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项的通知》,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其他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当月的人民币结算额都有大幅提升。

三、影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置

Y: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水平,以跨境贸易人民结算额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表示。X1:贸易发展水平,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同期世界贸易总额比例表示。X2: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水平,本文仅考虑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占同期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M2的比例表示。X3:人民币的稳定性,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率表示,以当期人民币汇率与基期人民币汇率之差除以基期人民币汇率,并取绝对值。加入政策变量,D1为2010年6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至20省(市),政策出台前为0,出台后为1。D2为2011年8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向全国,变量设置方法同D1。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所有变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国海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PB World Trade Monitor等相关网站2009年7月至2013年8月的月度数据整理所得。

(二)回归分析

根据Stata软件对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得出模型的估计公式为:

Y=0.0072309+251.8091X1-47.45822X2+15.81834X3+0.0220919D1-0.2121759D2

s=(0.0587173) (331.8746) (16.12714) (1.781473)(0.0571357) (0.0760374)

r=(0.12)(0.76)(-2.94)(8.88)(0.39)(-2.79)=0.9384F=134.04 S.E.=0.09717

其中X2、X3和D2的系数很显著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的影响较明显,2011年8月的政策效果更显著,说明国家政策对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随着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和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应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三个建议:

(一)增加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币值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许多国家对于人民币汇率也有质疑,货币国际化的关键是币值稳定,在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二)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没有完全放开,中国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扩大和发展离岸市场是促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

提升我过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可以增强出口企业的话语权,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上更有信服力。

参考文献:

[1]黄燕君,包佳杰.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2]刘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

[3]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

[4]周立平,周志刚.经济减速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2012.

[5]吴克良.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历程与思考[J].金融探索,2012.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2

还有一些观点从理论上来说有一定的逻辑,但其指出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在现实中远没有其所描述得那么令人担心。

别高估贸易结算对外储压力

质疑之一:人民币贸易结算已成为外汇储备大幅飙升的主要推手,加大了货币政策和储备管理的难度,与人民币国际化本意背道而驰。

这个观点的逻辑是,由于目前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为进口贸易结算,而原来购买外币的进口商由于改用人民币结算而不再购买外币,央行因此被迫购汇,人民币贸易结算便成为外汇储备飙升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的学者估计,从2010年至今,由于人民币进口结算,使得央行被迫多购入了1200亿-14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

首先应该指出,从原则上讲,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与外汇储备的变动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譬如,进口支付可以利用贸易信贷,不一定需要向央行购汇。

即使假设用人民币支付进口导致央行被迫多购入美元,实际上由此产生的对储备的压力只有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些学者高估了人民币贸易结算导致的对外汇储备的压力,是因为其计算中的几个假设都有问题。

第一,只看到进口人民币贸易结算会增大央行购汇压力,但没有考虑到人民币出口结算则会降低央行的购汇压力。

第二,假设人民币进口结算占全部贸易结算80%-90%。这个假设高估了进口结算的比率,从而高估了对储备的压力。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过去两三个季度以来,通过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中进口结算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进口结算的比重在2010年三季度为81%,四季度为75%,2011年一季度为67%,二季度为58% (6月份的比重为47%,即人民币出口结算量已经超过进口结算量,或者说,回流的人民币已超过流出的人民币)。

即使香港数据可能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对全国出口结算比率略有高估,但国内的数据由于技术原因未能包括全部出口结算则有低估。因此,最有可能的进口结算的比率应该显著低于所假设的80%-90%。

第三,随着阻碍人民币出口结算的若干瓶颈的逐步消除(见下文),人民币出口结算的规模正在和将继续快速增长,从而会缓解对外汇储备的压力。事实上,根据香港的数据,在过去八个月中(去年10月到今年5月),人民币出口贸易结算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高于进口结算的速度,表明这个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如何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对外汇储备的压力?我们认为,一个更准确的方法是参考香港人民币存款中企业存款的上升的幅度。

根据我们估计,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占全球海外人民币存款的95%以上,所以基本可以代表由于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与出口贸易结算的差异导致的海外企业用外币净购买人民币的数量。

这些净购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就接近由于贸易结算不平衡导致的中国央行额外增加的外汇储备。

从2010年1月到2011年5月,香港人民币的企业存款净增加为32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470亿美元。换句话说,由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不平衡导致的储备增加只是上述学者所估计的三分之一左右。

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全部增量(估计在7500亿美元左右)相比,人民币贸易结算导致的储备增加只占全部储备增量的6.4%,实在不能说是“外汇储备飙升的背后的主要推手”。

如果与中国全部外汇储备的存量(3.3万亿美元)相比,由于人民币贸易结算导致的储备增加只占储备存量的1.4%。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应该误以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就必然会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和通胀压力,或增加央行的对冲成本。

我们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了如下观点: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虽然会增加储备压力,但只要这部分流动性在海外循环,就不会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因此这些储备的增加是不会导致国内通胀压力也是不需要对冲的。

理由如下:由于人民币用于支付进口,可能减少了进口商购汇,因此迫使央行购汇而增加储备。但是,储备增加的同时,相应的人民币流动性通过人民币贸易结算被支付到海外,结果不影响国内的货币供应量,所以这种储备的增加不会增加通胀压力,也是不需要对冲的。

当然,有人或许会争辩说,这些流到海外的人民币中的一部分,又通过各种渠道回流到国内,导致流动性或对冲压力。

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目前相当部分离岸的存款回流到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人民银行仅仅支付0.72%的利率,与境内的4%的央票利率相比是非常低的对冲成本。

另外,随着离岸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流动性的迅速提高,人民币第三方使用(如通过在香港融得人民币,掉期成其他货币在第三国使用等形式)的增加,以及人民币ODI带来的香港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的发展,都会使更多的离岸人民币可以“体外循环”,而不造成对境内流动性和对冲的压力。

别夸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作用

质疑之二: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几乎全部是进口贸易结算(即“严重跛足”),表明由于人民币升值,海外企业只接受人民币(而不愿意支付人民币),所以目前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迎合了海外赌人民币升值的投机活动;一旦人民币升值停止,人民币国际化就会倒退。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夸大了贸易结算“跛足”的程度,也严重高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导致目前人民币出口结算占比相对较小这个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

前文已经说明,过去两三个季度以来,通过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中进口结算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

更应该指出的是,目前制约人民币出口贸易结算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包括极低的美元贷款利率降低了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吸引力,及其他许多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瓶颈。

令人鼓舞的是,随着离岸市场的成熟,这些瓶颈正在和将会趋于缓解,人民币出口结算占全部贸易结算的比重将因此逐步提高。

第一,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存量十分有限,海外进口商很难获得人民币(在市场上购买人民币,或在海外获得人民币贸易信贷),因此就谈不上用人民币支付进口(对中国来说人民币出口结算)。

随着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规模的上升(目前在香港已经达到约5500亿元),香港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日趋活跃,由香港提供人民币贸易信贷的能力开始提高,人民币出口支付结算自然会快速成长。

另外,随着美元和欧元利率的正常化,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吸引力也会增加;人民币贷款会成为创造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从而进一步减轻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

第二,中资和外资银行在香港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新加坡、伦敦等)的人民币业务的基础设施(如开户、二级结算、外汇风险对冲)开始初具雏形,便利性正在提高,这将更广泛地推动今后人民币的出口结算。

第三,年初以来,人民银行已经推出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ODI)的政策。随着人民币对外投资的增长,由这些海外中资项目带来的从中国的进口(设备、劳务等)需求会长足增长,而这部分中国的对外出口是最容易实现人民币结算的。

第四,目前人民币出口结算还处于试点阶段,只有6.7万家出口企业被允许参与。只要出口试点尽快推广到所有出口企业,一定会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出口结算的增长。

据此,要改善人民币贸易结算“跛足”的问题,非但不应该放缓“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而是应该进一步推进离岸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境外进口商获得人民币支付的服务),推动人民币ODI, 和将人民币出口结算的试点推广到所有出口企业。

另外,前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确实导致了一部分海外出口企业愿意接受人民币,而海外进口商不太愿意使用人民币信用证结算。但是不应该夸大这个(被称为投机或套利)因素所起的作用。

最近几个月NDF市场中所反映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大大下降(目前一年期的NDF反映的预测是12个月之内人民币升值1.2%,远小于以前的4%-5%的预期)。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下降开始促进人民币出口结算的增长,但也并没有逆转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总体增长的势头。

今年5月以来,DNF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大幅下降,但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量仍然以每月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弱化会根本逆转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某种程度意义上讲,升值预期的弱化非但没有逆转人民币贸易结算增长的总体趋势,反而使其结构更加合理。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在美元、日元、欧元的国际化的过程中,虽然这些货币在一段时间内有升值的趋势,暂时增加了境外对这些货币的需求,但它们终究都不是依赖持续的货币升值来推动国际化。

这些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贬值都没有导致其货币国际化的彻底逆转。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预期确实是推动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的一个因素,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和永久性的推动力。

中国巨大的国际贸易量、高速成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外商企业对人民币FDI的需求、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的进一步活跃等,都是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来源,而这些来源并不依赖于人民币升值。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是顺势而为,而非拔苗助长。

别误判对国内流动性和通胀压力

质疑之三:允许人民币FDI会导致新的资金流入,增加了境内的流动性和通胀压力。

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我们的研究表明,与基准情形(FDI投资用外币)相比,用人民币FDI替代外币FDI不会额外增加境内的流动性和通胀压力。理由是,在基准情形下,外商投资企业用外币向中国境内进行直接投资时,本来就会增加央行购汇压力,而央行购汇就会创造境内的流动性。

现在,如果FDI代之以人民币进行,境内因此增加的流动性与基准情形是相同的。换句话说,人民币FDI替代外币FDI不会额外创造境内的流动性和通胀压力。

马骏在年初《离岸市场对境内货币与金融的影响》一文中,对此问题有更详细的阐述:如果香港在今后两、三年中将离岸市场发展到两万亿人民币存款的规模,在此阶段内,境内和香港的监管部门就有足够的工具控制离岸市场的发展对境内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的影响。

要推动离岸市场的发展,同时又要减少对境内货币政策的冲击,就应该鼓励外资企业用人民币FDI替代外币FDI,鼓励人民币贸易结算,推进香港本地和第三国对人民币的使用,尤其是外国企业在香港借人民币并在境外使用。

同时,应该适当控制中资企业在香港人民币市场的融资和回流。

人民币不可能一步升值到位

质疑之四:人民币国际化先行于汇率改革是本末倒置,或次序颠倒。

一些学者的观点是,由于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如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只会导致套利,而不会有真正的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这里所隐含的结论是,人民币必须先升值到位,然后才能搞人民币国际化。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有一定道理,但现实比理论复杂。

首先,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特别是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之前,人民币一步到位的大幅升值是不可能的。

第二,人民币逐步走向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均衡汇率,也需要资本项目逐渐开放,是一个(至少几年的)过程。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比如,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结算、贸易融资、直接投资中的功能,就涉及到消除大量不必要的管制、建立各种基础设施、培育全球市场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培养人才等等工作。再比如,发展离岸市场还要求增加流动性、发展金融产品、培养市场、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等许许多多的工作。

因此,我们面临的肯定不是一个今天人民币升值到位,明天就可以国际化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在人民币汇率逐步走向均衡汇率的(几年的)过程中,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

现在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另外一个重要好处,是为其他改革提供更强的动力和压力。

如果我们确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争取在五年内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就将要求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在五年内基本到位。

比如,人民币如果在五年后实现基本可兑换,而届时人民币汇率尚远远偏离均衡汇率,就会导致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动的风险。所以,汇率改革的窗口期就应该是今后五年。

另外,人民币如果在五年后实现基本可兑换,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量就无法预测,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就不能再是盯住货币供应量,必须转向以盯住政策利率为主,而政策利率的有效传导就要求利率的市场化。

换句话说,如果给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利率市场化的机遇期也只有五年。这些改革,在过去都讨论了多年,但由于各种因素推动起来很困难。如果有了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抓手”,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改革动力。

与其他改革一样,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是没有任何成本的。如果不愿意承担成本,那任何改革都无法进行;而从长期来看,不改革则会导致更大的成本。现在争论的焦点是这个短期成本有多大。

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人民币进口结算大于出口结算的问题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储备的压力),其程度完全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3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阶段而产生的全新课题,真正意义上的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至今还鲜有关于这方面的专著,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正式开展前的研究状况

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事实,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所表现出的稳健态势,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使得人民币境外输出的速度大为加速,早期也有部分学者和金融机构对境外人民币流通量和沉淀量进行了估算。姜波克(1994)对1993-2003年10年期间人民币输出数量进行了预测性估计,认为到2003年,人民币累计输出总额应达到2000亿元。李婧、管涛、何帆(2004)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使用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据估算,2002年实际的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估计在1200-1400亿元左右。中国人民银行(2005)的调查结果表明,2004年末全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出入的总量为7713亿元,人民币现金在周边接壤国家和港澳地区滞留量约为216亿元。孙东升(2008)利用1978-1996年的数据估测1997-2005年的境外人民币数量,估计2004年境外流通人民币现金数量达到227.6亿元。巴曙松(2008)基于1978年至2008年的年度数据和缺口估算法,估计境外人民币需求规模在2008年已经达到3426.99亿人民币。由此可见,出于某些技术、方法等原因,这些估测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巴曙松(2003)也提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是边境贸易。梅新育(2005)指出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重心是推进人民币对外贸易计价和结算。刘崇(2007)提出通过借助人民币承担贸易工具的机会,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的使用规模,实施以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务实战略。

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并非只是到现在才显现,较早时期就有学者指出了各种潜在的障碍和风险,并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我们当前人民币跨境贸易仍是大有裨益的。李婧(2007)认为,人民币跨境流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它们来源于与实体经济交易和非实体经济交易带动的人民币跨境流通,这些潜在风险有可能放大国内金融风险。曹红辉(2008)也赞同这一观点,还指出现阶段我国缺乏相应的支付信息来源和结算系统,而且金融市场建设还不完善,制约了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的开发进程。梅新育(2006)提出,鉴于境外人民币滞留存量不大,要稳步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就必须大力拓宽人民币流出渠道。人民银行2008年的报告和李东荣(2008)课题组的研究中都有关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障碍的分析,归纳起来包括:外汇制度安排上存在制约;企业定价能力弱;缺乏有效的人民币境外债权结算渠道;缺乏全方位的人民币跨境清算网络等。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正式开展后的研究成果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2009年开始试点,到2012年已经进行三年,在此过程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无论从交易规模上还是从交易范围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保持较快增长,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截至2012年末,与境内发生实际收付的境外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达到206个①。

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积极影响

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更多的集中于对微观企业层面积极意义,比如节约汇兑成本,避免汇率风险及便利融资等。苏宁(2010)指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容易锁定贸易的收益和成本;有利于避免汇率风险和减少汇兑成本及贸易对手防范汇率风险。陈莹(2010)认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利国际地位,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和风险,拓展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空间。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1)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外贸经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外贸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出口贸易相比,对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风险因素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以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刚开始的时候也遭遇了一段低谷期,之后才慢慢由冷变暖而蓬勃发展起来。其中的原因也很多,一部分是受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各进出口企业自身的原因等。

黄金老(2009)认为中国在国际贸易地位的偏弱势,导致就贸易论贸易,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上推动不大;跨境资本的流动才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强大推手。孙立坚(2009)认为,我国结算体系的先进度和运作效率造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风险,并且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现有国际货币的“历史惯性”也同样影响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应坚持周边化、区域化。梁京华(2010)认为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出口试点企业资格审核环节过多,融资、信贷等一系列业务的配套还需政策支持,日常监测系统亟需完善。汪飘(2011)从现状出发,指出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及实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人民币投资渠道拓宽、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风险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解决思路。

贸易中的产品问题直接关系到进出口企业的议价、谈判能力,这一直是首当其冲的问题。赵锡军(2009)认为,目前中国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根本上制约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相关配套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技术问题的尽快解决也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程产生影响。潘伟华(2010)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渐进过程,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缺乏主导权,调整结算币种需要较长时间,部分企业对采用人民币结算尚存顾虑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受制于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议价能力不足等,人民币结算规模有限,占贸易比重甚微。这也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汇率波动频繁,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吸引力不大。同时,随着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对外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金融当局进行清算监管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发挥。

李婧(2011)进一步指出,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的重要一步。为此,需要在不显著改变原有制度框架的条件下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提升国内银行业的服务水平以及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发展并完善外汇市场,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梅德平(2012)指出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进程,正是中国政府稳步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逻辑起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不言而喻,更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开的第一步,是一种基础性的支撑力量,并期望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逐步发展,克服已有的一些制度约束和障碍,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完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等。

三、简要评述

在宏观层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走出国门的一个正式开端,是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一个起点;在微观层面,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满足了进出口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需求,也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随着此项业务的全面铺展开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壮大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层面和监管层面的大力支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避免和控制其对宏观政策和微观经济的潜在风险;也需要各金融机构和企业主体的高度重视和配合,在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层次的同时,不断树立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作为定价货币的国际形象。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201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

参考文献

[1]陈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益成本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8):57-59.

[2]李东荣等.人民币在对外交往中计价结算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9(1):42-49.

[3]李婧,管涛,何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9):45-52.

[4]李婧.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潜在风险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5):63-66.

[5]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13-19.

[6]刘崇.以贸易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南方金融,2007(10):21-24.

[7]梅德平.跨境贸易的本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J].江汉论坛,2012(10):41-45.

[8]梅新育.稳定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J].中国金融,2006(5):18-19.

[9]潘成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突破、影响与前景[J].金融与经济,2009(8):4-6.

[10]潘伟华.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0(10):86-87.

[11]苏宁.稳步推进长三角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J].中国金融,2010(8):8-9.

[12]孙东升.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3]孙立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博览,2009(8):16.

[14]汪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助推人民币国际化[J].时代金融,2011(8):9-10.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货币 中国贸易

一、绪论

当今世界除以美元作为主要世界性货币外,欧元、日元等也发挥着一定的世界货币职能。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对外贸易体之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韩国等国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业务并办理人民币的其他业务。在东南亚,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受到“第二美元”的礼遇。笔者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实现国际化,但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2009年3月20日的g20首脑会议中,中国政府主张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2009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声明,主张把跨国的储备货币改用国际关键货币。这种表现是对美元不信任的明确解释。在2009年4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和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将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

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是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说明的。其中最普遍的解释是指某些国家的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实现货币国际化的一国货币,其货币构成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国际债券发行使用的货币,在国际上通用。在国际上使用的一国货币,被称为关键货币(key currency),这种关键货币也常被称为国际货币。

2、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定义,比如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并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计价手段;第二是作为债权或者国际清算当中的结算支付货币;第三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人民币现金在境外具有足量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就要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随着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逐步扩展,跨越国界,在境外市场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从而由主权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3、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并不是任何货币都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具有经济上的实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这是因为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国际化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为本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个经济实力强大、政治稳定的国家形象保证了该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稳定,大大提高了该国货币持有者对该国货币安全方面的信心。一国gdp在世界中排名是衡量该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是国际上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从中国来看,今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了日本,占据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而且这种贸易在亚洲地区也已呈现出较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要求。

另外,截至2009年9月,中国已有约

2.27万亿外汇储备,能抵抗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国际资本非正常流动的冲击。因此可以说,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大一步一步地赢得了世界的信赖与依托。

其次是具有经济上的开放性。一国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一国高度开放的经济能够拓宽非居民获取该国货币及交易该国货币的途径。货币发行国货币流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二是对外贸易。非居民也主要通过这两个途径来获取该国货币。一国对外投资及贸易的规模及范围直接关系到该国货币被非居民接受的规模及范围。同时,非居民持有者出于收益方面的考虑,也会有交易该国货币的需要。一国货币对非居民持有者的吸引力在于该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是否开放。通常,一国经济开放包括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贸易开放度可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金融开放度可用一国货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衡量。这些年来,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呈上升趋势,进出额也是逐渐增加,虽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开放程度还是越来越大的。

实际上,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前,美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在货币上打压中国一定会力不从心。美元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为防止美元危机扩散,各国政府正在谋求更安全币种和储藏货币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货币本位币的适时推出,适应了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潮流和需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与现状

1、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的缔结

中国政府通过跟很多国家缔结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开始缔结的是因金融危机而受难的国家,2001年初次缔结,与泰国进行了20亿美元规模的货币互换。然后根据chiang mai initiative树立的“10+3”互相互换,缔结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而进行货币互换。

2、人民币的贸易支付以及结算

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并且学者张适兆(2008)将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归纳为三类:第一,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第二,在中越、中俄、中朝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第三,在中国的港澳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了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可以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自然过程其实早已经开始,根据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人民币已经开始步入国际货币的行列。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减少利率的风险

汇率风险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其二,在目前国内外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下,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对冲型的外汇远期交易规避风险,许多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故存在较大货币敞口风险。其三,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使不少外贸企业因此不敢贸然接单,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额。前两个方面表现为直接影响,第三个方面是间接影响,反映出保持稳定的汇率对进出口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经贸大国,但在现有贸易结算体制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都采用外币进行结算,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和欧元。出口企业必须通过出口收汇和出口结汇才能完成出口结算行为,进口企业必须通过进口购汇和进口付汇才能完成进口结算行为。在对美欧贸易中采用美元和欧元,无论汇率升降,风险都集中在中国贸易企业;而在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贸易结算时使用第三国货币,双方均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

因此可以说,自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元、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市场上以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呼声日趋强烈。跨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简化企业的跨境贸易手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中国出口企业在贸易中规避汇率风险。

2、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亚洲国家中大量存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某些国家甚至全境通用,有些国家正式承认人民币为

自由兑换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区域性货币。

中国的周边国家较多是自然资源丰富但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这与中国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边境贸易发展很快。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的发生,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外贸企业认为用美元结算一是手续比较繁琐,二是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这些成本对处于微利的企业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人民币结算对于企业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因使用外币而增加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那些与中国有经贸合作关系的周边国家,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的贸易为顺差的国家,它们普遍存在着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不足和外汇短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缓解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往来。

五、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在享有人民币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中国的外贸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部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金融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例如,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而国际化后的货币将很容易作为一种传导工具。由于货币管制壁垒的撤除,国际上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都可以通过货币兑换直接传导到国内。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的情况下,中国受国际热钱攻击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这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存在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的减少会导致国内总需求降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增长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提高会减少国内投资,投资下降也会影响增长速度。因此,总需求和总投资都有可能因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贩毒出现的可能。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但本文认为,如果是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要远大于其弊端。

六、结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深刻的调整,各主要货币纷纷走上国际化道路。国际货币已经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格局。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跃居全球第二,紧随美国之后。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均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企业汇率风险、促进周边贸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中的份额,通过商品输出,提高这些国家在其对外贸易活动中对人民币的依赖程度;有利于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及国民收入;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进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 叶华光:对外贸易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构效应研究[j].甘肃金融,2010(4).

[2] 叶晓东:论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 魏可嘉:论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0(2).

[4] 程明:探析人民币国际化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0(9).

[5] 马章良: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9(5).

[6] 张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6).

[7] 裴真: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0.

[8] 何世红、金岩: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m].甘肃人民出

版社,2006.

[9] koo gi bo:人民币国际化与应对[z].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所,2010(6).

[10] no sang chae:货币金融论[z].pakyoungsa,2006.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67-04

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在人民币跨境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屡见报端。笔者以为,当前关于人民币跨境方面存在着五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境外人民币存放境外

自2004年香港地区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存兑汇业务或更早些时候允许个人携带人民币出境开始,人们就开始直观地认为这些境外人民币都存放在了境外。产生这一认识误区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货币的流动以及结算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货币及其清算原理,所有货币的清算遵循以下三个规律:一是所有货币的结算都在其发行国完成最终清算,且以中央银行的清算为终极清算;二是所有货币都存放在银行体系内,除了民间收藏的现钞;三是所有结算和清算都是通过银行账户间的借贷记动作完成的,也即银行间跨境结(清)算。根据上述三个规律可以容易地得出“所有货币都存放在其发行国银行体系内”的结论。

事实也确实如此。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所有美元都存放在美国的银行体系内,所有欧元都存放在欧元区银行体系内,……。人民币也遵循相同规律。先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为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存兑汇三项业务时所做的清算渠道安排:选择中银香港作为香港地区人民币清算行,中银香港在深圳人民银行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并加入人民币大额支付系统:香港地区的其它银行需要在中银香港开立人民币账户后,才能为个人开办人民币存兑汇业务,即面向公众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由此可见,香港地区的人民币最终通过中银香港存放于境内中国人民银行。再来看个人携带出境的人民币现钞。开放“自由行”并提高人民币携带出境限额后,大量人民币现钞借助“自然人流动”的方式被携带出入境。就人民币现钞出境而言,这部分人民币被用于境外消费了,即购买了当地的货物或服务。当地商户对收到的人民币现钞一般有以下处理方式:一是窖藏起来,这取决于商户的意愿和能力。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倾向于窖藏很多的外币现金(人民币在当地属于外币),因为这样做需要承担很高的保管成本、机会成本和风险。二是向银行交存。这意味着商户将收到的人民币交给银行并为其打入存款账户中(如果当地银行提供人民币账户服务,则可作为人民币存款;如果当地没有人民币账户服务,则需要兑换成当地货币存款)。银行收到商户交存的人民币现钞后也同样面临现钞保管的成本和风险问题,因此银行也需要解付到能够接收人民币现钞并将其转化为存款的机构(事实上,能够在当地提供人民币现钞收兑服务的机构,必然以建立了人民币现钞的解付渠道为开办业务的前提)。根据法理,唯有货币的发行国是不能拒绝其货币回存的。因此,所有流出境外的人民币现钞除了银行留下少量的备用金外,都将被解付回存我国境内银行,因为只有这样才满足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原理。根据同样原理,2009年7月启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在跨境银行结算和清算模式下进行,境外银行以直接在中国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为在当地受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境外人民币并非存放境外的人民币,而是境外持有的、存放在境内银行体系中的人民币。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本币结算与外币结算截然不同的地方。采用外币结算时,外币资金的所有权随结算方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转移的同时,因其存放地本身就在境外,所以我国支付的外币真实地汇划到了境外,离开了我国的银行体系;而采用人民币结算时,人民币资金虽然转移了所有权,但无论收付都依然留存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内。

进一步地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相关的认识误区――境外人民币回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需要先理解境外人民币的产生原理,并结合上述关于货币清算的规律来进行分析。境外获取人民币的渠道无外乎兑换获取、商务活动获取以及金融获取(贷款融资等)三个方面。其中兑换获取和商务获取都存在对价买断性质,即要么拿别种货币兑换,要么通过提供货物或服务后由买方对价支付获取。境外人民币的最初形成就源于此。对于境外主体而言,此时的人民币,若持有则是一项货币资产,或继续用于结算则是一般等价物概念。对我国而言,若说回流,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所有权的回流:二是纯资金回流。所有权的回流需要通过兑换,或提供对价的货物或服务,才能实现真正的回流。纯资金的回流则需要通过金融渠道回流,要通过输出金融资产来实现,即向境外提供人民币资产――发行债券就是其中之一,且币种还应是人民币,才能实现人民币的名义回流。之所以只是名义回流,是因为境外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到期后通过偿还方式,人民币还是会回到境外持有人手中。这种金融渠道的回流完全不同于商务渠道的回流,其背后的实质意义是人民币资产的外流以及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外放。

误区二:境外人民币具有外汇性质

这是一个相当令人困惑的问题,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因为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一段外汇人民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方面的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外汇短缺状态。为确保国际支付,我国实行了外汇管制和外汇专营制度。期间,我国授权中国银行――当时的外汇专业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用于面向境外人士以外币兑换后在境内消费。外汇兑换券作为一种外汇人民币形态既解决了境内禁止外币计价结算的法理问题,又满足了区别对待境外人士的消费需求的需要,其隐含的意义为用外汇兑换的人民币可以享受特殊消费待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外汇兑换券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境外人士入境时兑换而得的人民币与境内人士持有的人民币实现了同种同质同价――即在购买货物和服务时所支付的人民币没有因为付款人(持有人)的身份而产生差异。这中间隐含的一层含义是差异已经通过银行的兑换价格来“平”掉了。因此,人民币就是人民币,不再因持有人而异化。

那么境外人民币是否具有外汇性质呢?笔者以为,对当地来说,毫无疑问是诸多外币中的一种;但对作为人民币发行国的我国来说则不应视同外汇或具有外汇性质,因为这不符合法理和国际惯例:一是一国货币对其发行国而言永远都是法币,无论其持有主体是谁。试想若我国都将境外人民币作为“外汇”来处理和管理,那国际上又该如何定位这一走出去的人民币呢?若境内境外都将境外人民币作为外汇处理,那境外人民币不就成了“无根之物”了,又有谁还

会认同和接受人民币呢?二是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从境内向跨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应有的成果,符合经济发展和货币发展的规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人为地限定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向外发展。以明令规定国际结算必须以外国货币进行的方式强制国内经济主体以外汇结算对外经济交往活动。这在外汇短缺时期尚可理解,但对于现在进出口规模已超过2万亿美元且国际贸易份额位列全球第二的我国来说是不公平的。在人民币已广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接受的情况下,2009年7月启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以被理解为是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顺势而为地由境内向跨境和国际发展的结果。因此,用于跨境结算的人民币不是外汇,是人民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支付结算功能依据货币发展规律自然演进的结果。也不应再贴上“具有外汇性质”这样的标签,人为地矮化或限制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进一步地,境外通过与我国经济交往获得的人民币也不是外汇。对于我国而言,人民币就是我国发行的货币,不能因其用于支付时不作外汇,持有时又作外汇来区别处理。

误区三:人民币对外负债等同于外债

认识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进行。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要从“人民币对外负债究竟是谁的负债?”来着手。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是人民币的发行国,人民币对外负债当然就是我国的对外负债了:从技术层面来看,人民币对外负债的具体表现是境外持有人民币,因此,其本质是人民银行的对外负债,是人民银行众多货币发行量中为境外主体持有的那部分人民币,反映在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用于衡量货币供应量的M0、M1、M2等指标中,也即在人民币未走出去之前,上述指标均为人民银行的对内负债;人民币走出去之后,上述指标将表现为人民银行的对内负债和对外负债两个部分。从主体层面来看,考察人民币对外负债的表现形态时,不难发现,人民币对外负债的具体承担者有三类:一是货币发行者――人民银行;二是在货币跨境结(清)算规律作用下的人民币存款吸收者――境内商业银行;三是依权责发生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因采用人民币结算而产生暂收应付的各类主体。就第三类主体而言,如果对方持有的是人民币票据(证券)时,则境内负债主体就是票据(证券)的发行者。

其次是要从人民币对外负债与外币对外负债的性质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从偿付角度来看,本币对外负债时,偿付采用的是我国的法币――人民币,其货币供应量由我国掌握;外币对外负债时,偿付采用的是他国的法币――外币,我国需要通过兑换获取,其货币供应量则由外国央行掌握;从承担的风险角度来看,借用前美联储理事Frederic S.Minshkin在《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金融体系与落后国家的发展》中的一段论述来说明本外币对外负债的风险情况:“发达国家很少发生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危机,因为其债务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非常不同。发达国家的债务通常以本币计值,而且期限较长。当发达国家货币贬值的时候,贬值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债务以本币计值。因此,贬值并不会引发金融危机。”由此可见,人民币为我国的法币,由人民银行发行并管理;而外币则是他国的法币,由他国央行发行并管理,所以外币流通到我国时需要纳入外汇管理,因为二者涉及到的风险不同,遵循的法理不同,

综上,人民币对外负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外债,它确实是我国的对外负债,是人民银行货币发行量中的一部分,但与外币对外负债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业务的发展推动我国对外负债本币化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对我国都有利。

误区四:人民币跨境就是资本账户可兑换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考察资金跨境流动管制的方式来着手。国际上通常把与资金流动相关的管制(con-trol)分为两类,一是兑换管制,二是资本管制。兑换管制(exchange control)通常是指对本外币之间兑换活动的管制,比如我们一般说的经常账户可兑换、资本账户可兑换等。资本管制(capital control)则是专指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管制,主要是对归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及金融账户”栏下的各类交易的管制,因为,“资本及金融账户”下的各类交易具有典型的孳息(利)性质。货币的可兑换性(convertibility)会影响资本的跨境流动,但资本跨境流动不一定受货币的可兑换性约束,尤其是无兑换的本币资本跨境流动。因此,实行货币兑换管制的国家一般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但也有许多国家在无兑换管制的情况下实行着或多或少的资本管制。只不过这些管制是以别的名义如审慎监管政策(prudential policies)等实行而已,如对跨国并购活动的限制等。

人民币跨境就其功能而言,是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的延伸;就其涉及的资金流动而言,属于无兑换性质的本币跨境流动,与资本账户可兑换之间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一是本币跨境导致的结果是本币对外债权债务的变化。对于我国而言,影响人民币境外债权债务变化的控制权――货币政策调控权掌握在我国,其隐含的风险远小于外币。二是资本账户可兑换控制的是“资本及金融账户”下交易时的兑换行为,我国对“资本及金融账户”交易本身实行政府核准制管理,即属于资本及金融账户性质的交易(跨境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都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前置核准,如外商直接投资需要获得商务部门的前置核准。对外直接投资也一样;跨境证券投资(包括发行股票和债券等)需要获得证监会等部门的批准等。因此。人民币跨境结算涉及的不是资本账户可兑换问题,而是资本及金融账户交易的本币结算问题,正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解决的是贸易便利化问题一样,资本及金融账户交易的人民币结算解决的是投资便利化问题,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及金融市场的开放,且这种开放是可以借助人民币是我国货币的货币政策调控而非以往的兑换管制来进行调节。

误区五:人民币跨境就是人民币国际化

这是一个学术界非常热衷的话题,笔者认为通过考察货币职能的发展阶段,不难发现。当前的人民币跨境离人民币国际化还相去甚远。以下是笔者对国际货币发展的一个路径判断: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货币的支付结算功能从境内向境外延伸)本币境外持有(货币的资产功能)境外对保值增值的需求境外持有者对本币金融市场的参与本币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的交易及投资功能)本币资产境外持有(货币的储值功能)。

如果人民币也遵循这一发展路径,那么从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是否能够实现国际化要看本币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即是否能满足境外主体对保值增值的需求,从而发展出人民币的国际交易投资及储值功能。一直以来,我国人民币的各项货币职能以服务境内主体为主。自2009年7月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人民币就面临着服务境外主体的需求。具体表现在:境外主体在与我国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中能否对冲管理其汇率风险、能否按合理的价格便捷地获得人民币以及获得的人民币是否有合理的收益等。这些都构成了对人民币金融服务出口的需求和挑战――即我国境内的金融机构(包括市场)能否向境外主体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民币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人民币服务境内外经济主体的货币职能。一般而言,本币的崛起与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正向互动的关系,但由于金融服务的提供具有跨境提供、境外消费等多样性,本国金融体系能否支撑本币崛起并在本币崛起过程中尽享收益最大化还取决于制度安排、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中间还必须防范因境内金融市场和体系发展跟不上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导致需求外移、市场外移和人民币定价权外移的风险。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6

摘 要 本文采用1985-2008年的相关年度数据,对我国进口总额与GDP、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口总额与GDP正相关,与人民币实际汇率负相关,且进口总额对GDP的敏感度远大于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敏感度。

关键词 进口总额 GDP 人民币实际汇率 指数化

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GDP保持稳定、合理、高速增长受到了严峻考验,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步增大,相关的研究已成为讨论的热点。田甜铭梓(2009)构建出口、进口总额理论函数模型,选用2006-2008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雷德辉(2007)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存在相关性。王凯等(2009)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证明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相关论文研究较多关注的是: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对出口、进口、FDI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较少关注中国的进口总额、GDP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三者的关系,而研究该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8年以来中国的进口总额迅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总额进一步增加,并且很多进口产品具有刚性需求;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的进口产生影响,从而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平衡产生影响。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进口总额与GDP、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实证分析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对相关的变量进行指数化处理;其次,检验相关时间变量序列是否平稳和协整;最后,通过OLS法估算模型的参数。

一、变量选取和指数化的说明

本文选用的名义GDP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上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同时根据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GDP平减指数,利用名义GDP除以其平减指数,得到以支出法核算的实际GDP,最后以基期(2000=100)进行指数化处理。因为我国没有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官方数据,同时学术界目前尚存的对于实际汇率概念界定不清、分类模糊以及测算方法有限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对于人民币实际汇率问题的研究和计算。本文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相关数据,IMF和BIS的计算口径基本相同,当选用相同基期时,两者的数据很接近。由于BIS关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数据只有1994年以后的,本文从别人论文中摘录了1985-2005年的数据,然后通过计算和调整,同样以基期(2000=100)得到2006-2008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RER)。名义进口总额的值也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利用名义进口总额除以GDP平减指数,得到其实际值,最后选取基期(2000=100)进行指数化处理,进口指数为(IMP)。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985-1994年IMP缓慢上升,1994-1998年趋于平稳,1998-2008年处于上升态势,且2002年后增幅较大;1985-1994年GDP缓慢上升,1994-2002年上升的增幅加大,2002-2008年迅速上升;1985-1993年RER处于下降态势,1994-1998年有所上升,1999-2008一直处于小幅度波动状态,趋于平稳。总体来看,IMP与GDP呈同向变化,IMP与RER呈反向变化,且变化关系明显。

二、平稳性和协整关系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对数形式不稳定,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

(二)协整关系检验

上述协整检验关系(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IMP与LNGDP,LNRER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

三、回归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一)回归分析

初步回归:LNIMP=-1.5302 +1.3712 LNGDP-0.0276 LNRER

T (-1.6516) (26.5301) (-0.1531) (1)

式(1)中常数项系数和LNRER的系数均不显著,删除常数项,重新回归,得到

LNIMP= 1.3258 LNGDP-0.3177 LNRER

t (29.1810) (-7.3668)(2)

式(2)各变量系数显著,但是存在自相关性。通过ar(1)修正之后,回归方程如下:

LNIMP=1.5169 LNGDP-0.5207 LNRER+0.6905 ar(1) (3)

t(13.7889) (-4.5247)(7.3819)*

R2=0.9901D.W=1.7563

式(3)各变量系数显著(*表述1%标准),各项检验通过,残差近似白噪声。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下图中,图1表示进口总额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脉冲响应,图2表示进口总额指数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的脉冲响应,其中横坐标表示期数(每期为一年),共10年。

图1:给LNGDP指数1%标准差冲击时,LNIMP指数立刻出现上升,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约0.09%,在第5期达到最小值,在第8期达到稳定值约0.05%。

图2:给LNRER指数1%标准差冲击时,LNIMP指数立刻出现下降,在第3期达到最小值约-0.03%,在第8期达到稳定值约-0.02%。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短期来看,进口总额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冲击反映迅速,且两者方向是相反的。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从长期来看,进口总额与GDP存在正相关性,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升1%,进口总额指数上升 1.5169%;进口总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存在负相关性,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上升1%,进口总额指数下降-0.5207%;进口总额对GDP的敏感度远大于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敏感度,大约是3倍。

(2)本文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和GDP波动对进口总额的短期传导效应,从图中可以发现传导效应很迅速,而且两者的方向刚好相反,进口总额与GDP同向变化,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反向变化。

(3)政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GDP的迅速增加,我国应迅速扩大进口总额;如果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将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从我国角度考虑和计算)上升,进口增加,但考虑到我国的出口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且现在处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机,出口大幅减少,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迅速减少,甚至可能出现赤字,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至少在短期内,人民币不应大幅升值。虽然调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能够影响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有利于促进我国对于初级产品的进口,遏制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但是其影响是有限的。因此,在当前人民币仍然处于升值和后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应该大力加强进口,尤其是对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另外,长期来看,我国需要调整汇率政策,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同时,建立我国独立的货币体系,加强人民币在国际中的流通、储备地位,逐步摆脱对美元的严重依赖。

参考文献:

[1]雷德辉.出口商品结构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工业技术经济.2007(1).

[2]王凯,庞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与中国经济增长――兼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适用性.金融发展研究.2009(6).

[3]李欣红.进出口、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文献综述.商场现代化.2006(34).

[4]曹阳,李剑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1980―2004年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8).

[5]田甜铭梓.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9).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7

关键词 人民币结算;产品结构;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11-0060-04

一、引 言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不再只是发展目标,而是处在不断推进的路程中。回顾各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都经历了先在本国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结算货币,再逐渐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流通货币这样的历程。因此,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步骤。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启动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据央行统计,到2011年7月末,人民币跨境结算累计达1.63万亿。伴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快速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环节的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根据2010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环节比例显示,2010年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为5,063亿元,其中进口付款比例大约为85%~90%;2011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2011年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430.3亿元,实付5,244.7亿元,实付高于实收的差额为3,814.4亿元。

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失衡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余永定(2011)认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失衡,是少量中国出口企业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而大量中国进口企业则丧失了人民币升值的获利机会。梅新育(2011)认为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失衡造成人民币国际化预期收益不能全部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导致2011年上半年国内储备增长589.4亿美元,占同期储备增量的43.1%。

当前,对于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有学者认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造成境外企业倾向于持有人民币获取升值收益,是导致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主要因素;也有研究认为当前境外人民币的总量不足,境外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人民币市场,因而境外企业难以获取人民币造成我国产品出口环节难以以人民币结算。本文借助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对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与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的分析,阐释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失衡问题。

二、产品差异性对结算货币影响的经典文献

Mckinnon(1979)的研究成果表明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出口商的价格支配能力影响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Mckinnon将出口产品分为异质性制成品与同质性产品,出口产品异质性强,则出口商在贸易合同谈判中居于支配地位,一般以出口国货币计价;同质性初级产品出口商则在市场中居于价格接受者地位,基于“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倾向于以低交易成本的单一货币进行计价结算[1]。

Krugaman(1980)发现那些差异性不强,具有很强替代性的产品,出口商倾向与竞争者选择同样的结算货币,以此规避汇率波动对对价格的影响;同质性的国际贸易商品在计价结算中,遵循一物一价定律,倾向于采用具有规模效应的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这可以解释当前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商品多是采用美元定价[2]。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利用新开放经济模型分析出口商的最优定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产品差异性越强,则其对贸易国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低,因而也更易于以出口国货币进行结算[3]。

Oi,Otani和Shirota(2004)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出口产品的结算货币进行研究发现,在日本出口的产品中,产品差异化较强的自动化等产品在出口贸易中采用日元计价结算的比例明显较高[4]。

Goldberg和Tille(2006)综合比较了产品特性、交易成本以及国际贸易规模对结算货币的影响,认为产品特性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规模及外汇市场的买卖差价所起作用相对次要[5]。

综上,产品差异性是影响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重要因素,差异性较强产品出口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具有优势地位,在选择结算货币时具有优先权,通常采用出口国货币或者其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货币进行结算;大宗商品如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的等计价结算多采用统一的国际货币,当前一般是美元。

三、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近30年来,我国名义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成为主导,且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我国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行业结构已经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转向了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稳步上升。其中资源密集型的出口比例从10.22%降到5.4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从51.69%下降到41.75%,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从2000年的38.00%提升到2008年的52.70%。从出口产品的技术分类来看,虽然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制成品(LT)是我国出口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2008年开始技术密集型已经成为我国出口最多的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日益上升,在中国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标志着我国名义出口商品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6]。

我国进口产品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资源性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20.76%提升到2008年的31.91%,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例还将延续增加的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00年为54.26%,之后还有增加的趋势,但在2008年下降到49.61%,不过仅凭2008这一年份的情况还难以得出技术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中比重下降的判断,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进口产品中依然占据重要份额;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4.24%下降到18.09%。

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

Schott,Rodrik (2006)在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后认为,中国出口的产品与一般发展中国家有很大不同,不仅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和比重很大,而且出口产品中有大量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较高。

如果从名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我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比例已经占出口份额的一半以上,而在进口环节,我国进口的技术密集型一种较为稳定,只是在2008年技术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下降。在2008年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首次超过进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出口商品结构,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加,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增强,在国际贸易合同谈判中的地位提高,有利于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为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7]。

四、我国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分析

根据表2,中等技术产品与高科技产品占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的很大比重,到2008年,中等技术产品MT与高科技产品HT在出口产品份额中分别占24.48%、32.98%,两者累计占全部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从数据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因而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也应该有相当话语权。

但是,进一步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待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还很难居于优势地位。

当前中国出口的中等技术产品与高技术产品实际上仍然处于低端层次,真正体现一国技术实力与较强产品竞争力的产品比重很低。比如出口的中等技术产品中MT3的比重较高,MT1、MT2的比重较小。而MT3产品差异性较小,我国仅仅完成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MT1、MT2产品的异质性强,无论是在研发还是生产上都对生产厂家的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更能体现一个国际的技术水平。再如我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中HT1产品出口比例较高,HT2产品出口的比例较低;而HT1产品几乎都是产品终端加工装配环节放在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HT2产品才是真正代表一国高科技水平,反应现实的高科技产品竞争力。到2008年,真正体现一国技术实力和差异性较强的MT1、MT2分别只占出口总额的2.51%、5.78%,HT2占出口总额的3.01%。这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在国际贸易中谈判中的话语权有很大的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资源性产品进口猛增,当前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中,资源性产品占了相当比重,到2008年,资源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性产品进口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重一种较为稳定,甚至还有增长的趋势,虽然在2008年有所下降,但比重依然较大,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如果对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技术结构做深入分析,发现产品差异性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技术HT2产品的进口呈现扩大趋势,到2006 年HT2 类产品的逆差已达到36. 4 亿美元;体现一国技术深度的中等技术MT2类产品的贸易,我国也长期存在逆差[8]。所以,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依然较高,产品在中国市场依然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还是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中出口较多技术产品的结论与我国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分析的结果不相符合,造成这两者不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所承担的角色。我国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额很少的加工费。这其实就是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发展为“产品内分工”,在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不同层次上由不同国家分工,每个国家和地区专门从事产品生产过程的特定环节。发达国家毫无疑问占据了产品分工的的高端, 技术研发、品牌运营以及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等在发达国家进行,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居于产品分工的的低端,只是完成劳动密集型等低端工序。国际分工的变化,导致了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在这样的国际分工状况下,表面上看发展中国家从出口原材料为主,变为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大增,并且有相当数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工业制成品中只是完成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并不高[9]。中国当前就处于这种情况,我国目前主要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有很多是生产工序能够广泛分割, 并将加工装配环节放在中国的电子、通信设备类高技术产品[10]。我国出口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很多只是参与了加工装配这些劳动密集型环节,将大量的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形态的进口零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出口,比如,2009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中间货物进口的比重为66.51%,其中零部件进口为64.96%,这种生产分工名义上提高了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在资本技术上的比较优势(龙国旗,2010)。

综上分析,由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不高,我国当前实际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有限,产品差异性也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出口产品的差异性总体不强,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依然居于不利地位。

五、结 论

根据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在当前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下,出口产品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差异性不强,议价能力有限,因而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居于弱势地位,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比例必然较小;而进口商品多是资源性产品及技术类产品,在贸易合同谈判中具有优势地位,出口商可以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因次,在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情况下,进口商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意愿必然较强,这当然就会导致人民币结算进出口失衡情况的发生。所以,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重要因素。

当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存在资本管制,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人民币对外投资也处于试点阶段,境外人民币的存量有限。纵观其他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不管是美元、英镑、马克还是日元,在货币国际化的最初阶段都是通过对外贸易结算、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信贷等渠道从母国大规模向海外投放本币,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人民币通过贸易项下输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途径。人民币结算失衡进一步促进了境外金融市场人民币数量的积累,客观上发挥了增加海外人民币存量的作用。只有境外有足够的人民币存量,形成有规模、交易频繁、交易与避险工具丰富的的人民币市场,才有可能进入支付软币(美元、欧元)而收入硬币(人民币)阶段。因此,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来思考,人民币结算失衡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现阶段我们必须付出的成本,这些负面效应也是处于我国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Ronald McKinnon. Money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e Convertible Currency System[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 Paul Krugman.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12:513-

526.

[3] Bacchetta,Philippe,and Eric van Wincoop.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R]. NBER Working Paper No.

9039,2002.

[4] Hiroyuki Oi,Akira Otani and Toyoichiro Shirota. The Choice of Invoice Currency in International Trade: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J].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2004,22:27-63.

[5] Linda Goldberg and Cedric Tille.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nterna-

tional Trade[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177-

192.

[6] 魏 浩.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 国际经贸探索,2008(6):79.

[7] 李 超. 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J]. 金融研究,2010(7):7.

[8] 齐俊妍. 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高技术产品?[J]. 世界经济研究,2008(9):43.

[9] 魏 浩.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与高端人才战略[J].财贸经济,2010(10):96.

[10] 董有德,王 开. 国际贸易结算币种内生选择机制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67.

The Analysis of Renminbi Cross-border Settlement Imbalance

Based on the Import & Export Products Structure

Liu Q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 101149,China)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8

近两百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在激烈的变动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壮观的画卷。19世纪是英镑的世纪。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以英镑为核心的国际金本位制,美元成为了国际强势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倚仗强大的实力与遭到战争重创的英国展开争夺世界货币霸权的斗争,最终于1944年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20世纪末,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仍占据着2/3的份量,20世纪是美元的世纪.

进入21世纪,欧元?M空出世,打破了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欧元大大挤压了美元的国际空间.

正当楚汉相争激烈进行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无论美元还是欧元,抑或其他非主流国际货币,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冲击。当世界次贷危机乌云密布,经济金融萧条之时,人民币却以其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币值倍受世界注目,尤其在亚洲区域受到了亲睐。于是,改造国际货币体系,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二、中国货币跨境流动的历程与展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构成我国文化之一的货币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影响深远,备受国际货币史学术界所推崇,被誉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翻开中国历史,远在汉朝,中国铜钱就走出了国门,唐宋以后,中国铜钱继续延着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穿大漠下西洋,远涉非洲和欧洲,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国际货币。在一些国家和民族地区,铜钱至今还被人们视为吉祥物而保存着。今天,人民币区域化的开端,正是对中国古代铜钱国际货币地位的历史回归.

展望人民币的未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中国经济依然迈着稳健的步伐。随着国际政治地位乃至军事地位的提高,有学者预测,在未来一、二十年,人民币将与美元、欧元共同分享全球储备货币总量的3/4,其他少数几种货币分享余下的1/4,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局面。与世界经济多极化相适应,国际货币格局演变终将走向多元化。一个国家货币的强弱,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所以,无论将来国际货币体系如何演变,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强势货币,这是无庸置疑的大趋势.

为顺应这一趋势,中国政府于2008年12月24日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仅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加快结算速度,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往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开放,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重要制度安排,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2009年7月6日第一笔跨境人民币结算顺利完成开始,整个试点工作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着,虽然结算笔数和金额还不够理想,但是随着新的试点地区的加入和配套政策的完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必将迎来一个壮阔的局面.

三、云南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践

云南省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一直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是中国陆上唯一能与东南亚、南亚直接相通的地区。边境一线分布着13个部级一类陆路、水运、航空口岸,7个部级二类口岸和90多个边境通道和边民互市点,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的口岸为云南省与周边三国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早在1994年,中国农业银行云南河口县支行与越南农业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了互开账户协议书,通过对开人民币、越南盾资金往来账户,开始办理边贸结算业务,形成了中越边贸银行结算的最初模式。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河口县支行、麻栗坡县支行开始办理中越两国银行间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开创了我国国际间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的先例。2004年云南省河口县农行率先在全国边境口岸开办了人民币对毗邻国货币(越南盾)的兑换业务。2005年10月,在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市试办与非毗邻泰国北部地区一般贸易人民币核销业务,在一般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方面迈出了第一步。2005年云南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币跨境流动检测体系。2007年12月,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批准境外银行使用人民币结算头寸购汇和境外银行人民币透支业务。近几年来,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始终把扩大边贸人民币结算作为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促成了多项有利于边贸发展的政策实施,推动了云南省边贸结算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变化特征是:边贸结算货币从以美元为主转变为以人民币为主,边贸人民币结算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90%之上;结算方式从以现钞结算为主转变为以跨境对开账户结算和境内账户转账结算两种模式为主.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9

关键词:人民币 在岸市场 模式 初探

一、人民币在岸市场基本情况

人民币在岸市场是相对于人民币离岸市场,指的是传统的国内市场,目前上海是在岸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离岸中心。人民币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货币基础,2012年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出了5年阶段性目标,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目前人民币外汇的在岸市场没有场内交易市场,场外市场又可以细分为银行对客户市场(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银行对客户市场(零售市场)主要指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与客户间进行的基于人民币的外汇衍生品交易。银行间市场进行的交易主要是金融机构间(也包括一些大型非金融机构)的大宗交易。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2011 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累计成交8.64 万亿美元(日均成交354 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银行对客户市场采用客户买卖外汇总额,银行间外汇市场采用单边交易量)分别成交3.10 万亿美元和5.54 万亿美元,各类品种交易量继续保持增长。

二、市场产品分类:

根据人民币在岸市场分为银行对客户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两个市场将产品分类如下:

(一)银行对客户市场人民币外汇产品分类

1、即期结售汇业务

产品定义:即期结售汇是即期结汇与即期售汇的统称,指企业通过银行办理的外币与人民币的兑换业务。售汇业务是指企业买入外币,卖出等值人民币;结汇业务是指企业卖出外币,买入等值人民币。

交易币种:美元、欧元、英镑、港币、日元、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丹麦克郎、澳门元、挪威克郎、瑞典克郎、新加坡元、韩元、新西兰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铢、菲律宾比索、新台币等。

T+1/T+2 模式:指银行与客户约定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在成交日后第一个或第二个工作日交割的业务。

2、远期结售汇业务

产品定义:远期结售汇指客户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双方约定将来某一日期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再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业务。

交易币种:美元、欧元、英镑、港币、日元、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瑞典克郎。

交易期限:有7 天、20 天、1 个月、2 个月、3 个月…12个月等14 个标准期限,还有除上述标准期限外的大于3 天且不超过12 个月的非标准交易期限。

两个交易类型:

1)固期交易:即客户在将来确定的某一个工作日按约定价格与银行进行交割,且交割日唯一。

2)择期交易:即客户可在约定的某个期间内任何一个工作日,以同一约定价格与银行进行交割

3、人民币期权业务

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业务,是指对公客户基于其涉及外汇收支的真实商业合同,在支付给银行一定的期权费后,获得在合同约定日期按照约定汇率就约定数额的外币向银行进行结汇或售汇的权利。

1)行权方式

银行的人民币期权产品为欧式期权,即期权买方只能在期权到期日当天行权。

2)期权类型

期权按赋予的权利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以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为例)。其中,

看涨期权(Call Option)是指期权买方有权在到期日按既定价格从期权卖方买入约定金额的货币。如无特殊约定,一般是指基准货币看涨期权,如成交一笔美元兑人民币看涨期权,即美元看涨人民币看跌。

看跌期权(Put Option)是指期权买方有权在到期日按既定价格向期权卖方卖出约定金额的货币。同样,一般也是指基准货币看跌期权,如成交一笔美元兑人民币看跌期权,即美元看跌人民币看涨。

3)交易币种

人民币期权(组合)产品的交易币种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港币、日元、欧元、英镑等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的货币。

4)交易期限

最短为交易日后3 天,最长为1 年。

4、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组合产品

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组合业务,是指银行与客户签订期权组合合同,客户同时向交行买入一个和卖出一个币种、期限、合约本金相同的人民币对外汇普通欧式期权所形成的组合。

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组合产品类型分为两种:

一是外汇看跌风险逆转期权组合。指出口企业在外汇贬值预期下,针对未来的实际结汇需求,买入一个执行价格较低(以一单位外汇折合人民币计量执行价格,以下同)的外汇看跌期权,以规避人民币升值形成的风险;同时卖出一个执行价格较高的外汇看涨期权,以锁定人民币有限贬值带来的获利空间。

二是外汇看涨风险逆转期权组合。指进口企业在外汇升值预期下,针对未来的实际购汇需求,买入一个执行价格较高的外汇看涨期权,以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同时卖出一个执行价格较低的外汇看跌期权,锁定预期人民币有限升值获得的预期收入。

(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产品分类,主要有:

1、人民币外汇即期

产品定义:人民币外汇即期交易指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以约定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在成交日后第二个工作日或第二个工作日以内交割的外汇对人民币的交易。

交易方式:竞价交易和询价交易。

交易品种:USD/CNY、HKD/CNY、JPY/CNY、EUR/CNY、GBP/CNY、AUD/CNY、CAD/CNY、CNY/MYR、CNY/RUB。

清算方式:竞价交易集中清算,询价交易双边清算。

交易用途:平补交易头寸、管理汇率风险。

2、人民币外汇远期

产品定义: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指交易双方以约定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日期(距成交日两个工作日以上)交割的外汇对人民币的交易。

产品说明:交易的外币币种、金额、期限、汇率、保证金和结算安排等由交易双方协商议定。

交易方式:双边询价。

清算方式:由交易双方按约定方式进行清算,目前主要采用双边清算。

产品用途:管理汇率风险、锁定财务成本。

3、人民币外汇掉期

产品定义: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一前一后两个不同的交割日、方向相反的两次本外币交换,在前一次货币交换中,一方用外汇按照约定汇率从另一方换入人民币,在后一次货币交换中,该方再用人民币按照另一约定汇率从另一方换回相同币种和数量的外汇。

产品说明:掉期交易买入和卖出均以外币为标的物,掉期交易币种、金额、期限、汇率、成交价格(掉期点数)和结算安排等由交易双方协商议定。

交易方式:双边询价。

清算方式:由交易双方按约定方式进行清算,目前主要采用双边清算。

产品用途:管理汇率风险、锁定财务成本。

4、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

交易方式:双边询价。

清算方式:由交易双方按约定方式进行清算,目前主要采用双边清算,计息周期主要为周、双周、三周、月、双月、季度、半年和年等八种。

产品用途:改变资产/负债的货币形式,控制货币错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产收益。

5、人民币外汇期权

产品定义: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以下简称“期权交易”)是指在未来某一交易日以约定汇率买卖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权利。期权买方以支付期权费的方式拥有权利;期权卖方收取期权费,并在买方选择行权时履行义务。

产品说明:期权交易买入和卖出均以外币为标的物,期权交易币种、金额、期限、定价参数(波动率、执行价格、即期价格/远期汇率、本外币利率等)、成交价格(期权费)和结算安排等由交易双方协商议定。

交易方式:双边询价。

报价标的:USD/CNY、HKD/CNY、JPY/CNY、EUR/CNY、GBP/CNY、CNY/MYR、CNY/RUB等货币对,25 Delta Call、ATM、25 Delta Put对应的隐含波动率。

清算方式:由交易双方按约定方式进行清算,目前主要采用双边清算。

产品用途:管理汇率风险、锁定财务成本。

三、强制结售汇制度不再执行

目前我国已经不再执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和个人可自主保留外汇收入,但仍执行严格的“实需原则”。

强制结售汇制度是指居民取得的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国家指定的金融机构,使用外汇时从国家指定的金融机构购买的管理安排。居民没有保留外汇、使用外汇的自。这一制度多为外汇资源短缺的经济体采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快速发展,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逐渐由过去外汇短缺转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2002 年至2011 年,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加近3000 亿美元,是1994 年至2001 年年均增加额的12 倍。顺应形势变化及市场主体实际需求,2001 年起,我国通过改进外汇账户开立和限额管理,逐步扩大企业保留外汇自。

一是放宽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保留外汇的条件。2001 年,允许符合年度出口收汇额等值200 万美元以上、年度外汇支出额等值20 万美元以上等条件的企业,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开立外汇结算账户,保留一定限额的货物出口、服务贸易等外汇收入。2002 年,取消开户条件限制,凡有外贸经营权或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均可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2006 年,进一步取消开户事前审批,企业无须经外汇局批准即可直接到银行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二是提高外汇账户内保留外汇的限额。2002 年,账户限额为企业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2004 年,提高到30% 或50%。2005年,进一步提高到50% 或80%。2006 年,改变之前仅按收入核定限额的方法,按照企业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80% 与经常项目外汇支出的50% 之和核定限额,企业可保留的外汇限额进一步提高。2007 年,取消账户限额管理,允许企业根据经营需要自主保留外汇。

2008 年,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企业和个人可以按规定保留外汇或者将外汇卖给银行。2009 年以来,为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政策透明度,外汇管理部门大力开展法规清理,共宣布废止和失效400 余份外汇管理规范性文件。涉及强制结售汇的规范性文件被宣布废止、失效或修订。目前,强制结售汇政策法规均已失去效力,实践中不再执行。

参考文献:

[1]沈光朗: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97

[2]宋亮华:世界离岸金融中心地理分布、竞争态势及启示,特区理论与实践,1997.1

[3]连平:离岸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中资银行离岸业务研讨会第一届、第二届资料

[5]梅新育:中国与离岸金融中心跨境资本流动问题研究,商务部研究院课题,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