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应用文课程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5-16 00:59:40

应用文课程总结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常规;认识

一 、制订教学计划

认真钻 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构、体系、特点,明确教材总体及各分册的教学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

二、备课

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每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授课前一定要写好教案。教案应按单元分课时撰写,应反映一课的总体内容:①教学目标;②重点、难点分析;③课时安排;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⑤教学容量、密度和深广度(包括师生互动内容、时间)安排;⑥主要教法、学法设计;⑦提问和课堂训练的设计;⑧板书、课件设计;⑨作业布置(包括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作业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

3.要准备好教具,重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应注重实效。

同时教师要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重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形式。做好课后小结和分析,写好教后记,课后分析或案例分析中要总结经验,反思失误及其原因,寻找对应策略。

三、上课

1.坚持按教学计划开课(可允许作适当调整),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

2.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此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预习内容包括:①利用词典(字典)解决字、词问题;②感知整体(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③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的旧知识;④找出疑难问题,并能用简单符号做标记;⑤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调查搜集与新课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3.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②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方法;③以对话为教学设计的线索;④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⑤以活动为教学板块;⑥以合作为平台实施教学目标;⑦以链接为手段,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去。

4.用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准确、明白、流畅、生动,音量、语气、速度要适当。

5.提倡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板书内容精当,布局合理,有利于促思激疑。字形要工整、规范,能对学生的书写起示范作用,要使最后一排学生看得清楚。

6.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出发,能随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7.作文教学要重在有效地上好指导课和讲评课(按前文所述作文教案中的要求实施)。

8.要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对听课笔记作检查、评价。

9.教师要互相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每听一节课,要记好听课笔记,并对该课作出及时、中肯的评价。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作业的难度、数量要适中,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倡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延伸作业相结合,基础题与开放运用题相结合,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做作业。

2.严格训练,要求作业规范、整齐。字要规规矩矩地写,书要认认真真地读;应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背好,应做的作业一定要做好。

3.课文后的练习一般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内完成(时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课外作业主要指:①教材中的选做作业和课外拓展延伸题;②《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背诵和课外写作。教师对课外阅读、背诵和练笔,要有布置、有检查。

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要求16 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每次作文,训练目标力求单一、具体。要求45学生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五、辅导

1.充分利用多种反馈形式,掌握学情,及时辅导。

2.辅导要分层次。指导优生要深化知识内容,发挥特长。对中差生要有辅导计划,分析原因要中肯,寻找知识遗漏、缺陷要恰到好处,措施要得力。

3.辅导中差生的形式多样化。大多数的问题要集体辅导,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也可采用提供资料、小组共同学习、同学帮助等办法进行。

4.按《课程标准》要求,切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

5.作好辅导记录。

六、教学评价

1.要重视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率、巩固率和运用率。及时检查教学效果,重视教学反馈。

2.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要注意使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

3.学业评价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方法,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评价和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4.命题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兼顾,难度、题量适中,覆盖面要广。题目要有确定性(考生明白让他答什么,怎么答,答案应以什么形式呈现,不使考生发生误解);思想教育性(作文命题不应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简明性(语言文字简洁明了);开放性(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应有不致引起争论的确定答案,注重题型更新。命题要与新教材对口,应反映出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估。

七、教学总结、研究

1.每学期期末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分为专题总结和系统全面总结两类。教师在某一教学问题上有较大收获、体会,并对它有独特见解,可写专题总结。系统总结就是对全学期教学工作的成绩、缺点和今后打算作全面总结和概括。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2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部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4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 知识点 媒体形式

 

1 计算机概论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 Windows 7操作系统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 计算机网络基础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 文字处理Word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 电子表格 Excel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具有共享性。利用搭建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5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岛 266109)

摘要:本研究以发酵工程理论课程为例,从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2个方面对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实践效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模块化考核、学生授课、教授他人的平时成绩评价方式和注重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主动学习;理论课程;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发酵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85-03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效精品课程发酵工程项目(2013BK208);青岛农业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学研究项目(XJG2013133)。

作者简介:李树文(1978-),男,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发酵工程教学与科研;咸洪泉(1967-),男,吉林四平人,教授,博士,从事应用真菌工程教学与科研;郭立忠(通讯作者)(1964-),男,山东莱阳人,教授,教学院长,从事应用真菌工程教学与科研。

0 引言

大学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多媒体的运用、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测验和课程论文等形式完成的。目前的状况一般是课堂上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主动性的思考问题,但在课前和课后时大多数同学都不会认真地进行预习和复习;对于课程论文的撰写一般是出于被迫而消极地进行不同文献的摘抄和拼凑;针对课程考试采取的方式往往是考试前进行突击性的复习,形成暂时性记忆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对所学科目知识点能够理解和运用的寥寥无几。如果不对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学生长此采取这样的方式学习和应对课程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培养,学校和教师未达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而却形成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和一蹴而就的恶习。大学生基本都是一群具有独立行为能力和自我价值观判断的青年人,如何使他们在课堂上、课前和课后对所学习的理论课程进行积极地主动性的学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研究以发酵工程理论课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课程成绩评价方法角度进行改革与实践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的成绩评价方式提供参考。

1 改革内容

评价方式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进行与教学内容配套的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进行深化改革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发酵工程为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该课程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变革。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方法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所占成绩比例分别为60%和40%,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实现重过程重应用,使学生在课前、课堂和课后均能积极主动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1.1 平时成绩评价方法

平时成绩评价方法建立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的灵活性,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又不能忽略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中将多种考核方式进行结合和实践,最终形成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分为3个方面。

1.1.1 发酵工程理论课程内容模块化考核与信息反馈

如图1所示,将发酵工程理论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依据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流程分为5个模块,即分别为菌种、原材料、发酵培养、产物分离和发酵废物5个部分[1],每个模块授课结束后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试卷考核,考核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能力。模块化的总评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这种评价方式依据教学内容和发酵工程体系设置,使学生明确了各个模块在发酵工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多次(5次)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自觉建立发酵工艺框架并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课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另外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信息反馈更加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教师对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辅导和讲解,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不会不理解也无所谓”的自我逃避现象。

1.1.2 一次大作业,即学生授课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的评价方法

发酵工程理论课程的实践应用部分即现酵工业采用学生授课的形式[2],讲授的内容均为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例如:蒸馏酒生产、啤酒生产和酱油生产等。该授课是在前面模块化内容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学生在掌握发酵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和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进行讲解和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实施过程是每个小组一个题目,教师随机抽取小组内一名成员讲解,讲解后要求该组成员需要回答其他组成员和教师的问题,该组其它成员可对所题问题进行补充和替答。教师依据该组成员讲解授课和回答问题情况给予分数,分数占平时成绩的30%。实现该过程需要进行课前的学习与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与明确分工,进而自觉地参与到整理知识点、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讲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对知识体系的整合过程,授课后对问题的回答是知识运用能力的体现。该种方法达到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中积极参与、课后积极讨论的主动性学习的目的和培养了团队作战的精神。

1.1.3 教授他人主动学习方法的评价方法

图2为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习金字塔的研究结果[3]。如图所示,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教授他人的主动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平均残留率达到90%。1次大作业过程中,每个小组对自己课题组的讲授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对其他组内容存在着了解而未能掌握的情况,可采取相互讲解教授他人的方法解决。教师将一个班级分为4个小组,即ABCD,如图3所示,一个小组分别将自己的内容分别讲解给其它3个小组,相互请教,使教者和被教者都能够主动的学习,最后每个组都学到了其他组的学习内容。教师任意选择小组的学生讲授其他三组的任意课程内容并回答问题,教师根据授课思路、知识掌握程度、回答问题情况,分别给予授课学生和其团队分数,该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教授他人的方法既能使教者主动性地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而听者主动性的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同时又能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1.2 期末封闭式考试

通过前期模块化考核、学生授课和教授他人的手段,学生对于发酵工程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理解和掌握,而期末试卷应该注重知识归纳总结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考题类型的设计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分数占60%,第二部分为实践案例分析,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数占40%。具体的形式为2道大题,即一罐一线,一罐指的是与发酵设备有关的菌种、物料、灭菌和发酵条件等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一线指的是以某种具体产品的发酵生产、分离纯化和废物处理等知识点进行案例分析,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前期文献阅读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够解决。因此一罐一线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必须平时进行积极主动的调研文献和阅读相关书籍并将基础理论知识加以运用才能够完成的。

2 实践效果

2.1 教学质量评价分数

教学质量评价分数是由学校教务处发起,由学生对教师所教授课程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数的网上不记名评定。发酵工程课程改革前,即2010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为92.743分,低于当年全校平均教学质量分数;改革后,即2014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为94.875分,高于当年全校平均教学质量分数(具体分数可登陆学校网站查询:10.10.3.18/;2011-2013年未授课)。同时,对该课程的评价均是良好和优秀,没有了不及格、及格和中等的选项。从学生评教的分数看,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2.2 学生期末总评成绩

2010年改革前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分数比例分为10%,20%和70%,其中平时成绩由学生上交一份课程论文评定,学生人数147人。2014年改革后课程的期末总评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分数比例分别为60%和40%,学生人数为149人(各年度学生成绩和学生人数可登陆网站查询:10.10.3.18/)。2个年度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如图4所示。改革后不及格学生人数为0,60-69分人数骤减,而80-100分的人数骤增。可见,该理论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3 总结

本课题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至60%,平时成绩多角度的从模块化考核、学生授课和教授他人等方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从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案例分析角度设计题型,通过以上方式开展理论课程的评价考核,实践结果表明理论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和团队协作精神,本研究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课堂上、课前和课后对所学习的理论课程进行了积极地主动性的学习,同时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的成绩评价方式提供了参考。诚然,我们还需要进行深化改革,总结经验和教训,听取课堂内外的意见,争取教学质量评价分数达到95%以上,全部优秀,学生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均为良好(80-100分)以上。

参考文献:

[1]李树文,咸洪泉.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242:205-206.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VBA;业绩奖励;课时数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73-02

作者简介:毛战军(1970-),男,湖北仙桃人,硕士,长江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CAI应用及函数论。

0 引言

在每学年结束后,都要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对同一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头按考核标准进行排名并给予业绩奖励。业绩奖励的算法很简单,但处理的数据比较琐碎,测算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反复核对数据,确保结果的准确和公正。而利用VBA来进行业绩奖励测算,可以保证测算工作的公正、公开、权威,工作强度低,算法可以移植,程序可以重复利用。

1 业绩奖励课时计算方法

在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及按考核标准排名后,对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按下列方法进行业绩奖励。设同一门课程有n个教学头。取排名在总数n的前10%教学头的教师按基本课时的1:1.8计算业绩奖励课时。对排名在总数n的前10%~30%教学头的教师按基本课时的1:1.4计算业绩奖励课时。剩余教学头的教师按基本课时的1:1计算业绩奖励课时。业绩奖励计算方法不难,但教学头总数n的前10%~30%都不一定是整数人次,处理起来相对繁琐。如教学头的总数是11,则总数的前10%应该为1.1人次。这1.1人次应获得1.8的业绩奖励系数,其中的1人次应该给予教学头中排名第一的任课教师,也就是第一名获得1.8的业绩奖励系数。余下的0.1人次给教学头中排名第二的任课教师,也就是第二名应得0.1*1.8+0.9*1.4,即1.44的业绩奖励系数。余下类推即得。

2 系统分析与程序编码

2.1 系统分析

新建一个excel文档,将每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分析的排名数据分别拷贝粘贴到相应的工作表中。利用VBA语句对各门课程的各教学头进行业绩奖励计算。将业绩奖励系数与所对应的基本课时相乘得到每个教学头的业绩奖励课时,然后将讲授不同类型课程的同一名教师所有的基本课时与业绩奖励课时分别累加后汇总到指定的工作表中。

2.2 建立Excel文件

新建一个Excel文档,在文档中新建足够多的工作表。将工作表依次重命名为“结果”、“a类”、“b类”、“c类”等,并将各门课程教学效果分析的排名结果分别放置在对应的工作表中。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利用VBA语句,在Windows xp sp3+office 2003的工作环境下迅速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业绩奖励课时数的计算,为主管部门决策及发放每位教师的年度教学基本酬金和业绩奖励金提供了公正、公平、准确、权威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金焱明,谈宏慧.赢在起点――长江大学“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7

关键词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专本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convergence problems, explore idea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effective cohesion method,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interfac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system; Faulty-to-undergraduate Teaching Linkup

1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1.1 课程总门数差别

通过比较(表1)可看出,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门数差异也存在,课程总门数本科比专科多,其中专科总门数有33门,本科总门数有49门,出现此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本科学习年限比专科长,因此课程总门数也增加。

1.2 课程设置差别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

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进入下一步学习提供基础。基础课是各专业必备知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其中,专科公共基础课共有11门,总学时为486学时,占29.7%,而本科公共基础课共有20门,总学时为816学时,占40.8%。

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等,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其中,专科学科基础课共有7门,总学时为386学时,占18.9%,本科学科基础课共有8门,总学时为368学时,占16.3%。

专业课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该部分的课程主要强调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先进的、有深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知识的更新能力。其中,专科专业课共有19门,总学时为1548学时,占51.4%,本科专业技术课共有21门,总学时为1460学时,占42.9%。

通过比较可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专科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而本科强调印证理论,因此公共基础课比重占总课程比重大。应用型本科比高职专科传授的理论层次更高,岗位要求掌握的能力层次也更高。

1.3 相同课程的内容差异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有小部分课程相应的甚至名称相同的专业课,但其知识的深度不一样,课时要求不同。专科重点传授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要求知识面适当广一些,但理论知识不宜过深,侧重传授物流管理知识,着重加强岗位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本科注重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同时也注重框架式知识体系的建立,强调物流管理课程的整合。专科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要用的,而应用型本科课程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4 实践课程的比较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训应用三大模块,然后根据相关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

专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总学时是1493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为205学时,占总学时13.73%,学科基础总学时为158学时,占总学时10.58%,专业技术总学时为1130学时,占总学时75.69%。

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总学时是1228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90学时,占总学时31.76%,学科基础总学时为0学时,占总学时0%,专业技术总学时为838学时,占总学时68.24%。

应用型本科根据本科教学的要求,应加强学生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在基础理论课中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应对计算机、英语也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有良好的公共实践基础。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课实践性更强,与高职专科相比,本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不能仅让学生掌握岗位操作的层面上,更应该传授更高的层次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对物流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因此,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是高于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

2 对现有本专科培养方案差异的分析

2.1 培养目标不同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不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学生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培养学生扎实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由于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课程总体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专科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宜过深,强调岗位业务知识与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本科课程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学习的内容理论深度与专科生不同,强调物流管理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应用型本科是在高职专科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2 将来从事工作岗位不同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主要培养全面扎实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并能从事物流专业方面科学研究或承担企业物流部门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侧重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某方面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操作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2.3 学习年限不同

本科物流管理学习年限为4年,通过4年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具有较强专业运作能力,受过物流基本技术的训练。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学习年限仅有3年,培养学生基本掌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和基本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4 学生学习基础不同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由于录取的分数、招生的方式不同,因此,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同。

3 对专科本科衔接的探讨

目前,我国专科与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采用3+2分阶段合作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通过比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有些课程在高职专科教育阶段已有涉及,只是课程名称不同,课程展现方式也不同而已,相关的一些专业实践训练也有在专科阶段出现。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三年专科学业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再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导致开设的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叠。不仅增长学习年限,同时造成资源浪费,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做好专本衔接是当前需要解决问题。对专本衔接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建议如下:

3.1 学习内容探讨

注重理论基础的全面、扎实和实践技能、综合完整的有机结合,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到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主要强调专业、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专科学生具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3.2 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比高职专科实践教学的层次更高,主要表现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3.3 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注重培养对象从事岗位的实际,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相对完整的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拓宽人文基础,加强理论系统性,提升实践课深、高度。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衔接时,应该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其满足高职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后,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学习,能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提高。针对专本衔接,应该设置好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与理论知识更高要求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课程体系设计,重视理论和实践并重发展。

3.4 对专本衔接的学习时间的建议

专科本科课程的重叠度高,可以对专科阶段已经学了实践课作相对补充,缩短学习时间,建立合理完善的本科体系,可以考虑把专本衔接的学习年限缩短至一年到一年半,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专本衔接。

参考文献

[1] 关善勇.论物流管理课程本科与专科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7(4).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8

  课题名称: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文言文,具有三千年的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是继承整个民族文化的前提。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学懂了古文将会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字,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将会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将会了解前辈的主流意识。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之根。

但他又因离我们这个时代那么遥远又古奥难懂,使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学习就会有成效,所以要在教法上、引导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文化的语言美、文采美、思想道德美······并将这些美传承、发扬,所以选择“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这一课题来探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研究本课题,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整套培养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本课题研究对象是中学生,其中的兴趣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摸索出一套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朗诵课堂提问促进兴趣结果,多媒体教学促进兴趣,利用工具书促进兴趣,“字字落实”促进兴趣,还有“整体把握”促进兴趣等。

指利用课外时间,在初中三个年级组织背诵课内外古诗文,让学生把常用实词及虚词补注结集成册等活动,通过此活动来促进学生兴趣。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5月—6月20),准备阶段。

申报立项。

‚完成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

ƒ设计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大致分为两步:课堂与课外(见下)。

第二阶段(6月21—11月30),实验阶段。

将每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课前利用工具书认真预习。

‚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运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以培养其学文言文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朗读古文、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合作翻译、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利用早读多背名家名篇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ƒ课外开展活动。a分年级进行课内外古诗文比赛(进班随意抽学生进行比赛)。b分年级进行课外古文阅读理解竞赛。c古诗文朗诵赛.d分年级整理常用实词虚词补注结集成册。

(进行以上活动时,做好活动记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12月1日——2月初)。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提高。

2,学生基本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思,能辨别初中阶段常见文言句式,学生能欣赏文言文所呈现的古典文学的魅力。

3,学生能阅读并从整体上把握课外文言文的意思。

4,鼓励学优生尝试文言文的写作,并在校内进行展览。

教师方面

1,主件:结题报告。通过活动的实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此报告呈现。

2,附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心得体会、论文,以上各四篇。

参考范文:

例谈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

将好的教学经验做法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中交流与传播,使广大教师筛选已有经验,认识教育规律,将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一个集教科研于一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学校教科室主任,近两年带领区、校体育教师成功立项并结题50余项,本文将以《美国SPARK体育课程理念在我校球类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下文简称《SPARK应用研究》),浅谈一下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撰写的格式与注意事项。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八个方面,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学校意见;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意见;个人课题信息与结题意见。其中的前四项内容需要课题研究者详细的、有条理的、真实的填写,后四项为教育主管部门填写。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研究的背景意义、核心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的背景意义

在这一板块研究者应当交代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研究者本人或者他人有什么样的帮助,研究者进行这项研究的范围。如《SPARK应用研究》的背景意义: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0个年头,在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学实践创新以及教学研究氛围、学生体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着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落差,部分教师消极应对,导致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但不喜欢上球类体育课等问题(研究原因)。为此,通过全面了解我校体育课球类单元教学现状以及分析SPARK课程理念,发现目前我们的球类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SPARK课程中球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运用SPARK课程理念,创设本土化的SPARK球类课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更好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研究价值)。本研究将以何桥中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2.课题的核心概念

每个小课题表述中所用的词或词组,有一部分是常量即一个不变值的概念,如地名、人名、学校名等,对于这些研究者不需要再做具体的解释,它们已经确切地表达了所指的对象。研究者只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准确的阐明所要研究问题中包含的一些比较生僻的、容易混淆的关键词,如《SPARK应用研究》需要向大家阐明什么是SPARK课程:SPARK课程(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即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SPARK课程最初是为“防止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体能发展水平降低”这一社会需求而设计的课程(McKenzie,2009),是以追求“健康第一”为理念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在美国一线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中深受追捧和热爱。SPARK课程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完善、创新的过程中,历经20多年在7所学校反复试验。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能力、心肺耐力、运动技能的发展、学习成绩、肥胖症的减少、课程内容和教师行为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课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甚至还含糊不清,需要进行分解。研究者需要阐明在本课题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通过对本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为一些小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小问题的各个击破,达到解决本课题所研究问题的目的。

如《SPARK应用研究》这一小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是: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具有本土特色的SPARK体育球类教学模式。那究竟如何分解呢?研究者首先应当清晰的了解本校球类单元教学的现状以及SPARK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即这一问题的背景;其次研究者根据这一现状探索本土化SPARK体育球类教学设计;最后研究者根据学校现状及新的教学设计探索有效组织和实施本土化SPARK球类教学的策略,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逐个解决,本课题研究目标也将迎刃而解。比如,《SPARK应用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1)了解我校体育球类单元教学的现状。(2)了解SPARK课程的理念与课程实施要求。(3)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学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4)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学球类单元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还没有研究,我如何知道研究的内容呢?其实这里有个窍门,在第一部分第三板块我们已经阐明了课题研究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不就是我们研究的内容吗?具体怎么撰写?大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每一个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个动宾短语:了解某某、探索某某,将它们转化为研究内容,即去掉前面的动词,后面加上“研究”二字。如《SPARK应用研究》的研究内容为:(1)我校球类单元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2)美国SPARK课程理念与课程实施要求的研究。(3)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研究。(4)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研究。

2.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技术、手段或操作规律。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会提高研究的效率,提高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如果选取的研究方法不正确或不恰当,往往会导致研究结束还不能说明研究的问题,一切要从头再来。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文献资料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的时候,需要详细阐述针对本研究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具体做法。如《SPARK应用研究》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认真学习阅读关于SPARK课程理论的书籍杂志,搜寻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通过对学生关于球类体育课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当前我校球类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SPARK体育课程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校本化SPARK体育课堂的评价,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4)课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期,收集和积累典型的SPARK球类体育课课例,写出课例研究报告。通过对特定课例的分析,改进研究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探索SPARK课程理念在我国农村中学体育球类教学中应用的方式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全校体育教师交流和分析,反思校本化SPARK球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列出下一步改进的具体做法,完成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读书学习计划

研究者需要阐明伴随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阅读的书目、保障条件及具体时间。可以在百度上搜索所研究的小课题中的关键词,那么相关的书目就会呈现出来,读什么书一目了然。如《SPARK应用研究》,大家可以通过将“SPARK”和“球类教学”输入到百度上搜索,撰写出本研究读书学习计划:

(1)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每天半小时(2012、2—2012、4)。

(2)读学校体育类杂志相关球类教学设计及SPARK课程的系列文章,每天半小时(2012、5—2012、9)

(3)读《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每天半小时(2012、9—2012、11)。

(4)上网查阅SPARK的相关文献资料及他人最新研究成果,学习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2.课题研究具体时间安排

所谓课题研究具体时间安排就是研究者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规划,对研究的具体阶段、安排等做出设计,一般小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研究者需要在这一板块阐述清楚每一阶段的任务、方法、措施和具体活动安排,即每一阶段研究者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和研究方法的撰写一样,时间安排切忌太泛。如《SPARK应用研究》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找有关资料,召开本校教师座谈会,编制球类体育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观摩SPARK球类课录像,全面地调查和了解目前我校球类单元教学的模式,并对利弊进行整理分析,确立此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结合前期座谈记录、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所呈现出来的教师在球类单元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运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通过校级理论讲座、教学观摩、案例剖析、反思交流等方式,梳理出如何灵活运用SPARK课程理念,让教师认识到运用SPARK课程理念进行球类单元教学的价值,研写本土化SPARK球类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通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探索出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

在实验的总结阶段,主要是总结本土化SPARK球类课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并把它们形成文字。撰写结题报告,整理实验的相关资料及实验成果,为实验的全面验收做好准备。

五、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

这一板块研究者需要阐明对研究成果的预设,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读书目的所思所获以及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指最终成果形式及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结果以什么模式来表现,一般有论文、研究报告、课例等。读书笔记撰写的规范格式为:阅读《XXX》、读《XXX》有感或所思或所获等,完成时间XX年XX月。如:阅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成“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的反思”读书心得,完成时间2012年6月。其他研究成果的规范撰写格式为:《XX》论文或课例或研究报告,完成时间XX年XX月。如:完成《当前我校球类单元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完成时间2012年9月。研究者在预设这一板块时往往很难准确的预设自己的研究成果,这里也有一个小窍门,在课题方案第二板块中我们已经预设出了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的预设完全可以根据研究内容推算出来,如:研究内容3: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对应的研究成果就可以预设为:完成《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的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12月。

至此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就算完成了,一个好的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是取得研究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则是将已经确定的开题报告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课题开题报告都要固守这一模式,本文所介绍的这一模式是笔者长期从事小课题开题立项过程中总结出的最为规范的一种模式,希望对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小课题立项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应用文课程总结范文9

[关键词]高中英语;结课艺术;多元化;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39-02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想营造一个高效、精彩的英语课堂,教师不仅要设计有趣、环环相扣的英语活动,还应该构建一个引人深思的精彩结尾,巧用结课艺术,点亮英语课堂,营造耐人寻味的氛围,以此来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扩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英语结课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结课措施点亮英语课堂。

一、英语教学的结课原则

1.结合教学目标

在高一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高效、精彩的英语课堂,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英语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设计结课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课活动,并从中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结课活动时,一定要研读教材,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心里有数,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在结课活动中体现教材内容的内涵,提升结课活动的目标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结课的重要作用,通过精彩的结课来提升教学质量。

2.概括归纳

教师在英语课堂的结课中,还应该遵循概括归纳原则,这也是结课的重要原则。结课就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内涵进行提炼,让学生回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结课活动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要求教师采用精炼、简短的语言进行结课。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能帮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和知识脉络理清楚,掌握学习重点。

3.灵活多样

课堂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课也一样。因此,教师在设计结课活动时,一定要讲究结课艺术,设计多样化的结课形式,追求新颖别致,通过有趣和多样化的结课形式让学生获得有趣的情感体验。教师在结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这节课的具体内容,采用知识迁移、设置悬念、总结归纳、画龙点睛或者布置任务等多种形式的结课形式,也可以采用各种竞赛,小组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辩论,以及开展活动的形式进行。只有遵循灵活多样的结课原则,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结课活动,从而发挥结课的作用和效果。

4.和谐完整

教师设计结课活动还应该保证教学的和谐性和完整性,给人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感觉,保证结课形式和内容与教学内容紧紧相扣,同时又能够和课堂的导入环节巧妙呼应,最终呈现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英语课堂,打造高效的英语课。

二、巧用结课艺术点亮英语课堂的措施

1.从教学内容出发,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结课环节时,一定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从教材出发,不断挖掘教材内容并进行延伸。因此,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了解和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分析教材中事物和人物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结课活动。教师在设计结课环节时,不仅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还应该适当延伸,让学生立足教材,同时又能学到教材之外的知识。教师设计结课环节时应该以课文的内容为主线,可以设计简单的问题,反馈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实际情况。

例如,在学习“Festivals”这一课时,教学内容为节日文化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使用这个单元的词汇来口头描述一些节日。因此,当讲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从教材上的知识和内容出发设计结课活动,让学生口头阐述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节日,让学生从时间(Time of year /date)、庆祝的内容(What it celebrates)以及人们在节日中的活动(What people do)这三个方面来对节日进行阐述,教材中描述的是Spring Festival,Tomb Sweeping Day和Dragon Boat Festival,教师在结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这三个节日进行阐述,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他的节日进行阐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延伸,从而不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英语应用能力。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结课环节虽然是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止于此,因此,教师在结课时,还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深入课文或者知识进行探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地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和复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新课标也指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要想培养学生的这项技能,就要求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归纳总结的方式进行结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有效记忆英语词汇、句型和语法等。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不断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利。

例如,在“On Your Bike”的教学过程中,课文主要介绍了阿姆斯丹白色自行车的发展过程,同时讲解现在完成时的语法,要求学生掌握 benefit, flat, convenient, convenience, therefore, path, park, transport, neighbor?鄄hood, chip, insert, thanks to, fed up等重点词汇。因此教师在结课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和信息进行输出性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现在完成时以及学习的重点词汇,对文章中白色自行车的发展进行简要阐述,以此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词汇。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造句、分析例句来掌握现在完成时,理解现在完成时的语言形式和语意功能。教师在结课过程中可以设置语篇层面的填写时态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语法,还可以设置一个填空,让学生采用所学的现在完成进行时做题,从而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和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值得注意的是,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是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课本之外知识的一种结课方式,而归纳总结是一种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结课方式,两种结课方式都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4.通过竞争竞赛进行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