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2-04 22:38:02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1

【关键词】主线 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

据笔者粗略统计,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涉及的历史人物有487人,其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210人,八年级上、下册有151人,《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有126人(以上均不包括“北京人”“古埃及人”等带群体性的人物)。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各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之中,他们的活动大都与当时、当地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密切,作用也十分重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历史人物这条主线,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帝王为主线

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古代涉及到的封建帝王,自秦始皇开始至清末代皇帝溥仪结束约43人,这些帝王中,很多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进程,象征着每一个朝代的建立、治理、繁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此为主线,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秦朝,以嬴政和胡亥为主线,以“繁荣而短暂”的历史特点为话题,以嬴政与胡亥的所作所为来展开。秦王嬴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胆改革创新,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封建统治。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时代特点,启用法家人士,依法治国,使秦国出现繁荣的局面。也是因为嬴政和胡亥的暴政,繁荣一时的秦朝仅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14年,就在农民起义声中夭折了。同样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两晋、隋朝等历史发展过程。再如西汉王朝:以刘邦(建立)刘恒、刘启(文景之治)刘彻(繁荣)为主线,以“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为话题,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或合作学习。以此类推,其他朝代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还有,初中学生容易混淆帝王及其所处的朝代,为此可做以下归纳:刘汉、杨隋、李唐、赵宋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建立唐朝的人说成刘邦了。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世界史,如苏联:以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为主线,学习其兴衰史;美国:以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为主线,了解美国的建立及繁荣。

学生走进帝王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帝王们的心灵沟通,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以英雄人物为主线

所谓英雄是指:才能勇武过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可见,“英雄”一词原则上属于褒奖性词语,并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国家性。但“民族英雄”的解释却是: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也就是说,民族英雄是指为本民族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人,它具有民族狭隘性和国内不适用性。为此可将英雄分类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如:军人式英雄――战场上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累立战功之人。项羽、卫青、霍去病关羽岳飞、叶挺、克伦威尔等。民族英雄――指为本国范围内的各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林则徐、关天培 左权、赵登禹玻利瓦尔等。政坛英雄――政治舞台上能左右政局、控制上下的人物。孙中山、、、邓小平、、丘吉尔等。

三、其他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形形,有促进历史发展的改革家;有潜心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家;有治学严谨、公正不阿的史学家等等。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对比,整合多重内容。特别是在复习课中,对不同人物的取舍、归纳、分类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改革创新的典范人物:商鞅、孝文帝、王安石、邓小平、列宁、日本明治天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等;科学家:张衡、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宋应星、张天佑、侯德榜、袁隆平、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吴晗等;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关汉卿、曹雪芹、鲁迅、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王充、魏源、康有为、柏拉图、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探险家、艺术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等等。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以人带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他们去主动探究,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的真实世界。所以,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于友西主编. 中学历史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6]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2

学生年龄差距缩小与学生平均年龄下降

这里的学生之间年龄差距是指同年级党史专业学生里面年龄最大与最小者之间的年龄差距。从花名册来看,党史专业学生年龄差距达十岁以上的有3年,分别为1978、1979、1980年。1978年的学生中间,年龄最大的比最小的大近15岁。此后1981~2006年,除1987年所招学生年龄最大与最小差距在6年之外,其余年份皆在5年或5年之内,这个明显的变化反映出应届生的比例在增加。同时,随着应届生的增加,考生的平均年龄也呈现下降趋势,如1978级考生平均年龄是22.875岁,到了2006年,学生新生平均年龄只有18.826岁。比18年前的1978级低了约4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考察历史,主要还是“”的影响。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很多受“”耽误了的大龄考生也参加进来,圆自己的大学梦。这就造成了前几届考生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比较大的差距与考生较高的平均年龄。这一状况随后来应届生的大量增加而逐步改观。

由一省招生到全国招生

七八级党史专业的新生都来自湖南省,虽然有的新生籍贯不是湖南的,但他们在入学前所在单位皆在湖南境内,所以也算是湖南的生源。而在2006级党史专业23位新生中,外省生源15人,超过六成。这一点反应了我国大学随社会的开放自身也变得开放了。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可以广揽贤才,既对国家的人才交流有利,又对自身的发展有利。

“家庭出身”一栏取消

从七八级到八三级的花名册上,均设有“家庭出身”一栏。所招新生的家庭出身种类很多,有工人、“革干”、中农、下中农、佃农、“小商”等类别。该栏于1984年取消。“家庭出身”栏的取消反应了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强调阶级分析法。因此,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即非常注重用阶级的观点来看问题,历史上甚至一度犯过“唯成份论”的错误,向忠发就是靠工人的好出身被推上总书记宝座的。当然,在革命战争年代强调阶级与出身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要取得胜利就得分清敌友,阶级分析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在建国以后,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执政的党,应该努力转换革命党的思维,给全体公民以国民待遇,不能以家庭出身的原因来剥夺公民合法的权利。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加之建国后历次的政治运动,不断强化了“家庭出身”的观念。这样就使很多人因家庭出身的原因失掉了上大学的机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又日渐活跃,解除束缚人们的出身枷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高校于1984年正式取消了“家庭出身”一栏。

“政治面貌的变化

在七八级学生中间,党员有12人,占学生总数的33%,是历届学生中党员比例最高的。而此后各届学生中,很少有学生党员或者预备党员,其主要原因是应届生不断增多,由于他们没有工作经历,加之年龄的原因和的规定,鲜有机会入党。七八级的党员多,是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有工作经验,有的甚至长达8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知青,在下乡过程中因表现出色而被党组织所吸收。随着应届生的增多,在以后各届学生中,团员的比例相当高,有的年级甚至达到100%,而预备党员、党员则只是个别现象。

“学生来源”一栏为“毕业学校”一栏所取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的原因,很多人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他们或参军、或务农、或下乡、或进工厂,但他们上大学的热情却没有降低。因此。1977年高考一恢复,这部分人便成了参加高考的主力军。为了掌握学生入学前的动态,七八级党史专业花名册中设有“学生来源”一栏。该栏到1983年才取消。取消的原因就是应届生增多。在1978年,应届生所占比例还不到两成,但在1982年的时候,这一比例已经超过八成,考生的来源由多元向一元转变,所以1983年的新生花名册对此栏做出了顺乎情势的调整,将“考生来源”改为“原毕业学校”。

“工作年限”一栏短暂的出现

如前文所述,“”使很多适龄青年失掉了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不得不提早参加工作。因此,在最初几届考生中,有过工作经历的不在少数。以七八级党史专业为例,在总共32人中,工作经历最长者有8年,最短的有8个月,还有很多知青没有填写工作年限,估计也不会短,真正的应届学生只有6人,还占不到总人数的19%。到了1979年,情况就大不一样,应届生占了总录取人数的56%,原来是工人的只占总人数的约5.6%。因此,再设“工作年限”一栏就失去了普遍性。因此,本栏在1979年的新生花名册中被取消了。

“入学前所在单位详细地址”一栏

变更为“家庭详细住址”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两栏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这两栏有根本的不同。这两栏反映了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表达方式。“单位”一词是计划经济时期典型的用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有着超强的干预能力,整个社会的运作都被纳入计划之内。公民则被纳入各种“单位”中去,市民被纳入企事业单位,农民则被纳入,有单位就意味着有“饭碗”。单位除自身生产之外还承担着很多额外的社会责任。如安排职工住房、职工子女入学,甚至职工结婚这样的私人事务都要由单位开介绍信才行。可见,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就是公民的依靠,就是公民的“家”,离开单位是很难生存与立足的。就是个体户刚时兴的那段时间,还要自己找个挂靠单位,使自己脸上有光。可见,“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作用是多么巨大。因此,该高校在开始几年的新生花名册中,保有“入学前所在单位详细地址”一栏。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在我国逐渐解体,“单位”对人的掌控逐渐松动,再加上应届本科生的增加,“单位”一栏就被“家庭详细住址”取而代之。该高校于1981年完成了这一更替。

“家长姓名”一栏的设置

随着应届生的增加,考生年龄比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在前面已经讲到。2006级新生平均年龄只有18.826岁,比18年前的1978级低了约4岁。有很多人进大学的时候还没有满18岁,有的学生甚

至只有16岁。即使有的学生满了18岁,从法律角度来说是成年人了,但是心智远未成熟。离真正的成年还有一段距离,这与同学们长期在学校而与社会接触少有很大关系。同时,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学校在很多情况下要与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联系以便处理一些相关问题。因此,花名册于1982年起设置了“家长姓名”一栏,至今保留,估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

邮政编码、固定电话号码与手机号码的出现

邮政编码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世界上第一个全国范围内使用邮政编码的是前西德,它于1961年开始采用。我国1974年开始研究邮政编码,1980年正式在全国推行邮政编码制度,花名册于1989年添置了邮政编码栏。从这里可以窥见我国邮政事业标准化、正规化的发展进程。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3

关键词:历史教学;隐性知识;梳理

一、课标教参中的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不仅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提及了,而且课标中也有明确要求,但课本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识,课标上未作要求,课本上未提到,但是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提到了,这类知识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作为拓展知识补充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教材上虽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编内,但又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社会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也算对中学生熟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个完整的交待。这类知识在复习中需要教师细心去发现并给学生加以梳理归纳出来,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

二、目录标题中的隐性知识

在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有一部分隐性的知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就隐含着中国自1840年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五次大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三次大的反抗斗争。而这单元标题在考试中又可以独立命制成为一道综合性的考试题,让学生列举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情况。这类隐形于目录中的隐性知识还有很多,在复习时一定做到“抓纲务本”才能“纲举目张”。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

三、跨章节中的隐性知识

因教材的编写体例的需要,有部分知识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教师在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这类隐性的知识可能不是在课本正文中出现的,可能隐形于背景材料之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就能挖掘出这些知识点,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对于鸦片的危害,就是以背景材料《炮子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还设计了―个思考题,就是要求从背景材料中挖掘出隐性的知识。

四、文字中的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是两种掠夺方式同时存在,只是资本输出份额较大),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1912年,这两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但是,辛亥年的腊月,已经是1912年的2月了。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1911年。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隐性的知识那就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两者之间的时差的知识)。

课改教材给了授课教师用教材教更大更灵活的空间,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很多隐藏于背后的背景知识应该简约但脉络清楚地挖掘出来,介绍给学生。

五、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4

一、利用谐音记忆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是整个初中历史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中招考试考查知识点最多的一本书,以往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总是抱怨知识点太多,背诵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在讲授这段历史时,就想方设法让学生减轻负担,轻松掌握基础知识。

该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有四件大事即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记忆时可以把这四件事情的首字连接起来,即“洋戊辛新”,再用谐音记忆为“洋务信心”,在班上推广以后,学生对这四件大事记忆深刻,每次提到都能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学生容易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即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即洋务运动混为一谈,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把两件事情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即近代史和鸦片战争,以及近代化和洋务运动,取其中的两个字组成“鸦史”和“洋化”,再用谐音记忆为“鸭屎(鸦史)”、“氧化”(洋化)。当时学生听了我的解释后哄堂大笑。虽然“鸭屎”听起来不太文雅,但是学生立刻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以后再做与此有关的题目就几乎没有出过错。

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皇帝是道光帝,我是这样让学生记忆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军强盗似的掠走了我国大量的白银,皇帝的名字起得真好――盗光(道光),学生开始还摸不着头脑,待我写在黑板上后,全都点头称是,自然也能将答案熟记在心了。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学生总是把英国占领香港岛、日本占据台湾和这个知识点相混淆,我上课时突发奇想,将澳门―葡萄牙简记为门(澳门)牙(葡萄牙),这样就不易记错了。

中国现代史讲到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的“四”和“市”谐音,这样选择题就不会选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讲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到罗伯斯庇尔这个人,学生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不容易记忆,我当时就教学生利用谐音记忆“萝卜丝片儿”,于是学生就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这个法国人。

二、利用歌词记忆

世界古代史讲古巴比伦王国时提到它的位置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有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学生对外国的人名、地名很陌生,于是我就以周杰伦的歌曲《爱在西元前》作为新课导入,结果从上课开始到下课,课堂气氛一直都非常好,学生不论是听讲还是讨论,都格外投入。下课后我问了一位学生:“为什么这节课听得如此专心?”学生说:“再不好好学历史的话,连歌词都听不懂了!都要out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多下些工夫,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些,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谜语记忆

我在平时教课之余,不断地搜索、积累了一些历史方面的谜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全神贯注地听,绞尽脑汁地想,争先恐后地回答,乐在其中,这就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平添了几分活泼与幽默感。下面,我列举一二,和同仁分享:

1.太白全集(猜一近代清朝官员)

2.山东突飞猛进(猜一近代文学家)

3.恪守信用(猜一近代地名)

4.爷爷打先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5.口才绝伦(猜一近代历史人物)

6.囚禁张学良(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7.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

答案:李鸿章、鲁迅、遵义、祖冲之、陈独秀、关汉卿、长安。

四、利用关键词记忆

七年级下册《时代特征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讲到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把星和天联系起来――天上的星星。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讲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挫折“”、化运动、“”三件事,可以取其首字:“大”、“人”、“文”或者“大”、“文”、“人”,这样,记忆起来就非常省时。

五、利用比较法记忆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5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思路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52-02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历史活动课就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探究,从而使其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学习历史知识,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组织初中历史活动课,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下面,笔者就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马坨店乡初级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的实际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主题的选择

1.来源于教材。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教材中共涉及六个活动课,其中上册中有两个:《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下册有四个:《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家庭的照片》。这些活动课的选取都比较适合当代中学生,笔者在教学中都穿插使用了。

2.根据实际教学进行补充。对于上册中的活动课,笔者做了相应补充,在讲解第一课“鸦片战争”的时候,笔者很清晰地讲了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但是学生只停留在记住的层次上,而根本没有理解,对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分析,如何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因为受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夷萍老师的启发,笔者补充了一次活动课:辩论“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还会有鸦片战争吗?”在讲解第四、五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引导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笔者补充了《拜访身边的伤残军人》这节活动课。

3.及时利用时政热点,确定活动主题。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这不仅是现在中考的需要,也是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因此,笔者每年的教学都会有新内容,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上历史课的原因之一。就在上周,我们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的探索”,在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课文内容讲完以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向雷锋同志学习”,顺势布置了一节活动课——“学习雷锋好榜样”。

二、过程的组织

活动课的主题确定下来之后,能否成功地上好这节课,组织工作是个关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向其他教师的学习,笔者认为历史活动课的组织应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制定活动教学目标。当然,每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考虑的,但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要对学生有吸引、有启发、有指导性。比如,笔者在进行“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这节活动课的教学中,就没有使用教材中的活动目标,因为这个目标的制定对学生来说太笼统,且不够具体,于是就重新制定了目标:

(1)认真观看老师播放的当今时事报道。

(2)认真揣摩教材24页的实例“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圆明园惨遭洗劫”的纽约时报。

(3)模拟时事报道。

这样就把目标具体化了,对学生有了吸引力,也有了指导性。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仅完成了“加深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奋起抗争的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个教学目标,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好准备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这可是一个艺术活儿,没点儿教学经验是不行的。分组时要根据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或自由结组或教师指定或小组长指定,等等,分组的标准是在活动过程中能更有效的配合。另外,教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那些探究能力较弱、不合群、有特殊原因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笔者有一次组织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节活动课《家庭的照片》,活动目标是“展示家庭不同时期的照片,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眼光看待家庭生活的变迁。由家庭生活的变化,看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盛与发展、文明与进步。看照片,睹物思情,增强家庭成员的亲情感。”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活动,但是在分组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课代表何帅迟迟不加入,笔者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于是灵机一动,说:“今天老师也非常想加入你们之中,就让老师和历史课代表一组吧。”在课下,笔者了解到他的父母离异,当时都在外地打工,他和姥姥相依为命,他还给笔者看了他家的照片,我们由此成为了好朋友。从中笔者真切地体会到了活动课教学中分组的重要性。

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课的形式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不同的活动目标以及不同的生源状况,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保证活动课进行的效果。如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比赛、小制作、举办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等等。通过多种教学途径的探索,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开拓了新的知识领域。比如,笔者教学补充的一节活动课《拜访身边的伤残军人》这一课时,在同学们以自然村为单位分组进行拜访以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还请到了虽然八十岁高龄但精神不减当年的老军人刘老先生给大家讲解当年的亲身经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这是学生最兴奋的事情。把通过自己努力、经过小组合作的活动成果在全班或者年级交流,在学生眼里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成果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有论文展示交流、知识竞赛、历史小制作评比、办墙报比赛等。例如,笔者在教学《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一课时就组织了一场演唱会,并邀请了有关的老师及学校领导,达到了预期效果,还受到领导的肯定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李忠.如何上好历史活动课[N].学知报,2011.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6

教材分析

1. 教 材特点

教材选用最新版的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主要复习以下内容:

《中国历史》分了四册,其中七年级上册和下册为中国古代史,主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以及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及与世界的交往等情况。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我国的近代时期的历史,讲述了中国近代时期外国的侵略及民族抗争、革命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分析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的主要经过,中国格局的变化。

八年级下册主要是中国现代史,介绍了中国是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又有哪些挫折和失误,最后又是如何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等。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国家的重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经济、文化与社会牛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基础知识。

2、让学生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历史课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大趋势,知道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

四、主要措施:

1、对优生要求除了掌握教学大纲上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在思想认识、能力培养上达到自我运用的水平,学会运用辨证唯物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上课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后多交流,通过培尖的形式加以沟通;作业布置加大难度,多布置分析性的作业;以面批为主。

2、对差生要求完成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上课认真督促、作业以面批为主;课后多补差;经常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了解思想动态,鼓励学生上进。

3、备课:深入钻研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作好学期教学总体安排,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章、本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每个单元与每节课的任务,找出重、难点,注意掌握各课的内在联系,准确掌握历史课本中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结合教材,注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教案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要手段,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每节课要有简明、系统、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

3、结合教材,结合实际使用得体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点面结合,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师生互动。语言力争准确、简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阅读历史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上好活动课,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

五、研究的主要课题(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提出重点研究的课题,并说明研究的课题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含观摩课、公开课、经验介绍等)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7

  

    今年中招复习要求和命题范围有什么新变化?昨日,记者采访了省教育厅有关人士。 据了解,今年中招命题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继续设置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范围和标准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和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教基〔1998〕1号)为依据。具体为: 政治 1.八年级(原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上、下册,九年级(原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全一册。 2.2003年一部分和2004年1月至3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内容。 3.命题以教育部2001年10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为依据,兼顾豫人版和人教版两种版本教材。被该《课程标准》删减的内容一律不作考试要求。 4.命题将严格控制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题、开放性试题的比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和青少年思想实际,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原理、政治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语文 1.按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命题。 2.按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本届学生使用的教材(人教版、北大版)进行复习。 数学 1.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进行命题。 2.考试范围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考试内容不超出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外语 1.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进行命题。 2.考试范围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人教版)》。考试内容不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物理 1.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及现行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进行命题,考试内容不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化学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人教版)》命题,考试内容不超出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常识性介绍内容不单独成题考试,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历史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人教版)》,其主要内容有: 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中国古代史部分有关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第三册第5-16、18-27课;第四册第1-9、11-16、18-27课。 世界历史:第一册第15-21、23-28课;第二册第1-19课。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8

初二的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质量。为此历史教师应制定好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初二历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共24课时。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2、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多。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但是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且繁杂,而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四、工作目标

(一)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 动脑筋”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三、情况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塬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具体措施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塬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4.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6)班的历史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不是中考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教学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工作计划(五)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9

1主要工作

听课。从教育实习工作之始,我们十一人分别在初中部与高中部就开始了听课工作。除了对应的原任历史教师外,我们还听了包括初二级、初三级、高二级与高三级历史教师的课,囊括了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以及三个必修模块,博采众长。除了拥有丰富经验的在职历史教师外,我们还互相听课,彼此提出建议,共同进步。这不仅包括了初中部之内与高中部之内的听课,我们还经常彼此交流,初中部的实习队员到高中部听课,高中部的实习队员到初中部听课。除此,我们小组还共同前往广州市第十中学与沙滘中学,聆听来自其他实习小组成员的公开课。在授课期间,我们仍然坚持听原任历史教师或者同班队员的课,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保持每个班教学的连贯性。集百家之所长,我们每人至少写下了十五篇听课记录与评课记录,作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参考范例。

备课。在通过听课吸取历史教师们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彼此的备课工作。我们通过细心领会课程标准、研读各类教学参考书籍、询问原任历史教师、集体备课讨论等方式,把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编写好每一课的详细教案,制作好每一课的课件。而且,对于我们编写的教案和制作的课件,我们会分别交予原任历史教师与李芳清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再进行修改,草稿即成,又复毁之,经过多次修改后才正式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