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研室工作思路集锦9篇

时间:2023-02-11 14:13:53

教研室工作思路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1

教研室主任(带头人)拟开展工作思路

1.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强化教师凝聚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定,加强学习,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驾驭教研室工作的能力,用诚挚的感情团结教研室全体同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心同德搞好教研室各项工作。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教研室管理。完善教研室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培养制度、考勤管理制度、教师考核暂行办法等教学管理文件,规范日常教学程序,使教学管理制度化,岗位职责透明化。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按照学院制度,制定教研室工作及活动计划;合理分配教学课程,明确教学任务,审定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计划表等教学文件;加强日常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配合学院做好期初、期中和期末的三次教学常规检查;开展教师听课互评、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薄弱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4.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促进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团队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一是通过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对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规律方法进行剖析、概括和总结;二是教法和学法的学习讨论,及时把搜集来的先进的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促进教学改革。三是通过开展学生导师制,提前分配学生给导师,由导师安排学生完成课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更新,促进教学科研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材编写、教科研项目申报,推动学科和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团队形成,扩大社会影响。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2

—名师工作室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王晓燕名师工作室 王晓燕

11月16日上午,带着对知识的渴求,我们52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张科长带领下,又一次来到了北京。漫步在北师大的校园里,感受着北师大厚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浸润着北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心中充溢的不仅是欣喜,更多了一份亲切和感动。

短短一周的学习时间,让我们因忙碌而变得浮躁的内心渐渐安定下来,使我们的思想在专家的引领下再一次沉淀升华。一位位资深专家学者的讲座,在让我感受着教育的深邃和宽广的同时,又一次领悟了"学,然启知不足"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一、学习中的收获。

名师工作室是洛阳市教育局为引领辐射带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而倾力打造的一个平台。如何更好,更科学,更规范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陈锁明院子短短的讲话和精彩点评如醍醐灌顶,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室的内涵,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四独即独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实践,独研的教育成果,独立的教育人格,则为我们工作室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朱京曦教授对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呈现;朱志勇博士关于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的专业解读,各个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不同的专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经验,或具体详实,或科学严谨,在让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新内容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其它工作室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扎实有序地搞好下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月20日,我们走进了人大附属小学,感受着人大附小厚重的校园文化环境,现代的教育教学设施,领略着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感悟着教师良好的专业内涵。不由得想起陈院子的一句话:"名师工作室——就是要带领团队先走一步。"先走一步"不仅仅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先走一步的教研能力,先走一步的创新精神。"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而不著则虚。"作为名师工作室,则要教研并重,通过"研"促进"教",在教中践行研的成果,反思研的过程。

二、收获后的思考。

开班仪式上,陈锁明院长要求每一个名师工作室都要完成顶层设计,要有结果导向,注重过程监控,要有制度保障。反思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感觉过多地注重了上级布置任务的完成,送教下乡、专题培训、教研科研……而工作室的核心理念,工作室工作的理念,工作室工作的特色,我们则缺乏系统明确的思考,或者说我们对工作室工作片面地理解为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具体的活动中,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即建构系统的工作体系。在以后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1、明确思路,完善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名师工作室因为有名师的引领,所以要先走一步,"先走一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开展各项活动上,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明确活动背后理念的支撑,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完善工作、学习、交流研讨制度,以制度激发工作室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制度来保障工作室工作扎实有序,有理地开展。

2、引领工作室成员过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名师工作室要引领团队过一种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何谓幸福?何谓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相信我们团队的每一人都具有教育情怀的,有激情的、并愿为自己的教育梦想而不懈追求的人。追求的过程是幸福的,追求的过程,更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追求梦想要有行动,更要有能力。良好的行动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反思。在学习中,在反思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追求梦想奠定良好的基础。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为了我们拥有一个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要建构良好的行动能力——研究、学习能力。

3、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带动区域幼教更好发展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3

—名师工作室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王晓燕名师工作室 王晓燕

短短一周的学习时间,让我们因忙碌而变得浮躁的内心渐渐安定下来,使我们的思想在专家的引领下再一次沉淀升华。一位位资深专家学者的讲座,在让我感受着教育的深邃和宽广的同时,又一次领悟了"学,然启知不足"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一、学习中的收获。

名师工作室是洛阳市教育局为引领辐射带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而倾力打造的一个平台。如何更好,更科学,更规范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陈锁明院子短短的讲话和精彩点评如醍醐灌顶,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室的内涵,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四独即独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实践,独研的教育成果,独立的教育人格,则为我们工作室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朱京曦教授对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呈现;朱志勇博士关于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的专业解读,各个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不同的专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经验,或具体详实,或科学严谨,在让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新内容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其它工作室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扎实有序地搞好下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收获后的思考。

开班仪式上,陈锁明院长要求每一个名师工作室都要完成顶层设计,要有结果导向,注重过程监控,要有制度保障。反思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感觉过多地注重了上级布置任务的完成,送教下乡、专题培训、教研科研……而工作室的核心理念,工作室工作的理念,工作室工作的特色,我们则缺乏系统明确的思考,或者说我们对工作室工作片面地理解为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具体的活动中,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即建构系统的工作体系。在以后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1、明确思路,完善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名师工作室因为有名师的引领,所以要先走一步,"先走一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开展各项活动上,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明确活动背后理念的支撑,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完善工作、学习、交流研讨制度,以制度激发工作室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制度来保障工作室工作扎实有序,有理地开展。

2、引领工作室成员过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名师工作室要引领团队过一种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何谓幸福?何谓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相信我们团队的每一人都具有教育情怀的,有激情的、并愿为自己的教育梦想而不懈追求的人。追求的过程是幸福的,追求的过程,更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追求梦想要有行动,更要有能力。良好的行动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反思。在学习中,在反思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追求梦想奠定良好的基础。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为了我们拥有一个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要建构良好的行动能力——研究、学习能力。

3、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带动区域幼教更好发展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4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问题与策略;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

“十三五”开局,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与形式不断调整与提升,名师工作室一直以教师学习共同体和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形式,为教育教学深入研究提供了交流研讨平台,为教师成长提供了专业发展路径,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实践策略。不可否认,我们在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对于推动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经验,也建立起了一系列配套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但从深层次分析,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和误区也逐渐浮现出来,名师工作室进入一种“高原”状态。

一是自主发展的动力与意识不强。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开放性非常强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工作室的主持人和成员既要完成在专任岗位既定的工作任务,同时又要承担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分享、互动等工作,尽管很多工作室因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工作理念与方法的限制,部分工作室仍没有形成自主发展、自主研修的良性运转机制,个别工作室主持人仅仅局限在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浅显层面,工作形态程式化、常规化、平庸化,基本上就是送课听课评课、座谈交流、网络教研、展示成果等几种形式,现实结果与预期效益落差太大。

二是个人定位与团队定位不准。和平区的名师工作室都是以某一名师为核心组建起来的。通过聚焦、定位主持人的教育教学主张、教育教学风格,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风格特色等去影响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促进名师自身以及更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个别工作室主持人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团队发展的关系定位不准,还存在个人发展与团队研修相脱节的现状,同时因为对成员的专业发展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与指导,部分工作室也出现了成员专业成长发展缓慢的情况。

三是团队管理与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的区域名师需要有意识地提升个人领导力,运用战略思维,在团队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影响的作用,同时能够将区域内外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科研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名师工作室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部分工作室没有开辟出有效发展的途径,不会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不会借助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指导实践,也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开展团队研修,缺乏管理意识和流程意识,活动尽管开展了很多,但是过程管理比较散乱,没有实现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

沈阳市和平区在名师工作室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以“尊重差异,合作共赢”为名师工作室和区域名师培养的共同发展模式,这是基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及经验优势开展的人才培养战略,是借助区域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与名师工作室共创特色发展模式的尝试与策略研究。

路径一:找准定位,打造品牌

通过工作室申报答辩考核的方式,以主持人的教学主张为答辩内容,引导工作室主持人深度思考与探索提炼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和思想,快速定位主持人及其所带团队“品牌”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是发展的前提,工作室建设要率先挖掘工作室主持人的教学主张,研究工作室主持人的教学风格与特点,掌握工作室主持人的能力优势,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提炼他们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特色,使其由“经验型” 教师向“研究型” 教师转变,由“标准型”教师向“特色型”教师转变。搭建工作室成员人才成长梯队,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

路径二:创新思路,转变方法

改变技术主义倾向,搭建多元化、开放性、互动性发展平台。鼓励工作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导师负责制,即为工作室成员量身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促使工作室成员成长为某一专业领域的名师;项目牵动制,即确立一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并相应承担区级培训项目的课程开发工作;成果辐射制,即将工作室成果以各种形式进行介绍、推广,启动区域性名师工作室特色发展论坛,鼓励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进行个性化展示,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观点,展开教育教学大讨论。开展多边合作,盘活区域资源,创设名师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环境。与其他地区联合开展“对话式”名师工作室交流活动,开启多地工作室合作发展模式。

路径三:制度转型,去行政化

减少行政管理的干预控制,变精细管理为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变常规考核为动态考核和特色考核;减轻名师岗位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保护名师积极性和身体健康,使其有时间和精力主持和参与名师工作室工作,开展专业研究、整理成果和培训指导教师,为名师工作室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区域差异化服务下的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名师发展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旗帜、科研兴教的引擎和教育改革的论坛。实现名师工作室研究进程、工作开展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我国名师工作室研究的回顾与省思,韩爽 于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0145期

[2]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一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全力,《当代教育科学》2009

[3]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问题与建议,胡继飞,《基础教育》2012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5

我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在语文教学中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教学风格。我的宗旨和做法是“五子登科”,即“结对子、搭台子、给梯子、树样子、摘果子”,大力推动他们走上名师之路。为此,我邀请省内外特级教师,策划了成员与名师同课异构的活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相信,与名师同台教学对工作室成员的精神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同课异构活动第一站到的就是隆亭实小,邀请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建英,工作室安排施萍一与吴建英校长同课异构《如梦令》。正如施萍一自己所感受到的,她的课与吴建英校长的课一比较,课堂逼仄、不自由、不大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不成气场。按照我工作室的惯例,每次上完课都要花几个小时来评课,我称之为“课堂CT”。大家对施萍一的课展开了全方位的“诊断”,提出了许多建议。

她后来受邀去区内的云林实小送教这一课,汲取了评课中的好建议,有了很大改进。两周后,她向我提交了《辩课》一文,对自己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的不畅、不足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剖析与案例研究,并结合送教,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理念转变、具体策略等方面提炼出了自己这一课教学的所思所得。课上得不算出彩,但课堂外她的勤奋与钻研劲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她的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成熟,《珍珠鸟》、《揠苗助长》……每一课都不乏精彩的教学细节。2013年,施萍一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并受邀在颁奖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2015年,施萍一在第十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她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还受邀到淮安、常熟、宝应等地进行送教。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找到一条突破旧我束缚、获得新经验的最佳路径――公开教学,每一次公开教学都是一个典型课例,都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剖析和深度省思。”的确,虽然公开课一度为人所诟病,但它仍然不失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对公开课这个教学“特例”能否自觉地开展研究与反思。施萍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近两年,我与工作室成员经常参与她的公开教学研讨与评课。教研中,看到她对“语文教学要带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这一理念的思考与践行逐步清晰、敞亮;交谈中,得知她为上好一堂课,为使教学愈来愈有底气,经常会深入研读文本、文学评论等;每节课后,读到她富有思考、主题聚焦的教学设计以及论文……不禁为她欣欣然的生长态势感到欣喜。

成尚荣先生曾在报告中讲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动力是追求,第一品质是反思,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这似乎可以在施萍一身上看到一些影子。这三者之中,使她能在短短三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内生原因,恐怕就是她善于反思实践。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认为,反思实践者是行动者,擅长在行动中反思:与情境反思对话―重新框定问题―行动中新的发现―新的行动中反思。这套从反思到实践再到反思的逻辑思维,在施萍一的《水滴集》中略见一斑。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6

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文章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基于教师工作室的“教研

训一体化”成长模式,阐述了教师工作室中团队合作式、知识共享式、创新研究式三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关键词]教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教研训一体化

[作者简介]阮彩霞(1972-),女,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

论。(广东广州510340)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09年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一主双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穗教高教[2009]8号)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63-02

一、反思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近几十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运

动盛行的形势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的艰难探

索,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阶段。反思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

现状,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职教师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与研究能力不

足。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科研条件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

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意识普遍较弱,大多数教师的反思与研究

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职教师专业结构相对落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

特征要求高职教师除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企业实

践经验,掌握相关专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但事实上,高职院校

引进的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在企业工作和生产实践的经历。近几

年由于高职院校扩招,在职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根本抽不出

时间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参加技术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

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再次,高职教师的地位尚未真正树立起来,高职教师对自己

的身份和角色也缺乏认识。在知识转型的背景下,高职教师不

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且要让学生学会

主动学习和创新知识。部分高职院校是中职学校与其他专科学

院合并升格而成的,原来的中职院校教师都不重视科研工作,没

有主动作为和创新的意识。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并且能够带领学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

最后,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

高职教师资格证的认定要求较低,对高职教师的培养不够重视,

教师的岗前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机构不完善等。

二、构建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室

(一)教师工作室的内涵

教师工作室以“打造‘双师型’团队,实现产学研合作”为目

标,以自发自由组织为原则,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为创建主体,以专业实训室为主要场地,以承接企业项目和实践

教学为主要任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教学、科研、实践和

培训融为一体,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教师工作室既是教师的工作室,又是实训室,既是项目研发

中心,又是教师的校本研训室。教师工作室推动教师积极融入

校企合作、生产实践、课题研究、技能训练和技术创新,实现理论

指导下的实践回归与实践探索中的理性提升。教师工作室不仅

提升了高职教师的地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职教师获得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学术自由主体的身份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可以

让那些拥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式的教师、科研工

作者、工程师、能工巧匠等进入一个他们所希望的身份团体。不

同专业的教师在这里倾心交流,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智慧

的火花,学校与企业在这里进行深度对话,实践与理论在这里完

美融合,每一位教师在这里实现自身价值,体验幸福,享受专业

成长的快乐。

(二)教师工作室的组织结构

教师工作室以自由组合、同伴互助、技术合作、校企合作等

形式吸纳个体,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研究、反思和创新的团队,既

是专业教学团队成长的组织结构,又是校企融合、共享、共赢的

平台。教师工作室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的开放式的组织结构,

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成员、工作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工

作环境等构成要素。教师工作室一般由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

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职教师创立,并以该教师

的姓名直接命名工作室和挂牌。具体来说,专业带头人一般独

立设立工作室,同专业群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可合设工作

室。教师也可与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或能工巧匠以企业投资建设

的生产性实训室为基础共同设立工作室。由多名教师合设的工

作室,需选拔一名首席教师负责工作室的工作。教师工作室根

据各种活动的需要,自由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教学、科研等实践

活动,还可以邀请或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工程师指导

和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开发等活动。

三、教师工作室的价值

(一)彻底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环境

教师主动深入行业企业,走向社会,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教

学与生产、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的桥梁,使教师的专业成长环

境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有助于教师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

和了解最新发展方向,有助于教师形成实践性知识和技术,培养

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式发生变革

教师个体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转变为实践

型的学习共同体成长模式,实现教师个体、双师型教学团队与学

校教学改革共同发展。教师工作室的生产性实训、项目研发、技

术改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校企合作以及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合

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师生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

合作构建了一个开放的课堂,使专业教师们与企业工程师、行业

专家、学生等形成了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逐渐成长为自主探

索、反思和创新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工作室有别于教研室,是以个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

为特色的,这就意味着每个教师工作室都将充分体现教师在工

作、生活、精神等各个方面的个人特色和风格,有助于促进教师

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工作室的目标明确了教师发展的方

向,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赋予教师个性发展的灵感和力量。

倘若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自觉实践个性化发展理念,高职

院校定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形成高职院校的影

响力和竞争力。

(四)有利于教师紧贴行业企业实际需求

教师工作室有利于教师按照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

能,促进教师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产学

研合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校跨越发展

共进。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成立的“张茂贵

工作室”,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二十多项,为中小企业先后开发

了遥控电子显示屏、全自动果蔬消毒清洗机、农药降解控制装置

5种产品。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激发了教师的项目研发潜能,

提升了教师专业开发能力,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不竭

动力,校企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四、基于教师工作室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和成长方式

1986年,美国霍姆斯小组在报告中指出:

《明天的教师》“教

师专业要保持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专业成长模式必须发生改

变。”教师工作室的诞生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从艰辛走向成功开

辟了新道路,更重要的是使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发生了历史性转

变,使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一)“教研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所谓“教研训一体化”,是指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实现教

学、科研和培训一体化。教师和学生是教师工作室的双主体,以

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科研和培训。具体而言,

教学是指一体化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

等)、实训、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活动。科研是指教师以教育教

学改革项目和企业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师工作室成员以及优秀

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培训是指技能竞赛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制定了教师工作室

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制度,对教师工作室承担的研发任务提供

基金资助,教师的津贴与工作室成效挂钩,激励教师主动联系企

业,引入企业项目,或积极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科研项目,

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师工作室成员共同“从做中学,在实践中

反思”。同时,聘请专家指导教师将真实的项目引入教学过程,

或者设计仿真实训项目,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

能,而且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习合作者、知识的创造者以及技

术研发者,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成长和发展,并获得实

践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三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教师工作室的运行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与即时性;二是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充分性与共享性;三是理论指

导下的实践回归与实践探索中的理性提升。教师工作室的这些

特点促使高职教师专业成长方式悄然发生变革,新的专业成长

方式主要有三种:

1.团队合作式。即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共同确定研究主题、

研究计划、研究实施方案等,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课题研究、

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获得共同发展和成长,形成双师

结构教学团队,强调每个教师与其他教师、企业工程师或能工巧

匠以及学生的团队合作、平等交流和团结互助。团队合作式专

业成长方式促使教师的个体发展转变为教学团队组织的发展。

2.知识共享式。即强调教学团队中所有成员共享知识,尤

其是实践性知识。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教师可以在为行业企

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和共享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

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

知识在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的实践

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

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有行动性、经验性、个性化、情景化等特

点,是一种需要不断发展的知识,“特定的教材内容”

是“特定的

课堂语脉”,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来自于实践,是教师在完

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主动探求获得的知

识。知识共享式专业成长方式促使教师个体通过共享知识实现

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结构的提升。

3.创新研究式。实践性知识被研究和重视,是承认教师在

实践中的创造性,教师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又是问题的研究者。

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解决生产过程中的

实际问题,获得创造过程的真实体验,提升个体的研发能力和创

新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技术

改造和产品研发,创造经济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教师工

作室个性化的理念、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都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研究潜能。创新研究式专业成长方式

促使每个教师工作室中的专业教学团队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型的

创新学术团队。

[参考文献]

[1]易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工作室构思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2).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7

我作为新人,一路走来,已有半年之久。在这里,我充实着、实践着、思考着。

一、学,然后知不足

我有计划地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充实自己,并努力做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我的博客中,内容有教学案例、学习体会、读书心得、论文等等,可谓百花齐放。这些都是我的学习成果,是我 “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名师工作室,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并为我搭建了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参加了名师工作室后,我积极参加各项实践交流活动,获得了很多与同行合作的机会,进行了很多理论上的探讨,积极探索了新的教学路子,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平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加强网络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作用,探讨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在平时工作中积极地与同事们互相交流、探讨,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打造让学生们快乐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题研究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课堂教学也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所以,我把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我在专业学习的主线,大量学习有关方面的教育理论资料,在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希望有所建树和收获。

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载体,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半年里,我在教育阵线前沿的各种教学研讨中,每一次教学研讨,都形成了可喜的研讨氛围,将点评重点从夸亮点转移到指出不足之处,大家各抒己见,真诚地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我力求对学生年龄、心理、兴趣、特长,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精心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多角度的读,深入细致的想,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欣赏语言文字,学习读书方法,感受人间真情。课后,组织同事们开展热烈地评课、议课活动——如何真正落实高效课堂。每位老师都从教法、学法上各抒己见,进行大胆地剖析,激烈地讨论。我校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努力打造简单而实在的高效课堂。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研室;研究;指导;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教研室是按学科或课程而设置的教学组织,其基本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术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一、着力加强教研室建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承担着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等传统职能的教研室,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学科建设、教师培养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其工作方式与内容需要有效推进,教研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将职业教育过程中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学校是基地,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在学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主体,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是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因此,教研室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和作用,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工作机制,下移工作重心,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

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教学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对教研室建设的认识必须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要端正对教研室建设的认识,从高职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教研室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研究应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以及社会需要出发,围绕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原则、有组织地开展研究。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教研室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及工作方式,努力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避免将教研活动单一化。因此,教研室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努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与研脱节、理论与实践低层次结合的问题。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缺乏亲和力、指导力,便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其量只是一种概念游戏和文字堆积。因此,通过教研活动,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要注重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改进和完善教学理论,把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反思和探索提炼成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教研向纵深方向健康、持续发展。

二、着力完善教研室工作机制,健全教研室工作

教研室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研室的工作水平直接反映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对于保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人员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教育教学有序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应从以下8个方面着手。

1.帮助教师增强教研意识,使他们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教师成长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2.制定完善本教研室内的工作计划与总结制度等,促进教研室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健全教学文件,认真完成日常教学工作。教研室建立学习制度,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学习业务、交流经验,研究、检查、总结教研室工作,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改革提出建议。定期的教研活动需要我们做好下列工作:认真填写《教研活动记录》,严格考勤;尽量选择共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研究,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4.不断研究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的方法,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教改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5.组织或参与制订学生的专业实习安排计划。

6.制定师资培养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7.建立正常的文件、资料管理制度,注意收集和保存重要教学文件和资料,以备各类教学评估、上级检查。每学期末,要将各类教学文件、相关教学资料、教师业务考核等材料送系部档案室归档。

8.通过互动式、专题式等教研新形式,开阔教研新思路;通过典型引路、课题带动、活动推进、专家支持等有效措施,促进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

三、加强教研室建设的关键――选拔教研室主任

教研室主任是学院各项教学科研活动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与协调能力,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教研室建设要以思想好、作风好、业务精为标准选好带头人。

1.有责任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作为教研室的领头人,要以身作则,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工作。教育、教研是一项责任心很强的工作,需要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积累和探索,要有责任感,把握“紧中有松、宽中有严”的辩证统一。

2.有求实感。求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把求实、务实作为工作的准则。教研室主任要克服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的思想方法,按教育规律办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有效的基本要求,把教研室工作任务分层次落到实处,这样教师才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3.有融洽感。教研室领导的首要问题就是掌握与人打交道的艺术,即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研室主任应做到“三宽”:待人宽容、对事宽大、工作气氛宽松,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研究气氛。良好的气氛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巧妙利用良好的气氛,敏锐捕捉情感转化的契机,有意识地帮助教师获得心理平衡,可使他们保持良好情绪。

4.有危机感。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虽然教研室的工作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但作为教研机构的基础组织需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局面。

5.有创造感。负责教研室工作一要善于从教育教学理论上去思考;二要善于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具体的教研工作中去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同时,深入钻研教育教研论著,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得出的结论既富有理论色彩,又具有普遍性,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研路子。

6.有前程感。教育是一个永恒的社会现象。知识要不断更新,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教研室的工作要有超前意识,要考虑以后工作上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路子,尽最大力量开创出教研室工作的新局面。

“十二五”规划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职业院校也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纲要,教研室在新的工作任务前要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强化集体意识,不断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和敬业精神,努力培养教师锐意进取的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才干和能力。同时要做好研究室之间的交流活动,做好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养工作,使广大教师都能一心一意地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努力为职业教育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胡友彪.对现代教学活动中教研室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7,(1).

[2]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3]刘献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教研室工作思路范文9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0 引言

当前,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浸润于新媒体环境,成长于新媒体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不被烙上新媒体时代印记。

1 建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强调:“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如何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利用新媒体手段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学校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成立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利用新平台、新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进一步深化学校“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当前新媒体使用现状分析

2.1 形式多样,内容分散 目前,西安邮电大学在新媒体运用上,相关职能部门、学工系统、各二级学院都有自己的网站,学工系统老师有自己的QQ群、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多媒体,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日常生活服务等内容,但是没有学校层面的系统架构,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利用,也无法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

2.2 专业平台已搭建,渐行体系 学校e-learning工作室,根据教务处汇总的全校重点、难点课程信息,针对性地对一批校本课程进行微课程建设,目前已经系统性的完成了《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通信原理》、《电路分析》等一系列课程的建设与,同时也摸索和总结出了视频课程制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具有西邮特色的教学信息化服务与建设模式。

2.3 微信平台数量多,影响力加大 2013年11月以来,学校建立了以微信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平台,目前已发展包括思政工作的“党员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的“西邮下午茶”、实践育人的“西邮科创平台”和服务性的“西邮课表”为代表的101个微信平台,年累计关注用户数万人次。

3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思路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成立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可以有效地延伸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高效化,从而实现育人“润物无声”。

3.1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方向 ①进行整合资源。通过整合学校各类教育网站、网络工作室和新媒体等平台,统一管理,建立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工作室整体协调。②加强队伍建设。使工作室的新媒体手段不断新颖化、易接受化;使工作室的管理方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工作室的教育内容更加人文化,感染化。③提供条件保障。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要发挥作用,需要从学校层面解决工作室运转所需的经费、场所和人员,只有解决了人、财、物,工作室的功能才能不断深化、教育方式才能不断创新、教育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才能在对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重点 ①建立“一”个机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西邮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管理、运行、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建章立制,宏观调控工作室的运转,完善教育服务育人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②突出“三”个主体。以党员工作站、学生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学生骨干为创作主体,扩大“西邮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是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工作室才能永葆活力,因此可以代表学生最广泛需求的学生骨干是工作室不断创新和开展教育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③打造“一”批品牌。一是宣传品牌,科学设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活动内容,图文音像并茂,提高工作室的宣传实效;二是实践品牌,以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和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开发应用APP,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文化品牌,根据学校专业特色,整合资源,成立“西邮风采”视觉传媒,展示“西邮人精神”,让育人潜移默化。

4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功能模块建设

4.1 建成“西邮e家”平台 以学校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为基础,不断提升公寓文化内涵,通过开展网络宣传、网络互动、网络教育和网络培训,营造积极向上公寓文化,让“家”的文化不断入脑入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公寓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4.2 建成“西邮e学”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特色,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将日常学习与网络学习、微课程学习相融合,让工作室成为大家学习的交流空间、答疑解惑的互动空间、创新思路的碰撞空间,增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对于学生的困惑、困难等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敢于质问的能力,助推学风建设。

4.3 建成“西邮e生活”平台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服务、生活服务贴士等资源,让工作室成为学生生活问题的讨论空间、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的休闲空间、真善美的展示空间,有效助推学校第二课堂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人文生活空间。

4.4 建成“西邮e话”平台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络文化、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等内容的正能量传递,宣传典型实践案例,让工作室成为学生文化的交融空间、思想政治潜移默化的教育空间、网络舆情的分析空间,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从而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4.5 建成“西邮e创”平台 打造学生科技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开设“学生科技信息”、“竞赛专栏”等板块,推动西安邮电大学学生科技成果转化,让工作室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思路的孵化空间、学生创新创业经验的推广空间,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目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 结语

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就是要在信息化大潮中,抢占新阵地,传播正能量,通过相互关注、相互推荐、功能分化,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陈国成,黄伟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62.

[3]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