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05 04:55:04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1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状况,为提高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水平和防护能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7所基层综合医院的手术室护士进行一般情况、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认知、护士对职业危险预防与处理的认知和护士职业防护培训情况等4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41.88%完全了解、54.64%部分了解、3.48%不了解,得分8.31±1.72;对职业危险预防与处理知识40.58%完全了解、54.30%部分了解、5.12%不了解,得分12.23±2.01;护士职业的防护培训情况:45.22%培训到位、51.30%部分到位、3.48%不到位,得分9.22±1.81。结论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水平较低,职业防护能力不足,需要得到全面的培训。

【关键词】

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调查分析

手术室是为病人提供治疗和护理的特殊工作环境[1]。在手术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手术室护士常暴露在放射线、麻醉气体等危险因素之中,锐器刺伤和患者血液感染也威胁着护士的人身安全,因而,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2]。然而,手术室护士的职业伤害仍时有发生。为此2016年11月—12月,我们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调查问卷对7所二级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理士的职业防护认知状况和应对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原因,为提高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水平和防护能力,减少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伤害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11月—12月随机抽取本市7所二级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115名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43岁,平均(33.15±7.20)岁;学历:大专53名,占46.09%,本科:62名,占53.91%;职称:护士23名,占20.00%,护师64名,占55.65%,主管护师及以上28名,占24.35%;护龄:1~21年,平均(10.26±2.78)年。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有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学历、职称、资历等;第二部分为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认知状况,包括手术室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有哪些,空气污染、电离辐射、仪器噪声等对护士的伤害,化学消毒剂及药物治疗等因素对护士的伤害,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等因素对护士的伤害,手术室特殊工作性质对身心的伤害,工作和精神压力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等6个问题;第三部分为护士对职业危险预防与处理知识认知,包括什么是标准预防、常用的护理防护设备和用具及使用方法、什么是安全注射、如何避免安瓿划伤和针刺伤、如何处理被患者体液或血液污染的锐器损伤、如何避免化疗药物对护士的伤害、突发事件的处理及上报程序、用相关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如何减轻心理压力等9个问题;第四部分为护士职业防护培训情况调查,包括是否学习过有关职业防护内容的课程、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是否自学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是否知道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职业伤害、是否知道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是否希望参加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等6个问题。问题的回答分3个选项,即完全了解(是)、部分了解(部分是)、不了解(否),每个选项分别授予2、1、0分,所有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问卷经专家审核后、选择20名护士进行预实验并由专家监测修正,专家小组审核评定信度0.932、效度0.875。1.2.2调查方法首先培训调查员。在自愿的前提下,选择我院12名20~30岁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士为调查员,调查员在调查前集中学习讨论,统一调查方法、指导用语和标准[3]。再将118名调查对象分为12组,每个调查员负责8~10个调查对象。其次,在被调查医院护理部的协助下,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先预约时间、地点;调查时,调查员对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答卷方法,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调查表,问卷填写后当场回收,再行访谈。

1.3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所得原始数据整理核实后,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软件系统进行处理。护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用百分率和均分的形式表示,百分率用百分位数描述;均分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发出问卷118份,收回问卷11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7.46%。

2.1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知识认知状况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认知:完全了解41.88%、部分了解54.64%、不了解3.48%,得分8.31±1.72。护士对职业危险预防与处理知识的认知:完全了解40.58%、部分了解54.30%、不了解5.12%,得分12.23±2.01。护士职业防护培训情况:45.22%培训到位、51.30%部份到位、3.48%不到位,得分9.22±1.81

2.2不同护龄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知识认知状况见表1。

3讨论

3.1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水平较低,职业防护能力不足的职业防护能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险因素的认知:完全了解41.88%、部分了解54.64%、不了解3.48%,得分8.31±1.72;护士对职业危险预防与处理知识的认知:完全了解40.58%、部分了解54.30%、不了解5.12%,得分12.23±2.01;与常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标准预防是控制医院内感染、降低职业危害的最基本的常识,也是预防职业危害成功而有效的措施,但115人中,对其概念、内容、措施完全了解的只有42人,占样本的36.52%。注射是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做的、最常用的操作,但什么是安全注射、什么是不安全注射、不安全注射有哪些危害,完全了解的只62人,占样本的53.91%。护士对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相关知识掌握的模棱两可(54.64%与54.30%)、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了解了职业危险因素对自身的伤害,但不知如何处理。这些都提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欠缺,防护能力不足。不同资历的护士其职业防护认知亦有区别,表1显示,护龄1~5年的护士与护龄6~10年和护龄11年以上的护士比较,不管是对职业危险因素的认知还是对职业危险的预防与处理的能力,都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说明低年资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水平较低,而6~20年的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与贺红英[4]调查结论一致,可能这个护龄段内的护士,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职业防护知识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与美国Benner提出的护理领域“从新手到专家”理论一致。该理论认为随着工作经历和经验的逐渐丰富,护士的知识形态由浅层次、显性(程序性知识)逐渐向深层次发展,护理能力才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4]。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虽不尽人意,但3个护龄段护士无显著性差异,个别问题的回答有差异,如:是否学习过有关职业防护内容的课程,护龄1~5年的护士得分较高,可能低年资护士大多毕业于全日制护理学院或医学院校的护理学系的护理学专业,现有些护理学院和医学院校已开设职业防护相关选修课,故低年资护士该问题的回答得分较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学历偏低,原始学历还有中专,尽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但有的是通过自考和成人教育获得的学历[5],即使是全日制护理大专毕业生,职业防护相关课程也未纳入教学计划,故大多数高年资护士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有关职业防护内容的课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得分较低。而是否自学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则6~20年的护士得分较高,可能高年资护士在工作中,遇到与职业防护相关的问题,就要通过书本、网络,或向其他人请教来解决问题,故该问题的回答得分较高。在是否希望参加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问题上,所有调查对象均回答是,有系统接受职业防护知识教育的需要[6]。

3.2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水平较低,职业防护能力不足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导致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水平较低、职业防护能力不足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大类。主观因素是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欠缺,影响了护士职业防护认知和职业防护能力。在访谈中得知,有些护士认为锐器伤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职业伤害[7],而且是难免的,防不胜防;有些护士不理解掰安瓿垫纱布、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的目的,甚至有人认为只有手部皮肤破损时才戴手套。认为防护用具的使用太麻烦,会影响操作速度,抢救患者时就忘了自己的防护,即使受到损伤处理也欠妥当;有的护士认为手术室少量的射线和噪音对身体无大碍,对其防护就不甚认真;有的护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操作中实施防护,是怕脏怕危险的表现等等。客观因素。一是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大多数不开设护士职业防护相关课程,即使开设,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而且临床护理各科教材中也未系统涉及职业防护内容,由于职业防护课程未纳入教学计划,教师也没时间对职业防护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护生很难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得较全面和规范的职业防护知识,许多高年资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都来源于临床经验。二是医院的职业防护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力度不够,大多医院在新护士进医院岗前培训时有职业防护相关内容,但以后的业务学习,就很少该方面的内容,职业防护涉及内容较多,其掌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认为:人们经历过的事物,要记忆在大脑内,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回忆,达不到良好的效果[8]。三是职业防护管理制度不完善。有调查显示:有的二级综合医院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职业伤害报告制度,1499名发生针刺伤的上报率仅占21.15%,所以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及上报程序、用相关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不甚了解,更何况采取及时科学的救助措施[4]。

4对策

综上所述,针对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水平差、防护能力不足的状况,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问题。首先是增强手术室的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摒弃怕麻烦、做好职业防护是怕脏怕危险的观念,正确对待职业防护,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其次是完善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学校、医院应积极创造和提供职业防护教育的学习机会。护理学院和医学院校护理系应将职业防护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加强护生专业课程中护理职业安全防护课程教育[9];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对医护人员职业防护重要性的认识,将职业防护列入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10],加强对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职业防护培训班和职业防护培训的专题讲座等,定期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进行考核,督促护士通过书本、网络进行自学职业防护知识,提高职业防护认知水平。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做到出现职业伤害,即时处理,把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开发研制安全、廉价的有效预防锐器伤的护理用具,使护士的锐器伤降到最低。另外,在手术室采用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降低手术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11]。综上所述,可有效地减少护士职业伤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型手术越来越多,新型手术材料在手术中广泛应用,加之新型传染病的增多,在手术护理工作中,职业危险因素也在增多。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认识职业安全的潜在危险因素,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12],不断地更新手术室职业防护知识,切实有效地落实各种防护措施,尽量消除和避免职业危害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13]。

参考文献

[1]夏洪芬,田华菊.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7,30(5):448.

[2]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16):1562.

[3]陈晓春,向红珍.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复明工程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9(8):76.

[4]贺红英.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及影响因素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26.

[5]刘志娟,贾长宽,李淑兰,等.郴州市护理科研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13(6):102.

[6]杨丽娟,鲁玲玲,李方航.珠海市院前急救人员职业性损伤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3):146.

[7]姚孟冬,张青,王小慧.实施目标管理提高血液科护生职业防护能力[J].现代医院,2016,16(5):755.

[8]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

[9]肖美汝,陈玲.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23(19):9.

[10]张红莉,何春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护理,2013,9(1):270.

[11]任细妹,唐梦荣,肖永红,等.PDCA循环管理在手术室职业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8):119-122.

[12]赖章丽,陈立力.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067。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143-02

急诊科是救治危重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场所,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面临的职业暴露的机会将明显增多,特别在HIV、HBV、HCV等传染病日益猖獗的今天,任何疏漏都可造成感染。因此,了解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是一项十分重要与急迫的工作。本文对我科2006年和2007年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护对策,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科所有护理人员共85名,2006年1月~2008年1月每月发放调查表85份,共回收2 0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拟的职业暴露相关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发生职业暴露的类型、发生原因、处理、对危险因素的了解及防护措施等。

2结果

根据收集的资料显示,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和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6年和2007年急诊科职业暴露情况对比分析表(n)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2007年职业暴露发生人次有所下降,由于操作不规范和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的事件减少,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规范处理的人次增加幅度较大,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的掌握有了很大地提高。

3防护对策

3.1强化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

3.1.1接触病人时做好隔离措施备各型非无菌手套,供急诊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使用。由于手套有弹性,当含有血液的针刺破手套时,手套会对针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的擦拭作用,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1]。

3.1.2严格洗手严格进行洗手是急诊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自我防护措施中最简单而又难以很好执行的一项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有报道显示护理人员实际洗手率为14.33%[2]。

3.1.3宣传防护知识刘钰等对北京8所医院急诊科的调查显示:急诊护士有89.7%曾经发生过针刺伤,而只有4.11%的护士在针刺伤后报告,这与护士的防护意识薄弱有一定关系。医院可通过讲座、发放资料、知识测验等方式进行宣教,增强急诊护士的防护知识,明确防护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3.2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

3.2.1建立急诊科防范外伤暴露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制度是安全的保障,避免形式主义,建立暴露后的处理与评定方法、登记管理与报告制度;使暴露者及早治疗并得到前瞻性跟踪。

3.2.2杜绝隐患,加强技能训练急诊科护士应该技能全面,为保证新仪器、新技术在临床的安全运用,每周组织业务学习,进行实战演练,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认真学习暴露方面的知识,纠正不良行为;医疗物品最好使用一次性的,用过的尖锐物品放入不能穿透的容器内处理;禁止针头套回针帽;危险操作一定要戴手套、口罩、眼罩,穿隔离衣,洗手。

3.3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增强应激能力

3.3.1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新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增高。急诊护士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当今护理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和拓宽专业理论知识,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技术水平,满足病人需要的同时,也能够做到自我保护。

3.3.2注重情商的培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将情商概括为5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目标奋斗的能力,理解别人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护士随时处在职业暴露的高危险环境中,因此,她们既是服务群体,又是弱势群体,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外,还要作好防范措施,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理论,规范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事件,保证急诊护士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护理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2]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3]桂希恩.我所知道的艾滋病[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24.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3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乌鲁木齐地区三甲医院肿瘤科室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包括9所综合医院,1所肿瘤专科医院。专科医院29个肿瘤科室共464名,综合医院16个肿瘤科室共208名。2011年3月将所有符合标准的护理人员总计672名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

①乌鲁木齐地区三甲医院肿瘤科护士。

②肿瘤科室工作年限1年以上。排除标准:护士长及长期不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内容研究使用的《护理人员化疗职业防护状培训状况调查表》是在参考美国OSHA细胞毒性药物的职业防护要求,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按照研究目的编制而成,在进行调查前送交5位专家评审(1位统计专家、3位护理专家和1位流行病学专家)。

①一般资料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民族、学历、性别、接触化疗药物年限、职称等基本情况。

②培训时间:岗前培训时间及在岗培训时间。

③化疗职业防护培训内容:化疗药物相关知识、防护规章制度、防护方法及措施、疗废弃物的处理等。

④护士培训需求:培训次数的需求。

1.2.2调查问卷信度重测信度,选取30名肿瘤医院内外科护士进行预调查,两周后复查,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r为:培训时间(0.601~0.724),培训内容(0.595~0.822),护士培训需求况(r=0.683)。内部一致性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81。

1.2.3调查问卷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根据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对工具是否包括足够的项目,是否有恰当的内容分配比例所作出的判断。请五位专家(包括护理、统计学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测定,CVI为0.817。

1.2.4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2011年3月起,与乌鲁木齐地区三甲医院护理部及肿瘤科护士长取得联系,在得到其支持后,应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防护培训状况调查表》,由研究者本人向各肿瘤科室护士长详细讲解填写方法和要求,由各科室护士长监督,每位调查者如实独立的完成调查问卷,回答时间为20min,回答结束,护士长负责回收问卷并对每一份问卷的完整性进行核实,研究者在进行回收问卷时再次对问卷各项回答进行核实。本次调查肿瘤科护士672名,有效问卷为648份,问卷有效率为96.43%。其中专科医院458份,综合医院190份。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频数和百分比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及护士培训需求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的检验都是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相关规定要求,肿瘤科室护士须经专门的化疗职业防护培训才可入岗,没参加化疗职业防护培训的护士,对化疗药物没有全面的认识,很容易将化疗药物与普通药物混淆;对防护措施没有足够的了解,很容易将普通药物的使用方法应用于化疗药物。管理者应将化疗职业防护培训纳入到护士的继续教育中,对肿瘤科室的护理人员重点培训,对全院的护士也应该辅以教育,因为现在化疗药物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不仅仅限于肿瘤科室,包括心脏外科、血液科等。显示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对化疗职业防护的培训时间,岗前培训时间<30min比例最大,专科医院79.47%,综合医院80.00%。岗前培训>60min的专科医院只有4.14%,综合医院为3.68%。在岗培训时间<30min的专科医院为83.18%,综合医院为83.15%。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在培训时间上情况都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时间严重不足。医院对化疗职业防护的培训内容欠缺,培训内容为化疗防护规章制度的专科医院为17.68%,综合医院为16.84%,护士在培训时学习化疗废弃物处理只占55.89%和55.26%,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在入岗前只能在学校获取化疗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加之教科书上的内容有限,因此岗前培训对新入肿瘤科室的护士非常重要,充足的培训时间和完善的培训内容才能使得护士对相关知识有彻底的认识。由于肿瘤科室护士的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足,长期工作中的护士会对化疗职业防护意识淡漠,因此医院需定期对护士进行化疗防护知识的在岗培训,增加护士的防护意识,巩固护士的化疗防护知识。在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时,授课老师的选择也很重要,必须选择拥有丰富的肿瘤科室工作经验、对自身要求较高、对化疗职业防护知识有充分认识的老师,结果表明主要选择培训老师为主任或副主任护师和主管护师,较高职称的老师其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高,能够根据自身的体会并且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员们能够更加生动的学习到知识,培训内容方面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容较欠缺。护士认为每年培训次数为2次的比例最大,每年定期的培训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化疗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而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人员对化疗职业防护培训的需求是很大的,与护理人员培训现状有较大差距。原因可能是医院对化疗职业防护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工作将重点放在患者化疗反应的观察及不良反应的应对上,而忽略了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和措施的落实。整个调查显示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在化疗职业防护培训上无差异,都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化疗职业防护培训能够提升护士的化疗职业防护能力,因此医院应该做好新入肿瘤科护士的岗前培训,以及在岗护士的培训,使得护士时时刻刻都牢记化疗职业防护知识,做好职业防护,减少化疗药物给护士带来的健康影响。随着经济以及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都成立了肿瘤专科培训,医院应该鼓励肿瘤科护士积极参与此项培训,提升整体水平。黄敏等的调查结果表明,接受培训与否直接影响了护士对化疗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我国护理事业起步较晚,在职业防护方面还很不到位。要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能力,使得护士能够安全健康的工作,医院就必须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增加化疗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监督护士做好防护措施:

①加强化疗护士准入管理:提高化疗职业防护培训的重视,将化疗职业防护培训列入年培训计划中,并对参与化疗科室的护士进行准入管理,参与化疗护士准入培训,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才可获得化疗护士准入资质,从事独立的化疗相关工作。

②加强护理实习学生带教:护理学生在校期间,应增加对化疗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教育,了解化疗药物的危害,掌握化疗职业防护的方法,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化疗职业防护的重视。在医院实习期间,由于带教老师会成为学生的仿效对象,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必须是有丰富临床经验,正确掌握化疗相关知识,并严格按照化疗职业防护措施执行的护士。在带教学生过程中,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告诉学生化疗药物与普通药物的区别,使学生学习到化疗药物的类型、危害、使用方法、防护措施,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严格监督,提高实习学生的依从率,减少化疗药物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③加强岗前培训:大多数医院在护士入科前都会做岗前培训,但是很少有医院会进行专门的化疗职业防护培训,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化疗知识很少,如不做专门的培训,刚入科的护士就会把化疗药物当作普通药物进行使用。培训须请临床中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对化疗药物以及职业防护有全面认识的老师进行讲解。培训中护士不仅要学会基本操作,对化疗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及防护措施也要有足够的认识,学习化疗药物的种类、化疗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化疗药物危害的途径、化疗药物与普通药物的区别,不慎接触化疗药物如何处理的方法,掌握化疗职业防护的措施。重点是要提高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的重视程度,使护士对化疗药物以及化疗职业防护有个全面的认识。并且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者才可入科。管理者应该对新入肿瘤科的护士做好严格的把关。

④加强在岗培训:护士在长期繁忙的工作状态下,会疏忽对化疗职业的防护,因此医院以及科室应该定期对护士进行化疗职业防护的培训。根据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培训的需求,医院每年应该举行两次化疗职业防护培训。巩固护士的化疗职业防护知识,加强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的重视。并且不定期地对护士进行防护知识的考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专题讲座、印制手册、音像资料宣传等多种方式增加护士的化疗职业防护知识,在严格的管理下,护士才能对化疗相关知识记忆犹新。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护士; 职业防护; 调查; 对策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运用,尤其是各种新的化疗药物和高新技术的临床运用,使医务人员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险因素之中。在诊疗、护理操作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损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临床实习护生与医务人员一样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险因素之中,但临床实习护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却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了了解实习护生对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和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对120名实习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习护生,均为女性,年龄18~24岁,其中中专生100名,大专生20名。

1.2 方法 调查问卷在参阅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其内容包括:①护生一般情况;②护生掌握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情况(其内容包括护士职业性危险困素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共14项,每个项目都列出答案,选择“知道”、“部分知道”、或“不知道”3级评分,知道为1分,部分知道为0.5分,不只道0分,满分为14分。)③护生对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学习需求及教育方式的需求。采用不记名方法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在问卷发放前使用统一指导语。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收回率100%。

2.3 100%的护生希望能获得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护生对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和防护知识的教育方式需求见表2。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学历的职业性危险因素和防护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本组护生对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和防护知识掌握得分平均为3.65分,知识项目知晓率见表1, 知识项目的平均知晓率为26.04%。

3 讨论

3.1 临床实习是护生学习和操作护理技能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与医务人员一样,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而护生刚走出学校,由于环境生疏,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而我国现行的护理教材及课程设置中,中、高度院校尚未将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内容列入教学计划中,使她们缺乏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等,这些都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的危害。调查结果显示,护生掌握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护生进行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刻不容缓,必须引起医学教育研究者、护理管理者、临床带教老师的高度重视。

3.2 表2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学校课堂教学需求为100%。医学教育研究者应重视护生职业安全,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增设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课程。授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音像教材等形象教学手段,将有关的危害形象地展示在护生面前,使护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职业性危险因素的危害性,引导护生正确理解奉献精神,不给护生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使护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系统化教育,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表2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岗前培训需求为100%,专题讲座需求为86.67,医护人员讲解示范需求为96.67%。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生职业安全,在实习护生的岗前培训中增加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与防护知识的培训,可通过专业人员培训、开展专题讲座、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讲解示范或放映幻灯片、录象等强化护生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求护生参加在职护士的相关知识培训;为护生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

3.4 据统计,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HO,1998)[1]。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Aiken LH的前瞻性调查报告: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2];有研究表明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3];还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针刺)伤害是不可避免的,而CDC的评估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4]。而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护生不知道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55.83%的护生不知道为不合作患者注射的方法,75.83%的护生不知道被针刺伤后的处理,这些都表明如不采取措施,她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护士是各种注射治疗的执行者,带教老师应理论联系实际给护生分析和针刺伤有关的的操作、预防及补救措施,通过传、帮、带,提高护生防范被针刺伤的能力。并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的操作习惯,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爱护学生,不断告诫学生重视职业性危险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带教老师的行为必然对新带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2] Aiken LH, sloane DM, klocinski Jk. Hospital nurses,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lood. Am-J-Public-Health, 1997, 87(1):103.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5

助产士即分娩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群体。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助产士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她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文献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对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作了大量的研究。如何有效的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确保助产士的身心健康,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现就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因素[1] 孕产妇在孕期和生产期间分泌代谢旺盛,微生物极易在体表生长、繁殖,机体也因生理和病理因素超负荷运转而致抵抗力相对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和合并其他疾病。加上体内激素作用,易患滴虫和霉菌性阴道炎。由于实施的检查次数多而复杂,助产人员需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阴道分泌物,特别是在处理急产时,未来得及洗手、戴手套、口罩、手术衣等,或在分娩时经常被羊水污染皮肤、黏膜及衣物,存在防护缺陷,职业暴露率高。

1.2 化学因素 分娩室由于封闭式管理和严格的无菌要求,各种消毒剂应用较多;如过氧乙酸、甲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及戊二醛等挥发出的气味散发于产房的空气中,污染工作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哮喘和鼻炎等,并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1.3 物理因素 物理性危害包括辐射、触电、烫伤、冻伤、针刺伤和噪音危害等。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主要是针头及锐器刺伤,这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仪器报警、呼叫器、消毒机、空调、换气扇、吸引器、电话铃、患者的和婴儿哭啼声。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如心律加快、听力下降等,心理反应,如头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助产士在接生时经常保持前屈侧屈所引起腰背部疼痛、颈椎病也相当普遍。

1.4 心理因素 助产士的工作关系到母婴安危,责任重大,常使助产士在工作中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且经常遇到紧急情况如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等而带来的心理压力、紧张,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在加上产妇宫缩阵痛时的哭喊,更增加了助产士的紧张、焦虑情绪;助产士也要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碰到晋升、进修、上夜班、处理家庭中的事情等诸多问题;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会使助产士的心理上产生疲惫感、焦虑感。

2 防护措施

2.1 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产妇入分娩室的时间和数量决定助产士的上班时间和人数,尽量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能[3]。可适当增加助产士的编制,因助产士工作不同于一般护士,需要独立完成观察产程、监护、接生全过程,体力劳动较重,精神高度集中,风险系数较高,在工作量大时应多安排人员,以保证质量和安全。

2.2 健全职业防护管理系统 对助产士职业防护进行监测和干预医院应建立职业防护管理系统,制定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4]。建立职业暴露汇报系统及管理条例。对助产士职业防护进行监测和干预,提供合格防护用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做好现场处理及时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必要时治疗及跟踪观察等,有条件的医院应给助产士进行乙肝疫苗注射,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5]。

2.3 增强防护知识及意识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培训各级助产人员,普及相关知识,并将其纳入考试内容,使全体助产士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 社会心理防护 护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提高自身素质和应急能力,培养业余爱好,多交朋友并与之多沟通,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掌握一些缓解自身压力的方法,采取回避、疏泄、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宣传人体力学知识,教育和传授助产士正确的接产知识[6]。利用节力原则掌握搬运产妇的技巧,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改善临床设施等,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损伤。

3 讨论

从建立健全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增强防护知识和意识、加强社会心理防护四方面着手,合理工作人员配制,科学合理分工,并定期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并注意开展新理论、新技术的前期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参 考 文 献

[1] 姜见中.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预防.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2,10(6):363.

[2] 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

[3] 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7(7):650.

[4] 严家新.艾滋病与医务工作者.健康报,1997,12(5):4.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6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

现今临床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问题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各种新型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等,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

一、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一)护理体系不完善造成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目前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使护理人员在校期间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在医院实习期间,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也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须培训的内容。两方面原因造成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行,致使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部到位。

(二)职业防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职业防护认识不到位

由于我国的护理体系的不完善造成护士职业防护措施的局限性,而职业防护措施的局限造成了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到位,到时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能力低、职业防护意识淡薄,从而护士对自身的保护。据WHO1999年的报告,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注射1.5次,而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加上护士对职业防护认识得不到位,这就提高了护士病毒侵入感染机会,从而增加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

二、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体系,重视对护士职业防护的教育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接触。加强教育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首先,增设学校护士职业防护课程。护校及医校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树立防护意识的教育应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开始根植,最后通过集中的职业防护课程进行知识的系统强化和技能的训练;其次,在进行医院上岗实习时,医院应针对科室的操作特点做好具体指导,讲解防护措施及发生损伤后的紧急处理让她们从实习开始即能注重职业防护,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使护士自觉主动地做好防护工作。

(二)构建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措施

医院可健全职业防护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对职业暴露的处理常规,风险评估标准就行合理评审定制。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充分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

(三)改善医疗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在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时,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以确保化疗废弃物的处理正确。

三、结论

总之,医院应对护士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积极创造健康的工作场所,并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强化防护行为,使最终达到关爱自己、关爱社会、关爱自身及他人的健康。护士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从根本上减少各种损伤的发生。达到提高医院护士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现代护理学杂志.浅谈护理工作者的自我防护,2006(03)

[2]李娟.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的几种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7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 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护士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护士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护士职业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1.1 预防防范意识淡漠 一是在医院管理方面,存在职业防护的设备设施经费投入不足,医院消毒隔离条件达不到要求,防护管理职责落实不明确; 没有设立职业暴露及防护管理组织,没有制订职业防护和管理制度,没有制订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报告制度,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护士身体受到不应有的损害[1]。二是在护理人员方面,存在预防知识缺乏,不按操作规程办事,违规进行诊疗操作,护理人员缺编,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佳,忽视个人防护等等。

1.2 基础设施落后 一是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二是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三是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 医院没有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

2 对策

2.1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护校要增设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教育课程,医院在岗前培训中必须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中也要增加护士职业防护培训内容,使护士不断反复接受职业防护教育,不断强化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使护士掌握必要的职业防护知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使护士懂得怎样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2.2 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医院要成立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等,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到实处。医院领导应重视护士职业防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积极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2]。

2.3 加强护士自身防护 (1)做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成功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要求:无论何时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须采取相应隔离防护措施,包括正确地洗手、手保护和手消毒,在物质上配备齐全,注重培养护理人员预防意识,养成职业防护习惯。(2)接触呼吸道传染病人时戴口罩。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3)进行紫外线照射及紫外线强度监测时应戴防护眼镜、帽子、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4)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去弄弯针头;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头帽。 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托盘传递;禁止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禁止消毒液浸泡针头,及时将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物立即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5)配制及注射化疗药时要穿低渗透的隔离衣,戴口罩及手套、圆顶帽、护目镜;操作完毕用清水擦拭操作柜内和台面,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水彻底洗手。(6)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重点科室如口腔科、重症监护室等,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2.4 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 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推广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真空采血器。医疗废物交物业专门机构管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购置一次性标准锐器盒;改善洗手设备和手消毒条件;改建消毒供应室、购置消毒灭菌设备等等,为职业防护提供可靠保证,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8

[摘要] 目的:了解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情况,探讨进一步防范对策。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对大同市五家市级医院助产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及实践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等。结果:116名被调查的助产士中,83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分娩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68例次;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差,可能接触产妇血液、体液、羊水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名,占2.6%;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6名,占5.2%。结论:助产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差,增强临床助产士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118-02

近年来随着新发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增加,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越来越受到关注。助产士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2]。为了解大同市助产士的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笔者对116名市级医院的助产士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2009年6月~2010年6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6月~2010年6月,选择大同市市级医院助产士116名,其中,助产士43名,占37.1%;助产师39名,占33.6%;主管助产师32名,占27.6%;副主任助产士2名,占1.7%。大学本科27名,专科68名,中专21名。从事助产工作<5年者46名,5~10年者32名,>10年者38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助产士共发出问卷118份,回收116份,回收率为98.3%。

1.3 调查内容

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在日常工作中的个人防护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 结果

被调查的116名助产士中,发生职业暴露的83例,168例次,发生率为71.6%。其中,锐器刺伤81例,占总暴露例数的48.2%;完整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80例,占总暴露例次的47.6%;破损皮肤被羊水等污染的7例,占4.2%。见表1。助产士在产科护理操作中的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3讨论

3.1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3亿人[3];性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与血液、体液、羊水等接触较多,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的2.4倍[4]。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几乎所有的助产士在工作中均有过接触史。本调查显示,助产士发生的职业暴露中,破损皮肤被血液、羊水污染的占4.2%,而完整皮肤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高达47.6%,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术、抽脐带血、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极易发生针刺伤,本调查显示,助产士发生锐器伤的高达48.2%,这些均为助产士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埋下隐患。因此,让助产士了解自己的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2强化防护知识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目前,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5-7]。本调查显示,助产士在可能接触产妇羊水、血体液时戴手套的只占26.7%,可能接触产妇血液、羊水时从来不戴眼罩、不穿隔离衣的高达69.8%,衣服沾到羊水、血液时从不更换的高达30.2%;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差,对职业暴露危害性认识不足,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的意识差,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正确处理伤口的只占38.8%,这些都为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降低医院感染率埋下隐患。所以,助产士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防护的专门培训,上岗后对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的助产士进行分层次、连续性的培训,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时间固定化,确保防护知识深入人心,人人掌握,提高助产士职业防护的依从性。

3.3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督导,建立并完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

本调查发现,助产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上报的只有21.6%,有些医院的上报制度形同虚设,发生职业暴露后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指导,从而降低了上报的积极性。医疗机构应为助产士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护器械并督导使用,助产士本人能够主动、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才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10(3):36-37.

[2]李晨芳,梁前芝,欧秋燕.助产士潜在职业危险分析及预防[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37-138.

[3]Mishal Y, Yosefy C. Risk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y punctures and cuts in hon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 [J]. Harefuah,2002,135(9):337-339.

[4]王晓曦,韩纲,刘春兰.基层助产士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230):2746.

[5]靳清群.助产士的职业感染及防护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67-168.

[6]刘艳梅.产房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30-32.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9

【关键词】护士;职业危险因素;手部皮炎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09-03

1 背景及意义

手部皮炎,又称手部湿疹,是发生于手部的湿疹皮炎类疾患的总称。是由于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手部皮肤经常暴露于各种理化及生物性不良环境中,产生理化刺激及过敏反应,引起皮肤出现皮炎症状。轻者临床表现为瘙痒,干燥,皲裂,脱屑。重者可发生红斑,水疱,渗液,角化肥厚皲裂等。护士这一职业需要经常进行清洁及消毒工作,手部接触各种化学物质的机会大大增加。手部皮炎的易感因素也随之增加。由于这一问题所引起的职业健康和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1.1 发病率:多年以来,职业性皮肤病一直占世界各国所报告的所有职业性疾病的首位,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职业性手部皮炎占所有职业性皮肤病的90%~95%[1]。一项在丹麦的职业调查研究显示在所有职业中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发病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护士[2]。在德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报告的手部皮炎的病例数一直持续性增长,现在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2002年有28.6%的职业性疾病为皮肤病,而在这些皮肤病中,有90%为手部皮炎。在所有患职业相关性疾病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3%为皮肤病,而这其中女性占了90%[3]。所以,职业性手部湿疹皮炎是女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护士中最常见的职业病。

1.2 职业危险因素:护士接触湿性工作及工作相关的刺激原和过敏原的水平均高于一般水平,例如,消毒液,橡胶,乳胶,防腐剂,外用治疗药物等。因此,患职业性刺激性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危险性也很高[4]。

众所周知湿性工作是导致职业性手部皮炎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干性的办公室工作相比,“湿性”的医院工作可以使手部皮炎的发病率增加两倍[5]。除了“湿性工作”的原因以外,其它很多危险因素也广泛存在于医院工作的职业环境中。手部皮炎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刺激性因素,如水和清洁剂;过敏性因素,如天然橡胶;内源性因素,如特应性体质。

虽然护士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并不普遍,但是许多接触性过敏原需要引起重视。天然橡胶过敏是最常见的职业性过敏性手部皮炎的致敏原,这两项过敏原均在医院工作者中很常见[6]。 由于手套在护士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保护措施,然而橡胶成分又是最常见的致敏原,所以提倡应用不含橡胶成分的手套将大大减少护士手部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

1.3 防护与预防:由于职业性手部皮炎在护士中的发病率高,危险因素长期存在,因此加强皮肤保护对预防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久以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口腔科技术员中,工作后应用保湿剂对手部湿疹有很大好处,可以有效地减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11]。日本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在洗手后常规应用护手霜会使手部皮炎发病的危险性降低50%。有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后应用保湿剂甚至比工作时应用防护霜都更有效。其它的研究也发现工作中应用相应的皮肤保护措施可以大大减少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发病率[3]。

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认识还比较少,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护士职业相关性手部皮炎的研究进行总结,从而使得广大皮肤病研究者以及护理工作者对这一领域有更深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以及日常工作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4研究目的及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目前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的调查,以加强社会及护士这一职业群体本身对职业性手部皮炎的认识从而降低其发病率。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本研究为调查描述性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手部皮炎发病率,易感因素等进行了描述性的研究。

2.2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医院工作的护士。本研究随机选择在2008年1月在西安交大第二医院工作自愿填写调查问卷的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共76名。

2.3 研究方法:我们对西安交大附属第二医院76名在职护士关于手部皮炎发病率,易感因素等进行了调查问卷的研究。所有调查问卷均采用匿名形式收集。本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病史及易感因素调查三方面内容。 该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专家效度为85%。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在职护士,过去12个月没有连续不在岗超过6个月以上;② 愿意参与此研究。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 过去12个月连续不在岗超过6个月以上;② 经调查者解释后表示拒绝合作者。

2.4 研究步骤: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①调查问卷设计;②发放及收集调查问卷;③结果分析。

2.5 资料分析:本研究主要应用Excel和SPSS软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本调查对西安交大第二医院76名在职护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此人群中手部皮炎发病及易感因素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76份,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回收率100%。此76位接受调查的在职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4.3±16.6)岁,最大年龄50岁,最小年龄20岁。从事护士工作时间平均为(11.2±6.5)年,最长工作时间为32年,最少工作时间1年。

3.2 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在76名接受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有34名,占44.7%,在这34名曾或现患手部皮炎的被调查者中病情很快痊愈的有5名,占14.7%;病情反复复发的有25名,占73.5%;病情迁延不愈的有4名,占11.8%。认为此病影响了工作或生活的有29名,占85.3%。

3.3 特应性病史:在所有76名被调查者中有特应性病史的有6名,占7.9%。而其中在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34名被调查者中有特应性病史的有4名,占11.8%。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接受过接触性过敏原检测的8名,占10.5%,而其中在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34名被调查者中进行过接触性过敏原检测的有6名,占17.6%。在所有接受过接触性过敏原检测的被调查者中,接触性过敏原阳性率第一位的是:天然橡胶(5名,占55.6%)。

3.4 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76名接受调查的护士工作时间内每天洗手次数10-15次的最多,为36名,占47.4%;其次依次为5-10次31名,占40.8%;15-20次5名,占6.6%;20次以上及5次以内各2名,各占2.6%。在34名曾或现患手部皮炎的被调查者中每天洗手次数仍是10-15次的最多,为25名,占73.5%,而在无手部皮炎的护士中每天洗手次数10~15次的为11名,占26.2%,手部皮炎组与无手部皮炎组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本研究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76份,收回76份(100%)。调查结果显示在76名接受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占44.7%,有85.3%的患手部皮炎的护士均认为此病影响了工作或生活。患手部皮炎的护士的洗手及接触洗涤剂的次数明显多于未患手部皮炎的护士。我们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45名,占59.2%)洗手后只偶尔使用护手霜,对手部防护不足。

4.1 护士手部皮炎发病率:我们的结果发现在76名接受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占44.7%,此比率比Derek R Smith等人2004年报告的河北石家庄医院的306名护士手部皮炎发病率为17.7%的数据高,这可能与本次接受调查的护士平均工作时间较长(11.2±6.5)年,外科护士所占比例较高有关。

迄今为止,在护士中有关手部皮炎的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的研究报告的结果相差比较大。有国外的研究发现医院或家庭工作的护士中有57%的曾经或现在患有手部皮炎。一项芬兰的研究发现护士中手部皮炎的发病率为44%。

这些比率的不同可能是因为人群选择的差异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很多患者没有接受过全面的皮肤科检查和针对职业性皮肤病的咨询。很可能许多患手部皮炎的护士不去看医生和做斑贴试验,而是自行改用不含天然橡胶成分的手套并自行治疗以减轻症状。

4.2 病程及严重程度:本研究发现曾或现患手部皮炎的被调查者中病情很快痊愈的有5名,占14.7%;病情反复复发的有25名,占73.5%;病情迁延不愈的有4名,占11.8%。认为此病影响了工作或生活的有29名,占85.3%。

丹麦的一项研究显示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平均病程为4.9年,并且有14.3%的患者患有严重手部皮炎[2]。而在德国的研究发现在所研究的所有病例中,30%的患者为严重手部皮炎,52%的患者为中度手部皮炎。43.8%的患者有瘙痒症状。大多数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超过1年,51%的患者曾因为此病请过病假,18.3%的患者曾因此病请过共超过7个星期的病假[3]。同时,社会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很大,例如,在德国,1998年,职业性皮肤病总共花费约30亿德国马克。我们的结果发现在患手部皮炎的护士中病情大多数为反复复发,占73.5%,这可能与广大护士对手部皮炎的危险性认识不够,职业危险因素反复接触,并未去除有关。同时有85.3%的患手部皮炎的护士均认为此病影响了工作或生活,这也进一步说明此病对护士生活的影响很大以及认识此病的迫切性。

4.3 特应性病史:我们的结果发现患手部皮炎的护士应性病史的比例(11.8%)明显高于无手部皮炎的被调查者(4.8%)。有报道显示有特应性病史的护士手部皮炎的发病机率是没有特应性皮炎的护士的5.3倍。所以对于本身有特应性病史的护士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4.4 职业危险因素:对于护士手部皮炎的职业危险因素方面,我们在调查表中着重调查了接触水及洗涤剂,以及洗手后应用护手霜的情况。我们发现,患手部皮炎的护士的洗手剂接触洗涤剂的次数明显多于未患手部皮炎的护士。未患手部皮炎的护士每天洗手的次数多在5-10次,其相对危险度(RR)为0.14

4.5 预防及防护:关于手部防护方面,我们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45名,占59.2%)洗手后只偶尔使用护手霜,可见广大护士对手部的防护很不足。但是,对目前保护措施的应用的调查却发现许多护士对这一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预防的方法常常没有正确和有效的应用。例如,在德国的一项关于护士中手部皮炎的研究发现只有31.7%的患者规律使用防护霜,润肤剂和保湿剂。而68.2%的患者不正确的应用它们或根本不用[3]。因此,对护士加强职业性皮肤病的教育将变成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可喜的是,世界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开展了对以护士为主体的以进行健康授课以及群组讨论为基础的二级预防措施。一项在德国的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及治疗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项包括健康教育课程和群组讨论的教育干涉性研究表明80%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可以继续她们的工作,而对照组只有60%。

4.6 研究方法讨论:本研究立题较新颖,虽然国外有相关报道,但我国关于此方面得报道还较少。但是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改进。第一,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被调查者所报告内容而判定被调查者是否曾患有手部皮炎,这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手部皮炎的诊断本身是一种症状描述性诊断,没有一种检验手段可以作为它的“金标准”,而且我们的研究对象均是在职护士,她们均有一定医学相关学历及医学知识背景,所以,我们相信,她们所回答的问题能够相对准确的反映与问题相关的症状及情况。第二,本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均在同一所医院工作,所以对于在相似条件医院工作的护士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是很难反映我国普遍的情况,进行覆盖面更广更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才能对我国广大护士有更有意义的指导作用。第三,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的回顾性研究,能够反映一些已经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对所有被调查者继续进行长期定期随访研究,将会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5 结论

通过此研究,我们发现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发病率在我国较高。危险因素较多,在护士工作中长期存在。对护士的工作,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均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一问题应引起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职业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制定相关针对职业性手部皮炎的法律法规;进行长期的职业性手部皮炎发病率的监测;在医院中采用无天然橡胶成分的手套;对护士以及在校的护士学生进行广泛的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宣传和教育等。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使广大职业性皮肤病的研究者,护士,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对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可以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控制及降低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在我国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Halkier-Sorensen, L., Occupational skin diseases. Contact Dermatitis, 1996. 35(1 Suppl): p. 1-120

[2] Skoet, R., et al., A survey of occupational hand eczema in Denmark. Contact Dermatitis, 2004. 51(4): p. 159-66

[3] Weisshaar, E., et al., Educational and dermatological aspects of secondary individual preven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Contact Dermatitis, 2006. 54(5): p. 254-60

[4] Nettis, E., et al., Occupational irritant an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Contact Dermatitis, 2002. 46(2): p. 101-7

[5] Nilsson, E.,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hand eczema in hospital workers. Acta Derm Venereol Suppl (Stockh), 1986. 128: p. 1-63

[6] Zajonz, C. and P.J. Frosch, Etiology of contact urticar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occupational substances. Hautarzt, 1994. 45(2): p. 65-73

[7] Strauss, R.M. and D.J. Gawkrodger, Occupational contact dermatitis in nurses with hand eczema. Contact Dermatitis, 2001. 44(5): p. 293-6

[8] Frosch, P.J., et al., Efficacy of barrier creams in comparison to skin care products in dental laboratory technicians--a controlled trial. J Dtsch Dermatol Ges, 2003. 1(7): p. 547-57

[9] Smith, D.R., et al., Hand dermatitis among nurses in a newly developing region of Mainland China. Int J Nurs Stud, 2005. 42(1): p. 13-9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