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动画制作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2-10 13:37:27

动画制作论文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1

1.1相关软件介绍

(1)平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用来处理材质贴图。

(2)平面动画软件如Flash、AfterEftect,用来制作平面动画。

(3)绘图软件如AutoCAD,用来处理项目的建筑施工图。

(4)三维动画制作主流软件用3DSMAX,是动画制作的核心软件,用来制作动画场景。

(5)后期合成软件如AfterEfect、Premiere、Authorware、Director、office中的组件的电子幻灯Powerpoint等,其中AfterEfect用来制作高级的二维动画、视频处理以及视觉特效,Premiere用来进行视频编辑与配音。

(6)其他辅助软件如Deeppaint3D,用来辅助3DSMAX软件绘制模型贴图。

1.2硬件配置

配置l~2台图形工作站级的高性能机器用来承担大负荷的渲染任务和后期合成任务。其余的机器只需配置稍高性能的CPU、1GM以上内存、独立显卡就可以了。

1.3人员及组织

1.3.1动画编导小组

(1)策划人员1~2名,根据施工要求和技术的重点,构思整个动画的表现要素,撰写解说词。通常由技术负责人担任总策划。

(2)监制人员多名,负责与动画制作组人员的沟通、协调工作,保证施工方案的准确表现。通常由各专业施工方案编写人员担任。

1.3.2动画制作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由美工、模型师、材质灯光师、动画师及合成师等人员组成,各成员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1.3.3特殊要求

建筑施工动画的重点是建模和模型动画,所以各组成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建筑模型的制作、模型动画的制作,并且对于材质、灯光、摄像机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把握。2.制作流程及要点

来源于/

2.1制作流程:总体策划编写解说词动画交底资料交接细化动画脚本审核动画脚本编写制作规范分配任务收集资料三维动画制作二维动画(平面动画)制作录制解说词初步合成后期合成项目复检保存输出文件整理可重用资源。

2.2主要步骤及注意事项

(1)分配任务

分配任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筑成品的大场景要安排在所有动画之前;②可重复利用的场景、模型只制作一次;③尽量将连贯性的、相似性的动画片段分给同一个人,提高效率、减少制作冲突;④加强各关联片段制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确保动画的准确性;⑤分工要注意各成员的特长,分工最小单位不一定是片段,也可能是片段中的某个要素;⑥要按照流水作业原理来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工序,提高制作效率。

(2)三维动画制作

①建模;②材质贴图处理;③模型整理在建模和贴图工作完成后,需要对模型进行检查才能交付下一流程使用;④为场景布置灯光;⑤模型动画制作;⑥摄像机动画制作前,要明确摄像机表现的重点,设计好摄像机的走向、镜头的拉伸、移动速度等要素,充分表达动画主题。⑦渲染输出。

3.混凝土施工动画举例

混凝土施工是复杂的大型的动态系统,它通常包括立模、架设钢筋、浇注、振捣、拆模、养护等多道工序,而这些工序中涉及的因素繁多,其间关系复杂,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浇筑的进程。

模拟施工过程是为了通过仿真手段,去发现实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实际施工进行仿真。现在大多数有关混凝土施工的动画模拟只是对流程起到了一定作用,并没有对施工过程的实际过程起到真正的作用。

4.动画制作的基本要求

4.1科学性。描述概念的科学性;问题表述的准确性;引用资料的正确性;认知逻辑的合理性;表现手法的时代性。

4.2教育性。动画表达具有直观性;表现形式具有趣味性;内容设计具有新颖性;开拓思维具有启发性;解决问题具有针对性;学习模式具有创新性。

4.3技术性。技术运用具有多样性;操作方式具有交互性;调试运行具有稳定性;程序界面具有易操作性;运行环境具有可移植性;更新修改具有易维护性;制作手段具有合理性;适用范围具有实用性。

4.4艺术性。画面艺术形象生动、标准统一;语言文字朴实规范、简洁明了;声音效果清晰悦耳、张驰有度。来源于/

5.结语

(1)动画制作小组需要不断提高制作水平,并不断丰富素材资源库。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注重各类素材、模型的收集整理;②参考和借鉴其它动画作品,汲取好的创意和表现手法;③平时多观察周围的环境,留意醒目的建筑物及夜晚的灯光效果;④注重小组成员的特长发挥和综合素质的培养;⑤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加强沟通,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2

[关键词]动画设计 动画教育 动画人才 动画理论

有数据统计:2001年全国有30多所动画院校,到2002年的71所。再到2004年已经有了171所动画院校,动画院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动画片生产量从去年的40000分钟猛增到今年的80000分钟,全国动画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势。然而,目前高校对于动画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资料可以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动画设计师基本功不够扎实

很多学习动画制作的人并不是学习艺术出身,他们天真的相信勤能补拙,自认为熟练掌握动画应用软件,可以弥补绘画功底不足的缺憾。“很多人可能以为自己学的是三维,对绘画功底就不必有什么要求,其实并不是这样。三维动画对于绘画功底有很高的要求,除非是你很有天赋,画得不好,但做出来的模型很好,但是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就拿皮影动画来讲,皮影艺术是我国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来,皮影戏为中华大地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自1 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到2003年复旦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实现的数字皮影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无不表现出制作者高度的绘画功底。

很多学生不是热衷于基础绘画的训练而是钻研动画制作软件,当我们的学生刚刚把MAYA的英文菜单背熟,新一代软件又上市了。作为我们中国学习动画的人来讲,与外国人拼高科技似乎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因为人家才是动画软件的主人,是人家发明了动画软件,人家最新的技术等到传到我们这里的时候已经过时了,我们永远掌握的不是最新的技术,除非哪天中国人发明了比外国更先进的动画制作软件,市场上用的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动画软件,而就如今我们只能跟在外国人后边嚼人家吃剩的馍。就像英国人再努力学习,他的中文水平也达到不了侯宝林的境界一样。就二维动画影视制作专业来讲,学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严格训练。第一阶段:二维动画创作,包括故事板绘制、原画创作、动画绘制、人物、脚本、分镜、构图、造型、场景设计、人物与动物动作及运动规律等:第二阶段:三维动画创作,包括建模、材质、灯光与渲染、基础动画、角色动画等:第三阶段:影视专业课程,包括动画剧本创作、导演理论、表演艺术、视听语言及影视后期等。经过如此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后才能达到直接参与二维动画影视制作的水准,就当前动画教育来讲很少学校真正具有培养高级动画人才的能力。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主要在影视公司从事后期制作。能在影视公司继续做动画片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从事后期特技制作、合成、剪辑等纯技术性工作。

二、高级动画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目前动画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需要大量的动画制作人才特别是高级动画制作人才,然而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动画专业人员来填补这一市场空白,于是很多高校为追求名利也都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很多学校的动画专业在仅有一两名动画教师的情况下就开始招生办学,很多综合性大学也都纷纷开设动画专业,但是主要任课老师对最基本的艺术教学工作都不清楚,把雕塑课或表演课安排在阶梯教室上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学简直是乱七八糟,不成体系。教育指导涉及面也相当窄,只能追求电脑动画教学,可是老师对软件的掌握也极其有限。当漫步在动画学院总有种陌生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走进的不是动画学院而是计算机学院。作为一名动画教师,懂导演理论与表演艺术,懂得原画创作、人与动物的动作规律及运动规律等,对三维动画软件应用非常了解,参与专业动画电影电视的创作是必要的。全国范围内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师资的院校是屈指可数的。

三、动画理论研究极度匮乏

当今中国动画界影响力较大的几本杂志,除了《CG》、《CG WORLD》这样纯电脑动画技术的杂志外,就没有什么别的能够登大雅之堂了,全都是花花绿绿乱七八糟、大量图片的罗列很少的文字描述、质量极其低下,价格却一个比一个贵!好不容易出了本中国动画学会的会刊――《触动》,还莫名其妙地停刊了,大量的教材被电脑动画制作的书籍垄断了市场,这种现象是一种畸形的治学态度――学生急于掌握制作技巧而忽略艺术理论的学习。比如动画历史、流派、代表人物、美学特征的纯理论性书籍却是少的可怜。动画制作非常需要制作者有丰富的理论做指导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这门学科的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动画也是一样,这就象是在盖房子,没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如同没有打地基的房子一样。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3

在关于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模式的探讨中,许多著名专业人士对目前我国的动画产业和高校动画教育现状,认真地做过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贾否曾在《动画创作基础》的前言中说过“强调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避免了某些动画教材中的泛泛介绍常识、孤立讲述技术层面操作而缺乏理论深度的倾向”[1]1,强调了动画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知名的动画产业经营管理研究专家王冀中在《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曾说“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动画是一种纯粹的应用技术;从纯文化的角度来看,动画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从动画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看,动画则是大文化产业中的综合代表”[2]2,它从动画产业的角度来证明了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培养适应于市场的动画人才的重要性。在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完善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专门性动画人才,正如孙立军在课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中谈到:“动画和漫画高等教育都是应用型学科,但是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创意性思维,把专业理论教育和创作实践训练并重,开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办学发展方向,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问题”[3]201。

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为了使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应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它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各个方面。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实际的案例和制作要求强化论论知识的应用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能够积极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适量地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对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促进的效果。

无论是授课还是作业、考试,动画教育应注重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上课时注重实例教学,在课外祖师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写生,或到公司等单位进行艺术实习。实践教学是动画专业的传统特色,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当前动画发展形式,以及技术、艺术、市场、理论等方面的新课题,强调以理论研究推动教学和学科建设,以创作促进教学和科研,实行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程实践、动画创作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在课程实践中,应不断调整实践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师生互动,使实践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如教学中注重动画专业创作技巧的训练,通过写生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动漫大赛,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以产业化促进艺术创作的创新,将学生的创新优秀作品纳入生产中,通过媒体播放,进行市场推广。在动画创作中,鼓励高年级学生通过小组完成动画作品,通过互动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动画制作的团队精神。毕业设计是科研和教学结合最为密切的实践环节,只有坚持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创作出艺术、技术、影视完美结合的成功作品。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它把在校动画学生的教育与商业动画的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创作了《小兵张嘎》、《欢笑满屋》、《兔侠传奇》等成功的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了解了新的技术,提高了创意能力的培养,让老师和学生通过实践,以项目推动创作,使产、学、研真正有机结合。开设了10年的“动画学院奖”也成为了中国最具权威的大学生原创动画评选活动,它是动画教学成果的年度检阅,为动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个有学术深度和创作实践的交流平台。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4

黄山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公办本科高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文风馥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新安画派的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的中心城区。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800多亩,校园生态丰富、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学校现设有艺术学院等13个院部,包括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53个。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70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已与美国、韩国、瑞士、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6年起,学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校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我校曾被评为全国先进院校、花园式学校。

二、艺术类招生专业简介

(一)、美术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通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接受艺术思维与绘画造型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美术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方面的潜能,能在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综合材料、风景写生、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设计基础、美术创作、社会实践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二)、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通过学习视觉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能在专业设计机构、IT行业、视传媒体等企事业部门从事广告、包装、企业形象、书籍装帧、媒体设计等内容的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设计基础、创意基础、编排设计、设计原理、书籍设计、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环境设计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通过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科研部门、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区域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建筑设计史、设计学、建筑设计方法学、造型基础、构成、人机工程学、制图、各类型室内空间设计、设计表达、模型制作、建筑装饰材料及施工、景观设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四)、产品设计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数字化产品设计及产品设计相关软件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方法、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公关关系学)、造型基础、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世界工业设计发展史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五)、动画(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创作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美术史、动画概论、动画造型基础、影视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摄影基础、动画策划、动画剧本写作、动画软件基础、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动画项目推广、动画周边产品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六)、音乐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具备音乐表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音乐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形体与舞蹈(基础)、钢琴演奏(基础)、声乐演唱(基础)、乐器演奏(中外乐器选一种)、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计算机音乐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七)、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广播剧、电视晚会编导、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编导。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八)、戏曲影视文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戏剧、戏曲剧本写作、影视写作、戏剧概论、艺术概论、戏剧作品鉴赏与批评、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史、中外电影史、中国戏曲史、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舞台美术基础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三、招生专业、学制、分省计划

黄山学院艺术类招生专业、学制及学费(2014年)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科类类别

层次

学制

学费标准

130401

美术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3

环境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4

产品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10

动画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202

音乐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5

电视“以画面为主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对一个定论的异议——电视传播中语言与画面功能的比较研究》,[3]提出电视传播是以语言为主的,1991年中央电视台在舟山召开声画关系研讨会,对朱光烈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评。1991年,林杰谋发表《厚此薄彼的比较方法不可取——与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评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语言”、“薄画面”。此后,“主画论”者和“主声论”者各执一端,时有争论。主流电视学术界也以“声画结合”论取代了“画面为主”论。

1997年8月,暨南大学教授黄匡宇《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载《现代传播1997年4期),该文的核心观点是“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不料却引起“声画结合”论者的反驳。1998年4月,《现代传播》第2期发表马莉的《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杨竞的《略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同构》,以“声画结合”观点驳斥黄匡宇的双主体论。1999年,朱光烈在《现代传播》上发表长篇论文《“声画结合”论批判》,从12个方面向“声画结合”论开火,提出“语言是构成电视传播的基础”,“声画结合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具有理论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电视学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声画结合”作出回应。

电视声画关系引发的争论,其实是两种电视观念的碰撞,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多陈其理。其中也有“调和论”、“声画结合”即“主画论”者意识到画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调和论,“双主体论”也是“主声论”者推出的调和论。但这两种调和论都未跳出“以谁为主”的思维框架,似乎都不能令争论双方信服,反而引发对方更为激烈的批评,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应该说,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推动了电视学术研究的进展。“主画论”和“主声论”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电视界长期以来存在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的现象,“主声论”者对“主画论”的诘难,打破了这种平衡,却不能解释引发争论的原因。

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电视叙事艺术符号系统内在机制造成的。从系统论的视点看,电视叙事符号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以自身的内部矛盾为依据,通过与外部环境的适当交流而自发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就是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在机制,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互斥、互补和整合。它调节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运动,随着时代的衍变,打破元初的和谐,使之经过重新建构,达到新的平衡,沿着“有序——无序——新的有序”的历程前进。

电视是一门晚近诞生的新兴艺术,它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辈,显得年轻而稚嫩。电视在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过程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画面系统还是声音系统,都从其他艺术形式汲取了养料,甚至可以说是从其他艺术形式脱胎而来。它难以割断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有一个不容忽视实际情况是,早期的电视人要么是广播界人士,要么是电影界人士,在构建电视符号系统过程中,大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电视与广播的区别,“听广播”、“看电视”,便是这种区别的最直观的显现。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诉诸人们的视觉。看到了这一区别,人们理所当然地作出判断: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电视主要依靠画面语言。人们致力于电视画面符号的研究在情理之中,而电视画面系统的构建完全建立在电影画面的基础上,因为电视同电影区分的只能是物质手段、成像原理、镜头运用的不同而并无本体上的符号的质的区别,它所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电影完全相同。人们以电影画面模式来研究电视,认为屏幕上存在没有声音的画面,却不可能存在不见画面的声音,由此推出“无声的画面,仍然可以成为电视艺术作品,而无画面的声音,则根本与电视绝缘”,“没有了画面,就没有了电视”[4]的结论。这是典型的“主画论”。“主画论”在电视符号系统建立之初以及之后较长的时间,居于主导地位,使得电视符号系统成为一个稳态系统。

由于“主画论”的盛行,电视界较长时期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结果是:纪实性的电视艺术作品没有同期声,没有真实的环境音响和真人的原腔原调;电视剧几乎都是后期配音,对口型、补台词。重者,口型对不上;轻者,体型对不上、气质对不上、情感对不上、气氛对不上,百片同调,多剧同腔,移花接木。更有甚者,有人试图以画面取代声音甚至文字语言的功能,美国人施瓦兹尼就曾说,“电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脱离文字的时代”,“主画论”走向了“画面崇拜”,暴露出许多问题。

然而,电视符号系统一经建立,便具有了系统的内在机制,电视声音系统的功能画面无论如何取代不了。电视声音系统在电视画面系统侵入自己的功能时,其内在机制便会自发地摄取负熵、排除正熵,以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有序状态。这一维持的机制就是前文提及的“互斥机制”,就是说,电视声音系统与画面系统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斗争。这种“互斥”的内在机制在系统外的表现就是“主声论”的崛起。

电视声音符号系统的构建一方面移植了广播艺术声音,另一方面亦受到电影声音的渗透,其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广播和电影并无二致。在电视符号系统构建之初,因有广播艺术声音的完整移植,电视声音系统处在有序状态,其互斥的内在机制并未发挥作用。国内电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广播电视”经常并举,可见电视声音系统对广播声音系统的完整移植。然而,当电视画面系统功能不断地侵入声音系统,产生较大范围的互切边缘区域后,电视声音系统的互斥机制便产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以朱光烈为代表的“主声论”者向“主画论”发起诘难。声画关系的论争,打破了元初的和谐,直接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导入一种无序状态。

必须看到,电视叙事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性,仅仅是其内在机制的一个方面,也不是电视声画关系的实质。声音和画面同属电视叙事符号的两大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对立、排斥是电视符号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主画论”和“主声论”都同样从“以谁为主”的问题出发,具有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偏差,将电视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机制给予过度强化。电视叙事声画两大系统的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如何配置并发挥电视的声画功能,而不是“以谁为主”,突出或者削弱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因此,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不是声画的互相排斥,而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都存在这种互补的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电视符号系统看作是一个恒久不息、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5]电视声音和画面系统正是通过与外部环境(指其他艺术形式或声画之间)的物质交流,保持自身的结构,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这种交流的机制,就是互补机制,它指电视声音和画面对外部环境之间同时共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各以对方为依存条件,一旦丧失了对方就丧失了自身。

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机制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着的不同的电视的功能,它们各自承担的功能的融合才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画面和声音各自功能的负载并不意味着它们处于封闭状态,恰恰相反,这两大系统都处于开放状态。一方面,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都从相邻艺术和相关范围汲取营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电视声音和画面符号的构建,独立品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从较低水平的有序向较高水平的有序上升的流转不息、生气勃勃的过程。在这两种有序状态之间,电视声音和画面以其互补机制,通过与外部环境(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刺激与反应、“同化”与“顺应”,打破旧的有序,导问新的无序状态。这是电视声音和画面互补机制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形式。电视叙事艺术晚出,电视画面从电影画面汲取营养,电视声音从广播声音延伸,形成一种元初的有序。随着互补机制的形成,电视声音和画面均需脱离母体,进而建构自己的独立品格。因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力于电视声画两大符号系统的构建,努力寻电视艺术的“个性”,终于为自己争得“第九艺术”的地位。

电视艺术地位一经确立,其互补机制便日益强化。电视不断地同其他艺术形式交流,从而打破元初的和谐,导向新的无序状态。在9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形式与电视联姻,交叉渗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电视舞蹈、电视音乐,等等,莫不反映出电视互补机制的强大作用。正是这种交叉与联系,使得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系统内部发生不平衡状态,尽管其互斥机制可以排除正熵以维持有序,但交叉与联系的广泛使得电视声画外部环境的干扰加强,正熵激增,元初的和谐被打破,电视声画走向了新的无序状态。

另一方面,电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除电影外)大多的一种符号体系作为要素,电视以声音和画面两大体系构成其符号系统。声音和画面在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声画各自负载的功能为交换内容的。交流的结果便是声音和画面在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中间环节的产生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交流的结果。因此,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

无论是“主画论”还是“主声论”,看到的都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内部的互斥机制,强调的都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斗争,以为强化某一方面的叙事功能,必然削弱另一方面的叙事功能,这其实都是片面思维的结果。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声画之间除了相互对立、排斥之外,其本质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使其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既非声音在功能上取代了画面,也非画面在功能上取代了声音,而是声音和画面都可以负载或共同负载了某方面的电视功能。就是说,电视声音或画面某一方在某一方面功能的强化,并不能削弱另一方在这方面的功能,而是在这方面出现了边缘区域。由于电视声画互补机制的作用,电视声音和画面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这就出现了两种相切的边缘区域:一是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切的边缘区域,二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功能上的相切的边缘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的互补机制日益强化,这种边缘区域必然走向扩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实际上,“主声论”和“主画论”的努力都是这种努力,双方都试图准确界定以至强化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忽视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的趋势。

在电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面前,发挥作用的应是电视声画的内在的整合机制。从系统论动态原则看,由于电视声画的互补机制的作用,引起了声画内部的变化,发生了不平衡状态,这时就有新的行为,将无序导向新的有序,建立新的平衡,同时又向着比受到干扰以前更加稳定的平衡前进。这就是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即对电视声音和画面的基本属性、基本功能和审美观念的调整和规范。电视声画的内在机制并不允许“边缘”区域的无限扩大,因为“艺术越接近到它的或一界限,就会渐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限线那边东西的本质”。[6]这时候,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就会自我调节,在旧有本质的基础上,整合相切时产生的特质,从而建立起新的本质,完成更高形态的本体建设。实际上,在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同时,这种整合就已经发生,“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就是这种整合的表现。或许,“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如朱光烈、黄匡宇先生指出的那样,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台却是电视声画内在机制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合,不仅涉及电视传播的基础,而且涉及电视的本质。我们以叙事理论审视电视声音和画面,并综合争鸣各方的观点,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首先,电视传播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以“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资格被归入现象之列的,语言的交际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在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接触时,他都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哪怕是极其简单的所谓“寒喧”,也要运用语言来进行。正因为这个缘故,只要有社会生活的存在,只要有人们之间的接触,就要有语言。从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语言。人类创造了语言,以语言来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生命的诞生与终结这一点上,人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然而,人却因其精神的存在可以不死,精神的不死在于语言符号。人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却被语言符号锁定并流传下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这个文明离不开语言符号。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如朱先烈先生分析的那样,文明社会人的交流,他们的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借重于语言进行的,文化、教育、科学都是用语言构成的,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视也不例外。语言不仅是电视传播的基础,也是画面解读和阐释的基础。

其次,电视传播以叙事为本质。电视的本质是什么?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否定了对电视本质从电视定义方面作出的理解,认为“电视的第一本质是对新闻的传播,而不是什么第九艺术,也不是什么画面纪录”。以新闻传媒作为电视的本质,笔者不能苟同。从传播学观点看,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由于是电子媒介,电视时效性强,保存性、选择性差,这些是电视传播的特点。认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仅仅看到了电视传播时效强的特点,试图以一个方面的特点概括本质,显然是片面的。仅符号学的观点看,电视声音和画面分别包含了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指代性,符号总是代替某一事物,它承载一定的内容(概念、意义),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符号的基本属性是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从电视承载的符号看,怎么也难以得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的结论。

那么,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入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电视属大众传播,查尔斯·莱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7]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惟一的一种贯穿始终都避免叙述的电视节目是那种依自身的交替规则结构十分明显的节目:例如游戏节目,体育锻炼节目、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音乐节目、体育竞赛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也在悄悄发挥作用。比如说,一场足球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队胜利和另一个队失败的故事,可由体育竞赛播音员来叙述”。[8]因此,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第三,电视主要通过声音叙述表现、画面描写再现。语言基本上是一个听觉系统,语言的模式是一种时间中的系列运动。在运动中,语言符号主要由声音负载。电视声音是一个时间流程,它在时间中运动,是历时性的。叙述是一个过程,是线性的、流动的,也是历时性的,是时间的艺术。这与电视声音的特质是相同的。因此,电视声音主要承担了电视的叙述表现功能,电视亦主要通过声音(语言)叙述表现。当然,电视并不完全依赖声音叙述表现,画面也可以叙述表现,声音亦并不只是承担叙述表现的功能,它也可以描写再现。

电视画面负载了非语言系统的全部具象性符号。它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主要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再现是描写性的,共时性的,这与电视画面的特质相一致,因此电视画面主要承担了描写再现功能。电视并非仅仅通过画面描写再现,声音也可以描写再现。画面的叙述和声音的再现就是电视声画互切的边缘区域。

第四,电视声画一体,交相扶持。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艺术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性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一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如骨肉难分,相辅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因此,我们说电视是声画一体的时空复合艺术。

笔者认为:非要在电视声音和画面中分出以谁为主,无异于非要在人之手足中分出以谁为主。声音和画面各自承担着电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之间可以交叉,但不可能互相替代。强调声画一体,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声音和画面的功能,声画交替扶持,互相补充。有的论者将声画两张皮现象归咎于“声画结合”,“声画同构”,是不够准确的。声画两张皮现象是强调声画互斥机制造成的,无论是以声音为主还是以画面为主,都无法解决两张皮现象,而声画一体,为声音和画面共同完成叙事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更能解决声画两张皮问题。

收稿日期:2001-06-18

【参考文献】

[1]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判[J].现代传播,1999,(5).

[2]洪民生.繁荣电视音乐,为屏幕增光彩[J].电视研究,1991,(3).

[3]广播电视业务[M].电视业务,1990,(1).

[4]高鑫.电视艺术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贝特朗菲.开放系统模型[J].哲学译丛,1983,(2).

[6]剔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M].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6

1997年8月,暨南大学教授黄匡宇《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载《现代传播1997年4期),该文的核心观点是“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不料却引起“声画结合”论者的反驳。1998年4月,《现代传播》第2期发表马莉的《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杨竞的《略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同构》,以“声画结合”观点驳斥黄匡宇的双主体论。1999年,朱光烈在《现代传播》上发表长篇论文《“声画结合”论批判》,从12个方面向“声画结合”论开火,提出“语言是构成电视传播的基础”,“声画结合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具有理论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电视学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声画结合”作出回应。

电视声画关系引发的争论,其实是两种电视观念的碰撞,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多陈其理。其中也有“调和论”、“声画结合”即“主画论”者意识到画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调和论,“双主体论”也是“主声论”者推出的调和论。但这两种调和论都未跳出“以谁为主”的思维框架,似乎都不能令争论双方信服,反而引发对方更为激烈的批评,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应该说,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推动了电视学术研究的进展。“主画论”和“主声论”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电视界长期以来存在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的现象,“主声论”者对“主画论”的诘难,打破了这种平衡,却不能解释引发争论的原因。

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电视叙事艺术符号系统内在机制造成的。从系统论的视点看,电视叙事符号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以自身的内部矛盾为依据,通过与外部环境的适当交流而自发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就是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在机制,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互斥、互补和整合。它调节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运动,随着时代的衍变,打破元初的和谐,使之经过重新建构,达到新的平衡,沿着“有序——无序——新的有序”的历程前进。

电视是一门晚近诞生的新兴艺术,它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辈,显得年轻而稚嫩。电视在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过程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画面系统还是声音系统,都从其他艺术形式汲取了养料,甚至可以说是从其他艺术形式脱胎而来。它难以割断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有一个不容忽视实际情况是,早期的电视人要么是广播界人士,要么是电影界人士,在构建电视符号系统过程中,大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电视与广播的区别,“听广播”、“看电视”,便是这种区别的最直观的显现。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诉诸人们的视觉。看到了这一区别,人们理所当然地作出判断: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电视主要依靠画面语言。人们致力于电视画面符号的研究在情理之中,而电视画面系统的构建完全建立在电影画面的基础上,因为电视同电影区分的只能是物质手段、成像原理、镜头运用的不同而并无本体上的符号的质的区别,它所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电影完全相同。人们以电影画面模式来研究电视,认为屏幕上存在没有声音的画面,却不可能存在不见画面的声音,由此推出“无声的画面,仍然可以成为电视艺术作品,而无画面的声音,则根本与电视绝缘”,“没有了画面,就没有了电视”[4]的结论。这是典型的“主画论”。“主画论”在电视符号系统建立之初以及之后较长的时间,居于主导地位,使得电视符号系统成为一个稳态系统。

由于“主画论”的盛行,电视界较长时期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结果是:纪实性的电视艺术作品没有同期声,没有真实的环境音响和真人的原腔原调;电视剧几乎都是后期配音,对口型、补台词。重者,口型对不上;轻者,体型对不上、气质对不上、情感对不上、气氛对不上,百片同调,多剧同腔,移花接木。更有甚者,有人试图以画面取代声音甚至文字语言的功能,美国人施瓦兹尼就曾说,“电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脱离文字的时代”,“主画论”走向了“画面崇拜”,暴露出许多问题。

然而,电视符号系统一经建立,便具有了系统的内在机制,电视声音系统的功能画面无论如何取代不了。电视声音系统在电视画面系统侵入自己的功能时,其内在机制便会自发地摄取负熵、排除正熵,以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有序状态。这一维持的机制就是前文提及的“互斥机制”,就是说,电视声音系统与画面系统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斗争。这种“互斥”的内在机制在系统外的表现就是“主声论”的崛起。

电视声音符号系统的构建一方面移植了广播艺术声音,另一方面亦受到电影声音的渗透,其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广播和电影并无二致。在电视符号系统构建之初,因有广播艺术声音的完整移植,电视声音系统处在有序状态,其互斥的内在机制并未发挥作用。国内电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广播电视”经常并举,可见电视声音系统对广播声音系统的完整移植。然而,当电视画面系统功能不断地侵入声音系统,产生较大范围的互切边缘区域后,电视声音系统的互斥机制便产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以朱光烈为代表的“主声论”者向“主画论”发起诘难。声画关系的论争,打破了元初的和谐,直接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导入一种无序状态。

必须看到,电视叙事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性,仅仅是其内在机制的一个方面,也不是电视声画关系的实质。声音和画面同属电视叙事符号的两大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对立、排斥是电视符号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主画论”和“主声论”都同样从“以谁为主”的问题出发,具有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偏差,将电视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机制给予过度强化。电视叙事声画两大系统的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如何配置并发挥电视的声画功能,而不是“以谁为主”,突出或者削弱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因此,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不是声画的互相排斥,而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都存在这种互补的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电视符号系统看作是一个恒久不息、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5]电视声音和画面系统正是通过与外部环境(指其他艺术形式或声画之间)的物质交流,保持自身的结构,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这种交流的机制,就是互补机制,它指电视声音和画面对外部环境之间同时共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各以对方为依存条件,一旦丧失了对方就丧失了自身。

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机制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着的不同的电视的功能,它们各自承担的功能的融合才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画面和声音各自功能的负载并不意味着它们处于封闭状态,恰恰相反,这两大系统都处于开放状态。一方面,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都从相邻艺术和相关范围汲取营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电视声音和画面符号的构建,独立品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从较低水平的有序向较高水平的有序上升的流转不息、生气勃勃的过程。在这两种有序状态之间,电视声音和画面以其互补机制,通过与外部环境(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刺激与反应、“同化”与“顺应”,打破旧的有序,导问新的无序状态。这是电视声音和画面互补机制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形式。电视叙事艺术晚出,电视画面从电影画面汲取营养,电视声音从广播声音延伸,形成一种元初的有序。随着互补机制的形成,电视声音和画面均需脱离母体,进而建构自己的独立品格。因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力于电视声画两大符号系统的构建,努力寻电视艺术的“个性”,终于为自己争得“第九艺术”的地位。

电视艺术地位一经确立,其互补机制便日益强化。电视不断地同其他艺术形式交流,从而打破元初的和谐,导向新的无序状态。在9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形式与电视联姻,交叉渗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电视舞蹈、电视音乐,等等,莫不反映出电视互补机制的强大作用。正是这种交叉与联系,使得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系统内部发生不平衡状态,尽管其互斥机制可以排除正熵以维持有序,但交叉与联系的广泛使得电视声画外部环境的干扰加强,正熵激增,元初的和谐被打破,电视声画走向了新的无序状态。

另一方面,电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除电影外)大多的一种符号体系作为要素,电视以声音和画面两大体系构成其符号系统。声音和画面在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声画各自负载的功能为交换内容的。交流的结果便是声音和画面在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中间环节的产生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交流的结果。因此,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

无论是“主画论”还是“主声论”,看到的都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内部的互斥机制,强调的都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斗争,以为强化某一方面的叙事功能,必然削弱另一方面的叙事功能,这其实都是片面思维的结果。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声画之间除了相互对立、排斥之外,其本质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使其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既非声音在功能上取代了画面,也非画面在功能上取代了声音,而是声音和画面都可以负载或共同负载了某方面的电视功能。就是说,电视声音或画面某一方在某一方面功能的强化,并不能削弱另一方在这方面的功能,而是在这方面出现了边缘区域。由于电视声画互补机制的作用,电视声音和画面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这就出现了两种相切的边缘区域:一是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切的边缘区域,二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功能上的相切的边缘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的互补机制日益强化,这种边缘区域必然走向扩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实际上,“主声论”和“主画论”的努力都是这种努力,双方都试图准确界定以至强化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忽视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的趋势。

在电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面前,发挥作用的应是电视声画的内在的整合机制。从系统论动态原则看,由于电视声画的互补机制的作用,引起了声画内部的变化,发生了不平衡状态,这时就有新的行为,将无序导向新的有序,建立新的平衡,同时又向着比受到干扰以前更加稳定的平衡前进。这就是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即对电视声音和画面的基本属性、基本功能和审美观念的调整和规范。电视声画的内在机制并不允许“边缘”区域的无限扩大,因为“艺术越接近到它的或一界限,就会渐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限线那边东西的本质”。[6]这时候,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就会自我调节,在旧有本质的基础上,整合相切时产生的特质,从而建立起新的本质,完成更高形态的本体建设。实际上,在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同时,这种整合就已经发生,“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就是这种整合的表现。或许,“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如朱光烈、黄匡宇先生指出的那样,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台却是电视声画内在机制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合,不仅涉及电视传播的基础,而且涉及电视的本质。我们以叙事理论审视电视声音和画面,并综合争鸣各方的观点,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首先,电视传播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以“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资格被归入现象之列的,语言的交际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在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接触时,他都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哪怕是极其简单的所谓“寒喧”,也要运用语言来进行。正因为这个缘故,只要有社会生活的存在,只要有人们之间的接触,就要有语言。从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语言。人类创造了语言,以语言来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生命的诞生与终结这一点上,人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然而,人却因其精神的存在可以不死,精神的不死在于语言符号。人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却被语言符号锁定并流传下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这个文明离不开语言符号。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如朱先烈先生分析的那样,文明社会人的交流,他们的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借重于语言进行的,文化、教育、科学都是用语言构成的,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视也不例外。语言不仅是电视传播的基础,也是画面解读和阐释的基础。

其次,电视传播以叙事为本质。电视的本质是什么?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否定了对电视本质从电视定义方面作出的理解,认为“电视的第一本质是对新闻的传播,而不是什么第九艺术,也不是什么画面纪录”。以新闻传媒作为电视的本质,笔者不能苟同。从传播学观点看,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由于是电子媒介,电视时效性强,保存性、选择性差,这些是电视传播的特点。认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仅仅看到了电视传播时效强的特点,试图以一个方面的特点概括本质,显然是片面的。仅符号学的观点看,电视声音和画面分别包含了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指代性,符号总是代替某一事物,它承载一定的内容(概念、意义),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符号的基本属性是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从电视承载的符号看,怎么也难以得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的结论。

那么,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入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电视属大众传播,查尔斯·莱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7]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惟一的一种贯穿始终都避免叙述的电视节目是那种依自身的交替规则结构十分明显的节目:例如游戏节目,体育锻炼节目、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音乐节目、体育竞赛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也在悄悄发挥作用。比如说,一场足球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队胜利和另一个队失败的故事,可由体育竞赛播音员来叙述”。[8]因此,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第三,电视主要通过声音叙述表现、画面描写再现。语言基本上是一个听觉系统,语言的模式是一种时间中的系列运动。在运动中,语言符号主要由声音负载。电视声音是一个时间流程,它在时间中运动,是历时性的。叙述是一个过程,是线性的、流动的,也是历时性的,是时间的艺术。这与电视声音的特质是相同的。因此,电视声音主要承担了电视的叙述表现功能,电视亦主要通过声音(语言)叙述表现。当然,电视并不完全依赖声音叙述表现,画面也可以叙述表现,声音亦并不只是承担叙述表现的功能,它也可以描写再现。

电视画面负载了非语言系统的全部具象性符号。它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主要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再现是描写性的,共时性的,这与电视画面的特质相一致,因此电视画面主要承担了描写再现功能。电视并非仅仅通过画面描写再现,声音也可以描写再现。画面的叙述和声音的再现就是电视声画互切的边缘区域。

第四,电视声画一体,交相扶持。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艺术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性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一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如骨肉难分,相辅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因此,我们说电视是声画一体的时空复合艺术。

笔者认为:非要在电视声音和画面中分出以谁为主,无异于非要在人之手足中分出以谁为主。声音和画面各自承担着电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之间可以交叉,但不可能互相替代。强调声画一体,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声音和画面的功能,声画交替扶持,互相补充。有的论者将声画两张皮现象归咎于“声画结合”,“声画同构”,是不够准确的。声画两张皮现象是强调声画互斥机制造成的,无论是以声音为主还是以画面为主,都无法解决两张皮现象,而声画一体,为声音和画面共同完成叙事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更能解决声画两张皮问题。

收稿日期:2001-06-18

【参考文献】

[1]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判[J].现代传播,1999,(5).

[2]洪民生.繁荣电视音乐,为屏幕增光彩[J].电视研究,1991,(3).

[3]广播电视业务[M].电视业务,1990,(1).

[4]高鑫.电视艺术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贝特朗菲.开放系统模型[J].哲学译丛,1983,(2).

[6]剔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M].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7

“八方山水”的意蕴与内涵是授引中国文化之源——周易八卦正隅八方之说,是指坎离震兑(四正方)、乾坤艮巽(四隅方)八个方位。其中既包罗着金、木、水、火、土生克互参的五行自然规律,又蕴涵着阴阳依存、相互生化的事物发展妙理。充分凸显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及超凡的创造力。而“山水”二字浸润着中国文化人由对自然山川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形而上理性把握的一种人文情怀。“山水以形媚道”、“物我为一”即是这一情怀的终极诉求。如果将这种人文关怀放置于世界优秀文化的座标上,依然显示出其卓而不群、宏约深美的文化品格。因此,“八方山水”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品牌,浓缩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它的诞生——必将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亦必能为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术定位与宗旨:

1.以研究中国山水画为课题的纯学术性团体;以集体的智慧探究中国山水画笔墨本质与形而上构成因素的演进规律;延展和深化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及内涵。

2.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立足时代,彰显个性。

论坛将不定期举办系列专题性学术研讨会。

“八方山水”人员构成

学 术 导 师:龙瑞

学 术 主 持:刘曦林王鲁湘

特邀学术顾问:

刘大为程大利范扬曾来德

主 要 成 员:

石峰刘罡张民生张桐瑀

张培武韩国栋熊红纲管苠㭎

“八方山水论坛”第一、二回

2009年7月29日上午,“八方山水”论坛在北京凤凰岭美术馆成立,成立当日即举行了第一次座谈会。后于2009年10月18日在北京凤凰岭美术馆展厅二楼学术报告厅,以“中国山水画的现状与问题”为论题展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以下是座谈会发言(顺序:张培武、韩国栋、龙瑞、程大利、王鲁湘、曾来德)和研讨会内容(顺序:刘曦林、张桐瑀、王金石、王涛、龙瑞),林旗峰整理。

张培武:龙先生在退休之前,想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搞一个学术团体。现在“八方山水论坛”成立了,如何让“八方山水论坛”与其他地方的学术团体不一样,作为一个长期的山水画团体?目前以8位学生为主,再准备请8位先生,包括龙老师的朋友,让这个民间团体短小精干,以凤凰岭为平台,做一些事情。今天请大家一起讨论“八方山水论坛”如何发展,怎样办出我们的特色。我们“八方山水论坛”学术团体不仅仅需要繁荣,更重要的是找到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

韩国栋:“八方山水论坛”缘起于一个小活动,其中“八方”缘起于周易八卦,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内涵。我们的论坛不是简单的搞活动、办展览、出画册,而是有我们自己理论上的认识和方向。那么“八方山水”到底做什么事?作为画家,当然首先要画画,其次要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八方山水论坛”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也要逐步完善自己的体系。今天请各位老师来就是要给“八方山水论坛”把把脉、定定位。

龙瑞:今天参加“论坛”的成员,都是在国家画院进修时的同学,是咱们历届山水画班上画得比较好的画家,在学业和艺术上有追求、有抱负,为人处事也不错,也有想做一番事业的理想,加之这几年在各地建立了很好的人脉关系,这样就为自已的艺术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30多岁进画院,深知体制内外的区别,以前也有些有志之人成立了许多画会、创作基地,但运转一段时间之后成就不大,有的自生自灭了,有的商业味太浓与学术性渐行渐远,有的掺和了行政问题很难再作深入的学术思考,结果有些想干的事一直干不了……

“八方山水”很有意义,符合山水画的学理,又有北京凤凰岭美术馆这个平台,自然环境也不错,是个很适合创作、教学、研究的地方,艺术家们在这里可以放弃一切世俗和功利,在一起畅所欲言,自由自在地交流研讨,一来修行养心,二来针对中国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些讨论,还可以在一起探索与解决笔墨的语汇、语境等问题。这样一种“游于艺”的雅聚方式,有利于人的心身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国家对文化建设很支持,又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民间组织对中国画很有兴趣,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经验可作范例,仍处于一个磨合期。我们的活动最好做到双赢,当前的艺术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一位艺术家首先艺术要好,人品要好,市场的高低也是对艺术家的认可。前段时间去成都开会,有个单位拿出很多地,以每5亩作为一个单位租给画家,入驻的艺术家已有一百多户,当地政府很支持,这也是对文化的一种贡献。那个单位还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产业很发达,这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模式。所以体制内有体制内的优势,体制外有体制外的潇洒,因此不一定非要进画院,进了画院还要评职称,于是就很看重名利,这种名分一多,画家在一起就有各种想法了,甚至有的会反目闹情绪,很多开会就成为走形式。还是自己搞一些比较轻松的集会为好。“八方山水论坛”在凤凰岭美术馆成立有着很深的意义。这种雅集方式是值得大家去认真思考的。今后大家把各自的才能发挥出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程大利:今天参加“八方山水论坛”我很高兴。在座的都是有抱负、有理想的画家。人生如果没有目标,他的生存价值是模糊的。我建议这个组织应该建立在结社和雅集之间,需要一个宗旨,一个纲要,下次聚会要有课题,大家提前准备,配合展览会更好。目前中国山水画有一个很好的趋势,但现在山水画过多的强调了社会功能,山水画还有一个更高的功能是使人高尚,净化心灵。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这个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提高了文学素养就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一个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优秀作品可以影响人的品性,山水画的养生、养人、养很重要。有的画家激情有余,内敛不足。我希望大家紧贴山水画的本体搞研究。你们这个组织的成立真是可喜可贺!有这么一个好的氛围,吸引来这么多的好老师,大家在一起潜心创作、举办论坛,这非常好,希望一直坚持走下去!

王鲁湘:“八方山水论坛”是一种很好的运行机制。任何成功的社团要有几个条件:一是内在心灵的需求,而不是利欲的需要。二是需要有核心的内容。三是需要一些地方上的财力、人力支持。还需要一批理论人才,甚至所谓票友,大家一起参与。“八方山水论坛”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组建。说到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关系,体制内有两种组织,一种是学院,一种是画家组织。体制外就是一些自然形成的组织形式,更注重讨论艺术的实质。

一个艺术家需要学术上有成就,更要有很高的涵养。艺术在本质上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他更关注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也包括了养生和尊重生命,而西方更崇拜燃烧生命。中国的艺术追求永恒性,所以我们以这样的目标来从事活动,展示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有同道。毕加索说:“风格是什么?它可是艺术家的大敌……”许多人从学院出来以后进了画院,其实就是在为国家服务。在画院体制下,就是要为政治服务。我们需要一个轻松自如的环境,要想办法让艺术返回本体,至少在心态上有一个很好的安排。流派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信息闭塞。现在的信息很发达,所以风格之间的互相影响很严重,也就造成了全球化的影响。有的理论家不赞成文化壁垒,在这样的情况下,论坛要集思广益,走出自已的路。我们可以韬光养晦,不一定非要把学术表现得很鲜明,当代艺术强调批判精神,这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东方是生长型的思维方式,两千多年以前的概论对现在仍然有意义,这个论坛中的课题可以和画没有直接关系,大家也应该培养一些专业以外的兴趣,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曾来得:我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我想说得具体一点,我们的宗旨是从事艺术和学术活动,要想达到高水准、高目标是很困难的。开始很容易,过程却很艰难。建设好美术馆也是很艰难的,这些活动需要一个领军人物,面对生存问题,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一是带头人需要一种供养精神,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因为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我想“八方山水”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1.既然是探讨学术和艺术,就需要有深厚的学养,还应该把商业味减弱。2.要把商业和学术分开,要形成一个说话不受金钱支配,敞开心扉交流的组织。很多人容易被名利所左右,但我们不要因为现实和名利而乱了自己的方寸。每个人都要有付出,用自己的付出来成全别人,不能每个人只讲自己,一定要有牺牲精神。3.要有门槛,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样的组织才有发展,做到为优秀的艺术家和学者们服务。不够条件的人坚决拒之门外,包括自己身边的人也要看清楚。4.作为艺术家最好要单纯一些,不能太复杂,艺术需要纯粹,包括艺术家对利益的态度,都是检验一个人品行的标准。作为龙老师的弟子也要带好头,我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去配合大家开展今后的活动。

刘曦林:今天“论坛”给我的感受是——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北京有一流的文化资源,有很多的博物馆、风景区,郊外美景如画,这些都是画家所需要的资源。凤凰岭美术馆能提供临摹、写生、创作、吃饭、住宿和休闲,功能很全,为大家创造了很舒适的条件,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做一番课题研究。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北京举办的大型画展络绎不绝,质量也很高,参与其中,一定能获得不小的收益。多与名家进行交流,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已,升华自已对中国画的认识。当今画坛,有许多人太浮躁,很少有人能踏踏实实地坐下来作点学问、练练书法、读些唐诗宋词,认认真真地将不健全的文化课程补充一番,把有关画里画外的问题悟透,把基础打牢,这才是最重要的。

张桐瑀:21世纪的中国画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向,发扬传统对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穿越千年至今还能被人们所尊崇,就说明了很多道理。现在,世界各民族都在建设自已的文化。中国的画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打造自已的绘画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在绘画上要重新对传统进行审视,从现代的角度将传统的精华进行提取,作为我们创作中国画的动力和支撑。中国画的造型方式与西方的造型方式不一样,从轮廓到笔墨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两种文化产生的两种造型方式,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直接用西方的造型方式画中国画,所以,中国画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形象很生动但是没有笔墨,造型很准确,但是没有韵味,风格很强烈,但是没有品位。这都是中国画坛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八方山水论坛”就是梳理和探索这些问题的平台。

王金石(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的山水画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画种,早于西方的风景画1000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山水画走了一段弯路,特别“’85新潮”,中国山水画受到了西方洋画的一些影响。当时黄秋园办了一个画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一下子让人感觉到传统又获得了新生。这又牵扯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一个比较问题。西洋画是以色彩为语言体系,山水画是以笔墨为语言体系。龙瑞先生提出的“正本清源”体现了对山水笔墨的重视,“正本清源”本就是指在中西结合过程中如何保留中国本源的东西,也就是中国画的笔墨和中国文化。这些根本是不能丢掉的。要继承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注重体味生活,也要强调书法用笔,这是学习中国山水画很重要的方面。

王涛(安徽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画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画一定要姓国。以一个国家的名称来命名,说明它的内涵肯定是与纯粹的绘画不一样,中国画要有中国特有的修养和文化内涵。诗、书、画同源是中国画的规律,符合这一规律才是中国画。

黄宾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画家,但目前对黄宾虹的研究和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深入得进去,真正能看懂黄宾虹画的画家很有限。对画家来说,从画中看到的美感与自已想象中的美感相贴切,找到与个人的审美情趣、气质、修养、性格相吻合的艺术语言,这一点很重要。而黄宾虹正是这样的画家。

龙瑞(总结):今天大家讨论的是一个大问题、大概念,也是每个艺术家、画家所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国山水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八方山水”论坛的召开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中国山水画虽然进步很快,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国画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一个学科,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取向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拥有自已完整的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及文艺等方面的认识。现在国家、社会、学术界等各领域都对中国画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在这个时候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们更要敢于坚持我们的民族文化,敢于坚持中国山水画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这是在世界上建构我们国家艺术形象所必须要作到的。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8

【关键词】Flash;二维动画短片;基本技法

动画是建立在造型艺术和视听艺术基础上的独特艺术形式,动画的艺术性需要电影思维和视听语言,同时动画又具有绘画特征。Flash软件由于具有良好的文字编辑、图形图像处理、影片剪辑和声音综合合成等能力[1],所以是二维动画短片入门制作的首选软件。那么如何利用好软件的自身功能做好短片呢?

一、早期准备阶段

动画短片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动画短片的创作不但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动画短片的创作还需要一个好的剧本。剧本是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动画剧本的基本特性就是营造具有原创性的幻想空间[2]。

1.剧本创作

动画短片创作要根据剧本做相应的分镜头剧本,而Flash软件自身带有场景管理功能,可以把动画分镜头剧本按场景进行单独编辑(如图一)。Flas的创作可以说既依赖于传统动画又有区别。同时参照分镜可以把设计稿直接画在FIASH里,一来可以成为以后创作很好的依据,二来可以较好地控制动画的节奏。

2.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是一部能够吸引观众成功动画片的重要环节。造型设计师不但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动画的特性能够完全掌握,这样才能创造出形神兼备的造型。但不管是动画的角色造型还是场景造型,都要与动画片整体美术风格一致,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Flas软件主要采用了矢量绘图方式,矢量绘图可以达到无限大而不失真,同时,因为矢量图具有图形颜色单纯的特点,flas多数以整块的色彩平涂方式出现,给人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的视觉感受,此外图像处理方面也有各种丰富的特效(如图二)。

在造型设计时,传统动画的绘制要靠动画师的熟练手感一次成型,且对线条要求比较高,在flash软件中,只要通过图二中的A(选择、变形)、B(变形工具子选项)两个模块即可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且图形可以任意修改。

二、中期制作阶段

1.动画阶段

在传统动画制作中,工作之前由设计稿人员向原画提供每个镜头的设计稿。原画设计要按照导演的意图,根据镜头设计稿的要求,设计每个镜头的关键动作,给动画人员画出运动的要点,标出中间加几张动画,同时填写摄影表。原画设定动作所需要的中间过程由中间动画人员来完成(如图三)。如迪斯尼的全动画中间张数加得多,所以片中人物动作柔软且弹性十足。动画的工作枯燥而复杂,它们需要配合原画设计去完成一个复杂的动作过程,动画工作除了包括中间画的基本技法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要求。它们必须掌握动作过程的形态结构、透视变化及运动规律等各种技巧,用准、挺、匀、活的动画标准线条仔细画出每个动作。动画本身是连接原画之间的变化关系的过程画面,并且要将顺序号码填写准确,同时要认真读解摄影表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多层动画互相交换层位的动画镜头,动画人员千万要小心从事。

Flas的角色是矢量图形,并使用了“库”和“元件”,所以运算快。Flas的动画方式多,如逐帧动画、补间动画、路径动画、遮罩动画、行为动画等[3]。且flash软件是关键帧动画软件,只要有关键帧(即相当于传统动画中原画),动画就可以通过软件自己生成,大大节约了时间和动画制作的成本(如图四)。

2.动检

传统动画制作主要负责检查动作是否连贯,线条是否符合标准,人物形象是否准确,更重要是否达到导演的制作要求。传统动画的流畅度检验主要是靠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动画师目测,观察动画短片是否符合各自的运动规律,但往往难免出现误差。

Flash的“洋葱皮”(绘图纸外观功能)功能大大提高了动检的效率,即使是软件自己生成的补间帧也能在舞台上清晰显示出来,物体的运动规律清晰的在舞台上显示,便于创作者迅速检查出问题所在。激活“洋葱皮”功能后可以任意帧数的观察舞台上物体的运动轨迹,既能整体观察整部短片的运动规律,也能观察局部帧的动画运动情况。

三、后期合成阶段

传统动画的后期含摄影、剪辑、冲印等繁琐的工序。

Flas在绘制过程中即可经常进行测试,检查播放以及检查动画的动作、节奏等。整个动画制作完成后,可以使用“”或“导出”命令进行输出,若用于网络展示多会选择SWF文件格式。

Flas以占用空间小,传播速度快而彰显特色,对于动画中的声音合成可采用MP3格式音频文件,MP3文件由于音质好、文件小,更重要的是便于和flash兼容。有部分音频文件难以与flash兼容,所以通常可以通过其他软件进行格式转行,达到MP3要求后再对其进行导入编辑。

Flash后期音频编辑时还可以对声音的大小进行控制,常见的两种形式是时间控制和帧控制,在多场景编辑时,建议选择帧控制,时间控制比较适合单场景声音编辑。

四、结语展望

因为flas入门门槛低,所以现在相当数量动画者一味滥用flash创作自动补形功能,造成了很多动画中的动作僵硬,缺失动画原本的一种灵性,原本为软件的一大强项,反而造成了阻碍技术进步的一大绊脚石。

Flas作为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其间每个流程对理论和技术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可以说flas是移门综合的艺术。在艺术上,动画制作人员需要有严谨专业的美术造型理论知识,具备合理准确的色彩运用能力,还需要高超的使用画面讲故事的技巧;在理论上,动画制作人员需要掌握动画原理,熟悉动画运动规律等电影视听语言;在技术上更要熟练掌握flash及其相关软件等。

回顾整个FIASH动画的创作过程,总体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对FLASH动画的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了FIASH动画创作的基本环节,掌握FIASH软件的基本功能,就能够尝试进行FIASH动画的创作。但是,要创作出高水平的FLASH动画作,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作热情,特别要掌握动画的基本技法,对FLASH动画的创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必须经过充分前期准备,具备良好的基础之后才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陶力.flas创作中的综合艺术表现[J].中国科技博览,2009.

[2]葛竟.影视动画的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3]陈红娟.基于Flash制作2D动画的理论探讨与技术革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作者简介:

动画制作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三维动画;教学改革;课程

当前,动画产业在我国呈现出一派方兴未艾、生气勃勃的气象。在动画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动画人才的培养,从来都是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我国在基本动漫制作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认真总结、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的问题。知识不可尽数,学习的类型不可尽数,但毫无疑问,每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目的和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做好三维动画软件技术知识的教学。就必须对三维动画软件技术的知识有一个明晰而正确的认识。

1 三维动画简述

3D动画是三维动画的别名,三维动画是一种新兴的电脑技术,它是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首先在计算机中用三维动画软件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设计师按照所要表现的物体的形状和尺寸大小来建立模型和场景,然后再为这个模型设定运动的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和其它动画参数,最后为所建立的模型设定特定的材质,并为其打光。剩下的可以直接交给计算机自行运算了,结束后就可以生成预想的画面。

2 当前三维动画教学现状

1、教学过程分散,缺乏交互。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组织顺序安排授课。三维动画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模型的建立、修改器的应用、材质和贴图的制作、灯光与摄像机的设置,以及简单动画制作等模块,很少涉及综合应用性的实例。

2、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校的整体招生情况来看,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自我约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3ds Max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较少,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不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致使掉队的学生越来越多。

3、教学重点把握存在偏差。由于三维动画的制作离不开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导致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把针对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任务基本是围着这些软件展开,如3DSMAX、MAYA等。现如今,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迅速,软件更新换代也较快,学生需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软件的学习上,通过教学,学生们虽然能够熟练的掌握三维动画软件的使用,并能制作一些三维动画图形,但在三维动画的创意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三维动漫作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体,没有文化内涵的三维动画就吸引不了观众。

4、教学方法落后。现在很多学校的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主要安排在机房进行,其优点是教师在讲解三维动画制作软件的应用和举例时,学生可以同步跟上教师的进度,进行及时练习,避免了在传统多媒体教室授课时,由于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演示,学生不能及时练习,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但是在机房授课也容易出现所谓一步一动的情况,即教师操作一步,学生模仿照做一步,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完全是机械的模仿。

5、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传统多媒体教学中理论授课与上机操作分离,往往是上一节理论课,接着上一节实践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软件的基本操作,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例,学生处于被动听的角色。如果说在课堂上,学生还能够基本理解教学内容,但当学生课后自主上机实践时却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学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练习,知识掌握不牢固,授课的效果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常常在上机时,教师还要向学生重新讲解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容易迷失学习方向,丧失学习兴趣,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差。

3 三维动画教学改革措施

1、创设情境,案例教学。突破教材原有内容的安排顺序,精选一些能够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案例,创设恰当的情景,引入教学内容。创设情景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内容有什么用处。另外,在精选教学案例时,一定要下功夫,要选取一些趣味性强、有吸引力、囊括知识点比较全面的案例,好的教学案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更新教学理念。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中,其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学会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3ds Max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将教师、学生、3ds Max教材及教学媒体、网站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综合素质的培养。三维动画的学习光靠平时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是不够的,它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去有关企业实习,参与动画的制作,了解社会对于动画制作方面的要求和公司对岗位的需要,不断的补充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同时,学校应与有关企业合作,多提供给学生以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这样学生在就业方面就有优势。

4、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设计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和“校企联合型”教师。学校要对这样的实践行为给予时间上和财力上足够的支持,多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社会和企业中去,熟悉和了解产业结构及其需求。和企业之间建成长期合作意向,和企业间形成“培养―实习―就业”的良性循环体制,这样极其有利于实践性课程在企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加强。

5、加强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在美术基础上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那么,怎么做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学生可以多去听一下,提高一下艺术修养,也提高一下美术鉴赏能力,至少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样的画看起来舒服。其次,增加一些美术基础课程。现在,我们学院就为想要选修三维动画类课程的学生开设了一门《美术设计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就是讲解一下色彩、构成和构图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属于是“先天不足后天补”了。

4 小结

近年来我国的动漫产业迅猛发展,对三维动画制作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技工院校要抓住新兴产业发展赋予的机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更多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为中国动漫产业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凡,王世旭等. 3ds Max9中文版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夏祥红. 3ds Max9中文版动画制作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