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22 11:38:52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名称;概念;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孟景舟(1965-),男,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04-04

“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或者说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对这种复杂性的尊重,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立场,将“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职业教育概念在我国也素存争议。在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创立以来近百年的时间里,曾经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名称之争,即20世纪初的“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20世纪中叶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20世纪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可以说,一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职业教育名称之争的历史。每一次争论都是以一个术语取代了另一个术语,同时也就意味着在强化了一种内涵的同时,弱化了另一种内涵。然而,每一次用行政或法律方式从表面中止的名称之争,并不意味着这一争论的真正结束。例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虽然重新确立了“职业教育”术语的官方地位,但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学界,“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仍是两个常见的基本用语。也许结束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即用一种名称去代替另一个名称,并为此长期争论不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教育术语的处理办法,从行政上看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即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它并没有消减原来各术语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因此,从学术意义上讲,未必是科学的。尽管如此,它为我们处理此类问题带来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即:职业教育的各种名称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基于此,本文对职业教育各种名称的使用进行了思考。

一、关于职业教育各种名称的使用

(一)关于“职业教育”一词的使用

就像素质教育一样,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的思想或观念,而不指任何一种具体类型的学校或教育,类似于美国的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作为思想或观念的职业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要为职业做准备”,和普通教育思想相对,在一定程度上和专业教育、专门化教育同义。我们可以说职业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也可以说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还可以指和职业有关的课程,如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等,使职业教育从等同于“职业学校”或西方的“vocational education”的狭义化中解放出来,还其汉语的本来意义。

(二)关于“技术教育”一词的使用

技术教育一词,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在学科意义上,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使之成为该学科的名称和基本概念。二是在制度意义上,用“技术教育”涵盖原来的“职业教育”,其含义是指正规学制系统的、所有以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学校教育,包括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性的专门院校或者普通教育中的技术性科目等。

(三)关于“职业培训”一词的使用

“职业培训”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术语使用,和技术教育不同,它是指各种非学历的岗位培训,包括企业培训、社会培训和学校培训等。也可以和“技术教育”一起并列使用,指所有的以培养各种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政府文件或会议中,用“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代替“职业教育”,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实践用语。

二、关于职业教育各种名称使用的理由

(一)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使用,分别指“作为思想或观念的职业教育”和“作为制度或实体的职业教育”,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正确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遗产,符合它自身的发展逻辑

我国职业教育在初创时期,主要受到两种模式的影响,一种是所谓的美国模式,一种是所谓的德国模式。美国模式的职业教育其实主要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明确说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而德国模式,则是具体的职业学校。因此,两种模式实际上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范畴。按照德国模式,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内涵,而按照美国模式,则会使职业教育的内涵无限扩大,从而也就使它特定内涵淡化。在当时,许多争论都是由于我们无法用语言将两种不同范畴的东西表达清楚。这种语言上的混淆带来的争议,如关于高等教育是不是职业教育等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使用,就可以结束这种无谓的争议。同时,也使“技术”和“职业”都成为一个连续体,消除西方阶级社会的残余影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专门化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整个教育也都具有了职业的性质。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如果说“职业教育”曾经作为一种具体的学校或教育类型的话,在今天,它越来越成为一种观念、成为一种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本文对“职业教育”一词使用的建议,符合它自身发展的逻辑。

(二)在学科上采用“技术教育”一词,是因为与现在的学科名称“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相比,它最能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语言上最简洁、最少歧义

“职业教育”一词的歧义性已经反复阐述,在这里无需赘言了。“职业技术教育”一词,最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外来的翻译词汇:职业和技术教育;一种按我们汉语理解为:职业的技术教育;一种是按照德国文化理解为:职业性技术教育。且不用说这三种理解方法的涵义差距如何,单就一个词充满着如此不同理解方法本身讲,其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或基本术语或基本概念,都不是非常合适的。因此,“技术教育”一词是最佳的选择。

(三)在制度上采用“技术教育”一词,能更准确反映国家的战略意图,更好地平衡技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两个体系问题的争论,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

1.能更准确反映国家的战略意图。对事物进行分类,一个是为了研究需要,一个是为了现实需要。也就是说不存在为分类而分类。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先生就主张“应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管理上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这种类型的人才为目标,来明确职业教育的内涵”。[1]我国当前之所以在教育中突出一种称之为“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别,是因为它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政府对这种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在文字表述上虽先后有不同,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包括应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2002年、2005年两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等,但这些人才实质上都是技术人才中的一类。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2]因此,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图,实际上就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而“技术教育”一词,最能恰当地反映国家的这一意图。而许多围绕着职业教育概念和名称的争论,不问国家的用意何在,只借口历史或只借口词典或只借口外国,为分类而分类,为概念而概念,结果使“职业教育”一词走入虚幻,反过来又会误导实践。

2.避免两个体系问题的争论。将教育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即一个普通教育体系,一个职业教育体系,不符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演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观念的变化,现代教育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迹象,进一步发展的趋向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3]原来的片面的教育将变成“多种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4]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无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个同质的连续体。因此,所谓的“两个体系构建”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要完全变成现实,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格局还未打破的我国,在一定时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立的状况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强调“普教教育职业化”,而且要强调“职业教育普通化”,以便使这两种教育朝着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5]如果认同了这一点,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如何就不应该与此相反。

3.能更好地平衡技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关系。如果认真检讨一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它丧失了原来技术教育的精英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不管职业教育的称谓如何,我们还是保持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精英性技术教育体系。在中等教育阶段,有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技工学校,有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的中等专业学校,也有为就业作一般准备的各种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有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性大学。在当时,由于整个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而事实上中等专业学校是被纳入统一高招或者在中学阶段是经过专门选拔的,非但如此,就是技工学校在最初也带有选拔性),确保了整个技术教育的精英性。而到上个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技术教育的精英性被瓦解了。在中等教育领域,首先中等专业学校被归入到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实际上和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没有任何差别了;技工学校由于广招应届初中毕业生,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事实上,这两种学校都只起到了分流的作用,而不再有任何选拔的意义。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入学人数的急剧膨胀,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地位迅速下降,被与新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归入一类。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中等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技术教育)都成了最末流的教育,都是那些学业最差的人在读这类教育。显然,技术教育不应该是学业最差者的代名词,而应该是对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集合体。学习西方的职业教育,我们往往只重视德国,而认为英国的职业教育落后。其实,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首先在它有成熟而完备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而英、法等传统的欧洲国家,在确保技术教育的精英性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英国的技术中学以及重视高等技术教育的传统、法国精英性的高等专科学校。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有利于我们在技术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4.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从政治意义上看,职业教育是等级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它成了一个逐渐被淘汰的东西。如美国政府就采取“易名”的作法,来提高职教的地位和声望。1988年,美国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处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处。该处处长W.沃特认为:“不改名就不能克服(公众对职业教育反应消极的)这种现象。”1990年《卡尔·珀金斯法案》要求实现实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衔接,进一步助长了易名的趋势。至1992年,全美国至少有15个州(部分易名的州不计算在内)的职教机构(随后研究机构及学术团体)更改了名称,以“专业”或“技术”取代了“职业”二字。[6]发展技术教育是近十多年来世界教育出现的一个强劲动向。[7]从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的性质来看,目前两类学校在功能、目标趋于相同。[8]因此,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是一种符合潮流的选择。

(四)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视为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包涵关系,首先反映了在实践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发展成了两个相对独立体系的事实。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学校、社会和企业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不同职责

这一点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我国是典型的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我们常常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看作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有三方面的功能:就业准备、升学和公民教育。就业准备虽然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但不是惟一的功能。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普通教育筛选机器下的“收容站”。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教育救国的迷梦中诞生的,曾经在解决民生方面,对它寄予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今天我们对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仍然存在着过分夸大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现象。例如,媒体在报道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时,常常习惯从学校找原因。技能型人才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在这里不好说清的问题,但技能型人才单靠学校是无法培养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9]因此,把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归咎于学校,不但有失公允,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事实上,正是由于我们把焦点集中在学校职业教育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和企业在培养技能性人才方面应该尽到的职责和义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和工业化水平,都到了要纠正片面重视学校职业教育,突出以企业和社会为主的职业培训的时候了。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列使用,也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需求。同时,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术语使用,可以使长期困扰我国职教界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变得容易,如:是采用大职教观还是采用小职教观?是以需求为动力还是以供应为目标?是“就业需求”第一还是“技术目标”第一?等等。首先,将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列使用,就使“小职教观”的问题不攻自破。其次,职业学校或者技术学校无论怎样改革,都无法对生活作出即时的反映,而只能为就业做基础性的准备,具有“人才储备”的特性,因此,它应该是‘以供应为目标”,“技术目标”第一;而职业培训是直接面向岗位,它应该受制于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第一。

(五)本文对职业教育术语使用的建议,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和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大众传播和交流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狭隘化的过程。vocational education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的贴切的名称应该是“技工教育”。[10]直到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然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理解为旨在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手工业者”的教育。[11]显然,如果我们把vocational education直译成“职业教育”,是在重复一个错误,也同时为“职业教育”歧义化并为此争论不休埋下了祸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概念问题,首先是一个语言逻辑问题,是一个如何将vocational education本土化或者中国化的问题。说得明确点,也就是如何按照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使“职业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它的语词意义相和谐、相统一。

关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

概念与语词是密切联系的......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概念与语词虽然是有密切联系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区别。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是人们认识的结果;而语词却是一些表示事物或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笔画,是民族习惯的产物,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但是不同民族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语词却可以是不同的。

由于语词与概念有密切的联系,许多语词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就是概念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词应用的混乱,就同时也是概念的混乱;定义一个语词,同时也是定义一个概念。因此,形式逻辑要求概念的明确与准确,同时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地与准确地应用词语。

概念通过语词来表达......就语言方面来说,同一律要求:如果一个语词(语句或一组语句)表达概念,它就必须表达这个概念。同一律要求语言(语词,语句或一组语句)有确定的意义。

利用语词歧义的诡辩、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等,都属于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错误。

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如果一个语词同时表达了几个不同的意义,这就犯了语词歧义的错误。[12]

根据形式逻辑的以上要求,首先,“职业教育”一词的概念意义(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与它的词语意义(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发生了冲突。其次,也正因为如此,它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本文对职业教育术语使用的建议,避免了这种逻辑错误,使各种术语的词语意义与概念意义相和谐,从而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语词歧义问题。

三、结语

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争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它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认识,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对于职业教育名称争论的思考,即便在现实行政上起不到任何影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毫无意义。至少有一点价值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这就是促进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无论如何,职业教育毕竟已经成为在大学传授的一门学问,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贫瘠。正如K.鲁宾松对成人教育学科所作的评价那样,[13]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研究生专业,同样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受到威胁。这样一个状况,最终势必要影响到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概念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对概念的争议,是所有理论生长的起点。任何问题的争论最初基本上都是概念之争,最终也还是概念之争。[14]正是围绕着概念方面的争论,构成了作为学科本身的知识。因此,对职业名称争论所作的思考,是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提高其学术品质和文化含量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访谈录(I)职业教育是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8.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72340168526266368/20051113/1410685.shtml.

[3]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世界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7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7.

[5]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5.

[6]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7]李济英.世界教育发展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

[8]张国庆等.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英汉词汇[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136.

[9](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58.

[10]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0-4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9.

[12]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22,266.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2

何志清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1.5

身高(厘米)

175cm

体重(公斤)

69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江西南昌

技术职称

中级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895212****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江西省南昌市南京东路33号

邮编

330000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5年9 月 至 2008年12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 本科

专业描述: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美学、汉语史、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

2005年9 月 至 2008年12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 本科

专业描述: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美学、汉语史、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

任职公司名称: pp点点通南昌开发部 。

php程序员

工作职责和业绩:

php mysql程序员 网页游戏开发

任职公司名称: 南昌之窗 。

2009年2 月 至 2012年3月

php程序员

工作职责和业绩:

任职公司名称: 恒远贸易 。

php 开发工程师

工作职责和业绩: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互联网

现从事职业:

网页设计/制作/美工

现职位级别:

中级职位(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期望月薪:

4500-6000元

目前月薪:

4500-6000元

可到岗时间:

面谈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江西省、广东省、江苏省

欲从事行业:

互联网、广告/营销/公关、建筑工程/房地产/建材

欲从事职业:

广告、文案/策划、高级秘书/助理、网页设计/制作/美工、网站编辑

技能特长

熟练掌握PHP,html,CSS,MYSQL,JavaScript(jquery) 语言。了解pyhton, linux 服务器操作。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第二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兴趣爱好

熟练掌握PHP,html,CSS,MYSQL,JavaScript(jquery) 语言。了解pyhton, linux 服务器操作。

自我简评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称谓 称谓词 《论语》 分类

称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称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称谓也能帮助人认识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论语》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作,它是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当时人物和情景的真实反映。《论语》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考察能够很好地反映先秦时期的词汇特点以及社会面貌。本文从词类、语用、词义三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判定,对这些称谓词进行数据化描写,并从中归纳出其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论语》称谓词的判定

称谓词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马宏基、常庆丰在其研究新时期称谓语的著作《称谓语》中,定义“称谓词”是“指称对象是人,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把称谓等同于名称,《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了这一定义,该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中指出,“称谓词”是“对人的称呼”,他把“称谓词”等同于“称呼”。而《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称谓词”为“称呼,名称”,包含了前两种说法。本文定义“称谓词”为:“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示个体所处社会位置的称人名词,具有社会交际功能。”在具体的判定中,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

第一,依据词类来判断。首先,称谓词是词的一部分,必须符合词的特征。词是具有一定语音形式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所以诸如“执鞭之士”“六尺之孤”等表示称谓的短语就被排除在外了。其次,称谓词属于名词,它是名词的子集。《论语》中部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直”,指“正直的人”,我们把这类词也放在称谓词中讨论。

第二,从语用上判断。《论语》中称谓词的语用特征主要有自称和对称、尊称和敬称。人称代词具有交际功能,但是不能表现出特定的身份。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吾”在《论语》中出现了113次,其中孔子对学生称“吾”有86次,学生对孔子称“吾”出现4次,他人对孔子称“吾”出现5次,其他情况下“吾”作第一人称出现18次;第二人称代词“尔”共出现21次,孔子对学生称“尔”出现16次,他人对孔子称“尔”出现1次,其他情况出现了4次。上述两种情况下,人称代词所代表的主体是不固定的,有时是孔子,有时是学生,还有指代其他人的。由此可以看出,《论语》中的人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可以根据对话人物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被排除在称谓词的范畴之外。而另外一部分表示自称和对称的词,如“朕、后死者、躬、夫子、师、门人、小子、鄙夫”等,这些词在功能上等同于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但是后来没有出现可以取代它们的人称代词,所以我们将这类词划为称谓词。

第三,依据词义判断。称谓词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论语》中出现了许多对姓名的指称,如“丘、参、求”;还有对地名的指称,如“泰山”。王力先生认为,“指称人名、地名的称为‘专名’”。如果仅依词类这一条判断标准,是可以把姓名和地名划入称谓词的,但是称谓词还必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而姓名和地名并不具有这些词义,所以被排除在外。

依据定义及以上三条判断标准,经统计,《论语》中的称谓词共有91个。

二、《论语》称谓词分类描写

称谓词的分类标准不一,依据内容可以分为社会称谓和亲属称谓;依据称谓词的来源和构成形式,分为本称、喻称、代称、用事、别称、省称、仿称、方言;依据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分尊称或敬称、美称、谦称、詈称、蔑称或憎称、昵称或爱称、奉承、戏称或谑称。因为《论语》涉及面广,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通过称谓词反映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本文依照内容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分类描写。

(一)社会称谓

《论语》中的社会称谓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称谓、职业称谓、身份称谓、年龄称谓、情感称谓、性别称谓。这些称谓词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特征。社会称谓共85个,占《论语》称谓词的88.5%。

1.社会关系称谓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部分内容都是孔子与学生、孔子的学生与其学生的对话,所以《论语》中的称谓词很多都是反映师生关系的,此外最多的就是涉及君臣关系的称谓词。

1)表师生关系

a.称呼弟子

“弟子”表示“学生”义一共出现5次,一般都是孔子对弟子的称呼。

(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雍也》)

“二三子”出现6次,都是孔子对其学生的称呼。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门人”出现8次,大部分都不是出现在对话中,而是在描述性的语言中对学生的称呼。

(3)门人问曰:“何谓也?”(《里仁》)

“小子”表“学生”义共出现6次,多是长辈对小辈的称呼。

(4)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治长》)

“从者”出现3次,义为“跟随的学生”。

(5)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b.称呼老师

“夫子”作对孔子的特殊称谓共出现30次。

(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颜渊》)

“师”出现3次,义为“老师”。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

“木I”出现1次,其原意是“铜质木舌的铃子”,引申为“人民的导师”。

(8)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2)表君臣关系

a.称呼臣子

“臣”出现26次,义为“臣子”。

(9)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泰伯》)

“帝臣”出现1次,义为“天帝的臣子”。

(10)帝臣不蔽,简在帝心。(《尧曰》)

“大臣”出现3次。

(11)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先进》)

“故旧”出现1次,指“故去的臣子”。

(12)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

另外,“下”也有“臣子”义。

(13)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素)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敌),愉愉如也。(《乡党》)

b.称呼君主

“君”出现46次,用来称呼古代的天子、诸侯。

(14)信君不如君。(《颜渊》)

“上”出现9次,指身处上位的人或年长者。

(15)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2.职业称谓

《论语》的内容涉及面广,有各种类型的职业称谓。每一类在原文中最多出现1次。

主要有:工(工人)、士(读书人)、士(士人)、执御(赶马车的人)、执射(射击手)、鄙夫(庄稼汉)、夫子(老师)、农(农民)、圃(菜农)、行人(外交官)、学者(学者)、使、士师(法官)、女乐(歌姬)、鼓(打鼓的人)。

3.身份称谓

《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则在战国末期。那时中国正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等级森严,《论语》是儒家经典,其语言特征契合正统思想,对身份的称谓有严格的区分。

对官职的称谓:南面(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宰(总管或县长)、有司(管事者)、太宰(官名)、公卿(官名)、帅(将领)、下大夫(官名)、上大夫(官名)、小相(赞礼之人)、老(大夫的家臣)、臣大夫(家大夫)、大夫(大臣)、诸侯、晨门(司门)、冢宰(宰相)、陪臣(家臣)、赍(诸侯)、大师(太师)、封人(边防官)、令尹(官名)、君子(在高位的人)、大人(在高位的人)。

对百姓的称谓:奴(奴隶)、庶人(百姓)、民(老百姓)、众(大众、百姓)、百姓(百姓)。其中“民”出现42次,“众”出现了13次,“百姓”出现5次。

对君王及其妻室的称谓:朕(帝王的自称)、躬(君主的自称)、天子(最高统治者)、先王(逝去的君主)、夫人(国君的妻子)。

对神灵的称谓:社(土神)。

4.年龄称谓

《论语》中作年龄称谓的词一共有8个,其中“冠者”是用儿童头上戴的帽子指代儿童,“杖者”用老人手里拄的拐杖指代老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部分称谓词依据年龄来分,有以下几类:

a.表示儿童的有“童子”,共出现3次。

(16)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述而》)

b.表示年轻人的称谓词有:“弟子、冠者、后生、匹”等。

(1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

c.表示老年人的称谓词有:“先生、杖者、丈人”等。

(18)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

5.情感称谓

称谓语中有系统的礼貌用语,根据不同的对话内容使用不同的称谓。依感彩的不同,本文将《论语》中的情感称谓分为美称和贱称。

1)美称

《论语》中有很多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行的内容,“君子”作为道德上完美的人被儒家推崇,《论语》中出现最多的美称就是“君子”。“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指道德高尚的人。例如:“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另外还有“乱臣”(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善”(好人)、“贤”(贤德的人)、“圣人”(贤德的人)、“人”(人物或者人才)、“直”(正直的人)等美称。

2)贱称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共出现20次,指“无德之人”,例如“小人比而不周”中的“小人”就是指道德品质低劣的人。此外,还有“野人”(一般人)、“枉”(邪曲的人)、“不能”(能力弱的人)、“罔”(不正直的人)、“后死者”(孔子的自称)等贱称。

6.性别称谓

《论语》中没有专门对男性的称呼,一般的称谓都是指男性,出现了6个对女性的称谓词。除了“夫人”“女乐”“妻”“母”以外,“妇”出现了2次,指女子,“女子”出现了1次。男性称谓居多的主要原因是,《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孔子及其弟子都是男性。

(二)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者以某种制度、形式(收养、再婚)形成的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论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不多,仅占11.6%,主要包括:“父”出现25次,指父亲;“母”出现10次,一般与“父”连用,指母亲,例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兄”出现4次,表示“兄长”,例如“以其兄之子妻之”;“兄弟”以“兄弟”之义出现了4次。另外,还有“子”(儿子或女儿)、“鬼”(已死的祖先)。

三、《论语》称谓词的特点

称谓词作为词汇的一部分,反映了汉语词汇在先秦时期的特点。另外,称谓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分析《论语》称谓词的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音节特点

据统计,《论语》称谓词中单音词共有34个,占37.4%,复音词57个,占62.6%,复音词的数量远多于单音词。

从复音词的构词方式来分析,许多词是由构词能力较强的词根构成的。其中名词性词根构成的复音词有25个,占所有复音词的43.9%,数量最多,也最典型。

由词根“者”构成的复音词共有5个,如“从者、冠者”。由词根“子”构成的复音词共有10个,如“夫子、弟子”。由词根“夫”构成的复音词有4个,加词根“人”的有3个,加词根“天”的有1个,“臣”有2个,“生”有2个,“三”有1个。

(二)文化特点

称谓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面貌和社会观念。《论语》中的称谓词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

《论语》中的称谓词体现了等级差别,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有明显的鄙视与不屑,例如对庄稼汉的称谓是“鄙夫”,对奴隶的称谓是“奴”,而对帝王称“天子”,统治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称谓有明显的差异。

《论语》中的官职称谓一共有22个,占社会称谓的25.9%,这个比例已经相当大了。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称谓,大夫也有“上大夫”和“下大夫”之分,可见先秦社会等级森严,有严格的官职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论语》称谓词的判定主要应该依据词类、语用、词义三个标准。通过对《论语》称谓词的分类描写可以发现,《论语》称谓词中复音词居多,《论语》中的官职称谓词十分丰富,而且对不同等级的人的称谓相去甚远,这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的。

参考文献:

[1]畈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5]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伍铁平.男性直系亲属称谓的类型比较[J].语言论文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4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已派员赴湖南指导湖南检察机关查办该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一旦发现有人涉嫌构成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要严肃查办。

湖南高校职称评审前,评委明码标价、开房收钱的事件令人咋舌,然而并不是只有教师行业才有这种腐败潜规则。除了教师外,医生也是职称考试非常热火的行业之一,也同样有着不可告人,而又众所周知的黑色利益链。

像一块抹着蜜糖的鸡肋

“职称评定中的明码标价早已成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显规则’。”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田凯(应被采访者要求为化名),同时还是北京一家医科大学的教授。这样的身份让他亲身经历了职称评定以及教学评定的不易。他向记者透露:“可以说,现在职称评定的不正之风,从硬件指标,申请科研课题要给课题评委送礼,要给学术期刊编辑、编委送礼,到了评审环节还要给评审评委送礼。”

“职称就像是一块抹着蜜糖的鸡肋。”采访中,田凯的朋友贾梅用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她对职称考试的看法。

目前已从北京一家中型医院退休的贾梅,也曾是职称考试大军中的一员,说起自己评定高级职称的历程,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是中专毕业,后来上了一个夜大,工作了十多年后也到了评定高级职称的阶段了。医生职业的职称评定需要年资、外语考试、论文以及最后的评审。英语考试我是连蒙带抄,论文也属于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写,只能四处托朋友和领导‘借论文’,然后再通过熟人找到期刊编辑‘送钱’来完成论文的硬性指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单位因职称而上涨的工资额度不尽相同,一般月工资增加200元到700元不等。贾梅就告诉记者,按照一般医院的规定,工资是跟着职称走的,职称每提高一级,工资加千元左右,“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们医院大家对职称考试都十分在意。”

既然职称与这么多的“好处”相关联,但论文、外语等关卡又难住了不少人,如何“突破”这些关卡就很有讲究了。记者了解到,在职称考试的背后,一条黑色利益链已经形成,论文的甚至到考试的替考,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获利的可能性。

“一项职称考试可以说支撑着很多边缘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职称考试,后来又曾经受人请托帮助朋友“通过”职称考试的田凯,对于职称考试的利益链深有感触:“近年来,由于国家有关方面对于职称考试的‘硬件’要求越来越高,环节增多了,其中不公正的规则也就逐渐增多了,职称评审的真正意图就渐渐地歪了。”

“近两三年,北京很多三甲医院在评职称的时候增加了硬性指标——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而这个科研项目给谁的大权,又掌握在本单位以及科研项目的立项资助方手中。为了‘争夺’项目,新一轮的‘厮杀’又开始了。”田凯不无感慨地说。

对于其中存在的人为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教育研究所所长秦惠民教授认为,这反映出我们社会在道德底线上的失守,和在行使公权力的职务行为中对职务行为人的监管问题,不仅是个体道德问题,应属于职务性犯罪,应该依法追究,绝不姑息。评职称是一种公权力的行使,不能把公权力私权化,把本应合法、合理、正当行使的公权力变成私下交易,这违背了公权力应合法合理、正当和规范行使的基本要求。

国外也有“”

2011年,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为了职称评定发表文章而被非法期刊诈骗的北京医生。近日,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是高级职称,在教学领域也是教授级别了,终于“不用再折腾了”。

“近年来,因为医生行业的整体素养在上升,来了很多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导致这个职业的职称评定所要求的硬件上升了不少。现在论文不仅要求在中国的核心期刊刊登三篇左右,还要求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上述医生向记者透露说,“难度的上升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他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已经有专门的公司为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进行运作,“只要写成个初稿,然后交给这类公司,从文章修改润色到寄到国外,然后专门有国外的人员与国外期刊进行沟通,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

“不过,总体来说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文章还是很难的,在其他很多行业还是很少见的,所以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在了国内期刊论文的发表上。”田凯说,论文抄袭之后甚至不改只言片语只是把自己的名字替换上的事情现在并不少见,“论文‘弄’好之后,就是找期刊编辑了。”

“如果要想约定在什么时间或者是尽快,还要另外付‘加急费’,这和一般要支付的版面费是分开另付的。”贾梅根据自己的经验向记者表示。

田凯向记者提出,由于近年来职称评定,尤其是高级职称评定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行业中的论文抄袭、申请科研项目和评审中的腐败现象在基层越来越严重,“这里面存在着人才分配不均,但职称评定要求一样的问题”。

“在当前的医疗运行和管理体制中,医生职称无疑直接关系到医生的经济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依据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一名医生要想晋升为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在指定的医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已经成为一项硬性考核指标。然而,依据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指望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能够多出科研成果,显然不现实。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生评职称所需要的论文从哪里来?”田凯说,事实上,一般具有科研条件和能力的医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大医院,而中小基层医院的医生,即使有能力有时间也几乎没有条件进行科研。在如此背景之下,买论文或抄袭论文,就成了基层医生获取更高级别职称的最方便、最快捷且最有效的途径了。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文化;称谓语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2-02

一、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中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的用语。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文化的渊源不同,称谓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英日两种语言中称谓语,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中所凸显的个体与群体意识。

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该意识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维基百科中,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自由主义则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被西方国家所强调的“人权”在根本上也是源自于自由主义的观点。平等主义除了包括民主平等、众生平等、人人平等思想之外还主张两性平等待遇的思想。三者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着西方国家人们的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则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思想,该意识主要包括集体主义和等级制度。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等级制度则是把所有人或团体分成各个等级的制度。日本人的座右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指的就是等级制度。

三、英日称谓语中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亲属称谓主要是指对亲属成员的称呼;社交称谓主要指对非亲属成员的称呼。本文对英日两种称谓语的分析主要基于这两大方面,但又具体细分为亲属称谓、女性称谓、职务与职业称谓和敬语与谦语称谓,后三种将社交称谓具体化。下面就每一种称谓语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挖掘出两种文化中所渗透出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1.独立思想与归属思想。就亲属称谓而言,英语亲属称谓词不区分长幼,且辈分高低不占重要位置。英美人喜欢互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在英美家庭中,brother和sister这两个称谓语使用的频率是很低的,大多直接称呼名字以表亲昵并且表示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等同性。子女(包括儿媳或女婿)虽然也称父母为father,mother,但也可以直呼其名,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十分融洽。总之,从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可以看出,以人的年龄长幼或家庭中的位置来称呼个人是以群体来抹煞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想。而相对于英语亲属称谓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个体意识这点来讲,日语的亲属称谓要复杂很多。如,一对新婚夫妇在家庭中刚建立起一种婚姻契约关系,尚不构成血缘关系时,在家里妻子可称丈夫的名字、爱称或人称代词“あなた(老公)”;丈夫可称妻子的名字、爱称或人称代词“きみ(你)”等。而当他们的孩子降生后产生较为稳定的血缘关系时,夫妻间的称谓便以孩子为核心彼此称呼,即:丈夫会称呼妻子为“ママ、おかあさん(妈妈)”;妻子会称呼丈夫为“パパ、おとうさん(爸爸)”。不仅如此,家庭内的其他成员之间的称谓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一样称呼“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ばあさん(奶奶)”,爷爷奶奶也不再对儿子、儿媳称呼名字或人称代词了,会随着孩子叫“パパ、おとうさん(爸爸)”、“ママ、おかあさん(妈妈)”。这便是日本家庭中以家族成员最年幼者为核心使用他对家庭成员的称谓在家庭中相互称呼的体现。之所以会有这种称谓习惯是与日本传统文化中“家”的观念不无联系的,它体现出日本人对“家”的归属思想,是相对于英语称谓中的个体独立思想存在的。

2.男女平等与男尊女卑。女性称谓语从构词的角度来看,多是通过加入词缀“-ess”构成,如waitress,actress,poetess等,而不是独立成词,常给人以附属、依附于男人的感觉。但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称谓语发生了变化。在18世纪末女权运动的萌芽到19世纪后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的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如:chairperson,fire fighter,salesperson等中性词。总之,从英语女性称谓语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主张男女平等的强烈意识。而据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调查过的40个主要国家的性别观念差异来看,日本排名第一,是性别观念差异最大的国家,这点从对女性的称谓语中可见一斑。日语中对女性的称谓更多地体现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此外,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会被冠夫姓,这点也可以反映出日本社会中女性不过是依赖于丈夫存在的“附属品”而已。

3.人人平等与权势突显。就职务与职业称谓来看,英语中除为数不多的Doctor Li,Judge Harley,Queen Elizabeth之外,很少出现与权势相关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使用Mr.,Ms.或单独使用sir和madam。在与英美人接触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Don't call me Mrs. Pullen,just call me Sally.”从中可以看出人虽然是社会的产物,但在西方社会中每个人身份的定位并不因为职务或职位的高低来评判,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的观念。日语的称谓语则往往会与职业、职务以及职位的高低相关联来凸显对方的身份地位。日本人对比自己年长、职位高的人不使用人称代词,一般使用对方的身份地位名称。从职务的角度看,高到国家元首,低到小组长均要称呼其身份地位名称,如小泉首相、本田社长等,这些称谓无论在何处使用,只要使用对象正确就无不显示出该人在其集团(国家、公司、部门等)内的核心地位,该人要对其所处集团负责,比其职务低的人则要绝对服从于他,服从于该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便是日本人的群体意识在社交称谓中的又一体现。

4.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在敬语与谦称方面,英语称谓语中敬语表达极少,如your Majesty,your Excellency,your Highness或第二人称单数thou(您),是人们祈祷时对上帝的敬称,现仅能在诗歌中找到。谦称更是少之又少,如在进行汉英翻译时经常会遇到这种词汇空缺。如汉语“鄙人”这个词是自谦的表达,即贬己扬人,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但译成英语却要译为“I”,不能译为“my humble self’,原因是西方人主张“自我本位”,崇尚和提倡自信,他们认为过分自谦是信心不足、懦弱的表现。但日语中的称谓恰恰相反,当对方的身份地位在自己之上时,涉及对方的称谓均要用敬称,涉及自己的则要用谦称,同时也会尽量避免使用“わたし(我)”或“わたしの(我的)”等表达。在商务往来中,谈及自己的公司时要说“弊社”(鄙公司)或“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称对方的公司要说“社(贵公司)”等。尽管会使用“うち(我们)”的说法,也是将“我”至于整体之中,并非独立出来。这与日本人的“他人本位”思想、“集团意识”有直接关系。

称谓语的使用不仅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更与人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有关,处于社会交际网中的人在什么场合选择什么称谓语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外在反映。本文从亲属称谓、女性称谓、职务与职业称谓和敬语与谦称四个角度阐述了英日两种语言中称谓语所蕴含的独立思想与归属思想、男女平等与男尊女卑、人人平等与权势凸显,以及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的思想,即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个体意识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群体意识。当然也正因为语言具备强大的交际功能,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不论是英语称谓语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还是日语称谓语中承载的群体意识都不是绝对的。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2]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93-96.

[4]李星.中西社交称谓词映射的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161-164.

[5]毛代梁.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家”观念和结构形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

[6]王秀文.日本人称谓的选择与民族心理[J].外国问题研究,1993,(4).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 跨文化交际; 面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48-001

一、引言

社会称谓语在人类称谓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会称谓语的选择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信息的迅速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对汉英社会称谓语及面子系统的研究不仅是社会语言学发展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二、面子及面子系统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职业等多方面的不同。选择正确的合适的社会称谓语,就能够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也不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从而才能实现交际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

1.面子

面子概念是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Hu Hsin Chin)女士于1944年最早提出并且介绍到西方的。学者们一般把面子定义为:面子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随后美国的社会学家 Erving Goffman 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关于人际间关系的研究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面子”(face work)这一概念,Goffman认为面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交际会话中双方要尽力保护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之后Ron Scollon 和Suzanne Scollon 提出了独立面子及参与面子,以及影响面子方略的三个因素即:权势(Power)、距离(Distance)和强加程度(Weight of imposition)。

2.面子系统

A.尊敬面子系统(Deference face system)

尊敬面子系统是指交际双方关系平等或接等,但却存在距离的情况时所采用的系统,其具备的特点是双方的关系是对称的,但存在一定的距离,彼此独立。比如两国之间的交往就属于这种面子系统,或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教授进行学术交流时,彼此称呼Prof.+姓名的方式称呼对方,以示尊敬。

B.一致性面子系统(Solidarity face system)

一致性面子系统是指双方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共同之处,互相关注,并且没有权势或距离差距的系统,其特点是交际双方关系对称,相互间距离小。例如朋友和同事之间,多属于这种一致性系统。

C.等级面子系统 (Hierarchy face system)

等级面子系统是指交际双方认识并尊重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主要特点是双方关系是非对称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地位高者 “向下说话”,地位低者“向上说话”。通常情况下,这种面子系统发生在企业界、教育界或者政界当中。

三、面子系统在汉英社会称谓语上的实现

1.一致性面子系统在名字作为社会称谓语上的实现

在美国社会中,“英语称谓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以交换名字(FN)为主,第二种是以交换职衔加姓为主即Title+LN,第三种是非对称性的称谓”(Fasold,2000:8),即一方使用Title+LN,得到FN的称呼,一方以FN的称呼,得到Title+LN的称呼。把名字作为称呼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交际的双方在年龄,地位上有很大差别。这说明,英语社会中的人们,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2.等级面子系统在职位、职业、职务、头衔作为称谓语上的实现

在汉语社会中,把职位、职业、职务、头衔作为称呼的称谓语使用的现象纷繁复杂,在各行各业中都相当普遍。比如把职业作为称呼:老师、记者,大夫,医生,会计,律师等;把职位作为称呼:经理,董事长,主管;把职衔作为称谓语:官衔:县长,市长,省长,局长,科长,处长;职衔:教授,副教授,研究员,高工;学衔:博士;军衔:上校,中校,少校,上将等,这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以及儒家的“礼”文化都有深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种的因素都使得汉语社会的人们都非常重视保持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并且认同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对权力和等级是接受的。

3.等级面子系统在拟亲属称谓语上的实现

拟亲属称谓语即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把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特殊的称谓语,比如称呼与自己爷爷年纪相仿的老人为“爷爷”、“大爷”等。拟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从侧面反映了汉语社会更注重等级面子系统,原因主要在于在中国社会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礼”文化的影响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主张“三纲五常”,臣子必须效忠皇帝、儿子孝顺父亲,妻子遵从丈夫等等。

4.尊敬面子系统在职位、职业、职务、头衔作为称谓语上的实现

在英语社会中,用职位、职业、职务、头衔作为称谓语数量很少,而且范围也很有限,比如主要使用的职业、职务称谓主要有医生(Doctor), 神父(Father),参议员(Senotor),修女(Sister),牧师(Priest),教授(Prof.)[5]。与这些称谓语在汉语社会中的使用相比,它主要体现了对受话者的尊敬,主要使用了尊敬面子系统,而不是等级面子系统。

四、结论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汉英社会称谓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反映了在社会交际中各自有侧重的面子系统,汉语社会更侧重等级面子系统,英语社会更侧重一致性面子系统。在跨文化交际中,认识选择正确的面子系统,有利于决策合适的面子策略,从而选择正确的社会称谓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7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社交称谓语是任何语言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恰当地使用社交称谓语是人们有效地进行社交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语言、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语社交称谓语的特点、适用语境、称谓方式及其使用的限制因素,意在说明在当今英美社会中如何恰当地使用社交称谓语并揭示其内在的指示信息

关键词 社交称谓;指示信息;社会;文化

0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交往中,人们总要以某种语言形式去称呼对方,这种称呼用语就是称谓语。曲彦斌对社交称谓语定义如下:社交称谓语是反映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称谓语是人际关系中人们身份、地位及角色的称呼信息,要受特定的社交语境限制。称谓语形式与社会地位、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联系紧密。社交称谓语是社会成员之间职业、职务和身份的语言符号,反映了非亲属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交称谓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礼仪。它的运用得当直接决定社交行为的效果。

1英语社交称谓语的几种主要形式

和中国相比,英语国家的社交称谓要简单一些,但却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它的各种称谓方式适应了不同的社交要求。

1.1通称

和汉语一样,英语里边也有很多可通用于各种人士、各种职务和职业甚至各种年龄的称谓语。它们在社交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Sir (先生、阁下) 、Madam (女士、夫人、太太、小姐) 是一组对应的男女敬称语。人们通常用来称呼关系疏远的人。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比如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服务员对男性顾客,等等。Sir 和 Madam 一般不与姓氏连用。可单独使用。英语中的Lady一词也是一个用于女性的尊称语。它的单复数可以单独使用。比如,“ Good morning ,Ladies!”(女士们,早上好。) “Please have a seat, Lady.”(小姐,请坐)。

Mr.( 先生 ) 和 Mrs. 是英语中的另一组敬称语。Mr.一词是Mister 一词的缩略形式。用于男子的姓名或职务之前,是通用词。Mrs.是Mistress的缩写,常用已婚女性的丈夫的姓名或姓之前。这两个称呼用语语气正式,表达不亲密的关系。

Miss(小姐 )用于未婚女性的姓或姓名之前。但有趣的是,美国人现在喜欢用Miss来称呼自己不了解的女性,包括年龄大的妇女,这反映了女性希望青春永驻而社会又投其所好的心理。

近年来,英语中又出现了Ms.这一称谓。实际上,它是由Mrs.和Miss.合成而来的。用于称呼女性,根本不涉及婚姻状况。这反映了英美女性希望保守婚姻隐私不受侵犯的愿望,是妇女要求平等和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这一称谓用语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

1.2职务称谓

用职务或职称来称呼他人既职务称谓。这种方法可用于称呼所敬重的人。一般方法是职称再加上姓名。但这种可被用于称呼的职务在英语里很少,常用的有Dr.(医生、博士)和Professor.(教授)等。英语中还有一种专用称谓,其使用场合极其正式,范围也比较狭窄。如对君主国家制中的国王、皇帝称Your Majesty(陛下);对王室成员称Your Highness( 殿下);对高级官员称Your Excellency (阁下);对法官称 Your Honor(法官大人)。

1.3职业称谓

英美人在公共场合对不知姓名的服务人员可以单独称呼其职业,如Waiter (男服务员)、Conductor(汽车售票员)、Steward \ Stewardess ( 飞机或船上的男女服务员)等等。这是不同的社会分工得到人们一致认同的反映,使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体统。

1.4姓名称谓

同辈、同事、熟人或朋友等之间一般互相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姓名称谓在整个称谓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往往采用呢称,也就是把名字缩短,如,把William称着Willy,把Robert称着Bob.把John称着Jonny,等等。另外,如果是特别熟悉的人,也可直呼其名,既使是年轻人对年长的。英语国家的这种习惯反映了人们不拘形式,期待关系密切的愿望。当然,其相互关系不一定就密切或平等。

2英语社交称谓语使用的一些限制因素

英语社交称谓语的使用有很多限制.既然是使用于社交场合中,那么首先英语社交称谓语的使用应该根据社交场合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必须使用得体的称谓语.其次社会地位是影响称谓语使用的重要因素.在上级对下级、顾客对服务员、老师对学生、军官对士兵等关系中,称谓语的使用往往是不平等的。比如,一些美国白人会对黑人直呼其名,但是期待黑人称呼自己“Sir”(先生),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在英语国家,职业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交称谓。对于一些地位低下收入不高的职业,比如对于一位Garbageman(清洁工),人们往往会委婉地称呼他Sanitation engineer(清洁工程师),也会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餐具维护者)来称呼Dishwasher(洗盘子的),而不是直呼其职业。此外,地区、阶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英美社交称谓语使用的因素。至于个别人的称谓,只有把他们当作群体的代表是才有研究的意义。

3英语社交称谓语的基本特征

英语社交称谓方式虽多,但是却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就其价值观念来看,英语社交称谓体现了尊重个人特征,追求平等,不以资历、年龄、性别等为标准。其使用起来既方便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英美国家人们提倡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追求达到“Every man was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因而在社交称谓语的使用上人们不愿被习俗所束缚,讲求平等,不拘形式。

就其社会属性而言,英语的社交称谓不像汉语一样受宗亲等级影响,人们不希望“依附、归群”。所以没有将亲属称谓纳入社交场合。一位英美女性一定会对中国小孩称其为Auntie(阿姨),Granny(奶奶)而感到不可理解。

就其变化发展趋势而言,英语社交称谓语现正趋向简单化、国际化。究其原因,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的结果。

4结语

社交称谓语一旦形成,总的来说会比较稳定,变化不会太大。英语社交称谓体系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习惯。对于某个特定的人应如何称呼,我们要考虑到他的职业、职务、年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爱好等等因素。得体的称谓语是成功的社交行为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姜望琪.Pragma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8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图书馆 湖北武汉 430223

[摘要]从基本情况、工作考核、工作业绩等方面出发,构建图书情报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从而为图书情报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依据。

[

关键词 ]图书情报系列;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

前言

通过图书情报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能为图书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为图示情报工作效率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工作也朝着更加客观、科学、标准的方向发展。

1.基本情况的量化

对于基本情况量化,可以从工作人员学历水平、任职年限、学术兼职、工作年限、语言水平、电脑水平、荣誉称号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历水平。工作人员的学历得分U1为:研究生得4分,本科生得3分,大专生得2分,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得2分。

(2)任职年限。任职年限量化公式U2=0.04+0.2x-1.6×10-3x2,其中x表示工作人员的任职年限,任职年限得分U2为:任职1年得0.23分,任职3年得0.63分,任职5年得1.00分,任职7年得1.35分,任职9年得1.70分。

(3)学术兼职。学术兼职量化公式为U3=Σx4,其中x4表示工作人员各个学术兼职的得分,学术兼职得分U3为:省级理事以上得1.0分,部级理事以上得3.0分。

(4)工作年限。工作年限量化公式U4=0.056+0.071x-1.9×10-4x2,工作年限得分U4为:5年得0.4分,10年得0.75分,15年得1.08分,20年得1.39分。

(5)语言水平。语言水平量化公式为U5=x/20,其中x表示工作人员在百分制语言考核中的实际得分,在免考情况下,按照60分计算,语言水平U5得分为:语言考核100分得5.0分,语言考核90分得4.5分,语言考核80分得4.0分,语言考核70分得3.5分,语言考核60分得3.0分。

(6)电脑水平。电脑水平量化公式为U6=x/20,其中x表示工作人员在百分制电脑水平统考中的得分,电脑水平得分U6为:电脑考核100分得5.0分,电脑考核90分得4.5分,电脑考核80分得4.0分,电脑考核70分得3.5分,电脑考核60分得3.0分。

(7)荣誉称号。荣誉称号量化公式为U7=Σx7,其中x7表示工作人员各个荣誉称号的得分,荣誉称号得分U3为: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得1.0分,部级荣誉称号得2.0分。

2.工作考核的量化

通过对现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首先是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的量化,先求出各项考核的平均得分K1、K2、K3、K4,然后根据相对应的分值H1、H2、H3、H4,按照2%、3%进行线性组合,从而得出这几项的量化得分。其量化公司为V1=0.02K+0.03H。

其次是年终考核量化标准,先将每年的考核平均值求出来,然后按照量化公式V2=K5/20求出年终考核量化得分。最后是进修培训量化标准,其量化公式为V3=0.137+0.035x-4.1×10-4x2,其中x表示累计进修培训时间,进修培训量化得分V3为:进修培训1月得0.14分,进修培训3月得0.25分,进修培训6月得0.35分,进修培训9月得0.43分,进修培训12月得0.5分。

3.工作业绩的量化

工作业绩量化主要是对的量化,其量化公式为W=Σ15JC,代表论文W最高得分为15分,J表示刊物级别系数,C表示论文参与系数,刊物级别系数和论文参与系数如下表所示。

4.量化结果综合处理

对于基本情况、工作考核、工作业绩的量化得分都会参入一定的人为因素,因此,为保证评审量化体系的客观性,需要将这些基本分数转换为水平分数,其转换公式为:个人水平分=100×个人基本分/最高评分,基本分数转换为水平分数后,要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得出个人标准分。由于个人标准分不能将个人的综合水平表现出来,因此,要根据评职的侧重点,赋予各个基本分权值,通过乘权相加及现任资格基础分,得出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分。

5.总结

图书情报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评价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时,要对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考核、工作业绩等进行量化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对量化结果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客观、全面的对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郭泽,曾标,黄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05):132-133.

[2]吕建辉.论图书情报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2,(05):141-142.

[3]郭国庆,马炳厚,石建等.高校图书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考评工作浅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01):100-104.

中学语文职称论文范文9

[关键词]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效度;专门用途英语测试;阅读测试

一、引言

自1978年以来,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政府对英语的教与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以下简称职称英语考试)是由国家人事部于1999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一项部级英语考试。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该考试才能获得其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对这样一项与职称挂钩的全国范围内的英语考试进行质量调查和分析,不仅对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及单位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也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

现有的职称英语考试共分三个专业类别:综合类、理工类和卫生类,每个专业类别的考试各分A、B、c三个等级。该考试重点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本文首先需要详细论述专门用途英语测试、阅读测试以及效度、信度等测试质量标准的有关文献资料,在此理论基础上对职称英语考试进行效度研究。

2.1专门用途英语测试

与专门用途英语或专用英语(EnglishfDrSpecificPurposes:ESP)相对的是通用英语(EnglishforGeoeral;EGP),两者的区别纵乎在于目的不同——是“专用”还是“通用”。但事实上,用相对的概念来区分专用英语和通用英语必然会导致两者的界线不明。Hutchinson和waters(2002:53)明确指出,区分两者的不是目的的不同而是对目的的意识,也就是对学习者需求的意识(theawaremeasoftheneed)。其实,早在1980年Robinson就认为,对学习者需求的注意(attentiontotheneedsoftheleamer)肯定是。专用英语“定义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这种对目的或需求的意识决定了专门用途英语测试考查的是应试者使用语言实现其专门目的的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很明显,应试者的需求不同,他(她)所应具备的交际能力也相应的不同,那么,专用英语测试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任何一次测试都应是为需求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应试者专门设计的。测试的设计者的最初工作必须是对应试者的语言交际需求。或称目语真实使用情况(Targetlangungeuse)进行分祈和确定。然后测试内容(包括语域、语体、主题、语言技能等)、测试任务、评分标准的确定都应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测试的整个设计过程需要语言专家和专用英语使用领域的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

2.2阅读测试

阅读是一个过程,例如,Hedge(2002)将阅读过程描述为一个有目的的(purpossful)、阅读材料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intemctive)、读者对阅读材料作出评价的(critical)过程。阅读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一过程的结果——理解,例如,Nuttall(2002)强调,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从阅读材料中获得意义(makesenseofthetext)。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测试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对其结果进行考查则容易得多(A1-deroen,2000:3—7)在考查阅读理解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阅读是有目的的活动,测试者应考查读者为了达到阅读目的对阅读材料是否有充分的理解(adeqllaleunde—tanding);二是不同读者的背景知识会有差异,不同的知识系统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以及不同读者作出自己评价的过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测试者应认识到可能有一种以上的理懈是可以接受的。

在影响阅读测试的诸多因素中。有三个主要因素:阋读技能、阋读材料2.3测试质量标准B”hmaIl和Palmer(1999)从六个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如何评估测试质量,这六大质量标准是: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互动性(intersctiveness)、冲击(impact)、实用性(practicality)。其中,信度和效度是保证测试质量的两个主要的标准。

信度是考试分数的基本质量,如果测试成绩具有稳定性,那么这样的测试是有信度的。具体地说,同样的考试或平行卷考试对同样的应试者分两次进行,如果两次考试的分数接近,考试是有信度的,但如果两次的分数相差太大,考试就缺乏信度。效度强调的是考试分数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测试者的测试目的。也就是说,如果测试的内容与测试者想要测试的内容不一致时,这个考试的效度是低的,甚至是没有效度的。Bachman和Palmer(1999:23)认为,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设计出对路的考试内容是关键,在此基础上应尽可能地提高测试信度。

三、分析与评价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职称英语考试进行效度研究实际上主要是具体分析考试内容是否反映了应试者的目的语真实使用情况。尤其是他们的阅读需求。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对它的评价也不可忽视。

3.1分析

笔者参照职称英语考试大纲,从近几年的试卷中具体了解到了考试内容和任务:职称英语考试中的不同专业的区分在于阅读材料的不同,不同的等级表示阅读材料的难度和阅读量的大小,而其它方面的设计是一样的。

3.1.1效度

职称英语考试重点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不分专业、不分等级考查相同能力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现行的阅读考试:

a.阅读技能

根据职称英语考试大纲。应试者应具备六种阅读技能。如果这反映了应试者的实际需求。那就意味着参加各级各类考试的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所需求的阅读技能是完全一样的,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

b.阅读材料

不同专业、不同等级的职称英语考试所选择的阅读材料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材料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应试者平时使用英语的真实情况。笔者发现了以下凡个问题:

问题1.阅读材料在试卷上的呈现方式体现不出文章类型,如书籍、杂志、报纸、文件、信函或电子邮件等;

问题2.阅读材料中插有某些英语词汇的汉语解释;

问题3.职称英语考试要求应试者能够理解本专业或一般的英语书面材料,因此选择了一些主题与专业相关的文章,但是笔者细读内容之后发现,这些文章大多写的是科普知识,明显与应试者的真实阅读情境不符。

其实。这个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考试只分三个专业类别,所选的阅读材料不可能太专业化。

c.阅读任务

职称英语考试有六个题型:词汇选项、阅读判断、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阅读理解、补全短文和完形填空。而在现实生活中,应试者不大可能会碰到第一、第五、第六种阅读任务。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答题方式:应试者从头到尾只需选择就行。首先,这种测试方式不符合现实。而且选择题存在助“猜”的潜势,可能考查不出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各级各类的职称英语考试全是以60为及格分数,这个统一的分数线无法反映出不同行业中的不同等级的应试者在真实语言情境中完成蒯读任务时所需的不同程度。

3.1.2信度

因为笔者不可能对相同的应试者进行两次同样的职称英语考试或平行卷考试,所以这里对信度的分析中,笔者将重点放在评分标准上。职称英语考试中全部是客观题,这就决定了评分的客观性,整个评分过程丝毫不会受到阅卷者主观判断的影响,得出的分数应该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3.2评价

职称英语考试分类别、分等级,从表面上来看,设计者是考虑了应试者实际需求的,而且客观的评分过程也可能使考试有比较高的信度。但是,上面笔者所进行的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分析已经说明了该考试的效度比较低,因此,该测试手段质量不高、意义不大。

四、建议

职称英语考试的设计者有必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提高测试的效度,但同时也不可忽视信度。设计者要开发真实考试模式,真正测到想要测的能力。能从考试结果中了解和预测应试者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能力。显然。

对应试者的语言交际需求的分析是关键,这样的需求分析需要设计者、应试者、该领域的专家等的参与。

在这里,笔者就现行的阅读考试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

a.设计者应尽可能充分建考虑应试者不同的阅读需求,这样的需求分析在每次考试之前都要进行,因为应试者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本文中。由于有限的水平和能力,笔者未能对阅读文章的难度进行分析。实际上,文章的难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mderson(2000:74)指出。在很多情况下,难度并不能够被绝对地确定下来,测试者可以从应试者的目的语使用情境中选择真实的阅读材料。

b.选取的阅读材料要真实,设计者不必在文中提供汉语解释,因为应试者可以使用词典。设计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考试时间的长短。

c.测试中的阅读任务要尽可能地真实。不过,要测试情境与真实情境相一致是相当困难的,对此,Robin(1980:79)通过引用波哥大研讨会(BogotaSemimr)报告中的内容提出,这种任务型语言测试的操作可以是非正式的——在真实生活中,让考查对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测试。

d.应试者应有机会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主观题的存在要求评分标准的制定要准确、细致,阅读考试的评分标准的制定应围绕所测的阅读能力,面非写作能力,笔者甚至认为。应试者也可用自己的母语来回答主观题。此外,对阅卷者的培训和监督一定要严格。当然,为了提高信度,客观题也许可以不要放完全排除。设计者可以采取措施阻止”猜“的行为,如选错答案比不选答案扣分要多。

上文中提到过职称英语考试只分三个专业类别,有些闯题是不可避免的。笔者感觉到,如果划分的专业越多,考试的效度就可能越高。其实,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测试只能是为一个应试者而设计的,因为每一个人的语言真实使用情境都是不尽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