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解剖生理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18 16:33:32

解剖生理学论文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解剖学;中国古代;研究特征

中、西医学的奠基之作分别为《黄帝内经》和《希伯克拉底文集》,二书在对解剖的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希伯克拉底文集》中的人体解剖知识大多与动物解剖有关,是借助动物解剖推知人体;而《内经》则以“八尺之士,其死可剖而量之”的方法,相比之下,后者更加直观与可信,也切合人体实际。

到了公元二世纪,东、西方医学分别以张仲景、盖仑为标志,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彻底分道,进入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医学走入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发展道路,解剖分析的认知方法不再是唯一;而西方医学则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比较中西方古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古代人体解剖起源虽然比较早,在世界上也曾一度领先,但就整体趋势而言,从汉以后,相对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是滞后的;就历史时期而言,相对于西医解剖学,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就对医学理论的贡献是逐步分离的。本文仅从中医古代解剖学的研究特征着手分析,以求正于同道。

1 非解剖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解剖学的发现作了非解剖的解释。如《难经·四十一难》论及“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1]在这里对“肝有两叶”这一解剖特点,用“木”作了“特性”(即功能)的说明。又如《灵枢·师传》云:“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华盖”最初是关于肺位于膈上,位置最高的解剖概念,而在《灵枢·九针论》中对“华盖”却作出了如下解释,曰“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2]于是“华盖”这一位置的概念转化为人体之“天”、“阳”,后世一脉相承也无不在功能上对其加以发挥。这些都是非解剖解释,将对其功能的认识涵盖其中,因此,一些解剖名词术语便被赋予了解剖(形态)和非解剖(功能)的双重含义。

其次是,解剖学知识用非解剖方法获得。如《灵枢·本藏》云:“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3]又该篇在“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3]的前提下,提出“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大肠结。”[4]这里通过皮肤的色泽、纹理来推测大肠的厚、薄、长、短、缓、急、直、结等解剖学特点。显然这种认识并非大量解剖标本观察基础上的,而是据“以表知里”,对肺、大肠、皮肤形态联系规律的归纳演绎。这种获得解剖知识的方法是否合理,还有赖于未来研究作出答复。

另外,还用非解剖的概念比附于解剖。《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色白”,《难经·三十三难》曰“肺白象金。”而实际上肺之解剖色泽并非白色,肺色白是因肺属金,金与白对应,故有“肺色白”之说,并开始有了功能的含义。但后世却在解剖色泽上进行了比附,如《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云“脏腑内景,……喉下有肺,两叶白莹。”文中“脏腑内景”即指解剖的内景而言,“白莹”与表述解剖形态的“两叶”对举,亦说明“白莹”指解剖色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解剖方法因其生长于中国这一独特的背景之下,故长期运用了特有的肉眼直接观察加臆测推导的研究方法。

转贴于

2 脏腑解剖的研究内容,奠定基础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人的脏腑解剖研究。人们通过解剖获悉体内脏器大体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脏器命名。从《内经》到《医林改错》,均着重论述了五脏六腑的形态特征。追溯秦汉以后的医籍,与解剖有关的著作多以五脏论之,其中《五脏论》是从理论上阐明脏腑结构、生理、病理,是根据人体解剖与临床观察、黑箱推导等方法研究的;《五脏图》则是靠人体解剖、比较解剖的实践,观察描绘出人体内脏图,是医生、巧屠、画人共同协作的成果。

在今人看来这些解剖知识是粗浅的,但在脏腑理论形成早期仍然起到了奠基作用,它除了为中医脏腑提供形态学基础外;还通过解剖对体内脏器的功能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在中医学中,依据肉眼观察归纳出的脏腑功能认识不乏其例,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肝藏血”等,不同程度地有受到解剖因素的影响。否则没有解剖便没有脏腑的基本概念,便没有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上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治,也就不会形成藏象学说体系。

以“肝胆相表里”为例,《难经·四十二难》记载了“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西医学证实肝脏与胆囊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胆囊位于肝右叶下方,通过胆囊管、肝总管与肝脏相连。这样,结合《难经·三十五难》的论述,可以推断肝胆表里关系的确认是建立在肝胆解剖位置邻近的基础上,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胆病理上相互传变、治疗上相辅相成。

在祖国医学解剖术语中,还有些是其特有的,在现代解剖学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具体结构,由于古人认识水平的限制,难免将一些“非独立脏器”列入脏腑的范畴,如三焦、命门等。

3 指导临证的研究意义,渐行渐离

从研究意义上看,主要是对中医理论形成之初和古代中医临床的部分疾病有指导意义。在理论方面,可以说古代中医解剖学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如脏象学说的内容是以脏腑为重点的,脏腑的含义最初就是指人体内的组织结构上相对独立的脏器,它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解剖的方法实际观测而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对所认识的脏器组织进行命名、研究讨论,可见脏象学说形成之初,人体解剖学知识便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其次是把所能观察到的许多人体外在客观表现与内脏器官、组织功能联系起来加以认识,然后再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疾病本质进行解剖分析;同时,还融入古代社会人文思想诸学说的成分,希望在不改变人体完整性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系统的认识,从临床表象中推理出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这是脏象学说的另一个特点。由此可见,脏腑概念由最初的解剖器官逐步演变到整体功能单位。这也是古代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发展不同步,甚至相背离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方面,古代中医解剖学对中医临床起到了直接而有效的指导作用。不论是《内经》中记载的脱疽后期截趾术,还是华佗的剖腹手术,都需要有相应的解剖知识做基础,而外科手术的同时又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手术种类也不断增加。古代中医解剖学是创立经络理论的基础,对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脉起止、循行路线与脏腑络属等都是以解剖为基础的,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是在此基础上派生与推演的,直至临床治疗取穴也还是需要解剖骨性标志来确定,针刺过程同样需要了解针下所属脏器,以免误伤。因此,从基础到临床都体现了解剖与针灸经络的紧密相联。

综上所述,中医解剖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早期的临床实践是起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则与医学理论逐渐分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解剖的产生和发展显现了不同于西方的某些特征,中西医学彻底分道,进入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医学巧妙地回避了自身的短处,充分发挥比类取象、抽象思维的长处,在儒、理、道等各种文化的影响下,一直沿着辨证论治的方向研究探讨疾病的因证脉治,而解剖学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指导作用则逐渐分离与淡化。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难经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3.

[2]陈国印.灵枢经新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385-386.

[3]陈国印.灵枢经新识[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217-220.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护理专业 护理应用解剖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90-02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都是以讲授系统解剖学内容为主,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内容,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能满足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1]。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们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探索性的编写并应用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照组:2009级中专护理专业学生220人;实验组1:2010级中专护理专业学生243人。

实验组2:2012级中专护理专业学生286人。三个年级学生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时年龄及成绩接近。解剖学课程均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数相同。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人卫版的《解剖学基础》教材;实验组1使用人卫版的《解剖学基础》教材,并辅以《护理应用解剖》、《解剖学目标检测》等校本教材;实验组2使用校本教材《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含解剖学教学大纲、解剖学实验指导、解剖学目标检测、护理应用解剖等内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理论、示教标本、学生分组观察标本。实验组1、2均在教师讲授理论、示教标本、学生分组观察标本的同时,引入与临床护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知识。例如,在讲解全身的重要体表标志(骨性标志与肌性标志)时,引入这些标志在不同护理技术操作中的意义[2];讲解呼吸系统时,联系气管切开术、胸腔穿刺术、人工呼吸术等护理操作技术,使其认识到解剖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在每一章节授课结束后,以解剖学目标检测为依据进行小测验,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 结果

3 讨论

我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自开设护理专业以来,人体解剖学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讲授系统解剖学内容为主,没有充分的、有针对性的结合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操作,因教学内容太多,学习目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的处境,教学效果不理想。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性的编写并应用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校本教材进行教学。本教材的特点是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护理应用解剖、目标检测、实验指导等融为一体,使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知识密切结合,突出知识的实践应用,体现了护理专业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实,使用本教材可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人数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可行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护理 解剖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10-01

人体解剖学旨在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一门形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在以讲述法为主或全程借助多媒体课件讲授的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参与性差,普遍存在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1]。事实上,解剖学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一门形态学科,与图谱、模型、标本联系密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临床疾病联系密切,如能合理利用这些联系,就能掌握提升解剖教学效率的钥匙。下面介绍几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操作性强,实践课比重大。以中职护理专业人卫版《解剖学基础》教材为例,理论教学为68课时,实践教学为40课时。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会令理论和实践脱节,效率低下,因此解剖教学有必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通过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实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完美结合,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2]。解剖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常用流程为:布置任务――教师讲解――学生分组实践――学生展示――教师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学生实践是主要环节。以运动系统脊柱部分内容为例,可布置任务:说出各部椎骨的形态特点;先由教师讲解椎骨的概况,提出重、难点和关键点,引导学生实践,再让学生对照教材,观摩、触摸标本,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存在联系起来,最后由教师在学生的表述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索求证,并及时反馈;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联系临床、案例教学

人体解剖学定位为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程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密切联系临床实际,才能引导医护生理论联系实践,构建临床思维,确保教学质量。纵观整本教材,有很多内容可以联系临床,如脊柱的韧带、腰椎可以联系腰椎穿刺;三角肌和臀大肌可以联系肌肉注射;胃的贲门、幽门可以联系贲门松弛缓症、幽门梗阻;阑尾可以联系阑尾炎;直肠肛管可以联系痔疮、直肠指检;输卵管可以联系输卵管妊娠,等等。教师在授课中可先讲解剖知识,达成一定知识储备后,再联系临床案例进行提升,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疾病、诊治手段与解剖结构之间的联系;或者运用案例教学法:设置临床案例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总结。联系临床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形象生动,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临床职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三、数字化教学

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人体解剖学相关知识解决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解剖学均以实用为准、够用为度,其对标本的操作要求远低于临床医学专业[4],也正因为此,很多学校的解剖实验室建设不是非常完善,标本模型的数量和种类不是非常丰富,这极大制约着解剖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解剖数字化虚拟实验平台逐渐普及,通过数字化虚拟的影像虽然与标本模型的真实性还有一定差距,但在操作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通过数字化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不受解剖实验室场地和标本的限制,观摩任何器官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甚至可以屏幕投放、网络直播;其次,解剖数字化虚拟实验平台可高精度显示人体的各个器官、骨骼、血管、神经等,使过去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讲清楚的抽象内容,如脉管、神经系统等,变得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再次学生亲自操作数字化平台,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手机解剖学习软件如3Dbody,手机解剖学图集等,也有类似功能,可以使解剖学习变得触手可及。

四、绘图法

解剖绘图,自古有之。图是解剖学最基本的学习要素,很多文字描述都可以用图来说明,图不但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绘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进行绘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胆汁的排出途径循环,血管、神经的走行等需要详细讲解(重点)或推导理解(难点)的内容,均可采用绘图法边绘图边讲解,使学生时刻紧随教师的思路,便于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绘图这个工具,进行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如绘示意图、草图理解巩固知识;在黑白图卡上涂色(奈特解剖涂色书)加深印象;在活体上绘图(血管、神经的走行等)培养学科兴趣;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等。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运用绘图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完成绘图性作业时,其完成程度、认真程度、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均高于文字性作业。

以上几种方法仅为个人在有效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在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科兴趣,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效果较好,可供广大解剖教师参考借鉴。同时,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探索适合解剖学的高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健.论高职护理解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2):150-151

[2]李绍兰.一体化教学在解剖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中外医疗,2008,27(27):86-87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4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1.1理论教学

在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讲解解剖学发展史的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宣传教育片,或聘请解剖学专家开展讲座等,潜移默化地将人文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解剖学家的思想和业绩,旨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病人、追求真理、求知创新的精神[3].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案例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在解剖学教学中也开设了PBL课程.教案选用临床的真实案例,并结合社会、伦理、心理以及医患关系等问题,在探讨案例时,引导学生从医生的角度展开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1.2实验教学

1.2.1改善实验室环境解剖学实验课主要是解剖尸体及触摸观察器官结构.尸体常用防腐剂福尔马林,杀菌效果好,防腐作用强,对各组织的固定硬化效果也好,但对人体的皮肤、感官、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均有严重的毒害.我们在建设解剖实验室时,注重优化实验室环境,营造人文教育氛围.比如在实验室摆放了具有吸附甲醛功能的花草;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虚拟实验系统、通风系统等先进的教学设备;用无色、无味、无刺激性、不易腐烂的塑化标本替代传统的解剖学标本教学.以上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福尔马林的毒副作用,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1.2.2心理疏导医学新生初次接触尸体标本会有恐惧心理,刺鼻的甲醛气味会使他们产生厌恶心理.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强对初学解剖学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逐渐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2.3宣誓仪式“是谁告诉了我们真实的人体结构,是谁在默默的为我们传承着医学知识,这就是我们的无语体师.”虽然尸体已经没有了物质生命,但是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好的阐释了人文精神的内涵[4].因此,在每学期开学初,学生第一次进入解剖学实验室接触人体标本之际,我们解剖实验室要求:所有教师和学生均必须身穿白大褂,整齐肃立,向这些为医学解剖教育献身的遗体致哀,并进行课前宣誓.通过举行宣誓仪式,引导学生对尸体标本有了正确科学的认识,也真正的能够带着感恩的心去理解和掌握人体的正常结构,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更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内涵[5],从而更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1.2.4磨难教育我们要求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清理尸体及残件的工作,并定期参加从尸体池内取送、搬运尸体等劳动,鼓励学生克服娇气,勇敢面对甲醛的刺鼻气味和尸体臭味,引导学生将来在临床一线工作时,不能因为怕脏、怕累、怕麻烦而贻误患者的病情.1.2.5临床医生参与带教我们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参与实验课的教学,临床医生在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操作,耐心讲解重点步骤,并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应肩负的职责和义务,树立以人为本,患者为本,呵护生命,尊重患者人格和权利的理念,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1.2.6小组尸体解剖在分组解剖和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小组尸体解剖”形式,要求学生“以实验室为手术室”,对待尸体像对待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模拟手术操作和讲解时务必科学严谨,在解剖操作过程发生失误时,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查找分析失误的原因以及失误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1.2.7实验室开放我们注重解剖实验室的有效利用,不断挖掘解剖实验室的可利用资源,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既满足学生继续学习课堂上未掌握的内容,又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验室里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创新意识.

2构建人文素质考核体系

我们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构建人文素质的考核评估标准.即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除了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占比重以外,也加入了人文素养方面的考核,从而形成人人讲人文,处处讲人文的新局面.

3培养“社会—学校—社团”三位一体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广泛性、大众性、互动性,有重要的价值引导和行为驱动作用.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暑假“三下乡”医疗卫生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民族地区.近年来,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先后前往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乡镇卫生院、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市、青海乐都县、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等民族地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健康知识宣传、医疗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医疗实践,培养科研和专业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从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们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既教书又育人,既传业又传道,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总之,解剖学处处体现了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将继续挖掘解剖学课程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作出努力.

作者:白静雅 海向军 汪玉堂 何进全 何烨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李方,张宏等.解剖学教学中的医学人文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4):3692-3693.

[2]赵振富,金哲,谢苗等.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解剖学研究,2012,34(5):376-378.

[3]王守安,车艳,钟震亚等.解剖学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素质培育的体会[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260-262.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改革解剖学教学内容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以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可界定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性技术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1]。我校是全国72所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自2002年招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以来,解剖学教学内容一直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共用同一种教材),很多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与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差距很大[2],不能适应实用性技术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解剖学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解剖教研室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试点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进行阐述。

一、以系统解剖学为基础,删去部分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要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应树立为临床护理课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删减和压缩对护理工作来说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为此我们对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如运动系统中简明扼要介绍骨的位置和主要的形态结构,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于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脉管学中部分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内容等进行了删减,但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静脉是临床静脉穿刺、输液的常选部位,肝门静脉及属支与诸多疾病密切联系,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动脉等等,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其走向、分支或属支,才能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此作为重点内容应做到讲“细”、“透”、“深”;感觉器官中删减了内耳的部分内容等;神经系统中明确基本概念,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的同时,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删减了细小的神经分支和分布等。通过删减使系解内容得到了优化。

二、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融入系统解剖学中

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由于学制较短、学时的限制,我们没有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我们把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的内容进行精选,实现系解与局解的融会贯通[3]。如表面解剖(重要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结构;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层次结构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颈部气管、甲状腺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腹壁和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等。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又了解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器官所在区域的层次,有利于护理知识的掌握。

三、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

从护理系实习学生和刚走上护理岗位的人员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不清楚,造成许多人员在操作中的盲目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4],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将应用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内容包括:(1)与注射相关的解剖学知识;(2)与穿刺相关的解剖学知识;(3)与插管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4)与冲洗用药治疗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5)与体位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特别强调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关系,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失误。这样突出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为培养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的高级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增加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临床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依据增加或删减的理论内容,在原来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与护理操作技术无关的实验内容,增加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实验内容,依据解剖学知识精心设计实验,如静脉输液术、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术、心内注射、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等,我们先让学生在护理学实用解剖标本和护理示教人上观察理解解剖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然后模拟临床进行操作,对其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归纳、总结操作中所应用的解剖知识。使学生对所学

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体会

5.1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专业紧密联系的局部解剖学内容、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形成一门内容充实、应用性更强的解剖学课程,该课程既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同时重视了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学应用,这有利于基础知识向临床护理知识的过渡,为后续的临床各科护理学习做铺垫。

5.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优化了学时分配,解决了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了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学生通过学习,普遍反映提高了学习兴趣,开发了智力,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应志国.对高职护理专业设置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41-61.

[2]米志坚.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教学创新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13(2):59-60.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第二课堂;解剖实验;实践探索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院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系统解剖学有大量的专业名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实践,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需大量的实践操作,重要的是,系统解剖学的理论学习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医学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系统进行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医学生更深入更系统的融合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知识,进一步的促进其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1 第二课堂的意义

第二课堂的实践主体为学生自身。因此,学生应当扎实自身在第一课堂所学习的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图谱、材料、文献等提前对需要进行的进一步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学习。这一过程也在相当程度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实践工作的开展使得医学生认识到解剖操作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展开能够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的同时观察尸体的变异、培养了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因此在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时要有意识的引入创新教育理念[2]。

2 解剖第二课堂小组的组建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主要面向临床专业学生。经系统解剖学理论以及实验课考试结束后,根据成绩学生可主动报名,由自身的解剖学老师负责面试主动报名的学生后,选择对解剖学有兴趣有想法的医学生并分成小组,每组5人。

3 解剖第二课堂的实践形式

在系统解剖学学习的学期,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约4小时)和晚自习时间(约12小时)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每次实践活动前,负责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讲解并示范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如何操作、进行。所有实践活动都在解剖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工作按照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尸体解剖

首先,所有的学生都按照制定好的计划、方案来进行分层次的解剖,按照步骤打开胸腔、腹腔,并熟练掌握器官的位置、形态、是否变异等。由于人体的结构十分复杂,学生需要参照图谱、资料等联系解剖操作,并相互交流。其次,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根据进程结合器官的生理功能、临床病例等让学生对解剖的认识有综合的、自主的推断能力。最后,定期开展学术讨论,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提高了判断力、操作能力、推断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3]。

3.2 科学考核教学实践

因第二n堂的实践活动主要为实际操作,因此科学的评价其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我们结合多年的经验,制定并逐步完善、改进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并定期对每个学生以及各个小组进行系统的、严格的评价。这一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医学生的操作能力、知识掌握能力。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尸体的来源以及教学场地的硬件条件有限,因此无法使得每一位有报名参与的学生都能加入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由于加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较多,负责老师无法照顾并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实践经验的缺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的操作过程有诸多不规范的方面。针对以上等等问题,我们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加以重视和改进,加强对学生“三创”教育理念的引导,培养学生创业、创新、创造的活力与动力[4]。

【参考文献】

[1]王栋,党瑞山,黄会龙,等.多管齐下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教学[J].解剖学杂志,2012,35(3):397-398.

[2]朱楚洪,应大君.解剖第二课堂活动与创新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 1737.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7

分析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及基本思路,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探索,让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焕发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体解剖学带来了发展机遇。人体解剖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热点。我校借鉴国内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便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1改革背景及基本思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培养懂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由于中职生知识基础薄弱,三维空间感较差,而解剖学名词繁多,初学者难以较快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利用最新科技成果辅助教学。

2改革措施

2.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编写配套实验指导

2.1.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向学生提供其所需的知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临床相关内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将枯燥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与具体的护理操作进行有机整合,对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解剖结构重点讲解[1]。如引入护理学的导尿术,告诉学生与导尿相关的解剖学结构,使其明白解剖知识的临床应用。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开展教学,为弄清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与人体解剖学联系密切的内容,我们做了大量调查,找出重要知识点,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食管的3处狭窄等,在实验课中对这些知识点加以强调,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突出其在护理方面的应用。

2.1.2编写配套实验指导

教材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校编写实验指导、解剖习题集等措施是有效的。2012年全体解剖教师与实验教师一起编写的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实训大纲》《解剖学基础实验指导》《解剖学基础习题集》,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加强了学生基本知识,强化了技能训练,而且还拓宽了学生视野,为其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我校同样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1)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国内外相关网站、课件、专著收集图片、动画、文本、音频以及视频素材,也可以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摄相关照片、录像,将大量的图、文资料带进课堂,增加教学信息量,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2]。(2)充分利用学校生命科学馆进行现场教学。人体解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课多,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而近距离观察医学标本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其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3]。(3)中职生初次接触医学,普遍感到人体解剖学名词繁杂难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利用动物器官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直观认知。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动物器官进行教学,如用猪肝、猪心、猪肺、猪眼等,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实验室开放与解剖技能训练

为加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我校每学年第一学期都会开放解剖实验室、生命科学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学校技能文化活动月期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解剖技能培训。培训主要从理论和实验操作两方面入手,理论设置6课时,解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人体解剖学的最近进展开设讲座,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培训24学时,学生分组训练,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机会,通过操作训炼,提高学生识别标本结构的能力。

2.4实验考核方法改革

人体解剖学实验考核主要是辨认标本结构,传统考核方法是让学生在标本上指认出相应结构。2009年,我们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标本,然后设计成考试题目,让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考核,并与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发现2009级护生成绩明显优于2008级。3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近年来,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学生取得了较好成绩。为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效果,我们连续对3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我校进行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把临床护理操作有机结合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4]。我们认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临床护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改革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不论是从早期的学习阶段还是内在机制上都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顺应了时展要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和个性得到提高与发挥。

综上所述,我校在借鉴其他医学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因数据收集与问卷调查统计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具体改革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跟踪观察。

作者:杜新光 廖顺顺 单位: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陆莹,张作涛,唐中生,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1):108-109.

[2]张复初.浅谈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7):188.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教学效果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但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教学中,针对骨外科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探索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课题组通过对2010级、2011级选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探讨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扩大研究生各学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级40名(对照班)、2011级48名(实验班)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于第二学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运动解剖学》,2010级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2011级研究生每8名同学为一小组,共分6组,实施PBL教学。两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持续时间均为48学时。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标本操作;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具体步骤:①教师根据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案例教学目标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础与临床结合,包含学习目标、运动系统标本操作、具体临床应用及常见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案;②小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查阅收集资料;③小组讨论,查阅收集资料撰写相关科学论文、相关信息共享,分析标本操作中观察及常见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④集体讨论,论证研究,分别总结,最后由教师综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采用匿名的调查表及调查问卷对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量评估上,通过标本操作、撰写综述及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多数研究生对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课后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组8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外科等常见疑难问题的能力,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教学效果好;10%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的讨论及查阅资料占用太多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不明显。

2.2两组标本操作能力及撰写科学论文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标本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撰写科学论文的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照班与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主观理论考试成绩差距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案优化选择的成绩,PBL教学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是一种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实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PBL整个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运动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提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讨论及实验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将基础与临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情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严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3.2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之前,均在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并通过临床1年的实习,部分研究生同学尚有1~2年的工作经历。在开展PBL教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涉及到运动系统的骨性结构、沟管孔裂等标志、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标志等方面与临床外科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应疾病的关联上。把运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2011级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试验,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学》、《头颈解剖学》、《脉管学》等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3.3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PBL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PBL教学时,学生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式教学[3]。他们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知识了解不一致,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惠雪枫,李小记,王航辉,等.PBL教学法引入神经解剖学教学[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2-603.

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9

1.中国古代法医学的成就

我国很早就有验伤制度。如《礼记》和《吕氏春秋》记载有“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理”即为审理案件的官员,“瞻”、“察”、“视”、“审”是检验创伤的方法。虽然没有用“法医”这个词,但“理”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法医类似。

1247年,南宋的提点刑狱宋慈(1186年?1249年)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了《洗冤集录》。该书集宋朝以前法医学尸体检验之大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法医学专著,宋慈也因此被称为法医学鼻祖。

《洗冤集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检验官吏职责的法律规定、态度原则,各种尸伤的检验和区分方法,以及急救解毒措施等,其中不乏解剖知识。由于《洗冤集录》内容丰富,切合实际,成为宋朝以后历代刑狱官办案必备书籍。我国后来历代的法医学著作,多以该书为蓝本。宋、元、明、清各代司法人员对《洗冤集录》进行了研究、增补、考证和仿效。清康熙年间,律例馆在《洗冤集录》的基础上,汇集了有关解释和论证《洗冤集录》的著作和其他司法检验书籍20余种,加以编辑校正,汇订为《律例馆校正洗冤录》四卷,经刑部颁行于世,俗称馆本《洗冤录》,嘉庆年间王又槐搜集了一些实践过的验案,附在馆本《洗冤录》之后,名为《洗冤录集证》3]。这些书籍有的被译成多国文字,传播到了国外。

法医学与解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中国古代的法医学曾经取得过如此大的成就,为什么没有带动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呢?笔者试以层层探析其原因。

2.中国古代法医学没有带动解剖学发展的原因

2.1文化禁锢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尤其在宋朝,出现了中国医学上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儒医。唐朝韩愈《师说》里,尚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说法,宋儒则以不知医为耻,“为人子者,不能不知医”。儒医的出现,使医学不可避免地更加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这样的文化禁锢下,法医学再发达,也很难促进医学解剖学的发展。

不过,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可以发现在西方解剖学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存在文化或宗教禁锢的问题。1543年,维萨里(AndreasVesalius)的《人体之构造》问世,奠定了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但他也受到了来自教会和抱陈守旧者的攻击,后来被迫前往圣地耶路撒冷朝圣,不幸客死归途。1553年,塞尔维特(MichaelServetus)在《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中描述了肺循环,被宗教裁判所视为异端,处以火刑。可见,在人体解剖学的发展道路中,西方文化的禁锢并不亚于中国。所以,文化禁锢并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2.2身份差异

虽然古代设有检验吏(或称验尸官),但常常并不亲自动手,而是“厌弃秽恶,熏香高坐”,真正进行尸体检验的往往是仵作[]。仵作原本是为人安葬丧事的家族因袭者,被官府临时招募验尸后其身份高于原安葬丧事的地位[]。但仵作仍属于贱役,一般人都不愿从事,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死亡和尸体的忌讳有关,认为晦气、不吉利。而医生的地位相对较高,宋朝偃武修文,重用文臣,重视医学,医官的编制和待遇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医生的社会认同度和地位也大大上升。悬殊的身份地位,也许也构成了仵作和医生之间交流的屏障。

但这种现象亦非中国所独有,西方虽然很多大学设有解剖课,但从事解剖的也往往是地位低下的仆人或理发师,解剖教师站在台上,通常并不亲自解剖。这种身份差异也许在西方延迟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但毕竟最终还是催生了现代解剖学。

中国古代法医学虽然有一些解剖知识,但受到儒学文化的束缚,主要限制于尸表检验2。会不会是这些解剖知识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呢?这个理由或也不成立,因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彻底的人体解剖,应当足以满足当时医学的需求。

3.中国历史上的解剖活动

在我国解剖学史上,汉代和宋代都有过大规模的解剖活动。公元16年,王莽捕获了一个反对党党徒王孙庆。王莽“使太医、尚方于巧屠共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公元1041年?1048年,广西起义领袖欧希范、蒙干等人,被诱捕,两天中有56人斩首于市。宜州推官吴简进行了解剖,并与画工将所见绘成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吴简还作了文字记录,肝、肾、脾、心、大网膜等内脏器官位置的描述,基本正确。此外,还有病理解剖的记载,蒙干经常咳嗽,故肺皱而黑;欧希范少年时有眼病,肝上有白点。宋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杨介根据泗州处死的犯人尸体绘成《存真图》,对人体内脏及主要血管都有详细描述。这些难得的解剖知识,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只是在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元代孙焕的《玄门脉内照图》等书中,保存了-些《存真图》中的资料。医学界用得最多的还是以前的脏腑理论,医学的发展与解剖知识的增长之间并没有表现出紧密的联系。

相对而言,中医的骨豁知识是比较全的。但即使是骨骼的知识,也有多处错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部颁检骨格与骨图,所言亦多错误”。邓廷桢有鉴于此,乃著《中西骨格辨正》[]。侯宝璋先生在列举了邓氏的中西医骨骼比较诸表后,不禁感叹中国古代对骨骼的知识,实在过于肤浅,不仅对骨骼的构造未曾详察,甚至对骨的数量也茫然不知。相对人体其他脏腑器官而言,骨骼是比较容易得到的,研究也不算难,“何以累代医家,竟牢守古训,以讹传讹,数千年无改变乎?’

为什么西方的解剖学能够冲破种种障碍而得以发展,中国却没有呢?前述这些障碍或原因或许只是外因,有没有更深层次、更内在的原因呢?

4.中西方的医学经典著作及艺术对比

追本溯源,比较一下中西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这两本书的形成年代、作者等问题,此处不多加考辨,因为这并不影响两者各自在中西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人类的认识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中医学对解剖脏腑的认识也不例外,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概念,应当说都是在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聂菁葆曾对两书做过多方面的对比,包括解剖。《内经》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内经》用取类比象、由表及里等方法,形成了不依赖解剖形态研究的脏象学说。《希波克拉底文集》虽然也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只有体液平衡才能健康,但对组织器官的功能描述,多以具体的解剖形态为依据。以两者对“心”的认识为例。《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藏神,与小肠相表里,在体为脉,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其气候为暑,其五行属性为火,开窍于舌,其动应于虚里,在情志为喜,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可见中医之“心”的功能,已远远超过了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希氏《论心脏》指出心脏有两室两房,左心室供给肺以血液,并从肺接受气体,其认识建立于心脏形态之上。《内经》讲“粗守形,上守神”,一旦有了基本的形态基础,就不再有深入解剖研究的必要性,而《希波克拉底文集》则为人体解剖构造的实证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所以,古代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解剖学,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医学体系没有内在需求。《内经》所提供的医学范式没能为解剖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强劲的学科后续发展潜力。当粗浅的解剖学知识满足了证实“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的需要,其使命也就完结,失去了进一步独立发展的动力。解剖学的发展,之于中国古代医学,也就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

西方解剖学的发展除了医学的内在需求外,还有来自于艺术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认为人体是美的,在艺术领域强调要精确地再现自然的人体。艺术家为了掌握人体比例,骨骼肌肉的运动变化,需要解剖知识。达芬奇曾解剖过多具尸体,并绘制了精美的解剖图。而中国古代的绘画追求“神韵”,不求形似,使得中国艺术与解剖学无缘,也没有了促使人体解剖学诞生的另一动力。

基于上述原因,只有当西方医学传入后,在华西医觉得有必要促进解剖学发展,才会逐渐地在中国引发医学思想的变革。

5.西方医学与解剖学的传入

明清之际,已有西医传入,解剖学知识也随之传入。天启元年(1621年),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TTerrentius)著《泰西人身说概》,被认为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人体解剖学专著。后来,又有罗雅谷(DiegoRho)著《人身图说》[14]。但这些书籍流传范围小,影响不大。所以,清代医生王清任(1768年?1831年)才会花费四十余年时间,撰书《医林改错》纠正古医书中对人体脏器描述的错误[15]。因为王清任所观察的主要是被犬食残遗的病死小儿以及凌迟处死的犯人,而且只是观察并没有亲自解剖,加之受固有理论的束缚,书中未免有错[16]。同样,因为中医体系对解剖知识缺乏足够的内在需求,除了活血化瘀方剂外,王清任的解剖知识贡献并未得到中医的广泛重视。

1839年,英国传教士合信(BenjaminHobson)来华传教,深感中医“不明脏腑血脉之奥”,于解剖学茫然无知。于是,“复将铰连骨格及纸塑人形与之商确,定论删烦,撮要译述成书,颜曰全体新论,形真理确,庶几补医学之未备。”《全体新论》刊行后,“远近翕然称之,购者不惮重价”,很快又出现多种翻刻本。19世纪80年代前后,由传教士翻译的解剖学书籍相继出版,如柯为良译《全体阐微》,德贞著《全体图说》、全体通考》,美国传教士博恒理所译《省身指掌》等。

既然西方解剖学早有传入,为什么没有在中国真正确立医学解剖的合法地位?

这固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但可能也与国人对于洋人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有关。1868年,赫德在上海开设西医馆,邀请名家教授华人医术时,即有人以挖眼剖心,骇人听闻这样的词来形容[18]。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先行者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也有传教士挖人眼炼药的说法。由于社会上的一些谣言,加上时局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冲击教会医院及传教士医生的案例。

即使西方医士拥有专业能力,但受制于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很难在中国建立解剖学科。19世纪,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医学已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解剖学已在中国确立。1904年初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关于医科大学的课程说明写道:在国外尚有解剖学、组织学。中国风俗礼教不同,不能相强,但以模型解剖之可也。”所以,在由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执掌的医学院校中,即使认识到了解剖学的重要性,囿于文化的影响,也难以建立解剖学。

基于以上分析,在中国建立解剖学科的人选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必须是中国人。第二,接受过西方医学、解剖学的训练,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比较少。中国第一位医学留学生黄宽,自爱丁堡医学院毕业回国后,于1867年在广州的博济医院进行了尸体解剖。1910年?1911年东北肺鼠疫流行期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伍连德曾进行过多例尸体解剖。但这些毕竟只是个案,面对数千年的文化禁锢显得势单力薄,需要凭借组织或团体的集体力量才可以真正推动解剖学在中国的建立。

6.《解剖条例》的颁布

1912年10月26日,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院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成立,校长为留曰归来的汤尔和先生。建校不到一个月,汤尔和便呈文教育部请求颁布《解剖条例》,强调医学的基础在于解剖,写道:查医学基础以人体解剖为不二之根据。在医术修明诸国行之七百年久,无讨论之余地。我国医事标名独早,然夷考简册,所以却病已疾者,要皆体会经验,而无学术之可言……方今民国肇兴,万事更端……大部有鉴于医道之式,微末流之放肆,毅然决然设学造士,解剖科目,首列规程,是诚斯道之纪元,医家之鼎革矣。”囿于固有观念,政府并未当即应允。但是汤尔和一再请求,公文往返达14次,历时一年,内务部终于在次年11月22日颁布了《解剖条例》。从此中国革除了几千年的封建禁令,有了自己的解剖法令,这对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法医学来说,《解剖条例》的颁布意义同样重要,因为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警官及检察官对于变死体非解剖不能确知其致命之由者,得指派医士执行解剖”。虽然1912年4月颁布的《刑事诉讼律》已规定为查清死因准许解剖尸体,但《解剖条例》更明确了医生在其中的地位,为现代法医取代仵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中国司法检验体制的近代化转型。所以,可以说《解剖条例》促成了中国解剖学和法医学发展的结合。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