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集锦9篇

时间:2022-07-09 21:43:52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1

“牦牛被盗案”中的阿坝州红原骑警旦热布,在得知牧民的耗牛被盗后,他不假思索带领队员去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与偷盗者发生枪战后,在只剩下一枚子弹,队员和牧民都劝他放弃时,他毅然坚持孤身追击两名持枪歹徒,并最终抓住偷盗者。

“凶杀悬案”中的检察官面对舆论的巨大压力,坚持命大于天的理念,贯彻“疑案从无”的司法责任担当,引导补充侦查,真正展现了“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房屋腾退案”中的执行庭法官余洋虽然一直嚷着要辞职,但仍坚持做好每一件执行事宜。在面对差点伤害到自己的被执行人孩子生病时,二话不说就将孩子送往医院赶。

“未成年司法矫正”中的社区矫正人员胡丽雅在自己女儿被校园暴力伤害导致自闭症后,仍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母性感染校园暴力施暴者,促进其回归社会。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2

一、人的安全理论的发展及问题的提出

“安全理论”虽没有系统明确的体系,但仍可谓源远流长,从部族、国家的产生开始,就开始萦绕着人们。古今中外思想家、学者们都曾试图想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概念,却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人的安全理论的发展

殷周时期,我国一些思想家从民心向背对政治稳定影响的角度,阐释了早期的安全观。如《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将安全定义为对“免于威胁的追求”,显示“国家和领土完整,反对敌对势力的能力”[1]。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认为,安全意味着和平与对和平的维护[2]。思想家们对于“安全”的界定往往是局限于国家的范畴,一提到“安全”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安全。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安全”所包含的内容有了新的衍生,已涉及个人、群体领域。为了便于研究和区分,前者被人们称为传统安全观,后者被称为非传统安全观。

“罗马俱乐部”的知名学者、工程师和科学家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人类处于转折点》等几份著名的研究报告,预警人类可能发生某些非军事性灾难,最先提出了非传统安全的问题(是指来自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对社会各元素,包括个人、群体及全人类非军事威胁和侵害)[3]。批判安全研究强调个体安全重于国家安全,突破了传统安全各流派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的认识,更加倾向于非传统安全流派中的个人和群体的地位。受到批判安全研究的影响,女性主义安全研究视角也得到拓展,把研究范围广泛的各种对象作为女性可能受到威胁的安全客体,从社会性别角度批判地研究各个维度上以及层次上的安全问题。这其中已经涉及“人的安全”领域。

无疑,人的安全理论是对以往传统安全观和非传统安全观的进一步发展,是对批判安全研究流派的继承,又是对女权主义学派的补充,更加注重向“人”这个维度倾斜,同时也越来越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环境复杂,各地呈现出的人的安全问题又各具特色。显然,批判发展的人的安全理论是难以完全解释中国式的人的安全问题,但对人的安全理论的现实需求无疑为其寻求市场提供了颇为充足的理由。已有学者对人的安全理论的实践操作进行了出色探讨,如封永平《安全新概念:人的安全解析》等[4]。

(二)问题的提出

江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典型的农业大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留守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状况颇令人担忧。笔者认为,根源于西方的人的安全理论也许能够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平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了说明问题,笔者尝试根据现实数据,展示和分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现状,并运用人的安全理论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困境。

二、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状况

(一)江西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增长情况

江西是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仅9.9亿元,1978年为49.3亿元,2008年达到1 68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2.8倍和3.9倍,年均分别递增4.5%和5.5%。2011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 207.27亿元,同比增长16.13%(按现价计算)[5]。

2.农村家庭收入情况

2007至201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由4 098元增加到6 892元,增幅较大[6]。

3.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民生活质量方面,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 309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44.3倍和31.8倍,年均分别递增6.6%和12.3%。2011年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数额又有明显变化,达到4 660元,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的占6.8%,较2007年稍低,但用于衣着、医疗保健的比例明显增加,再也不是一年到头穿不上新衣、看不起病的状态。从2008年起,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了,已由1957年的66.1%下降到49.4%[6]。

4.江西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情况

截至2013年全省乡村人口2 493.0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5.35%(全省人口总数为4 503.93万),全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756.3万,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30.33%。截至2012年末,全省乡村人口年龄在20―45岁之间的占39.48%。

(二)目前江西农村的安全状况

近年,我省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伤害案件有增多趋势,见诸报端的有:2012年5月宜春天台镇5名农村留守儿童意外溺水事件、万年县一城中村住房起火,一对5岁和3岁的留守小兄妹不幸遇难;2012年12月江西贵溪校车落水11名儿童遇难事件;2013年瑞昌6名女童遭老师性侵;2013年6月南昌市红谷滩新区3个亲兄妹在村口一池塘旁边洗衣戏水时,全部溺水身亡事件等。可见农村留守人员的人身安全状况颇令人担忧。

三、困境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的同时,我省农村“留守现象”严重,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大大削弱了农村安全防范能力,间接催生了涉及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事件。根据如上材料的佐证,可以发现,随着江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人员的安全状况陷入一种非正常的“病态困境”,可以表述为: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人员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农民为了生活得更好,又不得不隐忍这种糟糕的安全状况存在,从而造成了一种矛盾的“恶性循环”,也是一种暂时难以挣脱的“困境”。

四、维护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出路

如何解决当前江西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这一“困境”?最理想的状态是达到“双赢”,是寻求在“零和”中农村经济发展的“赢”与人的安全的“输”两者达到一种平衡,或者是“1+1=2”的累积状态,而不是近乎“1+1=0”的“零和”状态,即达到农村经济既发展迅速,农村留守人员人身安全又得到有效保障的“1+1=2”的累积状态。这里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安全理论维度出发,注重农村留守人员的人身安全的维护。因为“人的安全从根本上是主动的,积极主动地预防,比在危机已经明显的情况下再采取措施更有效,代价也是最低的”[7]。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3

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写下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致敬抗疫英雄演讲稿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致敬抗疫英雄演讲稿【1】

大家好!

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中,有那么一群人毅然奔赴抗疫前线,是他们的坚守和付出,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新春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大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一群“最美逆行者”没有退缩,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暖。他们义无反顾的“逆行”,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致敬!

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写下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公安干警、基层干部、运输司机等,义无反顾,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第一线。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冲锋陷阵,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都是最美、最帅的“逆行者”。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他们肩负起了责任,扛起身上的重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疫情面前,人心是大的力量。危险紧要关头,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救助,更是为社会传递着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力量与温情,坚定广大民众的抗疫斗志和决心,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对所有人的一颗大爱之心。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实际行动,鼓舞了人们对抗疫情的信心,有了直面危险的勇气和众志成城的毅力。

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最美“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守护着人民的安危,守护着城市的平安。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病毒肆虐时,医生、护士、警察……他们在默默奋战,守护我们,护佑国家,他们无愧于新时代的英雄。疫情当前,是他们在危险之境中逆风而行,以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克服了困难,扛起了胜利希望,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逆行的他们,千千万万最美“逆行者”,谱写了一曲感人篇章,一首首赞美诗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点赞。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让我们守望相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致敬抗疫英雄演讲稿【2】

大家好!

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是他们冲到了一线,是他们,不畏艰难。他们,就是来自各个省市的白衣天使,是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不变。

还有许多医生与护士,在大年三十,当我们吃着团圆饭,阖家欢乐的时候,他们却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人,踏上去武汉的战场。这些逆行者在医院战地中,为人民安全而战。

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他们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我们由衷的向他们致敬。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着他们早日归来阖家团圆,一起走上街头,繁花与共!

致敬抗疫英雄演讲稿【3】

道路可以阻断,山河可以阻断,但祖国人民的心是不会阻断的,不管遇到了多大的困难,祖国人民、全球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的。

2020的伊始,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冠状病毒肺炎,这与17年前的非典极为相似,因为这场病毒的到来,今年的春节变的人心惶惶与枯燥乏味。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像歌词中唱的那样,全国人民手拉手共同来抵挡这次病毒,前线的医护人员们争分夺秒与病毒抢夺生命,伟大的记者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我们提供最新消息,而我们则成为了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4

日本守护大地协会会长藤田和芳对于中国并不陌生,他曾20次到中国考察农业发展状况,足迹遍及山西、云南等地。守护大地协会35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今天已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业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种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守护大地协会的模式也许不能完全复制到中国,但他们35年间积累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却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北京富平学校一直在探索一条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希望能建立一种对土地、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能让消费者吃上安全健康的食品。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10年12月初,他们精心挑选了来自四川、河北、河南,北京、山东、陕西等地的农民代表和专家顾问团赴日本参观学习守护大地协会的运作模式。守护大地协会会长藤田先生精心安排了中国农业考察团的行程。“守护大地愿意把它35年积累起的所有经验毫无保留地和富平分享。”

本刊记者在东京专访了藤田先生。

农协给农户一生的承诺,但需满足三个条件

小康:藤田先生说过不要只提那些比较空的理念,要用切实的行动去解决环保、食品奢害的问题,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去实践呢?

藤田和芳:如果你是一名普通消费者,最起码可以做两件事,一个是尽可能购买不用农药的农产品。第二个是尽量支持本地农业,不要去买很遥远的国家进口的东西。   我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农民,那么从农民的角度可以做什么呢?当然,据我所知中国还有很多生活条件很贫困的农民,在还没有吃饱肚子的时候来空谈理想、环保似乎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觉得不管是中国的农民还是日本的农民,都是很希望能够被认同的,不仅是为了挣钱,他希望他种的东西或者他养殖的猪、牛、羊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觉得你这个东西很好吃,在这点上是没有国界的。所以,这可能也是可以给中国农民的―个信心和理念。

其实日本也有很多贫困的农民,当然不是说吃不饱肚子,但是可能一直是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水准线上挣扎。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生产的东西不通过农协而是直接流通到市场上,价格没有保障。像这样的农民很需要支持,守护大地协会就是支持这样农民的―个社会企业。

守护大地给他们什么样的支持呢?只要你按照我们要求的方法来耕种,我就确保能够给你提供合格,不能说让你成为特别有钱的人,但至少是让你过得小康,能让你很安心坚持农业。大地给他们的是一生的承诺,但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你按照我的方法来做,第二不能说谎,第三不能背信弃义。

小康:之前我听您说要培养一种消费文化,但在中国有一种情况,就是有机食品是有钱人才能够消费的。日本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期?怎样能让普通居民也能消费有机农业产品?

藤田和芳:在日本也曾经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当时,支持守护大地的消费者有两拨,一拨是比较富裕的人群,这个腈况跟中国现在是一样的;另一拨是家境一般,但是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或者对农业很关注,另外家里有孩子易过敏或有生过重病的人,他们对吃到安全的食品有非常迫切的要求。大地先从这两拨人开始做起,这两拨人再慢慢去影响他周边的人,这个人数越来越多以后,价格慢漫就能够让更多人接受。

我也到中国去过几次,知道中国的有机产品价格确实非常惊人,但是如果在中国也能够用这种方法,慢慢让消费者群能够逐渐扩大,慢慢能够把成本降下来,最终可以达到虽然比一般产品高,但也能够被一般消费者接受的价格。

农户耍小聪明

就意昧着今后长期的利益没有了

小康:从目前来看,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别越来越大,而且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距离也很遥远。守护大地的一种模式是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建立一种透明的信任和安全感,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大地采用了哪些方式?这种经验是否可以被中国移植?

藤田和芳:在时代变革时期,人们说“乱世出英雄”,实际上是需要有模范、样板的存在。如果中国有那么几家(企业)能够在农民和消费者之间建立透明的、看得见的、可以互相信任的关系,这个榜样的力量可能是无穷的。

日本过去也和中国一样,大家买菜都到菜市场去买,卖菜的也是种菜的农民,那个时候就有一种很简单的彼此可以信任和沟通的关系。但是自从现代化以后,大家看到的就是超市里卖的菜,已经看不到菜或肉的背后是谁了。所以守护太地推广的这个模式,其实就是要把过去那种很简单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看得见的关系重新建立起来,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一体化。当大地这样很小规模的做了以后,很多人开始效仿,这样慢慢形成更大的潮流。

从守护大地过去的经验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双方信赖的关系,这样就意味着不能说谎,不能耍小聪明。也就是说,一旦你做了这样的一些事,你可能获得短期或瞬间的利益,但也意味着今后长期的利益就没有了。守护大地要推广的这种方式,就是要证明:只有互相信赖的关系才能给你带来长期利益,而不是眼前的、短期的、投机式的利益。

小康:守护大地曾经办过类似百万人烛光之夜这样的活动,这样可能可以让更多的人体会人和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大地有没有长期性的类似这样的活动,来促进这样的理念,效果怎么样?

藤田和芳:百万人的烛光之夜第一次举办是在2003年,到今年已经举办了g年,每―年举办参加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大地的计划是一共举办10年。现在日本全国各地也在举办类似的活动,说明这个观念已经被社会所接受了。

现在守护大地在做的一个比较大的活动,而且以后会一直做下去的活动,叫食物里程活动。我的目的就是希望尽量鼓励消费者不要去选用阿拉斯加海鲜或者澳洲牛肉这种从很遥远的地方过来的东西,而是尽量采用日本国产的食品,这样可以减低碳排放量,你减低多少,我都会给你一个里程。现在我们做的还是很成功的,也希望能够通过和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来普及这个运动。

食物里程活动不是很抽象地喊口号的运动,而是一个非常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方法。我们会把食物按照每天一般消费者家庭大概吃的量做非常漂亮的图表。比如今天你吃100克猪肉,如果你不买丹麦产的猪肉而用日本产的猪肉,这一顿饭就可以减少570克的碳排放量。一公斤的南瓜,如果不用美国的南瓜而用日本的南瓜,就可以减少340克的碳排放量。有这种图表,家里的孩子就会很有兴趣,他也可以到学校跟老师、同学分享,所以这是一个很具体、很容易做的行动。

现代的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已经不太能接受搞一个什么运动反对什么的方式,他们更希望的是一种很酷的、

让他自己觉得很快乐的参与方式,比如说这个百万人烛光之夜,就并没有说不许点灯,它只是说我们是不是每年可以有这么两个晚上,静下心来,点上蜡烛,关掉灯,把我们平时没有时间说的话跟你的恋人、家庭成员说,就是给他们营造一个环境,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很愿意参与的、很美丽的、很酷的事情。

要想真正改变农民的境遇,还需消费者帮他们一把

小康:藤田先生去过中国几次?您看到的目前的中国农业跟日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藤田和芳:中国我去过已经大概20次了,农村也去过不少。我在中国农场参观的时候一直都想:有些人可能觉得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上不一定会有很好的口碑,另外农民很贫困是不是也是他们自己不求进取造成的?我在中国看下来并没有这样的印象。首先跟日本的农民相比,中国的农民境遇更艰难,很多人并不拥有自己的土地。第二点,特别是到中部的农村去看的话,农民种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很好的流通渠道可以帮助他们卖。从这两点看,农民不能进步是这个社会系统的问题。那这个社会系统怎么样去改善呢?也许像守护大地的做法那样,需要消费者来帮助这些农民。只有农民和消费者能够真正联系起来,消费者能够帮农民一把,才能真正改变农民的境遇。

小康:您对富平项目的前景有信心吗?守护大地模式可以移植到中国吗?   藤田和芳:首先大地富平能够成功这件事,50%的责任在我,50%的责任在沈东曙(北京富平学校校长)手里。

守护大地的模式照搬到中国,我认为是不可行的。仅从农业技术上来讲,很显然中国的风土人情、气候地理条件跟日本是不一样的,肯定它的细节也会不一样。大地模式的成功很多是在于它建立了很完善的流通系统。比如守护大地的签约农民每家都有自己的冷藏设备,他们收获的蔬菜要先放进冷藏室,然后再由大地的冷藏车运到物流中心。但是从我对中国农村的印象来讲,要求富平马上就这样做也许有点困难。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的味觉、对食品的文化肯定跟日本不一样,所以也不能照搬。

我认为不论从生产、流通还是消费者这三点,大地的模式一定可以给中国富平大地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每一样都不能照搬,者隈按中国的国情来做。

小康:这几天我们去参观大地的农户有一点是让我很感动的,有一些是签约了18年、15年的农户,都已经白发苍苍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这在全世界都有,在中国也有,就是有经验的农民已经老了,而大量年轻的劳动力不愿意呆在农村从事农业,大地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人?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5

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29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然而针对于留守儿童保险这一领域,国内保险业尚存在众多欠缺,尤其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2200万。而根据妇联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其中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如何保证留守儿童健康安全的成长?如何保证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正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差距以及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这一严峻的事实,城乡收入差距更是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推进,缩小城乡差距,缓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定能够逐步实现,但今后一段时间内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问题还会长期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给城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更加剧了城乡差距,这形成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基础。

教育差距:长久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物质资源困乏,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乡村民众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长期内难以提高。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内仍面临上学难的问题,这又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

就业和收入差距: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村地区滞留了大量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由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而发展迟滞。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工作收入也水涨船高,不断上升。

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外祖父母或祖父母缺乏必需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能力,这给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问题:长期的双亲监护人的缺失或不足,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等等,使得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缺少了必要的关心和爱护,情感交流匮乏甚至缺失,家长不能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和心理变化。长此以往,隔阂或者代沟逐渐产生,孩子的心理逐渐偏离,孤僻、抑郁,甚至发生价值观和认知的扭曲。

学习问题:由于农村地区不良的教育条件、不齐全的教育配套设施和民众较低的文化素质与受教育水平,再加上根植于农村民众心中的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童的教育的忽视,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正确的引导。监护人角色的缺失使得对于留守儿童的日常监督和帮助大大减少,甚至减除。种种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行为和做法出现偏差,甚至偶尔发生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事件,令人不免心生惋惜。

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少足够的和及时正确的引导、照顾、看管和监督。由于实际监护人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劳动以及日常家务,再有文化素质低、年龄较大、安全意识及常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安全存在极大隐患,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日常安全问题受到极大威胁,风险显著增加。每到夏季,儿童溺死的事件屡有发生,幼小的生命随风而逝。这更要求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保障。

健全保险保障机制,给留守儿童更好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山区,仅仅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难以切实的解决问题,这凸显了商业保险在解决留守儿童保险保障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各自研究领域的理论层面,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品种有所欠缺且仅局限于局部地域或试点阶段。保险的保障作用难以真正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对于保险保障有迫切现实需要的贫困偏远山区。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农村地区保险市场较为混乱,且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低。部分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或者代办点由于民众文化素质低,对于保险了解甚少而随意夸大保险的作用,误导民众。这也使得事故发生后的理赔工作得不到妥善解决。以上诸多原因使得农村地区民众即使面对风险也会选择对保险“敬而远之”。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6

【关键词】 留守儿童;初级监护;次级监护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人口的乡-城流动空前频繁。在流动人口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绝大多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外出的时候,将子女留在家乡,由此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段成荣、周福林对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的分析,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2290万,而农村集中了留守儿童总量的86.5%。考虑到我国这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如此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许多学者指出,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留守环境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限制和对留守儿童管教的放松,留守现象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段成荣,2005)由于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很大影响;(叶敬忠,2006)由于家庭缺失、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家庭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缺乏导致留守儿童越轨和犯罪现象严重;(莫艳清,2006)由于监护缺失而导致留守儿童权益保护与安全问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莫艳清2006;王玉琼,2006)。

2 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两种监护类型

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普遍性的问题皆是由于基本的、正常性的监护环境被破坏,而导致亲子互动减少。根据已有的调查研究,不乏学者从宏观角度考察,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如城乡不协调发展;而从监护角度出发归因的学者仅仅是从监护类型的划分的角度,指出了各种监护类型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我称之的初级监护的弱化和次级监护的不足,而未能从监护主体入手来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结合暑期调查的资料,我总结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两类基本监护类型:

2.1 初级监护:也可称作初级群体监护,指的是在初级群体范围内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类型,它包括亲子监护和亲缘监护。亲子监护即父母对子女负有法定的监护义务的类型,在留守儿童家庭里,亲子监护是指单亲监护,这严格来说是一种残缺的亲子监护;亲缘监护指的是父母利用亲缘网络给留守儿童安排的监护类型,包括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从亲属扩展的角度上说,亲缘监护也可看作是家庭把抚育作用推出家庭范围的结果。

2.2 次级监护:也可称作次级群体监护,是指在次级群体(组织)范围内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类型,次级监护包括学校(区)和社区监护。农村社区中分布着各种基层组织,如基层自治组织、社区妇联、共青团组织、社区教育组织等,这些组织为次级监护的功能满足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条件。根据我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即当家庭监护,包括初级监护中的种种子类型,功能不足时,次级监护主体就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监护网络的差异而区分的两种类型,并不意味着初级监护和次级监护是互相独立的两种监护类型,两者是有所重合的,不仅是初级监护的几种子类型有互相重合的可能,初级监护和次级监护之间也可互相交错,例如母亲和祖父母一起或者学校和母亲一起监护留守儿童的类型,就是监护或监护子类型的混合。区分这两种类型,缘于要对这两者监护类型进行功能分析,在第三部分,我将首先指出初级监护在满足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的功能不足,再分析次级监护对留守儿童的可及性和重要性。

3 功能视角:从初级监护到次级监护

罗马法认为监护是一种职责,监护制度之所以创设,在于保护被监护人之合法权益,即留守儿童的监护作为一种保护性的制度安排,必然具有一定的功能。从功能视角出发,分析初级监护和次级监护,就需要分析初级监护在满足留守儿童需要方面的功能不足或缺失,而次级监护在弥补不足或缺失方面具有什么优势。

3.1 五种基本需要。针对留守儿童监护而提出的五种基本需要,并不仅仅借用马斯洛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而且结合了儿童社会化的基本任务,它们分别是:基本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知识学习需要、规范内化需要和情感交流需要。

3.1.1 基本生活需要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前提必须要满足,包括吃、穿、住等方面。这一需要通常上初级监护主体来承担。

3.1.2 安全需要最重要的是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其中包括留守女孩的性安全,是初级监护和次级监护共同满足的需要,贯彻属地原则:在初级监护范围内由初级监护主体满足,在初级监护范围内由次级监护主体满足。

3.1.3 知识学习需要是每一个留守儿童在学龄阶段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学校承担了主要功能,而家长和被家长委托的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知识学习方面也承担一定的功能,如家长或者哥哥姐姐在家总会满足留守儿童一定的知识学习需要。

3.1.4 规范内化需要是留守儿童社会化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化任务之一,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各种道德规范、规章制度需要留守儿童去学习、内化。

3.1.5 情感交流需要即归属与友爱的需要,留守儿童也需要亲情似的爱护,需要人来和他沟通。

3.2 初级监护功能缺位。在分析中,我着重关注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这两中初级监护子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状况。根据调查的数据,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以单亲(母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单亲监护中以母亲居绝大多数,比例占76.6%,而隔代监护比例占16.9%,其他监护类型的比例合计不超过5%。

3.2.1 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质量下降:母亲在父亲外出务工后面临着不少困难,除了独自照顾孩子之外,她不得不肩负一切家务负担和农活,过重的劳动负担势必会影响到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料。而在隔代监护中,很多老人只讲究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考虑到营养、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而且由于老人还须承担田地里的农活,回家后还要照顾孩子洗衣做饭、做家务,体力和精力都不能支持。而叔伯家寄养的留守儿童短时间对他们缺乏认同感,许多留守儿童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始终认为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生活质量必然下降。

3.2.2 留守儿童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暑期调查定性资料显示,父母外出之后,尽管在电话沟通时对留守儿童再三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强有力的监护角色(如父亲)而未养成安全意识,而隔代监护人(外)祖父母往往缺乏管教孩子的有效方法,有心无力,以致于留守儿童到河里游泳、或者去外边几天不回来是常有的事,留守儿童出现意外事故而受伤、死亡的事件常常听说,特别是村庄靠近河流的。并且由于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特别是留守女童,在遭遇突发事件和不法分子攻击时,缺少积极应变和自救能力,特别严峻是不法分子对留守女孩的害问题,这给留守女孩留下了终身遗憾。

3.2.3 留守儿童知识学习得不到满足:家长作为孩子最初的启蒙老师总能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可以为满足孩子学习需要而布置各种条件。而对于留守儿童,大多数作为监护人的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据暑期调查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48.6%,比父亲高13.7个百分点;而高中毕业以上的只有2.3%,比父亲低13.1个百分点,这导致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知识学习需要。而且由于在家的留守儿童承担家务会比以前增加,这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时间。隔代监护的(外)祖父母通常都是文盲,更加无法给予孩子一定的辅导,甚至在督促作业方面也比较松懈,容易溺爱孩子。数据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没有辅导的人数更多,留守儿童需要辅导而没有人来辅导的人数所占比例达21%。

3.2.4 留守儿童规范内化方面出现障碍,规范社会化令人堪忧:由于父母监护缺位,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其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发生偏离。而且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等监护环境下,留守儿童的规范社会化受到了忽视,留守儿童越轨现象严重。调查中的湖南龙山县桂塘九年制中学校长称,晚上翻墙出去通宵上网的学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并且一犯再犯。莫艳清(2006)指出,一些自我约束力不强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另外,外出打工父母由于不在孩子身边而产生负疚感,导致对孩子的溺爱放纵,因而在物质上尽量满足留守儿童,促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习惯,比如上网成瘾、打牌等。

3.2.5 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需要是最容易受到忽视的:家庭的长期不完整以及亲子互动的减少,留守儿童感情交流受到障碍,易养成孤僻、自卑的性格,从暑期调查资料中可以发现这在单亲母亲家庭中最为明显:有的孩子很怕遇到生人,如调查员,有的孩子不善表达,父母在场还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在单亲母亲监护类型中,即使母亲可以作为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者,但迫于过重的劳动负担,母亲与留守儿童沟通时间会大打折扣。隔代监护中,祖辈与孙辈之间毕竟存在思想上的代沟,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性格变化时,祖辈们都难以察觉。在上代监护中,留守儿童对叔伯认同较差,使他们对某些心理问题难以启齿。叶敬忠(2006)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0个农村社区中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研究,发现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很大影响。

3.3 次级监护“补位”-从初级监护到次级监护。面对初级监护种种功能缺位的现实,次级监护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次级监护“补位”。事实上,次级监护一直与初级监护同行,作为辅助监护在起作用。然而,面对持续高涨的民工潮和规模继续扩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当初级监护频频不能满足留守儿童需要时,次级监护的功能就必须被强化、巩固。而从初级监护到次级监护转变正是呼应了这一要求,农村中小学和农村社区是最重要的次级监护主体,为弥补初级监护的不足提供了支持。

3.3.1 学校监护。农村中小学作为次级组织,有一定数量的教职工、设施资源和规章制度,在发挥监护功能时有着比初级监护优越的地方。

3.3.1.1 教师的“兼职”。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他人。当父母与留守儿童相隔之后,教师需要成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学校监护的第一个方面就体现在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上。如在初级监护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知识需要时,学校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在课堂和平时日常生活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规范内化;在发现留守儿童缺乏情感交流后,教师可以设法与其进行心理沟通,引导其加入集体活动当中,从集体中获取归属感。例如,湖南省龙山县华塘小学通过课外活动方式,与留守儿童一起过六一节、中秋节等节日,老师通过引导教育,促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学会感恩。该校瞿校长认为,对于留守儿童,农村中小学要成为 “乐园、学园和家园”,而不是单一的教学教育。

3.3.1.2 寄宿制学校。建立寄宿制学校被认为是应对留守儿童初级监护缺失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寄宿制中小学在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安全方面给留守儿童带来了极大的保障。同时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学校能够跟多地干预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和心理:留守儿童在知识学习方面争取到了更好的环境和资源,老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满足留守儿童知识学习的需要;学校严格规章制度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的内化是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对缺乏情感交流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能够利用其条件安排专门教师与其沟通,或者使留守儿童融入了集体生活,促进了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调查数据显示,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是:存在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占极小比例;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并非显著性差异。

3.3.1.3 家长学校。大多数中小学都是家长学校,如暑期调查中的桂塘九年制学校、枫洞希望小学和华塘小学。有了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学校可以与家长建立联系,共同教育孩子。家长学校可以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从而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起家长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其次,通过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就像华塘九年制学校在重大节日来临之际与留守儿童一起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促使孩子理解父母辛苦,让他们享受到了学校教育的温暖。

3.3.1.4 学校社会工作。即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准备未来的生活,从而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的一种辅导工作。虽然我国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自去年以来,社会工作在教育部和民政部的力促下,获得较快的发展。可以预见,学校社会工作将来会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起到较大的干预作用,比如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沟通留守儿童与家长的关系;另外学校社工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亲子教育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消除孤独感,在情感交流上得到满足。湖北省来凤县枫洞希望小学在这方面就有一些尝试,学校专门对班主任老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技巧的培训,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和单独心理辅导,联系留守儿童和家长。

3.3.2 社区监护。社区监护是次级监护的一个重要的子类型,在许多农村社区里,留守儿童的比例已经占到一半。农村社区是最基层的社区单位,其中有各种网络关系和基层组织,利用好社区的资源以发挥社区功能,是社区监护最需要注意的。

3.3.2.1 建立社区委托监护机构。社区委托监护机构由农村基层组织如学校、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的,其职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社区环境,例如取缔社区、学校周围的无证经营网吧、娱乐场所,打击色情暴力;为初级监护不足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亲情满足。

3.3.2.2 建立社区互助组织。留守儿童的初级监护主体如母亲或者(外)祖父母往往感到家务负担沉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力不从心,社区可以组织互助组织,在农活上结成互助组织,减轻初级监护人的劳动负担,提高初级监护水平。

3.3.2.3 社区社会工作。所谓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应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促进社区和谐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其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和社区照顾。

社区教育面对社区成员,旨在满足居民在人生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的需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主要是开办社区家长学校,教育家长正确抚养孩子,如建议家长在孩子幼小时尽量不要离家;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的弱点,教给留守儿童一些安全常识、基本社会道德规范。

社区照顾是是动员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居住在家里和生活在社区里,又可以得到适当照顾,从而使社区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相互扶持。如对于平时饮食、衣服等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留守儿童给予基本照顾;对生病的留守儿童给予医疗救助,及时送医院治疗;也可以由社工来呼吁社区富余人员如居委会老大妈、退休人员等生活较好的家庭做留守儿童的“妈妈”,照顾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05.1

[2]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3

[3] 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1

[4] 王玉琼、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中国统计2005.1

[5]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吴毅.亲缘网络,开放时代,2002.1

[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鲍雪霞.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对策,决策探索,2007.4

[9] 叶敬忠、王伊欢.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2006.7

[10] 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河南教育2006第5期

[11] 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的道德品质调查,教育育人,2004.11

[12] 叶敬忠、王伊欢.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6.4

[13] 张春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教育评论2005.2

[14] 严鸿和、朱霞桃.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教育改革2006.1

[15] 段成荣、杨舸、王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学海2005.6

[16] 周全德、齐建英.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洲学刊2006.1

[17] 刘祖强 谭淼.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前瞻,教育导刊,2006.6

[18] 范方.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04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7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现实羁绊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074-02

课题组人员通过对乡野实地调查,以及对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理性分析,可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农民朋友在维护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方面面临着不可逾越的羁绊,并且这些羁绊是农民个体或者某个区域的农民群体所不能彻底化解或者超越的。具体为来自于农民自身方面、农村经济方面、社会环境方面和自然环境方面。

一、农民自身方面――认知缺失

在广大农村社会,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往往是被忽视的问题。有许多被调查者认为,留守儿童在上学的途中受到欺负,是很正常的事情,往往被简单地认为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同时,坚定地认为,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周围的地理环境、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较为了解,较为熟悉,认为没有可以对留守儿童人身造成伤害的潜在因素。即使有,他们也大多认为潜在威胁是来自于玩火玩水这种相对传统的安全问题上。部分受访者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也没有清晰的“概念”[1],在采访、调查的村民当中,还有一部分人(包括短暂返乡的外出务工农民以及留守儿童的现实监护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对孩子的所有安全问题负责或者至少担负起全面监督、引导的责任,就应该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有村民直白简单地认为,孩子放到学校就是安全的,从来没有过不安全的想法。而从本调查组对F县18所乡镇中学调查[2]来看,学生在学校除了正常教学时间外,还存在很多危及人身安全的时间空当。比如,上下学的路上,住宿学生的宿舍生活部分,都是容易引发人身安全问题的时间段。另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带领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父母比较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当外出务工父母在寻觅工作的过程中因文化程度低受到挫折时,‘一定要有文化’这种念头在其心中就会更加根深蒂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更多的是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其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1.5%的被访者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且文化程度越高,对其子女学习情况‘很了解’的比例也就越高。外出务工父母比较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子女学习成绩下降成为众多外出务工父母最为担心的方面”。

村民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认知的缺失,一是与其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及对外界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置能力较差有关,相当一部分留守农民除了忙农活,做家务以外,基本上是扎堆聊家长里短或者打麻将消遣,打发时间,很少关注新闻时事,很少了解外部信息,所以他们也很少知道目前见诸报端的多起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件。二是根本没有考虑过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三是村民所坚持的“理所当然”。四是一少部分村民是想把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责任完全转嫁到他人身上,哪怕是心里这么想。从四个方面的根源可以发现,村民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认识是简单直白的、不全面的,是有缺失和偏差的,也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

二、农村经济方面――现实诱惑

据C县Y村一位游姓农民给笔者详细算的一笔账[1]可以看出务农的收入很有限,而实际生活中,农村用钱的地方又比较多,以前婴儿出生、看望病人等多以“送东西”(多是指鸡蛋、米面等自家供给的物品)的形式,现在被现代的商品取代,如某某大礼包、某某液、某某粉等,还有诸如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用水用电、孩子上学、吃穿用住等,也都需要用钱。这些花钱项目必须以现实的金钱作为转换媒介。正如叶敬忠教授所说“今天,我们已经被无处不在的商品所包围、所奴役,一切似乎都已商品化和商业化了,包括婴儿出生、老者逝去、祖宗文化、历史遗产,还包括天灾人祸、生活方式、恋爱婚姻……甚至救人捞尸也都商业化。我们彻底变成商品的奴隶,人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是商品和资本的灵魂。此时,农民家庭生计中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金钱作为媒介来开展的,那么,“必须挣钱”这种观念越扎越深,在商品化的控制驱使下,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几乎没有,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务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劳动报酬。

相比之下,村子里外出务工的村民,人均月工资在2 000至2 500元之间(据调查组对调查数据的粗略计算所得)。也就是说,一年在外务工按照10个月时间计算,一位村民,一年的收入就在20 000至25 000元之间,除去日常开支,一年应该有12 000至17 000之间的剩余。一个人一年在外务工的收入就比一家四口人在家务农的收入还高,手上的现金也越来越多,再不用在急需用钱的时候以变卖家禽家畜置换,,也不用承担什么潜在风险。因此,外出务工对相当一部分村民更具有难以抵制的诱惑力。

三、自然环境方面――“地理屏障”

江西省地理环境特殊,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形成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农村人口多呈散布状态在山地丘陵地区居住,户与户之间距离较长,有的直线距离虽较短,但直线距离并不能直接到达,而需绕行,绕行距x较长。以F县T乡为例,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植被茂盛。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1 208米,最低点224米。全乡有山地面积178 631亩,其中有林面积100 419亩。农民一般零星散布依山建房居住,户与户之间距离较大,这和北方平原地区广大农村户挨户建房居住有明显的区别。这在无形中延长了农民之间的心理距离,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潜在威胁的空间无形中加大,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不受外界的威胁只能寄托于所谓的“民风淳朴”和“朴素的乡里乡亲观念”,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防范的潜在难度加大。如:T乡年均气温17.3℃,年均降水量1 930毫米,这就造成了该乡境内多池塘、湖泊,这给贪玩的留守儿童也带来潜在的涉水威胁,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夏天,很容易出现意外,比城市的同龄儿童上下学有专车或家长接送存在的潜在危险系数明显要高。

四、社会环境方面――“神佑平安”

在C县T乡的T村、H村、Z村,信奉宗教的村民较多,80%以上的村民房屋的“堂屋”(客厅)内,均筑有神龛,供奉着村民心中的神、仙、佛等,就连近几年新建的二层或三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的一楼客厅正中间,也筑有神龛,只是这种神龛较传统的更为先进,是内嵌于墙壁之中的,香烛是插电式的。同时,T乡的三个村子,都有神庙。T村的一位廖姓老者在和笔者的交谈过程中透露,该村的神庙,在其年轻的时候曾遭到过破坏,后来一直未修葺,大概在2000年前后,由村民集资重新修建,目前由其负责守护。廖姓老者还若有其事地告诉笔者,自从其守护神庙,虔诚供奉神像,其患有多年的腰腿疼病,突然就好了,这在以前吃药打针均不见效果,是神显灵了。不只是廖姓老者一人,其他留守老人也坚定地认为,只要虔诚供奉神灵,神就会显灵,就会保佑家人平安。“周边都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乡里乡亲,民风淳朴,和蔼友善,安全问题自不用担心,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因为大家都知根知底,况且还有××神在保佑着家人的平安呢”,一位留守老者如是说。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只能寄托于封建色彩比较浓厚的“神显灵”,以及朴素淳朴的民风身上,让人感到“恐慌”和“不安”,但这三个村子现实中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尤其是年龄稍长的人更加坚信这个观念。而这部分年长者,大多是留守老人,是农村留守儿童现实中的实际监护者,可见,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这种观念的“保护”非常脆弱,一击即破。

五、思考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都不是农民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羁绊。如何面对和逾越这些现实羁绊,更好地维护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或者是从根源上消除“留守现象”,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在前期研究成果当中,对此有过探讨,也提出过相应的对策建议。但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牵涉的层面也相对较大,实际可操作性明显降低,效果并不理想。加上当前农村“空心”化严重,不仅有留守儿童,还有留守老人、留守妇女。这个“留守群体”,都是r村的弱势群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外界的滋扰,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人身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无论是从改善农村经济环境方面入手,还是用现有科学理论做指导,或者从根本上铲除留守儿童受侵害的土壤,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都不是靠某个或某群农民朋友的能力所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但就当前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最应该及时解决的是如何短时间内,分类分地区、分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地采取更为有效、现实的措施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建议:第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域性地开展关于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方面的研究,提出符合地区特点的方法,忌大、泛、广。第二,通过学习班或讲座等简单直观形式,在短时间内提高农民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认识。第三,可以借鉴某些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实行的“家长制”等好的经验,触类旁通,尝试一些新的探索,如成立留守儿童互助组织或留守老人护童爱心组织,使留守儿童能在生活上多一些呵护,在安全上多一些保护。

参考文献:

[1]程明,戚中美.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T乡的调查为个案[J].现代交际,2015(9).

[2]程明,戚中美.农村留守学生安全问题研究――基于南方F县18所乡镇中学的调查[J].社科纵横,2015(8).

[3]叶敬忠,孟祥丹.外出务工父母视角的留守儿童[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

[4]叶敬忠.留守人口与发展遭遇[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程明,戚中美.困境与出路:人的安全与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平衡――基于人的安全理论维度[J].学理论,2014(10).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8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讲话稿,讲话稿可以帮助发言者更好地表达。写讲话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安全周国旗下优秀讲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安全周国旗下优秀讲话1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交通安全伴我行”。安全,牵系着每个人的生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车多,使道路显得更加拥挤。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车祸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儿童死亡人数近2万,居世界之首。多么惊人的数字。在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后面,又有多少个家庭失去欢乐,多少个亲人痛不欲生,多少朵生命之花永远凋零。

想到这些,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为遇难者流下同情的泪水,对肇事者产生无比的愤慨!

然而这些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人们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交通法规造成的。

同学们当你看到那一幕幕惨剧时,你会没有感触吗?当你听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你还会违反交通规则吗?我想一定不会!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因此,我建议:

1、校外注意交通安全,走路走人行道;

过马路,看清楚红绿灯,走斑马线,不翻越护栏。

2、行走集中注意力,不看书,不听音乐,不打闹。

3、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4、校内课间不乱跑,不拥挤,上下楼梯靠右走。

同学们,“红灯短暂,生命无限”,“不怕百步远,只怕一步险”。

为了我们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为了让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让我们把“交通安全”这四个字永记心间吧!

让我们一起来创建我们的平安校园吧!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兴兴回家,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安全之花!

小学安全周国旗下优秀讲话2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广州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

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我们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国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作的开展。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部将今年3月28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定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全知识,更好地珍视我们生命,在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时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4、严禁12周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

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队。

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孩子、学子、工人、知识分子,人民公仆……无论咿呀学语,还是学富五车,无论幼小纤弱,还是身强力壮,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同学们,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我们不但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同学们,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需要你们的人。为了家中给了你们生命和关爱的父母,为了学校里给了你们知识和智慧的师长,为了教室里给了你们友谊和快乐的同学,你们应该每时每刻都要关注交通,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交通安全,永远伴随同学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小学安全周国旗下优秀讲话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文明交通始于足下,文明学生由我做起”。我们生活在一个交通便利的社会,每天来往于学校、家庭和其他场所之间,在那行人车辆拥挤的街道上,你是否看到了潜藏在我们每日行走的交通路线上的危险呢?因为不遵守交通法规,我们看到了血的事实,经受了血的教训,那一幕幕令人心痛、惨不忍睹的画面,那一个个因抢救无效而离我们远去的人们,最后留给我们的都是心灵上的创伤和对离去者无尽的痛惜。我们在痛惜他们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就是珍爱生命!

有人曾说,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相当于一次中型战争的'阵亡人数。

下面这组数字让人确信,"车祸猛于虎",交通事故就在你我身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通报,2015年,全国共接报道路交通事故3906164起,同比上升35.9%。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9521起,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3亿。65225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相当于50多个我们二小的人数。9.3亿元的经济损失又如何形容?交通安全专家分析说,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需用20万元,那么全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建近5000所希望小学;如果救助一名失学儿童每年需500元,那么全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可以让近500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凡是在马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的活动的人都不能随心所欲,都必须严守规矩,即交通法规。它是保证我们社会井然有序,健康迅速发展的坚强后盾。因为我们遵守交通法规,我们的社会便向着文明的彼岸又迈进了一步,遵守交通法规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所有同学都携起手来呵护好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为此,我们倡议全校同学从我做起应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校园文明新风。

1、过马路时,一慢二看,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随意横穿马路。

2、12周岁以下的同学请不要骑自行车到校。

3、不在车行道或人行道上追逐、玩耍。

4、同学们应克服麻痹和侥幸心理,时刻牢记交通法规,确保自己与他人的交通安全,行安全路,做文明人。

5、同学们应该提醒你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请他们也时刻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良好的市民。

6、遇到交通事故,保护现场,拨打122报警。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畅通的社会环境吧!

谢谢大家!

小学安全周国旗下优秀讲话4老师们、同学们:

三月,是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的美好季节,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人们把许多纪念日都放在了三月,如: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今天我讲的是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的一个纪念日:那就是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是:“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

因此,为保证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全校同学提出以下要求:

1、上下楼梯要有秩序,均要靠右边走。

不准拥挤,更不准推人。前面的人摔倒的话,马上要停止前行,把摔倒的人扶起来。严禁在楼梯的扶梯上滑下来。

2、课间不玩危险游戏,要做要做有意义的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

不准在教室里、校园内互相追逐、打闹。

5、上课期间,特别像体育课、活动课,要听从老师指挥,服从老师安排,严禁事故发生。

6、上、下厕所,进出教室时,不能拥挤,要有秩序的进出,大同学要避让小同学,让小同学先进出。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小学安全周国旗下优秀讲话5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安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每年三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目的在提高学校安全教育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防范机制,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我们学校部分同学不注意安全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课间追逐打闹,攀爬树木花坛,从楼梯扶手滑下来,在电箱附近玩耍等等。

同学们为了我们能健康的成长,我对全校同学发出一下倡议:

1、上下楼梯要有秩序,要靠右边走。

不准拥挤,更不准推人。前面的人摔倒的话,马上要停止前行,把摔倒的同学扶起来。严禁在楼梯的扶梯上滑下来。

2、课间不玩危险游戏,不准在教室里、校园内互相追逐、打闹。

3、上课期间,特别像体育课、活动课,要听从老师指挥,服从老师安排,严防事故发生。

4、要注意用电安全,不乱动教室内的电源插座,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

信息课上要按规定程序操作电脑。

5、要注意食品安全。

不要吃零食,不吃不洁食物,不食过期食品。

6、要注意交通安全。

未满十二周岁的同学不要擅自骑自行车上学,以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坐车的同学,不随便把头或手伸出窗外,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放学站队离校时一定要有秩序,听从老师和班长的指挥。

7、要加强行为自控能力。

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8、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街上逗留,不与陌生人交往,不能接受陌生人馈赠礼物,在校期间不得私自离校,受到不法侵害时及时打急救电话或110得到帮助。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9

__的悲剧揭示的是我国儿童权益保护的缺位,是乡村教育、乡村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失败,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令人不安的悲催缩影,是整体性社会治理失灵的一个爆点,再度为我们的留守儿童工作敲响了警钟,关爱留守儿童成为时下社会公益的焦点。

我国出现巨大规模的留守儿童,有违基本的人伦和社会公平,主要是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排拒外来人口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各地以留守儿童为对象的案件、安全交通事故、溺水事故频繁发生,凸显了留守儿童问题治理之难。与流动儿童的问题完全不同,留守儿童处于家庭离散、骨肉分离的状态,缺乏监护人,母爱和家庭环境,从而失去了有效教育最基本的前提。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据学校抽样调查统计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留守儿童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据统计,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部分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有些觉得自己受歧视,还有的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心理危机在他们当中并不鲜见。长期离开父母生活,这些孩子的精神状态往往让人揪心。自卑,敏感,叛逆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类: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来抚养与监护;二是单亲监护,即由父母亲中的一方抚养、监护;三是上代监护,即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四是同辈监护,指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由年龄偏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上述监护方式中,以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居多。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监护不力或监护功能弱化等现象。鉴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特点,安全问题更显重要。留守儿童在安全问题上的表现

总结为: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的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三是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该群体面临着许多安全隐患,如烧伤、烫伤、溺水、触电、交通意外、被拐卖等。中南大学教授聂茂对于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用了“三个最”进行描述:“最让人担忧,最让人揪心,最让人欲说还休。”这些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缺乏父母的监护,往往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或周围环境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可能遭受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导致伤残,至失去生命。由于缺乏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管,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被欺诈,其中被拐卖是最严重的情况。此外,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在突发性灾难来临时,他们通常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此时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人又替代不了父母的角色。在学校教育中,也没有相应的应急自救课程,以致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留守女童是这一群体中更特殊、更易受侵害的群体。她们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青春期的性健康知识,被威胁、被虐待、被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当这类事情发生后,她们往往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不知道该向谁倾诉。大部分农村女童不具有自我保护知识和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家庭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几乎是空白,因而留守女童受害的危险系数相对更大。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需要在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从而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在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在外打工的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照料。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帮助和引导,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其次,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并没有完全承担基本的监护责任。虽然这些监护人在物质上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忽略了道德意识、精神慰藉层面的教育和关心,致使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抗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差,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受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的制约,学校并没有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管理。学校除了对孩子进行基础的文化课教育,很少会考虑到向孩子宣传一些安全、法制知识以增强孩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学校与监护人管理之间还存在一些“空白区”。在这个“空白区”里,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长期脱离父母监护管教的留守儿童,极易受到恶劣的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暴力、色情等社会不良文化极易使留守儿童行为和思想畸变,导致其人生价值观偏差。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以赚取零用钱为名诱惑孩子做童工,从中牟取暴利,而这一做法也正符合缺少家庭监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在农村,还经常出现拐卖留守儿童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食品、谎言等诱骗孩子跟他们走,并把他们贩卖给其他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对父母监护责任的重要性均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为地方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制定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我县新制定的《儿童发展十年规划》充分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县委、县政府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将《__县儿童发展规划》纳入到全县“十二五规划”中,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作出了强调,要建立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增加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办好家长学校。新规划的实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非常重视儿童工作,多次听取妇联等部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汇报,并就关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县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县妇联,妇联组织作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牵头部门,充分发挥“联”字优势,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协调发动部门参与,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县关工委、团县委、县教育局、县卫生局等相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密切协作,全县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监护关爱网络。

一是搭建关爱平台。2012年以来,县妇联采取下发调查表、调查问卷、组织妇联干部入户走访等形式,先后两次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健康及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层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在全县17个乡镇319个村全面摸底,建立了农村

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动态化管理,为开展关爱活动搭建有效平台。二是开展关爱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开展留守儿童健康体检活动,县主要领导深入基层,看望、慰问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针对留守儿童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及法律常识普及宣传活动,组织安全知识宣讲团深入各学校进行安全知识宣讲,发放安全知识手册,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部门将留守儿童纳入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还安排专车接送留守儿童。卫生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指导,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免疫接种工作。公安机关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和交通环境。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教育局、新华书店联合开展“爱心无限、共享阅读”读书公益活动,通过单位和个人购买爱心书卡赠送爱心书籍并附上寄语的方式募集爱心图书1.7万本,捐赠给17所村级小学。大学生村官暑期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下载孩子暑期教育、“农村父母课堂”系列讲座课件,组织学生和家长集中收看;利用网络视频,为留守儿童架设亲情热线,让留守儿童与远隔万水千山的父母“面对面”地倾诉衷肠。三是招募关爱使者。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动员社会力量齐心关爱留守儿童。团县委在全县开展青年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动员青年志愿者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顾、学业帮助、心理疏导、身体康复、权益维护等服务。县妇联在乡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招募“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利用“感恩母亲传承美德”母亲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彩红行”和巾帼志愿者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爱心妈妈”见面,留守儿童代表与县直机关10名“爱心妈妈”结对认亲,“爱心妈妈”们带领留守儿童进行亲子趣味运动,有的“爱心妈妈”在节假日还将留守儿童带到城里过节,让孩子们享受到浓浓“亲情”。各乡镇也组建了由党员干部、老师、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对当地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爱心捐助。四是落实宣传联动措施,通过广泛组织开展“爱心献春蕾”、“美丽童行-心希望”等惠民利民政策,使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得到长效帮扶。五是进行“扶贫帮困走基层”、“四帮四促”等主题关爱活动。深入各乡镇,对有重大疾病和生活困难的家庭进行了慰问和资助。同时,联系县政协、县委统战部、民政局、工会、团委、残联、县慈善总会和基层政府,为一些特困家庭争取和解决低保、重大疾病、贫困儿童助学和救助等政策。六是积极引进“香港烛光基金”、“玫瑰书屋”、“公益讲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儿童快乐家园”等项目,促进儿童发展。借助县内电视、报纸、网站等各大媒体大力开展宣传保护儿童的有关法律、法规活动;制作电视短片记录留守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纪实报道我县部分困难留守儿童窘迫生活现状。依托媒体优势,全方位展示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情况,把关爱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广泛号召、发动全社会力量加入关注、关爱留守儿童行列,肩负起呵护祖国未来的责任,通过强化宣传,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与联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关注和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关系到农村和谐稳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既需要家庭、学校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

我国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双方尽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如果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应当通过电话、写信、回家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亲情上多给孩子一些慰藉,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时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一是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切实承担起教育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尽可能地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保护他们不受意外伤害。二是应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爱迁就,多加教育引导。三是应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农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是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教给他们一些识别和应对诸如水火灾害、交通事故、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禽兽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技能、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寄宿制管理,让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在校园里吃饭和住宿,由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减少安全隐患。三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在节假日乃至赶集日,利用外出父(母)回家团聚之机,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免费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祖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职责。

社会各方面应密切协作,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净化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使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二要实施关爱工程。建议由妇儿工委牵头,协调妇联、关工委教育、共青团、公安、

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种类型的结队帮护活动。社会组织的加入,一方面使政府不再成为实施政策的单一行为主体,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同时也让社会组织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带动社会力量一起加入到帮助留守儿童的大军中。要加大“爱心妈妈”、“知心姐姐”等关爱志愿者的招募力度,壮大关爱队伍,强化“爱心家长”队伍培训管理,规范和深化“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政府也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对接、扶持政策,加大对“爱心家长”的宣传表彰力度,提高公益组织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关工委、妇联、团委可以分别组织和发挥“五老”队伍、社会各界妇女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独特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1+1”对子,开展“老少牵手”“争当爱心妈妈”“心手相连”等帮护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温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对教育投入、经费使用、孩子权利保护等进行民主管理,从而走出现在地方政府部门高调重视问题,现实中却不解决问题的困境。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他们能否远离各种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的党和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通过制定或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建议从上至下建立起多层级责任体系,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各方面,制定易于操作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将留守儿童的保护制度化、法制化,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等问题制订指导性的政策文件,要求各个学校结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促使学校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实效。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相关法律法规中应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 相关部门要出台保护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的明确条文, 并制定强制措施, 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妇联、教育等部门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和家教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直接教育和监护子女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因家庭监护功能的缺失而导致的留守儿童伤害事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借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校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以便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监管,以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模式创新,增强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内教育管理,可以倡导各学校每天推迟一小时放学,根据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挖掘留守儿童的特长,组织他们开展“每天一小时”兴趣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管理,可以在各村创办“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场所,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园地、交流平台、娱乐场所和健身阵地,让留守儿童放学、放假离校不离教,离校不离管。留守儿童校外托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资金,广泛挖掘社会资源,接受社会各界资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立公益性岗位,聘任专门的志愿辅导员,切实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帮助。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以有效减少农民工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现象,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