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专业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1-13 04:38:22

教师专业技术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1

【关键词】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107―03

引言

对于一些重点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招生和就业目前还不存在太大压力,但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来说,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形式十分严峻。与本校其他专业相比,在招生上,教育技术专业不仅少有第一志愿或上一本线的考生,而且还基本是从其他各专业调剂来的;在就业上,真实的一次就业率数字极低。这种情况使我们不能不想,教育技术专业还有社会需求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员到底干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招不到学生、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可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教育部03年出台文件,允许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由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共同培养,使我们看到了生机;而由教育技术界人士领衔制定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也于07年了,更使我们感到振奋。但在阅读《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后,我们不禁汗颜: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吗?或者说,为承担这样的任务,还要做哪些努力?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中提到,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什么不同?信息技术(即IT)行业的人士很少讨论,他们只是努力跟上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至于名称是什么无关紧要。既然从事IT行业的人士都这样,这里就更没必要讨论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计算机技术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素养是这样描述的:学生信息素养应该表现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笔者认为,《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所指的信息素养更确切的表示可能是信息技术素养――因为各学科领域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绝不是信息技术课所能解决的。例如,各学科领域信息的筛选、关键词的提取等信息素养要由各个学科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最重要应该表现在当他们具有不同学科的基本信息素养后,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各学科领域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当然,学科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此进行了说明。

一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的五个模块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知识技能最为简单,既使对其他学科的教师,大部分也能熟练应用Windows。但能熟练应用Windows并不意味着能讲授Windows,因为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试想,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不知道分时操作,如何向中学生解释多项任务是同时完成的?所以讲解Windows时,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操作系统原理的知识,这才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一桶水!

同样,讲授算法与程序设计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模型、领会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讲授多媒体软件使用时,信息技术教师要渗透数据压缩和处理的方法;在讲授网络技术应用时,信息技术教师要说明网络中的服务器和计算机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要说明在页面设计完成后,还能用程序扩展哪些功能;在讲授数据管理技术时,信息技术教师要知道各种关系模型;在讲授人工智能初步时,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使用现成的人工智能系统,还要向学生介绍该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要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对于《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规定的六个模块,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根据上述观点,应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分析法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六个模块分别进行简单分析,可得出各模块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的能力体系,如表1所示(只进行了直接专业知识和获取专业知识所需直接基础二层分析)。

以上是从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说明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对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信息技术教学法方面的要求在下一部分讨论。

二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能力

从表面上看,很多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能达到或超过《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规定的水平,这是否意味着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呢?注意:《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是要求中学生达到的水平!谁都明白,一个理科中学生虽然学完了中学数理化,但他并不能胜任中学数理化的教学工作(临时充数的情况是有的,但那是不得以而为之),这样的道理对信息技术教育同样适用。

在我国教育技术界,长期把教学设计能力当作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系统设计,包含了需求分析、教学分析、学习者和环境分析、绩效目标及考核量规的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的开发和选择、形成性评价的设计等多个成分,那么学生相应的要具备需求分析能力、教学分析能力、学习者和环境分析能力、绩效目标和考核量规的制定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的开发和选择能力、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与《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相去甚远,所以,以目前的知识结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无法全面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任务。

既使是根据笔者对社会需求的调查,教育技术所培养的核心能力当前应该是媒体资源开发技术[1],内容包括从视、音频的摄、录到后期制作;从多媒体软件开发到程序设计;从网页制作到网站的全面建设等,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也只是具备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为了适应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很多教育技术专业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这门课主要结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讲解了多种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又大量渗透了学科知识,它们对提高学生在各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中,这些内容都有明确说明。但信息技术意识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之上,《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点,与原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比,《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而且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反映在人工智能部分)。试想,如果一个人打一个字需要一分钟或上网查资料比从图书馆查资料还要费劲,那他即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再深刻,也很难做到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如果一个人对人工智能没有深入的认识,自己尚不完全清楚人工智能有何用、发展如何,那他对应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只能停留在想象上。对于未成年人,多些想象不是坏事,但如果信息技术教师也停留在这样的初步水平,那不仅培养、引导不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而且会误导大批学生。

在教育技术人员培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倾向:在几乎没有学科背景的情况下,仅仅向学生传授了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就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为各个学科的教师做全面教学设计的人员。即使在美国,也对此进行了反思,在05定义中,将研究对象从94定义中泛指的过程和资源改为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将研究范畴从全面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改为创建、利用和管理;将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改为教育技术是研究和实践。在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教育技术专业是独一家,即使我们犯错误,也还不怕别人抢饭碗(可能会砸自己饭碗)。但在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养中,我们如果还幻想仅仅凭信息技术教育和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的知识,就能使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那将仍然是无米之饮、无根之水。也许短时间内这样做还能充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技术专业必将失去这个发展领域。

三 结束语

教育部允许教育技术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对教育技术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来说,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不仅仅是换一个名称、增加几门课程就能做到的。当然,教育技术的现状与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不可能一下消除,但我们不能长期处于充数状态。我们一定要对教育技术专业和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看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克服浮燥炒作的作风,脚踏实地,按《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要求完成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工作。这样,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师才有可能得到社会认可。如果教育技术专业总是跟着潮流走,在多个方向上需要什么教什么,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是难以摆脱领域发展模式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学科的。

其实,按笔者观点,教育技术研究的长远目标是实现教学自动化,相应地,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教与学理论基础(内容不必很多,目的是要能与各学科教师在教育层面进行沟通,这也是与计算机专业的主要不同之处)的信息技术人才,他们要能够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技术化。按这样的思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至少要达到《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要求,只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现行的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并没有向这个最高目标发展。如果教育技术专业能够调整到这个方向,教育技术专业将是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首选专业。

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能力和在各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两个方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其他方面,如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等,都是深层次的、综合的复杂问题,本文没有探讨。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2

关键词:高师;美术学;教师;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1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的现状

2011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等美术专有特点加入到美术课程性质中,这说明美术课程的性质更加明确。同时,新课标针对以往美术教学大纲过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并注重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拓展,将美术课程内容划分为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根据学生年龄,又将该内容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样的课程内容既关注学生本身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高师只有及时调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当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国家教委师范司2001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的规定,高校师范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包括五大部分:教学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文字书写及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班级管理能力。然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在实际教学中,高师美术学专业大多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如下表)

在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大方向影响下,美术师范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上,我国美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远远高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教育理论课程的比例微乎其微,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教育理论课程无外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法课,毫无新意!然而,有关新课改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纷纷出炉,因为没有落实到教材,所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仍沿用老掉牙的内容。使得美术课堂如同走过场一样,仅存在形式,缺乏活力。因此,将现代教育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发达国家,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美国,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比美国早了83天,这件事情极大的挫败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究其原因,是两国科技人员艺术素质不同,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文学方面:苏联有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音乐家中的柴可夫斯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辈;美术方面,当时的巡回画派震惊世界如:列宾、列维坦、谢洛夫等。这一时期,美国只有德R塞和杰克―― 伦敦等少数作家,音乐家虽然也有拉赫玛尼诺夫。美术上寥寥无几,然而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美术最能开发人的空间智能。这样的文化艺术背景决定了苏联的文化艺术素质超过了美国人。因此经过《零点计划》几十年的研究,美国人在他们的师范教育中,教育类课程不仅课时比例大,而且还开设门类众多的美术相关课程。如美国的迈阿密学院艺术教育系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37.5%;中国占 6.87%;单从这样的对比,我们就能发现我国高师美术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构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摆脱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贯穿从师范生四年的培训系统。

2主要原则

2.1贯穿性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作为一个贯穿师范生4年大学生活的系统,必须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努力探求最佳结构,实现“齐抓共管”、“环环相扣”,使教师职业技能模式发挥最佳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2.2阶段性原则

应该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有两个目标,近期目标是为了师范生更好的教育实习,远期目标是为师范生将来从事基础教育打基础。两个目标的前提就是使师范生在教育理论、教育技能、职业素养等诸方面“准教师化”,但是对这些方面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阶段,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完成。只有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划分的四个阶段,放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整体”之中才能显示出各阶段价值和生命力。

2.3实效性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必须注意实效效果。根据这个原则,师范生只有通过每一阶段的考核才能进行继续学习,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指导计划,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预测它的实际效果。

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各个阶段的划分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1]为了达到此要求,解决高师人才培养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钩问题,围绕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计划,必须对美术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将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纳入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培养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安排可如下表:

时间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目标角色感受角色准备角色演示角色实践

训练内容教师观确立语言表达技能高尚的品德油画基础国画基础设计基础手工制作欣赏评述书法篆刻现代教育技术课堂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美术课标解读板书、教案听课、评课说课、试讲参观中小学教育实习教育反思

对应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思想品德教育油画国画工艺美术史书法计算机基础美术教学论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验收方式报告作品展览微课比赛实习汇报

(结合大学生素质养成工程颁发证书,师范生应该有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的荣誉)

4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的意义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将教育理论和其它相关教育实践课程贯穿于四个学年,在不同阶段设置相应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他们的实习工作也不再仅仅限于在听课、观摩的基础上象征性地讲几节课,而是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很好的促进师范生在活动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技艺性、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2]使师范生更好的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是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社会已经来临,数字化生存逐渐成为现实。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主导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因素。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挑战,加强和改革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精通技术”的、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教师面向信息社会的唯一选择。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因此,人们往往把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称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简称“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时代的教师是幸运的,因为其专业发展有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信息时代的教师又是辛苦的,因为信息技术不能自发地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必须首先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2]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学好和用好信息技术,并促进其专业发展。

1 认识信息技术本质,发展教师专业基础

信息技术是21世纪人们工作、生活的通行证,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也必须掌握,这是信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学校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当前社会,而且更要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所以,教师若不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就无法适应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要求。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Ray Cliford)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

2 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发展教师专业知识

信息时代,知识更多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它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海量的网络主机存储空间和几乎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交互式平台、不受时空限制、随意检索的知识流,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构筑起丰富知识资源宝库。教师利用网络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随意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饱有学识,内强文化素质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

教师们利用晚上以及业余时间,互帮互教,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坚持练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掀起学电脑用电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热潮。我们省市先后进行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并加以考核,这更加促进了教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教师们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和课件的制作技术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操作为主讲授为辅、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使教师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3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 发展教师专业技能

现代教育普遍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有:自主学习、进修访学、听课评课、实践反思、教学研究。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迅速投入实践提高,并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操作设计通过网络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反馈修正之后再应用于教学,可避免少走弯路,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借助网络,参与诸如“远程教育培训”、“教育在线”、“网志”、建立家校联系网络、班级网络管理、进行电子备课、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等等,可迅速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技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虚拟教学研究模式,为反思性教育实践提供技术、环境、资源支持的新视野,真正实现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网络信息的互动,使广大教师了解国际国内的教育发展态势,了解名校、名师,感受成功教育典范的感染与熏陶,强化自身发展,立志办名校,成名师的远大追求,使得作为教师的专业情意逐渐笃厚、健全。总之,教师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环境,可实现大跨度的、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提升,避免了本校区的时空局限,实现跨越式的教师技能专业化进程。

4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发展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过程。现代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自我提升学习。现代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由于网络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共享性,学习者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进度、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具备良好的通讯能力和沟通机制,学习者可进行交流讨论、协作研究,实现合作学习。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和社会成员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4.1 更新观念,正确认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简单地说,教师自身所学的知识是“过去式”的,而所教的知识是“现在时”的,要培养的人才是“将来时”的,未来的社会是高科技社会,没有信息技术就相当于现在的“文盲”一样。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理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2 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杯鲜活水,自身需有长流水”。信息技术培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培训,更注重实际操作。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商讨,寻求解决办法,调整培训计划。通过从网上收集教学素材,在学习中激发教师的互动通过绘画、拍照、录音、录像等手段共同收集制作素材,丰富素材库内容。在课件库中准备了很多优秀的课件作品供教师欣赏和参考,及时展示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交流,大大激发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3 强化整合,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并不是将之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种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融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人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对信息素养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教师既是信息社会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教育者;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这种角色的特殊性把教师信息素养以及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与普通学习者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育严格区别开来。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是当代教师专业素养中的基本要素。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教师专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基本内涵。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支持教师专业终身发展。信息技术技能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手段,必定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永恒平台。

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教师只有敢于向自己挑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发展自己,实现教师专业化,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信息化时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继续迈进,我们试图在教育领域里,把信息技术进一步挖深、拓宽,尽快实现信息化教育,如果它有一定的高度,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它稍有瑕疵,那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3]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为实现教育信息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4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追求。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有专门的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要包括教育专业性;(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所表达的一个最基本的内涵即教师是专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教师承载着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今天的教育教学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回望过去的教学,教师在信息量占有方面明显比学生有优势。只要教师认真备课、肯花功夫,是比较容易把课上好的。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的反思和交流进行知识更新。

2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而且给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提升。然而就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传统落后的观念,教师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制约着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3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与升华。信息技术应用得当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和日常工作负担,提高教师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在轻松、快乐、有成就感的氛围中,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进一步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至高的专业境界。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师应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

1、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就无法保证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实现。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人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重心已经从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以教师培训带动教学改革。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信息技术视野中的两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校为本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学校自主的、结合学校实际的、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培训模式。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指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指导下的,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模式。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专业成长 教师培训 相互交流 集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获得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培训中进行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除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还要定期参加信息技术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

另外,还需要“走出去”和“请进来”,请一些专家学者来讲解一些新技术、新理念。

其次,在相互交流中进行专业成长。

相互交流是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捷径。在学习交流过程中,要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还要经常参加网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再次,在集备中进行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H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还有,在课题研究中进行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在辅导学生中获得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6

课程层面的教师角色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专业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不仅要关注“教什么”,更要关注“如何教”。从传统的“课程使用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

1.课程体系的架构者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学生按什么顺序学习课程及其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必须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构建适合本专业的新的课程体系,它包括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编制课程方案,编辑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材料,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要求专业教师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着力构建“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体系,摒弃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转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呈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课程结构。

2.课程模式的创新者

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新的课程模式与之匹配,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新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建立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新的模式,给职业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不仅对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也促使职业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变革,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由于这种新方式的应用,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地位,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都得到了改变,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地思考问题,形成了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教学局面,促进了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课程资源的组织者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但课程资源并不等于课程,网络的飞速发展,其中的资源浩如烟海,课程资源只有经过有效的加工组织才能成为课程,如果不进行正确的筛选、判断与整理,将会成为无效甚至有害资源。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确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由教材的执行者转换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资源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专业教师应以“项目”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开发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资源。

教学层面的教师角色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背景下,行动导向教学是职业教育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它要求专业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实施者”向“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转变。

1.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否被采用,以及何时、如何被采用,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决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之前,教师要对课程计划进行统筹设计,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法;要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与目的,使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作为指导者,教师应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策略的指导,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实行个别帮助;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专业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置于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地位,参与他们的活动,体验他们的感受。首先,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由于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懂得的,教师并不一定都懂,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次,现代信息技术毕竟不能完全代替人,因此,教师要根据需要,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4.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要成为学生成长的激励者。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变化。专业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有效记录,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中;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在各教学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层评价,并且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反馈,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层面的教师角色

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来实施,信息技术的运用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要求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有质的飞跃。

1.要成为观念的更新者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加深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要清楚地认识到:第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但它毕竟不是教学的全部,始终只是辅助的角色;第二,我们大力倡导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两者应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三,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是最终的目标,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选用适当的技术手段,使教学各要素之间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效果。

2.要成为勤奋的学习者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作为教育技术的直接应用者,教师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专业教师要把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放在首要位置,参加各种相关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运用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要成为互助的合作者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7

(一)考试

1、考试对象

凡当年符合现行评审条件,申请参加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含转评)的在职人员,均须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学科知识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按照现行评审办法参加业绩和答辩考核。

2、考试内容和范围

考试内容为学科知识考试,包括现行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命题范围分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四个学段(申报者的考试及参评学段、学科以实际任教学段、学科为准)。

各学段具体考试内容为:

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全学科教材内容;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及1—6年级教材内容;

初中:学科《课程标准》及7—9年级教材内容;

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及1—3年级教材内容;

其它教育事业单位人员的考试内容为通识性的教育法规及教育管理知识(不分学段、学科)。

3、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笔试、闭卷形式进行,试题分主、客观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4、考试时间

2009年9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5、考试成绩的使用

学科知识考试成绩合格者将发给成绩合格证书,持有者三年内凭此证书可申请参加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二)评审

参加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员的评审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工作业绩占40分(主要考核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的业绩)、答辩占60分(主要考核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实行考评结合的办法后,原有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政策和办法仍继续执行。

二、考评工作的组织领导

1、市教育局成立*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的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科知识考试及评审的各项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人事处。

2、各区市县教育局和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本地区参加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学科知识考试人员的报名、考试组织、资格初审及中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工作。

三、有关要求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  教师  专业化发展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二中  李自强

 

一、农村教师结构的现状

(一)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深山区的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以济源市邵原中心校为例,在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小学,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全校老师的70%以上,即使处于镇上的两所初中和镇实验小学,中老年教师也占到40%以上,这些教师大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能独立操作计算机,不会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更不懂得信息技术。老师年龄偏大,他们以前没有进行计算机教育培训,由于年龄关系和条件的限制,这些中老年教师也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不去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思想落后、年龄偏大、条件限制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的重要障碍。

(二)知识结构 专业水平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出现参差不齐,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大都是民师转正,他们的学历往往是高中毕业教初中或小学,这些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训,他们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成为农村学校的骨干甚至是学校的领导。这个群体对信息技术接触和了解很小的,由于年龄的原因,也不愿意去摸索,不愿意去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教学;30岁以上的教师在农村学校所占的比例只有15%,有的学校比例会更少。他们大都是师范学校毕业,属中专文凭,这些老师在学校时,计算机教学还没有普及,接触的不多,但这些中年老师现在已在为农村学校的主力军,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能主动学习运用计算机教学,他们将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近几年,随着特岗教师进入农村,他们来到农村中小学,给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岗教师大都是本科毕业,有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教学功底,他们却在教育教学方面经验明显不足,虽然计算机操作能力很高,但不能很好地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他们现阶段的主要精力还是投入在熟悉教材,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上。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

(一)教学环境

由于农村学校,特别是深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环境是相当的落后,我镇的小学有8所,其中7所在农村,这些学校多数到现在仍然是一张课桌,一支笔,教师讲课就靠一张嘴,有的学校连投影器也没有配备,条件稍好的镇上的实验小学和两所初中,教学环境相对来说是不错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老师办公室安装了电脑,学生有了机房,每周能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只有小部分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条件所限和环境影响,这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使用率不高,许多多媒体教学设备长时间处于搁置状态。

(二)校本教研和研修

近些年,教育部门提出进行校本教研,让老师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可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往往受条件制约,校本教研和研修的范围仅仅限于教师间相互听课,学习课程标准或者学习一些教育家的思想理念,写写读书笔记。一年中,学校只能让小部分老师到镇上或市区学校进行听课或学习。在农村的小学,是没有条件机会在网上查阅资料,不能在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只能利用报刊杂志来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们生活在与网络隔绝的世界里。即使一些爱钻研的青年老师,他们只能主动去听中年骨干老师的课,向骨干老师学习一些课堂经验和教学方法,不能与全省全国的名师交流学习。

(三)进修和培训

教师进修和培训是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农村学校,教师的进修也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农村学校老师的严重缺编,老师们离职进修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老师们只好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进修。没有网络,对信息技术不熟练,是他们在培训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对中小学老师进行学科素养培训和国家培训计划,可农村中小学老师来说, 他们学校没有网络,进行培训还要到10多公里的镇上学校进行学习。间陋教学条件的限制让农村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变得非常艰难。

三、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

(一)信息技术培训

眼下,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他们尽快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今年济源市组织的全市中小学老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给农村老师带来了福音,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为期30天四期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让老师们学习到如何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怎么进行网络研修和网络互动。这些信息技术培训是农村老师梦寐以求的,他们在培训中那种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着培训老师们。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科教学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可以上网查找自己学科教学的网站,了解先进和教学思想和详尽的教学实录,可以在网络中下载选编适合自己学生的训练习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搜集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制作音色并茂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让农村学生也体验到信息技术教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校园网的建设与使用

近几年来,上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大力投资,一些农村较大规模的学校开始建成和开通校园网,校园网的使用,让学校老师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在校园网上,优秀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等丰富了农村教师教学素材,使教学课堂生动起来。

(四)利用网络进行备课随着农村信息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学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投入,注重学校网络的建设,这样就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利用网络进行备课,让农村老师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就能与全国知名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农村老师利用网络可以搜索中更多更详尽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老师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老师们利用网络进行备课,他们可以集中优秀老师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使农村老师努力赶上城市老师,也让农村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五)课堂教学的交互性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运用,让老师们大胆尝试,他们努力让信息技术教学思想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老师们都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老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沉闷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互性。

(六)提供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济源市开展了广泛的网络交流平台。在教育局的倡导下,给广大农村提供了网络教学交流的条件,教育局相继成立了研修茶座和名师工作室。在研修茶座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写在博客上进行全市范围内交流,农村的教师终于可以与市区老师进行网络交流和沟通,教育局定期会评选出一些精华的博文,激发了老师写作积极性,在学校里老师们议论最多的是谁发的博文多,哪个老师的精华文章多,邵原花园小学是一所只有12人的老师,可学校的网络研修一点都不差,他们学校的博客群被评为“济源市教育名博”,在济源市的校本研修交流会上,教育局领导专门介绍了花园小学的经验;邵原实验小学的杨立峰校长,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学博文,是研修茶座中的“博客之星”,被济源市教育命名“济源市名师”。

针对农村的骨干老师,如何发挥他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济源市教研室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把这些骨干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轮训,让名师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全市进行交流学习,这样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就与市区的名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成长。

  qq教研活动是近来兴起的一种网络教研活动,在市教研室的带领下,许多学科的教研活动实现了全市教师的交互性,约定在同一时间,把全市的语文教师集中在一起,针对教学活动的某些困惑,在线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时,没有农村老师和市区老师的区别,只有心与心的沟通。给农村老师专业化成长插上了翅膀。

(七)网络培训由梦想变成现实

网络培训,在以前农村学校网络条件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随着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建设,网络培训由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学科素养培训和国家培训,学习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专家教授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有些老师还实现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进修,完成了高学历进修,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不再是梦想。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展望

(一)建立班级网站,实现班级师生互动

教育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农村老师对信息技术能力运用日臻熟练,除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外,也让信息技术运用的班级管理中,建立班级网站,逐渐成为一种班级教学趋势。班级网站的建立,有利于老师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为师生更好地进行交流提供了平台 ,班级网站的建立,也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班级qq群,班歌,班级活动的照片和文艺节目视频等,这是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能丰富班级管理级经验,也是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网络备课实现无纸化办公

实现无纸化办公,是近些年济源市教育局提出的网络备课的一种新的备课模式。它是在纸质教案上的一次升华,原来的手写纸质教案,许多中老年老师往往是今年搬抄去年的教案,年年相似,图劳无利。利用网络备课,就是要实现三级备课,首先是老师自己编写学科教案,不得下载,只能参考网络上的资料,第二步,同一年级的学科老师两次备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批注和修改。最后,把网络教案上交学校教研组集体讨论,最后形成一份完整可行的优质教案。

(三)建立自己的博客圈和qq群整合自己的教学思想,向名师发展

农村老师由于环境偏僻,信息闭塞,要想更快地进行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名师的指点,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坚持撰写教学心得和读书笔记,利用网络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市区名师甚至全国名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农村老师要善于宣传自己,根据自己的学科,建立自己学科或学校的博客圈或qq群,把自己的成熟的教学经验推广出去,让外面的名师了解自己,让全国的名师帮助进步,只有在名师的指导下,农村老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

总之,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活动,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相信,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会大幅度提高,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会日新月异。相信会有一天,农村教师也会与市区教师一样,娴熟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让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拥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科研》 2005年11期

提高信息素养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浦月娟

2、《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1年07期

农村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与对策探讨——以湖北省南漳县为例

付光梅  文放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9

一、无私奉献,做良好师风师德的楷模

作为“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不仅是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能手,更应是师风师德的楷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上我勇挑重担,本年度我担任“市首届‘十二五’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的班主任工作并讲授《小学教师工作艺术》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师提高班”和“小学教师学业水平测试提高班”中讲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每周授课6课时;担任“省培计划—新乡市初中青年教师远程培训辅导教师;”担任幼师班(长班)《教师口语》讲授,每周授课15节。自觉遵守坐班制度,每天坚持“早到校,晚离校”,勤勤恳恳地做好了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称赞和拥戴。切实地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勤学苦练,做好教育教学的“引领”工作

作为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作为辉县市教师培训的践行者,作为课程的实施人,我深知必须了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掌握课程改革的进程,积极探索和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敢于战胜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坚定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才能真正做好课程改革的引领人,才能做好学生个人发展的领路人。因而,我特别注重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平时积极的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专著并涉猎各种教育杂志,积极参加了“国培计划—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并获“优秀学员”称号;2012年7月又参加了“市中小学农村骨干教师语文专业市级培训。”同时,我还认真地进行教学实践,承担学校公开课、实践课、示范课的教学。在课堂上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法灵活多变、勇于创新而给听课教师以不少启迪。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老师讨论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有时,还深入各所小学听课,为辉县小学教育的发展实施把脉。

三、勇于探索,做好任期内的科研工作。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