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10 08:46:5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1

1.1高中历史教学与新课标理论的结合程度低

讨论新课标理论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数只是谈论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和解决办法,高中历史教学与新课标理论的结合也只是浮光掠影,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入细致的讨论过,所以说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操作与新课标理论的结合程度不够。

1.2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很多教师不管拿的什么教材,讲课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变,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1.3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传授知识大多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多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学应重视的是教学过程,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多事注重的是传授历史,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而没有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使一些毕业生个人发展不全面,影响社会人才的质量。

2.解决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结合新课标标准和实际实践结果,我们对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教学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谈实施方法。

2.1教学过程要严格结合新课标理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具体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不能让新课标的要求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作用。新课标理念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新的教学观、学习观和作业观,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方式和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切实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改革,用更完善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尤其要教导学生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

2.2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观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观点与授课方式能够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更新,与时俱进,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历史学习相对枯燥,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老师应当改变自身的教学观点,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问题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加以辅导,灌输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3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精确分解板块内容,准确确定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对内容的整体关联性做出相应的连接,加强教学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探索历史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观体验。教学目标要有可行性,要以实际的教学情况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已达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3.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2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作用。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改革能否有效实施,教师素养的高低是关键。一般而言,“教师应该是所教学科的学者,因此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并具备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4]“纲要”从内容上来说是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历程与规律,从性质上来说是本科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纲要”任课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又要具备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胜任。然而,从当前很多高校“纲要”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经过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训练。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或者历史素养的缺失,不利于维护教学话语权,甚至会使“纲要”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效衔接“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能促使任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和相关历史知识方面加强学习、查缺补漏,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养。

二“、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程度如何?围绕这一问题,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电话、网络、走访等形式,与贵州省多名高中历史教师进行了沟通,重点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还搜集了全套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纲要”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利用学习培训的机会,和省内外高校“纲要”教师交流,就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仍然存在,课程内容渐进性不够。高中历史教材突出了内容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不够系统。现行“纲要”教材是在区别原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且编者要顾及“纲要”的课程性质及教材结构,致使“纲要”教材存在和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度较高的现象,课后学习思考题的设置也存在对大学生的思考和认知能力估计不足的问题。第二,教学方法脱节。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基本上能综合运用教师讲解、学生自学、提问等教学方法,但研究性教学方法管理不科学,教学过程中有探究之形,无探究之实。“纲要”课堂的教学形式比较呆板,不够灵活,理论讲述占据主导地位,师生之间互动较少。第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中历史在教学上是基于学生初中阶段扎实的历史学习,已经形成初步的通史构建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初中历史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没有达到专家的预期要求和水平,进入高中以后难以适应专题史的学习,影响了学习积极性。高中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生不再学习历史。文理科学生对历史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的差异,导致理科学生进大学后“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行教育管理机制的影响。“纲要”和高中历史的教材内容分别由教育部的社会科学司和基础教育司负责编写,这种教育管理机制难免会限制高中历史与“纲要”教学的衔接,包括在教材编写人员的协调沟通,专业科研等方面的联系合作等。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都是怎样快速地掌握知识要点,正确解答各种考试题目,而对高中历史与“纲要”的教学内容衔接工作关注较少。进入大学以后,学生觉得“纲要”没有什么新意,激发不出学习兴趣,纯粹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在考前死记硬背“考试重点”。三是“纲要”教师衔接意识淡薄。当前高中历史调整了课程设置,但绝大多数“纲要”教师并不关注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很少有教师去主动研究高中历史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不多,对学生上大学前学习历史课的情况不了解,过多地依赖教材体系来开展教学活动,缺乏衔接的主动性。

三“、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本思路

(一)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实现“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材编写不太可能做到使《纲要》和高中历史既不完全重复,又不产生脱节和错位。要实现“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任课教师需要将高中历史教材与“纲要”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全面了解其中的重复部分、待深化部分和脱节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调节内容的渐进性,强化理论的探索,加强对一些疑难问题的专题分析。对于高中历史已经讲清楚的内容,《纲要》教学中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即使是同样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选取一些有广度和深度的史料,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等加以补充,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丰满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以避免简单化、概念化。这样,任课教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繁简得当,恰如其分。

(二)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基础教育新课程创设研究性学习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载体,也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将学生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式,既是“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手段,也是“纲要”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果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的影响以及会考和高考压力,存在着种种阻碍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障碍。那么,随着进大学后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能力的增长,高校的学习环境趋于宽松与和谐,则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纲要”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渗透研究性学习,通过挖掘教材资源选取研究性课题,拓宽学生以史为鉴的视角,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3

    第一,  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例:在“选修I”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教师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例: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实例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这样就会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某种公式的图解,便于学生掌握。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例,讲到《选修I》“雅典民主政治”中“陶片放逐法”这则材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有何实质性特点?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其次,历史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高中历史教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例如:讲“选修I”商鞅变法后进行小结,我给学生这样一道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这样使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的认知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     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例: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有“学习建议”一栏,“历史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4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的改革与创新,我的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从一接触新教材开始,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认为虽然教材变了,所有的知识体系不同于以前了,但教法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是经过三年历史教学实践下来,这些观念彻底地改变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也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借助电脑多媒体技术,过去课堂上“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唱独角的状况已大大改变,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展示出的功效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丛林”中进行真情的体验。可是,能做到这一点是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答案应该是不确定的。因为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有关,更重要的因素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是否能积极、自主地参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一次报告会上,把一只公鸡抱上讲台,在周围撒了些米,然后强按着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是不管他怎么按,公鸡就是不吃。当他松开手走开后,公鸡却主动而贪婪地啄起米来。而我们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与陶老先生所表现的强让公鸡吃米可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该如何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即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呢?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势在必行。于是我与李中尧老师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式学习探索》作为研究课题展开研究,让合作探究式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式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学派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学会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全球教学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能促进学会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合作学习非常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个指导思想看,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于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各种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别人以他为中心、尊重他的一切。他们的知识面广,独立思考能力强,反映迅速,胆量大,发言积极,他们所欠缺的是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和适应多样化新课程的必然途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历史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我的尝试以高二(1)班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这个班有以下原因:一是大家对历史课普遍不感兴趣,历史课上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只是我一个人在前面唱独角戏;二是1班人数比较少,结成小组便于管理。在与科代表协商后,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可参与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学科活动,营造轻松、活跃、高效的课堂。通过这几种教学方式,来实施课题研究。

1、“说一说”——交流型活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说”的主角,而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应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型活动在这方面效果显著,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尊重、宽容等健康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从而形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讨论是课堂最常用的活动方式。新课程下要更好地强化广泛参与、成果共享。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到集思广益、交流共享才能共同提高。如学完人教版经济史(II)第二单元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组综合列出本组同学的观点,看哪个小组列的最多、最有道理。小组成员为了本组能总结得更全面,结合教材,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为小组“献计献策”。并列展示各组成果后,再引导学生把所有成果进一步综合归纳,最后完善的是所有同学思考的结晶,因此也最为系统和深入。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合作的经验,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甘甜。

2、“比一比”——竞赛型活动

竞争是激发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增强实用性,竞赛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针对史学争鸣的观点采用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如: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洋务运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为了弥补辩论形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组为单位,课前让小组自己分工搜集资料,组织辩手阐述自己的论点,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双方轮流发言,人人都是辩手,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增强趣味性,如由学生事先自行制作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象征性奖品。这些纸做的王冠、幸运花环、泡沫雕刻等,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的竞争、合作与交流,每次课堂辩论都十分激烈,得奖的备加珍惜,没得到的立志下次夺回。

复习课和检查课采用填图、填空游戏或者趣味竞赛的形式。如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把本阶段的知识设计成竞赛题目,选择、改错、简答题型多样,赋以相应分值,由学生分组抢答,累积计分。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填图比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

3、“秀一秀”——展示型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历史课课前充满期待,课上兴致盎然,课后回味无穷,课堂效率自会倍增。展示型活动往往最能吸引学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课上给学生以表现的舞台,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

短剧表演:角色扮演既能重现历史场景,又能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直接体验。如: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可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他们去查找有关资料或录像,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扮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首脑和中国的代表。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已获取了有效的信息,基本上掌握了巴黎和会上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真实意图,对和会召开的背景、会议的内容和实质及会议的影响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进一步认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真谛,进一步体会到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性。学生展示了才能,收获了自信,而相关的历史知识被他们反复咀嚼、理解后,掌握自然更加深入。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趣,学生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

合作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在改变着整个教育界,传统的历史教学也在随之改变。但是在实施这种教育模式过程中在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别同学的自制力差,影响整个小组的纪律和效率。比如在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通过观察就可以判断某些学生在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2、小组中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度不高,合作面不够广。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新学习方式的实施,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切实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探究创新,不断的交流总结,这样教学才会受到学生欢迎,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马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性学习实施初探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合作性学习作为培养其能力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作性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频频采用,实践证明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友好交往、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1.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

(1)自由式:在开学伊始,教师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采取3-4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好好组合)、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内内组合),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多,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运用基本合作性学习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转为基本式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基本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3人至4人组成,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3)特殊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临时采取的分组形式。如同桌式、拼盘式等。

2.采用多种合作方法

(1)目标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对自身进步,对班级的重要性、迫切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团体合作观,并制定适合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时,在合作研究目标方面,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查阅、阅读、归纳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查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电脑能力;通过编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互帮互助,增强集体团队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

(2)课堂合作互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互助合作的技能,如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不中途打断发言,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得到有用信息等等。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互动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拓宽互动互助的领域。实施时,教师要挖掘每个“角色”的潜力,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在互动合作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这种高中历史课堂互助互动的合作性学习,不仅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因为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头绪较复杂,笔者将全班学生分组并作了明确的分工:第1—2小组围绕“官渡之战”来学习,其中第1小组为袁绍方,第2小组为曹操方;第3—4小组围绕“赤壁之战”来学习,其中第3小组为曹操方,第4小组为孙刘联军方。每个小组先谈一谈本方的优势和劣势,接到任务后学生们认真地去查找相关内容;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来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请一名学生来点评四个小组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言,学生们把这两次战役双方的优劣势讲得很清晰,尤其是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前胜后败的原因,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地总结“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战略战术对战争的影响,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课堂合作辩论: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所讨论的高中历史问题,给予灵活恰当的讨论引导。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人口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课堂辩论中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人人可以充当辩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教师担任记录员,学生座位可以围成马蹄形,便于面对面展开辩论。通过小组合作辩论,学生们不仅强化了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了教材的内涵,同时激活联想思维;学生们历史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而且锻炼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

(4)角色扮演的合作性学习:角色扮演能让参与学生体验其中的感觉,让其他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是课堂教学表现形式的创新。同时扮演者更需要在过程中的配合,这既是一种合作,又是一种学生才能的表演。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通过历史剧的形式来表现的,把它们编成历史剧进行表演,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各种能力,如口语的表达能力、文学写作能力、舞台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学习《杯酒释兵权》时,设计成小品,学生自告奋勇担任有关角色,通过短短的准备,学生把人物的性格、动作、造型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还适度创新台词和动作,笔者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全班学生鼓掌,让参与者有一种成功感受。学生不仅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和观众,编演历史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3.实施合作性学习需注意的失误

在开始合作性学习时最容易失误的有两点:一是方法指导不足,让合作性学习流于形式,美其名曰合作性学习,而其实质是放羊式教学,自由放任,毫无目标与中心;二是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损害了学生对合作性学习的兴趣,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不到合作性学习的乐趣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显明.中学历史教学初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6

近年来,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得极为广泛,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辅助教学工具,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过度地渲染,存在将重点内容一带而过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在现今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将多媒体教学视频、图片等渲染得非常时髦,能吸引学生的多为外表的花哨,而非内在的实质,严重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质量,造成大量教学资源浪费。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尽量避其弊、取其利,这样才能增强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1.1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合理运用其图、形、声、色、像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悦耳、悦目、悦心的历史真实情景,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让学生接受历史思想教育。如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一课时设计各班古代希腊考察团行程安排表。分为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研究,同时提供大量资料图片及文字资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1.2运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重点突出,巧妙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并用。因此,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运用电教媒体配合教学,并以此为默契,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1.3把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起辅助教学作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中,通常以课堂演示模式为主,即边讲解边演示。如讨论采用动态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等方式再现课堂教学需要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展示现实世界难以实现或不清楚的内容,如讲《美苏争霸》中关于“冷战”政策的概念及表现时。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冷战”这一连成人都感到陌生的概念,我巧妙使用电教媒体演示了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两组录像,引导学生思维:在武器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思维中互相启发和讨论这一难题,以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找出二者区别的关键点,从而真正认识到冷战的含义。至于冷战的表现,采取总分总的办法,出示幻灯片《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同时边演边讲,声情并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突破重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教学的主板书可以通过屏幕按教学要求与顺序逐步呈现给学生,把教学活动的动、声、色、形展示得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4熟悉掌握多媒体操作,不断解放学生思维

如果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够熟练,缺乏多媒体教学驾驭能力,就会在讲课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致使课堂断断续续。为了节约宝贵的授课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历史教学有序进行,教师要尽快熟知多媒体的使用技巧,成为一名多媒体教学高手。解放学生思维和开阔学生视野,是开展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目的。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不仅可以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不足,还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2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7

想要让生生合作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非常重要,这是提升合作学习效率的根本。首先,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创设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要让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同时,让合作学习的重点也更为突出。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们展开合作学习时都较为马虎,除了让学生们讨论课后的几个思考问题,合作的重点并不突出,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够明确。在这样的模式下合作学习很难收获好的教学成效。教师要给学生们创设有针对性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就具体问题展开细致的学习与讨论。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认知,也能够大幅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这节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本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理论)、时间跨度长(50年之久)、头绪多(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挫折相互交叉),如何整合教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学习要求和会考标准,通过精心的构思使教材内容主题化、系统化:可以将教学重点落到四个模块上,让这四个模块的教学能够集中凸显一个中心思想,即通过对“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突出本课的教学灵魂。想要让生生合作学习收获更好的成效,教师很有必要让学生们明确合作学习的重点,只有合作的任务清晰,学生们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研习探究,进而更深入的领会教学重点与教学要义。

二、合作学习的材料准备

想要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合作学习中的材料准备很重要。生生合作学习需要一些好的辅助资料,教师应当让学生们掌握更多有效的材料获取渠道,让大家找到更多好的学习材料来辅助合作学习的展开。合作学习如果只是简单的对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往往成效并不明显,如果大家能够在一些好的学习材料的辅助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知识面,并且不断深化对于课本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认知,这样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意义更大。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前有意识的展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些都能够为课堂的生生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让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有益的收获。仍然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这节内容的学习为例,为了让课堂生生合作学习更好的展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查找关于“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以及“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相关成就和人物的图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这将会为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提供很多有效的支持与辅助。为了方便学生的信息查找,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网址:中学历史学习园地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学生们通过浏览这些网站能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不仅能够为课堂生生合作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也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有效的学习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8

1.教学模式不合理

现今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灌输学生知识为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历史课的枯燥与繁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许多学生都是靠着死记硬背学习历史,往往会忽视理解记忆的优点。这种灌输学生知识的模式,在考试中,答案往往是如出一辙,很难有个人的主见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高考大纲存在本本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上,老师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老师和学生都是在整个教学大纲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样不仅使学生不理解新知识,还会让学生感觉到上历史课很烦闷,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2.课堂效率低下,效益不明显

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效益,有时候新课程与旧课程之间只相差两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要熟记前面的知识,还要预习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益会提高吗?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就要熟悉一个时期的历史,这种压力是没人能承受得起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得不到应有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样熟悉这段历史,历史科目就像是一个时空胶囊,它记录着每个时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历史的奥秘,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培养学生拥有高尚情操,陶冶性情。

二、应对历史教学弊端的创新策略

1.更改教育大纲,不再为应试教育而教育

应该要以培养学生更高的素质涵养而教育,在改写教育大纲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改写教育大纲的同时,也要创新高中历史老师的教育能力,适度地对老师进行后期的培训,不仅提高教师的课本专业知识,还要丰富教师课本以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例如,在说到朝代更替时,可以说一下对朝代更替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还可以进行一下朝代对比,让学生学习其中更替的各种道理。

2.转变和提高教学模式,不能再以灌输法为主导

而应该要用情境教学、拓展式教学等模式来进行教育,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教材创造一个现实场景,让学生来进行演练,或者把学生带到历史博物馆等有意义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不但学习到课本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下中华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桥段来进行授课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活泼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桥段,例如,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如果历史存在着“假如”,假如项羽没有自刎,而乘船到了江东,那历史会随着改变嘛?项羽会东山再起,再破刘邦六十万大军等等这些历史桥段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要注意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看法。一段历史的写照如果教师述说得精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9

1.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不当

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1.2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2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

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2.2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为了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历史教学课堂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致性,应当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教学内容与细节为依据,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二是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教材的结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材内容结构安排及重难点划分等情况。实际上,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教学手段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应当以教材为参考。历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不能为了节约备课时间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课件,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与标准,促使师生共同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

2.3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够在科学合理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