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英美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4-19 17:44:01

英美文化论文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1

一、英美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史

1、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英国文学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中,当得上“源远流长”的称谓。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内部遵循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受到相应的政治、历史以及宗教等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为盎格鲁萨克逊阶段,然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便是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随后从浪漫主义发展到而今的现实以及现代主义等。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基本上由过去的写实,变成多元和实验的趋势[1]。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为帝国叙事,其特有的传统即为乌托邦文学及反面乌托邦文学,而其包含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经验主义。

2、美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并自立的美国文学,其早期尽管仍然处处透露着英国文学的味道,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光景,其逐渐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美国文学共出现过三次大的的变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纪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国文学在一战及二战后两度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便有近十位。乡土主义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其在早期的美国各地不断涌现。随后美国文学的文学结构逐渐向着三十年代的新批评派,五十年代逐渐兴起的结构及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方向发展[2]。

二、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本身隶属于文学一个种类的文学评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评论语言均被加以严格整理,因而可以从语言差异上来体会其对文学评论带来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本质象征,语言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正宗语言,具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历程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个阶段,其文化传承作用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由于语言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英国评论家在使用英语时,或许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许是顾忌对语言传统造成随意破坏,所以张狂程序远及不上美国英语,其应用与文学评论上的语言比较正统[3]。而美国语言因为是从英国语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随着英国英语与北美大陆印第安土着语的接触而生,尽管核心仍然秉承着对英国英语,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的民众、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满创新与叛逆。同时,由于美国在政治、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包袱很轻,所以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顾忌很少,比较张狂和大胆,并且处处彰显着美国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从英国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从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挣扎的复仇之中,看到其被抒发的淋漓尽致的优柔寡断性格,这就好比是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在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学评论,亦或是当今荒诞派、边缘体验以及非个人化理论等,无不体现出英国文学评论徘徊于受传统束缚以及脱出传统束缚之间。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文学评论便再没出现能够于世界批评界呼风唤雨的顶尖人物,因而其文学评论界不仅需要深刻反思过去那种荒诞及迷离理论,同时还应重新阐释和铸就传统理论,构建全新的评论思潮。以人道主义文学评论为例,由于发展历史情境各异,所以在人道主义方面,英国文学比较保守,美国文学则取向激进。英国文学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大都反对暴力革命,如歌德倾向的改良主义,狄更斯强调“用爱战胜恨”歌颂博爱,提倡宽恕,是英国人道主义的主体思想。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2

摘要:文化一般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其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作用于文学评论方面,促使文学评论也在文化差异的作用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该文从英美文学的发展以及英美文学评论入手进行研究,探究了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为英美学评论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文学评论;影响

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形成之初就已经产生,并且对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产生着相对广泛的影响。但是受到不同民族生活环境和地理差异的影响,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当前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英美文学评论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文化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差异的重视,基于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实施深入的探索,促使英美文学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1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英美文学评论是伴随着英美文学而出现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因此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应该借助英美文学对英美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进行审视和剖析,基于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学评论研究工作的深入性,保证能够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为英美文学的世界性传播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1.1英美文学的发展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经典文学作品是民族智慧的反映,因此英美文学作品也可以看做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英美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进行分析,英美文学不仅仅代表了英美两个国家语言的艺术性集合,同时也是对英美两国人民现实生活中艺术性的彰显,在世界中承担着宣传和传承英美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世界人民对英美文化进行认识和研究的重要渠道。而英语作为英美两个国家重要沟通和交流工具,一般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能够传达出作者甚至英美人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内涵等。相较于英美文学的发展来说,由于英国建国时间相对较早,文学也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以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阶段,并且在每一个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中,英国文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文学在当前世界元文化的刺激和影响下也向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在新时期表现出新的发展特征。美国文学则受到美国移民性质和建国时间的影响,不仅发展时间相对较为短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国文化的影响,多元化特征更为明显。到19世纪后,美国文学逐渐脱离英国文学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并且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美国文学逐渐呈现出繁荣发展趋势,能够与英国文学并驾齐驱,并统称为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美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战后出现了新旧文学之间的碰撞和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相应的积极影响。

1.2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相关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实践活动,能够借助研究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加以揭示,并为英美文学创作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英美文学创作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参照依据。一般来说,英美文学评论将英美文学作品当作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合理选择不同的评论形式,如小说评论、戏曲评论、诗歌评论以及散文评论等。在文学研究领域,开展英美文学评论工作主要是通过对相关英美文学作品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评鉴,以此为欣赏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英美文学的良好传播提供相应的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进行分析,英美文学评论与简单的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虽然建立于基本的文学作品分析基础上,但是还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文学作品加以评鉴。具体来说,文学作品的分析工作将重点放置到对作品本身属性的研究方面,而英美文学评论的工作重点则为作品的外在表现、思想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系统的文学评论观点,为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英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特定的支持。

2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2.1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英国文学评论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一定的困惑,是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还是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其甚至一度成为英国文学评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十七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表现出特定的发展趋势,受到当时文化发展环境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荒诞创造特征,宗教色彩也较为明显,在此阶段内,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探寻摆脱传统文化束缚的方式,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入到二十世纪后,英国文学评论在特定的环境中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文学评论专家们开始对传统的文学评论工作进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对后世文学评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当今社会,英国文学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愈加明显,表现出向着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的倾向,文学评论工作的内容也逐渐转变为对文学理论成就的研究和审视,进而希望能够为新文学理论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支持,促使新文学理论与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一定的增强。由此可见,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与英国特定的文化内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英国文化内涵的变化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变化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而对美国文学评论进行研究,也应该重视美国文学以及美国文化内涵。美国建国时间相对较晚,并且具有一定的移民性质,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其文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应的美国当地土著文化和欧洲大陆文学特征,其中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最为明显。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文学逐渐将欧洲大陆文化、移民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开始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3]。同样,基于文学方面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也必然会受到欧洲大陆文学评论,特别是英国文学评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存在绝对性,在不同文化内涵的驱动下,美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特色的文学评论。综合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进行分析,英国文学评论受到传统文学内涵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犹豫和挣扎,虽然有所创新,但是重点仍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美国文学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对美国文学评论的影响较小,所以美国文学;评论的创新性更为显著,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多元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2.2文化语言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也是一个民族彰显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并且受到民族发展历程和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就会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评论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英美文学评论为例进行分析,受到文学创作语言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因此要想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还应该重点把握英美文学语言的差异性。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相对丰厚,并且英语是英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的发展不仅表现出其对传统英国文化的继承,也促使英国文学的表现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特点造成相关文学评论专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出于对英语这一古老语言的由衷憧憬,所使用的评论语言相对严谨,一般不会使用张狂性质的语言,因此英国文学评论的个性自由不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文化传承性。而美式英语作为英式英语的重要衍生语言,必然会受到英式英语的影响,其核心仍然延续着英式英语的思想。但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追求民族和国家独立的历程中自身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制度和规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体——美式英语产生了特定的影响,逐步表现出一定的叛逆和创新特征。具体来说,就是在美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文学评论与英国的严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更加注重个性的张扬和思想的创新,一般将民族、自由作为中心思想,甚至表现出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文化精神。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载体存在的差异也会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还应该重点对语言差异加以关注,保证研究的全面性。

2.3文化历史方面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对英国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历史的发展方面,其文化历史的传统可以划分到人本主义的研究范畴中。但是,受到英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影响,英国文化史中所坚持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而提出的,与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英国文学评论中,一般表现人本主义思想的观点都相对保守,甚至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对人本主义思想加以传播的活动。这种观点对英国文学评价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使英国文学评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受到自身保守性的影响逐渐得到部分研究者的质疑和否定,他们认为社会要想获得一定的发展,就应该借助革命的力量,只有坚持革命才能够为社会的变革提供相应的动力支持。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一度造成英国文学评论工作走向误区。美国文学评论受到美国文化历史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人本主义观点,在坚持激进思想的同时还重视文学评论的独创性,促使美国文学评论得到了一定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文学评论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美国历史文化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形成沉重的文化包袱;另一方面,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追求民主和独立的历程,因此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人本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甚至体现出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发展过程中,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文化因素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从文化差异入手进行研究才能够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持续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促使英美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盖颖颖.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4):183-184.

[2]吴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5(3):282-285.

[3]张薇.关于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探究[J].西江月,2014(12):444.

[4]张惠宁.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海外英语:上,2015(1):8-14.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3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以及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是英国民众和美国民众艺术化地使用英语的体现,是他们对现实生活审美的体现。英语这个语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英美文学的风格和问题灵活多变,或者婉约如少女窃窃私语,或者粗狂如野马狂奔于野;或者高雅如阳春白雪,或者庸俗如下里巴人;或者含蓄如弱柳扶风,或者明快如急雨直下。可以说英美文学表现力丰富等,魅力独特,可以感受到英语所带给我们的色彩斑斓的英语词汇和音乐节奏鲜明的语调。英美文学的分类主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理论等。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可谓是源远流长,它的演变过程可谓是长久而复杂,在这个过程当中,英国文学受到了文学本体之外的宗教、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二)美国文学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文学脱离英国文学而自立,正如胎儿脱离母体一般,虽然初期仍然带着英国文学的特点,但是在以后的岁月当中,它逐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美国文学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大致出现过三次繁荣:19世纪前期形成民族文学。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两度繁荣并产生世界影响,已有近10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十分活跃。30年代重视文本研究的新批评派,到50年代便失去权威,此后兴起的文论派别繁多,主要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呈现出多元和非主流化的态势。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仍要直面三个敏感的问题:一是文学伦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二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问题;三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的关系问题。而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关系问题仍是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关键问题。20世纪被称为“品评的世纪”,文学品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生长。“新品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阐发、读者应声品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种种品评思想和理论,改造了文学观念,从基础上转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连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发出新的天地。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一)英国式英语和美国式英语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大约有了1500年的高龄。英语漫长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OldEnglish,时期为公元450年至公元1100年;第二个阶段是MiddleEnglish,时期为公元1100年至公元1500年;第三个阶段是ModernEnglish,时期是公元1500年至现在。在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英国英语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语接触,并且在适应北美大陆的同时,许多新的词汇出现,在这个时候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语言作为一国文化的载体,起着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和思想的作用,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的一个种类,其语言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其本身往往含有特定的含义,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至此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差异对文学评论的深远影响。英国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因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现了出来。可能是由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在英语的使用张狂程度上有所顾忌(当然这种顾忌可能是潜意识的,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英国英语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上就显得中规中矩,这种中规中矩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可能是对随意破坏语言传统的顾忌,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语言的衍生,虽然一些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但是,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它的一切包括国家本身、政治制度、本地文化、美国民众都是新的,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叛逆和创新。因为美国本身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包括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大胆张狂之极,没有丝毫的顾忌,充满了创新的精神,这也与美国一直标榜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精神相符合。一切皆有可能,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英国的文学评论在继承和反叛之中挣扎。《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在英国非常具有代表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替父复仇和力挽狂澜之中苦苦挣扎,经典名句“生存还是灭亡,是一个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然而,性格决定命运。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哈姆雷特的性格,从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具有的神秘宗教色彩,到现在的边缘体验创作理念、荒诞派的创作手法、非个人化理论等一系列的文学评论的新理念的提出,都表明了英国的文学评论在继承传统和突破传统之间徘徊不定,犹豫不决。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界正在经历着蜕变,正在重新理解、重新铸就和重新阐释先前的理论成就。客观地说,英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出现能在世界文学理论与批评界呼风唤雨的泰斗、明星人物(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除外),但是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感觉得到,甚至在当今那些非常有影响的文艺理论那里都可以感觉得到它的影子。我们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还是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那里都可以找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在这里可以对英国的文学评论作一下简单的展望———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在英国文学评论应该不会再向《等待戈多》这样的荒诞力作来挥舞大棒,因为“世界末日”的预言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和荒诞的,是作者撒的弥天大谎。文学评论界不但要对以往的荒诞、绝望和迷离进行深刻的反思,而且还要对以前的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理解、重新铸就和重新阐释。

2.美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自从有了文学,就有了文学评论,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学起源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对美国文学评论起源的探讨。欧洲大陆的文学还是当时已被殖民化的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文学是美国文学的起源,历来争论不休。但是笔者认为,既然美国文学被冠之以美国之名,就充分说明美国文学的独立性。美国文学的起源与其说是欧洲大陆的文学或者是当时已被殖民化的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文学,还不如说是起源于美国本身。当时的欧洲文学对于北美大陆来说就像是一粒陌生的种子,而北美大陆对欧洲文学而言更像是一片陌生的土壤,当陌生的种子和陌生的土壤相遇之时,只能结出全新的果实,虽然美国文学有两者的影子,但是它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了。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更是如此了。

3.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文学评论虽然也有创新和突破,但与美国文学评论相比显得更加“血统纯正”,在不经意之间总是能够流露出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让人不敢轻视,但是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犹豫不决,不能很好的在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和寻求新的突破之间掌握分寸尺度,因而纠结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后世人们取之不尽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是有的时候又会成为人们创新道路上沉重的负担,往往距离理想的效果一步之遥,达到那种效果确实千难万难。美国文学评论是开放性的文学评论。美国文学评论本来就是混血儿,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因而创新能力尤为突出,它在吸收欧洲大陆的文学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文学的优秀基因的同时,对各种理论应用起来更是轻松自如,一切优秀的文学理论成果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它的视角是世界的视角,全世界的文学评论的优秀理论和成就都可以纳入自己的麾下,因而显得更加开放。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4

当我们涉及到一些西方文学的时候可能会被其中浓郁的文学氛围所折服,对于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是对于英美文学评论这一块儿来说。文学评论是直接与文学著作挂钩的,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著作的时候就是在阅读他们的文学评论。一般来说,文学评论深藏在文学著作当中,文学著作的内容就是一种文学的见解,换句话说,文学著作就是文学评论的内容。

1.英美文学所具有的特点

1.1 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悠久,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了,自文艺复兴后,英国文学经过发展相继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英美文学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不同时代掀起了一股股文学思潮。在每一股文学思潮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文学追捧者和拥护者,当然每个时期也有批判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于英国文学来说,这些思潮都不影响英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而进一 步推进了其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英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许多学者争先学习模仿和研究的对象。英国文化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写实了,也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英国文学目前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全球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化更加发展完全。

1.2 美国文学的特点

对于一个民族历史并不悠久的国家来说,美国文学的成长是短期的、多元集合的。美国是在二战后许多移民的迁入才逐渐的壮大发展的,对于美国来说,它的文化具有模仿他国的现象。不可否认,美国的移民政策为其争取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美国这个新生代国家因此汇集了不同种类、不同肤色和不同国度的人民。当然,随着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各自地区的思想文化、民风习俗以及科学技术,其中许多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得到大融合、大碰撞,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

也正是由于美国文化的特色,使得美国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很快的壮大并对一些其它的国家造成“唯马首是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逆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全球化逐渐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现如今美国文学又逐渐的多元化起来,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所在。

2.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文化因素

2.1 语言文化的差异

文化认识决定了文学发展,文学发展又决定了文学评论的发展。对于文化差异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文化的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没有统一的约定俗称的语言,那么群体就不会形成,相对应的国家也就不会形成。虽然有些国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他们还是对这些语言都能理解和够运用的。拿印度来说,印度的语言就有许多种,常见的就有印地语和英语两种。通常情况下英语是作为官方语言进行运用的,而印地语则是人们平时使用的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握这两种语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人们通常会根据场合来选择语言的运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在社交场合会习惯性的使用英语,而在与自己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候则会选用印地语比较多。

对于英美两国来说,他们一般都采用的是英语(美国北部有少数印第安人除外),但是即使是同样的英语也有不同之处。随着各自民族的发展变化,一些合成词和新生词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行成的特殊词汇的衍伸,导致了英语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特点,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这两种语言区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对于这两种英语来说,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发音和词义时有发生,尽管他们本来是“本家”的,都是由原始的英语衍伸而来的。语言差异是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也在不断地加速发展,从而出现繁荣。对于英国来说,因为其继承了许多古典文化的传承,加上其民族文化的庄重,反而减慢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英美文化出现的差异不断加深,英美文学评论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5

《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作品很多题材源于《圣经》

英美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圣经》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圣经》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很多著名作家都是直接将《圣经》中的素材拿来创作出无数的经典作品。如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一部史诗《失乐园》就是以《圣经》中的《创世记》为素材创作出来的。弥尔顿的童年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圣经》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在《失乐园》这部著作中,弥尔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加入自己的思想,他把基督教里的善与恶彻底反过来,塑造出与传统故事完全不同的撒旦的形象以及一个残暴的上帝的形象。弥尔顿把自己追求自由的思想赋予撒旦身上,将其塑造成一个勇于反抗权势的英雄。而把上帝描写成一个暴君形象,从作品中撒旦的身上能够体现出其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尽管弥尔顿对撒旦反对权势的勇敢给予了肯定,但他容不得撒旦对上帝的权威产生质疑。上帝在作者心中是有绝对的权力的,所以后来他又创作出《复乐园》。

同样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记》的还有英国伟大诗人拜伦的《该隐》。这个作品是根据《创世记》第四章的故事创作的。这个故事本是描述亚当的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之间的故事。该隐是靠种地为生,而亚伯则是以牧羊为生,他们分别以谷物和羔羊为祭品献给上帝,但上帝对亚伯的供品欣然接受,对该隐的供品心生不满。该隐正是因为这个心生嫉妒把亚伯杀死。从这以后,在英国,该隐就成了杀害自己同胞兄弟的犯人的象征。但拜伦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把《圣经》中的善恶颠倒过来,把上帝塑造成独裁的暴君形象,而把该隐塑造成敢于同权势作斗争的勇士形象。作者通过作品体现了自己反对封建专制的叛逆精神。

(二)英美文学作品标题及人物名称直接引于《圣经》

很多英美作品的标题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名称都是直接从《圣经》中援引出来的。例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这个题目就是摘自旧约中的《传道书》中第一章中的一句话。《传道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提到人生就像梦幻和泡影一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海明威把圣经中所描述的原话作为自己作品的引言来用。用这个来表达同样的一个意思:尽管人生是在忙碌中度过,但到最后仍然是没有作为,仍然处于一个虚无缥缈的状态之下,回首自己过去的经历,这种滋味也并不好受。海明威认为当时的西方世界是冷漠的,人是没有地位的,在残酷生活面前人们无法改变命运。《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描述杰克与情人坐出租车离开,司机却不见踪影,结尾又描述两人坐出租车兜风,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体现出漫无目的性。

直接拿《圣经》里的内容作为题目的并不只有以上一个例子,还有很多,之所以这样定题目,是想利用《圣经》来为自己的作品增添气氛。如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最后却适得其反,落得失意潦倒结果的人的故事。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的描述,说明致使现代文明瓦解的本质原因就是人的堕落以及人们用恨替代爱。作品以《圣经》中旧约中的“押沙龙”作为题目,具有深远的寓意。《圣经》中也是通过对“押沙龙”的经历的描述,讲述了一个关于父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互相残杀的故事。福克纳作品的寓意同圣经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引用《圣经》来很好地诠释作品,表达作品的寓意。

(三)《圣经》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寓意的表达

《圣经》故事里对人物以及事物的描述寓意深刻,而英美的文学作品中也把这种寓意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用这种方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凸显人物的性格。如勃朗特著名作品《简•爱》就用到圣经中的隐喻手法来表达寓意。在这部作品的结尾,简•爱在很远处听到罗切斯特痛苦地呼唤她的声音便迅速赶到那里。一向高傲的罗切斯特这次因为一场大火失去了很多东西:庄园、自己的左手和眼睛。这次他没有了高傲,只有忏悔。当然他的忏悔使自己的乐园失而复得,只是这次的乐园没有了过去的魅力,只留下残垣断壁,让人顿生凄凉。但在他的眼里仍然是自己的乐园。在这样外貌简陋的地方,住着的是一个获得重生的罗切斯特。在作品的最后所描述的大火,就像是耶稣给予主人公的一次洗礼。旧约的《士师记》中所描述的参孙,力量超群、聪明勇敢,尽管被人陷害,但仍凭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报仇。他之所以有大力气是源于他的头发,他的头发被谁掌控,命运就被谁掌握。在《简•爱》的最后,简•爱为主人公梳理凌乱的头发,正是借鉴了圣经中的寓意,这样使得整个作品的结尾显得更为寓意深刻。

《圣经》中的博爱精神对英美文学作品有深远影响

基督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坚实根基。基督教所推崇的精神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强调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宽容、和睦相处。耶稣认为这里的博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也包括爱你的敌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因为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而创作出的关于爱和美之间的故事。这部作品通过蒙太古与凯普莱特这两个家族间的恩怨以及两家儿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描写,体现出本来的美好生活却由于仇恨而被破坏掉,然而结局却又流露出“和谐”的景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精神。将圣经中所倡导的精神融入其中,主张用爱去化解罪恶。作品中所描述的两个人物罗密欧和朱丽叶,虽然最后都成为殉道者,但他们通过两人之间的爱情化解了这两个家族之间的一切仇恨。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在自己的作品《天路历程》中,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者通过对他的描述来充分表达自己对上帝至高的崇敬之情。这个教徒对上帝可谓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他对上帝的旨意严格遵守,不会有半点差池。他的忠诚最后也换来了回报,经历过一番苦难和一系列的考验之后,他最终还是被天使接受,进入自己向往已久的天国圣城。西方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精神的影响,除上述例子之外,美国霍桑的《红字》、英国斯宾塞的作品《仙后》等,无不渗透着博爱的精神。这些精神深层次地、全面地渗透到英美文学作品中。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对故事的描写将这种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差异,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五年制学生入校时的英语基础很差,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言得体运用方面都非常糟糕,其中包括英美文化知识的空白。例如,学生在进行对话时,还会用G00d momi ng,teacher!(打招呼)“How much monev do vou eameverymont}l,”(询问外教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哈佛大学在那里、丘吉尔是何许人,对中国文化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因此,如何通过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带动和促进英语语言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并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采取的对策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04级和05级五年制学生的英语教学中选用了文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张思中英语教程》为教学内容,使语言材料内容即文化知识的吸引力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模式与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包括社会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的同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原则

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我们参照束定芳、庄智象提出的对文化导人的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根据我校实际,研究讨论,将其拓展为五个原则,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进行教学。

1,阶段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2,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适度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难易度适中,不贪多求全。

3,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课文内容的需要,对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适时进行讲解或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并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出现失误。

4,科学性原则。合理安排所讲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内容,注意系统性、准确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促进文化理解和语言学习。

5,实用性原则。所讲授的文化内容注重实用性,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际中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参照了董晓波提出的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方式及李波总结的直接法、渗透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和讨论法,并进行了归纳、拓展、补充和创新。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课文为基础,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1)在学习对话时融人交际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在学习第一册12课的对话,服务员用语Can Ihel p you,时,老师为学生分析了在考虑问题的主体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因而英语中用Can I help you,或珊1at can I do f or you,而不是Wha t do you want,

(2)在词语教学中注重词汇内涵的融入。例,在讲到十二生肖等动物时,我们给学生分析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对待动物的不同看法,以及相应出现的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种体现文化涵义的词汇在对比中解释,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相关词语并有效得体地应用。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的人对“龙”的不同看法,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亚洲四小龙”译为“t l l e Four TigeI s of Asi a,,,而不是”t heFour DEa90ns of As i a,’,“金鸡牌”闹钟的出口商标为什么从“G0l den Cock”改为”蹦den R00ster”,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3)在课文学习中对句子文化背景的讲解。例,在学习第二册第7课Readi ng l Fanler christHlas中On Chri st IIl as Eve,he l ands on t叩of each house肌dcl i n l bs d帆m t lle chi咖ey i nt o me f i r epl ace…a11d 6l l st he i r s眦ki n祭诚t h s ma l l pr e sent s,一句时,我们给学生讲述了西方人在床头或圣诞树上挂长统袜等习俗的故事传说,让学生对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

(4)课文讲解前对篇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例,在阅读B00k 2,L5,Reading 1 Fat}ler’s Compani叫一课时,我们对丘吉尔的生平、爱好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进行了简要介绍,使学生对他有了全面了解,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2,课堂外的文化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开办讲座。在业余时间我们为学生举办了《英美文化与习语典故》、《英美节日介绍》等有关文化知识面的讲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书虫系列作品。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入、全面的材料,使学生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文化。

(3)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圣诞晚会、英语短剧表演、邀请外教到校与学生交谈,使学生亲自用英语进行交际,学以致用。

(4)组织竞赛和游戏活动。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主要涉及文化内容的竞赛和游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英语开心辞典

12月26日,如遇星期日,则顺延至27日,人们在这一天把圣诞礼金放入圣诞卡中,或将圣诞礼物装入小盒中,送给家中佣人或邮差、报童、送牛奶的人等。传说如果在这一天工作,会招致厄运。请问这是哪个节日,

A,Spr i ng Ba rI k Hol i day

B,Bo xi ng Da y

C,Eady May Ba nk Hol i day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为切入点进行文化知识的融合和补充,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模式与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结合,把中西文化知识的教学贯穿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语言形式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的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提高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导入、融合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文化内容的教学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明显的变化。过去不喜欢英语的同学,在这些有趣的文化内容的吸引下,从纯粹的听故事逐步地开始学习语言,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对英语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调查问卷显示,86。4%的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91.4%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自信心增强,参与程度提高

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接近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如春节、圣诞节、长城、奥运会等,学生感觉不再是一无所知,有话可说。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文化知识方面还是学习成绩方面,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使学生看到了学好英语的希望。当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的时候他们开始愿意参与所有的活动,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他们都愿意表现自己,课堂上回答问题踊跃,课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英语短剧表演、各种英语竞赛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记录表明,学生在每节课上主动发言的人数达62.5%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英语方面的信心有了提高。

(三)学习主动性增加,自觉性提高

我们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引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寻找新的信息和资料。许多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翻译,学生也会主动找老师请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查字典自己解决,主动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带到课堂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问卷调查表明,有71.6%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比以前有所增加。

(四)学习成绩上升,英语表达能力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投入精力用心去学,记忆才会深刻。语言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掌握。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带动下,加深了对语言的了解,学生不只在成绩方面有所提高,更在能力方面锻炼了自己。对学习情况和测试结果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的听说读写甚至表演和组织能力都相应地有了提高。93.8%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有助于自己的英语学习,83.9%的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文化知识丰富,文化意识提高

我校五年制学生多数来自于乡村,由于客观原因,除了教材外,很少有机会阅读课外书籍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课外知识,知识面狭窄,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于中国文化也是一知半解。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以及授课过程中英美文化知识的融入、英美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对英语国家的风俗、礼仪、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促进了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并逐渐有意识地学会避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行为。有8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并有74.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今后的生活和交际中会有意识地避免交际失误。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提高其文化方面的素养。英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重视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王永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并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张萍认为,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唐美莲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习英美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大学生具备一定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晓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舍茹阐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使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如专题介绍法,讨论法,媒介视听法,自主阅读法等。

    这些努力都对文化教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或轻视文化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妒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中国古时代,人们把龙( dragon)和凤(phoenix )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网络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四)加深材料理解,提高听力水平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8

英美文学课在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正如范东生教授所说,“文学课如果上好了,也能更有力地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兴趣”,而英美文学却“又常使人望而却步”。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小觑的作用与其现在所遭受的“冷遇”之不平衡的状况,令英语界众多学者为之忧虑。其中,特别是忧虑学生因抛弃文学课而严重缺乏人文素养,并在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中迷失自我,陷于其中的年青急功近利者又因缺乏人文素养而无力寻找救赎之路。本文试图以人文素质培养为最终目标,从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管理三个层面剖析迫使英美文学课程遭受“冷遇”和其人文教育功能伤势的内在原因,进而探究英美文学课程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纯理论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单一、死板、乏味的教学方法之矛盾(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造冷遇”的原因除了以上诸多理论性问题之外,教学实践环节也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简言之,在教材教法上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教师通常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又是单一、死板、乏味的,使得课堂沉闷,学生便感觉到这门课既无知识可学,也无乐趣可享,致使英美文学课最终沦为“一无是处”的课程。因此,变革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丰富英美文学教学手段、活跃英美文学教学课堂、激发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热情也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中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学习实践活动是学习者主体意识作用于学习对象这个客体上,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力图认知、理解、记忆、把握客体对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的活动。学习者主体意识、学习对象客体存在、学习方式渠道三个方面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及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综合来看,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中的前两者,即学习者主体意识和学习对象客体存在,都已存在不同层次的问题,已经对学生学习英美文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方式渠道就显得尤为艰难和重要。在“实用主义”盛行、“急功近利”心态一时难改、教材更新研究缓慢等社会历史语境本文由收集整理下,“学习方式渠道”或许是我们英美文学教学一线教师最容易做到的教学改革,同时也是最容易取得直观、有效的教改效果的教学改革方案。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打破教师课堂中心主义以后,换之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各种活动的主体参与者,通过立体的教学媒介和直观的教学方式去感受、体验、研习英美文学,这并非否定教师课堂单向度“讲授”的重要性。南京师范大学吕洪灵博士对这两者关系有这样的论述:“教学改革的探索千万不要走出了‘独白’,又陷入‘交往’这一新的模式限制,‘独白’和‘交往’是两种共生和依存的有效教学途径。”故此,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时候,需要以一种严肃、谨慎、大胆的态度,切勿莽撞、激进,把教师传统“独白式”知识讲授与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达到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双向互动的欲望,又可以让这种学习热情和学习活动成为建立在教师知识传授和指导基础上的理性的、智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活动,而绝不能是无知的游戏和娱乐。

二、庞杂、深奥的英美文学知识与院系相对淡漠的教学政策之矛盾(教学课时)

教学单位是英美文学课一线教学的现实平台和直接依托,英美文学课在该院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中的位置,将直接影响英美文学教学课时设置、教师进修计划、教学图书资料配备等方面,进而根本性地影响英美文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落实,最终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故此,教学单位对英美文学的态度及相关政策无疑已成为“英美文学遭冷遇”原因的重要元素之一,也必然是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某些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功利化,过多地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降低了学生培养品味,致使英美文学课被学校不冷不热地晾着,也被学生不温不火地接受着。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我国某些外语院系的英美文学课已经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选修

课”,进而在学校这种培养模式导向下,有些学生还没有感受文学的机会就顺大势而固执地拒绝了文学,“选修课”的英美文学课因为这些内外诸多因素使得选修

学生人数不够开课数额而最终作罢。

英美文学教学课时设置是我国某些高等院校“晾”英美文学课的另一个标示牌。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程爱民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数据结果,我们知道:“现在我国的外语类院校一般在本科生的三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课,学习一年时间,每周的课时数是2节课。”即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一个学期,两者课时量大约都为36节课,我们再依此比照我国现在普遍使用的英美文学本科教材,不难发现这么点课时实在是令教师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味,更何以言教学效果。

此外,在这种办学思维理念指导下,教学单位更不可能把有限的资金投放给英美文学教师专业知识能力进修、英美文学教学图书资料配置以及其他许多有益于英美文学教学质量改进的事宜,致使英美文学教学被置于孤立、被动的态势中。

三、扩招后的大班英美文学教学与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之矛盾(教学管理)

如果说淡漠的教学政策是主观性引发教学资源短缺之内因的话,那么高校扩招就是客观性引发相对资源短缺的外在重要原因。毋庸置疑,这两者都影响了我国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实施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近年来我国各类院校扩大招生数量,外语院校更是数量剧增。然而,由于教学资源配套问题短时间内不能有效解决,特别是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如上所述,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教学资源更不可能分配给英美文学课教学软硬件的建设上,使得英美文学课大班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必然有消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一是课堂管理覆盖面窄和可调控性差。由于教室学生人数众多,有时甚至是一个年级合班上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自然总是“远离”一部分学生,势必造成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态势。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这种“距离感”甚至“陌生感”也必然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双向互动的意愿,在教学活动中也容易形成“人多,老师不会问我”、“人多,糊弄,老师也不知道”等消极学习心态,使得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多项活动不能有效落实,最终这种“课堂管理覆盖面窄和可调控性差”的课堂特点使得许多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转贴于

留于形式,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二是教师精力的有限。英美文学课大班教学的缺陷也表现为教学软件相对短缺。一个教师除了课堂费力的管理和艰难的教学外,在面对100人以上的大班学生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帮每一位同学答疑解惑,与他们每一位探讨学术问题,更不能有时间和精力关心他们每一位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爱好,这些都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不利于拓展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产生热爱的情感;三是教学图书资料的短缺。教学硬件配套资源是制约英美文学教学的又一因素,尤其是教学图书资料的相对缺乏更是直接局限了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教师按教学进程布置学生阅读某一部作品,然而图书馆往往不能同时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消极地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欲望,直接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渗入

英语作为世界上被应用的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成为我国大学中各学科的必修课程。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不断的进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要求我国人才能够对英语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英语的学习,不但要加强英语这一门语言的学习,还要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我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中针对英美文化的考察少之又少,只是针对语言本身的考试,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很容易忽略英美文化知识,课堂学习不仅缺少了很多趣味性,更不利于英语的学习。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入的必要性

1.社会和时展需要。当今世界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交通运输事业中从磁悬浮列车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的速度到航空和航海的事业的发展,都给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成功的压缩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使越洋交流成为可能。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体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科技传播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当今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互相学习,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沟通是一个难题,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够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获得本国的不断快速发展,要从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开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我国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学习,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要求。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只注重英语技能的传授,在各种英语等级的考核中,也只重视技能型知识的考核,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并增加记忆,使得英语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和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等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英语,这将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明显提高。

(2)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在试卷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然而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培养。我们知道语言是从一种文化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同时语言能够对文化进行反映,这也是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英美文化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内涵,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能够选择正确的语言和态度进行不同场合的交际。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化的方法

1.将教材中体现的英美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不要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应注重将教材中所体现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圣诞节、万圣节这一类西方国家极其重视的节日时,不要只看重单词的考核和课文语法点的讲解,帮助学生模仿西方文化举办一个圣诞节或万圣节晚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能够对英美文化产生更深刻的感知,同时还容易引起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注重文化差异之间的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会导致不同的思维习惯和交际习惯的,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进行的交际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人们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背景知识的了解能够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大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中西文化的对比,注重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讲解,通过对比,学生们更能够对英美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对所学知识也能够得到深层次的认知,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从发展上来看,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崛起,使得我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增加了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因此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从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掌握更加准确的语言知识,提高自身交际水平。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英美文化的渗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入[J].安顺学院学报, 2012,0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