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英美文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6 18:33:56

英美文学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1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我国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对目标内涵的层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步缓慢。本文认为,只有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找准英美文学教学的层次定位和课程设置。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专业选修课的限制,二是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

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研究生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轴线。在过去十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本科教育逐渐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研究性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曾经是英语专业主要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其主要问题是,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①如何应对这一现实,李公昭教授说:“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们更应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比如,我们应自问: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英美文学课的教材究竟应该如何编,编入哪些内容才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讲授英美文学课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广大讲授外国文学课的教师都来参加讨论,并拿出有效的办法,以推动外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的教学”(李公昭11)。李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中肯的,我们必须全面反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层次定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走出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

一、英美文学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这一表述比较笼统,缺乏指导教学实践的层次感,但为我们提供了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再结合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它的重心是把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亲身阅读体验,逐渐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判断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文学原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它的重心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和脉络,了解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从而获得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它的重心是通过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如王守仁教授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王守仁11)。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nationalcharacter),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culturalawareness)和文化认可(culturalrecognition)②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进而胜任跨文化交际,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它的重心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除此之外,外国文学也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路径”(虞建华8)。

对照以上分析,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即王守仁教授总结的“文学史+选读”(王守仁10),主要偏重于第二层次,即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文学史教材编写得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陷于知识的无边海洋,无暇旁顾。文学选读课程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语言能力,加上课时和古典文学参考书的限制,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只能解读经书式地逐词、逐句讲解。生动活泼、美仑美奂的文学作品被解析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魅力。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凝缩成对英美文学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思潮及其评论的知识性记忆,文学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教化功能难以实现。学生对作品,尤其是现、当代作品的阅读和反应,是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应有的起点。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课程的“有用”和“意义”。总之,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定位不应该是专业理论课程,而是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素质教育课程。换句话说,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而不是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后者的培养任务,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本科教育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只有统一了这个基本认识,才能有效地讨论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问题。

二、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五个目标内涵。

必须思考的问题有:我们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某一课程应该在哪一阶段开?哪些可设为必修课,哪些可设为选修课?要实现专家们提出的人文素质、思辨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是不是非得专门开设文学史?本科的文学史教材应该怎样编写,是不是应该类同于研究专著?对文学史知识面的掌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什么不同要求?本科生的文学课程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哪些问题以留给研究生去学习?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结构,是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总体来讲,实际教学情况是过分偏重英美文学史知识,对文学理论知识和批评方法重视不够。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对英美文学发展史链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要求英美文学史教材要更加全面,要“首位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对各个时期的各个文学流派应尽可能详细地讲清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情况,讲清各种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继承,文学史的线索要清晰明朗,最好不要留空白此外,教材还应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所谓的主流或非主流作家作品应重新界定,对中外研究的同异应有所交代”(程爱民等13)。如果着眼于培养英美文学专业人才,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教学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普遍按照这一要求来设计英美文学课程,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英美文学的教学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外国文学史链越来越长,分支越来越细;第二,国内外对主流、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比如由于女权主义运动和少数族裔民权运动的推动,研究英美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第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不断开发新课程,留给文学课程的必修课时已经大量减少,而且只会越来越少;第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选修英美文学课程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数不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或教学等专业工作。英美文学课程体系是否需要突出英美文学史,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从小学语文到大学语文,接触到的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可谓不少,但我们并没有按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次序,更没有在语文教材中安排系统的文学史知识。《中国文学史》只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同理,《英美文学史》也应该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只有英语专业,而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③其导向显然是着眼于本科教育的“宽口径”,给予各个学校选择专业特色和发展重点的自由空间。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作为二级学科设置在研究生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但是,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界似乎没有敏感地把握和应对教育部的这一意图。在语言学和文学课程与专用英语(ESP)课程平分秋色的今天,比较现实的考虑是如何划分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文学教学的不同任务和目标,如何在本科阶段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解读、阐释文学作品的能力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认知需求。以上四个现实问题迫使我们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英美文学课程最少可以按照四个层次来理解和设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目前大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渴望,以及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素质教育取向,都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可能。④我国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文化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即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为了学生考级,转向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这就为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且使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

经典作品可以根据任课教师的偏好和特长来取舍,课程的内涵和名称都是开放的。课程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分类的,如《英美现代小说赏析》、《英美诗歌赏析》、《英美戏剧赏析》等。第二个层次是面向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概论》,课程性质是专业基础课,为英语专业各个方向的学生所必修。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经典作品上,应开发若干种全国统编教材和教参。《英美文学概论》要以文学语法(literaturegrammar)知识,如文类、主题、人物、情节、叙述、文体、民俗等为主,辅之以英美文学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介绍。此外,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教学还要渗透到《综合英语》和《阅读》等课程教学中。原著可以放进《综合英语》教材里,⑤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精读一些文学经典作品的短篇或节选;《泛读》教学除了涵盖实用文体以外,还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名著,让学生每学期读几本英语小说、戏剧。这些课程以阅读体验为主,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实现文学的娱乐和教化功能。第三个层次是面向英语专业中具有文学偏好和学术兴趣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如《英美文学史》(通史)、《文学批评方法》、《英美小说》、《英美诗歌》、《英美戏剧》、《英美电影》、《英美散文》等。具体开设哪些课程,应根据具体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应定位在英美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批评的方法上,它的重心是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第四个层次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在这个层次上,课程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从事英美文学教学、评论、出版、研究和翻译的专业人才上,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而充分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接受严格而专业的学术研究训练。因此,课程重点是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比如英美文学的断代史、经典作家研究、国别文学研究、经典作品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现象研究、文学类型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等等。具体开设哪些课程,应当视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而定。以上思路可以总结为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二、三模式”,即一个体系,两个突破,三种要求。一个体系是要建立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外延广阔的开放式英美文学课程体系,供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自由选择。两个突破,即英美文学课程一要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让英美文学渗透到英语专业基础教学中;二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让英美文学课程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两个突破的目的是要扩大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使英美文学课程摆脱英语专业理论课程的限制,成为一门大众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秀英美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的陶冶和滋养。

三种要求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课程性质建立三种不同的课程要求,即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要求以阅读和赏析为主;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要求以阅读和评论(包括评论方法)为主;对以英美文学研究为发展方向的本科生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要求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专题研究为主,当然应包括阅读实践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训练。文学批评方法课程应开设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可开始西方文论的学习。掌握了批评的方法,会大大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兴趣。本科阶段的文学课程,要以介绍性、体验性、审美性为主,可以和电影、电视、录像片结合起来,把文学看成是大众的娱乐和教育手段,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和理论。简而言之,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研究生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轴线。这样的层次定位可能更符合我国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的实际和需要。

三、英美文学教材和课堂教学方法文学选读教材编写中的传统思维定式,是造成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缺乏热情的一大因素。

目前,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教学从早期诗歌等古典作品开始,到20世纪初或20世纪上半叶就结束了,学生很少读到英美文学的现当代作品。这是按照文学史链安排教学内容的必然结果。早期作品难度较大,要么生词太多,要么背景遥远,要么篇幅太长,文学课往往上成了语言课,导致课程进度缓慢,教师除了精解语言难点外,就是讲述作品的故事梗概,缺少对作品的审美解读。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曾经用公式i+1来说明外语教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如果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为i级,他能接受的语言输入难度应该为i+1。如果难度为i+2,则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压抑和焦虑;如果难度为i+0,则不能激发求知欲,也没有提供进步所需的新知识(Krashen100)。因此,精心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并且给予必要的处理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来衡量现行文学教材的难度,那么不少本科文学教材的难度可能是i+2,甚至i+3。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受到抑制。这里有两个事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问题。2004年4月两位瑞典的大学教师Ingegard和Gunnilla到宁波大学做学术交流,她们准备了6首瑞典当代诗人的英译诗歌,给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上课。作品的主题都涉及到当代话题,生词不多。首先,她们轮流朗读了这几首诗,然后让每位学生再默读一遍,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划出重点诗行,写下简评。她们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分组,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评价,最后让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情况。

另一代表再给全班同学朗读他们讨论过的那首诗。学生们思想活跃,发言踊跃,而且还能把不久前在《综合英语》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和语言表达方式活学活用到对诗歌意义的阐释上,朗诵的同学理解到位,声情并茂。学生的表现给两位瑞典教师和两位观摩的中国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瑞典教师还及时记下了学生的某些观点和精彩话语,大加称赞,说回国后要向瑞典学生交流。这个例子说明,文学作品确实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潜力和思维能力,调动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并在相互讨论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文学,关键是让他们读什么样的作品,怎样去读这些作品。年代久远、通篇生词的作品,自然不会受到欢迎。国内一位学者举出了另一个生动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按照现行教材的体系,学生首次开始文学学习的探险,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贝奥伍夫’。教学的实践表明,为了达到起码的理解,都是不得不花去大量时间解释诗歌用词、术语、格律等,文学课堂成了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史慧风100-101)。我们希望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主张,要重视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学生的见解有的可能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只有通过阅读和表达的方式,才能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学课成为启迪思想、激发创见、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认识到文学正在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想。这样,文学的实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如果忽视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一味强调古典作品的重要性,把课堂变成教师灌输自己对作品理解的一言堂,就难以实现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读懂早期经典作品,而冒使他们失去文学热情的风险,是得不偿失的。再者,文学经典从古到今数不胜数,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经典作品,理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较大的经典作品,或把它们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是更加理性的选择。王守仁、赵宇编写的《英美小说》,⑥以小说要素为纲进行编排,就是打破以史为纲的一种尝试,语言难度问题也比较容易兼顾。文学教材的编写方式简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文学教材都是在作品选编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文字解释,几道思考题,再加上作者简介等,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术语和文学的基本构成成分,即文学语法的介绍。文学教材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教授学生如何切入文本分析十分必要。因此,文学教材编写方式应该改革,只有增加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的介绍和训练,才能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加重要。这样编写教材的另一优势是理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理论的活力和意义在实践中得到展示。通过文本分析介绍文学理论,还可以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变得晦涩玄奥。

总之,在知识和信息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学生要在大学四年成为文学专家是不现实的期望。但掌握一些阅读文学的技巧和方法则是可能的。本科阶段打下文学阅读和批评的基本功,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兴趣,消除他们对文学的敬畏心理,应该是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定位和目标。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2

我们所说的文学评论,就是通过阅读、研究英美文学作品,利用文学理论知识,然后对其进行文学评论。通过文学评论能够发现英美文学目前的发展规律,为后人进行文学创造留下丰富的经验[2]。英美文学评论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戏剧、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英美文学就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然后经过细致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主体思想、思想内涵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等。英美文学评论不能简单的对作品进行分析,必须在对文章有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平论,也只有这样的评论才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评论。所以,英美文学评论和其他普通作品的评论是不一样的。英美文学评论,着重点是作品所呈现出的外在表现内涵,更看重的是对文学评论后的思考。

二、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某一个文化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且和该民族的民风有一定的联系。自由、民主、奋进、激昂、富有创造力是美国文学评论的主要特点。美国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能体现美国的文化,例如:美国人穿着比较随意,想穿什么完全凭借自己的意愿,而且美国人不会介意别人的评价,也不会去评论他人的。而在饮食方面,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也不讲究奢华,他们最重要的就是快捷方便。这种饮食习惯在某些方面折射了美国的文化。在教育方面,美国人主要追求的就是平等和自由。美国的教育特质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在美国,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的机会是平等的。在企业文化方面,内锅更注重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美国人认为,只要能够创新,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为世界创造财富。

而相对于美国,英国的文学评论则就趋于保守和理性。在服饰方面,英国不像美国那样穿着随意,英国注重的是西装革履,讲究绅士风度,在接待外来朋友时,英国人都要经过细心地打扮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在饮食方面,英国人也不像美国人那样讲究方便快捷,他们更注重的是精致,从餐桌礼仪到菜品的烹制都必须追求完美细致入微。在餐桌上不能发出刀叉碰撞的声音,需注意文明礼仪。英国人是冷漠、含蓄、内敛、保守绅士理性的,通过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我们就能体会到英国人特有的品质。而在教育方面,英国的教育更不能像美国教育那样追求平等,积极推进创新意识,英国的教育有着严谨的学风,有着完整地教学制度,英国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都要公布于众,受到世界的监督。英国大学的科技教育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这就和英国严谨的教风。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仅和传统的历史发展是离不开的,也和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的不同,才导致英美文学评论是不同的。

三、结语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3

“每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声音”——访E·L·多克特罗

中国新文化身份塑造中的莎士比亚

英国文学中的会话与共同体形塑

“生者”与“逝者”的搏斗——詹姆斯与洛奇创作关系解读

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张中载先生访谈录

20世纪末期苏格兰小说的发展述评

论《尤利西斯》中爱尔兰的三大弊俗

亨利·詹姆斯中期三部曲的女性意识

自我、时间与意义——《时间中的孩子》的“缺失”叙述

盖斯凯尔社会小说中的多维度社会伦理观

多丽丝·莱辛“非洲小说”中的文化焦虑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叙事策略辨析

莎乐美情结的文化阐释——解析19世纪末欧洲的莎乐美现象

论亨利·詹姆斯“有闲阶级”贵妇的创作动因

《英格兰,英格兰》的寓言叙事与虚幻的英国性

消弭疆界——论维兹诺《蓝鸦》中的旅行与本土裔在场书写

直面冷战逻辑——《萨勒姆女巫》中的背景和现实再现

美国后现代小说中垃圾现象的生态反讽

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的——从《街》探析佩特里笔下的路西法效应

移民潮和城市化——莫里森《爵士乐》的文化诠释

《美国戏剧》中的多重历史意识

论谭恩美小说中华裔女性移民形象的嬗变

玛丽·雪莱的《最后一个人》:死亡主题与无神论思想

论格兰斯戏剧作品中当代印第安生存困境的真实再现

美国战争小说中的单独媾和主题

收藏“死亡”:《死亡之匣》的图像叙事与废墟感受力

《美国》三部曲与文学上的蒙太奇

玛莎·诺曼的戏剧《特鲁迪·布鲁》中的疾病叙事和自我重构

华裔美国文学中地方意识与全球意识共存的“全球地方”生态思想研究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族裔意识研究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非洲史诗的历史与美学元素

《所罗门之歌》的伴随文本研究

《哈利·波特》引发的道德恐慌对西方现代性基础的颠覆

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张中载先生访谈录

20世纪末期苏格兰小说的发展述评

论《尤利西斯》中爱尔兰的三大弊俗

亨利·詹姆斯中期三部曲的女性意识

自我、时间与意义——《时间中的孩子》的“缺失”叙述

英国早期现代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误读”与重释

从社会语言学看《一九八四》中的语言策略

英美托尔金研究的第一波高潮

国外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

反叛·激进·自由——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的政治话语

《天使之门》故事空间的结构功能及主题意义

哈尼夫·库雷西小说《身体》的叙述声音和身份隐喻

旋律变奏与时空轮回——《尤利西斯》的隐形复调观

《尤利西斯》文本构造的动态平衡原则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

0 引言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一提法在大学英语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现阶段能否实现这一要求,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开设选修课程特别是文学欣赏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毕竟会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英美文学与英语语言学习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它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英美文学作品或其篇章节选是学习英语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宝库。从宏观方面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从而能摆脱具体物质材料的束缚,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实现多方面地反映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微观方面,它能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细致地、深刻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感情波澜、微妙的情绪变化、复杂的意识活动,这些描绘和表述所用的词汇量是惊人的。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和阅读文学作品,就能接触到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材料,并从中学到许多平时阅读中难以遇到的地道的表达方法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语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围绕考试考核的指挥棒,教学侧重于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教学,学习材料本身相对枯燥,缺乏内在的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描述故事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阐述典型事件的社会褒扬、社会批判,渗透着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性往往能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愉悦功能可以使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具有趣味性、生动性。

2 英美文学与人文素质

英国19世纪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大学应以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体的自由教育为主旨。因此,大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唯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踏踏实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文学作品以文字的方式承载着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精神,承载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具有陶冶情操、引发共鸣、升华人格的作用。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对西方社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公正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学形象认同,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并发现自我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在掌握了一定量的单词和句子后,教师要把相关内容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内容有一定连贯性,语言准确,可替换,让学生说得更多,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语言输出量。

3 提高了英语教学能力,改善了教学环境,增强了学生的英语知识

3.1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新的标准在不远的将来如果可以实现,我们现今大学英语所追求的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将在高中阶段完成。未来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自然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随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自然可以转向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上来。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条件日益成熟,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环境提供了便捷。

3.2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日渐重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专业英语教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加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来。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有愿望也有能力讲授英美文学课程。

3.3 教学手段实现了多样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多媒体化,有了完备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教学电台等一系列的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并且拥有大量的多媒体软件资源。例如,英美文学名著被拍成影片之后拥有了原著文本没有的许多特色。文学名著影碟由于综合了视听等多媒体特性表现得更为形象直观、更具娱乐性。不管是在文学课堂上播放还是供同学课后观看都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3.4 教学模式的改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在全国180所试点高校展开,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代表的英语测试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革命性的改革。从国外外语教学方法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练习和输出已经被证明根本不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教育界也提出了任务性教学和交际法教学等改进办法,并在很多高校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高校教学模式能进一步符合教学规律,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为我们在大学英语中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3.5 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在给世界的角角落落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语言。改革开放的中国早已学会了洋为中用,并强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年轻学生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多,好莱坞、DEF、摇滚爵士、海湾战争、美阿战争等等,不一而足。这一方面使学生们对西方文化能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他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看过影片《乱世佳人》的学生肯定会对原著充满渴求拜读之心。对我们的外语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好机遇。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来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服务,为我们的英美文学教学服务。综上所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完全具备在大学英语中开设英美文学科的软硬件条件。

3.6 英美文学作品在写作课堂上的应用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作为语言应用典范的英美文学作品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受到早期基础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英语学习方法往往过于教条、严肃、僵硬。对大学英语课本中的一些纯正地道或灵活的语言现象感到无法入手,于是常常产生望文生义的情况,更谈不上将其中的语言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东西表达出来。又或者有些学生英语基本功较好,在写作中会使用一些修辞语言,但这些修辞多是现代英语中的陈词滥调,缺乏新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选用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来学习优秀作家的写作方式。但是,在如此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教师应该选择哪些来给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习呢?在西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中,《圣经》肯定是不能错过的。《圣经》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英语中的大量表达方式也出自《圣经》。例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the apple of one’s eye(眼睛中的瞳孔)(喻指掌上明珠)”,“put new wineinto the old bot tles(旧瓶装新酒)”等等还有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源头,优美的古代神话对西方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数作家、艺术家甚至科学家都从神话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起源于神话的词语在英语中比比皆,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the Troj an Hor se(特洛伊木马)”“Archilles’s heel(致命的弱点)”等等。还有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其他各个时期优秀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近代一些可以选用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作家的作品。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学习英语非常有帮助。恰当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选用和补充,教师本身的英美文学素养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4 英美文学与交际

Widdowso指出一个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有两个层次:用法(usage)和用途(use)。按照他的定义,用法(usage)指的是语言规则方面的知识,而用途(use)指的是知道如何运用这些规则用于有效的交际。显而易见,一个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可能只是了解一种语言的规则而是用于有效的交际。

按照Widdowson的说法,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有效的交际。在目前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学习英语的这一目的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已步入一个新的世纪,其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合作也日趋频繁。而这种竞争和合作最终都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上,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何为国际化人才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各国专家在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即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国际化人才必须保持宽阔的视野,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因为国际经济的合作必然涉及各国的文化。国际化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诚信、敬业、进取等前提条件外,至少还应做到熟悉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以及熟悉相关国家的市场特点和经营环境,其中外语水平和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应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素。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由于受到母语思维定式、文化习惯的影响,常常把母语文化带入目标语文化的交际情境,不自觉地把母语的表达套用于目的语的交际中,违反了目标语的语用规则,导致目标语言语行为不妥。此类偏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使交际中断。英美文学是从特定的视角对英美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无疑会使学习者融入他们的文化中,并随着作者的阐释体会,了解和认识英美文化。众所周知,美国文化是熔炉文化,它包容了多个种族,多个民族,具有广泛性,国际性的特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美国文学的同时,尤其能体会和观察到,对美国文化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习者克服众多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所以,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习者实现有效的交际提供文化背景阐释。

5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除了从课本引申文学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强调阅读英文原版的原著,而不是翻译版或缩写版。只有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学生才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中,不是英语母语的人士所说的语言没有说服力,也没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为了让学生提高课文阅读质量,学生应尽其所能地去阅读英文原版。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去阅读英美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时期的史诗《贝尔沃夫》,那个时代的英语和现代英语有着很大差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即使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也需要有注释才明白,19世纪很多惯用语在当代英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在1000多年的英国文学史中,有价值的作品自然多不胜数,但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有些作品写作时代久远,就语言来说很难理解;有些作品构思抽象,即使用当代语言撰写也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接近大学生思维的以当代英语写作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此作为他们的英美文学作品入门书籍,引起他们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对英文原著产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慢慢提高之后,自然会选择阅读更有难度的作品,这样,教师也就达到了培养大学生课文阅读兴趣的目的。

6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固然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听说表达能力,但如果忽视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则会给英语语言学习者带来不利。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和思路,已得到较为广泛认识,但目前各个学校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各学校可以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纳入学校重大教改课题,组织课题组人员开展相应的教改研究,探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编撰一套教辅材料,编写一套教学教案,设计完善一套网络系统,克服单个老师力量单薄、不愿改革的为难情绪以便广泛推广。同时,学习者还能从独特的视角观察和了解英美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鉴于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应使自己浸泡在广博的英美文学海洋里,广泛摄取文学和文化养分,使之为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J].外语教学,2000(03).

[2] 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A].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 吴云龙.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价值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5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以及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是英国民众和美国民众艺术化地使用英语的体现,是他们对现实生活审美的体现。英语这个语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英美文学的风格和问题灵活多变,或者婉约如少女窃窃私语,或者粗狂如野马狂奔于野;或者高雅如阳春白雪,或者庸俗如下里巴人;或者含蓄如弱柳扶风,或者明快如急雨直下。可以说英美文学表现力丰富等,魅力独特,可以感受到英语所带给我们的色彩斑斓的英语词汇和音乐节奏鲜明的语调。英美文学的分类主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理论等。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可谓是源远流长,它的演变过程可谓是长久而复杂,在这个过程当中,英国文学受到了文学本体之外的宗教、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二)美国文学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文学脱离英国文学而自立,正如胎儿脱离母体一般,虽然初期仍然带着英国文学的特点,但是在以后的岁月当中,它逐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美国文学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大致出现过三次繁荣:19世纪前期形成民族文学。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两度繁荣并产生世界影响,已有近10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十分活跃。30年代重视文本研究的新批评派,到50年代便失去权威,此后兴起的文论派别繁多,主要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呈现出多元和非主流化的态势。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仍要直面三个敏感的问题:一是文学伦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二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问题;三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的关系问题。而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关系问题仍是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关键问题。20世纪被称为“品评的世纪”,文学品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生长。“新品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阐发、读者应声品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种种品评思想和理论,改造了文学观念,从基础上转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连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发出新的天地。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一)英国式英语和美国式英语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大约有了1500年的高龄。英语漫长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OldEnglish,时期为公元450年至公元1100年;第二个阶段是MiddleEnglish,时期为公元1100年至公元1500年;第三个阶段是ModernEnglish,时期是公元1500年至现在。在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英国英语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语接触,并且在适应北美大陆的同时,许多新的词汇出现,在这个时候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语言作为一国文化的载体,起着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和思想的作用,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的一个种类,其语言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其本身往往含有特定的含义,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至此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差异对文学评论的深远影响。英国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因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现了出来。可能是由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在英语的使用张狂程度上有所顾忌(当然这种顾忌可能是潜意识的,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英国英语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上就显得中规中矩,这种中规中矩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可能是对随意破坏语言传统的顾忌,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语言的衍生,虽然一些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但是,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它的一切包括国家本身、政治制度、本地文化、美国民众都是新的,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叛逆和创新。因为美国本身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包括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大胆张狂之极,没有丝毫的顾忌,充满了创新的精神,这也与美国一直标榜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精神相符合。一切皆有可能,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英国的文学评论在继承和反叛之中挣扎。《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在英国非常具有代表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替父复仇和力挽狂澜之中苦苦挣扎,经典名句“生存还是灭亡,是一个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然而,性格决定命运。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哈姆雷特的性格,从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具有的神秘宗教色彩,到现在的边缘体验创作理念、荒诞派的创作手法、非个人化理论等一系列的文学评论的新理念的提出,都表明了英国的文学评论在继承传统和突破传统之间徘徊不定,犹豫不决。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界正在经历着蜕变,正在重新理解、重新铸就和重新阐释先前的理论成就。客观地说,英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出现能在世界文学理论与批评界呼风唤雨的泰斗、明星人物(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除外),但是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感觉得到,甚至在当今那些非常有影响的文艺理论那里都可以感觉得到它的影子。我们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还是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那里都可以找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在这里可以对英国的文学评论作一下简单的展望———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在英国文学评论应该不会再向《等待戈多》这样的荒诞力作来挥舞大棒,因为“世界末日”的预言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和荒诞的,是作者撒的弥天大谎。文学评论界不但要对以往的荒诞、绝望和迷离进行深刻的反思,而且还要对以前的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理解、重新铸就和重新阐释。

    2.美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自从有了文学,就有了文学评论,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学起源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对美国文学评论起源的探讨。欧洲大陆的文学还是当时已被殖民化的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是美国文学的起源,历来争论不休。但是笔者认为,既然美国文学被冠之以美国之名,就充分说明美国文学的独立性。美国文学的起源与其说是欧洲大陆的文学或者是当时已被殖民化的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还不如说是起源于美国本身。当时的欧洲文学对于北美大陆来说就像是一粒陌生的种子,而北美大陆对欧洲文学而言更像是一片陌生的土壤,当陌生的种子和陌生的土壤相遇之时,只能结出全新的果实,虽然美国文学有两者的影子,但是它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了。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更是如此了。

    3.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文学评论虽然也有创新和突破,但与美国文学评论相比显得更加“血统纯正”,在不经意之间总是能够流露出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让人不敢轻视,但是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犹豫不决,不能很好的在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和寻求新的突破之间掌握分寸尺度,因而纠结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后世人们取之不尽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是有的时候又会成为人们创新道路上沉重的负担,往往距离理想的效果一步之遥,达到那种效果确实千难万难。美国文学评论是开放性的文学评论。美国文学评论本来就是混血儿,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因而创新能力尤为突出,它在吸收欧洲大陆的文学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的优秀基因的同时,对各种理论应用起来更是轻松自如,一切优秀的文学理论成果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它的视角是世界的视角,全世界的文学评论的优秀理论和成就都可以纳入自己的麾下,因而显得更加开放。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6

一、英美文学的概述及其特点

(1)英美文学及其发展在世界文学中,英美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如莎士比亚、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英美文学是英美人民将其自己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使用,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反应,使之具有超出文字之外的意义,同时成为世界人民了解英美文化的窗口。英国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文明,自从经历了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和国电主义文学等发展阶段,其文化有了长足且充分的大发展,直至最后进入辉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国历史较短,其文化在发展之初主要处于学习模仿阶段。但是美国是一个多种民族融合的大集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环境的不断提升,其文学才真正走上发展之路。在最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迅速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占据席位且开始发挥主导作用。英国文学发展主要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文学阶段、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与现代主义文学阶段四个历史时期。每一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和文学特点。尤其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文学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对世界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美国文学的影响。美国文学发展较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英国文学。在20世纪初才开始有许多新文学出现,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后受到经验主义精神的影响和英国多元文化的冲击,美国文学开始出现大量文学作品,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就有将近十人。

(2)英美文学的特点英美文学是英美人民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艺术化使用出现的文学样式,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但是由于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历史、经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也使得两国文学存在不同的特点。①英国文学的特点英国的发展历史比较长,也经历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时期,这使得代表本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文学作品也变得极其深刻和内涵丰富(。高丽,2012)在整个英国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宗教、历史等文化之外的因素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英国文学发展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也在反映和记录着英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这一系列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管是写实还是叙事,都是英国文学重要的特点。英国是历史上的超级大国,受到这种大国思想的影响,在英国文学中彰显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的大国文学思想比比皆是。②美国文学的特点尽管美国文学起步较晚,也受到英国文学比较深远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也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这是由美国特殊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学逐渐脱离英国文学,独立出来。虽然在最初的发展中也依稀看到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文学逐步彰显出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在经历了二战后,美国文学经过了新旧交替、实验主义精神、多元化三个阶段。美国人民崇尚自由和平等,美国文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乡土、浪漫、现实等不同文学风格也开始显现分化。随后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相继女权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风格文学纷纷出现。不管样式和内容上有多大的变化,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追求自由平等,表达情感自由奔放,语言描写轻快生动。

二、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评论的主要对象包括对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等的评论。总而言之,文学评论的对象就是一切文学样式。文学评论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单纯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而从广义上讲,文学作品的评论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文学作品的评论,更应该是对与该文学作品息息相关的所有事物的评论,包括思想、人物、现象等等。英美文学评论是隶属于文学评论大范畴的一类文学评论样式。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英美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事物。它主要是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实践,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寻求其发展方向等。同样,英美文学的评论也有一些差异,这样的差异主要从英美文学所侧重的文学作品艺术表现和外在呈现。

三、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1)从文化内涵的差异谈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文学作品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其形成的民族文化也不尽相同。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他们文化作品思想内涵的差异化,相应的文学评论也出现了差异。对于传统文化,是传承还是挣脱出来,英国文学评论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就像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在复仇之际,对自己发出的疑问: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一句简单的话语,将主人公的性格彰显的淋漓尽致,但同时更是对其所面对的世界发出的讯问。(来安方,2008)英国文学评论最初也有着这样的犹豫不决,随着文学评论者对以往理论的重新思考的不断论证,英国文学评论逐渐开始朝着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等方向发展。对于美国文学的评论,也与其特殊的民族历史息息相关。短暂且迅速发展的民族文化给美国文化带来不可弥补的缺陷的同时也给它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提升的空间。因此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在一开始就是一直创新的、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学评论,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促使其文化朝着多元化发展。

(2)从文化载体的差异谈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语言是人区别于所有生物的重要特征。同时语言更是本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将语言以文字的形式艺术化地诉诸于纸张,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体系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蕴含。

英语是英国正宗的文化载体。它蕴含了英国历史的变迁、人民智慧的体现,使得英国文学作品在表情达意时更具表现性。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英国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也是小心翼翼。但是正是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且对这样的语言承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就限制了其个性的自由。美国也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尽管美式英语衍生于英式英语。但是其所处的特殊的美国环境,使得衍生出来的英语已经非常美国化,其代表的文化属性和文学意义也都是美国文化的直接体现。美国是一个独立且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在这样的国度进行艺术评论,可以不用畏首畏尾,尽可以大胆发表评论。

四、总结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7

当我们涉及到一些西方文学的时候可能会被其中浓郁的文学氛围所折服,对于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是对于英美文学评论这一块儿来说。文学评论是直接与文学著作挂钩的,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著作的时候就是在阅读他们的文学评论。一般来说,文学评论深藏在文学著作当中,文学著作的内容就是一种文学的见解,换句话说,文学著作就是文学评论的内容。

1.英美文学所具有的特点

1.1 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悠久,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了,自文艺复兴后,英国文学经过发展相继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英美文学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不同时代掀起了一股股文学思潮。在每一股文学思潮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文学追捧者和拥护者,当然每个时期也有批判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于英国文学来说,这些思潮都不影响英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而进一 步推进了其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英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许多学者争先学习模仿和研究的对象。英国文化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写实了,也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英国文学目前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全球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化更加发展完全。

1.2 美国文学的特点

对于一个民族历史并不悠久的国家来说,美国文学的成长是短期的、多元集合的。美国是在二战后许多移民的迁入才逐渐的壮大发展的,对于美国来说,它的文化具有模仿他国的现象。不可否认,美国的移民政策为其争取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美国这个新生代国家因此汇集了不同种类、不同肤色和不同国度的人民。当然,随着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各自地区的思想文化、民风习俗以及科学技术,其中许多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得到大融合、大碰撞,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

也正是由于美国文化的特色,使得美国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很快的壮大并对一些其它的国家造成“唯马首是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逆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全球化逐渐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现如今美国文学又逐渐的多元化起来,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所在。

2.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文化因素

2.1 语言文化的差异

文化认识决定了文学发展,文学发展又决定了文学评论的发展。对于文化差异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文化的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没有统一的约定俗称的语言,那么群体就不会形成,相对应的国家也就不会形成。虽然有些国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他们还是对这些语言都能理解和够运用的。拿印度来说,印度的语言就有许多种,常见的就有印地语和英语两种。通常情况下英语是作为官方语言进行运用的,而印地语则是人们平时使用的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握这两种语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人们通常会根据场合来选择语言的运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在社交场合会习惯性的使用英语,而在与自己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候则会选用印地语比较多。

对于英美两国来说,他们一般都采用的是英语(美国北部有少数印第安人除外),但是即使是同样的英语也有不同之处。随着各自民族的发展变化,一些合成词和新生词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行成的特殊词汇的衍伸,导致了英语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特点,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这两种语言区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对于这两种英语来说,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发音和词义时有发生,尽管他们本来是“本家”的,都是由原始的英语衍伸而来的。语言差异是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也在不断地加速发展,从而出现繁荣。对于英国来说,因为其继承了许多古典文化的传承,加上其民族文化的庄重,反而减慢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英美文化出现的差异不断加深,英美文学评论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06-01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对应于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英美文化背景的有效融入和渗透。在这样教学模式的实施之下,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虽然能够得到提升,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1]。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会对学生在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渗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首先是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英语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文化素质。从这一教学要求来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势在必行,只有在教授学生掌握基础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对英语的起源、发展有非常好的认识,同时能够使其对应用英语的民族、地区以及社会文化等有全面的了解。这对于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其次是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是符合时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力日益强盛,社会发展日益加快,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质的有用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还应同时掌握人文及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不能够仅仅将其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对待,而是要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策略

2.1阅读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

英语阅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长久以来,一说到英语阅读课,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多数将阅读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词汇、语法的讲解上,使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了教师“围着教材、学生围着教师”的模式之中。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极易使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遣词造句上。最终导致学生将词句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进行学习,而忽略了文章的结构及文中的语境,以及所涉及到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学习的词句,一旦其离开文章所特定的语境,学生就会出现不知该如何对其进行应用的情况[3]。

因此,在英语阅读课中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词句的学习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相联系,才能够不断地帮助其提高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如此,英美文化的渗透,还能够很好的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呆板,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2词汇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词汇,才能够学好英语,基于英语词汇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词汇的拼写和发音上。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处于一种机械式的记忆状态。学生对词汇只是大量的背诵和记忆,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实际的交际和交流。且单纯地对词汇进行记忆学习,也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而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英语词汇背后的内涵,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加深其对词汇的映像,从而提高词汇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对英语词汇文化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词汇交际的能力[4]。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要熟知并掌握大量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英美文化,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谭雅素,刘江华.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2]拓晓波,刘百宁.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有效贯穿[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9

任务安排原则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让各个小组去完成。任务的设定一定要明确清晰,但环节不能过于简单,需要组内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如,在讲授一出戏剧的时候,可以让阅读能力好的学生查找背景资料,让写作能力好的学生写人物性格分析,让口语表达好的学生做presentation,让表演能力好的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总之,组员之间要各司其职、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人的努力为集体带来的荣誉,也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要督促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任务,防止个别学生消极怠工和不着边际的聊天,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评价原则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评价机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应采取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在小组内的表现,也要考虑小组总体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包括对其参与度、小组角色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等因素的评价。“在进行小组评估时,可以根据参与程度把合作学习分为三个水平:全部参与的为合格,达到学习目的为良好,有创新精神的为优异。合作学习小组的最终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书面报告、课堂演示以及演示后的提问答疑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

合作学习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阶段的合作

英美文学课的课前合作主要体现在资料搜集时的分工协作。在下节课的主题确定之后,先进行分组,并细化小组成员各自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海明威小说”这一主题时,每组负责介绍一部海明威的小说,小组中有的学生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查找相关图片及影视片段,有的学生收集该部小说的相关评论。总之,在学生收到任务之后,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搜集到足够的材料之后,每组学生还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做出PPT,并总结出该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特色及写作风格。通过这样的分工协作,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学习前就对要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在搜集资料、制作PPT和总结语言特点、写作风格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和问题,再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和解决。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学效果的改善有所帮助。

(二)课中阶段的合作

英美文学课的课中合作主要体现在课堂展示、讨论和模拟表演等方面。首先,各小组派代表通过PPT和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课前阶段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分别对该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针对整个准备和展示过程中的问题和学生反映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提出几个课前未让学生准备的问题进行课中的讨论,以此锻炼和考察学生现场的应变、合作和分析能力。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们现场分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快速形成本组的观点。教师在每组学生中随意提问一名同学作答,避免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的现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观点的多元化,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在文学作品的模拟表演时,每次要安排各组分别进行表演,以形成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局面。但在角色的分配上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由教师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