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48:43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

0 引言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一提法在大学英语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现阶段能否实现这一要求,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开设选修课程特别是文学欣赏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毕竟会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英美文学与英语语言学习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它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英美文学作品或其篇章节选是学习英语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宝库。从宏观方面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从而能摆脱具体物质材料的束缚,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实现多方面地反映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微观方面,它能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细致地、深刻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感情波澜、微妙的情绪变化、复杂的意识活动,这些描绘和表述所用的词汇量是惊人的。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和阅读文学作品,就能接触到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材料,并从中学到许多平时阅读中难以遇到的地道的表达方法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语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围绕考试考核的指挥棒,教学侧重于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教学,学习材料本身相对枯燥,缺乏内在的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描述故事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阐述典型事件的社会褒扬、社会批判,渗透着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性往往能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愉悦功能可以使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具有趣味性、生动性。

2 英美文学与人文素质

英国19世纪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大学应以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体的自由教育为主旨。因此,大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唯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踏踏实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文学作品以文字的方式承载着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精神,承载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具有陶冶情操、引发共鸣、升华人格的作用。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对西方社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公正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学形象认同,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并发现自我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在掌握了一定量的单词和句子后,教师要把相关内容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内容有一定连贯性,语言准确,可替换,让学生说得更多,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语言输出量。

3 提高了英语教学能力,改善了教学环境,增强了学生的英语知识

3.1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新的标准在不远的将来如果可以实现,我们现今大学英语所追求的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将在高中阶段完成。未来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自然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随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自然可以转向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上来。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条件日益成熟,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环境提供了便捷。

3.2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日渐重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专业英语教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加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来。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有愿望也有能力讲授英美文学课程。

3.3 教学手段实现了多样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多媒体化,有了完备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教学电台等一系列的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并且拥有大量的多媒体软件资源。例如,英美文学名著被拍成影片之后拥有了原著文本没有的许多特色。文学名著影碟由于综合了视听等多媒体特性表现得更为形象直观、更具娱乐性。不管是在文学课堂上播放还是供同学课后观看都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3.4 教学模式的改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在全国180所试点高校展开,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代表的英语测试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革命性的改革。从国外外语教学方法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练习和输出已经被证明根本不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教育界也提出了任务性教学和交际法教学等改进办法,并在很多高校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高校教学模式能进一步符合教学规律,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为我们在大学英语中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3.5 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在给世界的角角落落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语言。改革开放的中国早已学会了洋为中用,并强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年轻学生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多,好莱坞、DEF、摇滚爵士、海湾战争、美阿战争等等,不一而足。这一方面使学生们对西方文化能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他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看过影片《乱世佳人》的学生肯定会对原著充满渴求拜读之心。对我们的外语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好机遇。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来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服务,为我们的英美文学教学服务。综上所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完全具备在大学英语中开设英美文学科的软硬件条件。

3.6 英美文学作品在写作课堂上的应用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作为语言应用典范的英美文学作品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受到早期基础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英语学习方法往往过于教条、严肃、僵硬。对大学英语课本中的一些纯正地道或灵活的语言现象感到无法入手,于是常常产生望文生义的情况,更谈不上将其中的语言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东西表达出来。又或者有些学生英语基本功较好,在写作中会使用一些修辞语言,但这些修辞多是现代英语中的陈词滥调,缺乏新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选用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来学习优秀作家的写作方式。但是,在如此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教师应该选择哪些来给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习呢?在西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中,《圣经》肯定是不能错过的。《圣经》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英语中的大量表达方式也出自《圣经》。例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the apple of one’s eye(眼睛中的瞳孔)(喻指掌上明珠)”,“put new wineinto the old bot tles(旧瓶装新酒)”等等还有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源头,优美的古代神话对西方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数作家、艺术家甚至科学家都从神话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起源于神话的词语在英语中比比皆,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the Troj an Hor se(特洛伊木马)”“Archilles’s heel(致命的弱点)”等等。还有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其他各个时期优秀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近代一些可以选用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作家的作品。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学习英语非常有帮助。恰当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选用和补充,教师本身的英美文学素养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4 英美文学与交际

Widdowso指出一个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有两个层次:用法(usage)和用途(use)。按照他的定义,用法(usage)指的是语言规则方面的知识,而用途(use)指的是知道如何运用这些规则用于有效的交际。显而易见,一个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可能只是了解一种语言的规则而是用于有效的交际。

按照Widdowson的说法,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有效的交际。在目前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学习英语的这一目的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已步入一个新的世纪,其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合作也日趋频繁。而这种竞争和合作最终都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上,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何为国际化人才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各国专家在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即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国际化人才必须保持宽阔的视野,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因为国际经济的合作必然涉及各国的文化。国际化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诚信、敬业、进取等前提条件外,至少还应做到熟悉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以及熟悉相关国家的市场特点和经营环境,其中外语水平和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应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素。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由于受到母语思维定式、文化习惯的影响,常常把母语文化带入目标语文化的交际情境,不自觉地把母语的表达套用于目的语的交际中,违反了目标语的语用规则,导致目标语言语行为不妥。此类偏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使交际中断。英美文学是从特定的视角对英美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无疑会使学习者融入他们的文化中,并随着作者的阐释体会,了解和认识英美文化。众所周知,美国文化是熔炉文化,它包容了多个种族,多个民族,具有广泛性,国际性的特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美国文学的同时,尤其能体会和观察到,对美国文化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习者克服众多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所以,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习者实现有效的交际提供文化背景阐释。

5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除了从课本引申文学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强调阅读英文原版的原著,而不是翻译版或缩写版。只有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学生才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中,不是英语母语的人士所说的语言没有说服力,也没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为了让学生提高课文阅读质量,学生应尽其所能地去阅读英文原版。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去阅读英美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时期的史诗《贝尔沃夫》,那个时代的英语和现代英语有着很大差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即使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也需要有注释才明白,19世纪很多惯用语在当代英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在1000多年的英国文学史中,有价值的作品自然多不胜数,但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有些作品写作时代久远,就语言来说很难理解;有些作品构思抽象,即使用当代语言撰写也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接近大学生思维的以当代英语写作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此作为他们的英美文学作品入门书籍,引起他们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对英文原著产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慢慢提高之后,自然会选择阅读更有难度的作品,这样,教师也就达到了培养大学生课文阅读兴趣的目的。

6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固然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听说表达能力,但如果忽视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则会给英语语言学习者带来不利。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和思路,已得到较为广泛认识,但目前各个学校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各学校可以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纳入学校重大教改课题,组织课题组人员开展相应的教改研究,探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编撰一套教辅材料,编写一套教学教案,设计完善一套网络系统,克服单个老师力量单薄、不愿改革的为难情绪以便广泛推广。同时,学习者还能从独特的视角观察和了解英美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鉴于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应使自己浸泡在广博的英美文学海洋里,广泛摄取文学和文化养分,使之为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J].外语教学,2000(03).

[2] 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A].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 吴云龙.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价值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英美文学评论 大学英语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23-02

英美文化浓缩在英美文学当中,因此,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使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为全面推广和发展素质教育,以及在改革大学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都需要适当地学习英美文学,从而为我国的需要,培养出与国际化接轨的综合人才。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机械式的教学模式,而降低,进而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和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才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东西方文化所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使自身的知识更丰富,文学修养被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可以就英美文学进行原著和译著对比,了解其中的区别,从而激发自身学习英语的兴趣。

2、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的结晶,各种人生哲理、故事、典故等都蕴藏在丰富的作品;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以及排比等;也使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有十四行诗、名言警句、戏剧、诗歌等。在英美文学大花园里,不仅有雪莱和叶芝的诗歌、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戏剧,和狄更斯和马克吐温的小说,还有格言警句,他们是无数无名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想英语既说得很流利,又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语言,就要运用好英美文学这个学习的大宝库,而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不同方式、不同场合下的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英语和英美文化。

3、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修身养性,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使自己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英美历史和文化发展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例如:海明威的小说,是一个以简单叙事方式的小说,从中你可以体会到美国个人主义至上、大胆、坦率的精神,以及美国民主的实质,同时,学生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史和他国人民的奋斗史,感受世界人民所关心和企盼的方面。另外,莎士比亚的戏剧,其艺术技巧卓越、胆大,并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被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英国中世纪的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背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仅重塑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1、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不要坚持系统性、连贯和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知。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就要引导学生从英语文学和文本中,去体验和感悟内涵和美感,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独立性、创造性。

2、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

大学英语的教学理论有交际教学法、行为主义、二语习得、以及建构主义等,在课内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效的将这些材料融入进去。其教学方法可采取戏剧表演、课堂讨论、口语操练、电影配音、以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方式,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的模式,进行戏剧表演、口语练习等,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课外英美文学知识。同时,讨论、讲解、并分析一些学生熟悉的英美作家的作品,如:海明威、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等。或者聘请专家开设文学专题讲座,如《希腊神话》、《现实主义文学》、和《圣经文学》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促进各学校之间文化的交流。另外,学校可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美文学知识报纸编辑大奖赛、英语话剧排演,以及开展英美文学知识大考场等活动,学生在反复排练或积极备考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变会不自觉的完成了英美文学的学习内容。

3、教学材料的选取

大学英语课时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一周四节课。为符合语言学习连续性的特点和要求,在每个学期,合理的学习一定量的英美文学材料,而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选择一些语言要规范、趣味性强、难易适中的作品,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读性、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4、教师角色定位

调查关于老师在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需扮演的角色,其结果显示,就英美文学方面的学习来说,大学生还是需要老师在英语课上给予帮助。这就要求老师在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方面都要不断地提高,使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气质,以及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魅力,还具有人格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制度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适时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5、教学评价

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是建构主义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知识建构过程和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的最终效果。英美文学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老师、学生自身、和学习同伴。通过学习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缺点,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一种有效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英美文化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学生学习英语,从而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3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很普遍。从有效教学的观点加以考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的认知态度出现偏差和学习参与度低。近年来,由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学生的学习逐渐转向实用性或功利性较强的课程,如翻译、ESP等方面。不少学生自入学之际就关注就业问题,专业课程的学习功利化明显,而对文学这种对于就业没有明显作用的课程兴趣锐减,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各种考证、考级的学习中。随着考研的升温,大批学生又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去,其中,除了部分报考英美文学专业方向的学生,或在考研时必须要涉及到英美文学方面的学生外,很少有人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对该课程学习越来越被动,他们已经失去了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对他们来说,该课程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负担。这些学生中流传着“英美文学无用论”的观点。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课堂活动参与度低,参与面小,品质不高。从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来看,课后阅读表现出平面化、肤浅化的特点,阅读数量越来越少,深度越来越浅,功利化越来越明显。

学生认知态度所出现的偏差与学习参与度低,显然难以实现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因为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通过阅读和作品分析,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了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开列了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书目117部(篇),其中,英国文学部分有49位作家,54部作品,美国文学部分有42位作家,46部作品[6]28-32。然而,笔者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同学阅读量非常小,个别学生甚至到大三还没有完整地阅读一本英美文学原著。这种对英美文学所持有的态度和阅读量,是根本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这种弊端早就有研究者指出:“离开文学的英语学习路线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主导的路线,是近视而无远见的路线,是抄近路而反绕远的路线。”

从师资方面来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缺乏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自身的语言能力弱,文学理论知识欠缺,文本细读能力弱,不注重教学设计,很少考虑内容分量是否适当的问题,教学手段陈旧、滞后,不能充分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和课堂外海量的学习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是对作品本身涉及的内涵不能充分挖掘,文本分析不透彻,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单调呆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难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其教学目标达成度也就可想而知。对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素质。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许多高校英美文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依照“大纲”的要求,英美文学的授课内容可包括:1)文学导论;2)英国文学概况;3)美国文学概况;4)文学批评[6]26。而实际上,不少高校并没有充分和合理地开设这些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显得单一,多数院校仅开设了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而“文学导论”或“文学批评”方面的课程只能是忍痛割爱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时量不足,缺乏相关的教师,根据授课老师的专业兴趣开设等。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开设“文学导论”、“文学批评入门”、“英美小说选读”“英语诗歌欣赏”等选修课加以弥补,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予以解决。

与课程设置问题紧密相关的是课时问题。目前,我国的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一般都在三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时间为一年,每周两课时。但是,由于目前实际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个方面,每周两课时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再按照“大纲”的要求,将课程全部开设,则课时更为紧张。程爱民等人的调研报告认为,在所参加调查的院校中,“50%的教师认为课时不够用,并建议每周的课时由2节增至4节,总学分增为10学分左右”[8]。为此,必须要适当增加课时量,以满足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性的因素远不止上述所谈到的几点。例如,像部分教材陈旧、有些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师资缺乏等因素也都存在。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叠加,造成了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好。

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教学目标、学情实际、教材内容做出选择。针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要想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英美文学课程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应要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标定位是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在要求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目标对有效教学具有约束性意义。衡量一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指标应该是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则可以视为有效教学;如果仅是部分或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应该视为低效的、无效的教学,甚至是负效的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把握这一目标,及时反思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的达成度。否则,教学活动就会偏离这一目标,甚至失误。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大纲”只是规定了英美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将以上目标分解、细化到每节课中,构成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这里,尤其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真正能够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实施教学行为时,围绕既定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综合考虑多种教学变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强化教学的反思意识,增强主体意识、经验意识和创造精神。通过不断的反思、创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会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随着自己的经验、智慧的增加,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增强。如在讲授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演化沿革,主要流派作家的创造特征和作品的意义,发掘代表作家的作品在内容、意义上的认知价值和艺术价值。像学习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黛洛维夫人》时,教师必须把握该小说的意识流特质,并进行重点分析,围绕这种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完成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延伸阅读、观看电影、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以加深理解,或作进一步研究,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细化后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及时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以学生为本是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哲学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因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9]。在教学策略选择上,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那样,教师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0]。事实上,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这种发展应该是协调性的、整合性的,它体现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这是有效教学的内涵所在。大学中各种专业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某类人”,而英美文学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有着特定的目标定位。在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中,最高层次是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达到审美人生,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文学的作用。

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影响的过程。教学有效性是该过程的一个结果。有效程度可分为不同层次,可以高效、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教学有效性实现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它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的获得、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了解都需要积极的参与,而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感态度支配下进行的,随着参与程度的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也会有更深的把握与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教师课堂教学获得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而事实是,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策略的运用上等原因,使得学生难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四段论教学方法或将文学视为泛读课的教学方法,学生是难以在情感上认同。另外,学生本身对英美文学在认知上的偏差,几种因素所产生的波浪效应,使得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看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整合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价值选择

英语专业学生重视功利性和实用性课程的学习理念,再加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总课时量不足等客观原因,目前,高校中该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塑文学课堂的魅力,优化课堂结构,从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从教法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第一,追求教学内容的“博”与“精”。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时代的发展来安排教学内容是每位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容量问题。由于英美文学课时有限,教师要在精选授课内容、设计基本框架上下足工夫,同时,还应该适当拓展和加深,使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收获。对于英美文学课程而言,教学的内容既来源于教材,又必须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拓展、深化。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包容性,举凡各种学科都可以在文学中有不同的体现,因此,要适当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植入相关内容,并适当结合具体作品引入比较文学的分析视角,让学生跳出就文本而解读文本的窠臼,能够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去感受和体验文学的丰富性、审美性,了解文学文本所蕴藉的人文内涵,增强文化意识。如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可以对该剧从人物、主题、情节、语言等角度进行文本细读,还可以从心理分析、原型批评、文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不同的视角进行文学批评,也可以从宗教、历史、心理学、电影艺术等跨学科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译介、改编演出以及接受情况,就会给学生更深广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时,可以在对课本所选的诗歌文本进行细读之后,进一步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惠特曼的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举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蒲风等众多现代诗人都深受惠特曼的熏陶的例证。

第二,依据教材内容构建专题。目前,讲授英美文学主要采取作品选读与文学史分开,或将两者合并的两种方式,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蕴涵的文学史和作品的问题,以文学发展史、流派演变史和作家的创作实践为要素,构建若干教学模块群,注重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增强教学选题内容的吸引力。在构筑教学专题时,应该充分注意专题的独立性,突出主题,把不同时期的作家依照一定的主题进行整合,比起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效果要大不相同。以“美国文学与诺贝文学奖”等为例。1930年,辛克莱•路易斯以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的美国作家[11]。这意味着独立的美国文学开始得到欧洲的认可与接受,美国文学被看作是英国文学附庸的时代不复存在,美国文学从此跨入一个新的时期。从1930-1993年,先后有9位美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别是尤金•奥尼尔(1936)、赛珍珠(1938)、威廉•福克纳(1949)、厄纳斯特•海明威(1954)、约翰•斯坦贝克(1962)、索尔•贝娄(1976)、艾萨克•辛格(1978)、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和托妮•莫里森(1993)。虽然这些作家不能代表美国文学20世纪时期的全部文学成就,但这一作家群体中的多数是在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界受到重视的作家,从教材的编写可窥一斑。像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就入选了福克纳、海明威、尤金•奥尼尔、索尔•贝娄和托妮•莫里森五人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些获奖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打破原有教材的体例束缚,集中讲授,抓住每个作家及入选课本的代表作进行讲授,重点分析其获奖作品的内容及艺术建树。

比如,在讲解福克纳时,可以把关注点放在他的艺术成就上,分析他是如何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对小说创作进行许多大胆而成功的试验,如何运用“时序颠倒”、“神话结构”、“多角度叙述”和意识流手法等现代派技巧来描绘200多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沧桑变迁,表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中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另外,针对当代英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教师应该关注学术前沿,了解动态,调整专题内容,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这就避免了现在许多教材中古典作家偏多,现当代作家偏少;文学作品选读偏多,文学理论偏少;文学史和作品选读分割的问题。

4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力度的逐渐加大,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而现实是,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讲解作家时,主要涉及到作家生平、思想特点、创作手法和创作作品等问题;讲解具体作品时,往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谈起。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僵化、陈旧的方法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手段必须实行多元化。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改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要改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要结合文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适度、适量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能扩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解决目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各版本的英美文学教材都节选了大量英美经典小说,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如《简•爱》、《呼啸山庄》、《白鲸》、《永别了,武器》等已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有选择地播放经典作品所对应的影像资料,实现文学与电影的共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其审美能力,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获得新知。以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13]。教材上所选为小说中的第一、二章。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学可分以下步骤进行:1)让学生欣赏基于教材内容的《傲慢与偏见》电影片段;2)讨论小说文本与影片中的内容的异同;3)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解决相关问题;4)从小说场景、情节、人物关系、主题、叙事视角等方面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5)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整部小说,观看整部电影,撰写读书报告,或研究小论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力戒照本宣科、照屏宣读,要做课件的主人,控制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在思考中随着教师的节奏步步深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4

当前,在英美文学步入后现论文联盟代语境时,其关注的焦点也在向文学的边缘转变,个性和唯美的文学品质日益显现。相反,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的道德内核日趋淡化或消失。这种渐变是进步还是倒退,有待时间和事实的检验。但纵观英美文学史可得出一个事实,不论是英美古典文学时期,还是处于现代文学时期,所诞生的文学经典作品都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是道德的厚重载体。后现代英美文学走出道德范畴,或走在道德边缘,能否承载起英美文学的历史责任,并连接成某种意义上的命脉,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这首先要求学界必须重新审视英美文学中的道德地位。在此基础上再来诠释几个英美文学层面与道德的关联性问题。或许能够抓住些蛛丝马迹,隐现出当前英美文学价值的后评判性。

一、道德在英美文学中的现状与地位

康德美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对世界的美学评介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某些文艺领域创作和作品评介的主流和标准。在当前英美文学的范畴内同样隐现着浓郁的康德美学创作色彩,传统的伦理诉求不再是作者的核心价值诉求。相反唯美形态成为作品的骨骼,甚至血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论是与传统英美文学形成悖论的最典型的形态例证。它们抛开伦理道德,把触角延伸到形式美学视域里,关注文学本身,雕琢和体味修辞、词藻、叙事、结构、基调等形式升华的美学境界。无形中,这在文学与伦理道德之间制造了一条深深的断痕,继而两者历来的血肉关联性被突破了。那么应如何看待这种突破呢?

从源头来看。文学最初起源于人类的神话传说,主要关注于人类生活状态,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和祈求,以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坚强斗争的社会现状。其根本在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注。在表达方式上,多以叙事为主,由于文明文化的欠缺,人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形式,把社会现状描述下来已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了,很难在结构、语言、修辞等表达形式上过多讲求。因此,关于人的伦理道德在文学的起源时就成为了核心元素和叙述的根本。而随着文学的发展,关注人、发展人、描写人越来越成为文学的根本,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准。

从文学的本质来看,文学即人学,是关于人文形态、思想、哲学的表现形式,同样是美学形态的文艺样式。美学形态多种多样,包括形式美学、伦理美学、写意美学,也可以分为抽象美学、具象美学。就当前英美文学的最佳美学追求而言,抽象与具象美学完美结合是最高的文学创作境界,而抽象美学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正是因为抽象美学里包涵了伦理道德、人性天良、生命哲学的人本价值思想,以人学的永恒美学活力铸就着经典文学旺盛的生命力。若结合具象美学范畴内的形式包装,那么文学里的人性赞歌就会更加高昂。道德的魅力也就在于它比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等关系更为普遍、深沉、显明,更为民间化,因而也更为人们重视。英国女作家弗吉妮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到灯塔去》,正是因为其真切的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情景和生命历程,感情真挚,才感动了世界,成为不朽的名著。同时,作者通过“窗”、《时光流逝》、“灯塔”三个层面的外在写意、点缀,使得整篇小说里的人物在思想和情感活动上更为深入、细腻、独特,作品的生命价值油然升华。

综上可见,伦理道德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始终是不容忽视和替代的,文学的生命价值经过历史的洗礼,最终还是要由伦理道德的意指表现来体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缺乏道德”的行为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和唾弃。毫无疑问,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已成为文学作品吸引读者,深入心灵的必要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召唤和激励人们追求终极关怀和终极理想,鼓励人们科学看待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不断完善人格,升华精神境界,协调精神需求的即时性和终极性之间的矛盾。”虽然当前英美文学在解除沉重的历史、文化、政治枷锁的束缚上存在着积极意义,但其负面作用是直接导致道德丧失,缺乏信仰,迷失方向,真理和价值的飘渺不定等。这也必然引起诸多学者对当前英美文学的深层忧虑。

二、作者与作品里的道德关联

“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文学作品最具魅力的东西展示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就作者与作品内容的关联来看,无论是作者思想、人格、性格与作品内容保持了一致性,还是两者呈现了相背性,道德都成为了英美文学历来关注的焦点,也是读者欣赏美的焦点。

在外语教学里。经过学界不断审视英美文学教学的价值后,关注文本,关注作者被共同摆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理认为。通过文本能够透析出作者的价值观念、性格、思想,从而有利于促进对文本深刻的理解;通过认识、分析作者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容易理解和发掘作品隐藏的深刻内涵;否则,仅就文本而论,很难实现全面掌握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既然分析文本与认识作者,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是密切相连的,那么分析作者的思想、价值取向、性格、兴趣等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出发点。而这些与道德的哲学内涵结构是分不开的。读者若对于一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必然会摄取更多关于其作者的相关信息,这也必然指涉于对作者人性道德的关切。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是一个用一生追求完美的人,同样有着真诚、谦逊、执着等性格诉求,这些在依然被人们奉为书之经典的其作品《富兰克林自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流露。无论单从哪一层面去理解字里行间中的道德深邃,都无法取得完满的成就。

此外。作品与作者意识范畴相背相离的情形也往往是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相背的是作者的观念、价值评判、思维形态通常与作品的人物设定,特别是主人公的立场观念相背。这往往在教学中被忽视,也往往让学生无法辨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相离的是作家道德水准的高低和理想信念并不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教学中既要认真分析两者的关联性,又要谨慎审视两者的相离性。

面对作者与作品复杂的关联性,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明确事实真相?这必然要求学生首先应具备深厚的道德评判意识、观念、标准,紧贴文本,运用伦理道德和文艺批评理论,审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意图,独立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学习和判断。道德及其与作品的价值和关系得以凸显。

三、文学与美学里的道德关联

转贴于论文联盟

英美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承载人类文化、文明,给人精神享受。也在于时刻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思维和形态,充分展现着美学的欣赏论文联盟品质。而这种美学价值与文学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由道德构成的道德美学形态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形式呈现道德美学成为了一直以来作家最为重要的追求;美学是道德的承载形式,两者在文学的艺域里升华的道德美学变幻多彩,魅力无穷;文学包含道德诉求,但优秀的文学既需要超越道德判断的经验层面。又不能过于脱离道德范畴,否则华而不实,失之本真。同时,文学作品的艺术品质虽然不能束缚着道德的必然决定性,但其思想力量的原核还是来源于道德。因此,两者的关联性是当前英美文学无法抹去的文学史特征。

英美文学史上虽然有不少经典作品,如《红字》、《觉醒》等成为伤风败俗的代表作品,似乎与文学里的道德诉求格格不入,但这些文学作品恰恰是通过道德的悖论诠释着世俗的形态。“19世纪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深刻剖露了西方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撕掉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裸的金钱交易。人们疯狂地聚敛财富,追逐金钱,进入了一个金钱拜物教的时代。”从表面上看,似乎也与伦理道德无关,但正是通过拜金主义形态诠释了优秀精神道德的背面道德,依然无法脱离道德美学的身影。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批评理论;英美文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53-02

作者简介:李莉莉(1975-),女,黑龙江五常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研究。一、新批评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新批评理论兴起之前,批评家们往往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认为外在环境对创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有时也会侧重于分析作家情感和个性因素等内在环境的作用。新批评理论将批评的重点从作家转向作品,强调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效应。该理论认为作品是不受其他因素控制或支配而独立存在的,其本身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展示了一种特别的意义。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这一意义,而这一意义是蕴涵在作品之中的客观内容,是读者都能够通过阅读作品获取的。

1.“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本体论”原本是个哲学概念,研究的是事物的“存在”和“本质”。“文学本体论”探讨的是文学存在中的“本源”与“本质”,研究的是作品的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文学是一个独立的和独特的世界,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成为独立于作者和读者之外的一个客观实在,它不依赖于客观世界而存在。因此,研究者把文学作品称为‘本体’,并提出了‘文学本体论’的概念”[1]。在他们的观点中,文学作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独立自足的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共同作用的产物就是作品的意义,而这一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作品本体。艾略特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为这一观点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艾略特论证了作家个人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优秀的作家就得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并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2]31。他还认为,作家只有把自己的“个人情感”转变为“人类的普遍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文学批评不应该关注作家,而应把重点放在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上。兰色姆也指出,文学作品由构架和肌质两方面的内容构成,“诗歌是一种松散的逻辑构架,伴有局部不甚相干的肌质”[3]。他清楚而准确地阐释了文学本体论的观点,其中构架是作品的内容和逻辑结构,是能够用散文语言转述的部分,而个别细节是无法用散文语言复述的,这部分就是肌质,是作品的精华所在。“文学本体论”强调作品是独立的,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存在物,文学批评要以作品为出发点,应把关注点放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上。

2. “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

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作品这一中间环节,以便将该环节从这一关系模式中剥离出来。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认为,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两种误区。前者是指“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这是被哲学家称之为‘起源谬误’的一种特例,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4],即以作家的经验或创作意图为标准来阐释或评判作品,这既不是“适用的标准”,也不是“理想的标准”。作家一旦完成了作品,就不能再控制和支配它了,他与作品之间便脱离了关系。如果作家在作品中展示了创作意图,那么就没有必要脱离作品对其进行讨论了。维姆萨特还指出,“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混为一谈……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2]257。也就是说,在对作品的解读中不能加入读者的“感受谬误”,不能将读者的个人情感等同于作品的情感内容。读者的心理感受由其文化程度、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则是不变的,而且只有内在因素才能决定其内容。

3. “细读”模式

新批评理论认为,作品的内涵体现在语言和结构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分析。“细读”模式要求阅读者要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并对每一个词的含义进行注解,以便从中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程度不等的意象等。只有经过这样的细致分析, 才能看出一部作品的总体状况, 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4]。读者要仔细推敲词语、句子、意象和形式结构,探求其中所暗含的意思、相关联想和言外之意等,在互相限定和制约的语境中明确其真正的含义。“细读”模式强调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要对作品进行精细入微的分析,特别要关注典故、意象和拟声效果等文学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5]。对作品意义的挖掘应该以客观的论据为基础,因而需要充分地解读作品中所暗含的创作技巧,这样才能反映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有机结构和意义。

二、新批评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上

[1] [2]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至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核心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英美文学;教学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并反映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提高我校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特对本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07届大三学生(第一学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0人,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对学生是否喜爱英美文学这门课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0%不喜欢这门课,70%则比较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教材枯燥乏味、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课堂气氛较沉闷。其次对学习英美文学的意义进行了调查。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学课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说明,即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比较清楚学习英美文学的意义,但也有30%学生认为不清楚。对该门课学习难度大小的调查表明仅有10%学生认为学习难度不大,剩余大部分学生认为难度较大,并指出学后收获甚少。最后学生自答部分显示英美文学学习的最大难题是:学习内容多、内容整体缺乏系统性、主题分散、记忆困难;其次,教材枯燥乏味、课堂气氛较沉闷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调查结果提醒教师,如果学生体验不到英美文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或体验得不够必将削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必须尽快找到合理而有效的对策。近些年国内学者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上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五大视角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或改革进行研究,分别为文学批评、教学法、实证研究、跨文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视角。

文学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闫玉敏提倡在文学课上将传统的批评方法、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心理学批评方法、神话与原型的批评方法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作品[1]32-36。然而,文章只是将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文学课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种教学理念来提倡。随后出现了一些将文学批评理论作为课堂教学指导理念的文章,如有把读者反应理论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互动沟通的,也有从女权主义角度指导英美文学教学以建立一个师生平等、互帮互学的教学模式的。然而这些研究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文学课授课内容庞杂、学生记忆困难的问题。

教学法与英美文学教学。“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部分,张冰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过程,认为通过教师的“抛锚”,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作品,并在作品的情景中把握作者的意图,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得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2]167。吕洪灵则注意到独白式教学方式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在强调学生“动”的同时也要看到“静”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一味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也要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3]60-62。

英美文学教学实证研究。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程爱民等学者的带领下,该课题组对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报告,分析总结了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在认识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4]14-18。但是该调查报告尚只发现问题,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或策略。次年,鲁吉进一步佐证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状况并得出五点看法,即英语专业学生中真正喜欢英美文学的为数不多、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学生感到这门课难学、学校对这门课的忽视和教师的教学手段太过单一[5]10-13。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英美文学教学。刘仪华总结了英美文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四点优势:高效省时,有利于文学能力的培养;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乐于互助;逼真理想的语言环境;新增的语言“实用技能”[6]148-149。张显平指出文学语料库的构建与利用是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并提出构建文学语料库应注意文学性、对象性和反馈性三个基本原则[7]132-135。然而,在我国语料库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文学语言基本素材的专业语料库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还需要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去判别和验证。

跨文化交流与英美文学教学。曾洪伟提出应该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打破“自闭症”走向开放,跳出英美文化的圈子,从第三者的立场考辨英美文化与其他民族和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8]87-89。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发展趋势即是逐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不断朝跨文化、实证研究、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强调教学内容输入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也不断注重提高教学输出质量与学生的接收能力。本文针对调查报告突显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归纳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其主要特征,论证该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3.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

诺思罗普·弗莱是加拿大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也是全球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著作《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标志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重要的西方现代批评流派之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弗莱认为文学是远古神话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某个神话故事按不同的形式和模式进行描述,为了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必须从理解神话入手。

“原型”是弗莱神话批评理论的核心概念。原型可以指在历史、文学、宗教或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具有继承能力的象征、意象、母题或主题模式;记叙神祗故事的神话模式是文学作品中最普遍的模式类型。原型是普遍的象征,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 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原型并不容易被识别出来,因为文学作品是“移位的神话”。原始神话和宗教仪式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按照各种模式移位到各具性格的神祗形象上。对弗莱而言,文学作品之间互相连贯的源泉是“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却反复出现、经过不同程度‘移位’的特定原型[9]36。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原型反复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因此对原型的每次不同 “移位”是由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作者本身的写作天赋和个性所决定的。弗莱建议从两个不同的层次看待文学文本:叙事结构的直接表现形式,即表层结构和间接表现形式(原型),即深层结构[10]163。表层结构可以复杂多变,但原型代表的深层结构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文学中的原型人物数量也应该是固定、可数的。在文学创作中,人们利用数量相对固定的原型进行创作。

4.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通过梳理、概括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笔者发现其有三大显著特征,而这三大特征恰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英美文学课堂上出现的主要问题。

趣味性。调查还显示92.5%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也更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强调神话对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就是移位的神话。将英美文学与欧美神话、圣经故事、民间传说等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互文性。弗莱认为原型是文学本身的再现,是传统文本与文本之间一种特定的再生现象。互文性从时间顺序即纵向联系的角度反映出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的某种程度的联系。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人类生活和经验,一些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如爱情、生命、追寻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有所体现,作者不可能凭空创造出全新的文字或文学,历史文本对现代文本具有借鉴作用,现代文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借用或改写历史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交织成密集的网,没有孤立存在的文本存在。基于以上观点和调查数据显示的继以讲故事的方式之后将近55%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上采用对比和串联的方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有意从某一主题出发,寻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学习,对比同一主题下不同时代或相同时代不同作家创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甚至对比同一作家相同主题下不同作品的特点,而不是孤立地学习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作品。根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互文性特征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某一特定主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对比学习中领悟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

系统性。弗莱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仅仅用一个原型单位就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原型纵横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人不仅从纵向角度看到同一文明下不同文本间存在的互文性,还从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作品间找到相似与相异之处,即横向联系。例如,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或传说,对比中国、印度、英美等国我们既可以找到不同点也可以找到相似点。教师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有意识地将英美文化与其他异质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避免英语专业学生把目光局限在英美文学上而忽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品。

5.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实际需求;其次综述、评价国内围绕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或改革进行过的研究;进而阐述、归纳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其三大特征;最后结合英美文学教学实践进行论述,以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英美文学课堂不活跃、学习内容杂而乱、学生记忆不牢等问题,提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讲故事、对比、串联的方式系统地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6. 参考文献:

[1]闫玉敏. 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课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2):32-36.

[2]张冰.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选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67-168.

[3]吕洪灵. 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60-62.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1):14-18.

[5]鲁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10-13.

[6]刘仪华. 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4):147-149.

[7]张显平. 构建语料库促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132-135.

[8]曾洪伟. “自闭症”、比较文学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评论,2007(5):86-87.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9

论文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合理应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文件及网络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1]英美文学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属流派跨越了多个时代,所归属的政治、历史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知识量特别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颇为重要。[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遇的障碍 

 

课时不够。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根据统计,目前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为二至四门,有的只有一至二门,每周只有两课时,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设置结构单一,选修课少,英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好。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课时量的需求很大,而实际课时偏少以及学生兴趣不高的现状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 

教材不精。受到英美文学课程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遇到很大阻力。例如,在文学史方面,教学目的是讲述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和特征, 因而教材要做到首尾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在英美文学选读方面,教材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注重其可读性、代表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所选的作品应能体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应有作者、作品介绍以及重点、难点注释和思考题等,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是将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结合起来讲解学习,但由于受到课时量的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窥见整个英美文学史的全貌,更难分析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风格特色。 

学生兴趣不浓。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不但对教师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也不例外。首先,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在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减少障碍;其次,学生对英美文化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语言表层技巧所反映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但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望而生畏,从内心就有着一种抵触感,觉得自己离英美文学的国度太遥远,认为英美文学的语言生疏,用词陌生,难以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更是极为陌生,这就进一步拉远了他们与文学作品的距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反而使学生认为文学课程非常枯燥无味。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 

 

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变应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大胆的改革,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多媒体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 文字和旁白;2) 图案和插图;3) 静态的照片;4) 图表和图形;5) 视频和动画;6) 音乐和音响;7) 网络。[4]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幻灯片的运用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通过视、听、嗅、触、味五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其中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图像中得到的。[5]英美文学课程中所介绍的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对于中国学生都很陌生,如何加强学生的印象,使原本空洞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忽视的。越是陌生的内容,就应该以一种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来讲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作家的肖像及其代表作的出版物封面展示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著的兴趣。ppt课件的制作可以将跨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对比,可以引入更多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生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作者作品的罗列,作品中精彩选段的呈现,从而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了解文学文本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的英美社会文化。

(二)视频文件的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量根据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被引进到国内,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英语语言文学,声情并茂的视频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英美文学所体现的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英美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时的视觉享受上,而应该借助视频文件这座便桥走入英美文学的国度。英美文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课堂时间很难逐一详细分析单个文学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之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在没有把握作品全貌的情况下分析作品,只会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观看由英美文学原著所改编的电影,在学生大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及人物后,再利用课堂时间重点分析教材上作品选读的内容,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可以较轻松的理解原文,也可以在对比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时,形成自己的文学观点,大大提高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看影片,让学生在人物形象和情节方面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就文学选读教材中的选段进行讲解,这时可以请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文本选段,讨论电影中的苔丝与哈下的苔丝这一人物性格表现有何异同,进而拓展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 

(三)音频文件的运用 

视频文件可以增强学生对英美小说的了解,而音频文件则更适合被应用在英美诗歌的教学中。听觉和想象力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英美诗歌中的格律只通过书面的讲解很难被学生所理解,只有当学生直接听到抑扬顿挫的格律时,才能感受到英诗之美。最古老的英语诗歌形式就是民谣,也称歌谣,这些民谣就是以声音的形式被传载至今,现在,随着人们对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视,朗诵英美名诗的音频文件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将这些音频文件利用到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蒲柏的英雄双行体或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时,都可以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一同感受诗歌韵律。除了运用音频文件来感受诗歌的格律外,教师还可以用它将音乐和文学联系起来。《友谊地久天长》是世人熟知的歌曲,它被翻译成了不同的语言,用这首歌作为一个引子来介绍苏格兰著名农民诗人彭斯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就能以音乐的形式来亲近听众。 

(四)网络的运用 

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作为个体从读物中汲取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文学教学中,教师是不能代学生理解的,作品意义是学生欣赏作品本身的结果,它不在教师的头脑里,也不在作品的言语里,而只能由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而网络则是用来作为辅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来了解课堂上所要讲解的作家及作品,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考察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情况,可以以简单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也可以师生换位,让学生来介绍他所了解的作家及其作品,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6] 

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弊 

 

多媒体资源为我们的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契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视频文件能带给学生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但视频文件或电影不可能完全替代文学原著文本而成为文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可以更好地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去。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很多文学评论参考资料,但其获取的渠道必须是合法合理的。网络有着自由性,人人都可各抒己见,教师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时,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网络搜索资料,得到真知灼见。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地评价网上信息的可信度, 要考虑网上信息的可靠性、信息的来源出处和网站的开通及运行时间,以对有关的信息和无关的信息进行取舍。教师利用互联网批改作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锻炼各自的写作能力,告诫学生切不可滥用、剽窃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语言的教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网络教学综合多种媒体,信息量大,效率高,反馈及时,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注。[7]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呢?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来说,最起码应具备如下素质和能力:1.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语言是用来传播思想的,没有内容的纯形式语言是不存在的。英美文学课程涉及英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人物等,英语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才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的同时,将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2.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多媒体资源丰富且技术日新月异,了解和掌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资源及技术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来服务于课堂教学。3.课程整合能力。随着教材改革的推进,课本内容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所取舍,创造性地结合过级考试内容使用教材;同时教师还要能够编选整合教材以外的素材,创造适宜本校学生的教材,甚至是教师自己的个性化教材,因此,在教材的选用、研究、开发上,教师要有自主选择、自主研究、自主设计教材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学生才能在跟着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如鱼得水。 

 

注释: 

[1]王云,刘宝泉:《英美文学课中现代教学思路的渗透》,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49-50页。 

[2]卢丽萍:《多媒体手段与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整合与构建兼评<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2期,第108-109页。 

[3]张慧军:《英美文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275-278页。 

[4]陈勇:《英美文学教学观刍议》,文教资料,2007年,第24期,第159-160页。 

[5]李晋:《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9-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