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9 09:29:21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

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对该民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骨干,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文字语言得以实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通用语言,其发展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在英语发展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根同源的,两者在语言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与印第安土著语语言文化逐渐接触,为更好地适应北美大陆的文化环境,美式英语中出现许多新词汇,使得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产生很多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虽然英美国家都以英语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两个国家的英语都受到各自国家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英式英语历史悠久,秉承一贯的文化传统,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英国的评论家进行文学评论时使用的语言中规中矩,庄重、沉稳、不随意。他们以对文学作品尊重、崇敬的态度进行文学评论,这种语言运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传统的影响,是对本民族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尊崇的体现。不同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不具有英式英语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标榜“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使得美式英语在语言使用上更为自由、开放、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上,其文学评论作品有很多创新,充满创新性和自由性。通常,美国文学评论的观点独到,对人们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由于发展过程中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因此其文化历史传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及其具有的妥协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色彩在早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表现为评论中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持保守态度。随着英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评论标准,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虽然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发展出来的,但美国文学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创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是一个勇于突破的民族,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美国逐渐形成以独立、自由、民主为主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发展受文化传统遗留问题的影响较小。这种历史文化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富有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善于表达新观点。

(三)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人道主义从十五世纪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从广义上来说,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的对象,具有浓重的人文指向,而这一指向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于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人道主义的理解趋于保守,但理解得更为成熟;美国文学评论家与之不同,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具创新精神。

二、结语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2

前言:在当代多元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应当是文化差异的因素。因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寄托,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也存在着极其突出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是民族文化展示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各族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而英美文学是让世界人民认识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

英国文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多个阶段,其在每一个阶段上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文学逐渐趋于多元化。美国文学起源于英国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刚开始只是一味的模仿其他民族的文学,直到19世纪末才脱离其他民族的影响,走向了独立。到20世纪初,美国文学达到繁荣状态。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旧文学的激烈斗争,引导美国文学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英美文学评论是以对作品分析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之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和评论,也因为英美文学评论比一般的文学分析更加的深刻,因此其并不等同于作品分析。英美的文学评论所注重的是对作品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和评论,而文学分析则关注的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二、英美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美文化差异主要在文化发展载体差异,文化内涵差异和文化历史差异这三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着影响。

1、文化发展载体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之一。所以从语言这一载体之上就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文学作品当中的语言大都是作者经过提炼而产生的,所以作品当中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更为突出。该种文化差异对英美的文学评论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从语言这一载体去理解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英语是英国历史发展的语言正宗,正因为这个原因,英国文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对语言的运用上更加精炼。也正因为考虑到这点,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之时,其语言的运用会异常的小心翼翼。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文学评论者在潜意识中就将英国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作为英语的正宗,自己作为外来者语言很容易使用不当,从而亵渎英式英语的正统地位。因此他们在评论英国文学之时会缺少了评论英国拥有的个性张扬。

美式英语是从英式英语发展而来的,与英国的英语相比,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然而,美国在争取成为独立自主国家的同时,也对语言进行了必要的改变与发展。美式英语作为一种新式语言的存在,在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之时,就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反感。具体的表现就是针对美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之时,就具有较强的张扬个性,没有了在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的小心翼翼。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总是在传承文化与挣脱传统文化束缚之间犹豫不决。尤其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所采用的手法都体现了继承与打破传统文化之间的抗争。进入20世纪之后,英国文学评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的文学评论家通过对文学评论的历史经验进行整理与审视,继而所出现的文学评论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评论家对文学评论历史经验进行总结,重新构建了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

美国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系。即便美国文学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学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因为美国文学收到了多种文学的影响,它的独立性才更加引人注意。美国文学起源于英国文学,却与英国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份独立也彰显着美国这一个国家的独立。而相对应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有着明显的独立特色。

3、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有着人本主义的传统特色,但是该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金鱼主义而言的。由于英国在文化历史方面的革命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因此英国文学评论对人本主义趋于保守。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的文学评论家逐渐认识到,创新才是社会文学发展的条件之一,保守的人本主义并不能引导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发展。

与英国的态度不同,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持有较为激进的态度。不仅如此,美国也拥有其一贯存在的独立特性。因为美国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因为美国所特有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令美国文学评论家发展中能够更加的轻松。

结语: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英美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的,英美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有着支配性的影响。在读者接触英美文学评论之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英美文化差异对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以便对文学作品内容有着更加准确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浅谈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因素[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02).

[2] 刘艳艳;周玉忠.英汉差异与翻译的局限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 江万灵.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合作”[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3

一、英美文学的概述及其特点

(1)英美文学及其发展在世界文学中,英美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如莎士比亚、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英美文学是英美人民将其自己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使用,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反应,使之具有超出文字之外的意义,同时成为世界人民了解英美文化的窗口。英国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文明,自从经历了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和国电主义文学等发展阶段,其文化有了长足且充分的大发展,直至最后进入辉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国历史较短,其文化在发展之初主要处于学习模仿阶段。但是美国是一个多种民族融合的大集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环境的不断提升,其文学才真正走上发展之路。在最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迅速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占据席位且开始发挥主导作用。英国文学发展主要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文学阶段、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与现代主义文学阶段四个历史时期。每一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和文学特点。尤其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文学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对世界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美国文学的影响。美国文学发展较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英国文学。在20世纪初才开始有许多新文学出现,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后受到经验主义精神的影响和英国多元文化的冲击,美国文学开始出现大量文学作品,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就有将近十人。

(2)英美文学的特点英美文学是英美人民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艺术化使用出现的文学样式,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但是由于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历史、经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也使得两国文学存在不同的特点。①英国文学的特点英国的发展历史比较长,也经历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时期,这使得代表本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文学作品也变得极其深刻和内涵丰富(。高丽,2012)在整个英国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宗教、历史等文化之外的因素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英国文学发展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也在反映和记录着英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这一系列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管是写实还是叙事,都是英国文学重要的特点。英国是历史上的超级大国,受到这种大国思想的影响,在英国文学中彰显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的大国文学思想比比皆是。②美国文学的特点尽管美国文学起步较晚,也受到英国文学比较深远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也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这是由美国特殊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学逐渐脱离英国文学,独立出来。虽然在最初的发展中也依稀看到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文学逐步彰显出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在经历了二战后,美国文学经过了新旧交替、实验主义精神、多元化三个阶段。美国人民崇尚自由和平等,美国文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乡土、浪漫、现实等不同文学风格也开始显现分化。随后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相继女权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风格文学纷纷出现。不管样式和内容上有多大的变化,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追求自由平等,表达情感自由奔放,语言描写轻快生动。

二、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评论的主要对象包括对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等的评论。总而言之,文学评论的对象就是一切文学样式。文学评论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单纯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而从广义上讲,文学作品的评论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文学作品的评论,更应该是对与该文学作品息息相关的所有事物的评论,包括思想、人物、现象等等。英美文学评论是隶属于文学评论大范畴的一类文学评论样式。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英美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事物。它主要是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实践,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寻求其发展方向等。同样,英美文学的评论也有一些差异,这样的差异主要从英美文学所侧重的文学作品艺术表现和外在呈现。

三、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1)从文化内涵的差异谈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文学作品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其形成的民族文化也不尽相同。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他们文化作品思想内涵的差异化,相应的文学评论也出现了差异。对于传统文化,是传承还是挣脱出来,英国文学评论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就像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在复仇之际,对自己发出的疑问: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一句简单的话语,将主人公的性格彰显的淋漓尽致,但同时更是对其所面对的世界发出的讯问。(来安方,2008)英国文学评论最初也有着这样的犹豫不决,随着文学评论者对以往理论的重新思考的不断论证,英国文学评论逐渐开始朝着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等方向发展。对于美国文学的评论,也与其特殊的民族历史息息相关。短暂且迅速发展的民族文化给美国文化带来不可弥补的缺陷的同时也给它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提升的空间。因此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在一开始就是一直创新的、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学评论,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促使其文化朝着多元化发展。

(2)从文化载体的差异谈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语言是人区别于所有生物的重要特征。同时语言更是本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将语言以文字的形式艺术化地诉诸于纸张,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体系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蕴含。

英语是英国正宗的文化载体。它蕴含了英国历史的变迁、人民智慧的体现,使得英国文学作品在表情达意时更具表现性。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英国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也是小心翼翼。但是正是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且对这样的语言承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就限制了其个性的自由。美国也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尽管美式英语衍生于英式英语。但是其所处的特殊的美国环境,使得衍生出来的英语已经非常美国化,其代表的文化属性和文学意义也都是美国文化的直接体现。美国是一个独立且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在这样的国度进行艺术评论,可以不用畏首畏尾,尽可以大胆发表评论。

四、总结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4

英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美国文学的特点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较深。最初的美国文学一直是以模仿英国文学为主的,随着美国的独立和美国人的意识的转变,美国文学已经脱离出英国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出现,美国的文学也越来越繁荣,甚至可以和英国分庭抗礼,成为真正独立的文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也具有类似的忒单,但是美国文学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表达,同时更加具有浪漫主义思想。

2、文化差异对评论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评论文学作品时的感想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评论英国文学概括的来讲就是在反叛和继承中挣扎;第二方面,美国文学和文学评论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多,因而,评论美国文学时要先探讨有关的文学起源问题;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评论之间的差距。

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和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类似,英国的文学评论自十七八实际开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是现代化个性的文学评论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国文学不断在突破和继承传统的文学评论理念。客观来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英国文学的评论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中都能看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因而,从英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英国文学评论是从荒诞与绝望中反思,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英国文化。由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的出现时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无法从美国的文学进程中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评论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文学这颗陌生的种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美国文学中有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系。

我们通常把英美文学放在一起评价。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文学的评论模式和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尤其是和美国文学比较之后,英国文学显得更加纯正。但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使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被美国迎头赶上甚至远远超过。对于读者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使我们在求新追变的层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国相比,美国是开放的,是没有历史负担的,这种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美国可以充分的将各个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收为己用。

3、结语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语言迁移 语用反向迁移 请求言语行为 中介文化风格

一、引言

自从Blum-Kulka(1991)提出“中介文化风格假说”来解释双语者两种语言间双向互动的中介文化样式的发展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对移民人群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说在目的语环境中成立。Kecskes & Papp(2000)通过分析匈牙利英语、法语、俄语等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写作表现,发现经过沉浸式和特殊式外语教学,他们的外语学习对自身的母语写作能力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因而这一假说也在强化的外语接触学习环境中得到了支持Cenoz(2003)。通过针对西班牙英语学习者的西班牙语请求表现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在母语环境中同样存在中介文化风格。在国内,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通过对比英语流利组与英语不流利组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请求表现,证实了英语对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并验证了中介文化风格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同时他们还指出了,由于语言背景、文化距离等因素,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介文化风格并不显著,仍处于形成过程中。

现有研究已初步证明,无论是在目的语环境还是在母语环境(即外语学习环境)中,都有可能产生中介文化风格,但目前尚无针对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否影响中介文化风格特征显著性的对比研究。

本文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的研究基础上,将留美中国学生增加为研究对象,考察语言学习环境因素是否会影响英语学习者的中介文化风格的显著性。我们通过具体分析非英语专业组、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首先检验二语是否会影响一语,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语请求表现中是否存在中介文化风格。其次,若存在中介文化风格,两组英语学习者的中介文化风格特征是否一致?若不一致,是否与被试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相关?回答这些问题即是本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被试共85人:非英语专业组(31人),英语专业组(29人),留美学生组(25人)。前两组的被试均为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学生,其中英语专业组为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非英语专业组均为各专业的大一新生。留美学生组为就读于美国各大学的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美就读时间为1~5年不等,平均在美时间为2年。

本研究将非英语专业组的汉语请求表现视为接近汉语母语者的请求表现,将英语专业组的请求表现视为母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请求表现,将留美学生组的请求表现视为目的语环境下的请求表现。

(二)研究工具和步骤

此次调查数据通过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设计的DCT测试卷收集。测试卷包括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内容包括被试的背景调查、测试说明和12个不同的请求场景。非英语专业组的被试只完成中文问卷,其他两组被试须完成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的问卷。在数据统计上,本研究借鉴了Cenoz(2003)的方法,将每个出现的请求要素给以一个值,凡有则用“1”表示,最后通过数值计算来比较三组在请求表现上的差异。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请求言语行为中的四个主要成分:起始行为语、请求策略、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

首先,对比三组汉语请求表现中各个要素的总体情况,以检验三组使用汉语请求时在总体风格上是否表现出差异。在这一组对比中,主要运用SPSS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ANOVA分析中的两两比较方式,结果见表1和表2。

由表2可知,三组在起始行为语、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内部修饰语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从表1来看,英语专业组的起始行为语和留美学生组的情况更为接近,且两组总数都略低于非英语专业组。三组中表现出显著差异的是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直接请求策略和外部修饰语三个要素。其中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直接请求策略上,非英语专业组的汉语请求同英语专业组以及留美学生组分别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后两者之间未有显著差异。且从表1来看,非英语专业组使用了更少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更多的直接请求策略。在外部修饰语上,英语专业组同非英语专业组以及留美学生组分别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后两者之间未有显著差异。从表1来看,非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情况相近,但英语专业组的使用情况却明显低于这两组。三组的汉语请求在其他要素上表现出趋同性。

综合上述结果,我们认为,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在“直接请求策略”和“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这两个关键要素上都同非英语专业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可初步说明二语(英语)学习对被试的一语(汉语)请求表现产生了一定影响,即二语对一语的语用反向迁移作用存在。该结论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的研究结论一致。

结合表1和表2又可知,英语专业组在两种策略上的使用情况,尤其在直接请求策略上,与留美学生组的表现并不相近。虽然两组在直接请求策略上未有显著差异,但从表2中的具体数值(0.054)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显著。所以英语专业组在两个请求策略上的表现更多地介于非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之间。这一结果可以初步说明,英语对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所产生的语用反向迁移作用是不相同的,我们认为这与两组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下文将对此作进一步讨论。

为了检验中介文化风格假说是否成立,以及不同的语言环境是否会影响到中介文化风格特征的显著性,我们需要对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留美学生组和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只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直接请求策略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在总体风格上,留美学生组和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请求表现之间更多地呈现出趋同性。根据以往的研究,汉语母语者即使拥有流利的英语水平,在请求表现上还是和英语母语者存在差距,一般将此归因为一语的语用迁移。再结合三组汉语请求行为的分析结果: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语请求表现在总体表现上分别同非英语专业组的表现呈现出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初步认定,总体上无论是英语专业组的表现还是留美学生组的表现,都介于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的表现之间。也就是说,在汉语和英语的双向作用下,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既不同于汉语母语者,也有别于英语母语者,由此可证明中介文化风格正在形成。该结论同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的结论一致。

从表中数据看出,留美学生组和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请求表现之间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直接请求策略上的差异相同,但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两组的汉英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直接请求策略之间是否有更细微的差别,本研究采用“差异系数”(卢加伟、张晓莉,2009)概念,其计算方法为:(高值-小值)/高值。通过计算,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的差异系数为0.38,直接请求策略的差异系数为1.09,而留美学生组在两个要素上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29和0.95,因此,在这两个请求策略上,留美学生组的汉英差距略微小于英语专业组的汉英差距。

其他四个要素虽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从显著值(s值)来看,在起始行为语上,留美学生组的英汉之间的差异大于英语专业组的英汉之间的差异;在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上,两组的汉英差距相近;在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上,留美学生组的汉英之间的差异小于英语专业组呈现出来的差异。

由此,本研究还得出另一结论:同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请求表现相比,留美学生组在使用汉语和英语表达请求时,更倾向于采取趋同的行为方式。因为从总体表现来看,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之间的差距略低于英语专业组汉英请求表现之间的差距。这一结果表明,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会影响中介文化风格特征产生的显著性。总的来说,目的语环境更容易形成显著的中介文化风格。

四、讨论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表明,语用反向迁移和中介文化风格的产生,反映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双向互动。随着这一互动程度逐渐深化,两种语言之间的融合程度也随之加深,最终形成独特的中介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语的烙印,也有二语的特征,但又同两者存在区别。正如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各自的汉英请求表现有趋同倾向,但既不同于汉语母语者,也不同于英语母语者。那么,促使两组汉英请求表现趋同的基础是什么呢?本研究认为,是由于两组的汉语和英语在双向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底层概念基础”(the Common Underlying Conceptual Base,CUCB)(Kecskes & Papp,2000)。Kecskes & Papp(2000)认为,学习者经过二语强化学习使得二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CUCB开始产生。学习者从两种(或多种)语言中获得的概念、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两个持续互动的语言渠道,在CUCB中相互作用。但CUCB的形成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二语程度的变化而改变的,最终形成的是概念层次而非语言层面的CUCB,因此本研究认为CUCB是形成中介文化风格的基础。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被试的汉语和英语在双向作用过程中还未能使两种语言在CUCB中实现完全融合,但留美学生组的融合程度大于英语专业组,因为前者的中介文化风格特征更显著。我们认为,导致二者差距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正是目的语学习环境促使留美学生组更多地暴露于(exposed to)英语和英语文化,进而有利于他们形成中介文化风格。同时,调查中被试的汉语基础相近,其中介文化风格的不同主要由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及两者间的互动程度不同引起,而环境因素也主要在这一环节中起重要作用。

Schauer(2009)的研究表明,在目的语环境中的长期停留有助于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因而,本研究认为正是二语语用意识的增强,与一语语用意识之间相互竞逐,促使两组被试形成不同程度的中介文化风格。换言之,在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下,二语语用意识的强弱程度会影响CUCB中两种语言的互动程度和一语语用意识。

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认为,英语流利组(相当于本研究的英语专业组)尚未最终形成中介文化风格的原因是由于汉英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且存在着较大的文化距离。但本研究认为,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被试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不同。英语专业组被试身处汉语环境中,相对而言,其英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英语语用意识相对较弱,所以两种语言之间的竞争力较小,互动程度较低,缩小汉英之间的文化差距也较为困难,所以他们的CUCB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汉语,该组的中介文化风格并不显著,且更多地显示出汉语请求特征。

而留美学生组则处于目的语环境中,英语成为基本交际媒介,为了适应留学生活,他们不断有意或无意地增强自身的英语语用意识,同时语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完善英语表达的平台,所以他们的英语语用意识远比英语专业组的要强。同时,对该组被试来说,汉语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也由于他们在目的语环境居留时间较短,他们的汉语还未达到严重磨损(attrition)的程度,在与家人和其他中国留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依然使用汉语。因此相比英语专业组,该组被试的汉英两种语言竞争更为激烈,互动程度更大,而正是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两种语言寻求共存的概念基础,促使文化间的距离逐渐缩小,所以该组被试的CUCB更多地表现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相同处,且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英语特征。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非英语专业组、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语请求表现,首先得出了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研究结果一致的结论:二语学习会影响一语语用,中介文化风格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成立。

其次,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对比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得出结论:后者在使用汉英进行请求时,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度小于前者,这说明两组表现出各具特征的中介文化风格,且留美学生组的中介文化风格特征更加显著。

我们认为,影响两组中介文化风格特征显著性不同的因素,除了语言类型和文化距离之外,还有语言学习环境。由于环境不同,两组对汉英两种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这使得英语语用意识对一语语用意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进而导致两种语言在两组各自的CUCB中产生不同程度的互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各具特征的中介文化风格。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英双语者请求行为表现的多元语言能力双向研究”[批准号10BYY02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Blum-Kulka,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The case of

requests[A].In Phillipson,R.,Kellerman,E.,Selinker,L.,Smith,S.,& Swain,M.(eds.)Foreign/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Research[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255~272.

[2]Kecskes,I. & Papp,T. Foreign Language and Mother Tongue[M].

London:Psychology Press,2000.

[3]Cenoz,J.The Intercultural Style Hypothesis:L1 and

L2 interaction in requesting behavior[A].In Cook,V.(Ed.)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3:62~80.

[4]Schauer,G.Interlanguage Pragmatic Development:the

study abroad context[M].London:Continuum,2009.

[5]卢加伟,张晓莉.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基于拒绝

言语行为的实证调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范燕妮,李柏令.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

实证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11).

[7]范燕妮.中国大学生汉英“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6

you hongyan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许多误区,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下面先来看一个对白: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国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来回答,于是外国人说:from head to toe (从头到脚都美) ,中国人又谦虚地说: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见得,不见得) 。这样的对话显然是由于说话方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差异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国,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们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应表现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国,听到别人的赞美总要谦虚一下,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以致闹出了笑话。

就文化差异的内容来说,涉及面非常广,从中西方的文学、音乐、美术、雕塑、建筑风格和人们的衣、食、住、交友、娱乐、节日等风土人情到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等生活习惯,还有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对待同一个词汇、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英美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通常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如ambition(野心)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我们常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却常取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对隐私的界定差异: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称谓上的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 old are 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好比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老师就是建筑设计师。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例如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象征着激情。但在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交流与角色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诵读英文诗歌,排练英文短剧。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戌林海.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与研究.

[2]张蓉.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罗明燕.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4]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7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及特点

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它是英美人民利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及其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之一。英语具有非常强的表意能力,利用英语能够非常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一)英国文学史特点

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当中,英国文学可以用“渊源流长”这四个字来形容。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等,每一个发展阶段均具有自己独特魅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写实主义,实验主义之后,目前正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二)美国文学史及其特点

美国文学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起初,美国文学一直模仿英国文学,但是随着美国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在十九世纪末,美国文学正式开始脱离英国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国意识激发了美国在各方面与英国脱离关系(至少是保持独立)的潜在意识,并在二十世纪的初期,一大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出现为美国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让美国文学开始与英国文学分庭抗礼,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民族文学。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开始经历了新旧文学的激烈争斗、实验主义的深刻影响,在今天,美国文学不在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主义”,开始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二、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语言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语言,本国或者本民族的文化便不复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差异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几乎一样。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往往是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因而更加能够表现出其中的文化差异,也因此更加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国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因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现了出来。可能是由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在英语的使用张狂程度上有所顾忌(当然这种顾忌可能是潜意识的,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英国英语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上就显得中规中矩,这种中规中矩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可能是对随意破坏语言传统的顾忌,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语言的衍生,虽然一些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但是,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它的一切包括国家本身、政治制度、本地文化、美国民众都是新的,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叛逆和创新。因为美国本身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包括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大胆张狂之极,没有丝毫的顾忌,充满了创新的精神,这也与美国一直标榜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精神相符合。一切皆有可能,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三、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人道主义见解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8

You Hongyan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许多误区,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下面先来看一个对白: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国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来回答,于是外国人说:From head to toe (从头到脚都美) ,中国人又谦虚地说: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见得,不见得) 。这样的对话显然是由于说话方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差异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国,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们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应表现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国,听到别人的赞美总要谦虚一下,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以致闹出了笑话。

就文化差异的内容来说,涉及面非常广,从中西方的文学、音乐、美术、雕塑、建筑风格和人们的衣、食、住、交友、娱乐、节日等风土人情到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等生活习惯,还有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对待同一个词汇、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英美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通常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如ambition(野心)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我们常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却常取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对隐私的界定差异: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称谓上的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 old are 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好比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老师就是建筑设计师。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例如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象征着激情。但在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9

关键词 GA RP 口语 差异 比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英式与美式发音的区别

1.1标音体系

如果要从根本上探究美式与英式发音的差异,当然要从各自的语音体系寻起。首先,英式标音体系是根据英国标准音RP而制定的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而美式是用与国际音标差别较大的韦氏音标(Webster Noah),现在则采用K.K音标,K.K音标与国际音标在元音音标上除少数几个不同外,其余辅音的音标标注完全相同。比如美式英语中没有长短音标注,而英式英语中则有;美式英语中有些双元音用一个符号标注,但在英式英语中用两个符号表示,例如,K.K音标中双元音/e/,在国际音标中用/ei/表示。

1.2发音方式

虽说有参考的标音体系,但在日常的口语中,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不同发音。首先,在元音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会让人忽略的音标;[a:]和[],如果原来的音标是[a:(r)],那么美式发音中是发正常的[a:(r)],否则就要发成[],另外,在-s,-f,-t,-n,-l前,美式英语会把[a:]发成[];[∧]和[ ],在美音里,倾向于把[∧]发成类似[ ]的音;[ ]和[a:],在英式英语中读[ ]的音,在英式英语中读[a:];[i]和[ ],在英式英语中读[i]的音,在美式英语中读[ ]。

至于辅音部分,可以从清辅音被浊化的问题,无论在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中,[s]之后的如果是重读音节,都会被浊化,比如stay, stupid等;但在美式英语中,除此之外,在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中出现的清辅音[t],或者在[l]、[n]之后出现的[t],也常常会被浊化成[d],这种现象是美式发音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当然也有例外,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这样发音。类似的情况还有[k]和[g]。

2语音语调的差异

在语调方面,我们都已知,由于英美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不同发展,两者的英语表达方式不同,而其在语音有各自明显的特征。还有,英国人比较保守,行文用字方面比较墨守成规、咬文嚼字,而美国人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交际活动中礼节较少,比较随便;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调风格,美式英语语调起伏较大,富有感彩,抑扬顿挫感(ups and downs)较强,音域宽广,音调模式和音域间的变化较大,而英式英语中语调平稳,音域间的变化较小,音域相对较窄;英国人讲话语音语调清晰、明快,而美国人多带鼻音,常习惯于缓而慢的语调声音;语调中句子重读时,英式英语多重读单词或词组,对非重读的词一带而过,而美式英语中,则重视句子重读;英式英语中重音节时距较短,美式英语中重音节时距较长,这使得英式英语比美式英语听起来要快,可以BBC和VOA作比较。

3日常口语的不同用法

不同的用词会引发不同的理解,曾有很多人由于对其不了解而被误解。比如,the first floor 在英语中表示二楼,而在美语中表示一楼,英语中一楼用ground floor;corn 在英语中表示谷物、小麦,在美语中表示玉米;pants 在美语中指裤子,就是trousers,而在英语中表示内裤,就是underpants;purse 在英语中表示妇女用的小钱包,而在美语中表示手提包、旅行包,就是handbag;美语中的钱包用wallet表示,而在英语中,wallet 仅限男人用,而且是皮革做的。再例如,教育方面,英国称之为public school 的学校,美国称之为prep school,指的是有私人赞助,多为富家子弟就读的私立学校,其目的是准备学生日后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美国由政府出资兴办的public school 在英国称为council school;在英国,班级称为form,在美国称为grade或class。英语中,公寓用apartment,而美语则用flat;街边的小店,英语中用store,而美语中用shop;假期,美语用vacation,而英语用holiday;就此之类的还有很多。

4结论

语言是国家、人民、文化的灵魂,代表了各自的尊严与骄傲,但他们无法独立存在,总是在互相影响、竞争和融合,所以,无论英式与美式英语在各方面有多么的不同,加上他们的起源地相同,虽然各自分裂了,但还是有许多共同点,因此,无需畏惧它们各自的体系,结合起来看,才可以有更深的感悟。当然,本文只是简单的分析了英式口语与美式口语的差异性,关于英语,还有更多的方面可以考察,也许还有我们所未知的领域,所以,鉴此,不仅在口语上,我们还会探究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其他方面。

参考文献

[1] 朱成留.浅谈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J].教学与研究,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