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教理论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06 07:49:57

职教理论论文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1

在进行建设新式专业时,我们的学校领导首先要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调研,广泛的收集市场和企业的相关资料;其次,高校在建设专业时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自己院校的重点优势专业,以吸引更多的报考生;再次,高校在建设重点专业时,一定要有本专业的优势人才,使其在专业建设上起到带头的作用,并且引导本专业的发展,在政策上一定要对带头人进行经济福利的激励,以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毕业以后的就业能力。

2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督导建设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当中,教学督导是广泛存在的,它不仅能够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高等院校的管理更加的现代化,它的许多功能在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加强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督导方面,本文有以下几点意见:第一,现有的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督导建设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而且很不完善,在人员配置方面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各高校必须建立一个高素质的队伍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第二,我们现有的督导机制不健全,必须进行相应的完善,对教师进行监督考核,教师之间互相监督、互相评审;并且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审评;第三,教学督导在进行工作时,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教学督导,不能以工作的原由对教师进行个人恩怨的打击报复,在进行监督举报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第四,教学督导队伍不能仅是对教师教学进行简简单单的监督,更要用好的方式方法去引导教师,弥补他们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之处。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

在我国,有很多高等校院拥有教学实践基地,如果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的重要环节,那么实践教学基地便是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应用的最好场所。所以,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校培养高素质学生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政府对建设教学基地的事情是非常重视的,国家对各省市的高校都拨付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在建设教学基地时不仅要建设校内的教学基地,而且要与企业联手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这方面,哈尔滨理工大学就做得非常好,它不仅在校内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而且还与长春一汽汽车厂联手建设了校外基地,让学生们不仅能够自己亲手操作现代化机器,而且还能见识到当今市场最前沿的高新技术。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基地时,一定要尽量地营造出现代化企业的氛围,使学生们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在选择现代化机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引进当前世界上先进技术设备,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高新技术的魅力;各高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时一定要考虑到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实践教学基地在购置技术设备上往往需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资金,而只是简简单单地进行教学使用,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我们的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闲暇之余可以将其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为高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

4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2

(一)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题。依靠低成本廉价人力资源打天下的就业岗位全球战争时代已经过去,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企业的产品目前还处于“中国制造”阶段,离“中国创造”的差距还十分遥远。当前,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着重在学校教育。而作为肩负有“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做些什么呢?可以做些什么呢?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既不是单纯的职业科学,也不是单纯的教育科学,是两者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是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为主的。这些特点为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教授早在2005年的“高职教育人文论坛”中指出,“如果高职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①。可是,现今的高职院校的改革中,怎么协调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仍旧是摆在教学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的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48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含高等职业教育)将达到达到3550万。高职在校生的人数占到了高等教育人口的41.69%。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六章中,国家对有关职业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其次,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最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些举措,都为我们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要求与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在和企业的合作中,切实进行管理的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教学管理改革的理念:改革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即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与技术的和谐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促成“人”的发展,包括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的成才。在教学管理改革中,教学管理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理念呢?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以“不管”来达到管理的效果呢?

(一)服务的理念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②。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过度关注的是学生的“一技之长”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教学管理中,无形中便形成了一种“依法治校”“靠制度约束人”的管理文化。在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中,也是以各种教案模板,统一的教学计划进度表来进行教学管理。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信息服务,汇集、协调,沟通、综合,研究、参谋等工作决定了教学管理部门是以服务其他职能部门为主的。教学管理部门虽然和其他行政部门一样,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的职能部门。但是,教学管理部门是直接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它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影响着各项教学政策的实施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学术理念

教学管理部门是否能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一些新的思想与观点,能否真正发挥教学管理的功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教学管理结构中的科研部门是否能为学校的教学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这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常规的教学管理中去发现问题,深入领悟。而不只是简单的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政策与文件,疲于应付管理中的琐事。建立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人员为广大教师创立“教学学术”的教学氛围,建立以“教学学术”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教学管理人员本身要有科研的眼光与科研的意识。其次,教学管理部门要为教室们创造一种为教学服务的科研热情和提供科研的条件。最后,要建立以学术科研为主导的教师评价制度。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精力大部分集中在学科自身的发展上,需要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和管理上做出相应的指导与帮助。教学管理中采取恰当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调动其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以学术为中心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以师为本的理念

“博洛尼亚之所以有了大学,得益于罗马法学者欧内乌斯,巴黎大学的出现肯定与经院哲学的创始人阿贝拉德有关”③,教师的地位在学校的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特有的迷人风格成就了这些著名的大学。教师的师德魅力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同样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强化“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张楚廷校长提出,“一般教师除了工资之类的物质条件外,他们更看重的是文化环境,学术环境,更注重自己作为独立学人的尊严。”④在职业院校招生局势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学生何来的老师”的论断,固然有它的道理。可是一味的把学生的地位摆得比老师还重,甚至在老师和学生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不顾老师的尊严,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也是需要摆正的。只有充分的尊重了教师的地位,让教师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才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更何况“尊师重道”本就是一种品品德,是我们在做学工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的。没有这一种品德与文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问题百出的。倘若行政管理部门以管理者的姿态凌驾于教师之上,教师成了学校最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学校的管理部门应该加以反思。作为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修养,来树立作为高校教师的形象。(四)反思的理念哈佛大学的校长在做350年校庆讲话的时候,谈及的是其担忧和可能的危险。忧思精神是我们值得借鉴的。高职院校从创立到发展,固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是我们的管理部门是否看到存在的危机与问题并加以落实和解决。正如张楚廷校长所言,“一个成熟的名族,一所向上的大学,是必然经常要看到自己的危机与落后面的。”⑤在生源紧张的局势下,高职院校要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现实中去反思。唯有如此,才会有其发展的生命力,才能站稳脚跟,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也是如此。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真正去落实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计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项目标是否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文件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教训研究与改革是否有序进行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反思和不断进行探索的。

三、教学管理改革理想:改向何方

(一)树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不明确教学管理理念应当树立四种意识:服务意识,过程意识,动态意识和全面意识,从而真正发挥教学管理机构的功能。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管理部门是以服务的姿态,为了学生的成才与教师的成长及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在教学管理中,有关注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局部的某一方面,从教学计划的实施到最后的评价评估。再次,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诸多环节。最后,要全面把握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发展趋势,站在学校发展的全局来看待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二)建立稳固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中的第三条明确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关注的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落在在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对其做出反应与决策。首先,要有激励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什么的方法才能促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就应该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呢?如张楚廷校长所言“如果英语律师业和美国律师业的水准存在令人遗憾的差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能是美国的法学院强调实际的训练,而英国的大学注重对法律的理解。”⑥如果我们过分注重了技能的训练,学生极有可能成为了机械的受训者,没有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是无法成为职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古代中国科学也是偏于发明而乏于发现、重于实用而轻于思辨,这些也是现在职业教育所缺失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文化和引导,体现在学生身上则表现为:只对专业和专业相关课程感兴趣,非专业课或专业核心课的课堂没有生机,学生管理人员也只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专业类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在这些方面,给予教师合适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在对教师的评价中,鼓励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既关注课堂也关注课堂外的教育。逐步从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管理:要树立评价意识,让每个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使评价从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关注“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情感意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教师要从心灵深处抠除优、良、中、差的等级烙印,与学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发展。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都不可忽视这些因素。最后,落实教学质量管理及评价。进行各项教学质量的改革,最终离不开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我们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⑦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位的,这对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积极创新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各项指标新的要求。

(三)组建教学科研管理型的教学管理队伍

随着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改变,对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要求也要发生转变。教学管理部门自身应该是一个对教学管理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有一定科研感悟能力的人。因此逐步增加一些善于教学又懂管理的教师融入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同时也积极鼓励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开展教学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科研氛围来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一起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中来。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课程的一般理论、对教学的一般理论有更好的理解与素养。对于其他系部的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也应该有所研究,并且需要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现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学术性缺失已经比较明显。学校的科研,应该是与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可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教师知道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有大量的时间来从事科研,可是却不知从何下手。学校对科研的重视不够,科研经费投入就很难保障,自然就缺少很多科研工作的培训,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其实,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并不矛盾,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纳入科研的课题,科研的进行可以帮助更好的改进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有着忧患意识,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与不足,才能迎头赶上,至少可以缩小一些差距。多一点科研的意识与激情,主动参与科研工作。尽管从事科研工作的大环境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但是目前可以坐的是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和科研的意识。

(四)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教学计划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是否能够适用市场的需要,这都是教学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及评价的关键要素。其次,加大教学运行管理力度。教学过程管理的直接目是使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教学管理工作的“管”是为了以后的“不管”,是由教学型的教师队伍过渡到教学研究型的教师与教学管理队伍过渡的重要保障。再次,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了教师课堂的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构建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服务管理水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最后,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基本建设与管理也是教学管理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为教学管理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五)寻找学院的特色,以特色的管理和专业立校

高职院校要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更好道路,就应该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学风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所缺乏的,也是需要学校的各部门齐心协力,积极配合,才能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院校。大学的特色成为了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特质,人才培养的时候务必充分研究专业的特质。纵观现在的高职院校,什么专业受欢迎一点,大家就纷纷开办什么专业,哪还有什么特色可言?有的甚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加不利于专业本身的发展。某些专业的开办率竟然已经达到100%,可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如果在专业的设置上,整合一下资源,每个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而且把专业特色做强、做大,至少在省域范围内做成一流的专业或者专业群。比如,长沙民政学院的殡仪类专业,已经办出了其专业的特色,若其他专科类院校都在自己的专业建设上丰富自己的内涵,做强、做大,做出至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何尝没有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坚定信心呢?2010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但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人力资本浪费等现实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人才市场需求。从2009年开始,省教育厅开始实行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3

1.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压力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这一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即GDP增速放缓。而GDP是与就业呈现正相关关系的。故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也存在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不断调整人才培养及管理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多地掌握职业技能,减少失业。因此培养人才机构需要调整培养人才的策略和原则,注重就业,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策略,订单式培养,消除经济增长速度过缓造成的就业压力。

1.2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的要求

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短时期可以完成的,保守估计调整期至少为5年。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都会带来一些崭新的职业。这就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这些新增职业对本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调整。专业作为广大高等职业院校和社会经济的重要纽带与接口,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持续贯彻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总方针,关系到高职院校是否能够成功提高其就业率,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改革必须根据新常态下国家产业调整规划以及科技创新的动态来设置,根据高等职业学院的具体实际,从国家创新发展产业上寻求出路,并及时进行优化与更新。

1.3新常态下内外红利消失对创新驱动的需求

我国经济过去高速发展是由于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的驱动,但随着老龄化加剧,经济潜在增速放慢,使得我国劳动力缺乏比较优势;且全球经济贸易平衡不断加速,外部需求及资本退潮加速导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表现为我国对创新人才和知识极为渴望。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强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服务。

2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新常态经济形势的存在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创新势在必行,且改革还必须遵循新常态中经济调整的产业趋势,与新常态这一经济背景相契合。本文旨在构建以促进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企业经济发展为核心,并符合我国具体实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这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并以学生就业为理念,从学生未来发展出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的全方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2.1政府及教育监管机构层面

首先,明确高等教育学校应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方向。出谋划策是教育行业领军人物的基本职能。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方向必须紧跟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还需结合学校的已有特色和长处,紧密跟踪各级政府、企业等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综合深化改革,提升创新力,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其次,释放高等院校办学活力。政府和教育监管机构应以社会和市场来评价教学,而非大学所具备的“985”、”211”身份。在新常态下,竞争更加激烈,每所大学应该都可以通过创新来获得出彩的机会,从而激活大学活力。最后,完善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学校的考核也应当以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为导向。此外,考核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过于陈旧,分数和绩点不再是高等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而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和书本知识的具体化考核,综合性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人才。

2.2学校层面

首先,处理好高等职业自身规律与新常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关系。顺势而为,遵循高等人才培养的规律,调整思路,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推陈出新。其次,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具体办学之间的关系,围绕教育功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承载社会和历史使命,立足品牌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第三,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都要以岗位和职业为导向。注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和理论结合。第四,培养理论与实践双优的师资队伍。即一方面要求师资队伍中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同时也应需拥有实战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这既有益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对学生实践方面有较大的帮助。第五,加强“校学企”合作模式的建设。校企合作,促进学校进步的同时也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共同促进,实现双赢。

3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实现亟须解决的问题及策略

新常态经济像是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以新的考验,必须以新常态的思维来应对未来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着力改革创新。新常态下要实现上述教育管理体系还需从根本上解决以下问题。

3.1转变传统的“只管教,不就业”的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管理应当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在当前经济形势影响下,积极促成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提升高校就业效率和质量,使高等院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只关注课本知识灌输,忽略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势,不能有效地适应我国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和渴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的机遇分析,以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坚持“学生出去能就业”的基本职业教育理念,有效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根本上转变管理观念,将市场需求与就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目标与方向。

3.2有效把握高职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总方向,实现统筹协调

与时俱进,立足于国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3.3扩展课程体系建设的视野

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职业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虽然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也设置了部分实践课程,但是大多只限于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进行贯彻和实施,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要求把课程体系建设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首位。一方面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围绕当前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需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性教学中来。

4小结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4

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大众性、爱国性、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与现今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强调语文必须回归生活。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要求学生在亲身的时间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之上,加强本职业所需求的常识积累。由此可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今的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中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方向性。那么如何运用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改革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因而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地融入生活元素,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而非只是一个花哨的环节摆设,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偏离,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主动地参与课堂之中。

1、话题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枯燥、抽象,有的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有的课文因为意境朦胧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了障碍,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对课堂的驾御能力了。但是如果语文课文选材还是那么古板跟时代脱拍的话也势必让学生感到疲惫,例如旧教材中的《讲讲实事求是》,时代相差甚远,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很大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疲态。如果课文选材比较生活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将生活元素注入课堂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好雪片片》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分析课文内容和记叙文的特点,这样的课堂容易让人产生感觉疲劳、枯燥。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采取从生活入手,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在教学的开始,就从2008的512汶川地震的捐款图片中选取了最为感人的一系列组图,其中有一组是一个失去双腿的乞丐经过募捐箱定格的那一瞬间,并且从这张图片引出一个话题:怎样的人才是最美的人?并且还就这个话题延展到拓荒者,城市的拾遗者是否就破坏了城市的和谐这样生活化的话题导入了本课,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非常乐意去讨论去思考。这样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话语权,让他们愿意阐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

2、语文课堂的教学

我们要适当地寻求一些与生活存在着的反差点或矛盾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去用心探究、学习,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同时,这种生活反差的引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思考生活,适应生活。比如北京的周曼云老师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由于这篇课文的写作时代与学生的时代相距比较遥远,而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作者从中表现的情感,尤其对秋味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把握。于是,她在教学中采取在平常中寻求与生活的反差点入手,还原生活提出矛盾。在讲作者描绘北国秋景的五幅画面中的“庭院清秋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里面对“清、静、悲凉”秋味的描绘语言运用的妙处,她让学生们先提取里面的景物,如“陶然亭的芦花”“浓茶”“秋草”“破屋”等,再问“在当时的北平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有许多名胜古迹,典型的景致,为什么作者却选择了如此平常的景物来描写呢?”这一问题的抛出,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还原,同时调动他们对这些平凡景物的生活体验,将这些平凡的景物与那些典型的景致的特点进行比较,得出了这些景物虽然平常但相对与典型的景物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故都秋味“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某位在上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热爱大自然”这个活动时,就大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各个小组就不同的话题分别准备,并且要学生通过图片的展示文字的阐释来制作课件,再进行成果交流,这个环节就很显然把生活化设置融入了其中,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旅游经历,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历,自己养花养草的经历,自己对自己家乡名胜的了解情况,一并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了,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还形成了大众评价机制。将语文彻底回归到了生活中去。

3、回归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变迁;现代化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当时中国的精英们为了摆脱民族危难,求强求富,从西方引进机器工业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职业教育(当时称实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目标的侧重点不断改变,走过了一个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循环往复的变迁过程。这个过程既反映了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

对教育目标的考察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教育章程和法令中的正式表述;二是教育思潮中教育专家和权威人士的主流思想;三是办学实践。教育章程和法规中关于教育目标的正式表述最具权威性,特别是当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愈强其表现愈明显,它代表了政府的办学主张,往往是对教育目标的思考和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教育章程中教育目标的表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往往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宗旨和目标已发生转移,而正式表述中却反映不出来。教育思潮是一种流行性的教育思想,个别人的教育思想能发展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思潮,必是倡导者深孚众望,追随者众多,才能形成一时之潮流。教育思潮中关于教育目标的理念必然会反映在办学实践中。从办学实践中窥察教育目标应该说是可信程度最高的,也符合实践检验原则。但从纷繁的办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一定时期的教育宗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免会以偏概全。因此只有把三个角度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目标。

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在力图抗拒外来因素以维持其封闭世界的努力一次次遭受重创后,不得不学着与西方打交道,先后创办了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培养翻译人才的西文学校,以适应外交及引进西艺的需要,其中设于1862年的北京同文馆可谓中国文科职业教育之始。同西方列强军事冲突中的一次次惨败使统治阶层中的部分先进人物认识到中国“器物”上不如入,西方的“奇技淫巧”确有可取之处,开始了对西方工业的引进。先后创办安庆军械所、江南船政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同时为适应军事工业的需求,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学习西方科技的学校,如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工艺技术职业教育的首创。其他著名的学校还有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等等。这一时期所开办的新式学堂多与外交、军事相关,反映出这一阶段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为“求强”而培养西学人才,无论是西文学校,还是军事技术学堂,均是为培养军事上能与列强抗衡,外交上能争取国权的专业人才。

随着殖民统治者对中国的侵略日甚一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当时的一些先进人物认识到,要反抗侵略不仅要“练兵将、制船炮”,增强军事实力,还必须大力发展国内农工商业以增强经济实力,“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商战之本在学战”成为当时包括洋务派和维新派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共识。洋务派代表张之洞提出“窃维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之事”,而“国事之强由于人”(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会折》)的主张。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他的《物质救国论》一书中指出:中国的问题在于“病弱”,“而就急的方药非有他也,在不讲物质之学也”。明确提出广设实业学堂以兴农工商各业,富国裕民实现实业救国、实业教育救国的愿望。在对实业教育的这种认识下,借鉴国外的教育制度,一批农工商实业学校纷纷建立起来,如杭州蚕学馆、端平化学学堂、广东商务学堂等。从这一时期实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可以看出,人们对实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已从单纯地为抗拒外来因素而“求强”发展为更具根本性的为“求富”培养实学人才。

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行是实业教育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前一阶段西学东渐思潮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它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已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演进。《学务纲要》在其全国学堂总要中阐明“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这是中国新教育史第一次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则指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事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这是对这一段时间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办实业教育以培养实业人才,为富国裕民之本计的教育目标通过学则的形式明确下来。当然实业教育中提出“富国裕民”的口号,其“裕民”并非指希望老百姓都富裕起来,这里“民”实际上指相对于官的士绅,是新兴的民族实业。实业教育是振兴民族实业的工具,是“裕”士绅的工具,而并非为接受实业教育的人谋前途。这一点与后来职业教育思潮中为“个人谋生计”以及“平民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富国裕民”的办学宗旨一直延续到1916年左右,职业教育思潮兴起。这期间中国的政治进程虽然发生了重大改变,建立了中华民国,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教育制度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颁定了新政权的癸丑学制,剔除了原学制中的忠君尊孔等与民主共和政体不相适应的封建思想,但办实业教育以图富强的理念并没有改变。1912年9月2日,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这里“实利教育”实际就是指实业教育。蔡元培把“实利主义”称为“富国之主义”,这反映了他对洋务派、改良派“求富”“求强”思想的继承。这种思想的继承反映了实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并没有因为政权的更替而发生重大调整,其办学宗旨的侧重点与清王朝期间的实业教育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自清末中国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后,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产生了许多流弊,实业学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书生气,工学生不学习,农学生不务农。1914年,黄炎培在调查全国教育情况时发现:实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出路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学生毕业后即失业,实业教育被称为“失业教育”。这实际上反映了实业学校的生计问题,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实业教育解决不了人的生计问题,何谈富国裕民?职业教育此时成为人们的选择。俞子夷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能营完全生活之人,间以处理实际之社会问题”(俞子夷《现今学校教育上急应研究之根本问题》)。这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富国裕民之手段,对个人而言也有重要意义。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开篇即言:“今之策国是者,莫不重教育;策教者,莫不谋普及”,提出普及职业教育的理念。又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曰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及也。一曰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把个人生计提到教育目标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新学制壬戌学制于1922年颁行,把中华职教社的主张通过学制的形式确定下来。新学制关于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七条,全面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第一条称“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是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涉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层次;第四条、第五条“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指出了社会经济与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和第三条“谋个性之发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教育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普及化、教育是普遍权利的理念,这是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重要进步。

职业教育运动并没有真正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脱离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实际的问题。1926年,以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意见同志书》为标志,职业教育运动进入低谷。但在1928年以后,伴随生产教育思潮的兴起,职业教育又陡然升温。这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相结合,以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危机,其中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起了关键性作用。国民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颁发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法规,最重要的是1932年的《职业教育法》,其第一条规定职业学校“应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技能”。从文字表述上看,其教育目标与壬戌学制的表述无显著区别,但仔细考察其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已向国家本位和社会本位有所转移,这从当时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可窥知一二。姜琦在《职业教育的本质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或职业教育就是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当时的国民政府对职业教育不遗余力大力推进目的也在于此,希望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生产力进而维护其统治。1947年的《修正职业教育规程》中也不见了“谋个性发展”的目标。虽然仍旧注重增进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养成职业之能力,但主要是由于个人生计问题不解决政权统治难以巩固,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目标的走向逐渐向社会本位转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接管了旧学校,并对其加以改造,职业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1952年,《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指示》提出“我们的国家正在积极准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和培养中级与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积极整顿与发展中等技术教育以解决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的中级和初级技术干部问题”,这表明新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技术干部。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目标,1954年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作了阐述:“在于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普通教育的文化水平……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等专业干部。”关于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劳动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提出“为了有计划地培养技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结构上的分化只是人才培养定位有了分化,而直接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没有分化。

1966年开始的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职业教育也难逃厄运,这期间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扰尤为严重。前期,大量的职业学校被撤销,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更无从谈起。后期为整顿教育,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科教组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办学中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必须以批林整风为纲,……努力为社会主义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人才”,仍然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1976年以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职业教育也进入恢复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个教育目标实际与前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宗旨无明显区别,强调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本位。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改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领域的变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就业上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渐解体,毕业生需要自谋出路,这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课题,因此为学生谋生计的内容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更激发了这种势头。另一方面,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相对变得较为宽松,社会在重视普遍发展权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个人需要和个性发展的内容。

考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走过了一条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往复调适的变迁之路。之所以走过这样一个历程,原因在于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变迁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现代化进程的后生外发型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从西方的引入必然是先器物(科学技术等教学内容)、后制度、然后观念的过程。教育目标作为观念层面的东西,其引入在教学内容之后,引入之后又要不断与环境进行调适整合。实业教育引入中国之初,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而观念文化还是原有的,实业教育成为功利主义的工具。结合中国当时境况,其教育目标必然是为“求强”“求富”而培养实学人才。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兴盛时期,外国的教育理念已经浸润到中国先进分子的意识之中,职业教育的引入已发展到观念层面,教育目标便增添了“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内容,之后这种新的观念不断与中国国情协调适应,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教育目标。中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之路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变迁的特点

(一)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会或多或少增添个人需要的内容,但社会本位一直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国家、社会,忽视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造成职业教育目标的社会取向,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使教育目标不时向个人需要、个性发展偏移。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家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一直比较强烈,但其中也有若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国家主动放松或被动削弱了对教育的控制,使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呈现出一种总的是社会价值取向,但有时也赋予个人需要的内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比较重视个性与生计,这不能不说是与当时政权更迭、政治集权较弱有关。

(二)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超越了发展阶段的教育目标只能成为一种教育理想

职业教育在中国一出现就被赋予了“求强”“求富”的历史使命,实际上它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一开始本没有谋个性发展、个人谋生之手段的内容,完全出自社会本位,这也是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越是处于危机时,社会目标越能成为整合人们行为的共同目标。随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发轫,职业教育的目标增添了“为个人生计服务”“谋个性发展”的内容,并贯穿了平民主义的理念,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职业教育毕竟不能成为普及化的平民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为自己上过学,认为与普通民众不同了,不能去务工、务农、务商,使个人谋生之手段也告落空。这个时期的教育理论虽然包含了许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真知灼见,但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也只能是一种教育理想。这以后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取向逐渐向社会本位靠拢,因为社会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使教育目标发生转变的程度。虽然在1960年以后,曾有过大办农业中学、普及职业教育的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的法令规程对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多大调整,但其办学实践以明显让人感受到对人本身的重视,对学生需要的重视,一切都是社会发展水平使然。

(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精英对教育本质的认知程度紧密相关

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社会精英们所发挥的影响功不可没,精英们对职业教育的思考和理念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许多职业教育的倡导者、思考者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倡导和阐述上,更是亲身实践,创立了不少职业学校,去实践教育目标。清朝后期,李鸿章、张之洞等权柄在握的洋务派重臣,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呼吁求物质之学以解中国之病弱,那个时期的教育目标也基本上在这些精英的主张范围之内。20世纪20年代末,黄炎培等不遗余力地倡导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增添了新内容。以后精英们发起的平民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等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教育目标取向走过了一个在社会与个人间选择的过程,其内容也多次发生变化。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定位在哪里,历史会引起人们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87.

[2]李东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6

为了进一步了解职校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我们对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和金华市其他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分别从家庭、班主任、任课教师、个人等4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经过认真统计与分析,发现职校学生存在以下问题:父母对其学习和思想的关注程度不高。“父母对你的学习情况关注程度”一题中,选择“经常过问”的只有29%。亲子关系不是很融洽。“你和父母间的关系”一题中,选择“和谐愉快”只有23%。职校学生虽然对得到父母、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激励的期望比较高,但事实上真正得到来自父母、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激励却比较少。“你受班主任的表扬”一题中,有81%的学生选了“偶尔”,还有14.2%选了“从来没有”。职校学生对学习、上课的兴趣不是很浓。“你对上课”一题中,只有33%的学生选了“充满期待”,有64.5%选了“没感觉”,还有2.5%的学生选了“厌恶”。大部分职校学生对自己的职校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没有规划。“你对你的职校学习”一题,只有12.9%的学生选择“有明确的规划”,还有29.4%的学生选了“走一步算一步”。“你对你今后的就业”一题,只有6.1%的学生选择“有明确的规划”,还有29.7%的学生选择“走一步算一步”。

二、激励理论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职校教师在教学以及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现状,我们对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和金华市其他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经过统计与分析发现,激励理论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虽然大部分职校教师认为,在职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很有必要,但职校教师却普遍认为,在职校学生中找闪光点有点难。“您认为在职校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吗?”一题中,有86.5%的教师选择“很有必要”。“你认为在职校的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是”一题中,有73.1%的教师选择“有点难”。

2.大部分职校教师都很少表扬学生,师生关系不是很融洽。“最近你在课堂上激励过学生吗?”一题中,只有41%的教师选择“经常”,有4%的教师选择“从未表扬过”。“你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题中,只有39%的教师选择“和谐愉快”,甚至还有8%的教师选择“时有矛盾冲突”。

3.班主任与家长、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针对学生表现的交流较少。“你主动向任课班级的班主任汇报学生优秀表现的机会”一题中,只有12%的教师选择“经常有”。“你(如果是班主任)主动向任课老师了解本班的课堂教学情况的机会”一题中,只有38%的教师选择“经常有”。

4.大部分职校教师对上课的期待程度不高,一节课上真正认真听课的学生较少。“你对上课的态度”一题中,只有28%的教师选择“充满期待”,甚至有8%的教师选择“厌恶”。“一节课当中认真听你课的学生大概有”一题中,选择“一半左右”的教师有40%,选择“少于10个”的教师有24%.

5.大部分职校教师的激励语言较单一,对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激励用语基本一样。“您对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激励用语一样吗”一题中,有53%的教师选择“基本一样”,还有8%的教师选择“完全一样”。

6.大部分教师很少用心收集学生课外的闪光点。“你平时对学生课堂外的一些闪光点”一题中,只有20%的教师选择“经常会加以关注和收集”,还有16%的教师选择“从未加以关注和收集”。

7.很少有教师会在批改作业时使用激励用语。“你会在批改作业时使用激励用语吗?”一题中,只有16%的教师选择“经常”,还有12%的教师选择“从来没有”。8.很少有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激励,结果是偶尔的关注和激励对学生的进步发挥不了较大的作用。“您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激励后会在课后与他交流谈心吗?”一题中,只有8%的教师选择“经常”,还有31%的教师选择“几乎没有”。

三、激励理论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职校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的调查结果,以及职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现状,我们探索了一些激励理论在职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激励

詹姆士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丁点的光亮,也要用放大镜来“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群体,然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但由于教育分工的不同,他们对学生的关注方向和了解程度有着一定的差别,他们眼中学生的闪光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平时的管理以及教学过程中,两者要加强联系和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激励,形成有效的合力。对于学生来说,能从班主任处得到来自他在其他课堂上良好表现的表扬,无疑是让他期待上这门课的一个小动力。学校某物理教师发现,高级理赔1301班的梁同学虽然很多题目会做,很多问题能回答,但就是不愿意举手发言。课后,该物理教师及时和这个班的班主任交流,发现梁同学在班主任眼中是一个活泼、外向、爱表现的一个学生。此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发现他其实只是缺少一点自信。于是该物理教师很快对症下药,当然也取得了好的成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共同激励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必须最大程度地维护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威信;其次班主任要让任课老师知道班级管理的目标和规章制度,任课教师要让班主任了解所任课的课堂管理目标和考核的规章制度;最后彼此信息的反馈要及时。

(二)家校合作共同激励

对于职校学生的家长来说,主动联系班主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可能性比较少,联系任课教师的可能性就更少了。因为他们在孩子读初中时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口中得到更多的是孩子的负面信息。从小学到初中,学校单一的以学科成绩为标准的评价,已经挫伤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这时,对于职校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说,应该更多地收集学生在校的闪光点,主动与家长联系。正如某位职高校长在开家长会时所说的那样“请把受挫的自信还给学生!”“请尊重、信任、欣赏您的孩子!”加强家校合作,要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家校合作激励机制的相关制度。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如创建班级群,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短信等方式进行家校联系。另外除了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进行轻松愉快的家访之外,还可以邀请教育专家来校授课,组织开展成功家长经验座谈会等。只有赢得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与家长双方更多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效果。

(三)课堂内外互补激励

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但纳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所指出:“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而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所以激励的过程也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正如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偶尔的关注和激励对学生的进步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课堂上单一的激励也无法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内外互补激励,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激励后还可以及时地在课后与他交流谈心,寻找他课外的闪光点,并可以在今后的课堂上结合他课堂外的表现对其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激励。比如,教师通过课外对某个学生的了解,知其投篮特别准,而后在她所上的物理课堂上,当这位学生对某个物理问题的分析非常准确时,换“你回答得非常正确”的表扬为“投篮准确,回答问题也是一针见血啊!”当财会班的某个学生在计算某个题又快又对时,可以换“完全正确”的表扬为“不愧是学财会的啊,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就是不一样啊!”

(四)实训教学中的激励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肢体、语言、眼神进行的交流,就是一个激励的过程。期间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方式的表达,时常用积极、赞许、期望的言行,肯定、欣赏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和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业技能的实训中去,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来自实训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生练习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轻轻地拍一下表现较好的同学肩膀,告诉他:“你学得真快,做得很好。如果你愿意,请指导下你边上的同学。”在对学生的实训任务进行评价时,教师不妨说:“小伙子练得不错,进步很快!假如你在这个地方能够再提高一下,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你说呢?”另外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闪亮点用照片进行记录,在实训成果展示环节中再通过投影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告诉同学们:“做得真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是个优秀的技能人才!”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召开轻松愉快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职校学生好奇、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适时地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棋类比赛、球类比赛、唱歌比赛、演讲比赛、书法作品展等等,以吸引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职校的很多学生从单一的学科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中得不到自信,但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得不到。职校班主任可以精心设计轻松愉快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夸优点、找自信、秀自信。如主题班会《秀,大家秀》让每一个学生都重新认识、分析自己,寻找自身的闪光点,唤醒沉睡已久的自信。另外职校每年都有许多各种级别、各种领域的技能竞赛,职校教师要对那些有能力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鼓励,提供各种专业上以及精神上的帮助,让他们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找回自信。我校高级汽营1001班的郑同学,由于先前的不自信,没有主动报名参加学院组织的汽车营销技能比赛。班主任傅老师知道后,找她谈心,给她鼓励,让她重拾自信,参加全国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的培训。培训期间,傅老师以及其他培训老师在帮助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地在精神上给予她激励,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终于,郑同学在全国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六)批改作业时激励符号以及语言评语的准确应用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聘任、培训、作用发挥和激励构成了这一工程的大框架。

聘任兼职教师可减少固定编制,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可使专业拓展和课程调整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真正实施岗位教育;可为办学特色和办学活力找到较佳贡献人。可见,我国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选择。遗憾的是,各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要么没有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范畴,要么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本文将对这一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进行粗略的勾画和粗浅的探讨。

一、兼职教师的聘任

聘任兼职教师首先得制定聘任计划,然后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挑选,最后才是正式聘任和建档。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分析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准确估计和预测未来几年师资的发展情况,拟定出该时间段内引进师资的人数和标准,并出台兼职教师的可行性聘任方案。再根据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各系部专业建设需求和课程设置变动,确定出拟聘兼职教师的具体数量;同时,结合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尽量使拟聘兼职教师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这样,一个既具前瞩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兼职教师聘任计划就可以制定出来了。它是选择与聘任兼职教师的总根据。

为了保证足够宽广的兼职教师挑选范围,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应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深入拟聘教师工作第一线,多渠道汇集有意向到本校兼职的备选人员。从目前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其它高校的高职称高水平教师,踏实勤奋的在职研究生,教学经理丰富身体健康并愿意将余生献给高职教育事业的退休人员,只要符合兼职教师聘任计划对师资结构的要求,都应该在备选之列。

由于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心理障碍又不少。因此,可通过面谈首先淘汰不会对高职教育事业维持长久热情或对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爱心、信心和耐心的人员。

面谈之后,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恰当的途径多侧面地了解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熟练程度、曾取得的工作业绩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择较优者进行最后的试讲。

试讲的时候,校系管理部门应组织人员认真听课,对每一位试讲者的学识境界、技术水准、传授艺术、工作态度、气质形象等进行客观的评估和论证,在全面比较的基础上择优录用。

至此,最恰当最优秀的兼职教师终于被选出来了。

对通过试讲的被录用人员,高职院校应颁发聘任书,并与其签订较详细的聘任合同: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责任和地位、权利、待遇以及双方的违约赔偿等诸多事项都应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对签订合同的人员,学校人事部门应该建立兼职教师师资数据库。数据库可包括两大块内容:年龄、性别、职称、学位、现场工作年限或高校从教年限、从事兼职的经历等信息是个人背景资料;在本校兼职过程中将积累起来的从教专业、讲授课程、工作业绩等信息构成个人工作档案。后者往往就是日后续聘或缓聘的依据。因为兼职教师是流动的,所以数据库也会及时更新。

二、兼职教师的培训

应该承认,能进入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挑选范围的都应该是身怀绝技、各有优势的人才,而能通过层层筛选最终被聘为兼职教师的肯定具备了一名优秀教师的一些素质。

但教师职业要求的正是“全面”二字:人品、知识、思维、能力、才华等等,少一项不行,弱一项不够;且作为近两年才迅速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河山的高职教育又自有其特殊性。

可许多兼职教师并不是学师范出身,多数人没有从教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从教的经历。因此,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培训的时间、方式当然要视具体情况来定,这里只讨论培训的内容。

综合起来看,培训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①高职教育理论知识:高职教育大背景;行业发展和专业人才供给情况;本高职院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本校以及具体专业的学生素质状况;等等。这一方面的介绍可使兼职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加深对培养对象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利于他们即将开始的施教实践。

②高职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方面知识补充可使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学原理和心理规律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对启迪学生思考,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将大有裨益。

③传授技巧和艺术尤其是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已是今天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部分兼职教师缺乏或需要锤炼的却正是这种基本功。让优秀教师进行高水平的表演与示范,无疑是给兼职教师提供了样板和努力方向,可加速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④教研室主任牵头,组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一道,对兼职教师要主讲的课程教材进行仔细分析,并辅以学生接受能力和品味的针对性介绍。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使教学内容选择得当、宽窄有度、深浅适宜,也可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甚至语言艺术更为得体,使教与学相吻合。⑤师德教育。这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培训,忽略不得,放松不得,马虎不得。通过智力劳动换取第二份收入并不低俗甚至可以说得上光荣,但创收目的确实已让部分兼职教师其劳动的无形价值大打折扣了;既然专职教师好像有一种无言的冷漠和深埋的敌意,那我也就没有必要和他们进行学术与教学交流了;昨晚没能充分备课,今天何不天南地北海侃,既可调动课堂气氛,或许还能博得学生对自己的好印象,不亦乐乎;我的任务就是两节课,课下指导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就对不起了;因为和本职工作发生冲突,调课、停课、请假虽情非所愿,实迫不得已。凭心而论,兼职比专职要苦得多,要克服的主、客观困难多得多。可正因为如此,所以兼职教师更需要师德,需要更崇高的师德。上述种种情形,就是师德境界不高而出现的必然现象。故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入考查(挑选时已有所考查)所聘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其师德言行提出明确要求。如果所兼职的整个学校就是一个修炼师德的大熔炉,那这一培训的难度就会剧减。尊敬老师、对知识和技能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是基础;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专、兼职教师是榜样;对高职教育事业真切热爱和无限忠诚的学校领导是根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以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或报告会感化、感染和感动兼职教师,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新角色重新定位,更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培训的效果想不好都难了。

三、兼职教师的作用发挥

加强管理,尤其是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发挥兼职教师特长求得更佳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说聘任、建档、培训应由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话,则教学管理还是采用校系两级但以系部为主的管理为好: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时间的确定,助理教师的配备,备课室与休息室的安排皆可由系部统一管理。为调整着的课程寻找最佳授课者本就是高职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初衷,所以,对责任心不强或教学效果不好的兼职教师,依据合同条款予以随时辞聘是不能含糊的。在这种两级管理模式和流动机制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督导随机抽查听课并作好记录,课后对兼职教师的授课当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得失点评;教学班级信息员将班上同学的想法和评论收集起来,上报系部;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通过教案检查和听课获取第一手信息。综合这三方面情况,系部对本系每位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学期结束时将评定结果与可以改进的地方反馈给他们;如果可能的话,学校的课酬设定可以与评定结果挂起钩来。

有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各有擅长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愿意或“被迫”各显神通各展特色了:来自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人员不断地把实践中的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巧妙地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向“零距离就业”的方向前进;他们对行业实际运作机理的分析,使可操性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显生气更具效果;而他们对行业资格标准的深刻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利于“双证书”教育。在理论课时被相对压缩的情况下,高校名教师课堂上精简、精湛、精彩的阐述和剖析与“必需、够用”的原则极其合拍。在读研究生勤钻研善思考有激情的特点又教会了学生思考,鼓舞他们去创造,激发起他们对未来工作的美好憧憬。至于不计报酬、扎实严谨的退休人员,除了无私奉献毕生所思、毕生所获之外,他们求学为师做人的高尚风范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人文教育,使人文素质堪忧的高职学生终生受用。

除了抓好教学管理,让学生确有所得之外,高职院校应以最诚恳的态度,创造条件,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高职院校应主动打破自我封闭状态,就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关键事宜征求兼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意识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沟通,定期组织二者之间的座谈、研讨、经验交流和联谊活动,帮助他们共同提高,更好地发挥作用;邀请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校外实习实训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单位的推荐,兼职教师大可助一臂之力。

四、兼职教师的激励

兼职教师的必要流动是正常的,但最中意兼职教师的频繁离开却是流失,兼职教师队伍同样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而要想兼职教师心情舒畅地拿出真本事,除了上文论及的加强管理、真诚相邀、创造条件之外,高职院校的回报当然是重要的。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充分发挥作用,要求有恰当而成功的激励。

首先,物质激励是必须的。提高课酬,享受福利,改善备课住宿条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对做出重要贡献或深受师生赞誉的兼职教师除精神表彰之外颁发奖金,都是有效的物质激励手段。按劳取酬、按贡献取酬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又满足了兼职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并会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其次,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激励。帮助兼职教师协调好兼职和本职工作的矛盾,解决好食、住、行方面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时空困难,帮助甚至代替处理繁琐的日常教学事务,为其借阅图书提供方便,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既有一定挑战性,又没有超出能力范围。任务进行过程中,兼职教师可以同时咀嚼艰辛和甘甜;任务完成之后,又将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幸福。工作激励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8

目前国内部分职业院校开展了护理仿真模拟教学,但多集中在本科高职层次,如郎雪南等发现通过ESC,本科护理学生能够形成“Learningfromyourownmistakes”人性化学习模式[2]。向燕卿等对高职护生开展了高级综合模拟人(ESC)仿真教学与传统案例讲解教学对比研究,运用OSCE考核比较发现仿真教学能显著提高护理评估、技能操作和评判性思维[3]。而中职院校护理专业运用仿真教学较少,或虽引入器材却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或开展仿真训练却未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教学实效不高。究其原因是未能很好的分析探讨护理仿真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差、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是实施仿真教学的阻碍首因。无论是使用ESC还是创设更为复杂的仿真教学情境,其基础条件就是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仿真教学过程和内容所涉及的护理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把握仿真训练要点,但中职护理专业传统教学还存在相当的问题未能有效的解决,进一步实施仿真训练收效必定甚微,因此解决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问题是第一切入点。大多数研究指出护理仿真训练中的情境设置多采用分组开展、讨论和反思的流程,对中职学生而言,团队配合意识还有不足,在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中还缺乏团队文化的塑造。因此,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理念是第二切入点。对于仿真训练的效果而言,目前最为流行的是使用OSCE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但大多数中职教师由于工作繁重,并没有机会接受相关培训,因此在组织开展仿真训练后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和评价,解决该问题是第三个切入点。

2.严谨规划中职护理教育实施仿真教学的流程

从以上分析的切入点入手,应当尊重教学规律,体现“精、广、准”三个字。精,就是在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案例准备精致典型,能够充分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际相贴近,内容不模糊、数据准确无误;仿真情境设置要精细,不是一间训练室,放置训练假人让护生操作,应该按照医学病房要求建造和装修,有标准病房有标准病房、护理站、治疗室、重症监护室等;分组训练要精心,培养团队意识,达到头脑风暴的效果,在护生分组与指导教师配合上,应当注重性格互补、行为统一等要求。广,就是让学生在仿真实训中能够形成提高批判性思维,一个仿真实训的项目要突出相关理论、实践内容的衍生,在设置案例、提供器具时,要把在理论教学中的交叉点、混淆点提供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认识-理解-发现-批判-掌握。准,体现教学、学习的评价流程、评价反馈中,开展对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双向考察评价,制订科学合理的“综合能力考核评价表”,包括教学环节中的课堂气氛、知识面覆盖等,学习环节中的与病患沟通能力、学习兴趣、团队意识、批判性思维等等,这些指标都应量化,有相应的心理行为佐证,并记录备案,体现形成性。

3.精心开发中职护理教育实施仿真教学的外设功能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9

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全纳教育提出教育公平,不仅要注重教育起点的公平,还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全纳教育倡导教育要容纳所有学生,主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在学生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强调在实现班级学生统一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来说,全纳教育包括五个特征,第一,满足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内容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第二,促进学生全体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全体的积极性,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第三,学生全体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前提。全纳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是向班级所有学生提供相同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的一致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及时指导,对学生取得的成就予以及时肯定;第四,满足学生的特殊要求。每一个学生因为兴趣的不同,学习需求会呈现出不同特色,因此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第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不同个性、不同背景和不同兴趣学生的合作,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中职德育课程的特点

中职德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涵盖了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理论和道德实践等在内的各方面知识。这门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这门课程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严谨的政治修养;第二个特征是以学生为基础,凸显生动形象的教学开展方式。学生对于事物和观念的认同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化的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三个特征是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职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衡量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学生的行为,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将接收到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只有真正转换完成的知识才能成为高尚的道德,而道德行为的转换首先需要学生的道德认同,道德认同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学生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因此,中职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四个特征是综合性。中职德育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中职德育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综合教材的道德认知和政治素养要求,组织一定的活动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促进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的整合。中职学生在多年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三、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在德育理论的教育过程中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而道德认同的实现在同伴交流中更容易实现,因此,全纳教育主张德育理论的传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全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具体来说,道德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素材,对学生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知识转化为生活化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同时在道德情境的创设中,要设置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在道德两难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密切道德的是非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客观地评价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道德两难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案例,而是结合网上流行的案例“媳妇和妈妈掉进水里先救哪一个”,展开讨论,在学生熟悉的道德两难理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道德两难是一个道德难题,但是无论怎样做都是高尚的道德行为。

(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典型的道德行为进行讨论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方式呈现和分析出来。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展开关于道德理论的讨论,让学生在同伴交流中促进学生个体的特色成长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道德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道德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道德行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如爱国主义课程教学,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主要集中为在祖国遇到危难时的保家卫国,但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需要学生展开什么是爱国主义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怎样爱国,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讨论,教师备课案例,景点不随地乱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如讲礼貌、尊老爱幼、文明用语等;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例如,在随地扔垃圾教学中,有的学生表示,垃圾不应该乱扔,有的学生说,纸片无所谓,每天都有打扫的人,而且纸能够分解,有的学生认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地方可以扔,这是他们的问题,有的学生表示,有的脏东西,擦鼻涕的纸,三米内没有垃圾桶就得扔,拿在手里很恶心。结合这些现象,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通过引导确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引导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通过关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讨论,促进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的转化,是道德养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