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1-31 16:14:30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1

(项目编号:12YJC880097)、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校财务领域腐败惩防体系建设

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设计的视角》(项目编号:11skp02)、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

《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探索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2012ZC48)

摘要:财务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会计岗位的设置在财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力从高校设置的会计岗位及基本职责、具体操作流程进行讨论,并对会计岗位的内部牵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 会计岗位 研究

一、高校财务部门会计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及规范要求

(一)审核、制单岗位。

1.岗位职责。日常收付转业务核算;工资核算;学生奖、助、贷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

2.业务流程。接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整性填制记账凭证打印记账凭证经办人签字复核整理粘贴记账、原始凭证附件加盖附件章记账凭证加盖审核制单人印章交复核人员复核交出纳人员付现或转款业务;审核工资报表及相关银行回单按时计提工会经费及职工福利基金填制相关记账凭证整理粘贴记账、原始凭证附件加盖附件章记账凭证加盖审核制单人印章交复核人员复核。

3.规范要求。(1)原始单据的文字和数字必须清晰、工整,符合规定;必须是机制单据或使用钢笔、签字笔或蓝色双面复写纸所填制的单据;单据内容要齐全、文字准确、数字正确,凡填有大、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小写金额必须相符;费用报销原始凭证及自制原始凭证的签字程序及费用支出项目应符合本校经费审批办法及其他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设备物资采购应符合相应的采购管理办法;教职工报销三公经费等支出应符合国家相关制度和本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2)按规定提取工会经费和职工福利经费;不仅要审核固定资产和材料原始凭证中的附件是否有验收单、相关信息是否准确完整,保证每笔业务核算无误等,而且每月必须用财务系统数据与资产系统数据进行核对并编制调节表,以保证账实相符。

(二)复核岗位。

1.岗位职责。现金收付款凭证复核工作;转账凭证复核工作。

2.业务流程。收到现金收付款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电子现金收付款记账凭证复核纸质凭证复核签章编制凭证移交清单月末移交档案管理员;收到转账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电子转账记账凭证复核纸质凭证复核签章编制凭证移交清单月末移交档案管理员。

3.规范要求。依据纸质记账凭证按照会计基础规范要求对电子现金记账凭证和转账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复核。

(三)现金出纳岗位。

1.岗位职责。现金收款及报账业务;现金日记账管理;提出现金存取款计划;POS机收款;金库安全;收费专用章管理。

2.业务流程。根据收费人员开具的收据收款检查收据的金额是否正确,大小写是否一致收现金或刷POS卡在收据上盖章并将收据联给交款人完成收费;领用现金日记账账簿启用账簿现金凭证审核登记现金日记账日清月结年末结账账簿移交;填写《提现申请表》银行出纳开具现金支票支票存根上签字交会计填制记账凭证;每日清点库存现金实存数超库存现金送存银行。

3.规范要求。(1)严格按照国家现金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根据会计制度的一事一单收付款凭证收付款项,收付款后在记账凭证上签章,在收付款原始凭证上加盖“现金收讫”、“现金付讫”章。(2)根据收付款记账凭证,按照会计的记账规则,逐笔序时登记现金日记账,每日结出余额,与实际库存现金核对,保证现金实有数与日记账、总账相符,月末结出当月发生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合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年末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双红线。(3)库存现金不得超过规定的库存限额,对金库钥匙和金库密码严格保密;负责收费专用章保管及合理使用,不得将印章随意存放或带出单位。

目前有部分高校实行了无现金报账业务,但出于各种条件限制暂未实现全覆盖,传统的现金收付方式还占相当一部分比例,故本文未提及。

(四)银行出纳岗位。

1.岗位职责。银行出纳岗位职责有记账凭证接收、银行票据使用、保管;银行收付业务处理;网上银行业务处理;登记银行日记账;凭证移交;银行账务核对。

2.业务流程。会计凭证接收复核转账金额填制相应的银行票据加盖出纳印章稽核人员审核盖印鉴章送交银行转款根据银行付款回单贴入相应银行付款凭证;领取银行进账收款回单通知收款二级部门或个人交会计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实行网上银行业务的高校进行电子数据接收复核转账金额数据导入网上银行出纳U盾授权复核人U盾授权转款;每日终了会计扎账出纳打印各银行日记账会计、银行出纳在当日余额处签章银行凭证加盖收付转章及出纳印章编制移交清单(一式三份)经移交人、接交人、监交人三方签字确认后移交档案管理人员;每月末领取各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账务核对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3.规范要求。(1)负责按会计凭证转款金额、附件所列转账单位及账号填制银行支(汇)票及进账单,如会计凭证出现错误,应及时与会计人员联系并核对,再按正确金额办理转、汇款业务,支票填制清楚后,检查是否与记账凭证一致,加盖预留银行印章后送至银行办理转账业务;同时按会计法中相关票据管理规定保管好空白和作废银行票据;负责管好各银行预留印鉴,并每年给各银行提供年检资料。(2)负责银行回单领取,协助会计将已加盖银行收讫章回单通知相关收款单位,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将已加盖银行付讫章的回单贴入相应银行付款凭证中。结合学校用款计划,及时协调各银行资金。(3)负责网上银行转账业务,不定期更换U盾密码保证账户安全使用。(4)负责加盖每笔银行凭证收、付讫印章及银行出纳印章,每日扎账后打印出当日银行日记账,并由会计及银行出纳对当日余额进行确认后在余额处签章。(5)对已转的银行凭证清理后,连续编号移交给档案管理员,按移交规定签字确认;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保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五)稽核岗位。

1.岗位职责。预留银行印鉴章保管;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工作质量监测。

2.业务流程。负责日常印章使用特殊用途时请示领导;现金监盘金库安全检查;内控制度制定修改;基础会计规范、会计凭证、报表抽查形成监测记录;账务系统科目项目检查项目适时增加调整预算项目超支管理。

3.规范要求。(1)负责保管预留银行印鉴章,并按相关印章使用要求合理使用。(2)不定期对现金进行监盘和对金库的安全进行检查。(3)负责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修改;(4)不定期对财务各项工作进行检查,记录工作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

(六)报表编制岗位。

1.岗位职责。账账核对;账表数据核对;报表编制;教育经费统计报表编制;财务分析。

2.业务流程。月末对账务系统总账、明细账、辅助账进行核对;各报表数据与账务系统、收费系统核对;月底对账务系统记账月结编制报表核对无误打印装订领导签字存档报送;编制教育经费报表核对无误打印装订领导签字存档报送;报表分析各明细账分析收入支出分析问题及建议。

3.规范要求。(1)认真核对会计收付款账务与出纳日记账,每月核对账务涉及会计科目的总账、明细账、辅助账,每月与资产管理部门核对固定资产、材料等账务。(2)各项账务数据与报表数据进行核对,按规定依据账务系统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及附注等对外报送财务报表。(3)负责教育经费统计报表编制工作,负责编制对内外财务分析报告。

二、对高校会计岗位设置的建议

笔者认为,高校还应设置科研审核制单、税务、基建审核等岗位。需注意的是,在岗位设置明确的情况下,高校财务部门要重视会计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工作。

(一)提高对会计岗位的认识。财务系统是一个纷繁复杂和庞大的业务系统,而会计岗位就是这个系统中被细化了的业务模块,虽然很多高校财务部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检验这种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离不开执行,会计岗位执行的效率如何不是简单地完成相应的业务,而是是否有理有据、合法合规,这就要涉及到内部牵制的问题。第一,针对会计系统中的牵制机制,或者侧重从会计的视角定义内部牵制,实施岗位分离,以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控制机制。第二,着眼于防范会计舞弊,或者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第三,在牵制方式上强调职责分工。会计岗位之间的牵制就是会计岗位执行的灵魂,没有岗位之间的灵魂,就会出现会计岗位之间的各自为政,高校的财务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二)会计岗位之间有效牵制的关键要看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修养。笔者认为,首先,财务部门应制定团队成员岗位制度、团队成员进修培训制度、激励机制等。其次,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前提下要培养财务团队成员善于沟通的能力,团队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问题或某些岗位进行交流和讨论,增强大家的整体学习氛围,注重于如何与人交往的能力。最后,发挥领导凝聚力,总揽全局,用科学的眼光发现和解决问题,善于协调各岗位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人员的目标,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2

收银员是企业的关键岗位,是直接为顾客服务、又直接收取、归集企业销售款的重要岗位,是对全店销售款的安全及收银设备的正常运转负责的重要岗位。对收银员的选拔、使用、培训及考核原则是:收银员由企业推荐、人事部把关、财务部培训、店长考核、财务部检查。现将收银员的上岗条件、岗位职责、培训内容和工作流程规定如下。

 

收银员上岗条件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热爱企业,能自觉维护东来顺品牌。

2、自觉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本岗位的纪律要求。

3、在本单位工作满一年,各方面表现良好,无违纪记录。

4、具备收银员的基本素质,反应灵敏,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收银员培训中成绩优异。

5、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

 

收银员岗位职责

1、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做到规范运作;

2、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确保结帐、收款的及时、准确、无误;

3、做好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收银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账收款时,对所收现金要坚持唱收唱付,及时验钞,对支票要核实相关内容,减少企业风险。

5、管好备用金,确保备用金的金额准确、存放安全。

6、管好自己的上机密码,不得与他人共用,不得对外人泄露。

7、管好用好发票,做到先结账,后开票,开票金额与所收现金及机打票金额必须相符;对退票、废票要及时更正。

8、向财务交款前,需将现金、支票、信用卡分类汇总,与机打票核对相符,发现问题及时查找,避免损失。

 

收银员培训内容

1、        东来顺集团企业规章制度;

2、        东来顺集团收银员岗位职责;

3、        东来顺集团收银员工作流程;

4、        识别假币的各种方法;

5、        现金管理制度、支票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

6、        开据发票的规范要求及实际操作;

7、        东来顺集团安全手册及灭火器的使用;

8、        点菜宝系统基本原理,维护要点;

9、        收银机、点钞机、税控机上机操作。

 

收银员工作流程

一、 开业前的准备工作:

1、与财务人员一道,将前一天结业前的钱款、备用金、票据从存放的保险柜中取出,由会计人员复核。

2、到本单位会计室领取当天的备用金,换好零钱,以满足结帐找零的需要。

3、检查收银机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马上调整;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机打纸,若需要应及时到财务室领取。

4、检查税控机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搞好收银台的卫生,物品要码放整齐,以整洁的工作环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开业。

二、进入工作状态:

1、对同时就餐未结帐的顾客按餐桌号挂机待结帐;

2、顾客要求结帐时按相应桌号同时打印出“结帐单”及“顾客消费单”,将“顾客消费单”通过服务员交给顾客,便于顾客核对。

3、按结帐单合计金额与顾客结账,对收取的现金用验钞机验钞,对收取的支票要检查单位名称、印鉴、密码等是否填写齐全、是否正确。

4顾客要求开发票时,由收银员使用税控机按顾客要求输入付款单位全称或“个人”,按结帐单合计金额输入餐费金额,打出发票通过服务员交给顾客。对发生的退菜、换菜、折扣等必须经店长或店长授权人签字确认。

三、向会计室交款:

1、收银员向会计室交款前需要按现金、转账、信用卡等类别分类打印出汇总小票,将收到的现金、支票、信用卡小票分别打出汇总金额,与汇总小票分别进行核对(注意清点现金时应扣除备用金)。

2、票、款核对相符后,收银员要分别填制“现金交款汇总表”、“转账交款汇总表”和“信用卡交款汇总表”,收银员在表上签字后将票、款交到会计室。

3、收银员将票、款交到会计室,由会计分类进行核对,核对相符后由会计在“收款登记簿”上登记相关内容,经双方确认后由收银员和会计分别在交款人和收款人栏下签字。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3

关键词:电力基建薪酬改革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敏感的部分,因为它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薪酬在很大程度上与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表现有直接关系,员工往往会通过对薪酬的比较来确定自己在企业的位置并且来判断自己要做事情的价值程度。对于企业来讲,一场薪酬改革势必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对其利弊在方案制定过程时就需加以分析,并谨慎行事。

一、原有薪酬方案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某电力基建单位原有的薪酬方案

该电力基建单位原有的薪酬方案一般是基本工资加奖金的薪酬模式基本工资包含技能与岗位两个部分,技能所实行的是2001电力系统改制之前的技能级别制,原为每两年上升做一个技能调整。岗位工资直接与任职岗位挂钩,也是一个固定数字,基本不会产生变化,而岗位与岗位之间仅几十块钱的差异。奖金部分是占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每个岗位对应一个岗位系数,只有出现岗位变动时,岗位系数才会略有调整,而调整的幅度也是非常有限,只有担任中层领导干部才会出现岗位系数的大幅度变化。而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只要不出现重大错误,基本上收入没有太多的悬念。员工在企业的身份被人为的分为了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一般称为职工与合同工。同样的岗位,由于身份的区别,就导致了收入的差别,而甚至于低能力的职工其收入要远远高于高能力的合同工。

(二)原有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本工资难以发挥原有激励作用

基本工资在实际上已经失去其原有的功能,成为了一个只是用来发钱的名目。由于该项制度在电力系统工资改革时改变了,自2002年起进入该企业的员工,其入职时的技能就一直维持在原基础上,甚至于这几年新任职的劳资员都不会使用技能晋级的方法。技能的主导作用已经名存实亡。在物价飞涨,人民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这种差异已经失去了岗位应体现的价值观念。

2、奖金与绩效脱节,市场化程度不足,平均主义严重

奖金部分是占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每个岗位对应一个岗位系数,只有出现岗位变动时,岗位系数才会略有调整,而调整的幅度也是非常有限,所以,对于全体员工来讲,只有担任中层领导干部才会出现岗位系数的大幅度变化。而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只要不出现重大错误,基本上收入没有太多的悬念。薪酬与绩效的脱节,让平均主义的思想在企业中蔓生,鼓励了懒惰,打击了员工的上进心。让薪酬的激励作用沦为空话。

3、工资分配以身份定差异

员工在企业的身份被人为的分为了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一般称为职工与合同工。同样的岗位,由于身份的区别,就导致了收入的差别,而甚至于低能力的职工其收入要远远高于高能力的合同工。这样以身份论收入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合同工工作积极性,遏制了其对企业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同时却助长了职工骄纵的心理。

4、薪酬、福利科目复杂,缺乏统筹

薪酬、福利是为了激励员工什么样的行为,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区别和导向,在现在的薪酬制度之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薪酬、福利的科目复杂,对于员工的激励效果反而不大,导致单位的成本增加。

二、改革薪酬方案设计及其优势性

该单位在2010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准备薪酬改革事宜,并于2011年年初正式公布了新的薪酬方案,新的方案仍然是基础和奖金两大部分,基础同样分为了技能和岗位,但是,重新对技能结构进行了新的定义,岗位工资依据岗位责任、技能要求、劳动条件以及劳动力市场价格来确定,而奖金部分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并且与员工个人的表现挂钩。

(一)优化技能工资结构,强调技能水平,重新定义岗位工资,体现岗位价值

突出岗位差别,合理拉开不同劳动之间的距离。以员工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复杂程度、完成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岗位资质和重要程度以及所创造的业绩为主要因素。

(二)设置岗位跑道,建立动态薪酬机制,集中体现不同岗位的劳动差别

并且每个跑道都设置了技术职称与技能等级的封顶线,强调了公司以职称作为导向的一种经营理念。逐步推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不按照身份等级来确定工资薪酬,而是按照现代薪酬体系的基本依据来制定薪酬。

(三)新增技术人员的成长通道,实现技术与管理双轨发展,有效避免技术骨干的流失

此项改革,是对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一种挑战,有利于鼓励优秀转业人才安心本质工作,在技术领域实现领先。

(四)打破身份制,所有员工适用同一薪酬,奖勤罚懒,以岗位与个人贡献定收入

这是公司首次在薪酬方面做的努力,是对为公司服务期限较长的合同工员工的一种承认,同时也是对新入职合同工的一种鼓励,更是对持宠而娇的职工的一种警钟。

(五)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局面

按照规定企业经营者的工资收入控制在职工平均收入的3―5倍以内,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是职工平均收入的1―2倍。而本次改革,大幅度提高了中层及以上干部的薪酬水平,与基层员工的收入拉开了距离。

三、薪酬改革带来的影响

(一)促进职工的岗位改变,从通用管理转向生产操作类

由于在原薪酬制度下,一线送电工人和普通的司机是拿相近的岗位系数,其收入差距不大。而一线工人需要常年在外,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内容辛苦,而司机却轻松很多,因此,有很多送电工都转岗做了司机。而本次改革,将司机列为通用工种,其收入下降了近50%,因此,促使了近90%的司机转岗做送电工。

(二)促进员工的求学考证

薪酬改革方案中,技能等级以取得的各类职称或者职务任职为依据,这就促使了低技能等级的员工想要向高技能等级的转变。从员工的培训需求和实际培训效果就可以明显的发现这种转变。高级工培训班因为分公司都说自己没有需求,已经停办了两年。而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班几乎都要由培训专责给每个分公司一再打电话,甚至需要公司领导方面出面,分公司才会有寥寥数人参与报名。而今年,各类技能培训班一反常态,几乎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会参加学习,甚至于不符合条件的人数次向公司要求是否能够参与,并且一再询问低等级的培训班将会在什么时候召开。而在培训课堂上,以往靠点名和罚款来控制出勤率的手段完全不需要使用,员工上课的积极性和出勤率高度提升,生怕教师授课的重点没有跟进。

(三)分公司拥有更多的自利

新方案中,薪酬与绩效挂钩,分公司领导可以根据员工的表现,在每个考核周期,给予一个绩效分数,折合成相对应的百分比,再乘以相对应的岗位系数。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员工绩效对薪酬的反应。在同样工资总额控制的前提条件下,体现公平性。

四、薪酬改革后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基建单位的性质决定了改革的局限性

1、主辅分离的大背景环境造成了基建单位的不稳定性

2010年电力系统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主辅分离再次被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基建单位成为了要分离的首选对象。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部分核心员工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以谋高就。2010年调离的正式员工有六人,2011年仅年后数月,调离的员工就有八人,其中中层以上干部占据了大多数。而历年的正常调动平均人数仅为3至4人。

2、行政手段调控工资总量,限制企业发展的步伐

从原来的百元产值含量到现在的工资总额控制,虽说已是一项进步,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在限制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由于总额控制,造成公司从上自下形成一种“蛋糕就这么大”的概念。此次改革大幅度提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薪酬待遇,造成了公司内部之间的矛盾。员工们普遍认为,这是在从员工的口袋中分钱出来给干部。

(二)企业内部与薪酬配套的相关机制尚未完善

1、绩效机制尚未建立

薪酬与绩效挂钩,那就意味着员工的薪酬是随着个人或者团队的绩效情况而发生变化。然后,在该企业尚未从真正意义上实行全员绩效管理。2010年年初,各职能部门与公司签署了部门绩效合约,然而,在年底进行绩效评估时,并未将绩效合约拿出进行量化评估,全凭分管领导主管印象进行打分。而员工更加未能够在部门绩效指标上进一步进行指标分解,年底对员工的打分也由部门领导一手操办,更称不上绩效沟通与反馈了。甚至于在绩效奖金发放之后,出现员工与部门领导之间发生冲突,并出现人事部与相关部门相互扯皮的现象。

2、岗位和人员设置需要重新梳理

薪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成本之内让员工的满意度得到提高,这不仅仅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现,同时还需要相对合理的定员定编。人员编制不足,导致的结果是员工工作量加大,或者人员过多,导致人浮于事,都会导致薪酬满意度的降低。借改革之机对岗位进行重新的梳理,其实是个最佳时机。通过评估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和重要性,根据岗位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度来设置薪酬,能够有效解决内部不公平问题。

五、薪酬未来执行的相关设想

(一)执行工资总额承包制

既然工资总额控制是一个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状况,那么,公司对分公司的总额控制也可以进行总额承包,即将现在的每月批复额度改成季度或者半年批复的方式。由分公司根据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情况进行分配,并且能够在特殊月份,例如春节前后月,进行增发或者少发。或者在工程量集中的阶段进行额外的奖励。而公司方面只需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以减少工作程序,减轻工作压力,同时又能给予分公司更多的自利。

(二)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健全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做绩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从而使员工的各项绩效能够赶上企业的战略目标。绩效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薪酬相联系,才能使绩效评价发挥应有的行为引导作用。通过将员工的薪酬水平与绩效水平挂钩的做法,鼓励员工像考虑个人利益一样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员工工资水平与组织绩效、个人绩效和累积贡献相适应,绩效升工资升,绩效降工资降,进而建立健全工资能升能降的动态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钟芳.企业改制后的薪酬制度设计[J];大众商务;2010年04期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4

1.1资金周转方面

所谓“资金周转”可以界定为,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过程。影响资金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存在于资金的流通环节,即G-W、W-G`,前者属于物资采购阶段,后者属于产品销售阶段。然而考察电力企业的市场结构可知,在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下的市场结构中,企业几乎不存在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环节的负面干扰,且影响资金周转的主要原因却是生产施工阶段的长周期因素使然。

1.2资金回笼方面

作为“惊险的跳跃”的资金回笼,不仅使企业前期投资的本金得到收回,也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利润。将利润进行合理分割,将能保证企业的再生产基金、福利基金、积累基金的实现。由于企业受到特定市场结构的决定,它将很容易实现“惊险的跳跃”。那么此时的资金风险到底发生在哪呢。实则不然,在利润的分割环节极易导致三类基金比例的失调,而出现或者产能过剩、或者产能不足的局面;同时,还会出现企业职工福利远超过国企职工福利水平的平均值(如福利基金提留过于庞大)。

1.3资金配置方面

电力企业之所以存在着行政垄断性特征,其本质在于它仍存在着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事业的重任。上文已经分析过,这种公益性事业将产生巨大的正外部性效应,从而会显著提升当地民众和企业的福祉。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企业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面临着配置低效率的可能。

2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产业链条上来看待电力企业的经营处境可知,在下游实体经济仍处在缓慢复苏的情形下,若要保持企业原有的经营利润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压力。特别在当前强调减能增效的经济转型期,这种压力则转换为了企业强化成本控制绩效的要求。为此,以下将通过现状反思来为对策构建提供合理的路径指向。

2.1组织生态下的财务资金风险现状反思

在演化经济学视角下来理解组织生态的影响,可以近似的被看做为生物体在特定环境下所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且这种行为方式将长期被锁定在特定的路径上,即路径依赖。将其具体到电力企业中可知,在国有企业特有的组织文化中,企业职工在思想意识上相对缺乏对工作绩效的关注,这就可能出现因生产和施工周期过长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缓。根据经济学原理可得,一个经济年度内资金周转速度与利润量成正比。特别对于电力企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现实,客观上也将降低资本的周转速度。

2.2组织结构下的财务资金风险现状反思

电力企业承担着区域供电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这就使得它的组织结构更倾向于事业部型。即,各下属基层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生产单元。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下,这种科层结构将弱化总公司对下属单位的业务流程监管,其在价值层面的反映上便是财务监管缺位。对于上文所提到的资金回笼风险而言,总公司对于基层单位资金回笼率的监管缺位,则将直接导致风险的产生。另外,事业部型结构下的企业发展规划仍面临着压力集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财务资金中的反映便是对三项基金划分的比例关系上。

2.3组织制度下的财务资金风险现状反思

在承担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中,如何确保资金配置和使用的合理、安全性仍面临挑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这一挑战,这实则与国有企业内的委托关系有关。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委托链条下随着该链条的不断下移,越处于下游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越不关心。尽管电力企业在内控中设计出了十分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但在对资金的配置和使用监管上仍面临着因“漠不关心”而产生的资金风险。

3反思引导下的对策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强化电力企业资金风险管控的对策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构建。

3.1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素质

为了确保电力企业财务资金风险得到管控,还需要从本源上进行控制。这个本源就在于,需要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素养。应该指出,电力企业内的财务人员都具有合格的专业岗位技能,但在应对国有企业特有的“关系型影响力”上还应加强思想保证。从而,增强财务制度刚性和财务审计能力,则构成了这里增强岗位素质的关键。笔者建议,应将财务部门收归党委统一领导,并强化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力度。

3.2加强企业生产施工过程的整体工效

在经济学分析中已经指出,影响电力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在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和生产建设周期较长这一事实。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不仅受到客观原因的决定,也明显受到主观原因的决定。为此,解决主观方面所导致的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时,则转换为了加强企业生产施工过程的整体工效。在现有组织生态背景下,增加这一工效的方法不仅在于提升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水平,还在于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组文化来实现。这就意味着,可以利用班组之间的业务比拼和配以合理的奖励政策,来增进班组成员的整体工效。

3.3优化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的监管机制

针对电力企业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在优化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来寻找解决措施。具体到防止资金回笼信息失真和利润划分偏离实际要求的现状,在组织制度建设上应强化目标管理机制的设计。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分解和目标协同两个板块,特别对于目标协同而言,需要总公司借助ERP系统来对下属基层单位进行财务监管。另外,对于利润的划分问题上,应建立起总公司财务部门统筹下的实施路径。针对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减能增效要求,应在发展基金的提留上增大比例。

3.4发挥企业党建工作职能的管控优势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类型,还应充分发挥企业党建工作的优势,从而在民主集中制下来完成资金的配置和使用监管工作。对于大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在党委监督下进行造价概算,同时在纪委和财务部门分工下进行资金的使用监管。在监管中需要对报销的会计凭证进行稽核,主要考察凭证背后所发生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对此,可以引入舆论监督机制的高压形态来进行资金风险管控。从本文的主题讨论中不难看出,针对电力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形成及管控措施的探究中,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和组织生态、组织结构相联系,通过大力发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优势来弥补传统财务监管上的不足。

4小结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5

会计岗位责任书范文一

为明确学校财务室会计的工作职责,特拟定以下岗位职责书:

一、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遵守《会计法》。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准则》的规定。及时掌握财务工作政策,正确履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责,按照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规定,做好教育经费的收支核算。为学校提供及时、正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定期参加财政部门规定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技能。

三、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各项会计基础工作。认真审核会计原始凭证,做好学校各类收费、报销工作。做好工资、奖金等发放和教职工公积金的解缴、核算、转移的相关事务。现金、银行帐做到日清月结,正确无误。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规范、及时的编制会计凭证,按时向教育局报帐。并接受审计股的业务指导。

四、学校报帐会计对其他应收、应付款项,要设立明细科目。做到及时清理,不长期挂帐。对应上缴的款项,不拖欠、挪用,及时上缴。

五、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税务、银行、物价、审计等部门的各项检查、审计。

六、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学校固定资产应做好相关的入帐和报废手续。增加应根据一式多联的固定资产入帐单,并由相关责任人签名。会计根据手续齐全的固定资产入帐单做总分类核算,其余联由学校资产保管员做固定资产明细分类核算。涉及学校专用仪器设备增加的,另由登记专用仪器帐的人员入帐。按国有资产的要求,会同学校财产保管员做好每年一次的清产核资工作。并对核查结果做好相应的帐务处理。

七、配合学校领导进行财务核算与管理。编制学校预算,分清各类资金渠道,完成基层财务资料的统计与填制。按时做好学校各类收费审核,加强票据管理。及时完成领导布置的有关工作,配合学校领导把教育经费管好用好。

责任人:

学校

年 月 日

会计岗位责任书范文二

根据工程需要,委任为项目部会计,其岗位职责为:

1、思想好、作风正派,服从管理;关心集体,团结同事,热爱并适应本岗位工作。

2、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按单位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项目部成本费用的核算和考勤、资金的管理。

3、严格执行单位的会计制度,把好成本控制关,费用报销关,资金使用关。

4、及时编制填制会计凭证,按月报送会计报表。

5、加强对项目部成本、费用的核算,参与项目部月度材料盘点,按时收取项目部月度材料统计表和盘点表,并根据统计表和盘点表对项目部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6、对项目部费用开支进行认真的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票据不予报销。月底编制项目部费用分析表。

7、抓好资金管理,资金的收、付要及时入账;认真执行资金管理制度,手续不全的资金不得开支,及时与银行或区域公司核对往来。

8、职工的借款、工资要发放到个人手中。

9、在每月底,按时收取项目部考勤表,及时进行汇总并张贴、公布。按月对项目部食堂进行盘点、结账、核算,对职工伙食费用开支按月公布。

10、服从集团,区域公司的领导,搞好与建设单位,税务,审计等单位的关系。

11、按月进行工作总结,接受单位的考核。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6

关健词:薪酬薪酬管理激励功能

Abstract: The remuneration of a unit management approach to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 encouraged the workers morale,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t,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centive pay features, analyze the institutions existing pay system defects, and pointed out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play remuneration incentive effects.

Keywords: remuneration,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incentiv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N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薪酬管理是维系单位与职工关系存在的前提。薪酬管理对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职工士气,提高单位的竞争力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薪酬的激励功能

首先,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可以保证本单位具有竞争性,能够吸引优秀的、符合本单位所需的人才;其次,对职工的薪酬激励可以留住职工,提高职工工作的士气,为本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最后,通过薪酬激励,将本单位短、中、长期经济利益相结合,促进本单位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单位的发展目标与职工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单位与职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关系,最终达到双赢。

“激励”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核心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最主要目标。薪酬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本单位经营中的行为。薪酬管理就是通过影响职工物质需求的实现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本单位经营中的行为。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职工得到更多的报酬,就是奖励那些符合本单位正常运转和发展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是减少职工的报酬。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本单位正常运转和发展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到消失,从而保证本单位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薪酬管理的激励功能并非单纯的提高所有职工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所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实际上,激励是通过提高部分员工(即行为与本单位目标一致的职工群体)的满意度,来达到“提高所有职工工作积极性”这个最终目标。在激励的过程中,始终是部分职工的满意度得到增强,部分职工的满意度会减弱。而提高所有职工的满意度只是个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不可能所有职工的行为都与本单位目标一致。当职工行为与本单位目标发生偏差时,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就会以调节其薪酬的方式来发挥纠偏的功能。

二、现行分配制度缺乏薪酬的激励功能

事业单位现行的全国高度统一的工资制度,难以体现不同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特点,其弊端日益显现:

1.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与调整,是由国家根据财政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统一进行,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制定分配模式并须经逐级审核批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具有刚性的工资制度、工资标准、工资政策使事业单位自身的工资水平、工资总量与社会服务质量、社会信誉以及经济效益相脱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自主分配的权力,没有利益趋动力。职工继续在单位端“铁饭碗”,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干与不干都一样,难以调动单位和职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2.事业单位的工资确定偏重于职务、职称和资历,对岗位的绩效因素没有充分体现,事实上成为了一种身份工资。有职务与无职务,高级职称与初级职称,不论操作水平、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只能按照所规定的工资等级取得相应的酬金。贡献与报酬之间缺乏平衡,抑制了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如何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

在职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职工自身的价值、代表本单位对职工工作的认同,还代表着职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人是在这个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一个人如果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那么必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个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往往还是体现在金钱、权力和地位这些世俗的标准上。可以说,“钱”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人的存在。因此,薪酬可以给人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而“自我实现”是人存在的终极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薪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单位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构筑人才优势,就必须尊重劳动价值规律,根据人才供求规律,发挥薪酬的调节作用和激励作用,按照市场价值来制定职工的薪酬支付政策,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一个成功的薪酬制度,应该是一种让人感到受重视、受公平待遇的魅力。在实施前必须要作好大量的案前工作:首先,观念导入,逐步渗透新的管理概念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职工观念的改变和思想的统一是顺利进行薪酬改革的保证。其次,主要业务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定员、定岗、定工作量,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再次,主要业务部门必须做好大量的数据调研和测算,制定确实可行的薪酬方案。所以不妨设想一下事业单位岗位工资制度的创新:

1.初步执行了全员聘用制。因此,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设计适合本单位特点的薪酬方案尤为重要。在执行现有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情况下,应允许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分离;把工资分配结合岗位因素、技术因素等,直接与职工的实绩、效益挂钩,使“身份管理”逐步转变为“岗位管理”,实行体现岗位绩效的薪酬制度。

2.工资由岗位工资、津贴补贴工资和绩效奖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为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职工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分别对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逐步打破人员身份限制,按能力定岗位,以岗位定薪酬。实行“一岗一薪”,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岗变薪变,能上能下。岗位工资的确立以地方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作为参考,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确定岗位。岗位工资占本单位工资总额的50%左右。

津贴补贴工资,是对岗位工资的补充。根据职工的职务、职称、工龄及资历等因素,较全面的考虑职工的整体情况。包含统一的物价补贴、地方补贴等,本单位根据自身情况所确定的特殊贡献津贴、岗位补贴、引进人员补贴等等。津贴补贴工资占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左右。

绩效奖金,取决于职工个人、部门以及本单位的绩效,以成果与贡献度为评价标准。强调以目标达成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本单位对绩效奖金的总量进行调控,逐级给予相对的自,合理拉开差距。通过调节职工绩效优劣的收入,影响职工的心理行为,刺激职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能的目的。绩效奖金占工资总额的30%左右。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7

一、以职责管理为中心,转变以职务管理为主的干部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干部管理机制

《干部任用条例》和“5+1”文件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择、任用和管理做出了政策性规定,是从事干部管理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政策首先要从本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定位入手。我所是没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动物行业管理的技术研究,不宜采用以职务管理为主体的干部管理模式。近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以岗位职责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围绕岗位职责选人用人,把干部评价、考核、监督和奖惩等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体做法是建立“两个体系、三个机制”。

(一)编制干部管理职责体系。全面分析汇总体现干部基本素质、履行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实绩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以思想、学习、生活、作风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职责体系,确定了干部任用和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根据干部职责要求,我们编制了干部岗位职责手册,并在全所范围内进行公布,强调干部选择、竞争上岗、考核评价均以岗位职责为标准,全面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和检查。

(二)完善干部管理决策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集体决定”的要求,理顺关系,明确程序,逐步形成在党组统一领导下,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有机联系、密切协同的党组用人决策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效率和决策水平。无论组织推荐还是竞争上岗的干部,都在专家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由党组结合岗位目标集体研究,最后确定人选。

(三)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岗位职责确定干部岗位职责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主体明确的评价方法,按照层级负责的原则,确立了以部门评价为主导、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引导干部有效地履行职责。建立了由所内外专家组成的聘任委员会、考核评价委员会等工作机构,部门评价结果均参考工作机构的综合评价。专家考评机制的建立为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注重效率、保持公正,需要优先、兼顾政策性安排,逐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留能转的机制,按照岗位职责标准,把最优秀的干部配置到最需要的岗位上。我们先后推行了提前退养、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事业编制转企业聘用合同制等办法,调整了部分干部的职务和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干部的合理流动。

(五)建立干部监督激励机制。以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事前防范为监督的基本途径,建立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强调责权利的一致性,着力加强了对领导干部履行职务情况和行使权力过程的监督,开展了业务审计、业绩考核、民意调查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构建干事创业的文化平台,改善了办公环境、办公设施,制定了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工资体系,加大了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

二、以全员聘用为基础,转变编制内聘用的单一模式,建立以聘用合同制为主体的多种用人机制

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编制管理有效地控制了财政经费的扩张,但同时也形成了事业发展与编制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积极探索了编制外聘用方式,建立了以聘用合同制为主体多种聘用方式并存的聘用机制。具体来说,现在存在的聘用方式有聘用合同制、劳动合同制、特聘合同制和编制外委托聘用合同制等形式。

(一)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实现编制内全员聘任。我们按照“简化领导层次,精干管理部门,强化业务部门,分离经营部门,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原则,结合单位实际发展情况,明确人才结构的具体目标和比例,采取合并、加挂、归口管理、合署办公等形式对原有机构进行调整,弱化行政职能部门,强化业务科研中心,形成了以4大中心为主体的业务机构,促进了职能优势向技术优势、结构优势向综合优势、局部优势向体系优势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编制了岗位,以岗位需要为目标开展了全员聘用工作,按照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其他人员双向选择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采用多种任用形式推行聘任制,实现了以岗位管理为中心的全员聘任制度。

在实行聘任制后,出现了人员分流情况。我们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了相应问题。一是以内部消化为主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对接近退养年龄的人员,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办理了提前退养手续;对待聘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内部转岗、企业转制等方式促进就业,先后有部分人员实现内部转岗或转入企业。二是解决人事劳动争议。设立了人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聘任合同中约定事项产生争议的,采取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予以解决。

(二)以劳动合同制为基础实现编外人员聘用。在现有编制条件下,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我们部分使用了编制外人员。编外人员的聘用与编制内职数之间存在矛盾,对于属地外单位,属地人事部门仅以编制内职数为依据办理人员聘用关系,而不是与本地企事业同等对待。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依托公司化运作的后勤服务公司,与属地人事部门达成人事关系代办代管协议,对编制外人员实现委托合同制管理,兑现了编外人员在属地应该享受的人事待遇,如各种社会保险、工资福利待遇等。我们为临时用工人员也办理了相应手续,切实保障这类人员的权利,为他们办理了社会保险手续,使工作年满15年的农民工将来也可以从社会领取生活保障金。同时我们还加强编制外人员的文档管理,对人事关系在本地的编制外人员的文档委托人事关系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每年将个人政治待遇、工资待遇、考核结果等材料移交人事公司,统一归档保存,切实维护编制外人员的各种利益。

(三)以特聘方式为基础解决特需人才的聘用。在人事工作中除存在编制矛盾外,还存在引进人才人事关系的转调问题。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进急需紧缺的人才,但被引进单位不同意调转引进人才的人事关系。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积极协调属地的人才工作站,与其签订了特聘工作协议,为特聘人才办理了人事关系手续。按照协议规定,我们与特聘人才签订了聘用合同,解决其所有人事待遇问题,暂时实行“人档分离”的管理办法。人才工作站在特聘人员工作年满1年后,重新向被引进单位调转人事关系,如果被引进单位仍不同意调转人事关系的,人才工作站可经属地人事部门同意后,为特聘人员重新建立人事档案。人才特聘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引进的瓶颈问题。

三、规范分配体系,转变单一的分配方式,建立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制度

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分配制度改革,为客观体现每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价值,我们在充分考虑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根据部门和岗位性质的不同,探索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体系。

(一)根据岗位性质确定了新的工资结构。以劳动、知识、技术、能力、经验及风险大小为要素对岗位进行分析,确定以岗位薪金为主的工资结构,将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岗位薪金和绩效薪金三部分。基础工资由标准工资、津贴和补贴构成,岗位薪金主要根据所在岗位的风险和责任大小,工作量和工作的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绩效薪金根据完成的任务,取得的业绩和效益确定。新的工资结构较好地将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结合,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激励作用。

(二)根据机构性质制定了搞活内部分配的措施。根据部门性质、职能任务、经费来源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管理,将内设机构分为公益性部门、准公益性部门、非公益性部门。公益性职能部门的工资完全从事业经费中支出;准公益性部门的基础工资由事业经费中支出,其他两项与经济效益挂钩,由自己承担,在行政总量控制下自主分配;在非公益性部门推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方式,基础工资、岗位薪金与绩效薪金均自行承担,在行政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岗位薪金和绩效薪金完全从可分配利润中支出,部门自主分配。搞活内部分配,较客观地肯定了不同部门的业绩和效益。

(三)根据岗位业绩加大绩效奖励力度。我们完善了奖励制度,对在科技开发、课题争取、项目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四、积极协调解决体制内外的矛盾,以强化管理为动力,促进人事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实行聘用制,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聘用管理方式、分配激励方式更趋社会化,要求人事改革积极寻求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解决方式,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传统人事工作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矛盾。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仍然很大程度套用机关模式,特别是在人员业绩评估、考核、分配工作中受到较大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制作用,需要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与人力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我所编制内人员在属地不享受属地的养老保险政策,导致编制内人员流动困难。聘用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全员聘任,依据岗位要求,在聘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员分流和人才引进问题。但在现有的保障体制内不能促成人才的合理流动,最终还是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8

《干部任用条例》和“5+1”文件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择、任用和管理做出了政策性规定,是从事干部管理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政策首先要从本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定位入手。我所是没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动物的技术研究,不宜采用以职务管理为主体的干部管理模式。近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以岗位职责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围绕岗位职责选人用人,把干部评价、考核、监督和奖惩等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体做法是建立“两个体系、三个机制”。

(一)编制干部管理职责体系。全面分析汇总体现干部基本素质、履行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实绩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以思想、学习、生活、作风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职责体系,确定了干部任用和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根据干部职责要求,我们编制了干部岗位职责手册,并在全所范围内进行公布,强调干部选择、竞争上岗、考核评价均以岗位职责为标准,全面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和检查。

(二)完善干部管理决策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集体决定”的要求,理顺关系,明确程序,逐步形成在党组统一领导下,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有机联系、密切协同的党组用人决策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效率和决策水平。无论组织推荐还是竞争上岗的干部,都在专家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由党组结合岗位目标集体研究,最后确定人选。

(三)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岗位职责确定干部岗位职责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主体明确的评价方法,按照层级负责的原则,确立了以部门评价为主导、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引导干部有效地履行职责。建立了由所内外专家组成的聘任委员会、考核评价委员会等工作机构,部门评价结果均参考工作机构的综合评价。专家考评机制的建立为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注重效率、保持公正,需要优先、兼顾政策性安排,逐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留能转的机制,按照岗位职责标准,把最优秀的干部配置到最需要的岗位上。我们先后推行了提前退养、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事业编制转企业聘用合同制等办法,调整了部分干部的职务和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干部的合理流动。

(五)建立干部监督激励机制。以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事前防范为监督的基本途径,建立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强调责权利的一致性,着力加强了对领导干部履行职务情况和行使权力过程的监督,开展了业务审计、业绩考核、民意调查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构建干事创业的文化平台,改善了办公环境、办公设施,制定了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工资体系,加大了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

二、以全员聘用为基础,转变编制内聘用的单一模式,建立以聘用合同制为主体的多种用人机制

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编制管理有效地控制了财政经费的扩张,但同时也形成了事业发展与编制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积极探索了编制外聘用方式,建立了以聘用合同制为主体多种聘用方式并存的聘用机制。具体来说,现在存在的聘用方式有聘用合同制、劳动合同制、特聘合同制和编制外委托聘用合同制等形式。

(一)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实现编制内全员聘任。我们按照“简化领导层次,精干管理部门,强化业务部门,分离经营部门,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原则,结合单位实际发展情况,明确人才结构的具体目标和比例,采取合并、加挂、归口管理、合署办公等形式对原有机构进行调整,弱化行政职能部门,强化业务科研中心,形成了以4大中心为主体的业务机构,促进了职能优势向技术优势、结构优势向综合优势、局部优势向体系优势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编制了岗位,以岗位需要为目标开展了全员聘用工作,按照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其他人员双向选择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采用多种任用形式推行聘任制,实现了以岗位管理为中心的全员聘任制度。

在实行聘任制后,出现了人员分流情况。我们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了相应问题。一是以内部消化为主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对接近退养年龄的人员,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办理了提前退养手续;对待聘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内部转岗、企业转制等方式促进就业,先后有部分人员实现内部转岗或转入企业。二是解决人事劳动争议。设立了人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聘任合同中约定事项产生争议的,采取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予以解决。

(二)以劳动合同制为基础实现编外人员聘用。在现有编制条件下,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我们部分使用了编制外人员。编外人员的聘用与编制内职数之间存在矛盾,对于属地外单位,属地人事部门仅以编制内职数为依据办理人员聘用关系,而不是与本地企事业同等对待。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依托公司化运作的后勤服务公司,与属地人事部门达成人事关系代办代管协议,对编制外人员实现委托合同制管理,兑现了编外人员在属地应该享受的人事待遇,如各种社会保险、工资福利待遇等。我们为临时用工人员也办理了相应手续,切实保障这类人员的权利,为他们办理了社会保险手续,使工作年满15年的农民工将来也可以从社会领取生活保障金。同时我们还加强编制外人员的文档管理,对人事关系在本地的编制外人员的文档委托人事关系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每年将个人政治待遇、工资待遇、考核结果等材料移交人事公司,统一归档保存,切实维护编制外人员的各种利益。

(三)以特聘方式为基础解决特需人才的聘用。在人事工作中除存在编制矛盾外,还存在引进人才人事关系的转调问题。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进急需紧缺的人才,但被引进单位不同意调转引进人才的人事关系。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积极协调属地的人才工作站,与其签订了特聘工作协议,为特聘人才办理了人事关系手续。按照协议规定,我们与特聘人才签订了聘用合同,解决其所有人事待遇问题,暂时实行“人档分离”的管理办法。人才工作站在特聘人员工作年满1年后,重新向被引进单位调转人事关系,如果被引进单位仍不同意调转人事关系的,人才工作站可经属地人事部门同意后,为特聘人员重新建立人事档案。人才特聘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引进的瓶颈问题。

三、规范分配体系,转变单一的分配方式,建立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制度

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分配制度改革,为客观体现每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价值,我们在充分考虑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根据部门和岗位性质的不同,探索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体系。

(一)根据岗位性质确定了新的工资结构。以劳动、知识、技术、能力、经验及风险大小为要素对岗位进行分析,确定以岗位薪金为主的工资结构,将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岗位薪金和绩效薪金三部分。基础工资由标准工资、津贴和补贴构成,岗位薪金主要根据所在岗位的风险和责任大小,工作量和工作的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绩效薪金根据完成的任务,取得的业绩和效益确定。新的工资结构较好地将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结合,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激励作用。

(二)根据机构性质制定了搞活内部分配的措施。根据部门性质、职能任务、经费来源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管理,将内设机构分为公益性部门、准公益性部门、非公益性部门。公益性职能部门的工资完全从事业经费中支出;准公益性部门的基础工资由事业经费中支出,其他两项与经济效益挂钩,由自己承担,在行政总量控制下自主分配;在非公益性部门推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方式,基础工资、岗位薪金与绩效薪金均自行承担,在行政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岗位薪金和绩效薪金完全从可分配利润中支出,部门自主分配。搞活内部分配,较客观地肯定了不同部门的业绩和效益。

(三)根据岗位业绩加大绩效奖励力度。我们完善了奖励制度,对在科技开发、课题争取、项目建设、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四、积极协调解决体制内外的矛盾,以强化管理为动力,促进人事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实行聘用制,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事劳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聘用管理方式、分配激励方式更趋社会化,要求人事改革积极寻求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解决方式,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传统人事工作与现代管理之间的矛盾。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仍然很大程度套用机关模式,特别是在人员业绩评估、考核、分配工作中受到较大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制作用,需要借鉴现代的管理模式。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与人力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我所编制内人员在属地不享受属地的养老保险政策,导致编制内人员流动困难。聘用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全员聘任,依据岗位要求,在聘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员分流和人才引进问题。但在现有的保障体制内不能促成人才的合理流动,最终还是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资金岗位转正总结范文9

为进一步推动公司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依据集团公司《“十五”期间减员增效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竞争上岗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公平、公正、公开;

2、德、能、勤、绩、体综合考核;

3、择优上岗;

4、打破职工身份界限,由身份管理变岗位管理。

(二)竞争上岗的范围

1、公司下达的编制定员所列岗位;

2、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在岗职工。

二、公司职工竞争上岗管理办法职责:

劳动、人事、组织等部门

负责按管理权限分别负责组织竞争、竞聘上岗工作。

三、公司职工竞争上岗管理办法(一)竞争上岗

1、竞争上岗程序

(1)公司以编制定员为依据,以职工人数控制计划为目标,核定上岗指标;

(2)结合实际,制定竞争上岗实施细则,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3)公开竞争岗位的名称、上岗人数、岗位性质、岗位规范和岗位工资类别;

(4)对参加竞争上岗的职工,进行以技能为主的业务技术考试考核,并对德、勤、绩、体进行考评;

(5)张榜公布考试考核、考评成绩和依据综合考评结果与上岗指标确定的上岗人员名单。

(6)本单位对竞争上岗工作进行总结,公司组织考核、验收。

2、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凡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职工,均可报名参加竞争上岗。按竞争上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3、休生育假的职工,脱产学习半年以上的职工,学徒期、熟练期和见习期间的职工,当年安置的复转军人和调入不满一年的职工,暂不参加竞争上岗。期满后,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可参加空缺岗位的竞争,在下一轮竞争上岗前,未上岗的,暂执行所在岗位的试岗工资,其中休生育假和脱产学习半年以上的职工,暂执行所在岗位的岗位工资。

4、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或医疗期内医疗终结,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至4级的,按国家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被鉴定为5至10级的,应参加竞争上岗,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上岗的,列为下岗职工。

5、因工负伤致残的职工,医疗终结,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至4级的,按照《**集团**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法》的规定,退出生产、工作岗位,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被鉴定为5至10级的,可参加竞争上岗,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上岗的,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下岗与再就业

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职工,属下岗人员:

(1)无故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能上岗的;

(2)因生产经营困难,长期严重亏损,扭亏无望,改造无望,而实行整体停产的企业、车间(生产装置)的全部人员;

(3)因个人原因造成5万元以上欠款未能限期追回,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

(4)受党团、行政警告及以上处分的;

(5)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1年内病休累计满90日的;

(6)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者;

(7)发生上报集团公司一般及以上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8)因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拘留或因涉嫌违法犯罪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的;

(9)在生产、经营、施工、管理等方面,因违反国家及公司规定,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或5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

(10)连续旷工满2日或1年内累计旷工满5日的;

(11)1年内累计事假满60日的;

(12)发生事故隐瞒不报,或对原材料、油品、产品化验指标弄虚作假者。

2、下岗人员的管理,在与政府规定接轨前,从下岗次月起,可转入本单位再就业服务中心管理;接轨后,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纳入政府失业管理部门管理。

3、在与政府接轨前,公司对下岗人员做以下安置:

(1)转岗培训,再竞争上岗;

(2)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岗位工作;

(3)自由组合,兴办实体;

(4)愿自谋职业的,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5)符合条件的可办理内部退养;

(6)对整体下岗的人员,经组织批准,个人可在社会从事其他有报酬的劳动。

4、无故不参加转岗培训,或经两次培训仍不合格,或下岗期间不服从工作安排的,企业应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5、下岗人员的待遇

(1)因停产而整体下岗的职工,停发生产性津贴和奖金,工资和其它津贴按100%发给,满一年后按80%发给,满一年半后按60%发给,满两年后停发工资和津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费;

(2)其他下岗职工自离岗次月起,停发生产性津贴和奖金,工资和其它津贴按75%发给,满半年后按50%发给,满一年后停发工资和津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费;

(3)转岗培训考试不合格的,岗位工资执行待岗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