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1-31 18:07:57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1

几年来,我们**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妇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依托的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创办家庭教育研究会*个,家长学校**所,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家庭教育网络。参加学习的中小学生家长达**万人次,占中小学生家长总数的90%以上。我们本着“积极牵头,调动各方力量;高举旗帜,抓住育人根本;着眼实际,服务每个家庭”的基本原则,积极部署工作,精心研究载体,广泛开展活动。做到一年突出一个主题,对热点、难点问题,每年都有新突破,使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建立组织,形成网络。早在**年**市妇联就牵头成立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十几年来,研究会始终坚持以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方式,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宗旨。研究会的会员单位由过去的五个单位发展到现在的由妇联、关工委、教育局、卫生局、文化局、广播局、公安局、**日报社等八个单位组成。研究会办公室设在妇联儿童部,负责指导、协调、规划、督促、宣传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和村、社区四级家庭教育机构,形成了家庭教育网络,为规划的落实提供了组织保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例会制度,每年都召开1-2次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讨论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从而使家庭教育工作思想上有认识、组织上有位置、行动上有载体,并纳入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盘子。

二是制定规划,形成体系。为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我们在对全市整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长短结合、统分结合的原则,制定规划,使家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全市整体工作布局,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和零打碎敲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成效。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八五”规划、“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工作中,我们将工作定位在督导上,既督促全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又指导团体会员单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既督促城乡、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又指导家长学校注意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既督促中小学校抓好家庭教育,又指导中小学校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同步推进,从而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有目标、有步骤的向前开展。

三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家庭教育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的根本保证。为加强对全市各级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的管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非常重视、关心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层层建立了由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由市、县(市)、区政府主管领导或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担任,其他负责人则由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大家齐抓共管,有分工有合作,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不但有组织网络、机构健全,而且师资齐备、工作活跃,并纳入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家庭教育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有了组织依托。几年来,我们家教会的教育心理研究组、宣传服务组先后几次就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身体的发育与教育、知识增长与智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等问题在全市中小学家长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教知识。为把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推向高潮,引向深入,达到提高家长素质、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市家教会指导各县(市)区家教会同教育局密切协作,在家庭教育的宣传、培训上下功夫,层层组织培训班,在新闻部门开辟专栏、设专题、办专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如**年,**县家教会同电合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家长讲解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标志、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青春期性格的培养,请省优秀家长**介绍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怎样架起与孩子沟通桥梁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深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家教讲座播出了十一期,许多听众朋友打来电话说:“听了家教讲座,端正了教子观念,扭转了在家教中对孩子缺点指责多,正确指导少;按父母意志成长多,自身优势发挥少;关心身体健康多,关心心理健康少”等十个教育误区。从**年下半年开始**县家教会针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创办了“家教周会”专题节目,利用周末黄金时段播放十分钟家教节目,**日报校园版同时全文刊发,并每周推出一期“名人教子”文章,刊登广大家长教子言论。在电台、电视台家教讲座的同时,我们又在《**日报教育专版》刊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有论文、有事例、有问答,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教育面广。一年来,播发6个专题、38讲。目前我们正在与**日报筹划开设家庭教育专版。

二是抓家长学校建设,规范家长学校管理。从家长学校创办至今,我们一直在探讨着规范化管理的形式与模式。根据我市家长学校的创办情况,为了切实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我们指导各县(市)、区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每年下发“家庭教育工作”活动方案,提出具体工作指示,制定措施。二是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责任。指导各县(市)、区成立了由县(市)、区主管领导任组长,妇联主席、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校长为其家长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教育局德育办公室、妇联儿童部具体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管理。三是扩大协调单位范围。家长学校建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的授课内容,我们又把科协、司法等部门都动员起来,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下到各中小学校和社区、村、屯向广大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法律知识。现在,全市的家长学校已步入“五化”(既组织建设网络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方式制度化、人员配备严格化、工作操作标准化)的轨道。全市涌现出优秀家长学校**所,其中省级示范家长学校**所,**县实验小学家长学校的经验还在省家长学校骨干培训班上做了交流。为了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我们市妇联分别为两所家长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挂牌、授匾仪式,并以现场参观、经验交流等方式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市进行了宣传和推广。组织订阅《家长学校系列教材》、《现代家长应知应会手册》,培训家教辅导员和家教骨干,还根据家教会、讲师团的工作经验,自行编印数千本《家长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十要”、“十不要”》等家教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给中小学生家长,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让家庭教育进社区,拓展家庭教育空间。社区是家庭教育最好的依托,是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之间重要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市是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社区建设覆盖率高,标准高,设施完善,每个社区都建设了高标准的居民学校,我们紧紧抓住这一优势,把家长学校融进居民学校。一是由教育局负责,先后出台了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工作汇报制度、街道定点联系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帮教制度等十几项规章制度。为了系统掌握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我们指导建立了在籍学生花名册;少先队、共青团员花名册;特长学生花名册;特困学生花名册;帮教学生花名册;单亲学生花名册;老教师、老干部花名册;志愿者花名册;需要帮扶贫困户花名册等十二册。二是强化社区家庭教育功能。协调市教育局从全市教育系统选派**名优秀的中青年后备干部进驻全市**个社区,担任校外教育辅导员。三是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开办服务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学习辅导等方面的服务。**社区、**社区、**社区和**社区的辅导员还在社区内开设了青少年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咨询台,帮助家长对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矫治。还利用寒假和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等等。

四是抓典型的示范,带动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用典型引路、现身说法是广大家长们比较乐意接受的。因此,我们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在培训典型、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上下功夫。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评选教子有方好家长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家长,其中县(市)、区级**名,市级**名,省级优秀家长**名。我们还分别请省级优秀家长在电台谈体会,在报纸编发经验文章,向家长们介绍他们的教子经验。几年来,在各地新闻媒体宣传集体和个人典型上千个,充分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完善工作措施,使家庭教育工作进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切实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措施,主要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落实工作计划与开展调研相结合。我们在制定“九五”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的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经常针对热点和倾向性问题进行调研。**年市家教会就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对家教的认识及需求等多方面问题开展了调研,并对调研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形成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上报省家教会,获得了好评。同时,我们又根据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教训,及时指导各县(市)区家庭教育研究会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内容,从而推动了我市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是阵地建设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几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指导各县(市)区以创建“标准化家长学校”活动为载体来抓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创建“标准化家长学校”**所,占家长学校总数的50%以上。为了保证阵地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全市的家教工作者采取普遍轮训、骨干重点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使家长学校的教师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年我们请来**博士做“如何培育优秀子女”的大型报告会,从而激发全市家长开展家庭素质教育的热情,为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理论研讨与知识传播相结合。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广泛深入地组织全市家长学校及中小学家长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在其指导、带动下,全市家长学校都能够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同时把理论研讨所形成的科学的、系统的家教知识以读书交流、知识竞赛、试卷问答、演讲等活动形式传播给广大家长,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使家长接受知识传播率大大提高,而且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热情,增强了做好家庭教育的信心。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2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义做出重要论述。

新时期,从国家高层到普通百姓,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愈发趋同。教育部2015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确立了10个不同层级的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在成都召开“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为各地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政府发力,家庭教育不再仅是家庭的事

“做学生有课程,如何做家长却没人教,只能凭摸索、凭模仿、凭感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

如何让家庭教育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家庭教育发挥育人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成为育人的“一体两面”,是实验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上海市长宁区是全国实施“三优工程”的试点区、实施《儿童规划纲要》的示范区、开展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家庭教育与性别平等”项目的试点区,目前已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工作网络。迄今为止,长宁区10余名教师通过培训、考试,并获得“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成为区级和校级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力量。

一些地方愈发认识到家庭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有一个家长学校讲师团,目前已有成员320人,成员面向学校和社会招募,只要热心家庭教育工作,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退休教师),都可以加入。这个讲师团针对家长困惑,除了在本校(园)家长学校授课外,还深入社区、村居开展家庭教育巡回授课。

在湖北省宜昌宜都市,实验区建设直接被列为市政府重点项目、市教育局2016―2017学年重点工作。构建家庭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建设、家庭教育队伍管理机制建设3个项目组,项目组指定牵头学校,各学校结合实际参与自主选择,参与项目组研究,形成以点带面的研究机制,保障实验有效展开。

另外,各实验区在经费保障、科学研究、督导考核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完善相关做法,走出一条政府力推家庭教育的新路,取得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开门推窗,指导广大家长教子有方

未来家校合作怎样走出同质化困境,如何得到更多专业化支持,尚需探索。

只要轻点鼠标或发条短信,就可通过空中信息对接,找到家庭教育的良策。广东省中山市的“空中家长学校”声名远播,目前已经有了微信版。作为中山市空中家长学校的“元老”,市侨中退休副校长黄国乐发现一些新的趋势,如从2008年开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咨询关于“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明显增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咨询也增加了,“这也反映出,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开始设计孩子的成长之路”。为给广大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山东启动了《山东省家长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设计开发了具有普及性、富有山东特色的家长课程体系,各地也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课程。

在沈阳,该市教育局下发了《家长学校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基本实现了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办学,做到了“五有”“三落实”,全市共建立了102所市级家长学校示范校。

新疆阿克苏建立了《阿克苏地区示范家长学校评估指标》,纳入地区“德育示范校”的评估体系,对家长学校开展评估验收,以评估促发展,规范家长学校建设;此外还建立了家庭学校互访制度,采取教师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平等对话。

让父母有机会学习做父母的智慧,而不是“无证驾驶”。家校合作本来属于跨界行动,意味着对行动范畴和边界的重新划定,有待于制度化规范。可喜的是,家校合作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制度支持、经费投入、队伍保障,家庭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而是在改善教育的生态环境。

优化阵地建设,形成家庭教育整体效应

在成都市武侯区,全区80多个社区家长学校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创办了“四点半学校”“阳光学堂”等项目,每年为3.1万人次提供服务,为家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引进专业化M织,武侯区还有了属于家长的杂志。2010年10月,家长学校总校创办第一本家庭教育指导刊物《武侯家长》,截至2016年9月,刊物共出版10期,发行10万册。2014年10月创办的武侯《家校报》月刊,目前已发行12期共30万份。

家长有了自己的“阵地”,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也形成家庭教育整体效应。近年来,武侯区通过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打造了家庭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品牌,吸引14万余户家庭、40余万人参与。如磨子桥小学分校坚持10年的“亲子阅读”,使家庭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把搭建平台作为推进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着力搭建七大平台,推动了家庭教育社会化。例如,搭建关教联动平台,与关工委联合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和民族团结文艺汇演,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搭建食教联动平台,与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深入各学校食堂和小餐桌,开展问题排查和监管,全力保障食品安全。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3

一、问题提出

概念综述: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务工,孩子却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家出走,生活起居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照顾的学生。教育策略就是如何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相应对策。

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学生;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孩子也随之增多,“隔代教育”现象突出。

现实背景: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存在消极、孤独、自卑、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鉴于以上背景,我们的研究课题《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研究》应运而生。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农村高中――临澧县一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

三、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留守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问题已有四方面的研究:①介绍了国内外的概况。②对他们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③教育问题的成因。④教育对策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消除和解决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行为、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丰富、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促使学校问题学生大面积减少。

2.研究价值

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实现对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中的后进学生的转化,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给其他学校乃至全国留守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 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情感上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同时,注重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要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人格的建设性变化”。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受益终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矛盾的共性,同时又各有自己的个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部分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实现“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统计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纪意识、心理状况等情况,分析现状。

2.制定、完善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评价量表,分析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形成的原因。

3.探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4.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5.分析实施有效教育策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约因素,探究预防和处理学生各种问题的有效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四部分 研究的措施与做法

一、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

启动、筹备、组建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第一阶段具体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3年10月)

本阶段是研究的关键阶段,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研究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

聘请专家进行终端结题论证,接受上级对本课题研究的评估,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并使之在临澧县乃至常德市各中学推广,发挥其社会价值。

三、措施与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指导思想

我们采用了个别钻研、集中校本培训与学习、专题报告、会议交流等方法,狠抓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论、新课改理念的系统学习和外出培训学习。

2.收集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形成案例

每学期,课题组专门给每一位教师配发一个笔记本,进行业务笔记的记载。同时,学生科给班主任发放一个德育工作手册,要求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载,形成案例资料。

3.“四个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1)把“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四种教育科研方法有机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2)按照“整体―分块―整体”的整合思路,规划实施研究的具体步骤。

(3)把“个人研究”与“集思广益”结合起来,发挥每一个研究教师的研究潜能。

(4)把每周星期四的学科常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活动结合起来,科学安排研究时间。

4.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保障和经验来源

(1)通过个案研究、追踪记载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校园网络信息传输,搭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的互动平台,“教室―网络,教师―网络,学生―网络”的联系平台,“教师―家长,学校―家长,学生―家长”的沟通平台。

(2)开展课题组教师研究经验交流会,每周星期四下午为交流会时间。

(3)课题组把课题研究中积累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经验,放到校园网“烛光专辑”栏目。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方面

了解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群体的学习、行为、生活、心理等现状,按照群体、性格、成绩行为、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面总结了这一群体后进生的类型及表现形式,按照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总结出问题形成的原因。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方面

1.掌握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教育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策略,即分类指导、目标激励、榜样引领、自我管理、亲子沟通等五项策略。

2.通过研究,建立了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制度、家长培训制度、教育评估制度、教育帮扶制度、学校寄宿制度、家访制度等六种制度。

3.形成了优化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激励教育、文化氛围教育、分层教育、专题主渠道教育等五类教育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方面

培养了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撰写了一些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和报告。

第六部分 研究成果及反响

一、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明显改善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近三年学校学考、高考中学科成绩优秀率、合格率均进入了常德市先进水平。

2.构建了破除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教育转化体系。课题组根据研究内容总结出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社会、家庭、学校三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五项策略、六种制度和七类措施的综合教育转化体系。

3.撰写了大量论文、案例,形成了一个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优化的研究资料库。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发表并获奖的论文共有105篇,并形成了论文集。撰写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成长的教育案例与故事个案近百篇,并形成教研资料库。

二、社会反响

1.校内反响

(1)教师反响。增强了教师关于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研究意识,为推动教师行动研究常态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2)学生反响。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受到普遍关注,这一弱势群体不再受到忽视,而是受到同学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

2.校外反响

(1)兄弟学校反响。几年来,我们接待来自省、市各级领导及石门一中、常德市二中、七中、汉寿一中、桃源一中、澧县一中、慈利一中、田家邴实验中学等兄弟学校专家、教师200多人次来我校参观取经。

(2)家长反响。通过“家校通”网络平台,由班主任向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家人进行联系,使远方的家长能及时了解各自的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并相互交流教育体会和经验。

(3)各界反响。爱心人士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如我县佘市镇一位张姓农民,自己的女儿早已从我校考上西南政法大学,但他的这种爱心行动一直在延续。

第七部分 问题讨论

一、学校与社会在解决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问题上如何合理配合

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的角度如何转化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如何划分社会(政府)、家庭与学校在该问题上的责任与义务?

二、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课题组教师所掌握的材料有限,视野比较狭窄,理论高度并不高。

2.对学生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理解不够深入,研究工作停留于表层。

3.将重点局限于这两类学生中的后进生,对于表现正常甚至优秀的学生反而有所忽视。

4.消除这类学生群体的行为、心理障碍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学生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2]胡慷,周琳,胡罗斌.道德教育与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8).

[3]张丽艳.单亲家庭高中学生的学校教育策略[D].苏州大学,2009.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家庭教育 西方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比较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94-02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趋激烈,家庭教育也备受关注。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孩子们未来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教育模式。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只有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优势,在未来的挑战中轻松应对。

一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概述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儒家文化的理念成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一般认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君爱国等多种含义。《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中徐盛对孙权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惧哉。”这段话就是“忠”的具体体现。“孝”主要指孝顺父母以及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仁”就是常怀行善济世之心。孔子《论语》中所倡导的“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即“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首次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义”包含品行端正、秉公行事、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恪守道义、有情有义、讲义气、讲信义等意义。“礼”指的是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也指尊重别人。儒家经典典籍之一《礼记》指出,“礼”是人的标志、文明的标志。孔子的一言一行均讲礼,他认为“礼”是一种人性、伦理、情感化的道德规范,孔子本人就是“礼”的典范。“智”是指知识、智力、智慧、智育等。按照儒家的说法,“智”是知识的本质、源泉、内容以及结果。一个智者应有德,不奸猾。“信”就是诚实守信,不欺诈。根据孔子的观点,“信”乃立人之本。一个人要“人言为信”,即一个人要讲信用,一旦许下承诺,就要遵守诺言。

二 西方家庭教育概述

西方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个人本位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培养个人的能力、素养和个性等。西方家庭教育把受教育者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天性发展和自然发展,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适应各种环境的人,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因此,西方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从个人本位出发,建立孩子的独立、自由、平等、进取、开放、创新、博爱、人权、民主、法制等理念,健全独立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树立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以便将来孩子能自食其力,体现个体生命价值。但个人本位并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指塑造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现代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西方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主要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及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教育家约翰・杜威(1859~1952)的“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的影响。卢梭主张,教育理念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三 中西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时空观念、宇宙观念以及物质观念的总结”。广义的文化包括诸如认知的(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规范的(道德、信仰、法律)、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美学)、器用的(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结构、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了民族性,并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了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源泉,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三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一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文化链上。韦政通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有十大特征,即独创性、悠久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乡土情结、有情的宇宙观、家族本位和重德精神。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惠及历代中华子孙,还影响了周边各国文化的发展,如朝鲜、韩国、日本等。特别是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不断地交流和中国国力地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历史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最初理念,从地域上讲,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后才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及其他欧洲移民聚集地,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西方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希伯来文化等。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当今的许多科学学科、技术发明以及民主制度,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产生了雏形。当代西方世界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潮流,科学理性、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的前进方向,都由希腊文明首开先河。罗马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明,罗马的自然法是近代西方自然法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并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希伯来文化的主要文献是《圣经》。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精神主宰着欧洲的中古文化,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的传统。在西欧封建社会里,文化教育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性神学思想。

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也有一些具有持久性、普遍性以及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基本特征有尊重理性,富有开放、进取、创造精神,崇尚人文主义、经验主义、自然科学法则、科学实验精神等,倡导自由、博爱、人权、民主、、法制等理念,追求自由平等、个体生命价值等。

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关键在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文化环境,导致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因此,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对比来探讨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下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四个学会”,即“learn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 to do”(学会做事),“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共处),“learn to be”(学会做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不仅指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方向,也对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2008年,中国教育专家赵雨林提出的 “三道” 家庭教育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内容是:(1)为生之道,即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乐)、安全适应(安)等三大方面组成;(2)为人之道,即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处世修养(交)等三大方面组成;(3)为学之道,即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由学习品质(学)、综合素养(素)、自主专长(特)等三大方面组成。

综合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各专家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家庭教育:

第一,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用现念实施家庭德育教育。“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在将来的工作中爱岗敬业、恪守职责;“孝”:孝敬父母,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仁”:品德高尚、乐于助人、睦邻友好、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善待他人;“义”: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报效祖国、品行端正、一身正气、坚持真理;“礼”:礼貌谦恭、以礼待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不违法乱纪;“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博览群书、活用知识;“信”:诚实守信、不欺诈、不诳语。

第二,吸纳、借鉴西方“个人本位”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开拓意识、博爱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全、完善孩子的个性和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个体生命价值,做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

第三,运用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做一个人格完美、个性健全、博学多才的现代人。

第四,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赏识可以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兴趣,树立自信心,对孩子的启蒙和整个人生的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应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弘扬时代精神;吸纳、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中国现代家庭的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家庭教育现代化,让中国的现代家庭教育与世界同步。

五 结束语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家庭教育理念、目的、内容、模式以及方法的差异。无论是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是西方的家庭教育,都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有人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也有人认为,西方父母更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杰出青年。其实,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无所谓孰优孰劣。我们应吸纳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的经验,结合自己家庭的现状,运用现念,科学、合理地构建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理念,实施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5

关键词:义务教育费用;教育支出;生产支出;消费支出

中图分类号:F328;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4-0062-06

一、引言

微观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外部性,公共品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存在着偏差,所以竞争性瓦尔拉斯市场对公共品的供给总是不足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公共品中较重要的一种。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家庭。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政府在教育公共品供给中的缺位可能会导致教育供给不足,一旦政府开始使用财政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费用进行减免,应当会增加农村教育的发展资金来源,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有关农民家庭承担教育资源供给主要责任会导致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在现有另一个系列研究中也得到了较多的讨论,这就是“信贷约束”研究。信贷约束研究认为,教育作为一种投资,付出成本在现在,而收益在未来,如果农民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或者没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就可能会遇到资源约束而导致教育供给不足现象。Loury(1981)证明,资本市场不完善情况下,教育投资规模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分布,因而要实现教育规模的优化,再分配政策是重要的。以上分析表明,政府减免义务教育费用,可以缓解农民家庭的信贷约束问题,同时改变了农民教育投入的边际选择,应该会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但现实状况如何,我们将用数据来证实。

因为难以得到政府教育政策对农民家庭影响的具体数据,我们对苏北家庭微观调研数据进行研究以寻求替代方法。资料调查时间是2006年暑假,而政府减免义务教育费用政策开始实施时间是2006年秋季。调查中,近七成(69.5%)的家庭表示知道即将实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减免政策,而另外三成多(30.5%)家庭并不知道。我们认为,如果农民家庭预期到即将实行的义务教育费用减免政策,意味着他们知道未来可支配收入会增加,而未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家庭长期收入的增长,会使得他们加大各个支出项目以使各个支出项目实现或接近最优,如果某个支出项目已经实现最优,那么就会向支出优先顺序靠后的支出项目顺延。而没有预期到义务教育费用减免政策的农民家庭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将其作为对比组,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析农民家庭教育支出是否会在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有所增加,这可以间接地检验我们前文的设想。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处理

本文使用的微观数据是南京大学“天健社”在唐仲英基金会资助下于2006年6月25日-7月9日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的调查。宿迁市是江苏省最为贫穷的地区,人均收入以及经济总量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市。来龙镇是宿迁市宿豫区的一个小镇,在2005年宿豫区乡镇经济排名中位列最后一名。来龙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当地农民主要种植一年一季的水稻和小麦。由于人多地少,很多农家子弟选择外出务工。这一数据采集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根据随机抽样原则调查得到了418户91个项目的具体资料,主要包括收入、支出、教育和医疗情况。本文利用的主要是收入、支出和教育资料。样本家庭的平均家庭总收入为12109.46元,家庭人均收入为2568.40元,每个家庭平均有4.68口人。作为文章研究的因变量的是农民家庭支出结构。调研资料中,家庭支出包括八个部分:教育支出、生产性支出、社会人情支出、医疗支出、生活基本支出、食品支出、房屋支出和家具支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家庭支出存在着很多角点选择,而并非如理论预测的大都为偏好多样化的内点解。418个家庭中,只有2个家庭八种支出都不为0。支出不为0且没有缺失的最多的支出项目是生产性支出、社会人情支出、医疗支出,分别有387、388和387个家庭。有307个家庭有非0教育支出且没有缺失,家庭生活基本支出有175个家庭没有缺失且不为0,食品支出为106个家庭,房屋支出和家具支出各有58个家庭。

如前述,很多支出项目存在着缺失项或为0,我们对数据进行检验,发现缺失项较多的支出数据大都不符合正态性要求,这将使得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检验变得无效。取对数可以使数据趋向正态分布,但会损失大量为0的观测数据。出于以上考虑,同时为了消除角点选择的处理困难,我们将支出分为三类:教育支出、生产支出和消费支出。生产支出为生产性支出和社会人情支出之和。人情支出可以作为社会资本的变量,具有非常显著的生产效应(时磊,2009)。消费支出是其余五种支出之和。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其一,教育支出是我们关注的变量;其二,生产性支出、社会人情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着高度显著的相关关系,或者说内生性,而其余五种支出没有这种关系。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分解合并以后,包括收入变量取对数以后,数据都通过了正态性检验,然后我们根据一般规则处理了异常值和杠杆效应明显的观测值。

本文要考察的是,预期到义务教育费用减免政策的家庭会不会增加教育支出、生产支出或消费支出。为此,设置教育政策虚拟变量,调查问卷中“您是否知道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的政策”是一个直接询问农民家庭的问题,如果农民回答“是”,则该项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即为0。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有家庭可能不知道教育政策变迁是由于家庭没有教育支出,统计发现样本中只有13个家庭属于此类,在不知晓教育政策家庭中占较小的比例(13.1%),变量取对数后就会消除教育支出为0样本。

然后就是控制变量的设置。教育支出估计主要的控制变量有:学校质量虚拟变量、辍学虚拟变量、影响家庭支出偏好的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根据数据可得性,学校质量虚拟变量是用农民家庭对子女就读学校的满意度来测量,如果农民家庭对子女就读学校质量表示满意,则该项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即为0。家庭是否有辍学人口也是调查问卷中一个直接询问农民家庭的问题,如果农民家庭回答“是”,则该项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即为0。理论研究一般假设家庭偏好类似,但偏好的非同质性会导致家庭支出结构的预测偏误。根据资料可得性,同时结合文献,我们主要考虑两个控制家庭偏好结构的因素:户主年龄虚拟变量和家庭负债消费虚拟变量。我们认为,样本家庭户主年龄较大与户主年龄较小,可能存在不同的支出模式,我们取45岁为虚拟变量设置分界点,若样本家庭户主年龄大于45岁,则该项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即为0。家庭负债消费偏好虚拟变量的构造是,比较家庭总收入和家庭总

支出,如果家庭总支出高于家庭总收入,则该项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即为0。其他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家庭总收入、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配偶受教育年限、家中是否有小孩读小学虚拟变量、家中是否有小孩读初中虚拟变量、家庭子女数目。

生产支出估计的控制变量主要有:辍学虚拟变量、家庭总收入、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年龄虚拟变量和家庭负债消费虚拟变量。消费支出估计的控制变量主要有:辍学虚拟变量、家庭总收入、家庭人口数目、户主年龄虚拟变量和家庭负债消费虚拟变量。这里使用的计量经济方法主要是最小二乘估计,但是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个是估计的内生性问题,由于农民家庭生产与消费合一,家庭某些支出可能会影响家庭总收入,所以用家庭总收入作为控制变量需要审慎;另外一个就是异方差问题。在检验没有内生性的前提下,处理了异方差、多重共线、模型设定等可能违反最小二乘估计经典假设的问题后,就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估计。检验发现,只有生产支出与家庭总收入之间存在内生性关系,我们将使用工具变量法来进行处理,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家庭拥有的土地数量和家庭劳动力数量。检验也表明消费支出估计存在严重的异方差问题,我们可应用异方差稳健最小二乘估计(RLS)、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GLS)等方法进行处理。

三、实证结果

表1、表2、表3回归结果表明:预期到的义务教育费用减免政策对农民家庭教育支出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在不考虑显著性的情况下,符号是负的;生产支出的OLS估计结果显示预期到的减免义务教育费用政策会增加生产支出,且结果是稳健显著的,但处理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就不显著了,符号是负的;消费支出估计结果显示,预期到的减免义务教育费用政策会导致家庭较为显著地增加消费支出,且这一结果是稳健的。毫无疑问,这一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在预期到家庭可支配收入将增加以后,农民家庭将长期收入的增加主要用在家庭消费支出,而并没有显著地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和生产支出。由农民家庭支出优先顺序的研究可知,如果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应当先使得生产支出和教育支出实现最优规模,然后才会顺延至消费支出,现有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民家庭生产支出和教育支出可能已经达到了“贫困的最优”,可支配收入增加并不会显著影响这两种支出的增加。控制变量的解释简单总结如下:

教育支出估计控制变量的解释是:农民家庭对子女就读学校质量满意度增加会减少家庭教育支出,且结果是显著的。这可能意味着,由于对学校满意,家庭减少购买辅导材料及其他支出。存在辍学人口家庭教育支出竟然是增加的,虽然显著性不稳健,这可能意味农民家庭子女正规教育辍学后,进入了职业教育领域,从而教育支出增加。家庭总收入、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子女数目显著地增加教育支出,符合理论预期。家庭有子女就读于小学,教育支出显著低于对比组,而家庭有子女就读于初中则显著高于对比组。这可能说明从小学到中学,教育支出有一个极大的增加。超过45岁的户主显然更会增加教育支出,且是显著的。负债消费的家庭教育支出比不负债消费的家庭要少得多,且结果是十分显著的。

生产支出估计控制变量的解释是:家庭有辍学人口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对生产支出没有显著的影响,辍学后的家庭子女一般都外出务工,而不参与家庭生产。家庭总收入无论OLS还是2SLS都显著地增加家庭生产支出。户主教育水平对于生产支出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可能说明教育回报率不高,户主教育没有用武之地,也可能是教育水平高的户主选择了外出务工。年老的户主与年轻的户主生产支出的差别是不显著的。负债消费的家庭生产支出比之于不负债消费的家庭是更少的,且结果是十分显著的。

消费支出控制变量的解释是:家庭有辍学人口会显著地增加消费支出,因为摆脱了教育支出。家庭总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稳健显著的。但家庭人口数量对消费支出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因为样本地区较贫穷,经济尚处于自给自足,通过消费支出反映出的消费还比较少。家庭很多消费采取自给形式,导致家庭人口数量与家庭消费支出关系不大。户主年龄虚拟变量对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负债消费的家庭消费支出比不负债消费的家庭要少得多,结果也十分显著。

四、实证结果的讨论

某种程度上讲,本文的实证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没有证实本文前面的理论推测。公共品供给不足存在一个表现形式,增加公共品的供给会导致社会边际福利效应的增加为正,这已为许多实证研究所证实(Dong,2000)。但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当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他们并不愿意增加教育支出,这可能是教育公共品供给增加没有得到超越消费支出增加的福利增进。对于农民家庭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将获得的新增收入投资于生产支出和教育支出的回报率太低。我们发现农民家庭支出似乎存在着一个优先顺序,在这个优先顺序中生产支出和教育支出的排位要高于消费支出。这一优先顺序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对农民家庭而言,生产支出和教育支出在最初意义上获得的边际福利要大于消费支出,而当生产支出和教育支出得到相当程度满足后,家庭收入才会被用于边际福利意义较小的消费支出。

本文实证结果似乎表明,生产支出和教育支出已经在农民家庭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但是我们却仍然观察到农民家庭的贫困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我们认为这并不矛盾,借用舒尔茨(1989)对传统农业社会的研究来形容这种农业社会发展状态,我们称之为“贫困的最优”。并非教育公共品在社会角度上已经不存在不足或者短缺,而是相对于农民家庭的需求而言,并不存在短缺,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根源并不在于农民的贫穷,不是农民想获得教育而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学费,而在于农民家庭对教育需求不足,或者说教育对农民没有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们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并没有获得理论预测的效果,因为农民没有教育投资的激励,即使我们支付更多的资金,只是置换出了农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并没有实质性地增加农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这种可悲的困境非常类似于舒尔茨(1989)所论述的传统农业社会,“促使这些人去做更多的工作的刺激是微弱的,因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非常低;促使这些人进行更多储蓄的刺激同样也是微弱的,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也是非常低的。”在样本地区,促使学生更多地读书的激励是微弱的,促使家长更多地督促学生学习,更多地为学生学习付出时间和金钱努力的激励也是微弱的。不幸的是,如果没有教育投资激励,即使政府大规模推动,教育发展也会更多地流于形式,教育质量低下。伊斯特利(2005)发现,“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普及基础教育并不能产生投资激励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教育的质量因投资激励的不同而异。”“在有投资激励的国家,孩子们将会努力地学习,家长的督导更严格,教师的压力也更大。而在一个经济停滞、没有投资激励的国家,孩子们就不会认真学习甚至有时逃课,家长会让孩子们不上课而去地里帮忙干活,老师的工作会接近一个保育员。”如果教育质量低下,就很难推动经济增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规模的迅速膨胀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和发展。

中国农村的教育回报率之所以如此低下,现有的研究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内容大都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尤其是与农村生产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可能就会导致教育回报率十分低下。其次,前些年较为普遍的拖欠农村教师工资,导致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年龄偏大,这些加剧了知识质量的恶化。再次,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农村技术推广体制崩溃,没有建立必要的农民合作组织,导致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很差,这些大大限制了在农业生产生活、非农生产活动,甚至外出务工活动中知识可以增加收入作用的发挥,这也限制了教育回报率的提升。而教育回报率的低下,势必会使得农民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低下,这也是本文实证部分得出的结果与一般理论研究不符的根源所在。

在此意义上,本文认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困境,绝非仅仅依靠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一项政策而可以改变,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村教育回报率,提高农民和农村社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而这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教育内容的改革,对农村教师队伍选拔机制、农村教师待遇、农村教师流动和考核进行改革,以及进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村技术推广系统,只有各方面工作相互配合,才能够系统地解决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农民和农村社会有了教育投资激励,孩子们会努力学习,家长努力督促,教师勤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造就新的合格的劳动力。

五、结论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6

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三位一体学校德育目标明确、内容系统、途径和方法多样,它对学生成长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据一项省级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发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低。无独有偶,喻学林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到,集体教育的学校在提供个体独立自主的进行道德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很少,难以使学生获得道德自主能力经验的获得与提升,社会生活的影响合力强于学校影响力,学校只能在道德的基础方面起作用。因此,德育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德育教育需要校外德育进行补充和延伸,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进行。

一、学校德育受家庭影响

1.家庭德育具有重要性

个体初到人间最早接触到的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开展早期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心未滥而先渝教,则化易成”。家庭保证德育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家庭日常生活实现对德育的渗透,实现对德育的生活化,“遇物而诲”。

2.德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家庭教育

大多数家长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功能,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交友、信仰等问题给予指导,但一些家长对学生的鼓励,不注意学生的优点和沟通,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重智轻德”,家长往往关心的最多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家庭德育还存在着德育方向迷失和教育理论匾乏,方式、方法单一等局限性。

二、学校德育受社会影响

1.学校德育必然受社会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青少年的生活和实践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青少年总是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影响。伴随通信和网络的高度普及,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达到60.1%,而2011年12月该数据变成了64.4%,增加了4.3个百分点。

2.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脱节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避免,但社会因素千变万化较难控制。当前实际工作中,学校教育和实际有脱离的现象。德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另外,学校管理依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德育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比较有限。这些造成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脱节。

三、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为了提高德育效果,解决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脱节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可以从学校-家庭合作、学校-社会合作、家庭-社会合作等方面进行。

1.学校-家庭合作

(1)组建家访教师队伍

培训一批教师,让教师了解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指导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发现家庭条件困难的应进行重点帮助。

(2)组建家长联合会和定期召开家长会

把青少年学生涉及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只是与家长分享,带动家长讨论,交流各自的教育经验,以先进的家长群体带动后进的家长群体。

(3)构建教师与家长畅通沟通渠道

利用“校讯通”实现即时提醒沟通,利用“班级博客”实现班级管理沟通、利用QQ群实现集体沟通。

2.学校-社会合作

(1)校外组织合作常态化

近期我校组织的消防安全逃生演练,邀请唐山消防中队胜利路支队的警官共同参与,取得较为轰动的效果。建议合作常态化。

(2)建立网路阵地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市组织的《道德堂》网上研修,是一种建立网路阵地很好尝试。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年网、迪斯尼网等。

(3)重视德育实践活动

以社区为载体完善爱国主义基地建设,设立艺术教育课程,丰富学校和社区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社区成员品味,也是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操。开展综合实践周活动,劳动亲体验活动。融合生活自理、实践劳动、社会考察为一体。开展学生集体进社区活动,照顾社区孤寡老人,营造尊老爱幼之风。

(4)适当开放学校资源

学校具有浓厚的分化氛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共享学校资源,区域联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3.家庭-社会合作

发挥家长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家长要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以良好的品行修养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走出家教误区,探索和总结自身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既对孩子尽职又要对社会负责;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充分的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充分地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大胆地干;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尽情地说;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峰.“三位一体”中小学德育网络体系的问题与改进对策――基于陕西省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0,(5):33-36.

\[2\]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3\]张蕊.价值多元背景下小学学科德育建设的实践探索\[C\].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上海卷).2013.

\[4\]蔡登峰.中小学德育系统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7

人们从自然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在产生私有意识后,会像财产一样言传身授,教给子侄辈,这应该是最早的家庭教育。有家庭就产生了家庭教育的形式,而私塾又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常见的教育形式。所以说中国古老的私塾教育又巩固了中国特有家教形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其天然性、全程性、个别性、示范性和陶治性的特点。

有家庭教育就有家教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家庭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形式,文化这东西是断不得的,国家有文化,乡村有乡村文化,城市有市民文化,家庭也有文化。国家文化传之于史书,乡村文化、市民文化传之于口碑,家庭文化属于乡村文化与市民文化的范畴。邓州,包括邓州周边的一些地方,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三辈不读书,活赛一圈猪。”这便是典型的朴实的乡村文化、市民文化、家庭文化,正因为有着这一文化的激励,只要不是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总要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认字,去读书。故而邓州,自古以来,教育发达,文风昌盛。

邓州市的家教文化反映在家教民谚语录、民间故事、曲艺形式中,更反映在文人著述中。笔者就个人见闻,辑录如下,以其抛砖引玉,关注家庭教育文化的未来,有继承有创新地发展邓州家教文化;为青少年创造健康进取的家教文化氛围。

一、家教民谚语录

(一)生活

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跟着好哩学好哩,跟着巫婆会下神。

娇养孩子不孝顺。

能当大骡子大马,不做大儿大女。

(二)处世

不受苦中苦,难熬人上人。

穷的正经,富的正当。

(三)律已

在家不欺人,出门做好人(在家不打人,出门没人打)

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

能大能小是条龙,光大不小是条虫。

小心没大差。

(四)规戒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不怕不懂,就怕装懂,不怕不足,就怕满足。

家有千担粮,就怕出个浪荡郎。

(五)其它

气力没有方法大,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笨鸟先飞,笨马先行。

吹喇叭掉井里——响着响着不响啦

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哑巴嗑头——心里有数

二、民间故事、曲艺中的教子故事

民间故事以集体创作的形式,经过人们的口头流传和加工,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内容不断丰富,情节日趋完整。它不但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而且也给人们一定的教育和娱乐。

新时期邓州市文人收集整理创作出版了《庞振坤的故事》、《邓州文化》、《邓州故事选萃》、《东顶神的传说》、《高集传说》、《都司古今谈》等民间故事集或包含丰富民间故事的文集。其中不乏《跪师图》、《范仲淹教子节俭的故事》、《噬乳记》、《大兰和小勤》、《李万如上学》、《唐二爷教子》、《跨街换母》、《状元母亲》、《一百个称心》、《儿媳哭妈》、《女儿的孝心》等传统与创新的教子故事,以及以民间故事为原本创作的多曲艺形式,如《三娘教子》、《噬乳记》、《状元与乞丐》等戏剧,起着社会教育启迪作用。

三、历代主要著述

邓州市历代文人学者很多。因兵荒匪祸,沧桑多变,不少文人姓名及著作散佚,无据可查。自汉代至民国末年有据可查的著述约百余人,各类著作350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老一耕不息,新一代脱颖而出,著述甚丰。今录其家教文化方面的著作,以飨读者。

南北朝:师搅授《孝子传》八卷

明:李大醇《圣贤悌》

蓝瑞:《求实录》、《名言录》、《目省稿》

郭以约:《郭氏族谱》

清:祁灏《月潭规劝条约》一卷、《金山训土文彀》十卷

彭九思《东顺堂家训》

唐芝龄《唐氏家谱》七卷

胡邵《学行备要录》

王鹏翔:《表礼辨误》

张民庆:《表礼四说》

中华民国:

郑国翰:《俚俗格言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杨天堂:《谣会集论》

王琦:《爸爸妈妈和孩子》、《宝宝、贝贝、乖乖》、《峥峥和他的影子》

高思庭:《中国新教育发展风闻录》

韩振华:《苏俄作家论儿童文学》

四、新时期,邓州本土家庭教育主要成果。

1、1986年邓县妇联、邓县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家庭教育教材》40000册。

2、1987年5月,邓县家庭教育领导小组编印成册《家庭教育一得集》,邓县妇联主编,吴晓峥设计封面,83页,约51792字。

集录教育有方家长育子心得50篇,立足于教子的一点一滴、一事一例、正反结合,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城乡广大家长朋友阅读。

3、20世纪90年代初,由河南省教委策划,邓州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王嵩峰主持编写600万字的《河南小学教育十年改革》系列成书,主编有《漫谈家长教育》分册。

4、1991年4月,邓州市关工委在原邓州市一小校报基础上创办《家长报》(月报),由报社离退休干部原教育局长丁心德任社长、原一小校长丁心林负责报社日常后勤工作、原市志办主编王嵩峰任主编,至2003年底停办。1996年该报纳入省关工委主办的《关心下一代报》管理范围,作为《关心下一代报》“家庭专版”出版发行。期间成立了邓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策划出版有家教论著、作品集《家教指南》、《教子有方》、《朝阳升腾》、《家教精品荟萃》。

5、1995年5月,由家长报编辑的《家教指南》一书由文心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分家教系列探索、名人家教启示、家长忧思、家教疑难解析等四部分,对家教工作中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正确处理方法。该书于1996年获南阳市社科成果二等奖。

6、1999年10月,邓州市关工委、教委主编了邓州市优秀家庭经验集锦《教子有方》一书;辑录了35位成功教子方法的家教经验,作为家长学校的辅导材料。

7、2003年6月,由孙天训、刘玉娥、杜传令主编,王永柱、詹海菊、房炳安著的《名人家教启示录》;由王爱国、王学杰、宣金莱主编,王永柱、刘玉娥著的《失败家教忧思录》同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名人家教启示录》,全书10万字,汇集64位古今中外名人教育子女做人、治学、为文、立志、律已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引领性、启迪性和可操作性。

《失败家教忧思录》全书12万字,分42个专题,从不同侧面探索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失败的忧思,并与《名人家教启示录》珠联壁合地形成对比印证,互相补充、相互映衬,是广大家长朋友教子育女之时避免重犯“错误”的参照。

8、2004年5月,邓州市关工委、妇联印发《家长报》社策划,王林森著述,约15万字的家长学校辅助教材《朝阳升腾》。

2004年12月《朝阳升腾》一书由世界文明出版社出版发行。《朝阳升腾》系统地阐述家教理论与实践,理论叙述深入浅出,实践经验相应配合,被国内数位教育专家、美学专家誉为“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辅助教材”。其电子版在《中国家庭教育》等网站广受欢迎。

9、2004年6月科学文艺出版社出版刘玉娥主编,王若夫、王永柱执行主编的“婴幼儿家庭教育集锦”《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是在刘玉娥、王若夫主持邓州市幼儿教育研究工作期间,王若夫主持辑录的《婴幼儿家庭教育集锦》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吸收家教专业报刊杂志上对婴幼儿家教的新探索进行再创作,编辑汇总92个专题15万字。被称为“家庭科学,教子指南”的好书。

10、2005年1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曾任邓州市教委主任陈德寅编著的《说给孩子们的话》(上、下部)100万余字。作者围绕做人与生存讲述教子良方,文风朴实、观点新凝,论述透彻,富有哲理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资料性和教育性,给家长以启迪和教育。被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原南阳市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刘景键称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11、2005年3月,中国文化出版社推出家长版社、《家长报》主编、社长丁心德任主编、王嵩峰任副主编,以王永柱、王杜森、张宗成、丁心广、黄仁和组成编委编辑《家教精品荟萃》一书,全书精选《家长报》自1991年创办至2003年停刊期间61位作者167篇精品,21万余字。重点收录了《家长报》家教理论版主笔王林森同志关于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家教新思维、家庭素质教育、家庭成功教育、家庭心理素质培养、关于家庭德育的讨论、家庭美育探索、家庭问题与理论探索、家教英语初步、童谣赏析等十一个家教专题研究文章68篇,近8。1万字。

12、张文学同志在世纪之交,依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教育为理论支撑点,编写的《望子成龙有秘诀》等二十多篇婴幼儿培育发展专栏文章,在《关心下一代报》家教专版连续刊登后,引起邓州市社会各界家长朋友和广大幼教教师的热切关注。

这一组连载有十万余字的专栏文章,以开发婴幼儿的智商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联姻古诗文、数理、游戏、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棋类、电脑、外语等兴趣教育,通过习惯养成、感受挫折、情景顿悟、享受成功等方面的理论和例证阐释,旨在促其身心的良好发育,把幼教事业作为强国之基,构筑智力大厦,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伟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涌现出更多的人才群星和360行状元能人。

13、2008年11月,离退休干部耿安中将1987年退休至2007年20年间针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以《谈谈家庭教育》为题分期发表在《南阳日报》等报刊上的文章47篇计136千字,编制成册。

14、2010年3月,邓州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2005年根据省教育厅的指导精神为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后,所属幼儿园、文学组、初中组、高中组集体编写的讲稿编制成《现代家庭教育讲稿》(第一集),近20万字,分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四册。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8

研究方法

按分层抽样原则抽取上海地区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共4个年级的在读学生。实际发放并回收问卷4972份,调查范围包括8所小学、12所初中、7所高中,其中,来自中心城区学校的样本3418份,郊区城镇学校的1554份。1.2问卷制作1.根据众多学者认同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理论假设,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从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手段、内容、条件、效果等的体验程度制定问卷的最初条目。条目的回答和计分采用里克特5级评分方式,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依次计5、4、3、2、1分。

5名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和修订,删除不合理和意见不一致条目,保留专家均认可的53个条目。3.为了使问卷的文字表述能够符合小学3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两位小学语文老师对问卷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建立小学3年级学生专用的问卷复本。4.增加4个反向条目作为诚实度检测,这4个反向条目与问卷中另4个条目一一对应,内容一致,提问方式相反。最后的问卷条目总数为57题。

在回收的问卷中,对超过5题未回答的问卷做废卷处理。另外,根据诚实度条目的测试,4道反向题与相应正向题的得分相差超过4分的问卷也做废卷处理,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055份,有效率61.4%。根据有效问卷总编号的奇偶抽取其中奇数号问卷(1528份)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假设模型的建立,偶数号(1527份)问卷用于验证模型的适宜度。

首先,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问卷的KMO系数和Bartlett球形检验以考察取样适当性,然后,对1528份问卷样本中的53个条目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再采用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寻找独立的潜在因子。因素分析时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条目筛选:1)条目变量的单个因子负荷值必须大于0.5;2)条目变量不能在2个以上因子上都有较高的负荷值;3)每个因子至少包含3个以上条目。根据潜在因子所包含的条目为潜在因子命名。

将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的潜在因子作为一阶因子,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作为二阶因子。根据因子含义建立一阶和二阶因子间的路径关系,确立理论结构模型。采用AMOS7.0软件和另一半的1527份问卷样本对该理论模型进行适配性检验。采用SPSS15.0对样本因子得分进行因子间和年级间的差异比较,显著性定在0.01水平。

研究结果

本问卷的KMO系数为0.966,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3366.98(df=1225),显著性为P<0.001,说明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该量表适宜进行因素分析。经多次条目筛选和因子旋转,本研究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取31个条目,潜在因子7个,累计贡献率为60.04%。各条目变量的因子负荷及因子名称见表2。第1个潜在因子(F1)包含6个条目,主要涉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等,因此,命名为“体育课程”;第2个潜在因子(F2)包含5个条目,条目内容反映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命名为“社区教育”;第3个潜在因子(F3)包含与家长有关的5个条目,主要体现家长自身的习惯以及陪同和督促,因此,命名为“家长示范”;第4个潜在因子(F4)包含反映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器材、场(馆)和教师的重视等6个条目,因此,命名为“学校条件”;第5个潜在因子(F5)有3个条目,反映了家长在体育锻炼上的经济投入,因此,命名为“经济支持”;第6个潜在因子(F6)所包含的3个条目反映教育制度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育制度”;第,7个潜在因子(F7)包含的3个条目都是反映学生的体育锻炼目的,因此,命名为“个体认知”。各因子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其中,体育课程和社区教育因子有较高的权重,显示其在模型中重要性。

采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将前述7个因子作为一阶因子,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等3个因子作为2阶因子。根据各因子的含义,其中,“体育课程”、“学校条件”、“教育制度”、“个体认知”与学校教育的关联密切,“家长示范”和“经济支持”可归为家庭教育因素,因此,建立理论模式路径图如图1所示。模型的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法,样本数据为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外的另一半样本数据1527份。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很好。模型参数:RMSEA=0.045,GFI=0.93,AGFI=0.92,NFI=0.91,CFI=0.93,IFI=0.93。标准化路径参数显示,2阶因子和1阶因子间以及2阶因子间的关联度都在0.7以上。这表明,本研究依据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假设得到较好的验证。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共包含7个潜在因子。由于每个因子包含的问题变量数不同,因此,各因子得分用该因子所包含各题得分的平均值来表示。对该7个潜在因子的得分进行单因素重复测试方差分析,Mauchly球形检验显示,P<0.05,需要进行修正。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修正后,因子主效应显著,F(5.08,15521.25)=1106.54,P<0.01;Games-Howell法多重比较显示,7因子除学校条件和教育制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两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因子得分从大到小顺序为:体育课程>个体认知>教育制度>学校条件>家长示范>经济支持>社区教育。

根据前述有关三位一体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计算出3个二阶因子的得分。由于每个二阶因子所包含的一阶因子数不同,因此,二阶因子的得分用其所包含的一阶因子得分的平均值来表示(图3)。采用4(4个年级)×3(3类教育)两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年级学生所受三方面健康教育程度的差异。Mauchly球形检验显示,P<0.05,需要进行修正。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修正后,教育类型主效应显著,F(1.93,5900.13)=1683.09,P<0.01,表明在健康教育方面,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高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高于社区教育;年级主效应显著,F(3,3051)=120.78,P<0.01,表明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5.80,5900.13)=14.58,P<0.01,说明在不同年级上,学生对三类教育的认可程度的差异程度不同。单纯主效应及多重比较显示,各年级组的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从均值的变化程度看,在初2和高2年级,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认可度差异较大,小学3年级和5年级学生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认可度差异较小。#p#分页标题#e#

讨论

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存在7个潜在因子,它们依次为体育课程、社区教育、家长示范、学校条件、经济支持、教育制度和个体认知。这7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补充。在开展以提高青少年体制健康为目标的体育健康教育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对该7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加强。这一结果在以往的有关文献中尚未提及。目前,有关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理论模型是以学生受教育场所为标准进行分类的。考虑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因此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7个因子中的体育课程、学校条件、教育制度和个体认知等4个因子综合形成学校教育因子,家长示范因子和经济支持因子合成为家庭教育因子,剩下的1个因子为社区教育因子。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与数据的配合度较高,说明因子内各条目变量间的关联性较高而不同因子间的独立性较强,同时,有些因子又受到上一级共同因子的影响。结合问卷内容显示:1)体育课的形式、内容、教师上课态度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之间有关联;2)学校的体育器材、场(馆)与学校领导、班主任的重视程度也是有关联的;3)升学考试、技能测试等制度性要求与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之间存在相互独立性;4)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将经济投入与言传身教(家长示范)混为一谈;5)社区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因子,不仅仅是因为活动场所上的不同,其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和功能均有别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因此,本研究在验证三位一体教育模式适配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三方面教育的进一步细分,这有利于我们更确切地找到当前阻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及干预。

本研究所构建的3个二阶因子中,学校教育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33.5%,家庭教育因子为16.4%,社区教育因子为10.1%。因此,学校教育是三类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体育课程因子在7个一阶因子中贡献率最高,说明该因子较其他因子对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最大。从干预的角度,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的教育效果是首先需要重视的。问卷中的相关条目(表2)已经提示:作为体育课程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某种培训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他们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丰富的体育课,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促进体育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也类似结论[20]。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学校教育的4个组成因子间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虽然同属学校教育,但学生对其中的4个方面的认可度和所受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体育课程的得分最高,这反映了当前上海地区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也就是说,学校体育课程依然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体质的主要途径。在“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中,学校体育课程居于核心地位。本研究也发现,学生对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个体认知得分较高,但与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现象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学生明知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但并没有真正去落实锻炼行为,在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信、行”理论认为,在“知”和“行”之间还需要以“信念”为中介,学生对锻炼和健康之间还缺乏必要的信念。社会认知理论提到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中介。从干预的角度,要让学生去体验运动、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另外,学生可能对失去健康的危机感不足;在客观上还存在锻炼时间、设备、场地上的限制。当前的教育干预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应该突出以人为本,开展多种方式的体育活动,提供各种体育保障设施。“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中,首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健康锻炼的个体认知,并在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创造条件,促进健康认知向锻炼行为的转化,形成自觉锻炼的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家长示范和经济支持两个影响因素。其中,家长的示范作用,如自身的锻炼习惯以及陪同、督促子女参加锻炼的次数等对子女的影响较大。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子女锻炼,他们愿意给予经济支持,如购买体育用品,让子女上体育辅导班等,但所实际收到的健康教育效果却不理想。从干预的角度,要促进青少年健身锻炼,应该呼吁家长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动子女多参加体育锻炼或其他户外运动,起好表率和榜样作用。家长的共同参与能使子女体验到更加强烈的快乐感,能更好激发他们的锻炼愿望。

基于本研究的调查数据进行不同年级的三位一体模型及组成因子的比较分析:首先,学校、家庭和社区间,学校教育开展得最好,社区教育开展得较差。原因是中小学生大多在学校接受各种教育,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认可度较高。学校教育受政策影响大,管理相对容易,便于统一行动。政府的监督和升学制度中的调整都很容易在学校教育中体现。而家庭教育又因人而异,家庭间的差异较大,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以及经济投入存在较大差异。社区教育方面,一直是学术界比较重视同时又是起步较晚,管理上难度较大一块。社区的体育工作缺乏专人指导,而且很多学生平时就是学校与家庭间两点一线,很少去参与社区的活动。课业负担、场地、伙伴等也是制约中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形成的因素[7]。国外学者也发现,社区教育的工作较难开展[17],同时也提出,社区教育有着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因此,必须加强社区教育。其次,健康教育的年级特征分析显示出,低年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可度高,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认可度降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年纪,年龄小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年龄大就有更高的独立性,不容易接受教育。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学校、家庭或社区环境的影响,因此,应该作为开展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导,社区的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容易产生好的效果。到了高中年级,一方面,学生的个性上的可塑性降低,已经养成的习惯不容易改变,对教师、家长的指导会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另一方面,升学的压力增大,学生较多考虑文化课的成绩。本研究提示,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同,应该更早地开展,同时,在教育的策略、内容和方法上应该因对象的年龄而异。#p#分页标题#e#

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9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目前,我国正全面深入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面对一个新的课题,即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⑴就历史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历史学科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对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价值,家庭课程资源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的课程资源,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素材性资源和强大有效的条件性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十分强调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认识,积极实践,充分发挥家庭课程资源的作用,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学习产生于某些特定的情境中”,⑵ 学生的历史学习不仅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而且还在家庭环境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下发生、进行的。学生的历史学习和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历史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可能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程与家长对其学习历史课的要求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表示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同学中,有79.1%的家长要求孩子学好历史以“增加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只有20.9%的家长要求“考一个好的分数就行”,相反,在表示不喜欢历史课的同学中,只有38.6%的家长要求孩子学好历史以“增加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有61.4%的家长要求孩子“考一个好的分数就行”,这说明家庭的期望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有重要的影响。⑶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靠家庭的引导,家长的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经常给孩子讲历史故事,培养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爱好;多和孩子讨论一些历史话题,引导他们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为孩子提供历史类书籍,带孩子到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指导孩子上网搜集历史信息,让他们在历史知识海洋中遨游,不断获取新知识;关心孩子历史学习的情况 ,鼓励他们在历史学习上的努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营造家庭历史学习的氛围,一定会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进步和发展,养成终身学习历史的习惯。同时,家庭及其成员在浓厚的历史学习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历史知识的价值与社会功能,鉴往知来,扩展视野,陶冶情操,学习继承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促进家庭环境健康向上的发展。

学生对历史课堂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上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给予学生更多的历史学习方面的信息刺激,家庭课程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便利获取,极大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材料,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历史知识。学生更善于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能够在其中找到有意义的东西,有利于学习的进步和自身的提高。⑸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充满趣味性、生动性,具体化,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促进历史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课程的基本内容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因此,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造就他们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建设必将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⑹以往的历史教学主要突出了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事和伟大人物的活动,让学生认为历史是大写的,是超然于社会生活,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是敬而远之,进而产生了很大的时空距离感。“历史学习与生活的关联所在呢?”,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常常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其实,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是人们应对环境和生活的挑战不断创造并改善条件的过程。所以历史同样存在每一件日常的生活工作事件当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关注社会生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之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外的历史教科书都将社会生活作为不可或缺的编撰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大幅度增加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对历史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变迁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我们通过认真阅读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就会认识到这种转变。在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中,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观察《清明上和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历史上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将历史内容与现实家庭生活相比较,认识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情境与历史传统的渊源,并从中发现其中的传承和变化,从而拉近历史知识和家庭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沉浸到历史中去,体会历史的经验,生成历史的意识。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学习板块更关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准确把握历史内在的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采用直观的“真实”,尽可能利用“化石”类资源──遗物当事人,特别是学生身边的资源,本地资源。⑺历史就存在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家庭长辈都是历史的当事人,家庭中的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就是历史的遗物。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家庭课程资源,让他们深入历史,与历史对话交流。例如:向健在的长辈了解他们的父母在民间初期剪辫易饰、禁缠小脚等往事;请父母、祖父母介绍改革开放前后的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收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家庭生活的资料和信息。这些教学活动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加与现代家庭生活密切关系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责任感,对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研究家庭的历史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了解、研究家庭的历史应该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活动。当代历史学强调“由下而上的历史”、“面向大众的历史”,史学家开始对以往被忽略的群体、单位提出问题并加以陈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历史进入了史学家的研究范畴,此种趋势也反映在历史教学之中。⑻近年来,美国历史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入手来安排课程。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5-12年级)提出的历史教育目标,认为“研习历史,即探讨家庭、社区、国家、种族和世界各民族的各种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涉及真实人生,了解到希望、奋斗、成功、失败等各种情况”。⑼《新西兰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文化与历史遗产”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他们应该能够明确个人和家庭的事件; 描述家庭成员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情与阶段,明确人们在社区分享的特殊事件。⑽

家庭与学生血脉相连。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了解、研究家庭的历史。家谱是家庭生生不息、代代相承的历史记录,研究家谱不仅是学生了解自己家族历史的良好机会,也能够尝试使用历史学家常用的研究工具。家谱在历史教学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料,学生通过它了解祖先的业绩,回顾家庭走过的历程,学会从微观层面研究历史。家庭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凝结的历史画面。学生整理家庭照片,编配上说明文字,以时间为线索组成系列专题,反映不同时期的家庭生活,或以家庭各方面生活场景为主题组成系列专题,反映某一时段家庭历史的全貌,展现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家庭照片资料让学生生动、直观地认识家庭的历史,他们也可以从中挖掘所包含的历史信息,透过家庭生活的变迁观察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培养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问题的能力。学生尝试编撰家史,先向家人了解祖先的生活事迹和曾经经历的历史,并收集丰富详实的家史资料。家史的编撰主要包括家庭血统表、祖先成就贡献简表、直系亲属简要传记、家训、家庭大事录等内容。这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家庭的历史,从中体验家庭浓浓的亲情。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是我们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乡土、国家的历史建立更广泛的概念。学生了解、研究家庭的历史,祖先为建设乡土撒下的血汗和收获的成果,对乡土的历史有了一种更亲近的体验,并意识到作为乡土的小主人要继承祖先的事业,为乡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将家庭经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起落浮沉与国家的历史联系起来,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家庭的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感悟家国一体的道理,激发为家为国学习奉献的情感。

四、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口述史调查研究活动

口述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录音和录影等现代科技设备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⑾开展口述历史调查研究活动是国外新兴的历史教学方式,在美国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将口述史列入课堂,学生从中接触和增进了对不同观点和不同的个人经历的理解。此外,访谈还使学生体验到了再普通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种更深层和复杂的情感,而正是这种情感把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时间联结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访谈帮助学生学到了重要和深远的一课:历史是由我们人民创造的。⑿口述史调查研究活动,在美国以外其它国家和地区也非常盛行,受到学生的欢迎。

我国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也非常重视口述史调查研究活动的开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历史教科书就设计了一些口述史调查研究活动,这些活动与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访问老一辈人,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的感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形成史料。请你访问长辈,把他们在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感受记入下来,办一期墙报,等等。

开展口述史调查研究活动有着一定的难度,例如:如何与谈话对象沟通的问题,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口述史调查研究活动,可以先选择家中长辈和亲戚作为谈话对象,或者求助于家长,往往会得到更适合的访谈对象。这样,由于学生和访谈对象有家庭亲缘关系,开展相关活动就比较顺利,更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向家庭成员调查访谈,会获取到丰富、生动直观的口述史资料和历史的体验。当家庭成员口述历史时,很自然地把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和个人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学生从中认识到,历史本质上是有关他们所认识的和所爱的家人的真实事件的集体记忆,更深刻地体验到历史其实就在身边。同时,通过开展口述史调查研究活动,学生与家人真心交流,分享家庭生活的经验,接触到家人深层次的情感世界,涉及到“家庭情感领域”,深受感染并产生共鸣,有利于家庭和谐氛围的形成。

五、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争取家庭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师、学生,而且关系千家万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新课程改革,家长更是对新课程改革给予关心和理解,主动地参与新课程改革并提供课程资源支持。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帮助。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让家庭为历史教学提供素材资料、物力支持、人力资源等,请家长加入到历史教学和管理当中,与学校、教师携手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礼聘家庭中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长者到校担任客座教师讲授历史掌故、乡土人情;邀请见证过重大事件的家人,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结合教学内容口述亲身经历和感受;动员家长为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课题指导和经费支持;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活动中;等等。

参考文献

⑴.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⑵.J.M.索里、C.W.特尔福德.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教育出版社,1982. 203.

⑶.刘军.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状况调查分析.转引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1-312.

⑷.张静.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的探讨.清华历史教学,1999.(9).

⑸.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9.

⑹.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15.

⑺.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导论.

⑻.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⑼.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3.

⑽.赵亚夫等.《国外历史教育透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