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1-30 10:54:48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1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文、图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熏陶,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

二、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

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首先要转变观念。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上的知识(概念、观点和原理)往往来说比较抽象、深奥;课本中列举的材料也容易陈旧、过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误区。而实际上作为政治课来讲,教学信息量是比较大,时政性也是很强的,很多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是很密切的,而且现在的高考题也是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千变万化,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来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以“不变”来揣测“万变”的高考,那么不但会与时代脱节,也将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很大的误导作用。特别是在网络信息资源大爆发的今天,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下,一不留神就会被层出不穷的知识海洋所淹没。为此,老师们一定要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认识到当前信息资源的纷繁复杂与更替速度,从政治教材出发,结合课堂实际,围绕相关知识点来不断融入新的知识,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在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知行合一。

2.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同时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积极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放开”并不等于“放纵”,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很好很合理地对课堂教学做好设计,一上课直接用多媒体抛出几个题目后就撒手不管了,任凭学生自主发挥,完全地放任自流,学生看似讨论的热火朝天,发言精彩纷呈,实则大多问题越来越偏离轨道,甚至有的想法天马行空,课堂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从而犯了多媒体形式主义的错误。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也不加以指导,这样一节稀里哗啦的自主探究课往往表面使同学们意犹未尽,实际上对本节课知识目标的达成作用是极其微小的。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体现在对课堂精心设计和构思上,对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组织上,对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对本次课堂所需要展开的论述材料进行全面的融合和总结,最终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深刻理解本节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2

由于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多数院校均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一个大班一般有100人左右,如单纯采用板书教学,由于天气、灯光、位置等原因,部分学生存在“看不清,听不清”的问题,而且教师连着几节课下来,嗓子也受不住。采用多媒体教室,由于使用大屏幕投影、麦克风、扩音器等设备,使得任何座位的学生都能看到清晰、规范的屏幕字迹,都能听到清晰的声音,能明显改善课堂的视听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节省板书时间,扩充课堂容量

利用多媒体课件,部分粉笔板书如定义、例题题目等可用电子板书代替,节省板书时间。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适时添加或引入课外知识,比如相关的数学家、数学史、数学文化等,增加课堂密度与容量。如在讲授极限的概念时,介绍刘徽的割圆术,让学生了解我国早期极限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在讲授微积分的概念时,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历史,播放牛顿、莱布尼兹等数学大师们的图片与生平,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进程,感受数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开拓视野。

三、利用数学软件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难点

常用的数学软件很多,如:Matlab,Mathematica,Maple等,集符号运算、数值运算、图形功能、编程功能于一体。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

1.利用数学软件的绘图功能,能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课被认为是单调、枯燥的,但是由于多媒体的辅助,提供了声像并茂的图文、色彩鲜明的教学氛围,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教学内容。譬如在教函数的连续性的时候,通过数学软件将连续与间断的、不同间断点类型的各种函数例子的图形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迅速区别掌握;空间解析几何和重积分这两大部分内容对空间图形的绘制要求很高,很多学生这一部分的题做不好,主要原因是空间想象力不足,在大脑里构造不出图形,而利用数学软件能够清晰完整地展示出这些形象的图形,从而克服限于课堂时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空间图形逐一展示的困难。同时,数学软件不仅提供各种基本几何图形的绘制,还提供各种复杂、特殊图形的绘制和处理,能够在不同的坐标系下显示图形,并能够通过鼠标直接对产生的图形进行各种处理,如变换角度、改变颜色等。这些都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突破了概念教学

在微积分教学过程中,极限、导数、定积分等概念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主要因为其中涉及到微观的图形分割问题,比较抽象,在普通的教学课堂上难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动态地演示。譬如数列的变化趋势,割线无限接近切线的动画,分割越细矩形面积和无限接近曲边梯形面积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得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定义有了透彻的理解,更好地抓住概念本质,从而能很好地运用概念。

3.利用数学软件的强大计算功能,提高课堂效率

Malhematica,matlab等数学软件能够进行初等数学、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等的各种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特别是其符号运算功能,给数学公式的推导带来很大的方便。在不定积分的章节中,关于第二类换元法、分部积分法的积分题对高职学生来说较为复杂,是定积分解法的难点。而用数学软件来计算,则使求不定积分变得简单化,只需输入变量即可得到结果。在线性代数中,教师在进行矩阵这一部分的讲解时,往往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板书上,讲解起来更显得非常吃力和笨拙。采用数学软件则可以解决,譬如矩阵的加法、乘法、求逆的运算可以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演示操作,以及矩阵的行列删除、行列交换、转置等都可以在Maple软件中演示出来。这样不仅避免了那些机械重复的计算和复杂的板书,节省时间,而且使得讲解过程更为直观,重要信息更为集中,利于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数学的思想方法传授上,提高课堂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进行高职数学的基础教学的同时,以计算机和数学软件为手段,开设一些以数值计算、图形演示、符号变换等为内容的实验课程,通过实例分析、模拟仿真、归纳发现等主要实验形式,使学生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探求或验证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进行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软件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学科,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无时无刻不在与信息打交道,信息技术所涉及包含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我们无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向学生全面讲述的,这使得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对某些已有知识的掌握,也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学习,而是应当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学生今后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高效的实用的工具。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工具的使用,会使学习渠道更加广阔,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的课堂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是为了创造,打造创新学习的课堂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过去,教师也把主要精力用于锻炼学生对软件中一个个具体操作的掌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学生原本由于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而对信息技术课产生的兴趣一点点被磨灭,这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单纯讲解操作的内容明显减少,更注重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过分强调讲与练,过分关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此时,教师所扮演的不再是“有一桶水,给学生一碗水”的角色,而应该“用自己的一桶水,去引出学生的十桶水”。这其实对我们设计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任务驱动是我们课堂上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不要流于表面。最重要的是任务的设计,要大小合适,难度适中,最好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任务,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制定任务。通过一个个问题的主动探究,一项项任务的完成,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三、鼓励交流与合作,倡导学以致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高中学生既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有在课堂上自我表现,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并且利用这一特点。例如,在学习“信息的获取”一节时恰逢国庆将至,我与部分学生讨论后布置一个任务:“我的国庆旅游计划”。我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选择一条旅游路线,然后搜集信息,尽可能全面地设计一次旅行安排(如时间安排,交通方式,旅游景点等等)。每个小组成员满怀热情,积极地在网上搜集资料,认真整理,最后每个小组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样,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能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有学生说,国庆节他和父母出去旅游所走的路线和我们讨论的一条路线就非常类似。

四、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马维平(1971- ),男,甘肃民勤人,常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江苏常州213164)刘茂昌(1972- ),男,甘肃天水人,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甘肃张掖73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BG[2009]GXG0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92-02

一、前言

未来教育将是现代化水平高度发达的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与现实要求还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对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高校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ry)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从知识、意识、技术三个层面上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信息文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其信息素养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备敏锐的体育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对体育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极融入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重视有关体育教学与科研的信息。二是具备过硬的信息技能。在信息知识方面,体育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不仅需要了解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应该深入了解体育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在信息能力方面,体育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体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简单开发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三是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体育教师在获取、使用、传递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较高的道德要求,抵制不良信息,用健康、积极的信息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判断、评价信息。

三、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相关的四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四种教学理论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种学习理论为:新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四种传播理论为: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注重通过主动自学、积极参加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定期开展研讨来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不仅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而且也是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内容的认识程度,2012年在青海师范大学通过对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78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

上表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发展、体育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四项指标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个别教师甚至不知道;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类型、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制作与选择原则的认识程度一般。由此可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

(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1.学习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浏览器、搜索引擎、专业学科网站论坛和下载技巧的提高。这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平时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和技巧,最起码应学会从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的下载工具,如迅雷、网际快车、网络蚂蚁、BT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2.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进行相关体育教学,还是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不管视频是从网上下载的还是自己录制的,都不一定能直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实际需要,所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视频、声音编辑技术。

3.文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文字处理一般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比如Word,WPS,ScienWord文字处理软件。无论在编辑教学案例还是制作课件中,均要使用图形图像来丰富教学内容,Phoshop是当前最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同时一些小软件,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都可以实现图形的最基本处理。

4.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制作是体育教师在课件作中必备的技术,学习Flash软件中简单的动画制作技巧就可以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如用比较易学的Swish Max此类软件小工具来制作,就可以基本取得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借助《闪客精灵》(SWFDecompiler),可轻松地修改已有的动画作品,以更好地利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5.课件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最关键的是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常用的课件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课件制作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课件制作集成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平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都需要用前面提到的软件进行处理,课件制作的真正核心是教学设计,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理论,也就是现代教学设计。

四、结束语

概言之,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观念,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主动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的方式为主渠道,加强对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创造性地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对各类有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从而达到运用信息工具与体育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静,冯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11).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研究回顾;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42-02

一、引言

本文概述国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与高等教育的关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看法,希冀有助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与研究。

二、2000年之前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研究述评

鉴于新技术革命肇始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实践与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且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译介。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教育》、《外国教育动态》、《外语电化》杂志就刊登了关于西欧、北美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译介文章,为国内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联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2000年之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稀少、屈指可数。研究文献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些文献从研究内容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比如,汤志云译介了唐纳德・N・兰恩伯格关于“信息技术和大学:21世纪的一体化策略”;[1]吴晓郁介绍了美国高校依靠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的网络教学的做法与经验。[2]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首先,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探讨了如下几个话题:高校教育发展与信息技术革命之间具有密切关系[3],比如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4][5],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与变化[6][7][8]等。其次,针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有学者撰文指出,普及电脑信息技术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切入点。[9]第三,在关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具体专业、学科、课程教育的关联研究方面,有少量文献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的体育、外语、会计、文献检索等课程教学和德育等话题。

总体而言,2000年之前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国外教育实践译介和理论探讨,关于国内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还极为匮乏,尚未全面开展研究。

三、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研究述评

2000年之后,国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数量逐年递增。笔者以信息技术和高校、大学、院校组合为篇名对CNKI的文献检索表明,从2000年至今,国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研究是泛泛而谈的宏观性、思辨性、经验介绍类文章,比如“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等,这类文献的研究停留在经验或感性认识层面,缺乏理论建构。

第二类研究是关于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这类文献与第一类文献在研究方法上类似,内容也大多属于经验介绍或思辨讨论,缺乏具体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参照。

第三类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关联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按照其研究文献数量排序,主要涉及高校体育教学及其亚类教学(比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健身操、速滑等)、外语(如英语、日语)、物理教学、经济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数学、影视教学、数控技术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实验教学、生态道德教育、历史教学、会计电算化教学、大学语文教学、金融学教学等。第三类研究从学科专业和课程类别分布来看,存在明显的不足: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类型和数量众多,但已有研究状况表明,尚有很多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未与现代信息技术予以关联整合。此外,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应用的实证调查性文献数量非常少,因此,基于科学方法的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给予重视和加强。

第四类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高校教师。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的应用这一话题中的教师因素逐渐引发研究者的关注(比如徐世东等人的研究[10]),也出现了一些关于高校教师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的调查文献,已有调查研究大多涉及学校个案和个别学科专业,但被调查学科专业和教师的学科专业范围仍然十分有限。因此,今后的研究应着力扩大研究视野和范围,以高校教师为着眼点、开展较大范围的高校师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研究。

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研究的思考

从上述国内研究现状的述评来看,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但客观地分析,已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的实践层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理应推动教育的巨大变革,但因教育的保守性――比如教育理念的保守、教学模式的渐进性变革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协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教育的发展”。[11]教育的保守性可能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供给和有效使用。

鉴于国内已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结合上述学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内教育应用中存在的滞后性及其成因,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需要更新观念、拓展视野,着力研究关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应用质量。笔者认为,矛盾或问题的解决必须着眼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外因和内因两个重要因素,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聚焦“学校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供给”和“学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这两个关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的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两个方面关系密切且共同作用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这两个方面决定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成败。目前,关于高校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供给的研究尚无人问津,而关于高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研究文献数量有限且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范围上都还亟待拓展创新。笔者希望,新的研究能致力于在理论参照基础上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与所指获取高校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供给的基本数据,分析供给状况是否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参考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成果,调查高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状况,并针对存在问题拟定改进对策。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走进我们生活中的每一角落,彻底改变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制约和限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教育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手段。新媒体联盟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指出,学习技术分析、平板电脑、游戏及游戏化、大规模网络课程、3D打印技术、可穿戴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内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的六项技术。在此背景下,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思考未来从现代信息技术供给和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人(教师)的角度如何研究突飞猛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纳德・N・兰恩伯格,汤志云译.信息技术和大学:21世纪的一体化策略[J]. 化工高等教育,1995(4): 65-67,33.

[2]吴晓郁.依靠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美国高校的网络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1999(4):69-72.

[3]杨晓龙.试论高校发展与信息技术革命[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1):14-16.

[4]张兴,杨扬,林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未来与发展[J].1998(2):52-54.

[5]朱胜军,王慕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J].现代教育技术,1999(4):14-17,10.

[6]王孙禺.高等教育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模式及实践的影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25-27.

[7]刘春惠.论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过程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22-23.

[8]叶松庆.信息技术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4):57-60.

[9]金振邦.普及电脑信息技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切入点[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8-30.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6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查询利用信息和选择信息源中直接会影响到自身合理定位的准确性。在信息知识方面要求教师除了掌握信息基础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行业交叉结合部分的应用知识。教师的信息知识是一个能动的系统,教师在信息知识积累与传授过程中不断对原有掌握知识、结论甚至权威思想提出疑问和反思,或者对某些事物和社会现象、社会决策提出独到见解。因此,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能够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在有形和无形的过程中影响和教会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具有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预测事物变化趋势的能力水平。

在信息能力方面。信息能力作为教师整体信息素质的基础内容,是培养教师信息素质的最基本部分,总体来说,信息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能力和专业信息能力两个方面。

在计算机知识普及的现代社会中,高职院校教师了解信息系统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是他们的基本信息能力,并能够对电子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全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利用。当然,专业信息能力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比如开发教学工具、利用网络软件来进行信息管理和课程设计等等,这样在符合教学改革模式和教学实践性的前提下,能充分发挥学校多媒体信息技术作用,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伦理道德方面。其反映了人们对网络规则的遵守、对网络安全的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他人利益行为准则的保护,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产权的概念和信息法律的规范行为,以及信息安全的使用等三个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具有的素养主要包括:合理获取和使用信息的科学态度、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策分析

(一)调研的方法与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依据高职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编制了调查问卷的21个问题。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的三所高职院校以及辽宁省大连市的一所高职院校的老师,总共发出了纸质文本的问卷110份,网上问卷50份,共收回1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625%。

(二)调研结果分析和对策

1.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缺乏、教育技术理论尚待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术语和理论的具体内容还很模糊,对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了解也很少。信息知识比较匮乏。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础理论,知晓系统科学理论的教师占48%,还有11%的教师什么理论都不清楚。由于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知晓率不高,缺乏教育技术理论作指导,所以制约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如利用图书馆开展文献学、信息概论、网络信息检索和利用等方面的培训。

2.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师信息素养是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以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

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目前对于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应用方面,大多停留在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层面,如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信息获取方面,有91%教师利用报纸杂志获得信息,通过书籍获得信息的有80%,而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60%,说明了高职院校教师了解一些检索方法,但信息能力的层次仍然显得不够。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教师们要主动去学习文献检索技能,了解信息查询规律,编制简洁有效的检索式提高信息获取的正确性和时效性;主动了解自己相关专业的网站,了解学科的动态发展,更好的全面分析学科信息。

3.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有待各方面的支持。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是制约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学校总体资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比例相对较少。三成教师认为是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资金投入不足;在学校软硬件条件方面,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部分具备条件;在研究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面,21%的教师认为资金投入不够。因此,为了保证各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要多方筹措资金,要积极申请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用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常规设备配备和设备更新。

4.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重视不够,有待强化培训意识目前制约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方面的主要障碍仍是教师观念问题。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时,有35%的教师觉得缺少有用的信息资源,25%的教师认为缺少教学所需的硬件,有19%的教师觉得缺少团队合作,孤军奋斗。高职院校要优化信息资源建设,不断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建立教学所需的各个专业的信息技术平台,力求做到各类信息资源之间的比例协调和科学配置。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要求校园网络要有优良的信息环境和服务水平作底蕴,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另外要增强信息服务水平和效果,除了要从专业性、时效性、安全性出发增强校园网络资源建设,而且要根据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努力建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二次文献,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如定题检索、课题跟踪、信息编译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7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巨变。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实施以来,“计算机信息化外语教学”这一理念已渗透到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成为大学外语教学领域被广泛接受的模型、式样或共同的纲领。这种共同纲领正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所言的范式,就是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方法论体系”,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

库恩认为,“范式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看问题的方法的改变,是现实科技、思想等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催生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当一个社会发生生产力或者重大科技革命时,人们就需要重新调整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这就是范式的转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使旧的外语教学体系被打破,新的外语教学观孕育而生。传统的“黑板、课本、粉笔”的教学方式逐渐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范式转变,一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高速度、高效率、高性能、高体验”的外语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技术学习语言”(Learning Languages through Technology)已成为外语教学广泛的共识与行动,标志着外语教学新范式的确立。

新的范式不仅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而且也改变着外语教学过程中技术与人、技术与语言、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与作用。在新的外语教学范式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便成为值重新审视的问题。外语教师应如何面对新的教学范式以顺应“通过技术学习语言”的变化?这就必然触及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这一核心问题。

二、外语教学新范式的依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电子化、网络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外语教学新范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者越来越多地通过技术来学习语言。传统的单人单个传声筒似的教师可以变为基于海量知识储备的“教师”,教师已不仅仅是人,机器也完全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信息的受众变成了可以随时、随地、随意、主动学习的知识筛选者与知识构建者;原有的单调、枯燥、固定、封闭的教科书变成了多媒体、多模态、多情境、多资源渠道、综合、立体、开放式的学习系统。然而,“通过技术学习语言”的决定因素还在于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基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电化教学无疑要以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依托。何克抗先生明确指出,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外语教师的必备素质。

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作用于外语教学的成效。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够提高外语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发展又能推动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循环提高的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却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理论和课程的研究、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还没有对信息素养制定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指标体系。有调查显示,还有许多外语教师缺乏应有的信息素养,不懂外语教育技术理论。他们不善于整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善于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去开发利用信息时代海量的教育资源;即便拥有了一定的教育资源,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等。甚至有些外语教师信息运用的技能还停留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阶段,信息技术水平非常薄弱。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承担外语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外语教师更应走在时展的前列。当今在贯彻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11计划》的过程中,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信息技术已不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一环,而是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影响外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甚至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外语教育计划的成败。

三、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催生了外语教学“教”与“学”的新范式。这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可以从中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那么,外语教师怎样才能在新的范式中发挥主导作用呢?或者说外语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才能够胜任工作呢?我们认为,外语教师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理论素养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外语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有广泛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方法论、教学论、学习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美学理论等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外语教师信息理论素养的培养应从诸多相关的学科中汲取营养。从狭义的角度讲,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石。一位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如何理解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找到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2.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外语教师应具有的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获取、加工与教学相关的图文音像资源,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具体而言,外语教师的技术素养首先表现在能够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宏观上统筹设计专业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专业知识——语法、词汇、文学、社会、文化等人文知识的掌握。其次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针对某一门课或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媒体等因素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全方位地考虑如何在某一堂课上体现多媒体呈现原则、时空同步原则、注意分配原则、个体差异原则和紧凑性原则等,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3.意识素养

意识素养是人对信息的反应和态度,表现为对信息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自觉的心理反应,属于情感范畴。对外语教师而言,对教育技术既不能固步自封,报以排斥或抵触的心理,也不能只停留在对其感兴趣或爱好。应该对教育技术做出积极的情感反应,随时随地发现和积累语言、文化、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等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一种需要信息、积累信息、加工、利用信息的自我需求。因此,我们说教育技术意识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能够将此反应在自己的情感领域,加以价值化,产生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

4.审美素养

教育技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因为“教育技术是形象直观的教育,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通过科学美、教学美来传递教学信息,增加知识美的艺术魅力。”所谓科学美体现在“真”上,即真实而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揭示事物本质的客观规律。教学美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造美的意境,把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艺术化,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增强知识传递的感染力。教育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也是科学美、教学美的完美融合。美可以融入语言教学声像材料和多媒体教材之中。优美简洁的画面构图、五彩缤纷的色彩搭配、悦耳动听的音乐节奏、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都可以让学生融入语言美、自然美、社会美、思维美的境界之中,从而使学生陶冶心灵,激发学习兴趣,轻松愉悦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育技术中的美是科技与人文、技术与教育、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具备这种感受、把握、表现、创造教育技术美的思维和品质。

5.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危害。如今,不良信息的泛滥、计算机病毒的肆虐、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共享与版权等问题都涉及到人的道德素养、文明程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外语教师,不但要身体力行,提高道德修养,还需教育学生担负信息社会责任,遵守信息的伦理道德和法规,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净化信息环境,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立。因此,信息道德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师生共有的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范式的转换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最终都体现在外语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面对21世纪开放式、多元化、虚拟性、交互性、协作性的多媒体教学框架,面对“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外语教学新范式,教学设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已经成为外语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方能掌握新范式中的现代外语教学技术,提升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艳,胡加圣.外语教学的范式转换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理据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65.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外语课程整合;工具论;生存论:生态论:媒介论:外语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72-06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新一轮改革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学各阶段课程标准的确立,在此形势下,我国外语课程改革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 当前课程改革及外语课程标准的确立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此,课程改革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焦点。当前,课程已成为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人们立足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对课程本质进行了探讨。随着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基础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蔚然成风,人们对课程可看作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文化这种观点已达成共识。由此,如果借用梁漱溟先生的“文化不过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这一概念来进一步诠释课程的内涵,则可以说。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我活动的方式。这里的人,则无外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那么,在被称作信息社会的21世纪,当师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已为信息技术所主载,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已成为人们难以舍弃的交往平台及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则课程包括外语课程的改革,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也是必然所至的选择。因此,教育部在2000年主持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从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教育部2010年的纲要中,又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注释同前)。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中,课程作为一种教育中介,不仅要关注外语教学内容的适恰性,也要关涉到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从工具论的角度看,具体对教师而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的价值体现出来;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关键的认知工具这一地位也应凸显。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素养将是教师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何以为师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素养对学生而言,则是其能在信息社会实现适者生存的必备条件。

1 外语课程标准解析

关于外语教学,普遍认为这是一门具有多种性质的综合性学科,既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知识性或单纯的思想性教学,也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工具性学科或社会学科,而应是“以学科初步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知识性,反映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因素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章兼中,1997)”。后现代课程观学者多尔(2000)认为,“教学内容应是一个动态多变,不确定的开放系统”。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介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无疑,这一改革重点充分体现了动态多变、开放多元的课程理念,而应该说,只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这种动态多变及不确定的开放性特征。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例,其总特征即为:1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当今世界外语教育在课程总体目标上,已从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转变为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从阶段性教育、升学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2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构建上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体现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以语言知识体系的描述为主线,而是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运用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task-based)、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 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language settings),教师要尽量使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教学,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源,拓展学习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从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突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中意义非浅,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及网络不仅为语言的输入量及真实语言实践提供了优越便捷的条件。同时通过语言的学习体现出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从而凸显出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的工具论意义,以及在生存论的视角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的影响。

二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之所以在外语课程改革中得到特别的关注,是由信息技术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也愈为深远。

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起源于与狭义的信息观念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所谓狭义的信息观念,是指信息表达形式的产生、处理与分发,其中有通信和计算机工程、数据处理与办公室机械工业等。信息技术定义很多,如“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播和应用(Zorkoczy,1985)”,“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控制和处理中所采用的各类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及其人一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Chartrand,&Morentz,1972)”。

信息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现代信息革命是数字化革命,所谓信息时代就是数字化时代(李伯聪,2000),数字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基于高速运算的信息转换和传输。通用的数字化符号和数字化技术是全世界计算机得以进行“对话”、“交流”和“联网”的最重要的基础。“数字化的好

处很多,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压缩(Data Compression)和纠正错误(Error Correction)的功能,如果是在非常昂贵和杂音充斥的信道上传递信息,这两个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Negroponte,1995)。数字化的优越性主要有:普遍性和通用性、信息传输的高速度和存储的大容量、可靠性和精确性,

2 多媒体。媒体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媒介物,它包括文字、数据、图象、声音和活动图像等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都是通过高速运算后进行信号转换和传输,变成不同的媒体来进行,极大地提高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信息的载体形式则表现为文本、静态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形态。

3 网络化。所谓网络,是指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构成的系统。网络的发展呈现的趋势表现在:网络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市场不断扩大;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无线数字网的兴起。网络互联的优势,使得围绕网络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性。网络化的优势在于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克服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

4 智能化。人工智能是用人工的方法模拟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必需包括推理、学习和联想三大智能要素。人工智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指导,可以实现信息处理与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从而为人们提供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服务,这种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何克抗,2002),它可以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黄宇星,20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阶段(CAI)、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IITC)(何克抗,2005)。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办公系列应用软件操作学习为主的“工具论”阶段和信息技术同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则经历了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董洪学、姜非,2007)。它的意义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时空界限以创设真实情境(孙芸。2004)。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南国农(2002)认为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何克抗(2005)指出它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于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如陈坚林(2006)认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基于网络生态的整合,计算机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整合后的计算机系统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的本质;何培芬(2007)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外语教学过程,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李威(2007)将其定义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型教学方式,并在该环境中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 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分析

基于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为了考察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相整合的现状,我们首先可以从工具论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以何种角色整合于外语课程进行探讨。然后再立足信息时代的大背景,针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及其能力素养所遭遇的全新挑战,尝试从生存论的意义对当前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于外语课程作些思考。

1 工具论的视角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仅被用来作为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辅助手段,而成为支持“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播放工具,对学生知识学习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除教师的口头灌输外,又增加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灌输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只能接受、接受、再接受。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打破上述“三个中心”,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该过程中,信息技术应扮演教学工具(Teaching Tools)和认知工具(CognitiveTools)的角色,在实现知识传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学工具即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在外语教学过程,教师对知识的灵活讲授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即: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目前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利用PowerPoint等演示制作工具将教学内容做成投影片,并依此辅助教师授课。演示工具的好处是教师将授课内容在课前进行详细设计,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演示工具对于讲解基本的知识点内容,如句型、语法、写作等很有帮助。对于交际型内容,可以向学生呈现一定的典型情境交流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在特定情境下进行语言交流的特点。因此。作为演示工具的信息技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修改,

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交流工具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作用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撑,如网络论坛、聊天工具等,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教学单位根据需要建立教育资料库,借助校园网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现象和研究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的远程通讯功能,学生可以同远在欧美等地的外语教师进行语言会话交流,从而锻炼口语会话能力。通常情况下,虚拟学习环境(VLEs)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语言交流平台,如WebCT、BlackBoard和Learning Space等。虚拟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交流环境,如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情况、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所遇到的问题等到平台上去,辅导老师将针对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可以为学习者设置多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区,如答疑区、专题学习区、小组工作区、休闲区等,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提高口语会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写作表达能力。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大量个别化辅导性工具软件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它们能够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辅导和帮助,如当学习者遇到较为困难的单词发音时,利用辅导性软件可以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发音技巧。学习者的个别性差异,如学习进度、风格、类型等,亦可以从个别辅导软件中得到适应性帮助与支持。由于个别化辅导工具具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特点,在外语教学中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与开发个别辅导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知工具通常是指参与和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Kommers,Jonassen,&Maces,1992),它是一种支持、引导、扩充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或计算方式(Derry,1990),也是一种推进个体认知过程的归纳工具(Jonassen,1992),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而非简单地从中获取知识(Jonasson,Peck&Wilson,1999)。对学习者而言,认知工具使得处理信息的过程更加简单,但是其主要目标是使得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更加有效(Jonassen,1996)。Derry和Laioie针对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系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Derry &Laioie,1993),即计算机系统最恰当的角色不应该是教师或专家,而是人类大脑延伸的认知工具。因此,认知工具是由学习者控制的,而非教师控制或技术驱动。认知工具是知识简化和建构的工具,可以被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各种学科。

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美国学者乔纳森(Jonassen,1995)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相对于传统意义上技术的应用来说,产生了重大的改变,作为认知工具来讲,知识不会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为了将知识高效率地传递给学习者,它们将被进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不应被教师用来对知识传授和交互的方式进行硬性规定,从而拟制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应该交给学习者,将其作为学习的媒体来展示与呈现他们所获取的知识,

承担了学生的认知工具这一角色的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1)情境创设工具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在外语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创设教学情境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可以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高效地将需要呈现的多媒体教学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展示软件。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创设的社会、心理、教育、文化或自然情境,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探究工具

利用超文本(Hypertoxt)和交互界面技术,建立具有友好交互环境和符合学生联想规律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科学地组织教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利用超文本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不同知识点(节点)之间的链接,由于节点之间具有一定语义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借助超文本结构将不同的知识内容组织在一起,条理非常清晰、结构非常严谨。

(3)搜索工具。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和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能否成功的关键。及时发现所需信息是学习者获取及加工信息的基础与前提。在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作为搜索工具,是学习者发现与查询所需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

(4)构建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由老师传授或灌输的,而是在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助于学习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工具平台非常多,如可以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如“画图”、“音频编辑”工具,培养学生数字化创作能力等等。学生完成自己的制作以后,可以在同学间开展交流,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

2 生存论的视角

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整合中应完成从工具角色――包括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的转换,成为外语课程架构的重要支柱。如此一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将超越以往被纯粹置于工具角色的层面,由此可以从生存论视角来审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方式。

当代生存论哲学认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方式、生存的类型、生存时空的展开、生存的自由与解放、生存方式的转换与更新,构成人类生存的历史,构成现实与未来承接与发展的根本链条: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决定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内容、结构,同时也决定着人们生存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陈遵沂,2006)。从生存论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相整合并通过外语教学实践体现出来的,不仅是教师何以为师及如何去教的生涯状态,同时也是学生何以为生及怎样去学的存在方式。

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素养可谓信息社会的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及其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上,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教师在职业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如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与经济论坛”及“教育基金会霍尔姆斯集团教师工作组”对师范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教师工

作是一种专业,而不是单纯的一门技术:师范教育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受时间约束的活动,而是一个终身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持续过程(刘微,2002)”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仅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必要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新进颁布的《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执行指导意见》(ICT-CST)的前言中指出:“要想在一个日益复杂、信息庞杂的知识型社会中顺利地生活、学习、工作,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技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有效地利用技术,学生就有机会掌握重要的技术能力,而帮助学生做到这点的关键人物是教室中的教师。教师要负责在教室创设环境,以为学生提供顺利运用技术进行学习及交流活动的学习机会”(UNESCO,2008)。

从生存论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课程之中关涉到学生何以为生及怎么去学,其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好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应该更胜一筹,得到更个性的发展,能够更适意地生存,创新能力的培养愈为迫切。而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对问题的思考、对事物的观察必须具有迅速、敏捷、果断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要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审时度势: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审时度势就是通过信息反馈来调节思维主体在认识上的偏差,以实现对客体的正确认识。正是通过信息反馈,个体才能做到审时度势,在复杂环境中顺利地完成创造和发明。

(2)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求异思想,求异就是提出问题,只有求异,才能克服原有定势的束缚,突破已有认识的局限,由已知进入未知,或把已知变为具有未知因素的待探索的事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方式,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3)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能力,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是指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学科知识结构、个体知识结构、群体知识结构。优化学生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需要学科、个体、群体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保证学生有效获取新知识(顾明远,1990),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探究、获取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信息化环境中获取个性化的知识,对形成学生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极为有利。

(4)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将面对丰富的知识,他们需要熟悉信息技术、熟练计算机操作、具有较高的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等,对信息进行有效辨别、过滤、获取、加工、处理、吸收。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从而实现生存论层面的有意义的生存。

3 媒介论视角

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移动,各种基于计算机的电子设备,都可以被应用于外语教学与学习。事实上,当代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远远不是媒体所承载的语言内容本身――其他各种学科亦是如此――而是一同涵盖了为学习这些内容而必备的前期基本技术操作技能,尤以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为特殊代表。所以,麦克卢汉早就断言“媒介及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麦克卢汉,2000)”。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和媒介,同样,承载语言的书籍、屏幕、声音、图像等也天然地包含了语言的信息。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无疑充当了语言知识的衍生品或者叫有机成分。是学生学习字母、单词和会话、听力时不得不掌握的知识的一部分。

五 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探讨

由于信息技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的本质也就是外语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理论背景下,通过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逐步渗透内化为外语教育技术。因此可以这么概括:外语教育技术就是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实践中,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育学原理和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外语教学过程与语言研究为主体内容和目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以促进外语学习和改善学习绩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外语教育技术区别于外语教学和教育技术的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寓教育技术于外语教学,是嵌入了技术但又看不见技术。

外语教育技术是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是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外语教育技术初步具有一门学科的雏形,是因为:

第一,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影响和促进了外语教学研究:它引进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改变了教学主体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研究内容或对象: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其主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外语教育技术理论探索,语言实验室建设,课程教材研究,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语言教学研究,测试与评估等。

第三,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方法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教育技术进行外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第二种是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法、语料库方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等:第三种是综合的方法,如信息论方法以及软件开发方法等。 外语教育技术有广阔的教育实践、丰富的实物产品和熟练应用经验,有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有新颖、独到的创新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初步具备了三级学科的雏形。

六 小结

信息技术因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而在外语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它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将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带来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从工具论的视角而言,分别承担了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角色;从生存论的视角,信息技术素养则关涉到信息时代的教师何以为师的职业生涯状态及学生何以为学的自我存在方式;从媒介论的视角,信息技术则是学生不得不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信息技术是构成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媒介、工具和方法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形成了具有三级学科雏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

注:本文部分内容刊发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论文集中,文章的撰写得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赵建华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中国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不容乐观的,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在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小学到初中的教材衔接度不高,使得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教师为了改善教学质量而研发了很多教学课件,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收效,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象。同时,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转变为“人与机”之间的联系。在信息教学中,以计算机为交流媒介,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授人以渔”的同时,忽略了教师应有的循循善诱的引导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实践的能力的提升。此外,一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兴趣度不高,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课堂,计算机变成了游戏机,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不高。当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如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明显增加了,学校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升,教学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提高[1]。

2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只有真正满足了新课改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要求,才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更快地融入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前社会中。

2.1 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首先要完善整个教学体系,实现理论知识与操作时间相结合。信息技术不单单是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更有很强大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更要将理论知识的教学放到相同的位置上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并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2 任务驱动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适用于每一个领域,只要拥有了兴趣,才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不需要教师的监督,就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上面。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利用学以致用、边学边用的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任务教学的基础就是以任务为主体,驱动教学的完成,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术做一个电子成品,通过绚丽的色彩、炫酷的视觉效果或是有趣的操作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此为契机,提出教学内容,并以完成展示成品中的某个任务为要求以及某些奖励为激励来吸引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讲,最后通过个人的学习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则要对他们的任务结果做鼓励性的点评,以此来维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并最终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2.3 课外练习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计算机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由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了基本了解,为了能够避免学生走进计算机误区,沉迷于计算机游戏,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扩展性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家的计算机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给予的应该是引导性的提示而不是指导性的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学习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研究摸索去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练习,也减少了其他的计算机操作时间,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沉迷游戏的可能,通过知识联系实际的操作,提高了学生自我实践的能力。

3 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并以其为基础来开展对信息技术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适应信息时代而进行学习和提高的技能,所以应该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改变之前的信息技术不受重视的情况,从培养兴趣做起,通过增加实践以及因材施教,从而提升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符合信息时代的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彦.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8(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