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精细化学品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6 15:56:44

精细化学品论文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1

现代生活讲求品味,教育工作同样也要讲求教育的品位。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讲求教师品位。一位教师有了独特、高雅的品味,就会使其教育教学洋溢着风采,充满着生机。

有品位的教师,把知识的教授当做学生成长的载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同时,更关注于把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有品位的教师,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精于教学构思,善于创设情境。他不仅为学生开启了探索世界的知识之窗,更培养了学生出校“入世”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有品位的教师大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淀,其专业素养是在课堂上的语言品位、学识品位的自然流露,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提升教师品位很重要,而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点。

一、在阅读思考中提升专业品位

读书是教师的标志,是学校的希望。教师是文化人,文化人终生离不开读书。读书、写书、引导学生学会读写是教育工作者的三大使命。但是,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当前很多教师与读书渐行渐远。读书,可以帮助教师续接文化血脉,提高文化格调,强健文化人格;可以帮助学校提升品位,创新学校教育教学思路。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经典教育专著的引领;教师职业特征,需要博学和睿智。读书能增进教师日常工作需要的理性状态,能够促进教育智慧的形成,是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把学习、充电作为自身需求,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汲取他人的经验,提高并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读书是教师淡泊心境、远离浮躁的必然选择。读书可以使人们富有思想,成为一个精神贵族,潜心读书无疑是智慧的选择。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伴我行”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让校园里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学校应努力营造学习化的氛围,倡导“集中与分散、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引领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做到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与大师对话,与专家探讨,让自己的大脑充满思想者、智慧者的声音,让教师用先进的理论,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同时,学校可定期地组织教研组开展读书交流会、课题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等交流研讨活动,让各种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研讨的氛围。学校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坚持撰写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案例反思等。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等活动,及时消化,及时反思,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在处理“预设”与“生成”中提升专业品味

有效的准备和预设是创造精彩细节、提高教学实效的保障。在教学中首先应构造框架,预设“主情境”。以“主情境”的形成整合资源,是聚焦课堂教学关键的有效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主情境”既然能整体地带动学生理解教材,又能形成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探究活动,这样应能有效克服无关的教学问答,零敲碎打的教学等弊端,让教学结构与细节脱颖而出。

其次,预留时空,预设“弹性区”。俗话说:“有客乃长。”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充满变数,教学设计永远只是一种有待检验、改良和完善的计划。因此,课前预设不能密不透风,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为学生的生成与发展留下“弹性空间”,这样,学生思维才会更丰富,师生互动道路才会更宽广。

最后,应进行情境模拟,预设“应急预案”。在教学中节外生枝的事会时有发生,因此,在确定教学思路之后也应有必要的应急预案,可以对教学过程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教师又该怎么引导?多模拟情境,多估计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教师才能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三、在关注教学细节中提升专业品味

教学细节是教育行为的最小单位,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意义。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努力追求教学的合理、智慧化、精确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境界,做一个高品位的教师。

教学细节决定教师本身的素质,以及当时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决定教师面对特定教学对象和精彩的教学过程形成的心理氛围,审时度势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相应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细节是当时特定情境的偶发事件,因此,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常思常改,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如何在预设中绽放教学精彩细节,提高教学实效性,展示自己的风采,笔者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向书本学习。多读一些教育名著,更新教育理念;向名教师学习,思考并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强化对教学细节的关注意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

2.精心构建教学细节。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在于它的观赏性,更在于它的实践性。缺乏教学实效的教学细节,无论多么精彩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精彩的教学细节既可以预设,又可以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对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要用浪漫的情怀去创设教学情境、便于精彩生成。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瞬间,捕捉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教学细节的同时成就智慧人生,成就完美。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有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教师要记录教学细节,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铺就专业成长之路,同时要注入理论,搭建平台,团队协力攻关,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

总之,教学细节是教育工作者观念的一种流露,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能力的一种诠释。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常思常改、日积月累才能使课堂精彩起来,使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2

关键词:精细合成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4-02

应用化学是介于理学化学和工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之间的应用型工科学科,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精细化学品生产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上精细化工在化工比重达85%以上,我国只有50%左右,而我们安徽省比重更低。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发展起相对集中的精细化工产业群,这也为安徽的精细化工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化石资源的消耗,对利用生物质生产精细化学品的技术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开展精细有机合成及其工艺技术的研究,对提高我省乃至我国的高分子材料化学品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提高生产中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十一五”和安徽“861”行动计划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撑产业;精细有机合成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一、已有的理论实验基础

《精细化工工艺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天津大学唐培堃和冯亚青主编的《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该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主要有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精细有机合成的基元反应以及有机合成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十三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组成,各个单元反应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的较多,其中不但有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拥有一定的实践知识,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在教学时如果仅仅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或讲授实践知识,将教材上反应的特点与规律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死板,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另外,如果执行教学计划时,理论课与实验课间隔时间过长,课程教学无法实现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失去。与《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是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该课程作为一门高年级的化学工艺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验必修课,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际应用的一个延伸。该课程希望通过具体的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验操作培训,来强化并提高学生的有机合成实际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对精细化学品的掌握。同时,希望通过该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继续深造和就业打下基础。然而,目前就《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而言,除了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我们学校和有很多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还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内容的课程;一些学校尽管开设了这类实验课,然而与《精细化工工艺学》相配套的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方式的综合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并且实验项目及相关的实验条件、实验药品、实验仪器都是教材上规定死的,甚至一些实验工艺相对陈旧落后,有时候常常是让学生依照讲义,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利于提高学生科研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高年级专业实验训练,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安徽省委文件《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9号)曾指出:我们要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机制,并且广泛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基地、本专科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将高等教育不断延伸到企业,并最终融入进社会。为了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时展的需要,全国各地很多的地方院校纷纷提出应用型和工程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黄山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学校发展前景,也将学校定位为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鉴于以上原因,结合我校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及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建设特色,面向我校化学工艺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开展精细有机合成实验,提高学生对精细有机合成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和黄山安徽永佳集团及其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恒(新)远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市华惠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市强力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市华兰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市创联洗涤科技有限公司、黄山新力油墨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当地龙头企业研发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开展此类实验的条件。

二、拟开展的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改革的起点是首先要建好相关的实验平台,并设置对应的实验内容。我们拟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就是以《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十多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理论知识为指导和当地精细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依托,并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拟开设出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的实验:实验一: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醇硫酸钠的制备。实验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合成。实验三:阻燃剂—四溴双酚A的合成。实验四:内酯类香料—香豆素的合成。通过开展这类实验,可以使学生:(1)了解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和一般制法;(2)学习增塑剂的基本知识;掌握酯类增塑剂之一DnOP制备的实验方法;(3)学习阻燃剂的基本知识;掌握直接溴代法制备四溴双酚A阻燃剂的制备方法;(4)学习合成香料的基本知识和用Perkin反应制备香豆素的实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普及学生对绿色化学含义的真正理解;弥补我院没有开设精细有机合成实验课程的不足;并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校企共赢的目的。开展这类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实验,可以分别设置不同实验条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精细化工工艺学》实验课程课题组的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员中硕士博士人数比例占全部成员的70%,既有多年从事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和精细化学品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又有长期从事精细化学品产品开发工作的企业工程师,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多次承担各类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企业技术研发改造项目,积累了很多教学改革和生产实践经验,并且黄山学院和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对这项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也将给予大力支持,他们承诺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和提供到企业调研和测试等方面的便利,这些条件将能保证本实验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唐培堃.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M].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高兴文.《有机合成》课程改革与实践[J].化学试剂,2010,32(2):189-192.

[3]李江胜,李浔,黄朋勉,等.逆合成分析法在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38(7):254-255.

[4]张庆,王键,滕俊江.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6):222-223.

[5]张庆,巩育军,苏秋芳等.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33(12):108-109.

[6]王巧纯.精细化工专业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8]徐金明,李长江.《精细化工工艺学》产学研结合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186-186.

[9]周莉,刘波.精细化工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8,(5):71-72.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3

【关键词】精细化工;化学;高新化;“绿色”化

现代化学工业中的精细化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化工水平迅速提高的分支,同时还为国家化工水平的高低提供依据。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中,精细化工产值已占有总数的60%至80%,如日本为58%,美国为60%,瑞士甚至为80%。然而我国仅仅只占化工总产值的40%左右。要想成为拥有一流工业化的国家,就必须掌握一流化学工业技术,掌握精细化工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用亦是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所涉及的工业领域是非常广泛且品种丰富,深刻渗入到了国民经济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它与现代工农业、现代科技、人民生活、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几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而言之精细化工是当前化学工业发展中的首要战略手段,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亦是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我国当前精细化工的发展情形

当今科技发展以学科与学科,技术与技术间的交叉和综合为主要趋势从而不断深化与扩展。大多数看上去遥不可及的学科已经渐渐与化学化工领域相融合,广为扩散,并由此出现一批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团体与技术团体,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领域。新技术的开发为化工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动力,并且为精细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方法。

目前为止,中国化学家已经合成了成千上万的新品种,如化妆品、颜料、食品添加剂、塑料会让橡胶助剂、造纸、稀土材料、催化剂、建材化学品等等。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得以不断扩大与完善,大量的国外化工公司顺势进入中国市场来打造精细化学品的市场,从而使化工产品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所以面对一系列竞争,我国的精细化工业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我国的精细化工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第一,行业本身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国在精细化工发展道路上的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技术密集性和产品功能性方面的根本缺乏深刻认识。虽然研究人员也了解精细化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但是由于在技术方面是有限的,强烈的愿望也没能化为发展的科学方法,国内的大多数精细化工企业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引进技术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我国,尽管悉心研究国外的精细化工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研究出结果,只是片面的停留在重点研究合成以及工艺上,没能充分把握工程开发、应用研究以及市场开发等具体措施,许多精细化工产品都是在进行模仿,一味的模仿是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的。

第三,人才资源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缺乏。精细化工技术研究部门和课题的分散、低水平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再加上在人才方面的缺乏,从而导致我国化学品精细化率仅为40%且停滞不前,想要达到60%的标准仍是较为困难的。

第四,产品结构不完善,系统的结构尚未形成。精细化工产品在我国大多是通过个各企业部分转产,产品领域不够集中,且市场调研缺乏力度从而导致精细化工产品无法形成系列化。

2.精细化工的国际发展情形与模式

在国际方面,精细化工实际上已经处于成熟的阶段,因此激励的竞争导致生产经营的利润降低。于是他们在一边追求规模效益的情况下,一边使成本进一步降低。另外,要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以促进机构进行有效调整,集中力量生产中小吨位的有机原料和专业化学产品,以技术为保持高投资回报的倚靠点。工业发达国家都为调整化学工业结构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将重点转至精细化工。在最近的二十年里,精细化工和主用化学产品在化学总销售中的所占比重可谓是一路飙升。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情况看来,精细化工的发展要将立足点至于市场、原料、技术等方面,并要遵循“以市场为前提,原料为基础,技术为关键”。首先要将市场至于首要地位,精细和专业化学产品同“大化工”生产经营的明显区别是其特定的功能表现在最终产品上,因此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必须要开发市场所需求的产品或是以推销这种常见形式来开拓市场。其次要以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来推动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第三,要充分投入科技力量,将技术开发至于首要地位。不断研制创新精细化工产品,高技术含量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出发点,技术是决定精细化工企业命脉的关键之所在。美国各化工企业在1995年用于化工研究的费用高达173亿美元,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药业占销售额的10.4%。另外,还要重视环境的保护,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反应步骤繁多,能源消耗量大从而使影响到生态环境。环境与生态问题是新世纪化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发达国家不断研制新工艺以减少“三废”,从而促进副产品的开发和溶剂的回收。

3.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我国的精细化工由导入期向发展期过渡,其精化率以由原本的40%左右慢慢的增长到了现在的50%—60%。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之将精细化融入进来,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促使产品高档化、复合化、精细化和多功能化得以实现,使之朝高新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新世纪的精细化工主要是以“绿色”的形式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所谓“绿色”精细化工是指精细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态的“绿色”化,模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或是功能来建立起类似于“生态者、消费者、还原者”所谓精细化工生物链,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再生、废物再利用、分离降解等各种方法促进精细化工的有效循环,环境友善和清洁工艺所产生的“绿色”产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不曾忽略的问题,“绿色”高新精细化工将必定成为新世纪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以更为全面的理论同技术来促进精细化工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造。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于是对于精细化工产品所提出的要求也随着更新,同时新技术的兴起也推动着精细化工产品进一步发展。化学工业发展至今,已经为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是精细化工产品日益融入到各国国民经济中去。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如此也决定了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科]

【参考文献】

[1]Peter Pollak Kirk-Other’s Eneyeloperl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Vol10,4th cd.[M].NewYork:John Wiley & Sonslne,1993:900-929.

[2]Stephen C.S.Customer chemicals[J].Chem &Eng New72(5):26-54.

[3]祁生鲁.现代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合成工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彭安顺等.精细有机品化学[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5]Facts & figures[J].Chem & EngNews,1998,76(26):43.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和研究。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分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小方向的研究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因此,目前有一部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还没有懂得如何去研究。本文主要从细读文本,精读文献,倡导创新研究等方面来阐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如何做研究。

1.引言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地揭示了学与用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研究生在读书时的两大任务:读书和研究。在研究生期间要不要进行一些科研,不同的学者拥有不同的观点。前苏联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两个学派:朗道(L.D. Landau) 和塔姆 (I. E. Tamm)。朗道学派主张研究生学习期间只学理论基础知识,不搞科学研究;而塔姆学派则强调研究生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要想探讨研究生到底要不要进行科研,就应该知道研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首先研究就是探讨学术问题。学术就是知识的深层面元素或知识的仍不可知面。也可以通俗地讲,研究就是去发现,就是写东西。然而,发现也好,写东西也罢,无不与读书有直接的关联。从这个角度看,塔姆学派的主张是比较可取的。

国内和国外许多学者很多都对英语语言文学这个领域有过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英语文学教学层次。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对作品社会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思想的了解,加深语言使用、思想概念表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从而在各个层次上全方位地学习英语,真正掌握这门语言。有的学者对英语专业文学课作了调查与思考。综合师生双方的态度与看法提出对这门课的改进意见。但是国内针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如何做研究的论文还是比较少的。本论文拟从细读文本,精读文献,倡导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该如何做研究。

2.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如何做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分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要努力探讨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方法,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

2.1细度文本

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做研究之前一定要细度文本,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又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揣摩作品呢?对此王崧舟老师给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意思是说,从根本上来说,文本细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没有的,眼中始终没有。 读者应该做到与作品里的主人公一起去冒险、一起去爱、一起去恨、一起去分享胜利、一起去分担失败。文本解读靠的是解读者主体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与学识修为。所以,文本解读因人而异,见“底”论深浅,“拿来主义”的具体方法是没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言语智慧的传递。阅读英语文学原著是了解说英语国家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是英语国家文化中带根本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双方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英语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说英语国家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综上所述,细读文本,揣摩教材,首先强调“我”的潜心会文,品味揣摩。只有“眼睛”在场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只有“头脑”在场的阅读是低效的阅读,惟有“生命”在场的阅读才是真正高效的阅读。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近年来,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新批评主义中也强调了细读法。由此可见文本细度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5

文本细读教学方法是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下逐渐引入到我国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通过对文本细读的引入,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的提升。因此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通过讨论、导游式等教学方式来将文本细读融入到教学中,提升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对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文本细读;高职;现代文学教学

高职院校中不少院校开设有现当代文学课程或者在大学语文课程内设置了现当代文学单元,而从事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高校的中文系,所以传统的中文教学模式也会演化成为高职现代当文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将其所接受的文学方面的教育模式照搬到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导致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缺乏特色,学生学习的方式过于被动,难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得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效率不高。所以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还需要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式,适当的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将细读文本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推进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意义

文本细读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针对文学类的学科,通过文本细读的引入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文学素养等,所以当前高职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也都纷纷的引入了文本细读教学策略。接下来将对文本细读的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有利于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策略能够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方式转化成为一种更具艺术性质的欣赏过程。同时通过多次的泛读以及精细的品读能够对文学的遣词造句、文法运用以及段落布局和结构体系等了解的更加透彻,进而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到文学作品的精髓,从而感受文学文化的深奥和厚重。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不乏一些具有华丽辞藻、恬然意境以及巧妙的情节布局等优秀作品,这些都能够烘托出我国文学的艺术感和文学魅力。通过在高职现当代文学中引入文本细读,能够使学生在品味与欣赏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实践能力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模式,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加精细,帮助学生学会细读、反复读。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细品读能够使学生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去领悟作品的创作意图、手法、意境等,并将文学作品的这些优势内化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法,并实践到写作中,同时以此为基础不断的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文学创作形式。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和品味,还能够使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中情节设置、人物设计等方面有更深刻的印象,进而从文学作品中挖掘人文价值,为学生的文学创作提供有效的资源,使学生的文学创作更具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模式,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从事某种专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文本细读策略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引入能够为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文本细读方式的引入学生会阅读大量的文本,通过阅读的积累使学生僵化的思维得以打破,进而更好的感悟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人文情怀,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能够更加完备。

二、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途径

(一)评点引入文本细读的途径分析

要想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必须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分析和总结,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认知能力和文学素养。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感悟文学的魅力,并加强对阅读的实践。评点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兴趣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文学评价和现代教学方式的统一。在评点式教学方式中,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细微处的掌握,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体现在哪里。同时在评点教学方式中,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导游引入文本细读的途径分析

高职课堂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大量的进行阅读,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将文学作品中良好的写作方式、情节结构等内化成为自己的写作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对学生的这部分能力进行强化。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通过导游教学方式将文本细读引入到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将对文本的阅读视为一种游览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梗概,其他的则由学生自己完成,所以教师所起的作用类似于旅游中的导游作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则类似于游人对风景和文化的感悟,进而使学生在愉悦中感悟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文学素养。

(三)讨论引入文本细读途径分析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为学生适当的安排一些讨论,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文学作品间的交流,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感悟作品。教师可以针对一些优秀的作品为学生选择讨论的主题,由学生轮流担任讨论的主持人。在每次讨论会的开始由主持人先陈述观点,然后学生和教师针对主持人的观点进行辩论,并发表自身的想法。通过这种讨论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们的观点有机的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四)互助文本阅读引入文本细读途径分析

互文本阅读引入文本细读也是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有利于督促学生们通过细读来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内涵。文学领域中,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及不同作者作品的阅读和对比,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感悟能力。所以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选取一些题材相似,但是不同作者、不同国家和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行细读。比如可以选择《绿竹山房》和《珠子灯》两篇文章,从文章的主题上来看,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对女子不幸人生的描写,而且所造成不幸的原因都是由于不平等的婚姻生活引起的,而这两段不幸的婚姻本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可以说这两篇文章中女子不幸的原因本质是不同的,作者描写的态度也存在差距,通过这种方式的对比和描写,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的阅读背景、时代造就的问题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对比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也更深,进而提升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效率。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文学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通过对高职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需要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为培养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婷.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方案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2]张洋.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审美能力[J].成才之路.2012.3.

[3]殷晓燕.经典变异:文化过滤下的文本细读——以宇文所安对经典诗人杜甫的解读为例[J].2014.6.

[4]秦朝晖,孙莉.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综合素质 培养模式 精细化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7

1 前言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2012年新开设专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现状:第一,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起步晚,学校的层次低;第二,师资力量不雄厚,能进行科研的教师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三,生源质量不够高,英语水平也较低;第四,国内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适合创新型人才教学的培养传统,必然会产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技能式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1-2]。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完成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各种能力中,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大学生教育过程,在教学及管理上都应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而科研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把科研能力培养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更加积极地猎取信息,增强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科研活动,需要多种能力运作,需要丰富的知识作基础,这种内在要求会使他们自觉地去学课本以外的知识,主动地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并且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3]。

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修订与之相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本研究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理念、原则、要求、方法和手段,围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化工行业特点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创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和规划。

2 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探索一种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精神。

2.2 研究内容

第一,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

第三,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通过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相应的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第五,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使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学生熟悉整个工厂的建设、运作过程,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2.3 关键问题

第一,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二,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

第三,学生科研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计划

3.1 技术路线

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素质要求的企业调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3.2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产学研一体法、理论实践结合法、归纳总结法。

3.3 实施方案

第一,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制订了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分析表:

[[序号\&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专业能力\&1\&精细化工装置的正常工艺操作。\&精细化工装置的正常开车、运行、停车、原料的投料、产品的出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等。\&精细化工装置的操作和维护、工艺流程的熟悉和参数控制、产品的质量控制。\&2\&精细化工产品的配方设计操作。\&精细化工产品的配方设计、开发、实验研究以及产品的中试。\&产品的配方设计、实验开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3\&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正常工艺操作。\&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正常开车、运行、停车、原料的投料、产品的出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等。\&大型机泵、反应器、精馏塔等设备操作,装置操作平衡调节等;DCS操作,产品质量调节,常用助剂的配置与加入。\&4\& 原料及产品的质量性能分析操作。\&原料的性能检测、产品的质量检测分析 。\&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能力。\&]]

第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

专业技术平台课:高等数学、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制图与CAD、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石油化工专业英语、化学化工理论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及仿真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石油加工技术、化学分析技术、认识实习。

专业技术核心课: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日用化学品生产技术、仪器分析技术。

专业拓展与延伸课:市场营销与策划、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第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育部16号文的精神,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主要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育等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深度融合。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根据精细化工行业的特点和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4],注重生产性实训,并将实训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现场教学。目前本专业已建立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实训室以及一吨和两吨规模的2套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装置,为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生产现场,由企业专家和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做到了课堂与生产实习地点一体化。

工学结合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利用学院合作企业多的优势,安排了部分理论授课及工艺操作实训项目到企业去完成。 如针对石油加工技术部分的教学,分为以下几步来完成:一是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石油加工装置如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等有一个总体认识;二是课堂理论讲授单元知识和石油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操作条件等并结合仿真进行教学;三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装置操作;四是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石化企业,进行石油加工技术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熟悉装置的开停工及正常操作方案,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分析常见事故现象、原因,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法。

任务驱动,创新项目和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和石油加工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生产操作技能。围绕这个任务,结合学院提出的对学生创新项目的要求,展开了针对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生产过程各个模块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项目导向法教学。例如杀菌护肤洗手液的研发项目,首先,由教师下达研发任务:熟悉杀菌护肤洗手液所需的各种原料性能、研究和实训中所用的各种设备和仪器以及正确的生产操作方法;其次,结合所学的配方设计原理,由学生制定适合的配方和正确的加料操作顺序及操作方法,然后获得教师认可;最后,学生按照已确定的配方和工作步骤来工作;结合产品的性能评价和学生完成操作后的自评和互评,由教师对操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而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校企结合模式:通过与中石化广州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构建 校企合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胜任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校企共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确立本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目前本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被评为广州市示范性实训基地。

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干中得到了培养。培养了未来岗位群所需技能,实现了学生毕业后的 “无缝”对接上岗。

第四,通过精细化工生产与分析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第五,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使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学生熟悉整个工厂的建设、运作过程,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3.4 具体实施计划

2012年9月-2013年6月,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确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核心技能,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2013年6月-2014年6月,主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分析产品性能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2014年6月-2015年6月,开发出几种常用的产品,如洗手液、洗衣液等,并用于生产。在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用的基础上,投放市场,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并为未来学生自己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4 预期成果及经济效益

第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第二,学生具有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分析产品性能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开发出几种常用的产品,如洗手液、洗衣液等,并用于生产。在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用的基础上,投放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第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并为未来学生自己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在培养学生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与生产技能的同时,利用石化工程系专业群的平台,拓宽专业技能,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石油加工技术。

第二,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方面,将专业学习、创新科研项目以及生产性实训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苏付保,黎健杏.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27-30.

[2]黎彧,林春晓.高职化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10):65-69.

[3]黎彧,马丽南,向华.提高化工类高职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9):53-58.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作者简介:侯慧玉(1976-),女,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75

袁宁宁,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75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文本审美;实际效果;应该效果

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健康的心灵情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窘境:学生普遍缺乏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文本始终无法进行审美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文学审美心灵和情感始终无法得到开启和深化。也就是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实际效果和应该效果之间出现了悖离。学生大多津津乐道于一些具体的文学史细节、常识和故事,热衷于外部文本的社会性、时代性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对内部文本文学性的审美实践,将审美这一课程教学的主体推向幕后,降低了自身对于文学审美的吁求。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时,必须首先借助于对外部文本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固然完善了对作家和文本真相的解读,却弱化了学生独立鉴赏分析文本的审美积极性。学生在面对陌生文本时十分茫然,不知如何走进文本内部,这种对于外部文本的强烈依赖性势必损害大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何厘清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之间两极悖离症候的发生呢?下面笔者拟从思维意识与操作方法两个层面作一具体探讨。

从思维意识层面来说,忽视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忽略文学审美心灵的启蒙。这种文本本位意识的缺失是互见的,同时依存于教学主体和客体身上。

就教师而言,果鲁伯柯夫文学教授模式与目前文学研究时尚对教师文本本位意识缺失的影响很明显。1995年果鲁伯柯夫在《文学教学法》里提出了文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起始、背景和作家简介、研究课文的方式(包括主人公分析、艺术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文学语言等)、结束、总结、巩固知识、考查等。这种苏联文学教学模式对当时的中国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并拓展至大学文学教学范畴内。无疑,它有其合理性的存在:由外部文本进入内部文本,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契合作者的期待视野,较为全面地探讨理解文学文本的外部意义和内部意义,生成深刻的文本记忆与意义联想。作为这种步步引导预设的教学模式的受众,学生在审美体验过程中一帆风顺,不需要主动付出积极的思考与揣摩,迅速与教师达成共识,形成既定的审美感悟。不少教师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时采取的还是这种传统的果鲁伯柯夫文学教授模式,往往花费很多的力气和时间去讲述作家的生存环境及作品生成的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意义,对于作品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特征则说得太少。这种颇具故事性的讲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一旦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容易把这种教学方法经典化,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套标准和范式;但是学生内心深处的审美自觉和审美感悟无法被唤醒。此外,大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亦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搞科研,而在当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纯粹的文学审美批评逐渐成为一种稀有品,漫溢于人们视野的都是文化、现代性、后现代性、身体、政治寓言等等修辞。类似修辞的运用成为研究界的一种时尚,隶属于文学文本审美范畴内的主题、形式、叙事、隐喻、表现等等修辞则越来越被疏远,“这种文学研究被‘空洞化’的现象值得警惕。作为教学者与研究者身份于一体的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轻审美、重文化的思潮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当代文学教学亦陷入了空洞化的困境。

就学生而言,中学文学审美教育本来就存在一些缺失,加上现在特殊时代精神的影响,已经把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学生对于文学审美变得越来越陌生。现有的轻审美的文学教授模式只能让大家满足于对文本外部意义的接受,文本本身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被一带而过。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往往会把这种经验带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所以会经常听到一些招聘学校的抱怨,如某次试讲时应聘学生讲《故乡》,都一节课了还没有进入正题,她把时间都花在对鲁迅及鲁学的介绍上了。纵横捭阖,侃侃而谈,看似知识渊博,实则背离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精神实质,是一种空谈。中学与大学文学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所造成的审美缺失可想而知。现在不少高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复试时重点突出的就是作品的阅读量,提出的问题非常细致,甚至涉及到文本中的细节,如《秋夜》中对枣树的重复性表达的意绪、《棋王》中王一生叹气的情感意味、《古船》中隋抱朴向何处求索人类苦难的根源等等。毫无疑问,把握住了这些细节,基本上就把握住了整个文本的精神内涵。[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从操作方法层面来说,文本细读能力极度缺乏。细读文本是进入文本内部世界和人物心灵的重要途径,细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主体审美水平的高低。由于在大学教学中存在着轻文本的倾向,细读作为一种审美方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作为一种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即使意识到了文本的重要性,但是面对陌生文本时,还是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找寻审美的切入点,在写评论时往往喜欢打擦边球,始终摸不到作品的内在精神。细读需要一定的叙事和审美批评理论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对于文学审美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下现当代文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单向度的引导,引导学生直接介入文本,直抵作品的精神实质,固然痛快,实际上遏制了大学生自主思考及求索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重视细读方法的引导,这样一来即使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学生也依然能够理性介入文本,做出有效地分析与解读。

那么,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该如何去努力改进,以实现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之间的重合呢?为此,笔者深入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部级、省级精品课程组进行调研,结合调研单位的科学经验和规范,试着提出几点具体实际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改革课程体系。本人所在课程组负责人傅瑛教授针对中文系学生进入大学以前课外阅读量小、文本分析能力匮乏的现实,率先提出了建立“先导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基础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专题课”(专业系列选修课)的设想,其中作品选108 学时、文学史108 学时,并在本科生中试行,经过近8 年的实践,特别是近5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已大见成效。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文本阅读,一年级“先导课”强调以作品阅读为主,重在引导和分析,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结合,反复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解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二年级“基础课”和三年级“专题课”强调学生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文学史和文学专题的讲授中仍然突出文本审美之于现象研究的重要性,突出“基础课”、“专题课”是对文本审美的全面深化和拓展,从而构成了一个文本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机机制。这种培养机制重视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传播、文学消费都是基于文学生产层面上的延续性现象,文学史研究、专题研究都是基于文学文本层面上的拓展性研究。应该说,这是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文学文本审美能力培养之间脱节问题的较合适的策略性选择。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作为高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毕竟有限。有很多老师反映,在目前课时设置中想完成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讲授,会显得比较仓促。通过专题课,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纯粹时间上的增加,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下工夫,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笔者试着提出两种文本审美方法:“四步阅读法”和细读引导法。

温儒敏在探讨如何消除读者与历史经典之间的隔膜时,曾提出一个“三步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受此启示,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文本审美方面可以四步走:直观感受———细读文本———知人论世———名理分析。第一步直观感受,引导学生直接介入文本内部,作积极思考;进而展开文本内部的细读,实现理性审美;在此基础上,知人论世,经由外部文本的引导,实现文本外部与内部理解的熔铸;从而真正完成文本审美的感性与理性经验的综合。四步阅读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重在强调理性的二度介入:第一次文本内部的理性审美,第二次文本内外部相结合的理性审美。理性的二度介入,一方面既可以锐化学生独自面对陌生文本审美的感悟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学生文本审美的理性升华。

我们说,四步阅读法侧重于文本审美过程的引导,而细读法则着眼于文本审美的技巧范畴。现在也有不少人提倡文本细读,出现了陈思和、王晓明、蓝棣之、孙绍振等等一批学人的文本细读成果,但专业性的细读与课堂教学毕竟又不是一回事。如何在课堂讲授中给学生养成细读的良好习惯,是文学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考虑到教学的实际特点,还是应该侧重一下细读技巧的培养。教师应该打破“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笼统概述,具体细致地引导学生如何介入文本,譬如主题多义性、结构、节奏、声音、作者与叙述人、悖论等等审美关键词都是介入文本的重要提示。这种关键词引导法对于缺乏相关叙事学理论基础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反复困扰他们的就是,面对陌生文本,到底选择怎样的切入口。那么,在作品选课程的讲授上,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将文本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告诉。

当然,方法不是一元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其他能够提高学生文本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进行作品选课程教学时,就某些文本’ 譬如《阿(正传》、《百合花》、《铁木前传》等,要求学生细读后预先进行综述性研究,这种对于文本接受史的研究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审美理解,同时也会增强其审美感知力。

第三,创建日常训练与综合考核模式。课堂讲授时间毕竟有限,对文本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努力去创建一种日常训练与综合考核的良性模式。日常训练方面,通过开设《文学评论与写作》、《文本细读训练》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现当代某些细读的经典文本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比较和创造。综合考核方面,改进考核内容和形式,祛除死记硬背的弊病,灵活出题。譬如作品选课程考核,可以采取作品鉴赏分析的形式,但并不一定都要以单篇论文来完成,亦可以几个片断、两三个细节、一两个人物的分析形式进行。文学史课程考试,可以试行开卷,文本分析的内容应该占一定比重。

我们深知,问题的提出固然重要,后期的改革与实践则是重中之重。目前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一批研究者正在做着普及和实践这种理念的工作,其中有很多处在教学第一线。相信他们的努力一定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具体有效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之间的差距。[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8

关键词:精细化工;化学;高新化;“绿色”化

Abstract: fine chemical indus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measurement. Our country serves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fine chem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 are still increasing distanc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e chemical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pace is very broad.

Key words: fine chemicals; chemical; high;" green"

中图分类号:TQ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化学工业中的精细化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化工水平迅速提高的分支,同时还为国家化工水平的高低提供依据。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中,精细化工产值已占有总数的60%至80%,如日本为58%,美国为60%,瑞士甚至为80%。然而我国仅仅只占化工总产值的40%左右。要想成为拥有一流工业化的国家,就必须掌握一流化学工业技术,掌握精细化工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用亦是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所涉及的工业领域是非常广泛且品种丰富,深刻渗入到了国民经济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它与现代工农业、现代科技、人民生活、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几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而言之精细化工是当前化学工业发展中的首要战略手段,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亦是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我国当前精细化工的发展情形

当今科技发展以学科与学科,技术与技术间的交叉和综合为主要趋势从而不断深化与扩展。大多数看上去遥不可及的学科已经渐渐与化学化工领域相融合,广为扩散,并由此出现一批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团体与技术团体,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领域。新技术的开发为化工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动力,并且为精细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方法。

目前为止,中国化学家已经合成了成千上万的新品种,如化妆品、颜料、食品添加剂、塑料会让橡胶助剂、造纸、稀土材料、催化剂、建材化学品等等。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得以不断扩大与完善,大量的国外化工公司顺势进入中国市场来打造精细化学品的市场,从而使化工产品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所以面对一系列竞争,我国的精细化工业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我国的精细化工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第一,行业本身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国在精细化工发展道路上的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技术密集性和产品功能性方面的根本缺乏深刻认识。虽然研究人员也了解精细化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但是由于在技术方面是有限的,强烈的愿望也没能化为发展的科学方法,国内的大多数精细化工企业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引进技术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我国,尽管悉心研究国外的精细化工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研究出结果,只是片面的停留在重点研究合成以及工艺上,没能充分把握工程开发、应用研究以及市场开发等具体措施,许多精细化工产品都是在进行模仿,一味的模仿是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的。

第三,人才资源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缺乏。精细化工技术研究部门和课题的分散、低水平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再加上在人才方面的缺乏,从而导致我国化学品精细化率仅为40%且停滞不前,想要达到60%的标准仍是较为困难的。

第四,产品结构不完善,系统的结构尚未形成。精细化工产品在我国大多是通过个各企业部分转产,产品领域不够集中,且市场调研缺乏力度从而导致精细化工产品无法形成系列化。

2、精细化工的国际发展情形与模式

在国际方面,精细化工实际上已经处于成熟的阶段,因此激励的竞争导致生产经营的利润降低。于是他们在一边追求规模效益的情况下,一边使成本进一步降低。另外,要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以促进机构进行有效调整,集中力量生产中小吨位的有机原料和专业化学产品,以技术为保持高投资回报的倚靠点。如美国在1997年的化工产品销售金额为3971亿美元,其中工业化学产品的销售额占50%,西欧所占的比例更是高于美国。工业发达国家都为调整化学工业结构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将重点转至精细化工。在最近的二十年里,精细化工和主用化学产品在化学总销售中的所占比重可谓是一路飙升。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情况看来,精细化工的发展要将立足点至于市场、原料、技术等方面,并要遵循“以市场为前提,原料为基础,技术为关键”。首先要将市场至于首要地位,精细和专业化学产品同“大化工”生产经营的明显区别是其特定的功能表现在最终产品上,因此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必须要开发市场所需求的产品或是以推销这种常见形式来开拓市场。其次要以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来推动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第三,要充分投入科技力量,将技术开发至于首要地位。不断研制创新精细化工产品,高技术含量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出发点,技术是决定精细化工企业命脉的关键之所在。美国各化工企业在1995年用于化工研究的费用高达173亿美元,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药业占销售额的10.4%。另外,还要重视环境的保护,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反应步骤繁多,能源消耗量大从而使影响到生态环境。环境与生态问题是新世纪化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发达国家不断研制新工艺以减少“三废”,从而促进副产品的开发和溶剂的回收。

3、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我国的精细化工由导入期向发展期过渡,其精化率以由原本的40%左右慢慢的增长到了现在的50%—60%。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之将精细化融入进来,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促使产品高档化、复合化、精细化和多功能化得以实现,使之朝高新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新世纪的精细化工主要是以“绿色”的形式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所谓“绿色”精细化工是指精细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态的“绿色”化,模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或是功能来建立起类似于“生态者、消费者、还原者”所谓精细化工生物链,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再生、废物再利用、分离降解等各种方法促进精细化工的有效循环,环境友善和清洁工艺所产生的“绿色”产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不曾忽略的问题,“绿色”高新精细化工将必定成为新世纪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以更为全面的理论同技术来促进精细化工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造。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于是对于精细化工产品所提出的要求也随着更新,同时新技术的兴起也推动着精细化工产品进一步发展。化学工业发展至今,已经为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是精细化工产品日益融入到各国国民经济中去。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如此也决定了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Peter Pollak Kirk-Other’s Eneyeloperl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 Vol10,4th cd. [M].NewYork: John Wiley & Sonslne,1993.900-929

[2]. Stephen C. S. Customer chemicals [J]. Chem &Eng New72(5):26-54.

[3]. 祁生鲁. 现代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合成工艺[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 彭安顺等. 精细有机品化学[M].. 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5]. Facts & figures[J].Chem & EngNews,1998,76(26):43.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9

关键词: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调查;问题;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发各种功能性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产品是精细化工发展的方向,而人才培养成为制约精细化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精细化工方向人才?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是精细化工课程体系的“基石”,本文对各高校精细化工人才培养的目标、实验课程体系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现有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一、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调查

通过网络调查和访谈,设置精细化工方向的高校主要分成以下几类:理工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医药类高校、高职院校、其他院校等。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基础和培养方向不同,相应的课程体系也不同。

(一)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个方向,本专业培养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固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现代高级化工精英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含课程设计、实习或实践、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必修课《精细化工产品分析与鉴定》《染料化学及应用》《表面活性剂及应用》;选修课《精细化工反应设备计算》《精细化工产品实验》《染料合成及应用实验》《表面活性剂实验》。《单元合成实验》开设内容:催化加氢:合成对苯二胺、酰化反应:4—乙酰氨基苯甲醚的合成、精细有机合成产品纯化—双溶剂重结晶、还原反应:邻苯二胺的合成、精细有机合成产品检验—不同结构芳胺的检验、缩合反应:2,3—二羟喹噁啉的合成、精细有机合成品分析及分离—薄层色谱分析、水解羟基化:2,4—二硝基苯酚的合成、卤化反应:Sandmeyer反应合成对氯甲苯、精细有机合成新技术—超声促进的对羟氨基苯乙酮的合成。《表面活性剂及染料合成应用实验》开设内容:表面活性剂分析、浊点的测定(CP)、表面活性剂性能应用性能、护发、N—十二烷基—β—氨基丙酸钠的合成、苄氨基苯磺酸钠的合成、N,N—二甲基十八胺、匀染剂DC、烷醇酰胺、酸性蒽醌艳蓝的合成、几种重氮化方法比较、酸性染料在丝绸上的染色;酸性蓝黑的合成、分散橙的合成;吡唑啉酮型分散染料的合成;活性嫰黄K—4G合成、活性染料染色方法、活性染料直接印花。在该专业在第七学期开设《单元反应合成实验》《表面活性剂实验》《染料合成应用实验》依次单独设课,单元反应实验设置十个,涉及到催化加氢反应、缩合反应、水解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酰化反应、卤化反应),表面活性剂实验十个,染料实验九个,它们之间开设有着一定的联系;开设的三门专业实验课程都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如表面活性剂、染料、转化功能精细化学品,都直接显现在了理论和实验课程之中。

二、当前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精细化工方向培养目标设置过于狭窄

新形势下的新领域精细化工取代了传统的精细化工,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提高了,国家要求高校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能力科技人才[1],但是从目前我国各高校精细化工方向所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这种“对口”的培养目标与新形势下精细化工人才的目标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培养模式与新形势下对精细化工人才的要求无法匹配,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和所从事的岗位不灵活,换岗位之后毕业生无法从事和适应其他工作。

(二) 精细化工方向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大连理工大学三门专业实验课分别附属于三门专业理论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知识体系之间缺乏协调性和递进性,尽管实验教学总时数较多,但被分散使用,重点不够突出,实验课程体系没有突出综合性、设计型的实验内容,导致实验课程体系结构不良。

(2)实验课程体系中实验内容设置过于分散

大连理工大学的《有机单元合成实验》,催化加氢合成对苯二胺和还原反应邻苯二胺的合成可以放到一起讲授,它们是合成同一类化合物,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合成,授课时对比讲解,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薄层色谱和纸质谱以及柱色谱的分析、分离应该连贯起来,对继续搞学术的同学较好,能将连贯的实践环节得心应手地运用的科学研究的操作中,但是以上的这种设置造成了知识的分割,不易于学生连贯的掌握知识。

(3)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有限且不统一

精细化工实验教材少,部分高校使用自编实验教材讲义,天津大学自编的《专业实验》讲义,华东理工大学自编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材,大连理工的《有机单元反应实验》《染料合成及应用实验》《表面活性剂实验》讲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精细化工综合实验》教材,这样的教材版本有限且不统一,无法在培养目标上保持同步。

(4) 实验课程体系对个人的差异关注不够[2]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模块和自选设计实验,据访谈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得知,他们所用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题都是老师给定的特定讲义,包括实验项目和实验设计方案,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自主选择、自主创新的意识,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研究需要和个人兴趣间的差异。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新形势下精细化工的发展保持同步,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又是精细化工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所以,针对当前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找出解决的对策,制定出一套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放在高校实践,为我国精细化工领域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技术人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