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2-09-01 13:27:48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1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五、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老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洞察学生此时此刻情绪如何:是精神愉快还是愁眉苦脸;是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还是思维迟钝、联想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应珍惜这段最佳学习时机,加大学习量;也可以找同学谈心,指出他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心情烦躁、不安、冒失时,应少说缺点,多说闪光点,采取诱导的谈话方法,促使学生转变。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情绪不好时,用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压制、驯服,如若学生不服,则很可能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收不了场,达不到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独一无二,来自于他们基于遗传的,在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实现。这里说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基于人本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而 “ 学习金字塔 ” 理论告诉我们,多运用 “ 示范 ” 、 “ 小组讨论 ” 、 “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 、 “ 教别人或马上应用 ” 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潜能会得到激发和释放,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打造优秀的课堂,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要对学生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教师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里的途径之一。

我们都知道,知道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通过改变传统的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讲授走进合作,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我们就能把教学质量撬起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2

2011年3月,刺桐花开的季节,记者走进泉州实验中学。透过一连串闪光的办学业绩,看到了十年如一日对育人规律的自觉遵从。在这里,教育者倾力传递给学生一生受益的素养。

学校发展的第一块奠基石

建校10年,实验中学有一项持之以恒的做法,每学期的首月,被确定为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月”。

10年前,实验中学刚开办时,仅有300多名学生、18名教师。起初,因教学楼还没盖好,只好借用别的学校教室,教师们挤在一个屋子里办公。准确地说,当时的实验中学,还不是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学校。但即便如此,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一点儿也不含糊。办学之初,学校就明确提出,从行为规范入手,打造优良校风。

“优良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第一品牌,就像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一样,非常重要。”实验中学校长魏献策对记者说。这样的办学初衷不难理解,有了优良校风,才有百姓的口碑,生源也就有了保障。

如今,实验中学已拥有5 0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不必再为生源发愁,但学校对行为规范教育仍不放松。其深层的含义很显然,如果将10年前的实验中学比做一座刚刚破土动工的大厦,行为规范教育则是这座大厦的一块重要奠基石。

在行为规范教育背后,是学校对育人的一贯重视。

“我教了18年书,当了6年班主任。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6年的意义与收获,远大于之前的12年。”这是初三(1)班的班主任庄美红在采访中说的第一句话。

几年前,庄美红第一次做班主任,学生毕业时的成绩很优异,但她心里却有些遗憾:“学生很怕我,跟我一点儿也不亲近,我总觉得他们太冷漠,不懂得感恩。”不久后的一件事,让她改变了看法。那一年教师节,她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毕业的学生或者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纷纷向她表示感谢、倾诉思念。那天,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感动之余,作为教师的她不禁反思:“并不是学生不懂感恩,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表达感恩的机会。”

新学期,面对新的班级,庄美红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班会课上,她讲了自己教师节的经历,深情地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只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感动。老师希望,经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感恩、学会生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教育,因为有了爱,有了情感,变得格外动人。而如何在教育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需要教育者用心去创造。

用一生的时间备一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他的课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教师都像学生一样听入了迷,忘了写听课记录。下课后,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多年前,当同为历史教师的林建来读到这里时,心里不禁一震。一节课为什么要用一辈子来准备呢?他似懂非懂。

那时,林建来初为人师,工作中充满了热情,也很期盼自己的课能让学生如此入迷。每次备课,他都很认真,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课堂上更是尽心尽力。可他失望地发现,自己在讲台上讲得很起劲,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自己累得够呛,却体验不到一丝成就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他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在教学《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这节课时,林建来讲到先秦时期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故事。他教5个班,在一班上课时波澜不惊,到了二班,突然有学生发问:“老师,岷江水势湍急,石头丢下去就被冲走了,都江堰怎么能修建起来呢?”嗯?林建来一下子被问住了。教材里没提及这个问题,他也从未思考过。碰到此类情景,老师可以敷衍几句,搪塞过去。但林建来没这样做,他稍一思索,笑着对学生说:“哎呀,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也是头一回听说。这样吧,咱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一下课,林建来赶紧回办公室,上网搜集资料。其实,这个问题在古代史书中有详细记载,找到答案并不难。弄明白以后,他很想马上跑去告诉学生,但他随即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方式。

到三班上课时,林建来提着一个竹篮走上讲台。“老师,你拿着篮子干吗呢?”有学生问。“暂时保密。”林建来故意卖关子。又讲到都江堰时,他把二班学生的问题抛了出来。可想而知,能把老师难倒的问题,学生更答不出了。看着大家一脸疑惑,林建来把竹篮摆上讲台:“刚才有人不是很好奇吗?现在请问,竹篮有什么功用?”

“装菜。”“盛粮食。”“运泥土。”学生们七嘴八舌。还有学生问:“老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吗?”

“老师再提示一下,四川盛产竹子,类似这样的器具,当时能做什么用呢?”林建来并不着急,继续启发学生。

“哦,我知道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他们把石头装进篮子,再沉入水中,这样就不容易被冲走了。”

“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林建来笑了。全班都恍然大悟,一起为这个学生鼓掌。这时,当林建来再点明这节课的主旨时,学生们都对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创造,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再回到二班,林建来又换了另一种方式。他把篮子交给提出问题的学生,让他自己去思考。按照他的提示,学生上网搜索,很快也找出了答案。林建来就让他把答案讲给同学们听。

问题圆满解决了,但这件事却为林建来打开了一个教学新境界:“以后上课,我不再拘泥于教材,也不再满堂灌,而是更注重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今,林建来在课堂上越来越游刃有余。比如,讲唐代的科举制,他可以旁征博引,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讲到唐代的服饰、饮食、社交、习俗,说明科举制的产生与“大唐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像这样上课,备课的工作量自然大大增加,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甚至同一节内容,在不同的班级可以有不同的讲法,不断地有新的灵感补充进来。然而,林建来累并快乐着,也慢慢地想清楚了,为什么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

用“心灵鸡汤”打开学生心结

在实验中学,如果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学生最喜欢的,不是语数外,也不是音体美,而是一门校本选修课――团体心理辅导。

“报名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每学期都超过了300人,但按要求,我们只能招收30人。”授课教师之一的郑凤霞告诉记者。她本是学校的政治教师,几年前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眼见学生群体中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就向学校申请开设了这门课。随后,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刘智佳也加入进来,组成了课程开发小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如今,每周一节团体心理辅导,成了学生们期待的“心灵鸡汤”。

这门课为何受欢迎?走进课堂看看就明白了,专用的活动室里,没有一张桌椅板凳,只有一些坐垫,师生们或坐或站,或成排或成圈,或三五一组,可以随意走动,也可以畅所欲言。上课也没有教材,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主角,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心理小游戏,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益。

最初给初一年级上课时,刘智佳注意到,一进活动室,男生和女生就会自动分开坐,中间隔得老远。她有意把学生们打乱性别,分成若干小组,很快又发现,在每个小组内部,男女生之间依旧阵垒分明。从这样一个细节中,刘智佳洞察到学生们微妙的心理活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别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渴望了解异性,又怕同伴嘲笑,于是故意用一些怪异的行为来掩饰。但同时,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常常是因为人际关系上的困惑造成的。

有这样一节课,学生们至今记忆犹新。在课堂上,刘智佳设计了一个“蜈蚣翻身”的游戏活动,每个小组的学生站成一排,后面学生的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然后,排头的学生带着整个队伍绕到队尾,依次从两个学生之间的缝隙中钻过去。一开始,刘智佳发现,轮到男生要从女生中间穿过时,他们就绕过去,当女生要从男生中间穿过时,两个男生故意站得很紧,不肯让女生钻。

发现了问题,刘智佳并不点破,而是想了一个新办法:“咱们来比赛,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但如果绕过不钻,就算犯规。”

一轮比赛下来,有的小组顺利完成,有的小组因为犯规排名垫底。排名垫底的小组不服气,要求重赛。这一回,为了取胜,每个小组都认真按要求去做,男女生之间配合默契。第二轮比完,有的小组仍对成绩不满意,于是再比第三轮。这时候,学生们心中只有取胜的念头,早已忘了男女之别。

活动结束后,刘智佳看到,学生们回到各自的小组,男女生之间的鸿沟悄然消失了,她不禁心中暗喜,让她最高兴的是,这节课后,学生小黄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

过去除了爸妈以外,我从没有这样和别人近距离接触,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慢慢地,我心里的紧张感消失了,仿佛有一个结被解开了。上初中以来,我第一次在学校里有了一种安全感。我想,这节课以后,我晚上再也不会睡不安稳了。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创新教育;体育课堂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而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体育课没有升学压力,这也就解放了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教学。

一、课的内容的选择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课的内容并引入新的练习方法,这样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课的信息,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和结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由于这种结构模式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我们可根据具体内容对课堂结构进行改革。例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恢复和结束部分。

2.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育课的优势在于能利用身体练习激发学生的形象和直觉思维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课时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就是身心自由”。

二、改革评价方法,因材施教

为了改变学生上课仅想玩的思想,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适于体育课的练习方法,不仅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让他们走出玩的误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练习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

创新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是分层次地因材施教而不再是单一标准的统一要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也就不会有一样的两个学生,分层次数学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较全面地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笔者在提练习要求时规定:不一定做得最好,但要尽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弊端,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一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最终建立起与人在道义上的有效合作。在体育课中笔者采取了优势互补的合作能力训练,如在进行团体游戏时,就需要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4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常可以另辟蹊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知识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模式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专业知识的培养,是一种知识教育模式,它忽视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创造和发明往往在边缘地带容易取得突破、获得成果。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特别强调的是通才教育,强调科学、人文、艺术、技术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主体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个性教育是指承认个性,正视个性的差异。对教师而言,是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则是鼓励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因此,素质教育强调的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自身获得最好的效果。三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它既包括知识的量,也包括知识的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知识需要经过自己的选择、吸收、融汇、创新才能内化为素质,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层次指标是精神境界,包括人的思想道德与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因此,学生在质与量的比较中首先要重视知识的质,进而把高质量的知识通过实践的训练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以实现精神的升华。四是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应以教为主,科研为辅,以教带研,科研并举。科研实验室应向教学开放,科研成果应进入教学环节。教学工作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更要当作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应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中,同时,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教学工作中应大力倡导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径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创造教育的主旋律意识。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创造性教育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强调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同样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更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从观念到实践的变革,要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第二,推进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并举,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进行专业方面的改革,要由强调“对口性”转向为“适应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把单一的专业教学体系改为包容文、史、哲、艺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的综合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要改变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局面,强调综合性基础知识的教学。改变“知识继承型”和“单向灌输型”的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第三,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考试手段应注重考核学生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考学生的基本知识,更要考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以激励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5

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对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不统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思想僵化,观念落后,没有及时更新大学生创业理念,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客观需求。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不健全、氛围不浓厚,实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良莠不齐,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二、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现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变革所要努力培养的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第三、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

另外,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为以下主要特征: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对文化的综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等。

三、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对策思考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必须认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精髓,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三创教育”理念,使三者有机统一,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打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创新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思维,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方法,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评估体系是正确的而且是可行的。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创业潜能的发挥。

(二)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优势,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一是利用情感优势,促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幸福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形成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二是有效地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开展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四是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潜在个性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特长和潜能得到发挥。

(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四)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岗位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和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强化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五)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有效地把创业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个性、潜能的提高,努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七)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各级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出台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后自主创业。在我国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打造优势,塑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创业型大学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三创教育;三创型人才;培养;研究

一、“三创型人才”和“三创教育”的涵义

“三创型人才”是指以学科教育为基座,以通识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专业适应性强为塔身,以富有创造、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塔尖的复合型的、适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三创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动性、灵活性、质疑性、新颖性、自信心、坚韧力、独立性、想象力、洞察力和严密性。主动性是指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其锐意进取,执著追求新知识。灵活性是指其思维活跃,善于变通联想,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出非凡的主张。质疑性是指不为现成的观点所约束,敢于大胆发问质疑。新颖性是指不墨守成规,敢于弃旧图新,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自信心是指坚信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和研究能力,即使遭遇挫折和失败也不气馁,勇往直前直至成功。一项创造、创新或发明,一旦确定目标,必须要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要有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就是坚韧力。独立性是指不人云亦云,能独立观察和对待已知和未知的事物。一般来说,新的观点来源于合理的想象或偶然的灵感和机遇,想象力丰富,可突发奇想,有利于揭开创造和创新的序幕,这就是人才的想象力特征。洞察力则是指对环境有敏锐的感受力,能从他人所忽视的情况或细微中观察出事物的真谛。除此而外,当抓住灵感时,还要精心推敲,深思熟虑,以求完美的结果,这就是人才必须具备的严密性特征。

“三创教育”包括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大部分。创造教育重在实施创造性教学和培养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重在引发创新理论及传授创新技法,培养创新品格;创业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体,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创造是建立新理论新方法,做出新的东西或新的成绩,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指的是创造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业是开创基业,创办事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全面利用现有条件开创新局面,辟出新天地。基于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教育,不仅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而且实际上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结的人才培养过程。把三者统一在一起是可能且可行的,正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教育。

二、“三创教育”对“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要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特别是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三创”型人才,就必须在大学中大力推进“三创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三创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中华民族要想在2 1世纪崛起,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而培养“三创型人才”就必须改进原有的教育模式,树立“三创教育”理念,切实培养三创人才:首先,“三创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精神、能力主义教育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体现,它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与能力置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培养而展开。由此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异事物、刺激反映敏锐,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三创教育”是因材施教的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人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对于那些基础扎实、智力超常的学生实施创造教育,偏重于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探索新知、新技术,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为将来作出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奠定基础;对于一般学生只提出创新教育的要求,偏重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三创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育者不能越俎代庖,强迫、圈定或限制。

三、“三创型人才”培养措施

1、确立培养三创人才的办学定位。高校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趋同的现象,应鼓励各类学校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高水平,从而从共性的教育观念向特色的教育观念转变,形成学校定位多样化。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和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调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高校要围绕“创”字来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制订三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三创教育入门、三创教育基础课、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造实践”,简称为“三段式”。首先是对新生进行科技引导及“三创”入门教育,使新生树立“三创”意识,感受知识经济和创新环境。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听有关“三创”教育的讲座,参观校内外发明创造竞赛的成果展览等,从而培养新生开阔的胸襟,坚定的意志,为日后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其次,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初步尝试自己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最后大四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运用和实践“三创”思维,开展“三创”活动,锻炼自己的“三创”能力。在这种的培养模式中,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这是因为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在知识、智力、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知识、智力、素质、能力是这一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大一着重于掌握基础知识,知识是开发智力,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是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促进知识的更快获取和拓展,促进智能的更大发挥和发展;到了大四,创业主体利用自身素质的潜能,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提升。而经过各种能力的优化组合,使自己的创造力也相应地得到提升,最后经过思维力和创造力的结合,就形成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创业人才。

3、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来调整课程设置,引导学生个性化选课,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以知识“整合”或“集成”的思想构建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划分

过细,偏重专业需要,知识传授各自强调课程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状况。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更新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学科的新发展,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拓宽专业面,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加强工程实际能力的锻炼。从而使学生分析、归纳、判断和知识运用能力等得到有效的培养。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一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须具备较为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

4、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其次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第三,要开展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第四,要鼓励学生创新和冒尖,施行“创新学分制”;第五,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当前高校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分数衡量教学成功为唯一标准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互动教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要充分发挥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奋进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双馨、乐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智力觉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7

关键词:美术、教师、素质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美术教师的素质就表现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开发意识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拥有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环境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素材,才能更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结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五:学习能力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8

一、 营造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氛围

我们正处于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重视科技创新时代。这是崭新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时代。时代向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同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于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执着于培养创新能力和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向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学科的倾斜,向自然科学课程侧重,向市场经济的需要关注的新特点。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对艺术教育要努力营造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氛围。

二、 融情感的“美”与“德”,培养艺术创新精神

艺术的永恒主题就是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所以,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体现出他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着重培养艺术创新精神。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来看,它需要审美素质,而通过艺术教育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在基于丰富联想的创新性方面、在与众不同的个性特殊性方面、在感人至深的愉悦体验方面,都是创造包括科学创造所需要的,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能解释为什么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会与高雅艺术有不解之缘,而有人把创新人才的最高规格概括为多功能审美型,也就毫不奇怪。

三、 借助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艺术所具有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具体可感的、非智力情感因素体验的、充满独特个性创造性的特征,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特征。艺术不仅仅是负载着文化延续与传播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批判与创新。人们可以也可能不懂艺术,但无法不感受艺术的创新精神。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非专业性的音乐、美术教育,都还明显具有盲目性特征,这与宏观教育与具体的教师素质有密切关系。了解一些肤浅的艺术知识,而且是技术知识,不是思想的、美学的、哲学的、文化史的知识,再加上掌握一些艺术方面的技能技巧,这样的的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免不了会有疏离。然而,这样的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乃至课程评价,至今还十分普遍,许多教育者以及教师可能会是艺术的专门家,但未必是教育的专门家,而艺术教育内在地蕴含着许多价值也就被掩抑了,或者忽视了。

我们在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走向文明:艺术教育研究报告》中发现,他们把艺术教育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自我表现力、适应生活等联在一起,而且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也是培养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能力。而具体目标则包括: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使学生掌握有效交流手段、向学生提供判断与评价事物的工具等等。显然,这样的目标依然具有发展性,而不是简单地为艺术而艺术。

四、改革艺术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龄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龄教育的学生。因此,传统教学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相差甚远,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一部分学生爱提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创造出适于所教对象的教法,有利于创新精神和人才的培养。如快乐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为着眼点,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享受到艺术的兴趣,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采用互动教学法:在“观摩欣赏―模仿学习―重点难点练习―综合训练―总结复习交流”进程中,师与生、生与师、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创建新工程;采用“小集体学生法”;明确目标、任务―优化组合―小组设计―集体呈现―小组学习活动―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创造、合作、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个性,提高技术、智能、弘扬艺术文化,强化技术综合素质。说到底,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都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9

1.研究缘起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

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统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础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形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第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改正策略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