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05 08:19:00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熊小琴(1983-),女,湖北黄冈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谢丹(1983-),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湖北 武汉 4304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33-02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也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今为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谓机电一体化技术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是一项集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通过为期三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践及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瓶颈所在,即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用不上,能用得上的理论知识又不知如何应用于实践,普遍动手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现象,结合目前机电一体化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具体需求情况,笔者对其主讲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尽可能地减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取舍应以够用为原则

相对于重点院校,三本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方面稍差一些,有关基础课程学得不够扎实,给本课程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

首先,作为教师要认清这种形势,在给学生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之前应先给学生定位,定位包括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及目前市场上对该专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并以够用为原则。如在讲授机械传动技术时,由于学生缺乏系统建模所需的积分变换方面的数学知识,而且已上岗学生基本上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所以就可将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学建模忽略,重点讲授机械传动系统的特性及常见机械传动系统的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又如在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时,考虑到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电机驱动控制,尤其是步进电机驱动控制,因此将伺服传动技术,尤其是步进电机伺服传动技术作为教学重点。

其次,作为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知识结构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性必然会导致参差不齐现象的出现,因此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在够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如每堂课开始时,首先给学生讲授该堂课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进行扩展,这样既可照顾到起点较低的学生又可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相比于原来单一的粉笔教学,多媒体能把现场图片、声音、动画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接受到更多信息,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尤其是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普遍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和自动化生产线(如柔性制造系统等),而学生基本未见过上述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即使有些学生见过,也应未见过其内部核心结构,然而它正是涉及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部位,那学生就无法了解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是如何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工作的。

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要想学生掌握好该课程并懂得应用该课程的知识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动化设备中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在没有多媒体之前这种展示是难以实现的,但有了多媒体之后这种展示是很容易实现的,并且是很直观的。借助于多媒体不仅可以将现实中的自动化设备搬至课堂上,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其内部结构及其工作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既有理论讲解又配有图片及动画,图文并茂,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教学效果便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再结合实体教学,教学效果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知识向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至少由五种知识体系构成,而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之前已分散地学习了该课程所包含的部分知识体系,但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将这些知识体系当中的部分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堆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因此,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讲解基本知识之外,应更多地注重讲解各部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使用所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而使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时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数控机床进行讲授,并利用实践教学时间带领学生进入机电实训室,提出与实践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并作答;又如在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时结合历年高职院校参加的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作品进行讲授,这激发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也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另外,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能力的提高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并着力使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尤其如此,对此应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同时注意联系实际讲授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且要讲透彻,整个课程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如在讲授传感检测技术时结合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系统不会用到教材编写的所有传感器, 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传感器均详细讲解并无必要, 于是这一板块的教学设置偏重于光栅、光电编码器、测速发电机三种传感器,压缩理论推导,强调三种传感器的应用及其在检测系统中的连接问题。

第二,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如实验、参观和实训等)引导学生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在学生一周的实训期内,由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布置实训任务,通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任务书让学生了解实训要求和规范,随后监控整个实训过程,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整个实训任务进行思考、研究、分析和实施,完成实训项目。规定的实训时间到,每组学生停止工作,由教师对每组实训结果进行现场公开演示、点评,根据综合表现评定成绩。通过这种公开点评的方式让各组认识到不足,形成组间竞争,促使各组不断改进技能,从而促进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教学过程中组织各类有效的教学实践,如引入集传感器技术、电子电气技术、P L C技术、装配技术、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于一体的机电一体化综合教学培训系统。学生通过机电一体化综合教学培训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各单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且还可以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训练。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实践精神,使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包括机电一体化在内的相关专业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本校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紧紧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大纲开设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综合性实验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建立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在学院内完成,且侧重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同时学生还要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铣、线切割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

三、结语

随着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要求,三本院校或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适应机电一体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针对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在教学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根据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设计出更多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应用相关的教学项目,并且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地应用这门技术,从而更好地适应制造业自动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建平.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科技,2009,(2):58-59.

[2]张平亮,辛望旦,等.高职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8.

[3]梁景凯,盖玉先.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1.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2

【论文摘 要】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其发展基础是要有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专业设置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厚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置大学科、宽口径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局面。

1.3课程体系要求

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增开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4教学方法要求

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2.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参加创新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参与时一哄而上,人数众多,且热情高涨,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五分钟热血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很多机电类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小打小闹的多,起点较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态度,达不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 经验总结的目的。这显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差距。创新理念远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说明高校在创新理念的贯彻与培养上还是欠缺力度,做得还是不够。

其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看,当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与绘图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导致基本功底不扎实,同时对传统机械方面的知识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电子、控制、软件等所谓的流行专业;二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书或老师讲授过经典的设计方法与案例,相关领域新的思想与理念很淡薄;三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能力较差。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以加强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问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的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相关的实训设备进行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3)“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尝试构建“可编程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了突出对学生在这些反映工业自动化技术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我们构建了针对这些核心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编程、调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编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诊断技术。该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识和程序操作,同时在相关专业课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场合的应用,而在相关实训模块课中学生将PLC技术综合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去。在每个实训室都有一种主要技术单元,同时,还有其它技术单元出现,宾主相拥,多次重复,但角度不同,强调的应用领域和水平不同。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刚毅,李国平.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机电模具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2]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机电工程,2005,22(12):60.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广电;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结合

一、新时期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新时期包括广电企业在内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都与企业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首先两者工作的对象都是广电内部的员工,处理的实际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影响,目的也都在于提高员工的思想修养与素质,让他们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促进广电事业的发展。新时期,广电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发展中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为之提供思想和精神上的保障和促进,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广电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广电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思想保障和政治指导的作用,也是广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当前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有人认为起到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在广电运行的方方面面,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思想方向指导的作用,因此具有前提性的作用。

其次,文化建设中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又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提高,当前企业注重文化建设,也经常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文化建设,在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过程中必将对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推动形式上的多样化和创新。

二、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一)广电自身的功能发挥需要两者之间的融合作为思想保证

广电作为主流媒体其功能就是引导社会舆论,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新时期,社会媒体多元化使得社会舆论也多元化,广电应当担负着把握正确舆论方向的职责,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扩大影响力。实现广电的功能首先要求广电主体自身要有正确的思想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方向上保证,需要文化建设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和影响力的渗透和扩大。

(二)广电事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两者之间融合提供思想引导

新时期广播电视行业的经营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转型升级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尤其是新型网络、宽带业务等的拓展,也促使广电运营进行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促进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服务的理念,只有全体员工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转变才能真正促进广电事业的转型,才能保证转型后的广电事业运营稳定。与此同时,在转型升级中,也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促进文化建设从而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三)广电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需要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思想引导

新时期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都归根结底为人才的竞争,广电从性质上来讲具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属性,因此不但要通过文化建设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日常工作中更有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纯洁干部队伍。通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文化建设的融合,促进广电员工团结一心,向着同一方向努力,必将提升广电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能力和向心力,对新时期广电企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人才保障的意义。

三、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中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

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之间虽然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但是分别属于政治范畴和文化范畴不同的领域,具体工作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以社会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而文化建设则侧重强调企业自身的精神和价值渗透,在工作主体上也分别由企业的党组织和企业管理者负责。以上区别的存在使得两者之间在开展工作中的理念指导就有所不同,因此在新时期进行两者之间的融合首先就面临着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问题,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之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联系

上文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但是在广电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实践中还没有建立起两者之间稳定的联系,工作上还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的作用并不明显。广电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以开会学习的方式进行党的政策宣传和理论学习,包括领导管理者在内对学习兴趣不高,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更不用提与文化建设之间的结合了。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缺乏学习平台

当前广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学习机制,但是文化建设始终没有具体的平台,大多数都是以业务学习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的,两者之间的结合需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实现,但是由于缺乏这样的学习平台,也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结合。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缺乏约束机制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果上以及文化建设中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这也是广电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长期以来效果不甚明显的原因之一,而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对员工的约束力不强,在两者之间融合的过程中如果还是没有约束机制作为保障效果还是无从保障。

四、新时期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

(一)树立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指导思想

在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树立统一的指导思想并在融合的过程中始终贯彻。

1、从思想政治工作中提炼统一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结合广电自身的特点从中提炼出广电自身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导思想,而作为广电的管理者应当在文化建设中树立与党组织统一一致的指导思想作为经营发展理念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培养广电发展的有效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指导思想上的优势的,同时也能够将广电经营管理者与职工联系在一起,在党组织的活动中建立沟通渠道,有利于管理者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在文化建设中进行统一思想的指导也更加有针对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结合的指导思想上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文也提到广电事业的发展最本质的竞争还是人的竞争,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对象也是人,因此一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和条件,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为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广电大家庭中获得成长。

(二)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

在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结合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关键还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积极扩大其影响,实现与文化建设的结合并形成合力促进广电事业在新时期的稳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只停留在开会学习理论的形式和内容上,要将思想政治工作c广电的新闻宣传工作、与社会活动、党建党群工作等进行融合,实现思想渗透,这样不但能够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保障,也有助于文化建设的氛围形成。此外,在结合点上还可以创新多样化的方式,例如党组织通过党员帮扶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在广电职工内部形成良好精神文化氛围,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具体工作中的结合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真正的结合。

(三)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创建学习平台

从新时期广电发展的方向上来看,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文化建设都要以业务为核心,因此在创建两者之间结合的学习平台上,要在现有学习机制的基础上向着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融合的方向上努力,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广电业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素质能力提升的渗透,注重学习氛围的培养,不断要通过学习提高素质能力,更要形成一种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在过程中实现二者之间的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结合的学习平台建设中,还应当丰富学习形式。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约束机制的创新应用

当前在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都建立有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广电文化建设也应当与时俱进,对广电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活动中的规范等进行监督和约束。监督机制的建立尤其是应用中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树立广电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起到了思想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同时在监督约束机制的推行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够起到思想保证和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对机制推行后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情绪进行关注,也有益于监督约束机制的应用。

总之,新时期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结合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做好结合工作的统筹和协调,共同致力于广电事业在新时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为广电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广电思想政治工作对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建设反过来也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我们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广电事业在新时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统一结合起来,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向心力、凝聚力。本文对广电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结合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希望广大学者继续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栎.思想政治工作与广电文化建设融合研究[J].才智,2014(04):337.

[2]吴敏秋.廉政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路径探析――以广电系统为例[J].管理观察,2016(4):36-38.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4

1.选题的依据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关注和重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问题。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连续研究了类似问题。中央这样关注和重视传媒产业体制改革的情况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是加强领导的最充分体现,是对中国传媒事业发展最鼎力的支持。

南宁的广电总局的体制改革也在这个大的范围内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也遇到了些问题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变则通,通则久。”在努力“变”的过程中,及时的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是极为重要的。如今,集团化改革、数字电视、频道制改革、扁平化管理等等新想法、新举措不断出现,如果不能了解自身,很容易就陷入盲从跟风的陷阱里。因此,本文希望能在众多的改革思路面前冷静分析南宁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和现状,清醒的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

2.参考文献

1.陈亚军.地方广电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5):80-82

2.方轶.地方广电产业发展智略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10-15

3.常虹.河南省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2006(5)

4.刘斌著:《中国广播产业制度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6.周鸿铎.广播电视经济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7.陆小华.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中信出版社,2002

8.黄勇著:《广播影视发展改革宏观思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9.喻国明著,《中国新闻业透视:中国新闻改革的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二所选论题在当前学术界研究状况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文件。由此,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开始了“以省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的产业化改革。当人们把主要的目光都放在中广、上海文广这样的大集团身上的时候,省会城市广电及地市级广电也正在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些地方广电,相对于省级、部级广电来说,实力较弱,受到的限制更多,它们在有限的地域内播出,要面对省级、部级广电的竞争,无论从资金上,还是资源上都处于劣势。在市场逐步放开的过程中,境外实力雄厚的媒介集团正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国内市场中来,虽然还只是“一丝小风”,但因为有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广电媒介的体制监管、政策建设、价值理念和技术形态正在经历着最激烈的历史性转型,一个朝向适度的市场经济和公共传媒的改革正在进行。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我国广电行业产业化的整体研究著作相当多,但是针对地方广电产业发展的论文、著作却比较少。

这方面的论文有黄升民、任鹏雁主编的《中国区域性广电媒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透视淄博广电现象》,张鲁闽、陈桂林主编的《集团化:城市电视新闻的对策》。

方轶的硕士论文《地方广电产业发展之路初探——以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为例》中结合个案分析,从当前地方广电业的业内与业外环境入手分析广电体制改革的现状,并结合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这个实际的例子,给地方广电未来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他提出现在现阶段实力还比较薄弱,竞争力不强的地方广电,提出在某些方面可以采用的策略。

郑州大学的硕士论文《河南省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新研究》结合河南广播电视业的实际,从宏观的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了广播电视的产业性质、管理体制等问题,并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对广播电视的内容、经营如何创新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中国农业大学的王莉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电视产业化研究——以湖南广电产业化历程为例》中,通过对湖南广电产业化这个个案进行分析,选择小的切入面,结合电视产业经营实例和当前面临的现状,得出我国电视产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对电视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态势做出科学预测。最后,她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结合国情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在思维和管理模式、生产和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发展策略。

在研究地方广电体制改革方面的论著比较少,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选题理由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也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的30年。1983年,中央37号文件发出以后,全国掀起了“四级办广播电视”高潮,地方市(地)、县(市、区)级电视媒体应运而生。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已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规模运营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已经组建了的也要按要求进行拆分。这就为地市级广电下一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中国的媒体改革的确已经走得相当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存在于媒体产业中的体制性、制度性与结构性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这些因素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媒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从目前各地方电视媒体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在体制机制上仍然暴露出若干不足和问题,有的已形成制约广电新闻宣传质量的提升和产业发展的瓶颈。二地方广电传媒的体制改革之路由于经费、人才等因素更显困难,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地方广电媒体的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南宁广电媒体的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文艺,作一些粗浅思考。

四论文结构、基本观点及主要内容

1.论文结构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地方广电媒体改革的现状

1.地方广电媒体的基本情况

2.地方广电媒体现状之喜

1.2.1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己成为共识,并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进行尝试

1.2.2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以人才为本,实行企业化管理

1.2.3舆论宣传和节目生产上以受众为本,力求形式多样

3.地方广电媒体现状之忧

1.3.1节目制作能力不足,频道整体策划能力有限

1.3.2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意识不足

1.3.3高素质人才缺乏,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第三章南宁广播体制改革的启示

1.南宁广电体制发展现状

3.1.1南宁广电的经营现状

3.1.2南宁广电的管理现状

2.南宁广播体制改革的启示

第四章健全地方广电媒体进一步创新改革的构想

地方广电顺应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趋势,实行产业化发展己成必然。各地方广电有充分认识自身特点,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地方广播电视总体上来说,受到地域的限制,覆盖面有限;受到政策的限制,施展空间有限;受自身实力的限制,各方面竞争力也有限。但地方广电也占据了“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对受众的亲和力方面是中央、省级广电无法达到的。

1.建立长效的学习、培训、用人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

2.坚持以岗定酬,以件计薪,薪随岗变,建立岗位薪酬机制

3.建立健全职能管理部门的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机制,强化为节目生产和创收一线服务

4.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5.跨地区联合购买制作节目与低成本自制节目相结合

6.必须进一步创新地市广电机制改革,确保转换既“换汤”又“换药”

第五章结语

地方广电面对这么多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只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六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致谢

基本观点

中国地方广电,包括省会城市广电和地级市广电,相对于省级、部级广电来说,实力较弱,受到的限制更多,它们在有限的地域内播出,要面对省级、部级广电的竞争,无论从资金上,还是资源上都处于劣势。面对这么多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地方广电只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南宁广电集团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自身得到很大的发展,其改革经验可以给其他地方广电以启示。笔者通过对南宁广电集团现状和地方广电整体现状的客观分析,发现地方广电集团的个性特点和问题。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中职;电工电子;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06-01

所谓的理实一体化即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通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使得师生共同完成学习教学实践操作,进而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交替出现的,二者之间并未存在先后顺序。其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理论一体化教学的终极教学目标即为能够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进而促进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本质即为实现“教、做、学一体化”以及“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

一、中职电工光电子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电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的内容,其中包括数字电子电路以及模拟电路等。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为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但是却忽略了实践操作,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很好地进行质疑及思考,因此,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作用,进而影响了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此方法能使得学生在电工电子课程的学习中,不但能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能将所学的理论识很好地运用在实践操作中,并且在实践中可以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进而为其今后从事电工电子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策略

1、加强教材的优化与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法模式。目前,我国一直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这样就难以根据地区差异的具体情况,编写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材,无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其传授相关的知识,因此要必须对教材进行优化与改革,各中职指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安排具有较强能力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再提倡当地比较优秀的教师参与到本地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中,这样能够有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出更加符合当地情况的教材,从而有效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中职电工电子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2、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机融合

为了可以充分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就要加强改革与创新。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胜任今后的工作,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职业技能技术的培养,要充分遵循“教、学、做”三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与教学大纲,以就业作为根本目标,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与训。使其掌握更多的专业技巧,进而能充分满足今后的就业需求。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岗位实际经验,而且要充分注意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为其提供更多在企业实践与学习的机会,进而熟练生产一线的操作过程。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掌握实践技巧,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出更多双师型的教师。以往教师只是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与培养学生,使得学生真正地学好电子电工课程。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为教师培养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使其参与到企业内部进行训练。从而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技能,掌握更新更先进的专业知识,并且实现技术与知识的统一结合。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技术工作人员入校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4、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中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合理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应用现场参观法以及实体模型教学法等,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电子电工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配备的实物以及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电动机的基本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以视频等更多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在实习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路设计,例如收音机开关组装等,以此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有效提高中职电工电子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的电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机械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72-02

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与体系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高低。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机械行业中广泛应用,现代机械产品从结构、性能到应用水平都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结构上已出现机械、电子、计算机并存的局面,性能更加优越、可靠,功能更趋完善、实用,而机械制造过程更是向优质、高效、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及低耗的先进制造系统发展。

一、必要性

作为为机械工业输送新型机电产品与系统设计、制造人才的高校,其相应专业的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十分迫切而必要。教育部颁发的新专业目录已将原有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机械电子工程”等合并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即“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由于专业名称加上了自动化,因此,本学科除机械外,必须增加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电”方面的知识。“机”与“电”是共同支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两大支柱,“机”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则是信息、控制、计算机的集合。机电一体化是机械业繁荣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机械学科专业调整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优化机类课程,拓宽电类知识,强调机电结合。

相对于机类课程来说,电类课程设置较晚且尚不全面。主要表现为:知识点不清晰、设置不合理、重复内容多、教学课时不科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很多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未开设;另一方面是很多课程之间重复太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学生很难将学得的有限电类知识灵活运用到机械设计与制造中,以解决机械行业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设备或系统的技术问题,更难胜任机电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和新型机电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故原有电类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均需做全面改革,并始终密切结合机械技术,使之服务于机械、应用于机械、融合于机械。为此,应重视电类课程建设。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机械类专业电气方面的主干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原理与应用等,其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很强。涉及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教学和课程(毕业)设计等诸多方面,如何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正确处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创新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通过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通过对电类课程的优化和整合,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限于篇幅,本文只对三门课程作论述。

《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难、知识点多而学时少,仅靠课堂教学和实验室中做较少的实验,不仅对所学内容不易消化吸收和巩固,尤其要掌握好一些难点、重点内容就更不容易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教科书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还有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仪器等,这已不再适应信息社会对《控制工程基础》教学的要求。

目前,该课程我校尚不具备进行较多实验的条件,如果仅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照搬教材进行教学,还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MATLAB以及Simulink工具对所学内容进行可视化仿真演示能够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针对实验仪器套数和个数的不足,我们采用LabView虚拟仪表为工具,建设虚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控制系统教学实验。这样既节省了实验设备和资金,又创造出一个适于个体教学、利于因材施教、启发思维、灵活机动的学习环境,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电机拖动》是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强的电类专业课程,在机电行业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然而,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其一,目前使用的教材过多介绍繁琐的理论推导、复杂的理论计算,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多;其二,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仍偏重理论,实践环节少,或不成体系;其三,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即理性与感性认识不相融,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针对上述特点,我们采取如下改革:整合教材内容,精简理论,重点讲解与精讲相结合。电机是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统称,是一种能量变换的电磁装置。作为拖动装置,电动机在工农业中应用极为广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了解掌握电动机的应用及其维修,必须掌握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和运行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目前教材中过多、复杂、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多的理论推导及计算,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删减。例如,删除电力拖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计算;要大量增加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电机起动、制动、调速的电气控制线路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解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精讲电机的起动、调速、制动工作控制原理,并且要细讲、精讲、展开讲,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校内掌握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知识。力求叙理简明、概念清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对于培养机电专业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精选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内容,针对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为此,我们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补充到教材中,整合知识结构,淘汰已陈旧的知识,确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可以纳入教材的最新知识,将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及时地、恰当地引进课程中;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学习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又能面向实践,面向工程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体系改革应朝着综合性、多样性、机动性和灵活性方向发展,精简压缩必修课程,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加大文、理、工、管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弹性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三、改革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积极进行实验实习教学研究,不断改进实验实习项目和内容,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逐步用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实习项目取代现今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简单验证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将对电学类课程的实验全部单列,实行实验教学课程化,实现了实习教学系统化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克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冲突的弊端。在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中,精简了验证性实验,增添了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堂上,实验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和具体的技术指标(个别题目可以给出原理图),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元件,并在面包板上搭接电路,测量出实验数据后自己总结实验结论。实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要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和结果,指导学生少走弯路。

四、结 论

通过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经验,达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晓燕、王虎符、李德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类课程新体系的研究.机械工业高校研究,2000.(4):50~60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 培养模式

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的快速发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正在以其显而易见的优势和速度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带来会计业界理论与实务的大变革。然而专业人才的匮乏,始终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成为高职高专教育当务之急。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几个特点。

1、规模庞大,专业设置重复率极高

上世纪90年代,财政部在《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全国会计类院校纷纷开办会计电算化专业,几乎所有的会计类专业必开电算会计课程。专业设置的重复率之高几乎可与基础学科媲美。客观地说,这些做法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广大会计类人员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电算化知识普及。

2、特色平淡,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从表象来看,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颇为繁荣。但随着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的检验,当初一味追求的规模至上的粗放式办学模式日渐显露弊端。由于大多数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与普通的会计专业几乎没有区分,通常是在常规会计课程基础上加上电算会计课程或者电算实训即万事大吉。当用人单位满怀期待专业人才能深入实践解决电算系统维护或熟练运用财务软件时,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势而不知所措。于是一部分学校减少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招生规模更有甚者迫于就业压力取消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这进一步暴露出当初办学的盲从性和随意性。

3、过程简化,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

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使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但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很多学校设置的会计电算化课时偏少,任课教师计算机技术的总体水平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关系密切的过程或章节往往被省略或简化。此外教学手段也需要完善,由于电算化教学对于教学设备和软件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学校受制于此,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原本生动和形象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呆板的描述,无法与电脑加投影仪等先进手段所带来的效果相提并论,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新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市场和商品市场越来越国际化,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本文针对上文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如何创新思路,构建“以专业特色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过程控制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1、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进行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应根据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构建以培养学生进行会计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以训练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前提,以训练学生的实际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操作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电算化信息系统分析与维护能力为特色的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最终造就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具有计算机和会计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2、能力培养至上,控制贯穿始终

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抓住能力培养这一根本,将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始终。

(1)建立“三层”能力培养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层次。通过三层次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得到系统提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掌握凭证、账薄、报表编制原理。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进行Word、Excel、Internet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掌握企业要素核算、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资金管理与项目决策、税收实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及外部审计方法等。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常用财务软件操作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进行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综合应用实训,模拟财务科的会计工作岗位训练。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熟练使用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

(2)做好事先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改进工作。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事先规划环节中,首先应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需求状况和岗位能力需要状况,为日后科学培养人才提供依据。其次要明确制定上文所述的培养目标,使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紧密围绕目标进行。最为重要的是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和专业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①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体系。一是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课程子系统,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二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课程子系统,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编程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软件应用等。三是基础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课程子系统,包括: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名著选读、社会调查、外语听说训练、文献检索等。②建立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一是会计核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成本会计实训教学、财务管理实训教学、会计手工综合实训教学、会计电算综合实训教学和计算机系统装配和维护教学来完成。二是会计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认识实习、暑假考察、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作业等教学环节来完成。

(3)立足事中控制。①搞好配套教材建设、审查教材的内容。一本优质适用的教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顺畅,使教学效果倍增。应选购具有前瞻性的、编排精心合理的教材。对于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应根据课程体系设置编写针对性强的电算化教材和实训资料,但可用性要强。

②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一般存在有“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内容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以及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笔者认为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一是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本部分内容是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基石,专业性较强而且相对枯燥乏味,应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要从教学设计的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制作、使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比较直观、形象地进行演示,同时还可配以同步声音、动画、软件具体界面等,这样课程内容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此外以“黑板+粉笔”方式为辅,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经板书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和层次。二是财务软件应用部分。本部分内容是电算化原理部分的应用,通常在机房里进行。应采用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及网络(Network)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流程和讲解重要的界面,然后通过网络系统向学生传递备份的练习账套,让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自行练习操作。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既可总结性地讲解也可个别辅导。三是会计电算综合实训部分。本部分内容以学生为主导,全程动手操作,教师不必参与太深。但是对于学生操作结果的评价是否科学公平则是关键。应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利用一些网络教学软件收看学生完成的账套,在线评阅打分,既减轻工作量,又公正合理。当然,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去学习、更新相关知识,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吸引力,促进教学概念与形式的更新,引起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的变化,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与水平。

③改革考试方法,推进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专业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以概念性理论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相关考试改革。一是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会计电算化原理课程可继续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以免放松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求;财务软件应用课程则应采用期末上机测试的办法,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计电算综合实训建议着重过程考核,综合考察学生的组织纪律、团队意识、职业态度及综合技能。二是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考核范围。要求学生毕业时取得一个毕业证和多个职业技能证书。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含初级会计电算化),鼓励学生获取《用友软件应用能手证书》、《全国ERP信息化工程师证书》。拿到相关证书者可获得一定的学分。三是改革毕业考核方案。毕业考核将原来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调查报告。设计或调查内容完全与会计岗位核算与管理相联系,直接与上岗就业接轨。

④加强事后总结改进。我们应按现实条件变化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根据会计电算化及财务软件发展情况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该专业建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更是不断迈进的过程,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和奋进。

参考文献

[1] 谢明: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的几点看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 赵馨燕、何美武:论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3] 黄正瑞、黄微平: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与内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 培养模式

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的快速发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正在以其显而易见的优势和速度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带来会计业界理论与实务的大变革。然而专业人才的匮乏,始终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成为高职高专教育当务之急。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几个特点。

1、规模庞大,专业设置重复率极高

上世纪90年代,财政部在《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全国会计类院校纷纷开办会计电算化专业,几乎所有的会计类专业必开电算会计课程。专业设置的重复率之高几乎可与基础学科媲美。客观地说,这些做法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广大会计类人员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电算化知识普及。

2、特色平淡,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从表象来看,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颇为繁荣。但随着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的检验,当初一味追求的规模至上的粗放式办学模式日渐显露弊端。由于大多数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与普通的会计专业几乎没有区分,通常是在常规会计课程基础上加上电算会计课程或者电算实训即万事大吉。当用人单位满怀期待专业人才能深入实践解决电算系统维护或熟练运用财务软件时,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势而不知所措。于是一部分学校减少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招生规模更有甚者迫于就业压力取消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这进一步暴露出当初办学的盲从性和随意性。

3、过程简化,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

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使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但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很多学校设置的会计电算化课时偏少,任课教师计算机技术的总体水平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关系密切的过程或章节往往被省略或简化。此外教学手段也需要完善,由于电算化教学对于教学设备和软件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学校受制于此,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原本生动和形象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呆板的描述,无法与电脑加投影仪等先进手段所带来的效果相提并论,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新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市场和商品市场越来越国际化,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本文针对上文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如何创新思路,构建“以专业特色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过程控制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1、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进行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应根据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构建以培养学生进行会计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以训练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前提,以训练学生的实际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操作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电算化信息系统分析与维护能力为特色的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最终造就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具有计算机和会计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2、能力培养至上,控制贯穿始终

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抓住能力培养这一根本,将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始终。

(1)建立“三层”能力培养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层次。通过三层次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得到系统提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掌握凭证、账薄、报表编制原理。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进行Word、Excel、Internet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掌握企业要素核算、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资金管理与项目决策、税收实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及外部审计方法等。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常用财务软件操作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进行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综合应用实训,模拟财务科的会计工作岗位训练。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熟练使用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

(2)做好事先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改进工作。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事先规划环节中,首先应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需求状况和岗位能力需要状况,为日后科学培养人才提供依据。其次要明确制定上文所述的培养目标,使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紧密围绕目标进行。最为重要的是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和专业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①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体系。一是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课程子系统,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二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课程子系统,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编程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软件应用等。三是基础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课程子系统,包括: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名著选读、社会调查、外语听说训练、文献检索等。②建立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一是会计核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成本会计实训教学、财务管理实训教学、会计手工综合实训教学、会计电算综合实训教学和计算机系统装配和维护教学来完成。二是会计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认识实习、暑假考察、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作业等教学环节来完成。

(3)立足事中控制。①搞好配套教材建设、审查教材的内容。一本优质适用的教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顺畅,使教学效果倍增。应选购具有前瞻性的、编排精心合理的教材。对于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应根据课程体系设置编写针对性强的电算化教材和实训资料,但可用性要强。

②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一般存在有“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内容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以及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笔者认为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一是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本部分内容是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基石,专业性较强而且相对枯燥乏味,应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要从教学设计的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制作、使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比较直观、形象地进行演示,同时还可配以同步声音、动画、软件具体界面等,这样课程内容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此外以“黑板+粉笔”方式为辅,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经板书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和层次。二是财务软件应用部分。本部分内容是电算化原理部分的应用,通常在机房里进行。应采用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及网络(Network)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流程和讲解重要的界面,然后通过网络系统向学生传递备份的练习账套,让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自行练习操作。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既可总结性地讲解也可个别辅导。三是会计电算综合实训部分。本部分内容以学生为主导,全程动手操作,教师不必参与太深。但是对于学生操作结果的评价是否科学公平则是关键。应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利用一些网络教学软件收看学生完成的账套,在线评阅打分,既减轻工作量,又公正合理。当然,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去学习、更新相关知识,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吸引力,促进教学概念与形式的更新,引起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的变化,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与水平。

③改革考试方法,推进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专业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以概念性理论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相关考试改革。一是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会计电算化原理课程可继续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以免放松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求;财务软件应用课程则应采用期末上机测试的办法,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计电算综合实训建议着重过程考核,综合考察学生的组织纪律、团队意识、职业态度及综合技能。二是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考核范围。要求学生毕业时取得一个毕业证和多个职业技能证书。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含初级会计电算化),鼓励学生获取《用友软件应用能手证书》、《全国ERP信息化工程师证书》。拿到相关证书者可获得一定的学分。三是改革毕业考核方案。毕业考核将原来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调查报告。设计或调查内容完全与会计岗位核算与管理相联系,直接与上岗就业接轨。

④加强事后总结改进。我们应按现实条件变化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根据会计电算化及财务软件发展情况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该专业建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更是不断迈进的过程,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和奋进。

【参考文献】

[1] 谢明: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的几点看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 赵馨燕、何美武:论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3] 黄正瑞、黄微平: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与内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机电一体化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文化自信

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为了使我国电子商务继续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等道德素养。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将会是我国未来电子商务事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挖掘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并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育德育人同向同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因此,充分把握好机遇期就需要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特点开展创新型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就需要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拥有文化自信,更需要带着普惠的思想帮助别人,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但是现状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存在严重的重育“才”轻育“德”的现象。在此模式下,学生专业素养虽不断提高,人文家国情怀持续减少。因此,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合理嵌入思政要素,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才能培养出有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自我决定理论以一种动态、转化的视角看待动机,并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可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该理论指出当外部环境提供正向支持性的信息,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动机的内化过程就会被启动,最终能够有效的促进个体的某种特定行为。自我决定理论既强调个体动机自主性的重要性,又指出外部环境对自主性的影响,这给予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外部环境使得学生形成受控动机,而后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实施满足学生的三个基本需求激发受控动机内化,最终形成自主性动机,形成具有自主性和持续性的思政学习行为。因此,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和课堂组织方法设计中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以专业知识作为载体,合理嵌入思政元素,实现“才”与“德”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最终达到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

1.1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分析并建立电子商务专业课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联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继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拟从下层面建立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联系。

1.1.1创新精神电子商务自产生之初到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商务模式、物流配送模式、在线支付方式等经历多次更新升级,新的模式代表着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也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空间。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进步、完善,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在电子商务的运营、服务、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是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电子商务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中分析电子商务模式以及供应链的创新与更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2家国情怀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振兴乡村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成为重要手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美团等都参与扶贫项目,投入大量物力与人力并取得了成效。在电子商务领域,“家国情怀”体现了将个人成就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在《物流管理》《商务模式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中分析农村物流、生鲜物流、农村电商模式等内容过程中利用案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命运融合在一起。

1.1.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它展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伦理与价值取向。首先,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无纸化办公、仓储和办公空间的减少、供应链的缩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降低了能耗。其次,电子商务也推出了闲鱼、转转等平台,推动了二手市场的发展,延长商品的使用。这些体现了电子商务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统一。但是,电子商务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为了实现低成本并高效益的物流而大量使用纸质包装,这些造成了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积极践行绿色环保理念,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合作开展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推广使用循环包装袋、环保快递箱等,提高资源复用率。因此,在《电子商务概论》和《物流管理》课程中可以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1.2以学生为本,教师是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政学习的自主性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外部环境提供正向支持性的信息,个体的三种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动机的内化过程就会被启动。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为本,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群体特色,了解他们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期望和诉求;同时,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把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作为价值的引领者,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意识,在各项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关注道德教育资源,把德育教育自然渗入课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依据基于上文提出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路径,本文依照教学过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2.1明确课程中的思政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确立的思政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标准。思政目标的确定确立了价值塑造在课程中的地位,对于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合理安排有机融合;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从外部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动机,为进一步结合教学过程的实施实现动机的内化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通常,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电子商务教学内容,确定有关价值引领方面的目标,将此作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目标。例如,对于“运筹学”,运筹学学科起源于并发展与西方国家,但是,运筹学思想的应用在我国古代并不罕见,如我国的《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体现着运筹学的思想。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可以确定思政目标为:发现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筹学思想。

2.2多样化教学方式,知行合一

课堂教学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基本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避免照本宣科,可采用问题驱动或者案例驱动,将理论知识点和思政资源融合其中,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以及探究式学习。以“电子商务概论”中的“订单履行与物流配送”内容为例,在讲授时以京东农村电商为案例,介绍京东电商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分析农村电商的困境,以及京东如何解决商流和物流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将物流配送的基本知识在讨论中传授与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结合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设立相关专题,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沿知识,并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点评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梳理内嵌的知识点并探讨思政元素,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以上文提到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筹学”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立专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献、书籍(《孙子兵法》等),通过学生分组报告将我国古代运筹学的思想与近现代运筹学的发展进行分析和了解。

2.3用多元评价体现课程思政效果

以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不能以数量化的成绩化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将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纳入考核体系,实行全方位考核。对于思政内容的考核,应避免学生以应试化的态度学习,重点度量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可利用心理学领域的方法。依据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利用问卷或实验等方法设计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等方式,制定出理论知识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更为系统的评价指标,充分反映学生成长情况,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以上文中“电子商务概论”中的“订单履行与物流配送”中确立的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为思政目标为例,可采用以下方式考核。首先,利用国内外被验证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测量量表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在课程的始末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以统计分析软件为工具,分析课程前后学生的变化,以此来衡量课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