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染病管理制度集锦9篇

时间:2022-09-29 03:35:12

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1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10、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2

为加强我院传染病分类防治工作,提升我院卫生应急能力,根据《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督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院对全院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1、领导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的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对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医院成立有传染病自查小组,自查成员由分管院长及各临床科室主任及预防控制科负责人组成。自查组成员严格按照我院传染病自查制度开展工作;成立重大传染病后勤保障组,具体负责各类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各种治疗药物、诊疗设备、车辆等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制度健全

医院制定有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消毒制度、传染病隔离制度、传染病报告知识培训制度、门诊日志登记管理制度、发热门诊管理办法等。做到了对传染病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通知精神,我院认真开展预防传染病工作,现将我院传染病工作自查情况汇总

如下:

(一)、高度重视,成立组织。

认真落实上级预防传染病有关会议、通知精神,做到上行下达,不折不扣。我院根据情况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制定了预防传染病应急预案,成立了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朱兰,副组长:李红群,成员:王华清、黄贯松、罗巡、吕兴涛、罗桂芝及各科室负责人。领导小组对各项应急工作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及时监督落实,切实做到对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转诊、”的原则。

(二)、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检查落实。

1、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在我院一旦发生流行性疾病时,就必须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及时有序地把疫情报告上级,力争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不瞒报、不谎报、不漏报、不迟报,确保疫情准确无误地上报,并做好记录。

 2、建立和加强检查制度。首先检查有无发热现象和其他异常症状,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并作检查记录和疾病记录。

 3、进一步做好社区传染病预防工作,确保预防措施落到实处,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防止传染病蔓延。

 4、加强我院的消毒隔离工作,制定消毒隔离制度,社区所有需要消毒场所都要专人负责。

三、人员职责

从领导到传染病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作到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职责分明。对疫情报告、疫情登记、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疫情管理检查、传染病疫情资料建档、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均有专人负责,对疾病预防控制科及其相关人员、发热门诊、医生制定了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

四、人员培训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报告;改进措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R8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62-01

为提高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对2009――2013年医院传染病迟报率及漏报率进行连续性监测,将采取改进措施前后迟报率及漏报率进行比较并评价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3年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共3593例。

1.2 方法

由专职疫情报告人员1次/d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放射和检验科阳性结果登记、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登记以及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核查统计。

1.3 评价标准

按照《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诊断为依据,超过传染病规定的上报时限为迟报病例,凡在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登记簿和网络记录中无记录的为漏报病例。

2 结果

2009――2011年传染病迟报率平均为30.41%,漏报率平均为25.68%;2011年12月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后,医院传染病迟报率及漏报率明显降低,2012――2013年迟报率平均值下降至0.84%,无1例传染病漏报。见表1。

3 讨论

传染病迟报和漏报均可能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引发医院感染,所以医院传染病的迟报率和漏报率,是衡量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工作中笔者发现我院传染病迟报、漏报因素有:(1)管理组织和制度不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无专职人员固定管理,加上有关传染病制度不健全而导致迟报、漏报。(2)医师责任心不强:各科室医师不能主动去核查放射科或检病科的阳性结果,导致部分传染病阳性结果未及时发现而造成漏报;预防保健科虽每日对漏报医师及科主任进行电话通知要求补报,但个别医师不重视导致漏报、迟报;医师填卡字迹潦草、内容不齐全使传染病报告卡未能准确上报。(3)疫情网络直报流程不畅。

3.1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原因,自2011年12月我院开始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3.1.1 健全制度

健全传染病管理组织完善管理制度。院领导高度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新调整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传染病应急救治小组等管理组织,分工明确。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重新完善了一系列传染病管理制度,如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等,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

3.1.2 强化培训

疫情报告是防疫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为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控意识,医院感染控制科重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并执行培训签到制度。

3.1.3 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门诊各诊室及临床科室使用医院设计的传染病报告及监测系统,在每个医师工作站,嵌入传染病报告卡,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流程。规范传染病诊断:医师诊断传染病时必须录入ICD―10编码,使系统自动弹出传染病报告卡,要求医师上报,如医师不按标准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工作站将实行拦截功能,无法进入下一个工作界面。解决了手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弊端,提高报卡的质量,确保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1.4 持续改进环节质量管理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监测,是预防与控制医院传染病的重要环节。我院采用调整改进工作方法和程序,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预防保健科疫报员每天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接收全院网络传染病报告卡,审核卡片录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检查门诊日志情况、出入院登记情况、传染病报告登记情况,传染病报告登记必须与辅助科室的阳性结果登记情况相符合;每周由预防保健科管理人员对门诊、住院传染病报告情况、辅助科室的阳性结果登记及反馈情况进行自查;每月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成员组织1次检查分析;每月对传染病报告卡资料进行1次全院疫情动态分析,及时掌握疫情发展动态;每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织1次对全院传染病报告情况的讲评,了解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漏报情况,对漏报病例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存在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情况,使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持续改进。

3.1.5 奖惩严明

在检查中发现传染病漏报、迟报、瞒报、谎报以及报告卡填写不符合规范的,给予院周会通报及扣分处理,与个人及科室绩效工资挂钩,增加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重视。

3.2 效果评价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成效。我院自20011年12月改进以上措施后,经过近3年的实施,收效好,降低了传染病迟报率,基本杜绝了传染病漏报情况。从传染病迟报率及漏报率监测结果显示,2012――2013年平 均迟报率、漏报率明显低于2009――2011年,而且2012――2013年医院传染病漏报率连续为0。我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得到落实,使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医疗机构疫情网络报告的专业指导机构,须动态了解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通过网报内容、现场指导、医务人员培训考核、漏报调查、定人定岗、奖惩制度等等综合手段,切实提高辖区医疗机构的疫情网报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桂香,王月英.院内传染病漏报因素分析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8,31(2):170.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4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同时新发的传染病却不断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相继出现新发的传染病有30多种。虽然传染病的威胁在20世纪40年代后曾一度大幅降低,人类已消灭控制天花、脊髓灰质炎,但到8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SARS则是21世纪第一种严重的新的传染性疾病。另一方面,肺结核等传统传染病又有所抬头,肝炎现在依然流行很广,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到传染病的传染程度及危害程度。传染病的疫情最易引起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传染病的威胁仍然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问题,新发和传统传染病的再肆虐对人类的危害和威胁是不可掉以轻心。

传染病发生原因各种各样,而医院内交叉感染则是引起传染病爆发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20世纪几次较大的流感爆发流行,主要都是通过医务人员为传染源引起传播的,这次SARS的流行也一样,表现为医院聚集性,家庭聚集性。近年来,综合医院的传染科基本已消失,使得医务人员放松了对传染病的警惕。疫情发生后,有些医生没有穿防护服,甚至基本的消毒隔离手段都没有实施。部分医务人员包括医院领导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对隔离、消毒、无菌操作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在SARS疫情发生时,从最初的自我保护不力到后期的过度防护,都说明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还未到位。

因此,加强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要对可能的传染源采取隔离措施,切断任何可能的传播途径,严格落实消毒管理制度,保护易感人群,培训医务人员。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现代医院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并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增强责任意识,以适应传染病爆发和救治的需要。

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措施

这次SARS爆发后,各级医疗机构都特别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的医院把曾经科归属在其他科室的感染科独立出来,增加了设备,加强了队伍建设,增加了经费支出,尽力满足感染控制工作的各种需要,极大地推动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向前迈进。但是,由于医院感染工作管理基础薄弱,还有一定差距,还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不断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因此要在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2.1领导应重视感染管理工作

部分医院领导重治轻防,只注重医院的经济效益,认为医疗设备可以为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投资多少都行,而购买必要的消毒灭菌设备却不愿投资,认为是不必要的投入。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世界医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开展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学专业的教育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健康的当务之急,医院的各级领导均应接受医院感染管理学的教育,从医院感染发生的历史、造成的危害、流行特点以及医院感染的现状来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医院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安全最重要的一环,才能较好的完成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的重任,这也是保证病人和医护人员不发生或少发生交叉感染,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

2.2迅速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各级医院控制感染的工作主要由医疗、护理等非专业人员负责。从专业角度看,其知识结构存在天然缺陷,对预防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对控制感染提不出专业的建议。部分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归属于防保科、护理部等,由于从属某一部分工作,工作不被重视。当前医院感染科的工作还停留在统计感染发病率,做一些消毒效果评价,对医院的建筑设计、抗生素药品采购使用、医院管理中的感染控制等重大问题,作用十分有限。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数量不够,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培训,更换频繁。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感染管理人员应时刻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牢记自己的职责,从多种渠道学习和掌握感染管理知识。医院感染管理专家组应负责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开展对医务人员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对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和病区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的检查、监督和效果监测。专业人员应懂得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哪些,医院的建筑布局是否合理,感染的重点部门在哪里等等。综合医院传染科的建筑要与普通病区有明显的隔离带,要有与其它门诊相隔离的独立门诊;病房的设计要按照传染病人救治、隔离的有关要求建设,病区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病房开辟清洁通道和污染通道,标志醒目;对各种污染物分类包装,日产日清。同时,还要加强医院对感染的监测工作,通过定期监测,掌握医院感染概况、易感因素、传播环节等,经常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避免医院成为新的传染源。

2.3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我国有许多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国家标准。这些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使医院感染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每个医务人员都应该掌握,并且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安全行医,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和患者的健康不受伤害。

2.4加强与感染有关的各种管理

对重点科室、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医疗废弃物、污水以及抗生素使用管理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要定期进行质控检查,定期在医疗质量上反馈感染方面的工作近况、消毒效果评价,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染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如一次性用品的管理,从进购、储存、发放以及使用后的处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监督与感染相关的重点部门如发热门诊、传染病房、ICU、手术室、检验科等管理制度落实、消毒管理及日常防护;督促正确使用抗生素,定期进行使用率监测和临床使用考核,重视抗生素的选用、联用、药物配伍和疗程等;规范管理医疗垃圾集中回收,尤其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废弃物等必须进行严密消毒,然后才能处置;定期监测医院污水,达到有关国家标准后才能排放;加强隔离防护措施,严格管理探视者、病人和疑似病人,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字】社区医院;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3)05-0893-01

传染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疾病。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以前某些已经基本绝迹的传染病又有死灰复燃之势,而新的传染病又时有发生,如艾滋病和SARS等。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强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传染病管理相关工作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全面提升医院传染病管理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通过抓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控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传染病的流行态势,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将传染病控制在一定水平,把暴发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我院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所属街道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源地管理。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均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1.2传染病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动员协调等,我院对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进行配合。

1.2.1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发现、报告和调查处理。

1.2.2落实消毒和人员防护工作,制定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

1.2.3制定腹泻病监测制度,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开设肠道门诊,对所有首诊的腹泻病人做登记,上报区疾控中心,为其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基础。

2 加强领导和检查督导,杜绝疫情漏报、迟报。

2.1 中心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传染病疫情负责人,每日从门诊日志和化验单中筛查阳性患者,力争从多个环节入口杜绝传染病漏报。

2.2 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作

对阳性患者,门诊医生和化验室、影像室都要做详细记录,并将记录及时反馈给传染病负责人。传染病负责人对上报的阳性患者逐一核查,做好核查上报工作。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策略

成立了应急反应领导小组,组建专业技术队伍,针对当地传染病流行特点进行模拟演练,为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 加强传染病学习,做好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

4.1 针对各种传染病发病季节、传播途径等特点,定期组织职工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4.2积极在社区开展重点和多发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宣传。通过门诊、电话、入户、电子屏幕、发送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5 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化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5.1 对疫情防控网中提供的所有患者全部实行隔离治疗,病情轻者居家隔离,病情重者转医院住院治疗。

5.2 对居家隔离患者,社区医生视病情轻重给予不同的监测,管理原则如下:

5.2.1关注管理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2.2高度关注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2天一次上门服务,告诉患者病情出现波动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2.3重点管理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2天一次上门服务,告诉患者病情出现波动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及早联系专家组对患者进行诊疗,并建议住院治疗,如专家组同意住院治疗,需与定点医院办理好病人交接手续。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3督导学校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预防控制

传染性疾病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不能忘记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风暴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了传染病的暴虐,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治、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 传染病报告管理 

1.1 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传染病报告一条龙工作程序:“一填写、二收取、三查对、四直报、五登记”。即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核对无误后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疫情登记。传染病报告管理不能坐、等、靠,必须主动监测。

1.2 建立传染病自查制度及防止漏报制度。充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1]医院应健全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网络明确各级各位职责,使各级人员重视医院感染[2]。专职每天深入检验科及影像中心查看阳性结果登记本,掌握第一手疫情监测信息,堵截漏报于当日,并根据阳性结果,找到开据检查单的医生,由医生根据临床做好的传染病诊断进行传染病报告。

1.3 及时收集卡片,接到门诊或临床科室的电话通知后,疫情管理员要及时去收取传染病报告卡,认真核对。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时,要进行“三查九对”。三查:卡片填写是否完整准确;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准确;卡片是否与各种登记相符。九对: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发现问题及时请医生改正,以保证报告质量。确保门诊初始工作,加强对门诊日志填写质量的管理,要求凡初诊患者一定要详细登记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特别对疑有传染病或发热待查的患者。以及时发现疫情做到“五早”。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管理,为疾控部门提供了疫情信息,完成了传染病管理的第一步。传染病报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1 专职人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管理。如口腔科器械繁杂,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加强对口腔科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的监控。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制定“口腔器械清洗、消毒操作流程”,首先对手机、器械进行收集及分检,及时用酶洗或流动水彻底清洗擦干,对能耐高温的器械必须采用小包装形式高温灭菌,对不能耐高温高压的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浸泡时间大于10 h,物品必须完全浸没,并登记浸泡的起止时间,器械从消毒液中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使用中的消毒液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这样可大大降低口腔科发生交叉感染。

2.2 加强传播环节的控制。医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传染患者接触的环境、产生的分泌物等相关,我们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双向防护,切断传染患者的传染途径。加强季节性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发热门诊院感控制措施的督查,及时转诊,杜绝传染病蔓延。

2.3 加强科室间信息共享,感染专职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确定传染类型和隔离种类,指导科室根据个案病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建立计算机监测系统[3],感染管理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医院的一个执法部门,感染管理科对全院医疗安全起着很正要的作用。

2.4 加强总结和培训,每天对出院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监测;每月对环境、医务人员手、空气等进行卫生学监测;对院内感染日常监测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反馈,总结各项工作实际效果,找出在管理控制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对全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及时培训,及时评价整改效果。

总之,通过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每天自查和追踪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或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院感科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把传染病的报告管理与预防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疫情管理员为疾控部门做好监测的同时,也能为本院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达到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午声,薛凌波,缪慧英.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路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35-236.

[2] 李颖.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基础医学论坛,2007,11(3A):283.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7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机体后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该类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且暴发流行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一直未停止与传染病的斗争。20世纪以来,抗生素、化学疗法、计划性疫苗等实施,传染病的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部分传染病如麻风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等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慢性传染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但随着环境污染、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更加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仍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及新的传染病出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基本会出现1种或几种新型传染病,目前已确认40多种。由于传染病致死患者占各种疾病致死患者的25%,其仍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传染病的防控是全社会的责任,需多部门合作,全民共同参与,医疗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传染病的监测、治疗、感染控制、预防性服务等工作,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1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近年来,性病、结核病等过去已控制的传染病的又开始传播,SARS、埃博拉、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出现,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高发,增加了人类对传染病的防控难度。国内医疗机构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传染病管理,提升医院和医生的传染病应变能力。①构建完备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为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管理工作,解满霞等[1]认为应成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包括行政管理、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科、感控等部门负责人)、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科室组成三级管理网络,设立专门办公室统筹负责传染病防控工作,随时收集意见和建议,定期总结防控经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科室成立质控小组,负责检查、督导各项制度落实情况。②健全制度。许多国内学者认为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完善医院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操作规范、流程,且应简便、操作性强,包括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管理、职业暴露处理、环境清洁消毒等,并真正落到实处,以制约和规范医务人员的相关行为。③严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承担管理、监督等职能,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监测网络的成立、调配防控物资、动员医院全体人员参与传染病防治,使传染病能得到及时、规范治疗,尽快消灭传染源,阻断其传播,达到在医疗机构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根本目的。有调查显示[2-3],部分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相关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且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仅在正常状态下发挥其相关职能,还应发挥在突发事件中具有疫情第一知情权、制定各类应急处置预案、指导监督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制定操作规程、感染信息的职能,并与其他科室密切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传染病管理体系与防控联动机制可降低传染病在医院的传播。首诊医师在发现疑似患者后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将患者就地隔离,上报医务科、感染控制科等相关科室,并邀请发热门诊医师会诊。感染控制科边流调边防控。确诊后传染病病例后,由医务科评估后给予隔离治疗或协调转院。感染控制科对患者滞留区域进行消毒防控。医务科将患者及密切接触者信息上报院部领,为医院制定早期防控医院传染病流行措施提供依据,信息科负责网络直报等。③提高认识。毛青等[4]认为各级医院是发现、隔离、治疗患者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最前沿的医疗机构,处于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是传染病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级医院对防控传染病的认识不同,导致相关设置也存在差异。吕小芳等[5]对60家三级综合医院、137家二级综合医院、4家传染性性疾病专科医院的调查显示,其感染科设置率分别为65.00%、49.64%、100.00%,感染科具备负压房间的比例分别为21.67%、3.64%、75.00%,独立发热门诊的比例分别为95.00%、80.29%、100.00%,感染科具有高级职称和学历的人员也也存在差异,以三级医院最高,二级医院最低。感染性疾病科室作为筛查和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科室,还应进一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和医疗质量控制。马丽平等[3]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公共卫生职能现状进行调查,相关医疗机构在应承担的传染病报告和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健康教育、免疫预防等方面与落实情况差异明显,其存在经费补偿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缺乏、信息化发展滞后、从事相关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等现象。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④优化实践。毛青等[4]认为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和医院传染病管理,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更好地履行医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责任和义务。

2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角色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防控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功能决定了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较多。

2.1医疗机构是防控传染病的前哨

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多会选择综合医院、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就诊,在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后由就诊医疗机构转诊至传染病医院或医疗机构传染科进行治疗,患者一般不会到疾病控制机构寻求医疗帮助。因此,医疗机构是首先接触和发现传染病患者的第一现场,也是最前沿阵地。

2.2医疗机构是防控传染病的主力军

医疗机构承担着对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疑似患者的诊断、医疗救治、隔离、现场控制、传染病上报和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是防控传染病的中坚力量。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应急预案、配置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化操作流程、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隔离病房的管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管理力度,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疫情在医疗机构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也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救治和隔离措施,及时准确完成疫情上报,科学、精准施策,以控制传染病疫情发展。

2.3医疗机构是传染病信息的主要来源

传染性疾病的报告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和必要手段。而作为发现传染病患者第一现场的医疗机构则是传染病信息的重要来源[1],承担着将相关传染病信息上报给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据统计,超过90%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来源于医疗机构。其上报的信息是制定疾病控制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其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报告的及时性对传染病防控的成败意义重大。

2.4医疗机构是急性传染病扩散的关键场所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首诊的机构,是传染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最易造成病原体传播的场所。医护人员是传染病防控的主要力量,但其长期在医疗机构中工作,为各种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易发生职业暴露。而门诊或住院患者,多抵抗力相对较差,受病原体侵袭后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新生儿、老年人、长时间住院、接受特殊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的患者、各种慢性病患者,均是传染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另外,抗菌药物的滥用、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放化疗的开展、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利、人口密集等因素也为病原体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医院成为传染病扩散的关键场所。

3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功能

3.1传染病监测

监测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础,其功能包括病例的发现、确诊、登记、疫情报告、数据分析等。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工作,传染病诊断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前者是根据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现病史等作出判断,后者是根据实验室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检查作出诊断。其中实验室病原体阳性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主要包括法定传染病报告(共3类39种)、传染病相关征候群、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医疗机构通过传染病监测提供准确数据,实现对传染源的有效管理和防控[6-8]。

3.2传染病治疗

传染病及时、科学、规范治疗可治愈疾病,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同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染病传播和扩散,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治疗包括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对慢性传染病如结核、乙肝、艾滋病等症状较轻、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可在门诊进心规范治疗,同时,加强随访、按时复查;对症状较严重者的慢性传染病、某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等则需住院治疗。

3.3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通过预检分诊、隔离、防护、消毒、合理处置医疗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在医院内扩散。①预检分诊:依据《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医院感染疾病科应独立于医院其他科室,设有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在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应分别设立疫区发热门诊和普通发热门诊。感染科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在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固定人员、仪器、设备,减少患者在门诊的移动,设立清洁和污染通道,有独立的出入口,对有流行病学史、传染病接触史、传染病相关症状者应转至感染科门诊就医。②隔离:合理设置隔离区域,确诊和疑似患者分开安置,尽量将其安置在单独病房,对确诊和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给予佩戴口罩。③防护:对医务工作者的暴露风险进行分级,按照级别实施不同的隔离措施。普通门诊、病房等低风险情况,可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工作服(一般防护);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选择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手套(二级防护);对咽拭子采集、气管切开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增加面罩。④消毒:定时对门诊、强留观室、抢救室、病房的等室内清洁消毒,疑似或确诊患者的护理用品做好规范的清洁、消毒,患者转出后对接触环境进行终末处理等。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

3.4预防性服务

3.4.1筛检筛检是利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有病或者缺陷的患者,与健康者进行鉴别,是疾病预防的二级预防。筛检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以早诊、早治,防止疾病扩散;发现高危人群,以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分为普通筛检和选择筛检。前者是对某一范围内的普通人群进行筛检,筛检出患病可能性较大者;后者是筛检某区域内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检效益。

3.4.2免疫医疗机构提供的免疫服务包括对一般人群特定年龄段实施疫苗接种(如儿童计划免疫)和对某疾病易感的特定人群(如高危行为、职业暴露等)实施免疫接种(如预防破伤风、狂犬疫苗等),以减少或阻断传染病的发病。

3.4.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手段、各种传播媒介传播传染病防治信息、健康知识,并给予行为干预措施,使大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传染病防治知识及技能,树立健康观念,提高健康保护意识,识别高危因素,自觉摒弃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而行为的改变需长时间、反复的强化教育。且受教育者应对施教者有一定信任度[9-11]。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方面的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相对更人性化的医患关系,是最有权威的人员,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同时,就诊者或家属在医院亲身经历或目睹疾病的痛苦,对了解疾病的知识更迫切-,因此,在医疗机构内健康教育更有时效性。医疗机构可实现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候诊厅的滚动屏、宣传栏、墙报、发放宣传册、电视等,且成本低廉是人群便捷地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对传染病和危险因素的知识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2]。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8

【关键词】肺癌;医院;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13-02

肺癌院内感染与医院的产生密切相关,肺癌院内感染与广泛大量使用抗生素及新的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按感染的对象,可以把院内感染分为广义院内感染和狭义院内感染。按照病原体来源,院内感染又分为内源性院内感染(病原体来源于病人自身体内)和外源性院内感染(病原体来源于周围其他人员和周围环境)[1]。院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肺孢子虫等,其中以细菌病毒感染最为常见。肺癌院内感染的传染源可来自自身正常菌群、其他人携带的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及医院环境中的病原体;均可经空气、接触和其他媒介传播给老、幼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1.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住院患者,经纤支镜肺活检、胸水及痰细胞学检查确诊为中晚期肺癌,且不能或不愿行手术治疗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28~70岁,平均57岁。中央型肺癌28例,周围型肺癌22例;Ⅱ期10例,Ⅲ期22例,Ⅳ期18例。全部患者均采取化疗(3~6次不等)和放疗(20~25d)。化疗药物为2~3种联用:顺铂、阿霉素、丝裂霉素、异环磷酰胺等。

2.原因分析

院内感染(hospital infection)与医院的建立和发展密切相关。院内感染随着医院的出现而发生,其感染率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而迅速增长[2]。

2.1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医院内病原微生物从一个人传给其他人的最常见方式。这种传播在传染原周围发生,受染者与感染源需有某种方式接触,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两种。①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感染是受感染的宿主同易感宿主之间的一种传播方式,即皮肤感染或粘膜表面发生接触,如握手、接吻、等。在医院内,当患者与患者之间、医护人员与患者相接触时,一般通过手的触摸,可将传染性的物质传给对方,而引起感染。②间接接触传染。间接接触传染是传染原与易感宿主之间有一媒介物体。媒介物体首先从传染源受到细菌感染后,再将细菌传给易感宿主。在间接传播中,医护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菌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手经常接触各种病人传染性物质及其污染物品,很易再经接触将微生物传递给其他医护人员物品和病人。

2.2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病原体通过浮散在空气中的尘埃、飞沫核与微粒引起感染的传播方式。当病人呼吸、说话、咳漱、打喷嚏时,将大量含有病原体的飞沫随气流经口、鼻喷出体外,若被易感者吸入或落在易感部位上,即可构成感染。空气传播可分为飞沫核传播和菌尘传播两种基本类型。

2.3 共同媒介传播:在医院内水、食物、血液及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种制剂以及一些医疗设备等,是全院或某一专科的病人共同或常用的,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可短期内或同时引起多数人感染。这种传播称共同媒介传播,或共同途径传播,常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爆发。食物与水污染微生物后也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食物与水可以在带入医院之前已被污染,也可以在医院内操做过程中发生。如果两者是在中心供应部门污染的,可引起水型爆发或食物型爆发,食用与不食用两组人群发病率有明显的区别,并能找出共同的来源,否则发病是散发的,常常不易找出真正的微生物来源[3]。

2.4 生物媒介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是病原体通过感染媒介昆虫传播疾病。它在传染病的传播上很重要,但在医院感染的传播上比较少见。

3.肺癌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

3.1 健全三级监控管理体系。在肺癌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护理管理体系的作用,明确职责,层层负责,互相协调,把肺癌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作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深入临床第一线了解情况、定期检查、随时抽查及相互查看,以保证院内感染监控措施的落实。同时根据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反馈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4]。

3.2 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对护士不断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是搞好肺癌院内感染管理的基础,也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人员管理的重要环节。护理部应从教育人手,与院内感染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院内感染中重点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各种措施变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3.3 加强高危人群和重点部门管理。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规章制度是与肺癌院内感染管理密切相关的,因为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可作为各项工作的准则和质量评价的依据。与肺癌院内感染预防和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探视陪住制度、病区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监测制度以及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血透室、窥镜室、导管室、换药室、治疗室等重点部门的消毒、隔离制度。

3.4 做好病人健康教育。维持病房秩序和管理好病人也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是病房管理和病人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为使病人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积极协作,对于医院所制订的每一项制度的落实、每一项护理操作规程的执行,都需要通过护士的宣传、讲解和告知,以得到病人与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如控制病人的探视与陪护、减少病房的人流量、定期进行病室通风、嘱隔离的病人不乱串病房、养成洗手好习惯等。

4.结论

总之,提高对肺癌院内感染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院内感染存在的问题,包括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易感人群、发展趋势等,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可有效减少院内感染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

[2] 韦利萍.医院感染中的法律问题及相应的防范措施[J].现代医院,2001,2(2):41.

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9

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医务室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迅速报告,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传染病预防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以及在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二】

为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师生中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今年我校传染病(常见病)防控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我校严格树立学校疫情无小事的观念,将传染病防控和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成立由元校长负总责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苏校长为副组长,各年级抓教学的主任(尚主任、万主任、李冬冬主任、石校长、牛主任、刘主任、莫主任)为年级负责人,各班主任为班级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并建立起由学校领导牵头、校医为骨干、班主任为网点负责人的覆盖全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网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元校长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年级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二、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1.充分利用校广播、班会、学生集会、健康教育课、健康小报、宣传栏、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引导师生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制度,制定规范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预防制度和疫情监测及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重点加强冬春季、秋冬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2.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制定完善的卫生制度。年级每日专人负责检查教室和环境的卫生,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文明班级量化考核中去,以提高同学们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饮水饮食的安全卫生监督。学校由专人负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定期组织对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4.加强校园消毒和教室的通风换气管理。在冬春季节,建立专人负责制,做好校园消毒和各班教室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学习场所空气清洁、流通。各班既要扎实开窗通风,又要填好记录。

5.加强我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由校医室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切实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每日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晨检、午检及因病缺课登记追查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在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的同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6.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更新、充实卫生必备设备,准备足够的消毒、预防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7.认真做好新生入学及转入新生的卡证查验工作,为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提供科学参考。

8.配合地段防疫部门,做好学生常见传染病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严防各种传染病传入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