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08-03 08:11:50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就业;职前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38-02

一、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对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培训、外语类培训以及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

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表由笔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并由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11年2月发放给武汉大学500名在校大学生填写。样本空间包括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医学部等6个学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个学部样本数85个左右。问卷回收后,为保证样本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笔者对其内容进行了核实,核实有效后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调查表有效的约束条件是填写部分必须占总表内容50%以上。结果回收到有效调查表458份,有效率91.6%。考虑到各学部所占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不同,每项研究因数的系数采用加权平均法分析。该方法使分析的数据更具合理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8%的学生认为职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64%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非常关注培训的具体内容(见表1),49%的学生倾向于面授培训形式,45%的学生喜欢远程加面授,29%的学生选择远程。

(一)创业培训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出积极贡献。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都需要高校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非常宽松。在对机遇和自身创业理念、创业能力的认知上,调查数据显示:43%的学生希望加强自己的创业意识;44%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得到创业知识;72%的学生认为创业中会遇到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的挑战;71%的学生认为创业的技能和实践非常重要;2%的学生会选择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

创业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避免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和盲目乐观;培养学生拥有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素养,如财务和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仅靠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模式上,调查数据显示:67%的学生愿意尝试模拟项目;66%的学生希望能实地参观,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62%的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感兴趣;只有23%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能完全达到学习目的。根据这些数据,各培训机构应采用既满足教学要求又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满意的培训效果。

(二)职业技能培训

实践不足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离招聘单位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企业偏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技术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被聘用后能马上上岗,为企业节约了培养成本,缩短了培养时间。调查显示,有88%的学生愿意参加技术技能培训。

(三)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培训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优良的心理素质是指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树立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则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求学和工作的过渡期,帮助他们坦然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冷静处理好各种问题,较快走出困境。

调查显示,只有22%的学生会参加职业道德培训。这表明,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需要给予一定的正确引导。而高达75%左右的大学生亟待接受心理素质教育则显示,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自始至终都承受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学习和社交压力。这种就业前的受挫感势必加重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中面对各种复杂状态的危机感。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应对此予以重视,及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培训讲座。

由于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培训在培养人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纠正不良行为以及开发潜能方面不可估量的作用,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种培训。在多种培训方式的选择上,59%的学生希望是个人指导,48%的学生希望通过情景模拟锻炼自己(见表2)。

(四)外语培训

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商务谈判、出国留学、进入外企工作及职称考试等无一不要求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调查显示,对英语培训的需求量依然是最大的,但选择培训的类别则较为分散,34%的学生选择托福培训,33%的学生选择GRE培训,28%的学生选择雅思培训,32%的学生选择四六级考试培训,口译和口语培训的比例占10%-20%,考研的英语培训占23%,剑桥商务英语培训占14%。

小语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参加小语种培训的学生主要是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涉及的语种主要包括德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对各小语种培训的需求情况按照人数多少依次为:51.7%愿意参加日语培训,47.2%期望法语培训,33.2%期望德语培训,17.9%选择韩语培训,12.7%选择西班牙语培训,8.7%选择俄语培训,6.3%选择意大利语培训,3.7%选择阿拉伯语培训。

三、对在校大学生职前培训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已采取实际举措扶持大学生的就职就业

面临这样的大好契机,如何充分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寻求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促使区域政策向职前教育倾斜,加大对培训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人,是各高校和各培训机构需要加以思考的一个不容疏忽而紧迫的重要问题。

(二)本次调研中已经充分了解到,在校大学生有相当量的职前培训需求

考虑到各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地域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各相关机构还需要做好科学、细致、具体的调研,开发出适合本培训区域大学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三)以往的培训内容绝大多数是专业知识,教学形式也大多是板书式理论化教学

各高校还十分缺乏既懂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也基本上是老套的内容加形式化的说教,缺乏系统的专业教师和合理的课程配置。教育大计质量第一,要想实实在在地提高培训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先培养出优秀的满足职前培训需求的教师,并合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将优秀的技术专家、企业家、相关政府人员等吸纳到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库里。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强调要完善网络培训制度。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创造了新领域,“互联网+教育+培训”逐渐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选择。但目前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忽视了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为此,将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提出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干部教育培训

1引言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十三五”建议也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场名为“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某种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商品和服务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终端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和做出回应。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干部教育培训。2015年10月14日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把网络培训明确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之一,但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只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忽视了其真正价值,也就是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对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因此,文章立足互联网思维,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更多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积极培育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将互联网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并产生融合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深化培训改革、全面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切实有效地打造一支精湛的干部队伍。

2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变革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任何行业都通过互联网思维引入了新变量—用户。近年来,网络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也发展迅猛。中组部2012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干部网络学院,截至2015年10月底,学员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司局级干部、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等3万人。总计上线590门课程,累计访问量达2.5亿万次,平均每天23万次。因此,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将发生教育思维的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重大变革,同时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创新空间。

2.1技术驱动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强大动力

互联网正逐步改变和颠覆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已然被打破,既表现在其时空界限上,又体现在干部学习的能动性方面,更使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将面临深刻且彻底的变革,从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到干部教育培训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平台模式,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重要载体,更能使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课程丰富化、学习成本最低化。

2.2移动性学习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必然趋势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兴于大型企业培训需求,盛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发展。相比过去,单一终端的时代已经过去,多终端时代已经到来,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电视机、U盘甚至在游戏机上都能开展移动学习,不仅可以在线学,还能离线学。所有终端一旦连接到网络,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测试结果等信息都能迅速同步,或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微型活动,通过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使“精读式”学习逐渐被“快餐式”学习取代。移动学习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也必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选择。

2.3培训灵活化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有效选择

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体制僵化,主要采取面授式教学,以课堂灌输型为主。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学习(ElectronicLearning)将用大数据和在线来引导教育培训,并汇聚了庞大的数据、文献、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集合知识和智慧等为一体的资源库。互联网使得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互动”、“互助”、“互评”这“三互”机制成为现实,促使干部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实现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

2.4混合式培训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单纯依靠以面授式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即混合式培训(Blen-dedLearning)。它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从获取信息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评估到硬件支持,从技能知识的训练到团队协作环境,完全建立在以学习者(即用户)为中心的环境中,实现现场教学与课下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对接,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3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适时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上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以此提高培训实效。

3.1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干部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个环节上都要考虑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员教育培训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用户思维,发挥学员在整段学习中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营造开放便利平等共享的学习环境和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注重细节,注重体验参与,最好能让学员有所感触和感知;二是积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分段式培训,形成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自学、自测等来提高集中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三是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运用应时代的教学工具,确保学员能收获最大信息量,扩充知识,提高学员的互动参与广度。

3.2创建开放实用的网络培训平台—平台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应依托平台,建立平台,培育平台思维,开设符合学员工作实际的模块,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是凭借创新理念,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从入学报到、学习培训中的监督考核、学习后的评估等形成工作程序化系统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终端思想,多种渠道并存的提供培训接口,结合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各个平台学习通道,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入校、教育、管理、考核等进行网络实时监测。三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按照学员需求创建

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整合利用资源,这样可以使学员自由分配时间来选择和学习教学信息,并且能够形成资源共享,使得面向当地和面向全国相统一。四是积极推进建设虚拟学习空间,在创建线上学习下载资源的同时,广泛建立讨论小组,拓宽学员日常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3.3依反馈信息不断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升级迭代—迭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而以学员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体现两个字:迭代(一个“微”,一个“快”),以实现微小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干部需求。一是要快速迭代培训内容,学员需求不断变化,知识技术更新迅速,新生事物频繁呈现,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必须要不断按照学员反馈来更新完善和升级,调整知识系统内容和考核目标等;二是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业务活动需要,随时对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业务活动做出调整改进,使过去干部教育培训中“有什么就提供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的模式打破,孕育出一种更加符合学员掌握新知识的时代要求;三是创建创新性强的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高传播效果,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干部队伍快速成长的诉求。

3.4整合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社会化思维

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多以区域划分,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多,优质资源很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而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信息技术为干部教育培训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得意实现,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实现了师资、教学内容、课程等培训资源的无边界整合。一是整合了师资,建立起可共享的一支数字师资队伍,在互联网上可实时上传教学音视频并设置所属模块,学员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党校之中,而是可以在平台上与研究方向相仿的教师在线讨论进行学习。二是整合硬件教学资源。在互联网建立的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将教育培训中的权威多媒体课件、培训视频、案例、文件规定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汇聚在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三是引进地方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和开放性教学研究资源,开拓视野,实现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5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创造了信息量极大的教学内容,变革了用户体验,更使全天候实时、在线的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是通过“手机+二维码”分享教学资源,将要共享给学员的资料生成二维码,学员只需扫描一下就可各自阅读;二是通过微弹幕和问卷星辅助课堂互动,及时掌握学员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弹幕教学就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员通过平板或手机,随时可发表疑问、提出看法,然后即时显示在课件上,面授教师可根据学员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而问卷星具有测评功能,能及时统计学员的反馈数据。APP组织互动教学,开放了学习资源。例如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中国》APP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3.6注重利用大数据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考核评估—大数据思维

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真正提高干部的工作业务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考量体现,但定性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细致考量诸多教学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学员一般都会在网络上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绩效评估考核,也就是要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加大对学员学习成果的数据挖掘。一是要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数据库,设置学员专属的终生电子档案,用其及时记录学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数据;二是对学员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分析,并提炼出培训对其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和不同干部群体的学习需求等;三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汇聚、信息集群推送、数据分析决策,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师资评估和学员互相评价等,分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弊端,及时改进优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

4结论与展望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突破了脱产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较好满足了干部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也必将成为人们终身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讲科学、将方法,在新时代新思维的引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战略中腾飞。

作者:白露 单位:兵团第三师党委党校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政府报告[R].

[2]黄威威,崔伟.浅谈“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J].党政干部学刊,2015,(7):61-63.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干部教育模式;调查研究

我国将干部教育和培训作为目前的主要方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该遵循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改变培训的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方法,包括网络培训在内的多种途径,来完善我国教育培训的发展。

并明确要求网络培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网络的系统训练,建立一个兼容开放和共享的平台,用以规范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水平和管理信息化,利用大量的数据和其它技术手段来解决现在的教育难题。四川省作为我国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培训的先锋,在实现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新媒体环境对四川省干部培训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形势下,以QQ、微信、微博为重点,以新的网络媒体为宣传,新常态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下,借助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微博、微信、QQ、短信和其他新兴传播方式都突飞猛进,在互联网发展平台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新媒体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对人们的工作产生的影响深度在改革的今天来看意义深远。

能把握时代的脉搏的政府才能够做到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着想,网络速度之快让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接不暇,因而我国政府不应因循守旧,应该大胆创新,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适应新媒体时代做出贡献。

新媒体时代,首先自觉克服落后的旧观念,主动接近媒体构建新媒体交流的平台,建立一个能够和人民交流的平台,其次,我们要了解新媒体在党组沟通中的作用,认识到新媒体既是政府的服务者,又是政府的监督者。正确的应用互联网培训可以提高党员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我们应该有责任控制和引导公众舆论。在一个新的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有成为信息者的潜力,并且拥有独立的声音。通过互联网来保持群众和党密切的关系,引导人民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二、基于“互联网+”下建立的干部培训模式

基于上述问题可知积极探索互联网+能够在培训工作中发挥的信息技术优势,这意味着执行培训管理,能够加强网络管理,突破培训管理、培训机构和培训干部每个人之间的联系,建立干部培训网络部门和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科学使用训练数据,实现培训管理和数据汇集,使用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和PC连接干部,让干部自觉地参与形成闭环式管理干部教育和培训,定期对数据进行收集、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并且供给和满足个人需求将二者对接,从管理理念、技术和其他常见提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有组织的进行培训

传统的干部教育在培训上的缺点是过于笼统,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培训组织部门之间采用的培训方法,以及培训机构承担和实施培训任务,对参与单位安排干部来说其实并不容易,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学习,没有良好的数据交换,这就导致培训效果差,缺乏针对性。

培训组织的职能是通过部门培训计划,管理和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机构的功能是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计划,并且让单位的干部参与培训,参与学习和培训的干部主要任务是参与学习和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现实中,这几个部门之间相辅相成,在功能上形成联动,相互影响,形成了干部教育培训的生态链条。

在这条生态链中,组织部门、培训机构,党员干部之间形成了有机的结合体,在基础动态及闭环控制系统上形成了统一,能够让这三方之间实时共享培训数据,科学分析培训效果,根据培训现状,实现培训管理和数据使用。

首先,四川省先建立一个信息培训管理平台。坚持覆盖范围足以支撑四川省内的教育培训,通过这一平合从前分散的信息,突破培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涵盖所有的市政建设部门和区(市)县的干部教育和培训管理制度,从本质上实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网络控制,使培训管理,培训机构、干部及其所在单位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和区(市)县两级干部教育培训数据库。二、建立实名制、“学员管理”、“培训电子档案”、“教学管理”、“培训成果”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封闭式数字管理系统。

在系统中,组织部有具体管理系统,能够全面规划干部培训工作,根据学员的参与情况、知识储备等各种数据,对各级干部进行培训和任命。组织部的培训机构,在干部培训工作的宏观控制下,采取“在培训前的需求分析、督导和考核培训、培训评估总结和个性化服务”三种服务模式的机制。参与完成组织部的干部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要求和工作安排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参与项目,实现组织的需要和干部个人需求的结合。

(二)建立党员干部档案

教育闭环管理系统组织、培训机构、不再是参与干部之间的单向线性关系,而是多方向互动关系的循环。将培训系统、平面平台的网络培训、移动数据接口的对接、实现管理培训、三种数据连接的参与、数据平台的收集为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提供依据。

首先,作为单位,个别干部、教师、教学基地等信息来建立一个新的电子档案,坚持全面覆盖,实时更新,在符合国家保密法律的前提下,学员的基本信息、工作特点、随时更新教师信息图书馆,教学基地信息等。第二,统一规划培训模块,根据培训模块的不同特点来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建立脱产培训,特殊的网络培训,网络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体能训练、网络培训等多种训练方法,掌握各种训练数据。三是数据接口的联合管理平台和培训平台,培训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实现各种类型和各级各类平台数据连通性。

(三)分析档案精准对接

通过数据接口和连通性干部培训管理系统的数据培训平台,对学员的基本数据、培训过程、培训结果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一方面,组织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学员的参与和参与程度的储备信息更有针对性的和任命干部,提高干部的供应质量,干部选拔任用的实际需求的供给和组织部门对接。另一方面,组织部门根据这些数据平台的规划、组织、培训机构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来调整培训,组织培训内容的供给和需求,并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在培训机构的内容中,提供了培训需求,培训组织通过平台数据主学员基本信息、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记录和其他数据分析的历史干部参与知识储备)得分、学习要求、课程、教学评估等信息。近年来,城市的一些单位培训组织情况,根据培训的脆弱性,不仅可以了解单位,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培训,进行单元设计的培训,解决培训的需要;根据学员的课程评分。根据学员的历史培训记录,调整课程设置、课程配置、教师分配等方面的信息。针对干部教育和培训教学管理,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员的配置,对最合适的班行配置,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培养其最大的优势。

三、“互联网+”支撑的党员干部教育建设成效

在闭环控制系统下,秉持“统一建设,独立管理,资源共享”,成都的原则,成都干部培训管理系统和成都建立干部培训网络平台,采用物理培训和网络培训组合模型,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各级创新教学和培训的方式,改变单一的多元化培训培训,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干部的学习需要,培训涵盖了市政部门处级干部、乡镇(街道)党和政府,和区(市)县处长。干部学习的参与数据收集后,整理和分析,初步形成干部参与的知识储备情况,组织部的干部和选拔任用提供参考,也为规划提供基础和培训组织部门组织,还提供了培训机构进行,调整培训反馈,同时提供了干部检查20方向。成都地方各级干部教育和培训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两个平台、三种服务机制”,六大板块的良好组织。

四、就四川省干部教育基于“互联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不断规范完善现有网络新媒体平台

构建一个新的web服务平台很容易,但这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新媒体的使用作为一个四川省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使用这种工具首先必须要了解计算机,选择一个利于操作和学习的平台,保证这一平台的高效和稳定,比如说目前比较流行的“微信服务平台”,“国家党云平台论坛”、“人民政府网”,“党委”等日常维护的网络服务平台,扩大信息服务平台,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党裙ぷ鞯慕ㄉ韬凸ひ捣⒄沟哪谌荩利用这种平台进行培训必须擅长新媒体,新媒体作为大众的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四川省的政府来说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培训技术服务、法律普及和其他方面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建立一套系统的网格系统规范,加强基层干部运用新媒体培训的能力,让更多参与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人参与进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让主流声音压倒偏见,用积极的声音抓住新媒体的位置,让网络服务平台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二)充分发挥好现有网络媒体平台的作用

将web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二字,积极开放为方便在线服务渠道,通过网络建立培训的“最短路径”,网络将成为党建培训中最强大的武器,能够解决党建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进行网上互动交流,解决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及时疏导可能存在的负面情绪,及时化解矛盾,使党与群众保持更紧密、更紧密的关系。

(三)加强干部自身对“互联网+”的认识

互联网的发展一直在快速发展,只有跟上发展的速度,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继续宁可维护好现有的平台,而且还积极创新、方便、高效的特点,资源开发利用新媒体,下一步应该致力于PC应用软件的应用和移动应用开发,努力使模型更加完善,测试手机应用“微信 1.03”测试已经完成,相信将发挥更重要的服务功能。

五、启示及结语

依赖大数据技术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是我国正在计划的一个项目,因此四川省的本次实践获得了广泛关注,四川省通过互联网+得到的经验还收到了全国干部培训机构的赞扬,相关人员多次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对本次培训项目进行指导,研究时期,中国商业时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对“国家教育干部交流”做了多次专题报道,新闻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所报道,而本次四川省实行的“大数据分析”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

首先,干部教育培训应积极运用新思维和新技术。面对“四个全面”的战略组织和发展“五大”的概念,干部教育和培训必须创新思维,积极使用“网络+”思维和大数据技术的干部教育和培训系统,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二是科学规范的培训管理,建立一个协调、创新、共享的干部教育培训生态链。干部培训工作,组织部门、培训机构,参与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功能相互关联、相补充,如果数据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三维的闭环干部培训管理系统,实现集中培训、专项培训、网络培训、海外培训,高端的培训网络,平台管理、干部培训管理标准化和科学依据。

第三,使用大数据分析来调整供应方和需求方。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根据收集的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平台,首先,可以分析领导干部个人参与知识储备的结构,因此,针对关键的特殊训练,弥补专业知识的缺陷,连接的供给与需求的组织学习培训内容。其次,当组织部门实施干部培训时,它可以针对学员进行培训,实现干部实际供给与组织选拔的对接。第三,可以根据针对性培训课程的培养,培训教师调整课堂内容,避免重复和培训,以适应培训内容的供给和个体学习的需求。同时,学员可以分析个人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研究状况,调整干部培训行为,并实现个性化服务和培训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真正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守法律的干部个人成长”和“以人为本”的培训目标。第四,通过使用大数据,使干部培训和干部任命的有机组合,通过建立干部培训的电子档案,使干部培训管理数字化,通过查看培训档案和分析结果,可以动态地分析干部教育和培训用于提高干部培训的匹配程度。

参考文献:

[1]黄景文.促进我国电子书包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11)

[2]张北舟.试析教育的产业发展意义[J]. 张春霖.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1(02)

[3]互联网思维视阈下的在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6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 培训模式;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04-02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教育的实施,已对数以万计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社会群体进行了多项多次培训。那么培训内容是否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培训效果是否被社会认可,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的。本课题组已经根据刘红旗老师提出的“就业――增收――幸福”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调研数据建立“培训――创业――增收――幸福”模式[1]的结构方程模式(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进行实证检验。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研究方法

1.1 样本本研究是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进行的历次创业培训学员中进行的调查。采用问卷发放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以问卷发放的调查方式为主,剔除无效问卷12份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69份。其中培训后创业的占64.29%,月收入在6000元以X的占46.43%,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的人数占67.86%,共有95.24%的培训人员获得了培训真书,女性培训人数占60.71%。

1.2 测量工具我们在理论分析、访谈以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创业)培训模式的指标体系由创业培训、创业情况、收入幸福三部分组成,并编制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创业)培训模式评价量表》。量表以利克特五点量表测量,共有6个题目,计分方法为:1表示没有任何效果,5表示非常有效果。初始量表的编制在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并以结构化访谈和开放式量表调查相结合进行。初始量表编制完成后,我们选取46位受训人员进行了第一阶段的预研究,并根据预研究的结果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1.3 统计方法目前可用来分析SEM的计算机软件相当多,本文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2]和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7.0[3]进行相应分析。

2结构方程模型

2.1 效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法做因素分析,选取原则是特征值的大小和抽取因素所能解释变量的大小。抽取3个公共因素,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创业培训、创业能力和增收幸福,共解释了总变异的68.31%。具体数值见表1。每个变量的因素载荷系数均大于0.5,这说明该问卷绝大多数变量能较好的测量它所在的维度,同时说明具有较好的效度。具体数值见表2。

2.2 信度分析在SPSS13.0中采用Alpha值测量问卷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信度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分别计算问卷各维度总体的Alpha信度系数。主要数据详见表3。

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0.713

结果显示,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713,说明量表需进行修订,但仍不失其利用价值;各维度具有一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大于0.88,说明各项目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本上能较好地反映所在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接受。由此我们认为,这份问卷有较好的信度,依此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对问卷进行的数据分析也是比较可靠的。

2.3 结构方程模型在理论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职业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即观察变量的测量模型和潜变量的结构模型,并运用AMOS7.0软件按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得到模型拟合的良好性检验结果列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拟合良好性检验GFI等指标达到了0.976,均方根残差RMR为0.022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这表明假设的理论模型与观察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图1是根据完全标准结果绘制的结构方程模型。

关于图1中数据的理解是这样的:观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之间的系数比较高,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各个观察变量和潜变量。同时也说明潜变量的总体信度效度符合要求,对潜变量所做的预测是可信得。从附图可以看出,创业培训对创业能力以及增收幸福都是正的影响,同时创业能力对增收幸福也是正的影响,相关系数达到0.40的效果。

3研究启示

3.1 关于问卷本身信息的讨论本次调研数据主要针对的是小老板、待创业社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培训对象来说,文化程度普遍较高(67.86%是大专/本科),创业率高(64.29%创业)和收入高倾向(6000元以上收入占46.43%)等特点。因此,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创业培训的社会效果很好,我们需要在今后的问卷设计中进一步改进,继续提高我们的培训效果。

3.2 关于受训者的讨论通过对创业培训的调查总结发现,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学历较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培训后实施创业的学员首先可以使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改善,自信心增强等;其次在创业过程中处理问题时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不再感到盲然了;而且在实际创业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是学员们得到的最大收获。在调研过程中,学员们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尽管有国家创业贷款,但是额度较小,不能满足创业者们的需求,有时候会影响到创业的效果;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们普遍感觉到的是人才使用问题,毕竟初创时期的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有差距,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希望政策上能对小型创业企业有所倾斜,提供帮助。

3.3 关于职业培训的讨论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创业培训对创业能力的相关系数是0.17,对增收幸福的相关系数是0.42,也就是每进行1个单位的创业培训,就会增加0.17个单位的创业能力,增加0.42个单位收入和幸福感。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创业培训是非常有效果的,教师授课和教材的满意度选择比较满意及非常满意的达到90.48%。目前社会上随着职业竞争的加剧,创业培训成了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办好创业培训工作,挖掘出新的创业培训内容,更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4文章创新

由于本次实证研究属于初探性研究,从问卷的设计到模型的建立都没有参考依据,因此,这次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我们从理论角度做的这次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①我们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创业)模式的调查问卷,发放了大量的问卷进行了跟踪调查,收集到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鲜活案例和丰富的培训效果数据,可为我校新阶段进行创业培训提供理论指导。②我们根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担负国家相关培训工作以来的调查数据,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创业)模式的数据结构模型,模型验证了刘红旗老师等提出的研究模式“培训――创业――增收――幸福”模式。这一模式在相关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创新的培训模式,而关于该模式的实证研究也是第一次进行。

本文的研究比较粗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旗等.加强培训针对性 探索培训新模式――阳光工程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训练;课程管理

1研究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回归教育本源的倾向和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使命,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育人夺标”的竞技运动训练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虽然历经26年的发展,但在训练课程管理体系至今尚处空白,其训练课程缺乏相关理论技术支撑,目标定位不准,层次模糊,没有形成“竞技育人”的核心理念,忽视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宗旨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求,根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特点,对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为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训练教育课程管理体系,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改革及全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院校(88所)、教练员和部分主管学校体育领导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个案考察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相关高校训练实践课程理论支撑,训练课质与量均得不到保证

查阅近百篇的相关文献资料,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管理现状研究的文章占90%以上,关于高水平运动训练教学管理的文章约占2%,关于高水平队制度建设的文章占3%左右,而针对如何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体系,至今尚未有人进行专题研究。调查发现,涉及到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方面的首要问题均是训练不系统,45%以上的学校不能保证长期训练,45%的运动员成绩得不到提高,10%的运动员成绩下降。没有具体的训练目标和体系;部分运动员把上大学作为一个跳板,进校后拒绝参加训练或消极训练。由于未形成有效训练课程管理机制,80%以上的承办院校均存在着训练管理难的共性问题。

312训练管理缺乏人文关怀,大学生运动员训练动力不足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生理成长旺盛期,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最后阶段,然而竞技体育训练不仅是对人的身体、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更多情况下是带有风险的训练和比赛。我们提倡科学训练,但是超负荷的竞技运动训练和竞赛场上瞬间的千变万化,给运动员造成伤病事件在所难免,目前,我国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在对待运动员因训练导致的身体伤病问题上,约95%的学校没有明确管理制度和解决办法;因伤病给大学生运动员带来学习和生活的困扰,造成了一部分运动员训练动力不足,对训练失去热情和信心。所以,缺乏人文关怀训练管理,已不适应当今高校大学生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发展。

313高校运动队训练课程未执行学校课程管理规定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不占学分的达867%,有学分规定的仅占133%,但在执行训练课学分时,仅靠口头承诺,没有形成具体的课程管理规定,所以,多数院校的训练课学分形同虚设,教练员既没有对运动员平时训练课考勤的评价,也没有最终的考核评价成绩,高水平运动员学籍档案未显示运动训练竞赛学分,高水平运动员毕业时,只要完成规定的文化课所修的学分即可拿到毕业文凭和学位证。由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课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中来,而缺乏训练学分约束机制,导致了多数运动员学生进校后不想继续训练或训练课消极怠工,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314训练课目标定位不准,层次模糊

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频发的文件中提出,大学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目的和目标之间距离太远。训练目标定位均以为学校争光,以参加全国大学生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目标,这样的训练目标与我国大多数院校现有的竞技体育水平差距很大,相反造成多数院校重视招生,轻视训练过程中的育人因素,同时出现了急功近利为少数人服务倾向,忽略了大学竞技体育教育“育人夺标、全面发展”指导思想。训练目标的过高或过低都将会直接影响到训练课的效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例如,2011年的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仅分布在10所大学,仅占我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院校的37%。所以,只有建立大学竞技体育分层培养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调动学校和运动员的积极性。

315运动员训练竞赛学分与文化课学分的转换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分的规定已基本成熟,但运动员训练竞赛学分规定相对滞后。有的学校把运动成绩好的学生训练比赛学分与学习文化课的学分相融合,以运动训练成绩代替文化课的学习学分,而有的院校则把不训练的运动员学生,以普通本科生的学习文化学分代替训练学分,这样的学分规定均不符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第八条要求。该条规定:高水平运动员必须按照学校制订的训练和参赛计划,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对入学后无特殊情况,擅自不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学校按学籍管理制度进行相应处理。在训练课程管理方面,我国目前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是十分严谨,确切地说基本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管理体系。

316训练课缺乏“竞技育人内涵”,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竞技教育理念

当前,国内竞技体育仍然存在着重结果(金牌)、轻过程(教育)的倾向,以致人们的竞技观念还停留在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成绩和物质奖励“物化”的层面上,忽略了“以人为本,育人夺标”全面发展的研究。反思我们大学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训练课依然没有摆脱“金牌至上”的思想。例如,教练员认为能够出成绩的学生就带,感觉出不了成绩的就不带;运动员能够得到教练员欣赏的,教练员就培养,否则就得不到教练员的指教。因此,训练育人,因材施教在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课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目前,70%以上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教学工作量已按照其它课程教学工作量同等对待,但是缺乏训练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程评价。

32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纳入课程的管理与实践

321运动训练课程指导思想

针对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以及我国高等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训练应“以大学生运动员身心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夺标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理解体育发展规律,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逐步完善学校运动队训练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竞技体育文化和校际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

322训练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质量及人才培养现状,训练课程目标应分三级培养目标:

一级培养目标:强化提高学生运动员专业训练能力及素养,参加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及世界大学生体育赛事,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级培养目标:通过竞技训练课程,进一步挖掘学生运动员体育潜能,参加国内高校体育系列竞赛活动,为学校争光,从而提高学生运动员在社会当中的自身价值。

三级培养目标:面向所有体育特长生,以训练育人为核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训练态度;以大学校际交流体育竞赛活动为平台;以广泛推扩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较高体育素养的合格人才。

323训练课程教学方式

采用训练实践教学与训练理论相结的方式(包括运动训练综合理论知识、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并根据训练科学规律,采用区别对待原则,掌握人体生理机能发育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训练竞赛手段,不断提高训练教学质量和运动水平。

324训练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相关规定,教学计划、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要求,本、专科高水平运动员的总学时数和总学分数与普通本、专科学生的要求相同,其中专业文化学时数和学分数占60%,运动训练、竞赛学时和学分数占40%,运动训练、竞赛学分、专业文化课学分均不能相互融通。根据大学普通本科生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一般平均约为165学分,因此,我们换算训练课程的总学分为66个学分;其中综合训练理论课占2学分、专项技能训练课48学分(每学期按训练课要求,达到合格标准者可得8学分)、比赛学分占16学分〔全国大学生单项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者得10学分,第二名得8学分(依此类推为7、6、5、4、3、2)。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相应名次,获得学分在此基础上加倍。获得省大学生运动会前六名分别得学分为6、5、4、3、2、1〕。如果因伤病或训练水平影响,不能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的运动员,需要从事学生群体竞赛组织工作,帮助各院系或学校组织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或辅导普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每学期可得5学分。

3241综合训练理论课内容与学时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与方法(2学时)、运动训练目标定位与实施(2学时)、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2学时)、运动疲劳与恢复(2学时)、赛前运动心理训练与控制(2学时)、赛场技战术安排与预案(2学时)、运动训练与营养(2学时)、体能训练与专项成绩的关系(2学时)、非体能类因素对运动训练的影响(2学时)。之所以安排综合训练理论课内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并使学生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从而增加学生对专项运动技战术训练深刻认识以及比赛的自我掌控与把握。

3242运动实践训练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每年训练48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2—3小时,共训练12小时—18小时,根据比赛周期而定。

准备期训练:(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般综合素质训练、一般专项技术与体能训练、技术风格的培养与训练、规范技术与个体差异训练。

竞赛期训练:专项身体素质与体能训练、战术意识训练、战术能力训练、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配合训练、赛前心理训练、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训练、技术创新与战术创新训练、实战模拟训练。

恢复期训练:保持基本体能训练,根据前期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训练,赛后修复生理机能及心理疲劳训练。

325实践效果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检验,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训练成绩也有了新得的突破,近三年来,在部级比赛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线运动队学生共获得5枚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35人次在各项比赛中进入全国大学生比赛前八名;二线运动队伍的学生在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获得36枚金牌;三线队伍的学生在校内群体竞赛组织活动中,充分施展了自身的运动技能,发挥了组织运动竞赛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自身的领导组织能力,并实现了自身价值。在他们的带动与组织下,2011-2013年我校学生年均参与校内外阳光体育系列赛事活动的人数达约2万人次,参赛人数达我校在校生的83%以上,把我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有效促进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4结论

(1)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管理体系尚处空白,普通大学生竞技训练课程缺乏相关理论技术支撑及实践检验依据。需要进一步研究普通大学生竞技训练课特点,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运动训练课程体系。

(2)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课程指导思想尚不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竞技育人的核心主题,这不符合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宗旨要求。因此,树立以“训练育人”为课程指导思想,建立多元化训练课程目标与管理,根据运动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个人训练特点、思想认识等,采用个人诊断与教师诊断相结合,最终达到个体训练课程与团队训练课程相结合的管理目标。

(3)把运动训练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经实践证明,设置目标分层培养,分层管理,因材施训,扬其所长,发展特色,不仅提高了学生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而且充分施展了其自身的运动技能,培养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自身的领导组织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4)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训练“应以大学生身心健康第一,训练育人为指导思想;以大力推动大学竞技体育文化和校际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为核心,争取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46

〔2〕杨铁黎,宋尽贤,刘海元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12(6)

〔3〕马永红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行制度分析与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18(5):65-68

〔4〕刘海元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呼唤战略性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0(1):34-36

〔5〕张浩,吴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政策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31-34

〔6〕王文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方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5):104-107

〔7〕张新萍,杨茜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特色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4):42-44

〔8〕张瑞林,刘铮,周利民等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会报告〔C〕吉林长春:2011,8

〔9〕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9-117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据统计,2017,中国高校毕业生平均人数达到795万。这比2016年增加了39万,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全球经济压力下的就业形势变得举步维艰。根据教育部门2016年的数据显示,在5月底的统计中,大学本科的签约率为41%,普通高校专科的签约率为37%,与同年4月份大学生本科签约率42%,普通高校专科签约率39%的数据相比,都出现了下降情况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虽然做了很多的调控政策,但2016年756万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过于庞大,还是导致了就业效果的不理想,中小型企业依旧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处。

教育局教育委员会科研人员说,“针对高等院校毕业生,教育部门基层学校需要培养适应现在改革形势的人才,现在的高等教育与现实脱节。到工作岗位后,训练他们两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技能并与教育改革相适应。”这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了现在大学生需要面试培训的急迫性。

而这些大学生寻找工作的第一个困难便是面试,面试是所有大学生步入企业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而面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大学生在职场上的作用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大学生面试在这一角度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很大的一块市场。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许多培训机构,但由于行业内部不够规范,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面试培训机制导致该类企业尚未发展致使面试培训市场缺失。

二、市场结构

廊坊市面试培训机构逐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一定的差别特征:

(一)经过锤炼,出现了一些优秀的面试培训机构,它们不仅能够对培训及培训的结果负责,而且懂得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完善自己的培训制度。

(二)培训机构实力较弱,普遍没有核心竞争力。这些培训机构占据了廊坊市培训行业的绝大部分,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如:培训与教学没有区别,培训与教学也没有区别。缺乏对训练对象的充分理解表明企业培训不理想,顾客满意度不高;缺乏反馈和沟通,(B)领导该机构接受培训,似乎培训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甚至没有失败;培训对象不明确,对接受培训人员的“组成成分”分析不够,长期课程短做或短期课程长做,不仅使课程黯然失色,而且有画蛇添足之嫌;培训案例的适用性较差等问题。

三、新型面试培训机构

新型面试培训机构致力于整合国内外资源,以实体授课和互联网教学为大学生增强面试技巧,培养实用技能的专业面试培训机构,也是一个与学员资源共享的学习与发展的高价值平台。

本机构将致力于提高学员面试竞争力和职场竞争力,提高各方面的专业竞争力,建立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培训体系。本机构的使命是“为更多学员面试的成功而努力!期望建立一个整合学术教育和就业培训的教学体系,解决大多数学生的面试发展问题。成为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面试培训品牌。”

新型面试培训机构采用两种培训方式,一种为面对面实体教学。二为结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自主研发“E学习”APP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授课。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通过面对面一对一辅导和“E学习”APP自主选择课程答疑,这就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员的来自时间冲突的压力并提升了学员学习的趣味性。

新的面试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总体上是面向中国大学生的。因此,本组织的所有产品都具有服务产品的共性。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新型面?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学员的特点来制定与自己职业生涯相关的培训,一方面咨询培训的效果是影响终生的,另一方面职业技能也是要不断更新的。

“面试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各地不同。例如,北京、上海和廊坊在就业和就业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随着时代的进步,采访手段也在迅速发生变化。”这也就意味着本机构必须要使得面试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并根据不同的地区目标设立区域性的面试培训计划。

本机构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接受教育的水平有所不同。本季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程设计。在评价、咨询、培训等关键环节中,我们利用专家小组“集体协商”,确保学生不进行考察,主要是通过体验式教学、扩展培训、特别讨论、案例分析^br/^和模拟招募。^br/^现场问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定位、界定自己的优势,并指出在求职路上困惑和困惑的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本机构主要提供服务为面试培训。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定位;技术;资源;远程教育;企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以下简称“网络学院”)自从2010年7月建成开通以来,在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推动业务发展、提高员工岗位素质能力、学习资源建设共享、丰富员工文化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塑造中国邮政良好形象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邮政企业和社会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学员注册人数、在线学习时长、专项培训人次、业务培训项目、开展学习活动、共享资源种类数量等一个个数字都是那么激动人心,同时,透过这些数字,网络学院的规划、建设及运行在邮政企业教育培训的深层价值体系上同样实现了重要突破,笔者认为这些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战略定位理念与业务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要突破

1.1战略定位理念的重大突破

网络学院理念的第一个重大突破是,其战略定位从支持与发展教育培训,提升到多层次、多方面的支撑定位。从着眼教育培训自身,如培训规模、覆盖面、及时性、效果等,到着眼企业发展战略、业务发展、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员工发展、岗位能力等多个层面,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多次讲话中已经把网络学院定位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企业变革的战略工具”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远远突破了教育培训原有的定位界限,极大地扩展了网络学院的功能空间和发展空间,丰富了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本身的内涵。

理念突破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关心事发展到关心人。网络学院把员工岗位知识技能标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等诸方面的融合体现到理念、规划和操作各个层面,网络学院建设规划力争把网络学院打造成“企业员工的学习中心、业务顾问、成长导师和发展帮手”,深刻体现了关心人的发展。

1.2业务资源体系的重大突破

网络学院战略定位的解放紧接着带来了具体业务功能和资源体系的解放。业务功能从单一专项培训,扩展为岗位培训体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在职学历教育体系、知识和技能竞赛体系、文化教育体系、知识资源服务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和社会公众服务体系业务功能体系。资源从单一的课件资源,扩展到综合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目前已经建设的有课程(包括课件)、师资、综合知识以及业务和科技咨询服务四大类资源。

1.3业务管理体系的重大突破

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在远程教育培训网一、二级中心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分院制业务管理构架,更好地解决了各业务板块发展需求的针对性问题,与全国中心、省中心(逐步建成省分院)两级管理构架相结合,解决了网络学院统一管理、资源共建共享与需求个性化的问题,同时也调动了专业公司、省公司自主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理事会的成立,也是在统一决策、统一指挥协调方面的有益探索。

1.4形成先进适用的技术平台体系

信息网络系统架构成熟,以“广覆盖、高集成”为主要特征。采用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和p2p技术,保证网络高效利用;通过CDN技术,实现资源的分发与共享;采用基于ISCSI技术的网络存储系统,提供海量存储;应用网络准入控制技术、入侵防御技术以及应用集群(Cluster)技术,构建综合安全体系;通过网管系统,实现对主机、网络、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全面监控。应用软件系统具有开放健壮性,以“结构化、模块化”为主要特征。应用SOA设计理念,通过接口实现数据交换;通过SSO机制,实现一次认证,信任访问;采用开源J2EE体系架构,整合Web2.0、Spring、Strusts、Hibernate、Ajax等多个开源框架,实现先进完整的企业级应用环境;以Tomcat应用中间件及Ora―cle RAC企业级数据库集群为依托,保证应用系统基础稳定。总体来讲,技术体系逐步趋于成熟完整。

2 邮政远程教育培训在体系化、模式化上的重要突破

通过学习先进企业教育培训以及企业大学、远程教育等前沿科学成果,分析对照国内外先进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把网络学院放在整个邮政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相互关系的框架下,归纳与整理了中国邮政教育培训从最初的理论和技术探索到远程一、二期工程,再到网络学院十余年形成的建设应用成果和经验、教训,把多年的积淀进行整体提炼,把停留在经验层面的东西体系化、抽象化、模式化,形成了网络学院的主要特色和运行模式。

2.1“4S”运行管理模式

中国邮政不仅具有完整的邮政业务系统、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教育培训基地体系和远程教育体系,而且四个体系协调配合,以邮政业务发展为导向、以培训管理体系为保障、以培训基地体系为基础、以远程教育体系为平台,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体系化、制度化”的邮政继续教育运行管理体系。

2.2“6D”功能特色

网络学院“高起点、重实效”,主要功能特色体现为六个方面(六维),即:立体化学习体系、以学员为核心的功能设计、数据集中资源分布的信息管理模式、两级学院运行管理构架、覆盖全国城乡的网络体系以及开放的公共服务体系。

2.3“三位一体”的教育驱动模式

网络学院以企业员工共同发展为核心驱动力,以业务发展要求制订岗位素质标准,以员工发展要求制订个人成长计划,以能力技能要求建立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叠加联动”(岗位+阶梯+课程),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助推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2.4“三元制”的资源建设模式

以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知识资源及智力资源等为主要内容的丰富多彩的资源体系,其建设主体主要有集团总部、企业和员工(三元),形成“总部主导、企业共建、员工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集团公司统一制订资源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和共享制度,根据区域条件和特点组织全网力量进行分类分项建设,同时通过网院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共享机制。

2.5“三层循环”科技研发体系

网络学院的建设和运行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研发支撑之上,确保了建设开发和管理运行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基础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三个层次同步交替,形成闭合循环与反馈,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工程、环境与运行的高度统一。在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以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及所属中驿软件公司为主要研究力量,广泛吸收邮政企业专家和高校教育专家参与。

2.6“专业化、团队化”的项目研发体系

网络学院以邮政企业专家和内训师队伍为依托,以集团公司培训中心所属研发中心、教学系部和教学团队为主要研发力量,形成了以项目为驱动的培训项目和课程研发体系;

根据企业业务发展和新技术应用方向,面向员工岗位学习和职业发展需求,有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项目、岗位课程、学习设计和项目管理的研发。

3 企业教育培训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

3.1企业大学核心要素模型

企业大学是一个先进、成熟的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中国邮政教育培训未来发展的目标,国内外许多先进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在支撑企业战略、业务发展和员工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企业性与大学性的内在联系一直是困惑企业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目前的普遍情况,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脱钩,如何与企业“对接”成为重要问题;企业大学更多的是培训中心或培训部的翻版,不具有大学性,“大学”二字徒有虚名;教育资源与企业教育需求严重脱钩。因此,对于什么是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干什么,如何建设企业大学等问题,尽管有许多种论述或描述,但由于缺乏对核心构成要素的构建,始终没有发展理论与指导实践的实际价值。

在分析国内外企业大学理论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邮政远程教育、网络学院及教育培训实践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田克美提出了企业大学核心要素模型(见图1)。该理论模型在集团公司主办的全国邮政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培训班上首次完整阐述。依据该模型,企业大学包括企业体系、大学体系、市场体系三个核心要素,三个要素的交集就是企业大学,没有这三个方面的交叉融合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大学。

这一理论模型阐明了企业大学的企业性、大学性与市场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澄清了企业培训中心与企业大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阐明了企业大学内在动力源泉与资源支持的关系}在实践上为企业教育培训体系阶段性发展,企业大学多重属性之间的立交桥搭建,企业教育培训满足企业需求和社会贡献、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获得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支持方面奠定了基础。

3.2企业大学业务分析模型

长期以来,对企业大学、远程教育以及其它形式的企业教育培训系统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在经验的层面上,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李学栋提出了以战略定位为核心的企业大学业务分析模型(见图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大学战略支撑层次模型(见图3),并于2011年4月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支撑培训会上首次完整阐述。

前者以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软系统方法论)为依据,将企业大学规划设计作为复杂软系统,在方法论层面上理清了企业大学业务功能规划设计的思想、理论、程序和方法的关系。后者则进一步阐明了企业大学战略定位的层次结构,这种明确的分层定位体系,以及定位层次随着企业大学支撑能力、水平发展逐级递升同时又逐级向下包容的关系,为企业大学制订战略定位提供了对照系和层次递升努力的方向,使得企业大学业务分析模型具有可操作性。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压力;户外体验式培训;镭战;减压效应;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4-0044-04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Outdoor Experiential T raining on Decompression

GU Xiaoyan,MENG Minghao,YU Yiwu

(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 ejiang China)

Abstract: Experiential training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developed as a new approach of voc ational training which includes Outdoor Experiential Training(OET) and Ray War

etc.Presently domestic researchers mainly concentrated their attentions on educ ation,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etc.but not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study on

decompression.Taking Ray War as the method,this paper conducted comparative s tudy on decompression effect of OET.It was resulted that Ray War could stimulat e people's vitality, and releas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significantly ; It have more obvious decompression effect on the male clients than on the fema les; Working position have significant affect on decompression effect of Ray War . The study pointed out a newl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way, and provided ref 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for decompression products of Ray War.

Key words: pressure; outdoor experiential training; Ray War; decompressi on; empirical study

随着城市环境恶化,社会竞争加剧,城市人群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其身心健康已经 造成了严重损害,并普遍影响到工作质量和产出,增加社会经济运行成本。

户外体验式培训,即Outdoor Experiential Training(OET),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户 外自然环境中通过参与身体的或精神的活动,来达到发展领导力和团队建设的目的[1 ]。体 验式培训20世纪40年代出现于美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培训方式,国外者对其进行了较深入 的理论研究[2]。在我国,户外体验式培训叫拓展训练,或外展培训(Outward Bound),主要是以场地项目为主,野外项目为辅[3]。近年来,镭战(Ray War) 逐渐成为国内户 外体验式培训产业的主流形态之一。户外体验式培训1995年走进中国,在中国已经发育了十 余年,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存在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 护,主要靠引进和模仿,市场美誉度不高等问题[4]。与传统培训以知识的掌握为 目的不同,体验式培训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国内体验式培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5],尚未开展减压效应方面的定量研究。本文以镭战拓训 为研究手段,采用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方法的压力测量对比实验,对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减压 效应进行了分析。

基于前人的调查结论,本研究作出如下理论假设,并设计相应研究方案。

假设1: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镭战)的减压效应显著; 假设2: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镭战)的减压效应的性别差异显著;

假设3: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镭战)的减压效应的职位差异显著。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为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这是社会上公认的高压人群(表1)。

1.2 测量工具

目前国内外针对压力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行为评价和医学评价指标[6]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是当前心理咨询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7]。日本学者E. Morita(2007)采用多情绪量表(Multiple Mood ScaleShort Form,简称MMS -SF量表) 和状态-特质 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简称STAI-S量表),对498名实验对象参加森 林浴活动前后其对人体的心理效应进行了评价。日本学者开发的MMS-SF量表用于人的8种瞬 时情绪反应的评价,而STAI-S用于焦虑状态的测度[8]。

本研究在设计问卷时综合参考了上述三个量表,并结合研究目标重新设计,将这些指标 归并为活力体征、精神症状、身体症状三个方面。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实验对 象参与镭战拓训前后的活力体征、精神症状、身体症状指标(表2、表3、表4注,均为自我 评价指标),采用Linkert5级量度,按症状的轻重分别赋值1-5分;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人 口学特征,包括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职位等。经Alpha可靠性检验,本调查表的克朗 巴哈系数(Cronbach幔┪0.977,信度系数极高。

1.3 实验与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分发时间间隔为24 h,即在实验对象参加镭战拓训前一天及拓训后立刻填写, 上午11:00,以用于平时工作状态下与参加拓训后压力反应的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对研究对象体验前后的减压效应运 用方差分析,体验效果的性别差异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职位差异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 等检验其显著性。

2 镭战拓训的减压效应分析

2.1 活力体征差异分析

活力体征包括表2中的十项指标。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体验前的各项指标除了“头很重 ”高于体验后得出的数据,只有“头很重”这一项是体验后大于体验前,可以理解为经过一 场训练,体能消耗较大,有头重的现象是正常的。“白天很疲乏”这一项指标改善效果最明 显,由均值1.97降低为均值0.69。这说明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由于工 作 压力大,又缺乏运动,身体反而感觉疲惫,在大自然中的运动可以使他们放松心情,释放活 力。“打哈欠”指标也有明显效果。打哈欠是因为当人犯困时,血液循环较慢,血液中氧的 浓度较低,大脑表现出轻度缺氧。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跑动可以提高人体通气和换气能力, 慢跑时所供给的氧气是静坐时的8~12倍[9]。本研究再次印证了这一研究成果。

注:A1代表“头很重”,A2代表“全身又懒又乏”,A3代表“腿脚发软”,A4代表“打哈欠 ”,A5代表“头脑模糊不清楚”,A6代表“犯困”,A7代表“白天很疲乏”,A8代表“动作 不利落,笨手笨脚”,A9代表“脚下无力”,A10代表“很想躺下”。

2.2 精神症状差异分析

数据显示,体验后的各项指标均值都小于体验前,说明体验式培训在改善人由压力引起 的精神症状是有作用的。其中“失去耐心”指标改善效果最显著,在体验前的均值为1.75 , 体验后的均值为0.55,均值降低了1.2,说明体验式培训后,改善了被调查者的情绪急躁 症 状。其次是“对实物渐渐失去热情”一项,在体验前的均值为1.63,体验后的均值为0.52 , 均值降低1.11,说明体验式培训可以排解压力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调动人的积极性。“工 作 效率低”一项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体验前均值为1.53,体验后的均值为0.55,均值降低0 .9 8,说明在体验式培训后,工作压力有所缓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结果印证了Westman 和Eden 对以色列国防部军官学校学生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研究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 二者呈负线性相关,过高的工作压力会降低绩效[10]。

注:B1代表“思想不能集中”,B2代表“讨厌说话”,B3代表“焦虑紧张”,B4代表“做的 错事儿变的的多起来”,B5代表“精神涣散”,B6代表“对事物渐渐失去热情”,B7代表“ 对刚刚做的事情想不起来”,B8代表“对事物放不下心,挂心”,B9代表“做事没有规律, 没有条理”,B10代表“失去耐心”,B11代表“抑郁”,B12代表“反应迟钝”,B13代表“ 工作效率低”,B14代表“情绪低落”。

2.3 身体症状差异分析

身体症状的指标见表4,共13项指标。数据显示,所有身体症状均值在体验式培训之后 有所降低,说明体验式培训可以改善被调查者因压力而引起的身体症状。尤为明显的是“感 到疲劳”一项。在体验前,这一项的均值是最高的,说明在压力影响下,身体有疲劳感的现 象普遍且严重,在体验之后,这一项的均值虽高居第二,仅次于“口干”一项,但较之前有 很大改善,说明在体验式培训之后,会有短暂的因体能消耗而引起的疲劳,但较长远来看, 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所导致的身心疲惫。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后,心理疲惫感在运动之后 的30 min会有显著下降,但下降只有在60 min后才具有显著意义[11]。“觉得身上 不舒服”一项较之前也有很大差异,体验前的均值为1.53,体验后的均值为0.59,均值降 低了0.94,说明因工作关系,久坐少运动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拓训之后身体感觉比之 前更舒服。

注:C1代表“ 头很痛”,C2代表“肩膀酸痛”,C3代表“腰痛”,C4代表“呼吸困难”,C5代表“口干” ,C6代表“声音嘶哑”,C7“感到头晕”,C8代表“眼皮和肌肉紧张”,C9代表“手脚颤抖 ”,C10代表“觉得身上不舒服”,C11代表“感到疲劳”,C12代表“气闷”,C13代表“眼 睛酸涩”。

2.4 体验效果的性别差异

2.4.1 活力体征的性别差异

据表5可以看出,在体验前男性因压力而引起的活力体征比女性要严重,即男性身体活 力比女性差,特别是“全身又懒又乏”、“犯困”以及“白天很疲乏”这三项,平均值在2 以上。在女性方面较严重的是“白天很疲乏”和“很想躺下”这两项。在体验完成后,男性 的均值下降幅度比女性大,这说明体验式培训对男性的效果更为明显。尤其是“头脑模糊, 不清楚”一项,由之前的均值1.75降低至0.47,说明通过体验式培训可以使被调查者头脑 清 醒,思路明确。在女性方面,“头很重”这项出现活力体征加重现象,女性的体力低于男性 ,在大量体能消耗之后,可能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感觉。

2.4.2 精神症状的性别差异

表6显示,男性因压力引起的精神症状明显比女性严重。“失去耐心”是男性体验前最严 重的一项,均值为2.07,女性则为“讨厌说”一项得分最高,均值为0.81,证明女性在体 验 前的精神症状明显优于男性。在体验后男性降幅程度最明显的为“失去耐心”一项,从均值 2.07降至0.56,差值为1.51;女性降幅程度最为明显的是“情绪低落”一项,从均值0. 56降 至0.28,差值为0.28。女性并有三项有严重趋势,分别为“精神涣散”,“做事没有规律 , 没有条理”,“工作效率低”。上述数据表明,通过体验式培训,男性的精神症状改善优于 女性,并且效果更加明显。

2.4.3 身体症状的性别差异

从表7可以看出,体验前男性的身体症状比女性差。男性身体症状中“感到疲劳”一项 均值达2.18,而女性的均值为1.50。在体验前的数据中,女性只有一项“口干”的均值高 于 男性,男女分别为1.68和1.9。在体验后,男性身体症状各指标的均值都有所下降,最高 值 为“感到疲劳”一项,均值为1.09,下降了1.09,而女性有三项数据有所增加,分别为“ 腰痛”,“呼吸困难”,“气闷”,并且有4项数据高于男性,分别为“腰痛”,“呼吸困 难” ,“气闷”,“眼睛酸涩”,女性的最高值仍为“口干”一项,均值为1.78,下降了0.2 。 女性均值下降幅度最大的为“眼睛酸涩”一项,从均值1.28,降至0.67。以上数据表明, 通 过体验式培训,男性的身体症状有很大改善,而女性有些症状得到好转,但有个别症状反而 严重,且好转幅度小。因此,男性在体验式培训之后身体症状明显改善,效果优于女性。

2.5 体验效果的职位差异

从表8中可以得出,被调查者的职位在体验前后对活力体征的影响没有显著性。被调查 者的职位在体验前对精神症状指标影响的显著性为0.004(Sig:0.00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研究的3个假设全部被验证是真实的。体验式培训通过调动人的活力因素,缓解不良 的精神情绪,改善人的身体机能来达到减轻人的压力,提高人们应对压力的能力。体验式培 训之后,男性的活力体征、精神症状以及身体症状的改善效果比女性更显著。职位造成的压 力对精神症状与身体症状的影响较显著。结果显示,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体验前,被调查者 职位对精神症状以及身体症状影响非常显著,说明职业所造成的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被调查 者的身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参与体验式培训之后,职位所造成的压力对被调查者身体症状和 精神症状的显著性减小或者消除。这表明,体验式培训是可以减轻职位所造成的压力。

3.2 建议 首先,本研究为户外体验式培训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开发心理减压产品提供参考 依据。因此需要加强户外体验式培训在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促进其产品 创新升级,增加排他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研究手段可以扩展到场地培训等其他类型 户外体验式培训或者户外活动,压力测量指标除自我评价指标外,还可选取行为指标、医学 指标,或者它们的综合性指标,以使研究更全面深入,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更大。第三,政府 加强对户外体验式培训行业的规范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大行业人才的分类培养与资 格认证,推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Wagner, RJ, Haldwin, T.T., and Roland, C.C. Outdoor training: evol ution or fad[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91,45(3):50-57.

[2] Luckmann, C.Defin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entia l Education,1996,19(1):6-7.

[3] 王东升.超越自我熔炼团队――体验式培训全接触[J].中国研究生,2003,(4):62 -6.

[4] 于德利.体验式培训的发展及其缺憾[J].人才资源开发,2006,4(1):41-48.

[5] 宋进喜.理论引领的体验式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美)Lorne Sulsky, Carlla Smith著, 马剑虹等译校.工作压力[M].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7.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1999.

[8] E.Moritaa,S. Fukudaa,J. Naganob, etc.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envir onments on healthy adults: Shinrin-yoku (forest-air bathing, walking) as a possi ble method of stress reduction[J].Public Health,2007,(121):54-63.

[9] 宋远.慢跑――与氧气亲密接触[J].信息产业报道,2006,5(3):90.

[10] Westman.M.Eden.D. The Inverted-U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Perf ormance: A Field Study[J].Work and Stress,1996,10(2):165-173.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9

一、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1、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必要性

(1)拓展训练课程进入高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变革,使得现代的大学生面临了很多的压力,从而引起很多的社会性的心理问题,再加之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骄纵和宠爱,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异,如犯罪问题、学生自杀等等现状。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挑战极限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中需要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拓展训练在我国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对参与人员的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将其引入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

(2)开展拓展训练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2002年8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南将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同时强调素质教育最为我国的教育主体,是培养我国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有发展学生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拓展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3)高校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而现代市场的需求就是要复合型的人才,虽然,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但是效果不佳。

从表1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拓展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培养,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最缺少的东西。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在让学生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4)当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求。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大多都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培训,所以对其功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对“参加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选择中:新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拓展旋律对学生成长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少数教师不确定,这说明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较少,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应该加强新疆拓展训练的学习和了解,让其更好的服务我区高校。

(5)大学生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现今的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热衷于网络等恶习,体育意识淡化,导致体质下降,同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在变弱。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发展的阻碍:不能积极的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到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因素。

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活动形式和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这符合一名现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原理相似。根据相对调查表明: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较为长远的记忆。拓展训练就是通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游戏中感知自我,并得到相关的知识,这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非常的相似。与此同时拓展训练在对学生身心培养方面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非常的相似,都是通过运动刺激来是学生身心得到稳定。

(2)拓展训练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高校体育课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提升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拓展训练是借助户外运动技能在固定场地内开展场景教学,其培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两者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目的都是以体育活动或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所以两者在教学目标上也非常相同。

(3)拓展训练课程和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相同。拓展训练的项目源于体验教育。就是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来使参与者的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让参与者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和感觉,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而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通过确定目标,进行相关内容的学生,最后进行联系和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方面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也基本相同。

二、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现实依据分析

1、我国其它省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将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于高校体育,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自从2002年北京大学在体育课中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也在陆续的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展和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基地。通过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笔者将对我国多地区拓展训练在高校是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由于调查的局限性,所以在这里提供的数据有限。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化发展在我们快速的延伸,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将成为全国普遍开设的趋势。新疆高校体育在拓展训练课程的引入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拓展训练课程将在新疆高校开展起来。

2、高等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安全因素

在高校由于场地和器材的有限,所以无法进行空中单杠、断桥、攀岩等活动,所以只能进行以地面为主的教学活动,而针对地面的拓展训练活动,培训教师只要组织安排好学生,并加强对安全的教育工作,就能有效的剔除安全隐患,控制不安全因素,并使学生达到安全。

通过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曾就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根据自己15年内统计的受伤数,得到这样一份统计表:

数据来源: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

上述资料表明,拓展训练的安全性高于其他运动项目,进一步的提高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可行性,它比负重行走的安全因素还高,说明它是一项有安全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很适合在学校开展。

3、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是学生的自身需要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现代的大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体育活动不仅是满足普通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关注更多得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人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而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作用,在增强学生身心方面的同时,对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团队协作的培养,人际关系增强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课程,很多的学生都愿意参加,愿意参加的比例达到65.5%,可见现代的高校学生都很重视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意识。同时也反映出在新疆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4、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满足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要求

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身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拓展训练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只是负责监督和引导,是对学生心智的考验。由于大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对其他学科有相关的了解,如:心理学、管理学等,这就要求要有较高的学历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的学历集中在硕士和学士,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应该提高,由于新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是年龄居中在青年和中年,所以只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可以胜任学校拓展训练教学的工作。

5、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有许多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受限,所以很多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时,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安全为主,常进行一些地面形式的危险性较小的项目,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更加学生的需求,而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开展,培训的过程基本是学生自我完成,所以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悟,掌握知识。

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器材与其他体育项目所需要的器材有所不同,它对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而且安全,对场地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器材在随处的商店都可以购买到,所以拓展训练对器材的要求不高,也为高校开展节省开支,为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拓展训练课程建设遵守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沿海相比就较大的差距,属于欠发达地区,新疆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所以项目的开展方面应以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着手,才能实现教学的合理性。

2、循序渐进原则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都是要尊重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项目选择时也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开展,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随着拓展训练运动的不断兴起,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实践才是拓展训练的硬道理,所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到理论在实际教学所的作用。

4、全面性原则

拓展训练与其他训练相同,都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所以拓展训练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全面性的提高,因此在知识结构的选择方面,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加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四、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设计

1、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

拓展训练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体育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和感悟。拓展训练从以往注重培养学员心理素质和生存技能,到后来应用与企业管理领域,发展到现在,拓展训练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培训。而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等。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能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但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方面的影响较少。而拓展训练则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也决定了教学的发展方向。

拓展训练课程是根据特定的情景设计,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依据基本目标进行的任务培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挑战的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而设定的。整理调查结果,结合专家的意见和本人的实地考察,列出以下可选用的部分拓展运动项目(仅供参考)。

(1)破冰项目:踩轮胎、寻人游戏、松鼠与大树、面对面介绍等;

(2)沟通项目:瞎子摸号、信任行走、撕纸、数字传递、解手链等;

(3)团队协作项目:坐地起身、踩数字、众志成城、连环手等;

(4)团队信任项目:信任百步行、信任背摔等;

由于新疆高校还未普及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以笔者建议新疆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应以室内项目和部分地面项目为主,相对而言较容易开展,而且有利于课堂组织和控制。对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拓展训练项目众多,组织形式多样,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学中基本的组织形式有:以班级为单位、以专业为单位、以院系为单位、全校随机组织。在以往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赞同全校的随机组织,因为学生所在系别和专业不同,相互不熟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其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